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7年中国资本市场回顾以及2018年展望(上)

2017年中国资本市场回顾以及2018年展望(上)

2017年中国资本市场回顾以及2018年展望(上)
2017年中国资本市场回顾以及2018年展望(上)

2017年中国资本市场回顾以及2018

年展望(上)

进入新时代,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推动高质量发展,就要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这对资本市场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建设与我国经济地位相匹配的富有国际竞争力的资本市场,应当作为一项战略任务来抓。

27年来,我国资本市场取得了长足发展:多层次市场体系更加丰富,法律法规体系更加健全,参与主体的理性明显增强,监管体制机制不断完善,对外开放深度进一步拓展,服务实体经济能力得到提升。

截至2017年12月31日,2485家上市公司总市值达56.7万亿余元,全国期货市场累计成交量为3076.13百万手。其中,大宗商品期货成交量多年居世界前列。2017年,共计发行企业债、公司债、可转换债等1668只,总规模达15974.88亿元。此外,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新三板)挂牌公司总数达11686家。

回望2017年资本市场深刻变化

过去的一年可谓是资本市场的“强监管”年,定增、减持、质押等新规频频亮相,监管层从各个层面出台政策,以此保持资本市场的稳定有序。

第一、“稳”中求进主基调

回顾2017年,“稳”是资本主义市场的头等大事。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主要是金融风险,而资本市场就像是风险的“镜子”,不管问题出自哪里,往往表现在资本市场上。

一年下来,资本市场运行交出了这样一份成绩单:上证综指波动率13.98%,创历史新低,全年上证综指振幅超过2%的交易日仅3个。股市波幅明显收窄,全年换手率2.66倍。全年没有出现大的风险事件。

我国资本市场取得这样的成绩来之不易,其间也经历了诸多风雨坎坷,有的教训还十分深刻。即便现在市场规模壮大了,渗透力、辐射力、影响力增强了,但依然存在结构之弊、质量之别、体制之痛,与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要求存在不小差距。结构之弊包括上市公司股权结构、投资者结构、机构投资者内部结构、市场结构等的不足;质量之别包括上市公司质量、投资者素质、专业服务机构执业质量、监管水平等的差距;体制之痛包括体制转型之痛、生态改变之痛、全球竞争之痛等。

第二、夯实基础性制度

基础性制度对资本市场健康发展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为形成融资功能完备的市场,今年以来,新股发行常态化、减持新规、再融资新政等基础性制度建设逐步完善,促进了资本市场健康发展。

2017年,A股IPO市场步入“常态化”,中国内地A股IPO市场继续保持强劲势头,在IPO宗数和募资金额均有显著增加的同时,监管机构亦重视上市申请企业的质量,严把审核质量关,防止“病从口入”。监管机构继续全力解决上市申请排队冗长问题,截至12月31日,今年以来证监会累计核发49批IPO批文,421家企业首发申请获得核准,合计筹资总额超2304亿元。排队申请上市的企业数量较上年底减少了约230家,IPO审核周期大幅缩短,IPO“堰塞湖”问题在一定程度上有所缓解。上海证券交易所(上交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深交所)的IPO募集资金分别位居全球第二位和第五位。同时,理顺了发行、定价、配售等环节运行机制;完善了股票发审委制度,坚持选聘、运行、监察相分离,提高了透明度。

IPO审核从严的积极成果开始显现。从2016年至今,IPO审核通过率呈现出下滑的态势。数据显示,2016年,IPO审核通过率为89.36%。今年前9个月IPO通过率为80.99%。新一届发审委10月17日正式履职,10-12月上会企业共计91家,未通过发审委审核共计33家,被暂缓表决6家。通过率下滑,是IPO审核从严的结果。

在此背景下,排队企业已经开始产生分化现象。资质与基本面较好,内控健全、运作规范的企业,正借助新股加速发行的东风,快速推进其IPO进程;而那些资质本身有问题、公司治理存在缺陷的企业,要么积极“治病”,要么想方设法延缓IPO进程,甚至于不惜请人自黑,或者干脆一“撤”了之。毫无疑问,这类企业属于企图“浑水摸鱼”的企业。不仅如此,以往券商保荐机构“胡子眉毛一把抓”、“抢到篮子就是菜”的屯积项目的方式,也开始被其提高的门槛所代替。毕竟,如果保荐的是质地较差的企业,今后将很难过发审委这一关,其声誉与收入都将受到影响。此外,IPO从严审核,也导致某些企业知难而退,对于逐渐解决IPO堰塞湖功不可没。而且,IPO审核从严,还将倒逼发行人提升信息披露水平,倒逼券商保荐机构提升职业胜任能力,可谓一举多得。

展望2018年,在基础性制度建设方面,应不断提升上市公司质量并提高违规违法成本;要继续保持趋严态势,不断完善退市制度,让僵尸公司、垃圾企业顺利退出。

第三、监管升级,脱虚向实稳步前行

回顾2017年监管层出台的一系列政策,主基调为“监管升级,脱虚向实”。监管中过程中出现的频率最高的字眼就是“新规”:定增新规控制募资规模和募资节奏,“最严”质押新规降低市场杠杆水平、资管新规消除多层嵌套和通道等等。伴随着新规的频繁亮相,A 股度过了稳中有进的一年,监管层正在以更快的速度牵引资本市场向市场化和理性化转变。

证监会出台减持新规,从严规范股东减持行为。对于市场反映强烈的清仓式减持、“过桥减持”、“断崖式减持”等乱象,证监会多措并举堵住了漏洞和失血点,市场平稳有序发展。同时,在减持新规中进一步完善了大宗交易“过桥减持”监管安排以及非公开发行股份解禁后的减持规范。从5月末到11月中旬,累计约有880家上市公司大股东发生减持行为,减持金额约1790亿元,同比大幅下降。

再融资新政的出台,解决了市场长期存在的问题。由于此前部分上市公司存在过度融资倾向、非公开发行定价机制选择存在较大套利空间、再融资品种结构失衡,证监会对《上市公司非公开发行股票实施细则》部分条文作出了修订。例如,上市公司申请非公开发行股票的,拟发行的股份数量不得超过本次发行前总股本的20%;上市公司申请增发、配股、非公开发行股票的,本次发行董事会决议日距离前次募集资金到位日原则上不得少于18个月等等。

预计明年会建立更为严格的‘穿透式’监管机制,健全‘以监管会员为中心’的交易行为监管模式,防止监管套利。此外,监管部门将打好常规案件查办与专项执法行动的‘组合拳’,坚决打击各类违法违规行为。

第四、严惩不贷、杜绝违法行为

12月15日,证监会正式公布了对“中水渔业”信息披露违法违规案作出处罚的决定书。“中水渔业”2015年半年度报告披露的合并资产负债表其他应收款项目期末金额少计84024823.49元,存在虚假记载、重大遗漏。北京证监局决定责令“中水渔业”改正,给予警告,并处以45万元罚款。

12月15日,证监会查处江苏雅百特以虚构海外工程项目粉饰财务报表的财务造假事件。雅百特于2015至2016年9月通过虚构海外工程项目、虚构国际贸易和国内贸易等手段,累计虚增营业收入约5.8亿元,虚增利润近2.6亿元。证监会与60余国家签署备忘录,开展执法监管协作,雅百特案件的查处表明,在跨境查处协作框架下,任何违法行为都难逃法网,对雅百特顶格处罚60万元,对主要相关责任人员采取30万罚款以及市场禁入。

“中水渔业”信息披露违法违规案,“雅百特财务造假事件”等都只是资本市场加强监管、防范风险的一个缩影。赵薇夫妇被罚5年禁入证券市场,乐视贾跃亭因未履行借款承诺被责令改正,鲜言操纵“多伦股份”案罚没款超34亿元……证监会顶格处罚多个大案,稽查执法呈现雷霆之势。

2017年,证监会作出行政处罚决定224项,罚没款74.79亿元,对44人实施市场禁入,均创历史新高。

展望2018年,从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来看,防控金融风险仍是明年经济工作的重点之一,预计强监管态势将进一步持续。

