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城市历史文化遗产的防灾民俗论_从日本古都京都出发的思考_樱井龙彦

城市历史文化遗产的防灾民俗论_从日本古都京都出发的思考_樱井龙彦

城市历史文化遗产的防灾民俗论_从日本古都京都出发的思考_樱井龙彦
城市历史文化遗产的防灾民俗论_从日本古都京都出发的思考_樱井龙彦

 文化遗产 2009年第3期 

城市历史文化遗产的防灾民俗论

———从日本古都京都出发的思考

櫻井龍彦 著 虞萍 译

[作者简介]樱井龍彦(1952-),男,日本名古屋大学大学院国际开发研究科教授。(日本名古屋,4648601)[译者]虞萍,学术博士,日本南山大学非常勤讲师。

① 拙稿:《马与厄运民俗》,载《亚细亚民俗研究》2002年第3辑,学苑出版社。拙稿:《灾害民俗学的提倡》,载

《民间文化论坛》2005年第6期,学苑出版社。拙稿:《关于在环东海地域使用船的“送瘟神”民俗》,载《文化遗产》

2007年第1期(创刊号),中山大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拙稿:《灾害的民俗表象-从“记忆”到“记录”再到“表现”》,载《文化遗产》2008年第3期,中山大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

[摘 要]本文以受中国城市建设影响的日本平安时代的首都———京都为例,从城市建造的整体设计图中的灾害思想、创建城市空间的建筑物构造以及装饰中的防灾意识等体现的“阴阳五行学”和“风水”理论角度,领会京都是如何从灾害观念出发进行设计建造。进而指出,在开展历史城市文化遗产保护的同时,还应该考虑引入“文化”的概念。

[关键词]防灾民俗 京都 历史文化遗产

〔中图分类号〕K89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890(2009)03-092-09

一、导言

在灾害来临之际,我们应该如何保护珍贵的文化遗产?对于任何国家,这都是一个至关紧急的课题。尤其是针对那些拥有众多历史文化遗产的城市,我们不应该个别地考虑其文化财产,而是要将城市整体建成一个对灾害强健的空间,否则这一策略将不能称为是一个根本性的对策。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文化遗产是人们生活文化的一部分,这种生活文化是在人们生活的城市空间里形成的,而从灾害中保护城市则是和文化遗产的保护相关联的。毫无疑问,对城市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城市文化以及在此生活的人们的生活文化的永存是集为一体的。

在从自然科学的立场无法查明灾害原因、无法采取防御措施的时代,人们只有通过“祈祷”的方式对各种灾害进行防卫。笔者在《灾害的民

俗表象———从“记忆”到“记录”再到“表现”》

一文中已经提出了将日本奈良时代(8世纪)的首都平城京(现奈良市)和平安时代(9-12世纪)的首都平安京(现京都市)举行的祭祀礼仪看作是一种防灾行为的新观点。迄今为止一直被延续和继承的京都的“御灵会”、“祗园会”和“镇花祭”等传统节日祭祀活动都是从疫病的灾害出发保护城市的防灾行为。在这种情况下,因为是疫病所以和疫神信仰有关,因此人们站在如何面对和处理疫神这一观念的立场上展开了一系列祭祀礼仪和咒术。不仅是疾病,将地震、打雷、火灾、洪水等灾害的原因也一律解释为是上天对人类的谴责、神对人类的惩罚的这一时代防灾方式,即这种对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联的考察是十分必要的。换言之,我们必须了解和掌握自然、社会和人类一体化这一灾害观。

目前为止,笔者已经发表数篇论文,从各种

灾害观对防灾民俗进行了阐述。①

本稿将举出以自

2

9

然、社会和人类一体化创造而成的典型事例,思考这一城市是以怎样一种灾害观设计、建设而成的。具体主要以受到中国城市建设影响的日本平安时代的首都———京都为例,试从城市建造的整体设计图中的灾害思想、创建城市空间的建筑物构造及装饰中所体现的防灾意识等“阴阳五行学”和“风水”理论领会其真髓。在开展历史城市文化遗产的保护时,还应该考虑导入“文化景观”之概念。有关这一观点将在论文的最后进行论述。

二、都市空间配置

中国的灾异思想和“阴阳五行学”有关。日本也如此。在《灾害的民俗表象》一文中所述,日本为了防止疫病侵袭平安京的都市区域,在都市的四隅(十字路口)举行除邪避灾的降妖祈愿法事。

中国的“阴阳五行学”不久后便发展成为“风水学”,同时还发挥了作为都市防灾咒术的机能。即,通过东南西北山水自然的比较确定配置四神,守护都市区域不受恶鬼侵袭,以气的能源设计了都市的繁荣。日本是否也根据“阴阳五行学”和“风水学”设计规划了都市呢?若果真是这样的话,日本拥有文化遗产的都市和城镇的防灾意识,也应该能从阴阳五行和风水来进行理解。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究竟是不是这样。

(一)“风水学”的“四神相应”

<地理风水>的基本是“藏风得水”(为迎风而得水),以此为基础选定符合城市建设的吉祥之地。特别是“坐北朝南”、“负阴抱阳”(即,背部朝北,面向南方略微倾斜而坐)的位置受到了人们的重视。再确认四方四兽(四神,即,北:玄武<阴>、南:朱雀<阳>、东:青龙<阳>、西:北虎<阴>)是否被平衡配置。这被称作“四神相应”。

从“风水学”的角度来说,平安京的营造尤为理想。桓武天皇是否是按“风水学”规划的都市?有关其真伪将在以下进行探讨。首先让我们按风水的视点来看一下该都市的布局。

平安京的皇居在千本丸太町的交叉点附近。从这个位置看,北端刚巧是船冈山,船冈山的边

上有今宫神社的御旅所,在它的东面有个玄武神社。据此可知,北面配有玄武神兽。西面有双冈,东面有吉田山。曾经是湿地带的神泉苑现在在二条城的西南面。这样平安京的皇居三面环山,南面有水,是王都理想的土地环境

图1 平安京与“四神相应”

我们以皇居为中心,将视野扩展至城市街区,再来看看包围都市的整个盆地的姿态。其风水平衡确实掌握得恰如其分。北面有北山、比良山和比叡山。在此发挥着鬼门的作用。吉田山的后面有东山,一直连到南面,西山也一直向后延伸。南面有个巨椋池,依然具备了三面环山、南面有水的条件。

在“地理风水”中“砂环水抱”很重要,就像在《日本纪略》的《平安迁都诏》中所记载的“山势实在和前闻一致……此地山河襟带,自然地形成了城邦”那样,平安京背山环水是“山河襟带”的风水宝地。都城就如母亲怀中的幼儿一样,被自然守护怀抱。这也是一种以皇居为核心,包括都城中心部和郊外的扩张部分的双重空间的风水怀抱。

“砂环水抱”、“山河襟带”,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创造了安心安全的环境。〈地理风水〉除了创造上述舒适的空间以外,还能以生命能源的气场创造出一个充满活力的空间。即,同时具备“舒适”和“活力”的土地才是理想的都市空间。那么,平安京是怎样被生命能源的气场包围起来的呢?

让我们再来目睹一下北面玄武的姿态。北方

39

有丹波山地,连结1000米级的山脉(三国岳959米,天狗岳928米)。山形就像一条巨龙,巨大的龙脉从700米级的贵船山一直绵延到100米级的船冈山,令人感受到一股流向龙穴的皇居之形象。这样,天皇的住所皇居就气场盈满。位于皇居南东邻的神泉苑被称为“龙口水”,是龙喝水的地方。如后文所述,在神泉苑举行祈雨仪式就是因为这里是龙的居所

图2 神泉苑(龙口水)

气从龙穴开始在地里流动,通过朱雀大路一直南下。为了防止气场不流出都城外,用罗城门和左右的东寺、西寺堰堵。虽然西寺现在已经没有了,但东寺和西寺都建有塔,在平安京可谓高层建筑(57米)了。桓武天皇虽然禁止在都城内建造寺院,但是允许建造了东寺和西寺。醒目高塔的东西两寺和罗城门都拥有防止气场流失都城外的机能

图3 盈满大地能源“气场”的平安京

据此,平安京从“风水学”来看,可以解读为是一个作为盈满大地能源“气场”的理想的都城建造而成的。

再者,龙穴不止一个。从“四神相应”理论来说,东山坐落于东面栖息青龙的位置,山麓的八坂神社相当于青龙的龙穴。这样,船冈山就是龙头、太极殿和神泉苑就是龙体,八坂神社则可以看作是龙尾。八坂神社原本建造在池塘上面,据说该池塘的水通过地下通至神泉苑。神泉苑也是龙穴。诚然,这样的说明源于什么时候?是谁最先提出的?可信度有多少?依据又在哪里?这些都无从可知。

在此通过龙脉和龙穴等说明的风水思想、城市建设规划以及文化财的保护之间又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有关这一点将通过其他事例来观察。

1995年,作为战后50周年纪念仪式的一环,

首尔的日本殖民地时代的建筑物朝鲜总督府厅舍(战后被作为博物馆利用)被拆毁。即使是殖民地

时代的产物,从历史的角度来看也应该是一处重要的文化遗产。从这种意义上来说,这是一种非常遗憾的行为。但是韩国政府拆毁它却有其充分的理由

图4 景福宫光华门与总督府

总督府厅舍位于李王朝的象征景福宫的正面,依照“风水学”,它切断了朝鲜民族的气脉。背后有座北岳山,切断通过那里的地脉传过来的气场就是截断王朝的繁荣。韩国人认为,这就是战争时期日本的阴谋。

很难想象日本以这样的策略建造了总督府,但是韩国方面认为还有其他东西可以证明日本的“阴谋说”。1985年,有个山岳协会在首尔近郊的

4

9

北汉山白云台的顶峰发现并拔出了22根长45厘米、直径2厘米的铁柱。并指出这是日本帝国主义者为了切断韩国的气脉而打入的铁柱。拔出的铁柱目前被保管在独立纪念馆里。①

据说日本不仅在首尔,在半岛各地也打入了铁柱以切断他们的龙脉。根据“风水学”,龙脉丰富的土地可能孕育出将军和伟大的人物等。韩国方面表示,日本断脉的目的就是为了不让这些人物出现。于是,现今韩国各山发现的铁柱一律被拔除。②

