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读《实践论》有感2000字_读后感_模板

读《实践论》有感2000字_读后感_模板

读《实践论》有感2000字_读后感_模板

读《实践论》有感2000字

小雪

作为一名在校大学生,除了完成日常学业以外,还应该利用课余时间多读书,并且要养成写读后感又俗称读书笔记的良好习惯。读后感是对于一句话,一段文字,一本书的感想和见解。好的读后感应该是和原著作者在思想上的一次火花交锋,在文学修养上的一次升华。前不久我读了毛主席的《实践论》。该文写于1937年7月,是毛主席最杰出的哲学论著之一。文章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全面的分析了认识和实践的关系——即“知与行”的关系,向当时的中国人阐明了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层面上的重点知识,并且取得了深刻的影响,有相当的历史意义。

我们查查文章的写作背景,不难看到,在当时毛主席写这本论著应该是带着一种端正党内思想的目的,因为当时党内存在着两种错误的思想倾向:一种是经验主义倾向,另一种是教条主义倾向。有经验主义思想的同志,长期拘守于自身的片断经验,不了解理论对于革命实践的重要性;而教条主义者,长期拒绝中国革命的经验,否认“马克思列宁主义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这个真理,而只是生吞活剥马克思列宁主义书籍的只言片语去吓唬人们。毛主席意识到必须要清算这两种错误的倾向、端正思想才能对付强大的日本帝国主义。于是亲自执笔,写了这篇在中国无论是革命历史还是哲学历史上都享有盛名的经典论著。于是《实践论》应运而生了。

《实跃论》开创性地提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实践观念和理论,是指导现当代中国取得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社会主义建设阶段伟大成就的科学的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是辩证唯物论的全部认识论,是科学的知行统一观。毛泽东同志的实践思想是我们党执政的指导思想,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在今天,对于指导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坚持科学发展观仍然具有重要借鉴意义。我们作为一名当代大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能够了解这篇文章,了解这一理论,并用这一理论,武装自己,是一个很好的自我反省,自我改进的机会。

毛泽东在《实践论》一文中着重提出,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而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从感性认识而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而能动地指导革命实践,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全部认识论,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

作为一名舞蹈生,我非常认同毛泽东在《实践论》中观点。舞蹈是一种表演艺术,通过肢体语言完成各种高难度及优美的肢体动作,并伴随着音乐,进行有节奏的肢体艺术表演,注重实践与理论的结合,二者的结合影响着舞蹈技巧和技能的熟练程度,所以舞蹈理论教学在舞蹈教学中占据着重要位置。舞蹈理论为舞蹈实践指明方向,不仅能够提高舞蹈实践效率和质量,更能够克服舞蹈实践中的盲目性,增强实践的主动性,使舞蹈实践中能够有条不紊。然而,许多高校在舞蹈理论教学中难以取得预期教学效果,课堂教学滞后与学生审美取向之间的矛盾日益激化。因此我以为接受美学融入高校舞蹈理论课堂教学势在必行。

在我国舞蹈行业中很多舞蹈学者或导师认为舞蹈只要把肢体动作做的标准、协调就可以展示出舞蹈的美,只注重舞蹈实践训练技巧,而忽视了理论学习。这一现象虽然体现了社会对实用型人才的重视,不过也从中可以看出艺术学院对于教学中理论知识传授的不足,教师教学方式有待加强。理论知识是培养学生识别能力与个人素质的思想教育手段,而实践训练是熟悉动作的要领,两者缺一不可,必须同时进行才能完全展现舞蹈的美。只有通过理论学习与实

