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民族与种族社会化的概念、预测因素及理论模型

民族与种族社会化的概念、预测因素及理论模型

民族与种族社会化的概念、预测因素及理论模型
民族与种族社会化的概念、预测因素及理论模型

心理科学进展2010, Vol. 18, No. 11, 1800–1807

Advance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

民族与种族社会化的概念、预测因素及理论模型*

尹可丽1尹绍清2黄希庭1

(1西南大学心理学院, 重庆 400715) (2楚雄师范学院初等教育学院, 楚雄 675000)

摘要民族与种族社会化是美国少数民族家庭教养的核心成分, 是父母向子女传递种族和民族特征等信息, 促进子女社会适应的过程。子女的年龄、性别、父母与子女的受歧视经历等影响着父母对子女的民族与种族社会化的内容和时机。目前, 民族与种族社会化运作机制模型的建构, 使民族与种族社会化和青少年的民族认同、自尊、心理健康、学业表现等许多研究得以整合到一个研究范畴之下, 反映出民族与种族社会化研究的重要进展。

关键词民族社会化; 种族社会化; 民族认同; 自尊

分类号 B849:C91

民族与种族社会化(ethnic-racial socialization)研究是美国心理学的一个新的研究领域。近年来该方面研究文献的不断增多, 是由很多复杂因素促成的。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 随着拉美裔学生人数的大量增加, 2035年有色人种儿童将占美国在校学生人数的50% (U.S. Census Bureau, 2004)。美国人口中少数民族人口所占比例的变化, 引发了学者们对民族与种族社会化的研究兴趣。民族与种族社会化和民族认同是有色人种家庭和儿童的生活中最突出的过程(Rodriguez, Uman?a-Taylor, Smith, & Johnson, 2009), 探讨父母对子女进行民族与种族社会化所采取的做法, 有助于解释青少年民族认同、自尊等形成的原因。目前, 我国的心理学研究仅仅关注到民族认同问题, 对之进行了相对多的讨论, 却缺乏对民族与种族社会化研究的介绍。本文拟对美国心理学该领域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以期对我国心理学相关研究有所启发。

1 民族与种族社会化的概念界定

民族与种族社会化被广泛地用于指称父母向孩子传递关于种族(race)和民族特征(ethnicity)信息的过程(Hughes, Hagelskamp, Way, & Foust,

收稿日期:2010-03-23

﹡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中国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巩固与发展研究——以青少年民族团结心理与教育为视点” (批准号:09BMZ006)

通讯作者:黄希庭, E-mail: xthuang@https://www.doczj.com/doc/d09782897.html, 2009a; Hughes et al., 2006)。民族与种族社会化是少数民族家庭教养的核心成分。不同民族的父母向他们的孩子们传递民族特征和种族的有关信息, 传递有关他们群体成员身份的意义(Hughes, Witherspoon, Rivas-Drake, & West-Bey, 2009b), 这些信息可能包括了一系列诸如民族自豪感、民族历史和传统, 歧视觉察, 群际间的警惕和不信任, 以及群际间的多样性和平等性的观念(Brown & Krishnakumar, 2007; Hughes et al., 2006; Uma?a-Taylor & Fine, 2004)。

美国心理学研究者对民族与种族社会化的研究, 是围绕种族社会化(racial socialization)和民族社会化(ethnic socialization)展开的。该领域的研究可以追溯到上世纪80年代对非裔家庭的种族社会化研究。由于种族歧视是非裔美国青少年生活中的一个重要问题(Brodyet al. 2006), 种族歧视的有害影响, 使得非裔美国父母必须教导孩子如何在个人的、文化的和体制等不同层面认识和处理种族歧视。另外, 由于非裔美国人的传统和有关历史知识常被主流教育和通俗文化所忽略或者扭曲, 父母还必须准确地向孩子提供这方面的知识。除了非裔美国人, 其他少数族裔家庭, 也同样面临着应对偏见与歧视, 面临着传承本族历史和传统的问题, 所以, 从90年代开始出现对多种少数民族群体, 比如波多黎各人、多美尼加人、华人的民族社会化过程的研究。虽然处于主体成员地位使得白人家庭在教养孩子时可

第18卷第11期民族与种族社会化的概念、预测因素及理论模型 -1801-

能免于需要解决种族、民族问题, 但另一些人认为, 生活在民族多样化的环境中, 民族与种族社会化尤其可能出现在所有的家庭(Hughes et al., 2009b)。因此, 最近几年也开始出现对白人家庭的民族与种族社会化研究。

最初的研究是将种族社会化与民族社会化分开界定、分开研究的。比如Stevenson等人将种族社会化定义为父母与孩子的沟通, 这种沟通是关于孩子们应该怎样在广泛的美国社会背景中处理文化传统(Stevenson, Cameron, Herrero- Taylor, & Davis, 2002)。又如, 种族社会化是父母通过隐含的和公开的、有意的和无意的方式向孩子传递有关种族和民族特征的观念的过程(Hughes, 2003), 是父母如何影响孩子学习关于他们自己的种族, 以及各民族之间的关系(Hughes & Johnson, 2001)。而对民族社会化的界定, 比如Marshall 将民族社会化界定为父母教导孩子的策略, 这些策略涉及到非裔美国人的文化、少数民族地位、美国的主流价值观和做法(Marshall, 1995)。Phinney和Chavira 对民族社会化的定义包括父母教导孩子如何与主流社会和睦相处, 如果处理歧视, 如何在一个文化多元的社会中生活(Phinney & Chavira, 1995)。审视上述研究者对两个概念的界定, 就会发现这些界定存在着重叠交叉。其表现主要是与民族特征有关的问题, 有时候被界定为种族社会化, 比如Hughes、Stevenson等人对种族社会化的界定直接包含着民族特征信息的传递; 而与种族歧视有关的问题, 又被界定为民族社会化的内容, 比如Marshall、Phinney等人的定义。

作为该研究领域的有名学者, Hughes 在对民族与种族社会化现有文献进行回顾后, 呼吁重视现有概念存在的缺陷。尽管种族社会化和民族社会化存在着区别, 但在实际的研究过程中, 这两个概念的使用却表现出相当大的重叠。Hughes 等人认为没有一个令人满意的解决方法能够明确地区分种族社会化与民族社会化, 或者能够决定什么时候该用这个术语而不是那个术语。进一步来说, 对于概念化和实证使用来说, 这两个术语都太宽泛和不具体。因此, 她和同事们建议使用组合术语“ethnic-racial socialization”(Hughes et al., 2006), 以承认父母传递给孩子们的有关民族和种族信息环境的模糊性和复杂性(Hughes et al., 2009b)。虽然目前研究者在术语的使用上没有整齐划一的使用Hughes等人提出的组合术语, 但整合使用两个概念的观点获得了研究者们的赞同(Brown & Krishnakumar, 2007; Murry, Berkel, Brody, Miller, & Chen, 2009; Rodriguez et al., 2009; Stevenson & Arrington, 2009)。

2 民族与种族社会化的结构及预测因素

2.1 民族与种族社会化的结构

尽管研究者们对民族与种族社会化过程是指父母向孩子传递有关种族、民族特征的价值、观念和信息达成了共识, 但他们对民族与种族社会化所包含的要素仍然存在争议。

一种观点是不对民族与种族社会化涉及到的种族社会化与民族社会化进行区别, 而将二者视为一个共同的因素来处理, 该因素下包含有不同的维度。比如, Hughes等人(2006)在回顾了46个相关研究之后指出, 无论研究者如何表述种族社会化或民族社会化的维度, 都可以用四个维度来概括:文化社会化(cultural socialization)、偏见准备(preparation for bias)、促使不信任(promotion of mistrust)、种族平等主义与沉默(egalitarianism and silence about race)。文化社会化, 指父母教给孩子关于种族或民族传统、历史的做法。偏见准备, 指父母努力促进孩子对歧视的认识, 并让他们做好应对歧视的准备。促使不信任, 指父母对孩子强调族际交往中需要保持小心和怀疑态度。种族平等主义与沉默, 指父母或者明确鼓励孩子在种族群体成员身份之上重视自己的个体特征, 或者在与子女讨论时避免提及种族问题。在这四个维度中, 文化社会化与偏见准备被认为是特别重要的两个维度。Hughes等人对民族与种族社会化问题的研究, 基本上都把重点放在这两个维度上。

另一种意见认为, 虽然种族社会化与民族社会化在现实中往往不可分割, 但仍然应该将将二者视为两个因素。在通常情况下, 人们可以交替使用种族与民族这两个术语, 但二者是存在明显区别的。因为“种族”是社会概念, 其承载的价值比“民族”这一概念所承载的价值多; “民族”是文化概念, 是划分个体所组成的群体的一种方式, 该群体内部共享一种代代相传的独特的社会文化历史。因此, 种族社会化与民族社会化的区别不仅在于信息的内容, 也在于信息的传递性质

-1802- 心理科学进展 2010年

(Brown & Krishnakumar, 2007)。在内容上, 种族社会化涉及的信息与群际间的行为准则有关, 即种族社会化处理与种族有关的社会问题(如种族主义、歧视、种族关系); 而民族社会化涉及的信息与群体内的行为准则有关, 它包括父母向孩子传递的文化价值或信念、非裔美国人的传统、历史等。在性质上, 种族社会化信息的传递方式可能是直接的传递; 而与文化有关的信息可能既通过直接, 也通过间接的方法传递(Lesane-Brown, Caldwell, & Sellers, 2005)。因此, Brown和Krishnakumar将种族社会化定义为父母直接地(比如言语指导)向孩子传递有关群体之间的行为准则和关系的策略; 将民族社会化界定为父母直接的(比如言语指导)和间接的(比如榜样行为、接触机会和互动体验)向孩子传递有关群体内部的行为准则, 以及对于一个特定的族群成员这些行为准则意味着什么等等。验证性因素分析结果表明, 民族社会化和种族社会化具有多维的性质, 并且, 二者具有不同的结构(Brown & Krishnakumar, 2007)。

