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析汉语性别语言差异成因

浅析汉语性别语言差异成因

浅析汉语性别语言差异成因

汉语中存在性别语言差异现象,即男女在表达方式、措辞等方

面存在差异。这种差异的成因是多种多样的,包括历史文化、社

会习惯、语言结构等因素。

首先,历史文化是导致汉语性别语言差异的重要原因。在中国

古代,男尊女卑的思想根深蒂固,男性在家庭和社会中拥有更高

的地位和权力,女性则处于弱势地位。这种思想对汉语的性别语

言差异产生了很大影响,很多词语和习惯表达方式都是以男性为

标准而存在的。比如,“女儿国”、“男盗女娼”等词语都是反映出性别歧视和对男性的赞扬。

其次,社会习惯也是影响中国性别语言差异的因素之一。在现

实生活中,男女的职责和社会角色经常被认为是不同的。这就导

致了词语表达方式的差异。比如,“男人汉”、“女汉子”这样的词语就是反映出社会对于男女在性格和特质上的差异认知。在很多情

况下,人们会用不同的词汇和写法来描述男性和女性之间的差异,这也是社会习惯的一种体现。

另外,汉语的结构也会影响其性别语言差异。汉语的语法结构中,名词、代词、动词、形容词等词汇在表达时都需要使用特定

的量词或量化结构。例如,“一个男人”、“一只公鸡”等词语中的“一个”、“一只”就是汉语中表示量的结构。而这种量化结构往往会被男女使用略有不同,比如“一位女主席”、“一名男教师”就是反映着不同性别之间的表达方式的变化。

最后,汉语的发展变化也会影响其性别语言差异。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进步,许多汉语中表达性别歧视的词汇和表达方式正在逐渐被淘汰或改变。比如“丈夫”、“夫人”这样表达妻子的词汇正在被改为“丈夫”、“妻子”,减少了在是否出嫁等方面的表现差异。

综上所述,汉语中存在的性别语言差异不是单一的成因,它受到了历史文化、社会习惯、语言结构以及时代变迁的多重影响。针对这种差异,我们应该逐步消除性别歧视,推动社会进步,改变过去的落后观念和表达方式,让语言更加普遍、公正和平等。

语言性别歧视的产生原因及相应的对策解析

语言性别歧视的产生原因及相应的对策 Sapir-Whorf 假说认为,语言不仅仅是社会的产物,它还能反过来影响人们 的思维和精神的构建。因此,我们可以说,语言是一面镜子,它反映了人们对 待事物的态度。语言本身并没有性别歧视,可并不是说社会中的性别歧视对语 言没有影响。本文将对语言中的性别歧视所产生的根源、性别歧视问题的具体 表现形式以及解决这一问题的对策进行探讨。 一、语言性别歧视的主要原因 (一)意识形态的影响 神话与宗教都是文化的一种形式,女性在神话中的形象可以帮助我们认识 语言中的性别歧视现象。在世界各国神话中,男性被称为“物种之范”,而女 性是作为男性附属而存在的。圣经中的上帝造人说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女人 只是男人脊梁的一根肋骨。 (二)社会化偏见的影响 在西方社会,妇女处于从属地位,而男性则是大权在握、身居要职。如已 婚女子要改随丈夫的姓成为Mrs sb,未婚女性可以称为Miss, 而对于男性则没有这么多的限制,一个Mr 就全部概括了各种身份的男性。汉语中,也有类似 的歧视性语言,如长舌妇、美女蛇、头发长见识短等。 二、语言性别歧视的主要表现 1.用于女人的词和表达方式通常是有标记的,即把女性视为男性的附庸, 这是以男性为规范的一种表现。英语中有:Prince/princess;actor/actress;host/hostess;heir/heiress;hero/heroine;usher/usherette等等。汉文 化中也有类似的现象:如旧中国时代,女人结婚后随夫姓,张氏、李氏等。 2.在表示男女性别的对应词或词组中,表示阴性的多具有贬义和轻蔑的色彩,很多和性欲有关。如king(国王)——queen(王后、女王、雌猫);master(主人)——mistress(主妇、情妇);sir(先生)——madam(女士、夫人、鸨母);a public man(担任公职的人)——a public woman(娼妓);the play the man(显示出男子气概)——the play the woman(表示出女人 的态度——哭泣和害怕等); bachelor(未婚男人,暗示自由,听上去有快乐和冒险的意味)——spinster (老处女,可表示年老、孤独、无聊、脾气怪异)。由此可见,无论是从词源来看,还是词的发展史来看,女性名词都有一定的消 极含义。

