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武威市石羊河流域林木植被概况

武威市石羊河流域林木植被概况

武威市石羊河流域林木植被概况
石羊河流域武威市属区地势南高北底,自西南向东北倾斜下降,依次形成南部祁连山区集水区,中部绿洲山前冲积平原川区和北部没入腾格里和巴丹吉林两大沙漠交汇的荒漠区三大地质地理景观。沙漠化面积占全市总面积47.5%。

流域内森林植被林木种群约31科58属190余种,南部山区植物种系主要以阴生、湿生、寒生植物青海云杉、祁连园柏、金露梅、锦鸡儿、点地梅、扁穗冰草等为主要建群种,常具乔、灌、草、苔藓四层结构,中部川区林草植被主要以中生、旱生植物为主,北部荒漠区以旱生、超旱生梭梭、白茨、沙拐枣、花棒、碱蓬等植物为主。流域源头的南部祁连山林区水源涵养林功能脆弱,浅山干旱区水土流失严重,川区绿洲平原生态负荷过重,北部沙区植被稀疏,风沙肆虐猖獗,风沙线长654公里,重点风沙口340多个。

多年来,武威市坚持"南护水源、北治风沙、中建绿洲"的林业建设战略方针,与干旱和风沙进行了长期不解的斗争。特别是近几年来以石羊河流域生态环境综合治理为主线,加速林草植被建设步伐,林业建设和荒漠化防治工作取得了显著进展,森林资源稳步增长,一个山、川、沙结合的防护林体系已初具规模,全市林业用地1002.7万亩,森林面积达到757.96万亩,四旁植树5495.2万株,退耕还林24.6万亩,封山(沙)育林草174.2万亩,未成林造林地近20万亩,森林覆盖率由九十年代初的7.6%增长到12.06%。

在南部祁连山区,水源涵养林364.42万亩,是保障中下游工农业生产的屏障和人民生活的生命之源。长期以来,武威市始终坚持以管护为主,封育和营造相结合,采用人工造林和封山育林、人工促进天然更新等措施,共恢复和扩大森林面积40万亩,使流域上游的绿色水库面积逐步扩大,保持了建国以来从未发生过森林火灾的良好记录,有效地遏止了偷砍盗伐事件,林区社会秩序稳定。

在中部绿洲,武威市采取通道绿化、林网骨架、经济林果园、庭院植树等相结合的方法,建成了绿洲灌区农田防护林网53.97万亩,四旁植树5495.2万株,条件较好的灌区初步形成了林网骨架,为全市农业生产持续稳产高产提供了保障,有效地改善了农田小气候,林网保护下的农田年际干热风出现的次数和大风日数明显减少,对农业生产的稳定增产发挥了积极作用。

在北部风沙沿线,经过武威市几十年坚持不懈的努力,治沙造林成效显著。在风沙线已营造防风固沙林288.51万亩,封沙育林草174.21万亩,在654公里长的风沙线上建成以沙枣、梭梭、柠条、花棒为主要

树种的防风固沙林带380多
公里,治理重点危害的风沙口240多个,控制流动沙丘200多亩,直接保护农田140多万亩。民勤县西沙窝、凉州区东沙窝和古浪县沙草湾至土门一线的十多处重点流沙地段和大部分入侵绿洲的零星沙丘得到了控制。在与风沙危害斗争的实践过程中,探索和创造出了划定封禁区域、设置柴草沙障工程固沙、选用适应沙生灌木树种生物固沙、人工模拟飞播造林等成功的实用技术及治理模式并取得效果,部分地段的区域性生态环境已经明显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水平有了明显提高。

