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气候变化科学概论课程大纲课程名称气候变化科学概论

气候变化科学概论课程大纲课程名称气候变化科学概论

气候变化科学概论课程大纲课程名称气候变化科学概论
气候变化科学概论课程大纲课程名称气候变化科学概论

附件1:《气候变化科学概论》课程大纲

课程名称:气候变化科学概论课程编号:s001125 课时:32学时学分:2.0 课程属性:选修课

教学目的、要求

本课程是为气候变化领域的研究生所开设的专业课程。课程以专题讲座的形式,由参加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科学评估工作的中国科学家进行授课。重点介绍气候变化事实、归因和预估、气候变化的影响与适应、气候变化减缓与可持续发展、以及气候变化国际谈判与中国的减排行动等方面的最新成果和进展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使学生了解当前气候变化研究的最新进展及焦点热点问题,掌握气候变化科学方面的相关知识,达到启蒙、澄清概念;开阔视野、拓展思路,为今后在气候变化领域开展相关研究工作打下坚实基础;培养青年学生探索求实科学精神的目的。

主要内容

主要内容一、气候变化科学的发展和未来地球计划 1.天气、气候、气候系统和气候系统变化相关概念介绍。 2.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和气候变化科学介绍IPCC的组成、工作规则、程序和机制;IPCC系列评估报告及其意义和作用;IPCC的未来发展;发展中国家在IPCC活动中的作用和贡献。 3.IPCC第五次评估报告的主要结论简单介绍IPCC第五次评估报告的主要结论,包括气候系统变暖和极端事件、气候变化驱动因子、情景的发展、模式的发展、适应与减缓和可持续相协调发展的路径等。 4.未来地球计划介绍未来地球计划的产生背景、组织架构、工作进展。二、观测到的气候系统变化 1.气候观测系统当代气候观测系统的发展、气候系统观测要素与数据集。 2.气候变化长期序列的形成介绍全球地表温度变化序列形成、影响气候变化检测的非均一性、大气再分析资料。 3.观测到的大气圈与地表变化大气成分、辐射收支、温度、水循环、大气环流等的变化。 4.观测到的冰冻圈的变化山地冰川、南极冰盖和格陵兰冰盖、海冰、积雪、冻土等的变化。 5.观测到的海洋变化海洋温度、盐度、热容量、海平面等的变化。 6.地球能量收支变化及其在气候系统中的分配三、全新世气候变化 1.过去气候变化研究的原理和假设方法学介绍。2.气候变化的形式、多时间尺度变化及可能驱动 3.研究全新世气候变化的定年方法介绍14C、210Pb、137Cs、冰芯、湖芯、海洋沉积、石笋、珊瑚、树轮等代用资料的定年方法。 4.气候历史及全新世重大气候事件介绍重建的不同时间长度过去气候变化,以及新仙女木事件、全新世大暖期、中世纪气候异常期、小冰期、现代暖期时的气候变化。四、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1.短寿命化学物质的循环臭氧和气溶胶的源汇、浓度、分布和未来变化,以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和反馈。 2.全球碳循环碳循环及相关过程、研究方法、以及工业革命以来全球碳收支变化。 3.未来全球碳源汇变化预估全球碳源汇的未来变化。五、气溶胶和云 1.气溶胶气溶胶的种类和来源、形成与变化过程,气溶胶化学成分的气候学浓度。 2.云气候系统中的云的形成、分布、结构特征,云的辐射气候效应,以及雾霾。 3.气候变化中

气溶胶和云的作用气溶胶与辐射的相互作用、气溶胶-云相互作用、碳气溶胶与气候变化的关系、以及气候变化一些重要议题中涉及的气溶胶和云问题。六、人为和自然辐射强迫 1.辐射强迫辐射强迫的概念、计算方法以及温室气体的光谱变化和辐射传输模式。 2.当前的人为辐射强迫介绍均匀混合的温室气体、大气O3和平流层水汽、气溶胶和辐射相互作用、气溶胶和云相互作用、土地利用等因子的辐射强迫。 3.全球平均辐射强迫不同种类物质的辐射强迫以及辐射强迫的历史变化和未来变化。 4.自然辐射强迫的变化介绍太阳活动、火山活动等自然辐射强迫。 5.温室气体排放指标全球增温潜能和全球温变潜能。七、气候变化的检测与归因 1.气候变化检测和归因研究的意义 2.气候变化检测和归因研究的相关统计概念介绍基本概念、常用的检测和归因方法、数值模式在气候变化归因研究中的作用、以及检测归因研究的不确定性。 3.对大气中气候变化现象的归因介绍对温度、降水、大气环流和大气涛动变化的归因。 4.海洋中的气候变化现象的归因介绍对海洋温度和热容量、海表面高度变化的归因。 5.极端事件的归因介绍对极端温度、极端降水和干旱的归因。八、全球和区域尺度的气候系统模式 1.气候模式简介 2.模式比较计划及结果在IPCC评估报告中的应用不同全球模式比较计划、CORDEX计划。 3.气候模式的评估评估方法、应用于气候模式评估的观测数据和需要注意的问题。 4.CMIP5全球模式结果的综合评估评估模式对大气、海洋、碳循环和冰雪圈等的变化、变率和极端事件的模拟能力。 5.区域气候模式及降尺度介绍基本原理、发展历史以及在气候科学和气候变化预估中的应用。

九、气候变化的预估 1.气候变化预估的主要方法介绍年代际气候变化预测及其初始化方法、松弛同化法、增量分析更新法、百年气候预估与典型浓度路径、气候统计预估等。 2.近期气候变化预估预估大气和地表、水循环、大气环流、极端事件、海洋、冰冻圈的近期变化。 3.长期气候变化预估大气和地表、水循环、空气质量、冰冻圈、海平面、碳循环和其他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等的长期变化。 4.气候变化预估方法和结论中的主要不确定性十、气候现象和相关的区域气候变化 1.季风系统全球季风、亚澳季风系统的当前和未来变化。2.热带气候现象赤道辐合带、南太平洋辐合带、Hadley环流、ENSO的当前和未来变化。 3.大气涛动与遥相关模态北半球环状模、南半球环状模、太平洋-北美遥相关、太平洋-南美遥相关型、太平洋年代际振荡、大西洋年代际振荡的变化。 4.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相关气候现象对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活动的影响,以及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的变化。 5.与气候现象相关的区域气候变化预估预估北极地区、南极地区和东亚未来气候变化及相关气候现象的影响。十一、社会经济发展路径和气候变化情景 1.气候变化情景的提出和演变 2.典型浓度路径典型浓度路径(RCPs)的内涵与应用。 3.共享社会经济路径社会经济发展路径的选择、社会经济路径(SSP)的设定和特征、以及RCPs/SSPs矩阵。 4.情景的应用及SSPs 展望情景在各类模式比较计划中的应用、在IPCC评估中的应用、在区域和领域研究中的应用,以及薄弱环节和未来发展。十二、气候变化的影响、脆弱性和恢复力 1.气候变化的影响和脆弱性评估方法介绍气候变化的影响和脆弱性的内涵、气候变化影响的评估方法、气候变化影响的检测与归因的方法、脆弱性的评估方法。 2.气候变化对主要领域的影响和脆弱性评估气候变化对淡水资源、陆地生态系统、海岸带、海洋系统、粮食生产系统、城市、农村地区、人类健康的影响和脆弱性。 3.气候变化对主要区域的影响和脆弱性评估气候变化对非洲、欧洲、亚洲、大洋洲、北美洲、中美洲和南美洲、极区、小岛屿、公海的

