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纽约产业发展的历史路径对上海启示

纽约产业发展的历史路径对上海启示

纽约产业发展的历史路径对上海启示
纽约产业发展的历史路径对上海启示

编者按:纽约产业结构变化体现了众多国际性大都市的共同特性。借鉴纽约的成功经验,结合自身的历史和现实条件,把上海建设成为国际经济、贸易、金融和航运中心,使其在区域、国家经济发展中起到带动作用。

纽约产业发展的历史路径对上海启示

刘锐,秦向东 (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上海200052)

摘要 分析了纽约经济规模、产业结构和城市功能等方面的发展过程,同时对照上海发展现状提出了一些有利于上海经济、产业发展的建议。

关键词 纽约;上海;产业;历史路径

中图分类号 F29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07)04-01123-02

Apocalypse of H istorical P athw ay of N ew York City’s I ndustrial Developm ent for Sh angh ai

LIU R ui et al (Antai C ollege of E con om ics&M anagem ent,Shanghai Jiao T ong University,Shanghai200052)

Abstract T he econ om ic scale,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the city function in New Y ork were analyzed.Based on the econ om ic developm ent in Shang2 hai,s om e conducive suggestions for the econ om ic and industrial developm ent were put forward.

K ey w ords New Y ork;Shanghai;Industry;H istorical pathway

1 纽约经济发展现状

该文所讨论的纽约是指“纽约市”,包括所属的曼哈顿、布朗克斯、布鲁克林、昆士和斯坦腾岛5个区。在地理位置、人口和面积方面,纽约市与上海有很大的相似性和可比性。2006年国际城市竞争力调查结果显示,纽约城市竞争力排名全球第一,是国际大都市的一个成功范例。

在经济总量方面,2005年纽约名义G DP为9634.67亿美元,是世界第十一大经济城市;2004年纽约人均收入为38624美元,高于同期美国人均收入水平33050美元;2004年美国平均工资支出为38798美元,而纽约为49221美元。2004年美国总就业人数达到1.7亿,其中纽约就业人数占全国总数的6.21%。2004年纽约市政府预算支出为14390亿美元,占美国政府总支出的6.71%。纽约经济是美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美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重要动力。

2 纽约产业结构变化

2.1 背景 纽约是美国最早成型的大都市之一。这首先得益于其天然的地理优势。依附哈得逊河、伊利运河纵深连向五大湖水路和天然的深水港成就了纽约的今天。天然的地理优势赋予纽约独特的运输成本优势,并提供了规模经济的客观条件。在殖民地时期,纽约的深水港优势和位于哈得逊河中心的位置使得它成为连接欧洲的最理想的商业中心。1624~1790年纽约在毛皮、面包和面粉的出口中扮演重要角色。1790~1860年,作为重要的航运和移民中心纽约取得了重大的发展。在这一时期,纽约制造业包括制糖、出版和服装业获得蓬勃发展。

20世纪信息经济的腾飞为纽约经济的持续发展提供了关键的历史机遇。城市经济学的核心在于人群的聚集效应。纽约的港口优势吸引了众多人员加入到制造业和服务业中来。他们在纽约成立公司,并利用低运输成本优势迅速发展。1920~2000年纽约作为信息型大都市延续着它繁荣的神话。20世纪中期,随着技术的革新,美国80%大城市面临

作者简介 刘锐(1982-),女,山东临沂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国际贸易学。

收稿日期 2006209222人口骤减的危机。纽约通过其在金融、商业服务和公司管理领域的繁荣成功渡过了这次危机。

2.2 主要产业结构变化 纽约产业经历了从以制造业为主向以服务业为主的高级化过程。在每一个经济发展阶段,纽约都有相应的产业支撑着其经济快速稳定发展。

2.2.1 制造业。纽约最早是一个商业城市。17世纪初商贸的兴旺使大量资本积聚于纽约。这为其日后成为全美金融中心奠定了基础,同时也为发展制造业创造了必要的条件。19世纪中叶在工业革命的推动下,纽约制造业快速发展起来。在19世纪末纽约已成为美国一大制造业中心。由于纽约自然资源缺乏而劳动力、资本充足,纽约制造业以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的轻工业为主,形成了以制糖业、出版业和服装业为主要支柱产业的产业格局。

二战结束后,随着美国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传统工业部门的衰落,纽约制造业也开始步入衰退期。20世纪60、70、80年代纽约制造业就业人数分别减少了9.2万、18.1万、26.7万人,下降率分别为9%、19%、35%。在这一过程中,损失最为惨重的是服装制造业。1950~1980年该行业共有20万人失业,占纽约制造业失业人口总数的1/5。自1980年以来,该行业就业人数减少了60%。在纺织品、橡胶及塑料制品、运输设备及多种制成品(办公用品、工艺品、珠宝、玩具和体育用品)行业,工作岗位减少约2/3。有些行业部门包括纸制品、金属加工制品、石陶及玻璃制品、家具和家居设备、食品电子和电机设备仪器及相关产品、皮革与皮革制品和初级金属制品,经历了70%甚至更多的就业萎缩。从规模上看, 1969~1977年纽约市143个制造业行业中,只有9个行业就业增长,共增加7500个工作岗位,而其他行业同期减少314000个工作岗位。

但是,纽约制造业的衰落并不等于完全的消亡,纽约仍保有一定份额的制造业。纽约市是时装设计中心。在流行风尚快速变化的条件下,设计师倾向于就近选择厂家生产其产品。纽约的服装业就显示了近距离优势。同样,作为旅游中心、文化娱乐中心、广告咨询中心,纽约也为相关的制造业部门创造了就业机会。

安徽农业科学,Journal of Anhui Agri.Sci.2007,35(4):1123-1124 责任编辑 刘月娟 责任校对 胡先祥

2.2.2 服务业。在19世纪的早期发展阶段,纽约就成为一个经济功能齐全的大城市。它不仅是制造业中心,而且是商贸金融中心。进入20世纪,纽约已成为文化艺术中心、保健中心、教育中心、室内设计中心、时装中心、旅游中心、信息中心。可以说,服务业在纽约一直有着雄厚的基础及稳定的发展态势。

纽约服务业的崛起是伴随着制造业的衰退而发生的。1959~1969年,就业于纽约“FIRE”(金融、保险和房地产业)的人口增长22.8%,占纽约就业总人口的比例由1959年的10.8%上升到1969年的12.3%。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服务业中除个人服务业(宾馆、餐饮业、娱乐业、家庭服务业等)外,生产服务业及社会服务业(政策部门、教育、医疗卫生服务等)都出现了持续快速的增长。1969~1989年,生产服务业就业人数从95万增至114万,占就业人口的比例从25%增至31.6%;社会服务业就业人数从76万增至93万,占就业人口的比例从20%增至26.3%。生产服务业在创造就业机会和促进经济增长方面起到关键的带动作用。20世纪90年代,纽约G DP产业结构变动表现为金融、保险、房地产业所占比例大幅上升,由1990年的26%上升到2000年的37%;服务业所占比例有所下降,从1990年的15%下降到11%;零售批发业基本保持不变;交通、公用事业占G DP的比例由9%下降到8%。1990年金融保险房地产、服务业所占比例为56%,到2000年为62%,增加了6个百分点。即使是服务业,在不同的发展时期经济的支柱产业也是不断变化的,与当时的技术水平、比较成本优势等有着必然联系。

