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湘西凤凰旅游资源开发与可持续发展研究

湘西凤凰旅游资源开发与可持续发展研究

湘西凤凰旅游资源开发与可持续发展研究
湘西凤凰旅游资源开发与可持续发展研究

湘西凤凰旅游资源开发与可持续发展研究

发布时间:2006-1-19 8:43:09 作者:张海燕$$ 来源:湘西物价网$$ 点击: 3324

【字体:大中小】内容摘要:湘西凤凰县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浑厚,旅游资源十分丰富独特。本文通过调查,探讨湘西凤凰要利用丰富的旅游资源,建立旅游优势产业,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加快兴县富民的步伐。

关键词:旅游资源旅游开发可持续发展

湘西凤凰县风景优美,人杰地灵,地处武陵山脉南部,云贵高原东侧,湘西边陲,是一个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山区县,基础设施落后,工业基础薄弱,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低。全县37万人口,以苗族、土家族为主的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60%以上,属于典型的“老、少、边、穷”地区。但湘西凤凰县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浑厚,旅游资源十分丰富,特色鲜明。经济发展只能因地制宜立足本地的旅游资源优势,建立旅游优势产业基地,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使之成为湘西凤凰县域经济发展、兴县富民的重要支点。面临加快西部大开发和中国即将入世的机遇,面临新一轮产业结构调整的机遇,湘西凤凰县要抓住机遇,在开发和利用旅游资源时,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依据,以生态保护为前提,实现旅游业可持续发展,使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三者有机统一,是当前湘西凤凰旅游业发展的主要研究课题。

1 湘西凤凰县旅游资源特色

1.1 广博驰名中外的人文景观湘西凤凰县历史悠久,唐代垂拱二年开始设县,到清朝升为直隶厅,辖三府一州二十三县,成为湘西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中心,保留了许多历史文物古迹,文化积淀十分丰厚,现有文物古建筑68处,古遗址116处,明清两代特色民居建筑120栋,明清两朝石板古

街道20多条。其中省级文物保护单位3处,州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7处,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7处。元明清古建筑等文物50处,能够体现元明清时期历史缩影风貌的实物活标本。较为著名的人文景观有:民国第一任内阁总理熊希龄故居,抗英英雄定海三总兵之一郑国鸿故居,清朝封疆大吏金锁侯提督田兴恕墓地,署领贵州提督沈宏富墓地,著名乡土文学之父、世界大文豪沈从文故居和墓地,著名国画大师黄永玉画室新居夺翠楼等。湘西凤凰人才辈出:清末时出过4名提督、21名总兵、47名副将等三品以上军官达188人。民国出过内阁总理1名、7名中将、27名少将。当代以来湘西凤凰县还培养了世界级作家、画家等,成为有名的“画乡”。特别是熊希龄、沈从文、黄永玉的出现,使湘西凤凰县不仅闻名全国,而且蜚声世界。

1.2 独特丰富的古城文化、书院文化湘西凤凰沱江古城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被新西兰著名作家旅游家、作家路易〃艾黎先生称赞为:“中国两个最美的小城之一”。近些年来,《湘西剿匪记》、《乌龙山剿匪记》、《边城》、《粟裕大将)等几十部影视在此拍摄,使人们在电影电视中饱览了湘西凤凰古城风光。古城青山环抱,山青水秀,空气清新,环境宁境,景点很多,自古就有:东岭迎辉、南华叠翠、龙潭渔火、山寺晨钟、奇峰挺秀、溪桥夜月、兰径樵歌、梵阁回涛等八大景观。古城墙、古建筑保存完好,风韵犹在,特别是沱江边上的吊脚楼为古城增辉添色。天王庙、马祖庙、准提庵、南华禅寺、遐昌阁、大成殿、朝阳宫、卧虹桥、万寿宫、万民塔等古香古色,是游人漫步巡幽怀古、烧香拜佛、沿河泛舟、江中嬉水、临江垂钓、登阁品茗吟诗、绘画写生、观光购物的好地方。

黄丝桥古城,始建于唐朝,有1300多年的历史,又称唐城。占地六十余亩,东西宽150公尺,南北长230公尺,古城主楼高15.5公尺,城墙厚9公尺。古城建筑艺术别具一格,它采用了当地土人筑屋技艺和朝建工匠技艺相结合,具有古朴坚实的特色和重要的科研价值、观赏价值。清乾隆50年在此建立了石头城,是中国当今保存最完整的石头城。黄丝桥古城被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游人登高望远、返古归真、思旧怀古的好去处。

三潭书院创建于清朝同治13年,书院规模宏大,正院为三层阁楼,正中为中堂,为教师授业之所。中间装有六合门,饰以木雕方格梅花图案,天楼绘以彩图,地板整齐划一。东西配有回廊,回廊

两端檐角高耸,檐流直下。顶层为藏书之阁。楼面向南北倒水,中冒尖顶,四角突现飞檐。门前植以苍松翠柏,金银双桂,围以花墙,整个环境,壮观肃穆。

绕湘西凤凰古城始建于明朝万历年间的苗疆边墙——中国南方长城,长达180多公里,成为研究西南地区民族、经济、政治、军事和文化的重要物证。2000年4月经中国文物局、中国长城学会考古专家确认后,在国内各地产生了强烈反响,为湘西凤凰县旅游景点锦上添花,给湘西凤凰县旅游业的发展注入了无限生机。这些人文景观等充分展现出湘西凤凰县屯堡文化、楚巫文化载体的历史地位和人文生态环境特征,令游客赞不绝口。

1.3 优美的山水自然风光

南华山住于湘西凤凰古城南面,山势高大挺拔,雄奇巍峨,生态环境优美,是一道绿色的天然屏障。南华山有九峰七溪,著名的有虎尾峰、独孤峰、望日峰。山上草绿林茂,野花遍地,树木参天,清泉冽冽,绿树莽莽,山顶上终年云雾缭绕,流霞溢彩,恰似人间仙境。

奇梁洞,天下第二奇洞,它以奇、秀、幽、峻四大特色而著称,被誉为“地下宫殿”。一条清溪穿洞而过,洞长七千余米,洞中可容纳万余人。洞里有山,山顶有洞,洞内有楼、楼外有山,山外有楼,集山河、峡谷、险滩、绝壁、飞瀑、丛林、田园、村落于一洞。洞内千姿百态,宛若一幅瑰丽的山水田园风光画卷。

天星山拔地而起,巍巍挺立,犹如一柄倚天神剑悬挂苍穹,四周刀削斧劈,地势险峻,悬崖上凿有小路和栈道直通顶峰。山顶古树密茂葱茏,苍松翠柏阴森。它以奇、险、雄、秀而名冠群峰,又以可歌可泣的清朝乾嘉苗族起义的史实而闻名古今。

还有两头羊国家自然环境保护区,幽境奇观的凉登石林、飞悬陡峭的腊尔山,清澈碧幽的母亲河万溶江,一枝独秀风景迷人的官庄水陆洲,人间仙境如诗如画的都吾村桃花源等等。

1.4 浓郁的民族风情湘西凤凰县城是一部石头史诗,沉积了唐代以来文明艺术精华,蕴藏极丰富

的文化宝藏及浓郁纯朴的民族风情,特别是山江苗寨民俗村,仍保持古装纯朴的民风民俗。如“三月三”、“四月八”、“六月六”;风韵古朴的苗族婚俗,独特风趣的苗族青年男女恋爱习俗“边边场”,还有充满神秘色彩的苗家宗教习俗棒棒猪和吃牛、及保存原汁原味的楚巫文化、屯堡文化、韵味独特的湘西凤凰土话、别具一格的苗族服饰、苦辣咸酸的饮食习惯,还有原始戏剧活化石傩堂戏、地方风味阳戏、散发着泥土清香的文茶灯,及玻璃吹画、蜡染、扎染、纸扎、银饰制作等格调清新原古的民间工艺品,交互融合在一起,构成湘西凤凰独具特色的民族民俗风情,令游客倾慕陶醉,留恋忘返,是游客理想的旅游胜地。湘西凤凰古城也是当代文学艺术家采访、描绘、摄影素材采掘不穷的宝地。中国文物局考古专家评价湘西凤凰:“这个边城确实太美丽,天底下最美的县城”。