影响和脆弱性。 4.气候变化影响的检测和归因的主要结论 5.恢复力与气候变化适应恢复力理念、恢复力建设以及恢复力、气候变化适应与可持续发展的协同。十三、极端事件和灾害风险管理 1.极端事件分类 2.中国极端事件的基本特征 3.观测到的极端事件的变化及其原因 4.极端事件变化的预估及其不确定性介绍预估方法、不确定性来源及其量化方法、主要预估结论。 5.IPCC评估极端事件变化的进展 6.灾害风险管理基本定义灾害预警、灾害风险识别、灾害风险评估、灾害风险区划、灾害风险管理与应对能力、灾害风险管理政策范畴、风险转移。 7.中国天气气候灾害风险管理、实践及适应措施介绍管理极端气候事件和灾害风险的国家制度以及综合灾害风险管理的经济社会重点领域。 8.中国应对极端天气气候实践的策略选择长期应对策略的目标与原则、灾害风险管理与适应气候变化的协同战略、提升恢复力的能力建设战略、综合风险治理战略。十四、气候变化适应、减缓与可持续发展 1.适应、减缓和可持续发展的提出适应和减缓的定义,适应、减缓和可持续发展的关联以及相关进展。 2.适应和减缓的协同气候变化的应对框架、适应和减缓的互补性、适应和减缓的特征。 3.适应措施适应的主要做法、通过适应进行气候变化风险管理、促进适应的政策。 4.减缓措施减缓的目标、减缓的主要做法、促进减缓的政策、减排技术。 5.可持续发展框架下的适应和减缓十五、气候变化国际谈判与中国的减排行动 1.IPCC评估报告与国际应对气候变化进程 IPCC历次评估报告对公约谈判的影响,IPCC评估报告与气候变化问题的科学性。 2.国际气候制度谈判进程的演进国际气候制度的基本要素、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及其基本内容、《京都议定书》及其基本内容、双轨谈判与长期合作特设工作组机制的建立、京都议定书第二承诺期和议定书修正案、德班增强行动平台与2015应对气候变化新协议。 3.公约谈判中的博弈与合作公约基本原则的理解和各自解读、气候制度构建中的大国博弈、主要缔约方的履约形势、公约下的相关机制及进展。 4.中国应对气候变化行动介绍“十一五”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与成效、“十二五”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与成效、中国国家自主贡献等。 5.2度温升控制目标对中国的挑战 2度温升控制目标下全球的排放空间与路径、碳排放权分配原则与方法、中国在2度温升控制目标下的排放空间、中国未来低碳发展与碳排放达峰。

主要参考书:

Stocker T F, and Coauthors, Eds. 2013: Climate Change 2013: The Physical Science Basis. Contribution of Working Group I to the Fifth Assessment Report of the 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Cambridge, United Kingdom and New York, NY, USA. Field C B, and Coauthors, Eds. 2014: Climate Change 2014: Impacts, Adaptation, and Vulnerability. Contribution of Working Group II to the Fifth Assessment Report of the 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Cambridge, United Kingdom and New York, NY, USA. Edenhofer O, and Coauthors, Eds. 2014: Climate Change 2014: Mitigation of Climate Change. Contribution of Working Group III to the Fifth Assessment Report of the

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Cambridge, United Kingdom and New York, NY, USA. IPCC. 2014: Climate Change 2014: Synthesis Report. Contribution of working Groups I, II and III to the Fifth Assessment Report of the 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 IPCC, Geneva, Switzerland. Dong W J, Ren F M, Huang J B, et al. 2013: The atlas of climate change: based on SEAP-CMIP5. Berlin: Springer Giorgi F, Colin J, Ghassem A. 2009: Addressing climate information needs at the regional level. The CORDEX framework. WMO Bulletin, July 2009 issue Hegerl, G. C., et al. 2010: Good practice guidance paper on detection and attribution related to anthropogenic climate change. In: Meeting Report of the 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 Expert Meeting on Detection and Attribution of Anthropogenic Climate Change [T. F. Stocker, et al. (eds.)]. IPCC Working Group I Technical Support Unit, University of Bern, Bern, Switzerland, 8 pp. Thompson I, Mackey B, McNulty S, et al. 2009: Forest Resilience, Biodiversity, and Climate Change. A synthesis of the Biodiversity/resilience/stability relationship in forest ecosystems. Secretariat of the Convention on Biological Diversity, Montreal. Technical Series no.43. Future Earth. 2014: Future Earth Strategic Research Agenda 2014. Paris: International Council for Science (ICSU) 《第三次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编写组. 2015.第三次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北京:科学出版社秦大河(主编). 2012: 中国气候与环境演变. 北京:气象出版社秦大河(主编) 2015: 中国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和灾害风险管理与适应国家评估报告. 北京:科学出版社王绍武. 2011: 全新世气候变化. 北京:气象出版社未来地球计划初步设计编委会. 2015: 未来地球计划初步设计. 北京:科学出版社

气候变化经济学 - 清华大学地球系统科学系

2017年清华大学地球系统科学系“大气科学(全球变化方向)”辅修 课程简介 《全球变化导论》授课教师:宫鹏、杨军 本课程总括了全球变化的知识体系,既是全球变化辅修专业的入门基础,又可作为通识教育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不但可以提高对包括地球自然演化过程、生物起源及进化、陆地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海洋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生物多样性减少、全球大气成分变化与全球变暖等全球变化中的基本过程和原理的认识,还可以增强对人类文明起源和文化发展、世界自然地理环境状况与地理大发现、世界人口动态及地理分布、技术革命推动的工业革命、人口迁移与城市化等人为活动对全球变化的推动作用,以及绿色革命与环境保护主义的兴起、中国传统文化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等全球变化背景下等环境管理指导思想的理解,能够奠定认识全球变化的科学基础,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创造条件,为将来参与全球变化相关领域的研究和管理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气候变化》授课教师:罗勇、张建松 本课程是集气候变化科学、气候变化的影响、适应与脆弱性以及减缓气候变化等内容于一体的大气科学(全球变化方向)辅修专业的本科专业课程,同时也是全校性选修课程。本课程介绍全球气候变化的事实、成因及预估,气候变化对主要行业、领域及区域的影响,适应和减缓气候变化的主要政策措施和技术选择,气候变化国际谈判与国际制度,应对气候变化与环境保护、实现可持续发展、建设生态文明等之间的协同关系,以及气候变化经济学和气候伦理等内容。本课程将采用课上讲授、课下慕课(MOOC)自学和专题讨论(Panel Discussion)的教学方式,通过大班授课与小组研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相结合,加强师生和同学间互动,促进教学相长。每个主题均附有思考题,促进学生对相关问题的思考和批判性思维的拓展。本课程还将组织联合国气候变化模拟谈判、气象局实地参观和模拟碳交易等活动,以提高教学效果。 《气候变化经济学》授课教师:蔡闻佳、王灿 本课程在介绍经济学基本原理的基础上,重点关注经济学在气候变化领域的应用和主