2.2 民族与种族社会化的预测因素

研究者对民族与种族社会化的预测因素持有一种双向互动观点, 即父母对子女的民族与种族社会化不是父母单方面的作用, 父母什么时候会对孩子进行何种社会化, 受到子女的年龄、性别, 是否经历歧视等因素的影响, 同时也受到父母本身的民族认同、社会经济状况的影响, 还可能受到家庭所在地区的种族、民族环境特点的影响。

(1)具有双向作用的预测因素

子女的年龄、性别、父母与子女的受歧视经历, 共同组成了子女民族与种族社会化发展的背景, 影响着父母对子女可能具有或应该具有何种经验的看法, 影响着父母对子女可能具有何种信息理解能力的认识, 从而采取相应的教养行为。

子女的年龄是一个预测父母民族与种族社会化行为发生的有效因素。现有的研究结果表明, 父母的民族与种族社会化信息不是静态和常量的, 在一定程度上是根据孩子的认知能力和经验变化的, 随着孩子的年龄增大, 父母的民族与种族社会化行为增多(Hughes et al., 2006)。尽管孩子还很小, 父母就向他们传递文化社会化和平等主义信息, 但对更复杂社会化过程的讨论, 比如歧视问题、戒备其他群体的问题, 要等孩子到达儿童期中期或青春期才可能出现。年幼孩子缺乏把种族理解为一个社会范畴的成熟认知, 他们的父母相比年龄较大孩子的父母, 可能较少与他们讨论民族问题, 尤其是歧视。而青年早期是学习这些问题的一个关键时期, 因为在该时期, 青年理解民族特征和种族问题的能力提高了, 他们正在积极寻找其民族身份的信息(Pahl & Way, 2006)。青少年寻求同一性的过程, 他们反映感受的能力, 以及更可能遭遇到种族偏见等也许会促使他们开始与父母讨论关于种族的问题(Hughes & Johnson, 2001)。因此, 随着孩子年龄的增加, 民族与种族社会化的发生频率可能会增多。

孩子的性别也是影响民族与种族社会化的一个重要因素。男孩和女孩关于民族和种族的体验不同, 与女孩相比, 男孩更可能被他人视为威胁(Stevenson, Herrero-Taylor, Cameron, & Davis, 2002), 事实上, 他们报告了更多的歧视(Fischer & Shaw, 1999)。因此, 人们可以预期父母给女孩的民族与种族社会化信息与男孩不同, 因为父母可能预料到男孩女孩在外界环境, 比如社区和学校中的不同经历。对非裔美国家庭的一些研究发现, 男孩更易接受到关于种族隔阂的信息, 而女孩更易获得种族自豪感的信息(Hughes et al., 2006)。在保存传统文化理想方面, 拉丁裔和亚裔美国移民家庭的父母对女儿的社会化多于儿子(Dion & Dion, 2001; Sua′ rez-Orozco & Qin, 2006)。但是, 也有一些研究结果表明, 在民族与种族社会化中不存在性别差异(Frabutt, Walker, & MacKinnon-Lewis, 2002; Hughes & Chen, 1997; Scott, 2003; Thompson, Anderson, & Bakeman, 2000)

父母与孩子的受歧视经历。有歧视经历的父母更可能比其他人预感到他们的孩子也将遭遇类似经历, 并教给孩子们一些应对办法(Hughes, 2003; Hughes & Chen, 1997; Uma?a-Taylor & Fine, 2004)。孩子的受歧视经历同样促使父母和他们谈论歧视。当经历歧视时, 青春期男孩和女孩报告父母对他们进行了更多的民族与种族社会化(Miller & MacIntosh, 1999; Stevenson, McNeil, Herrero-Taylor, & Davis, 2005)。当父母认为他们处于青春期早期的孩子遭遇了来自成人的歧视时, 他们报告更多的偏见准备; 当父母认为孩子

第18卷第11期民族与种族社会化的概念、预测因素及理论模型 -1803-

受到了同伴的歧视时, 他们报告更多的促使不信任(Hughes & Johnson, 2001)。

(2)父母影响孩子的单向因素

父母的社会经济地位。社会经济地位(SES)不同的父母, 对子女的民族与种族社会化也可能不同。一些研究发现高SES父母比低SES的同行报告更多的民族与种族社会化(Hughes et al., 2006)。而有的研究发现, 与高等、低等SES被试相比, 中等SES的被试似乎更关注歧视和不信任, 较少关注平等主义信息, 暗示着民族与种族社会化与中等SES水平被试相关性更高(Caughy, O’Campo, Randolph, & Nickerson, 2002)。

父母的民族认同。Hughes等(2006)指出, 父母的民族认同较大的影响着他们对子女民族与种族社会化的信息频次和内容, 因为那些民族认同更突出的父母可能具有很强的信念, 希望他们的孩子形成有关种族的、民族特征的知识。但是目前这方面的专门研究还不多。

(3)生态环境因素

近几年来, 研究才开始将社区环境作为民族与种族社会化的一个重要决定性因素进行考查。一些研究发现, 与主要是黑人的社区和主要是白人的社区相比, 综合社区中存在更多的偏见准备(Stevenson et al., 2002b; Stevenson et al., 2005)。来自以黑人为主的社区的高年级学生更可能表露与黑人民族主义思想相一致的态度; 而在非裔美国人比例较少社区的非裔美国青年, 倾向于较少地把非裔美国人认同视为他们整个认同的核心(Stevenson & Arrington, 2009)。可以预期, 群际间存在的憎恨程度、亲密关系和竞争等不同的社区, 关于种族的信息类型是不同的(Hughes et al., 2006)。

3 民族与种族社会化的理论模型

目前, 民族与种族社会化研究的重点由先前的概念操作化、内容结构的要素及预测因素探索等, 转向为研究民族与种族社会化和青少年成长的关系、内部机制等方面。这些研究以理论模型的建构为代表。这类理论模型假设, 通过直接或间接地作用于自我系统的各变量(比如民族认同、自尊), 有色人种家庭中的民族与种族社会化与青少年的成长表现(youth outcome), 比如心理健康的、学业的表现有关(Rodriguez et al., 2009)。现有少数研究对完整的理论假设模型进行了检验, 而多数研究是对假设模型的部分关系进行了考查。

3.1 完整理论模型的建构与检验

民族与种族社会化运作机制的完整理论模型建构和验证性研究不多。Murry和同事认为民族与种族社会化影响青年的自尊, 自尊又影响青年在学术上的自我表现。其研究结果证明, 非裔美国青少年父母的民族与种族社会化实践和孩子的学业自我表现之间的关系靠自尊调节(Murry et al., 2009)。Hughes 及同事的研究提出了民族与种族社会化过程通过自我系统变量, 比如民族认同、自尊的中介作用影响学业和行为表现的概念模型。其中, 文化社会化与学业和行为结果有正相关, 并且这种相关部分受民族认同和自尊的调节。偏见准备与更多的消极学业表现相关, 并且这种关系完全受民族认同和自尊调节。非裔青少年的偏见准备和青少年的成长表现的关系通常比白人青少年强烈(Hughes et al., 2009b)。

图1是Rodriguez等对Hughes等(2009)建立的模型, 以及Stevenson和Arrington (2009)提出的理论假设模型进行整合、修改之后呈现的一个完整的理论模型。

3.2 对理论模型的部分关系的检验

图1显示了父母民族与种族社会化机制的一个完整理论模型。而当前许多研究是对这一完整模型的部分关系的验证。

图1 民族与种族社会化、自我系统与青少年成长表现的关系模型(资料来源: Rodriguez et al., 2009)

-1804- 心理科学进展 2010年

(1)民族与种族社会化和民族认同的关系。民族与种族社会化和青少年的民族认同的多种成分有关, 包括民族的历史和传统, 群内目标和民族自豪感(Uman?a-Taylor & Fine, 2004)。家庭文化社会化实践有助于儿童和青少年民族认同的发展(Hughes et al., 2006; Uman?a-Taylor & Bhanot, 2006); 母亲的文化社会化与青年的民族认同有正相关(McHale et al., 2006)。已有确凿的研究证据表明, 与白人青少年相比, 少数民族青少年和大学生报告了更高水平的民族认同(Phinney, 1992; Phinney & Alipuria, 1990; Phinney, Cantu, & Kurtz, 1997; Roberts et al., 1999; Syed & Azmitia, 2009), 导致这些一致结果的一个可能因素是少数民族家庭投入了更多的文化社会化, 由此培养了更多对民族认同的认识和好奇心, 越多的家庭文化社会化与越多的民族认同的探索和承诺有关(Juang & Syed, 2010)。Stevenson和Arrington (2009)的研究表明, 认同的不同维度和社会化经验有关, 与种族主义的接触解释了一些种族认同成分和思想意识的差异, 但民族与种族社会化调和了这些影响。

(2)民族与种族社会化和自尊。尽管学者们认为民族与种族社会化的一项重要功能是加强青少年的自尊(Spencer & Markstrom-Adams, 1990), 研究发现民族与种族社会化和自尊的关系复杂(Hughes et al., 2006)。有研究认为文化社会化与自尊无关(Davis & Stevenson, 2006); 而其他研究却发现文化社会化与自尊直接相关, 并在歧视中起调节作用, 比如Harris-Britt等人考查了种族自豪感和偏见准备这两种信息对非裔美国青年自尊的影响。结果发现, 那些报告了来自父母的较多的种族自豪感信息和适量偏见准备信息的青年, 其感知到的歧视和自尊之间的负向关系得到了缓解。相反, 低的种族自豪感、高与低的偏见准备都增加了歧视与自尊的负向关系(Harris- Britt, Valrie, Kurtz-Costes, & Rowley, 2007)。

(3)民族与种族社会化和青少年的成长表现。民族与种族社会化研究所涉及的青少年的成长表现泛指青少年的心理成长表现(比如心理健康表现), 也指学业表现(例如学习行为表现、学业成绩)等。

