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16讲+机械能-2018年初高中物理衔接教材+Word版含解析

第16讲+机械能-2018年初高中物理衔接教材+Word版含解析

第16讲+机械能-2018年初高中物理衔接教材+Word版含解析
第16讲+机械能-2018年初高中物理衔接教材+Word版含解析

一、学习目标:

1、通过动能定理的推导理解理论探究的方法及其科学思维的重要意义;

2、记住重力势能的概念,会用重力势能的表达式进行计算;

4、会正确推导物体在光滑曲面上运动过程中的机械能守恒,理解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内容,知道它的含义和适用条件。 二、学习要点:

1、动能定理的理解与深化性应用;

2、重力势能的概念及重力做功跟物体重力势能改变的关系;

3、应用机械能守恒定律解决具体问题. 衔接点1

动能

【基础知识梳理】

动能的定义:物体的动能等于物体的质量与物体速度的二次方的乘积的一半.

动能的表达式:2

12

k E mv

动能的单位:国际单位是焦耳(J) 名师点睛:对动能的理解: ①动能是标量,且只有正值

②动能具有瞬时性,在某一时刻,物体具有一定的速度,也就具有一定的动能。

③动能具有相对性,对不同的参考系,物体速度有不同的瞬时值,也就具有不同的动能,一般都以地面为参考系研究物体的运动。 ④物理意义:描述运动状态的物理量。

质量为m 的物体在水平方向上受到恒定的牵引力F 和阻力f 作用,经A 处时的动能为

2112mv ,发生一段位移x 后到达位置B 时的动能 2212

mv ,请利用牛顿定律及运动学公式试推导在这过程中,合力对物体做功与物体动能的变化关系。

动能定理:

★动能定理的内容:合外力所做的功等于物体动能的变化 ★动能定理的表达式:21-k k k W E E E =?= 名师点睛: 对动能定理的理解

①动能定理说明了功和能的密切关系,即做功的过程是能量转化的过程

②等号并不意味着“功转化成动能”,而是“功引起动能的变化”。体会“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

③注意:动能定理的计算式是标量式,v 为相对同一参考系的速度 ★动能定理适用范围: ①恒力做功或变力做功 ②曲线运动或直线运动 ③单个物体或几个物体 ④一个过程或全过程

【典例引路剖析】

【例题1】关于同一物体的动能和动量,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 动能不变,动量一定不变 B. 动能变了,动量一定变

C. 动量不变,动能可能变

D. 动量变了,动能一定变

【答案】 B

【解析】动能不变,说明速度的大小不变,但是方向不一定不变,则动量不一定不变,选项A错误;动能变了,则速度一定变化,则动量一定变,选项B正确;动量不变,则速度的大小和方向均不变,动能一定不变,选项C错误;动量变了,可能是速度的方向变了,则动能可能不变,选项D错误;故选B.

【例题2】物体在两个相互垂直的力作用下运动,力F1对物体做功6J,物体克服力F2做功8J,则物体的动能()

A. 增加14J

B. 增加10J

C. 增加2J

D. 减少2J

【答案】 D

点睛:本题考查动能定理的应用,要注意明确克服力做功,即为此力做负功;同时要注意体现功的标量性,明确总功等于各力做功的代数和.

【变式训练】

1、下列关于动能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 物体的动能不变,则其速度也一定不变

B. 物体的速度不变,则其动能也不变

C. 物体在合外力作用下做变速运动,动能一定变化

D. 物体的动能不变,所受的合外力必定为零

【答案】 B

【解析】在匀速圆周运动中,动能不变,速度时刻改变,故A错误;速度不变,是指大小和方向都不变,所以动能不变,故B正确;物体在合外力作用下做变速运动,如匀速圆周运动,则动能不变,故C错误;物体的动能不变,说明物体所受的合外力不做功或做功的代数和为零,所以合外力不一定为零,故D错误。所以B正确,ACD错误。

2、改变物体质量和速度都可改变物体动能,在下列情况下物体的动能变化最大的是:()

A. 物体的质量不变,运动速度增大到原来的2倍

B. 物体的速度不变,质量增大到原来的2倍

C. 物体的质量变为原来的3倍,运动速度减为原来的一半

D. 物体的质量变为原来的一半,速度增加为原来的4倍

【答案】 D

【解析】质量不变,速度增大到原来的2倍,根据动能的表达式E k =1

2

mv 2,物体的动能变为原来4倍.速度不变,质量增大到原来的2倍,根据动能的表达式E k =

1

2

mv 2,物体的动能变为原来2倍.质

3、一质量为为4kg 的滑块,以4m/s 的速度在光滑的水平面上向右滑行,从某时刻起,在滑块上作用一个方向向左的水平力F=4N ,经过一段时间,滑块的速度方向变为向左,大小仍为4m/s ,在这段时间里水平力做功为 ( ) A. 8J B. 0 C. 16J D. 32J 【答案】 B

【解析】根据动能定理得:W=

12mv 22-12mv 12=1

2

m (42-42)=0.故B 正确,ACD 错误.故选B . 点睛:运用动能定理解题不需要考虑速度的方向,动能定理既适用于直线运动,也适用于曲线运动,既适用于恒力做功,也适用于变力做功. 衔接点2

势能

【基础知识梳理】 ★重力势能的定义:

物体由于位于高处而具有的能量叫做重力势能。 ★讨论交流

设想你要从某座高楼的第17层下到第8层,你可以乘电梯下,也可以沿楼梯走下两种方式下楼,重力对你做的功是否相等?

★探究物体分别走直线,斜线,曲线时重力做功是否相等 ★重力做功的特点:

重力对物体做的功跟路径无关,仅由物体的质量和始、末两个位置的高度决定。 重力做功的表达式:

12G W mgh mgh =- h 1,h 2分别代表始、末两个位置的高度 ★重力势能的表达式:

P E mgh =

特别提醒:h 是指物体的重心高度 重力势能的单位:焦耳 ( J ) 重力势能是标量

★重力势能的相对性

由于高度具有相对性,所以重力势能也具有相对性。高度的相对性不影响对相关重力势能的问题的研究,因为高度差是一定的。 ★参考平面

选定某一个水平面,并把这个水平面的高度定为零,则物体在该平面上的重力势能为零(又称零势面)。在参考平面上方的物体,重力势能是正值;在参考平面下方的物体,重力势能是负值。物体具有负的重力势能,表示物体在该位置具有的重力势能比在参考平面上具有的重力势能要少。 ★重力势能的定义:

物体由于位于高处而具有的能量叫做重力势能。 ★讨论交流

设想你要从某座高楼的第17层下到第8层,你可以乘电梯下,也可以沿楼梯走下两种方式下楼,重力对你做的功是否相等?