3 上海市经济发展现状

2005年,上海市生产总值为9143.95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2004年增长11.1%,是自1992年以来连续第14年保持两位数增长。2005年全国国内生产总值182321亿元,增速9.9%,上海市生产总值占全国总量的5%,增速比全国高1.2个百分点。但是从绝对水平来看,折合美元上海G DP 只有1142.99亿美元,相当于同期纽约的13%。

从城市功能来看,上海已经成为全国的经济贸易中心,城市功能以集聚为主。目前上海六大支柱产业,即信息产业、金融业、商贸流通业、汽车制造业、成套设备制造业和房地产业,已经初具规模,并且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不断提升。上海在服务业领域的优势还未被完全发掘。与纽约相比,一些体现国际大都市特色的贸易服务、信息服务、医疗服务、法律服务、设计咨询等服务业所占比例仍然较低,服务贸易还没有成为带动上海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

4 启示

(1)从纽约的历史产业构成来看,重工业所占比例一直较低,主要以服装、皮革制品、印刷、食品等轻工业为主。随着城市经济发展和功能属性转变,制造业从城市中的退出是必然趋势,取而代之的是各种生产性服务业和知识服务业的快速发展。它们在解决制造业缩减后的就业等问题的同时,提升整个城市的集聚和辐射功能。上海要坚持“三、二、一”的产业发展方向,加快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

(2)不论是从就业结构还是从G DP贡献率来看,纽约服务业都起到绝对主导作用。在G DP贡献率和劳动力分布上,上海市服务业已经与制造业平分秋色,但是与主导产业还有很大距离。2003、2004年上海市服务业对G DP贡献率出现了波动。与纽约支柱产业相比,上海要形成以服务业为支柱产业的产业结构。目前上海市的六大支柱产业中只有4个属于服务业,即房地产业、商贸流通业、金融业、信息产业。在大力发展服务产业的同时,上海市应促进城市工业向都市型工业过渡。

(3)在“十一五”期间,上海市发展目标是到2010年基本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和航运中心和现代化国际大都市。为了实现这个目标,要着力于疏通外省市和国际上的人力资源、资本和技术、信息等要素资源流入渠道,适当加大接纳外来人口的力度。纽约市发展情况表明,外来人口形成的信息聚集效应和扩散效应是经济腾飞的重要因素。

参考文献

[1]G LAESER E L.Urban colossus:why is new y ork am erica’s largest city[E B/

O L].(2005212201)[2005212215]w w w.newy ork https://www.doczj.com/doc/d05440973.html,/research/epr/2005n2.

htm l.

[2]R OSE NTH A L S S,ST R A NG E W C.T he geography o f entrepreneurship in the

new y ork m etropolitan area[E B/O L].(2005212201)[2005212215]w w w.

newy ork https://www.doczj.com/doc/d05440973.html,/research/epr/2005n2.htm l.

[3]JACK S O N K T.T he prom ised city:openness and im m igration in the m aking o f

a w orld m etropolis[E B/O L].(2005212201)[2005212215]w w w.newy ork https://www.doczj.com/doc/d05440973.html,/

research/epr/2005n2.htm l.

[4]BOR JAS GJ.Im m igration trends in the New Y ork m etropolitan area[E B/O L].

(2005212201)[2005212215]w w w.newy ork https://www.doczj.com/doc/d05440973.html,/research/epr/2005n2.htm l.

2005.

[5]杨咸月.上海与国际金融中心的差距及其缩短思路[J].上海经济研

究,2006(3):13-17.

(上接第1058页)

叶,2004(6):46-48.

[2]陈宗懋.世界有机茶生产中的一些新思路[J].中国茶叶,2002(4):7-

9.

[3]史洪中.茶树害虫生物防治技术研究[J].信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学

报,1999(3):46-49.

[4]刘明炎.冬前用球孢白僵菌防治茶小绿叶蝉[J].茶叶,2006,32(3):

157.

[5]陈刚明.无公害茶叶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J].安徽农业,2004(5):13.

[6]刘国信.速溶茶的加工工艺与技术要求[J].山东食品发酵,2006(1):

43-45.

[7]孙庆文.茶饮料澄清技术的新突破———无需在冷却条件下除冷后浑

工艺[J].中国科技成果,2002,22:62.

[8]程江,涂伟萍,杨卓如.粉体真空冷冻干燥制备技术的应用与进展

[J].真空,2001(2):21-24.

[9]李晓文.茶叶深加工产品开发研究[J].中国林业调查规划,2001,20

(3):62-64.

[10]王仲礼,赵晓红.茶饮料香气改善技术[J].江苏调味副食品,2006,

23(3):9-12.

[11]陈利燕,屠幼英.茶多糖的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中国茶叶,2001,

23(5):8-9.

[12]刘婉如,徐海滨.茶氨酸的生理活性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国外

医学卫生学分册,2006,33(5):87-91.

[13]范娟,许士凯.茶多酚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

志,2002,22(11):2301-2302.

[14]史劲松,孙达峰,顾龚平,等.茶树鲜花饮料澄清技术研究[J].中国

野生植物资源,2006,25(8):41-54.

[15]陈志勇,周涛.油茶皂素水溶液的表面张力和泡沫特性研究[J].化

学世界,1998,39(10):536-539.

4211 安徽农业科学 2007年

时尚产业发展趋势分析

时尚产业发展趋势分析 时尚产业是典型的都市产业,跨越高附加值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的产业界限,是多种传统产业的组合。时尚产业涵盖品牌、文化、设计、技术、传播、服务等诸多要素,是文化与经济、艺术与技术、品牌与服务的有效结合,主要体现在时装与配饰产品上,包括服装、鞋帽、箱包、首饰珠宝、眼镜、手表等产品,这是传统意义上的“时尚产品”,是狭义的时尚。而广义的时尚产品远远超越时装及配饰,还延伸到香水、化妆品、电子产品、汽车、家居用品、工艺品等各类消费品。对于狭义的、传统的时尚产业来说,按当下的市场定位,国际时尚可分为顶级奢华时尚、中高档成衣时尚与大众快速时尚三大类。国际市场 奢侈品消费将再创纪录 2009年来自美国的金融风暴给国际时尚产业带来巨大的冲击,首当其冲的是中高档成衣时尚,但顶级奢华时尚很快摆脱危机影响并迎来新的发展契机,而大众快速时尚却因其低廉实惠的价格在危机中获得更大的发展机遇。 欧美真正富有阶层的消费能力其实并没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据国际知名咨询机构贝恩顾问有限公司日前与意大利奢侈品生产商

协会合作发布的奢侈品市场报告称,奢侈品市场正在逐渐恢复,但是与以往相比,奢侈品品牌在欧洲的业绩却逐渐衰退,而亚洲市场是奢侈品真正的业绩增长点,中国、印度等新兴经济体的新富阶层带来了新的奢侈品购买力。2010年美国市场的奢侈品销售量上升12%,欧洲上升6%,而亚洲则达到22%,其中中国大陆的奢侈品销售量增长30%。 2010年中国已经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而在奢侈品消费上,中国也超过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奢侈品消费国。中国从富豪新贵到中产白领,只要有机会出国都会在世界各地疯狂购买奢侈品。据有关方面统计,2010年中国大陆出国旅游的游客在各国机场免税店和飞机上购买的免税奢侈品总额达160亿欧元。 贝恩预测,2011年中国大陆奢侈品消费将增长25%达到115亿欧元,2011年美国奢侈品销售量将增长8%达到520亿欧元。而201 1年全球奢侈品销售量将增长8%,预计达到1850亿欧元,超过去年的1720亿欧元,将创下奢侈品产业发展史上最新纪录。 设计师品牌势头强劲 在欧美日发达的时尚市场,中产白领阶层还没有走出经济衰退的阴影,消费十分谨慎,欧洲的中高档成衣业仍然面临很大压力,二线成衣品牌在欧美传统市场大多举步维艰。同时值得关注的是,在中高档成衣业中,具有独特风格与明显个性的设计师品牌发展势头不降