践相结合,对舞蹈艺术进行更深刻的了解和分析,注重学习理论知识在舞蹈艺术中的重要作用。运用理论理性科学的指导实践。

另外,《实践论》也指出理论,因为它能够指导行动。如果有了正确的理论,若只是把它空谈一阵,束之高阁,并不实行,那么,这种理论再好也是没有意义的。认识从实践始,经过实践得到了理论的认识,还须再回到实践去。认识的能动作用,不但表现于从感性的认识到理性的认识之能动的飞跃,更重要的还须表现于从理性的认识到革命的实践这一个飞跃,抓着了世界的规律性的认识,必须把它再回到改造世界的实践中去,再用到生产的实践以及科学实验的实践中去。这就是检验理论和发展理论的过程,是整个认识过程的继续。只有把理性的认识再回到社会实践中去,应用理论于实践,看它是否能够达到预想的目的。许多自然科学理论之所以被称为真理,不但在于自然科学家们创立这些学说的时候,而且在于为尔后的科学实践所证实的时候,马克思列宁主义之所以被称为真理,也不但在于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等人科学地构成这些学说的时候,而且在于为尔后革命的阶级斗争和民族斗争的实践所证实的时候。辩证唯物论之所以为普遍真理,在于经过无论什么人的实践都不能逃出它的范围。人类认识的历史告诉我们,许多理论的真理性是不完全的,经过实践的检验而纠正了它们的不完全性。许多理论是错误的,经过实践的检验而纠正其错误。所谓实践是真理的标准。斯大林说得好:“理论若不和革命实践联系起来,就会变成无对象的理论,同样,实践若不以革命理论为指南,就会变成盲目的实践”。

在日常的舞蹈学习与教学中,舞蹈教学理论的理性化思维就是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是教学工作的理论依据。用教学方法指导教学实践,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多年来,舞蹈教学方法在其传承的过程中,教学理论应当成为新的教学理念的指导,而不应该成为其在探索过程中的羁绊。教师欲求教学方法设计和控制的科学化,必须对其教学内容的本质具有科学的认识,一旦认识有了偏差就势必得不出科学的方法论,更谈不上科学的指导和控制舞蹈教学,相反,会导致教学的盲目性。

读了《实践论》我受益匪浅,写下了这篇读后感。无论是现在还是未来,无论在哪里,我们都应尽量营造一个实践、认识、总结、再实践的良性循环。在以后的生活学习中我们需要时常总结。总结的过程是一个认识飞跃的过程。要善于在总结自己的实践经验中学习,在再认识的环节上下功夫。

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生死朗读观后感

篇一:生死朗读观后感

好久都没有看到这么令人感动的电影了,一辈子懵懂在一份感情中是唯美的,就像做了一场梦,始终都没有醒过来。

分手之后就再也不相信感情,很难被打动,心底最柔软的部分就很难被触摸到,心变得很麻木,世俗,以为不会有什么感情再让我觉得美好,可是当我对着电脑屏幕泪流满面的时候,我承认我错了。

迈克在十六岁的时候遇到的比他大一倍的女人,却成了他这一辈子的劫难,如果他没有遇到她,或许会有很辉煌的人生,可是命运就是命运,他掌管着一切…

宣判的那一刻,迈克眼中的泪水,证明了他对汉娜的感情,而之前我还一直都还怀疑他,之后的二十年里面,即使是有了女儿,那段感情也令他难以忘怀,为什么我们懵懂的初恋不会对我们产生那么持久和深远的影响呢?是我们世俗么?还是迈克专一汉娜迷人?……

迈克坚持给她录的磁带是她活下去的信仰,甚至一个文盲会为了跟他联系学习英语,我现在不明白的是为什么迈克去见汉娜的时候要故意表现的那么冷漠,他都已经在郊外给她布置好住处,甚至是安顿好了他们的未来,一切就等待出狱的那一刻……是他的磁带让她坚持,又是他的冷漠让她放弃……

爱情、原来有这么伟大的力量…多少人会说,这样子刻骨铭心的爱情,一辈子能有一次足矣,可是能有几个人有资格拥有呢?因为太在乎爱情之外的东西,因此注定错过…唯美的爱情才会那么稀少那么痛彻心扉…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

篇二:《生死朗读》观后感

经兄弟的推荐,在网上看了电影《生死朗读》。无论从情节、演技、思想性上来看,这都是一部好电影,但是可以确信这是一部无法在中国大陆上演的电影,为什么呢?看了你就会知道。

关于这部电影的影评,不乏真知灼见,而我最想说的是:《生死朗读》对人性的讲述近乎白描的平铺直叙,没有观点,没有评价,没有判断,这也许是对人性最理想的一种表达方式,因为这样的方式本身就是很人性的。

联想到最近网上的一件事情:李银河(王小波的夫人)在博客里,认为赵本山的春晚小品《不差钱》中”屁精”一词,严重侮辱了同性恋,并说赵本山犯了政治错误。没几天,李银河在博客来了一个一百八十度的转弯,向赵本山道歉。这又是为什么呢?因为”屁精”一词在东北方言中另有解释,至少是与同性恋无关,这一下子,李银河成了众矢之的……