重点项目夯实造林绿化基础。石羊河流域林草植被生态环境建设倍受国家重视,以国家重点工程项目为载体,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三北"四期工程完成造林14.51万亩,封山沙育林草15.94万亩,三个县区被分别列为国家和省级示范县区。退耕还林工程自1999年试点以来共完成退耕还林64.9万亩,受益农户2.9万户、12.5万人。以政府配套、林业部门自筹、群众投工投资等方式,通道绿化工程绿化里程2743公里,建成了国、省道绿化示范带,栽植国槐、金丝垂柳、刺柏、榆叶梅等各类树木146万株。在南部祁连山林区和北部荒漠区国家设立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处,下设保护站10多个,管护总面积近千万亩。天然林保护工程保护面积307万亩、国家重点生态公益林建设面积329.5万亩、林木种苗工程、水源涵养林流域经营与示范科技支撑项目等重点项目的实施,为全市林草植被恢复和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生态经济型林业产业发展稳步推进。在紧紧围绕林业生态建设的同时,充分发挥区域特色优势,积极进行林业结构调整,把葡萄、红枣、花卉作为治沙造林和调整沙区农业产业结构的主要经济林树种,经过多年发展,全市已栽植红枣9万亩,建立酿造葡萄基地8万亩,葡萄深加工企业生产加工能力达到3.5万多吨。古浪县马路滩林场积极探索内陆半干旱荒漠区生态经济圈发展模式,引进以色列滴灌技术,建成高效节水林果业生产基地,形成了集防沙固沙、速产丰产、节水高效为一体的区域性生态经济防护林。位于凉州区东沙窝的国家林业局甘肃濒危野生动物研究中心充分利用沙区资源引进和繁育濒危野生动物20种200多头(只),有效的保护和扩大了濒危动物种群。

全民义务植树运动推动造林绿化进程。党和国家领导人对我市生态环境建设问题重要批示发表以来,极大地鼓舞了全市人民改善生态环境,建设美好家园的积极性,出现了全社会办林业、全面搞绿化的林业生态建设新高潮。通过各级领导干部任期造林绿化责任

制、各级领导办绿化点、行业造林和全民义务植树工作的推动
,全社会绿化美化取得了明显成效,全市累计完成义务植树1.32亿万株,建立义务植树基地110个,驻武部队、财政、粮食、教育、水利、电力等系统先后受到了全国绿委和省绿委的表彰奖励。古浪县农民石满等六老汉及其子女两代人在沙漠腹地八步沙艰苦奋斗20余年,造林4万多亩,治理沙漠5万多亩,八步沙集体林场被林业部、省委省政府树立为治沙造林先进集体,石满老人被评为全国治沙造林劳动模范。民勤县宋和村石述柱带领群众与风沙抗争半个多世纪,建成万亩集体治沙林场,宋和村被省委授予全省农村党支部十佳标兵,石述柱同志被评为全省造林绿化先进个人、全国治沙标兵。全市有14个村被评为全国造林绿化"千佳村"、1个乡被评为全国造林绿化百佳乡,涌现出了20多位部省级造林绿化先进工作者和劳动模范。

政策引导保障造林绿化成果。为了切实保护林木资源,巩固造林绿化成果,市委市政府相继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全市林地林木资源保护管理工作的意见》、《关于在全市重点区域封山(沙)禁牧的实施意见》等政策,组建市、县区两级林政执法专门机构,组织开展林政执法大检查,稽查处理各类涉林案件,同时从政策上化解了林农、林牧矛盾,切实保障巩固了全市造林绿化成果。(完)




石羊河流域武威市属区地势南高北底,自西南向东北倾斜下降,依次形成南部祁连山区集水区,中部绿洲山前冲积平原川区和北部没入腾格里和巴丹吉林两大沙漠交汇的荒漠区三大地质地理景观。沙漠化面积占全市总面积47.5%。

流域内森林植被林木种群约31科58属190余种,南部山区植物种系主要以阴生、湿生、寒生植物青海云杉、祁连园柏、金露梅、锦鸡儿、点地梅、扁穗冰草等为主要建群种,常具乔、灌、草、苔藓四层结构,中部川区林草植被主要以中生、旱生植物为主,北部荒漠区以旱生、超旱生梭梭、白茨、沙拐枣、花棒、碱蓬等植物为主。流域源头的南部祁连山林区水源涵养林功能脆弱,浅山干旱区水土流失严重,川区绿洲平原生态负荷过重,北部沙区植被稀疏,风沙肆虐猖獗,风沙线长654公里,重点风沙口340多个。

多年来,武威市坚持"南护水源、北治风沙、中建绿洲"的林业建设战略方针,与干旱和风沙进行了长期不解的斗争。特别是近几年来以石羊河流域生态环境综合治理为主线,加速林草植被建设步伐,林业建设和荒漠化防治工作取得了显著进展,森林资源稳步增长,一个山、川、沙结合的

