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课例研究报告范文

课例研究报告范文

课例研究报告范文
课例研究报告范文

篇一:课例研究报告范本

课例研究报告撰写的一般框架内容

一、阐述研究的主题与内容

1、确定研究主题

说明课例研究小组期望解决的教学课题(主题)是什么,研究这一主题的意义与价值。

2、选定研究课例

在教材分析的基础上,确定选择哪节课作为课例,阐述这节课的教学主题与研究课题之间的关系,明确通过对这节课的研究希望解决的具体问题有哪些。

二、呈现课例研究过程

这部分主要概述课例研究实践的展开过程。课例研究是个系统的教学改进过程,需要有多轮的研究课,因此报告中这部分的写作就要反映每轮教学实践的情况。呈现每节课围绕课例研究主题的设计侧重点,问题解决的情况以及出现的新问题。

1、学情分析和教材解读的深入

学情分析和教材解读是教学设计的基础,课例研究过程也是学情分析和教材解读不断深化的过程。课例研究报告中要具体呈现每轮教学设计过程中课例研究团队在学情分析和教材解读方面的主要变化。学情分析突出对学生原有知识基础和学习状态的把握不断具体、准确;教材解读着重展示几轮课例研究过程中教学内容选定方面的变化,并给出具体的说明。

2、教学设计的变化(备课的变化)

这部分要避免照搬教案,而是重在阐明每轮的研究课的具体教学流程设计上的明显变化(可通过案例对比并简单解析),具体描述教师的教学方式、教学关注点的优化和学生学习方式的变化。

3、概要呈现课堂教学过程的变化(课堂教学实际过程的变化)

这部分内容在一定程度上是整个课例研究报告的重点,撰写的过程是研究团队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再分析、寻找问题解决策略的心路历程。报告中这部分的写作要围绕课例研究的主题,针对各轮研究课的具体课堂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来展开,而不是再现课堂教学实录,呈现针对每节课出现的问题研究改进的过程。比如在该轮教学实践中出现了哪些问题,需要对教学设计做出哪些修改等,可以以主要环节或教学片断的形式呈现,有前后对比、改进并分析。在写作中要注意加入适当的课堂教学案例,将遇到的问题与反映课堂教学的真实案例材料相互印证。

4、课堂观察的重点与工具

概要介绍课例研究过程中,研究团队在课堂观察方面的总体思路。包括课堂观察指导与要求,研究成员分工,课堂观察展开的维度、具体的观察重点以及采用的观察工具(量表)等。

三、课例研究的成效与反思

1、课堂教学的成效

课例研究最终指向教学的改进,因此在报告中要通过对教学效果总结来反映教学改进的情况。这部分可以分别从学生和教师两个方而去考察。

(1)从学生的角度看,一方面可以考察他们的课堂表现,根据观察记录说明他们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和具体表现(参与状态、思维发展、学习体验等方面),尤其要突出的是不同轮次的教学中学生表现的变化情况。另一方面也叫以对学生实施教学后测,根据学生教学后测中的表现以及与前测情况的比较,来推断课堂是否有效地帮助学生掌握了学习内容。

(2)从教师的角度看,检讨教学成效主要以呈现教师从教学中所吸取的经验和教训为主,这些经验和教训是课例研究小组集体研讨与执教教师自我反思的结果。课例研究小组应该有意识地总结教学的核心经验,以便指导教师感知其他的教学情境,提高教学能力。

2、课例研究的主要成果与结论

根据课例研究的主题,阐述对这一问题的新的理解和认识,列举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策略和具体方法,明确后续研究跟进措施与要求。可以从老师、学生等角度进行策略和方法的总结。

3、课例研究反思

(1)对课例研究设计、组织、实施过程的反思及建议,比如在研究程序设计和具体操作方法方面有哪些得失,可以如何改进等。

(2)教师参与课例研究过程的经验、收获与反思篇二:课例研究报告的格式

关于“课例研究报告”的培训及说明

一、基本格式:

(一)、题目:即研究主题;是在教学过程中出现或发现的具有普遍性、共性的,且经过小组研究、讨论,确实值得研究并能够研究解决的问题。

(二)、副题;是指为研究主题而选的具体的某一节课或活动;

(三)、作者及工作单位;

(四)、正文

1、研究背景:即主题产生的背景,确立主题的依据和过程。

2、简要教学设计;此教学设计应该是在集体备课基础上形成的、汇集研究组集体意见后设计形成的。

3、课堂实录与反思:可以是整节课,也可以是针对主题研究的片段。一般是一课两上或三上,每节课后都应有反思或集体研讨内容。每一次研讨后都应产生相应的意见或结论(实际上就是上下一节课的依据)。

4、研究结论:经过以上的课例研究得到的与研究主题密切相关的结论。这里有的是终结性结论,有的也可以是对存在问题的阐述,但是,一般都应有阶段性的结论(或成果)。

二、注意事项:

1、主题立意明确,副题必须具体;

2、课堂实录一定要针对主题,反应主题研究的目的。

3、反思要深刻、具体、实际。

4、确实要有研究,不能凭空造。

5、特别提醒:不同的内容采用不同的字体。

三、课例研究的具体实例举例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途径.ppt

四、关于“优秀课例研究报告”评选的几点说明:

1、时间:征集截止日期:2007年5月31日;

2、范围:全县初级中学数学教师;

一、背景

初中生物中考总复习时间大约只有三个多月时间,时间紧,任务重,如何在有限的时间里对所学的知识进行系统的复习,建构科学的知识网络,加深知识的理解,并力争在中考取得优异成绩,是摆在老师和学生面前的艰巨任务,也是值得我们研究的问题。

二、中考复习课学情分析:

1、学生对知识的新鲜感明显减弱;

2、学生知识掌握的水平不平衡;

3、升学压力下学

生应试心理素质差异较大。

三、目前复习课现状分析:

由于时间紧,教师为了追求课堂知识容量,多采用灌输式复习方式,重知识的死记硬背,忽视方法指引,忽视了学生的学习主体性。此外;喜欢搞题海战术,盲目性强,题目重复率高。以上这些现象都使复习课处在低效重复的状态。

针对以上分析的情况,我们认为要提高复习课质量,使学生在复习课中巩固知识的同时,增长能力,学会学习,学会反思,并在中考取得优异的成绩,应改变传统的复习模式,优化

复习模式和方法。

四、授课过程

第一次授课:只复习了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两大知识点,教学过程如下:

复习目标:

1.扎实掌握植物光合、呼吸作用的相关基础知识。

2.熟练运用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提升控制变量和设计对照实验的能力。(重难点)

3.通过自主学习、小组合作运用相关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并举例说出其原理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 (重难点)

复习过程:

一.、图片导入——大树底下好乘凉,同学们能用生物学的知识解释原因吗?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复习的内容——绿色植物的三大生理作用。

(一)光合作用

1、自主学习---------根据图示写出光合作用的反应式

----------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

2、例题分析

(三)呼吸作用

1、观察种子的呼吸现象,总结呼吸作用的反应式

2、合作探究(一)

合作探究(二)实际生产中,提高农作物产量的方法。

3、练习

三、课堂小结

四、当堂检测:

