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林业调查中坡度和坡向的划分

林业调查中坡度和坡向的划分

林业调查中坡度和坡向的划分

乡村公路标准

吉林省乡村公路工程技术标准 (征求意见稿) 第一章总则 第1.0.1条为适应我省乡村公路的规划和发展需要,加快我省乡村公路的建设,特制定本标准。 第1.0.2条乡村公路为通行人、兽力车、农用机械、农用车和少量汽车,主要是为乡村内部经济、文化、行政服务和乡村与外部联系的公路。一般为乡、村通往邻近乡、村、集镇和衔接公路支、干线的短途运输线。 第1.0.3条本标准适用于我省新、改建四级标准以上乡村公路中级以上路面,满足晴雨通车要求。 第1.0.4条执行本标准时,应根据当地自然、地理条件,并考虑近期发展规划,采用适当的技术指标,既要节省工程造价,又能发挥公路的使用效益,并使将来提高公路技术等级时,原有工程能得到最大的利用。 第1.0.5条标准中各项指标,主要参照每小时20公里的行车速度计算,并结合我省乡村各类运输工具构成和地形条件选定的。 第1.0.6条本标准适用于按各种车辆折合成中型载重汽车的年平均昼夜交通量为200辆以下。 主要技术指标 表1.0.5

第二章路线 第2.0.1条路线设计的基本要求 路线设计应合理利用地形,正确运用标准,公路的平、纵、横三方面进行综合设计,做到平面顺适、纵坡均衡、横面合理,在条件许可时,应尽量选用较高的技术指标。 路线设计要统筹兼顾,维护生态平衡,注重环境保护,注意与当地环境和景观相协调,并少占农田少拆房屋,不损坏历史文物。线路选择要方便群众,便利群众,通过沿线村镇和较大居民点时,应遵循“靠村不进村,便民不扰民”的原则,尽量不径直穿过。 第2.0.2条行车道宽度 行车道宽度,一般至少为3.5米单车道,当条件允许和经过较大村镇时,应采用6米双车道。 第2.0.3条路肩 与行车道连接部分应设路肩。路肩宽度为0.5米或1.5米。 第2.0.4条错车道 当采用4.5米单车道路基时,应要适当的距离内高,设置错车道。错车道的设置应根据路线地形条件和会车视距的需要设置,每公里设置错车道不应少于二处。错车道应设在有利地点,最好能使驾驶员看到相邻两错车道驶来的车辆。错车道布置如图2.0.4.。

纵坡规范

第二节纵断面设计 第5。2.1条纵断面设计原则如下: 一、纵断面设计应参照城市规划控制标高并适应临街建筑立面布置及沿路范围内地面水得排除。 二、为保证行车安全、舒适、纵坡宜缓顺,起伏不宜频繁。 三、山城道路及新辟道路得纵断面设计应综合考虑土石方平衡,汽车运营经济效益等因素,合理确定路面设计标高. 四、机动车与非机动车混合行驶得车行道,宜按非机动车爬坡能力设计纵坡度。 五、纵断面设计应对沿线地形、地下管线、地质、水文、气候与排水要求综合考虑。 1.路线经过水文地质条件不良地段时,应提高路基标高以保证路基稳定。当受规划控制标高限制不能提高时,应采取稳定路基措施。 2。旧路改建在旧路面上加铺结构层时,不得影响沿路范围得排水。 3.沿河道路应根据路线位置确定路基标高。位于河堤顶得路基边缘应高于河道防洪水位0。5m。当岸边设置挡水设施时,不受此限。位于河岸外侧道路得标高应按一般道路考虑,符合规划控制标高要求,并应根据情况解决地面水及河堤渗水对路基稳定得影响。 4.道路纵断面设计要妥善处理地下管线覆土得要求。 5.道路最小纵坡度应大于或等于0.5%,困难时可大于或等于0.3%,遇特殊困难纵坡度小于0.3%时,应设置锯齿形偏沟或采取其她排水措施。 六、山城道路应控制平均纵坡度。越岭路段得相对高差为200~500m时,平均纵坡度宜采用4.5%;相对高差大于500m时,宜采用4%,任意连续3000m长度范围内得平均纵坡度不宜大于4。5%. 第5.2.2条机动车车行道最大纵坡度推荐值与限制值见表5。2.2。

第5.2。3条坡长限制规定如下: 一、设计纵坡度大于表5。2.2所列推荐值时,可按表5.2.3—1得规定限制坡长.设计纵坡度超过5%,坡长超过表5。2。3-1规定值时,应设纵坡缓与段。缓与段得坡度为3%,长度应符合本条第二款规定。 二、各级道路纵坡最小长度应大于或等于表5.2.3-2得数值,并大于相邻两个竖曲线切线长度之与。 第5.2.4条在设有超高得平曲线上,超高横坡度与道路纵坡度得合成坡度应小于或等于表5。2.4规定值。

纵坡规范

第二节纵断面设计 第5.2.1条纵断面设计原则如下: 一、纵断面设计应参照城市规划控制标高并适应临街建筑立面布置及沿路范围内地面水的排除。 二、为保证行车安全、舒适、纵坡宜缓顺,起伏不宜频繁。 三、山城道路及新辟道路的纵断面设计应综合考虑土石方平衡,汽车运营经济效益等因素,合理确定路面设计标高。 四、机动车与非机动车混合行驶的车行道,宜按非机动车爬坡能力设计纵坡度。 五、纵断面设计应对沿线地形、地下管线、地质、水文、气候和排水要求综合考虑。 1.路线经过水文地质条件不良地段时,应提高路基标高以保证路基稳定。当受规划控制标高限制不能提高时,应采取稳定路基措施。 2.旧路改建在旧路面上加铺结构层时,不得影响沿路范围的排水。 3.沿河道路应根据路线位置确定路基标高。位于河堤顶的路基边缘应高于河道防洪水位0.5m。当岸边设置挡水设施时,不受此限。位于河岸外侧道路的标高应按一般道路考虑,符合规划控制标高要求,并应根据情况解决地面水及河堤渗水对路基稳定的影响。 4.道路纵断面设计要妥善处理地下管线覆土的要求。 5.道路最小纵坡度应大于或等于0.5%,困难时可大于或等于0.3%,遇特殊困难纵坡度小于0.3%时,应设置锯齿形偏沟或采取其他排水措施。 六、山城道路应控制平均纵坡度。越岭路段的相对高差为200~500m时,平均纵坡度宜采用4.5%;相对高差大于500m时,宜采用4%,任意连续3000m长度范围内的平均纵坡度不宜大于4.5%。 第5.2.2条机动车车行道最大纵坡度推荐值与限制值见表5.2.2。