演讲稿-为“应对气候变化”做些什么

为“应对气候变化”做些什么 被称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最重要的”国际会议——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于12月7日,在被浓雾弥漫号称“童话城市”的哥本哈根举行,现在哥本哈根会议已经由展示期望进入草案核心讨论阶段。这个以“减排”和“消费”为主要议论点的会议吸引了几乎是全世界人们的关注,因为如果环境任其破坏,气候继续恶化下去,若干年之后,不管是谁,都会为自己现在的愚蠢付出惨重的代价。在哥本哈根国际机场的走廊里,一幅巨大的海报非常惹人关注:2020年,已经是满头白发的美国总统奥巴马满脸懊丧的哀叹:“对不起,我们没有阻挡气候恶化,因为我什么也没有做。”漫画很形象。2007年《气候变化中国国家告》指出,随着地球变暖导致较高的蒸发和降水速写未来50年我国年平均降水量呈增加趋势。其中东南海增幅最大。高温、台风、风暴潮等极端事件将变得为频繁。一方面,南方部分地区大雨日数将有显著加。由于海平面上升,海岸灾害主要是风暴潮呈现加剧趋势。极端降雨频发也将导致洪涝灾害、滑坡与泥石流、水土流失加剧;另一方面,我国干旱区的面积也可能会扩大,北方干旱趋势仍将延续,干旱强度加剧。据专家研究,即使我们现在马上开始严格控制减排注意环境保护,我们曾经犯下的错误仍然会让气候继续恶化1000年。当我第一看到这个数据的时候真的是大吃一惊,我们很难相信,地球——这个我们唯一的家园已经被我们折磨成什么样子。环保不是一句口号,只有每个普通人都认识到环保的重要性并在自己的生活中时刻有所行为,我们才能真正减少对地球的破坏。在这次会议中,北京市第八中学的李楚珩、四川外语学院附属

外国语学校的王垚、北京市第二十二中学的王子楠、上海市南汇中学的陈习朝和佛山市第二中学的廖哲将出席论坛。他们都关注气候变化问题,并在学习之余参与了很多与此相关的活动。同样作为中学生的我们马中学生,理应为“应对气候变化”做些什么。 首先要知道我国为什么要积极行动起来,应对气候变化:气候变化 既是环境问题,又是发展问题,归根到底是发展问题。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口增长过快、资源与环境形势严峻、发展不平衡等问题,严重制约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观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它要求把应对气候变化与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创新型国家结合起来,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我国是一个负责任的发展中大国。随着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我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为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在当今世界树立起了一个负责任大国的形象。我们从国情和实际出发,承担与我国发展阶段、应负责任和实际能力相称的国际义务,为应对气候变化做出了应有的贡献,再次彰显了负责任大国的形象。从国家层面上看,我国应对气候变化,就是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坚持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和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充分发挥科技进步和创新的作用;坚持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健全应对气候变化的体制机制;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逐步提高全社会参与的意识与能力;等等。从我们青年学生个体看,我们青少年学生要正确认识我国国情,增强环保意识,大力宣传有关气候变化方面的知识和法律法规;努力学习科学文化

气候变化关键科学问题的分析

气候变化关键科学问题的分析 摘要:美国国家科学院的国家研究委员会地球与生命研究部气候变化科学委员会最近向白宫提交了一份关于气候变化科学问题的咨询报告,以供布什政府以及相关机构决策参考。该报告根据美国的全球变化研究工作对100年以来以全球气候变暖趋势为特征的全球气候变化 的认识,对IPCC关于气候变暖的的研究成果与预测作了剖析。该咨询报告在承认全球变暖 研究中仍存在一些不确定性的同时,指出全球变暖确实存在,并对白宫与民众所关心的一些关键科学问题作了回答,这些问题是:自然气候变化的幅度;温室气体和其它对气候变化具贡献作用的气体的排放是否在加速增长及其增长速率与来源;气溶胶的驱动作用;降低温室气体以及其它一些对气候变化具贡献作用的排放物的增加趋势所需的时间;气候变化是否正在发生以及如何发生;温室气体是否导致气候变化;未来100年温度的变化幅度以及发生地点;所预计的气候变化有多少是气候反馈过程(如水蒸气、云和冰雪融化)造成的;不同程度的全球变暖的后果;科学研究是否已经确定温室气体浓度有一个“安全”水平;为了提高对气候变化的认识,还有哪些专门领域需要更深入地进行研究。最后指出在气候变化研究中独立自主开展工作意义重大,以及今后需要加强的研究领域和关注重点。 关键词:气候变暖;全球变暖;美国;京都议定书 背景介绍 受白宫2001年5月11日的委托,隶属美国国家科学院的国家研究理事会地球生命研究部气候变化科学委员会(以下简称气候变化科学委员会)于2001年6月6日向白宫提交了一份关于气候变化科学问题的咨询报告,以供布什政府以及相关机构决策参考。该报告根据美国的全球变化研究工作对100年以来以全球气候变暖趋势为特征的全球气候变化的认识,对IPCC关于气候变暖的的研究成果与预测作了剖析。IPCC一直呼吁各国对温室气体排放采取更加严厉的控制措施,并于1997年12月达成了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京都议定书》, 《议定书》中明确指出在2008年至2012年期间,世界38个发达国家6种温室气体(以CO2作用最为突出)的排放量要在1990年的基础上平均减少5.2%,其中美国减少7%,欧盟成员国减少8%。但布什政府对是否存在全球变暖趋势、变暖的程度以及其