第五、国际化再进一步

A股成功纳入MSCI指数,沪港通运行3周年、深港通成功开闸1周年……资本市场双向开放稳步扩大,境内外市场互联互通范围拓宽,资本市场国际化取得显著成效。

2017年6月21日,美国明晟公司宣布将A股纳入全球新兴市场指数体系,A股第4次MSCI“大考”终于成功过关。MSCI计划初始纳入222只大盘A股,基于5%的纳入因子,这些A股约占MSCI新兴市场指数0.73%的权重。

A股成功纳入MSCI指数,体现了国际投资者对我国资本市场开放水平和监管水准的认可。证监会副主席方星海表示,A股纳入MSCI指数有利于优质大盘股价值的体现,对市场的稳定将起到支撑作用,这将有利于去杠杆的推进。下一步,各方面应加强合作,把A股纳入MSCI指数执行层面的工作真正做好。

A股被成功纳入MSCI新兴市场指数,其内生动力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尤其是随着沪港通和深港通的成功“通车”,对A股被纳入MSCI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沪港通自2014年11月17日顺利开通3年来,总成交金额达6.05万亿元,日均成交额87.19亿元。截至2017年11月16日,北向沪股通标的576只,合计市值27.61万亿元,占上交所A股总市值的82%;南向港股通标的308只,合计市值23.23万亿元,占港交所主板总市值的84%。

12月5日是深港通开闸1周年的日子。截至12月4日下午收盘,深港通累计交易金额已达1.29万亿元。其中,深股通交易金额8821.41亿元,港股通交易金额4126.35亿元。深股通日均交易金额由开通首月的15.41亿元提升至最近一个月的73.77亿元,增幅379%,港股通日均交易金额由开通首月的4.54亿元提升至最近一个月的38.4亿元,增幅745%。深股通和港股通日均额度使用占比分别为5.25%和5.58%。

展望2018年,监管部门要建立与国际机构投资者的日常沟通渠道,及时了解他们的需求和意见,减少政策变动对国际投资者的影响,真正把纳入MSCI之后的后续工作做好。此外,上交所与伦交所将稳步推进‘沪伦通’准备工作,深交所或将开设‘一带一路’上市公司服务专区,资本市场国际化将再进一步。

【版权说明】

文章来源:元立方金服

作者:徐学超

进入新时代,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推动高质量发展,就要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这对资本市场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建设与我国经济地位相匹配的富有国际竞争力的资本市场,应当作为一项战略任务来抓。

27年来,我国资本市场取得了长足发展:多层次市场体系更加丰富,法律法规体系更加健全,参与主体的理性明显增强,监管体制机制不断完善,对外开放深度进一步拓展,服务实体经济能力得到提升。

截至2017年12月31日,2485家上市公司总市值达56.7万亿余元,全国期货市场累计成交量为3076.13百万手。其中,大宗商品期货成交量多年居世界前列。2017年,共计发行企业债、公司债、可转换债等1668只,总规模达15974.88亿元。此外,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新三板)挂牌公司总数达11686家。

回望2017年资本市场深刻变化

过去的一年可谓是资本市场的“强监管”年,定增、减持、质押等新规频频亮相,监管层从各个层面出台政策,以此保持资本市场的稳定有序。

第一、“稳”中求进主基调

回顾2017年,“稳”是资本主义市场的头等大事。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主要是金融风险,而资本市场就像是风险的“镜子”,不管问题出自哪里,往往表现在资本市场上。

一年下来,资本市场运行交出了这样一份成绩单:上证综指波动率13.98%,创历史新低,全年上证综指振幅超过2%的交易日仅3个。股市波幅明显收窄,全年换手率2.66倍。全年没有出现大的风险事件。

我国资本市场取得这样的成绩来之不易,其间也经历了诸多风雨坎坷,有的教训还十分深刻。即便现在市场规模壮大了,渗透力、辐射力、影响力增强了,但依然存在结构之弊、质量之别、体制之痛,与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要求存在不小差距。结构之弊包括上市公司股权结构、投资者结构、机构投资者内部结构、市场结构等的不足;质量之别包括上市公司质量、投资者素质、专业服务机构执业质量、监管水平等的差距;体制之痛包括体制转型之痛、生态改变之痛、全球竞争之痛等。

第二、夯实基础性制度

基础性制度对资本市场健康发展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为形成融资功能完备的市场,今年以来,新股发行常态化、减持新规、再融资新政等基础性制度建设逐步完善,促进了资本市场健康发展。

2017年,A股IPO市场步入“常态化”,中国内地A股IPO市场继续保持强劲势头,在IPO宗数和募资金额均有显著增加的同时,监管机构亦重视上市申请企业的质量,严把审核质量关,防止“病从口入”。监管机构继续全力解决上市申请排队冗长问题,截至12月31日,今年以来证监会累计核发49批IPO批文,421家企业首发申请获得核准,合计筹资总额超2304亿元。排队申请上市的企业数量较上年底减少了约230家,IPO审核周期大幅缩短,IPO“堰塞湖”问题在一定程度上有所缓解。上海证券交易所(上交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深交所)的IPO募集资金分别位居全球第二位和第五位。同时,理顺了发行、定价、配售等环节运行机制;完善了股票发审委制度,坚持选聘、运行、监察相分离,提高了透明度。

IPO审核从严的积极成果开始显现。从2016年至今,IPO审核通过率呈现出下滑的态势。

数据显示,2016年,IPO审核通过率为89.36%。今年前9个月IPO通过率为80.99%。新一届发审委10月17日正式履职,10-12月上会企业共计91家,未通过发审委审核共计33家,被暂缓表决6家。通过率下滑,是IPO审核从严的结果。

在此背景下,排队企业已经开始产生分化现象。资质与基本面较好,内控健全、运作规范的企业,正借助新股加速发行的东风,快速推进其IPO进程;而那些资质本身有问题、公司治理存在缺陷的企业,要么积极“治病”,要么想方设法延缓IPO进程,甚至于不惜请人自黑,或者干脆一“撤”了之。毫无疑问,这类企业属于企图“浑水摸鱼”的企业。不仅如此,以往券商保荐机构“胡子眉毛一把抓”、“抢到篮子就是菜”的屯积项目的方式,也开始被其提高的门槛所代替。毕竟,如果保荐的是质地较差的企业,今后将很难过发审委这一关,其声誉与收入都将受到影响。此外,IPO从严审核,也导致某些企业知难而退,对于逐渐解决IPO堰塞湖功不可没。而且,IPO审核从严,还将倒逼发行人提升信息披露水平,倒逼券商保荐机构提升职业胜任能力,可谓一举多得。

展望2018年,在基础性制度建设方面,应不断提升上市公司质量并提高违规违法成本;要继续保持趋严态势,不断完善退市制度,让僵尸公司、垃圾企业顺利退出。

第三、监管升级,脱虚向实稳步前行

回顾2017年监管层出台的一系列政策,主基调为“监管升级,脱虚向实”。监管中过程中出现的频率最高的字眼就是“新规”:定增新规控制募资规模和募资节奏,“最严”质押新规降低市场杠杆水平、资管新规消除多层嵌套和通道等等。伴随着新规的频繁亮相,A 股度过了稳中有进的一年,监管层正在以更快的速度牵引资本市场向市场化和理性化转变。

证监会出台减持新规,从严规范股东减持行为。对于市场反映强烈的清仓式减持、“过桥减持”、“断崖式减持”等乱象,证监会多措并举堵住了漏洞和失血点,市场平稳有序发展。同时,在减持新规中进一步完善了大宗交易“过桥减持”监管安排以及非公开发行股份解禁后的减持规范。从5月末到11月中旬,累计约有880家上市公司大股东发生减持行为,减持金额约1790亿元,同比大幅下降。

再融资新政的出台,解决了市场长期存在的问题。由于此前部分上市公司存在过度融资倾向、非公开发行定价机制选择存在较大套利空间、再融资品种结构失衡,证监会对《上市公司非公开发行股票实施细则》部分条文作出了修订。例如,上市公司申请非公开发行股票的,拟发行的股份数量不得超过本次发行前总股本的20%;上市公司申请增发、配股、非公开发行股票的,本次发行董事会决议日距离前次募集资金到位日原则上不得少于18个月等等。