民族与种族社会化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是复杂的, 因为文化社会化具有很大的保护性, 但同时也暗示着潜在的不适应结果。现有的研究证据支持民族与种族社会化对心理健康的影响有时是消极的。比如, Stevenson 对城市非裔美国青少年的研究证明, 民族与种族社会化得分较高的男孩报告了更多的无助和更频繁的悲伤情绪(Stevenson, 1997; Stevenson, Reed, Bodison, & Bishop, 1997)。对非裔美国大学新生的研究结果发现, 报告了更多种族主义经历的学生, 其心理功能水平较差, 心理压力和心理痛苦的水平较高。父母对子女强调使用非裔文化资源应对种族主义, 虽然降低了种族主义对子女心理压力的影响, 却预测了更大的心理痛苦。文化自豪感信息也仅预测了较少的心理压力(Bynum, Burton, & Best, 2007)。那些同时接受了应对偏见的信息和有关文化自豪感、赏识传统的信息的青年报告了更少的打斗次数(Stevenson et al., 2002a)。

民族与种族社会化与青少年的认知能力、学业目标, 在学校的成功之间可能存在的关系受到了极大关注。民族与种族社会化可能包括有关机会的信息, 这些信息反过来会影响青年自己的机会观念, 进而在学业领域投入持续的努力(Chavous et al., 2003 ; Wigfield & Eccles, 1994)。另外, 某些类型的信息, 比如偏见准备, 可能会减轻青少年对他们的民族智力、能力的刻板印象, 反过来影响行为表现和成绩(Mendoza-Denton, Downey, Purdie, Davis, & Pietrzak, 2002)。最后, 民族与种族社会化信息可能影响青少年建立相对于他们民族群体的学业目标。比如, 一项在学校进行的干预研究发现, 那些被鼓励把学业成绩看成认同的重要成分的非裔美国学生, 相比那些不这样做的学生更少缺席, 成绩更好(Oyserman, Harrison, & Bybee, 2001)。与成绩相当的欧洲裔学生相比, 积极的文化社会化信息解释了华裔和墨西哥裔学生较高水平的学业动机(Huynh & Fuligni, 2007; Huynh & Fuligni, 2008) 。

4 小结

上述对美国当前民族与种族社会化研究的综述表明, 从概念的操作化问题到理论模型的建构, 该领域的研究的确获得了很大的进展和突破。然而, 当前的研究无论是在概念的使用上, 还是在结构所包含的要素方面, 仍然存在分歧。正如Hughes等人认为, 对怎样构想和测量民族与种族社会化相当不一致, 限制了研究者整合研

第18卷第11期民族与种族社会化的概念、预测因素及理论模型 -1805-

究结果的能力(Hughes et al., 2006)。在仍然存在分歧的情况下, 研究者们将研究的关注点转向为模型建构, 关系探讨, 最终所获得的结果可能仍然无法比较或整合。另外, 目前研究中存在的一些局限性, 例如, 对自我报告方法的依赖(Stevenson & Arrington, 2009)可能丧失了很多有关民族与种族社会化的信息, 需要补充更全面的、扎根于文化的方法; 需要进行跨多种民族的研究(Hughes et al., 2006); 理论模型的建构和验证是基于横断面的自我报告数据, 研究还未使用过实验法, 需要可以检测因果机制实验设计(Hughes et al., 2009a)等。

参考文献

Brody, G. H., Chen, Y., Murry, V., Ge, X., Simmons, F. X., Gerrard, M., et al. (2006). Perceived discrimination and the adjustment of African American youths: A five-year longitudinal analysis with contextual moderation effects. Child Development, 77, 1170–1189.

Brown, T. L., & Krishnakumar, A. (2007). 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 of the adolescent racial and ethnic socialization scale (ARESS) in African American families. Journal of Youth and Adolescence36, 1072–1085.

Bynum, M. S., Burton, E. T., & Best, C. (2007). Racism experiences and psychological functioning in African American college freshmen: Is racial socialization a buffer? Cultural Diversity and Ethnic Minority Psychology, 13, 64–71.

Caughy, M. O., O’Campo, P. J., Randolph, S. M., & Nickerson, K. (2002). The influence of racial socialization practices on the cognitive and behavioral competence of African American preschoolers. Child Development, 73, 1611–1625.

Chavous, T. M., Bernat, D. H., Schmeelk-cone, K., Caldwell, C. H., Kokn-wood, L., & Zimmerman., M.A. (2003). Racial identity and academic attainment among African American. Child Development, 74, 1076–1090.

Davis, G. Y., & Stevenson, H. C. (2006). Racial socialization experiences and symptoms of depression among black youth. Journal of Child and Family Studies, 15, 303–317. Dion, K., & Dion, L. (2001). Gender and cultural adaptation in immigrant families. Journal of Social Issues, 57, 511–521.

Fischer, A. R., & Shaw, C. M. (1999). African Americans’ mental health and perceptions of racist discrimination: The moderating effects of racial socialization experiences and self-esteem. Journal of Counseling Psychology, 46, 395–407.

Frabutt, J. M., Walker, A. M., & MacKinnon-Lewis, C.

(2002). Racial socialization messages and the quality of mother/child interactions in African American families. Journal of Early Adolescence, 22, 200–217.

Harris-Britt, A., Valrie, C. R., Kurtz-Costes, B., & Rowley, S. J. (2007). Perceived racial discrimination and self-esteem in African American youth: Racial socialization as a protective factor. Journal of Research on Adolescence, 17, 669–682.

Hughes, D. (2003). Correlates of African American and Latino parents’ messages to children about ethnicity and race: A comparative study of racial socialization. American Journal of Community Psychology, 31, 15–33.

Hughes, D., & Chen, L. (1997). When and what parents tell children about race: An examination of race-related socialization among African American families. Applied Developmental Science, 1, 200–214.

Hughes, D., Hagelskamp, C., Way, N., & Foust, M. D. (2009a). The role of mothers’ and adolescents’ perceptions of ethnic-racial socialization in shaping ethnic-racial identity among early adolescent boys and girls. Jounal of Youth Adolescence, 38, 605–626.

Hughes, D., & Johnson, D. J. (2001). Correlates in children’s experiences of parents’ racial socialization behaviors.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the Family, 63, 981–995. Hughes, D., Rodriguez, J., Smith, E. P., Johnson, D. J., Stevenson, H. C., & Spicer, P. (2006). Parents’ ethnic–racial socialization practices: A review of research and directions for future study.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42, 747–770.

Hughes, D., Witherspoon, D., Rivas-Drake, D., & West-Bey, N. (2009b). Received ethnic–racial socialization messages and youths’ academic and behavioral outcomes: examining the mediating role of ethnic identity and self-esteem. Cultural Diversity and Ethnic Minority Psychology, 15, 112–124.

Huynh, V. W., & Fuligni, A. J. (2007). Ethnic socialization, discrimination, and the academic adjustment of adolescents. UC Los Angeles: California Center for Population Research. Retrieved June 21, 2009, from: https://www.doczj.com/doc/d09782897.html,/uc/item/74m35318

Huynh, V. W., & Fuligni, A. J. (2008). Ethnic socialization and the academic adjustment of adolescents from Mexican, Chinese, and European backgrounds.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44, 1202–1208.

Juang, L., & Syed, M. (2010). Family cultural socialization practices and ethnic identity in college-going emerging adults. Journal of Adolescence, doi:10.1016/j.adolescence. 2009.11.008.

Lesane-Brown, C., Caldwell, C., & Sellers, R. M. (2005). The comprehensive race socialization inventory. Journal

-1806- 心理科学进展 2010年

of Black Studies, 36, 163–190.

Marshall, S. (1995). Ethnic socialization of African American children: Implications for parenting, identity development, and academic achievement. Journal of Youth and Adolescence, 24, 377–396.

McHale, S. M., Crouter, A. C., Kim, J., Burton, L. M., Davis, K. D., & Dotterer, A. M., et al.. (2006). Mothers’ and fathers’ racial socialization in African American families: Implications for youth. Child Development, 77, 1387–1402.

Mendoza-Denton, R., Downey, G., Purdie, V. J., Davis, A., & Pietrzak, J. (2002). Sensitivity to status-based rejection: Implications for African American students’ college experience.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83, 896–918.

Miller, D. B., & MacIntosh, R. (1999). Promoting resilience in urban African American adolescents: Racial socialization and identity as protective factors. Social Work Research, 23, 159–169.

Murry, V. M., Berkel, C., Brody, G. H., Miller, S. J., & Chen, Y.-f. (2009). Linking parental socialization to interpersonal protective processes, academic self-presentation, and expectations among rural African American youth. Cultural Diversity and Ethnic Minority Psychology, 15, 1–10.

Oyserman, D., Harrison, K., & Bybee, D. (2001). Can racial identity be promotive of academic efficacy?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ehavioral Development, 25, 379–385.

Pahl, K., & Way, N. (2006). Longitudinal trajectories of ethnic identity among urban Black and Latino adolescents. Child Development, 77, 1403–1415.

Phinney, J. S. (1992). The multigroup ethnic identity measure: A new scale for use with diverse groups. Journal of Adolescent Research, 7, 156–176.

Phinney, J. S., & Alipuria, L. L. (1990). Ethnic identity in college students from four ethnic groups. Journal of Adolescence, 13, 171–183.

Phinney, J. S., Cantu, C., & Kurtz, D. (1997). Ethnic and American identity as predictors of self-esteem among African American, Latino, and White adolescents. Journal of Youth and Adolescence, 26, 165–185.

Phinney, J. S., & Chavira, V. (1995). Parental ethnic socialization and adolescent coping with problems related to ethnicity. Journal of Research on Adolescence, 5, 31–53.

Roberts, R. E., Phinney, J. S., Masse, L. C., Chen, Y. R., Roberts, C. R., & Romero, A. (1999). The structure of ethnic identity of young adolescents from diverse ethno cultural groups. Journal of Early Adolescence, 19, 301–322.

Rodriguez, J., Uman?a-Taylor, A., Smith, E. P., & Johnson, D.