关于全球气候变化的调查问卷

关于全球气候变化的调查问卷 全球气候变化已经深刻影响人类生活、生产,本调查是文化素质课程《环境保护概论》的课程作业,调查目的是了解重庆大学大学生对全球气候变化(GCC)的看法。请允许我们占用您的几分钟时间,以了解您对全球气候变化问题的认识及感知程度。您的回答无所谓对错,只要能真正反映您的想法就达到我们这次调查目的。希望您能够积极参与,我们将对您的回答完全保密。谢谢您的配合和支持! 1、您知道全球气候变化这一环境问题吗() A 完全不知道,也不关心; B 不太了解; C 知道,但不是很清楚; D 知道,我非常关心这个全球性的环境问题 2、您知道2009年12月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召开的史上最大规模的环保会议——哥本哈根全球气候峰会吗() A 完全不知道,也不关心; B 不太了解; C 知道,但不是很清楚; D 知道,我非常关心这个全球性的环境会议 3、“2009年12月哥本哈根全球气候峰会的召开,为改善全球问题带来了新的希望。”您觉得这种说法() A我同意这种说法; B我不同意; C我觉得情况还会跟以前一样;D不好说 4、国际上通过了一些关于气候变化的国际公约,您是不是知道() A不知道; B听说过,但不完全清楚; C 知道,请写出一个您所知道的国际公约名称: 5、请将以下几个问题按照重要程度进行排序,将最重要的排在前面。 A全球气候变化; B艾滋病的蔓延; C人口贩卖; D贫穷和饥饿;E国家和非国家支持的暴力顺序为: 6、您从哪些渠道获取气候变化的有关信息(选最主要的二项)() A电视节目; B报纸; C课堂; D互联网; E广播;F专题讲座; G街头宣传; H同伴议论; I其他 7、您个人对气候变化问题的了解程度() A有比较深刻的了解; B知道一些; C听说过; D没听说过 8、在您看来,气候变化主要是指() A(大气状态)气象变化;B空气变化(如污染);C大气组分变化;D 包括上面所有; E不知道 9、在您看来,造成气候变化的最主要原因是什么() A自然变化(如太阳照射、火山爆发); B人类的工业生产活动; C 人类的日常生活; D人为破坏活动; E不知道 10、下列气体中属于温室气体的有(可多选)() A二氧化碳; B二氧化硫; C甲烷; D氮氧化物; E氟氯烃; F低空臭氧 11、您认为全球气候变化与二氧化碳排放过量有关系吗() A有直接关系; B没有关系; C不清楚

世界气候变化问题分析报告

世界气候变化问题分析报告 [摘要]:20世纪以来,随着世界经济的迅速发展,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加快以及不可再 生能源的过度开发利用,导致大气中CO2等温室气体剧增。全球气候正在发生巨大变化,气候变暖已经成为世人瞩目的全球性环境问题之一。本文综合分析了引起全球气候变化的主要因素和气候变化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并提出了相应的减缓对策和措施。 [关键词]:全球气候变化,现状,原因,影响,对策 20世纪以来,随着世界经济的迅速发展,工业化进程加快,人口剧烈增长,矿质燃料和不可再生能源的过度开发,土地不合理利用,森林被大面积砍伐……导致大气中CO2、CH4、O3、氟氯烃化合物等温室气体剧增,全球气候发生变化。气候变化正直接或间接地对自然生态系统产生影响。研究表明,气候变化已经影响到各种自然和生物系统,如冰川退缩、永久冻土层融化、海平面上升、飓风、洪水、暴风雪、土地干旱、森林火灾、物种变异和濒临灭绝、饥荒和疾病以及中高纬度地区生长季延长,影响到物种分布区域,生物种群结构与多样性,生态系统脆弱性等,气候变化超越了国界,危及所有的生灵,包括人类自身。 一、全球气候变化现状 1、气温变化 观测记录和研究结果表明,自l861年以来全球陆地和海洋表面的平均温度呈上升趋势,20世纪升高了大约0.6℃左右。就全球而言,20世纪90年代是自1861年以来最暖的10年,1998年则是自l861年以来最暖的1年。近百年的全球温度仪器测量记录还表现出明显的年代际变化,20世纪最主要的增暖发生在1910-1945年和1976-2000年期间。观测资料显示,1951-1989年全国年平均气温以每10年0.04℃的速率上升,表现出明显的上升趋势;自1987年以来出现了持续14年的异常偏暖,最暖的1998年偏暖1.4℃。这一变暖趋势与全球变暖的趋势一致。美国宇航局公布了两测绘地图(如图1、2),显示了的全球气温变化,并指出未来地球温度将继续升高。自2000年至2011年,全球经历了有气象记录以来最热的十年(如图2)。就中国而言,东北、华北和西北地区西部增温最显著,而且冬季比其他季节增温明显,晚上增温比白天明显。

气候变化的政治

气候变化的政治 The Politics of Climate Change 同时降低它们的碳排放,该有多少问题等待去应付。著名的“石油诅咒”并不仅仅会加到国家头上,而且会加到整个世界体系头上,因为稳住石油流的需要在当代地缘政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如果工业化国家能够打破它们对石油和天然气的整体依赖,受益者不仅会包括它们,反过来也会包括石油生产国。它将会带来历史上影响最深远的国际关系再调整。 我们没必要设想这样一种未来,即发达国家将会在它们的能源供应方面变得独立自主,这对大多数国家来说既不可行也不可取。相互依赖——例如以大范围的、靠可再生技术发动起来的智能电网的形式——将仍然是一种不可更改的事实,并在资源共享方面拥有一种明显正面的影响。但是,借助于重要能源自给自足的能力来保护发达国家免受系统崩溃的影响,未来比现在将更有可能做到。 美国和中国 在小布什政府毒害至深的时代以美国人超前消费的生活习惯所带来的经济危机而告终之后,许多人以为美国必定会在世界上采取一种比以往更为谦卑的姿态。“单极化的时机”似乎转瞬即逝。美国从人们常说的全球帝国中心沦落成了世界贱民。 世界大家庭的其他成员已经习惯于将美国看作气候变化的落伍者,以至于假如或者当美国变成一位环境领导者的时候,它们一时间会适应不过来。然而,随着奥巴马(Obama)总统的当选,美国又一次表现出了重新站起来的能力。这种能力在政治层面上是必须的,但也许在经济层面上更加重要。美国是刚刚过去的、通过互联网表现出来的技术创新浪潮的推手,而在可再生技术的创新方面同样会如此。 全世界都需要开明的美国领导层——只要它是以重申在20世纪的漫长历史中影响巨大的威尔逊传统为基础。我们能够预见到美欧之间的关系修复,尽管不是那种标志着“西方”概念被重新启用的关系。对抗气候变化能够成为推动这种关系修复的工具。欧盟委员会喜欢的那种官方的、官僚的方法很可能不会被美国领导层搬去使用。我之前引用过的调查结果(见第五章)显示,劝服美国公众相信气候变化的危险比劝服其他国家公众要难得多,同时,美国公众对处理气候变化问题抱着更乐观的态度。美国人经常被错当成具有天真的独创性和乐观主义,在当前也许对世界其他地方的人大有帮助。 改革清洁发展机制(参看本书第八章)十分重要,但更重要的还是提高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敛合度。这两个过程并不十分相同,因为技术转让并不一定能够会提高受让国的竞争力。我们应该放弃简单的技术转让,而致力于打造这样一种情景,即这类转让有旨在应用和推广技术的投资相伴随——通过提供技术培训或者提高发展中国家内部的资助研发能力。放松正常的专利保护对于这一过程来说将是极端重要的。只要有可能,就不应仅仅致力于引进高技术机器或产品,而应该致力于打造高技术知识和低碳知识之间的联系——这就是说,形成地方的知识。在第七章,我给出了一些适应领域的事例,但这些事例同样可用于说明减缓政策。 只要涉及这些问题中的第二个问题,采用一种与清洁发展机制不同的路径就有意义了。我们应该寻找与发展中国家的利益相协调的同时具有削减排放效应的

