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历史要籍:课堂习题集

历史要籍:课堂习题集

历史要籍:课堂习题集
历史要籍:课堂习题集

《中國歷史要籍介紹與選讀》習題集

第一编

习题一

一、解释下列字词

昧爽,杖,秉,黄钺,白旄,冡君,御事,司徒,司马,司空,肆祀,迪,俾,奸宄,称,比,昬弃,逋逃,愆,步,伐,戮,勖、御

二、翻译下列短文

王曰:“古人有言曰:‘牝鸡无晨;牝鸡之晨,惟家之索’。今商王受,惟妇言是用;昏弃厥肆祀,弗答;昏弃厥遗王父母弟,不迪。乃惟四方之多罪逋逃,是崇是长,是信是使,是以为大夫卿士,俾暴虐于百姓,以奸宄于商邑。今予发,惟恭行天之罚。”

三、名词解释

1、今文经学与古文经学

2、天干地支

四、写出下列字词的繁体字

称、师、马、尔、鸡、弃、妇、卢、发、齐

五、举出几个“惟……是……”句式的不同用例(宾语借助“之”、“是”的联系而前置)

六、简述《尚书》的体例和史学地位

七、试论商纣王“暴君”之说

主要参考资料:

1、《史记殷本纪》

2、《管子七臣七主》

3、《吕氏春秋过理》

4、《说苑反质》

5、《古史辨》第二册“纣恶七十事的发生次第”

6、杨宽《西周史》第三章

7、王玉哲《中华远古史》第十二章

习题二

一、解释下列字词

如,告,舍,藉,畀,入,去,允当,间执,谗慝,六卒,与,携,从,老,微,次,寓目,戏,驰

二、翻译下列短文

1、楚子入居于申,命申叔去谷,使子玉去宋,曰:“无从晋师。晋侯在外,十九年矣,而果得晋国,险阴艰难,备尝之矣,民之情伪,尽知之矣。天假之年,而除其害;天之所置,其可废乎?《军志》曰:‘允当则归。’又曰:‘知难而退。’又曰:‘有德不可敌。’此三志者,晋之谓也。”

2、子犯曰“师直为壮,曲为老。岂在久乎?微楚之惠不及此,退三舍辟之,所以报也。背惠食言,以亢其雠,我曲楚直,其众素饱,不可谓老。我退而楚还,我将何求?若其不还,君退臣犯,曲在彼矣。”退三舍。楚众欲止,子玉不可。

三、写出下列字词的繁体字

战,爱,卫,无,执,备,废,难,愿,与,释,礼,报,众,旧,尽,实,获,观,当,击,谷

四、举出几个与“楚君之惠,未之敢忘”句式相似的用例(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

宾语前置)

五、简述《春秋》的体例特征

六、试析城濮之战晋胜楚败的原因

参考书目:1、《左传》僖公二十八年2、白寿彝《中国通史》第四卷3、王玉哲《中华远古史》第十三章4、顾德融、朱顺龙《春秋史》

一、解释下列字词

继室,成昏,季世,弗知,归,自,登,踊,三老,焉,相,罢敝,殣,皂隶,公室,家门,悛,慆,获祀

二、翻译下列短文

叔向曰:“然。虽吾公室,今亦季世也。戎马不驾,卿无军行,公乘无人,卒列无长。庶民疲弊,而宫室滋侈。道殣相望,而女富溢尤。民闻公命,如逃寇雠。……政在家门,民无所依。君日不悛,以乐慆忧,公室之卑,其何日之有?谗鼎之铭:‘昧旦丕显,后世犹怠。’况日不悛,其能久乎?”

三、写出下列字词的繁体字

继,盐,参,屦,归,虽,闻,续,庆,栾,隶,乐,忧,谗,显,后,犹,叶

四、举出几个与“怨雠已多,将何以战?”句式相同的用例(疑问代词作宾语的

宾语前置)

五、简述《左传》的体例特点

六、标点下文

夫建大功於天下者必先修於閨門之內垂大名於萬世者必先行之於纖微之事是以伊尹負鼎居於有莘之野修道德於草廬之下躬執農夫之作意懷帝王之道身在衡門之裏志圖八極之表故釋負鼎之志爲天子之佐克夏立商誅逆征暴除天下之患辟殘賊之類然後海內治百姓甯曾子孝於父母昏定晨省調寒溫適輕重勉之於糜粥之間行之于衽席之上而德美重於後世此二者修之於內著之於外行之於小顯之於大顔回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之中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禮以行之遜以出之蓋力學而誦《詩》《書》凡人所能爲也若欲移江河動太山故人力所不能也如調心在己背惡向善不貪於財不苟於利分財取寡服事取勞此天下易知之道易行之事也豈有難哉若造父之禦馬羿之用弩則所謂難也(陸賈《新語·慎微第六》)

一、解释下列字词

大钱,戾,权,振救,重币,母权子,焉,子权母,离民,入,羸,且夫,无乃,经国,恺悌,干禄,肆,既,彫,潢汙,翳,图

二、翻译下列短文

且夫备有未至而设之,有至而后救之,是不相入也。可先而不备,谓之怠。可后而先之,谓之召灾。周固羸国也,天未厌祸焉,而又离民以佐灾,无乃不可乎?将民之与处而离之,将灾是备御而召之,则何以经国?国无经,何以出令?令之不从,上之患也,故圣人树德于民以除之。

三、写出下列字词的繁体字

铸,灾,权,轻,币,远,离,备,厌,处,御,经,圣,关,济,恺,泽,薮,畴,险,实,夺,听

四、举出几个与“吾周官之于灾备也”句式相同的用例(包孕句,“之”字用在主语和介词结构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作主语。)

五、简述《国语》的体例特征

六、标点下文

後宴丹霄樓酒中謂長孫無忌曰魏徵王珪事隱太子巢刺王時誠可惡我能棄怨用才無羞古人然徵每諫我不從我發言輒不即應何哉徵曰臣以事有不可故諫若不從輒應恐遂行之帝曰弟即應須別陳論顧不得徵曰昔舜戒群臣爾無面從退有後言。若面從可方別陳論此乃後言非稷蒐所以事堯舜也帝大笑曰人言徵舉動疏慢我但見其嫵媚耳徵再拜曰陛下導臣使言所以敢然若不受臣敢數批逆鱗哉

——《新唐书·魏征传》

一、解释下列字词

闲居,权,嗣立,错质,论,弟长,卒世,遗俗之累,要功,喑,信贵,不佞,先进,畔学者,错臂左衽,雕题,曲学,系累

二、翻译下列短文

1、肥义曰:“臣闻之,疑事无功,疑行无名。今王即定负遗俗之虑,殆毋顾天下之议矣。……愚者瘖于成事,智者见于未萌,王其遂行之。”王曰:“寡人非疑胡服也,吾恐天下笑之。狂夫之乐。知者哀焉;愚者之笑,贤者戚焉。世有顺我者,则胡服之功未可知也。虽敺世以笑我,胡地中山吾必有之。”

2、是故圣人苟可以利其民,不一其用;果可以便其事,不同其礼。儒者一师而礼异,中国同俗而教离,又况山谷之便乎?故去就之变,知者不能一;远近之服,圣贤不能同。穷乡多异,曲学多辨,不知而不疑,异于已而不非者,公于求善也。今卿之所言,俗也。吾之所言者,所以制俗也。

三、写出下列字词的繁体字

昼,灵,虑,变,务,质,贤,动,穷,辞,业,两,乡,敌,独,议,养,虽,国,趋,聪,艺,袭,图,发,边

四、举出几个与“令之不从,上之患也”句式相同的用例(包孕句,主谓之间加“之”,取消句子独立性,作主语)

五、简述《战国策》的文史价值

六、读《战国策》楚策四《庄幸论幸臣》,谈作者的文辞之辩。

第二编

习题六

一、解释下列字词

辜,称,成功,谥,填,便,黔首,大酺,并,仆射,卒,辅拂,相与,弃市,黥,城旦,取容,端言,中呈,案问

二、翻译下列短文

1、臣请史官非秦记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见知不举者与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烧,黥为城旦。所不去者,医药卜筮种树之书。若欲有学法令,以吏为师。

2、博士齐人淳于越进曰:“臣闻殷周之王千余岁,封子弟功臣,自为枝辅。今陛下有海内,而子弟为匹夫,卒有田常、六卿之臣,无辅拂,何以相救哉?事不师古而能长久者,非所闻也。今青臣又面谀以重陛下之过,非忠臣。”始皇下其议。

三、写出下列字词的繁体字

兴,庄,万,属,击,宁,战斗,树,钟,书,临,阴,寿,进,宾,岁,过,创,异,农,乱,群,烧,举,药,专,骄,讳,传,惩

四、举出几个与“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句式相同的用例(定语后置句)

五、简述《史记》的五体结构

六、试论《史记》的主要史学成就

七、司马迁开创的纪传体在史学编纂史上的地位和作用是什么?

