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认知建筑空间

认知建筑空间

认知建筑空间
认知建筑空间

认知建筑空间

关键词:虚与实动与静新与旧空间组合——重复与再现衔接与过渡引导与暗示

■王洪伟

“空间”,对于每个学建筑学的人来说,都是非常熟悉的,然而要想真正的理解空间的概念却也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

早在古代时期,我国的智慧先哲们便对空间做了阐述。比如老子曾说;“土延植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墉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为利,无之为用。”这就是说修建建筑所真正使用的是空间,实的部分使非实的部分得以使用。老子这番话流传千古,影响深远,至今还是我们认知空间的重要依据。又如我国易经中的“变易.不易.简易”之说。在引发有中国特色的时空观方面起着重要影响。无论古今,我国值得称道的建筑与规划大都体现了易经思想的精辟的空间概念。

“变易”指建筑应顺应时间,空间的变化。如季节,气候与地理环境等的变化。

“不易”指在千变万化中有不变的东西,例如无论建筑还是规划,尽量满足使用要求这点不会变易。建筑应尽量的考虑到满足长时间的使用要求。

“简易”指好的建筑应该简洁大方,力避繁琐。例如天坛有很大的艺术价值,但平面却为简单的同心园。

前人的理论沿袭至今,再经后人的不断完善,进而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空间理论。下面就空间的具体形式阐述一起各自的特点:一.空间的“虚”与“实”

空间是建筑存在的基本条件,它存在着“虚”与“实”之分。建筑当中的连廊,楼梯,架空层,庭院和屋顶花园等房间以外的建筑称为“虚”空间,充分利用建筑的虚空间,使之与“实”体建筑形成对比,实体若分若合,若断若连,加上高低错落等变化形成丰富的建筑空间。象著名的华人建筑师贝聿铭设计的埃弗讯博物馆说明了建筑“虚”空间的重要性。贝聿铭说;“建筑之间的空间远比建筑体积本身更为重要。”埃弗讯

博物馆有六个安置在基座上的实体组成。由于空间被包围在实体之间,使这些实体显的有生气.活泼,假如这些实体连在一起而形成一大块的话,情况就不会这样了。

不仅在建筑单体上要讲究空间的虚实对比,在规划空间组合也同样存在着虚实对比。空间组合既需要顾及平面布局,又要结合地形统筹竖向三维空间的综合安排。中国园林讲究空间组合,其中也包括虚实对比的立体组合方式,那些大中套小,水路相间,内外交融的空间处理手法正体现了虚实的对比。

不同的建筑可以组成不同的空间,空间的大小尺度相差悬殊时,往往需要引入过渡空间,如从室外空间进入人民大会堂时,需要经过门厅,过厅,休息厅等过渡空间,然后才进入人民大会堂,而我国传统四合院民居在进入主院之前先经过一个有影壁的次庭院,所有这些构成了一定的空间序列,有序的空间将会使建筑显得更加生动亲切,但也不是一切建筑与规划都必须形成空间序列,对于小型的或轻快的非纪念性的建筑,尽可能的通过大门即登堂入室,这样可以避免繁琐,另创新意。

二.空间的“动”与“静”

1.动态的建筑

建筑和其他事物一样,有他发生.发展和消亡的过程,不过有的周期相当长罢了,建筑自从规划定点到建造完工,一般需要经历设计.施工等建设的阶段,经若干年后,由于使用条件的变化,可能有些部分拆除.改造或添建。最后,变为陈旧,加以翻新或彻底拆毁而另建新的建筑,所以从宏观上看,建筑是动态的。

2.动态和静态的转化

相对的说,建筑绝大部分是属于静态的,所以房地产一般称为“不动产。”但是,我们要认识到建筑在动态和静态之间的相互转化,着眼于动态的观点以适应动态情况下的变动。例如住宅建筑可以分成大开间以灵活分室,礼堂可灵活分隔,工厂可设灵活车间等,以适应使用条件的动态变化。这样,在某些特定的时候,就能够做到动态与静态之间的相互转化,而适应人们的使用要求。

三.空间的“新”与“旧”

1.‘新’与‘旧’的转化和并存

(1).转化

“新”和“旧”的问题是建筑的一项永恒主题。从动态的观点上看,新建筑与新规划会逐渐变旧,“新城”可以变成“旧城”,今天的新建筑同明天更加新的建筑相比,就可能成为旧建筑。“新”依一定的条件转化为“旧”,这些条件一般包括:政策或观念的进步,使现有建筑或设施显得很落后;结构.材料的老化和失修;使用条件变更,而建筑未及时调整;原建筑不能发挥应有效益;建筑或城市受到灾难性的破坏等。而相反的,在一定条件下,“旧”也可以转化为“新”:新技术.新理论.新设备的出现;旧建筑拆建翻新.扩建或重建;增加环境建设。这些依赖于社会经济状况的好转及有利于上述活动的政策。

(2).并存

“新”和“旧”在多数情况下需要时间搭接。因为一个城市不可能在一个晚上全部拆旧建新,因此,“新”与“旧”事实上不得不在一定条件下允许并存,并且有些“并存”关系可以处理的比较妥善,尤其是当规划合理,新旧建筑协调并与规划整体结合较好时;新旧建筑皆基本上合乎综合效益时。例如,北京天安门广场上的新建筑与故宫的旧建筑已并存数十年,而且将继续并存下去。不少城市建了新区,而旧区有些需保留的建筑从整体上依然与新区并存。在并存的情况下,应当注意:一般不宜全部拆旧建新,即使改造,也应注意文物保护,拆迁问题及经济可能,有的要分期分批进行,要研究开发与改建规划的合理性与可行性。新旧并存时,也应分别情况采取恰当的处理方式。例如,规定旧建筑的合理使用,对新建筑的规划要求等。

2.“新”和“旧”并存的几种处理方式

(1)形似

即新建筑与旧建筑在形态上有若干相似之处,易于与旧建筑相协调,如山东曲阜阙里宾舍与孔庙相邻,在风格上有一定形似,尽管阙里舍宾在细部处理上有不少创新,但其总平面规划布局与建筑外形还是与附近的孔庙孔府相互应的。又如北京和平宾馆在50年代杨廷宝先生设计的旧馆旁扩建相当于原面积四倍的新馆,在风格上新馆高楼采用近代简洁手法与旧馆基本相似,而在基座上部采用与旧馆楼房形式的方窗相呼应,取得了协调效果。

(2).意似

指在设计立意上某些建筑空间相似,但不追求外观上的绝对相似。例如北京菊儿胡同“类四合院”住宅,在规划上吸取了北京平房四合院围合布局的优点加以改进,使建筑单体既具有与规划相结合的现代化功能的使用空间又有传统四合院的意似。

(3).对比

“相似的和谐”是一种协调方式,“对比”在一定条件下,用之得当,也不失为另一种有效的协调方式。日本著名建筑师丹下健三在与我国建筑界人士座谈世界城市的发展时谈到“协调”不等于相同的观点。他认为,北京故宫的琉璃瓦由于周围有灰顶的民居而显得突出,如果再在故宫周围搞大批琉璃瓦顶的建筑,则故宫反而不突出了。