1、夜间,在室内摆放植物过多会影响健康,其原因是()

a、气温较高

b、湿度过大

c、空气不流通

d、植物与人争夺氧气

2、某生物兴趣小组的同学通过观察和探究,对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进行了总结,并作了如下记录,找出记录中的错误选项()

a、光合作用要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

b、呼吸作用要吸收氧气,释放二氧化碳

c、植物在漆黑的深夜,只进行呼吸作用,不进行光合作用

d、植物在白天只进行光合作用,不进行呼吸作用

a、光合作用

b、呼吸作用

c、蒸腾作用

d、吸收作用

4、下列措施中不能增加温室内蔬菜产量的是()

a.增加二氧化碳浓度 b.延长光照时间 c.增加氧气浓度

d.合理密植

5.在温室内种黄瓜、西红柿等蔬菜时,为了提高产量,除了施肥外,下列措施中,可以选用的是()。

a.降低白天的温度 b.提高夜晚的温度

c.提高氧气的浓度 d.提高二氧化碳的浓度

6. 下列哪项和气孔的开闭基本无关? ( )

a. 叶中细胞的含水量

b. 无机盐含量

c. 环境温度

d. 光照强度

7.下列哪种物质不通过气孔进出? ()

a. 氧气

b. 二氧化碳

c. 无机盐

d. 水

8. 将手伸进刚打下的粮食堆里会感到发热,原因是( )

a. 粮食堆吸热

b. 粮食堆对手起了保温作用

c. 粮食正在进行蒸腾作用,消耗了大量的热

d. 粮食呼吸作用释放能量,部分变成了热能

9.(2011?广东)如图所示,将天平已平衡的实验装置放于阳光下照射3h后,发现天平明显向右倾斜,产生此现象的最主要原因是()

a.蒸腾作用b.光合作用c.呼吸作用d.分解作用

10.一个密闭的保温装置中装有正在萌发的种子,每隔一段时间测定其内的温度和氧气含量,并将结果绘制成曲线。如果横轴表示时间,纵轴表示温度和氧气含量。下列曲线图中能够正确反映温度(a)和

氧气含量(b)随时间变化的是( )

11、请根据光合作用、呼吸作用以及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的知识回答:

(1)a、b表示植物的生理活动:a是,b是。

(2)a、b表示两种物质:a是,b是。

(3)a作用的意义:不但为生物圈中所有的生物提供了,而且提供了呼吸

作用需要的,同时减少了大气中的含量,维持了生物圈

中的平衡。

(4)b作用的意义是为植物进行生命活动提供

第二次授课:“三大作用”一并复习,授课如下:

复习目标:

1.扎实掌握植物蒸腾、光合、呼吸作用的相关基础知识。

2.熟练运用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提升控制变量和设计对照实验的能力。(重难点)

3.通过自主学习、小组合作运用相关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并举例说出其原理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 (重难点)

复习过程:

一.、图片导入——大树底下好乘凉,同学们能用生物学的知识解释原因吗?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复习的内容——绿色植物的三大生理作用。

二、(一)蒸腾作用

1、自主复习--------根据导学案,复习蒸腾作用的知识。

1、概念:()以( )状态从植物体内散发出去的过程。

2、叶片的基本结构包括:_____、_____、______(内含输导组织)。气孔是由胞的空隙形成的,它们是植物体____________的“门户”,也是植物体与外界进行_________

的“窗口”,它们的张开合闭合受________控制。

3、保卫细胞位于表皮上,它与表皮细胞最大的区别是细胞内含有________。

4、说出蒸腾作用在自然界中的意义。

蒸腾作用能够促进植物体从土壤中吸收,促进______和________从根部运输

到、____ 等器官,还能使植物体有效地_______

2、练一练

(二)光合作用

1、自主学习---------根据图示写出光合作用的反应式

----------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

2、例题分析

(三)呼吸作用

1、观察种子的呼吸现象,总结呼吸作用的反应式

2、合作探究(一)合作探究(二)实际生产中,提高农作物产量的方法。

3、练习

三、课堂小结

四、当堂检测:

1、夜间,在室内摆放植物过多会影响健康,其原因是()

a、气温较高

b、湿度过大

c、空气不流通

d、植物与人争夺氧气

2、某生物兴趣小组的同学通过观察和探究,对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进行了总结,并作了如下记录,找出记录中的错误选项()

a、光合作用要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

b、呼吸作用要吸收氧气,释放二氧化碳

c、植物在漆黑的深夜,只进行呼吸作用,不进行光合作用

d、植物在白天只进行光合作用,不进行呼吸作用

3、潮湿的稻谷堆中温度较高,这些热量是来自稻谷种子的()

a、光合作用

b、呼吸作用

c、蒸腾作用

d、吸收作用

4、下列措施中不能增加温室内蔬菜产量的是()

a.增加二氧化碳浓度 b.延长光照时间 c.增加氧气浓度

d.合理密植

5.在温室内种黄瓜、西红柿等蔬菜时,为了提高产量,除了施肥外,下列措施中,可以选用的是()。

a.降低白天的温度 b.提高夜晚的温度

c.提高氧气的浓度 d.提高二氧化碳的浓度

6. 下列哪项和气孔的开闭基本无关? ( )

a. 叶中细胞的含水量

b. 无机盐含量

c. 环境温度

d. 光照强度

7.下列哪种物质不通过气孔进出? ()

a. 氧气

b. 二氧化碳

c. 无机盐

d. 水

8. 将手伸进刚打下的粮食堆里会感到发热,原因是( )

a. 粮食堆吸热

b. 粮食堆对手起了保温作用

最新小学数学课例研究报告

小学数学课例研究报告 内容摘要:《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学科教学应注重“三维目标”的有机整合,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和谐统一,这样才可以让每个学生获得全面和谐健康地发展”。课例研究是实现有效教学的重要途径,并且已经成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一个必备环节。数学课程更应该让学生愿意亲近数学,认识数学、了解数学、应用数学;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认识自己的生活的环境与社会”,学会“做数学”和“数学地思维”;发展学生理性精神、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克服困难的意志力,建立自信心等。 一、背景与主题 “课例研究”是在新课程改革深入开展的背景下产生的一种校本教研活动方式,是一种以“课例”为载体的教学研究,它围绕如何上好一节课而展开,研究渗透或融入教学过程,贯穿在备课、设计、上课、评课等教学环节之中,活动方式以同伴成员的沟通、交流、讨论为主,研究成果的主要呈现样式是文本的教案和案例式的课堂教学。也是一种“教学与研究的一体化”、十分行之有效的提高教师专业素养和教学质量的手段。 《新课程标准》中也提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为了让数学学习与学生生活密切联系起来,让学生运用数学知识去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我们提出了“让数学走进学生生活”的校本研究课题。主要研究内容为教材中的“实践活动”怎么实现;研究如何设计数学活动,才能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学习的乐趣;研究怎样改革教材资源,让课本知识更加贴近学生生活。《数学课程标准》从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四方面规定了小学数学教学的总体目标,这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在数学课程中的具体体现。反映了《标准》对未来公民在与数学相关的基本素养方面的要求,也反映了数学课程对学生可持续发展的教育价值。 二、情境与描述