习题七

一、解释下列字词

丈夫,作业,钧驷,稽,踊腾,粜,市井,汤沐邑,漕转,当食者,徒复作,列观,傧,闾阎,梁肉,僭,赍,陵迟,终身复,秏废,沮诽,竟,贤良方正,

二、翻译下列短文

至今上即位数岁,汉兴七十余年之间,国家无事,非遇水旱之灾,民则人给家足,都鄙廩庾皆满,而府库余货财,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众庶街巷有马,阡陌之间成群,而乘字牝者傧而不得聚会。守闾阎者食梁肉,为吏者长子孙,居官者以为姓号。

三、写出下列字词的繁体字

汉,饷,剧,孙,邓,边,修,县,断,开,扰,虏,赎,职,党,惊

四、举出几个与“吾视其辙乱”句式相同的用例(包孕句,不带“之”结构的主

谓词组作宾语)

五、阅读《史记?货殖列传》,分析汉武帝时期的经济政策。

六、标点下文

帝后臨朝歎曰以銅為鑒可正衣寇以古為鑒可知興替以人為鑒可明得失朕嘗保此三鑒內防己過今魏徵逝一鑒亡矣朕比使人至其家得書一紙始半稿其可識者曰天下之事有善有惡任善人則國安用惡人則國弊公卿之內情有愛憎憎者惟見其惡愛者止見其善愛憎之間所宜詳慎若愛而知其惡憎而知其善去邪勿疑任賢勿猜,可以興矣其大略如此朕顧思之恐不免斯過公卿侍臣可書之於笏知而必諫也

——《新唐书·魏征传》

习题八

一、解释下列字词

强志,造为,属,伐,方正,倦极,惨怛,微,蝉蜕,滓,从亲,顾反,睠顾,三致志,自佐,迁,渫,温蠖

二、翻译下列短文

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以为‘非我莫能为’也。”王怒而疏屈平。

三、写出下列字词的繁体字

怀,娴,图,宠,谗,极,广,迩,尘,献,会,关,泽,与,罗,灭

四、举出几个与“与其杀是僮,孰若卖之?”句式相同的用例(选择复句)

五、读司马迁的《报任安书》,比较司马迁、屈原的不平遭遇。

六、标点并翻译下文

(魏征)狀貌不逾中人有志膽每犯顏進諫雖逢帝甚怒神色不徙而天子亦為霽威議者謂賁育不能過嘗上塚還奏曰向聞陛下有關南之行既辦而止何也帝曰畏卿,遂停耳始喪亂後典章湮散徵奏引諸儒校集秘書國家圖籍粲然完整嘗以《小戴禮》綜匯不倫更作《徵類禮》二十篇數年而成帝美其書錄寘內府帝本以兵定天下雖已治不忘經略四夷也故徵侍宴奏《破陣武德舞》則俯首不顧至《慶善樂》則諦玩無斁舉有所諷切如此——《新唐书·魏征传》

习题九

一、解释下列字词

微言,乖,燔,闵,写书,谒者,卒父业,方技,游文,宪章,乖析,寖衰,攘,小数,饬法,薄厚,异数,譥,五更,行人,诈谖,漫羡,稗官,刍荛,力政,穷知究虑,支与流裔,股肱,万方之略

二、翻译下列短文

1、孔子曰:“如有所誉,其有所试”。唐虞之隆,殷周之盛,仲尼之业,已试之效者也。然惑者既失精微,而辟者又随时抑扬,违离道本,茍以哗众取宠。后进循之,是以《五经》乖析,儒学寖衰。

2、今异家者,各推所长,穷知究虑,以明其指,虽有蔽短,合其要归,亦《六经》之支与流裔。…仲尼有言:“礼失而求诸野。”方今去圣久远,道术缺废,无所更索,彼九家者不犹瘉于野乎?若能修六艺之术,而观此九家之言,舍短取长,则可以通万方之略矣。

3、又其是非颇缪于圣人:论大道则先黄老而后六经,序游侠则退处士而进奸雄,述货殖则崇势利而羞贱贫,此其所蔽也。然自刘向、扬雄,博极群书,皆称迁有良史之材,服其善序事理,辨而不华,质而不俚,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

三、写出下列字词的繁体字

写,医,总,誉,哗,历,让,阳,牵,庙,俭,劝,刍

四、举出几个与“甚矣,汝之不惠!”句式相同的用例(主谓倒装句)

五、简述《汉书》对《史记》的承变

六、试论《汉书》的史学成就

习题十

一、解释下列字词

孝廉,违迕,顾视,同岁,泥水,倘,僭号,露布,穷亡解沮,相评,垂称,徒隶,见信,曹,肝鬲,委捐,执事,济,食户,江湖

从父,署,信,就见,枉驾,用,猖蹶,闇弱,胄,总揽,箪食壶浆,芟夷,北面,蹶,开张圣听,臧否,裨补,淑均,行陈,猥自,谘诹,流马,案行

二、翻译下列短文

1、奉国威灵,仗钺征伐,推弱以克强,处小而禽大。意之所图,动无违事,心之所虑,何向不济,遂荡平天下,不辱主命,可谓天助汉室,非人力也。然封兼四县,食户三万,何德堪之!江湖未静,不可让位,至于邑土。可得而辞。今上还阳夏、拓、苦三县户二万,但食武平万户,且以分损谤议,少减孤之责也。

2、徐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因屏人曰:“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獗,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

三、举出几个与“邹忌修八尺有余”句式相同的用例(包孕句,不带“之”结构的主谓词组作谓语)

四、简述《三国志》的体例和成就。

五、思考题

1 、诸葛亮与刘备、刘禅的君臣关系为何始终和谐?

2 、曹操《本志令》的叙述方式和文章特色如何?

习题十一

一、解释下列字词

佣书,除,坐事,假,疏懈,具服,闭,绝域,殄,吾属,格杀,掾,有顷,辞让,逆,不听其东,生口,遮,婴罹,蠲

阍者,通关,银铛左貂,机事,大憝,闱,天宪,光宠,三族,参夷,五宗,苴茅,分虎,嫱媛,萌黎,希附,同敝,穷栖,大考钩党,九服,龚行

二、翻译下文

1、(班超)家贫,常为官佣书经供养。久劳苦,尝辍业投笔叹曰:“大丈夫无它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经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研间乎?”左右皆笑之,超曰:“小子安知壮士志哉!”其后行旨相者,曰:“祭酒,布衣诸生耳,而当封侯万里之外。”……久之,显宗问固“卿弟安在”,固对“为官写书,受直以养老母”。帝乃除超为兰台令史。后坐事免官。

2、中兴之初,宦官悉用阉人,不复杂调它士。至永平中,始置员数,中常侍四人,小黄门十人。和帝即祚幼弱,而窦宪兄弟专总权威,内外臣僚,莫由亲接,所与居者,唯阉宦而已。故郑众得专谋禁中,终除大憝,遂享分土之封,超登宫卿之位,于是中官始盛焉。

三、举出几个与“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句式相同的用例(递进复句,可用而、且、尚……况……)

四、写出下列字词的繁体字

体,苏,宪,总,郑,闱,闼,谷,宝,构,剧,龟,迁,讲

五、标点并翻译下文

商賈以幣之變,多積貨逐利。於是公卿言:“郡國頗被菑害,貧民無產業者,募徙廣饒之地。陛下損膳省用,出禁錢以振元元,寬貸賦,而民不齊出於南畝,商賈滋眾。貧者畜積無有,皆仰縣官。異時算軺車賈人緡錢皆有差,請算如故。諸賈人末作貰貸賣買,居邑稽諸物,及商以取利者,雖無市籍,各以其物自占,率緡錢二千而一算。諸作有租及鑄,率緡錢四千一算。非吏比者三老、北邊騎士,軺車以一算;商賈人軺車二算;船五丈以上一算。匿不自占,占不悉,戍邊一歲,沒入緡錢。有能告者,以其半畀之。賈人有市籍者,及其家屬,皆無得籍名田,以便農。敢犯令,沒入田僮。”——《史记·平准书》

举出几个与“令之不从,上之患也”句式相同的用例(包孕句,主谓之间加“之”,取消句子独立性,作主语)

1、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

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2、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

渤之陋也。(《石钟山记》)

3、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

为也已。

4、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5、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

6、不患其众之不足也,而患其志行之少

耻也。

7、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

矣!(《师说》)

8、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9、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师说》)

10、(赵国)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史

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11、古之治天下,至纤至悉。(贾谊《论

积贮疏》)

12、世之有饥穰,天之行也。(贾谊《论

积贮疏》)

13、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

14、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

15、皮之不存,毛将安傅?