2 湘西凤凰旅游资源开发的有利条件

2.1 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目前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国家将投入6亿元国债,用于西部贫困地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湘西纳入西部大开发的范围,利用优惠政策为湘西凤凰县开发旅游资源,振兴县域经济提供宽松的外部环境。面临新一轮产业结构调整的机遇,湘西凤凰县把旅游业作为优势产业培育和发展,加大了旅游开发投入。

2.2 有利的地理位置湘西凤凰距吉首50公里、铜仁60公里、怀化90公里,与风景名胜张家界、猛洞河、国家民俗旅游景区吉首德夯、道教圣地梵净山毗邻。交通便利,209国道和湘黔1867省道在县内纵横交错,枝柳铁路穿境而过,距大兴飞机场25公里,为湘西凤凰县发展旅游业提供了有利的交通条件。

2.3 名人轰动效应湘西凤凰有一批古今的著名人物,借助名人宣传促销容易提高其旅游景区的知名度,能吸引大批名人崇拜者前来寻找名人成长的足迹,瞻仰名人故居。同时,游客也可以充分体验古老的民俗风情和大自然的享受,就好像到了一个美丽的古老童话世界,陶冶性情,美化心灵。

3 湘西凤凰县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3.1 正确处理好生态保护与旅游业发展的关系

3.1.1 以生态环境保护为导向编制旅游规划。湘西凤凰县在发展旅游业时,要注意科学合理地利用旅游资源,成立专门的组织机构,从生态环境的特征入手,组织专家学者、工程技术人员,做好旅游资源的全面调查,进行科学论证,制定旅游项目的开发、建设、管理与保护的总体战略规划,这个规划要充分体现整个县域旅游资源特点的点,线、面的区域旅游网络体系,切忌盲目开发与扩大规模。同时以生态环境保护为前提,严格监测旅游资源开发的各个步骤,建立快速的信息反馈系统。当旅游经济发展了,又再次回到生态环境保护上,使得湘西凤凰旅游资源的特征在发展中得到全面保护,走旅游资源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的“经济链”。

在编制旅游总体战略规划时,要有全局和长远的战略眼光,处理好生态保护与旅游资源开发的关系,根据湘西凤凰旅游景区生态保护和环境容量的要求,合理确定开发利用的限度及旅游发展的容量,有计划的组织游览活动。旅游风景区及外围保护地带的各项建设,都必须符合规划要求,与景观协调一致,切忌大搞“人工化”造景,尽可能保护好湘西凤凰古城风貌、自然景观的原始性、民族风情的纯朴性,使游客感到湘西凤凰古城古香古色,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和民俗风情原汁原味,才能令游客倾慕陶醉,留恋忘返,这样才能使旅游资源得到可持续利用,旅游业得到可持续发展。

3.1.2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监测的力度。湘西凤凰县在发展旅游业时,从生态环境保护系统工程的角度出发,建立监测系统,根据监测发现的问题,及时修正完善旅游规划,增强吸引力,这本身就是对旅游资源及环境避免浪费的一种保护措施。通过监测反馈的信息,可充分认识旅游管理存在的问题及生存环境保护问题,进一步制定和完善旅游风景区的环保措施,防止人为性破坏旅游资源和景区生态环境,使环保工作建立在监测提供的科学依据上,促进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同时还要加强旅游景区环境保护管理条例的制订和完善,加强环境教育宣传,普及环保知识,培养公众环保意识,把旅游资源开

发利用、保护、治理污染纳入规范化、法制化的管理轨道,把湘西凤凰旅游区建设成真正的生态示范区。

3.2 多渠道筹集旅游资源开发资金。

旅游业是一个高投入、高产出、高创汇的产业。旅游资源的开发必须依靠雄厚的经济基础。目前湘西凤凰县属于国家级贫困县,而发展旅游业最突出的问题是缺乏资金。为了解决资金不足,一是抓住西部大开发的机遇,争取国家西部大开发的项目资金和国债的支持。二是组建旅游股份公司,实行资本运营,加大招商引资的力度,加快旅游企业上市的步伐,利用上市增强融资功能,把旅游业做大做强,使旅游业真正成为湘西凤凰县名副其实的优势支柱产业。三是从现有的旅游收入中提成一定的比例,建立旅游资源开发基金,加快旅游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设施建设,促使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3.3 适应市场推出旅游特色项目。

“回归自然,融入文化,注重参与”是当今旅游业发展的趋势,反映了当代人们的主体的需求变化,决定了未来旅游业的基本走势和整体格局。根据国家旅游局最近调查表明:国内外游客最感兴趣的旅游第一是山水风光,第二是历史文化。湘西凤凰是山水风光、历史文化、民俗风情完善结合于一体的最佳旅游胜地。但湘西凤凰在发展旅游业,建设旅游优势产业时,必须遵循以旅游发展趋势为取向,以南华山国家森林公园和两头羊国家自然环境保护区、湘西凤凰古城——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南方长城等自然人文生态旅游景观为依托,以优质生态环境为代表的绿色文化、楚巫文化、屯堡文化、民俗生态文化为特色,突出生态旅游主题,优化特色旅游产品层次结构。重点推出湘西凤凰古城历史文化史城游,古城人文景观生态游、南华山生态环境游、南方长城生态文化游、民俗风情游、奇梁洞生态洞景文化游、名人故里游等特色项目。同时,注重发展游客参与性强的旅游项目,如民族舞蹈、苗族男女对歌、民族传统体育旅游项目等,以适应游客的需要,使游客感受大自然的美,体验少数民族丰富多彩的生活,在激烈的竞争中求发展、上台阶、出精品、树形象、创佳绩,提高知名度。

3.4 大力加强旅游人才的培养。

湘西凤凰发展旅游业,人才是关键,旅游人才的培养任重道远。在旅游人才培养上,采取加强旅游人才基地建设和加强现有旅游人员培训并重的方针,一方面加大旅游教育的投入,建立多渠道、多层次、开放型的办学模式,加强应用型和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同时对现有旅游管理人员和服务人员的强化培训,提高旅游管理水平和服务水平,适应旅游业发展的需要,使游客乘兴而来,满意而归,增强市场竞争能力。

XX市乡村旅游资源开发研究--

浙江广播电视大学《农村发展概论》课程论文论文题目平湖市乡村旅游资源开发研究 学生姓名 学号 指导教师 专业 年级 学校 浙江广播电视大学教务处制

平湖市乡村旅游资源开发研究 [摘要]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城镇人口的增加以及消费观念的改变,旅游需求不断增大,乡村旅游已然兴起。作为现代乡村和旅游业相结合的一种新型旅游模式,对发展我国乡村经济、缩小城乡差距具有重要意义。我国的乡村旅游发展迅速,但在开发过程中自然也出现了很多问题。本文以平湖市乡村旅游资源开发研究为题,结合实际情况并借鉴国内外相关经验对乡村旅游资源的开发进行研究,进而发现问题,提出建议。 [关键词]乡村旅游资源开发开发模式文化乡村旅游资源可持续发展 一、引言 乡村旅游是指以乡村为旅游目的地,以乡村特定区域的自然生态环境和乡间农、林、牧、副、渔、手工业等各类生产活动、村野风光、村寨文化、地方民族、乡村习俗等为旅游吸引物的观光游览、体验乡村风貌、乡村生活、休闲度假、康体娱乐等旅游活动。 随着现代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业随之兴起,各方面的旅游项目也相继开发,特别是现代社会人民对休闲旅游的需求增加,所以乡村旅游成为当今旅游热点,乡村旅游开发的研究也越来越受到重视。现今的乡村旅游开发状况如何,对它的开发又有何建议?通过一些专家学者的研究我们可以得到重要启示。 二、国内外乡村旅游资源开发研究 (一)国内乡村旅游资源研究 目前,乡村休闲旅游越来越被人们所接受,休闲旅游业的发展将在促进国民经济增长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从开发现状来看,存在着整体质量不高,主要体现在定位模糊,缺乏特色,文化特质不突出,中低档产品居多,新型旅游产品开发较少,并且产品软件设施相对落后。针对目前开发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要发展乡村休闲旅游产品,充分利用农业旅游资源,实现新农村建设,打造运动休闲产业,创造“生活富裕、生命阳光”的和谐新乡村,提出开发乡村休闲旅游产品的发展对策。 例如对秦东地区乡村旅游开发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中,就对秦东地区资源经