四.空间的组合

组合空间有多种的处理方式,在各种不同的使用要求下应采取适当的手法去处理。

1.空间的对比与变化

空间的大小.高低.形状以及开敞或封闭的程度,首先必须适合功能的要求,但是如果能够巧妙的利用功能的特点,在组织空间时有意识的把大小悬殊的空间,高低悬殊的空间以及形状差别显著或开敞与封闭程度不同的空间连在一起,就可以凭借空间的强烈对而获得某种效果。例如:当由低而小的空间进入高而大的空间时则可借空间的对比与衬托使后者感到更加高大;当由封闭的空间进入开敞的空间时,可借空间对比使人感到豁然开朗。美国著名建筑大师赖特所设计的古根汉姆博物馆,它的展出部分呈螺旋形状的空间十分低矮,而由它所环绕的中央部分却十分高大,这样即可利用展出部分低矮的空间与之相对比而取得良好的视觉效果。封闭性的空间与开放性的空间也可以因对比而产生效果。我国古典园林建筑特别善于运用这种手法来取得效果。

2.空间的重复与再现

与对比相对立的是空间的重复与再现。在一定的条件下使某种形式的空间不断重复的出现,将会产生另一种效果——韵率和节奏感,当然如果处理不当,重复也可能使人感到单调,但只要在重复中考虑到变化,那么重复不仅不会流于单调,反而可以有助于整体的统一。例如,韶山毛泽东纪念馆,在组合中结合庭院重复运用相同的空间形状,以便利用

室内空间的重现与庭院空间的变化而形成鲜明的节奏感。

3.空间的衔接与过渡

两个大体量空间如果直接连接就可能产生单薄或突然的感觉,倘若在其中插入一个过渡空间,就可能象音乐中的休止符或文章中的都句号一样加强空间的节奏感,过渡性空间没有具体的功能性作用,它应当小一些.低一些.暗一些,这样既能节约空间而且又可以借他来衬托主要空间。同样,室内外空间的衔接也不可以太突然,为此在由室外进入市内的入口部分也需要插入某种过渡性的空间,由室外经过它进入室内就不致产生突然的感觉。即使是一片悬挑的雨棚,在他所覆盖下的空间也可以起到内外空间过渡的作用。

4.空间的渗透与层次

在分隔空间时有意识地使被分隔的空间保持某种程度的连通,使处于某个空间的人可以看到另外一些空间的景物,从而使空间彼此渗透.相互因借,这样就会大大的增强空间的层次感。西方近现代建筑以及我国古典庭院建筑都十分重视运用这种手法来丰富空间的变化,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借景或对景是我国古典庭院常用的手法,其特点是通过门.窗等孔洞去看另一空间中的景物-如山石.亭榭.楼阁等,从而把另一空间引入这一空间,由于是隔着一重空间去看,因而越觉含蓄,深远。

5.空间的引导和暗示

在比较复杂的空间组合中,由于功能或地形的限制,可能会使某些比较重要的公共空间所处的地位不够明显.突出,而不易被人们发现,另外在设计过程中也可能有意识的把某些趣味中心置于比较隐蔽的地方,而避免开门见山,一览无余。在以上情况下都应该采取相应措施对人流加以引导和暗示,但这种引导和暗示不同于路标,而属于建筑学的范畴,应该处理的巧妙,自然,含蓄,从而使人于不经意中沿着一定的方向和路线从一个空间依次走入另一个空间,直至把人流引导至预定目标。

引导和暗示的处理方法随着具体情况而千变万化,其主要有以下几种基本形式:

⑴根据人流特点以曲线墙面把人流引向某个确定的方向,并暗示

另一个空间的存在。

⑵利用特殊形式的楼梯或踏步把人流引导之致上一层空间。

⑶通过天花.地面的处理给人们指示出前进的方向。

⑷利用空间的灵活分隔,向人们暗示着另外一些空间的存在。

建筑艺术最根本的特点从某种意义上讲可以说是一种组织空间的艺术。若干个空间组织在一起,我们不可能同时看到,而只能在运动中——从一个空间走向另一个空间时——才能逐一看到相互联系的空间。空间程序组织是关系到整个建筑布局的全局性问题,它应当在保证功能联系合理,顺应主要人流规律的基础上综合运用空间的对比与变化,重复与再现,衔接与过渡,引导与暗示等多种手法来建立一个完整.统一的空间序列。

作者单位:大连新大地建筑设计研究有限公司

幼儿教育论文:中班幼儿建构水平的提升及其对幼儿空间认知能力的影响——以花园建构主题为例

中班幼儿建构水平的提升及其对幼儿空间认知能力的影响 ——以花园主题建构活动为例 作者:文客阿D(百度搜索)摘要:本文以幼儿为中心,结合中班幼儿心理与生理特征对幼儿建构活动原则和幼儿建构活动过程进行设计。并以幼儿空间认知能力提升为目的,对幼儿建构过程中幼儿空间观察能力、空间记忆能力、空间想象力和空间思维能力的提升进行分析。希望能为我国幼儿空间认知能力的培养提供参考价值,为我国幼儿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关键词:幼儿教育;建构;空间认知能力 近代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潜能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不断递减的。若婴儿从一出生就进行潜能激发教育,那他的潜能开发度可以达到100%;若从5岁开始进行,则潜能可开发度为80%;若从10岁开始则仅能开发60%;若放任不管,则仅能开发20%。人类潜能递减原则提出之后,幼儿的潜能开发教育就开始受到关注,加强幼儿潜能激发教育成为现代幼儿教育的热点问题。幼儿建构活动材料丰富多样、搭建方式繁多,将幼儿的空间观察能力、空间记忆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空间思维能力融会在一起,使幼儿的各项潜能在游戏中不断提升。 一、幼儿建构与空间认知能力 (一)幼儿建构 幼儿建构以幼儿为中心,是幼儿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记忆以及

想象力,按照一定的计划或目的来组织、操作建构物体或材料,使之呈现出与现实生活相近的一定的型式或结构的活动。幼儿建构通过多种材料(积木、泥沙、纸箱、社会废旧物等)的搭建(拼接、粘连、接插、垒积、编制、穿、绑等)满足幼儿的表达需求和愿望。 根据幼儿建构的含义和内容,幼儿建构活动具有以下几种特点:(1)是一种象征性的游戏活动,以表征思维为基础,利用建构物作为表征手段,即幼儿在建构游戏中利用建造“建构物”来表征其对周围事物的印象;(2)幼儿通过建构游戏能获得空间想象力、构造结构思维和象征能力;(3)在建构游戏中,幼儿通过表达自己对生活和世界认知、感受和体验,可形象地描述其内心的担忧和冲突、期望和愿望、快乐和困惑等内心真实的感受。 (二)空间认知能力 空间认知能力主要包括空间观察能力、空间记忆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空间思维能力四个部分。空间观察能力指的是人们对空间物体特征的总结能力。比如看到的颜色是红色还是黑色、线是粗的还是细的;空间记忆能力指的是人们在脑中对某一事物的特征回忆和重构。比如说到太阳,脑海中对其形状、特征的呈现;空间想象力指的是将已知的物品与其他相关的事物特征联想在一起。比如看到桌子可以将其和长方形联系在一起;空间思维能力指的是对空间物体的抽象概况能力。比如对长方体中直角数量的统计。 空间认知能力的四个层次是个由浅入深的过程,其中空间观察能

绿色建筑设计目标(刘抚英)