数学课例研究报告的案例写作格式

数学课例研究报告的案例写作格式

数学课例研究报告的案例写作格式 课题:11.2.1 三角形的内角 课前设计 一、设计理念 树立“以人为本,以学定教,教服务学”的教学设计理念,努力做到授人以鱼(提供、展示优质的学习内容)、授人以渔(点拨、启迪、示范有效的学习方法)的同时授人以欲(激励、唤醒和鼓舞,强化学习欲望),促进学生从“要我学”到“我要学”,从“学不会”到“学会”,从“不会学”到“会学”转变,养育学生有效的学习信念与方法,良好的学习习惯与情感态度,实现“凡为教,目的在于达到不需要教”的教育追求和“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快乐,考试考得满意”的现实诉求。 二、设计方法 (一)弄清起点 弄清起点旨在明确新课从哪里来,主要经过摸清学情(备学情)和分析教材(备教材)加以确认。摸清学情主要是明确新课学习的主观起点,分析教材主要是寻找新课程的客观起点。主观起点和客观起点都是新课的生长点,只有找到新课的生长点,新课才有自然生成的可能。 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说过,“如果我不得不把教育心理

学还原为一条原理的话,那我说影响学习最重要的因素是学习者已经知道了什么。”这道出了摸清学情成了新课学习起点的源头活水。一般而言,摸清学情主要从学生的情感与意志起点、思维与习惯起点、知识与经验起点三个方面进行。 本节课安排在初中二年级上学期。我教的初二班级成绩属于中等偏上的班级。整体而言本班学生本节课的主观起点为,在情感与意志起点方面,好奇心较强、态度较认真、愿学但意志力不够持久!在思维与习惯起点方面,形象和直觉思维多,抽象和逻辑思维少;喜欢动手操作,弱于言语表示,习惯被动接受,弱于主动分享,因此需要促进学生扬长补短。对三角形内角和为180°有一定的直觉判断,但难以运用数学语言表示和逻辑推理。在知识与经验起点方面,在小学曾有用量角器测量三角形内角、拼图或折叠三角形的经验,在初一也曾经历用几何语言推理证明平行线性质的初步经验。 客观起点是指知识本身产生的逻辑起点,主要经过分析教材的地位与作用、重点与难点,寻找知识的生长点。本节课教学安排是2课时,这是第一课时。本节课的前面内容是《与三角形有关的线段》,后面是《多边形及其内角和》。学习三角形的线段,接着学习三角形的角(内角和外角)及其性质,是对三角形学习的细节刻画,本节课的重点是三角形内角和定理,难点定理的推理证明。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在

微课程研究报告

如何应对不听从班主任安排的学生 一、发现问题 在我的班主任的工作实践中,我就曾经遇到个比较典型的案例! 记得那是我当班任的第五天,就遇到了一件让我棘手的事。事情是这样的,那天是在上早自习,我们班的于龙同学本来是咋第二排的结果窜到了最后一排,还和其它同学说话,我看到后很生气,要求他回到自己的座位上去,当时他没动,还没好眼神的瞅着我,似乎很不服气。我就更生气了,说了一句不想回去你以后就坐在那吧!他还顶撞说:“凭什么呀!”一点没有退步的样子,这样我们就僵持了起来。这时,正好下课了,缓解了尴尬。二、了解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 事后他找我说明了早上窜桌的原因。原来是问作业题呢,老师要求,下自习就要交的。还表明自己平时就是个倔脾气并没有顶撞老师的意思。还说其实老师应该问明白我窜桌的原因再发脾气的。 事发后,静缓而不急动。一些班主任在顶撞事件发生后,急于解决。或找学生家长告状,或到学校学生科寻求解决的办法。在顶撞事件发生后,大多数学生的心理会很敏感、很脆弱。如果再找家长和学校去刺激他,学生会很反感,很容易产生更坏的结果。通过实践,我觉得,事件发生后,不要急于采取行动,要缓一缓,让自己静下心来思考。想一想,为什么会发生顶撞事件,

自己在处理问题的过程中有哪些不足。如果自己能解决,就不要找学校、找家长。另外,对于学生的不尊敬,课堂上发生的事情尽可能放在课后处理;公共场合发生的事情不要当众批评,可以换个环境个别交换意见,或者通过第三者向被批评的学生传递批评信息,或者创设氛围让他于 “无意之中”听到你的批评意见,这就好比“隔壁有耳”,故意让学生在“无意之中”了解到你的批评意图,从而认真审视自己的言行,改正过错,弥补不足。当老师的都知道,学生顶撞教师的事件常常发生。如当面跟老师对嘴顶撞、背后辱骂老师,严重者甚至与老师当面动起手来。班主任作为学生最直接的管理者,更容易引起和学生的冲突。出现了学生犟起,对老师的话不听从不予理睬,甚至动手这种事情如果处理不好,从小处讲对学生、家长和班主任本人会造成不良的后果,从大处说会影响学校的声誉以及社会的安定和谐。因此,班主任在处理学生的顶撞事件时,应慎之又慎,细之又细! 三、采取措施 我采取了以下措施: 一、事发中,冷静而沉得住气。当与学生发生冲突时,不激动、不动怒,作为班主任必须用理智战胜感情,冷静处理顶撞事件。苏霍姆林斯基说得好:“教师的职业意味着他放弃了个体喜怒哀乐的权利,应使自己胸怀宽广。 二、处事方法上,深切而不敷浅。班主任批评学生时,即使

幼儿园教育性教育案例分析报告

幼儿园性教育案例分析:给孩子一个有 尊严的身体 (教学方法) 案例背景: 有位科学家曾经说过,人们生来就具有性的差别和性的要求,并且保持终生。在儿童期,尤其是婴幼期,根本不存在性问题,更无从谈起性心理了。事实上,人生伊始就有性生理现象出现。当然,婴幼儿期也就相应存在着性心理问题,只是表现形式和认识程度不一样。在很多成人眼里,小孩根本不是一个完整的人,因此往往随意逗弄孩子,不论孩子是否愿意,掐一掐,捏一捏,摸一摸,抱一抱。最近,我班的孩子经常会问:“老师,为什么女孩子要蹲下来,我们男孩子就要在另一处站着小便呢?”同时,他们对两性问题表现出的早熟倾向引起了我们的关注:有的孩子经常会扭住我提了很多他关于成人生活的困惑;还有的男孩子竟忍不住好奇,偷偷在女孩子小便时观察一会儿……。近日,又从新闻上看到一男子对儿童进行性侵犯,又恰逢“安全宣传日”。于是,我们决定对孩子们现阶段最为关注的话题作出正面的、积极的

回应,新《纲要》指出:“幼儿园必须把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的身心健康工作放在首位。”这就要求幼儿园教育目标必须以幼儿为本,从幼儿生命健康成长的需求出发实施教育,为幼儿奠定终身发展的基础。同时对学前教育阶段如何开展启蒙“性教育”进行探索,生成了本次活动“身体的秘密”。 案例描述: 一、在教师的谈话中很自然的引出了问题“什么是性”,在让小朋友以性别分为男女两组的同时,幼儿阐述着自己对不同性别的看法,即“男女有什么区别”。从而教师又提问引发幼儿思考:什么是“性”? 有的说:“性是我们的姓名。” 有的说:“性是性别的不同,就是男孩和女孩。” 那么怎样来辨别男孩女孩呢?孩子们都选择了平时生活中男女的外表特征来进行区分,如:头发的长短、鞋子的颜色与款式、裙与裤的差别。恰巧,