举出几个与“吾周官之于灾备也,其所怠弃者多矣。”句式相同的用例(包孕句,“之”

字用在主语和介词结构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作主语。)

1、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2、口之于味,有同耆也;耳之于声,有同听焉;目之于色,有同美焉。

3、天之于民厚矣。

4、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

5、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

“之”字结构:

“之”插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形成“之”字结构。“之”的作用在于给原来的主谓结构增加一种形式上的体词化自指标记和内在的粘连性,使它总是与一个比它大的语言单位联系起来。“之”字结构可以作单句的主语、谓语、宾语,也可以作复句的分句,还可以在一定的语段中单独成句。

一、作主语

1、人之有技,若已有之。《尚书》

2、天下无道也久矣。(《论语》)

3、从子爱其子亦如余乎?(《左传》)

4、予之不遇鲁侯,天也。(《孟子》)

5、孟子之言情性,未为实也。(《论衡》)

6、将军之举武昌,薹摧枯拉朽。(《晋书》)

二、作谓语

1、刑之不滥,君之不明也。(《左传》)

2、民之多幸,国之不幸也。(《左传》)

3、此天之戮民也。(《庄子》)

4、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史记》)

5、孔子之死,五帝三王之死也。(《论衡》)

6、君贤臣忠,国之盛也;父慈子孝,家之盛也。(《世说新语》)

三、作宾语

(一)作动词宾语

1、不患人之不已知,患不知人也。(《论语》)

2、昔先王议事以制,不为刑辟,惧民之有争心也。(《左传》)

3、民归之,由水之就下。(《孟子》)

4、余语汝三皇五帝之治天下。(《庄子》)

5、大宛闻汉之饶材,欲通不得。(《史记》)

6、天之制此财也,犹国君之有府库也。(《潜夫论》)

7、不知东方之既白。(《东坡全集》)

(二)作介词宾语

1、逮吴之未定,君其取分焉。(《左传》)

2、天以一人之不敏,使上帝鬼神伤民之命。(《论衡》)

四、在叙事句中,用作表时间的关系句。

1、赤之适齐也,乘肥马,衣轻裘。(《论语》)

2、孔子之仕于鲁也,鲁人猎较,孔子亦猎较。(《孟子》)

3、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庄子》)

4、始皇之上泰山,中阪暴风雨,休于大树下。(《汉书》)

5、帝王之生,必有怪奇。(《论衡》)

6、诸葛亮之次渭滨,关中震动。(《世说新语》)

7、陈共公之卒,楚人不礼焉。(《左传》)

五、在复句中,用作表假设或条件的分句。

1、皮之不存,毛将安傅?(《左传》)

2、凶之无有,备之何害?若其有凶,备之为瘳。(《国语》)

3、天之亡我,我何渡为?(《史记》)

4、我之不德,民将弃我,岂唯郑?(《左传》)

六、在复句中,用作表示让步的分句。

1、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列子汤问》)

2、虽君之有鲁丧,亦敝邑之忧也。(《左传》)

3、虽身之不化,寿命不长,非所翼也。(《论衡》)

七、在复句中,用作表原因的分句。

1、诸侯之见项王迁逐义帝置江南,亦皆归逐其主而自王善地。(《史记》)

2、日月之行,则有冬有夏;月之从星,则有风雨。(《论衡》)

“之”字结构:

“之”插在名词和介宾结构之间,表示与介词宾语之间是对待关系。“之”将名词与

介宾结构粘连在一起,变成一个体词性成分,在句中可以作主语和谓语。介宾结构的介词一般只限于“与”、“于”。

一、作主语

1、鲁之于晋也,职贡不乏,玩好时至。(《左传》)

2、民之于仁也,甚于水火。(《论语》)

3、天之于民厚矣。(《列子》)

4、内外之于左右,其讽一而语同。(《韩非子》)

5、傅毅之于班固,伯仲之间耳,而固小子。(《文选》)

二、作宾语

1、大人之教,若形之于影,声之于响。(《庄子》)

2、今之于古,犹古之于后世也。(《吕氏春秋》)

3、以交友言之,则不如张耳与成安君者也。(《史记》)

如何使历史课堂活起来

如何使历史课堂活起来 情境导入,激发学习兴趣,“鲜活”课本知识把学生感兴趣的、贴近生活的话题引入课堂,激 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一个人对某事物产生爱好的一种心理倾向,人对某种事物一旦产 生了兴趣,就能被吸引,就会积极主动地去探索。我们传统的历史教学存在只注重课文知识 点的讲授,就事论事的问题,这就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想象空间。从初中学生的年龄 特征来看,他们对历史的兴趣要比对卡通片的兴趣淡得多,加上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在 上课时往往去掉了许多有血有肉的精彩的历史内容,因而很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所以,在 教学过程中教师如果能将一些社会现实中学生感兴趣的而又贴近他们生活的话题与课本内容 巧妙地结合起来,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展开讨论,这样就会使学生对学习历史产生浓厚 的兴趣。在讲“中国走向体育强国”时,北京举行2008 年奥运会成为中国的一大体育盛事,所以,当时学生最感兴趣的话题就是它了。利用这个机会,我提出问题让他们思考:“奥运会是中外文化交流的好机会,假如你有机会与外国朋友接触,你会向他们介绍中国哪些优秀的传 统文化?作为一个中国的公民,为迎接2008 年奥运会,你应该怎样做?”通过这个热门话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七嘴八舌地讨论。这说明学生的求知欲强烈,学习兴趣就浓厚, 而求知欲的产生需要新奇的刺激。 如果教师能在教学中利用学生的好奇心理,巧妙地设置学生感兴趣的而又贴近生活的话题, 这样可以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历史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善于创设较真实的历史情景导入课堂教学,以便将学生带进角色之中。通过创设一定的学习情境,刺激学生天生的好奇心,唤起学生的学习欲望。“鲜活”课本 知识。 自主学习,激发学生求知欲,“盘活”课堂气氛课堂教学是师生情感交流的场所,教师要给予 学生参与的机会和权利。在课堂上,教师鼓励学生敢想、敢说,独立思考,勇于发表不同意见。为此,教师常用商量的口吻提问,以激励学生自己去发现、创造、思考。如讲完一个标 题或一段内容后,教师会这样问学生:“你从中了解到什么?”“你有什么疑问吗?”“你对这个 问题有什么看法?”“你有什么感想?”“你还有不同意见吗?”,等等,以使学生始终处于主体 实践的地位。而面对学生的发言,教师的评价总是相信学生,尊重学生的每一点发现,每一 个见解。教师常挂在嘴边的话是:“你的看法很独特”“你很有思想”“你的分析很透彻”“你看问 题很尖锐”“你能有这样的看法很了不起”,等等。这些评价性语言,提高了学生的自信心和参 与意识,引发学生积极思维,激发其探索新知识的欲望。 在课堂上,学生主动求知,提前预习,积极参与。在教学中,教师采用预习提问与小组竞赛 相结合,教师讲授与学生自学相结合,知识传授与思维训练相结合的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 习的积极性,开发学生的潜能。 课前鼓励学生以科学研究的方式去预习学习内容,把学生分成小组,为使小组在课堂上获胜,学生想尽办法,拓宽知识面,有的上网查寻,有的翻阅资料,有的编制历史小报,有的编写 历史歌谣,加强了组内合作,培养了团队精神,也活跃了课堂气氛例如,我在讲“郑成功收复台湾” 一目时,课堂上,学生根据预习情况,个个跃跃欲试,争相表态。首先,有一名学生 站起来概括了本目的要点,接着另一名学生介绍郑成功的事迹,有的学生提示大家“郑成功收复台湾的时间是1662 年,而不是出发时的1661 年”,这样就进一步巩固了基础知识。又有学生补充郑成功收复台湾的主要原因,还有学生站起来评价郑成功反抗外来侵略,是一位民族 英雄,使知识进一步深化。这个时候教师及时引导,提出问题,让学生回忆大陆与台湾的联系。学生情绪高涨,踊跃发言,指出我国古代从三国到清代对台湾的联系及管辖的史实,证 明台湾自古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从而使前后知识做了衔接。这样,在学生不断补充、总结、概括和教师的适时讲解中,一个个问题明朗了,一条条线索清晰了。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学会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自觉主动地获取知识,真正学会了学习。