防护林体系已初具规模,全市林业用地1002.7万亩,森林面积达到757.96万亩,四旁植树5495.2万株,退耕还
林24.6万亩,封山(沙)育林草174.2万亩,未成林造林地近20万亩,森林覆盖率由九十年代初的7.6%增长到12.06%。

在南部祁连山区,水源涵养林364.42万亩,是保障中下游工农业生产的屏障和人民生活的生命之源。长期以来,武威市始终坚持以管护为主,封育和营造相结合,采用人工造林和封山育林、人工促进天然更新等措施,共恢复和扩大森林面积40万亩,使流域上游的绿色水库面积逐步扩大,保持了建国以来从未发生过森林火灾的良好记录,有效地遏止了偷砍盗伐事件,林区社会秩序稳定。

在中部绿洲,武威市采取通道绿化、林网骨架、经济林果园、庭院植树等相结合的方法,建成了绿洲灌区农田防护林网53.97万亩,四旁植树5495.2万株,条件较好的灌区初步形成了林网骨架,为全市农业生产持续稳产高产提供了保障,有效地改善了农田小气候,林网保护下的农田年际干热风出现的次数和大风日数明显减少,对农业生产的稳定增产发挥了积极作用。

在北部风沙沿线,经过武威市几十年坚持不懈的努力,治沙造林成效显著。在风沙线已营造防风固沙林288.51万亩,封沙育林草174.21万亩,在654公里长的风沙线上建成以沙枣、梭梭、柠条、花棒为主要树种的防风固沙林带380多公里,治理重点危害的风沙口240多个,控制流动沙丘200多亩,直接保护农田140多万亩。民勤县西沙窝、凉州区东沙窝和古浪县沙草湾至土门一线的十多处重点流沙地段和大部分入侵绿洲的零星沙丘得到了控制。在与风沙危害斗争的实践过程中,探索和创造出了划定封禁区域、设置柴草沙障工程固沙、选用适应沙生灌木树种生物固沙、人工模拟飞播造林等成功的实用技术及治理模式并取得效果,部分地段的区域性生态环境已经明显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水平有了明显提高。

重点项目夯实造林绿化基础。石羊河流域林草植被生态环境建设倍受国家重视,以国家重点工程项目为载体,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三北"四期工程完成造林14.51万亩,封山沙育林草15.94万亩,三个县区被分别列为国家和省级示范县区。退耕还林工程自1999年试点以来共完成退耕还林64.9万亩,受益农户2.9万户、12.5万人。以政府配套、林业部门自筹、群众投工投资等方式,通道绿化工程绿化里程2743公里,建成了国、省道绿化示范带,栽植国槐、金丝垂柳、刺柏、榆叶梅等各类树木146万株。在南部祁连山林区和北部荒漠区国家设立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处,下设保

护站10多个,管护总面积近千万亩。天然林保护工程保护面积307万亩、国家重点生态公益林建设面积329.5万亩、林木种苗工程、水源涵养林
流域经营与示范科技支撑项目等重点项目的实施,为全市林草植被恢复和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生态经济型林业产业发展稳步推进。在紧紧围绕林业生态建设的同时,充分发挥区域特色优势,积极进行林业结构调整,把葡萄、红枣、花卉作为治沙造林和调整沙区农业产业结构的主要经济林树种,经过多年发展,全市已栽植红枣9万亩,建立酿造葡萄基地8万亩,葡萄深加工企业生产加工能力达到3.5万多吨。古浪县马路滩林场积极探索内陆半干旱荒漠区生态经济圈发展模式,引进以色列滴灌技术,建成高效节水林果业生产基地,形成了集防沙固沙、速产丰产、节水高效为一体的区域性生态经济防护林。位于凉州区东沙窝的国家林业局甘肃濒危野生动物研究中心充分利用沙区资源引进和繁育濒危野生动物20种200多头(只),有效的保护和扩大了濒危动物种群。