第5.2.3条坡长限制规定如下: 一、设计纵坡度大于表5.2.2所列推荐值时,可按表5.2.3-1的规定限制坡长。设计纵坡度超过5%,坡长超过表5.2.3-1规定值时,应设纵坡缓和段。缓和段的坡度为3%,长度应符合本条第二款规定。 二、各级道路纵坡最小长度应大于或等于表5.2.3-2的数值,并大于相邻两个竖曲线切线长度之和。 第5.2.4条在设有超高的平曲线上,超高横坡度与道路纵坡度的合成坡度应小于或等于表5.2.4规定值。

道路纵坡规定

道路纵坡规定 8.0.3 居住区内道路纵坡规定,应符合下列规定: 8.0.3.1 居住区内道路纵坡控制指标应符合表8.0.3规定; 居住区内道路纵坡控制指标(%)表8.0.3 道路类别最小纵坡最大纵坡多雪严寒地区最大纵坡 机动车道≥0.3 ≤8.0 L≤200m ≤5 L≤600m 非机动车道≥0.3 ≤3.0 L≤50m ≤2 L≤100m 步行道≥0.5 ≤8.0 ≤4 注:L为坡长(m)。 8.0.3.2机动车与非机动车混行的道路,其纵坡宜按非机动车道要求,或分段按非机动车道要求控制。 8.0.4 山区和丘陵地区的道路系统规划设计,应遵循下列原则: 8.0.4.1 车行与人行宜分开设置自成系统; 8.0.4.2 路网格式应因地制宜; 8.0.4.3 主要道路宜平缓; 8.0.4.4路面可酌情缩窄,但应安排必要的排水边沟和会车位,并应符合当地城市规划管理部门的有关规定。 8.0.5居住区内道路设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8.0.5.1小区内主要道路至少应有两个出入口;居住区内主要道路至少应有两个方向与外围道路相连;机动车道对外出入口数应控制,其出入口间距不应小于150m。 沿街建筑物长度超过160m时,应设不小于4m×4m消防车通道。人行出口间距不宜超过80m,当建筑物长度超过80m时,应在底层加设人行通道; 8.0.5.2居住区内道路与城市道路相接时,其交角不宜小于75 ;当居住区内道路坡度较大时,应设缓冲段与城市道路相接; 8.0.5.3进入组团的道路,既应方便居民出行和利于消防车、救护车的通行,又应维护院落的完整性和利于治安保卫; 8.0.5.4在居住区内公共活动中心,应设置为残疾人通行的无障碍通道。通行轮椅车的坡道宽度不应小于2.5m,纵坡不应大于2.5%; 8.0.5.5居住区内尽端式道路的长度不宜大于120m,并应设不小于 12m×12m的回车场地; 8.0.5.6当居住区内用地坡度大于8%时,应辅以梯步解决竖向交通,并宜在梯步旁附设推行自行车的坡道; 8.0.5.7在多雪严寒的山坡地区,居住区内道路路面应考虑防滑措施;在地震设防地区,居住区内的主要道路,宜采用柔性路面; 8.0.5.8 居住区内道路边缘至建筑物、构筑物的最小距离,应符合表 8.0.5规定; 道路边缘至建、构筑物量小距离(m)表8.0.5 道路级别与建、构筑物关系居住区道路小区路组团路及宅间小路建筑物面向道路无出入口高层5 多层3 3 3 2 2 有出入口 - 5 2.5 建筑物山墙面向道路高层4 多层2 2 2 1.5 1.5 围墙面向道路 1.5 1.5 1.5 注:居住区道路的边缘指红线;小区路、组团路及宅间小路的边缘指路面边线。当小区路设有人行便道时,其道路边缘指便道边线。

各种道路设计以及规定汇总

住宅小区道路规划设计的技术规定 小区内道路一般应满足消防车道4米的最低要求,景观道路一般在1~2.5米间。执行单向行驶应满足4米宽度要求,双向行驶应满足7米要求。一般小区内部应尽量避免车辆行驶与停放。 技术规定主要有: (1)在小区级道路以上还有居住区级或城市级的生活性、交通性主干道或次干道,这些主次干道通常位于小区周围,起着联系城市各功能区或者居住区各功能区的作用。 因此,小区主干道与它的衔接处理必须符合技术要求即规范规定: 小区内主要道路至少应有两个出入口;居住区内主要道路至少应有两个方向与外围道路相连;机动车道对外出入口数应予控制,其出入口间距不应小于150m,沿街建筑物长度超过160m时,应设不小于4m×4m的消防车通道,人行出口间距不宜超过80m,当建筑物长度超过80m时,应在其底层加设人行通道(过街楼或 利用楼梯间开辟穿行门洞)。 (2)小区内道路与城市道路相交接时,一般采用900±150的正交设计,以简化路口的交通组织,正交有困难时,才采用斜交,但其交角不宜小于750,以避免对城市交通的干扰和保证交通的安全。当小区内道路坡度较大时,应设缓冲段与城市道路相接。在山区或用地有限制时,才允许出现交角小于750的交叉口,但必须对路口作必要的处理。 (3)在住宅小区的各公共活动中心,应设置为残疾人通行服务的无障碍通道,通行轮椅的坡道宽度不应小于2.5m,纵坡不应大于2.5%。 (4)由于过长的尽端路会影响行车视线、影响自行车与行人正常通行,尤其对消防、急救不利,因此,小区内尽端式车道长度不宜超过120m,在尽端应设 置不小于12m×12m的回车场地。 (5)当居住区用地坡度大于8%时,应以梯步作为辅助竖向交通,并宜在梯步旁边附设自行车、婴儿车等非机动车推行车道。 (6)在多雪地区,应考虑堆积清扫道路积雪面积:道路两侧有绿化带或绿地时,上述面积可与之合并考虑。 (7)进入组团的道路,既应方便居民出行和利于消防车、救护车的通行,又应维护院落的完整性和利于治安防卫。 (8)居住区内需考虑私人小汽车和单位通勤车的停放场地或场所。