历史课堂教学中问题呈现的几种方式

历史课堂教学中问题呈现的几种方式 银川十五中刘晓燕 课堂教学总是以问题来呈现的,教学问题呈现的方式过于单一是造成教学问答模式化、程式化和课堂枯燥乏味的重要原因。丰富课堂内涵,真正反映课堂的应有面貌,使之符合学生的学习心理,就必须运用多样化的问题呈现方式。在教学过程中,同一知识点,有经验的教师一般不会直接灌输,而是会利用种种手段,设计一定的问题情境,使学生在感受这个问题情境之后,觉察到其中所发生的问题,引起探究问题的兴趣,带着强烈的动机去探索问题?下面我以北师大版历史教材八年级上册《第7课维新变法运动》为例,具体说明: 一?问题从日常生活中引出 历史知识与日常生活是紧密联系的?在引出本课重要历史人物梁启超时,运用许多学校也包括我校在内,在每周的升旗仪式上都组织学生背诵的《少年中国颂》,这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学生会很熟悉,很亲切,所以会有兴趣。 二?问题从视频材料中引出 过多的问题提问易造成支离破碎、碎问碎答的而缺少整体感,和思维的深度与广度,也容易造成思维倦怠。整体设计问题是解决问答式教学和碎问碎讲的主要策略。在讲述历史事件公车上书时,对它的时间、地点、发起人和上书的主要内容,设计为一个问题,所以,让学生从一段视频中整理历史性息,把这个历史事件就搞清楚了。 三?问题从文字材料中引出 课堂教学中,老师们常引用一些材料来引起学生注意,并通过对材料中信息进行分析?提取?整合,然后得出结论?对信息的处理能力也是学生的基本素养之一?例如对康梁的主张的提问,先给出一些资料,从资料中提取有效信息。 四?问题从情境设置中引出 例如本课在内容进行到提问为什么光绪皇帝下决心变法?,没有直接提问,而是给出一段视频,让学生进入这个情境中,然后提问:同学们看到视频里这个略显清瘦的的年轻人,假如你是他,你会怎么做? 五?问题借助假设猜想引出 例如在分析百日维新的内容时,借助身份猜想来分析变法措施究竟会得到哪些人的反对?哪些人的支持? 六,问题从角色扮演中引出 在讲到戊戌政变时,学生自编自导课本剧《谭嗣同夜访袁世凯》,从角色体验中,体味和分析当时人的心态,解决一组问题:戊戌变法为什么会失败?在思考这个问题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思考:1维新变法过程中会遇到哪些阻力?2袁世凯为什么背叛维新派?3,维新派自生有哪些弱点? 课堂有效提问 课堂提问是教师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普遍使用的一种教学行为,提问虽然普遍使用,但大多提问的效率不高,,提问的随意性较强,提问的针对性不强,提问对象的选择上常常只顾及到接受能力较强的学生,对极少数成绩差或者调皮的弱势者,考虑不到,使他们游离于课堂教学的边缘。针对历史课堂教学提问中存在的问题,我结合今天的授课谈谈自己的一些具体做法。 一、如何去有效、科学的设计问题 1、预设问题,问题由课标而来,如问题思考维新派与洋务派政治思想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2、问题的设计要难易适度,尽可能考虑不同层次的学生,如问题日本算不算强国? 3、问题的设计要符合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如问题,你将会以什么样的方式怎么去发展、自强? 4、从历史学科的学科特点出发,恰到好处地设置问题,如问题谭嗣同就义前曾大声说: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维新派要杀的贼指谁? 5、、在教学内容的关键处设疑,在学生思路的转折处设疑,抓住疑难点、兴趣点、模糊点和矛盾处进行提问,这是有效提问的基本着眼点。如问题你将会以什么样的方式怎么去发展、自强? 二、如何去引导学生有效回答问题 在有效、科学的设计问题的前提下,怎样去引导学生思考问题。通过引导学生思考、回答问

异彩纷呈的文学艺术

宁远中学七年级历史教案

《科学技术与世俗文学》的教学设计 ————综合程序教学法在初中历史课堂的运用内容提要:本教学设计是以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科学技术与世俗文学》一课为蓝本,将本人在初中历史教学中一直探索的综合程序教学法的教学理念贯穿其中,利用学校多媒体教学设施,以学生小组合作活动为主体形式,而策划的一堂符合初中学生心理特点,体现新课改教学思想的课堂教学活动。 【教学策略】 1、运用综合程序教学法。综合程序探究教学法是依据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等原 则建立起来的一种新颖的教学方式;它通过一系列层次性的综合程序作业,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又通过反馈、质疑,内化学生的自主探究意识,激活学生独立思考的积极性,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品质。 2、制作课件——利用学校的多媒体教学资源,优化课堂教学。 3、学生采用小组合作活动模式。每六至七人分一小组;教学中学生通过组内讨 论、小组间竞赛答辩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探究问题的能力。 【对学生的分析】 初一学生阅历单纯,思维直观而活跃,有强烈的好奇心、旺盛的求知欲和表现欲。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巧设“程序”,步步诱导,学生不仅兴趣盎然,而且在质疑反馈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对知识的应用能力,学会学习。 【对教材的分析】 明清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整体处于较为稳定的时期,此时不仅农耕文明高度发达,商品经济也有了很大的发展,在经济、社会、科技、文化等方面都突显近代化因素萌发的趋向。本课正是在这种社会背景下,为学生展示明清科学技术和古典文学的成就(注:为了显示教学内容的内在联系,本人先讲授教材《近代前夜的盛世与危机》的内容)。 【教学目标】

(完整版)教学中的预设与生成

教学中的预设与生成 一、教学中的预设及其反思 预设表现在课前,指的是教师对课堂教学的规划、设计、假设、安排,从这个角度说,它是备课的重要组成部分,预设可以体现在教案中,也可以不体现在教案中;预设表现在课堂上,指的是师生教学活动按照教师课前的设计和安排展开,课堂教学活动按计划有序地进行;预设表现在结果上,指的是学生获得了预设性的发展,或者说教师完成了预先设计的教学方案。 预设是必要的,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课堂教学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教育活动,预设是课堂教学的基本特性,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基本要求。教师在课前必须对教学目的、任务和过程有一个清晰、理性的思考和安排。课堂上也需要按预先设计开展教学活动,保证教学活动的计划性和效率性。 但是,传统教学过分强调预设,突出表现就是按教案上课,预设和教案就像一只无形之手控制着教师的课堂教学,从而使上课变成为执行教案的过程,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在课堂上最理想的进程是完成教案,而不是节外生枝。为此,教师往往要把每节课的内容任务和进程都具体地甚至按时间顺序分解在教案里,就连课堂上要说些什么话,先说什么,后说什么,有几个环节,每个环节多少时间,每个问题叫几个学生起来回答等,都要精细地安排。课堂教学就像计算机输出规定程序一样,是教案的展开过程。从教师的角度说,按照教案里设定的教学目标,在课堂上“培养”“引导”“发展”了学生,教学任务就算完成了,教学目的就算达到了,至于学生是否改变了、进步了、提高了,则不重要。所以,以教案为本位实际上也就是以教师为本位,教案反映的是教师的教学过程(设计),而不是学生的学习过程(创造)。教师是主角,学生是配角,上课就是学生配合教师完成教学任务的过程。对教师而言,课上得好坏,除了取决于自己的准备、设计和讲授外,关键在于学生的配合,不少教师都倾向于这样的归因;这节课学生配合得很好,所以课上得很成功;这节课学生配合得不好,所以课上得不顺利。学生配合教师表现在;老师讲,学生听和记,不插话,不说话,不做小动作,不东张西望;老师提问,学生回答,按照教材的要求特别是老师的标准作出回应,不能随意发挥,更不能跟老师唱反调;老师让学生讨论,学生马上四个人凑在一起,交流讨