全民义务植树运动推动造林绿化进程。党和国家领导人对我市生态环境建设问题重要批示发表以来,极大地鼓舞了全市人民改善生态环境,建设美好家园的积极性,出现了全社会办林业、全面搞绿化的林业生态建设新高潮。通过各级领导干部任期造林绿化责任制、各级领导办绿化点、行业造林和全民义务植树工作的推动,全社会绿化美化取得了明显成效,全市累计完成义务植树1.32亿万株,建立义务植树基地110个,驻武部队、财政、粮食、教育、水利、电力等系统先后受到了全国绿委和省绿委的表彰奖励。古浪县农民石满等六老汉及其子女两代人在沙漠腹地八步沙艰苦奋斗20余年,造林4万多亩,治理沙漠5万多亩,八步沙集体林场被林业部、省委省政府树立为治沙造林先进集体,石满老人被评为全国治沙造林劳动模范。民勤县宋和村石述柱带领群众与风沙抗争半个多世纪,建成万亩集体治沙林场,宋和村被省委授予全省农村党支部十佳标兵,石述柱同志被评为全省造林绿化先进个人、全国治沙标兵。全市有14个村被评为全国造林绿化"千佳村"、1个乡被评为全国造林绿化百佳乡,涌现出了20多位部省级造林绿化先进工作者和劳动模范。

政策引导保障造林绿化成果。为了切实保护林木资源,巩固造林绿化成果,市委市政府相继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全市林地林木资源保护管理工作的意见》、《关于在全市重点区域封山(沙)禁牧的实施意见》等政策,组建市、县区两级林政执法专门机构,组织开展

林政执法大检查,稽查处理各类涉林案件,同时从政策上化解了林农、林牧矛盾,切实保障巩固了全市造林绿化成果。(完)




石羊河流域武威市属区地势南高北底,
自西南向东北倾斜下降,依次形成南部祁连山区集水区,中部绿洲山前冲积平原川区和北部没入腾格里和巴丹吉林两大沙漠交汇的荒漠区三大地质地理景观。沙漠化面积占全市总面积47.5%。
流域内森林植被林木种群约31科58属190余种,南部山区植物种系主要以阴生、湿生、寒生植物青海云杉、祁连园柏、金露梅、锦鸡儿、点地梅、扁穗冰草等为主要建群种,常具乔、灌、草、苔藓四层结构,中部川区林草植被主要以中生、旱生植物为主,北部荒漠区以旱生、超旱生梭梭、白茨、沙拐枣、花棒、碱蓬等植物为主。流域源头的南部祁连山林区水源涵养林功能脆弱,浅山干旱区水土流失严重,川区绿洲平原生态负荷过重,北部沙区植被稀疏,风沙肆虐猖獗,风沙线长654公里,重点风沙口340多个。

多年来,武威市坚持"南护水源、北治风沙、中建绿洲"的林业建设战略方针,与干旱和风沙进行了长期不解的斗争。特别是近几年来以石羊河流域生态环境综合治理为主线,加速林草植被建设步伐,林业建设和荒漠化防治工作取得了显著进展,森林资源稳步增长,一个山、川、沙结合的防护林体系已初具规模,全市林业用地1002.7万亩,森林面积达到757.96万亩,四旁植树5495.2万株,退耕还林24.6万亩,封山(沙)育林草174.2万亩,未成林造林地近20万亩,森林覆盖率由九十年代初的7.6%增长到12.06%。

在南部祁连山区,水源涵养林364.42万亩,是保障中下游工农业生产的屏障和人民生活的生命之源。长期以来,武威市始终坚持以管护为主,封育和营造相结合,采用人工造林和封山育林、人工促进天然更新等措施,共恢复和扩大森林面积40万亩,使流域上游的绿色水库面积逐步扩大,保持了建国以来从未发生过森林火灾的良好记录,有效地遏止了偷砍盗伐事件,林区社会秩序稳定。

在中部绿洲,武威市采取通道绿化、林网骨架、经济林果园、庭院植树等相结合的方法,建成了绿洲灌区农田防护林网53.97万亩,四旁植树5495.2万株,条件较好的灌区初步形成了林网骨架,为全市农业生产持续稳产高产提供了保障,有效地改善了农田小气候,林网保护下的农田年际干热风出现的次数和大风日数明显减少,对农业生产的稳定增产发挥了积极作用。