坡度设计

坡度 场地排雨水 一、人工排水系统 (一)地表雨水排除方式自然排水暗管排水 明沟排水(便宜、技术简单)(二)场地排水坡度 自然地面、人工地面(详表——摘自《建筑设计资料集》)例:0.3%≤粘土地面≤5% 绿地:适宜坡度0.5%~1.0% 广场兼停车场:适宜坡度0.2%~0.5% (三)场地排水方案 1、建筑物标高和道路标高的协调关系 (1)一般道路标高比地坪标高底0.25~0.30m,场地雨水通过道路两侧排除。(2)建筑物低于道路时,散水处设明沟或暗沟 2、绿地 部分需要排除的地表水,适宜坡度0.5%~1.0%。不超过10%的坡道宜于人活动和草皮生长。 3、广场和停车场 (1)广场设计坡度——0.3≤平原地区≤1% 停车场——最小坡度0.3%。平行通道方向纵坡≤1%,横坡≤3% (2)与广场相连的道路——0.5~2%,困难时≤7% 与停车场相连的道路——0.5~2%,困难时≤7% (3)积雪寒冷地区广场——≤6%(且出入口处设置≤2%的缓坡)(4)广场、停车场,符合下列情况,宜采用划区分散排水方式 a、单向尺寸大于或等于150米 b、地面纵坡≥2%且单向尺寸大于或等于100米 4、体育运动场地(1)体育场 a、每分钟排除10.8mm/平米 b、三个排水分区——跑道横坡1%、2%,纵坡应≤1% (2)矩形场地 排水坡形式:双坡式、横坡式、纵坡式、斜坡式排球场——0.5% 羽毛球场——草皮≥2%,混凝土≥0.83% 篮球场地——混凝土≥0.83% 网球场——非透水型0.83%,透水型0.3~0.4% 5、挡土墙 二、排水沟(涵洞)设计流量计算三、常见排水设施布置(一)雨水口 1、积水点的判断,图4-60交叉口雨水口分布。 2、一个雨水口汇水面积约2500~5000平米 3、道路雨水口间距根据不同纵坡的规定(见表——摘自《建筑设计资料集》)例:道路纵坡0.3~0.4时,雨水口间距30~40米(二)排水沟 1、梯形沟 2、矩形沟(最常用) 沟深≥200,沟宽≥400,纵坡≥0.3% 四、场地防排洪 城市重要程度分类(按人口) 5.3 竖向 5.3.1 建筑基地地面和道路坡度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基地地面坡度不应小于0.2%,地面坡度大于8%时宜分成台地,台地连接处应设挡墙或护坡; 2 基地机动车道的纵坡不应小于0.2%,亦不应大于8%,其坡长不应大于200m,在个别路段可不大于11%,其坡长不应大于80m;在多雪严寒地区不应大于5%,其坡长不应大于600m;横坡应为1%~2%; 3 基地非机动车道的纵坡不应小于0.2%,亦不应大于3%,其坡长不应大于50m;在多雪严寒地区不应大于2%,其坡长不应大于1OOm;横坡应为1%~2%; 4 基地步行道的纵坡不应小于0.2%,亦不应大于8%,多雪严寒地区不应大于4%,横坡应为1%~2%; 5 基地内人流活动的主要地段,应设置无障碍人行道。注:山地和丘陵地区竖向设计尚应符

解直角三角形(坡度、坡角)

解直角三角形(坡度、坡角)第七-九课时 ◆随堂检测 1、某斜坡的坡度为i=1:3,则该斜坡的坡角为______度. 2、以下对坡度的描述正确的是(). A.坡度是指斜坡与水平线夹角的度数; B.坡度是指斜坡的铅直高度与水平宽度的比; C.坡度是指斜坡的水平宽度与铅直高度的比; D.坡度是指倾斜角的度数 3、某人沿坡度为i=1: 3 3 的山路行了20m,则该人升高了(). A.203m B.20340 .103. 3 m C m D3m 4、斜坡长为100m,它的垂直高度为60m,则坡度i等于(). A.3 5 B. 4 5 C.1: 4 3 D.1:0.75 5、在坡度为1:1.5的山坡上植树,要求相邻两树间的水平距离为6m,?则斜坡上相邻两树间的坡面距离为(). A.4m B.213m C.3m D.413m ◆典例分析 水库拦水坝的横断面为梯形ABCD,背水坡CD的坡比i=1:3,?已知背水坡的坡 长CD=24m,求背水坡的坡角α及拦水坝的高度. 解:过D作DE⊥BC于E. ∵该斜边的坡度为1:3, 则tanα= 3 ,∴α=30°, 在Rt△DCE中,DE⊥BC,DC=24m. ∴∠DCE=30°,∴DE=12(m). 故背水坡的坡角为30°,拦水坝的高度为12m. 点评:本题的关键是弄清坡度、坡角的概念,坡度和坡角的关系:坡度就是坡角的正切值,通过做高构造直角三角形,再利用三角函数值求出坡角即可. ◆课下作业