韩国当今依然盛行“风水学”。就连总督府厅舍,也被韩国人从“风水学”的角度解释了其建筑意图。而事实上他们的历史文化遗产因此受到了损坏。从这个例子可以看出,城市建设规划受风水思想的影响有多么地大。相反,利用风水理论和信仰,也可能破坏城市空间和文化遗产。也就是说,“风水学”也可能成为一种社会政治思想。

在日本,据说德川家康的二条城建设就属于这种情况。二条城于庆长8年(1603)作为家康去京都御所守护和将军去郊外时的驿站营造,再由第三代将军家光搬迁伏见城的遗迹等,于宽永3年(1626)建造而成。但是据传说,家康是为了切断京都的龙脉,使朝廷衰退而把二条城建在了神泉苑的正前方(北侧)。

另外,早在江户时代就有“地震的发生是因为有气场”一说。假名垣鲁文(Kanagaki Ro bun)的《安政见闻录》是一本记述了安政年间(19世纪后半期)连续发生的地震、风灾、水灾、痢疾等的现场报告。在此书的“序”中,鲁文对江户人对各地多次出现的地震不闻不问、毫不关心、戒心淡薄的这一行为表示担忧。其中写道:“俗话说,江户多被称为‘挖掘之井’,所以地气时常散发。因此,人们认为这儿没有大地震,可以在此安居乐业。”

从该记录可以发现,江户人把地震发生的原因归结为是地气所致。为散发地气,江户在外面挖了很多井。他们相信,有了这些井地震就不会发生,因此也就对地震戒心淡薄。③这里所说的地气到底指什么目前还不很明确,但是如果将它解释为是一种地下的龙脉通过龙穴(井)涌出地面的朝气的话,这就符合“风水学”的理论了。江户人可能是认为充分的朝气能够保护城市,于是便不担心地震的发生了。京都人是否也有这样的想法呢?目前无从可知。

(二)以“风水学”为基础的“营造学”的真伪

以上通过“风水学”、尤其是“四神相应”说明了平安京的布局。那么,桓武天皇是否真的以“风水学”为依据,选择土地并建造了都城呢?对此是否有确切的论据呢?

在此将略微地考察一下藤原京以后的日本都城和“风水学”是否有关联这一问题。

7世纪后半期,天武天皇为了迁都展开了土地选定调查活动。当时,天武天皇派遣“阴阳师”进行了实地风水调查。其状况在《日本书纪》的天武天皇白凤13年(685)中有所记载:

“派遣净广肆广濑王?小锦中大伴连安麻吕以及判官?书记?阴阳师?石匠

去畿内视察可建都之地。一日,三野王

及小锦下采女臣筑罗等人被派往信浓察

看地势,勘察是否适合建都。”

这里出现的是“阴阳师”,没有用“风水师”这一词。

天武天皇的迁都意愿在他死后由皇后持统天皇将首都迁至藤原京而得以实现。藤原京从地形来说,以太极殿为中心,被大和三山包围。即,北面有耳成山;东面有天之香具山;西面有畝傍山;飞鸟川仿佛横切都城一般,从城中流过;简直就是典型的风水宝地。据说是按唐朝的都城营

59

②③野崎充彦:《韓国の風水師たち》(《韩国的风水师们》),人文书院,1994年,第141页。铁柱的照片见82页。另

外,有关“日帝风水谋略说”在金泳三政权(1993-1998)的业绩纪录和政府刊行物《変化と改革:金泳三政府国政五年資料集》(《变化与改革:金泳三政府国政五年资料集》全4卷,1997年)中有所记载(黑田胜弘:《韓国人の歴史観》<《韩国人的历史观》>,文艺春秋社,1999年,第125页)。

崔吉城:《韓国?風水 》(《韓国?风水民族主义》),《 遊学》(《亚洲遊学》)47,2003年。

若水俊:《災害における倫理観について―江戸安政年間を中心として》(《有关灾害的伦理观―以江户安政年间为中心》),《茨城女子短期大学纪要》26,1999年,第1页。

造的,但史料上并没有说明藤原京和风水思想有

直接关联的记载。

图5 藤原京与“四神相应”

接下来的有关平城京的土地选定和都城计划,元明天皇在和銅元年(708)2月15日发布的《迁都诏书》(《续日本纪》

)中有明确的记载:“古往今来,仰星拜月,为立起皇室的根基,占卜世间、查看风水,建立皇帝的围城。……方今,平城之地实属‘四神相应’和三面环山之风水宝地,顺应龟筮占卜,在此建城筑都。”

这里说的“四禽图”应该是指“四神兽”吧!在7、8世纪的龟虎古坟、高松塚古坟的壁画上有四神图。既然称为“四禽图”,应该已经有把四神配置在东西南北的想法了吧!另外,可以看出“三山镇”就像藤原京被大和三山包围那样,在北面有市庭古坟、东面有御盖山、西面有垂仁天皇陵。作为山势虽然有点单薄,但应该说还是具备了风水地形的

图6 平城京与“四神相应”

关于平安京,在藤原兼辅的《圣徳太子传历》卷上有以下的记载:

“我们之所以选此地,是因为这里有建都的优势。南开北塞、南阳北阴,前面有小径向东流成河。高岗上有龙穴常守,东有严神西有猛灵守护,三百年后会有圣皇至此再次建都、辉煌释典……”这里所说的东方的“严神”就是指“青龙”,西方的“猛灵”就是指“白虎”吧!

藤原兼辅生于877年,逝世于933年。因为有人指出《圣德太子传历》是伪作,所以该记载不可完全相信。但是,如果这一记载是真实的,那么就像有“前面有小径向东流成河。高岗上有龙穴常守”一说那样,平安京是将东西南北的四

神对应山河的自然地形以“四神相应说”为基础建造而成的。

《平家物语》第5卷的《迁都》中也指出,在迁都时,皇居处于左有青龙、右有白虎、前有朱雀、后有玄武的四神相应之地,位于“最适合做帝都之地”。

然而,中国风水体系的成立是在10世纪以后,奈良?平安时代的7-9世纪时尚未完成。日本有关“风水”一词的最初记载是在南北朝的14世纪中叶———镰仓円觉寺塔头建设的相关文献中。据说也许是在12世纪末,与禅宗一起传入的。前文已经指出,在日本,对都城土地的占卜由“阴阳师”所为,“风水师”这一称呼并没有出现过。

普通老百姓知道“风水”一词应该更晚,而冠以风水的家相书和墓相书的相继出版则大约在江户时代后期的文化文政期(19世纪前半期)。

这样分析以后,我们便可以推断:从藤原京到平安京,即使都城的营造有三山环抱、东西南北要配置四神的习俗,这与其说是源于“风水学”,不如说是源于基于“阴阳五行学”的“地相学”。即使在“风水学”起源地的中国,今天看到的繁复正式的“风水学”据说也只是从9世纪末的晚唐才开始,10世纪才正式登场的。

在日本,从11世纪开始到12世纪编制的橘俊

纲的《作庭记》中才能最初看到晚唐以后的“风水学”。也就是在镰仓时代。在这之前的都城营造都不可能有“风水说”。东=青龙=河川(鸭川)、南=朱雀=湖沼(巨椋池)、西=白虎=大道(山阴道)、北=玄武=山岳(从船冈山到丹波山地)。这样的说法虽然无从得知究竟是中世纪还是近代的说法,但是平安京是“四神相应”守护的都城,是充满大地能源气场的永久繁荣的都城一说却只能说是后代的说明。这不是桓武天皇当初知道“风水学”而导入的,而是根据风水学体系化以前的“阴阳五行学”的“地相学”考察确定的都市设计规划。但是即使从当今的“风水学”观点来解释平安京的坐落环境,也确实可以顺理成章。所以我们不得不承认它的确具备了理想的布局。

现在,有人称平安京是“魔界”,是“风水都市”,这大概都是因为纪念平安建都1200年以来,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媒体宣传的影响。荒俣宏、京极夏彦等作家的活跃以及自称“风水师”的一些人出演电视节目。这些可能是刮起该风潮的契机吧。

(三)龙穴

日本列岛曾经被龙包围。黒田日出男在《龙居日本》①中极其精彩地将龙作为切入点解读了中世纪日本人的空间认识。

笔者已经在前文中指出,皇居是龙穴、神泉苑是龙口水。根据黑田的说法,日本列岛各地都有龙穴,京都还有一处在祇园社(八坂神社)。本殿的下面原本是池塘,那里有龙穴。大家相信池塘的水通过地下和同样是龙穴的神泉苑相通。

比叡山的根本中堂的下面也是龙穴。在室生寺有龙穴神社,在延喜式内的古神社,人们祭奠雨神Takaokaminokami,以祈雨神而闻名。在被称为龙穴的洞穴里,现在依然举行祈雨祭祀活动。

龙当然是一种空想的实际不存在的动物,是平安时代人们熟悉的一种神兽。神泉苑的龙穴和善女龙王、祇园社的龙穴、到了中世纪的二条殿(藤原氏二条家的府邸)庭院的池塘被命名为“龙跃池”。它在现在的中京区两替町通御池北面的金吹町内(旧龙池小学前),是龙池学区名称的由来。

在此以神泉苑为例,来看一下京都和龙的关系

图7 室生寺:龙穴神社

神泉苑附近就如现在它的名字“御池通”,原本是湿地较多的地方。天皇在这里建造苑池并设宴玩耍、狩猎娱乐。不久以后,神泉苑就有了以下三个作用:

1.祈雨祭、止雨祭

弘仁10年(819)、嵯峨天皇时,第一次举行了请雨修法。

天长2年(824)、淳和天皇时,真言密教的空海举行了祈雨咒术仪式。空海动用住在池泉的龙女(善女龙王是“Susanowo”神的化身)下了三天的雨。这是现在这里成为真言宗东寺派的寺院的由来。

不仅在干旱季节祈求下雨,在大雨时也祈求雨停。贞观19年(877),在此举行了祈求雨停的仪式。

在此我们可以知道:以前有过“神泉苑里有龙,龙司职雨水”的信仰。保护平安京免遭干旱和大雨灾害的就是栖居在这里的龙女。之所以“风水学”比较确定该地是龙口水、即是龙喝水的地方就是因为有这样的传说吧!