上海地方史论文

浅析上海的海派文化 "两千年历史看西安,一千年历史看北京,一百年历史看上海。"近代上海在短短一百年的时间迅速崛起,在中国城市发展史上可谓是一奇迹。文化是城市的生命,城市有了文化就有了生命,海派文化就是上海勃勃生气和活力的源泉。 上海,是一座经济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经过百年的沧桑变迁,一种体验着各国建筑风情的与上海独特的气息油然而生。上海因多元文化而充满生机与活力,世人喜欢将上海的诸多方面冠以“海派”二字。所谓海派,我认为是吸纳和融合各种建筑风格的一种有上海特点的风格。 海派建筑是海派文化很重要的一个表现形式,当我们要探究海派建筑形成与发展时,不得不先对海派文化做一番探源。 1 海派文化的探源 "海派"一词,是20世纪20茸代北京一些作家的创造,用于批判上海某些文人和某种文风,海派的对立面是京派,海派和京派象征着申国两种风格迎异的文化。京派是传统的正宗,海派则是叛逆的标新立异、中西结合的产物,充满浓郁的商业色彩和民间色彩。上海的曹聚仁先生对之有一个生动点评:"京派如大家闺秀,海派则如摩登女郎。" 上海文化在外来文明和中国传统文明之间,在精英文化和通俗文化之间呈现出开放的姿态,敢于打破成规,锐意革新,广采博纳,"海纳百川,兼容并蓄"成为 "海派"文化的精髓,并体现于上海文化的方方面面。 关于海派文化的形成,普遍认为是中华文化与西方文化的结合。回顾海派文化演进的过程,可以看到,在植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吸纳了吴越文化的和其它地域文化,受到了世界文化主要西方的影响,逐渐形成了富有上海地方特色的海派文化。处于苏浙边缘地带的上海,主要受到近邻吴越文化的熏陶,但是在近代上海社会的中下层社会,普遍由来自于苏北、广东及安徽等地移民构成,这也为多元的中式文化构成注入了一定的元素。 19世纪中叶,当八方的海风跨海越洋而来之时,西方现代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在此交流、碰撞、演变和发展。海派文化,正是在此基础上成型并发展起来的,最终在上海近代史的发展轨迹中形成了自己特有的文化,它是中外交流、内地与沿海交流、农村与都市交流综合形成的产物。

纽约与上海之比较

纽约与上海之比较 纽约(New York)是美国第一大都市和第一大商港,它不仅是美国的金融中心,也是全世界金融中心之一。纽约位于纽约州东南哈得孙河口,濒临大西洋。它由五个区组成:曼哈顿、布鲁克林、布朗克斯、昆斯和里士满,面积828. 8平方公里。截止2009年7月,纽约人口约839万,是全美人口最多的城市。纽约还是联合国总部所在地,总部大厦坐落在曼哈顿岛东河河畔。 上海位于太平洋西岸,亚洲大陆东沿,中国南北海岸中心点,长江和黄浦江入海汇合处。北界长江,东濒东海,南临杭州湾,西接江苏和浙江两省。2006年末,上海全市土地面积6340.5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面积的0.06%,南北长约120公里,东西宽约100公里,陆海岸线长约172公里。境内辖有崇明、长兴、横沙三个岛屿,其中崇明岛面积1041.21平方千米,是我国的第三大岛。至2011年末,全市常住人口总数为2347.46万人。 纽约的历史较短,只有300多年。最早的居民点在曼哈顿岛的南端,原是印第安人的住地。1524年意大利人弗拉赞诺最早来到河口地区,1609年英国人哈得孙沿河上溯探险,该河便以他的名字命名。1686年纽约建市。独立战争期间,纽约是乔治·华盛顿的司令部所在地和他就任美国第一任总统的地方,也是当时美国的临时首都。1825年,连接哈得孙河和五大湖区的伊利运河建成通航,以后又兴建了铁路,沟通了纽约同中西部的联系,促进了城市的大发展。到19世纪中叶,纽约逐渐成为美国最大的港口城市和集金融、贸易、旅游与文化艺术于一身的国际大都会。 而上海历史悠久,已有两千多年历史。它是一个古老国家里的“年轻”城市,而纽约则是一个年轻国家中的“古老”城市。上海城市的发展轨迹开埠前,上海的城市中心在县城,它是一座典型的江南县城,时人称为“小苏州”。在上海兴起的过程中,以港兴市是城市发展进程中的一大特点。在解放之前,上海曾是远东第一金融中心,无论股票,黄金,外汇等金融市场规模全部雄踞亚洲第一。上海是全球第二大期货交易中心,仅次于芝加哥;全球最大黄金现货交易中心;全球第二大钻石现货交易中心,全球三大有色金属定价中心之一。

上海近代城市规划历史及其范型研究(1843~1949)