旅游业可持续发展论文相关论文总结

能力有限,也就能写这样子的了吧。。。你凑合着改改应该能过。。。 哪些需要加什么我都有用红色标注。。 自己还可以从各个方面来写一点、、 然后就是目录。。你自己弄一下把,我不会弄目录。。我哥哥他们弄得目录一点就链接到相应的地方了。。我真心不会弄啊~~ 前言我也不知道是不是那么个写的,我就写上了。。 好吧。。 早就写完的东西因为木有电脑发给你,所以晚了。。。 呃~就这么的吧。。。 有撒不懂得你再问我就行。。。 今天我一直能用笔记本上网。。。

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内容摘要: 旅游是一种空间活动,需要丰富的地理知识。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随着经济发展,人们的生活观念发生了很大变化,旅游成为人们普遍追求的生活方式之一。旅游业的发展,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旅游开发,规划先行。只有通过规划,才能保证旅游业的健康发展,促进旅游同环境的协调。。针对旅游业的现存状况,根据旅游资源的类型与特性,随着旅游环境容量,我们将使旅游业更好的发展! 关键词:现代旅游,旅游资源的分类与特征,旅游规划 旅游业随着旅游的兴起而产生,旅游业的大力发展则会带来一系列的问题。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的提出,使我们不得不对有关旅游业、现代旅游、我国旅游资源、旅游开发、旅游规划、旅游保护、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深入了解、重新定义。对旅游业可持续发展作出更好的研究,对今后旅游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起着极其重大的作用

·目录: 0.前言…………………………………………………… …………………(页码) 1.旅游业…………………………………………………… …………………(页码) 2.现代旅游…………………………………………………… …………………(页码) 3.旅游资源…………………………………………………… …………………(页码) 4.我国的旅游资源…………………………………………………… …………………(页码) 5.旅游开发…………………………………………………… …………………(页码) 6.旅游规划…………………………………………………… …………………(页码) 7.旅游保护…………………………………………………… …………………(页码) 8.旅游业可持续发展…………………………………………………… …………………(页码)

海岛旅游资源特点及开发方式研究——以长岛为例

海岛旅游资源特点及开发方式研究——以长岛为例

————————————————————————————————作者:————————————————————————————————日期:

海岛旅游资源特点及开发方式研究——以长岛为例-旅游管 理 海岛旅游资源特点及开发方式研究——以长岛为例 王雪 海岛旅游资源具有季节性不明显、环境幽绝、地域性明显、生态环境脆弱的特点。为更好的开发海岛旅游资源,该论文总结分析了世界成功旅游海岛的开发方式以及举例特色代表岛屿和具体开发方法,并结合长岛的实际情况,进行SWOT分析,最终从发展方向、开发方式及规模层次等宏观方面以及设施建设、市场宣传、从业人员等微观方面提出长岛旅游开发的建议,以期待完善长岛旅游的产品结构,提升整个长岛的竞争力,同时为其它岛屿的开发提供方法借鉴。 度假旅游的兴起,陆地景观的相似性和近城市性使人们渐渐将目光转到海岛。海岛因与陆地相隔,远离人群和喧闹城市,拥有独特且保留相对完整的自然和人文景观,相比陆地景观更能满足人们回归自然、减轻压力以及探新求异的需要,海岛旅游和海岛开发成为新的热点。 一、海岛旅游及其资源特点 海岛旅游是指以特定的海岛地域空间为依托,凭借岛上特有的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以满足游客需要,同时促进海岛社区经济、文化、社会全面健康发展为目标而开展的旅游活动。海岛旅游资源作为旅游资源中的一个特殊分类,除具有一般旅游资源的特点外,因地域和历史文化发展的差异性,海岛旅游资源又有其特点。(一)季节性较陆地不明显。旅游活动的季节性,除受人们带薪假期的时间影响外,最大的影响因素便是由于旅游目的地的气候条件引起的旅游资源的季节性。因海岛散布于海洋中,受海洋性气候影响较为明显,气温变化较同纬度

邹城市旅游资源开发研究

邹城市旅游资源开发研究

————————————————————————————————作者:————————————————————————————————日期:

邹城市旅游资源开发研究-旅游管理 邹城市旅游资源开发研究 刘强 邹城市位于山东省西南部,是我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孟子的诞生地,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市。本文在分析邹城市的旅游资源现状的基础上,指出了当前开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给出了提升旅游资源开发水平的建议。 一、研究背景 近几年来,邹城旅游客源市场出现了一些新的发展趋势。 (一)生活水平提高、消费观念的转变,越来越多的游客选择自助出游。(二)旅游活动边界的泛化,游客的足迹不再局限于景区景点内,景区边界逐渐向外延伸,旅游竞争由单纯的资源竞争向综合竞争转变。 (三)游客更加注重出游的体验性、舒适性和全程的整体品质。这些变化都要求旅游目的地必须在提高旅游目的地的文化内涵,提升旅游目的地整体品质和档次上下功夫。 二、邹城市旅游资源现状 (一)自然资源种类丰富 邹城农业基础较好,枣林、桃树、山楂、苹果种植规模大,品种优良,在峄山及城市近郊区大面积分布,特别是百里枣林、千亩桃园花红叶绿,果实甘甜,是观光采摘的好去处。 (二)文化底蕴深厚 邹城历史底蕴深厚,文化遗产众多。自然资源与人文景观相交辉映。其中,全

国文物保护单位7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8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6处,老城区历史建筑17处。 (三)民俗节庆活动众多 根据自身资源特点,邹城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形成了“春赏花、夏采摘、秋收获、冬体验”旅游格局。 三、邹城市旅游资源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一)旅游信息资源整合不足,窗口作用发挥不明显 邹城市旅游网站、旅游咨询服务系统以及旅游标识系统还不完善,旅游信息散布于济宁旅游政务网、邹城外宣网、微信和微博,缺乏统一规划与集成,内容同质性高,利用率低。截止目前,邹城共建有旅游咨询服务中心2家,位于香城镇和看庄镇,数量不足且功能不全。 (二)资源开发深度不够,缺乏核心竞争力 作为邹城市两个核心旅游资源区,孟府孟庙景区和曲阜的三孔存在较大的同质性,因此两孟发展受到了很大的限制;峄山景区大力实施“生态邹东”发展战略,对乡村旅游资源进行了整合,打造了“邹城深呼吸”生态旅游品牌,但大多还停留在“采摘”和“吃农家饭”的初级阶段,难以与其他旅游目的地的乡村旅游分别开来,形成自己的品牌特色。 (三)配套设施不完善,存在最后一公里难题 尽管邹城完成了首批40余块旅游交通标识牌的建设,为市内5个A级景区景点及多个乡村旅游景点提供交通指引,提高旅游者的出游效率。但是,城区与景区、景区与景区间道路不够通畅,影响了景区的可进入性;部分景区缺少旅游标识,景区支线路网标准低,游客中心、停车场、旅游厕所、餐饮住宿等基础设施