预计明年会建立更为严格的‘穿透式’监管机制,健全‘以监管会员为中心’的交易行为监管模式,防止监管套利。此外,监管部门将打好常规案件查办与专项执法行动的‘组合拳’,坚决打击各类违法违规行为。

第四、严惩不贷、杜绝违法行为

12月15日,证监会正式公布了对“中水渔业”信息披露违法违规案作出处罚的决定书。“中水渔业”2015年半年度报告披露的合并资产负债表其他应收款项目期末金额少计84024823.49元,存在虚假记载、重大遗漏。北京证监局决定责令“中水渔业”改正,给予警告,并处以45万元罚款。

12月15日,证监会查处江苏雅百特以虚构海外工程项目粉饰财务报表的财务造假事件。雅百特于2015至2016年9月通过虚构海外工程项目、虚构国际贸易和国内贸易等手段,累计虚增营业收入约5.8亿元,虚增利润近2.6亿元。证监会与60余国家签署备忘录,开展执法监管协作,雅百特案件的查处表明,在跨境查处协作框架下,任何违法行为都难逃法网,对雅百特顶格处罚60万元,对主要相关责任人员采取30万罚款以及市场禁入。

“中水渔业”信息披露违法违规案,“雅百特财务造假事件”等都只是资本市场加强监管、防范风险的一个缩影。赵薇夫妇被罚5年禁入证券市场,乐视贾跃亭因未履行借款承诺被责令改正,鲜言操纵“多伦股份”案罚没款超34亿元……证监会顶格处罚多个大案,稽查执法呈现雷霆之势。

2017年,证监会作出行政处罚决定224项,罚没款74.79亿元,对44人实施市场禁入,均创历史新高。

展望2018年,从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来看,防控金融风险仍是明年经济工作的重点之一,预计强监管态势将进一步持续。

第五、国际化再进一步

A股成功纳入MSCI指数,沪港通运行3周年、深港通成功开闸1周年……资本市场双向开放稳步扩大,境内外市场互联互通范围拓宽,资本市场国际化取得显著成效。

2017年6月21日,美国明晟公司宣布将A股纳入全球新兴市场指数体系,A股第4次MSCI“大考”终于成功过关。MSCI计划初始纳入222只大盘A股,基于5%的纳入因子,这些A股约占MSCI新兴市场指数0.73%的权重。

A股成功纳入MSCI指数,体现了国际投资者对我国资本市场开放水平和监管水准的认可。证监会副主席方星海表示,A股纳入MSCI指数有利于优质大盘股价值的体现,对市场的稳定将起到支撑作用,这将有利于去杠杆的推进。下一步,各方面应加强合作,把A股纳入MSCI指数执行层面的工作真正做好。

A股被成功纳入MSCI新兴市场指数,其内生动力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尤其是随着沪港通和深港通的成功“通车”,对A股被纳入MSCI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沪港通自2014年11月17日顺利开通3年来,总成交金额达6.05万亿元,日均成交额87.19亿元。截至2017年11月16日,北向沪股通标的576只,合计市值27.61万亿元,占上交所A股总市值的82%;南向港股通标的308只,合计市值23.23万亿元,占港交所主板总市值的84%。

12月5日是深港通开闸1周年的日子。截至12月4日下午收盘,深港通累计交易金额已达1.29万亿元。其中,深股通交易金额8821.41亿元,港股通交易金额4126.35亿元。深股通日均交易金额由开通首月的15.41亿元提升至最近一个月的73.77亿元,增幅379%,港股通日均交易金额由开通首月的4.54亿元提升至最近一个月的38.4亿元,增幅745%。深股通和港股通日均额度使用占比分别为5.25%和5.58%。

展望2018年,监管部门要建立与国际机构投资者的日常沟通渠道,及时了解他们的需求和意见,减少政策变动对国际投资者的影响,真正把纳入MSCI之后的后续工作做好。此外,上交所与伦交所将稳步推进‘沪伦通’准备工作,深交所或将开设‘一带一路’上市公司服务专区,资本市场国际化将再进一步。

【版权说明】

文章来源:元立方金服

作者:徐学超

中国多层次资本市场现状及发展

中国多层次资本市场现状及发展 中国资本市场构成 一、场内市场 场内交易市场又称证券交易所市场或集中交易市场,是指由证券交易所组织的集中交易市场,有固定的交易场所和交易活动时间,在多数国家它还是全国唯一的证券交易场所,因此是全国最重要、最集中的证券交易市场。证券交易所接受和办理符合有关法令规定的证券上市买卖,投资者则通过证券商在证券交易所进行证券买卖。 1、主板 主板市场也称为一板市场,指传统意义上的证券市场(通常指股票市场),是一个国家或地区证券发行、上市及交易的主要场所。主板市场对发行人的营业期限、股本大小、盈利水平、最低市值等方面的要求标准较高,上市企业多为大型成熟企 业,具有较大的资本规模以及稳定的盈利能力。 2、中小板 2004年5月,经国务院批准,中国证监会批复同意深圳证券交易所在主板市场内设立中小企业板块。 3、创业板 创业板市场(GEM(Growth Enterprises Market )board),是地位次于主板市场的二级证券市场,以NASDAQ市场为代表,在中国特指深圳创业板。在上市 门槛、监管制度、信息披露、交易者条件、投资风险等方面和主板市场有较大区别。

其目的主要是扶持中小企业,尤其是高成长性企业,为风险投资和创投企业建立正 常的退出机制,为自主创新国家战略提供融资平台,为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体系建设 添砖加瓦。2012年4月20日,深交所正式发布《深圳证券交易所创业板股票上市 规则》,并将于5月1日起正式实施,将创业板退市制度方案内容,落实到上市规 则之中。 二、场外市场 1、NEEQ(National Equities Exchange and Quotations),全国中小企业 股份转让系统 经国务院批准设立的全国性证券交易场所,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有限责任公司为其运营管理机构。2012年9月20日,公司在国家工商总局注册成立,注 册资本30亿元。上海证券交易所、深圳证券交易所、中国证券登记结算有限责任 公司、上海期货交易所、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郑州商品交易所、大连商品交易所 为公司股东单位。 2、区域性股权交易市场 是为特定区域内的企业提供股权、债券的转让和融资服务的私募市场,一般以省级为单位,由省级人民政府监管。是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亦是 中国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中必不可少的部分。对于促进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股权 交易和融资,鼓励科技创新和激活民间资本,加强对实体经济薄弱环节的支持,具 有积极作用。 目前全国建成并初具规模的区域股权市场有:青海股权交易中心、天津股权交易所、齐鲁股权托管交易中心、上海股权托管交易中心、武汉股权托管交易中心、重庆股份转让系统、前海股权交易中心、广州股权交易中心、浙江股权交易中心、江苏股权交易中心、大连股权托管交易中心、海峡股权托管交易中心等十几家股权 交易市场。