如何让历史课堂活起来

如何让历史课堂活起来 发表时间:2011-03-23T15:47:18.340Z 来源:《学园》2011年1月上期供稿作者:柏金玲[导读] 此外,还有形象刺激法、总结归纳法、讨论质疑法、反馈信息法、经典独白法等结课方法。柏金玲内蒙古呼伦贝尔市陈巴尔虎旗巴彦哈达学校 【摘要】活跃的课堂气氛能有效地提高学习效率和教学效果,本文对这一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了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的措施。【关键词】兴趣导语探究创新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1)01-0096-01 兴趣是指人们积极探究某种事物的认知倾向,是学习和研究的力量源泉,保持独立持续的探究兴趣,是一个人在学生时代乃至长大成人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有所创新和成就的重要心理品质。长期以来,在历史教学中,陈旧的教学观禁锢着教师的思想,教师一味地把学生当作知识的容器,使得学生对历史的学习缺乏兴趣,普遍认为历史学习就是“背背而已”,这不利于学生人文素质的提高和历史本身功能的充分发挥。那么,如何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历史课堂活起来呢. 一激发学生,参与教学 历史是过去了的事实,不可以再现,初中生受个人阅历、情感、认知水平等方面的限制,难以设身处地地对历史问题进行感知,为此,历史教学应把更多的发展空间留给学生,增加学生的自主性,调动学生参与教学。 1.改变课堂导入方法 教学艺术在于激励学生,引导学生。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教学成功的艺术就在于使学生对你教的东西感兴趣。”然而,要做到学生乐意听讲,并非一件易事,这需要教师不断摸索和完善各个教学环节,总结经验教训。历史教学“导入语”设计尤为重要,导入新课是一种教学艺术,它融知识性、趣味性、思想性、艺术性于一体,一个成功的导入法可以马上引起同学们的注意,激起他们的兴趣和求知欲望,活跃课堂气氛,它能有效提高学习效率和教学效果。 设计导入语没有固定格式,不同内容、不同特点选用的方式也不同,只要能吸引学生注意力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即可,如:故事导入法;提出质疑、设置悬念导入法;热门话题导入法;诗词导入法。除这几种方法外,还可采用联系现实法、名人名言导入法、图片导入法等方法设计历史课的导入语。 2.改变课堂提问方法 通过设计难度适当的问题,引起学生对上课内容的注意,激发他们的参与意识,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解决问题,这样活跃了他们的思维,提高了他们积极探究的勇气和勇于剖析问题的精神。比如讲《俄国、日本历史转折》这一课时,提出:俄国1861年改革和日本明治维新的相同点是什么.学生通过讨论得出答案。然后又提问:日本明治维新时,这一时期中国发生了类似的什么大事.学生答后,老师又提出:“明治维新和戊戌变法有什么不同之处呢.”学生经过热烈的讨论最终得出答案。学生通过比较会更加深入地理解本课知识,并能加深对中外知识的联系,提高分析理解能力,还开拓了他们的思维空间。 二搭建辩论舞台,激发探究兴趣 在中外历史上,有许多重大事件或战争,在讲解过程中,一般先分析原因,再讲解过程,然后再分析结果。这种单一、被动的授课模式,学生积极性不高,课堂气氛沉闷,令学生厌烦。因此,在讲授这类内容时,我尝试着让学生穿越时空隧道,以当时大臣、将军或谋士的身份,展开辩论,做出决策。这符合心理学“当学生被鼓舞、被信任和能做重要的事情时学得最好”的原则。如讲《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帝国》时,以“是非成败拿破仑”为主题开展辩论会。学生的争论过程,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教学方法新颖有趣,要有创新精神 课堂要让学生动起来,使教学活起来,教法的设计尤为重要。教学要优,效果要佳,教师就须在备课时认真考虑教法,恰当地组织教材,精心设计好教学程序,做到手中有“法”。把握课堂教学的节奏,做到张弛有序,声音要抑扬顿挫,充满磁性。前苏联著名的教育家赞可夫曾说:“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法,就能够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教学应有法而无定法,千万不可墨守陈规,要有创新精神,积极开展研究性学习课程的探索,大胆改革实践。新颖有趣的教学方法不仅可以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而且可以更有效地吸引学生。另外,教学中巧妙的导语、幽默的语言、设计合理的板书、生动形象的多媒体辅助教学,都具有引人入胜的魅力,必然使学生兴趣盎然。 四精美的“结课”,课堂再起波澜 完整精美的结尾,会给课堂画上圆满的句号。作为历史教师,必须创设余音袅袅的气氛,让学生带着美感,带着继续探索的心理下课。结课的方法有:悬念设疑法。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使你的学生看出和感到有不理解的东西,使他们面临问题,如果你能够做到这一点,就是成功的一半。”课尾的时候设置悬念,让学生带着好奇、疑虑重重的心情结束教学,同时又提出下一节课答复的知识联系点,激发对上课伊始问题的答复兴趣。如《西安事变》中,张学良、杨虎城捉了蒋介石,东北军将士要求杀蒋介石,中共为何放了蒋介石,是否以此认为张学良、杨虎城不是千古功臣.这种悬念设疑法,给人以课已结束而意犹未尽的感觉,为下一课时的教学做铺垫,使前后课时互相联系,形成整体。 此外,还有形象刺激法、总结归纳法、讨论质疑法、反馈信息法、经典独白法等结课方法。结课是一节课的结尾,而不是教学的结束,它是新知识、新思维的开始。结课的方法并不是固定不变的,但应给学生一种“教学已随时光去,思绪仍在课中游”的感觉。 总之,通过教师的努力彻底改变了单一被动和陈旧的学习方式,把学生从被动学习转到主动探究中来,使学生真正成为教学活动的参与者和实践者,师生共同构建了一种平等、和谐、民主、互动的新型教学关系。我们应时刻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不断创新、改革,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相长,这样才能让历史课堂活起来。