河南省伏牛山生态旅游资源开发与管理对策研究

目录 1 引言 (1) 2 伏牛山生态旅游资源概况 (2) 2.1 伏牛山概况 (2) 2.1.1 特殊的地理位置 (2) 2.1.2 优越的社会历史条件 (2) 2.2 生态旅游资源分类 (3) 2.2.1 伏牛山生态旅游资源优势明显 (3) 2.2.2 生态旅游资源分类 (3) 2.2.2.1 自然生态旅游资源主要包括地文景观类、水文景观类和气候、生物景观类三种类型 (4) 2.2.2.2 人文生态旅游资源主要包括历史遗产类、现代人文类和抽象人文类三种类型 (4) 3 伏牛山生态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 (4) 3.1 开发利用现状 (4) 3.2 伏牛山生态旅游产品特点 (6) 4 开发利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内乡宝天曼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例 (7) 4.1 内乡宝天曼资源开发状况 (7) 4.2 开发过程中突现的问题 (8) 4.2.1 旅游资源开发资金不足,环境破坏问题突出 (8) 4.2.2 开发建设无特色,旅游市场份额小 (8) 4.2.2.1 开发建设无特色 (8) 4.2.2.2 旅游市场份额小 (8) 4.2.2.3 景区内各景点孤立分散,未形成紧密联系的网络 (9) 4.2.2.4 宝天曼生态旅游景区可进入性较差 (9)

5 伏牛山生态旅游资源开发对策及管理措施 (9) 5.1 突出特色旅游,实施品牌战略 (9) 5.1.1 伏牛山最大、最突出的特色是独有的生态魅力 (9) 5.1.2 打造三大旅游品牌 (9) 5.2 加大宣传力度,提升文化内涵 (10) 5.2.1 创新宣传手段和方式,增强促销的针对性、实效性 (10) 5.2.2 突出主题形象,积极开拓市场 (10) 5.3 加快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建设 (10) 5.3.1 旅游环线构建快速通道 (10) 5.3.2 完善旅游配套设施 (10) 5.4 打破行政区域界限发展“大伏牛”旅游 (10) 5.5 拓宽资金来源通道,形成发展合力 (11) 5.5.1 发挥好政府资金的引导作用 (11) 5.5.2 广泛吸引外资和民营资本参与伏牛山旅游开发建设 (11) 5.6 强化安全管理,提升服务水平 (11) 5.6.1 加强旅游安全管理强化“安全第一”的意识,层层建立和落实旅游安全责任制 (11) 5.6.2 加强人性化服务 (12) 5.6.3 加快旅游人才的引进和培养 (12) 5.7 制定法规,加强科学管理 (12) 6 结论与讨论 (12) 参考文献 (13) 致谢 (13) 2

宝鸡市旅游资源开发研究

宝鸡市旅游资源开发研究| 摘要:宝鸡地处西部,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尤以人文景观著称,种类的多样性及悠远的历史沉淀使其在西部旅游文化资源中独树一帜,充分发挥其优势,把旅游业培育成为经济发展的增长点,使之推动宝鸡经济社会的发展。本文试对宝鸡旅游的现状、资源开发中存在的问题及进一步开发的思路进行初步分析。 关键词:、旅游资源、开发、经济 一.宝鸡旅游业发展的现状 1.从旅游资源角度看,宝鸡旅游发展潜力很大 宝鸡是全国优秀旅游城市之一,旅游资源相当丰富,在陕西省乃至全国占有重要地位。全市有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处,国家一级文物481 件(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1处,国家森林公园2处,国家4A 级景区6处,3A 级景区处19处。我们所调查的7个县、区(陈仓区、凤翔县、岐山县、扶风县、千阳县、陇县、麟游县)中,每个县、区都至少有一个有特色的、有吸引力的旅游区或旅游点。如陈仓区的姜子牙钓鱼台风景区;凤翔的东湖景区、秦宫一号大墓;陇县的关山草原;扶风的法门寺及法门寺博物馆(国家4A 级景区);岐山周公庙;千阳的莲花山狩猎场;麟游的九成宫醴泉铭碑等。有些县、区的旅游资源密度好,可形成小的旅游环线;而且,由于地方多数旅游资源污染小、环境质量高,对城市旅游市场有很强的吸引力,如陇县的秋菊山庄、向阳川;千阳县的莲花山狩猎场;岐山的堀山森林公园等。而且,宝鸡北部各县占有相当的区域旅游资源优势,可以形成周文化旅游区和三国文化旅游区及以草原、山水风光见长的关山,龙门洞,景福山旅游区。相对于优势的旅游资源,宝鸡的旅游业发展落后于宝鸡市经济发展和全省旅游业快速发展的要求,接待的旅游人数总量,特别是海外旅游人数和比例在全省所占份额较低。 2. 宝鸡旅游可进入性具备一定的基础 由于地方经济的发展及招商、旅游发展的需要,宝鸡市及北部各县区之间的交通大为改善。陇海、宝(鸡)-成(都)、宝(鸡)-中(卫)铁路在宝鸡市交汇;西宝高速连接西安和宝鸡,宝(鸡)-平(凉)线、宝(鸡)-天(水)线、西宝北线等二级公路贯穿宝鸡市、陈仓区、千阳县、陇县、凤翔县、岐山县和扶风县;较偏远的麟游县也有三级公路与其

郑州市旅游开发现状及分析论文相关论文总结

河南科技学院郑州市旅游资源开发现状分析 专业: 学生姓名: 指导教师: 完成时间:

郑州市旅游资源开发现状分析 关键词:旅游、郑州、少林寺、发展战略、双心两翼内容摘要: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加大了郑州市旅游业的发展力度,把旅游业的发展作为促进现代服务业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在沿黄地区原有的旅游产业资源的基础上,加快增多了旅游景点的开发,其中重点开发两带八区旅游资源。明确我市旅游业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薄弱环节,认清发展的态势,推出旅游强市的战略,加强公共服务体系和信息化建设,逐步完善我市旅游业的发展体系。 郑州市包括新密、新郑、荥阳、中牟、巩义、登封六个县级市,其中以登封少林寺和新郑黄帝故里最为著名,其次黄河风景名胜区、巩义风景名胜区也各有其特色。目前,全市拥有旅游景区90多个,其中5A级景区一个,4A级景区7个。 驰名中外的登封嵩山少林寺,以其悠久的历史和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成功创建成为国家5A级景区。并且随着登封市政府正式与港中旅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港中旅嵩山少林旅游文化有限公司挂牌成立,以后的嵩山少林香火会更加旺盛,发展态势也会越来越好。 继少林寺成功创建国家首批5A级旅游景区之后,黄河风景名胜区入选第七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黄河风景名胜区位于郑州市西北27公里处,它北边临近母亲河黄河,南面依附岳山,历史悠久、生态保护良好,不仅是黄河生态治理和修复的重点地区,而且还是中原文化、黄河文化、河洛文化的富集地区。目前主要的旅游资源包括五龙峰、岳山寺、骆驼岭三大景区,有大禹塑像、炎黄二帝巨型雕像、黄河碑林等景观。 除此之外,沿黄地区还有黄河大观(其中有黄河大观苑、果岭山水、高尔夫球场等)、黄河花园口旅游区(主要旅游资源点包括黄河公路大桥、扒口处遗址黄河沙滩游泳场等)、黄河花园生态旅游区(由黄河大堤风景线、休闲娱乐园、