从社会语言学角度浅谈性别语言差异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d019202704.html, 从社会语言学角度浅谈性别语言差异 作者:于金池 来源:《青年文学家》2014年第21期 摘要:语言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是人与人之间沟通的桥梁。“语言与性别”是社会语言学热门主题之一,也是备受争议的话题之一。本文从社会语言学角度简要分析语言性别差异的表现,造成语言性别差异的原因。 关键词:语言;性别;差异;原因;现实意义 作者简介:于金池(1990.10-),女,辽宁本溪人。渤海大学文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语言应用问题。 [中图分类号]:H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4)-21--01 一、性别语言差异的表现 男女对于语言使用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男女语言差异的现象,有些可以从社会、文化、心里、生理等因素上得到解释,而有些则难以解释。 (一)在语音方面 1.声音的高低,取决于发音体振动的快慢。声音的高低和发音体的大小、粗细、厚薄、长短、松紧有关,大的、粗的、厚的、长的、松的发音体振动频率小,因此声音低;小的、细的、薄的、短的、紧的发音振动频率大,因而声音高。女性的声带短而薄,所以说话的声音高。女性的声音频率为150~300赫兹,平均为240赫兹。男性的声带长而厚,所以说话的声音低,声音频率为60~200赫兹,平均为150赫兹。例如在发汉语普通话的a时,成年女性的频率为300~400赫兹,而成年男性的频率为160~200赫兹。[1] 2.女性比男性更容易分辨声源的位置,女性听觉的绝对感受比男性强,因此,她们辨别声音频率的能力强于男性。 (二)在词汇方面 1.色彩词语 与男性相比,女性知道更多表示颜色的词汇,颜色识别能力和色彩感受能力也要比男性强。

[汉语中的性别歧视及其变迁现象的文化解析] 汉语中的性别歧视

[汉语中的性别歧视及其变迁现象的文化解 析] 汉语中的性别歧视 语言是社会的一面镜子。社会生活中的性别歧视现象十分普遍,在各个种族、民族、国家和地区几乎都有程度不等的表现。本文试图探讨性别歧视现象在汉语中的表现形式,并对其进行社会、历史、文化和心理剖析。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审视性别歧视现象在汉语中的良性变迁,努力寻找变迁深层的观念、经济和行为动因。 一、性别歧视在汉语中的表现形式 语言是思想的物质外壳。以下本文解析汉语中的字词句,分别选取汉字、称谓词和俗语,列举说明性别歧视在汉语中的表现。 (一)汉字 汉字是表意文字,通过汉字字形我们可以推断其字义。下面,笔者选取几个汉字,从字形所表达的信息来看造字者对女性的歧视。 例如:“女”字,象形字,像一个人半跪之形,象征着处于被统治的地位。《白虎通嫁娶》云:“女者,如也,从如人也。”从中不难看出女性的从属地位。

在《古汉语字典》中带“女”字旁的汉字近120个,绝大多数含有贬义。可以看出,汉字在造字之初就已经对女性有了偏见和歧视。 (二)称谓词 1.姓名 在中国古代,拥有命名权的是家族的男性长者,许多妇女不仅被剥夺了命名权,而且被剥夺了拥有姓名的权利——她们只有姓而无名,或者有名但很少被人称呼。“妇人无外事,故名不闻于人”。女子出嫁前以乳名称呼,出嫁后以丈夫的姓氏称呼,所以没有必要取名字。 2.称谓语 在古代,已婚妇女的自称采用表示地位低下的称谓词,如“奴”、“妾”、“妾身”、“贱妾”、“奴家”等。丈夫对外人提及妻子时,通常的称谓词是“贱内”、“内子”、“内人”等。又如,在与性别有关的双音节词语中,性别的排序一般男性在前,如“男女”、“夫妻”、“子女”等。 (三)俗语 俗语是在大众中流行的生动活泼的语言,某些俗语真实地反映了妇女的社会地位和性别劣势。例如:①女的是枝花,灶门口烧粑粑。②妇似铁钉,应该给她打打平。③铜锣不打上乌青,妇女不打变妖精。④娶来的媳妇买来的马,愿打就打愿骑