★探究物体分别走直线,斜线,曲线时重力做功是否相等 ★重力做功的特点:

重力对物体做的功跟路径无关,仅由物体的质量和始、末两个位置的高度决定。 重力做功的表达式:

12G W mgh mgh =-

h 1,h 2分别代表始、末两个位置的高度 ★重力势能的表达式:

P E mgh =

特别提醒:h 是指物体的重心高度 重力势能的单位:焦耳 ( J ) 重力势能是标量 ★重力势能的相对性

由于高度具有相对性,所以重力势能也具有相对性。高度的相对性不影响对相关重力势能的问题的研究,因为高度差是一定的。 ★参考平面

选定某一个水平面,并把这个水平面的高度定为零,则物体在该平面上的重力势能为零(又称零势面)。在参考平面上方的物体,重力势能是正值;在参考平面下方的物体,重力势能是负值。物体具有负的重力势能,表示物体在该位置具有的重力势能比在参考平面上具有的重力势能要少。 二、弹性势能

★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具有的能量叫弹性势能。 ★物体的形变量越大,弹性势能就越大

★一切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都具有弹性势能 ★势能是系统共有的

说明:不只是重力势能,任何形式的势能,都是相应的物体系统由于其中各物体之间,或物体内的各部分之间存在相互作用而具有的能,是由各物体的相对位置决定的.

【典例引路剖析】

【例题1】一实心立方体铁块和一实心立方体木块质量相等,将它们放在水平地面上,取水平地面为参考平面,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铁块的重力势能大于木块的重力势能

B. 铁块的重力势能小于木块的重力势能

C. 铁块的重力势能等于木块的重力势能

D. 以上三种情况都有可能

【答案】 B

【例题2】如图所示,桌面高度为h,质量为m的小球,从离桌面高H处自由落下,不计空气阻力,假设桌面处的重力势能为零,关于重力势能的说法正确的是()

A. 重力势能是矢量,有正负之分

B. 刚开始下落时的重力势能为mg(H+h)

C. 落地时的重力势能为零

D. 落地时的重力势能为—mgh

【答案】 D

【解析】重力势能只有大小没有方向,故为标量,故A错误;因为以桌面为零势能面,故刚开始下落时的重力势能为:mgH,故B错误;落地时相对于桌面的高度为-h,故落地时的重力势能为-mgh,故C错误,D正确。所以D正确,ABC错误。

【变式训练】

1、有两个形状和大小均相同的圆台形容器,如图所示放置.两容器中装有等高的水,且底部都粘有一个质量和体积都相同的木质球.使两球脱离底部,最终木球浮于水面静止.木球上升过程中体积不变,该过程中重力对两球做的功分别为W甲和W乙,则()

高初中物理衔接 对初中物理的能力要求

高初中物理衔接,对初中物理的能力要求? 发表于:2006-11-27 00:32:12阅读:121 中学物理的现状是,物理学在中学生心目中的地位在下降,主要是以前的中考物理占90分占有重要的地位,现将物理与政史地生化并列只有会考,结果只要ABC;在高中也一样,物理化学生物的合卷,尽管物理所占分数比化学生物多,但物理科在高考中要承担起对能力考查,所以在合卷中本来较难理解的物理卷通常较难,但考试的评价是所得总分的多少,又高考特点是一定量的考生无法做完全部试卷,考生在无法完成全卷时多数选择的是先放弃物理题,有的甚至在高一学得不顺心时从高一年开始放弃学习物理。这样物理教师的地位又再度受到影响,其实,物理在科学能力中的作用特别的大,特别是在科学思想、探究精神的形成起到关键性的作用,所以物理教师要自上而下研究自己的学科,提高物理学科在中学业的衔接,确实将学生物理思想培养上来。 认识高中物理教师的困难:多年的高中物理教学生活,我体会要做好高中物理教师的困难,这些困难不是老师自己本身,而是制度起的,来自领导、家长和其他学科的同事们对物理学科的特点认识不足,引起不同的单纯分数的评价。 困难一:第一次考试的成绩解释。学生确实难学,多数学生的思想准备不足,能力要求准备不足,特别是抽象思维形象化,高一年就要用到运用数学工具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甚至于要应用向量计算、三角函数、正余弦定理,相似三角形等数学知识解题的能力。但配套教材中的数学根本还没有接受到,以致在老师上课时认为学生已经会的时候学生仍是一头雾水,在课堂中老师的讲解下一听就懂,但由于数学能力的不同学生在自己做时却无法得到做法。这样的第一次按高中要求的考试成绩一定要让学生接受,但这些家长和领导不一定能理解,这样只用每次考试分数来评价学生,而不看学生的发展趋势,方法是否适应。 困难二:给学生补习语文数学等综合知识。高初中的要求的差距太大,让学生无法很快接受。初中多数要求是知道、了解、定性等而高中物理能力要求是“理解能力、推理能力、应用数学工具处理物理问题的能力、分析综合能力、观察和实验的能力。”这种跨度这么大的要求是不是全体学生都能很快地接受,每个学生是否在进入高一时已经初步具备一定的能力基础呢而能力的培养并不是在短时间内可以完成的,是需要过程的。在这样的过程中就需要补充全面知识,如语文的审题、数学的计算,还有一部分物理先用而数学还没教的,如三角函数、向量(物理中的矢量)等。本来物理课时就不足,要再停下来补充一些其他科的知识确实是难上难。 困难三:学生不学物理怎么办。高考的合卷,理化生的合卷出发点是好的,但物理在当中承担的任务是让学生钻空子的可能,也造成对物理的忽视。物理在小综合卷中承担起能力要求的考查和区分学生程度的任务,能完成这种任务是题是中档是最好,而大量中档是的出现使物理试卷的难度加大,学生在做题时时效性不好,很多学生针对性地将物理题放在最后做,并在时间不够时首选放弃的是物理科的题目。新课程中的物理可能会好些,省对会考要求已经出台,这个出台必定引来高考仍要文理分科,有可能理科中的理化生分开考试,这样特别是理科学生就不能不学物理了。

物理学科初高中课程衔接

物理学科初高中课程衔接一个特别的现象:有一部分在初中阶段物理成绩优异、中考物理成绩非常理想的学生,在刚开始进行高中物理课程的学习时,会面对一种强烈的不适应感和成绩上的落差,觉得高中物理和初中物理的差别太大,难学,难以学好。从而开始怀疑自己能力,不自信,少数学生进而出现了厌学心理。 主要原因分析:高中物理与初中物理有着非常大的区别。 1、内容上的区别。压强、浮力、机械、电流等在初中是重点内容,而到了高中变为非重点内容;力与运动、功和能、电场、磁场、电磁感应等在初中的非重点内容,到了高中变为重点内容。 2、思维上的差别。初中物理的学习内容基本上是建立在形象思维的基础之上的,课本中的大多数问题都是看得见、摸得着的。进入高中后,物理学科的学习便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领域过渡,而且这一过渡是非常快的、跨步非常大的。 3、分析方法上的差别。在初中物理的学习过程中,对许多物理问题都是以定性的分析为主的,即使存在定量计算,通常也是比较简单的。高中物理,大部分物理问题不再仅仅是进行定性的分析,而是在定性的分析之后,要求进行大量相当复杂的定量计算。 4、学习方法上的变革。初中物理知识注重形象思维,逻辑上也较为简单,老师在教学的时候,为了较快提分,主要侧重于对知识本身的应试性的讲解和大量习题的演练。高中物理,则在相当程度