最搞笑的还是本山大叔,得知李银河博士对他的批评后,说了一句:这事挺无聊的。请注意,”无聊”这个词跟”屁精”一样,也是有着多重解释的,至于是哪一种,您自己看着办吧。

中国字博大精深,中国话奥妙无穷,不服不行啊。

事情变得越来越娱乐化,反正我是在门户网站的娱乐版看到这个信息的,更甚者,有一篇博客还高屋建瓴地痛斥了李银河说赵本山的政治错误,其实本身就构成了政治错误。

我觉得这件事太好玩了,有点骂街的意思,而且骂的都很有水平,所以看热闹的很多,也包括我在内。这里,可以看到现在的国人对待”错误”的态度:一犯错,必开骂,开骂后,必对骂,一对骂热闹就来了,人气也来了,大家的精神头也有了,点击率上来了,什么东西都piapia地来了,反正闲着也是闲着。

反倒是错误本身不那么重要了,也没人关心。

电影《生死朗读》对待错误有一个很好的注解,那就是你不一定要原谅他(她),但是你可以宽容这个错误。

我突然想起很多国家废除了死刑,也许源于这个道理吧。不知道这样理解对不对。

篇三:生死朗读观后感

这两天,看了两部电影,一部是《未知死亡》,另一部是《生死朗读》,未知死亡是记忆碎片的印度版,其中的动作和凄美的爱情让人感叹。而生死朗读则法人深思,记忆最深的主要有三点:

第一是关于个人的尊严,汉娜是一个文盲,但是她对知识非常渴求,在集中营时她会让很多小女孩为她朗读,跟男主角在一起后,也喜欢听她的朗读。但是也许在当时的社会秩序下,没有文化就没有尊严,于是汉娜尽力掩饰自己的缺陷,甚至最后付出了终身监禁的代价。她走在一条偏执但值得尊重的道路上,她也不得不面对没有解救教堂里的犹太人的处罚。

第二是关于法律与正义。汉娜得到终身监禁的结果让人唏嘘,”纳粹”、”凶手”,这些称呼强加到汉娜身上有逻辑但是却无道理,有逻辑是因为汉娜确实间接参与了战争,无道理的原因正如该片导演斯蒂芬·戴德利所说”并不是每个人天生都是刽子手,更多的人都是不知不觉就参与到了罪恶之中,像汉娜一样,他们其实也是受害者,只是没人关注过他们而已。而实际上他们往往付出了更为惨痛的代价。”

对汉娜的判决是”合法的”同时也是”不正义的”.如果法律无法理解民众当时的环境以及她当时所处的复杂关系,那么审判其实就是一种暴力——胜利者对失败者的暴力。有句话说”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只有善德不足以处理国家的政务,只有法令不能够使之自己发生效力。法律是刚性的,但是如果缺乏了灵活性也就成为被人利用的工具。也许英美

法系的判例能够解决这种矛盾吧。

第三是关于沉默。影片的悲剧,其实正是因为男主角麦克的两次沉默:第一次,麦克知道了汉娜是文盲,却没有告知法庭这一事实,而选择了沉默;第二次,汉娜在监狱里学会了读写,并给麦克写来了字体蹩脚但饱含希望的书信,但麦克却选择了沉默,没有给出汉娜最需要的回应。马丁·路德金说过:”历史将记取的社会转变的最大悲剧不是坏人的喧嚣,而是好人的沉默。”男主角的沉默,看似是为了保住汉娜的尊严,实则是一种逃避现实,当一个人无法直面人生的惨淡和心中的真实感情时,悲剧也就自然产生了。

篇四:《生死朗读》观后感

此刻的心情很沉重,可以说还没有从影片中那德国式的理性叙述与低婉的音乐中抽出来。这种震撼不是看影片当时所产生的,而是看过之后细细地品味后得到的,反而觉得更加的久久不能自拔。影片的名字叫《生死朗读》,经过查阅一些资料得知这部影片是根据德国作家哈德·施林克的小说”the reader”改编而成的。虽然没有真正地拜读过原著,但从网友们的评论中似乎也能觉察到影片与原著在一些情节的处理上还是有所出路的。但此刻,我仅想就我所看到的影片来谈谈我的观感。