李百浩郭建黄亚平上海近代城市规划历史及其范型研究(1843~1949) 图11840年以前上海县城图 资料来源:christianHennot&zhengzu’an, Atlasde ShanghaiEspacesecr。presentations de1849anosJours 1上海近代城市规划的历史分期 在中国近代城市史上,上海与汉口、天津等开埠城市一样,其城市规划都不是以T业化为起点的。1843年的开埠通商、建立租界是上海城市近代化的起点,西方国家借助租界的殖民化促成了上海的城市化、近代化,其实质是商贸化。商贸化带来了新市区、大城市的产生。1927年上海特别市建立,成立市中心区域建设委员会,近代城市规划逐步形成。上海loo余年的发展建设.虽然有三方四界的行政主体.但城市规划的成立.也是由局部规划到整体规划的发展过程。 根据上海近代城市规划特点,结合中国社会政治的变革,其演变历史分期可划分为以下3个阶段6个时期(表1): 1.1第一阶段:近代城市形成与新市区建设、老城区改造(1843~1927) 第1期:租界形成与发展兴盛(1843~1895) 第2期:既有城市改造与发展(1895~1927) 1.2第二阶段:近代城市规划形成与城市局部地区规划(1927~1942) 第3期:上海特别市政府成立.城市规划的兴盛与确立(1927~1937) 第4期:日本侵占上海,殖民主义规划的延续(1937—1942) 1.3第三阶段:近代城市规划成熟及 城市总体规划(1942—1949) 第5期:太平洋战争爆发,欧美近 代主义城市规划的导人(1942~1945) 第6期:抗日战争胜利,城市总体 规划的复兴与搁浅(1945~1949) 第1期与第2期,以1895年中国 第一个市政机关——上海南市马路工程 局的成立为区分.并且同年,甲午战争 爆发、中日《马关条约》订立。第一、 二阶段的区分是1927年7月(民国十 六年),上海被定为特别市,开始大上 海市中心区计划。第3期与第4期,以 1937年的“八一三”事变.日本军队全 面侵入上海为区分。第二、三阶段的区 分是1942年太平洋战争之后.日军完 全占领租界.将租界纳入进行整体规 划,制定了上海近代史上第一个“总体 规划”——《上海城市规划改订案》。第 5期与第6期.则以1945年抗日战争胜 利,国民政府全面接收上海为区分。 2近代城市形成与新市区建设、 老城区改造(1843~1927) 2.1租界形成与发展兴盛(1843~ 18951 1840~1842年,清政府因鸦片战争 被迫签订《南京条约》,规定上海为中 国5个通商口岸(TreatyPort)之一。 1843年的《虎门条约》又规定英商可在 五口通商,并能在一定地区内租房或建 房长期居住。1843年11月17日,上海 正式开埠通商.标志着上海城市近代化 的开始。 1844年,《望厦条约》(也称《中 美五口贸易章程》)、中法《黄埔条约》 的签订使美国与法国人比英国获得了在 上海的更多特权。1845年11月29日, 因《上海土地章程》的订立,划定了英 租界。此后,美租界(1848)、法租界 (1849)也相继建立(图2)。上海的租 界是中国近代所有租界中设立最早.存 在时间最长.面积最大,管理机构发展 最充分的租界。 图2上海公共租界和法租界扩展示意图 资料来源:孙平主编,上海城市规划志. 1846年12月.由租地外商推选3 名代表组成了“道路码头委员会”( CommitteeonRoadsandJetties).负责 税收和市政T-务建设。1853年前后.租 界形成了“华洋杂居”的局面,并成立 了T部局(ShanghaiMunicipalCoun— cil),辟筑道路网,修建码头,增设市 政设施,租界走向繁荣兴盛。T部局的 成立.意味着外国人已经取得了租界的 完全治理权.从此租界的性质从根本上 改变了,成为“国中之国”。 1863年.美英租界合并成立“公共 租界”(IntelnationalSettlement).法租 界则脱离英美公共租界工部局成立公董 局,管理租界的各项建设事务。由于人 口大幅增长.经贸繁荣,用地紧张,西 方殖民者多次迫使清政府扩张租界,并 不断“越界筑路”。公共租界成立之前, 英美两国在租界外先后修筑了12条马 路(多数马路在1899年扩充英美公共 租界时强行划归租界范围)。 西方人在上海要建设一个适合自己 居住与贸易的世界.作为殖民地.又与 他们在亚非美洲等地的西方殖民地相 似,这实际上就是上海租界建设的原 型。 辟筑道路,修建码头,先港后市, 以港兴市.由港区向陆地推进,成立市 政机构,制订建设法规,进行土地买 卖,统一规划基础设施,越界筑路,形 成了殖民主义城市规划及其建设的一般

上海轨道交通发展史

早在1958年上海就开始地铁建设前期准备,当时苏联专家断言上海是软土地层含水量多,不宜建设隧道工程。但中方专家并未放弃,1963年在浦东塘桥采用结构法钢筋混凝土管片衬内试挖了直径4.2米的隧道,用于验证粉沙性土质和淤混质粘土质中建设隧道的可行性。1964年在衡山公园附近又开挖了代号为“60工程”的地铁试验工程。正当专家们欲进一步试验时,文革开始了,上海地铁建设前期准备工作被迫停止。 1979年上海地铁建设再次启动,在漕溪公园的地底下,又尝试了第二条试验隧道的掘进,投资达四千多万人民币,上下行总长1290米。细心的乘客可以发觉这段线路采用结构法修筑地下连续水泥墙(方形隧道),与此后采用的盾构掘进(圆形隧道)有明显不同。这段线路现在作为轨道交通1号线的正式路线使用。 1989年5月,中德双方正式签署了4.6亿马克的地铁专款贷款协议书,1990年3月7日国务院正式同意,上海地铁工程新龙华站(今上海南站)至新客站(今上海火车站)开工兴建。上海地铁1号线于1993年1月9日进行试通车,计划第一列车从新龙华开往徐家汇,列车由内燃机车调车至新龙华车站。由於是历史上的首次,缺乏经验导致上行线供电触网无法送电,最后只能将列车调车回梅龙车辆段。第二天即1993年1月10日,上海地铁历史上第一列列车在新龙华至徐家汇区间进行车辆试运行。(地铁建成后一般需要经过三个阶段:试通车,不载客运行;试运营,载客运行;正式运营,通过国家正式验收)。经过地铁工程建设者不懈的努力,上海地铁1号线终于在1995年4月10日,全线上海火车站-锦江乐园站建成通车。锦江乐园车站是在试通车后加出来的,原来这一段线路是试车线。由于居住在附近康健新村、梅龙地区的市民在出入市区时感觉非常方便(到徐家汇只有10分钟),并且当时乘车方便、车票便宜(只有1元钱),故一下就吸引了大量的市民移居到梅龙地区,最后才决定正式建造锦江乐园车站并建设成大楼跨越式车站,大楼上部用于商业用房。 【建设发展大事纪】 1990年1月19日,经国务院同意正式开工建设。 1993年4月,1号线南段线路(徐家汇—锦江乐园)开始观光试运行。 1995年4月,1号线主线(上海火车站—锦江乐园)试运营。 1995年12月,1号线南延伸段(锦江乐园—莘庄)试运营。 1999年9月,2号线(中山公园—张江)试通车。 2000年6月,2号线(中山公园—张江)试运营。 2000年12月,3号线(上海南站—江湾镇)试运营。 2003年11月,5号线(莘庄—闵行开发区)试运营。

从良友看民国时期上海服饰的时尚特征

从《良友》看民国时期上海服饰的时尚特征 《装饰》2005年第11期 内容摘要:本文依据民国时期《良友》画报所刊载的有关服饰的内容,总结归纳出其对现代上海服饰发展的影响和作用,并从中概括出当时上海兼容并蓄、趋新善变、崇尚洋派的时尚特征。 关键词:《良友》民国时期上海服饰西风东渐 《良友》画报由伍联德先生于1925年8月在上海创办,至1945年10月停刊,是一本民国时期百科全书式的画报。其大量涉及近现代中国军政学工商各界人物肖像、社会风貌和歌舞电影等内容,紧扣时尚生活,间接传播了服饰时尚的理念;又另辟专栏不定期刊登时装发布会的消息、发表画家兼设计师们的作品,某种程度上具有“准时装杂志”的意义。 一、《良友》对当时上海服饰的推动作用 1. 专业性报道的时尚指导作用 首先,《良友》画报不定期地刊登国际流行时装发布会的消息。其主要通过摄影图片和文字来报道巴黎、伦敦和纽约等各大时装中心的时尚动态。如《良友》总第60期发表的193 1年“欧美流行夏季时装”,以两幅版面介绍当季的连衣裙、套装等,并配有说明:“领缘皮袖口与黑色反映成趣,额前罩以半截面网,为巴黎流行新装。”再如总第36期在“欧美时装”栏目中,介绍了“巴黎、纽约春夏时装展览会中几种简单而美观之服”,也有说明:“出门旅行郊外散步此装束甚见精神”、“简便美观春夏咸宜中年妇女喜用之”。这对当时半推半就地认识、接受洋派文化的中国读者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其次,《良友》画报经常刊登上海本埠“新装会”的消息。在总第103期发表的“夏装新案”,由当时的演艺明星梁赛珍、梁赛珠姊妹担任模特展示应季新装,其中有旗袍,更有西式套装与连衣裙。值得玩味的是,总第106期发表的“夏季新装”是由永安公司“为提倡国产丝绸起见,最近特举行一时装表演会”,但其款式也多为西式,即使旗袍也被披上西式披肩,佐以高跟皮鞋。 再次,《良友》总第13期发表“美国女子体育服装由繁而简之变迁”,介绍了美国女子体育服装的演变过程,并总结出由繁而简的规律。现在看来,这不能简单归结为一般的时尚报道,而应奉为具有教科书般指导意义的设计启蒙。 2. 设计作品的审美启蒙作用 《良友》画报还经常发表兼任“服装设计师”的画家们的作品,这些作品大都通过时装画的形式来体现。画家们把他们对外国时尚信息的把握,对当时的消费观念的感受,转化成具体的服装样式和穿着理念。当时引领服饰潮流的画家叶浅予、方雪鸪、万氏兄弟、张令涛、胡亚光等人都常常以《良友》为园地发表新作。将叶浅予1927年的“实用的装束美”与192