中国证券市场发展历程

中国证券市场发展历程 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证券行业从零开始,经历了一段漫长而又曲折的发展历程。 1949年5月上海解放,上海证券交易所停业。旧中国半殖民半封建的证券市场从此结束。新中国从此开始考虑建立自己的证券交易所。 1949年6月,天津证券交易所重新设立,这是新中国设立的第一个证券交易所,标志着中国当代证券市场的正式启动。 1950年2月,新中国在北京设立了北京证券交易所。 1952年7月和10月,政府相继关闭了天津和上海证券交易所。1958年以后,受当时中国国内外政治局势影响,中国证券市场更是长期受到摒弃。 1953年12月,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了《1953年国家经济建设公债条例》,决定从1954年起发行国家经济建设公债,筹集经济建设资金。1954~1958年,政府连续5年发行了国家经济建设公债,总额35.54亿元,但到了1955年,中国取消商业信用,同时限制国家信用。1958年又完全否定了国家信用。1968~1978年中国进入既无外债又无内债的无债时期。 直到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改革开放后,中国当代证券市场才得以逐步恢复。 1981年财政部首次发行国库券,揭开了新时期中国证券市场新发展的序幕。 1984年11月,中国第一股——上海飞乐音响股份公司成立。 1985年1月,上海延中实业有限公司成立,并全部以股票形式向社会筹资,成为第一家公开向社会发行股票的集体所有制企业。 1986年9月26日,新中国第一家代理和转让股票的证券公司——中国工商银行上海信托投资公司静安证券业务部宣告营业,从此恢复了我国中断了30多年的证券交易业务。 1986年11月14日,邓小平会见纽约证交所董事长约翰.范尔霖,并向其赠送了中国第一股——飞乐音响股股票。 1987年5月,深圳市发展银行首次向社会公开发行股票,成为深圳第一股。 1990年12月19日,数百名中外贵宾参加了上海证券交易所正式开业的庆典。黄浦江畔一声锣响,标志着中国证券市场正式诞生了。上市交易的有被称为“沪市老八股”的8只股票,“老八股”都是一些集体企业或国有小企业,带有很强的试水性质,试点不成功,也无关乎国民经济发展大局。 1991年7月3日,深圳证券交易所在改革开放的特区隆重地举行了开业典礼。 这两个特殊的日子,已经作为辉煌的起点,载入了史册。沪深两家交易所的正式开业,标志着我国改革开放后的证券市场正式诞生了,也象征着中国百年证券的历史长河,千折百回,历经险阻,终于汇流成涛天的大潮,即将朝着无垠的大海奔去。二十年的历史表明,证券市场的诞生顺应了经济改革和经济发展的需要,不但为市场经济的运作提供了样板,为深化企业改革提供了动力,而且极大地提高了人们的金融意识,有力地推动了资本市场的发展。 1991年8月28日,中国证券业协会在京成立。开始实行全国范围的证券发行规模控制与实质审查制度。从那之后直至2000年之前,股票发行依靠的是行政审批,投行经历的是“额度制”阶段。 1992年邓小平的南巡谈话,不仅给“股票市场到底姓社姓资”的争论画上了

改革纵深推进 2020年中国资本市场前景可期

改革纵深推进 2020年中国资本市场前景可期科创板落地,注册制试点稳步铺开,全面深化改革?路线图?出炉并划定12大重点方向……即将过去的2019年,为中国资本市场按下制度改革?加速键?,其更深层次的改革效应仍将进一步酝酿与显现。 展望2020年,中国资本市场会否出现积极反弹?上市公司质量如何有效提升?市场信心能否激活?股票市场走向何处?资本市场体系又将如何建立?一系列改革期待与市场诉求,在新旧之交的时点,显得更为迫切。 12月15日,?国研智库论坛·第六届年会(2019)?召开期间,在一场题为?中国资本市场与上市公司发展?的平行论坛上,邀请到多位金融资本领域知名专家学者与上市公司代表就上述热点议题建言献策,并展开深入对话研讨。 市场痛点体制机制障碍待破 ?今年中国资本市场的最大特点,如果借用一句文学语言来表述,可以说,‘这是最光明的季节,也是最黑暗的季节’。?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高级研究员尹中立在发言中如是说。 他解释道,今年的机构投资者迎来了收益大年,收益最高的基金已超过100%,而散户投资中盈利者寥寥。其原因在于,大家一如既往沉浸或习惯于旧有的投资理念,散户认为这些大盘蓝筹股与自己无关,机构投资者基于投资纪律与投资行为的约束,往往选择购买指标股,今年指标股从主要指数来看均上涨30%左右。 为何在指数上涨30%左右的过程中,散户投资者基本上损失惨重?通过统计分析,尹中立发现,今年股票的涨幅与股票的市值成正比。也就是说,股票市值越小其收益率越小。2019年出现了剧烈的市场

分化现象,但并非第一次出现,2017年最大的特点就是市场分化,且市场分化严重程度较今年还要剧烈。 而市场分化的根本原因为何??实际上是IPO制度的重大变化。?尹中立强调。 这源于中国股票市场定价机制问题。尹中立指出,基于股票定价理论,股价是上市公司未来现金流的贴现。而贴现价值取决于三个因素,即上市公司未来预期、无风险收益率和风险溢价。三个因素的不停变化,形成了股票市场波动。除此之外,中国上市公司定价会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壳价值的影响。基于IPO管制,上市需要耗费时间成本和财务成本,也因此出现大量后门上市与借壳上市的情况。成熟市场的定价取决于未来现金流折现,而我国上市公司股票波动与壳价值有着巨大关系。 IPO成本的下降,成为2017年股票市场剧烈分化的原因。尹中立分析认为,当年随着新股发行的快速增长,壳的价值迅速下行,致使股票市场出现明显分化。今年的原因类似,科创板的推出,使得优质资产前门通过IPO方式上市已不再有制度、时间以及财务上的成本,由此壳开始出现如同2017年的快速贬值。 ?IPO注册制大幕已经开启,这是一个不可逆的历史潮流,在此潮流之下壳价值的贬值是大趋势。?尹中立说。 谈及中国股票市场缘何缺乏活力以及韧性,尹中立认为,从操作层面看,正是双重定价体系导致其比金融市场更加脆弱。上市公司未来预期、无风险收益率、风险溢价均能导致市场波动,而除此之外,还受到借壳重组政策调整的影响。既然脆弱的原因是双重定价体系,那么改革应致力回归单纯的经典定价体系,同成熟市场一样,应有之意是发行的注册制,以及退市市场的进一步健全。

量化投资分析资本市场分析报告

DUFE 实证金融与量化投资 学号:2015100406 专业:数量经济学 姓名:金博

一.阅读伯南克的“金融危机如何演变为经济危机?”,谈谈对金融体系、危机时央行的应对措施的认识,分析其对中国的借鉴意义。 2007—2009年那场金融危机,全球所有国家无一幸免都受到极大冲击影响,影响力之广,持续期之长,是前所未有的。当危机发生时,全球的金融体系已经是更加复杂化和一体化了,而监管体系并没有跟上这些变化,这就导致美国金融界很难从历史中找到可以类比的案例,而且很难从历史中找到可以直接拿来借鉴的应对举措。但如果将这场危机放到历史视角下去理解,却是很有意义的。 在当前这场危机的直接诱发因素之间,最显著的两个因素就是次贷泛滥和房价泡沫,但这场危机之所以导致美国付出如此惨重的经济和金融代价,主要原因可能在于恐慌本身,可以说,恐慌造成的代价不会小于次贷泛滥和房价泡沫造成的代价。对于金融危机的形成,是不同金融机构,不同金融市场,不同金融行业间风险的溢出,在人们,机构,市场的恐慌中一点点传染,慢慢扩大造成的。金融体系间联系越紧密,传播的越快,最终造成的结果越严重,影响越广越深。 在此次危机中,美联储也是花了一定的时间之后才意识到了这场危机的存在,并逐渐了解了这场危机的严重性。在应对这场危机的过程中,随着对形势的了解越来越清楚,美国金融界便借鉴过去应对金融恐慌的经验,去指导他们对这场新危机的判断,并指导他们采取的对策。美联储的应对举措主要有4个元素:(1)降低利率,支持经济;(2)提供紧急贷款,增强金融体系的流动性,推动金融体系恢复稳定;(3)采取救助举措(必要时,与财政部和联邦存款保险公司进行协调),防止金融机构无序倒闭;(4)对具有系统重要性的大银行开展压力测试,评估其财务状况(和财政部及其他银行监管机构联合实施)。 美国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在这次危机的表现,确实让我们见识到了美国金融体系的灵活性。中国在构建自己的金融安全体系时,最核心的是如何提高金融机构的稳健性和金融体系的灵活性。对风险和危机的防范,使金融体系具备对风险和危机的抵抗力。中国在这方面还有很大的距离。我们需要加快金融的对内自由化,以提高金融体系的效率。 谈到应对措施对我国的借鉴意义,我认为我国需要做的,一是尽可能减少现有损失,避免进一步的损失。在减少损失方面,中国要积极把握市场机会,加强与美国各界的沟通,特别是政府沟通,做好各种应对准备。同时,我国应认真研究美国的金融机构和金融形势,避免错误的投资。二是应充分评估金融机构的损失对我国经济、金融的影响,尤其要结合国际、国内的形势,防止损失在国内的传递和对金融体系和实体经济的不利影响。 其次,金融本身具有不稳定性,加强有效监管是很重要的。监管部门需要与市场主体保持一