●拓展提高 1、如图,沿倾斜角为30°的山坡植树,?要求相邻两棵树间的水平距离 AC为2m,那么相邻两棵树的斜坡距离AB约为_______m(精确到0.1m). (?可能用到的数据2≈1.41,3≈1.73) 1题图 2如图,防洪大堤的横断面是梯形, 坝高AC=6米,背水坡AB的坡度i=1:2, 2题图 则斜坡AB的长为_______米. 3、如图,在高2米,坡角为30°的楼梯表面铺地砖,?地毯的长度至少需________米(精确到0.1米). 3题图 4题图 4、如图,梯形护坡石坝的斜坡AB的坡度i=1:3,坡高BC为2米,则斜坡AB的长是() A.25米 B.210米 C.45米 D.6米 5、为了灌溉农田,某乡利用一土堤修筑一条渠道,在堤中间挖出深为1.2m,下底宽为2m,坡度为1:0.6的渠道(其横断面为等腰梯形),并把挖出的土堆在两旁,使土堤的高度比原来增加了0.6m,如图所示,求:(1)渠面宽EF;(2)修400m长的渠道需挖的土方数. 6、一勘测人员从A点出发,沿坡角为30°的坡面以5km/h的速度行到点D,?用了10min,然后沿坡角为45°的坡面以2.5km/h的速度到达山顶C,用了12min,?求山高及A,B两点间的距离(精确到0.1km). 7、某村计划开挖一条长为1600m的水渠,渠道的横断面为等腰梯形,渠道深0.8m,下底宽1.2m,坡度为1:1.实际开挖渠道时,每天比原计划多挖土方20m3,结果比原计划提前4天完工,求原计划每天挖土多少立方米.(精确到0.1m3)

城市道路设计规范

1.1 道路几何设计 《城市道路设计规范》CJJ37—90 1.0.3 在道路设计中应考虑残疾人的使用要求。 2.1.2除快速路外,每类道路按照所在城市的规模、设计交通量、地形等分为I、II、III。大城市应采用各类道路中的I级标准;中等城市应采用II级标准;小城市应采用III级标准。有特殊情况需变更级别时,应做技术经济论证,报规划审批部门批准。 2.2.1计算行车速度的规定见表2.2.1。当旧路改建有特殊困难,如商业街、文化街等。经技术经济比较认为合理时,可适当降低计算行车速度,但应考虑夜间行车安全。 2.4.1城市道路建筑限界见图2.4.1。顶角抹角宽度应与机动车道侧向净宽一致。最小净高见表2.4.1。建筑限界内不得有任何物体侵入。

2.5.1道路交通量达到饱和状态时的设计年限规定如下:快速路、主干路为20a,次干路为15a;支路为10~15a。(代表年) 2.5.2路面结构达到临界状态的设计年限规定如下: 二、沥青混凝土路面,沥青碎石路面与沥青贯入式碎(砾)石路面为15a。支路修筑沥青混凝土等高级路面时,可采用10a。 三、沥青表面处治路面为8a。 四、粒料路面为5a。 2.8.1地震区的道路工程及重要的附属构筑物应按国家规定工程所在地区的设防烈度,进行抗震设防。 4.3.2快速路应设中间分车带,不得采用双黄线。 4.5.2路侧带各组成部分的宽度确定如下: 一、人行道宽度必须满足行人通行的安全和顺畅。 5.1.3道路的圆曲线半径应采用大于或等于表5.1.3规定的不设超高最小半径值。 5.1.6圆曲线半径小于表5.1.3中不设超高最小半径时,在圆曲线范围内应设超高。 5.1.9圆曲线半径小于或等于250m时,应在圆曲线内侧按表5.1.9的规定加宽。

公路纵坡坡度和坡长限制指标的确定

公路纵坡坡度和坡长限制指标的确定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公路建设出现了一个新的建设高潮,但是在公路的施工设计中,我们不得不考虑一个问题,就是如何来有效确定公路纵坡坡度和坡长限制指标。本文首先分析了纵坡限制长度的确定,其次,就公路纵坡坡度的限制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公路;纵坡坡度;坡长;限制指标 Abstract: along with the rapid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our country, highway construction came a new construction upsurge, but in highway construction design, we have to consider a problem, is how to effectively determine the degree of change clearly highway slope and long confined indexes. This paper first analyzes the limit to determine the length ZongPo, secondly, the degree of change clearly highway limit thoroughly discussed, to have the certain reference value. Keywords: highway; The degree of change clearly; Slope length; Confined indexes 1.前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公路建设出现了一个新的建设高潮,但是在公路的施工设计中,我们不得不考虑一个问题,就是如何来有效确定公路纵坡坡度和坡长限制指标。公路纵断面设计不仅影响公路里程的长短、工程投资规模的大小、自然环境的破坏程度,而且还会影响车辆的行车安全、公路的通行能力、运输效益等。特别是在西部公路开发建设中需要修建的大量山区高速公路,由于所处的地形起伏较大,常常需要连续升坡或连续降坡。面对地形、地质情况复杂,工程量巨大、环境保护工作难度大等因素,如何保证公路的安全、经济、舒适,环保,公路纵断面设计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合理的纵坡坡度和坡长既能克服高差又能保证工程经济合理的关键性设计指标。 2. 纵坡限制长度 纵坡坡度本身并不能作为一个完整的设计控制指标,还必须考虑有关适合汽

坡度和坡向

坡度和坡向 坡:為地形組成的基本單位,有坡度和坡向兩項基本特性。 坡單元:將水系、谷線和稜線延長相接則形成不同的封閉區,再依其坡度或坡向之不同,可 再細分成具有相同坡度和坡向的均質區, 稱之為「坡單元」,或「地形單元」。 坡度:地面傾斜的程度。 1.影響到地區的穩定度及水流速度; 2.坡度的緩急可以從等高線的疏密程度判知; (1)等高線較疏的地區,地勢較平坦; (2)等高線較密集的地區,則地勢較陡峭; (3)當許多等高線密集在一起時,則表示該地為懸崖 峭壁。 3.等高線出現疏密之形狀與坡度的關係,基本上有 下列三種型態: (1)均夷坡:等高線間隔均等,表示有相同的坡度; (2)凸坡:等高線在低處較密,往高處則漸疏;