J. (2009). Cultural processes in parenting and youth outcomes: Examining a model of racial-ethnic socialization and identity in diverse populations. Cultural Diversity and Ethnic Minority Psychology, 15, 106–111. Scott, L. D. (2003). The relation of racial identity and racial socialization to coping with discrimination among African Americans. Journal of Black Studies, 33, 520–538. Spencer, M. B., & Markstrom-Adams, C. (1990). Identity processes among racial and ethnic minority children in America. Child Development, 61, 290–310.

Stevenson, H. C. (1997). Managing anger: Protective, proactive, or adaptive racial socialization identity profiles and African-American manhood development. Journal of Prevention and Intervention in the Community, 16, 35–61. Stevenson, H. C., & Arrington, E. G. (2009). Racial/Ethnic socialization mediates perceived racism and the racial identity of African American adolescents. Cultural Diversity and Ethnic Minority Psychology, 15, 125–136. Stevenson, H. C., Cameron, R., Herrero-Taylor, T., & Davis, G. Y. (2002a). Developmental of the teenager experience of racial socialization scale: Correlates of race-related socialization frequenc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Black youth. Journal of Black Psychology, 28, 84–106. Stevenson, H. C., Herrero-Taylor, T., Cameron, R., & Davis, G. Y. (2002b). “Mitigating instigation”: Cultural phenomenological influences of anger and fighting among “big-boned” and “baby-faced” African American youth. Journal of Youth and Adolescence, 31, 473–485. Stevenson, H. C., McNeil, J. D., Herrero-Taylor, T., & Davis, G. Y. (2005). Influence of perceived neighborhood diversity and racism experience on the racial socialization of Black youth. Journal of Black Psychology, 31, 273–290. Stevenson, H. C., Reed, J., Bodison, P., & Bishop, A. (1997). Racism stress management: Racial social beliefs and the experience of depression and anger in African American youth. Youth and Society, 29, 197–222.

Sua′ rez-Orozco, C., & Qin, D. (2006). Gendered perspectives in psychology: Immigrant origin youth. International Migration Review, 40, 165–198.

Syed, M., & Azmitia, M. (2009). Longitudinal trajectories of ethnic identity during the college years. Journal of Research on Adolescence, 19, 601–624.

Thompson, C. P., Anderson, L. P., & Bakeman, R. A. (2000). Effects of racial socialization and racial identity on acculturative stress in African American college students. Cultural Diversity and Ethnic Minority Psychology, 6, 196–210.

U.S. Census Bureau. (2004, May 11). U.S. interim projections by age, sex, race, and Hispanic origin. Retrieved July 11, 2009, from U.S. Census Bureau Web

第18卷第11期民族与种族社会化的概念、预测因素及理论模型 -1807-

site: https://www.doczj.com/doc/d09782897.html,/ipc/www/usinterimproj/

Uman?a-Taylor, A. J., & Bhanot, R., & Shin, N. (2006). Ethnic identity formation during adolescence: The critical role of families. Journal of Family Issues, 27, 390–414. Uma?a-Taylor, A. J., & Fine, M. A. (2004). Examining ethnic identity among Mexican-Origin adolescents living in the

United States. Hispanic Journal of Behavioral Sciences, 26, 36–59.

Wigfield, A., & Eccles, J. S. (1994). Children’s competence beliefs, achievement values, and general self-esteem: Change across elementary and middle school. Journal of Early Adolescence, 14, 107–138.

On the Concept, Predictors and Theory Models

of Ethnic-Racial Socialization

YIN Ke-Li 1; YIN Shao-Qing2; HUANG Xi-Ting1

(1 School of Psychology, Southwest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715, China)

(2 School of Primary Education, Chuxiong Normal University, Chuxiong 675000, China)

Abstract: Ethnic-racial socialization is a central component of parenting in ethnic-minority families in the USA, and it is used to refer the process through which parents transmit information regarding ethnicity and race to their children to help them accustom to society. Age and gender of children, as well as experience of discrimination of both parents and children, can all affect what and when parents choose to impart such information. So far creation of operation models of ethnic-racial socialization has successfully helped integrate into one category different aspects of related research, such as ethnic identity, self-esteem and youth outcome. This represents an important tendency in the academic agenda of ethnic-racial socialization. Key words: ethnic socialization; racial socialization; ethnic identity; self-esteem

社会化与自我概念

社会化与自我概念 1、社会化是个体由自然人成长发展为社会人的过程。基本条件是较好的遗传素质和较长的生活依附。 再社会化是对个体重新进行社会化或对不合格的个体再教化。 终身社会化包括早期社会化和继续社会化。 2、社会化的主要载体:家庭;学校;大众传媒;参照群体。 3、社会化的分类:语言社会化;性别角色社会化(性是生物学概念,性别是心理学概念,性别角色是社会学概念);道德社会化;政治社会化。 4、社会角色是个体与其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行为方式及相应的心理状态。 社会角色的分类: 角色获得的方式,分为先赋角色(父母)和成就角色(工人); 角色行为的规范化程度,分为规定型角色(心理咨询师)和开放型角色(朋友); 角色的功能,分为功利型角色(房地产开发商)和表现型角色(牧师); 角色承担者的心理状态,分为自觉角色(老师)和不自觉角色(围观群众)。 5、角色扮演的三个阶段:角色期待、角色领悟、角色实践。 角色失调的四种形式:角色冲突(角色内冲突和角色间冲突)、角色不清、角色中断、角色失败。

6、自我是个体对其存在状态的认知,包括对自己的生理状态、心理状态、人际关系及社会角色的认知。 詹姆士认为主我是认识的主体,客我是认识的对象;米勒认为镜我是由他人的判断所反映的自我概念;罗杰斯认为自我概念比真实自我对个体的行为及人格更重要。 7、自我结构:物质自我;心理自我;社会自我;理想自我;反思自我。 8、自我概念的功能:保持个体的内在一致性;解释经验;决定期待。 9、自我概念的形成与发展: 生理自我(8个月—3岁)——原始阶段,对躯体的认识 社会自我(3—14岁)——自我中心,了解社会期待,调节自己行为 心理自我(青春期—成年)——根据社会的需求和自身发展的要求知觉,调节自己的心理行为 10、身份的特点:客观性、主观性、多重性、稳定性、契约性。 11、自尊是个体对其社会角色进行自我评价的结果。 马斯洛认为自尊是高级需要。自尊的满足就会有自信。 詹姆士《心理学原理》:自尊=成就/抱负 12、自尊的影响因素:家庭中的亲子关系;行为表现的反馈;选择参与和扬长避短;根据相似性原理理性地进行社会比较。

信息系统发展阶段理论-诺兰的阶段模型汇总

信息系统发展阶段理论: 诺兰的阶段模型 美国管理信息系统专家诺兰(Richard·L·Nolan)通过对200多个公司、部门发展信息系统的实践和经验的总结,提出了著名的信息系统进化的阶段模型,即诺兰模型。 诺兰认为,任何组织由手工信息系统向以计算机为基础的信息系统发展时,都存在着一条客观的发展道路和规律。数据处理的发展涉及到技术的进步、应用的拓展、计划和控制策略的变化以及用户的状况四个方面。1979年,诺兰将计算机信息系统的发展道路划分为六个阶段。诺兰强调,任何组织在实现以计算机为基础的信息系统时都必须从一个阶段发展到下一个阶段,不能实现跳跃式发展。 诺兰模型的六个阶段分别是:初装阶段、蔓延阶段、控制阶段、集成阶段、数据管理阶段和成熟阶段。 六阶段模型反映了企业计算机应用发展的规律性,前三个阶段具有计算机时代的特征,后三个阶段具有信息时代的特征,其转折点处是进行信息资源规划的时机。"诺兰模型"的预见性,被其后国际上许多企业的计算机应用发展情况所证实。 下图中,横坐标表示信息系统的各个阶段,纵坐标表示增长要素。 该模型总结了发达国家信息系统发展的经验和规律,一般模型中的各阶段都是不能跳越的,它可用于指导MIS的建设。 诺兰的阶段模型的主要内容 初装阶段 计算机刚进入企业,只作为办公设备使用,应用非常少,通常用来完成一些报表统计工作,甚至大多数时候被当做打字机使用。 在这一阶段,企业对计算机基本不了解,更不清楚IT技术可以为企业带来哪些好处,解决哪些问题。 在这一阶段,IT的需求只被作为简单的办公设施改善的需求来对待,采购量少,只有少数人使用,在企业内没有普及。

初始阶段特点: 1、组织中只有个别人具有使用计算机的能力; 2、该阶段一般发生在一个组织的财务部门。 蔓延阶段 企业对计算机有了一定了解,想利用计算机解决工作中的问题,比如进行更多的数据处理,给管理工作和业务带来便利。 于是,应用需求开始增加,企业对IT应用开始产生兴趣,并对开发软件热情高涨,投入开始大幅度增加。 但此时很容易出现盲目购机、盲目定制开发软件的现象,缺少计划和规划,因而应用水平不高,IT的整体效用无法突显。 蔓延阶段特点: 1、数据处理能力得到迅速发展; 2、出现许多新问题(如数据冗余、数据不一致性、难以共享等); 3、计算机使用效率不高等。 控制阶段 在前一阶段盲目购机、盲目定制开发软件之后,企业管理者意识到计算机的使用超出控制,IT投资增长快,但效益不理想,于是开始从整体上控制计算机信息系统的发展,在客观上要求组织协调,解决数据共享问题。 此时,企业IT建设更加务实,对IT的利用有了更明确的认识和目标。 在这一阶段,一些职能部门内部实现了网络化,如财务系统、人事系统、库存系统等,但各软件系统之间还存在?部门壁垒?、?信息孤岛?。信息系统呈现单点、分散的特点,系统和资源利用率不高。 控制阶段特点 1、成立了一个领导小组; 2、采用了数据库(DB)技术; 3、这一阶段是计算机管理变为数据管理的关键。 集成阶段