2.御灵会

如前所述,御灵会于清和天皇的贞观5年(863)5月20日在神泉苑召开。当时瘟疫十分流行,其原因被看作是政治斗争失败而冤死的人的怨灵在全国蔓延的结果。为了镇住这些怨灵造成

的瘟疫,举行了御灵会(《三代实录》卷7)。

当时根据全国66个诸侯国的数字,准备了66支矛,依次投入神泉苑的池塘驱赶灾难。后世作为当地群众的祭祀活动,把矛绑在车子上,做好装饰后整齐地慢慢地巡游在京都城内,于是演变成“祇园祭”。

神泉苑和八坂神社都有龙穴,并被认为互相通有穴道。另外,据说栖息在神泉苑的龙女实际上是疫神(Susanowo)。如果是这样的话,在神泉苑举行降服瘟疫的御灵会的用意应该就很明确了。即:

神泉苑=龙穴=祈雨信仰(下雨和停雨)=龙女=Susanowo=御灵信仰(避

疫)=龙穴=八坂神社

它们具有连锁关系。

3.龙口水

根据“风水学”,从玄武降临的气场进入龙穴即皇居,注入生命能源。另外,龙为了不使自己的气场枯竭必须在此喝水,这个供水地点就是神泉苑,也就是为什么这里被称作“龙口水”的道理。神泉苑具有供龙饮水的机能。如上所述,神泉苑原本作为天皇宴请、狩猎娱乐的场所转变成了灵妙的水的圣地,发挥了以下三个作用:

①祈雨祭、止雨祭:和农作物的收获有关的大雨、干旱灾害作斗争的场所。

②御灵会:和影响人们健康的疾病作斗争的场所。

③口水:提供京都繁荣昌盛活力气场的场所。

三、作为护身符的建筑装饰

在此笔者想就建筑物中作为装饰品的一些东西进行一下论述。这些东西看上去像装饰品,却不是简单的被作为附属品装饰着,而是担负着保护建筑物不受灾害侵袭的必须的“护身符”。

京都的历史文化遗产以寺庙和神社等为代表。在没有灾害防卫系统等时代,人们在“护身符”上倾注心愿并就此形成了针对灾害的传统民俗。对这些真髓的理解是至关重要的。从灾害中保护文化遗产就是重新认识文化遗产中所包含的防卫民俗学的意义。这样不就可以对文化遗产的价值有新的认识了吗?

在建筑物上装饰“驱魔”主要是为了防止火灾和恶魔的侵袭。保护建筑物不发生火灾的具体做法有:在寺院和宫殿的屋顶上镶嵌鸱尾和鯱鉾等。据说这种风俗起源于印度的摩伽罗。

在大阪天王寺区寺町的寺庙等处有龙附着。屋顶上装饰龙的事例在中国则屡见不鲜。龙是水神,是防火的象征。另外,作为权威的神兽则象征着皇帝的王权。

家中有“鸭居(kamoi)”和“敷居(shikii)”。略作思考就会发现这些都是一些奇妙的名称。毫无疑问,鸭居的鸭是指鸟类。敷居据说同样是源于鸟类“鹬”。鸭和鹬的共同点都是水鸟。起一个和水相关的名字,想必是在期待感染咒术的防火机能吧

!

图8 赤山禅院的猴子

修学院离宫的北邻有一座名为“赤山禅院”的寺院。虽然是比叡山延历寺的别院,但在供奉赤山明神的今天是很少见的一个神佛混淆的寺院。赤山明神被称为管理中国冥界的泰山府君,是阴阳道敬仰的神格。寺院拜殿的屋顶上有猴像,猴子的右

89

手拿着御币,左手则持铃铛。

赤山禅院在皇居和延历寺的连线上,这只猴子包含着“去除”邪恶的意思(“猴子”和“去[离开]”在

日文中同发“saru ”)关闭鬼门驱魔。在比叡山,猴子还是山王权现的使者。这也是寺院拜殿的屋顶上有猴子像的原因之一吧!

皇居照壁的东北角被切去很大一块。那里也关闭鬼门,还是有猴像。

部分神社的厮舍也雕有猴像。有名的是日光东照宫的神马厮舍内“三不猴”(“不看、不说、不听”

)的雕塑。根据吉野裕子的说法,猴牵马的绘马也同样可以用“阴阳五行学”来解释。马(午)火气旺,猴(申)是水的开始,因此就成了抑火的咒物。

一种马和猴组合降火的咒术。

①图9 日光东照宫的“三不猴”(“不看、不说、不听”

)作为防止恶灵侵袭的例子,要数屋顶上的鬼瓦和狮子了。如果挂上中国传来的钟馗,退散恶灵的效果将会立竿见影。屋顶瓦上还有其他各种各样的动物装饰。如鸽子瓦意味着和平,鲤鱼瓦象征着无病息灾、家运隆盛,而乌龟瓦则表示家运长生。鲤鱼和乌龟是水性动物,所以当之无愧还有防火的作用。

可以说这些装饰物本身就可以说是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因此和寺院、宫殿等建筑物无法分割,必须作为一个整体进行保存。即使是很小的装饰物也发挥着建筑物整体不被火灾侵袭的重要象征作用。也就是说,各种装饰物的形状和设计都体现了灾害的民俗观念。解读这些象征的中心

思想就是接近灾害民俗表象的一种方法。

四、将京都整体作为一种文化遗产如何从灾害中保护京都的历史文化财产?在思考这一问题的时候,不能个别的去把握各种不同的文化财,而是应该把京都这座古都的整体都市空间作为一个文化景观来考虑。这才是尤其重要的。

“文化景观”是近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导入世界遗产登录的一个概念。例如,“熊野古道”就立足于这一观点。它作为围绕朝拜的宗教景观,2004年整个地区被认定为世界遗产。换言之,文化景观这个观点不是把个体的文化遗产当作一个“点”,而是重视作为由个体形成的集合空间,它的意义在于发挥作为“面”的作用。

京都拥有的国宝数量大约占全国的20%,全国重要文化遗产的数量则基本达到了15%。寺院和

神社则将近2000多座。

在本论中笔者想说的是,京都的都市空间、部局、各种寺院神社和建筑装潢是将京都的市街作为一个整体,从避免恶灵和瘟疫的侵入、预防灾害的咒术为防御装置而建成的。

原本佛像是为了什么而建造的?奈良的大佛是作为镇守国家的正尊而建成的。现今人们已拥有文化遗产这样的认识,但是对于当时兴建这些佛像的人来说,他们的意识里并没有文化遗产这种概念,而是出于和自己的生命与财产相关的信仰。

平安京曾被认为是一个冤魂和瘟鬼随机可乘的危险的都市空间。有些人则乘阴阳道盛行之际称平安京为“魔界”。桓武天皇就特别怕冤灵。长冈京建都不久后便迁到了平安京,这是因为桓武天皇惧怕肃清政敌后的冤魂。果真是这样的话,那么建都时一定实施了各种对付冤魂的措施。

在朱雀大路罗城门的两侧建立东寺和西寺(990年因火灾被烧毁)就是为了守护平安京。京

① 吉野裕子:《陰陽五行と日本の民俗》(《

阴阳五行和日本的民俗》),人文书院,1983年,第136页。② 上田正昭等:《京の社》(《

京都的神社》),人文书院,1985年,第9页。9

9

都的东北方向,也就是“表鬼门”方向有座比叡山。自古以来它被作为镇守都城鬼门的灵山倍受重视。赤山禅院也起到了这样的作用。东寺作为“裏鬼

门”

(南西方向)是为了防止恶灵的侵入。镇守骚扰都城魂灵的代表是祗圆天王系的八坂神社、今宫神社和天神系的北野天满宫。它们保护都城不遭受温病和由落雷而引发的火灾。经过真言密教空海的求雨仪式的神泉苑是为保护都城不受干旱的灾害而建造的。同时,这里的泉水被作为龙穴,即这里也被作为一个不断涌出灵气以求得国家的兴盛的圣地。“阴阳五行学”和“风水”就是支持这种防御和繁荣的哲学,同时也是一种信仰。“四神相应”的城市空间布局也重视了和自然的调和,就是为了最大限度地持续有效利用自然界的生命资源。

京都———一个隐藏着如此意义的空间!至此,读者不难理解京都文化遗产的统一、一贯性的管理的重要性了吧!京都曾经在15世纪由于应仁?文明之乱被大半烧毁。幕末时代也遭受了被称为是“京烧(京都大火灾)”那样的战祸。东本愿寺的河池就是为了避免再次出现类似的火灾、为确保防火用水建立而成的一个设施。在明治时期建造的“本愿寺水路”是从琵琶湖的排水渠引入的,原本的目的是为了给寺内提供防火用水。但在今天,由于往水渠里乱扔垃圾的人增多,所以水渠作为防火用水的机能出现了障碍。要想从灾害中保护文化遗产就必须接受历史意识,对这种环境问题制定行动规范

图10 

本愿寺水路概念图

图11 本愿寺的水渠

京都作为一个有一千数百年历史的古都有其

一定的文化价值。换句话说,京都本身就是一种文化资源。创造价值的资源不是通过细分区划被发掘出来的,而是作为构成景观整体关系网的每一个节点闪烁着它的价值。金阁寺的烧毁不只是损失了其本身的建筑,它使日本人丧失了自我同一性。这一现象的产生就是因为古都奈良和京都是与日本人的文化意识形态相依存的,而金阁寺则是点画这一文化遗产的其中一个景观。

顺便说一下,日本的《文化财保护法》于1950年初次制定。这一法律条文的制定契机就是因为前一年发生了法龙寺金堂烧毁事件。之此,日本国民的文化保护意识得到了提高。

[责任编辑]刘晓春

Elaborate The Histor y of t he Three Kingdoms,Perform Love———About the Storytelling I mperial J a de Seal Biogra phy of t he Histor y of t he Three Ki ngdoms

J i Dej un70 The storytelling I m peri al J a de S eal B iog ra p hy of t he History of t he T hree Ki ng doms is approxi2 mately generated in t he late Ming and early Qing.It tells about Rom ance of t he T hree Ki ng doms of Ming Version,but deletes a significant part of war description in t he Rom ance,and meanwhile increases a lot of love stories related to t he women.By reshaping t he heroes,t he story present s t he wo men’s const ructing and waiting for heroes.Therefore,it is a storytelling which is written for woman’s inner world and po s2 sesses a characteristic of female narration.