上海城市轨道交通规划

上海城市轨道交通规划 自1863年在英国伦敦出现第一条地下铁道以来,城市轨道成为世界各国解决城市交通问题的首选方案,并在世界40多个国家的130多个城市快速发展。城市交通成为一个国家现代化进程的标尺。 回索历史的胶片,中国的地铁始建于1965年,比世界发达国家晚了整整一个世纪!到二十世纪末,在北京、天津、上海和广州四个已运营的地铁系统中,总长仅80公里,而法国巴黎的地铁即超过300公里。 1958年8月,北京中南海。周恩来总理在一次会上提出:“西方卡不住我们的油脖子,中国也要修地下铁道”。9月,中铁四局集团的前身铁道部北京地下铁道工程局在北京市正式成立,很快就开始了北京地铁一号线的筹建,在西方实施经济技术封锁的情况下,克服重重困难,进行了线路比选、地质钻探、勘测设计、方案研究、施工组织等大量工作,后因三年自然灾害而暂缓施工。1965年3月,中铁四局集团抽调所属第一工程处、地下铁道工程技术研究组、钢筋混凝土预制构件工厂、机械厂筹建组、机械经租站、修配厂及机关部分人员重新组建铁道部北京地下铁道工程局,开始了新中国第一条地铁——北京地铁一号线的艰难困苦的掘进。 步入新世纪,城市轨道交通作为疏通堵塞的唯一选择,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新亮点。据悉,中国“十五”期间城市交通投资达8000亿元,其中2000亿元用于地铁建设。城市规划建设地铁和轻轨线路30多条,总长650公里。北京、上海、天津、广州在加速地铁里程的拓展,深圳、南京、青岛、重庆、沈阳、长春、成都和哈尔滨在动工兴建地铁,杭州、大连、兰州、昆明、西安、鞍山、合肥、佛山和乌鲁木齐在积极筹建地铁。首都北京现有地

铁一号线、环线和复八线,总长54公里,已全部贯通运营。全长27.7公里的地铁五号线已动工。北京规划地铁网络12条新线,总长达408公里。 上海地铁发展简史 早在1956年,上海市就开始地铁建设的前期准备,1956年8月,上海市政建设交通办公室向市人委提交《上海市地下铁道初步规划(草案)》,上海地下铁道建设开始提到市领导的议事日程。 1958年8月,上海市地下铁道筹建处成立,以“平战结合”的功能要求,对上海地下铁道开始规划设计、方案论证和试验研究。当时苏联专家断言上海是软土地层,含水量多,因此不宜建设隧道工程。1959年8月,上海警备区领导机关提出:上海地下铁道应以“平战结合、以战为主”的指导思想规划建设,地铁尽可能深埋入基岩层。市地铁筹建处组织科研、大专院校和设计单位,对上海地下铁道的埋设深度作浅、中、深3种方案的研究。对深埋方案探索后认为:如将地铁置于地下300~350米的基岩层,对功能要求、工程技术和建设经济均不合理。 1960年2月,上海市隧道工程局在浦东塘桥开始作盾构掘进试验。 1963年3月,上海市城市建设局隧道处继续在浦东塘桥用直径4.2米盾构,分别在覆土4米和12米处,建成25.2米和37.8米的装配式钢筋混凝土管片衬砌试验隧道,用于验证粉沙性土质和淤混质粘土质中建设隧道的可行性。 1964年11月,上海市委决定结合战备在地铁规划线上的衡山路段实施地铁扩大试验工程。至1967年7月,完成一井一站和600米区间的两条隧道后,因“文化大革命”中止。11年后,地铁试验工程才得以继续,1978年,漕溪路段试验工程批准开工,在漕溪公园的地底下,又尝试了第二条试验隧道的掘进,投资达四千多万人民币,上下行总长1290米。至1983年底,完成一井一站和圆形隧道913米、矩形隧道274米。试验成果:盾构掘进的轴线误差和地表沉陷都可控制在允许的范围之内;隧道用单层装配式钢筋混凝土管片衬砌可满足地铁隧道结构要求,防水达到同期国际标准;初步掌握槽壁地下连续墙的设计与施工技术。细心的乘客可以发觉这段线路采用结构法修筑地下连续水泥墙(方形隧道),与此后采用的盾构掘进(圆形隧道)有明显不同。这段线路现在作为上海轨道交通一号线的正式路线使用。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随着改革开放形势的发展,市区“乘车难”的矛盾日渐突出。1983年初,市基本建设委员会、市科学技术委员会组织有关专家探讨上海的多平面、大容量快速有轨交通工程。4月,市计委向市政府上报《关于建设本市南北快速有轨交通项目建议书》,建议建设南起金山卫、北抵宝山、纵贯南北的快速有轨交通干线,穿越市区的中段为地下铁道。8月,市政府批准项目建议书,并成立上海市南北快速有轨交通线项目筹备组,组织有关单位和国内外专家开展项目的可行性研究。 1985年3月,上海市地铁公司成立,接替上海市南北快速有轨交通线项目筹备组的地铁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1986年7月,市政府向国务院上报建设新龙华至新客站地下铁道的请示报告。8月,国务院批准立项。1988年2月,国务院批准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同时成立上海市地铁工程建设指挥部,组织实施工程建设,由上海市市政工程管理局副局长石礼安兼任指挥。