上要求学生能够透彻理解学习的知识,深知其来龙去脉、本质特点,并且能在试题中灵活准确地应用。 学好高中物理 依照从简单到复杂的认知过程,学习物理大致有六个层次,即首先听懂,而后记住,练习会用,逐渐熟练,熟能生巧,有所创新。平时要注意学习上的八个环节:制定计划→课前预习→专心上课→及时复习→独立作业→解决疑难→系统总结→课外学习。这里最重要的是五个环节:专心上课→及时复习→独立作业→解决疑难→系统总结。 在以上八个环节中,存在着不少的学习方法,具体来说,有: 1.三个基本。基本概念要清楚,基本规律要熟悉,基本方法要熟练。 2.独立做题。要独立地(指不依赖他人)、保质保量地做一些题。 3.上课要认真听讲。与老师保持一致、同步,不能自搞一套。 4.笔记本。上课以听讲为主,还要有一个笔记本,有些东西要记下来。知识结构,好的解题方法,好的例题,听不太懂的地方等等都要记下来。课后还要整理笔记,一方面是为了消化好,另一方面还要对笔记作好补充。 5.时间。时间是宝贵的,没有了时间就什么也来不及做了,所以要注意充分利用时间,而利用时间是一门非常高超的艺术。比方说,可以利用回忆的学习方法以节省时间,睡觉前、等车时、走在路

初升高衔接

课程目录 开篇语学法指导——————初高中物理的联系与区别第一讲描述运动的基本方法和物理量 第二讲运动快慢和方向的描述 第三讲速度变化快慢的描述 第四讲匀变速直线运动速度与时间的关系 第五讲匀变速直线运动位移与时间的关系 第六讲自由落体运动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运用 第七讲力重力和弹力 第八讲弹力 第九讲摩擦力 第十讲力的合成 第十一讲力的分解正交分解 第十二讲受力分析共点力平衡

初高中物理的联系与区别 高中物理与初中物理知识结构特点的区别 1、教材方面 初高中物理对学生的要求不同。初中物理重现象,且探讨的物理现象(或过程)较简单,多数为学生所熟悉的物理现象。要求学生了解、知道的内容多,需要理解的知识少,认知特点为定性分析多,定量分析少;高中物理虽然其内容也是力、热、光、电等,但对知识的要求更高,重视现象的本质,研究的现象比较复杂、抽象;初中教材难度小,趣味性浓,且研究问题相对独立,知识点间联系较少;高中教材重视理论上的分析推导,知识间联系紧密,构成一个物理知识体系;数学工具的应用明显地加强与提高。 近几年初中、高中物理教材的难度降低幅度较大,中考试题几乎无难、繁题,以应用为主,高考由于受选拔人才功能等客观因素制约,在实际教学中,难度降不下来,因而反使高、初中之间的衔接更困难。 2、教学方法方面 初中阶段,教学内容要求较低,以观察、实验为基础,教师注重课堂教学的趣味性,知识传授的知道性,课堂密度小,进度慢,有时间对重点概念、规律反复讨论,便于学生掌握重点;习题类型较少,变化少,学生的学法和学习习惯大多为接受学习。高中阶段教学进度快,课堂教学密度大,对知识的要求也较高,常采用观察实验、;抽象思维和数学方法相结合,要求学生通过抽象概括、想象假说、逻辑推理来揭示物理现象的本质和变化规律。高中物理习题类型更是复杂多变,单靠对概念、规律和公式的死记硬背,解决不了问题。在教学中必须多对比、归纳、总结,让学生在对比中掌握同类问题的共性。在研究复杂的物理现象时,为了使问题简单化经常只考虑其主要因素,而忽略次要因素,建立物理现象的模型,使学生逐渐学会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多创设物理情境,让学生在遇到具体问题时也能勾勒出具体的物理情景帮助解决问题。 3、学生的思维能力方面 初中物理教学是建立在学生的形象思维的基础上的,对抽象思维能力要求不高。由于物理教学的阶段性,学生在初中学到的不少物理知识是有局限性与不严密性的,然而这些知识有时却使学生形成思维定式,例如初中阶段学习压力时,经常遇到的是水平状态下的情形,结果不少学生形成“压力一定等于重力”的思维定势,对他们进一步学习高中物理产生了消极影响。高中教材中,要建立大量的物理理想模型,如“质点、单摆、匀速直线运动、匀变速直线运动、平抛运动、匀速圆周运动及简谐运动”等,这要求学生有较强的抽象思维能力,即逻辑思维能力,许多物理过程的变化是多因素的,需要学生抽象地假设一些中间物理状态或抽象出物理情景,然后才能正确地进行分析,得出结论;此外还要有空间想象能力,比如解决带电粒子在电场和磁场中的运动等。

初高中生物衔接教材

初高中衔接教材. 生物 第一章细胞 学习目标: 1.细胞的形态、细胞的结构、细胞各部分的功能 2.细胞的分裂、细胞的分裂和分化 学习过程: 一.细胞的形态: 细胞的形态多种多样,如下图所示: 二.细胞的结构 生物几乎都是由细胞构成的。动物和植物的差异很大,那么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到底一样吗?仔细观察下图,认识细胞的各种结构。 比较动物和植物细胞的结构图,总结它们的异同:

相同点: 不同点: 【知识链】 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包括细胞膜(cellmembrane)、细胞质(cytoplasm)、细胞核(nucleus),细胞质里有线粒体等。(细胞质中的这些能行使一定功能的结构叫细胞器)。植物细胞的细胞膜外面有细胞壁(cell wall),细胞质里面有大的液泡和叶绿体等。液泡内有细胞液,细胞液中溶解有很多种物质。 【小辞典】 细胞壁是一层透明的薄壁,所有植物细胞都有,动物细胞则没有细胞壁。其主要成分是果胶和纤维素,对植物细胞具有保护和支持作用。 细胞膜极薄,植物细胞的细胞膜紧贴细胞壁。 细胞质是细胞膜以内细胞核以外的粘稠物质。 细胞核近似球形。 线粒体呈圆柱形。(进行呼吸作用的细胞器) 叶绿体呈椭球形(进行光合作用的细胞器)。 【实际用】 纤维素是细胞壁的主要成分。人类食物中的纤维素被称为“第七营养素”,有清理肠道的作用。 细胞液中的单宁有涩味,柿和石榴的果实中单宁,单宁在制革业中有重要作用,能使动物的皮革变成柔软的皮革。 细胞液中的植物碱各类很多,有些植物碱在医药上十分重要。如玛啡、麻黄碱等植物碱是很多药物的有效成分。 甘蔗、甜菜的细胞液里含糖量很高,因此,人们用甘蔗、甜菜来榨糖。 【想一想】