浅谈我国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莫让浮云遮望眼 ——浅谈我国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摘要】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第三产业旅游业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在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丰富民众生活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然而,事情往往具有两面性。在这些优美的自然风光和迷人的人文景观给我们带来乐趣的同时,却在一定程度上承受着不平等的待遇。比如开发商的过度开采和游客的不爱护旅游环境,这些行为使得生态环境和文化遗产遭到了破坏,同时,也严重影响了旅游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因此,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也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只有走有效保护环境和合理利用资源的发展道路,旅游业才有生命力。【关键词】旅游业生态环境开发治理可持续发展 【正文】 保护好优美的自然环境和旅游资源,是发展旅游业的先决条件,两者缺一不可,同等重要。旅游资源和旅游环境质量是旅游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近年国家有关政策和快速发展的经济为我国旅游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使旅游业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并由此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但人们总把旅游业的发展视为一种经济活动,偏重追求其经济效益,而相对忽略了旅游对环境的影响。造成我国旅游资源受的破坏、旅游区环境质量下降的问题日益突出。旅游对环境尤其是自然环境造成的严重破不仅会阻碍旅游业本身的持续发展,而且也会带来相关的负效益。 一、中国旅游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1.整体生态环境的恶化和污染的加剧 我国正处在从以农村人口为主的阶段向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发展的过程中,环境问题相当突出,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相当严峻。对旅游资源的掠夺性开发,造成了部分资源的破坏。其主要表现为:开发利用不合理导致资源浪费与破坏;水资源锐减并污染严重;大气污染并威胁可持续旅游。使得旅游资源越发减少。

乡村旅游开发研究【开题报告】

开题报告 乡村旅游开发研究 一、立论依据 1.研究意义、预期目标 我国地域广阔,自然景观差异很大,农业资源丰富,乡村民风民俗丰富多彩,有着发展乡村旅游的优越条件。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人们经济收入增加,生活观念和消费结构转变,生活质量有了新的发展需求。快节奏的现代生活唤起了人们回归自然、享受田野生活的强烈愿望。在这种情况下,乡村旅游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形成了许多特色鲜明的乡村旅游点。 乡村旅游对于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利用农村剩余劳动力资源和维护农村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成为促进新农村建设的主要途径之一。本选题以奉化滕头村为例,分析了乡村旅游发展的成因,构建了乡村旅游发展的动力机制模型,归纳出乡村旅游的3种主要开发模式,并针对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建议。选题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现实意义。 2.国内外研究现状 对于大学生的旅游,国内外学者的在研究内容上存在着差异,也有着各自的研究结果。 2.1 国外研究现状 乡村旅游这个概念最早出现在上个世纪中期的欧洲发达国家,但大规模的开展可以追溯到在本世纪80年代以后。因为国外的国情与我国国情大不相同,其研究焦点主要集中在乡村旅游概念研究,乡村旅游与乡村可持续发展的相互关系研究,基于供给和需求的乡村旅游发展的动力机制研究,社区居民对发展旅游的态度研究,乡村旅游发展的管理研究,乡村旅游发展的策略研究等。研究方法以社会学和旅游学的研究方法为主。 例如王素洁,刘海英(2007)通过整理国际旅游相关资料,认为国外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供给、需求、影响等几个方面,分别对乡村旅游发展状况进行描述。在上述研究状况和乡村旅游发展现状的基础上,作者归纳出了今后国外乡村旅游研究的重点。主要有:对乡村旅游跨学科、多角度进行的实证和理论研究,乡村旅游有关术语、作用和基础理论的国际共识研究,国际合作跨地区、跨文化的乡村旅游共时比较研究及对乡村旅游发展演进不同阶段的历时归纳研究。

河南省的旅游资源开发研究

河南省的旅游资源开发研究 B14020229 蔡宇轩 摘要:文章主要介绍了中部省份河南打地理情况以及开发的方式还有开发中需要注意的三点问题。文章重点介绍了几条旅游路线的开发利用,豫皖苏开发的必要性和方式。 区域旅游资源开发,是指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打破行政区划界限,根据旅游资源的内在关联性和地理空间的邻近性等,加强区域旅游业的联合与协作,在统一规划的基础上,共同开发优势资源,共同建设旅游设施,共同开发旅游市场,树立区域统一的品牌形象,实现“资源共享”、“市场共享”,提升区域旅游竞争力,以达到合作各方的“多赢”和“共荣”。 一、河南旅游开发优势 文化与旅游业有着密不可分的产业关联性。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没有文化内涵的旅游是苍白的,缺乏持续动力。旅游为文化消费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客源市场和消费能力;文化丰富了旅游的内涵和吸引力,激发出强烈的旅游动机,创造巨大的增值服务空间。处理好旅游与文化协调发展关系是当前经济生活中的重大课题。 1. 河南省文化旅游资源极其丰富 河南省是文化资源大省,发展文化旅游潜力巨大。充分挖掘并利用好文化资源,对于旅游产业的创新与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力实现中原崛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河南是文物大省,地上地下文物居全国前列。全省现已查明的各类文物点约3万处,其中有1处世界文化遗产——龙门石窟,97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666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约4000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全国八大古都,我省居其四,全省有8座全国历史文化名城,21座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全省国有文物收藏单位收藏的各类文物藏品约130万件,占全国总数的八分之一。 2.河南是文学大省,李准、姚雪垠等老一辈文学家早已蜚声中外,以二月河、李佩甫、阎连科、刘庆邦等为代表的新一代文学作家群,具有较强的创作实力,在全国被誉为“文学豫军”。 3.河南是戏剧大省,豫剧、曲剧、越调等20多个剧种仍然活跃在城乡舞台上。这些剧种带

乌镇地旅游资源开发研究

乌镇的旅游资源 开发研究 B14020831 靳禹熙

目录 一、绪论1.乌镇历史源流 2.气候特点 3.乌镇旅游开发前景的概述 4. 旅游开发前景预测的意义 二、调查的结果 三、乌镇旅游开发现状及完整意见 1.已有的旅游开发设计理念 2.已有的旅游管理模式的运营现状及完善建议 3.已有乌镇旅游开发的客源市场分析 4.部分景点开发需要改进的建议 四、乌镇旅游开发之路的原则及总体规划 1.乌镇旅游开发的原则 2.乌镇旅游开发总体规划 附录:乌镇旅游建议

【内容摘要】乌镇是一个有1300年建镇史的江南古镇。十字形的内河水系将全镇划分为东南西北四个区块,当地人分别称之为“东栅、南栅、西栅、北栅”。1998年乌镇委托上海同济大学城市规划设计院编制《乌镇古镇保护规划》,规划明确了乌镇古镇保护和旅游开发的整体发展方向,并将整个古镇划分为绝对保护区、重点保护区、一般保护区和区域控制区四个不同等级的保护区域,提出不同等级的保护措施,保护范围和缓冲面积达198公顷。 【关键词】江南水乡城镇旅游开发乌镇 一、绪论 1.乌镇历史源流 乌镇古名乌墩、乌戍。乌镇处于河流冲积平原,沼多淤积土,故地脉隆起高于四旷,色深而肥沃,遂有乌墩之名。距乌镇9公里处有一村叫红墩,其镇志上说:“红墩在镇西,地脉坟起,厥土赤壤,村以是名。”又旁有一村名紫墩,就是因为多紫色石土的缘故。[3] 乌镇历史渊源流长,根据镇东“谭家湾古文化遗址”出土的陶器、石器、骨器、兽骨等的鉴定,该处属于马家浜文化类型,处于新石器时代。可见,六千多年前,乌镇的祖先繁衍、生息在这里。 春秋时期,乌镇是吴越边境,吴国在此驻兵以防备越国,“乌戍”就由此而来。唐之后,乌镇没有再称“乌戍”的史实。 秦时,乌镇属会稽郡,以车溪为界,西为乌墩,属乌程县,东为青墩,属由拳县,乌镇分而治之的局面由此开始。 唐时,乌镇隶属苏州府。唐咸通十三年(872)的《索靖明王庙碑》首次出现“乌镇”的称呼,这一时期的另一块碑《光福教寺碑》中则有“乌青镇”的称呼。 元丰初年(1078),已有分乌墩镇、青墩镇的记载,后为避光宗讳,改称乌镇、青镇。(南宋宋光宗登基,他的名字是个怪僻字,“惇”,念“敦”,于是天下念“惇”的字全不能用,自此之后乌墩就定称为乌镇。)1950年5月,乌、青两镇合并,称乌镇,属桐乡县,隶嘉兴,直到今天。 2.气候特点 乌镇隶属桐乡市地处东南沿海,属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冬暖湿润,四季分明,雨水丰沛,日照充足。具有春湿、夏热、秋燥、冬冷的气候特点。