说到会看《生死朗读》是因为在迅雷看看上的广告词”这是一部二战版的色戒”,于是乎萌生了对比看看的念头。影片开始是描写二战后(1958年)一个15岁的少年与36岁的莎娜的交往,在他们在一起时,莎娜总要他为她朗读,朗读各种名著。一开始我就带着一种疑问,都二战结束之后了,与所谓的色戒到底有什么关联呢?之后莎娜突然消失了,我以为影片至此该转换镜头竟如对奥斯维辛集中营的苦难补叙了吧,可事实并非如我所想象的那样。8年后(1966年),在一次审判战犯的法庭上他看到了她,莎娜没有过得地为自己曾参与过纳粹而辩护,而是承担了一切罪责。这时已经身为法律系学生的”我”通过回忆及推理已经知道了其实莎娜不识字,但因为莎娜已经承担了罪名,虽然他也做了很多事,但还是没有改变最后的判决,终身监禁。之后又是10年(1976年),他开始像15岁时朗读所有的名著,然后把它们录成磁带邮寄给了狱中的莎娜,她开始学会了写字。但她却在最后要拥有自己的一天自杀了。

也许我的叙述是枯燥淡薄的,但我想要表达的是,这里所要表达的事实是战后人们的情感的复杂比战争所带给一代人的恐怖更残酷。我的感想实在是太多太多了,一下子还真理不出一个头绪来。这里没有我想象中的战争场面,没有像《辛德勒名单》中的集中营中的画面再现,也没有过分的激烈的冲突,一切都是那么平静而震撼、在意料中而出乎意料外地行进着。因为,虽然表现的是二战后人们的生活,但却不时不在提醒着人们战争的恐怖,至少在我的头脑总不时地闪现出战争、集中营等以往影片中的老镜头。

直到看完了整部影片,我还在不停地思维,为什么叫《生死朗读》?我认为,其实the reader的意象在影片中表现得是很隐晦的,因为,在影片中,莎娜是认为自己是文盲这件事是不能让人知道的这一意象表现或者说传达得很模糊,可能在原著中有对这一点的重点表述吧,但影像文字毕竟同文字文字有着不用的表达效果吧。如果,对这一点我们有了一个把握的话,也许对”the reader”会有更多的理解与体味吧?……

篇五:生死朗读观后感

《生死朗读》描述一个少年爱上一个屠杀犹太人的纳粹女战犯,这个女战犯死守自己不识字的秘密的故事。昨晚看了,写下一些观感:

1、教育可授予人基本的是非道德观。许多人犯罪甚至如女主人公犯反人类罪行,但是她不知对错。比如在教堂里锁了大门,让几百名犹太人被烧死,她不开锁,她的想法是一旦开锁,那些犹太人出来后,秩序很混乱,无法控制。人的生命在她眼里在当时,是没有分量的,她没有那种道德观,那种人道主义精神。

人们常说说一些没有接受足够教育的人做事野蛮,无对错。

2、每个人都有需要向他人掩盖的东西,换句话说人都有虚伪性。其实是人的本能,许多时候它也无可厚非。汉娜掩饰她的不识字,甚至在审判中,是她本能的自我保护。出于虚伪的需要,她选一些年幼或体弱的犹太人为她朗读,而后仍然送去奥斯维辛集中营毁灭,出于虚伪的需要她离开爱她的少年米夏(也一方面不愿意给米夏造成负担),出于虚伪的需要她在法庭不敢承认自己的不识字,而把罪责揽在了自己身上。

片中与汉娜一同受审的另五名集中营女管教的罪责更大,她们已经知道汉娜不识字,而拼命开脱自己,把罪责加于汉娜身上。

3、纳粹德国的思想轨迹是这样的:希特勒等纳粹头子的个人意志符合当时德国普通民众的意志,被推上了统治者的宝座,而后他们的个人意志形成了国家意志,国家意志又反过来覆盖了普通民众的意志。民众个体的个人意志在国家机器下消逝殆尽或者说微不足道了。

这也是一个独裁专制国家的思想变轨路线图,无数的民众在尊崇国家意志的狂热中丧失了个人意志,随着国家做许多是非对错混乱不分的事情,且无法自知,而少数清醒的人是受到排挤和打压的。

4、战争罪行主要有两项:一是发动和推进战争罪,主要惩罚政府和军队首脑;一是反人类罪,对穷凶极恶的战争执行者进行惩罚。对于第二项,也就是说,在战争中,被定义为犯罪的是少数人,比如奥斯维辛集中营集中营的看守,比如南京大屠杀中杀人竞赛的野田毅和向井敏明。而普通的士兵和军官,他们也冲锋陷阵,屠戮对方,但他们无罪。这或许也是人类在制定法律过程中对国家意志下个人意志薄弱无奈的清醒认识。正如片子法学院教授在课堂讨论中所说的一句台词,”犯罪要有意向性”,用我们的话说,定罪首先要看是否有故意。在国家机器推动下,普通民众是否有犯罪故意,又该如何看待?