课例研究报告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课例研究报告 一、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的学习,是一种以小组学习为基本形式的教学活动。我国新颁布的《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由于合作交流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意识和积极的个性心理品质,能有效地促进学生自主发展,所以,进行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来,这种愉快的学习方式被广大教师普遍采用。为了让学生学好《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这节课的内容,在设计本节课时,我将合作交流带入民主和谐的教学课堂。优化教学习过程,真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二、研究的内容和目标 九年义务教育五年制小学试用课本第十册96页《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 教学目标: 1.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联系区别。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抽象概括的能力和初步的空间观念. 3.培养合作学习能力和交流能力,培养学生自主思考的习惯. 三、教学设计与说明 学生通过以前的学习,已经能识别长方体和正方体,本节课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认识它们的特征。立体图形的具体研究,学生是第一次,所以首先要让学生了解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区别;然后再引导学生通过感受、观察、比较,认识到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以及它们二者的关系。通过看一看、摸一摸,知道长方体有几个面?各是什么形?继而概括出长方体的特征.然后教师通过变换长方体的摆放方向,从直观上加深对长方体的认识.最后教师再出出示长方体图,让学生抽象的认识长方体.体现了对学生思维深刻性的培养. 四、研究课例样本 一、课前谈话

小学品德学科教学研究课题开题报告范文docx

“小学品德学科中探究式学习方式的应用实践研究”课题 开题报告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1.人的核心素养培养的需要。 《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提出了加强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探究能力作为学生发展中必备的一个核心能力是品德课程对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重要内容之一。 《品德与生活、社会》课标中也明确将“探究学习”作为有效教学活动的方式之一。因而,品德教学中对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是人的核心素养培养的需要。 2.对品德课程教学实效的追求。 然而,反思我们的品德课堂教学现状,其实效性长期被人诟病,其主要原因在于传统的道德说教方式将品德教学变成生活常识、道德规则、史地知识、文化环境等诸多知识拼盘,试图让学生在极短的时间内掌握大量的系统知识,知识学习与品德养成目标割裂,学生被动地接受,没有经历知识的再发现、再创造,缺乏真实地体验,从而导致学生知行不一。因而转变教学理念,突破传统的品德教学培养模式,重新建构以“让学”理念为核心的品德学习模式将成为必然。 3.拓展学生品德课程学习路径的需要 探究式学习作为一种开放的、有利于终身学习与发展的创新学习方式,对于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奠基性的价值。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用自己的眼睛认识生活,感知社会、获得认知,在实际的研究活动中获得情感体验,自觉树立道德观念,使良好的品德真正成为学生自己的需要,让学习自然发生,达到知行统一。实现向学生生活世界的回归,具有重要意义。 我们在课题提出之初围绕“品德课堂中对探究式学习方式应用的现状”进行了一些课堂观察与师生访谈。与传统的读教材、听老师说相比,学生更愿意围绕自己感兴趣的问题通过自己的研究、参与、讨论自主获取知识,获得体验,觉得这样的学习更有价值。许多学科骨干教师也尝试引导学生在一些学习环节中使用探究式学习方式。但这些尝试很多还留于形式,难以深入。对于探究方法的指导、资料搜集整理能力的培养、探究结论的呈现方式等尚未成熟,需要深入地研究形成可复制的策略与模式。 二、课题的核心概念及其界定 美国心理学家、教育家杜威对探究作了这样的界定:“探究是一种受控制的或有方向的转化活动。它把一个不明确的情境转化为明确的情境。在这明确的情境里,它的组成的区别和关系都是那么明确,从而将原初的情境中的要素统合为一个整体。”可见,探究是一个具有目标性的活动过程。既是一种教学方式也是一个学习活动。 作为人文社会科学的品德课程,道德教育需要探究吗?其与自然科学的“探究学习”又有何区别呢?根据《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学科的特点和学界对探究学习的定义,我们将本课题中品德教学中的“探究式学习方式”界定为:学生从自己的意义世界(生活)出发,发现生活中的问题与困惑,选择和确立主题,运用多种感官去观察、体验、感悟、思考,通过搜集证据,整理、分析信息,表达和交流等系列探索活动,获得对世界、生活的真实感受,得出有价值的观点或结论,从而促进道德认识与社会性发展、激发道德情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主动追求意义世界。 三、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现状与研究价值 国内外学者在同一领域研究的现状如何?本课题又有怎样的研究价值呢? 探究式学习在20世纪初开始发展,到20世纪中期达到第一个研究高潮,发展到现在已经是教育界和心理学界不可缺少的改革新点。 1.国外研究状况 最早提出探究式教学的是美国心理学家、教育家杜威。主要被应用于科学教育中。

微型课题研究报告

“任务单导学模式”下语文研究式学习的监控策略探讨 课题研究报告 江苏省如皋第一职业高级中学王永建 《“任务单导学模式”下语文研究式学习的监控策略探讨》是我校语文教研组为摸索任务单教学模式规律,研讨学习监控对策而组织申报、研究的微型课题,作为江苏省如皋第一职业高级中学2009-2010学年度第二学期研究课题微型课题之一,已于2010年3月由学校批准正式立项。根据课题的研究计划和预期目标,现将本课题研究方案作简单总结报告如下: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及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1、课题提出的背景: “十五”以来,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关心和支持下,如皋教育的硬实力和软实力都在不断增强,教育研究、学校管理、德育、体艺等都形成了鲜明的区域优势和地方特色,教育教学质量更是持续高位走强。我们的课堂教学改革,就是在基础教育发展势头强劲的背景下展开的。 二十多年来,素质教育一直是中国教育的重大话题和课题,目前,又被提到空前的高度。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我国社会经济和谐、科学、可持续发展对教育提出的必然要求。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2009年3月5日,温家宝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都强调了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2009年6月12日,江苏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也转发了江苏省教育厅等部门《关于进一步规范中小学办学行为深入实施素质教育的意见》,这表明党中央、省委省政府实施素质教育的坚强决心。坚决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入进行新课程改革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在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在实际工作中依然存在不少问题,有些问题甚至还很突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素质教育和新课改的理念并没有完全转化为教师的教学行为。 如皋教育开始探寻有效课堂的思想和理论源头,摸索有效教学实现的策略、路径和手段,继承和发扬我市优良的教育教学传统,逐步建立了“活动单导学”教学模式。 二是教师不能准确理解和把握新的课程结构和教材体系。我们的教师对老教材的结构和知识体系有着较为深刻的认识,能较好驾驭教材,驾轻就熟,教起来得心应手。面对变化了的新教材,我们部分教师的观念却未变,教法也没有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总是捉襟见肘,处处被动,甚至出现了盲目蛮干的教学行为。 三是面对多元化的改革主张和教学模式,一些老师“等”“靠”思想严重,“问题意识、反思意识,研究意识”比较薄弱,不能主动地在教育理论指导下对课堂教学改革作更多更深入的思考,更多的却是对现有评价手段的埋怨。同时,校与校之间、教师之间参与课改的态度、能力和水平严重不平衡。 2、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1)构建具有我校特色的“任务单导学模式”下语文研究式学习的监控策略模式,提高任务单导学模式效率。我们将根据我校教学现状和课改发展趋势,积极探索,集中群体智慧,整合教育资源,构建适合职教特点的、具有我校特色的“任务单导学模式”下语文研究式学习的监控策略模式。 (2)营造教育科研氛围,培养教师研究意识。科研兴校,通过微型课题研究,逐步克服教师的畏难情绪,激发教师的研究兴趣,培养教师的反思品质,促进青年教师成长。 (3)摸索“任务单导学模式”下语文研究式学习的监控策略,切实提高“任务单导学模式”下语文研究式学习效率。总结经验,挖掘潜力,提高学生研究式学习水平,为学生搭建更好的成长舞台,打