全球气候变化概论

全球气候变化概论 全球气候变化含义: 全球气候变化是指在全球范围内,气候平均状态统计学意义上的巨大改变或者持续较长一段时间(典型的为10年或更长)的气候变动。气候变化的原因可能是自然的内部进程,或是外部强迫,或者是人为地持续对大气组成成分和土地利用的改变。 全球气候变化趋势: 在地质历史上,地球的气候发生过显著的变化。一万年前,最后一次冰河期结束,地球的气候相对稳定在当前人类习以为常的状态。地球的温度是由太阳辐射照到地球表面的速率和吸热后的地球将红外辐射线散发到空间的速率决定的。从长期来看,地球从太阳吸收的能量必须同地球及大气层向外散发的辐射能相平衡。大气中的水蒸气、二氧化碳和其他微量气体,如甲烷、臭氧、氟利昂等,可以使太阳的短波辐射几乎无衰减地通过,但却可以吸收地球的长波辐射。因此,这类气体有类似温室的效应,被称为“温室气体”。温室气体吸收长波辐射并再反射回地球,从而减少向外层空间的能量净排放,大气层和地球表面将变得热起来,这就是"温室效应"。大气中能产生温室效应的气体已经发现近30种,其中二氧化碳起重要的作用,甲烷、氟利昂和氧化亚氮也起相当重要的作用。从长期气候数据比较来看,在气温和二氧化碳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目前国际社会所讨论的气候变化问题,主要是指温室气体增加产生的气候变暖问题。 影响气候变化的因素: 自然界本身排放着各种温室气体,也在吸收或分解它们。在地球的长期演化过程中,大气中温室气体的变化是很缓慢的,处于一种循环过程。碳循环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化学元素的自然循环过程,大气和陆生植被,大气和海洋表层植物及浮游生物每年都发生大量的碳交换。从天然森林来看,二氧化碳的吸收和排放基本是平衡的。人类活动极大地改变了土地利用形态,特别是工业革命后,大量森林植被迅速砍伐一空,化石燃料使用量也以惊人的速度增长,人为的温室气体排放量相应不断增加。 从全球来看,从1975年到1995年,能源生产就增长了50%,二氧化碳排放量相应有了巨大增长。迄今为止,发达国家消耗了全世界所生产的大部分化石燃料,其二氧化碳累积排放量达到了惊人的水平,如到90年代初,美国累积排放量达到近1700亿吨,欧盟达到近1200亿吨,前苏联达到近1100亿吨。目前,发达国家仍然是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主要排放国,美国是世界上头号排放大国,包括中国在内的一些发展中国家的排放总量也在迅速增长,前苏联解体后,中国的排放量位居世界第二,成为发达国家关注的一个国家。但从人均排放量和累计排放量而言,发展中国家还远远低于发达国家。 人为的温室气体排放的未来趋势,主要取决于人口增长、经济增长、技术进步、能效提高、节能、各种能源相对价格等众多因素的变化趋势。几个国际著名能源机构--国际能源局、美国能源部和世界能源理事会,根据经济增长和能源需求的不同情景,提出了人为二氧化碳排放的各种可能趋势。到下一世纪中叶,发达国家仍将是大气中累积排放的二氧化碳的主要责任者。当然,如果世界各国采取更加适合环境要求的经济和能源发展战略,二氧化碳排放

气候与气候变化的研究方法

第六章气候与气候变化的研究方法 §6.1 地质时期古气候变迁的研究方法 一、主要方法 1、总述:地质时期的气候体现了大气圈、岩石圈、冰冻圈、水圈和生物圈组成的气候 系统的综合变化。因此,这个时期气候变化的研究方法主要有生物学、地质学、地 球化学、古地理等研究方法。 2、生物学方法 这是地质时期和历史时期气候变迁研究中应用最广泛的一种方法。各种古生物(包括喜冷、喜暖、喜干和喜湿的古植物和古动物)的生存范围、分布区域以及随时间的变化,都可以为古气候研究提供极好的证据。比如应用极广的微体古生物(包括植物孢粉、微体动物象介子生物的化石等)。我们可以通过分析这些微体古生物的数量、分布范围等,来研究气候变迁。 3、地质学方法 包括通过研究不同地点和不同时期地层沉积相的变化,恢复沉积环境,并与现代的气候条件比较(将今论古),以确定古气候状况。 这里沉积作用指的是固体物质从空气或水体的悬浮或融解状态中沉积下来的过程。 如黄土是一种风积物,从粉尘物质的产生、搬运、沉降到发育微黄土的全过程中,一直暴露于地表空间,受到当时大气圈及区域生物气候条件的直接影响。这样可以通过分析黄土——古土壤层中粉尘颗粒的大小,来确定当时的风速大小、气候干燥度等。通过分析孢粉等含量可以知道当时古生物的生长情况,从而知道气温、降水等的变化。 4、冰川学方法 (1)气温序列的建立:冰盖是降水积压形成的,其本质上是水构成的。水分子中的氧同位素含量与降雪的温度有关,因此可以根据氧同位素来推算古代 温度。一般在中高纬度地区温度下降1oC,δ18O(氧同位素的变化值)约 降低0.7‰。 (2)定年:利用冰盖中氧同位素的含量,可以确定气温序列,但这一序列是什么年代的,则需要定年。积雪的物理状况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因此使冰盖 在垂直方向上形成明显的层状结构,每年一层,就如同树木年轮一样,这 样,在冰盖表层就可以用肉眼直接分辨年层。但在冰盖深层(时间比较早 的冰层),由于冰盖的分层越来越薄,则就需要借助仪器分析,比较可靠的 是利用δ18O,因为δ18O有明显的季节变化。有时候也可根据其它指标来 定年,如甘肃敦煌冰盖是参照微粒量来定年的。或用数学统计的方法来估 算。 5、矿物分析法 即通过对岩石、矿物的分析研究获取古气候变迁的历史。另外也可以通过地球化学的方法推测过去的气候。比如如果某地层中含有煤层,则可推断当时气候湿润;如果有珊瑚,则当时为热带海洋气候;若有石膏和岩盐则为干燥气候;有冰迹物则为寒冷气候等。 §6.2 历史时期气候变迁的研究方法 一、总述 历史时期气候变迁的研究方法有四种:历史文献、树木年轮、考古发现和自然地理迹象。 其中最主要的是历史文献和树木年轮的方法,而后两种方法由于经常是一些间断的证据,难以利用它们建立连续的序列,因此主要用于对前两种方法建立的序列零星检验,或只能给某一段时间的气候变化提供证据,因此,这里不作祥熙介绍。 二、历史文献研究方法