外滩3号时尚解析

外滩3号时尚解析 撰文:本刊研发部 【摘要】商业地产遇上创意产业的一个经典实例:原中山东一路3号办公楼遇上开画廊从事创意产业时尚人物李景汉,外滩3号由此诞生。外滩3号之所以成为人们心仪的上海顶级时尚地标,是因为外滩建筑的历史底蕴,是因为李景汉中山东一路3号改建的不凡创意,包括李景汉本人经历和品位,给人们“故事、传奇、感情及生活方式”。 丹麦未来学家沃尔夫?伦森认为:人类在经历狩猎社会、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和信息社会之后,将进入一个以关注梦想、历险、精神及情感生活为特征的梦幻社会。在商品世界中,不仅娱乐业,而且日用品行业也在产品中加入想象、故事和情感。他断言,在未来,人们从商品中购买的主要是故事、传奇、感情及生活方式。 时尚,与创意地产如影随行。 它基于人的生活方式精神性需求日益增长,通过开发具有创意性的会展、餐饮、娱乐、休闲、体育、购物、旅游等场所,建树和传播时尚,引领时尚消费经营。 时尚似乎是一种流行,创意地产需要的时尚不受时限,它是历久弥新的时尚,其重要特性是传承和创新。 时尚是传承。它根植于深厚的城市史,根植于城市绵延不绝的文脉;根植于城市人心灵史,根植于城市人梦魂牵绕的情结。 时尚是创新。它在集历史与现实、融西洋与中国、合高贵与浪漫,兼物质与文化的碰撞中,创造出气象万千的新世界。 这里以外滩3号时尚解析,以一系列相关的解读、解说、解码,探讨创意地产经营时尚方略。 14

一、当商业地产遇上创意产业:李景汉时尚人物解读 1996年10月29日,新加坡佳通私人投资有限公司买入中山东一路3号原有利银行大楼,拟作为办公楼。关于中山东一路3号成为“外滩3号”的缘起,李景汉有一段回忆:“我是1999年就想到上海来做一个画廊,做一些餐厅这样子,然后到上海来就看见这楼,我一看这个楼我就觉得很感动……马上就认为这个楼是很特殊的一个楼,在一个很特殊的位置,所以应该利用这楼做一件事情。”(上海电视台2005年1月22日1财经频道《寻梦外滩缔造时尚李景汉访谈》。尔后李景汉所做的事情就是外滩3号成为上海顶级时尚地标。 2000年,新加坡佳通公司和李景汉共同成立House of Three公司,投资3500万美元进行中山东一路3号改造,李景汉是为外滩3号新生注入灵魂的核心人物,他为外滩3号带来了顶级的画廊、酒廊、餐厅、音乐沙龙,来自法国依云小镇水疗中心,来自意大利的阿玛尼旗舰店…… 因为做外滩3号,李景汉被各种媒体评为时尚人物、时尚先生、时尚名人等等。 “李景汉已经是中国时尚的一个品牌,2005年10月出笼的TOP?中国时尚名人录所言: 而且绝对是高级品牌,作为资深的私生活设计者,中国顶级生活方式开发商。”可见,创意地产和时尚不可分离。 外滩3号的缘起,是一个商业地产遇上创意产业成为创意地产的一个典型案例,而其中关键的关键,是中山东一路3号原拟作办公楼的商业地产经营初衷被李景汉所改变。 李景汉: 1961年,生于美国华盛顿。 1988年,乔治城大学法学中心获法学博士学位。 1990年,任文森·艾尔斯律师事务所合伙人。 1990年,在北京建立“四合苑”画廊和餐厅。 2000年,任外滩3号联合会主席。 2004年,任金杜律师事务所主席。 2004年5月,开始经营“外滩3号”。 李景汉是一个对建筑非常痴迷的人,他在北京、河北、上海等地都有很漂亮的房子:故宫护城河边的四合苑、北京怀柔水库畔纯白色的别墅、河北清东陵边的别墅、上海欧式洋房……至于他何来如此多的钱到处买房子,这已经不重要,人们津 15

上海市地铁发展现状

上海市地铁发展现状 王艳明 13 一、基本概况 上海地铁,其第一条线路于1995年4月10日正式运营,是继北京地铁、天津地铁建成通车后中国大陆投入运营的第三个城市轨道交通系统,也是目前中国地铁线路最长的城市轨道交通系统。截止2010年4月20日,上海轨道交通线网已开通运营11条线、287座车站,运营里程达410公里(不含磁浮示范线),近期及远期规划则分别达到510公里和970公里。截至2012年年底,上海轨道交通通车的总长超过400公里,位居中国第一。 二、运营情况 轨道交通1号线:运营区间:莘庄—人民广场—富锦路。长约37公里,共设28座车站,是一条纵贯上海南北走向的交通大动脉。线路识别色:大红色。 轨道交通2号线:运营区间:徐泾东—江苏路—人民广场—浦东国际机场。长约68公里,共设30座车站,是一条横贯上海市区连接浦江两岸的东西向线路。线路识别色:淡绿色。 轨道交通3号线:运营区间:上海南站—江湾镇—江杨北路。长约公里,共设29座车站,是一条环绕中心城区以高架为主的地铁线路(地下站:铁力路;地面站:上海南站、江杨北路)。线路识别色:黄色。 轨道交通4号线:运营方式为环线:宜山路—西藏南路—南浦大桥—中潭路—虹桥路。长约公里,共设26座车站,环线(除宜山路外与轨道交通3号线接轨为高架,其余为地下车站)。线路识别色:紫色。 轨道交通5号线:运营区间:莘庄—剑川路—闵行开发区。长约17公里,共设11座车站(除莘庄为地面车站,其余10座为高架车站)。线路识别色:紫红色。 轨道交通6号线:运营区间:港城路—源深体育中心—东方体育中心。长约36公里,共设28座车站(其中高架车站8座,地下车站20座)。线路识别色:品红色。 轨道交通7号线:运营区间:花木路—东安路—美兰湖。长约37公里,共设32座车站。是上海轨道交通网络中一条南北向的骨干线。线路识别色:橘红色。 轨道交通8号线:运营区间:航天博物馆—老西门—市光路。长约41 公里,共设30座车站。在人民广场与1、2号线形成大型轨交换乘枢纽,并且往航天博物馆方向的列车两边车门同时开启。线路识别色:深蓝色。 轨道交通9号线:运营区间:杨高中路—陆家浜—七宝—松江新城。长约46公里,共设23座车站,是上海轨道交通网络中重要的市域级骨干线路。线路识别色:淡蓝色。

上海纽约

海纽约大学校园活动日终于撩开了神秘面纱。23日,上海纽约大学第六场也是最后一场校园日活动在沪落下帷幕,校方也首次主动向媒体公布了活动细节——分组参加团队活动、模拟课堂、Q&A环节、面试、写作等,这些有别于国内高校的常规面试活动,让学生感觉过瘾。 校方主动公布细节 每组同学用意大利面和棉花糖搭建高塔,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并进行有效的团队沟通合作 23日,校方首次主动向媒体公布了活动细节。每一组参与活动的学生都在规定时间内用意大利面和棉花糖搭建一座高塔,也有的用纸杯、筷子、气球、报纸等材料来搭建。从讨论、设计,到动手搭建,学生们既要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又要进行有效的团队沟通与合作。每组学生还被要求设计一样东西,比如背包、自行车或者一件可以帮助老年人的物品。校方强调,这个活动中,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思考问题的角度和方式、创造力、沟通能力等都是重点考察的方面。更有学生在他们的设计中融入了环保、节能等因素以及温馨的人文关怀。 为了让学生真正体验上海纽约大学的课堂,每场校园日活动还开设了8节左右的模拟课堂,涵盖物理、化学、数学、地理、历史、工程、法律、哲学、经济、管理、生物等不同学科。授课教授均来自上海纽约大学和纽约大学纽约校园、阿布扎比校园,其中包括纽约大学校长塞克斯通,上海纽约大学美方校长雷蒙、副校长兼教务长汪小京、文理学院院长卫周安等。十人左右的小班课堂上,学生们在教授的启发与引导下思考与讨论,表达自己的想法。教授和招生委员会则会根据学生课堂上的表现来观察他们的求知欲、学习能力、理解能力、批判性思考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 20分钟一对一面试 一对一的面试环节持续了20分钟,面试官通过与学生的交流,进一步考察学生各方面的综合素质以及他们在不同场合的表现。 还有写作环节则要求学生在一小时的时间内完成写作任务。与学生平时习惯的英语作文相比,该写作环节限制较少、形式灵活,着重考察学生的创造力、思考能力、英语写作能力等。甚至有同学用小说、剧本等不同形式来表达自己的观点,令人耳目一新。