文化就是社会化——广义文化概念的逻辑批判

一、众说纷纭的“文化”概念 在世界范围的“文化纷争”中,一个最基本的争论便是“文化”概念——究竟什么是文化,文化究竟包括了一些什么内容。为此,人们对“文化”下了不同的定义,作了不同的划分。 早在1952年,美国人类学家克罗伯(A·L·Kroeber)和克拉克洪(C·Kluckhohn)合写了一本专门研究“文化”这一概念的论著,名为《文化:关于概念和定义的探讨》,列举了他们所能搜集到的1871年到1951年八十年间关于“文化”的定义共161个。迄今,人们关于什么是文化的争论和研究在不断地深入,相应地也会给出不同的定义,而究竟现在有多种定义,就更难以统计了。这些不同的定义或对于文化的不同解释,有的从词源学上立论,有的从人类学领域入手,还有的从文化结构上阐述。“文化”概念上这种众说纷纭、各执一词的状态,使一位叫做H·约期特(HeinzJohst)的诗人愤言:“当我听到文化这个词时,我就伸手去拿枪。” 伸手拿枪当然是不必要的,必要的是用逻辑的批判,把缠绕在“文化”概念上纷乱的麻线理出个头绪来。 首先,我们看一下权威辞书的解释。 《辞海》1989年版对“文化”一词注了3条:(1)广义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

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此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2)泛指一切知识,包括语文知识。如“学文化”即指学习文字和求取一般知识。又如对个人而言的“文化水平”,指一个人的语文和知识程度。(3)中国古代封建王朝所施的文治与教化的总称。南齐王融《曲水诗序》:“设神理以景俗,敷文化以柔远。” 《现代汉语词典》(修订版)释“文化”为:(1)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2)考古学用语,指同一个历史时期的不依分布地点为转移的遗迹、遗物的综合体。(3)指运用文字的能力及一般知识。 其次,我们看一下国外辞书的解释。 由英国著名学者A·布洛克和O·斯塔列布拉斯共同主编的《枫丹娜现代思潮辞典》(The Fontana Dictionary of Modern Thought),在考察了历史上对文化下定义的基本情况后,对文化下的定义是:“一个共同体的‘社会遗产’:由一个民族(有时是故意的,有时是通过未能预见的相互联系及其结果)在他们特殊生活条件下不断发展的活动中创造并且(虽然经过各种程度不同的变化)从一个传向一代的物质手工艺品(工具、武器、房屋、劳动、崇拜、政府、娱乐场所、艺术品等等),集体的思想和精神制品(各种象征、思想、信念、审美观念、价值标准等等的体系),以及各种不同的行为方式(各种揣度、群体、仪式、组织方式等等)的总体。” 最后,我们再列举一些学者给出的不同定义或阐释。 沙莲香在《文化沉淀与民族性格改造》(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7年8月第1版)一文中指出,虽然中国南齐王融在《曲水诗序》中有“设神理以景俗,敷文化以柔远”的说法,但把文化作为一种普遍现象来研究却是从19世纪德国人A·韦伯和M·舍勒等文化社会学派的代表人物开始的。然而,只有到20世纪20年代在英美出现了人类文化学之后,文化才成为一门学科的独立研究对象。这些文化人类学家在诠释文化时,都强调文化是一个“整体”、一个“复合体”。E·B·泰勒对文化的定义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社会成员所获得的能力、习惯等在内的复合体”(《原始文化——关于神话、哲学、宗教、艺术和风俗的研究》,1871年)。R·F·本尼迪克特在《文化的类型》(1934年)一书中认为,一个文化正如一个人一样,多少是一种思想与行为都一致的类型或整体。R·林顿在《文化人类学入门》(1936年)中指出,文化是后天习得的行为和行为后果的综合体,是一种完整的“型”。B·K·马林诺斯基在《科学的文化》(1944年)中也认为,文化是完整的全体,其中包括具体物(使用的器皿和生活消费品)和无形的思想(信仰、习惯、制度等)。 对于如上的不同阐释,沙莲香认为都缺乏广阔的社会历史视野,尚未把文化现象纳入整个社会历史过程中考究。为此,沙莲香指出,“所谓文化,就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凝聚起来的生活方式之总体。首先,文化本身是一种

EXCEL自定义数字格式的代码与示例

1、自定义数字格式的代码组成规则 许多Excel用户可能不了解自定义数字格式能够让他们几乎随心所欲地显示单元格数值,或者因为容怕面对长长的格式代码而放弃这个有用的工具。而实际上,自定义数字格式代码并没有想像中那么复杂和困难,只要掌握了它的规则,就很容易读性和书写格式代码来创建自定义数字格式。 自定义格式代码可以为4种类型的数值指定不同的格式:正数、负数、零值和文本。在代码中,用分号来分隔不同的区段,每个区段的代码作用于不同类型的数值。完整格式代码的组成结构为: “大于条件值”格式;“小于条件值”格式;”等于条件值“格式;文本格式 在没有特别指定条件值的时候,默认的条件值为0。因此,格式代码的组成结构也可视作: 正数格式;负数格式;攀值格式;文本格式 用户并不而要每次都严格按照4个区段来编写格式代码,只写1个或2个区段也是可以的。下表中列出了没有按4区段写代码时,代码结构的变化。 下面有一个自定义数字格式代码的例子,它针对4种不同类型的数值定义了不同的格式: #,##0.00_;[红色]-#,#0.00;[绿色]G/通用格式;" ' "@" '” 不设置任何格式,按原始输入的数值显示 数字占位符,只显示有效数字,不显示无意义的零值 数字占位符.当数字比代码的数量少时,显示无意义的0 从上图可见,可以利用代码0来让数位显示前导0,并让数值固定按指定位数显示。下图是使用# 与0组合为最常用的带小救的数字格式。 数字占位符.需要的时候在小数点两侧增加空格,也可以用干只有不同位数的分数。

显示格式里的下一个字符 重复下一个字符来填充列宽 留出与下一个字符等宽的空格 显示双引号里面的文本 文本占位符.如果只使用单个@,作用是引用原始文本 颜色代码 [颜色]可以是[black]/[黑色].[white]/[白色],[red]/[红色].[cyan]/[青色].[blue]/[蓝色],/[黄色].[magenta ]/[紫红色]或[green]/[绿色] 要注意的是,在英文版用英文代码,在中文版则必须用中文代码。 显示Excel调色板上的颇色.n是0~56之间的一个救位

第五章 因素模型和套利定价理论

第五章因素模型和套利定价理论 一、单选题 1. 假定X基金与恒生指数的相关系数为0.7,X基金的总风险中特有风险为多少?() A. 70% B. 60% C. 51% D. 49% 2. 贝塔与标准差作为对风险的测度,其不同之处在于贝塔测度的() A. 仅是非系统风险,而标准差测度的是总风险。 B. 仅是系统风险,而标准差测度的是总风险。 C. 是系统风险与非系统风险,而标准差只测度非系统风险。 D. 是系统风险与非系统风险,而标准差只测度系统风险。 3. 根据套利定价理论,() A. 高贝塔值的股票都属于高估定价。 B. 低贝塔值的股票都属于低估定价。 C. 正阿尔法值的股票会很快消失。 D. 理性的投资者将会从事与其风险承受力相一致的套利活动。 4. 在什么条件下,会产生具有正阿尔法值的零资产组合?() A. 投资的期望收益率为零。 B. 资本市场线是机会集的切线。 C. 不违反一价定律。 D. 存在无风险套利的机会。 5. 套利定价理论不同于单因素C A P M模型,是因为套利定价理论() A. 更注重市场风险。 B. 减小了分散化的重要性。 C. 承认多种非系统风险因素。 D. 承认多种系统风险因素。 二、多选题 1. 根据指数模型,两个证券之间的协方差是() A. 由同一个因素,即市场指数的收益率对它们的影响决定的 B. 非常难于计算 C. 与行业的特殊情况有关 D. 通常是正的 E. 通常是负的 2. 证券收益率() A. 是由宏观经济因素和企业个别因素共同决定的 B. 只取决于企业个别因素 C. 彼此之间通常是正相关的 D. 彼此之间通常是负相关的 E. 彼此之间通常是无关的 3. 单指数模型() A. 相比马克维茨模型,大大地减少了需要的运算量 B. 加深了对系统风险和非系统风险的认识 C. 相比马克维茨模型,大大地增加了需要的运算量 D. C和B E. A和C 4. 证券市场线() A. 描述的是在无风险收益率的基础上,某只证券的超额收益率是市场超额收益率的函数 B. 能够估计某只证券的贝塔值 C. 能够估计某只证券的阿尔法值

什么是社会化

什么是社会化 一,定义 日常生活中人们挂在嘴上的"社会化"是:将某种事物推广到社会上去,例:"环保意识要社会化". 社会学中的社会化是个专门术语, 郑:社会化指人接受社会文化的过程,即自然人或生物人成长为社会人并逐步适应社会生活 的全部过程. 张德胜:社会化是个人成为社会一分子的过程. Kurt:社会化是成人的过程. 郑,张的定义都侧重于如何将个人纳入社会,Kurt的定义含义广一点,侧重于表达个人的独特性,因为成人的过程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体格成长,一个是性格或人格的成长,前者属自然发育,后者属社会化范围. 狭义:主要研究童年社会化. 广义:包括青年及成年社会化,社会化过程贯穿人的一生. 二,社会化的作用 社会化的第一个作用就是: 1, 使个人得以适应社会,参与社会生活,在社会环境中独立生存. 2,维持社会正常运行,延续,发展. 一个社会只有当其成员都一道来支持和维护它们时,它才得以存在和发展,因此每个社会都 力求使其成员的行为符合该社会的利益,有效的社会化过程就是使成员学会使自己想做的行为符合社会的需要. 三,社会化的内容 社会化的内容是十分广泛的,从不同的角度出发会得出社会化的不同内容,我们这里介绍郑 本讲的3大内容: 1,促进个性形成和发展 什么是个性:个性常指人格,与政治上的人格意义不一样.它的基本含义是:个人具的稳定的综合的心理特征,是一个人基本的精神面貌. 个性的形成和发展是社会化的产物,社会学把个性与社会标准相吻合时称为个性调适,反之,则称为人格解组. 2,内化价值观 所谓社会人,就是把社会文化的主要内容内在化了的人,社会文化包括价值体系和社会规范 两大部分,从社会学的角度看,整个社会化过程,就是社会规范及价值观由外而内的过程,因此Eleanor Maccoby说:社会化的理想结果是使得个人即使在不被监视的情况下也能遵从规范,甚至作为下一代的行为监查者,规范传道者. 3,培养社会角色 社会化的结果,最后都是通过个人对社会角色的扮演表现出来,也就是讲我们的社会化结果,就是要培养出符合社会要求的社会成员,使他们在社会生活中承担起特定的责任,义务,权利,因此,社会化过程也就是角色学习的过程. 四,社会学研究社会化的角度. 社会化一词己用于社会学学科中100多年,通过长期的研究,社会学家己对社会化问题有了许多深刻的认识,并形成了研究社会化的三种角度:文化,个性发展,社会结构 1,从文化角度研究社会化