5、法律是狭隘的。如果一项行为符合它当时的法律,它就是合法的。但是合法的不一定就是道德的。有一句法律名言:法律是最低的道德要求。当法律本身没有人类道德可言,比如纳粹的排犹法案,法律助纣为虐,该怎么办?

易中天在百家论坛里介绍法家思想中说过一句话,法律不是万能,应当”依法治国,以德育人。”

6、爱没有是非对错。片中的开头我以为这是一部普通的爱情片,其实穿插的主线仍然是爱,米夏对汉娜的爱,即使知道了汉娜是屠杀犹太人的罪人,也仍然深爱着她,甚至没有在法庭审判中泄露汉娜是文盲。或许他也认为汉娜有罪,应该受到惩罚,但是他应该知道罪责不应该加于汉娜一人身上,出于对汉娜的爱,他顽固地保守着这个秘密。

读《孩子,你慢慢来》有感--写作你慢慢来

第一次读《孩子,你慢慢来》是在大学。那时偶然中发现了龙应台以深情款款的语言写出了平凡的人生。

”淡水的街头,阳光斜照着窄巷里这间零乱的花铺。医院里,医生正在响亮的哭声中剪断血淋淋的脐带;鞭炮的烟火中,年轻的男女正在做永远的承诺;后山的相思林里,坟堆上的杂草在雨润的土地里正一寸一寸的往上抽长……我,坐在斜阳浅照的石阶上,望着这个眼睛清亮的小孩专心地做一件事;是的,我愿意等上一辈子的时间,让他从从容容地把这个蝴蝶结扎好,用他五岁的手指。

喜欢这种行云流水中透着生活的真实。读完这本书,我一直想从这本书中得出一些启迪自己思想的文字,可是默默思考了两个晚上,都还只停留在:生活,要慢慢品味;教育,要慢慢着手;人生,要慢慢地行走。可是,转念又想,我的人生经历尚浅,还无法得出属于自己的深刻。

工作一年后的今天,我又一次打开了这本书,细细感受作家笔下对人、对事的描写。

我喜欢阅读,阅读的过程就是思考的过程,和文本对话的过程,也是学习作家语言的过程。工作这一年,很少再读这类情感浓厚的文字,怕触动自己的感性。

工作这一年,也历练了自己,理性的思维占据了上风。也因为如此,当我再次打开这本书时,我不再迷恋作者笔下的情感,而是迷恋这种情感表现的方法,也为自己如何教给学生写作方法打开一些思路。

写作内容,要”积累”。龙应台丰富的人生经历让他对人、对事多了一份经历和认知。经过一年的作文教学,我发现学生的作文总体上有了一些进步,但班级那些作文写的好的同学平时特别喜欢看书,而那些平时对作文比较头疼的同学虽然也看书,但是不会积累运用。()所以班级”智慧小屋”那里,摆满了各种书籍,只要有时间,学生都可以自行翻阅,为的就是让学生多读书,多积累。

写作方法,要”创新”。有的时候大昂我们看到一篇与众不同的文章时,我们总会忍不住看一眼,看完还会想一想作文的不同之处在哪,我想,那些作文之所以吸引我们,是因为有别于我们平时看到的文字。有的是因为语言文字,有的是因为格式编排,有的是因为写作手法。但现阶段三年级写作教学,我觉得还是着眼于语言文字。品读语言文字,积累语言文字并运用。

写作效果,要”坚持”。我告诉学生:写作是一件长期坚持的事情,不管是生活中还是工作中,遇到让自己心仪的事情,让文字记录它,这是一件美的事。多年后,我们都会忘了当初的情景,但文字帮我们记录了彼时彼景。每个星期的日记,不管长短,最重要的是记录真实的心声。