中国资本市场发展简要回顾

中国资本市场发展简要回顾 第一单元中国资本市场的萌生(1978—1992年) 中国走上经济改革之路是中国资本市场产生的先决条件。从1978年12月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起,经济建设成为国家的基本任务,改革开放成为中国的基本国策。在改革开放之前,与计划经济体制相匹配,资金通过行政手段逐级下拨到生产企业。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作为微观经济主体的企业对资金的需求日益多样化,成为中国资本市场萌生的经济和社会土壤。 第一节中国历史上的证券 春秋战国时期,王国的举贷的王侯的放债,形成了中国最早的债券。明末清初,在一些高风险,高收益的行业,采用了“招商集资、合股经营”的经营方式,参与者之间签订的契约是中国历史上股票的雏形。 1872年(清朝同治十一年),洋务派仿照西方发起创立的中国第一家股份公司——轮船招商局向社会公开招股,中国最早的股票出现了。 1918年6月,北京证券交易所开业,这是中国人创办的第一家证券交易所。 20世纪20—30年代,上海的证券市场曾经非常活跃,成为远东重要的金融中心。 第二节股份制改革和股票的出现 从1978年开始,中国农村出现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部分地区的农民自发采用“以资带劳、以劳带资”的方式集资,兴办了一批合股经营的股份制乡镇企业,成为改革开放后股份制经济最早的雏形。 20世纪80年代初,城市一些小型国有和集体企业也开始进行了多种多样的股份制尝试,最初的股票开始出现。1984年,国家提出要进一步放开搞活城市集体企业和国营小企业,1984—1986年间,北京、广州、上海等城市选择了少数企业进行股份制试点。1986年后,随着国家政策的进一步放开,越来越多的企业,包括一些大型国营企业纷纷进行股份制试点,半公开或公开发行股票,股票的一级市场开始出现。 这一时期股票一般按面值发行,且保本、保息、保分红,到期偿还,具有一定债券的特性;发行对象多为内部职工和地方公众;发行方式多为自办发行,没有承销商。 20世纪80年代初的早期股份制尝试1980年1月,中国人民银行抚顺市支行代理抚顺红砖厂面向企业发行280万股股票,获得成功。1980年7月,成都市工业展销信托股份公司,按面值向全民和集体所有制单位发行股票,招股2 000股,每股1万元,至1983年实际募资1 400万元。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有记载的第一家以募集方式设立的股份公司。1983年7月,广东省宝安县联合投资公司在《深圳特区报》刊登招股公告,以县财政为担保,向社会发行股票集资1 300万元。这是首家通过报刊公开招股的公司。1984年7月,北京天桥百货公司向社会公开发行定期3年的股票。这是首家进行股份制改造的国有企业。 第三节债券的出现 1. 国债。中国于1981年7月重新开始发行国债。当时国债的特点是周期较长(10年)、不可转让,对购券的企业支付较低的利息,对居民支付较高的利息。尽管此时购买国债近乎一种行政摊派,但国债的出现仍旧唤醒了很多人的投资意识。 2. 企业债。从1982年开始,少量企业开始自发地向社会或企业内部集资并支付利息,最初的企业债开始出现。到1986年底,这种没有法规约束的企业债总量约为100多亿元。

证券市场发展趋势研究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编辑修改,也可直接使用 证券市场发展趋势研究 证券市场发展趋势研究 摘要:近二十年来,证券市场的研究呈现出新的特点和趋势,这些特点和趋势可以概括为:从原来线性的、完全理性的观点到非线性、有限理性的转变;从市场宏观层面的研究到微观结构的研究;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促进了实验金融学的产生和发展。 相应地诞生了一些新的理论和方法,证券市场是我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改革开放以来,证券市场迅速发展,初具规模,为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证券市场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如何抓住机遇,应对挑战,把证券市场推上一个新的台阶,这是亟待我们认真研究和解决的现实课题. 关键词:证券市场;发展趋势;资本 一、证券市场的发展概况 (一)证券市场缺乏层次性 证券市场发展至今,只有23年,跟有上百年历史的海外成熟市场相比,差距是显而易见的。当前证券市场还处于发展初期,缺乏层次性是我们必须面对的问题之一。市场产品较为单一,投资者缺乏必要的风险管理工具。种种差距表明证券市场缺乏层次性,仍处于发展初期。 (二)上市公司问题较多 目前,证券市场中的上市公司虽然有一些较优秀的上市公司,但所占比例不多,而新上市公司问题仍然严重,如存在包装上市问题,另外部分上市公司融资后项目突然出现变更现象,这是目前证券市场中较为敏感与执法不严的具体表现。 (三)投资者队伍有所改善 目前从中国证券市场投资者队伍来看,由于众多证券投资基金的发行,加之QFII机构和券商队伍的扩大,与前些年中小投资者占多数的构成相比已有明显的改善,机构投资者正以不同的投资方式与理念影响着市场。但散户所占比率依旧过高,是证券市场投资者结构不合理的突出表现。

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历程

中国资本市场得发展历程、情况及问题 上个世纪70年代末期以来得经济改革大潮,推动了资本市场在中国得出现与成长.中国资本市场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区域到全国,得到了迅速得发展,在很多方面走过了一些发达市场几十年,甚至就是上百年得道路。今天,资本市场已经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得重要组成部分,总市值居于世界第二。 (一)中国资本市场得发展历程 与成熟市场自下而上得“自然演进”得发展模式不同,中国资本市场就是在政府与市场得共同推动下,逐步探索与发展起来得。 资本市场出现得直接原因就是股份制试点。上个世纪80年代早期,少量企业开始自发地向社会或企业内部发行股票或债券集资,随后逐步形成了“股票热"。1990年,上海、深圳两家证券交易所开始营业。 在资本市场创建之初,人们还有不少得犹豫与争论。1992年1月,邓小平在南方讲话中指出:“证券、股市,这些东西究竟好不好,有没有危险,就是不就是资本主义独有得东西,社会主义能不能用?允许瞧,但要坚决地试”(详见《邓小平文选》第三卷).随后,股份制试点进一步扩大,中国资本市场开始了快速发展。同年8月,在深圳发生了因抢购股票而造成混乱得“8?10事件”,暴露出缺乏统一管理体制得弊端。10月,中国证监会成立,标志着市场纳入统一得监管框架。

1999年7月,《证券法》实施,以法律形式确定了资本市场得地位,规范了证券发行与交易行为,将资本市场纳入更高层次得发展轨道.2004年,《证券投资基金法》实施,促进了证券投资基金得发展。在这些法律法规得保障下,银广夏、德隆系等一些重大案件先后得到及时查处,资本市场在不断规范中逐步成长壮大。 2001年11月,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资本市场也加快了对外开放与国际化发展得步伐,迄今已设立了12家中外合资证券公司与38家中外合资基金管理公司,引入了116家QFII(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并推出了50只QDII(合格境内机构投资者)产品(截至于2011年9月底。)。 2004年1月,国务院出台《关于推进资本市场改革开放与稳定发展得若干意见》(俗称“国九条”),将大力发展资本市场提升到了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促进国民经济发展得战略高度。2005年5月启动得股权分置改革,使得市场早期制度安排带来得定价机制扭曲得以纠正,打造了一个股份全流通得市场,市场得深度与广度大为拓展. 近年来,我国初步建立起主板、中小板、创业板、代办股份转让系统构成得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以适应多元化得投资与融资需求;上市公司大股东清欠工作共清欠金额数百亿元,保护了中小投资者得利益,提高了上市公司质量;证券公司得综合治理化解了行业风险,夯实了发展基础;基金业得市场化改革带来了行业得迅速成长,基金规模已占到流通市值得近10%,并带来了市场投资理念得深刻转变。