【10份合集】初高中物理衔接课程讲义

【10份】初高中物理衔接课程讲义 初升高物理衔接班第1讲——初中力学综合(2课时) 一.教学目的: 解答力学综合题的方法 二.教学内容: (一)概念辨析法 概念辨析法就是以物理概念、物理规律作为标准来衡量、辨析试题所给条件的作用和相互联系,从而得出结论的方法。 [例1]一个10N的物体,在水平拉力的作用下做匀速直线运动,3s内移动了15m。物体与地面间的摩擦阻力是2N,求:(1)拉力的功率;(2)上述条件下,物体匀速运动了10s,拉力做的功是多少? 分析:由于物体是水平方向做运动,重力方向是竖直向下,根据做功的条件必须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和力的方向上物体移动距离的乘积,而本题在重力方向上没有移动距离,所以重力尽管作用在物体上,但不做功。 功率是反映做功快慢的物理量,定义为单位时间(1s)内物体所做的功。当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时,速度大小、方向始终保持不变,且物体此时应受平衡力的作用,因此水平拉力大小等于物体所受到的摩擦阻力,则拉力大小可知。最后利用相关公式去求得结果。 解: (1)因为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所以: ; (2)

答:(1)拉力的功率为10W;(2)匀速移动10s时拉力做的功100J。 (二)假设法 就是对物理现象、物理条件、物理过程或物理结果事先作出假设,一般假设为理想状态或特殊情况,然后利用物理概念、规律等知识,作出推理、分析、演算直至得出结论。 [例2]质量相等的两个实心小球A和B,已知它们的密度之比 现将A、B放入盛有足够多水的容器中,当A、B两球静止时,水对A、B两球的浮力之比为,则kg/m3,kg/m3。 分析:判断A、B两球在水中静止时的浮沉情况是解决问题的关键。不妨把两球可能出现的浮沉情况都进行假设,进行计算并与题目所给的条件进行比较,再作出正确的判断。 解:A、B两球质量相等,则: 假设两球都浸没在水中,它们所受的浮力之比为: 显然假设不成立。 再假设两球都漂浮在水面上,此时它们受到的浮力之比为: 该假设也与题意不符。 因而可确定,一球漂浮,一球浸没。又因为,所以,A球漂浮在水面,B球浸没在水中。其所受浮力分别为: , 所以 又,所以: (三)等效法 就是当我们所研究的物理现象或规律,其某一方面跟另一简单的物理现象、规律效果相同时,用简单的物理模型代替复杂的模型,并保证物理意义、物理规律、作用效果不变的方法。 [例3]实心正方体木块(不吸水)漂浮在水面上,此时浸入水中的体积为600cm3(取10N/kg)

2018年初高中物理衔接第09讲 牛顿第二定律

一、学习目标: 1.掌握牛顿第二定律的文字内容和数学公式. 2. 理解公式中各物理量的意义及相互关系. 3.会用牛顿第二定律的公式进行有关的计算. 4. 认识超重和失重现象,理解产生超重、失重现象的条件和实质 二、学习要点: 1、牛顿第二定律的理解及应用; 2、发生超重、失重现象的条件及本质 衔接点1 牛顿第二定律 【基础知识梳理】 1、牛顿第二定律的内容:物体的加速度跟所受的合力成正比,跟物体的质量成反比,加速度的方向跟合力的方向相同. 2、牛顿第二定律的表达式:F=ma 名师点睛: F是物体(研究对象)所受的合外力,m是研究对象的质量,如果研究对象是几个物体,则m为几个物体的质量和。a为研究对象在合力F作用下产生的加速度;a与合F的方向一致 3、牛顿第二定律的理解 (1)同向性:加速度的方向与力的方向始终一致 (2)瞬时性;加速度与力是瞬间的对应量,即同时产生、同时变化、同时消失 (3)同体性:加速度和合外力(还有质量)是同属一个物体的 (4)独立性:当物体受到几个力的作用时,各力将独立地产生与其对应的加速度,而物体表现出来的实际加速度是物体所受各力产生加速度叠加的结果 名师点睛: 1、牛顿第二定律是表示力的瞬时作用规律,描述的是力的瞬时作用效果是产生加速度.物体在某一时刻加速度的大小和方向,是由该物体在这一时刻所受到的合外力的大小和方向来决定的.当物体所受到的合外力发生变化时,它的加速度随即也要发生变化,F=ma对运动过程的每一瞬间成立,加速度与力是同一时刻的对应量,即同时产生、同时变化、同时消失.这就是牛顿第二定律的瞬时性. 2、加速度的方向与合外力的方向始终一致,我们说牛顿第二定律具有同向性。一定要注意速度的变

高中物理教科版与人教版的对比研究

高中物理教科版与人教版两种教材的对比 第一章抛体的运动1.曲线运动2.运动的合成与分解3.平抛运动4.斜抛运动 第二章圆周运动1.描述圆周运动2.圆周运动的向心力3.匀速圆周运动的实例分析4.圆周运动与人类文明 一、在栏目上,教科版比人教版似乎更丰富 从栏目设置上看,教科版教材比人教版多“本章小结”和章末“习题”两个栏目,从习题数量上讲,人教版教材每节配备4-7个练习题,教科版教材每节配备4个练习题,并有章末练习,总题量差不多。 人教版教材注重知识的系统性和严密的理论分析,兼顾继承与创新,注重实验在教学中的重要性,加强与生活、科技、社会的联系,更贴近教学实际,教材的可读性比较好,便于学生自己看书学习,也便于新教师使用。 教科版教材注重“情境创设”,每节课力求从物理现象开始,引导学生“观察思考”,“提出问题”,然后让学生“讨论交流”,对问题的解决提出“猜想”和“假设”,教材中穿插若干个“活动”,总体感觉与苏教版“初中物理”教材风格很相似,探究性味道比较浓,但此版本教材不太利于学生自己看书学习,教材的使用更需要教师的引导。 二、在逻辑上,教科版比人教版似乎更合理

三、在理论上,人教版比教科版似乎更系统

四、在探究上,教科版比人教版似乎更重视 是以“做一做”、“演示”、“实验”的形式出现,而教科版教材更多的是“实验探究”、“理论探究”,或“活动”。 五、在方法上,人教版比教科版似乎更突出

包含在相关的知识内容中,而人教版教材多是采用独立出来单独成节的方法。 六、在编写上,教科版与人教版似乎故追异 七、在密度上,人教版比教科版似乎更均匀 这里的密度是指章节里安排的内容多少

初高中物理衔接教程(全套)