读完《孩子,你慢慢来》,我被作家笔下描写的一段段场景所吸引。文字承载了这样的美,中国的文字在作家笔下多了一份诗意,一份意境。如果有可能,以后我会寻找这样的文字,让学生也来读一读,多积累。

写作,是一件美的事,但不是一蹴而就的事,需要慢慢来。读飞鸟集有感(一)一个偶然的机会,我结识了那只美丽的飞鸟。它充满正义,有着无限智慧,能启迪你心灵之门,使你豁然开朗,恰似一直被乌云所遮蔽的天空,突然射出一道阳光,灿烂又耀眼,驱散了你内心深处的阴霾,重展笑颜。它教会了我许多人生的真谛,并很好的诠释了它,使我受益良多。从此,它便永久栖息在我的脑海中,我的心坎里,我的灵魂里,时刻提醒着我,让我铭记着?

这些天,心里挺沾沾自喜的,回忆一下“壮举”,不过是做对了几题较为复杂的思考题,写了一篇酝酿已久的“大作”,周围的人们的喝彩,便让我忘乎所以,飘飘欲仙了,但若换了莎翁,或者那位思想的引导者――泰戈尔,他们定会认为这是不足挂齿的小事,依旧平心静气地潜心创作,让好奇的后人能更方便地挖掘知识的宝藏。

因此,“当我们大为谦卑的时候,便是我们最接近伟大的时候”,泰戈尔给我们一个美丽而饱含希望的忠告。有些人没伟大的资本,而一时的炫耀着自己,这只不过是一种愚昧的表现罢了。但也有人例外,一些人也许想更早接近伟大,便刻意地追求“谦卑”,干什么都唯唯

诺诺,瞻前顾后,取得胜利了也不敢大声欢呼。“谦卑”是指人们在获得胜利的同时,不要过分的渲染,让好友家人一起分享你胜利的喜悦也未尝不可,但要有节制,不能太浮夸,也不能太谦让,要谦虚之中带点自信,这适用于那些骄傲自满的人――就似之前的我,平庸而张狂。

心灵深处,宇宙深处,灿烂光中的休息处。这世界无处不在的黑暗,往往隐藏在光明之后,当面对着对方的笑脸,你知道这笑容背后的酸楚吗?在纷扰的尘世中,我们会遇到多少强颜欢笑;在心灵深处,宇宙深处,总会有光明遗漏的地方。孩提时,每个人都有一颗纯洁无暇的美好心灵,不知人心的险恶,单纯地以为所有的人都是善良的。人们总是习惯于戴着面具过活,一张虚伪、伪善的面孔,让人看了只觉得寒心,脱下面具,又该怎么办?

我的虚伪被一句句犀利的话语刺破,灿烂的阳光驱走了我心中的黑暗。

读飞鸟集有感(二)

飞鸟的象征是什么?是自由。大诗人泰戈尔写的这一部《飞鸟集》,以抒情的诗篇记录着他对人生、自然与宇宙的深刻思想,给了我许多的人生启示。

《飞鸟集》中的语言优美,有许多饱含着理性的话语。其中便有一段:“权威对世界说道:‘你是我的。’世界便把权威囚禁在她的宝座下面。爱情对世界说道;‘我是你的。’世界便给予爱情以在她屋内来往的自由。”这段话用语言描写与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地诠释了深刻的人生哲理,可以说《飞鸟集》中的智慧是无限的。

这部诗集以“飞鸟”的名字命名,因为这部诗集是自由的完美体现。()它带给人轻松愉悦之感,阅读过后,仿佛脑海中真的有一群群展翅翱翔的飞鸟,它们向往蓝天,努力高飞,把天空作为自己生命的起点、终点。这部诗集想告诉我们,每一个人心中都应有一个信念,在人生旅程中不断向前拼搏、迈进,正如天空中不停飞翔的飞鸟。

整部诗集由325段小诗组成,每段小诗都有它不同的寓意。我对于其中的一些感到十分地有道理,反复地阅读;可是另有一些我读不懂是什么意思。这里面蕴含的哲理非常广,可能因为我学识浅薄,人生经历少,才不能完全读懂。虽说如此,但这并没有打消我的阅读兴趣。作者写下这一部诗集献给后人,其实是给予了后人无限的精神财富。《飞鸟集》仿佛飞鸟般自由飞翔入人的脑海、心田,使人久久难忘。