绿色建筑设计目标 观念目标与评价目标 观念目标 对于绿色建筑,目前得到普遍认同的认知观念是:绿色建筑不是基于理论发展和形态演变的建筑艺术风格或流派,不是方法体系,也不是具有良好市场前景的新产品,而是试图解决自然和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问题的建筑表达;是相关主体(包括建筑师、政府机构、投资商、开发商、建造商、非营利机构、业主等)在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因素影响下,基于社会责任或制度约束而共同形成的对待建筑设计的严肃而理性的态度和思想观念。 绿色建筑观念目标最初衍生于环保学者、生态科学家、社会学家、哲学家等基于对环境和资源问题的深切关注和前瞻而提出的社会发展的理想模式,即理想目标。其后,建筑师与工程师合作进行绿色建筑技术研发,并应用于一些实验性、示范性项目中,探索通过技术手段解决建筑的能耗与环境问题,理想目标转化为技术目标。伴随着可持续发展思想的逐渐成熟,人们对绿色建筑的认知观念也逐渐由单一的技术目标演变为“环境—经济—社会”复合目标,具体可以分解为—— ●环境目标:采用更高的能源、资源和环境利用效率,削减建筑对传统能源的消耗, 将建筑的环境影响控制在生态承载力水平内,实现人居环境与自然生态的和谐。 ●经济目标:在建筑全生命周期过程中,协调满足经济需求与保护生态环境之间的矛 盾 ●社会目标:将实现环境目标与人们的社会、文化、心理需求相融合,构建和谐健康 的新生态文化。 观念目标的特征表现为以下两方面:其一,普适性。绿色建筑不应仅作为个别案例或实验性、示范性项目,而应广泛存在于人居环境中。实现绿色建筑不单纯是社会精英的理想,而是普适性的群体观念。其二,系统性。绿色建筑是受多种因素影响和作用的复杂系统,需要在整合的时空范畴和专业领域,由各相关主体在技术研发、经济支持、社会组织、管理决策各个层面通过协同合作来实现。 评价目标 评价目标是指采用设计手段使建筑相关指标符合某种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体系的要求,并获取评价标识。这是目前绿色建筑设计中常采用组作为设计依据的目标。 黄献明博士通过研究指出,目前国内外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体系可以划分为两大类1:第一类是依靠专家的主观判断与决策,“通过权重实现对绿色建筑不同生态特征的整合,进而形成统一的比较与评价尺度。”2的评价方法,其优点在于:简单,便于操作。不足之处为:缺乏对建筑环境影响与区域生态承载力之间的整体性进行表达和评价。第二类是基于生态承载力考量的绿色建筑评价,源于“自然清单考察”评估方法,通过引入生态足迹、能值、碳排放量等与自然生态承载力相关的生态指标,对照区域自然生态承载力水平,评价人类建筑活动对环境的干扰是否影响环境的可持续性,并据此确立绿色建筑设计目标。其优点在于:易于理解,更具客观性。不足之处是具体操作较繁复。 1 参见TopEnergy 绿色建筑论坛. 绿色建筑评估.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2

儿童对空间方位的认知

儿童对空间方位的认知——幼儿绘画心理揭秘 发布时间:2007-11-11 来源:早期教育2007年10月作者:山东省济宁市李凌李影 幼儿对空间方位的认知,依赖于其心理的发展,与年龄密切相关。由于对空间透视、物体大小、远近、遮挡关系等认识不足,幼儿不可能合理地科学地按人和物的大小比例和空间透视作画。幼儿画画凭的是直感,画的过程一直是跟着“感觉”走的。也正因为这些不和谐因素,孩子画出的画才透出幼稚、好玩的气息。 幼儿对空间的安排是根据画面的需要而不是依照视觉的真实性。画的人和物在形体上是分离的,分散的,通常不会有遮挡现象。 图1“我的家”中,在画的右下方,小 作者已穿上衣服等着妈妈梳妆好送她 上学。因她没了解物体的遮挡关系, 不会处理被挡住的部分,她没把妈妈 画在梳妆台的正面,她认为画了妈妈 坐在梳妆台前,就不能正面表现妈妈 梳妆的情景了。但她为了能表达妈梳妆的想法,把妈妈梳妆改成了面对梳妆台的侧面,这样,虽不遮挡也交 代清楚了妈妈梳妆的事了。 图2 “过生日”中的人物依圆桌而 坐,如果按画面上的座位顺序往下发 展,圆桌下方的人物的头就是朝下 的。她不会处理这样的景象,就采取 了避让,干脆不画了。 幼儿对画面的空间分布意识都围 绕着主题物设定。图3 “野餐”中所有 的人物围着一块野餐的桌布,桌布上 方的人物安排在视觉上比较符合人的视觉习惯,但桌布下方如果画上真实的情景,画的人就会背对着观众,人还会

挡住桌布上的食物。幼儿不能解决这么复杂的 空间关系,他也采取了避开的方法,让人物离 开桌布,桌布下方的人也背对圆桌,这样也少 了处理“遮挡”的麻烦。 图4与图2、图3相比,在认识上简单了许 多。因她的年龄稍小一些,对空间的了解还不 多,自己怎么想就怎么画,画面上人都以圆桌 为点各就各位,即便是头朝下,也没觉得有不 妥的地方。她认为,一圈人围桌布而立,在桌 布下方的人物头朝下才符合自己的看法和理 解。但画面上也有一人“单独行动”,在画面右 边的女孩按她画上的“道理”应头朝外脚对着桌 子。这个站立女孩的出现,说明了她对空间认 识的“模糊”性刚刚开始,以后再画这样的题材 就会像图3,出现站立的人会更多。事实上幼 儿在处理这样的视觉难题时,也是很矛盾的, 但幼儿却不知道形成难题的原因所在。这也是 发生在幼儿成长过程中的正常现象。幼儿的这种对空间认识的“不确定”性会带来好多有趣的画面。 由于幼儿对空间位置的认识不足,在画侧面人物时大多把人“横着”摆到那里就算完了(见图2、图3),看图3中的酒杯方向也正好与“横着”的人对应起来。5岁幼儿能完成正常视角的侧面的画不多见,即便是偶尔发现,也大多是“无意识”表达。从幼儿心理发展的角度去认识这个问题,这个年龄段的幼儿还不具备相应的认知能力。幼儿观察和认知事物的视角与年龄有很大关系,不到认知某事物的年龄就不会对某事物认知,过了这个年龄段就不会再犯这样的认知上的“错误” 了。 图5中生日圆桌两边的人是画了侧面人物的,她 画的人物的视角与成人几乎没什么区别。人和椅子 是正侧面的,这个年龄画出这么客观实景的幼儿不 多见。右边的人还“踏实”地坐在了座位上,只是她 不懂得遮挡,画的线条是透明的。图5的作者年龄 稍大一些,虽然画出了正侧面人物,但圆桌下方的 人仍头朝下。这也说明了她对空间的认识的模糊性。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19 【健康舒适章节】学习笔记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 50378-2019 健康舒适 作为《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 50278-2019五大章节之一,”健康舒适” 通过”室内空气品质、水质、声环境与光环境、室内热湿环境”四个方面,对人体健康及舒适程度进行衡量,旨在创建一个健康宜居的室内环境,增进建筑使用者对于绿色建筑的体验感和获得感。其中”水质”部分由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建筑设计院副院长/教授级高工曾捷院长讲解,其余部分由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林波荣教授讲解。 本章节共包含20条条款,其中控制项9条,评分项11条,评分项总分值100分,所有条文均适用预评价阶段和评价阶段。新增条文6款;其余条文均从2014版沿用、发展而来。 “水质”部分共包含4条条文,其中控制项1条,评分项3条,均为新增条文。 5.1.3(控制项)给水排水系统的设置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要求,并制定相应消毒计划、永久性标识等措施。 该条文对水质、储水设施、水封装置、设置标识等方面进行了最基本的控制。 5.2.3(评分项)水质满足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要求。 要求了直饮水、集中生活热水系统供水、游泳池循环水处理系统、采暖空调循环水系统等的水质,还要求景观水体的水源不得来自市政自来水和地下井水,可采用中水、雨水等非传统水源或地表水。 5.2.4(评分项)生活饮用水水池、水箱等储水设施满足卫生要求。 考虑到目前各类民用建筑主要采用的生活饮用水供水方式为二次供水,储水设施是建筑生活饮用水二次供水设施水质安全保障的关键环节。要求建筑二次供水设施的卫求和水质检测方法满足现行标准相关规定;使用满足相关要求的成品水箱,避免现场加工过程中的污染问题。采用储水设施分格、检查口(人孔)加锁、溢流管及通气管口防止生物进入等措施,避免储水变质。 5.2.5(评分项)所有给水排水管道、设备、设施设置明确、清晰的永久性标识。 现代化的建筑给水排水管线繁多,如果没有清晰的标识,难免在施工或日常维护、维修时发生误接的情况,造成误饮误用,给用户带来健康隐患。目前建筑行业有关部门仅对管道标记的颜色进行了规定,尚未制定统一的民用建筑管道标识标准图集,但标识图集应以简单易懂为准则。 “声环境和光环境”部分共包含4条条文,其中控制项1条,评分项3条。