EXCEL单元格数字自定义类型使用技巧

EXCEL单元格数字自定义类型使用技巧 1.选择要设置格式的单元格。 2.单击“格式”菜单上的“单元格”,然后单击“数字”选项卡。 3.在“分类”列表中,单击与所需格式相似的某个分类,然后设置与所需格式相似的内置格式(不必更改内置格式,可以创建一个副本进行自定义)。 4.在“分类”列表中,单击“自定义”。 5.在“类型”框中,编辑数字格式代码以创建所需的格式。 在格式代码中最多可以指定四个部分。这些格式代码是以分号分隔的,它们顺序定义了格式中的正数、负数、零和文本。如果只指定两个部分,则第一部分用于表示正数和零,第二部分用于表示负数。如果只指定一个部分,则该部分可用于所有数字。如果要跳过某一部分,则使用分号代替该部分即可。 可以使用格式代码来描述如何显示以下内容:数字、日期或时间、货币、百分比或科学计数以及文本或空格。 格式代码 文本和空格 显示文本和数字若要在单元格中同时显示文本和数字,可将文本字符括在双引号 (" ") 中,或在单个字符前加反斜线 (\)。应将字符放在格式代码的相应部分中。例如,键入格式“$0.00 "剩余";$-0.00 "短缺"”来显示一个“$125.74 剩余”的正值和一个“$-125.74 短缺”的负值。下面的字符不用引号:$、-、+、/、( )、:、!、^、&、'(左单引号)、'(右单引号)、~、{ }、=、<、> 和空格符。 包括文本输入部分如果包含文本部分,则文本部分总是数字格式的最后一个部分。若要在数字格式中包括文本部分,请在要显示输入单元格中的文本的地方加入符号 (@),如果文本部分中没有 @,则将不会显示所输入的文本。如果要总显示某些带有输入文本的特定文本字符,则应将附加文本用双引号 ("") 括起来,例如,"gross receipts for"@。

八种政策模型理论

一、政策制定的理论模型 什么是模型 模型是现实世界某些方面的简单化呈现。它可以是: --一个实体的呈现(如飞机模型) --一种图示(如流程图) --一种公式(如S=v〃t) --一段文字表述的概念(如“桌子是由一个面板及其下面的四条木棍支撑而成的一种家具”) 什么是政策分析模型 政策分析模型是公共政策的一种的简单化呈现。通常以概念的方式出现(概念模型) 政策分析模型有何作用 1.简化我们对公共政策的思维 2.指出政策议题的重要方面 3.通过将注意力在政治生活的重要特征,有助于我们进行有效的沟通 4.提出公共政策中不重要的因素,加深我们的了解 5.解释公共政策的要素,预测其影响 人们很少能选定那些一劳永逸、自成一体、所有人都能领会的政策。政策分析的目的不是产生某种一锤定音的政策建议,而是要帮助人们对现实可能性和期望之间有逐渐一致的认识,产生一种新型的社会相互关系与“社会心理”模式。

——米切尔〃怀特主要的政策制定理论模型 1.精英模型 2.团体模型 3.多元模型 4.完全理性模型 5.有限理性模型 6.渐进模型 7.混合扫描模型 8. 系统模型 从完全理性的假设(最优) →有限理性(满意) →非理性的假设(合理) (一)精英模型 代表人物及著作:1970年托马斯.戴伊(Thomas Dye)和哈蒙.齐格勒(Harmon Zeigler)在《民主的嘲讽》中总结了前辈的精英理论 基本内容:精英决策模型是将公共政策看成是反映占统治地位的精英(elite)们的价值和偏好的一种决策理论。 从政治精英到社会精英 从圣西门到拉斯韦尔 基本要点:社会可以划分为拥有权力的少数人,以及不拥有权

社会化概述

第一节社会化概述 一、社会化的含义 所谓社会化,概括地说,就是指个体通过学习群体文化,学习承担社会角色,把自己一体化到群体中去的过程。由此可知,广义的社会化指生命的整个过程,“活到老,学到老”即是,狭义的社会化指未成年人变成成年人的过程。 微观意义上讲,人的社会化是指作为生物个体的人(自然人)成长为社会人的过程,社会通过各种教育方式,使自然人逐渐学习社会知识、技能和规范,从而形成自觉遵守与维护社会与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取得社会人的资格,这一教化过程就是社会化。因此,人的社会化过程也是抛弃生物性,增加社会性的过程,也就是不能以生物性的冲动来支配自己的行为。 宏观意义上讲,人的社会化是指一个社会群体,为了自己的群体发展,延续下去,按照一定的方式方法,培养一代代的新人,把工作接替下去的过程。 综上所述,社会化是指个体在与社会的互动过程中,逐渐养成独特的个性和人格,自然人变成社会人,并通过社会文化的内化和角色知识的学习,逐渐适应 社会生活的过程。 二、社会化的实质 社会化是人的需要和教育的辩证统一,是个体自我选择和社会教化的矛盾统 一,是个体社会互相作用的双向过程。 (一)人的需要 人的需要是个人生理和心理的内部要求,是个人积极活动的内因,也是个人行为不断向前发展的动力。人的需要是人的社会化的基础和前提,人的需要只能 在社会实践中产生并得到满足和发展。 (二)社会教化 社会按照自己的意志和品格来塑造个人,它力图把业已形成的社会关系,文化传统和制度灌输给个人,以使其在原有的,既定的轨道上运行,社会教化具有强制性特点。社会赋予它的各种机构以教化大众的职能,它总是把社会中的个人当作客体进行整合,不同时代,不同区域的人明显带有该社会的烙印,就是社会 教化的结果。 (三)自我选择 个人根据自己的需要,自己的兴趣、爱好,自己的发展目标,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来接受社会的文化和知识,来形成自己独特的人生。自我选择明显具有差异性,不同的人具有不同的选择,不同的选择构成社会的多样性。 三、社会化的类型 社会学一共区分了五种类型的社会化:初始社会化、预期社会化、发展社会化、逆向社会化和再社会化。这五种类型,有的是人生的必须经历的,比如初始社会化;有的则是不一定会经历的,比如再社会化。 (一)初始社会化 初始社会化是发生在生命早期的社会化。其主要任务是向儿童传授语言和其他认知本领,使其内化社会文化规范和价值标准,能够正确理解社会关于各种角色的期望和要求。初始社会化主要发生在儿童时期,是整个社会化过程的基础。 (二)预期社会化 初始社会化是这样一种社会化的形式:人们在此过程中学习的不是现在要扮演的角色,而是将来要扮演的角色。比如,学生在大学里进行的大量学习都是为

自定义格式中各种符号的含义

自定义格式中各种符号的含义 1、”G/通用格式”:以常规的数字显示,相当于”分类”列表中的”常规”选项。 例:代码:”G/通用格式”。10显示为10;10.1显示为10.1。 2、“#”:数字占位符。只显有意义的零而不显示无意义的零。小数点后数字如大于”#”的数量,则按”#”的位数四舍五入。 例:代码:”###.##”,12.1显示为12.10;12.1263显示为:12.13 3、”0”:数字占位符。如果单元格的内容大于占位符,则显示实际数字,如果小于点位符的数量,则用0补足。 例:代码:”00000”。1234567显示为1234567;123显示为00123 代码:”00.000”。100.14显示为100.140;1.1显示为01.100 4、”@”:文本占位符,如果只使用单个@,作用是引用原始文本, 要在输入数字数据之后自动添加文本,使用自定义格式为:”文本内容”@;要在输入数字数据之前自动添加文本,使用自定义格式为:@”文本内容”。@符号的位置决定了Excel输入的数字数据相对于添加文本的位置。 如果使用多个@,则可以重复文本。 例:代码”;;;"集团"@"部"“,财务显示为:集团财务部 代码”;;;@@@“,财务显示为:财务财务财务 5、”*”:重复下一次字符,直到充满列宽。 例:代码:”@*-”。”ABC”显示为”ABC-------------------” 可就用于仿真密码保护:代码”**;**;**;**”,123显示为:************ 6、”,”:千位分隔符 例:代码” #,###“,12000显示为:12,000 7、\:用这种格式显示下一个字符。"文本",显示双引号里面的文本。 “\”:显示下一个字符。和“”””用途相同都是显示输入的文本,且输入后会自动转变为双引号表达。 例:代码"人民币"#,##0,,"百万",与\人民币#,##0,,\百万, 输入1234567890显示为:人民币1,235百万 8、“?”:数字占位符。在小数点两边为无意义的零添加空格,以便当按固定宽度时,小数点可对齐,另外还用于对不等到长数字的分数 例:分别设置单元格格式为”??.??”和”???.???”,对齐结果如下: 输入12.1212 显示12.12 12.121 9、颜色:用指定的颜色显示字符。可有八种颜色可选:红色、黑色、黄色,绿色、白色、兰色、青色和洋红。 例:代码:“[青色];[红色];[黄色];[兰色]”。显示结果为正数为青色,负数显示红色,零显示黄色,文本则显示为兰色