环境科学导论答案

科目:环境科学导论 一、名词解释(共10题,每题3分,共计30分) 1、环境科学:是一门研究人类社会发展活动与环境演化规律之间相互作用关系,寻求人类社会与环境协同演化、持续发展途径与方法的科学。 2、食物链:生态系统内不同生物之间在营养关系中形成的一环套一环似链条式的关系。 3、水资源:指一切用于生产和生活的地面水、地下水和土壤水。 4、水环境容量:一定水体所容纳污染物的最大负荷被称之为水环境容量。 5、固体废物处置(最终处置):将无法回收利用且不打算回收的固体废物长期地保留在环境中所采取的技术措施,是解决固体废物最终归宿的手段。 6、土壤:是地球陆地表面具有一定肥力,能够生长绿色植物的疏松表层。 7、土壤的净化作用:是指在自然因素作用下,通过土壤自身的作用,使污染物在土壤环境中的数量、浓度或毒性、活性降低的过程。 8、热污染:是指工业生产和现代生活中排除的废热所造成的环境污染。 9、环境影响评价:是指对拟议中的建设项目、区域开发计划和国家政策实施后可能对环境产生的影响进行的系统性识别、预测和评估。 10、电磁辐射:是一种物理现象,是指“能量以电磁波形式发射到空间的现象”。 二、选择题(共10题,每题1分,共计10分,将答案写在下 表中) 三、填空题(共10空,每空1分,共计10分) 1、环境科学研究的对象是(“人类和环境”这对矛盾之间的关系)。 2、大气的组成包括(恒定组分)、(可变组分)和不定组分。大气中的O2、N2和氩气是属于(恒定组分),CO2和H2O是属于(可变组分)。 3、水体污染的来源主要有:(工业污染)、农业污染和(生活污染)。 4、环境问题可以分为(原生环境问题)和次生环境问题,其中次生环境问题又分为环境污染和(生态环境破坏)。其中地震、海啸、干旱、洪涝、虫灾是属于(原生环境问题)。 四、简答题(共7题,每题5分,共计35分) 1、环境的功能有哪些? 1)为人类生存提供所需要的资源 2)调节功能 3)服务功能 4)文化功能 2、环境科学研究的任务主要有哪些? 1)了解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发展演化规律; 2)研究人类与环境的相互依存关系;

言论。气候变化的科学与政治

[栏目]言论 [页码]4P [标题]气候变化的科学与政治 [导语]2011年7月21日,英国能源和气候大臣Chris Huhne发表演讲。这是Chris Huhne 关于气候变化的三大演讲之一。他分别针对气候变化的科学发展、各个国家采取的行动和全球进行政治协议三方面进行论述,希望争取共同商议一个公平、坚定、有约束力的全球气候协议。 [作者简介] Chris Huhne 英国自由民主党领袖,于2010年英国大选后担任卡梅伦内阁大臣,能源与气候变化大臣。他曾于2006年和2007年两度竞选英国自由民主党领导人,但是均未获得成功,分别被Sir Menzies Campbell和Nick Clegg以微弱的优势险胜。 [配图]同8月刊 [正文] 我很高兴站在这里,进行关于气候变化的演讲。 三周之前,我讲述了气候变化的经济与绿地增长情况;两周之前,气候变化的地缘政治学、以及它们如何威胁人类安全而我们束手无策,是我的论题。今天,针对气候变化的科学、我们已经采取的行动、全球谈判和如何争取协议,我将进行讨论。而这有两个关键点:一是科学、二是政治。 首先,让我们看看为何来到这里。 一、自然之源 约两世纪前,法国数学家和物理学家Joseph Fourier就曾探究过地球具有支撑生命所需的足够热量的原因。 我们身处距离太阳1亿英里以外的最佳位置,故此地球本应该是更冷的——傅里叶考虑到了一种新的可能性:我们所呼吸的大气也具有阻挡热量的作用。1827年,他对温室效应进行了描述。 我在这里要作出指正。人类对温室效应的了解其实要早于元素周期表,也早于遗传学研究和进化论。 毋庸置疑的是,温室效应对生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来自太阳的能量穿过大气层,使得地球变暖。地球辐射热量,而大气中的微量气体再吸收这些热量,加温则被反馈和放大。如果没有它,地球的温度将降低约33度。 数千年来,全球气温和气候模式不断变化。大自然的均衡法则使得一切处于平衡。如果有足够的时间,自然在很大程度上能进行自我调整。 急转直下 自傅里叶发现温室效应后,事情发生了变化。 地球上很多地方历经了工业文明、人口激增。我们已经从小规模的农业社会发展到了大规模的工业社会;我们已经使用动力代替了马匹。相比以往任何时候,也排放出了更多的温室气体。 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不断上升。自前工业革命以来,二氧化碳浓度已经增加了40%。在过去50年的时间里,增加了三分之二。 这些在大气中浮动的多余温室气体,可以使我们预料,地球表面会变得更加温暖。仅在上个世纪,温度就上升了大约0.8度。这样的情况大多发生在过去50年。自1960年开始,每隔十年,温度平均就会上升0.13度。1998年以后,温度时常再创新高。 因此,明确地得出以下结论:温室气体使得地球变暖。全球排放量继续攀升。世界正在升温。 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形势已变得很紧迫。北冰洋正在融化。1900年以来,全球海平

全球大气变化对气候以及环境的影响

环境科学概论 全球大气变化对气候以及环境的影响 姓名:方梦蝶 学号:0807120107 专业:应用物理 院系:理学院 2011年12月11日

全球大气变化对气候以及环境的影响 摘要:环境科学概论以人类生态系统的基本原理为依据,系统论述了环境的发生和发展,深入分析了环境问题的产生和原因,针对的是新世纪人类面临的全球生态环境危机。本文主要介绍全球大气变化对气候与环境的影响,这些影响对人类的巨大危害,以及在现有的国际环境下如何采取有效措施防治这些问题。 关键词:大气成分变化气候变化自然灾害环境影响空气污染防治措施 正文 在人类历史发展的数万年间,地球的大气成分以及气候状况都处于一个相对稳定的情况。但是自从工业革命开始的数百年间,地球大气成分含量比例发生明显变化。其中大气中的水蒸气、二氧化碳和其他微量气体,如甲烷、臭氧、氟利昂等显著增加。这些气体可以使太阳的短波辐射几乎无衰减地通过,但却可以吸收地球的长波辐射。因此,这类气体有类似温室的效应,因此被称为;“温室气体”。温室气体吸收长波辐射并再反射回地球,从而减少向外层空间的能量净排放,大气层和地球表面将变得热起来,这就是"温室效应"。 温室效应引起了地球气候的异常变化。 引述全球环境基金的一则报道:本世纪以来所进行的一些科学观测表明,大气中各种温室气体的浓度都在增加。1750年之前,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基本维持在280ppm。工业革命后,随着人类活动,特别是消耗的化石燃料(煤炭、石油等)的不断增长和森林植被的大量破坏,人为排放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不断增长,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逐渐上升,每年大约上升1.8ppm(约0.4%),到目前已上升到近360ppm甚至更高。从测量结果来看,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增加部分约等于人为排放量的一半。按照政府间气候变化小组(IPCC)的评估,在过去一个世纪里,全球表面平均温度已经上升了约0.6℃,全球海平面上升了10到25厘米。许多学者的预测表明,到本世纪中叶,世界能源消费的格局若不发生根本性变化,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将达到560ppm,地球平均温度将有较大幅度的增加。依据各种计算机模型的预测,如果二氧化碳浓度从工业革命前的280ppm增加到560ppm,全球平均温度可能上升1.5℃到4℃。那这将是全人类的噩梦! 近些年世界各国百年难遇的气候灾难频频上演。厄尔尼诺现象频繁发生,1995年芝加哥的热浪引起500多人死亡,1993年美国一场飓风就造成400亿美元的损失,1998年中国大洪水,全民抗洪,2004年印尼大海啸死亡人数数十万,2008年中国遭遇百年难遇冰雪灾害,同年汶川大地震死亡人数高达二十多万,还有近期泰国大洪水等等。这些灾难面前的死亡数据显示出人类对气候变化,特别是气候变暖所导致的气象灾害的抵抗能力是相当弱的。 据科学家预测,因温室效应所产生的自然灾害主要有 1.海平面上升 温室气体造成全球温度上升,高山冰雪和两极冰川加速融化,造成海平面上升。全世界大约有1/3的人口生活在沿海岸线60公里的范围内,经济发达,城市密集。这些地区可能会遭受淹没或海水人侵,海滩和海岸遭受侵蚀,土地恶化,海水倒灌和洪水加剧,港口受损,并影响沿海养殖业,破坏供排水系统。其中最让我们直观的感受到的就是马尔代夫的渐渐消失。 2.影响农业和自然生态系统 随着二氧化碳浓度增加和气候变暖,可能会增加植物的光合作用,延长生长季节,使世界一