Disaster Prevention Folklore of U rban Historical Cultural H eritage—A C ase Study of Japanese Ancient C apital K yoto

T ats uhi ko S ak urai92 This paper takes t he capital Kyoto of Heian Period,which was influenced by Chinese urban const ruc2 tion,in J apan as an instance.Wit h angles of disaster t hought s in t he overall design of t he urban const ruc2 tion,of The Y in Yang Wu Xing(阴阳五行学)and Feng Shui(风水)t heories—such as building st ruc2 t ure which const ruct s t he urban space,and t he disaster p revention awareness in t he decoration,it sees how Kyoto was designed and const ructed wit h a disaster concept.Then,t he paper indicates t hat when we take measures to p rotect t he cult ural heritage of a historical city,we should also consider int roducing t he concept of“cult ure”.

Chinese Diaspora Folklore Studies in the U nited States?

J uw en Zhang101 Ethnic identity developed into a research area in the United States in the1950s when folkloristics earned its disciplinary status,and thus became a core issue in folklore studies.In fact,since the establishment of American Folklore Society in1888,the Society’s research goals were based on cultural continuity and transformation of the “minority groups”or different“racial/ethnic groups,”as the“folk”was considered to be the“low”ethnic and so2 cial groups.However,the Chinese in the United States at that time were not even included in such“folk.”Over a century passed,Chinese Americans have experienced up-side-down changes.Chinese American cultural iden2 tity becomes an immediate issue.T o understand how Chinese tradition plays its role in the formation Chinese A2 merican identity,it is crucial to look at Chinese American folklore practice.The reason is that in identifying to any culture or tradition,whether from individual or group point of view,it is essential to maintain the cultural identity through everyday practices which express the values and beliefs in the culture.Scholars only now began to pay at2 tention to Chinese diaspora folklore.This study first introduces the history and current state of the studies of eth2 nic folklore,and the situation about Chinese diaspora folklore.Based on interdisciplinary reflection,this article proposes the ideas like“identity marker”and“third culture,”hoping to inspire further studies on the topic.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

浅谈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摘要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文化的精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我国有56个民族,各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创造了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然而,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速,受许多条件因素影响,我国原本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正遭受着猛烈的冲击。我们应该努力探索出一条保护和传承这种鲜活的文化的道路。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 我国有着曾经灿烂多彩的文化发展历史,五千年漫长时间的文化传承给我们留下的是丰富厚重、种类繁多、各具地方或民族特色的非文化物质遗产——口技、说书、京剧、庙会……数也数不清。这些遗产蕴涵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想象力和文化意识,体现着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和创造力。然而,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加速发展,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也使非物质文化遗产赖以生存的环境不同程度地遭到破坏。一些传统习俗发生改变,许多文化记忆渐趋淡化,一些文化艺术种类在人们的漠视中面临消亡的危险,一些掌握绝活的艺人年龄老化,后继乏人,一些依靠口传心授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在不断消失。因此,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历史使命与责任。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 1、定义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的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所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各个群体和团体随着其所处环境、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和历史条件的变化不断使这种代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创新,同时使他们自己具有一种认同感和历史感,从而促进了文化多样性和激发人类的创造力。 2、范围 ①口头传统,包括作为文化载体的语言。 ②传统表演艺术。 ③民俗活动,礼仪,节庆。 ④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间传统知识和实践。 ⑤传统手工艺技能。 ⑥与上述表现形式相关的文化空间。 二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处境堪忧

中外民俗文化论文

中外饮食文化的差异 中华民族历来是一个讲究吃的民族,无论从饮食的广度和深度上,都是首屈一指的:也真是基于这样的历史条件,中国的饮食文化源远流长,独树一帜,形成了与西方饮食文化风格迥异的自成体系的文化带。 饮食文化分为饮文化和食文化。在饮文化中,中西方文化有着较大的相似性。例如,中国人喜欢喝酒,并且可以通过酒的力量作成一些在意志正常的时候不敢或者不能做的事。比如朱元璋对他的功臣石守信等人的“杯酒释兵权”,还有李白的诗仙称号也是因为他“斗酒诗百篇”。西方人也崇尚酒文化,强调酒神精神,他们渴望一种自我、本我超我的融合。酒吧文化应该是他们酒文化的突出表现,工作闲暇之余,放松自己的精神,在科学技术高度发展而人性文化在逐渐落败的现代社会,未尝不是人际交流的大平台。中西饮文化中都将各自的饮食文化向精神的层面发展。但是又存在不同:中国人强调的是饮的实践,强调实践后的狂迷状态,而西方人更注重的是狂迷本身,他们往往靠理性思维来获得这一精神享受。因此可以说,中国的文化更趋于感性,而西方更趋于理性。 作为食文化,中西方的饮食方式有很大不同,这种差异对民族性格也有影响。在中国,任何一个宴席,不管是什么目的,都只会有一种形式,就是大家团团围坐,共享一席。筵席要用圆桌,这就从形式上造成了一种团结、礼貌、共趣的气氛。美味佳肴放在一桌人的中心,它既是一桌人欣赏、品尝的对象,又是一桌人感情交流的媒介物。人们相互敬酒、相互让菜、劝菜,在美好的事物面前,体现了人们之间相互尊重、礼让的美德。虽然从卫生的角度看,这种饮食方式有明显的不足之处,但它符合我们民族“大团圆”的普遍心态,反映了中国古典哲学中“和”这个范畴对后代思想的影响,便于集体的情感交流,因而至今难以改革。 西式饮宴上,食品和酒尽管非常重要,但实际上那是作为陪衬。宴会的核心在于交谊,通过与邻座客人之间的交谈,达到交谊的目的。如果将宴会的交谊性与舞蹈相类比,那么可以说,中式宴席好比是集体舞,而西式宴会好比是男女的交谊舞。 由此可见,中式宴会和西式宴会交谊的目的都很明显,只不过中式宴会更多地体现在全席的交谊,而西式宴会多体现于相邻宾客之间的交谊。与中国饮食方式的差异更为明显的是西方流行的自助餐。此法是:将所有食物一一陈列出来,大家各取所需,不必固定在位子上吃,走动自由,这种方式便于个人之间的情感交流,不必将所有的话摆在桌面上,也表现了西方人对个性、对自我的尊重。但各吃各的,互不相扰,缺少了一些中国人聊欢共乐的情调。在中国,粮食,既米饭,面条往往比菜占的比重大。一般中国的菜指的是蔬菜,肉食,而这些只有在节日里才可尝尝鲜。这是在日常的生活中,转化到文化这个层面上,菜其实应该是大于饭的地位的,中国讲究“民以食为天”,所以中国的菜系就分的很细,有川菜,粤菜,湘菜等等,中国人在吃上是很叫真的,于是在做菜上做了大量的工作,于是中国菜形成了原料涉及范围广,品种多、样式丰富的特点。中国能跻身世界四大菜系,也是有理由的。而西方的食文化就没有这么厚的传统,他们的食

京都

日本列島のほぼ中央に位置する京都府は、4,613.21平方キロメートルの面積を有している。これは、国土の1.2%で、47都道府県中31番目の大きさである。 南北に細長い形の京都府は、そのほぼ中央に位置する丹波山地を境にして、気候が日本海型と内陸型に分かれる。丹後?中丹地域の海岸線は、変化に富むリアス式海岸で、豊富な景勝地や天然の良港に恵まれている。 京都市は、京都府南部に位置する市で、同府最大の都市であり、府庁所在地である。 また、京阪神大都市圏は京都、大阪、神戸からなっている。 京都市の歴史 794年に日本の首都となった平安京を基礎とする都市で、明治天皇が東京に行幸する(1869年)までの約1080年に渡って「千年の都」との雅称で呼ばれる。 平安時代から江戸時代の幕末期までにおいても、日本の政治の中心のひとつとして大きな役割を果たした。 第二次世界大戦が終わってから、京都の工業は発達するようになっていた。 京都は、日本でも指折りの工業都市なのだ。京都で最大の産業は製造業(工業)である。西陣織、友禅染、京焼に代表されるような伝統的な工業、そして現代的なハイテク工業が京都の屋台骨を支えている。 ものづくりの都市」としての京都の特色は、古く平安時代にまでさかのぼります。天皇や貴族の生活で使われるさまざまな製品が、宮廷直属の工房において創り出されました。鎌倉時代や室町時代にはいると、さまざまな専門的な職人が京都につどい、他では見られない高い水準の製品を生産しました。江戸時代にあっても、消費都市江戸、商業都市大坂に対して、京都は全国最大の工業都市であり続けました。京都の持つ高い文化が、ここで生み出される製品をしっかり支える役目を果たしていたのです。 伝統的な京都の工業の代表は、なんと言っても西陣織でしょう。西陣の町に立ち、そこで耳を澄ませてみましょう。バッタンバッタンと、どこからともなく織機の音が聞こえてくるはずです。日常生活が営まれている町家の中で、あのつややかな西陣織が今も生産されているのです。伝統的な京都の工業の特色は、一軒一軒の家がそのまま小さな工場になっていることなのです。 京都古城建筑的突出特点是,同中国唐朝的洛阳城和长安城十分相似,这是因为平安京建立之初时逢中国的盛唐时期,中日两国交往密切。京都分为东京、西京两部分,东京仿洛阳,西京仿长安。 近畿圏各地からは出発地によってJR?私鉄各線を使い分けるが、京都駅周辺はJR?近鉄、四条河原町周辺は阪急?京阪のターミナルと、为に二箇所に分散している。また京都市内を発着地とする中長距離バス路線は、多くが京都駅をターミナルとしている。 不像日本的其它城市,京都有着矩形的街道系统,京都中心的每条街道都被指定了名称。从东到西的为干道按照递增的顺序从北到南命名,每条街道直接相隔大约500米,之间有小道相间。举个例子,四条代表“第四大道”,二条代表“第二大道”。京都的市中心是餐饮、购物和休闲娱乐的集中地,在第四大街和河原町大街的交汇处。JR京都站位于市中心南面八条通(第八大道)的顶端。最显著的南