中国资本市场监管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中国资本市场监管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黄人杰 2013-04-16 16:04:45 来源:《中国证券期货》(京)2012年9期 20年来中国资本市场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总体上保持了快速、持续、稳定的发展局面。中国资本市场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分散到集中、从地区性市场到全国性市场的巨大转变,现在已成为亚太地区乃至世界范围内最重要的市场之一。取得巨大发展的中国资本市场作为中国经济从计划体制向市场体制转型过程中最为重要的成就之一,促进了经济和企业的进步和发展。然而,中国资本市场还存在着阻碍市场发展、缺乏监管有效性的许多突出问题,表现为违法违规现象还比较普遍,市场经常暴涨暴跌,市场参与者和公众的满意度不高,监管政策常常难以取得理想的效果,监管活动和过程达不到预期的目的。因此,研究我国资本市场的有效性问题,识别监管有效性的影响因素,对于发挥监管的应有作用和实现监管目标,确保资本市场对国民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中国资本市场监管的现状 自中国资本市场成立以来,有关方面就一直强调加强监管。我国资本市场监管在保证资本市场持续、稳定、健康发展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经过二十年的努力,随着中国资本市场的快速发展,监管部门在驾驭市场、管理市场方面取得了一定的经验,初步具备了对市场进行有效监管的能力,监管有效性逐步提高。这些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对资本市场发展和运行的科学规律有了初步的认识;初步认识到监管制度应当符合市场规律的问题,考虑到如何通过符合市场的

规律来加强监管的问题,逐渐认识到确立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和加强保护投资者权益的监管新思路,强调把工作重心真正转移到加强市场监管上;明确提出“保护投资者利益,是证券监管机构工作的重中之重”这样的监管目标。这表明监管部门已开设确立了比较科学的监管理念,并开始用新的思路指导对市场的监管。 2005年监管部门根据法律实践的需求,对1999年开始实施的《证券法》进行了修订,保证了比较完整的资本市场法律框架体系和集中统一的监管架构的形成,标志着中国资本市场的监管已开始步入法制化的轨道,监管部门也开始拥有一定的执法权限。这些工作和成绩,对进一步明确证券监管部门的工作思路,提高监管能力,提高监管有效性,促进我国资本市场的稳定和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20年发展的巨大成就从一个侧面说明了我国资本市场监管工作所取得的初步成绩。实事求是地说,20年来我国资本市场监管有效性有了初步的增强,除了前面所介绍的,我国资本市场取得了巨大的成绩,总体上保持了持续、稳定、健康的发展局面。这些还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市场规范化程度逐步提高。 一是通过贯彻执行《证券法》和修改制订与《证券法》相配套的有关行政法规,使中国资本市场的法律法规体系的建设得到了初步改善;二是通过强化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要求上市公司建立规范的公司治理结构以及建立上市公司退出机制等举措,使上市公司的诚信水平有所提高,运作逐步规范。 第二,执法力度逐年加大,各种违法违规行为受到查处。

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历程9页word

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历程、情况及问题 上个世纪70年代末期以来的经济改革大潮,推动了资本市场在中国的出现和成长。中国资本市场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区域到全国,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在很多方面走过了一些发达市场几十年,甚至是上百年的道路。今天,资本市场已经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总市值居于世界第二。 (一)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历程 与成熟市场自下而上的“自然演进”的发展模式不同,中国资本市场是在政府和市场的共同推动下,逐步探索和发展起来的。 资本市场出现的直接原因是股份制试点。上个世纪80年代早期,少量企业开始自发地向社会或企业内部发行股票或债券集资,随后逐步形成了“股票热”。1990年,上海、深圳两家证券交易所开始营业。 在资本市场创建之初,人们还有不少的犹豫和争论。1992年1月,邓小平在南方讲话中指出:“证券、股市,这些东西究竟好不好,有没有危险,是不是资本主义独有的东西,社会主义能不能用?允许看,但要坚决地试”(详见《邓小平文选》第三卷)。随后,股份制试点进一步扩大,中国资本市场开始了快速发展。同年8月,在深圳发生了因抢购股票而造成混乱的“8?10事件”,暴露出缺乏统一管理体制的弊端。10月,中国证监会成立,标志着市场纳入统一的监管框架。

2019年7月,《证券法》实施,以法律形式确定了资本市场的地位,规范了证券发行和交易行为,将资本市场纳入更高层次的发展轨道。2019年,《证券投资基金法》实施,促进了证券投资基金的发展。在这些法律法规的保障下,银广夏、德隆系等一些重大案件先后得到及时查处,资本市场在不断规范中逐步成长壮大。 2019年11月,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资本市场也加快了对外开放和国际化发展的步伐,迄今已设立了12家中外合资证券公司和38家中外合资基金管理公司,引入了116家QFII(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并推出了50只QDII(合格境内机构投资者)产品(截至于2019年9月底。)。 2019年1月,国务院出台《关于推进资本市场改革开放和稳定发展的若干意见》(俗称“国九条”),将大力发展资本市场提升到了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的战略高度。2019年5月启动的股权分置改革,使得市场早期制度安排带来的定价机制扭曲得以纠正,打造了一个股份全流通的市场,市场的深度和广度大为拓展。 近年来,我国初步建立起主板、中小板、创业板、代办股份转让系统构成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以适应多元化的投资与融资需求;上市公司大股东清欠工作共清欠金额数百亿元,保护了中小投资者的利益,提高了上市公司质量;证券公司的综合治理化解了行业风险,夯实了发展基础;基金业的市场化改革带来了行业的迅速成长,基金规模已占到流通市值的近10%,并带来了市场投资理念的深刻转变。