城市历史文化建筑保护与开发的途径研究_以上海_老洋房_为例

286 城市历史文化建筑保护与开发的途径研究——以上海“老洋房”为例 孙耀龙 一、保护与开发的对策及案例 城市既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产物,又是历史文化的载体。经济需要文化来推动,反之对于城市中具有历史、文化特色的街区和老建筑这类历史环境与传统风貌的保护又需要经济来支持,两者相辅相成。将历史文化保护与经济社会环境发展相结合,形成文化经济。传统文化产业的振兴是文化经济发展重要的支撑点。文化经济发展的目标是以文化资源为依托发展产业经济从而促进城市历史街区与老建筑形成保护与发展的良性循环,它将为历史街区与老建筑的未来开启新的篇章。 以上海为例。上海的历史街区与老建筑的类型主要有:1949年以前建造的花园住宅、公寓、成片的新式里弄,有特色的石库门和有历史人文价值的民居,代表不同时期的金融建筑、商业建筑、工业建筑、仓库、作坊和桥梁等建筑物、构筑物等。作为最能体现上海历史与文化特征、最具有上海代表性的历史文化信息载体的这些老街区、老建筑如何在高速发展的城市现代化进程中还原历史的真实性,并进一步重塑过去的辉煌,这不仅是政府、社会学家、建筑师等研究的对象,更是广大上海人以及那些喜欢上海的人们共同关切的话题。这方面上海走在了时代的前沿,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成功的案例更是层出不穷。如外滩历史文化风貌区,其功能从解放前的十里洋场,到建国后的政府职能部门办公、接待场所,到改革开放后又恢复到各大银行,成为金融中心,再到如今新一轮的开发利用,成为国际名牌的聚集地、时尚的中心(如外滩3、6、18号),再次成为全世界注目的焦点,在延续着历史印记的同时,绽放出新的活力。 二、保护与开发的途径及面临的问题 针对这些历史街区与保护建筑不同的使用功能与性质可采用相应的方法来开发利用,可以采用纯商业开发、半商业开发与纯公益开发三种方式。 不少城市在旧区改造中,抛弃原有历史风貌的现象屡见不鲜,但上海却是一个例外。在上海的繁华闹市中,仍然保留很多古旧的历史建筑,其中融合了东西方文化特征和民族色彩的上海“老洋房”便是其中典型的代表。 具有丰富历史文化内涵与艺术美感的外在。“老洋房”凝聚了深厚的历史沧桑感,通过它可以探测城市的历史深度;它承载着旧上海的繁华,通过它可以体验到“远东第一都市”的歌舞生平;它包裹着精致的外衣,通过它可以感受建筑的美以及当时国外最先进的设计理念和建筑水平。老洋房主要有欧洲式、美国式、西班牙式、俄罗斯式、日本式等式样,堪称万国建筑博物馆。 (一)“老洋房”开发利用的原因 1.政府的负担沉重。现行的历史建筑保护模式主要是由政府调拨资金进行维修和养护。但是,一来维修和养护费用惊人,少则上万,多则数十万甚至上百万;二来数量众多,上海现存的“老洋房”有近600万平方米,政府资金常有“僧多粥少”之困。 2.居民居住质量差,建筑破败。“老洋房”的归属目前主要有三类:一是私宅,由主人本人居住维修,这类房子一般没有太大的破损,维护较好;二是单位、政府行政部门的办公楼或政府代管房,由单位或政府出资维护,也保存较好;三是占绝大多数的公有住房,由于历史原因使其形成了“七十二家房客”的现象,不仅居民的居住质量低,还由于居住人口远超设计标准导致建筑长时期超负荷运转,使建筑破损严重,居住者也没有经济实力对建筑进行必要的维护与修缮。 3.市场的需求。上海现存的“老洋房”主要分布在徐汇、卢湾、静安、杨浦和长宁五个区,绝大部分是使用权房,部分是产权房或政府代管房,真正能投入市场交易的只占其中一小部分,目前上海全市范围内产权清晰的老洋房不足百套。据统计,真正的国际大都市其境外人士常住人口的比例约在10%左右。而目前上海境外人士常住人口比例不到3%,随着上海经济的发展,还将有大量的境外人士陆续进入。而这些人,尤其来自英、法、德等一些特别重视老建筑保护的欧洲人,他们在国内多以居住老式住宅为主。住惯了老房子的他们,势必希望在上海也能找到家的感觉。因此,将大大推动老式住宅的租赁市场与买卖市场的发展。 (二)“老洋房”开发利用的方式 1.纯商业开发。以赢利为主要目的,将其投入市场,利用市场机制来调节,使之成为未来保值增值的财富。同时为了更好的保护及确保其在开发过程中不被破坏,需要制订一套详细的法规,对房屋买卖、使用、改造等所有环节做出严格的规定。主要针对餐饮、商业、娱乐、办公、展示等产生较大利益的产业。 对老洋房的纯商业开发发展迅速,也暴露出不少问题。 (1)市场供应过少的问题。由于有产权的老洋房过少,导致可供销售与租赁的量远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要解决这问题,有必要从占绝大多数的使用权房与政府代管房中做文章。选取地段好、交通便利、质量好的使用权房与政府代管房,通过商业置换的方式把原先居民或使用者迁出,对建筑修缮后或直接依据市场行情进行销售与租赁。 (2)功能定位、合理设置的问题。纯商业开发以追求最大利益为目的,因此开发以餐饮、商业、娱乐等功能为首选。然而这可能会影响周边居民的日常生活,带来不必要的纠纷与矛盾。故在开发中要注意选择合适的区域与地段,开发项目宜设在沿街处、居住区的外围或独立成片设置。 (3)开发改造导致建筑破坏的问题。其中两个问题比较突出:一是随意改变建筑使用性质、结构。老洋房的建筑负荷能力有限,盲目的开发,使其负荷远超设计能力,不但无法保护这些历史建筑,反而还可能造成致命的破坏。二是随意改变建筑及环境的原有面貌,导致其蕴藏的历史信息的破坏、风格样式的改变。要解决这些问题,一方面根据相关法规对已经造成的破坏做出严肃处理,对正在形成的破坏行为立即制止,恢复合理的状态;另一方面为防止破坏的出现,政府需提供相关指导意见与建议,并对改造方案进行科学论证,对改造过程全盘监控,对改造结果严格把关。 2.半商业开发。不以赢利为目的,该种方式非完全意义上的商业开发,只保持收支的平衡即可,是一种以房养房的方式,并含有一定的公益内容,所以称为半商业开发。绝大多数的老洋房以前是居住性质,故以居住性质来开发对老建筑的保护最有利,但其产生的利益较少,采用半商业开发的方式最为合适。 3.纯公益开发。为纯公益性质,以文化的宣扬与传承为主要目的,主要用于那些不适合出售或出租给私人、团体的具有重要历史价值与纪念意义的保护建筑,对其保护需要政府部门的完全投入。 可以在保持原有结构、格局与装饰造型不变的前提下适当改变使用性质,如作为展览、展示、办公、活动中心等。上海政府一直着手在全市范围内建立100个各种类型、不同规模的博物馆,其中尤以发展专业领域的及私人的中小型博物馆为多。我们完全可以将其安置在现存的老建筑中,从而有效解决因新建场馆带来的诸如场地、资金等一系列棘手问题,减轻政府的资金负担。不仅如此,在蕴涵丰富历史文化的载体中展示、传扬具有历史文化知识的文物及艺术品,使人文艺术与古老建筑完美组合、相得益彰,让历史在历史建筑中活了过来。老洋房除作为博物馆也可作为某些专业协会的工作、办公场所。据笔者所知,随着社会的安定、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古玩与艺术品市场越发繁荣,虽然全市范围内有不少古玩、艺术品收藏的协会与组织,但这些协会即没有固定的活动场地,也没有像样的办公场所,限制了其更好的发展。如政府能在老洋房中辟出场地供其使用,载体与内涵的有效结合将会有利促进该类文化事业的繁荣。此外,还可作为某些公益性社团、组织的活动中心,成为社交的场所。也可作为青少年活动中心、文化馆等,起到历史与文化教育意义。 结语 就“历史文化保护街区与老建筑的保护与合理利用”这一问题来说,虽然做了大量的工作与探索,取得了社会一定的共识,并有了一定的成果。但它始终是一个漫长艰辛的过程,是一个需要全社会共同关注的问题。我们需要用不断发展、与时俱进的眼光看待并探索新的路径,并进一步达成共识,这也是每一名当代人义不容辞的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 (孙耀龙:上海城市管理职业技术学院,讲师,同济大学建筑设计专业硕士。研究方向:建筑与环境设计、职业教育。)