言语表达的性别差异及其原因分析

言语表达的性别差异及其原因分析 男女在语音、用语、交谈三个方面存在着差异,形成这些差异的原因可从生物、心理和性别角色等不同层面加以探究。在语音上,女性发音的绝对音高高于男性,女性的语音听觉比男性更敏感,男性发音比女性含混,年轻女子的发音比男性更娇柔,男性发音的"元气"比女性更足;在用语上,女性颜色词语的掌握能力强于男性,女性比男性更喜欢使用情感词,女性比男性更善于使用委婉语;在交谈上,女性说话比男性含蓄,女性与男性相比不喜欢左右话题,女性的言辞比男性更温文尔雅,男女交谈的兴奋点不同;影响语言性差交际的因素主要有:男女双方对言语交际活动的态度、男女的心理差异、男女的特殊心理、交谈者的性别数量、交谈者的年龄、交谈者的角色关系;性度对性差交际会产生影响,父母自身的言语性度、兄弟姐妹中男女的数量对比、年龄文化层次、工作性质和工作条件、异性交际中的权威等都会影响言语性度。 男女的性别差异,可以从以下三个层面来分析:从生物学的角度看,男女在生理上存在的差异称为性别生物差异;从心理学的角度看,男女在个性心理的特征上存在的差异称为性别心理差异;男女在社会行为方式上存在的差异称为性别角色差异。 传统语言学不研究语言的性别差异,到了社会语言学,才开始研究语言与性别的关系,但它只着眼于语言性别变异的研究,很少涉及到性别心理差异和性别角色差异。 事实上,语言运用作为一种社会行为,的确存在着性别差异。奥斯卡·王尔德说过:“妇女是妩媚动人的,她们可能从来不想说什么,但是她们一旦说起来却足以使人消魂荡魄。”女性的言语为什么会产生消魂荡魄的神奇魅力呢?这和女性的言语特点是分为不开的。据切里斯·克雷默研究,女性言语所具有的特点是:“絮絮闲聊、柔声轻语、急速流畅、礼貌友好、情意绵绵、唠叨不断、坦然无隐、多于细节、彬彬有礼、热情洋溢、词斟句酌,有时莫名其妙令人不得要领”。而男性言语的特点是:“傲慢自负、使用咒语俚语、盛气凌人、气粗声大、言语有力、直来直往、敢说敢道、不容置疑”。这种评论有相当大的主观性,但也说出了男女言语表达的大致特点。男女在语音、用语、交谈三个方面存在着差异,形成这些差异的原因可从生物、心理和性别角色等不同角度加以阐述。 一、语音差异 1.女性发音的绝对音高高于男性 音高是声音的高低,它决定于发音体振动的快慢,人类的发音体是声带,声音的高低和声带的粗细、厚薄、长短、松紧有关。在物理学上,把发音体在一定时间里振动的次数称为频率,频率越高声音越高,频率越低声音越低。男性的声带长而厚,所以说话时声音比女性低。例如在发普通话的a时,成年女性的发音频率为300- 400Hz,而成年男性的频率在160-200Hz之间。语音的音高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也就是说语义的表达是依据相对音高而不是绝对音高。如男女都用普通话发:“妈、麻、马、骂”这四个不同声调的字,就绝对音高来讲,女性的发音往往比男性高,可是这种差异并不影响语义的表达,能影响语义表达的是相对音高的变化,无论是男性还是女性,如果"妈、麻、马、骂"的相对音高把握不准,就会影响语义的表达。 2.女性的语音听觉比男性更敏感

浅析语言中的性别差异及成因

浅析语言中的性别差异及成因 男性和女性在语言使用上所表现出来的一些差异早在17世纪就引起了语言学家的注意。本文着重从语音、语调、词汇、言语行为、语言学习等方面就男性与女性使用语言的不同表现进行了描述。而这些由于性别原因而形成的差异与语言中的性别歧视不同,她的成因十分复杂,不同的学者对其成因也持不同的看法。本文也从生物、语言本身、社会角色以及社会价值取向等方面就其成因进行了简单的论述。 标签:性别差异;表现;原因;社会角色 一、概述 随着时代的发展,在语言中存在已久的性别歧视问题已经被越来越多的学者甚至是普通人意识到,而象征着性别平等的改变也悄然的在语言中进行着。除去语言中的性别歧视,在使用语言中男女也存在着其他十分明显的差异。 男性和女性在语言使用上所表现出来的一些差异早在17世纪就引起了语言学家的注意。从90世纪60年代起,社会语言学开始蓬勃发展,再加上60年代末女权运动的大规模发展,使这一领域的研究更为全面,视野更为开阔。许多语言学家、社会学家和人类学家为这门科学的发展做出了贡献。从早期的Otto Jesperson (1922) 到中期的W. Labov (1972), P. Trudgil (1974) 和R. Lacoff (1975) 以及近期的Marry Crawford (1995), Sara Mills (1995) 和Suzanna Romaine (1994) 等,英语性别差异研究也已遍布语言、语调、句式、语法、语义、言语行为、会话模式、言语能力、言语习得、言语态度、问题研究、声音认知、课堂用语、语码研究、俗语言学、类语言学、语言普遍规律研究,以及文学作品分析等研究领域和研究层次。 语言的性别差异是指男女在使用同一种语言或方言是表现出来的差别。这种差异是普遍存在于人类语言社会的客观事实,是语言社会变体常见的表现形式之一,也是社会语言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性别差异问题的研究已经发展成为本学科研究中的一个不可取代的独立分支。 二、语言性别差异的表现 语言的性别差异的表现是十分的广泛的。本文将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解读。 1、语音方面的性别差异 语音方面不存在质的性别差异,根据有些调查数据,女性较多的使用“有声望”的发音,更注意回避粗俗的用语,更注意发音的清晰。在英、美等国家所进行的调查也证实,在相同或类似的社会阶层、民族或年龄群中,女性使用的语言