承德市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分析分析解析

本科毕业论文 论文题目:承德市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分析 姓名: 学号: 院(系、部):地理系 专业: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 班级:2010级1班 指导教师:杨印书 完成时间: 2014 年 4 月

承德市是河北省主要的旅游城市之一。2009年承德市提出“创建国际旅游城市”的目标,力争到2020年将承德市打造成具有国际影响力、吸引力、聚集力和知名度的旅游城市。这个决策与时俱进,与国际接轨,考虑到承德市发展的实际,有利于宣传承德市,提高承德市的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因此,如何发挥历史文化优势,深层次开发利用旅游资源,促进承德市经济发展,需要深入研究探讨。本文概括了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的概念和程序,论述了旅游资源开发的类型和影响因素。并通过资料收集法、文献法和实地调查法等方法集中探讨了承德市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的现状和影响因素,综合分析找出问题,探究原因,提出一些意见和建议,以促进承德市旅游健康有序的发展。 关键词:承德市;旅游资源;影响因素

Chengde City, Hebei Province, is one of the main tourist cities. Chengde City in 2009 that "create an international tourist city," the goal, and strive to 2020, playing in Chengde city with international influence, attraction, gathering strength and visibility of the tourist city. This decision times, with international standards, taking into account the actual development of Chengde, Chengde City in favor of propaganda, raise Chengde City's international influence and competitiveness. So, how to play the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advantages, in-depth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of tourism resources and promote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Chengde city, need further study to explore. This paper outlines the concepts and procedures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of tourism resources, discusses the types and factors influencing development of tourism resources. And through data collection, literature and field surveys and other methods focused on the status and influence factors Chengde tourism resources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of a comprehensive analysis to identify problems, explore the reasons put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and recommendations to promote health tourism Chengde City orderly development. Keywords: Chengde City; tourism resource; influence factor

大连旅顺口区自然旅游资源开发研究

大连旅顺口区自然旅游资源开发研究 发布时间:2011-8-3信息来源:中国论文下载中心作者:崔广彬摘要:旅顺口区是大连市所属的六区之一,位于大连市最南部,自然旅游资源在大连市占有突出的地位。具有相当的开发潜力和发展空间。自然旅游资源可开发的旅游产品为度假旅游、休闲旅游、观光旅游、探险旅游、生态旅游等,还可以与人文旅游资源、乡村旅游资源组合开发。在未来的开发中贯彻落实、制定执行好相关政策非常重要;需要做好旅游的策划、规划与开发工作;充分开发海滨旅游资源,建立高品级的海滨旅游度假区,发展海滨休闲度假旅游;大力发展森林生态旅游和乡村旅游。 关键词:自然旅游资源;休闲度假旅游;旅顺口 自然旅游资源是大连旅顺口区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旅顺口区旅游业发展基本要素之一。在旅顺口区的旅游资源单体中,虽然自然旅游资源单体不如人文旅游资源单体数量多,但优良级单体比重达70.97%,总体品质相当高。旅顺口区自然旅游资源有着极大的开发价值和发展优势,可以成为旅顺口区旅游的招牌和原生动力。本文在对大连旅顺口区自然旅游资源类型、赋存、开发潜力分析的基础上,提出旅顺口区自然旅游资源开发对策,希望能对旅顺口区旅游发展实践能有所裨益。 一、自然旅游资源概述 (一)总体描述 旅顺口区是大连市所属的六区之一,位于大连市最南部,隔渤海海峡与山东半岛相望。介于黄海和渤海之间,陆域面积506.77平方千米(包括龙王塘街道80平方千米)。属受海洋影响的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全境地形是六丘半水三分半田,共有山丘292座,最高峰为海拔465.6米的老铁山。海岸线长169.7千米,有岛屿礁砣13个。森林覆盖率为46.44%,是第三批国家级生态示范区。2006年接待国内外游客611万人次,总收入6.2亿元。 旅顺口区自然旅游资源在大连市自然旅游资源中占有一定的地位。东北财经大学2006年完成的大连旅游资源普查结论是:旅顺口区拥有自然旅游资源单体31个,优良级22个.优良级单体比重达70.97%,优于数量见长的人文旅游资源。 (二)类型与赋存状况 1、数量与品质 旅顺口区旅游资源的单体总数量为209个,其中,自然旅游资源占31个单体。 本表统计中包括龙王塘街道3个水域风光单体和2个生物景观单体。 通过表1可以看出,水域风光类资源数量最多,其次是地文景观、生物景观、天象气候。旅顺口区的自然旅游资源数量虽然不多。数量上在全区中不占优势,但在品质上优于全区和大连市。 2、空间分布 旅顺口区自然旅游资源单体在5个镇、7个街道(未含龙王塘街道)、1个开发区的分布情况见下页表2。

苏州高新区特色旅游资源开发研究

苏州高新区特色旅游资源开发研究 摘要:在分析苏州高新区旅游资源基础上,提出旅游开发建议设想,为高新区旅游的发展提供帮助。 标签:旅游资源;特色;高新区 旅游资源的本质在于吸引力。近年来随着我国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全国大部分省市先后将旅游业定位为支柱产业或重点产业,提出了优先发展旅游的战略,各旅游目的地都在努力挖掘自身特色和优势,促进旅游经济增长。当前对于高新区的研究较少,特别是对高新区旅游开发的研究较为缺乏,因此,本文以苏州高新区为例,对其特色旅游资源开发展开初步研究,以期为高新区旅游开发提供参考。 所谓“特色旅游资源”,是指在地方旅游发展过程中,凡能够吸引旅游者产生旅游动机,并可能被利用来开展旅游活动,为当地旅游业利用以产生经济、社会、环境效益,体现地方独特风格和色彩的各种自然、人文客体或其他因素。苏州高新区地处苏州古城西侧,沪宁旅游带黄金分割点上,东临京杭大运河,南邻吴中区,北接相城区,西至太湖,总面积258平方公里,是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苏州西部都市中心,旅游资源十分丰富。随着苏州旅游业的快速发展,高新区提出了发展生态旅游的战略目标,使旅游业走上了快速发展的道路。 一、苏州高新区特色旅游资源现状分析 苏州高新区自然资源以“一湖(太湖)、一山(阳山)”为主;人文旅游资源则围绕“一河(京杭大运河)”而展开,其他自然与人文资源交错点缀其间,构成高新区数量众多、种类齐全的旅游资源结构,为旅游产品的深入开发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其中,富有特色的主要有以下几类: (一)特色自然旅游资源 山地自然旅游资源——以阳山、大石山等山地景观为代表的山地自然旅游资源; 珍稀生物旅游资源——以白马涧桃花水母为代表的珍稀生物旅游资源; 湖岛生态旅游资源——以太湖、大小贡山岛等湖岛资源为代表的生态旅游资源。 从高新区资源状况看,集聚度高、特色鲜明、感召力强的主要是特色自然旅游资源,“真山真水园中城”已成为描述高新区的经典话语,阳山、大石山等山地自然资源如同明珠镶嵌于苏州的城市之中,自然景观优美,生态环境良好;太湖旅游资源尚未开发,保持了原生态的自然环境,旅游后发优势明显;白马涧桃花