社会心理学知识社会化与自我概念

第二节社会化与自我概念 第一单元社会化 一、概述 人是社会性的产物,社会实际上是先于个体而存在的。不能在社会中生活的个体,或者因为自我满足而地需参与社会生活的个体,不是兽类,就是天神。 社会化:是个体由自然人成长、发展为社会人的过程,是个体与他人交往,接受社会影响,学习掌握社会角色和行为规范,形成适应社会环境的人格、社会心理、行为方式和生活技能的过程。(个体在特定的人类社会物质文化生活中,通过与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由自然人转变成社会人的过程)。社会化涉及社会、个体二个方面。从社会角度看,社会化是社会对个体进行教化的过程;从个体视角看,社会化是个体与其他社会成员互动,成为合格的社会成员的过程。 儿童及青少年时期的社会化是早期社会化;成人时期的社会化是继续社会化。 由于社会急剧变化,对个体重新进行社会化的过程叫再社会化。再社会化包括对早期社会化及继续社会化过程中,没有取得合格社会成员资格的个体的再教化。 二、社会化的基本内容 (一)教导社会成员掌握生活与生产的基本知识与技能; (二)教导社会成员遵守社会规范。 社会通过教育和舆论力量使其成员掌握并形成信念、习惯和传统,以约束个体行为,调节各种社会关系。 (三)教导社会成员明确生活目标,树立人生理想。 (四)培养社会角色。 三、社会化的基本条件 (一)人类有较长的生活依附期 人与动物的一个很大的差别,就是人了从出生一直到能独立生活,有一个比较长的对父母或监护人的生活依附期,大致持续13-25年,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这个依附期的变长的趋势。个体可以在家庭、学校和社会接受广泛的教育,被精心地培育。生活依附期的社会化是个体未来适应社会生活的基础。 (二)人类的遗传素质提供了社会化的可能性

经济系统中常用的五大理论概述

五大理论概述 1、系统结构理论 从数学上提出了一个新的一般系统概念体系,特别是揭示系统组成部分之间的关联的新概念,如关系、关系环、系统结构等;在此基础上,抓住了系统环境、系统结构和系统行为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及规律这些一切系统都具有的共性问题,从数学上证明了,系统环境、系统结构和系统行为之间存在固有的关系及规律,在给定的系统环境中,系统行为仅由系统基层次上的系统结构决定和支配。 2、最优化理论 一个过程的最优决策具有这样的性质:即无论其初始状态和初始决策如何,其今后诸策略对以第一个决策所形成的状态作为初始状态的过程而言,必须构成最优策略。简言之,一个最优策略的子策略,对于它的初态和终态而言也必是最优的。 “最优化原理”如果用数学化语言来描述就是:假设为了解决某一优化问题,需要依次作出n个决策D1,D2,…,Dn,如若这个决策序列是最优的,对于任何一个整数k,1 < k < n,不论前面k个决策是怎样的,以后的最优决策只取决于由前面决策所确定的当前状态,即以后的决策Dk+1,Dk+2,…,Dn也是最优的。 3、系统辨识理论 系统辨识是在已知或测得系统输入和输出数据的基础上,从一组给定的模型类中,确定一个与所测系统等价的模型。实质就是按某种准则,从一组已知模型类中选择一个模型,使之能最好的拟合实际过程的动态特征。 其要素包括:数据、模型类、等价准则。 系统辨识算法根据过程提供的测量信息,按照最优准则,估计模型未知参数。 4、随机理论 随机模型是一种非确定性模型,变量之间的关系是以统计值的形式给出的,如果模型中的任一外生变量不确定,并且随着具体条件的改变而改变,这个模型就被称为随机模型。事件的发生过程存在随机因素,这种因素如果可以忽略的并且可以简单地用平均值表示,则使用确定性模型,而随机因素必须考虑使用随机性模型。 随机模型有:传送系统的效率、报童的诀窍、随机存贮策略、轧钢中的浪费、随机人口模型。 5、大系统理论 大系统理论是关于大系统分析和设计的理论,包括大系统的建模、模型降阶、递阶控制、分散控制和稳定性等内容。其特征是规模庞大、结构复杂(环节较多、层次较多或关系复杂)、目标多样、影响因素众多,且常带有随机性的系统。这类系统不能采用常规的建模方法、控制方法和优化方法来分析和设计。随着生产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出现了许多大系统,如电力系统、城市交通网、数字通信网、柔性制造系统、生态系统、水源系统和社会经济系统等。大系统有两种常见的结构形式:①多层结构。这种结构是把一个大系统按功能分为多层次,其中最低层为调节器,它直接对被控对象施加控制作用。②多级结构。这种结构是在对分散的子系统实行局部控制的基础上再加一个协调级去解决子系统之间的控制作用不协调问题。

如何设置自定义数字格式代码

如何设置自定义数字格式代码 Excel提供了大量样式的内部数字格式,但仍然不能满足部分人的需要,于是我们就需要使用自定义数字格式来处理问题。 1.创建自定义格式 例如:单元格中内容显示为“张三”,要求将“张三”显示为“李四”。 操作步骤:选取”张三”的单元格,打开【单元格格式】对话框,选取【数字】选项卡,在【分类】列表框中选取【自定义】选项,在右侧的【类别】框中输入“;;;“李四””。 2.自定义格式代码基本结构 人们可以指定一系列代码作为数字格式来创建自定义格式,如上面的例题,“;;;“李四””就是一组代码。代码分为四部分,中间用“;”号分隔,具体如下:正数格式;负数格式;零格式;文本格式 3.自定义格式常用的代码 代码是设置自定义格式必不可少的部分,主要有数字和文本代码,以及日期和时间代码两种。 1)数字和文本代码 “G/通用格式”:以常规的数字显示,相当于【分类】列表中的【常规】选项。如输入10.001就显示10.001. “0”:数字占位符。如果单元格的内容大于占位符,则显示实际数字,如果小于占位符,则用0补位。如代码“000”时,12则显示为012. “#”:数字占位符。只显示有意义的零而不显示无意义的零。如代码为“###”显示12,而不是显示012,此处12前的0即为无意义的零。小数点后数字大

于“#”的数量,则按“#”的位数四舍五入。 “?”:数字占位符。在小数点两边为无意义的零添加空格,以便当按固定宽度是小数点可对齐。 “,”:千位分割符号。数字使用千位分割符号。如果在代码中“,”后,则把原来的数字缩小1000倍。如设置代码:“0,”,1000则显示为1. “文本”:显示双引号中的文本。 [颜色]:用指定的颜色显示字符。有八种颜色可选,红色、黑色、黄色、绿色、白色、蓝色、青色和洋红。 [条件]:可以先判断单元格内容,然后再设置格式。条件格式化只限于使用三个条件,其中两个条件是明确的,另一个是除了这两个条件外的其他情况,条件要放到方括号中。如代码设置:“[>100]”“超额完成”;[=100]“基本完成”;“未完成””,意义为大于100显示“超额完成”,等于100显示为“基本完成”,其他的显示为“未完成”。 2)日期和时间代码 下面是常用的日期和时间代码。 “YYYY”或“YY”:按四位(1900~9999)或两位(00~99)显示年。“MM”或“M”:以两位(01~12)或(1~12)显示月 “DD”或“D”:以两位(01~31)或一位(1~31)来显示天 “H”或“HH”:以一位(0~23)或两位(01~23)来显示小时 “M”或“MM”:以一位(0~59)或(01~59)显示分钟 “S”或“SS”:以一位(0~59)或(01~59)显示秒。 4.数字自定义格式综合应用实例

系统理论的人因素模型

系统理论的人因素模型 系统模型可反应人、机、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反馈和调控,并能指出促成事故的一系列事件。下述几个模型都属于系统理论。一、SOR人的因素模型1969年,J瑟利提出一个事故模型,它包括两组问题,每组包含三类心理生理成分,即对事件的感知、对事件的理解以及生理行为响应。 包含有SOR的第一组侧重危险的构成,以及与此危险相关的感觉的、思考的和行为的响应。第二组,瑟利称之为显现危险时期,也同样包含有SOR三个相同的成分。在此期间,如果不能避免危险,则将产生伤害或损坏。瑟利模型如图2-2。 二、操作过程与SOR人因素的模型1978年安德淼等曾在分析60件工伤事故时,应用了瑟利模型及其提出的问题,发现后者存在相当的缺陷,并指出:瑟利虽然清楚地处理了操作者的问题,但未涉及机械及其用于环境的运行过程。通过在瑟利模型上增加一组提前步骤,即构成危险的来源及可察觉性,运行系统内部波动,控制此波动使之与操作波动相一致。这一工作过程的增加使瑟利模型更为有用,详见图2-3。 安德森对瑟利模型的增补,始于控制系统。问及系统是否能观察到,阻止察觉是否可能主要指有无噪声、照明不良或因栅栏而阻碍了对工作过程的察觉。1970年海尔认为,当人们对事件的真实情况不能做出适当响应时,事故就会发生,但并不一定造成伤害后果。海尔的模型集中于操作者与运行系统的相互作用。他的模型是二个闭环反馈系统,把下列四个方面的相互关系清楚地显示了出来:察觉情况,接受信息;处理信息;用行动改变形势;新的察觉、处理,响应。详见图2-4。 信息包括操作者在运行系统中收到的信息,这种信息可能由于机械的故障而不正确,或因视力听力不佳而察觉不到,即不完整的信息。这两种情况都可能导致行动失误。预期的信息指经常指导对信息收集和选择的预测。就预测指导感觉而言,可能发生两种类型的失误。一是操作者感觉上的失误,二是对危险征兆没有察觉。只有当信息显示不安全时,预测可以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当负担过重,有压力、疲劳或药物作用,使操作者对收集

EXCEL中单元格格式的自定义详解.