我国资本市场的现状及发展前景

我国资本市场的现状、问题及发展前景 我国的资本市场是在改革开放中形成的。到现在为止,我国的证券交易市场已有9年的历史,证券市场发展迅速,1991年只有13家上市公司,到1998年初已有819家,上市公司的市价总值达到了21000亿元,占国民生产总值的25%左右。 一、资本市场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我国的资本市场起步较晚,发展时间也不长,但是它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正在日益显现,并表现在多个方面。 1.筹集生产资金。我国是个资金短缺的国家,企业的负债率比较高,好多企业负债经营。这使得企业在财务上出现了两高一低的现象:即高负债率、高利息率及资产的低回报率。两高一低使企业财务成本偏高。企业运行困难。那么如何来降低企业的财务成本呢?一个重要的途径就是通过资本市场发行股票来筹集资金。自1990年以来,上市公司共筹集资金2650亿元,其中1140亿元是通过发行B股、H股以及红筹股的方式筹集到的。这些资金扩大了企业的自有资本规模,大大缓解了企业的债务负担,有力地支持了企业的生产和发展。 2.改善企业的经营机制。目前大多数上市公司都是由国有企业改组而成的,与未上市的国有企业相比,上市公司在经营机制方面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例如,大部分上市公司的主要负责人已经按照公司法的规定进行任命。据调查,现在董事长由董事会选举占上市公司的60%,总经理由董事会任命的达到65%。上市公司的发展为尚未改制的国有企业提供了很好的榜样。 3.优化资源配置。我国目前的资源配置、产业结构还不合理,这是我们面临的一个主要问题。发展股份经济和资本市场有利于推动资源配置的优化和产业结构调整。因为,我们在审批上市公司的时候,必须考虑该公司的主营业务,它的主营业务是否符合国家的产业政策?是否有发展前途?如果符合国家的产业政策,有发展前途的,就可予以批准,对于那些重复建设、盲目建设、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发展方向的要给予抑制。通过这样的措施,能够使上市公司把筹集起来的资金投资在国家产业政策鼓励的建设项目上。同时,上市公司配股时,也要考虑到它的投资方向,投资项目是否符合国家的产业政策,是否有市场,是否有发展前途。另外,最近几年出现的资产重组,也有改善资源配置,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的功能。 4.提高经济效益。与未上市的国有企业相比,上市公司的整体经济效益比较高。例如,1997年745家上市公司中,亏损的只有45家,大约占上市公司的6%左右。而未上市的国有企业有一半以上的发生亏损。当然这并不否认有的上市公司效益不佳,甚至亏损严重,但是,从总体上来说,上市公司的业绩比未上市的国有企业有明显的提高。 5.股份公司和资本市场的发展为国家提供了大量的税收收入。1997年,仅股票交易印花税一项,就接近300亿元,成为国家税收收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除了印花税外,还有许多中介机构,它们的所得要缴所得税。同时,资本市场的发展也推动了通讯行业的发展,而通讯行业的发展,也会为国家提供更多的税收。 6.加快了与国际资本市场的接轨。我国的资本市场与国际资本市场的接轨是相当快的。主要有三种方式:发行B股(在国内注册的企业在国内发行供境外投资者投资的股票),发行H股(在国内注册的企业,在香港发行股票)以及红筹股(在香港注册的企业,其股票的发行和交易都在香港,但是其资产大多投在内地)。此外,我国企业还在美国股票市场挂牌上市。最近,香港正在策划成立创业板市场或者叫二板市场,并准备让一批内地的创业企业在香港上市。这是另一条利用国际资本市场并与之接轨的途径。应该强调的是,我们与国际资本市场的接轨,不仅表现在利用资本方面,更重要的是,我国资本市场的游戏规则也在逐渐向国际上通行的游戏规则靠拢,这为我们今后融入国际市场打下了一个良好的基础。 二、我国资本市场存在的问题 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虽然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是存在的问题也不少,这些问题解决不好,会影响资本市场本身的进一步发展,并对经济发展带来不良影响。因此,对这些问题,我们要有足够的认识。 1.上市公司股权结构不够合理。目前,在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中有国家股、法人股(这两种股权又称为公股)和公众股,有些公司还有外资股。国家股、法人股的特点就是股权不能上市流通。当初设计国家股、法人股的目的是为了维护公有制的主导地位。但是,这种设计在后来的运作中却带来了很大的问题:一是它不符合同股同权、同股同利的原则。按照股份制的性质,任何一个股东的股份都应该是同股同利的。但是在我们的股权设计中,国家股、法人股的股东只有一个权力,即不卖的权力。而公众股的股东则有两个权力,即卖的权力和不卖的权力,这是同股不同权。同股不同权必然会造成同股不同利。例如,现在很多公司可上市流通的公众股,不管原来的发行价是多少,发行后的市场价格都已大大超过了发行价。但是国家股和法人股由于不能上市流通,只能进行协议转让,而协议转让时的股价很低,有时甚至只值两三块钱。 另外,由于许多公司都进行配股,国家股、法人股的比重正在逐渐下降。一般来说,公众股的投资者非常愿意参加配股,因为配股价总是大大低于当时的市场价,所以股东卖了配股以后,一般都可赚钱。但是,对国家股和法人股的股东来说,他购买了配股股份的股票后,由于不能上市流通,实际上就把资金给套牢了。如果要让资金变现,只能通过协议转让的方式,而协议转让的价格通常要比市场价格低得多,所以配股对国家股和法人股的股东来说是不合算的。结果就是,国家股和法人股的股东大多放弃了配股权,而公众股的股东却积极申购配股,最终造成公众股的比重不断提高,而国家股和法人股的比重逐渐下降。估计15年之后,国家就有可能从绝对控股地位降为相对控股地位,再过若干年以后,连相对控股的地位也难保,最后成为一般性的参股。实际的运行效果刚好与政策设计者原先的愿望相反。国家股和法人股不能上市流通还给市场造成了股市扩容的压力。不少投资者担心一旦政府改变政策,决定让国家股和法人股上市流通,股价就很可能会出现大幅度下跌,造成股市崩盘。所以国家股、法人股不能上市流通成了悬在股东头上的一把剑,但目前让国家股、法人股流通的难度也比较大。对此,我们要加以关注和研究,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2.股市供求关系不协调。股市刚出现时,由于当时上市的股票很少,而需求很旺,所以有一段时间出现了股价大幅度上升的现象。而现在的股市却相反,利好政策不断,但股市反应冷淡,有时甚至不涨反跌。除了外部环境不太理想,投资者开始不断成熟以外,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在于股市扩容速度太快,导致供给过多,而需求相对不足。 当前股市扩容主要来自3个方面:一是新股上市的速度相当快。从国家的计划来说,1993年新股上市的规模为50亿人民币,1995年为55亿,1996年迅速增加到150亿,1997年又增加为300亿。也就是说这几年的上市规模在成倍地扩大。从新股上市的家数来说,也非常快,从1990-1995年,上市公司只有323家,也就是平均每年60家,而1998年一年就207家,也就是说,这几年上市公司的数量大幅度增长,但是股市资金却没有正常的渠道来增加,所以出现了股市扩容过快而有效地需求不足的现象。新股上市是股市扩容的主力军,其次还有好多公司送股配股也使得股市大幅度扩容。第三是上市公司按照规定设有职工内部股。职工内部股也要上市流通。这三路扩容大军使股市的供给规模越来越大,而对股票的有效需求却相对不足,造成了严重的供需不平衡。

我国证券市场的现状与发展建议

我国证券市场的现状与发展建议 摘要:市场的表现是远不如过去10年的上升走势,其中的原因可谓是多方面的,但一个极为重要的原因则是,目前证券市场的特征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而这些特征的变化,又反过来促使投资者的投资理念、投资策略和投资方式的调整。现在的投资者,正处在逐步适应市场环境变化,并探求新的、有效的投资盈利模式过程中。证券市场是通过有效的竞争买卖证券的场所,是证券交易所体现的各种经济关系的总和。在现代市场经济中,证券市场在社会经济的发展中是不可或缺的。 关键字:证券市场衍生金融工具制度债券 一、我国证券市场的现状 证券市场是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而我国证券市场却产生于市场经济发展的初期,是市场经济的早产儿,一开始就存在着先天的不足。在政府统一监管的前提下,行政手段的过度使用,加上对证券的严格管制使得证券行业基本脱离经营体系,企业融资渠道缺失。而金融开放的现实才凸显我国证券市场规模的弱小及其难以抵挡外来的压力和竞争的状态。 1、证券市场规模过小。以股票市场为例,虽然发展速度较快,但是从总体规模看,与国外还有相当大差距,参与股票投资的人数占总人数的比例,全世界平均为8%左右,发达国家的比例则更高,如英、美均在20%以上。我国目前股市投资者为3 300万人,仅占全国总人口的2.7%。另外,从股市总市值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重看,世界平均为30%左右,美、日、英等国均在80%以上,而我国为24.2%,况且在总市值中还包括大部分不流通的市值,如果扣除这一部分,我国股市总值占GDP的比重就更低了。由此可见,我国股市规模较小,与国民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有较大差距,同时也可以看出在我国扩大股市规模有很大的潜力可挖。 2、资本市场主体缺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是资本市场的重要主体。而目前我国企业主体地位非常脆弱。政企不分、产权不清、权责不明、约束无力、活力不足仍然是我国企业的主要特征,企业主体地位残缺。另外,我国资本市场主体残缺还表现在投资主体主要是个人,其投资的质和量均较低,以投资基金为代表的机构投资者比重明显不足。相比之下美国等发达国家,机构投资者成为资本市场的重要主体,其机构投资者主要有年金基金、商业银行信托部、保险公司、共同基金等。由于机构投资者是专业性金融中介机构,其投资活动具有投资量大、交易费用低、交易风险小的特点,很受大众投资者的欢迎。如美国,每4户人家就有1户向投资基金投资。由于我国资本市场机构性投资者发展滞后,这使得仅靠若干家大机构和数以万计的小股民散户所支撑的股市投机盛行,股价暴涨暴跌难以避免,阻碍了股市的健康发展。 3、市场分割,整体性差。首先,一级市场的发行仍然按地区分配额度,限制企业进入资本市场,债券地区性发行市场也是按省分派额度(企业债券发行)和按银行分支机构分派额度(政府债券发行)。至于二级市场分割则更为明显,把股票市场划分为A股、B 股和H股,构成中国股票市场发展中的一个非常显著的特征;即使在A股中,国家股流通与转让只限于极少部分,而且A股不允许在沪、深两个交易所交叉挂牌,限制了全国性市场的发展。在股票市场中呈现出A股与B股、H股分割;个人股、内部社会个人股与内部职工股分割,个人股市场与法人股市场分割。如此繁杂的分割,不但不利于经济体制改革,也不利于我国资本市场与国际惯例接轨。 4、市场中介机构不完善。证券中介机构从广义上讲就是在证券市场上为参与各方提供服务的机构。我国目前的中介机构主要包括证券公司、信托投资公司、会计师事务所、律师