凤凰古城旅游文化资源开发现状调查分析

凤凰古城旅游文化资源开发现状调查分析 一、导言 凤凰古城,作为湘黔边界上的一颗明珠,古城依山傍水,流水穿城而过,建筑高低错落,千百年来聚居着苗族、土家族、汉族人民,是一处兼具独特自然风貌和深厚历史文化的人类聚居地。 凤凰古城开发至今,当地的旅游业发展可以说十分红火,在全国都享有盛名。2001年,凤凰古城被列 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2003年、2004年,凤凰古城连续被评为中国旅游“十大最好去处”;2005年,凤 凰古城跃居“九个最值得去的中国古镇”榜首,被世界著名媒体NHK电视台推介为“世界名镇” ;2007 年凤凰被列为“中国旅游强县”;2008年凤凰古城被评为国家4A级景区。从1999开发年至今,凤凰古 城的旅游业发展速度之快令人惊讶,共获“国家森林公园、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国家地质公园、中国旅游强县” 4个国字招牌。 在凤凰为期四天的实习活动中,我游览了凤凰古城内的八景,苗人谷苗寨以及南方长城,对这些地方的旅游文化资源开发现状都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我看到了很多,也了解到了很多,凤凰与其他旅游景点不同,它的自然旅游受到地形,资金开发的影响,自然资源优势并不明显,所以,在它的旅游业发展上,它注重的是人文旅游。凤凰是一个集民俗文化,军事文化,历史文化三者人文旅游资源于一体的独特景点,这种特殊的融合是独一无二的。凤凰古城在开发的时候已经很好的利用了这一优势,但如何更好的利用,保护这一独有资源去发展凤凰的旅游业,使凤凰旅游发展更上一个新层次,是凤凰在现在发展中急需解决的问题。 二、调查方法和结果 本文所采用的数据分别来自这几个方面:①书籍上,报纸上,以及凤凰官方网站查到的资料凰实地研究,参与 ②在凤观察,同时,也对随行的游客,带队的导游,以及撑船的船夫进行了一个随机访问调查得出的结果,采访人数15人 ③用雪球抽样法对周边去过凤凰的朋友,同学进行定向采访,在这一部分,我选择了30个样本进行调查。在获得大量资料数据的基础上,进行定性资料分析。调查样本包括1999年开始发展至2009年凤凰旅游业的总体发展现状及某些具体方面的发展情况。即:对凤凰古城的旅游文化资源开发现状的总体评估;古城开发中所存在的问题以及对问题提出的解决方案。 近几年来,凤凰县依托资源优势,将旅游产业作为带动县域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来抓,大力实施“旅游带动”战略,对内加强景区(点)建设开发,整合“吃、住、行、游、购、娱”要素,采取“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企业经营”的模式,对外加强宣传促销,“天下凤凰、神秘古城”旅游品牌初步打 响,已发展成为中外游客的旅游目的地,为湖南省旅游三大品牌之一。从下图可以看出凤凰古城的旅游发展情况 凤凰之所以得到这么好的发展,这跟凤凰的旅游特色是分不开的。凤凰古城是以文化旅游为主,自然旅游为辅的旅游景区,它的文化旅游资源主要包括三大类:一是以苗族为主的少数民族民俗文化旅游资源; 二是以长城兵营为代表的军事文化旅游资源;三是以古城为代表的名人故里和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单从每一种景观来看,凤凰并没有什么优势但这三大类人文景观的特殊融合却是世上绝无仅有的,这也就是凤凰

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研究(一)

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研究(一) 摘要:当今世界,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旅游越来越受人们的青睐。旅游业已经成为推动我国经济不断增长的主要产业。然而,传统的旅游发展模式中存在的问题也愈加严峻(突显)。突出表现为资源掠夺性开发,旅游景区粗放式管理等。其问题的本质就在于如何使旅游业能够可持续发展,从而实现自然、社会、文化及生态(环境)的协调统一。 关键词:生态旅游;旅游文化;可持续发展 随着全球经济的不断增长,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升,越来越多的人们把旅游当作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全球旅游业发展势头空前强劲,到90年代,旅游业已经成为世界第一大产业,即使是在世界多个国家与地区的经济不景气时,旅游业也并未受到重创与打击,发展势头依然良好。 一、我国旅游业的发展 我国的旅游业虽然起步晚,但是发展速度惊人。目前全国大多数省、自治区、直辖市将旅游业列为地方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重点产业或者先导产业。旅游业已经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旅游业的发展可以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一)以入境旅游为主的时期。 自改革开放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这一段时间内我国旅游业以海外入境游为主导。其特点是,我国旅游业尚未被确定为经济性产业,入境接待工作的开展仍带有较多的政治色彩。(二)入境旅游和国内旅游并行发展时期。 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1997年,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国民也逐渐地开始选择旅游这种娱乐方式,旅游开始逐渐占据主要地位。其特点为入境旅游与国内旅游并行发展。(三)入境旅游、出境旅游、国内旅游全面发展时期。 1997年至今。1997年是我国公民出境旅游市场的形成时期,我国旅游业业务经营基本格局再次出现新的变化,对入境旅游、国内旅游和出境旅游三大业务的分工也做出了新的调整。 二、旅游业的发展现状 旅游业发展到现在,已经取得了明显的进步。目前主要呈现以下状态: (一)旅游市场规模不断扩大,覆盖面广。但总的来说任处于一种大众化、低水平、中近距离旅游的状况。从旅游消费方式和旅游消费结构来看,绝大部分属于观光旅游。 (二)旅游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进一步完善、各级政府和部门采取了很多措施,例如改善交通、增辟新的景点、美化环境、修建不同规格的酒店等。 (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给旅游业带来了重要机遇。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动力,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增长,进一步带动了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 (四)通过北京奥运会和上海世博会这两个舞台,我国很好地向世界展示了自己在国际旅游市场中的形象入境旅游、出境旅游以及国内旅游将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五)高科技信息化广泛应用于旅游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广泛应用,使旅游业经营管理手段、思维和经营方式都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旅游业信息化不仅提高了劳动效率,节省人力,而且使管理工作迅速准确,是旅游业管理高技术化最优化的途径,并可以满足旅游业迅速发展的需要,有助于中国旅游业直接面向世界较高水平,实现蛙跳战略,后来居上。 三、旅游业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旅游也在发展过程中取得的成就是有目共睹的,但其存在的诸多问题也是不容忽视的,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一)景区的掠夺式开发及粗放式管理。 一味地追求经济利益而忽略了对资源的保护,这是很多景区存在的致命性硬伤。而管理的不完善进一步威胁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认识上不到位,建立政府主导型旅游业发展机制还没有真正形成。