空间认知

3·1空间认知的3个层次 如前所述,空间实际上有3种表现形式:感知空间、认知空间、符号空间,并且不同的空间表现形式具有不同的认知方式。根据认知方式的差异,空间认知模式包括3个层次: 3·1·1 空间特征感知 空间特征感知发生于感知空间。在感知空间,人们应用各种有关特征产生的感知手段和方法,从某一视点(或角度)来观察空间实体的各个组成部分,以获得有关空间实体各组成部分的属性特征。由于通过感知手段和方法(如曲率最小原则、感知突现等)所产生的特征具有空间表现性,因此,在感知空间中所产生的属性特征是一种空间特征。由于感知是针对“特征”的感知,因此,感知空间也被称为特征感知空间。 3·1·2空间对象认知 空间对象认知发生于认知空间。在认知空间内,人们在有关空间实体各组成部分的属性特征感知基础上,基于有关空间实体的部分-整体(Part-whole)关系知识(或经验),通过将空间实体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属性特征相集成,来实现对于某个空间实体的对象化认识。由于认知是“对象化”的认知,因此,认知空间也被称为对象认知空间。 3·1·3空间格局认知 空间格局认知发生于符号空间。在符号空间内,人们在对空间要素属性特征的简化、关联与综合基础上,以有关空间实体的部分-整体(Part-whole)关系知识(或经验)为指导,对空间实体进行对象化符号表达,由此,人们将能够基于实体的对象化符号进一步实现有关空间组织、结构与关系的逻辑判断、归纳与演绎推理分析,以形成有关空间的格局认识。 3·2空间认知的两个基本单位 如前所述,“空间特征”、“空间对象”与“空间格局共同构成了空间认知的个层次由于空间格局”是基于“空间对象”的分类和推理,而“空间特征”又是“空间对象”识别与分类的基础,因此,“空间对象”是“空间格局”认知的基本单位,“空间特征”则是“空间对象”认知的基本单位。所以,“空间对象”与“空间特征”是空间认知的两个基本单位,人类正是基于它们实现了空间认知。 3·2·1空间特征 神经系统科学研究认为,“特征”是有关对象识别与分类的基础,是在大脑中存在的“感知符号”。大脑是通过神经元的活动排列来表达感知实体或事件的属性,而有关神经活动状态的记录结果就形成了感知符号,因此,感知符号是对于感知实体或事件的属性表达与记录[8]。空间特征就是对空间实体感知的符号记录。根据空间特征在空间对象认知过程中所起作用的不同,空间特征一般分为两种类型:空间原始特征,空间功能特征。如图2,空间原始特征是空间实体感知的基本单位,它具有最大空间分辨率,是空间功能特征产生的基础;空间功能特征是空间实体感知的高级单位,它具有相对较小空间分辨率,是有关空间对象概念形成的核心。3·2·2空间对象 人类的空间认知行为是直接与空间对象发生作用的,而人类所拥有的空间知识则广泛来源于对空间对象的分类。人类也正是通过认识和建立空间对象来模拟和研究地理世界的。在对于事物、关系、边界、事件、过程、性质以及所有这些方面的数量理解上,“对象”与“实体”被认为具有相同意义[11]。但是,在实际应用中,两者之间还是有差异的,尽管这种差异不很明显。“实体”是指现实世界中占据一定空间位置、并具有某种物理形态的物质,它具有客观实在性;而“对象”则强调了人们对现实世界中客观实体的主观描述,它反映人们对现实世界的认知理解,即客观世界的主观反映是一层次结构,而该结构的每一层次的组成单元就是对象。 空间对象按其边界的不同,可分为两大类型:一类是具有真实边界的对象(Bona fide object),如河道、湖泊、土地利用类型等;另一类是边界需要制定或划分的对象(Fiat object),如

绿色建筑评价与绿色建筑设计的关系分析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d07995747.html, 绿色建筑评价与绿色建筑设计的关系分析 作者:洪溪淼 来源:《名城绘》2017年第06期 摘要:随着各国竞争日趋激烈以及我国城市化进程,对于科学技术水平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社会经济飞速发展带来了世界各方面的繁荣发展,但是由这些产生的环境问题以及社会问题也越发严峻,绿色建筑越来越受到建筑界的关注。由于人们对绿色建筑认识不断转变,同时在绿色建筑设计中也出现了不少不甚合理之处,迫切需要建立一套体系,来使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更加有效的运用到实际工程中。本文就对绿色建筑评价体系以及它在绿色设计实际工程项目中的应用展开分析。 关键词:绿色建筑;绿色建筑评价体系;绿色设计;可持续发展 我国在房屋建造上资源消耗量和对环境产生的效应是惊人的,也使建筑周边的小气候发生微妙变化。所以,发展绿色建筑设计已经成为将可持续发展理念引入建筑的重要途径。 一、研究背景 (一)绿色建筑的概念 “绿色建筑”,形容建筑就像绿色植物一样,与自然环境紧密结合,它应该具有一种自然精神。所以我们将绿色建筑定义为:以保证建筑使用的舒适方便性以及不加大对周围环境的影响为前提,站在建筑全寿命周期的角度,尽量最大化的节约自然资源,与大自然紧密结合的建筑[1]。 (二)国内的绿色建筑的发展以及评价中存在的问题 国内的绿色建筑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不能有效的将生态理念应用到设计当中。在房地产业中,为了加大樓盘之间的竞争力,将楼盘贴上了“绿色”、“低碳”等标签,其实对绿色建筑的设计准则并没有明确的认识,也没有真正改善人们的居住环境。 二、绿色建筑设计和评价体系的涵义 (一)绿色建筑设计的涵义和设计指导原则 1、绿色建筑设计的概念 绿色建筑设计,是指在实际工程的方案设计阶段,将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思想作为核心理念引入设计中,在建设的全寿命周期中,采取一系列高新技术和新型材料,实现节约资料较低能耗的目标,最终使人与自然和谐共生[2]。