我国古城保护现状

目录 我国古城保护现状 (4) 关于中国古城古镇保护发展的现状与模式 (4) 从旧城改造到古城保护——走出文化传承与经济发展的困境 (4) 公共性视野下的古城保护 (5) 我国古城保护和更新的理论与实践 (6) 古城保护新启示 (7) 对城镇化过程中古城保护工作的思考 (7) 古城保护发展启示录 (7) 古城保护新挑战 (8) 我国古城保护经典样本 (9) 平遥:古城历史文化的保护和管理 (9) 丽江:古城保护开发成功经验 (9) 苏州:古城保护经验 (10) 扬州:整体保护模式 (11) 西安:创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和现代城市发展典范 (11) 乌镇:古镇突围的样本——文化旅游地产的应变之道 (12) 大同:古城保护做法经验 (12) 临海:古城保护注重历史风貌和地方特色相结合 (13) 国外古城保护经验借鉴 (14) 巴黎的城市文化 (14) 英国:保护古城就是守护历史 (14) 在德国体验“老城” (14) 意大利维罗纳:减少工业符号 (15) 韩国庆州:历史古城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 (15)

免责声明: 浙江“两会”专题信息产品由浙江省公共图书馆信息服务联盟各成员单位联合编辑。信息内容采自公开的报纸、图书、期刊、数据库资源以及各大主流网站,每份专题我们都准确标明来源和出处,摘选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由发布单位负责。 本期专题由绍兴图书馆编辑,如您需要更为详细的内容及跟踪报道,请与该馆联络。

古城保护 加强古城保护,彰显古城特色,激发古城活力,促进古城可持续发展是当前和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历史文化名城面临的任务,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是社会各界共同关心的热点话题和研究课题。自1982年我国建立古城保护体制以来,国务院已批准了119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我国在古城保护方面也取得了明显成效:法律法规体系不断健全、规划的编制与实施日益完善、文化遗产保护意识大大提升。然而,古城在得到保护的前提下也需要发展。这是时代的需求,也是百姓的意愿。特别是在国家大力推进城镇化和文化产业大繁荣过程中,古城的保护与发展已成为热点问题。

中国传统文化结课论文

中国传统的饮食文化 ——食物、酒、茶【摘要】古往今来,饮食是人们生活的第一要事。中华饮食文化,一枝独秀,曾博得“食在中国”的美誉。孙中山《民生主义·建国方略》:“中国近代文明进化,事事皆落人之后,唯饮食一道之进步,至今尚为文化各国所不及。中国所发现之食物,固大胜于欧美;而中国烹调法之精良,又非欧美所可并驾。”林语堂《吾国吾民》一书中说,西方人对待吃,仅把它看成是给机器加油料,而中国人则视吃为人生至乐。本文就针对中国的传统饮食文化展开介绍,分为中国传统的食文化,酒文化,茶文化以及中国传统饮食的特征四部分。 【关键词】饮食酒茶传统文化文化特征 【正文】 民以食为天,人类必须以饮食维持生命,然后才能从事其他各项活动。说到饮食文化离不开历史的发展,在不同的朝代有着不同的饮食文化。随着历史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饮食也从仅仅满足人的生理需要,逐步形成一种社会习俗,成为民族文化的组成部分。 一.中国传统的食文化 (一)主食与副食 以谷类制成的食品为主食,是古代农业民族的共同的饮食

特征。我国自周代进入农业社会以后,汉民族就以粮食作物为主食,粮食作物的种类很多,主要以“五谷”为主。“五谷”主要指黍稷菽麦稻。 1.种类 黍,古文献或称之为“穄”,今西北地区称之为黍子, 糜子,籽实橙黄色,性粘,去皮后 称黄米子。在古代,稷与黍并列为 最重要的粮食作物。 稷是黍的一个变种,一般指籽 实不粘或粘性不及黍者为稷。北方 人称它为谷子,就是今天的小米。由于它抗旱能力极强,所以多栽培于古代的中原地区,成为北方地区一种最为普遍的 粮食作物。正因为这 样的原因,古代的帝 王、诸侯祭祀的稷与 社(土神)并称为社稷,用以作为国家政权的象征。 菽,豆类的总称,它的栽培历史悠久,西周就有菽豆的种植,而且产量丰富,《诗经·小雅·采菽》中记载“采菽采菽,筐之筥之,”描写大豆收成的时候,一箩筐一箩筐的搬个不停。菽豆耐旱,可以在贫瘠的土壤上生长。 麦,种类很多,有大麦、小麦、燕麦、黑麦等。其中,

非遗文化宣传口号

非遗文化宣传口号 导读:1、文化遗产是我们的财产,我们要保护我们的财产。 2、留住文化根脉,托起民族未来。 3、同撑文化遗产保护伞,共筑精神家园防火墙。 4、先人神力绝技,鬼斧神工天姿。 5、保护文化遗产,风华精神家园。 6、文化遗产铸硕果,精神文明开新花。 7、手牵手保护文化遗产,心连心共筑精神家园。 8、**协力保护文化遗产,全心全意构建精神家园。 9、金贵银贵文化遗产最贵,千好万好精神家园最好。 10、传世芳华,惠泽后人。 11、同心强化遗产保护意识,牵手创建遗产保护机制。 12、让文化遗产完整无缺,让中华文明源远流长。 13、继承文化遗产,和谐当今社会,泽披华夏万世。 14、文化成就未来,遗产不容忘怀。 15、千古文化留遗韵,一代文明展新风。 16、携手历史文化,爱我锦绣中华。 17、承前启后保护文化遗产,继往开来放飞和谐梦想。 18、薪火相传,文明不灭,爱我遗产,共建和谐。 19、保护昨天的遗产就是扞卫明天的文化。 20、保护文化遗产刻不容缓,传承华夏文明不遗余力。

21、传承文化遗产,飞扬华夏丰采。 22、珍藏历史,延续文明。 23、弘扬祖先文化,构建现代和谐。 24、保护文化遗产靠大家,保护文化遗产为大家。 25、保护历史文化,启迪现代文明。 26、文化遗产是稀世珍宝,一旦毁坏将万世遗憾。 27、感受文化色彩,领悟遗产真谛。 28、留住历史天地间,再现华夏五千年。 29、挖掘整理文化遗产,努力造福人类文明。 30、文化恒久远,非遗在人间! 31、文化成就文明,精神铸就精彩。 32、麒麟献瑞,保护文化遗产;鲲鹏展翅,构建和谐社会。 33、生命痕迹,历史脚步;文化遗产,共同关注。 34、保护文化遗产,共建和谐社会。 35、民族瑰宝,华夏奇葩。 36、文化见证中国,遗产惠及子孙。 37、非遗千古传,文泽天地间。 38、保护文化遗产,建设和谐家园。 39、保护文化遗产,共享文化遗产。 40、认识保护意义,增强保护意识,完善保护机制。 41、保护文化遗产,彰显文明中华。

“中国传统节日的民俗文化”研究性学习报告

中国传统节日的民俗文化--研究性学习报告课题名称 研究小组长: 研究小组成员 指导教师 摘要 正文 一、问题背景 我国历史源远流长,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各个民族用自己的智慧和双手创造了灿烂的文明,同时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习俗和文化。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程度的提高,国外的一些节日也逐步进入我们的日常生活,如圣诞节、情人节、愚人节等。对于许多学生来说,他们对中国的传统的节日的理解只停留在很肤浅的含义上,对它反应冷淡,相反,对于外国的圣诞节,反应强烈,以多种形式来庆贺,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思考。我们通过探寻,力图在生活中全面了解中国的传统节日,学习中国的传统知识,在教学中向学生渗透传统文化流失的危机感,让学生传承民族文化,从而提高学生人文素养 二、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通过对我国传统民风民俗的了解和认识,可以使学生对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同时可以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民族大团结意识,培养和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三、研究的方法 (1)分组探究,确立主题。 (2)协作分工,利用各种渠道收集相关资料。 (3)小组探讨,对资料进行整合。 (4)形成总结论文,制作课件。 四、研究过程及研究结论 第一阶段:动员和培训(初步认识研究性学习、理解研究性学习的研究方法)学生活动: 1、让学生初步接触和讨论“中国传统节日的民俗文化”课题的有关问题。 2、了解本课题的学习目的。 3、学习了解本次活动的步骤、方法、各项要求和要注意的地方。 4、制定研究计划表。 5、了解相关技术的要求,商议解决技术问题的方法。 教师活动: 1、出示一组关于民风民俗的照片(包括节日、娱乐活动、食物) 2、介绍中国传统节日民风民俗,激发学生参与本次活动的积极性和兴趣。