乡村旅游开发研究【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 乡村旅游开发研究 从古至今中国人注重农业的发展,可谓中国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大国,因而农村的进步势必带动整个国家的进步。促进城乡统筹发展也是社会主义建设所要追求的重要目标。乡村旅游是一种利用当地旅游资源带动农村发展的新型旅游模式。目前对于乡村旅游的研究已有一定积累,但是国内的乡村旅游仍然处于初级阶段。 1 关于乡村旅游国内外研究 1.1 国内研究成果 国内乡村旅游起步相对比较晚,因而对于这方面的研究也比较少,研究方法大致可以分为具体案例分析法和理论研究两大类,研究分别指出了我国乡村旅游存在的问题和改进的措施。 研究中采用案例分析法的,通常是采用实地走访或是分析比较普遍典型的例子的方式。如张雯,张广胜采用实地调研法,以辽宁省盘锦市大洼县某个村庄为研究对象,分析了该村庄乡村旅游发展的现状以及制约其发展的主要因素,并在旅游地数量、建设区域、投资规模和资源开发利用等几块进行了具体分析,针对现村的弊端提出切实可行的措施,指出了在发展乡村旅游过程当中不可忽视的问题。也有不少研究成果显示成功的发展模式对于乡村旅游有着关键性的作用。例如马勇,赵蕾,宋鸿,,郭清霞,刘名俭从经济需求、社会问题以及旅游业发展的特殊贡献三个角度分析了中国乡村旅游发展的现实背景,总结归纳出具有中国特色的乡村旅游发展路径,并在以往学者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实地走访四川省成都市的某个农村,总结出乡村旅游发展模式。 陈景同样选用了案例分析法,他以浙江省金华市典型村庄为研究对象,综合分析该地区乡村旅游在开发模式、管理方法、产品结构、乡村文化和旅游资源利用等方面的发展状况,结合以往的研究经验,通过走访的方式搜集相关一手材料,通过选取该地区典型的村庄进行调查研究,坚持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对金华的乡村旅游进行总体分类和分析,得出该地区发展的特色。通过分析影响金华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因素和当地特征,最后提出恰当可行的建议,为金华市的乡村旅游乃至全国的乡村旅游发展做出贡献。

重庆大学城旅游资源开发研究

261《商场现代化》2009年2月(下旬刊)总第567期 购物区通过精美的栏目制作呈现给亿万观众,让观众在记住美景的同时也记住了当地的旅游纪念品。类似的宣传理念可以引申出很多的启发,例如制作以北京旅游纪念品为主题的专题栏目,集趣味性和知识性于一体,在介绍其精湛工艺的同时运用商业手段进行宣传,通过这样的节目,可以让观众更深的了解这些旅游纪念品的内涵,并对购买的渠道和地点能够事先熟悉,建立目的游客群。在介绍景点时适当增加旅游购物宣传的比重,使游客建立对景点和购物的相关性认知,也可以纠正人们对于跟团旅游“只购物、不观景”的错误认识,引导消费者正确认识旅游购物。 (3)抓住国外游客购物偏好进行宣传。针对国外游客群,通过英文媒体渠道向国外游客宣传北京的古文化以及传统的工艺纪念品,外国游客对于北京的悠久历史有着浓厚的兴趣,应当抓住游客偏好来进行宣传打造,在广告和产品设计上突出更多的中国元素,可以定期举办北京外国友人旅游文化节等活动吸引国外游客,并借助契机宣传旅游购物。 (4)加强日常信息的宣传渗透。寻求政府的支持,在旅游城市的车站、街道设立旅游纪念品宣传广告,公交车的车身、移动电视等渠道可以加深初来的游客对旅游纪念品的印象。 2.充分利用互联网强大的信息传播作用,强化北京旅游纪念品的知名度。利用互联网进行市场调研,通过网上有奖问卷调查分析不同游客群喜爱的旅游纪念品类型,为旅游纪念品产品定位提供参考依据,并搜集购买者对北京旅游纪念品的反馈,不断优化产品结构和质量。与具有知名度的企业合作制作北京旅游纪念品的搜索引擎及网页,让游客在搜索北京特色旅游纪念品时能够快速、便捷、全面地获得自己想要的信息。每一种旅游纪念品赋予特定的寓意,界定更多地文化底蕴和历史内涵,提高产品的附加值。把产品价格、类目、特色以及图片公布在网络上,通过网络营销将产品推广到国外。设立不同功能的分页,如北京旅游纪念品调查网页、纪念品宣传网页、纪念品价格网页等,让消费者可以获得全面的信息。 五、加强北京旅传统游纪念品研发人才的培养和建设 时代在发展,人们对于旅游纪念品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如何将传统的纪念品与现代元素进行结合,开发出满足人们越来越个性化审美观念的纪念品,也是北京旅游纪念品发展面临的重要问题。而目前的旅游纪念品多是私人或中小企业的家族作坊式经营为主,很多从业人员对于传统手艺和工艺都是一知半解,而传统工艺在代代相传过程中也在一点一点地流失,加之缺乏创新,北京旅游纪念品市场上的产品跟几年前的比起来并没多少改变。 建议有关院校充分利用北京的环境优势,设立相关的旅游纪念品设计专业,培养旅游纪念品研发人才,开设相关课程学习中国传统历史文化,学习国外先进的设计方法、审美元素、工艺流程等,开展职业素质和专业人才的培养训练工作,使他们在旅游文化、产品文化内涵、生产与工艺技术、产品设计与包装、国内与国际市场营销等方面得到培养与训练,全面提升旅游产品从业人员的素质。 参考文献: [1]宋 强 高喜银 郑泽锋:体验设计指导下的旅游纪念品设计.商场现代化 [J].2008(13) [2]徐世忠:主题纪念品的产生和定义.上海百货[J].2008(14)[3]吕 锋 廉 毅:基于旅游纪念品包装设计的思考.包装工程[J].2005(05) 大学城是若干大学的集合体,在空间上首先表现为大学的集聚。大学的集聚带来了大学校园的集中、各类学生的集中以及多学科的聚集、多种知识结构人才的聚集、科学研究的聚集、教学资源的聚集和教授专家的思想聚集。这种集聚带来了高等教育不同资源间的重组、优化和配置,形成了区域特有的科技、教育、文化等自然和人文资源。各类资源的集聚必然导致某些经济活动在其周边的发展和伴生,必将带动和促进相关产业的发展。重庆大学城具有良好的区域位置、优美的人文环境和产业拓展的巨大空间,同时也具备了发展大学城旅游的客观条件。文章将简介重庆大学城概况,分析大学城旅游资源的现状,提出大学城旅游资源的开发原则和具体对策。 一、重庆大学城概况 重庆大学城是重庆市建设长江上游教育中心和西部教育高地而确定的重点工程,位于重庆市沙坪坝区虎溪镇和陈家桥镇,地处中梁山脉与缙云山脉之间,规划面积33平方公里,规划人口50万人,建设总投资约300亿元,汇聚了重庆大学、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中国人民解放军后勤工程学院、四川美术学院、重庆师范大学、重庆医科大学、重庆科技学院等14所高校。截止目前,重庆大学城已有8所大学投入使用,入驻学生已经达到8万余人。预计到2015年,14所高校将全部建成,师生规模将达到25万人。重庆大学城正着力按照现代化、国际化、网络化、生态化的理念,按照校园基础设施一体化、教学设施及科研设施一体化、文化娱乐设施一体化、后勤服务设施一体化、师生资源一体化的要求进行建设和打造,其发展目标是建成西部领先、全国一流的教育城、科技城、人才城、文明城和生态城。 二、重庆大学城旅游资源概况1.秀美的自然景观资源 重庆大学城位于旅游资源丰富、文化底蕴深厚的重庆市沙坪坝区,地势平坦,依山傍水,背倚缙云秀峰,可远眺歌乐美景,林木葱笼,自然风光十分秀美。依托周边美丽的自然环境,重庆大学城各高校校内景观有机融合了校园周边的自然风景,特色各异。如重庆大学的缙湖、云湖、松林公园,重庆师范大学的桃山、李山,重庆科技学院的灵湖、青杠岭等。重庆大学城美丽的自然景观,使其不仅是绿树掩映、繁花媲美、书生朗朗的美丽校园,更是景观别致、品位高雅、绿荫遍地、令人陶醉 江燕玲 宋 军 刘星星 重庆科技学院 [摘 要] 文章分析了重庆大学城及其旅游资源的概况,提出了重庆大学城旅游资源的开发原则和具体对策。 [关键词] 大学城 旅游资源开发 原则 对策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