幼儿园教学案例分析报告

幼儿园教学案例分析 让幼儿互动让环境说话—— 主题探究活动《十二生肖》有关案例分析

一、教学活动背景: 此阶段的主题探究活动是《十二生肖》。整个活动室里呈现出一派繁忙而有序的活动场面,氛围是那么的宽松、愉悦,我走在他们中间,或参与他们的讨论,或解答他们的疑问、或和他们一起寻找答案,徜徉在这探讨研究的氛围中,自己好像也回到了童年,很快融入这个大火炉,成为他们探究活动中的一员。 二、案例描述: 突然,我被一首朗朗上口的儿歌吸引了,这个声音来自语言区的程宗宵:“小老鼠,吱吱吱,个子不高排第一,牛第二,虎第三,兔子第四跑的欢,龙第五,蛇第六,马第七,羊第八,猴第九,公鸡是十跟着走,狗排十一汪汪叫,最后老猪来报道。”听到这首活泼易懂的儿歌,我马上想到,在后面教师预设的学科课程里,有关于认识十二生肖的容,而十二生肖的顺序正是这一活动的难点,这首活泼易懂的儿歌不正生动地描述了十二生肖的顺序吗? 于是,我快步走到语言区,用鼓励和赞赏的语气对他说:“你可真能干,朗诵的那么清楚、熟练,这首儿歌很好听,说了十二生肖的事,小朋友都很感兴趣,你来做个小老师,把这首儿歌教给你们团队的小朋友,让大家和你一起学习,怎么样?”没想到,一向向、不善言辞的程宗宵竟然高兴地点了点头,一字一句的教起小朋友来,大家兴致勃勃地学着,神情是那样的专注,声音是那么的整齐、洪亮。大家的学习热情表现出了前所未有的高涨,在“小老师”的带领下,竟然也朗诵的有声有色。很显然,程宗宵这个“小老师”的魅力发挥得

淋漓尽致,大超过了我平时的教学效果。 下午,我找出了有关十二生肖的图片,按顺序把它贴在幼儿每天经过次数最多的盥洗室门口,让每个经过这里的幼儿,在有意、无意间看到这些图片,以便及时加深对十二生肖的印象。而几乎每一个经过这里的幼儿,都会停下脚步,指着十二生肖的图片说出了那首活泼易懂的儿歌。就这样,对于十二生肖的有关容,没有教师深入浅出的讲解,未再运用任何专门的教具学具,孩子们对这个活动却表现出前所未有的热情。经过短短两天时间,因为有幼儿间的互动和环境的潜移默化,班里的每一个幼儿都能熟练、生动地朗诵出这首儿歌,轻而易举地掌握了十二生肖的顺序。我下面预设学科课程里有关十二生肖的教学容,就这样轻而易举地被孩子们所理解和接受了。 三、活动分析: 很显然,这是主题探究活动中一次成功的、恰到好处的教育教学活动。它的发生具有偶然性,教师却及时地抓住了这次难得的教育契机,对幼儿进行了恰当、巧妙的指导,体现了教师先进的教育理念、科学正确的教育决策和恰当及时的教育措施。它的成功之处在于教师的善于观察、果断决策,针对幼儿的表现,尊重幼儿的活动兴趣,结合整个主题探究活动中幼儿应知应会的教师预设学科课程,巧妙地运用人力资源和活动室的环境资源,让 幼儿在积极互动的活动氛围中进行主题探究活动,调动了幼儿活动的积极性,促进了主题探究活动的顺利开展! 四、教学反思:

课例研究报告

课例研究报告 一、提出课例研究的背景 课例研究的提出是普教科研回归本原的一个举措。提倡教师的研究回归本原,就是关注实践问题的解决。即教师的研究以行动研究为首选,以课堂为研究的主要场所,以实践反思为主要特征,以指导教育实践获取策略知识、促进专业成长为首要目标。 课程改革已经进入攻坚阶段。课程改革必须有教师的跟进;课程的理念必须让教师内化,才会转化为实际行为;课程改革中的教师不应只是“教书匠”,而应是自觉的研究者。 二、课例研究的价值取向 通过文献检索和实践经验总结,课例研究的校本培训是解决由理论到实践的一条有效途径。课例研究把先进的理念通过课例为载体的研究、指导、对话,通过专家、骨干教师等高一层次的研究人员的引领,通过教师个人在反复讨论中做行为自省与调整的跟进,实现设定的目标。 课例研究重视积累,重视增加教师的实践智慧,发展教师的反思能力,强调面对教学共同分享,其意义十分明显。 三、课例研究的基本操作 1、选题。与任何一项研究一样,课例研究也要有一个研究的主题。 2、选课。有了研究主题,接着是选课。 3、设计。要思考在教学设计中,如何依据新课程理念和我对这节课的理解设计教学?如何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 实施。把设计变成课堂教学的过程。并仔细观察分析其效果。 课后反思。通过对课的分析,形成什么反思文本? 反思的结果是对后续研究的导引。教师再选择一节课,通过再设计、实施、课后讨论与反思达到新行为阶段,从而实现行为跟进。 四、课例研究成果表述 研究主题。完成一项课例研究后,会留下很多素材。研究者要对素材进行取舍。取舍的依据首先是主题的突现。一个课例研究会不可避免地涉及“这节课怎样上才好”,但这不是课例研究的主题,是一般意义上的评课。 研究过程的展示。在叙述课例研究的过程中,研究者依据的是行动研究的要义,采用叙事研究,从研究材料中得出研究结论,而不是脱离材料,空发议论。 反思。反思是课例研究中极为重要的内容。缺乏反思的课例,不是完整的课例,甚至算不上课例,只是教学实录而已。 把教学实录转写成课例,不仅有主题、选材的问题,还有文章结构安排,语言表述等。 开展课例研究,十分强调研究者的理论学习。课例研究的基础是教师自觉的实践反思,而实践反思又往往依赖于理性精神、批判精神。 附表:课例研究与教学研究(公开课)的区别

刘炜伟《欲扬先抑绘人物》课例研究报告

《欲扬先抑绘人物》课例研究报告 雅礼雨花中学刘炜伟 一、选题原因: 1、学生描写人物外貌平淡乏味,千人一面,不能通过外貌描写表现人物的精神之美。 2、七年级上册《阿长与山海经》,八年级上册《列夫托尔斯泰》两篇作品均运用了欲扬先抑的手法。七年级下册《老王》、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藤野先生》《列夫托尔斯泰》中的外貌描写运用了反讽、素描、渲染等手法,为学生在运用欲扬先抑的手法来描绘人物外貌的过程中,综合运用多种手法提供了基础支持。因此,此课题适用于八年级下期或者九年级上期。 3、课标要求,八年级学生写作要“言之有情”“言之有序”,表达自己对生活的独特观察和感受。此选题,既能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逻辑思辨能力,也能促使学生综合运用多种手法,表达自己对人物的观察和情感。 二、文本选择和改编: (一)教材文本: 1、《藤野先生》中“清留学生”和“藤野先生”外貌描写,借以回顾“反讽之法”和“素描之法”,朗读加技法判定。 2、《列夫托尔斯泰》中“托尔斯泰”的外貌描写,借以回顾“渲染之法”,朗读加技法判定。 3、改编《列夫托尔斯泰》文本,将多个段落的内容,组合到一个段-落中,三个目的:其一,让学生感知“欲扬先抑之法”;其二,引导学生分析内在的逻辑关系;其三,找到标志性词语——然而。 (二)其他经典:无 (三)学生作品:两篇学生描写“刘老师”外貌的优秀作品。 1、使用“渲染之法”的习作。 2、使用“欲扬先抑之法”的习作。 目的:通过对比,比较两种手法的不同效果,分析“欲扬先抑之法”描写人物外貌的好处,即抓住特征,由表及里的表现人物的精神之美。 3、抓“初看、再看、深看”等词语。 4、总结相关技法:抑则多点,扬则聚焦。 三、教学过程、学生表现及教师反思: (一)情境引入: 星城实验中学送课:聊天式引入