初高中物理衔接教程

初高中物理衔接教程 第一章如何学习高中物理 一、什么是物理学: 物理学是研究物质结构和运动基本规律的一门学科。可用十六个字形象描述:宇宙之谜、粒子之微、万物之动、日用之繁。宇宙之谜是研究宇宙的过去、现状、未来以及人类如何利用宇宙资源,著名的英国物理学家霍金是我们研究宇宙的代表人物。粒子之微就是我们不紧紧要在宏观尺度上研究物质的运动,还要在我们看不到的微观世界研究物质的运动,比如现在提出的纳米技术,是在 10-9m的尺度上研究物质运动。万物之动说的是万事万物都在运动,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日用之繁意思是物理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 物理学的两个重要特点:1.物理是一门基础学科;2.物理学是现代技术的重要基础并对推动社会发展有重要的作用。 二、初中与高中物理的区别: (一)初中:浅显知道一些基本概念,基本规律 1、机械运动:重点学习了匀速直线运动。力:包括重力、弹力、摩擦力,二力平衡条件,同一直线二力 合成,牛顿第一定律也称为惯性定律。 2、密度;压强(包括液体内部压强,大气压强。);浮力 3、简单机械:包括杠杆、滑轮、功、功率;能量和能 4、光:包括光的直线传播、光的反射折射、凸透镜成像规律 5、热学:包括温度、内能 6、电路的串联并联、电能、电功;磁场、磁场中的力、感应电流 (二)高中:1、加深理解: Example1:初中——只知道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的原因 高中——要知道力是怎样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 Example2:初中——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告诉我们闭合导线切割磁感线会产生感应电流 高中——要知道怎么切产生感应电流的大小方向等规律有楞次定律,左右手定则。 2、扩大范围:力学(42%)、电学(42)、热学(6%)、光学(5%)、原子物理(5%) (1)力学主要研究力和运动的关系。重点学习牛顿运动定律和机械能。 Example1:我们要研究游乐场中的“翻滚过山车”是什么原理。 Example2:我们要研究要用多大速度把一个物体抛出地球去,能成为一颗人造卫星? (2)电学:主要研究电场、电路、磁场和电磁感应。重点学习闭合电路欧姆定律和电磁应定律。 初中电学:假定电源两极电压是不变的; 高中电学:认为电源电极电压是变化的。 这说明高中物理比初中物理内容加深加宽,由定性分析变为更多的定量分析,学习迈上一个新的台阶,同学们要有克服困难的思想准备。 (3)热学:主要研究分子动理论和气体的热学性质。 (4)光学:主要研究光的传播规律和光的本性。 (5)原子物理:主要研究原子和原子核的组成与变化。。 (三)高中物理和初中物理的主要梯度: 1.从标量到矢量的阶梯。从标量到矢量的阶梯会使我们对物理量的认识上升到一个新的境界。初中我们只会代数运算,仅能从数值上判断一个量的变化情况.现在要求用矢量的运算法则,即要用平行四边形法则进行运算,判断矢量的变化时也不能只看数值上的变化,还要看方向是否变化。 2、速度的概念,初中定义速度为路程和时间的比值,只有大小没有方向。而高中定义为位移和时间的比值,

初高中物理衔接课程讲义:第5讲——牛顿第三定律

初升高物理衔接班第5讲——牛顿第三定律 一、学习目标: 1. 清楚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清楚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概念。 2. 理解牛顿第三定律的确切含义,会用它解决简单的问题。 3. 会区分平衡力、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二、学习要点: 1. 掌握牛顿第三定律并会用它分析实际问题。 2. 区别平衡力、作用力和反作用力。 三、课程精讲: 思考1:力是怎样定义的? 实验演示1:取两块海绵进行实验,对齐并相互挤压,可以观察到其形状发生了变化, 为什么这两块海绵的形状同时发生了变化? 实验演示2::将甲、乙两个悬挂在同一高度的磁铁,慢慢地靠近些,可以看到它们很快地相向运动起来,大家观察实验现象,分析其原因是什么? 总结以上两个实验现象的结论。 (一)物体间的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相互作用的一对力,可任选其中一个力称为作用力,则另一个力就是反作用力。一对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性质总是相同的,即:作用力是弹力,则其反作用力也一定是弹力;作用力是摩擦力,其反作用力也一定是摩擦力,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总是作用在不同的物体上。 分析:重力、弹力及摩擦力的作用都是相互的。 例1. 2003年10月15日9时50分,地处我国西北戈壁荒滩的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II号F型火箭发射了“神舟”五号载人航天飞船,杨利伟代表中国人民成功地登上太空,下面关于飞船与火箭上天的情形叙述正确的是() A. 火箭尾部向外喷气,喷出的气体反过来对火箭产生一个反作用力,从而让火箭获得了向上的推力 B. 火箭尾部喷出的气体对空气产生一个作用力,空气的反作用力使火箭获得飞行的动力 C. 火箭飞出大气层后,由于没有了空气,火箭虽然向后喷气,但也无法获得前进的动力 D. 飞船进入运行轨道之后,与地球之间仍然存在一对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问题1:知道了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概念,那么它们之间的关系是什么呢? 问题2:要设计一个实验来验证作用力与反作用力之间的关系,应怎样进行设计,需要什么器材,实验的原理又是什么? 实验方案:把两个弹簧秤A和B连接在一起,如图甲所示。

中国与美国在中学物理教教材的对比

美国与中国在中学物理教材的对比 罗跃跃 摘要:对于我国的大部分中学生来说,物理这门学科是他们学习中一个比较吃力的课程,物理概念、实验、知识点及其运用等没能充分联系生活实际,学生理解得很困难、抽象。反观美国,他们在中学物理教学上很注重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和动手能力,使学生对物理这门课程的学习更加轻松积极。下面就从美国与中国在中学物理教育上的对比,发现美国中学物理教育的可鉴之处,使之能为眼下我国的新课程改革提供一些经验。 关键词:中国美国中学物理教材内容实验插图对比 首先说明一下,本文中将会用具体的国内和国外教材进行对比: 国内教材:此教材是教育部(原国家教委) 基础教育司“八五”、“九五”重点课题《高中物理课程改革与实验》课题组研究成果, 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于2004 年7 月出版的《物理》。[1] 国外教材:美国高中(9-12年级)物理教材《Physics—Principles and Problems》(《物理:原理与问题》),作者是美国迪尔伯恩大学的物理学教授保罗·齐策维茨博士。[2] 以上两套教材均为时下两国的主流中学物理教材,各自凸显出本国中学物理教育特色,具有良好的对比意义。本文使用以上两套教材作为对比,试图从各自教材的教材内容、教材实验内容、教材插图来进行比较分析,总结出一些我们可以借鉴的经验,来为我国的中学物理新课改提供一些参考。 1 美国与中国在中学物理教材内容上的对比 1.1 美国的教学内容 其教材内容的特点:其教材并不只注重单个知识点,而是让各个知识点形成一条知识链,重视各个知识点的前后联系,并对概念和规律进行五花八门的拓展,并与生活实际相联系,使之鲜活的展现在学生的课本上。 第一:在教材引言方面 章节名称为《矢量知识》的这一章中,其标题为望乡,并用一张登山的照片作为其引言处的背景图片,在下方提出以问题:如果你的GPS接收器告诉你的位置在离家150KM处、北偏西40度处,但是在你面前就只有一条正北的道路,如果沿着这条路走十公里,你会离家多远?及你的具体位置? 再在章节名称为《能量》这章中,在一张飞驰的过山车为背景图片上,其用“猛冲下来”作为标题并提出了问题:过山车缓缓的爬上第一个山头,把你的帽子拉好。过山车飞一般地掠过谷底,又开始爬下一个山头。第一个山头应是所有山头中最高的吗? 有以上可发现教材内容表现形式的多样性、善用大篇幅背景图案、概念引入与生活实际的联系性是其教材引言的一大特点。 第二:在教学内容的呈现上 美国的中学物理教材大量应用生活化情景来作为物理情景,加深学生对于课