浅谈如何设计和恰当运用历史课堂问题

浅谈如何设计和恰当运用历史课堂问题 发表时间:2019-01-10T12:12:01.253Z 来源:《教育学文摘》2019年2月总第290期作者:刘云杰 [导读] 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设计出和恰当运用历史课堂问题,不仅能够调动学生主动参与教学。 安徽省阜阳市第六中学236000 摘要:随着中学历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如何设计和恰当运用历史课堂问题”成为广大中学历史教师普遍关注的一项新的课题。对于这项新课题,笔者将结合自己十多年的历史教学实践,从历史课堂问题设计应遵循哪些原则、怎样才能设计和如何恰当运用历史课堂问题进行简要阐述自己的观点。 关键词:设计运用历史课堂问题 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设计出和恰当运用历史课堂问题,不仅能够调动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激发学生深入学习历史知识的兴趣,而且对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实践和探究能力都有很大益处,因此设计和恰当运用历史课堂问题在教学过程中具有重要的地位。现笔者将结合自己十多年的历史教学实践,谈一些关于历史课堂问题的设计与运用的看法: 一、历史课堂问题设计应遵循哪些原则 1.历史课堂问题设计应符合《历史课程标准(2011版)》。《历史课程标准(2011版)》指出:国家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历史教师应掌握《历史课程标准》,准确把握历史教材的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和要求。《历史课程标准》是历史教师进行教学的指导性纲领,历史课堂教学中设计的问题更应体现《历史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 2.历史课堂问题设计应有利于学生发散思维。教师设计的问题要能够调动学生的思维,引发学生积极地探究。如学习部编九年级历史上册《第19课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帝国》有关对拿破仑的评价,教师可以设计出这样的问题:“拿破仑是个有争议的近代历史人物,有人说‘拿破仑是英雄,应该肯定’;也有人说‘拿破仑战争狂人,应该否定’。你是否同意以上说法,请结合有关史实,阐述你的观点。”这样的问题紧扣学习的重点,容易激起学生的兴趣,启发学生的思维。 3.历史课堂设计的问题应是学习的重点和难点。每一节课都有其中心内容,这些中心内容,包括重大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基本的历史概念和结论等,这就是历史学习的重点和难点。例如部编八年级下册《第7课伟大的历史转折》一节,其重点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及意义,难点是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与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在联系。教师就要围绕这些问题恰当设问,来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拓展学生的视野。 4.历史课堂问题设计应尊重和符合本校学生的发展规律。教师设计出的问题要立足于本校学生整体的学习水平,一定要适应学生个体的发展实际。运用设计的历史课堂问题要选择恰当的时机,要与学习的内容和学习者的实际情况相一致,努力抓住学生学习状态的最佳时机,进行提问。问题的数量要适中,设计出2—3个有价值的问题,供学生去思考。 二、怎样才能设计历史课堂历史问题 1.设计历史课堂历史问题应掌握《中考历史考试纲要》。历史学科学业考试首先着重考查学生是否达到《历史课标》所确立的历史学科毕业标准,并在此基础上,重视评价学生在《历史课标》所规定的历史课程目标方面的进一步发展情况。这就需要历史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学习和掌握《中考历史考试纲要》,用考试纲要来指导自己设计的历史课堂问题。联系中考,在平时的历史教学中渗透中考类型的题目,使学生在自觉和不自觉中接触中考题型,便于尽早熟悉中考,而且提出的问题容易激起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2.历史教师要能够非常熟悉和驾驭历史教材。教师熟悉教材是进行课堂教学的前提条件,也是教师设计合适的历史问题的基础。只有对教材非常熟悉,才能够去驾驭教材、了解教材体系,重新组织符合本校学生的知识体系,才能够提出真问题。提出的问题,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有利于学生学习和掌握历史知识,进而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实践和探究能力。 3.历史教师应认真分析历年历史中考试题。安徽省中考历史试卷结构分为(1)试题类型:试题分为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大类。选择题是四选一型的单项选择题,非选择题包括归纳例举题、辨析改错题、材料解析题、活动与探究等。(2)难度要求:试题按其难度分为较容易题、中等难度题和较难题。三种试题分值之比为7:2:1。分析历年中考题可以帮助历史教师提高设计出高质量课堂问题的能力,而且设计出的课堂问题能够紧扣《历史考试纲要》,这是对历史教师课堂教学的一大帮助,有助于教师的成长。 4.历史教师设计的问题不能太大或太过小。教师设计的问题太大,初中生现有的知识是不能够解决的,形成的答案过于单薄,也就不能吸引学生上课兴趣,甚至会使学生思考的空间无边无际,不利于课堂教学的开展,同时也不能达到历史教学最基本的教学水平。如果教师设计的问题太过小,学生一看或一听就会,就没有必要认真思考,设计出的问题的价值性较低。因此,教师设计的问题的难度应该适合学生,问题的设置一定要恰当、直观,贴近学生实际。 三、如何恰当运用设计的问题 课堂教学中,历史教师一般可在新课导入、主题学习、课堂小结等阶段进行提问,引发学生思考,有效组织课堂教学。 1.导入新课时运用设计的问题。导入新课时的教师使用提问,其目的是为了创设学习的条件,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其注意力。教师可创设新颖的情境,设计新奇的问题。比较好的做法是,教师根据学习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设计成由浅入深的问题链,不断激起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及早进入最佳学习状态,以便于新课的学习和掌握,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2.主题学习时运用设计的问题。历史教材的每一课内容就是学习的一个大主题,其下的每一个子目就是一个小主题。这些主题是教学的主体内容,是学习的重点。学习主题时,问题的价值性往往决定着一节课教学的成败。例如:(1)恰当设疑,将活动贯穿其中。教师在教学中善于设疑,引导学生积极探索,勇于创新。在这一过程中以组织活动的方式进行教学,让疑问激起学生兴趣,让学生在解决疑问的过程中,动脑、动口,体验成功与快乐,提高思维的广度与深度,启迪智慧。(2)建立新旧知识的联系。在巩固学生已有知识的前提下,突破学习的难点、重点,生成新的知识结构,从而加强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3.小结课堂时运用设计的问题。利用问题进行小结,可以复习所学知识,形成知识的系统性;可以检查反馈,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引导师生进行教与学的反思,调整行为,提高学习效率;可以承上启下,做好课与课之间学习内容的衔接,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预设和生成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预设和生成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活动是面对着不同个性的生命体,它又该是充满活力的生成过程。因此,在日常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怎样处理好课前预设与课堂生成的关系,就显得尤其重要。它不仅关系到教师对数学目标的确定,使教学目标切合学生实际;还关系到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让一堂课有效。 全国著名特级教师钱金铎老师在回答有关“怎样才能有效地调控和驾驭课堂,处理好课堂预设和课堂生成的关系”时说:“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预设的教学过程同课堂的真实情境之间经常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偏离。而这样的偏离正是学生个人知识、直接经验、生活世界等儿童文化的外显,正是学生与教材碰撞出的自我解读,其中不乏有价值的成分。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智慧正在绽放,情感正在撞击,视野正在扩大,这比任何所谓的知识目标更为可贵……。” 我认为钱老师的这段话,阐明了处理课前预设和课堂生成关系的三个方面:一是课前预设要全面了解学生,理智地认识生成;二是课堂教学要有效地开发资源,机智地筛选生成;三是教学评价要适时准确,巧妙地运用生成。 现在,我就这三个方面来思考、来探究、来谈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预设与生成。 一、课前预设要全面了解学生,理智地认识生成。 一堂课前,我们总会精心设计每一节课,而教学的每个设计、每个活动都离不开课前预设。预设时,我们要直面学生的数学现实,即:多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生活经验、认知规律和心理特征设计教学,确定切合学生实际的教学目标,这就需要我们课前调研。调研什么呢?如:了解学生学习的起点在什么地方?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会对什么更感兴趣?旧知与新知的距离有多大?需要给学生一些暗示吗?这些暗示会不会降低学生的思维强度?学生可能会提出哪些问题?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可能作出怎样的回答?这些,都是预设时,教师须去全面了解的。因为只有在预设上多下功夫,理智地认识生成,才能更好地解决课堂生成的问题。 例如:在分数(百分数)除法应用题教学中,当学生经历了例题教学之后出示了这样一组对比练习。(1)儿童青少年时期是大脑学习能力最旺盛的时期。人到65岁时,脑细胞大约丢失细胞总数的3/10,大约丢失3000亿个。请你算一算,脑细胞总个数共有多少?(2)儿童青少年时期大约有脑细胞10000亿个,到了70岁时,脑细胞大约丢失细胞总数的60%,请你算一算,70岁后大约丢失脑细胞多少亿个?在学生完成了计算以后启发学生联想。学生们互相交流、讨论,有的说:“青少年时期人体的大脑细胞原来有这么多个,人的脑细胞是不是越用越多?”有的说:“我觉得不是越用越多,应该是越用越聪明。因为我爸爸就说过,脑子是越用越聪明。”有的说:“我觉得我们应该抓住现在的学习时间,好好学习,把握今天。不然的话,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有的说:“老师,人到了老年,脑细胞大约丢失总数的3/10,老年人的脑细胞减少这么多,不是很可怜吗?”有的说:“我觉得我们应该尊敬我们身边的老人。”有的说:“我觉得我们从小要努力学习,长大当个科学家,研究出抗脑细胞

高中历史教学问题设计的几点思考

高中历史教学问题设计的几点思考 导读:本文高中历史教学问题设计的几点思考,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高中历史教学问题设计的几点思考 梁珲 (江苏高淳高级中学) 摘要:提问,是课堂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的提问与学生的回答是课堂互动的重要形式,明确提问的目的,科学进行课堂提问,把握好提问的方向,分好提问的层次,对于高中学生的思维形成十分重要。在高中历史教学中,优化问题设计,把方向、分层次、创开发,会让历史教学上一个新的台阶。 关键词:高中历史;问题设计;分层次;创新;开发 高中历史教学活动中的问题设计,是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学习积极性进行调动的重要环节,也是促进学生历史学习思维形成的重要方式。有效的课堂提问,可以促进学生思维的开发,让学生的学习能力得到培养与提高。在教学创新的今天,高中历史教师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问题的设计,让课堂提问具有方向性、层次性与开放性。 一、把方向,问题设计要具有全面性 课堂问题具有全面性,能够面向全体学生,是对高中历史教师教学能力的一种考验。在传统的高中历史课堂中,教师提出问题,只要有人能回答出问题,就算完成了课堂提问环节,很少考虑学生对于其