初三作文之初中英语课例研究报告

初三作文之初中英语课例研究报告

————————————————————————————————作者: ————————————————————————————————日期:

初中英语课例研究报告 【篇一:初中英语课例研究报告(正稿)】 英语课例研究报告 研究主题:初二英语听说课 教学课目:module7feelings andimpressions unit1 教学年级:初二年级 执教教师:吴鹏程 研究教师:朱妙容庞英邓国云鄔乃禄潘艺娜廖理会蓝华萍党莉 指导老师: 吴凌羽 研究过程: 一、原始课例 回顾我们一年多的教学实践,又认真观摩了多节新教材的研讨课,我们发现虽然使用了新教材,但在speaking教学过程中仍受传统模式的干扰。导致学生在“说”课堂上动口,动脑意识不强。那么教师如何设计“speaking”的教学,使得课堂气氛活跃,让学生真正成为教学主体,在教学过程中确确实实地“动”起来就成为我们研究的主要内容。活动内容: 通过本模块的学习,学生可以学会表达自己的感觉和印象。 话题背景:本模块以感觉与印象为话题, 内容主要是谈论对食物等的感觉、评论以及对人的印象等。了解表感觉和知觉的系动词的用法;了解英国女孩sally的情感态度和喜好,很符合学生的兴趣,语言实

践活动比较好开展。学生可以围绕这一话题进行大量的听、说、读、写方面的语言实践活动。阅读的重点在于理解,在此基础上学会一些描述人长相和性格的表达方式,包括句式和一些形容词。 教学目的:通过谈论感觉与印象训练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掌握使用表感觉和知觉系动词和系表结构,养成正确表达感觉与印象的能力。 教学重点:1.能正确使用表感觉和知觉的系动词:sound,sme ll,look, taste, feel; 掌握句子的系表结构:link verb+adj.2. 能够对食物的味道、人的印象等进行评论。 教学难点:1、掌握一些句型的用法 2、如何提高学生的口语能力 教学方法:分组讨论,使学生自由交谈,然后分角色表演。 教具:小黑板,卡片 教学过程: 二、活动设计 活动1:describethings 说明:先选一位同学为主持人,描述出某一物体的特征,其他同学猜。猜正确的那位同学就是下一场比赛的主持人。 活动2:message collection 说明:四人小组活动。第一个同学先想出一样描述的物品,然后用一句话描述出来,第二个同学先重复第一个同学的话,接着再说一句。依次类推。 活动3:挑战解说员 说明:课前教师先准备好写有各种物体名称的小卡片若干,由一位同学上台随机抽选卡片,并将卡片上所写物体用it looks/sou

2018-物理课例研究报告-word范文 (8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 物理课例研究报告 篇一:初三物理《摩擦力》课例研究报告 从生活走向物理 , 从物理走向社会 ——初三物理《摩擦力》 一、研究背景 1、知识基础:《摩擦力》一节是鲁教版八年级教材第六章第四节的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力的基础知识之后所要学习的知识。在初中运动和力这部分内容中是一个重要的知识点。摩擦力的概念比较抽象,对于摩擦现象,学生有丰富的感性认识。从初中教学的要求来说,知识本身的要求并不高。教材中的安排是通过认识滑动摩擦——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知道滚动摩擦和静摩擦——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和应用。 2、能力基础:虽然学生已经在前面的学习中经历了科学探究的几个环节,但是初二的学生刚接触科学探究的程序、思路和方法,还不是很完整。用生活中的摩擦现象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让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通过设计和完成实验,分析总结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把有关摩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当中,知道增大、减小摩擦的方法。 3、心理基础:本节课利用滑动摩擦力的教学,以学生为主体 , 以探究性学习为基础,引导学生经历一个基本完整的探究过程 , 让学生进一步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培养学生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培养学生掌握科学规律,使学生通过物理课的学习有更强的进取心。 二、研究过程 (一)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知道摩擦力是如何产生的。知道摩擦力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知道摩擦的利与弊。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和实验,感知摩擦力的存在。通过实验,探究摩擦力跟物体表面受到 的压力以及接触面的粗糙程度的关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步骤并付诸实践。在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 共同探讨,取长补短的协作意识。 (二)重点 知道滑动摩擦力阻碍相对运动,猜想和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因素的方法。 (三)难点 在探究过程中,体验科学探究各环节的方法与思路,多方面考虑问题,培养 学生对科学研究的兴趣。 (四)过程及方法 1、摩擦概念的引入: 自行车在路上滑行时,总会慢慢停下来。为什么? 实验: (1)手平放在桌面上,用力推或拉,使手在桌面上运动,感受到了什么? (2).手平放在桌面上,不用力推或拉,保持手不动,感受有没有一个阻碍手运 动的力? 2、小组合作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⑴提出问题: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是什么 ? ⑵ 猜想与假设。 问题:你的根据是什么?你认为这些因素如何影响摩擦力? 各小组确定自己的研究课题和讨论实验方法。 如果有学生提出重力是影响因素,可做简单比较加以说明。 对于材料性质这一影响因素,不过多强调,通过事例让学生了解即可,如果有学生感兴趣,可适当安排。 (养成良好思维习惯,科学的猜想与假设,鼓励自主探究。)