初高中物理衔接教材 前言

前言 三十余年前,编者初上讲台教高一物理时,一位从事高中物理教学三十多年的老前辈对我讲,初高中物理关联不大,许多中考物理拿高分的学生,学不好高中物理。调至深圳后,编者除中途改教了几年初中科学,一直从事初中物理教学。这么多年来,教过的学生反馈回来的信息都是高中物理,特别高一物理难学。为什么初高中物理反差如此之大呢? 与高中物理相比,初中物理总体上过于“直观”。初中物理的概念、规律,基本上都是简简单单地“从现象中来,到现象中去”,很少引导学生深入细致地思考为什么。如“透镜”一节,只要求学生通过实验总结出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不要求学生了解为什么凸透镜对光会有会聚作用。如此“直观”、蜻蜓点水式教学训练出来的学生,遇到对抽象逻辑思维要求很高的高中物理,自然会觉得好难好难。 然而,物理又是理科生无法绕开的一门基础学科。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高中物理的教学,编者在人教版初中物理教材的基础上编写了这本书。 本书一至十二章的总体编排顺序与人教版八年级物理教材大致相同,所选内容也紧密依托教材,但侧重点与教材不同。初中物理教师,单从第一章机械运动的5个小主题——测量实质与单位换算、计时原理、坐标系与运动的相对性、路程时间图像和伽利略论运动的相对性,即能看出本书的定位与现行教材有很大的不同。 虽然学生在小学就学习了测量,但很少有学生想过测量是怎么一

回事。“测量实质与单位换算”一节不仅明确地介绍了测量是怎么一回事,而且以此为基础阐述了单位换算的实质和方法。 转换法是物理学中具有战略意义的常用研究方法,与之密切相关的函数是对物理学发展有着深远影响的数学思想,二者都是学习研究物理必须理解和掌握的内容。“计时原理”一节特别强调了函数和转换在计时工具中的应用。 物理学是一门高度定量化的科学,“自然这一巨著是用数学符号写成的”(伽利略语)。要清晰准确地描述物体的运动,就需引入坐标系。坐标系也是学习物理必须掌握的数学工具。“坐标系与运动的相对性”一节就是应用坐标系研究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图像在物理学中应用极为广泛。“路程时间图像”一节不仅详细地介绍看图方法,而且还通过“拓展题”介绍了更为重要的“位置时间图像”。 虽然抛体运动很多高中生都很难弄懂,但正如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先生所说的,“即使不懂,也要看看。这种学习方法,我叫它‘渗透法'。中国传统的学习方法是一种‘透彻法'。懂得透彻很重要,但若对不能透彻了解的东西就抗拒,这不好。‘渗透法'的好处,一是可以吸收更多知识;二是对整个的动态,有所掌握。不是在小缝里,一点一点地学习。”编者有感如此,在“伽利略论运动的相对性”一节不仅引用了伽利略对运动相对性的经典表述,而且还以此为基础分析探讨了抛体运动。 力学是高中物理很难很难的“冤大头”。“隔离体法”和“整体法”

关于新课程改革前后高中物理教材的对比和分析

关于新课程改革前后高中物理教材的对比和分析 虎林市实验高级中学李刚伴随着2007年新课程改革在在黑龙江省逐渐铺开,我们伴随着新课改一起成长,经历了新课改之后的首次学业水平考试,首次综合素质评价,首次高考等等,这7年的时间里有收获、有感慨、有反思,现在终于静下心来将自己的想法进行梳理,沉淀自己的思想。 教材是承载教学内容的主要载体,教育的改革自然也会在教材方面大刀阔斧的改革,具体到高中物理方面,改革的内容主要是教学方式而不是内容上的改变。我认为新旧教材的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新教材的图片比课改前教材多,更加注重形象思维和学生的直观感觉。 新课程标准比原来更加注重学生的形象思维和直观的感受。高中物理教学当然很重视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它的学科特点也注定了对抽象思维能力的强调。但我们还需重视对学生形象思维能力的培养和利用。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其原因有二:一是注重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研究表明通过形象思维能力的训练,可间接的促进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发挥。二、形象思维能力对人的创造活动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新课程标准非常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科学素养,那么怎样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科学素养呢?著名物理学家马克斯·普朗克在其自传中指出:创造性的科学家必须具备“对新观点的一种活跃的直觉想象力,这些新观点不是演绎得出的,而是通过艺术家一般的创造性想象而得出的。”我们不可能要求每一个学生都成为科学家,但从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的角度出发,对形象思维能力的重视显然是必不可少的。 要重视利用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其原因有二:一、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要培养具有创造性才能的人,他既要有高度的抽象思维能力又要有高度的形象思维能力。在过去的教育中,由于受到形象思维是低级思维、抽象思维是高级思维的这种片面观点的影响,对形象思维的重视不够。人的认知过程中形象思维和抽象存在,“形象思维是低级思维、抽象思维是高级思维”这种观点的正确理解是形象思维是基础,是人的认知过程中必经的阶段,如果把人的思维比作一栋大厦,形象思维是大厦的“地基”,抽象思维是大厦的“高层”,“高层”的风光美好但不是人人可以看到,“高层”脱离“地基”就变成了空中楼阁。二、过去和现在,

河北保定市(15份合集)初高中化学衔接教材word文档可编辑共129

河北保定市(15份合集)初高中化学衔接教材word 文档可编辑共129 第1讲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 初中教材要求在初中化学中,只要求学生了解分子、原子、离子都是构成物质教材分析的一种微粒,了解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以及相对原子质量和相对分子质量的概念和意义。高中教材要求在高中化学中,要加深对原子结构的认识,掌握原子、电子、质子、中子之间的定量关系,理解核外电子的运动规律,能用原子结构示意图、电子式来表示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特点,推断元素性质。学会计算原子、原子团的电子数。 1.原子 原子的英文名(Atom)是从?τομοζ(atomos,“不可切分的”)转化而来。很早以前,希腊和印度的哲学家就提出了原子的不可切分的概念。17和18世纪时,化学家发现了物理学的依据:对于某些物质,不能通过化学手段将其继续的分解。19世纪晚期和20世纪早期,物理学家发现了亚原子粒子以及原子的内部结构,由此证明原子并不是不能进一步切分。原子是一种元素能保持其化学性质的最小单位,一个原子包含有一个致密的原子核及若干围绕在原子核周围带负电的电子,原子核由带正电的质子和电中性的中子组成。在原子中,质子数与电子数相同,原子表现为电中性。如果质子数和电子数不相同,就成为带有正电荷或者负电荷的离子。根据质子和中子数量的不同,原子的类型也不同,质子数决定了该原子属于哪一种元素。原子是一个极小的物体,其质量也很微小,原子的99.9%的重量集中在原子核,其中的质子和中子有着相近的质量,目前可用扫描隧道显微镜观察并拨动单个原子,下图为超高真空多功能扫描隧道显微镜,中图为显微镜下的硅原子结构,右图为在扫描隧道显微镜下科学家拨动49个铁