(3)凹坡:與凸坡相反,等高線在較低處較疏,往高 處漸密。 (4)坡型:根據水平和垂直的變化,所有的坡可區 分成九種類型。 4. 坡度的量測: 坡度的表示方法有百分比法、度數法、密位法和分數法四種,其中以百分比法和度數法較為常用。 (1) 百分比法 表示坡度最為常用的方法,即兩點的高程差與其水平距離的百分比,其計算公式如下: 坡度=(高程差/水平距離)x100% (2) 度數法 用度數來表示坡度,利用反三角函數計算而得,其公式如下: tanα(坡度)=高程差/水平距離 所以α(坡度)=tan-1 (高程差/水平距離)

5. 坡度尺:依不同比例尺所繪出之圓滑曲線,可直 接量測數條等高線間距而讀出其平均坡 度。 坡向:為水流方向,與等高線垂直,影響到日照、迎風或背風、溫度和降雨等的不同。一般區 分成八向位:可計算一區域不同方坡向之所 佔面積或出現之頻率。

园林坡度细则

园林坡度 坡度3% 是指水平距离每100米,垂直方向上升(下降)3米 1%是指水平距离每100米,垂直方向上升(下降)1米 道路 8.0.3 居住区内道路纵坡规定,应符合下列规定: 8.0.3.1 居住区内道路纵坡控制指标应符合表8.0.3规定; 居住区内道路纵坡控制指标(%)表8.0.3 道路类别最小纵坡最大纵坡多雪严寒地区最大纵坡 机动车道≥0.3 ≤8.0 L≤200m ≤5 L≤600m 非机动车道≥0.3 ≤3.0 L≤50m ≤2 L≤100m 步行道≥0.5 ≤8.0 ≤4 注:L为坡长(m)。 8.0.3.2机动车与非机动车混行的道路,其纵坡宜按非机动车道要求,或分段按非机动车道要求控制。 8.0.4 山区和丘陵地区的道路系统规划设计,应遵循下列原则: 8.0.4.1 车行与人行宜分开设置自成系统; 8.0.4.2 路网格式应因地制宜; 8.0.4.3 主要道路宜平缓; 8.0.4.4路面可酌情缩窄,但应安排必要的排水边沟和会车位,并应符合当地城市规划管理部门的有关规定。 8.0.5居住区内道路设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8.0.5.1小区内主要道路至少应有两个出入口;居住区内主要道路至少应有两个方向与外围道路相连;机动车道对外出入口数应控制,其出入口间距不应小于150m。 沿街建筑物长度超过160m时,应设不小于4m×4m消防车通道。人行出口间距不宜超过80m,当建筑物长度超过80m时,应在底层加设人行通道; 8.0.5.2居住区内道路与城市道路相接时,其交角不宜小于75 ;当居住区内道路坡度较大时,应设缓冲段与城市道路相接; 8.0.5.3进入组团的道路,既应方便居民出行和利于消防车、救护车的通行,又应维护院

道路纵坡规定

道路纵坡规定 居住区内道路纵坡规定,应符合下列规定: 居住区内道路纵坡控制指标应符合表规定; 居住区内道路纵坡控制指标(%)表 道路类别最小纵坡最大纵坡多雪严寒地区最大纵坡 机动车道≥ ≤ L≤200m ≤5 L≤600m 非机动车道≥ ≤ L≤50m ≤2 L≤100m 步行道≥ ≤ ≤4 注:L为坡长(m)。 机动车与非机动车混行的道路,其纵坡宜按非机动车道要求,或分段按非机动车道要求控制。 山区和丘陵地区的道路系统规划设计,应遵循下列原则: 车行与人行宜分开设置自成系统; 路网格式应因地制宜; 主要道路宜平缓; 路面可酌情缩窄,但应安排必要的排水边沟和会车位,并应符合当地城市规划管理部门的有关规定。

居住区内道路设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小区内主要道路至少应有两个出入口;居住区内主要道路至少应有两个方向与外围道路相连;机动车道对外出入口数应控制,其出入口间距不应小于150m。 沿街建筑物长度超过160m时,应设不小于4m×4m消防车通道。人行出口间距不宜超过80m,当建筑物长度超过80m时,应在底层加设人行通道; 居住区内道路与城市道路相接时,其交角不宜小于75 ;当居住区内道路坡度较大时,应设缓冲段与城市道路相接; 进入组团的道路,既应方便居民出行和利于消防车、救护车的通行,又应维护院落的完整性和利于治安保卫; 在居住区内公共活动中心,应设置为残疾人通行的无障碍通道。通行轮椅车的坡道宽度不应小于,纵坡不应大于%; 居住区内尽端式道路的长度不宜大于120m,并应设不小于12m×12m的回车场地; 当居住区内用地坡度大于8%时,应辅以梯步解决竖向交通,并宜在梯步旁附设推行自行车的坡道; 在多雪严寒的山坡地区,居住区内道路路面应考虑防滑措施;在地震设防地区,居住区内的主要道路,宜采用柔性路面; 居住区内道路边缘至建筑物、构筑物的最小距离,应符合表规定; 道路边缘至建、构筑物量小距离(m)表

城市道路设计规范

1.1道路几何设计 《城市道路设计规范》CJJ37—90 1.0.3在道路设计中应考虑残疾人的使用要求。 2.1.2除快速路外,每类道路按照所在城市的规模、设计交通量、地形等分为I、II、III。大城市应采用各类道路中的I级标准;中等城市应采用II级标准;小城市应采用III级标准。有特殊情况需变更级别时,应做技术经济论证,报规划审批部门批准。 2.2.1计算行车速度的规定见表2.2.1。当旧路改建有特殊困难,如商业街、文化街等。经技术经济比较认为合理时,可适当降低计算行车速度,但应考虑夜间行车安全。 2.4.1城市道路建筑限界见图2.4.1。顶角抹角宽度应与机动车道侧向净宽一致。最小净高见表2.4.1。建筑限界内不得有任何物体侵入。