全球气候变化及其对人类的影响

第四单元从人地关系看资源与环境——4.3 全球气候变暖 【知识构建】 一.全球气候变化 1.影响全球气候变化的主要因素有:的变化、的变化、的变化以及等。当前地球正处在期。 2.近百年来的全球气候变暖,与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大量排放、等气体导致的有关;以及对的破坏等 3.近百年来,全球气温呈趋势,升温幅度越来越明显。 二、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 全球气候变暖对世界和我国的和产生了越来越明显的影响。 其具体表现在: 1.导致的调整。例如,全球气候变暖,将会改变植被群落的、及生物量,使森林生态系统的空间格局发生变化,同时也造成的减少;由于大气中浓度的升高,植物作用增强,植物的生产率也将会有一定幅度的提高,这叫做二氧化碳的效应。 2.导致的上升。进而造成等 3.可能导致的增加。 4.对的威胁会增加。 三、应对全球变暖采取的主要措施 达标检测】 一.单项选择题 1. 近百年来,世界气温出现明显的 ( ) A.波动下降现象 B.波动上升现象 C.变化平稳 D.变化不定2.引起全球变暖的大气物质除二氧化碳外,还有 ( ) ①水汽②氟氯烃③甲烷④二氧化硫 A.①②③ B.①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3.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在不断增加的主要原因有 ( ) ①动物呼吸排出的二氧化碳增加②森林遭到破坏,森林吸收、固定二氧化碳总量减少③燃烧矿物燃料排放的二氧化碳增加④火山喷发排放的二氧化碳增加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②④ 4.全球变暖引起的后果有 ( )①温带地区粮食产量下降②北温带耕作区向高纬度方向延伸③高纬度地区比原来降水更少④阿尔卑斯山雪线高度降低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5.全球变暖对生态系统的影响是 ( ) A.使全球生态系统更加平衡稳定 B.森林生态系统的空间格局发生变化,同时造成生物多样性的增加 C.气候变暖会导致某些脆弱物种灭绝的风险减小 D.全球变暖对一些地区的生态系统造成了严重的、不可逆转的破坏 6.全球变暖趋势的发展对我国未来产生的影响是 ( ) A.岛屿面积和岛屿数量将有所减少B.华北地区的春旱现象将有所缓和 C.天山山脉的雪线将会明显下降D.台湾海峡将会变窄 7.关于全球变暖带来的影响,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将使得各地热量比现在更为丰富,从而更有利于生物的生长,使生物多样性增加B.会加速高山地区的冰雪融化,使河流径流量加大,有利于缓解干旱地区的旱情C.会使得亚寒带地区水热条件得到改善,变得适宜温带作物的生长 D.会引起海平面上升,使得陆地污水排放扩散加速,减缓沿海地区的污染问题 8.全球变暖对局部地区能带来一些好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高纬度地区会变得适宜于温带作物分布 B.全球变暖,能源消耗总量减少 C.热带范围扩大,寒带范围缩小 D.冰川大量融化,淡水资源增多9.全球变暖将不会影响 ( ) A.青藏铁路建设 B.矿产资源的分布 C.我国领土面积 D.农作物品种的分布10.下列关于大气环境保护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保护大气环境,需要全球合作 B.研究煤炭中硫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是防治酸雨的有效措施 C.积极开发氟氯烃的代用品以及研制新型制冷系统,是保护臭氧层的重要措施 D.全球变暖,会使降水增多,农作物增产 二.判断题(正确的请在括号里打“√”,错误的打“×”) 11.全球气候变暖完全是由人类活动造成的。()12.当前地球正处于温暖的间冰期。()

《地球科学导论》学习指导(第三章)

第三章地球的物理性质和圈层结构 §1 地球的密度和弹性 1.地球的质量和密度 从牛顿第二定律F=mg和引力定律G=fmM/r2,可以得到地球质量应该是M=mgr2/f。式中m 是地表上一个受地心引力作用的物体的质量,g是重力加速度。故计算地球的质量只需要知道地球的半径r和引力常数f。 计算得到的地球质量除以地球体积,算得地球的平均密度为5.516g/cm3。实际测量却远小于地球的平均密度。因此推断地球内部大部分物质的密度,都必须大于地球的平均密度。 目前世界上最深的钻孔仅达到约12km深度,只有地球平均半径6371km的约1/530。因此,对地球内部物质的研究主要依靠各种间接的手段和依据。如通过对大量陨石的成分和结构的鉴定和对比,通过对重力、地磁、地电、地热及地震波的研究所得到的信息进行分析等。其中由地震波提供的信息最为重要。 通过地面接收站横波和纵波间隔判断距离

地震的距离————时间曲线 从图中可以看到,随着地球深度的增加,地球的密度也随之逐步增大。但密度的增大随深度的不同并非是均匀变化的,由此确定了内、外地核的分界位置。此外,根据横波不能通过外核的现象,还可以推出地球外核是液态(铁)的结论。 由于横波不能通过液体,所以在液态核心出现一个横波屏蔽区 1.2固体潮与地球的弹性 海洋潮汐已是众所周知。同样在日月引力的作用下,类似现象也会出现在固体地球表层,这就是固体潮。用精密仪器可以观测到地球的固体表层也有和海洋潮汐相似的周期性升降现象,陆地表面的升降幅度因此可达7—15cm。当存在固体潮时,某一观测点的铅垂线方向和地面的倾斜还会相应发生变化,但其变幅不大,仅有千分之几秒角度。固体潮的存在说明固体地球具有一定的弹性,固体潮就是弹性地球在日月引潮力的作用下发生的弹性变形。此外,