课堂提问的感受。把方向,加强问题设计的全面性,是一种课堂提问的技巧。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提出的课堂问题,要满足全体学生的需求,让学生可以掌握,可以通过对问题的思考去吃透历史知识。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应用最为普遍的教学发问,就是先给学生介绍问题的背景,创设一个问题情境,给学生固定的时间进行思考,再指定学生回答问题。这样的提问方式可以集中全体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关注教师所提出的问题。当教师点人回答问题时,其他学生心中也已经有了一定答案,每个学生都在提问环节得到了锻炼自己的机会。教师可以让没有回答问题的学生对回答者的答案进行评价,以此来营造良好的历史学习氛围。 比如,在讲解《殖民扩张与世界市场的拓展》的时候,教师可以先就课本内容给学生讲解殖民扩张的表现以及世界市场拓展的过程,让学生的头脑中有一些关于殖民扩张与世界市场拓展的知识,利用丰富的图片与视频资源去为学生创设一个真实的情境。之后,教师提出“殖民扩张与世界市场的拓展之间有什么关系呢?”这样的问题,给学生五分钟时间整理思路,组织语言,然后挑选两到三位学生来发表自己的看法。在这样的课堂提问过程中,学生都参与到问题的解决中,也会通过对比来优化自己的想法,让课堂提问服务于全体学生历史学习水平的提高。 二、分层次,问题设计要具有针对性 课堂活动中提出的问题,一定要贴近教学内容,更要具有针对性。因材施教,是一个科学且热门的教学理念,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根据

让历史课堂充满激情

让历史课堂充满激情 发表时间:2011-08-19T14:26:28.310Z 来源:《中小学教育》2011年第11期上供稿作者:原春燕[导读] “动态生成”是新一轮基础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之一。原春燕广西北海市第七中学536000 摘要:“动态生成”是新一轮基础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之一。因此,探讨课堂教学“意外”的把握和实践生成教育的理念,具有特殊的必要性 和紧迫性。在教学中,把“意外”努力转化成宝贵的课程资源,让动态生成为课程注入更多的活力和魅力,是我们为之奋斗的目标。历史教师在课堂学习中应该以学生为主体,突出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主动性、创造性和差异性,尊重历史课堂教学的规律,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注重学生的发展。关键词:课程改革生成性教学历史课堂随着高中新课程的实施,追求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越来越受到广大教师的关注。但在实际的教学实施中却存在一些误区,应该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下面就以一篇案例——“文艺复兴时期的自然科学”为例来谈谈这些误区。 教学案例:当老师讲到“文艺复兴时期的科学”一目中“伽利略发明天文望远镜证实了哥白尼‘太阳中心说’的正确性”的内容时,有一位学生站起来问道:“老师,当时的望远镜是什么样子的?它怎么能证实‘太阳中心说’的正确性呢?现在看来‘太阳中心说’也是不正确的,那么是否可以认为这个望远镜是对人们认识的一种误导呢?”紧接着,又有几个同学相继站起来询问类似的问题。看得出,这是教师所始料不及的,更是他所期望的,该教师的神情为之一振,立即将这些问题作为课堂“生成”学习的有效“情境”,将学生分成几个学习小组围绕着“伽利略发明的望远镜与现在的天文望远镜对比有什么特点?”“这个望远镜的构造怎样?”“另外,伽利略发现的落体定律和抛物体运动的理论在人类发展史上起到了什么作用?”等几个问题上网查询相关的材料,并进行讨论、交流……整个课堂教学在热热闹闹地进行着。有查阅资料的,有讨论的,有拿橡皮、铅笔做“道具”演示落体运动规律的,还有几个淘气的学生把书本卷成了“圆筒”充当“望远镜”左顾右盼……该教师也显得很兴奋,时不时地走到学生中间参与小组讨论。临近下课的时候,该教师还“神采飞扬”地要求学生课后寻找材料去模拟仿造出一个望远镜来,一周后进行展评。在课后评议中,该教师还一直沉浸在这个教学生成的“喜悦”氛围中,认为这种做法“是生成学习内容的有效手段”“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交流以及动手实践的能力”,就是对新课程中关于“生成性”教学理念的充分体现和落实。 从上述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出执教者在教学生成性的问题上陷入了如下误区。 误区一:“非预设性”,即背离了教学目标的约束而进行“随意性的生成”。现在学术界和中学教育界讨论比较激烈的一个焦点问题就是课堂教学中“生成”与“预设”的关系问题。一谈到“生成”,总有人把它与“预设”对立起来理解,其实,二者并不矛盾,教学“生成”应该是在对教学目标和内容进行精心“预设”情况下的生成,是在严格遵守课程和教学目标要求下的“相机生成”,也就是说,有效的“生成”应该是在教学实施的过程中为了更好地落实和体现“预设”的教学目标而进行的生成,核心功能在于更好地服务于“教学目标”。尽管这是一种无法预知的生成,但却不是没有方向和目标的随意性生成,本质是“有计划”中的即时性变化,要受到计划和预设的约束,那种“教师跟着学生走,学生跟着感觉走”的盲目性教学是无效的教学。在上述案例中,该教师明显地违反了这个“忠实性”的原则。 误区二:“虚假性”,即在没有生成价值和情境下的牵强性生成。这是从是否具有生成性意义和价值以及是否应该进行教学生成的角度来说的。上述案例中,当有学生提出“伽利略制造的望远镜是什么构造”的时候,教师就不应该放弃原有的教学设计路径和策略改由学生讨论这个没有实际价值的问题(这个问题不是本节课的目标),而是应该制止学生的进一步讨论或者让对这个问题感兴趣的同学课后自行查阅资料学习。因此,我们应该消除一种“误解”:学生在课堂上提出的问题并非都可以作为生成性学习的资源和情境,而是首先要分清这个问题情境的价值意义。课堂的复杂多变,使得如何促成学生有效的生成,并且恰如其分地引导,就给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在生成性教学课堂中游刃有余地促成、引导、完成教学任务,我认为老师要做好三重角色:孜孜不倦的学者,“无为”的导演和充满爱心的使者。 孜孜不倦的学者。之所以把孜孜不倦的学者放在首位,实在是教师这一职业特征要求的,也是生成性教学这种教学方式能够真正落实,出现成效所必需的。生成性教学强调的是课堂教学伴随师生不断生成而推进的,那么对于学生生成没有老师的慧眼,学生只能在吵吵嚷嚷中胡乱生成,老师没有广博的知识也难以有精彩的生成和学生分享。 “无为”的导演。我们的课堂教学毕竟不是专家讲座,知识的丰富虽然不可或缺,但只有这些还是不够的。生成性教学提倡的是课堂教学的生活化,课堂如何成为学生活动的舞台,而不是教师的独家讲座。如何能使学生思维真正地活跃起来,需要教师能像导演一样点燃学生的激情。

课堂教学如何处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如何处理课堂教学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预设与生成是辩证的对立统一体,课堂教学既需要预设,也需要生成,预设与生成是课堂教学的两翼,缺一不可。预设体现对文本的尊重,生成体现对学生的尊重;预设体现教学的计划性和封闭性,生成体现教学的动态性和开放性,两者具有互补性。教学既要重视知识学习的逻辑和效率,又要注重生命体验的过程和质量。为此,要认真处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使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以下列举一个我教学中的生成课例。 学生喜欢读节奏感强的chant, 更喜欢唱好听的歌曲,他们对chant、song的内容记忆力特别牢固。因此,在教学中,我经常把教学内容编成chant、song等形式,让学生掌握知识。例如:当学生们学完“I like ....”“ Do you like…”这两个句型时,我先在学生面前示范:把教学内容编成了chant的形式:fish, fish, I like fish. Do you like fish? Yes, yes, I like fish. 并带学生有节奏地朗读一遍,又带学生以歌曲的节奏唱了一遍,可见学生们兴趣浓厚,余味未尽!随后,我让学生们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将知识内容自编自读自唱,可以选择小组合作,双人合作,单独创作等等不同的方式进行创造性学习,可见学生们在这样轻松愉快的情境中学习新知识,也体现了三维目标的整合. 如今教育界大力提倡新课程理念,但新课程理念又常常于课堂教学发生冲突。那么做教师的究竟应该怎样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呢? 一、以预设为基础,提高生成的质量和水平 第一,从教师方面讲,首先要深入钻研教材,读出教材的本意和新意,把握教材的精髓和难点,把教材内化为自己的东西,具有走进去的深度和跳出来的勇气,这是课堂中催生和捕捉有价值的生成的前提;其次要拓宽知识面,丰富背景知识。 第二,从教材方面讲,要强调教材的基础性地位和主干性作用,超越教材的前提是源于教材,必须对教材有全面准确的理解,真正弄清楚教材的本义,尊重教材的价值取向,在这个基础上结合儿童经验和时代发展去挖掘和追求教材的延伸义、拓展义,去形成学生的个性化解读。 第三,从教学方面讲,要强调精心预设,课前尽可能预计和考虑学生学习活动的各种可能性,减少低水平和可预知的“生成”,激发高水平和精彩的生成。 二、以生成为导向,提高预设的针对性、开放性、可变性 第一,以生成的主体性为导向,提高预设的针对性