在北部风沙沿线,经过武威市几十年坚持不懈的努力,治沙造林成效显著。在风沙线已营造防风固沙林

288.51万亩,封沙育林草174.21万亩,在654公里长的风沙线上建成以沙枣、梭梭、柠条、花棒为主要树种的防风固沙林带380多公里,治理重点危害的风沙口240多个,控制流动沙丘200多亩,直接保护农田140多
万亩。民勤县西沙窝、凉州区东沙窝和古浪县沙草湾至土门一线的十多处重点流沙地段和大部分入侵绿洲的零星沙丘得到了控制。在与风沙危害斗争的实践过程中,探索和创造出了划定封禁区域、设置柴草沙障工程固沙、选用适应沙生灌木树种生物固沙、人工模拟飞播造林等成功的实用技术及治理模式并取得效果,部分地段的区域性生态环境已经明显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水平有了明显提高。

重点项目夯实造林绿化基础。石羊河流域林草植被生态环境建设倍受国家重视,以国家重点工程项目为载体,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三北"四期工程完成造林14.51万亩,封山沙育林草15.94万亩,三个县区被分别列为国家和省级示范县区。退耕还林工程自1999年试点以来共完成退耕还林64.9万亩,受益农户2.9万户、12.5万人。以政府配套、林业部门自筹、群众投工投资等方式,通道绿化工程绿化里程2743公里,建成了国、省道绿化示范带,栽植国槐、金丝垂柳、刺柏、榆叶梅等各类树木146万株。在南部祁连山林区和北部荒漠区国家设立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处,下设保护站10多个,管护总面积近千万亩。天然林保护工程保护面积307万亩、国家重点生态公益林建设面积329.5万亩、林木种苗工程、水源涵养林流域经营与示范科技支撑项目等重点项目的实施,为全市林草植被恢复和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生态经济型林业产业发展稳步推进。在紧紧围绕林业生态建设的同时,充分发挥区域特色优势,积极进行林业结构调整,把葡萄、红枣、花卉作为治沙造林和调整沙区农业产业结构的主要经济林树种,经过多年发展,全市已栽植红枣9万亩,建立酿造葡萄基地8万亩,葡萄深加工企业生产加工能力达到3.5万多吨。古浪县马路滩林场积极探索内陆半干旱荒漠区生态经济圈发展模式,引进以色列滴灌技术,建成高效节水林果业生产基地,形成了集防沙固沙、速产丰产、节水高效为一体的区域性生态经济防护林。位于凉州区东沙窝的国家林业局甘肃濒危野生动物研究中心充分利用沙区资源引进和繁育濒危野生动物20种200多头(只),有效的保护和扩大了濒危动物种群。

全民义务植树运动推动造林绿化进程。党和国家领导人对我市生态环境建设问题重要批示发表以来,极大地鼓舞了全市人民改善生态环境,建设美好家园的积极性

,出现了全社会办林业、全面搞绿化的林业生态建设新高潮。通过各级领导干部任期造林绿化责任制、各级领导办绿化点、行业造林和全民义务植树工作的推动,全社会绿化美化取得了明显成效,全市累计完成义务植树1.32亿万株,建立义
务植树基地110个,驻武部队、财政、粮食、教育、水利、电力等系统先后受到了全国绿委和省绿委的表彰奖励。古浪县农民石满等六老汉及其子女两代人在沙漠腹地八步沙艰苦奋斗20余年,造林4万多亩,治理沙漠5万多亩,八步沙集体林场被林业部、省委省政府树立为治沙造林先进集体,石满老人被评为全国治沙造林劳动模范。民勤县宋和村石述柱带领群众与风沙抗争半个多世纪,建成万亩集体治沙林场,宋和村被省委授予全省农村党支部十佳标兵,石述柱同志被评为全省造林绿化先进个人、全国治沙标兵。全市有14个村被评为全国造林绿化"千佳村"、1个乡被评为全国造林绿化百佳乡,涌现出了20多位部省级造林绿化先进工作者和劳动模范。

政策引导保障造林绿化成果。为了切实保护林木资源,巩固造林绿化成果,市委市政府相继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全市林地林木资源保护管理工作的意见》、《关于在全市重点区域封山(沙)禁牧的实施意见》等政策,组建市、县区两级林政执法专门机构,组织开展林政执法大检查,稽查处理各类涉林案件,同时从政策上化解了林农、林牧矛盾,切实保障巩固了全市造林绿化成果。(完)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