2.5.1道路交通量达到饱和状态时的设计年限规定如下:快速路、主干路为20a,次干路为15a;支路为10~15a。(代表年) 2.5.2路面结构达到临界状态的设计年限规定如下: 二、沥青混凝土路面,沥青碎石路面与沥青贯入式碎(砾)石路面为15a。支路修筑沥青混凝土等高级路面时,可采用10a。 三、沥青表面处治路面为8a。 四、粒料路面为5a。 2.8.1地震区的道路工程及重要的附属构筑物应按国家规定工程所在地区的设防烈度,进行抗震设防。 4.3.2快速路应设中间分车带,不得采用双黄线。

4.5.2路侧带各组成部分的宽度确定如下: 一、人行道宽度必须满足行人通行的安全和顺畅。 5.1.3道路的圆曲线半径应采用大于或等于表5.1.3规定的不设超高最小半径值。 5.1.6圆曲线半径小于表5.1.3中不设超高最小半径时,在圆曲线范围内应设超高。 5.1.9圆曲线半径小于或等于250m时,应在圆曲线内侧按表5.1.9的规定加宽。 5.1.11视距的规定如下: 一、道路平面、纵断面上的停车视距应大于或等于表5.1.11-1规定值。寒冷积雪地区应另行计算。 二、车行道上对向行驶的车辆有会车可能时,应采用会车视距。其值为表 5.1.11-1中停车视距的两倍。

如何利用ArcGIS10.0通过cad数据制作地表高程、坡度、坡向分析图

如何利用ArcGIS10.0软件通过cad 数据制作高程、坡度、坡向分析图

Arcgis的应用 ----地表高程、坡度、坡向分析 如今科技高速发展,而3S技术也正在我们的规划设计中发挥着它巨大的力量,本文以遂平县嵖岈山温泉小镇农业观光园的规划为例,利用arcgis软件,通过对测量数据的处理,来制作地表高程、坡度、坡向分析,使所规划场地的地形现状直观地呈现在我们面前。 1.打开cad原始数据,用qselect命令,选择我们需要的ZDH图层,并复制

2.在湘源控规里利用地形命令,通过字转高程,把输入的点文本,转为点数据,这时候,点击任意一个点,可以看到它已经具有标高,把数据另存文件 3.打开Arcmap10,通过添加数据把cad数据导入 4.把图层里除了Polygon以外的其他数据移除,并将数据右键导出

5.打开导出的数据,用ArcTool Box→数据管理工具Data Management→投影和变换→定义投影→选择Projected Coordinate Systems文件下Gauss Kruger→Xian1980→114E坐标系 6.由于现在数据要素都是以面域形式出现,所以需要用ArcTool Box→数据管理工具Data Management→要素→要素转点。 7.利用刚得到的数据创建TIN,生成tin数据

8.右键tin数据,点击属性,在符号系统里,添加显示内容(以表面高程为例) 9.调整色带颜色,并定义分类,这里采用定义的间隔分类方法,间隔大小为2米。

10.调整到布局视图,调整打印页面局部和页面大小,插入图例,编辑图例和标题,调整比例尺和指北针,然后导出地图,形成图纸文件(保存BMP位图) 11.符号分类里分别显示坡度、坡向,然后布局视图,插入标题、图例,比例尺,指北针。后附遂平县嵖岈山温泉小镇农业观光园高程、坡度、坡向分析图。

道路设计规范

道路设计规范 城市道路设计规范 第一章总则 第1.0.1条为使城市道路设计达到技术先进,经济合理,安全适用,保证质量,特制定本规范。 第1.0.2条本规范适用于大、中、小城市以及大城市的卫星城等规划区内的道路、广场、停车场设计。街坊内部道路与县镇道路不属本规范范围。 新建道路必须按照本规范进行设计。在旧城市道路改建设计中,个别指标受特殊条件限制,达不到本规范规定标准时,经过技术经济比较,近期工程可做合理变动,待逐步改造后达到规范要求。 城市道路与公路以城市规划区的边线分界。城市与卫星城等规划区以外的进出口道路可参照本规范与公路等有关规范选用适当标准进行设计。进出口道路以外部分应按公路等有关规范执行。 第1.0.3条应按照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道路类别、级别、红线宽度、横断面类型、地面控制标高、地下杆线与地下管线布置等进行道路设计。 应按交通量大小、交通特性、主要构筑物的技术要求进行道路设计,并应符合环境保护的要求。 在道路设计中应处理好近期与远期、新建与改建、局部与整体的关系,重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环境效益。 在道路设计中应妥善处理地下管线与地上设施的矛盾,贯彻先地下后地上的原则、避免造成反复开挖修复的浪费。 在道路设计中应综合考虑道路的建设投资、运输效益与养护费用等关系,正确运用技术标准,不宜单纯为节约建设投资而不适当地采用技术指标中的低限值。 道路设计应根据交通工程要求,处理好人、车、路、环境之间的关系。 道路的平面、纵断面、横断面应相互协调。道路标高应与地面排水、地下管线、两侧建筑物等配合。 在道路设计中注意节约用地,合理拆迁房屋,妥善处理文物、名木、古迹等。 在道路设计中应考虑残疾人的使用要求。 第1.0.4条道路设计涉及其他工程(如桥梁、城市防洪、排水、给水、电力、电信、燃气、铁路等)时,本规范有规定者应按本规范执行,本规范无规定者可参照有关规范执行。 第二章一般规定 第一节道路分类与分级 第2.1.1条按照道路在道路网中的地位、交通功能以及对沿线建筑物的服务功能等,城市道路分为四类: 一、快速路 快速路应为城市中大量、长距离、快速交通服务。快速路对向车行道之间应设中间分车带,其进出口应采用全控制或部分控制。 快速路两侧不应设置吸引大量车流、人流的公共建筑物的进出口。两侧一般建筑物的进