中国资本市场现状分析

1、中国资本市场发展前景广阔 近年来,在市场交易活跃,产品创新不断涌现,市场机制逐步发展,监管环境日益完善及参与主体不断增多等有利条件的推动下,中国资本市场逐步形成了多层次的市场结构,截止到16年6月30号,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总额达到人民币46.3万亿,位居全球第二,仅次于美国,证券化率从13年的41.6%上升到75.4%,年均增长率达到35%, 股权融资方面;2013年至2015年,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市场股权融资总额从人民币3968亿元人民币增至人民币15459亿元人民币,年均复合增长率达97.4%,债券市场方面;中国市场债券品种今年来不断增加,债券市场规模近年来增长迅速,截止到15年12月31日,以债券总额计,中国债券市场已成为世界第三大债券市场。

2、中国证券市场发展迎来机遇 根据中国证券业协会的数据,截止到2016年6月30日,中国共有126家注册证券公司,证券公司的总资产、净资产及净资本分别达到人民币5.8万亿、1.5万亿、1.2万亿,2013年到2015年,中国证券业的营业收入从人民币1592亿人民币增长至5752亿人民币,年均复合增长率达90.1%,,2015年,中国证券业的平均净资产回报为16.86%,发展前景看好。 近些年来,新三板挂牌数量大幅上升,从2013年12月31号的356家增加至截止2016年6月30日的7685家,新三板已成为证券公司服务战略新新产业的中小企业的重要手段。新三板的增长将为具备较强新三板业务能力的证券公司带来大量业务机会。 中国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增加了企业对并购的需求,推动了中国并购重组市场的迅速增长,根据中国证券业协会的数据,2013年至2015年,中国市场财务顾问业务净收入从人民币45亿元增至人民币123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达75.6% 中信建投作为国内有实力的综合类券商,在主营领域都有着不错的实力,随着未来中国资本市场的不断发展,整个证券行业将会迎来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中信建投作为国内有实力的券商机构,未来的发展前景可观。

11中国资本市场发展历程回顾

中国资本市场发展历程回顾改革开放后,随着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启动,伴随股份制经济的发展,形成中国资本市场的要素开始出现。在这个阶段,源于中国经济转轨过程中企业的内生需求,中国资本市场开始萌生。1990年12月,上海证券交易所正式成立,深圳证券交易所试营业,结束了新中国没有正规证券交易所的历史,是中国经济由计划向市场转轨过程中的一次重大尝试,标志着中国资本市场从零起步。二十多年的发展,中国资本市场经历了由探索到逐步推广、由起步到快速发展、由不成熟到逐步完善的发展过程,使我国基本完成了由资本穷国向资本大国的转变,并向资本强国迈进。 一、资本市场萌芽孕育阶段 新时期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可以追溯到1980 年1 月中国人民银行抚顺支行新居办事处向当地红砖厂成功发售280 万股,每股1 万元的“红砖股票”,它的发行在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历程中意义重大,标志着新时期中国股票市场的萌芽。1981 年,我国首期国库券发行,标志着新时期中国债券市场的萌芽。可以说,“红砖股票”和首期国库券的发行把我国资本市场的建设推上了新的历史舞台。随后在1982-1985 年短短的四年间,广州、北京、上海等地企业不断出现在国企中或公开发行股票的现象。其中,影响较大的两次股票发行是上海“飞乐音响”和“延中实业”股票的发行。1984 年11 月18 日,上海飞乐音响以每股50 元,向社会公开发行1 万股股票;1985 年1 月14 日,上海延中实业股份有限公司以每股10 元,分别发行法人股5 万股和个人股45 万股。这两次股票发行被海外誉为中国改革开放的信号。在此阶段,由于受各种条件的制约,人们对股票、股份公司等认识不充分及其它一些原因,股票和国债的发行规模较小,发行企业的数量极其有限。而且,只有一级发行市场,没有二级流通市场。另外,一些企业以“股票”之名发行,实际发行的却是有固定期限和有提前兑现的选择权“企业债券”。但在这一阶段,我国资本市场的种子已经萌芽并开始逐渐发育。

2020年中国证券行业发展现状

2020年中国证券行业发展现状 我国证券公司起源于上世纪八十年代银行、信托下属的证券网点。1990年,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相继成立,标志着新中 国集中交易的证券市场正式诞生。二十多年来,伴随着经济体制改 革和市场经济发展,我国证券市场制度不断健全、体系不断完善、 规模不断扩大,已经成为我国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此同时, 我国证券公司也经历了不断规范和发展壮大的历程。 内容选自产业信息网发布的《2015-2020年中国证券经营机构行 业投资趋势调查及盈利空间预测分析报告》 由于我国证券公司发展初期证券市场不够成熟、证券公司经营不够规范,特别是2001年以后股市持续低迷,2002-2005年证券业连 续四年亏损,行业风险集中暴露,证券公司遇到了严重的经营困难。2004年开始,按照国务院部署,中国证监会对证券公司实施了三年 的综合治理,关闭、重组了一批高风险公司,化解了行业历史遗留 风险,推动证券市场基础性制度进一步完善,证券公司合规管理和 风险控制能力显著增强,规范运作水平明显提高,证券业由此步入 规范发展轨道。 根据证券业协会统计,截至2014年12月31日,我国共有证券 公司120家,其中上市证券公司22家、合资证券公司11家;根据交 易所统计,截至2014年12月31日,共有证券营业部7,199家。2014年证券公司分类评价中,共有38家证券公司获得A类评级, 其中,AA级公司20家,A级公司18家;52家证券公司获得B类评级,其中BBB级公司20家,BB级公司19家,B级公司13家;6家 证券公司获得C类评级。 同时,根据证券业协会统计,截至2014年底,证券公司总资产 为4.09万亿元,净资产为9,205.19亿元,净资本为6,791.60亿元。2014年度,证券业营业收入2,602.84亿元,净利润965.54亿元。

中国证券市场二十年发展报告

中国证券市场20年发展报告 一、二十年资本大国路 从1990年沪深交易所的成立算起,中国资本市场走过了整整二十个春秋。在过去的二十年当中,中国资本市场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最初的“老八股”到如今近2000家的上市公司,从市值区区几千亿到如今接近二十五万亿居全球第三的市值规模。中国资本市场用了仅仅二十年,走完了发达国家百年的发展路程。历经二十年的风雨洗礼,中国跨入了资本大国之行列。 (一)上市公司数量从最初的“老八股”到现在近两千家。1990至2009年中国上市公司由8家发展为1740家,增长了200多倍。 数据来源:wind数据库 图11990年-2009年中国上市公司家数走势图 (二)沪深A股市值跃居全球第二。截至2009年底,沪深A股市场总市值已经达到24.27万亿元水平(3.57万亿美元),较2008年增长了100.88%,成功超越日本(3.53万亿美元),成为列美国(15.08万亿美元)之后的全球第二大市值市场。

数据来源:市值管理网站https://www.doczj.com/doc/d03453545.html,/ 图5-21990年-2009年中国证券市场A股市值与GDP走势图 (三)A股投资账户数已超1亿,增长神速。(机构投资者) 截至2010年09月03日,沪深两市共有A股账户14,691.84万户,B股账户248.45万户;有效账户12,860.42万户。基金账户数3,297.32万户。截至2010年7月底,证券投资基金有626只,当月交易所上市证券投资基金成交金额达559.23亿元。 数据来源:wind数据库 —2009年上交所上市证券投资基金规模 图5-32002 2002— (四)证券市场强大的融资功能促进了千万企业的发展壮大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