世界文化遗产古京都历史古迹的资料

世界文化遗产古京都历史古迹的资料 古京都遗址位于前首都平安京区域,建造于公元794年(平安时 代开始),从那时起到江户时代(1600—1868),一直作为首都,同时在这里也造就、培养和保留了日本许多杰出的文化。与这一地区的 其它历史建筑一起,17座建筑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单,并被确认为重 要的历史和文化宝藏、作为日本典型的文化遗产而得到保护。许多 已经被确认为国家历史建筑和特别保护的花园,被列入了文化保护 法范畴。另外,优美的周围环境也得到特殊的保护。 这座千年古都的最初设计是模仿中国隋唐时代的长安和洛阳,整个建筑群呈长方形排列,以贯通南北的朱雀路为轴,分为东西二京,东京仿照洛阳,西京模仿长安城,中间为皇宫。宫城之外为皇城, 皇城之外为都城。城内街道呈棋盘形,东西、南北纵横有秩,布局 整齐,明确划分皇宫、官府、居民区和商业区。 京都是世界上著名的文化古都,市内历史古迹众多,建筑古朴典雅,庭园清新俊秀。全市有列为“国宝”的建筑物38处,定为重要 文物的建筑物199处。由于持续不断的大火,烧毁了首都的全部地区,今日依稀可见的京都地区的一些残亘建筑可以追溯到较远的17 世纪。 日本古京都历史建筑与园林1994年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京都是在公元794年仿照中国唐朝的都城长安建造的,不过规模要小很多。此后直到19世纪中期一直是日本的都城和文化中心。京 都城内的民居和寺庙,以及独特别致的园林最具特色。 京都为日本故都,位于本州岛中部偏西,京都盆地北部。京都市又名西京,古称平安京。公元794年,日本首都从今京都府西南的 长冈京迁至地势险要的京都盆地内。仿照7世纪中国唐代长安和洛 阳城的建筑式样,在此建立新都,并命名为平安京,意为和平与安宁。1467年毁于战争,后经安土桃时代重建,人口增至20万。京

北京古城保护若干思考

北京古城保护的若干思考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绿色城市研究所徐辉高级城市规划师 1、积极推进古城保护的立法工作,强调建设项目的行政许可管理和城市设计审查机制 我国虽有《文物保护法》和《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来指导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但尚未建立起针对古城整体保护的法律框架。既有的两部法律法规在古城保护方面存在着保护责任主体不明晰,更新改造细则不具体,社会监督体系不健全,保护奖惩机制不完善等问题,特别是针对政府行政违法行为、各种寻租行为缺乏问责与处罚机制。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是国家所有的重大资源,如同煤、石油等矿产资源一样属于国家所有资源,因此其管理职责应直为国家层面,管理机构级别也应高于一般城市政府。如国家应将文物保护、历史文化街区和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纳入地方行政绩效考核指标,由上级政府实施考核,并具有一票否决权。 巴黎的“保护区”法律制度 巴黎早在1677年制定了第一部《最大高度限制法》就明确规定了建筑的高度控制要求。巴黎的“保护区”制度形成于1962年的《马尔罗法》。保护区管理直接隶属于国家文化部建筑与遗产司,其行使职权的“保护区国家委员会”管理级别高于一般城市地区。在1977的《土地利用分区规划》(POS)第十条“建筑高度”和第十一条“外观”条款中规定了建筑的外轮廓控制和纺锤形的视廊控制。20世纪50年代,在欧洲复兴大背景下,巴黎建起了第一栋超高成的现代化建筑蒙帕斯大厦,但建成后引起各方的反对意见,因此其后巴黎政府也一直未敢再突破“保护区”规定建设高层建筑。

巴黎老城区1949-2013年影像对比 巴黎老城区内唯一的超标建筑蒙帕斯大厦 《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2005年)在北京古城保护方面的不足之处第二十条指出,在保护范围内不得有以下行为:1)违反保护规划进行拆除或者建设;2)改变保护规划确定的土地使用功能;3)突破建筑高度、容积率等控制指标,违反建筑体量、色彩等要求;4)破坏历史文化街区内保护规划确定的院落布局和胡同肌理;5)其他不符合保护规划的行为。这些规定较为笼统,缺乏法律化、可度量的指标,容易造成违法主体钻空子,也难以用其衡量违法处罚行为。 第三十六条“对违反本条例第十九条规定,未经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批准进行建设的,由城市管理综合执法组织依法处理;未按照规划批准的要求进行建设的,由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依法处理。”该条指出违反第十九条规定的,由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依法处理。但实际上北京古城的改造项目都是由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同意后实施。那么根据第三十五条规定,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违反了第三十五条规定内容,应有由其上级行政机关或者监察机关依法追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他直接责任人员的行政责任;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但实际上国家文物局、建设部及检察机关很难去追究北京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责任。 第三十八条“对违反本条例第三十一条第一款的规定,违法拆除、改建、扩建具有保护价值的建筑的,由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责令恢复原状,并处10万元以上20万元以下的罚

选修课——日本文化结课论文

日本饮食文化简析 院系:测绘工程系 姓名: 学号: 指导老师:

摘要: 众所周知,中日有着紧密的文化血缘,很多人把中国文化当作一种“母文化”,把日本文化当作一种“子文化”。饮食文化作为日本文化重要部分之一也源于中国,所以日本和中国一样,也是一个讲究“吃”的国家,但经千年发展,日本已然形成了不同于中国的、自己的饮食习惯和烹调方式。本文主要从主食与菜肴、餐桌礼仪、饮食习惯和风俗、茶酒文化四个方面简要介绍日本饮食文化的独特之处。 关键词:日本饮食礼仪风俗茶酒文化 一、日本的主食与菜肴 自古以来,日本人的主食就是大米。他们用大米做成各式的米饭、盒饭、 饭团儿、寿司、盖饭。用糯米做成精美的日式点心果子和年糕。寿司是日本人最 喜爱的传统食物之一,主要材料是用醋调味过的冷饭(简称醋饭),再加上鱼肉, 海鲜,蔬菜或鸡蛋等作配料,然后将醋饭和配料(通常是用海苔)卷在一起做成 寿司卷,或者直接将配料洒在盛在碗里的米饭上做成,寿司制作简单天然,味道 鲜美。 日本人也食用小麦粉,主要做成面包和面条。日本的面条主要有三种:荞 面条、汤面和切面。 荞面条是日式面条的代表,也是日本关东地区受欢迎的大众食品。荞麦面 是用荞麦面粉和水,和成面团压平后切制的细面条,煮熟后蘸“つゆ”(一种酱 油卤)食用,分冷食,热食两种。吃完荞麦面条后,还要喝煮荞麦面条后的白浊 汤。这个白浊汤里的荞麦包含有维生素B等,营养非常丰富。而日本关西地方吃 切面的人比较多,据说切面对重病、手术后病人有补虚作用。 日本的汤面和中国的差不多,比如拉面其实就是发源于中国,但后来日本 人逐渐用本没有使用过的干鲣鱼和海带等材料做拉面汤,发明了独具日本特色的 拉面。另外日本吃汤面的碗要大得多,大概是为了和热气一起造出一种吃汤面的 氛围吧。 总之,日本的人主食,“和食”以米饭和面条为主,“洋食”则以面包为主。 值得一提的是,作为一个受惠于海的国家,又有着世界四大渔场之一的北 海道渔场,鱼也成为日本人餐桌上的“主菜”之一。

民间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调查研究

关于民间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调查研究 ——以浙江省萧山区坎山镇为例 目录 【摘要】 (2) 【关键词】 (2) 前言 (2) 一实践的地点及其背景 (3) 二坎山镇的民间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罗列 (3) (一)萧山花边 (3) (二)坎山“祭星乞巧”文化节 (3) (三)民间物质遗产 (4) 1.千年地藏寺 (4) 2.接龙禅寺 (4) 三.坎山民间文化遗产保护现状调查(问题指出) (4) (一)在住居民对当地文化的了解 (4) (二)政府的保护力度 (6)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困难 (6) (四)民间基层的保护意识匮乏 (6) 四探讨民间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措施 (6) 结束语 (7)

【摘要】中国的民间文化遗产遍布在全中国960万平方公里的黄土地上,而散落于各个角落灿烂的民间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悠悠中华五千年文化的见证。本文以浙江省坎山镇的民间文化遗产为例,从新时代的背景环境下,新时代的民生现状层面上,展开调查,汇集民意和数据的整理分析,着重探讨了民间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发展之中存在的问题,旨在探索中国民间文化保护与传承的前景,为中华民族其他民间文化的保护和传承给予适当的借鉴和参考并且希望民间文化遗产能够长存而非淹没于新时代的文化潮流中。 【关键词】民间文化遗产;保护;传承;观念;措施 前言 民间文化是民族文化传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民间舞蹈、民间杂技、民间戏曲、民间美术和民间书法等。民间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来创造的极其丰富和宝贵的文化财富。保护民间文化遗产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历史背景下,对了解文化国情、民情,促进文化创造,增强国家文化实力、建设国家文化主权具有重要意义。 2005年韩国“端午祭”申遗成功,引起国内上下一片哗然。诚然,在中国工业化产业迅速发展,经济迅速飞涨的时代,相反,中国民间传统文化却频遭冷落。人们的生活节奏不断加快,导致新一代年轻人大多只“食用”快餐文化,因此,本文将广泛调查民意,收集民众心中对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的意见,深入分析数据。 如何唤起民众对祖先创造的文化形态和价值观念进行重新思考,如何保护和传承民间传统文化,如何进一步创新文化,使之与现代化社会产业接轨,与当代人的生活接洽,正是本文探索的目的。