人也应该像飞鸟一样,不放弃自己一生的追求。

读飞鸟集有感(三)

《飞鸟集》,它是着名诗人泰戈尔的杰作。就在今天,我合上了它的最后一页,它一直让我回味无穷。

这部伟大的杰作由325首小诗组成,小诗虽然短小,却蕴藏着一丝童趣和深刻的道理。从不止哭泣的婴孩,到历尽艰险的探险者;从没有经验的青年,到饱经风霜的老者;从平凡不过的小草,到美丽妖艳的小花;从展翅高飞的小鸟,到洁净无暇的白云,无一不充满趣味。泰戈尔用了拟人的手法,让天下万物都活了起来,让它们有机会诉说自己的欢乐与痛苦。这本书的第一页就写道:秋天的黄叶,它没有什么可唱的,只叹息一声,飞落在那里。

这本书的诗句里面,有描写一片美景的,有描写一段对话的,还有凭着对生活感悟写出的警世格言。其中有一句,叫:“我今晨坐在窗前,时间如一个过路人似的,停留了一会儿,向我点点头又走过去了。”这句话饱含的哲理其实也就是要告诉我们要珍惜时间,这些格言不但能在我们的生活中起到警世作用,还能作为我们的座右铭,时时刻刻激励着我们不断进步。

在宝贵的时间里,我应该不断创新,“现在”很快就要变成“以前”,我不能为一点成绩而骄傲自满,因为那已成为了历史,不足挂齿。“时间如一个过路人似的,停留了一会儿”就像秒针每走一点,然后歇歇脚这样停留了一会儿,当我想要抓住这即将变成历史的那一会儿时,它却从我的指缝中流失,成为了历史,所以,要保留时间,是不可能的,只有争取时间,利

用时间,抓紧奋斗,那才是最重要的。

看《飞鸟集》的第一感觉就是清新,既不是村上春树那阳光中带着忧伤彷徨的青春故事,也没有雨果那种悲痛的剧情,它仿佛是浩瀚宇宙中最最新鲜的空气,让我有一种想一口气吞并、吸收它们的感觉。

我原来跟随时尚,哼流行歌曲,买新颖文具,读科幻小说,看动漫电影,我认为它们充满趣味,但是,读了《飞鸟集》,我不这么想了,我认为文学和时尚是反义词,时尚在此岸,文学就在彼岸;时尚是波光,文学是河床;时尚哗哗地向前流,文学则静静地沉淀;时尚也许可以流传的很广,但文学可以流传的更久远;时尚也许可以在瞬间让你眼前一亮,文学却可以在你掩卷闭目后悠然心动!

我不知道泰戈尔如何把所见翻译成诗句,让那神奇的文字穿过阡陌红尘,穿越种族国别,安抚我这颗纷繁芜杂的心灵。但是,我知道,我要努力,我要按照《飞鸟集》中的格言警句去做,从现在作起,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家园包括大家和小家,大到国家,小到私家。品味书香,和谐家园,顾名思意,就是读好书,才能光宗耀祖,出人头地;才能回报社会,报效祖国。我们的身上背负着建设国家的责任,只有认真读书,从小立志,珍惜时间,抓紧奋斗,将来长大了才能为国家做奉献。

《飞鸟集》的诗句不仅能激励我上进,还能在我消极沮丧之时就像一曲美妙的乐曲深入人们的心灵一样用它清新的文字来让我的心静下来,想想花儿与果实的对话,想想鸟儿与白云的理论,再想想山峰与落日的结合,多么充满趣味,我那颗杂乱的新心自然也就平静下来,回头再想想刚才令我生气的事情,才会觉得十分可笑,不必为其绞劲。这时的《飞鸟集》还真是一位很好的心理医生呢!

《飞鸟集》是我百看不厌的好书,泰戈尔是我认为最善于观察、发现与思考的学者。在书的最末页,尼赫鲁说:“泰戈尔是印度最伟大的人道主义者。”

这就是泰戈尔,这就是《飞鸟集》,也许,对人类文明的历史上,《飞鸟集》只不过是沧海一粟而已;但是我觉得《飞鸟集》更别具一格,在如今嘈杂喧闹的大都市里,用它与众不同的文笔,为我们开创了另一个美丽的天堂。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