第二课异彩纷呈的中国古代雕塑、工艺和建筑

第二课异彩纷呈的中国古代雕塑、工艺和建筑 教学目标 以雕塑、工艺、建筑为契机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艺术。并通过中国古代艺术向学生展开中国5000年历史文化的辉煌画卷。让学生欣赏艺术的同时增强学生的审美情趣及爱国热情。 教学重点 中国不同朝代及历史时期的艺术特点及影响 教学难点 对不同历史时期作品的背景、审美及艺术表达方式的理解。 教学手段 多媒体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异彩纷呈的中国古代雕塑、工艺和建筑》 年级九年级 教学程序教学活动(含过程与方法)设计目的和说明 一、设问导入 同学们出去旅游过吗?见到过一些文物古迹和艺术品吗?它们来自于哪个朝代?都有哪些特色?你知道隐藏在它们背后的故事吗? 学生进行思考,并根据自己的旅游经历和想法进行发言和讨论。 如果自己的经历与同学介绍的相似可进行补充或纠正。 先入为主的导入方式,抛出多个问题让学生有目的的进行思考,并结合自己旅游的经历可以迅速使学生进入课程情境中,并有助于课程的进一步开展。 二、展开新课 中国古代的艺术发展过程 1、中国艺术的起源——新石器时期(距今6500年前) (1)雕塑代表:半山人首器盖、陶人头 (2)工艺代表:玉鹰、舞蹈纹彩陶盆 教师通过课件图片的播放向学生展示了远古文化的魅力。学生通过欣赏来思考,在这些精美的作品有哪些艺术特点?作品的背后又反映了当时社会有怎样的文化?你能从这些作品背后能了解当时人们的生活状态和审美吗? 除了老师展示的作品之外,你还知道其他新石器时期的艺术品吗?他们的有哪些艺术特色? 一个时期的艺术表现是这段时期历史背景发展的缩影,它浓缩了那个时代的经济、文化、信仰和审美。 但是因为年代过于久远,学生对知识的理解难度较大,所以教师在讲解作品时要从历史背景入手对作品进行剖析,然后再对艺术形式与特点进行讲解,从而使学生为了学生尽快的理解作品的含义。并为学生对下一阶段作品的欣赏打下基础。 中国艺术的发展时期——夏商、先秦、两汉时期 (1)雕塑代表: 夏商时期作品:三星堆青铜面具、四羊方尊 秦汉时期作品:秦始皇兵马俑、汉代仕女俑 (2)工艺代表:错金银云纹青铜犀牛尊(西汉)、击鼓说唱俑(东汉) (3)建筑代表:秦长城、阿房宫夏商时期是中国的青铜时代。由于人类文明的进步,石器渐渐被历史淘汰,青铜器的广泛使用预示着新时代的到来,青铜器不光提高了人们的劳动效率,它的可溶性和塑造性也为艺术的发展带来了新的生机,夏商的青铜时代打开了历史新的一页,诠释着人类文明的辉煌。

课堂的预设与生成

课堂的预设与生成 课堂的预设与生成 ■问道 ■本期对话嘉宾 ■陈茵上海市徐汇区龙华小学副校长 ■陈华忠福建省福清市岑兜中心小学副校长 ■齐刚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教研室教研员 ■徐振升山东省潍坊市昌乐县第二中学教科室主任 ■刘春丽湖北省黄冈市英山县第一中学教师 ■代安荣重庆市铜梁县大庙中学教师 ■对话主持:郭瑞发现高效课堂密码(4) 关于预设与生成,有一个有趣的比喻:预设与生成是课堂上的两张网,学生正像渴求食物的“鱼”,老师可用预设的网先逮“大鱼”,再用生成的网捕逮住“小鱼”。对于一些不往两张网里钻的“鱼”,老师要善于观察、呵护、引导、点拨,从而催生新的精彩生成。本期“问道”,锁定课堂预设与生成的技巧和非预设性生成等问题展开多元时话,希望对读者有所启发。◎概念解读: 预设是有目的的计划,生成是现时的生发课堂教学的生成,是一个师生共同学习、共同建构的教学发展过程,是一种开放的、互动的、多元的新型教学形式。 郭瑞:如何理解课堂中的预设与生成? 齐刚:预设是指教学预测与设计,是课前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设想与安排。生成是指课堂教学的生长和建构,是指在师生和生生之间合作、对话、碰撞中,现时生发的超出教师预设方案之外的新问题、新情况。预设体现出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对文本的尊重,生成体现了对学生的尊重。 陈茵:课堂教学的传统思维模式强调预设,而新课程的理念则倡导生成。所谓课堂教学的预设,显然是不言而喻了。课堂教学的生成,强调在师生互动的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心理需求作出价值判断,调整预设的教学活动,以适应和促进学生更加有效地学习。课堂教学的生成,是一个师生共同学习、共同建构的教学发展过程,是一种开放的、互动的、多元的新型教学形式。 ◎关系解析: 预设生成是对立统一体预设与生成也有其对立的一面:两者 体现的教学理念和价值追求不一样,追求的教学目标不一样。

[基于问题的历史课堂教学] 历史课堂问题的设计

[基于问题的历史课堂教学] 历史课堂问题的设 计 《历史》是一门综合性的人文学科,它通过整合历史、人文地理以及其它社会学科知识与技能,“对学生进行公民教育和人文素质教育,培养综合探究和社会实践能力、历史责任感和创新精神,促进学生的社会性发展,正确面对人生和社会发展中的各种问题,逐步树立集体主义、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成长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合格公民。”从课程目标可以清楚明晰本课程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成长,促进学生的社会性发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能力,这与问题式教学的“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不谋而合。如何通过课堂教学,达成以上所述的知识、技能以及情感价值观目标呢?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的获取是一种意义建构。学习者将学习内容置于有意义的问题情境中,通过问题解决,来建立自己的知识系统。历史课堂要达成知识、情感以及价值观目标,从问题出发,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探究合作解决问题,在此过程中,学生展开丰富而生动的答辩、演讲、表演等活动,使历史学知识与他们的认知系统相融合,逐步建立新的知识体系,使他们问题解决

的能力逐步提高,在富于情感的课堂表演活动中培养他们科学的历史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基于问题的历史课如何开展课堂教学呢?从问题出发,将学习内容置于有意义的问题情境中。一般的提问式教学固然比传统的叙述式教学好的多,它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形式上也比较生动,使学生围绕问题进行思考讨论,一定程度上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但简单的提问式教学的缺点是,问题的预设具有封闭性,即答案具有唯一性特点,课堂流程围绕着标准答案而展开,只要某个同学的回答对上了标准答案,教学目标被认为已经达成。显然,这样的课堂教学以知识本位为核心,忽略了学生能力的培养,忽视了学生情感价值观的有效养成。本文更加强调问题的意义及价值, 首先,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问题的提出不应该只是老师的专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才是最有价值的。知识获得首先是从问题开始的,这个问题可以由老师提出,也可以是学生自己的困惑。没有问题是学习者最大的问题。因此,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不断提升学生学习能力和方法的重要途径。一旦问题被提出,学习活动的目标和方向也就得以明确,整个活动进程也得到确定。可是初中生限于知识和能力,要提出有价值的问题也有一定的困难,囿于他们对外部世界的感知能力和心理情感因素,他们也缺乏提出问题的意识。这个问题旨在引导学生思考新文化运动的时代背景,问题由老师提出,也就使得学生在整个教学活动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