浅谈绿色建筑的发展前景

浅谈绿色建筑的发展前景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节能环保意识的不断增强,人们对“绿色建筑”的要求愈加迫切。为提升绿色建筑的发展空间,本文通过对绿色建筑发展现状进行分析,进而提出绿色建筑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以更好地推动绿色建筑的发展。 标签:绿色建筑;现状;发展前景 一、引言 近年来,绿色建筑不断受到政府部门的重视,这给绿色建筑产业带来了较好的机会,同时也带来了较大的挑战。如绿色建筑成本的把控,绿色建筑质量的保证方面都面临或多或少的难题。 二、绿色建筑的发展现状 绿色建筑相对于传统建筑来说,有以下特点。一是绿色建筑对于资源和能源的消耗重视度很高,强调太阳能、风能、生物能等能源的利用。二是绿色建筑注重保护环境,降低污染。在建筑施工过程中,尽可能使用无污染、可拆卸的材料,最大强度地保护环境。三是绿色建筑更注重舒适度设计,从建筑物的朝向、采光、通风等方面进行合理安排,严格把控,确保建筑物更适宜居住生活。 总之,绿色建筑强调以人为本,保护环境,最大限度地利用资源,最大程度地降低能耗。绿色建筑充分展示了人、建筑、环境、科技和谐并存。它不仅从舒适度上满足了居住者,而且也满足了社会大环境的发展。 三、绿色建筑的发展机遇 (一)有利的政策法规 目前,国内的建筑发展正处于从追求建筑数量转变到建筑质量的转折期,国家以及地方政府都对绿色建筑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性的政策。例如《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14)已经自2015年1月1日起实施。新版《标准》的评价指标,在原《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06)中节地与室外环境、节能与能源利用、节水与水资源利用、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室内环境质量和运营管理6大类指标的基础上,增加了“施工管理”,更好地实现对建筑全生命期的覆盖。 (二)建筑品质的需求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收入的不断提升,在购房选择时,居民对于幸福感、舒适度的需求越来越大。一栋建筑的高大上,并不在于外表华丽的玻璃幕墙,

建筑空间相关认知认知简介1综述

空间相关认知: 一|、空间概念的分析 从空间的各种概念说起,康德说:“如果想要把一种知识建立成为科学,那就必须首先能够准确的规定出没有任何一种别的科学与之有共同之处的、它所特有的不同之点;否则各种科学之间的界限就分不清楚,各种科学的任何一种就不能彻底的按其性质来对待了。” 在中国,老子说得很妙:“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很早便指出建筑的空的部分才是最重要的部分。 在西方,人们真正认识到空间与建筑的关系并将其与建筑的设计和理论联系起来,却是近代的事情。按照建筑史学家彼得.柯林斯(Peter Collins)的考证,空间作为一个明确的概念,直到18世纪才出现在西方特别是德国的某些建筑历史学家的论著中。当时的建筑师终于可以在纷繁芜杂的建筑现象中把握住建筑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它赖以确立的基础,即认识到了建筑的空间属性,把空间作为区分建筑与绘画、雕塑这些非建筑造型艺术的界线。 然而,空间作为建筑领域的一个重要概念提出以后,一直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能够说得清楚,各家流派都从不同角度阐述了空间的概念。(下表)在众多的有关空间的论述中,按照研究主体的不同情况大体分为两种:一种是以空间为主体进行研究,如欧几里德几何空间、物理世界的认识空间;另一种是以人为主体,从人的知觉、心理出发研究空间,如直接定位的知觉空间(Perceptual Space),环境方面为人形成稳定形象的存在空间(Existential Space)等。也有从研究空间的量和质来区分不同的空间概念,如从比例、大小、温度、湿度、光线、类型等角度对空间的研究,以及各个时期关于空间原型的探讨,都属于从量的角度研究空间,空间句法理论出现的原因之一也是深化从量化角度对空间的认识,而与之相反的是从空间的质的角度理解空间,如存在主义现象学家海德格尔用场所的概念替换空间,认为场所代表的空间是不能被单位进行测量的非量化空间,其追随者舒尔茨认为,建筑空间在传统的讨论中被分为空间和特质,空间是三维的组织系统,特质是空间中如气氛等的特点。凯文-林奇也

浅议发展绿色建筑的意义

浅议发展绿色建筑的意义 摘要:建筑业作为典型的立足于资源和能源大量消耗的产业,绿色建筑近年来逐渐引起了专家们的极大重视,在建筑行业,如何才能让我们的建筑工程能够做到“节水、节能、节地和节材”,是一项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长远发展国策。 关键词:绿色建筑环境保护节能减排 2013年7月25日至8月1日,做为一名一级注册建造师,我参加了为期七天的继续教育培训。通过这次培训,我收益匪浅,特别对绿色建筑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随着现代化的生活方式的不断提高,大气中排放过量的二氧化碳等具有强吸热性的温室气体,日积月累导致了温室效应、全球气候变暖、冰川融化、海平面升高等一系列的连锁反应;空调、冰箱等制冷设备的使用,让空气中的氯氟烃等化学物质含量过多,造成了臭氧层的破坏、臭氧空洞、照射到地面的紫外线增强等一系列问题。种种的迹象表面,我们的生态环境正在被破坏,人与自然的平衡被打破。为此,我们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理论,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在这种注重长远发展的经济增长模式下,在建筑行业里,我们相应的提出并推行发展绿色建筑,为协调人类生活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而努力。本文对绿色建筑和生态环境进行了探讨。 一、绿色建筑的概况:

(一)绿色建筑是指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实现“四节”(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绿色建筑可表达为:“绿色建筑”=“绿色规划、设计”+“绿色施工”+“绿色运营”+“绿色拆解”。其核心理念是在建筑寿命周期内,既要合理利用现有资源和能源,又要降低对环境造成的破坏和污染,实现建筑与社会、自然的和谐统一。 由绿色建筑的定义里我们可以看出,所谓的绿色建筑,不仅仅是能够提供给人类健康、安全、舒适的内部居住空间,它同时还要具有能够与自然环境和谐共生的外部建筑环境。以节约资源、能源,减少建筑对环境负荷的压力为前提,运用可促进生态系统良性循环、不污染环境,高效、节能的建筑方案和技术,为人类提供健康、安全、舒适的居住环境和生活空间,最终达到人及建筑与环境和谐共处、可持续发展的目标。这就是绿色建筑的内涵。 (二)绿色建筑设计绿色建筑是宏观上的总体概念,如何从整体上把握好“绿色”二字的定义,建筑师不应该只局限在个体的建筑上,而是应该从整体出发,着眼于大局,将绿色理念放在整体规划和整体设计中去进行思索。 设计人员在实际的工作中应当严格遵循绿色建筑的基本原则,在尊重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将落实到实处,达到既满足人类对建筑的功能和空间的需求,又让建筑与自然协调一致的目的。若