各级公路的最大纵坡

各级公路的最大纵坡,应不大于表3.0.15的规定。 各级公路最大纵坡表3.0.15 ━━━━━━┳━━━━━┳━━━━━┳━━━━━┳━━━━━┳━━━━━━ 公路等级┃高速公路┃一┃二┃三┃四 ━━━━━━╋━━┳━━╋━━┳━━╋━━┳━━╋━━┳━━╋━━┳━━━地┃平原┃山岭┃平原┃山岭┃平原┃山岭┃平原┃山岭┃平原┃山岭 形┃微丘┃重丘┃微丘┃重丘┃微丘┃重丘┃微丘┃重丘┃微丘┃重丘━━━━━━╋━━╋━━╋━━╋━━╋━━╋━━╋━━╋━━╋━━╋━━━ 最大纵波┃┃┃┃┃┃┃┃┃┃ ┃3┃5┃4┃6┃5┃7┃6┃8┃6┃9 (%)┃┃┃┃┃┃┃┃┃┃ ━━━━━━┻━━┻━━┻━━┻━━┻━━┻━━┻━━┻━━┻━━┻━━━在海拔2,000米以上或严寒冰冻地区的山岭、重丘区四级公路,最大纵坡应不大于8%。 各级公路的长路堑路段,以及其它横向排水不畅的路段,均应采用不小于0.3%的纵坡。 第3.0.16条纵坡长度 山岭、重丘区的公路,当连续纵坡大于5%时,应在不大于表3.0.16所规定的长度处设置缓和坡段。缓和坡段的纵坡应不大于3%。 纵坡长度限制表3.0.16━━━━━━━━┳━━━━━━━━━┳━━━━━━━━┳━━━━━━━━ 纵坡坡度┃坡长限制‖纵坡坡度┃坡长限制 (%)┃(米)‖(%)┃(米)?━━━━ ━━━━╋━━━━━━━━━╋━━━━━━━━╋━━━━━━━━ >5—6┃800‖>7—8┃300 ━━━━━━━━╋━━━━━━━━━╋━━━━━━━━╋━━━━━━━━ >6—7┃500‖>8—9┃200 ━━━━━━━━┻━━━━━━━━━┻━━━━━━━━┻━━━━━━━━ 第3.0.17条平均纵坡 为了合理运用最大纵坡、坡长和缓和坡段的规定,以保证车辆安全顺利行驶,二、三、四级公路越岭路线的平均纵坡,一般以接近5.5%(相对高差为200-500米)和5%(相对高差大于500米)为宜,并注意任何相连三公里路段的平均纵坡不宜大于5.5%。 第3.0.18条合成坡度 在设有超高的平曲线上,超高与纵坡的合成坡度值不得超过表3.0.18的规定 合成坡度值表3.0.18 ━━━━━━┳━━━━━┳━━━━━┳━━━━━┳━━━━━┳━━━━━━

住宅小区道路规划设计的技术规定

住宅小区道路规划设计的技术规定 (1)在小区级道路以上还有居住区级或城市级的生活性、交通性主干道或次干道,这些主次干道通常位于小区周围,起着联系城市各功能区或者居住区各功能区的作用。 因此,小区主干道与它的衔接处理必须符合技术要求即规范规定: 小区内主要道路至少应有两个出入口;居住区内主要道路至少应有两个方向与外围道路相连;机动车道对外出入口数应予控制,其出入口间距不应小于 150m,沿街建筑物长度超过160m时,应设不小于4m×4m的消防车通道,人行出口间距不宜超过80m,当建筑物长度超过80m时,应在其底层加设人行通道(过街楼或利用楼梯间开辟穿行门洞)。 (2)小区内道路与城市道路相交接时,一般采用900±150的正交设计,以简化路口的交通组织,正交有困难时,才采用斜交,但其交角不宜小于750,以避免对城市交通的干扰和保证交通的安全。当小区内道路坡度较大时,应设缓冲段与城市道路相接。在山区或用地有限制时,才允许出现交角小于750的交叉口,但必须对路口作必要的处理。 (3)在住宅小区的各公共活动中心,应设置为残疾人通行服务的无障碍通道,通行轮椅的坡道宽度不应小于2.5m,纵坡不应大于2.5%。 (4)由于过长的尽端路会影响行车视线、影响自行车与行人正常通行,尤其对消·514.第二篇房地产全程营销防、急救不利,因此,小区内尽端式车道长度不宜超过120m,在尽端应设置不小于12m×12m的回车场地。 (5)当居住区用地坡度大于8%时,应以梯步作为辅助竖向交通,并宜在梯步旁边附设自行车、婴儿车等非机动车推行车道。 (6)在多雪地区,应考虑堆积清扫道路积雪面积:道路两侧有绿化带或绿地时,上述面积可与之合并考虑。 (7)进入组团的道路,既应方便居民出行和利于消防车、救护车的通行,又应维护院落的完整性和利于治安防卫。 (8)居住区内需考虑私人小汽车和单位通勤车的停放场地或场所。 (9)区内道路的纵坡应符合居住区(小区)内道路纵坡控制指标。 对机动车和非机动车混行的道路纵坡,宜按非机动车道纵坡控制指标或分段按非机动车道纵坡控制指标要求控制;对山区和丘陵地区的道路系统规划设计,

坡度,坡向,提取等高线

?工具/原料 DEM的应用DEM的应用包括:坡度:Slope、坡向:Aspect、提取等高线、算地形坡度:Slope、坡向:Aspect、提取等高线、算地形表面的阴影图、可视性分析、地形剖面、水文分析表面的阴影图、可视性分析、地形剖面、水文分析等,其中涉及的知识点有: a)对TIN建立过程的原理、方法的认识; b)掌握ArcGIS中建立DEM、TIN的技术方法。 (对于这两步的教程本人之前有做过,下面教程不会再重复) c)掌握根据DEM  计算坡度、坡向的方法。 d)理解基于DEM数据进行水文分析的基本原理。 e)利用ArcGIS的提供的水文分析工具进行水文分析的基本方法和步骤。下面开始教程: 软件准备:ArcGIS   Desktop  10.0---ArcMap(3D  Analyst模块和spatial  a nalyst模块) 数据:DEM和TIN(使用由本人前面的教程【ArcGIS地形分析--TIN及DE M的生成,TIN的显示】得到的结果数据。 原始数据下载:https://www.doczj.com/doc/d03237047.html,/s/1GGzT2