2020年中考物理特色专题 专题30 初高中物理衔接类问题(解析版)

专题30 初高中物理衔接类问题 牛顿第三定律、动能、重力势能、弹性势能、机械能守恒定律、实际电流表和理想电流表、单摆摆动周期、平抛运动、斜抛运动、万有引力、电场力、凸透镜成像规律、磁力等问题,在初中阶段都没有量化的表达,有的只是定性的说明,但初中课程教学中,有的只是经过拓展学习,初步的达到了和高中阶段所学内容十分接近,在知识和知识简衔接处,用到一定的物理方法就完全可以达到高中阶段所学知识的水平。在中考中,为了选拔能力素养突出的学生,物理试题的命制就会以初高中衔接知识为素材。所以毕业班学生多学习这些问题,中考成绩会更加突出。 【例题1】(2019山东菏泽)人类探索大空的奥秘的过程中产生了大量垃圾,为探究太空垃圾对飞行器造成的危害,科学家做了一个模拟太空实验:用质量约为1g 的塑料圆柱体代替垃圾碎片,用固定不动的大块铝板代替飞行器,当塑料圆柱体以6700m/s 的速度撞击铝板时,在铝板上形成一个比塑料圆柱体直径大好多倍且表面光滑的圆形大坑,如图所示,请你解释铝板上光滑圆形大坑的形成原因。 (物体的动能E K = 2 1mv 2 )。 【答案】见解析。 【解析】利用E K = 2 1mv 2 求出动能的大小,然后结合动能大小的影响因素分析解答即可。 动能大小的影响因素:质量、速度。质量越大,速度越大,动能越大。 当塑料圆柱体以6700m/s 的速度撞

击铝板时,产生的动能为 , 由以上计算可知,质量约为1g的塑料圆柱体以6700m/s的速度撞击铝板时,产生了巨大的内能,所以铝板上会形成光滑圆形大坑。 【例题2】质量可忽略的细绳上端固定,下端系一质量为m的金属螺母,做成摆长为l的摆(如图所示),让螺母在竖直面内小幅度往返摆动,每完成一次往返摆动的时间均为T=2π (g=9.8Nkg). (1)请你根据T=2π ,推测,螺母往返摆动一次的时间T与螺母的质量m是否有关________(选填“有关”、“无关”). (2)现有足量的细绳、大小相同的金属螺母,这些螺母有的质量相等,有的质量不等,写出验证你的推测的实验步骤(若有需要,可补充器材). 【答案】(1)无关(2)①取一段长度合适的细绳,用天平从大小相同的螺母中称量出质量不同的螺母;②把螺母系在绳子上,固定好绳子一端,用刻度尺测量绳端到螺母的长度; ③把螺母拉到一个合适的位置由静止释放,记录螺母往返摆动的次数n,所需的时间t1;④换用其它质量不等的螺母,重复上面实验,记下所需的时间t2;⑤比较测量数据,得出结论。 【解析】(1)根据公式T=2π可知,其中π和g都是常量,因此螺母摆动的时间只与摆长有关;由于其中没有螺母的质量m,因此螺母摆动的时间与螺母的质量无关; (2)要探究螺母摆动的时间与质量的关系,就要改变螺母的质量控制摆长相等,步骤如下: ①取一段长度合适的细绳,用天平从大小相同的螺母中称量出质量不同的螺母; ②把螺母系在绳子上,固定好绳子一端,用刻度尺测量绳端到螺母的长度; ③把螺母拉到一个合适的位置由静止释放,记录螺母往返摆动的次数n,所需的时间t1; ④换用其它质量不等的螺母,重复上面实验,记下所需的时间t2; ⑤比较测量的数据,得出结论。 【例题3】(2019贵州贵阳)体育课上,小明在同一位置用相同的力多次将足球踢出,发现足球斜向上飞出的

初中升高中物理衔接教案

初高中物理衔接教案 第1课时 教学目的: 初步认识物理与社会发展、个人发展关系; 了解高中物理及高考概貌,了解初高中学习脱节点,明确衔接与学法要领; 着眼高中三年乃至一生发展,激发科学情感意志,启迪理想信念。 授课内容: 一、物理学研究什么?有什么用? 1. 物理学是研究物质结构及运动规律的学科。物质运动形成由简单到复杂分别为机械运动、分子热运动、电磁运动、原子和原子核内的运动。 2.物理包括力学、电学、热学、光学、原子物理学五大组成部分。高中力电两大块必考,后三块任选一。学好力学是关键。 3.物理与其他学科关联 4.物理与人类社会进步——物理化学支撑的信息时代和生物世纪; 5.物理与个人发展——新一轮高考改革超80%名牌大学要求选考物理;无论从事什么行业,干什么工作,物理知识及其思维方法将受益终身。 二、高中课程与高考

初高中物理课程中,数学知识脱节点: 矢量与标量;误差与有效数字;三角函数与解斜三角形;一次函数图象的斜率与截距; 二次函数(图象最值顶点,斜率变化等);解析几何曲线斜率与变化率,极限与微分思想。 三、高中物理难学吗? 具体到抽象——概念重深入理解,“记”不管用;简单到复杂——规律应用分析难。一看就懂,一做就错,一点就穿,不点也穿;定性到定量,标量到矢量,公式加图象,数学不习惯,而且跟不上;课堂容量加大,进度较快,需要自律自省自学。 四、高中物理怎么学? (一)良好的学习习惯(态度): 1.持之以恒的课前预习习惯; 2.咬文嚼字,注重理解的阅读习惯; 3.认真听讲,做笔记的习惯; 4. 独立作业,做题“三多”的习惯; 5.积极参与讨论的习惯; 6.勤观察,联系实际思考问题的习惯。 (二)优化学习方法 1.着力“三基”,弄清概念规律方法 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基本方法;天天清,周周清,月月清。 概念——为何引入,如何定义,物理意义,本质内涵,适用外延,相关相近概念的联系和区别,物理量遵循的运算规则等;规律——适用条件和范围,解决什么问题,使用注意事项等。 2.强化训练,把课本渗透的科学思想方法转化为解题的技能技巧 整体法与隔离法,假设法与类比法,等效法与对称法,极限法与特值法,极值法与临界法,图解法与图像法,微元法与求积法等思维技巧。 小题大做,大题选做,真题多做,难题少做,怪题不做,错题重做,多题一做;每天多做一道题,三年累积见功底 3.提前补习数学,为跨越障碍提供支持 矢量与标量,误差与有效数字,三角函数,函数及其图象,截距和斜率,极限思想。 4.质疑意识,批判精神,探究学习,实践至上;科学精神的核心在创新