民俗文化论文

现在生活中的客家文化 这学期的公选课是民俗传承,通过一系列的学习,让我对民俗更感兴趣了,让我更加了解了各个地区之间的文化,和之间的差异。让我不得不佩服中华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作为一个客家人,同时也为我们的客家文化的丰富与精深感到自豪。 客家,是中国汉族的一个庞大的民系共同体,形成历史悠久,人数众多。客家先民原是中原汉人,由于战乱、饥荒和政府奖惩的原因,辗转南迁,先后扩展到江西、福建、广东、广西、四川、湖南、台湾等省以及世界70多个国家和地区,目前世界上已有一亿以上的客家人。 客家精神的内涵丰富,其核心在于团结和奋进。客家文化更是源远流长。 客家农村的“打吊聚”,意思是农村人闲暇时间或晚上,三、五个好友相聚在一起,搞点什么东西吃。客家农村有句俗话:“打吊聚都要有个牵头人。”意思是说,在闲暇时间要聚在一起,弄点东西吃时,也要有一个人出来组织、计划安排。具体来说,牵头人首先要确定好友有几个,打吊聚的时间(在什么时候)、地点(在谁的家里搞)、吃什么东西。到了约定的时间,三、五个好友便可聚在一起“打吊聚”了。 在上世纪六十年代以前,客家农村人的生活是较艰苦的。因此在那个时期,“打吊聚”时吃的东西都是比较简单的:在靠近小溪边的乡村,白天,约好了晚上在谁家中“打吊聚”的三、五个好友,拿着捕鱼虾的工具在小河中捕鱼、捉虾。到了晚上,三、五个好友相聚在一起,在约好了的农户家中“打吊聚”,用白天捕捉来的鱼虾,随便炒了以后放些大米,煲粥吃。虽然用料简单,但大伙吃起来还是津津有味。在“打吊聚”吃东西的时间里,好友们个个谈笑风生,好一派欢乐和谐的气氛。好友们无所不谈,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都谈,当然,谈得最多的话题就是农活和家事。“打吊聚”时吃的东西有时候也会丰富一些:还会加上一点猪肉,再加上米粉去炒米粉吃。有些时候最简单的就是:在收获番薯的季节里,拿几条番薯洗干净后放在铁锅里,放些水进去“焖番薯”吃。 在客家地区,农家的妹子到了婚嫁年龄,在与男方确定了婚期后,在出嫁的前一日,女方家要宴请亲朋好友,这一天就叫“轿下酒”。 轿下酒这天,出嫁妹子家的屋大门上贴上对联:爱女出阁,佳婿乘龙,横批:喜庆盈门。这对联表达了妹子的父母对出嫁女儿的关爱和呵护,对未来女婿的赞赏!这天,亲朋好友欢聚一堂,一阵阵欢笑,一声声祝福,非常热闹。另外,参加喜宴的亲朋好友,要为出嫁妹子送上红包,对出嫁妹子讲吉利话,以表示关爱和祝福。 轿下酒后的次日(一般都是在轿下酒后的第二天),男方家的迎亲小汽车来到女方的家门口,出嫁妹子动身出门前,手里撑着雨伞,妹子的父亲先拿一杯茶泼到雨伞上,口中念:“茶香酒香,子孙满堂。”再拿一杯酒泼到雨伞上,口中念:“百年好合,五代同堂。”出嫁妹子坐进迎亲小汽车里。迎亲车队向着男方家进发。 客家有传统的拜祖神活动。拜祖神,指对已逝去的父母,乃至上祖英灵,都当作神明崇拜,而对直系上几代(一般为上三代)祖神,则是最经常叩拜的。“生为人,死为神。”父或母死了,就要请和尚为之立神牌。神牌上写着死者姓名、世辈和死后褒封的谥号,立于尸前,开始让其子孙叩拜。此举称为家奠或家祭。尸体埋葬后,神牌移入用竹枝搭架外表糊纸的“灵屋”中,每七天由和尚司仪让子孙叩拜一次,此举称为“做七”。共拜七次,七七四十九天后,“灵屋”火化,由和尚在火化后的灰烬中拈回一撮“神烬”,盛入用红布制成的三角形袋中,袋面照样写上死者姓名、世辈、谥号。此袋称为“香火袋”,挂于祖堂左右两边墙壁上。此后,死者的子孙,便可在自己住屋的祖厅,按“香火袋”位置,各自叩拜自己的

关于古镇或者古村落保护与开发问题的调查与思考

关于古村落保护与开发问题的调查与思考一、调研背景 中国有着五千多年的农耕历史和文化渊源,加之地域辽阔,遗存了大量各具特色、传统文化丰厚的古村落。随着古村落的价值被社会逐渐认可,古村游已成为一种别具特色的旅游形式,受到越来越多的广泛关注,但随着古村落与外界联系的骤然增多,古村落保护与旅游开发之间的矛盾也日益加深。本次调研对苏州太湖金庭镇明月湾的保护与开发现状进行了调查,并对其旅游开发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思考,并尝试性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 明月湾位于太湖西山岛南端,是一个仅有百来户人家的小村落。由于偏于孤岛一隅,长期隐逸于湖山深处,千百年来的历史变迁鲜为人知。2003年吴中区古村旅游开发公司和西山镇(今改名金庭镇)人民政府对其实施保护整治,2007 年明月湾被建设部、国家文物局公布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苏州古村落是苏州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值得保护和利用。作为苏州古村落保护与开发的代表作,更为完善的对明月湾进行保护开发,能为全市甚至全国的古村落保护与开发工作起到示范作用,并对地域文化的传承和现代文明的持续建设,彰显江南水乡的特色和风情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调查结果 1、明月湾的历史变迁 由于疏于记述且时间有限,明月湾的历史我们只能从文献和镇政府提供的资料中搜索、筛选。尽管找到的也只是一个大致梗概,但从中仍然可以看出这个千年古村承载的历史文化价值,值得我们去保护开发。 (一)春秋时期——吴王和西施玩月之地 明月湾,因春秋时吴王夫差和西施曾来此玩月而得名。尽管这仅是一则传说,但历史上西山确实曾经是吴越相争的前沿阵地,至今岛上还流传着许多有关吴王的传说,留下了许多当时的遗迹。 (二)盛唐时期——文人雅士寻胜探幽之处 明月湾村的始建年代已无从考证,但至少在唐代已闻名遐迩。刘长卿、白居易、皎然、皮日休、陆龟蒙等一代文人雅士纷纷慕名而来,欣然命笔。他们的作品是明月湾村悠久历史的重要佐证。有“情才冠世” 之誉的诗人刘长卿曾当过长洲(今苏州)尉,后被人诬陷入狱,出狱离苏之前,到明月湾探望一位名叫贺九的隐士,可惜寻访不遇,便写下了《明月湾寻贺九不遇》一诗。诗中写道:“古人不在明月在,谁见孤舟来去时?”有人考证,这首诗当作于唐至德二年,即公元757 年。由此算来,明月湾建村距今至少已有1250年了。 宝历二年(825),诗人白居易出任苏州刺史,这年秋天,他来到明月湾。诗人一下子就被明月湾秀丽的景色深深地吸引住了,忍不住赞叹:“湖山处处好淹留,最爱东湾北坞头。”这是明月湾古村在这位苏州太守心目中的地位。 陆龟蒙、皮日休两位诗人是在咸通十一年(870)来到明月湾的。陆龟蒙将洞庭明月湾村和南京道教建筑明月观相比较以后,认为“洞庭看最奇”。诗人突出

我们应如何对待民间文化遗产

我们应如何对待民间文化遗产 ——以堪舆文化为例 摘要:谈论民间文化遗产的文章汗牛充栋,不过多是以呼吁保护,取精弃粕为主。笔者另辟蹊径,从民间文化遗产所折射出来的精神来谈论一下对待其的态度。又选取较为神秘的堪舆文化为例,简析其中透露出来的自然与和谐,并立足当前社会转型的大背景,结合堪舆文化的精神内涵,提出对一部分社会问题的看法。 关键字:民间文化遗产、堪舆文化、自然和谐、社会问题 How should we do with the folk cultural heritage Take example by geomancer culture Abstracts: There are lots of passages talking about the folk cultural heritages, however, they just primarily call on people to protect the heritages and accept the good and reject the bad. I try another way to talk about the attitude towards them, which was reflected by the spirit of the folk cultural heritages. And I choose to take the mysterious geomancer culture as an example to analyze the nature and harmony in them simply. Moreover, I will put forward my opinions about some of the social problems based on the background of social transition in current and integrated by the spiritual connotation of geomancer culture. Keywords: folk cultural heritages, geomancer culture, natural harmony, social problem

保护文化遗产宣传标语60条

保护文化遗产宣传标语60条 导读:本文保护文化遗产宣传标语60条,仅供参考,如果能帮助到您,欢迎点评和分享。 文化遗产,又可称文化资产、文化财产或文化财,是指具有历史、艺术、科学等文化保存价值,并经政府机构或国际组织指定或登录之物品。下面是留学网为您整理的保护文化遗产宣传标语60条。 【保护文化遗产宣传标语60条】1、文化成就未来,遗产不容忘怀。 2、弘扬文化遗产,构建文明世界。 3、保护历史文化,启迪现代文明。 4、手牵手保护文化遗产,心连心共筑精神家园。 5、保护文化遗产,珍藏历史精华。 6、留住历史天地间,再现华夏五千年。 7、中国的文化,世界的遗产。 8、保护文化遗产,彰显文明中华。 9、文化传承文明,遗产不再遗憾。 10、文化遗产,让中国更有魅力。 11、文化遗产是个宝,社会发展离不了。 12、群策群力保护文化遗产,同心同德构建精神家园。 13、遗产是传家宝,文化是宣传机。 14、携手历史文化,爱我锦绣中华。