微课题研究报告案例

微课题研究报告案例 案例一: 用真诚的关爱走进她的心 一、发现问题 新学期,学校安排我做四(3)班的副班主任。在与学生几天的接触中,我发现了一位姓李的女学生非常特殊:歪扭的小辫、羞涩的目光使小脸显得有些苍白,时而发呆撵头发、时而嘬手指,就是不和同学一起活动。有一次下课,学生们三五成群地在教师外嬉戏、玩耍,只有她一个人静静地独坐在教室里,表情麻木,手里的笔在纸上画画写写,然后又把纸撕成碎片摆在桌面上,边摆边自言自语,叨唠的是什么谁也不知道。我走到李某的身边,问她怎么不与同学们一起玩耍,她说:“我喜欢一个人带着。”我的心一沉,孩子的天性是活泼好动,不应该像她这样。她为什么喜欢一个人独处,不愿意融入集体当中呢?随后的几天里,我加强了对李某的观察。通过细心观察我还发现,放学后,她独自一人低头匆匆回家,不与同学结伴;当她犯了错误时,喜欢把责任推到别人身上;好生气,对某件事不满时总是自言自语,有时还摔书。她没有笑脸、没有朋友,“孤独”“忧郁”常伴随着她。 很显然,在这个班级里,李某是一个很孤僻的特殊孩子,为什么在她身上存在着这么多问题?是什么原因造成的?这些问题引起了我的深思,我打算去了解她,帮助她走出自我封闭的阴影,做一个健康、快乐的孩子。 二、了解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 通过与家长、老师和学生的沟通,我了解到她孤僻性格形成的原因:一是家庭的生活环境封闭,父母与她缺乏交流和沟通;二是在学校,老师和同学常常忽视她。 没有父母的关爱和引导,李某对学习没有兴趣,学习成绩不是很好,很少有成功的体验,因而严重挫伤了她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信心。在与同学交往时,她不懂得尊重他人,固执武断,缺乏与同龄人交往的技巧,因此同学们很少和她一起交流,都远离她。由于自身的个性和坏脾气,她很少参加集体活动,经常独处,得不到同伴的安慰和鼓励,因此造成她对人对事都很冷漠。 三、采取措施 又一个新学期,学校安排我教该班的数学课,我打算借此机会做好转化李某的工作。我认为,只有学校与家庭配合,改善她与周围人的关系,尤其是她与亲人及同学之间的关系,让她感受到家庭和班集体的温暖,使她在心理上有安全感,消除戒备心理,才能使她逐渐摆脱孤僻。, 我采取了以下措施: (一)加强与家长的沟通和交流,让家长给予她关爱与赏识 1、让家长与孩子谈“爱”,赏识孩子。 暑假里,我经常和李某的妈妈沟通,并要求李某的妈妈在新学期开始时,给孩子写新学期寄予----以书信的形式结合孩子的优点、特点、闪光点写一封赞扬信,并在信的结尾提出对孩子的希望,字里行间要体现父母对她的爱。 9月1日,开学的第一节数学课上,当我在全班同学面前读李某妈妈写给她的信时,李某静静地听着,当我宣布这是她的爸爸、妈妈写给她的信时,她非常惊喜,激动地站起来,难得地说出了“谢谢爸爸、妈妈”这句话。同学们为她态度和情感上的转变热情地鼓起了掌,更为她发自内心的笑脸热情地鼓掌。紧接着,我拿出了早已为她准备好的笔记本送给她,让她在上面写下自己的喜悦和进步。 新学期之初,她首先得到了来自父母、老师、同学们的关爱,使她从心理上开始亲近父母、老师和同学们。这种愉快的心情成为她快乐学习和成长的动力。 2、让家长把时间留一点给她,并和她多交流 在我的指导下,李某的妈妈每天晚上和她交流学校里令她高兴的事,分享她的快乐。有时发现女儿心情不好,就主动问她是不是碰到了什么困难,然后认真地听她的诉说,并帮助她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如果在外出差,李某的妈妈会每天打电话和她交流,使她感受到妈

幼儿园案例研究报告

案例研究报告 案例一 中班的豆豆在老师眼中是个调皮的小孩而且存在攻击性行为。在别的孩子安静的看绘本故事时,他会大呼小叫,争抢别人的书;当大家在户外自由活动时,他会故意推搡、无缘无故“欺负”别的小朋友;他会大喊着“奥特曼”模仿动画片里的一些动作挑衅别的小朋友。每天老师都能收到小朋友对他的告状甚至是家长的抱怨。老师们都对这个孩子感到头痛,也专门叫来他的家长沟通交流,可是效果不是很理想。 经过老师们的沟通交流以及对他家庭的多方了解,我们得出一些结论,正如今天王铮教授说的那样,“我碰你,故我在”。这种类型的孩子就是在小朋友们的告状中,在老师的批评关注中找存在感。对待这种“属性”的孩子,越束缚他们,反弹就会越大,老师们对此都深有体会。既然压抑不住,我们就需要帮助孩子宣泄。他们需要情感的宣泄。今天王铮教授也提到了这一点,并结合他病患的实例跟大家讨论,这让我也联系到豆豆的情况,简直有异曲同工之妙。 对于豆豆这样的孩子,我们尝试创建组织合适的教育教学活动来帮助他们完成情感的宣泄。例如户外集体活动:“泥窝窝”。“泥窝窝”是几代人经久不衰的游戏,简单易行,在农村幼儿园我们依然把它当做本土资源融入教育教学活动中。这种游戏在和泥、揉搓的过程中需要一定的细心、耐心、专注与持久性,也能锻炼手指精细动作的发展,而在完成泥窝窝后对着地面或墙面叩摔的过程中,孩子们就有了情绪的宣泄口。经过一段时间的尝试,老师们都发现豆豆的脾气变温和了,出现攻击性行为的次数明显减少。

案例二 小彤老师是今年刚到幼儿园的新老师,在她的一节集体教学活 动《美丽的秋天》中,先是提问环节,然后请小朋友说一说秋叶, 最后分小组用树叶做粘贴画。整个活动过程乍一看是很流畅,但在 师幼互动过程中,师幼互动存在非对称性,幼儿在互动中的话语权 没有得到足够的尊重。从师幼互动发起的情况看,小彤老师也是占 据绝对的主动权。 当然这些在集体教学活动中的师幼关系很常见,可以说是我们 现阶段教师的通病。现代教育哲学家马丁.贝布尔认为,教育中师生关系是主体间“我—你”的关系,而不是把双方看作物品间的“我—它”关系。今天王铮教授在讲座一开始就形象的提到了“我—你”与“我—它”关系。我们师幼互动之间就应该是教授提到的“我—你”关系。 现阶段的问题是我们已经清楚意识到这方面的不足,如何改进,如何使师幼互动,师幼关系和谐发展,这是我们急需解决的问题。 我们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树立平等的师幼对话观。自己一定要有 意识的去改进自己的言行。怎样有技巧的提问,怎样介入幼儿游戏 活动,怎样引导幼儿,都要提前仔细考虑,充分准备,活动结束后 还要不断反思,改进教学。幼儿园也要完善管理评估机制,对教师 多加培训学习,帮助教师转变观念,改进教学策略手段。 上述问题尤其是在问题解决上存在的诸多纰漏望老师多批评指正。

小学美术课例研究报告

小学美术课例研究报告 小学课题研究:《小学美术课堂有效教学的策略研究》研究报告 《小学美术课堂有效教学的策略研究》课题,于年2月底开始在我校正式研究。经过近二年的研究,现已完成预定的研究任务,现将研究报告如下: 有效教学策略是指在一定的教学思想和教学理念指导下,是以教师在研究教材、研究学生、研究教学环境、研究媒体等诸多的前提下,有效优化课堂教学过程的方法、途径。从教育理论的高度将这些方法、途径上升为策略。它是完成课堂教学目标,优化课堂教学效益,体现课改理念的有效手段和直接保证。就美术课堂教学而言,是针对教学存在的问题,以有效教学的理论与实践,不断优化课堂教学途径与方法,促进美术教育课程改革向纵深推进。 有效教学策略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教学有效果。教学活动结果要与预期的教学总目标相一致,体现教学的目标达成性。也就是说,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重要指标。教学有没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 二是教学有效率。高效利用教学时间指教学时间利用的高效率,在单位时间内教学达到了最佳的教学效果。一般认