中美高中物理教材比较

中美高中物理教材比较 摘要:对中美具有代表性的两套教材进行深入分析,展现中外物理教材在编写上的特点以及相应的数据统计,分析比较了中外高中物理教材系统结构上的异同点,最后得到一些启示。 关键词:中美教材;高中物理;结构 教材结构反映一个国家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性质,所以要对结构系统进行比较系统的研究。新课标指导下的教材需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得到进一步的完善,本着这种思想理念,本文通过对中美两套现行教材结构系统的研究比较,展示了美国优秀教材的特色,分析了我国教材与美国教材的结构差异,提出建议期望,对物理新课程改革中教材的编写及运用有所帮助和启示。 一、所选教材介绍 1.国内教材 人教版高中物理教科书由人民教育出版社编著出版,全称为《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由必修和选修组成。作为我国教材经典中的典型,人教版以它编排的科学性、知识的精炼性、专家组的权威性被广大师生所选用。 2.美国教材 《物理:原理与问题》(Physics:Principles and

Problems)是美国高中物理教材中的经典,由University of Michigan-Dearborn的著名教授Paul W.Zitzewitz.Ph.D主编,麦格劳?希尔公司(The McGraw-Hill Companies.Inc.)出版。根据统计,《物理:原理与问题》一书自出版以来,在全美的选用率接近50%,并被其他许多使用英语的国家选用。应该说这是受到教师广泛欢迎的一本教材。本书曾多次修订改版,1996年美国《国家科学课程标准》颁布之后,作者进行了一次较全面的改写,与1999年版相比,这本书在章节结构、教材内容及插图上均作了较大幅度的修改。 二、引言的比较 1.科学家的名人名言是人教版相对于《物理:原理与问题》引言部分最大的不同点。这与中国的传统文化特点有着很大的关系,在学生学习物理时,他们的情感态度及价值观会受到影响。 2.两套教材引言部分组成基本相同,包含了标题、主题图、本章内容及地位介绍,但是《物理:原理与问题》设置了“你将学到什么”“为什么这部分如此重要”和“考虑这个问题”,这种对话式的口吻更加贴近学生,从学生学习的角度介绍本章的主要内容和地位。 3.设置问题是《物理:原理与问题》引言部分的一个亮点,围绕主题图片提出问题,引出本章要学习的知识点,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

初高中物理衔接教材:衔接点02 时间、位移和路程(解析版)

衔接点02 时间、位移和路程 一、时刻和时间间隔 1.时刻:指某一瞬间;在时间轴上,时刻用点来表示. 2.时间间隔:指某两个时刻之间的间隔.在时间轴上,时间间隔用线段来表示.3.时间、时刻的区别和联系 时刻时间间隔 区别(1)在时间轴上用点表示 (2)时刻与物体的位置相对应,表示某一 瞬时 (1)在时间轴上用线段表示 (2)时间间隔与物体的位移相对应,表 示某一过程 联系两个时刻的间隔即为时间间隔 二、路程和位移 1.路程:物体运动轨迹的长度. 2.位移:由初位置指向末位置的有向线段. 3.位移、路程的区别和联系 定义区别联系 位移位移表示质点的位置变化,它是 质点由初位置指向末位置的 有向线段 位移是矢量,方向由初 位置指向末位置 (1)在单向直线运动中, 位移的大小等于路程 (2)一般情况下,位移的 大小小于路程 路程路程是质运动轨迹长度路程是标量,没有方向 三、矢量和标量 知识点梳理

1.标量:只有大小没有方向的物理量.例如,时间、温度. 2.矢量:指的是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的物理量.例如,位移. 3.矢量的表示方法:用一条带箭头的线段来表示.线段的长度表示矢量的大小,箭头的指向表示矢量的方向. 4.大小的比较:标量大小的比较一般只看自身数值大小,而矢量大小的比较要看其数值的绝对值大小,绝对值大,则该矢量大. 5.运算规律:标量的运算法则为算术法则,即初中所学的加、减、乘、除等运算方法;矢量的运算法则为以后学习到的平行四边形定则. 1.某人站在楼房顶层从O点竖直向上抛出一小球,上升的最大高度为20m,然后落回到抛出点O 下方25m 的B点,以竖直向上的方向为正方向,则小球在这一过程中通过的路程和位移分别为 A.25m,25m B.65m,-25m C.65m,25m D.25m,-25m 【答案】B 【解析】物体上升20m,由下降45m到达O点下方的B点,路程s=20m+45m=65m;初位置到末位置的距离为25m,方向竖直向下,所以位移x=?25m,故B正确,ACD错误。故选:B。 2.如下图所示,某质点沿半径为r的半圆弧由a点运动到b点,则它通过的位移和路程分别是

(完整版)人教版高中物理新旧教材知识对比.doc

人教版高中物理新旧教材知识对比 第一章运动的描述 内容 旧版教材 新版教材 质点 质点 物体和质点 自然界的一切物体都处于永恒的运动 参考系 中,参考系的选择是个重要的问题,选 取得当,会使问题的研究变得简便 坐标系 无 增加 “坐标 x ”“全球卫星定位系统 ” 路程与位移 表述为 “位移与路程 ” 表述为 “路程与位移 ” 在第一章力中表述为 “力既有大小, 分散在 “路程与位移 ”、“速度的变化 ”、 矢量 又有方向,力的合成要遵循平行四边 “力的合成 ”知识点中介绍 形定则。在物理学中, 像这样的物理 量叫做矢量 ” 速度 速度的定义式为 “ s ” x ” v t 速度的定义式为“ v t 由 v s 求出的速度,叫做变速直线 由 v x 求出的速度,表示的只是物体 平均速度 t t 运动的物体在时间 t (或位移 s )内 在时间间隔 t 内的平均快慢程度, 称为 的平均速度 平均速度 从 A 点起取一小段位移 AA 1 ,求出 物体在从 t 到 t + t 这样一个较小的时 汽车在这段位移上的平均速度。 从 A 间间隔内,运动快慢的差异也就小一些。 瞬时速度 点起所取的位移越小,比如取 AA 2、 t 越小,运动的描述就越精确。 如果 t AA 3 等,所得的平均速度就越能较精 x 非常非常小,就可以认为 表示物体在 确地描述汽车经过 A 点的快慢速度 t 时刻 t 的速度,这个速度叫做瞬时速度。 在课文 “第四节用打点计时器测速度 ” 打点计时器 在学生实验 “练习使用打点计时器 ” 增加了作曲线 “拟合 ”线 为了描述速度改变的快慢, 我们引入 为了描述物体运动速度变化的快慢这一 加速度 v t v 0 特性,我们引入加速度的概念。 v 加速度的概念 a a t 课文中没有给出 v 的定义。 t 第二章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研究 内容 旧版教材 新版教材直接用匀加速直线运动 a 的定 用实验数据处理的方式, 拟合出速度随时 义给出速度随时间的变化 速度随时间的变 间呈线性变化, 再根据数学关系式的斜率 化规律 与匀变速运动的加速度关系比较出加速 度的含义。 匀变速直线运动 根据 s vt 和 v v 0 v t 由 v-t 图像与 t 轴围成的面积的物理意义, 2 的位移与时间的 延伸到线性变化时面积的微元求和的过 关系 1 at 2 推论出 s v 0 t 2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