15、感受文化色彩,领悟遗产真谛。 16、千古文化留遗韵,一代文明展新风。 17、保护昨天的遗产就是卫明天的文化。 18、先人神力绝技,鬼斧神工天姿。 19、保护文化遗产,传承华夏精神。 20、文化遗产是民族发展的航标。 21、印证过去,见证未来。 22、文化遗产是凝聚中华民族的桥梁和纽带。 23、文化遗产,人类的精神家园拉着遗产手,文明同心走。 24、爱我中华,保护自己的文化遗产。 25、人人是保护文化遗产宣传员,处处是和谐精神家园风景线。 26、保护文化遗产,惠泽万代千秋。 27、保护人类的精华部分,为子孙留下教育素材。 28、保护文化遗产共同心愿,和谐精神家园人人受益。 29、传世芳华,惠泽后人。 30、保护古文化,遗产遍天下。 31、神奇与伟大相映,智慧与力量天工。 32、齐心协力保护文化遗产,全心全意构建精神家园。 33、文化成就文明,精神铸就精彩。 34、保护文化遗产人人有责,享用精神财富家家受益。 35、文化,文物的灵魂,保护文物,守护灵魂。 36、你出力,我出力,保护文化遗产齐出力;你添彩,我添彩,

中国民俗风情论文

中国民俗风情 民俗,就是民间的风俗,是创造于民间又传承于民间的具有世代相习的传承性事象,包括思想和行为,是广大劳动人民所创造、传承的民间社会生活文化,是传统文化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不同地区、不同民族有不同的民俗风情,不同的民俗风情有各自不同的特色,这样的特色体现在各地居民的节日、婚恋、礼节、饮食、建筑服饰、民间喜好和禁忌等表现民俗风情的主要方面。 饮食习俗,包括居家饮食习俗、节日饮食习俗、待客饮食习俗、饮食、礼俗等。各民族饮食习俗的交流促进了中华饮食文化的发展。少数民族的,独特食俗常因地区和民族的不同而产生差异,从而形成丰富多彩、异彩纷,呈的饮食习俗。 民居建筑,建筑是一种文化,代表着一个民族、一个地域文化的具体,写实,有强烈地表现性;民居,就像人的服饰。服饰,是文明的产物,而建筑是文明的“服饰”。一个文明的民族和社会,总会把它的精神凝结在,它最坚固也是最庞大的创造物——建筑之上的。所以说,民居,是一道永远的风景,值得观赏。 服饰和衣着穿戴,它不仅仅是一个民族的标志,除了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外,还有审美、研究民族发展、民族文化的价值,而且还是一个民族,经济、文化发展的象征。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服饰和相关的制作工艺及艺术趣味,形成了各民族自己绚丽多彩的独特服饰,构成了一座独特、美丽的五彩“花廊”。 每个地区,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喜好和禁忌,在语言行动上,在

现实生活中,随处可见。 节日习俗是构成民族特色的要素,反映着本民族物质生活和社会的各个方面和民族文化的特有风貌和丰富内涵。同汉族杂居的少数民族也过汉族的节日,但他们也有自己的节日,而且节日民俗形式多样、内容丰富。 我国的传统习俗有很多。 一.传统节日:除旧布新迎春节,新腊共食腊八粥,爆竹声中一岁除,大红春联颂吉祥,贴福字、剪窗花、蒸花馍、挂年画,正月初一大拜年,载歌载舞庆新春,正月十五闹元宵,二月初二龙抬头,风光烟火清明日,清明时节话插柳,避毒赏游端午节,温情脉脉七夕节,情意绵绵中秋节,火把燃放激情秋,五彩浪漫重阳节。 二.生活习俗:十二生肖,二十四节气,婚姻习俗:择婚,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生育习俗,祝寿习俗,饮酒习俗,跑鱼,生活禁忌,节日禁忌,数字禁忌,礼仪禁忌,餐桌禁忌。 三.吉祥民俗:吉祥民俗表现为人们日常生活和吉日庆典等特殊场合的吉祥语、吉祥图案、吉祥物等等。实际上,吉祥民俗是人们心理观念的反映。人们在长期的生活实践和社会活动的基础上形成期望福禄喜庆、长寿安康、万事顺利的心理倾向。为了表达这种愿望和心理倾向,人们便赋予特定的语言、图案、自然物和人造物以神秘的光环,并加以区别对待,利用这些特别语言、图案、自然物和人造物能够驱灾避邪、去秽除魔、趋吉避凶,而且它们能带给人们平安好运、幸福安康、吉庆祥瑞。

日本建筑观感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da275739.html, 日本建筑观感 作者:李德金 来源:《新一代·上半月》2011年第04期 在日本参观访问,有两个明显感觉:一个是山多树多,环境优美,空气新鲜,人们讲文明讲礼貌;另一个则是日本建在山间盆地和海边的房屋,除东京之外,基本上是一个模式,一种颜色,即青灰瓷瓦盖顶、青灰色材料当外墙,在农村,这种模式这种颜色不但突出,而且所有房屋均四面挂披。有人说,这种建筑模式起源于中国的“唐瓦”建筑风格,使人看了有一种古色古香之感。 日本是一个经常发生地震的国家,因此在建筑上讲究防震抗震是头等重要大事。为了抵御地震,在农村建筑房屋一般以平房和两层楼房为主,在城市则以矮层建筑为主,如果所建房屋超过三层以上,除了讲究防震抗震外,在窗户玻璃贴上一个红色三角标志,如果发生地震,专业救护人员一拿钥匙就可以打开窗户施行救助。除此之外,在宾馆饭店,别看屋里的洗手间非常狭小,它却是地震发生时客人求救的第二道生命保障掩体,因为它是由一种塑钢材料铸成的整体洗手间,人躲在里面,就是一个安全岛,救援人员来了就可以把它整体吊装出去。 针对地震频发的事实,日本在建筑上不仅注重以人为本,还讲究保护与继承。世界著名企业麦当劳要在京都投资设店,却遭到了拒绝,原因是麦当劳带有红色建筑标志,与京都古城风貌不一致,被认为“具有破坏性”。后来经过几年反复谈判,才达成妥协方案:把分店外表建成咖啡色,既不红又不黑,与京都整体青灰色基本一致。这说明日本欢迎外来投资,但决不以牺牲古城风貌为代价。 日本重视古城保护是多方面的,也是不惜工本的,同时也带有前瞻性,注意注入新活力。在奈良参观唐招提寺和在东京皇宫周边游览给记者留下的这种感觉更加突出。唐招提寺是日本根据中国四分律的南山宗戒律为中心而修建的第一座修业的律寺,现在被奉为日本的律宗总本山。这座寺庙的创设者是中国的鉴真和尚。他原是中国唐朝扬州大明寺的高僧。在日本天平胜宝年间,他应圣武皇帝的邀请,前后共花12年时间,遇到5次航海失败,最后才东渡日本成功。在奈良东大寺,他还修建了戒坛,先后为圣武和孝谦天皇授过戒。现在,唐招提寺正处在大修之中,从足有8层楼高的铝合金外罩看,这座寺庙的主体建筑是非常宏伟壮观的。为保护古建筑,日本对全国重点文物古迹保护单位投入很大。像唐招提寺这个豪华漂亮的维修外罩,如果算经济账,在中国至少要值千万元人民币,可是在日本,为了有效保护文物古迹,似乎就不在意这些了。此外,笔者在游览东京皇宫广场时,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棵棵挺然傲立种类不同的青松翠柏。据说这些树木都是重新修建皇宫时全国各地捐赠栽培的,现在已形成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对保护和发展苏州古城的思考

对保护和发展苏州古城的思考 摘要:当前苏州古城的保护面临着时代变化带来的各种问题,如何对苏州古城进行保护需要从实际出发,考虑到各个方面,进行有效的保护工作。在保护的同时也需要根据古城的特点利用现有的资源发展苏州古城。本文根据具体保护和发展苏州古城的方法展开研究。 关键词:保护;发展;苏州古城 苏州是我国著名古城之一,延续着伟大祖国的文化历史。提起苏州,人们脑中就会浮现水城的模样,是一个值得向往的地方。苏州作为名城保护示范区,是人们旅游的好去处,但是仍然面临着很多制约发展的因素,所以为了保持苏州古城给人留下的美好印象,就需要坚持对苏州古城的保护和发展。 1当前面临挑战 苏州古城坚持实施保护和发展古城的措施,古城风貌保护得到改善,但是在重视发展古城的过程中疏忽了健全保护的有效方法,对古城投入和规划不完整,使古城保护和发展面临很大挑战。 1.1古城功能弱化 随着新城的建成,古城的居民因为城市化的原因大多选择去新城生活,这样促使着新城的不断开展而忽视了古城的保护和发展工作。人口外迁的同时造成为人们服务的公共设施也外键,开发商们会选择在人口多的地段建设施,为人们提供方便并收取利益,以致减弱了苏州古城保护和发展。古城功能弱化,居民选择外迁是实现古城发展面临的较大挑战。 1.2居住人口素质下降 古城居住条件较差,居民选择去发展优越的新城,导致古城发展受到限制。外来的迁入人口大多以租住形式进行居住,外来人口的教育、收入程度较低,拉低了居住人口的素质。如何提高居住人口的素质,定要留住一定的原住居民,通过何种方式留住居民是需要采用一定的改善措施让人们发现古城的美及生活在古城的意义是现今面临的重要挑战。 1.3生态环境退化 现如今老城的生态环境一直处在退化的阶段,城市化的发展必然伴随着交通出行尾气的大量排放以及工业生产产生的破坏,现代的交通工具发展严重的影响着生态环境的退化,时刻危害着人们的健康。如何改善生态环境的建设,提高居民居住环境是保护和发展古城面临的挑战之一。 1.4古老建筑的衰败 古老建筑的维护是维持古城文化的重要依据,随着时代的变迁,难免会造成建筑受损。建筑的脏乱图画、年久坍塌都严重影响着古城的保护。人们针对这一现象的发生制定了相关的保护措施,但在措施实行的同时也不能确保每个人对维护古城的观念提高,所以如何将加强古城建设意识深入人心保证有效措施的紧密实施的同时完成相应的一些修复工作是保护和发展古城面临的主要挑战。 2对策建议 2.1深化规划编制,加强规划管理 深化古城建筑文化的规划,将古城保护发展纳入苏州社会发展格局中,坚持保护城市发展观念,改善旧的实施方案随着对历史文化保护认识的不断深化,使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