空间认知研究及其在航空航天领域中的应用

空间认知研究及其在航空航天领域中的应用 田志强 人类对周围环境的认知是通过感觉器官接收刺激,经由中枢神经系统将大量的信息综合、分类、加工,从而形成各种知觉、思维、意识和情感。地面上,依靠地平线和参照物体的高度、明暗度、遮挡等就可以来判断要识别物体的大小、相对位置及运动情况。飞行中,各种仪表和舷窗外视景帮助飞行员判断飞机的位置。在地貌与天空的颜色及亮度差别很大时,即使出现应激,飞行员易作出反应;当在大海与天空间昼飞或夜航时,舷窗外参考线索太少,若倒飞时间过长,飞行员会忘记自身状态,产生飞行错觉,即使仪表显示高度的变化,他仍然坚信自己的感觉,直至飞机贴近海面。沿轨道飞行的航天器,舱外是漆黑的太空,外界可依赖的视觉信息更少,舱内航天员依靠仪表指示来判断飞船的姿态,执行出舱活动时,空间认知能力就显得格外重要了。Bolstad等人(1987)的技术报告中谈到了/认知地图0在飞船人P机通信中的重要性: /从飞船结构上,在所有的通道和工作部位设计和布置一些明显的特征和标志,这样航天员在其间穿行时,很快就能形成一个心理地图并明白身处何处0[1]。许多航天员在太空作业时,普遍存在着空间定向障碍和信息缺乏的感觉,这种症状在返回地面后不久就自行消失。所以对飞行员和航天员进行空间认知能力的选拔与训练是很有必要的。 空间认知是指人们对物理空间或心理空间三维物体的大小、形状、方位和距离的信息加工过程。如今认知工效学界对空间认知的研究以视觉通道为主,分为:心理空间视觉和物理空间 田志强.航天医学工程研究所,北京100094 本文于1998-02-12收到,1998-05-04修回视觉[2,6,9,17,18]。心理空间视觉是指心理表象、心理扫描和心理旋转等信息加工过程。这方面的研究国外在70年代初就已经开始,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在继续分析其基本特征和生理机制的同时,也注重了向实际应用接轨;物理空间视觉方面继续研究影响三维物体认知的客观因素和深度视觉的神经生理学基础,并且研究的工具越来越先进,分析方法越来越精致,研究成果业已运用到了工业设计当中。 一般认为,空间认知能力包括准确知觉外界的能力、对知觉到的客体进行改造和修正的能力以及重建视觉经验的能力。具体体现为视空间定向、空间旋转、空间关系和视觉形状重构等诸要素,其核心是视觉空间表象能力[2]。人的空间认知能力是有个体差异的,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通过适当地训练提高。并且视觉空间能力是从事飞行职业所必备的,与飞行能力紧密相关。 本文综述了国外空间认知的早期研究;分析空间认知的生理机制和影响因素;及其在航空、航天中的应用;并分析了国内航空、航天领域空间认知研究有待开展的几个方面的工作。 空间认知的早期研究 在空间认知的早期研究中包括了许多心理学的基础性研究。 认知地图(cognitive map)实验认知地图是指在知觉经验基础上形成的关于空间环境的表象,这个概念是Tolman根据白鼠迷津实验的结果提出来的。Tolman认为动物的迷津学习不是通过练习和强化而习得一系列反应,而是认知迷津终点即目的地的位置和空间线索, 第11卷第6期航天医学与医学工程Vol.11N o.6 1998年12月Space M edicine&M edical Engineer ing Dec.1998

幼儿空间认知相关概念

表1幼儿空间认知相关概念 幼儿空间认知相关概念 关键名词具体含义 认知图每个人的脑中皆存有一个对空间认知的图像,将这个内脏世界外显出来的图即认知图。 空间能力 在真实世界中大范围空间尺度里地图使用、环境探索、文字空间描述的能力。包括对色彩、线条、形状、形式、空间以及它们之间关系的敏感性,也包括将视觉和空间的想法具体在脑中呈现出来,以及在一个空间的矩阵中很快找出方向的能力。 空间能力指标: 1、空间视觉:视觉现象转换为心智现象的处理过程。eg:判别2D或3D 图形的能力。 2、空间方向感:解释视觉因子配置、排列的能力。eg:方向感测验 3、空间相关性:对空间分布关系的解释能力。 空间表征是指一个人在空间中的行动,搜集空间讯息所形成一种内在意象或心理反应,即个人对环境的认知。 形式有三个阶段性的发展: 1、路标:对环境中独特事件的知觉或环境的特征为大空间的参照点。 2、路线:路标形成路线,可有多条路线。 3、整体认知:个人统整路标、路线后形成的概观地图或概观知识。整体 知识能帮助人寻路以及组织经验来发现新的路线。 空间知识 类型有三类: 1、陈述性知识:即人所赋予物体或地点的名称和意义。 eg:位置、面积、人口等 2、程序性知识:以路径作为一个点沿着一条线或是一个平面来改变方向,或是提供节点网路的连结。 eg:从甲地走到乙地 3、结构性知识:它是图像式的知识,具有或接近平面几何的特质。 eg:进行距离或方向的估测 空间概念空间概念包含空间关系包括有位置(在上、在下、在前、在后、在里、在外……)、方向(朝上、朝下、往前、往后、往旁、往右)、距离(靠 近、远离)及空间定位概念。

绿色建筑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绿色建筑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九江市城镇化和工业化的快速发展,九江市自2008年起仅新建各类住宅近500万平方米,但其中80%以上为高耗能建筑。高耗能建筑不仅会增加各类资源的需用量,还会给九江带来较大的环境污染。绿色建筑不但能充分利用环境自然资源,还对环境无害,在不破坏环境基本生态平衡条件下做到人、建筑、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在九江大力推广绿色建筑,不仅有利于建设“魅力九江”和节约型社会,还能推动九江地区区域经济,对社会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和积极的作用。 1 什么是绿色建筑 绿色建筑是指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 ,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它并不是指一般意义的有立体绿化、屋顶花园的建筑,也不一定要采用高新的建筑技术,而是代表一种象征,指建筑对环境无害,能充分利用环境自然资源,并且在不破坏环境基本生态平衡条件下建造的一种建筑,又可称为可持续发展建筑、生态建筑、回归大自然建筑、节能环保建筑等。绿色建筑的室内布局上应该结构十分合理,最大限度的减少使用合成材料,充分利用阳光,节省能源,为居住者创造一种接近自然的感觉。 我国对绿色建筑的研究和应用起步相对较晚,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绿色建筑概念才被引入我国。但绿色建筑的理论在我国政府的

宣传、推广下普及的较为迅速。1994年颁布的《中国2l世纪议程》提出,要积极研究与生态住宅有关的问题,建立生态住宅评估体系。其后,一系列对绿色建筑建造进行规范的文件相继出台,其中:2003年l 1月,《奥运工程绿色施工指南》发布,2006年3月原建设部和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联合发布了国家标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 2 九江市绿色建筑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2.1 广大市民对绿色建筑认识有较大偏差。 近几年,虽然政府大力倡导和推广绿色建筑的应用,各大媒体也经常宣传所谓的绿色建筑, 但对于生活在九江这样二、三线城市,甚至县、乡镇的人们而言,周围很少见到具体的绿色建筑。广大市民分不清绿色建筑、生态建筑、节能建筑、可持续建筑、低碳建筑等五花八门的概念和他们之间的相互间关系,不仅普通民众,甚至一些业内人士也比较模糊。 据笔者所做九江市绿色建筑认知度的调查显示:200份调查问卷中近4成的市民认为绿色建筑就是小区内环境的高绿化率。近3成的市民认为绿色建筑与环境保护有关。而对绿色建筑有较为清楚认知的市民不到一成。 除此之外,调查还显示80%的被调查者认为绿色建筑会增加造价成本。这种观念在一定程度上加深了投资者和消费者对绿色建筑的误解,影响了绿色建筑的推广。 2.2 相关法规政策不完善。 自1994年颁布《中国2l世纪议程》中提出要建立生态住宅评估