1 1

执行后,得到坡度栅格Slope_tingri1:坡度栅格中,栅格单元的值在[ 2 0  -82]  度间变化

3

【下面计算剖面曲率】 4 [3D  Analyst工具]——[栅格表面]在【ArcToolbox】中,执行命令[3D  Analyst工具]——[栅格表面] 到剖面曲率栅格:[————[坡度]  。按如下所示,指定各参数。得到剖面曲率栅格:[————[坡度] Slope  _Slope] 如图

bigemap 如何进行坡度坡向分析教程

如何进行坡度坡向分析教程 相关教程: DEM水文分析(一) Arcgis下DEM水文分析(二) DEM的应用包括:坡度:Slope、坡向:Aspect、提取等高线、算地形表面的阴影图、可视性分析、地形剖面、水文分析等,其中涉及的知识点有: a)掌握根据DEM 计算坡度、坡向的方法。 b)理解基于DEM数据进行水文分析的基本原理。 c)利用ArcGIS的提供的水文分析工具进行水文分析的基本方法和步骤。 第一步:需要的工具 1. BIGEMPA地图下载器(全能版已授权)下载地址: https://www.doczj.com/doc/d03237047.html,/bmsetup.rar 2. Global Mapper 14. 下载地址:Global Mapper 14.1汉化版.rar 3. ARCGIS下载地址: https://www.doczj.com/doc/d03237047.html,/article/e73e26c0cb5c1324adb6a791.html 第二步骤:通过BIGEMAP下载高程数据 1. 启动BIGEMAP地图下载器软件,查看左上角是否显示【已授权:所有地图】,如果没有该显示,请联系我们的客服人员。如下图所示: 2. 选择左上角属性选项,选择【高程】,如下图:

3. 选在你要的区域,双击下载,如下图所示: 4. 选择下载的级别,建议尽量下载16级的,16级为最好级别。如果16级不能勾选,请选择下载小一点的范围,高程为矢量数据,超过20M大小,一般电脑都很难处理生成的等高线。下载之后的数据为tiff格式,实际为dem高程数据。 6. 启动安装好的Global Mapper软件,启动中文版在安装好的目录下有个chs 或则chinese的启动图标,如下图所示:

纵坡设计的一般规定与要求

纵坡设计的一般规定与要求 一、纵坡设计的一般要求 1.纵坡设计必须满足《公路工程技术标准》中的各项规定。 2.为保证汽车能以一定的车速安全舒顺地行驶,纵坡应具有—定的平顺性,起伏不宜过大及过于频繁。尽量避免采用极限纵坡值.缓和坡段应自然地配合地形设置,在连续采用极限长度的陡坡之间,不宜插入最短的缓和坡段,以争取较均匀的纵坡。垭口附近的纵坡应尽量放缓一些。连续上坡或下坡路段,应避免设置反坡。 3.纵坡设计时,应对沿线的地形、地质、水文、气候等自然条件综合考虑,根据不同的具体情况妥善处理,以保证公路的畅通和稳定。 4.地下水位较高的平原微丘区和潮湿地带的路段,应满足最小填土高度的要求,以保证路基稳定。 5.纵坡设计在一般情况下应考虑填挖平衡,并尽量利用挖方运作就近路段填方,减少借方和废方,以降低工程造价。 民间运输工具、农业机械、农田水利等方面的特殊要求。 (一)最大纵坡 最大纵坡是指各级公路容许采用的最大坡度值,它是公路纵断面设计的重要控制指标。 1.确定最大纵坡应考虑的因素 (1) 汽车的动力特性:要根据公路上主要行驶车辆的牵引性能确定。在一定的行驶速度条件下确定 (2) 公路等级愈高,要求行车速度愈快,但从汽车的动力特性可知其爬坡能力愈低,因此不同等级的公路有不同的最大纵坡值。 (3)自然因素:公路所经地区的地形、气候、海拔高度等自然因素,对汽车行驶条件和爬坡能力也有很大的影响。 2.最大纵坡的确定 最大纵坡的确定主要取决于汽车的动力性能、公路等级和自然因素,但另一方面还必须保证行车安全。

高速公路受地形条件或其他特殊情况限制时.经技术经济论证合理.最大纵坡可增加1%。 在非汽车交通比例较大的路段,可根据具体情况将纵坡适当放缓,平原、微丘区一般不大于2%~3%;山岭、重丘区一般不大于4%~5%。 小桥涵处的纵坡可按表1-3-1的限值设计,但大、中桥上的纵坡不宜大于4%,桥头引道纵坡不大于5%;位于城镇附近非汽车交通量较大的路段,桥上及桥头引道纵坡均不得大于3%;紧接大、中桥桥头两端的桥头引道纵坡应与桥上纵坡一致。 隧道内的纵坡不应大于3%,并不小于0.3%;独立的明洞和长度小于50m 的隧道其纵坡不受此限;紧接隧道洞口的路线纵坡应与隧道内纵坡相同。 3.高原地区纵坡折减 《公路工程技术标准》规定在海拔3000m以上的高原地区,各级公路的最大纵坡值应按表1-3-2的规定予以折减,最大纵坡折减后若小于4%,则仍采用4%。 (二)最小纵坡 《公路工程技术标准》规定,在各级公路的长路堑路段,以及其他横向排水不畅的路段,均应采用不小于0.3%的纵坡,否则应对其边沟作纵向排水设计。 干旱地区以及横向排水良好的路段,其最小纵坡可不受上述限制。 三、坡长限制与缓和坡段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