EXCEL中单元格格式的自定义详解 excel单元格自定义格式1 代码结构组成分为四个部分,中间用“;”号分隔,具体如下: 正数格式;负数格式;零格式;文本格式 各个参数的涵义 1、“G/通用格式”:以常规的数字显示,相当于“分类”列表中的“常规”选项。 例:代码:“G/通用格式”。10显示为10;10.1显示为10.1。 2、“0”:数字占位符。如果单元格的内容大于占位符,则显示实际数字,如果小于点位符的数量,则用0补足。 例:代码:“00000”。1234567显示为1234567;123显示为00123 代码:“00.000”。100.14显示为100.140;1.1显示为01.100 3、“#”:数字占位符。只显有意义的零而不显示无意义的零。小数点后数字如大于“#”的数量,则按“#”的位数四舍五入。

例:代码:“###.##”,12.1显示为12.10;12.1263显示为:12.13 4、“?”:数字占位符。在小数点两边为无意义的零添加空格,以便当按固定宽度时,小数点可对齐,另外还用于对不等到长数字的分数 例:分别设置单元格格式为“??.??“和“???.???”,对齐结果如下:例:设置单元格自定义格式“# ??/???”。“1.25”显示为“1 1/4” 5、“.”:小数点。如果外加双引号则为字符。 例:代码“0.#”。“11.23”显示为“11.2” 6、“%”:百分比。 例:代码“#%”。“0.1”显示为“10%” 7、“,”:千位分隔符。数字使用千位分隔符。如时在代码中“,”后空,则把原来的数字缩小1000倍。 例:代码:“#,###”。“10000”显示为“10,000” 代码:“#,”。10000显示为10。

个体社会化论文:中国人个体社会化的几个概念辨析

个体社会化论文:中国人个体社会化的几个概念辨析 摘要:该文对“自然人”和“社会人”的不同含义、“个体社会化”的含义、内容和过程等一系列与个体社会化相关的概念作了剖析,力求结合中国传统文化来说明中国人的社会化过程的内涵。 关键词:个体社会化;中国文化;社会化内容;社会化过程 1 引言 随着我国心理学科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学者在思考心理学如何中国化的问题。杨国枢先生的下述观点代表了大部分中国学者的心声:“…必须指出一项事实:所谓美国心理学,无非是美国人的本土心理学;所谓德国心理学,无非是德国人的本土心理学;所谓法国心理学,无非是法国人的本土心理学。……试问,任何单一国家的本土心理学能够置诸天下而皆准吗?能直截了当地成为世界心理学或全人类 心理学吗?美、英、德、法大都是属于基督教文化圈的国家。然则,基督教文化圈之人民的本土心理学能代表全人类的心理学吗?它能适用于儒家文化圈(中国、日本及韩国)的人民吗?它能适用于佛教文化圈与伊斯兰教文化圈的人民 吗?全人类心理学的建立,不能只以基督教文化圈的本土心理学为础石,还需要以另外三大文化圈的本土心理学为支

柱,甚至也需要以不同中小文化圈的本土心理学为参考……。”[1] 对于心理学怎样中国化的问题,不同学者之间存在不同的看法。我国已故著名心理学家潘菽先生曾提出发展我国心理学的四条主要途径是:“(1)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指导;(2)要密切结合实际开展研究;(3)要有辨别地继承我国古代可贵的心理学思想,发扬国光,古为今用;(4)要有批判地吸收外国心理学中一切有价值的东西,博采众长,洋为中用。”[2]这些观点对于发展我国的心理学研究至今仍然具有指导意义,因此,文章试图以上述观点作指导,探索与“中国人的个体社会化”这一社会心理学重要概念密切相关的几个问题。 2 “人”的不同含义及“个体社会化”定义辨析 对以下两个问题,你会如何回答呢? 问题1:“地球上每分钟都有成千上万个婴儿降生,请问这些婴儿是人吗?” 问题2:“现在的你与刚出生时候的你是同一个人还是不同的两个人?” 可以预测,绝大多数人对第一个问题的答案会是“刚出生的婴儿是人”;但是对第二个问题的答案则不一定是那么的一致,也许会出现以下三种答案:“是同一个人”、“是不

残疾儿童行为矫正:社会化与自我概念

社会化与自我概念 社会化 一、概述 人是社会性的产物,社会实际上是先于个体而存在的。不能在社会中生活的个体,或者因为自我满足而需参与社会生活的个体,不是兽类,就是天神。 社会化:是个体由自然人成长、发展为社会人的过程,是个体与他人交往,接受社会影响,学习掌握社会角色和行为规范,形成适应社会环境的人格、社会心理、行为方式和生活技能的过程。(个体在特定的人类社会物质文化生活中,通过与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由自然人转变成社会人的过程)。社会化涉及社会、个体两个方面。从社会角度看,社会化是社会对个体进行教化的过程;从个体视角看,社会化是个体与其他社会成员互动,成为合格的社会成员的过程。 儿童及青少年时期的社会化是早期社会化;成人时期的社会化是继续社会化。 由于社会急剧变化,对个体重新进行社会化的过程叫再社会化。再社会化包括对早期社会化及继续社会化过程中,没有取得合格社会成员资格的个体的再教化。 二、社会化的基本内容 (一)教导社会成员掌握生活与生产的基本知识与技能 教导社会成员掌握生活与生产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是从儿童时期就开始的,首先是培养儿童生活自理能力,继而在学校和其他环境中教会他们掌握知识与技能。现在是知识经济时代,科技、教育的水平,社会成员的素质已成为社会现代化的基础。因而,学习和掌握现代科技知识和现代生产技能是社会化的重要内容。 (二)教导社会成员遵守社会规范 社会规范是社会保持有序发展的重要前提之一。社会通过教育和舆论力量使其成员掌握并形成信念、习惯和传统,以约束个体行为,调节各种社会关系。 (三)教导社会成员明确生活目标,树立人生理想 理想是个体生活的重要动力。社会通过多种途径指导其成员明确生活目的,树立人生理想。 (四)培养社会角色 社会化的重要功能是培养合格的社会成员,使每个社会成员都获得适合自己身份、地位的社会角色。每一种社会角色都有相应的权利义务及行为规范,社会化内容之一就是让个体获得并履行社会角色及相应的行为规范。 三、社会化的基本条件 (一)人类有较长的生活依附期

环境系统工程学人口模型

环境工程系统工程学 ——GM(1,1)灰色模型预测 南通市人口 组员:金艳青李月寒陆祎韵王翻翻杨小梅张月

GM(1,1)灰色模型预测南通市人口 摘要:人口预测是制定国民经济计划、区域发展规划、城市总体规划的基础,对研究区域和城市发展战略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灰色预测理论为指导,选取南通市不同时期的三组样本分别建立了人口规模GM(1,1)模型,并对未来人口规模进行了预测和精度分析。 关键词:灰色预测、GM(1,1)模型、南通市人口预测 1人口预测的意义 人口增长是影响一个国家、一个地区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自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世界人口进入了快速增长时期。1987年7月11日世界人口突破50亿大关,而据联合国人口基金会的估计,世界人口将在本世纪末超过60亿,其中新增人口的90%集中在发展中国家。人口的过速增长已经带来了诸如环境污染、资源短缺等一系列问题。 由于人口数量极其增长速度在区域发展战略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在制定国民经济计划、区域发展规划、城市总体规划以及区域或城市发展战略时,人口问题便自然成为必须深入探讨的一项课题,其中对研究地区未来人口的预测更显重要。 人口发展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如人口政策受教育程度、经济条件、社会发展水平、宗教习俗、自然环境等等。人口预测就是根据人口现状及对影响人口发展的各种因素的假设,对未来人口规模、结构、变动和趋势所作的测算。但是,在影响人口发展的各种因素中,对特定地区的人口发展而言,许多因素是不能定量描述的或模糊的,有些因素甚至是不可知的。所以,利用传统的计量方法建立人口预测模型时,对那些不可知或部分不可知的影响因素很难把握。实际上,人口发展是一个比较典型的灰色系统,利用灰色系统理论建立预测模型进行人口预测,能够获得比较满意的效果[1]。本文用GM(1,1)模型对江苏省南通市人口规模进行预测,进而对其预测精度进行一些必要的探讨。 2人口预测模型的选择 2.1相关模型介绍

浅析社会化的含义及其过程中人与社会的相互影响

浅析社会化的含义及其过程中人与社会的相互影响 政治班江芹2012211675 摘要:社会是人类生活的共同体,社会的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离不开个体的参 与和建设。在现代,社会化逐渐成为人们普遍了解的一个现象,但人们对其具体含义还比较模糊,本文主要从社会化的含义及其过程中人与社会的相互影响两个方面来分析社会化。 关键词:社会化、个体、群体、相互影响 一、社会化的含义 社会化的基本含义是指人接受社会文化的过程,更具体地说是指自然人或生物人成长为社会人的全部过程。新生儿生活不能自理,但已进入社会化的过程,开始逐渐接受社会的影响,他将在成长过程中通过参与社会生活形成自己独特的个性。 社会化这一概念经历了一个由狭义到广义的理解过程。狭义社会化是指个人接受社会文化并被社会认可的过程,狭义社会化研究的主要对象是儿童和少年,强调个人对社会文化模式的学习和掌握。广义社会化是指个人学习社会文化、扮演社会角色并形成人格的整个一生。它与狭义社会化存在两个方面的重要区别:广义社会化不仅把儿童和少年时期作为社会化的重要时期,而且把青年、中年,甚至老年都作为社会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认为社会化不仅是一个被社会接受和认可的过程,而且也是逐步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应贯穿人的一生。 近年来,随着研究的深入,广义的社会化研究又有了新的发展:一是强调研究个体的社会化对于整个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意义,以及个体社会化过程中社会环境因素所起的作用,个体的成长与社会运行和发展之间的互动关系。二是扩大“个体”概念的内涵。以往社会化研究中的“个体”一般是处于不同年龄阶段的生物意义上的个体,即我们日常生活中所见的一个个具体的人。后来,社会化研究中的“个体”概念的内涵逐渐发生了变化,“个体”既可以指一个个具体的人,也可以指社会意义上的一个群体或单元,比如一个同龄群体、一个文化群落,甚至处于特定发展水平上的某种文化传统。 社会化概念的内涵除了有一个从狭义到广义的发展过程外,还存在三种不同的理解角度:文化的角度、个性发展的角度和社会结构的角度。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