儿童的认知能力培养方法

儿童的认知能力培养方法 ● 对答反义词,大小、快慢、长短、粗细、上下、左右、前后、真假、好坏、香臭、输赢、里外等,对10个。 ● 背数20。练习可从念数字歌谣开始,熟练后可教写数字。 ● 点数,手口一致,点数到10。练习可用家中现有的物品,如扣子、珠子、棋子、水果等,让孩子口手一致点数,然后大人提问,如:有几个棋子,让孩子回答,反复训练,能一致地点数,并说出共几个,也可用数数器或算盘练习。 ● 按要求取物,取5-8件东西。练习可先拿熟悉的2件东西,如苹果、香蕉、花生、糖等,在此基础上,再多拿一样,并说这是3件,点数几遍,然后再拿3件东西放在一起点数,逐渐加到4个、5个、6个,并同时点数。 ● 复述数、倒数:倒数10--1。 ● 说出冬天、夏天穿什么衣服、吃什么、玩什么、对季节有初步了解,答对5-6题。练习时可用看图与实物相结合的办法,看图提问,如夏天穿背心、短裤、裙子、吃冰棍、西瓜、游泳、划船,冬天穿棉衣、戴手套、堆雪人等。 ● 认识日常见到的树木花草3-4种。平时家长有意识地教孩子认识各种树木花草,如家养的、街上见的、植物园中的,并讲解有关特性。 ● 认识颜色5种。孩子认识颜色的一般顺序为红、黑、白、黄、绿或兰。兰和绿比较难分辨。教小儿认颜色时,先让小儿找出认识的颜色,再学一种不认识的颜色,学会后用不同物品反复强化巩固后再学另一种,千万不要同时教认多种颜色。 ● 找出图中缺少部位,如象鼻、桌腿、手指、猫胡子,能找出四张。可培养仔细的观察力和发现错误的能力。 ● 认几何图形:圆形、方形、三角形、椭圆形、半圆形、五星等,可认识5-6种。能锻练孩子视分辨能力和认图能力。 ● 按口令右手摸左耳,左手摸右肩,左手摸右膝,右脚抵左脚,能对3-4次。家长加入与孩子一起玩,谁摸对了有发口令的权利,孩子喜欢争第一。可练习空间方位的感知觉,分清左右,动作敏捷。 ● 找出不能吃的,如饼干、苹果、桌子、桃、鸡蛋、鸭蛋、炸弹;不能穿的,如衣服、帽子、娃娃;不能跑的,如火车、汽车、风车。经常练习可培养孩子注意力、听辩能力,可提高上学听课能力。 4-4.5岁儿童的认知能力训练 ● 狗、牛、鸡、鱼几条腿,吃什么,住在哪儿,12问10对。可通过参观实物和阅读增长知识。 ● 用实物回答5以内加减,如3只香蕉吃了一个还有几个,答对5题。可在家庭中通过分配实物如苹果、枣来练习,使孩子理解数的意义。 ● 采购东西会付钱。在家中做买卖东西游戏,用真钱,然后可真正上街买东西,可加强孩子对数的认识,认识货币及有关商品的知识,学习与人交往。 ● 知道自己及家长的生日、属相2-6项。 ● 认硬币6种,凑钱3-5种:先认币值,然后摆相同(一个2分等于两个1分,一个一角等于两个五分等),反复练熟,再学习凑钱(要用一块钱,可拿一个五角和五个一角),再学找钱,可使孩子练习加减法。

培养宝贝认知能力的三要素

培养宝贝认知能力的三要素 我连续看了一些关于开发宝宝认知能力的文章,有各种各样的内容,音乐绘画玩具阅读等等等等,在和宝宝实践过程中自己有了一些感悟。 宝宝认知能力开发最重要的一个活动是玩,玩的过程中最重要的三个要素是人,自然,书。我们成人先入为主地把玩学分开,觉得玩快乐,学习痛楚,实际上关于婴幼儿,玩与学是不分开的,原本确实是一体的。 不管是给宝宝玩什么,家长的陪同参与及引导是最重要的,而不是把宝宝丢在电视,平板电脑或者什么学习桌旁边就不管了。所以,小孩自主玩耍的能力也是重要的,需要给他们自己的空间,但自主玩耍不是让宝宝看电视。 那么那个地点的人所需要的素养是什么呢?我觉得最重要的是三点:1. 真诚自然的情感:对小孩的爱;2. 一些差不多的幼儿心理行为的常识;3. 轻松而不急功近利的心态。第一点尽管重要却是大多数家长能够做到的,后面两点就比较难。事实上这就要求家长自己也要主动学习,提升自己的知识储备和性情修养。 元素二:自然 之前大J分享过一篇文章如果和宝宝一起做树叶画,对我专门有启发(点击那个地点看文章)。那个地点的原则确实是如果能够选择,能去公园,郊野,就不要去商场的那些游乐场所。能用天然的事物展现的就不用借助于人造的玩具。例如认知颜色的时候,能够指着番茄香蕉青菜告诉小孩,这是红黄绿,会比死板的小卡片好。

另外我自己引申了一层自然的含义。关于小孩,生活中随处所见的物品差不多上小孩的玩具,瓶子纸盒等等都能够玩出专门多花样,并不需要刻意买什么玩具。玩具也是大人先入为主定义出来的概念,实际上小孩对我们生活中自然而然显现的物品更有爱好(我想,这也许是因为这些物品和我们这些“人”联系在了一起)。总而言之,关于小孩,玩是一件自然而然随时随地的事,而不是非要在固定场所用一些固定的物品才是玩。 元素三:书: 音乐绘画这些所以也专门重要,但我个人依旧把阅读提了出来,它关于培养小孩的语感、想象力、用心力关心太大了,而且阅读懂得能力也是今后学习的基础。 专门多人包括我之前都倾向于觉得爱不爱看书是天性的咨询题,好静的人就比较喜爱看书,专门小孩用心力有限,起初差不多上把书当玩具,玩两下就丢开了,这时大人专门容易就给小孩贴标签:不爱看书。认为顺其自然罢了,不爱看也不将就。 那个地点提一点个人经历,我是个从小爱看书,现在也爱看书的人,一到别人家先去找书柜,一进图书馆周身舒服。往常我一直认为是天性使然,后来看了尹建莉的《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举荐大伙儿读一下,里面有详细的指导方法),我才惊觉我爸难道在二十多年前就自发进行了这么先进科学的阅读培养活动。我爸文化程度不高也没有看书的习惯,然而他确实是坚持每天和我读书,一个个字念给我听,与书中讲的方法不谋而合。

人格特质认知风格空间认知能力LW

人格特质认知风格空间认知能力LW

————————————————————————————————作者:————————————————————————————————日期:

人格特质论文:个体认知风格、人格特质对空间认知能力影响的实验研究 【中文摘要】本研究采用艾森克人格问卷(EPQ)、国内版的镶嵌图形测验(EFT)以及据相关空间能力测验和研究自行改编的认知能力测验,选取了陕西省西北大学在校文理科学生共160人作为实验被试,以心理展开、心理折叠和心理旋转的测验成绩作为空间认知能力的指标,来探讨个体认知风格、人格特质与空间认知能力的关系,从而揭示和探讨人的个性因素对空间认知能力的影响。本研究的结果表明:1、场依存型的被试和场独立型的被试在心理展开、心理折叠和心理旋转测验的得分上均有显著差异,并且场独立型的被试在这三个空间认知能力测验上的成绩明显优于场依存型的被试。且认知风格与心理展开、心理折叠和心理旋转测验的得分有显著的正相关。2、高神经质的被试和低神经质的被试在心理展开和心理折叠测验上的得分存在 着显著差异。外倾性的被试和内倾性的被试在心理展开、心理折叠和心理旋转测验的得分均没有显著差异。3、神经质与心理展开和心理折叠测验的得分呈显著相关,而内外向与空间认知能力的相关并不显著。4、文理科生在心理展开测验和心理折叠测验得分上均无显著差异。而在心理旋转测验得分上,理科生显著优于文科生。男女大学生在心理展开、心理折叠和心... 【英文摘要】In this study, We use Eysenck Personality Questionnaire (EPQ), the domestic version of the Embedded

(澳大利亚)绿色建筑评价体系

绿星评级系统通过创建一种共同语言和量度以定义绿色建筑,促进整体性建筑的设计,确定建筑生命周期的影响,提高公众对绿色建筑好处的认知,认同并奖励环保领导者,改革建筑环境以减少发展对环境造成的影响。 绿星评级工具使用六个星以测量表现。评价得一星、两星或三星的项目不能视为合格而获得正规认证。评级为四星可认证为最佳实践,五星可认证为澳大利亚卓越者,评级为六星可认证为世界领导者。 关于如何使用评级工具: 完成建筑输入工作表,建筑的类型以及位置可影响预测等级; 通过对每个类别中每个信用进行审查以及在“获得分数”中输入你预测这个建筑获得的分数完成剩下的表格。我们将在评级工具中为一些项目的计算提供计算器; 在“确认分数”栏中输入任何可能获得但需确认的分数; 按要求在“评论”栏中输入任何评论; 在总结表中显示了预测的等级,在评级工具最后的信用总结和绘图总结表中展示了更多得分说明。 绿星绿色建筑评价体系可对不同类型的建筑进行评价,根据不同建筑的用途可划分为教育建筑、工业建筑、办公建筑、建筑装修、建筑设计、用于零售的建筑以及用于公共用途的建筑。 一、绿星——教育v1 绿星——教育v1评价工具评估澳大利亚全新和翻新的教育设施的环境属性。它可以应用在一个项目的设计阶段直到实际竣工的前两年。这个版本的工具代表了教育设施环境属性评估的一个里程碑,预计将引导行业向更可持续的设计实践发展。 1、绿星评级工具技术手册查看器 技术手册可供GBCA所有成员免费在线观看。免费获取绿色星技术手册是GBCA会员可以为您的业务提供的很多好处之一。会员也可以让您:免费使用GBCA会员标志 节省GBCA活动和课程的花费 节省绿星认证 获得免费的会员专属活动,包括成员网络晚会和“知道”会议。 2、评级工具记分卡 在记分卡中需要填写以下项目:是否是新建建筑或是翻新建筑;建筑名称、建筑地址、邮编、现状;申请者、联系人;绿星授权的专业、esd顾问、项目经理、设计师、结构工程师、质量调查员、建筑服务工程师、听觉顾问、景观顾问、建筑调查员、主要联系人、当地规划当职者;使用面积、总面积、楼层数、建筑设施空间比例;建筑描述(朝向、外形、结构、正面等);建筑服务(供热、制冷、照明、电梯、热水等);呈递日期、当前项目阶段、注册日期。 记分卡中还对什么是绿星,教育v1是用来做什么以及如何使用评级工具等等做出了详细的介绍。 绿星——建筑v1评估环保倡议以及/或者新教育设施的对环境的潜在影响,以及对已存在教育设施主要翻修的补充。

儿童空间认知能力发展相关研究概述

儿童空间认知能力发展相关研究概述 摘要:本文主要对幼儿空间认知发展进行研究阐述,重点介绍了以往研究儿童空间认知的实验方法、研究结果等具体从儿童包括对物体形状、大小、远近、方位等特性以及长度、面积、空间表证和推理能力的发展进行概述。 关键词:儿童空间认知能力发展 1 幼儿空间知觉的发展 1.1形状和大小的知觉发展 形状和大小是物体的空间特性。婴幼儿正发展着客体的实物概念(即各类事物具有不同的物理属性,因此能彼此加以区别),也发展着对形状和大小的认知。 儿童区分形状和大小的能力任婴儿期就开始发展了。研究者以测量婴儿注视时间的长短为指标,测量婴儿对各种图案的知觉。他们发现,几个月大的婴儿也能对一些视觉图形加以区分。如婴儿注视有图案圆盘的时间要长于对素色圆盘的注视时间,研究人员还进一步发现,婴儿的视觉偏爱发生得更早:在对新生儿进行的一项实验中,新生儿对正常人脸图形的喜爱程度高于对非正常的人脸(眼、耳、口、鼻混乱排列)的喜爱。 这些研究结果都表明,自婴儿期开始,儿童视觉区分图形形状的能力已开始发展。大约从初生后第五六个月起,随着儿童能手眼协调地抓控物体,儿童就开始积极地知觉物体的外形。2、3岁儿童对其

周围经常见到的熟悉的物体已能辨认,也能认识一些简单的图形,如圆形和正方形。但对于复杂图形的知觉还很困难,还难以辨别两个图形的细微差别。尽管有些2、3岁的幼儿认识正方形,但如果把正方形偏转45°放在桌子上,再令儿童辨认时,由于经验的局限,他们还会感到为难。 大小是幼儿必须懂得的另一种物体属性。儿童在婴儿期就开始认识大小。到2—3岁,儿童学会把小的盒子放在大盒子里面,玩“大套小”的游戏。但有关研究表明(沈家鲜,1987),大多数4岁以前的儿童对“大小”一词的理解还有困难,让他们比较两个形状相同、大小不同的物体时,他们不会区分,而只会分别指着两个物体说:“这个大、这个大”或“两个都大”、“两个都不大”等等。对于“有多大”的问题,儿童更不能理解。幼儿对“大小”的意义理解有困难,这是毫不奇怪的,因为大小往往涉及二维或者三维空间。 如何发展儿童的形状大小觉知?幼儿对物体形状和大小的认知发展是以知觉的恒常性为基础的。因而发展幼儿的形状、大小知觉就要鼓励幼儿多看、多摸,多用手去操弄物体,如在学步儿阶段(1岁。2岁)就可让儿童玩形式板游戏,将各种不同形状的木块放在相同形状的凹槽之中,或玩“七巧板”,将各形状的木块拼成一个正方形或苹果、梨子的形状等,发展他们的触摸觉。婴幼儿的天性是爱动的,喜欢这也模模,那也碰碰,如果成人感到这种行为十分“讨厌”,禁止婴幼儿触模物体,也就剥夺了他们成长所需要的经验。 1.2距离知觉的发展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