我国轨道交通发展现状

我国轨道交通发展现状 摘要:随着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交通拥挤成为制约我国城市发展的重要问题之一,具有节能、快捷和大运量特征的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越来越受到众多城市的关注。从多方面出发,介绍了世界轨道交通的发展现状,分析了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以及提出对轨道交通的未来的展望和发展对策。关键词:轨道交通,发展动因,问题,发展对策 Abstract:With acceleration of the process of urbanization and mobility, traffic congestion is rapidly becoming one of the important constraints for urban development. Urban rail traffic which is energy conservation, fast-arrived and having an excellent transportation ability has arising more and more concern. Considering many factors, it introduces the development situation of the world’s rail traffic, analyses problems which can be faced during the development of the urban rail traffic and provide the blueprint and the development countermeasures. Key words:Rail Transportation,Development motivation,existed problems,Development countermeasures 一、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长, 大城市交通状况日趋恶化,简单的扩路增车方法已解决不了城市的这一重大问题。因此研究一种基于我国国情的、既经济又实用的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的确迫在眉睫。 城市公共交通系统具有载客量高、占地面积少、环境外部成本低、能耗小等特点。相对于其他公共交通方式,城市轨道交通具有用地省、运能大、节约能源、对环境的污染小、人均噪声小、乘座安全、舒适、方便、快捷等特点。因此,发展轨道交通、建设集约型的交通运输网络是我国大中型城市未来交通发展的出路。 二、城市轨道交通系统 2.1城市轨道交通体系

上海自贸区与世界主要自贸区比较要点

【政策比较】 上海自贸区与世界主要自贸区的政策比较 自由贸易区,一般被分解为广狭二义。广义的自由贸易区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或地区通过签署协定,在WTO最惠国待遇基础上,相互进一步开放市场,分阶段取消绝大部分货物的关税和非关税壁垒,在服务业领域改善市场准入条件,实现贸易和投资的自由化,从而形成涵盖所有成员全部关税领土的“大区”。如:北美自由贸易区、美洲自由贸易区、中欧自由贸易区、中国与东盟自由贸易区。狭义的自由贸易区是指一个国家或单独关税区内设立的用栅栏隔离、置于海关管辖之外的特殊经济区域,区内允许外国船舶自由进出,外国货物免税进口,取消对进口货物的配额管制。如:如巴拿马科隆自由贸易区、德国汉堡自由贸易区、美国纽约港自由贸易区。 上海自由贸易区属于狭义上的自由贸易区范畴,因此,这里选择香港、巴拿马科隆自由贸易区、美国纽约港自贸易区、德国汉堡自由贸易区等几个典型自贸区,在功能定位、贸易投资、金融政策、税收优惠、产业发展等方面,与上海自由贸易区进行对比分析。 一、功能定位

自贸区在亚洲兴起,尤其是中国上海自由贸易区的成立,吸引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而欧美则出现了截然不同的两种现象,美国自贸区的数量越来越多,已发展到277个,政策稳定而且开放自由,而德国则在2013年1 月取消了世界上历史最悠久之一的汉堡自贸区,自贸区的栅栏反发而成为了阻碍汉堡发展的藩这种现象背后反映的是世界贸易更加开放自由的但实际上,篱。. 汉堡自贸区的趋势表明了整个欧盟已经逐步成为一个发展趋势。 更广意义上的自贸区。 二、产业发展

与其他几个发展相对成熟的自贸区相比,上海自贸区的产业还处于起步阶段,产业战略选择清晰,但是在具体的产业政策上,还尤其在金融业的开放程度上,在开放度与自由度还略显不足,需进一步探索推进。

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20-2040

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5-2040)纲要概要 编者按:创新、生态、人文!响应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展望2040年,上海将成为一座怎样的城市目前正在编制的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5-2040)已经形成了一些初步设想。下面我们节选了《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5-2040)纲要概要》的部分内容为您一一展现。上海:追求卓越的全球城市Striving for the Excellent Global City 城市愿景:上海:追求卓越的全球城市,一座创新之城、生态之城、人文之城。 城市性质:在2020年基本建成“四个中心”的基础上,到2040年将上海建设成为综合性的全球城市,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科技创新中心和国际文化大都市。 1、城市目标 The Primary Objective 更具竞争力:一座繁荣创新之城GlobalCompetitiveness: a City of Prosperity and Innovation

以建设国际经济、金融中心为支撑,以建设国际贸易、航运中心为基础,以建设自由贸易区为契机,提升上海参与全球经济合作与竞争的能力和影响力,建立上海在世界城市体系中的领先地位。 进一步提升上海作为国际门户和国家交通枢纽的功能,强化综合交通的服务能力,提高对内对外两个扇面的辐射服务能力,充分发挥上海在国家“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中的支点作用,更好地促进长三角区域协同发展。 聚焦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建设,集聚创新资源,吸引创新人才,建立长三角区域协同创新体系,使上海成为全球创新网络中的重要枢纽和主要科技策源地之一,并以科技创新为核心带动城市的全面创新。 依托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创新生活、出行、交流交往模式,促进城市生活的信息化、产业发展的智能化和城市管理的精细化,建设高效互联的智慧城市。 打造新型产业体系和良好创新体系,充分发掘传统行业、创新经济的增长潜力,实现经济多样化发展,提供多元化的就业机会,建设适合各类人才成长创业的宜业城市。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