气候变化问题政治化的几个思考

气候变化问题政治化的几个思考 正如国际关系的理论工作者无法预测到冷战会以和平的方式终结一样,他们也没能预测到气候变化问题会作为一个政治话题上升到国家安全和战略层面,并成为新世纪继反恐后的一大热点话题。这个在西方折腾了接近20年的话题借着2009哥本哈根气候大会的空前规格和政治学者的深度参与已完全政治化了。事实上,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京都议定书》得到绝大多数国家认同或国内法的通过从而获得国际法的地位后,气候变化问题就已初步政治化。2007年巴厘岛路线图后,国际关系学者纷纷从跨国性的政治议题来看待气候变化问题。而一些西方国家通过征收“碳关税”等措施把气候变化问题与对外贸易、对外援助、能源安全等挂钩,使气候变化问题成为一张“外交牌”,作为各国外交博弈的筹码。气候变化问题很有可能成为继反恐之后的又一面国际道义的旗子,谁掌握了气候问题的主导权,也就获得了在即将形成的国际气候政治格局中的领导地位和国际舆论道义的制高点。因此,气候问题成为一个关乎国家安全和战略的政治议题,并超越传统的国际政治议题,突破了现有理论的外延。这里,仅对几个问题做出思考。 民主、人权、减排? 发轫于欧洲大陆的民主、人权观念成为一些西方国家谋取国家利益的工具和手段,越来越受到许多国家的排斥。美国单边主义下的民主输出和人权干涉成为新世纪紧张的国际格局的诱因。西方国家以民主和人权为借口干涉和颠覆一些国家政权成为20世纪国际政治的常态并在冷战后时期发展到极致。 而同样发轫于欧陆的气候变化问题的观念是否会成为西方国家在新能源革命下价值观输出的一种形式,这种疑问在很多发展中国家尤其是那些深受西方民主和人权指责的国家中大量存在。“气候阴谋论”的提出并不是没有合理的地方。发生在英国的“气候门”事件,让人们对气候变化的科学证据存在怀疑,由于数次遭受很多国家科学家的质疑,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的报告的公信力也逐渐丧失。在尚未提供确凿的证据和未取得绝大多数人的共识的情况下,关于这个问题真伪的确认将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无疑,欧盟异常热心的推动也似乎暗藏玄机。1988年,在欧洲人的推动下,有了IPCC;1990年,欧共体代表在第二次世界气候大会部长级会议上提出“气候变化谈判”的主张,推动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出台;1995年IPCC 报告的出台直接推动了《京都议定书》的出炉;2007年IPCC的第四份报告推出了“巴厘岛路线图”。欧洲人骨子里对气候变化问题异常的敏感性如同对民主和人权的敏感性一样耐人寻味,太平洋岛国比欧洲各国更直面气候变化的现实。而哥本哈根气候会议上小岛国集团背后有欧盟指使的传言,更增加了对欧盟在气候问题上迫切性的怀疑。

地球气候变化及其影响因素

摘要 迄今为止,地球上的气候自始至终都在不停地变化。气候变化具有周期性和波动性,包括偶然性和突发性波动的基本特征。在漫长的气候史上,地球气候经历过冷暖交替的冰河期和间冰期的巨大的变化。在最冷的冰河期里,地球表面的平均气温比现在约低 7–9 °C;在最温暖的间冰期里,平均气温比现在约高8-12 °C。影响地球气候变化的自然因素主要包括:太阳辐射变化,地球轨道参数的改变,大气物质成分变化,大气气溶胶的变化,云的变化,大气下垫面的特性,海水温度的变化,地表冰雪覆盖面积的变化,等等;人为因素主要包括:砍伐森林,开垦荒地,开发工业区,扩大城市范围,燃烧大量化石燃料等活动。 关键词:气候变化地球

ABSTRACT So far, the global climate has been changing from time to time, which is basically characterized by the cycling and fluctuating, among which it is including accident, or erupted fluctuation. On the history of the global climate, the global climate has been undergoing the very large change, which included glacial period and interval-glacial period that both were alternately changing by the cold and warming. In the cold glacial period, the average temperature of global surface was about 7–9°C lower than that in the modern time, and in the warming interval-glacial period, the average temperature of global surface was about 8–12 °C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modern time. The natural factors that impact the global climate mainly include the sun radiation, the parameters of the earth moving orbit, the atmospheric substance, the atmospheric aerosol, the cloud, the features of the bottom surface of the atmosphere, the temperature of the sea water, the covering arias of the ice and snow of the global surface, and so on. And the anthropogenic factors include the deforestation, bringing the barren land under cultivation, developing the industry zones, extending the range of the cities, and burning of the large amount of the fossil fuels, and so on. Keywords: climate change, globe

气候变化演讲

气候变化演讲 必须非常重视气候变化的威胁。而且这种认识不应该仅限于科学家,也必须将这种知识带给普通人。人口增长的方式,无疑在未来几天对地球的压力将急剧增加。最近,空气和水如何受到污染是一个令人深切关注的问题。在这里,我们向你提供有关气候变化的四(4)个演讲,以帮助你准备在学校,公共场所,社区等任何地方就此主题发表演讲,以在人们中传播对气候变化及其影响的认识。 关于气候变化的演讲 气候变化演讲– 1 尊敬的校长,尊敬的老师和各位同学, 欢迎来到世界环境日,我在这里主持今天的节目,我想谈谈气候变化是最合适的话题。 今天,气候变化是一个全球性问题。没有明确的补救措施,全球气候的持续变化正在威胁着我们的环境和整个社会。发生这种情况的原因是温度持续升高,这对人类非常有害,因为它直接影响着我们的健康。温度的突然升高在夏季导致高热浪,在冬季导致较少的冷浪。气候变化还导致经常发生极端干旱,洪水,山体滑坡和飓风等。 人们观察到各种反复出现的健康问题,例如哮喘,心脏病,癌症等,这显然是由于气候变化引起的。特别是,儿童,妇女和老年人更容易受到这些问题的影响。除其他各种原因外,释放污染物和废物的工厂是造成这种破坏的主要因素。 气候变化有多种影响,最可怕的是空气和水的污染,这是生命最基本的要求。紫外线和高温会增加地面臭氧含量,这可能会损坏肺组织,导致严重的肺部疾病。 观察到的另一个主要问题是,由于海洋温度升高,全球范围内的海平面不断增加。由于所有这些原因,小型冰盖和高山冰川以及格陵兰和南极冰原的融化速度更快。 气候变化具有巨大影响,其中之一就是温室气体的增加,从而限制了大气中的热量。二氧化碳等气体是自然产生的,但由于人类活动,这些气体的产生量异常大。例如,燃烧石油,煤炭,天然气等燃料。散发有害烟气,柴油等有害物质的车辆也会导致气候变化。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