为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所用的课时越少,课堂教学效率越高。教学效率应是教学投入与教学产出的比值。教学投入是指师生双方为实现教育目标而投人的时间、精力及各种教育资源的总和;教学产出是指教育目标的实现程度,包括学生知识、技能的增长,身心素质的进步、成熟,个性的成长,创造力的培养以及教师素质的培养和教学能力的提高等方面。 三是教学有效益。指教学目标要与特定的社会和个人的教育需求相吻合及吻合的程度,并从质和量两方面进行评价。研究有效教学并不是不要教学质量,并不是不要升学率,而是要使教学质量更高,教学行为更加规范,教学时间更加经济,教学结果更加显著。 (一)提高了美术课堂有效教学的认识 1、追求美术课堂有效教学的真谛 有效教学是学校经常谈论的话题,也是教师不懈追求的目标。有效教学策略研究主要体现在课堂教学的效果、效率、效益上。学习成效是检验教师教学最有效的评价指标,因此,课堂教学有效性是以学生的进步与发展为宗旨,以教师的有效时间和课堂效益为观念,以实现教师的自身发展为基础。美术课堂有效教学是教学的生命,是对课堂教学有效思想与行为的研究,是推动美术教育课程改革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研究,也是促进学生发展和教师专业成长的研究。美术课

观课报告范文900字左右

观课报告范文900字左右 通过观评3位老师的课例,领略着他们对教材的深刻解读,感受着他们对课堂的整体把握,使我受益匪浅,有助于我的数学教学的提高。下面小编分享观课报告精选,欢迎阅读! 观课报告(一): 《摇篮曲》观课报告 观看了郭老师的唱歌综合课《摇篮曲》,受益匪浅。本节课目标明确,要求具体,坚持启发式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注重对学生的评价,使每个学生有不同程度的收获,体验到学习成功的快乐,教学目标完成度高。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下面就郭老师的这节课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教学目标明确具体。本节课过老师设置的教学目标是: 1,学习歌曲并能有有感情地演唱。 2,指导学生用有气息支持的连音唱法和以柔和、甜美的音色,舒缓,恬静,安逸的情绪学唱这首世界著名的艺术歌曲,感受歌曲柔情、真挚的母爱,扩大学生的音乐视野。

3,欣赏、感受母爱有关的艺术作品,引发学生的关注与思考。郭老师在本节课中目标设置明确、具体,贴合《课标》理念,贴合音乐学科特点,能联系学生实际,并落实在教学全过程中。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关注情感、潜力、知识技能、过程与方法的结合。 二、教学资料丰富多彩。郭老师的这节课教学资料生动、形象、丰富多彩,有对音乐知识的学习,有发声方面的讲解与练习,有富有感情的演唱和动作的模仿,又有对不同国家不同民族摇篮曲的理解欣赏与分析,有利于学生的音乐审美学习和文化学习。陶冶了学生性情,让学生对课堂产生兴趣与参与的激情,对于改善课堂氛围、提高课堂效率、巩固课堂知识有着很大的帮忙。有利于学生音乐创造与实践等多种潜力的发展。 三、教学方法新颖得当。在这节课的设计上,郭老师对学生状况和教学资料进行了综合分析,设计了切实可行,贴合实际的教学目标,获得了用心有效的教学效果。郭教师能合理安排教学环节,让学生循序渐进、层层深入的获得音乐感受和知识。注重了细节的设计,教学环节的衔接,语言的引导,这些细节都是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关键。得当的教学方法能激发学生对音乐的探究、感受、表现与创造兴趣,发展潜力,本课中郭老师在听、赏、唱的过程中感受和体验音乐风格和特点,较好的解决了教学中的重点难点,准确掌握了歌曲的速度力度及节奏,表现了歌曲的情绪。以多种表现手法,多种形式练习,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本课中注重了师生互动,带给了学生自主学习和选取的机会,教学生动,气氛活跃,教学方式多样化,有启发性、激励性,指导及时、灵活、有效,立足学生发展。恰当运用现代教学手段,教学有特色。 四、学生学习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本节音乐课虽然简单易学,也不是学生喜欢的时尚歌曲,但学生对本课的学习兴趣浓厚。多次重复演唱,不厌其烦。学生能

“微德育”小课题研究报告

“微德育”小课题研究报告——学会“感恩” 高里街道台底DMG小学五年级韩昀聪 指导教师:韩素芳

“微德育”小课题研究报告——学会“感恩” 现在的孩子都是家庭的中心,他们心中只有自己,没有别人。要改变这种现状,就要让孩子学会感恩,尊重他人。把感恩教育贯穿于学校德育工作始终,使学生常怀感恩之心,感激和怀想那些有恩于我们的人,拥有做一位高尚的人的思想基础。 一、课题的提出及研究的意义 1、问题的提出在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若干意见》,探索一条科学规范、民主和谐、人文化的学校管理之路,在目前改革开放转型期的大背景下,青少年,特别是小学生,头脑中缺少一些最基本的道德规范,那就是对父母的孝,对师长的敬,对同学的爱。本着对症施治的原则,本校试用从古代文化典籍中选用儒家思想——感恩,来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 2、意义在这个世界上有许多人在帮助着我们,父母、师长、同学还有各行业的,他们都有恩于我们,如何回报他们呢?老师很有必要提醒、引导教育学生自小学会感恩,感谢祖国的培养,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感谢老师辛勤教导,感谢同学关心帮助,感谢一切付出多人。 二、课题研究的内容感恩教育,旨在唤醒孩子内心深处最美好的善的天性,从我做起,从小做起,找到善心,善行的源头,让每位孩子怀着一颗感恩的心,感恩与祖国的培养,感恩与父母的养育,感恩于师长的教诲,感恩与同学的帮助,感恩与身边一切关心自己的人;那么这个人必定是一个集大孝、小孝于一身的高尚的人,所以培养学

生感恩情怀势在必行。吟诵《弟子规》,学会礼貌用语,不挑食,不挑衣。了解衣食的来源,记住父母生日,教师开“二十四孝”故事会。 三、实施策略: 1、树立净化社会风气,提升校园品味的自信心,通过感恩教育,让学生在思想、道德、行为习惯等方面得到全面培养,人品素质,学习成绩自然会得到提高,让学生懂得如何做人。 2、在课堂中创设情景,首先让每位教师树立正确的素质教育观,把教育学生“做人”作为着力点。仅有开发学生智力的不够的,还必须要有健康的人格,丰富多彩的情感。指导学生了解自己的家庭,自己的父母,家人的优秀品质及家族的好传统,好风气。引导学生体会在人的一生中,父母的关心和爱护是最真挚和无私的,父母的养育之恩是永远也所说不完的,这种恩情比天高,比海深,是人世间最伟大的力量。如果人类有爱,那么首先应该爱自己的父母。如果一个人连孝敬父母,报答养育之恩都做不到,谁还相信他是个“人”呢?又有谁愿意和他说打交道?通过具体活动,努力将学生的感恩教育,对家庭道德的认知转化为道德行为、学习动力,实现知行统一。 3、对学生进行激励评价 ①这个课题研究,旨在提升全体学生道德素质、净化校园和所涉及家庭风气,范围广,时间长,应督促,鼓励每位学生参与。 ②每周星期一晨会,让学生交流为父母,为家庭做的事,让学生民主评议,选出本周“感恩活动”模范、标兵。 4、开展丰富多彩的感恩活动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