关于汉语言语行为上的性别差异

关于汉语言语行为上的性别差异 摘要:在言语的发展过程中,语言的使用存在着多种差异。在一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中,一定社会的道德准则,风尚习惯,社会规约,生活习性等都对男女的性别角色提出了不同的要求,因此产生了男女在言语行为上面的差异。对于这些言语行为上面的差异,国外的语言学家都进行了探讨,他们认为言语行为的某些特征具有一定的普遍性。本文旨在在国外言语行为性别差异研究的基础上探讨汉语言语行为上的性别差异。 关键词:言语行为;性别差异;邀请 一、引言 男性和女女性在生理,心理方面的特点和差异早为人们所公认,然而,人们对男女在语言方面的特点和差异的研究起步却很晚。从1664年起开始出现了有关性别语言的描述性质的报告(Jespersen,1922)。20世纪初,语言和性别问题才真正引起了学者们的关注,但是那个时候对性别语言的研究算不上系统,只是零碎地讨论或个人的观察和体会。首先是对女性语言的探讨。到70年代,一些著名的语言学家如Lakoff(1975),Labov(1972,1975),Trudgill(1974),Zimmerman和West(1975)等把性别语言的研究又推进了一步,他们逐渐认识到,作为一种言语标记,说话人的性别应当同其年龄,地位,角色,身份这些内容同等对待。 语言和性别,作为社会语言学的一个基本研究课题,是文化语言学与心理语言学所关注的问题之一。多数研究都是关于英语性别差异方面的。但是对于汉语与性别问题的研究在国内却很少。“我国对语言和性别的讨论主要在英语学界进行,其理论依据和描写原则主要来自英美社会语言学。”如王春燕所探讨的英汉语言中的性别歧视,肖建安的生物性别与社会性别对性别于体形成的影响以及权立宏对汉语中男女在称赞和称赞语回应使用上的差异分析等均从不同角度涉及英美语言学的语言和性别方面的研究。关于汉语中的性别因素,挖掘性别这个社会变量在汉语中的变异及其社会内涵和与用特征,对于语言学的全面研究和丰富发展是十分必要的。本文试图探讨汉语在言语行为上面的性别差异。 二、言语行为上的性别差异 “言语行为”理论是由英国哲学家奥斯汀提出来的,他认为人类交际的基本单位不是句子或者其他的表达手段,而是完成一定的行为。言语不单指“言之所述”,而且指“言之所为”。其特点是说话人通过说一句话或若干句话来执行一个或若干个行为,如感谢,道歉,祝贺等,这些行为的实现会给听话人带来某些后果。男女在言语行为上也存在着性别差异,在日常的言语交际中,男女都有不同的表现。本文主要探讨男女性在使用恭维语和邀请语方面的差异。 2.1使用恭维语方面的性别差异 恭维语是人们在社会化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的社会文化载体,它会反映出社会文化的取向或定势,价值观念,社会结构以及人际间的社会关系等方面。西方语言学家曾对英语中的恭维语作了较为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他们认为,恭维这一言语

浅析汉语性别语言差异成因

浅析汉语性别语言差异成因 汉语中存在性别语言差异现象,即男女在表达方式、措辞等方 面存在差异。这种差异的成因是多种多样的,包括历史文化、社 会习惯、语言结构等因素。 首先,历史文化是导致汉语性别语言差异的重要原因。在中国 古代,男尊女卑的思想根深蒂固,男性在家庭和社会中拥有更高 的地位和权力,女性则处于弱势地位。这种思想对汉语的性别语 言差异产生了很大影响,很多词语和习惯表达方式都是以男性为 标准而存在的。比如,“女儿国”、“男盗女娼”等词语都是反映出性别歧视和对男性的赞扬。 其次,社会习惯也是影响中国性别语言差异的因素之一。在现 实生活中,男女的职责和社会角色经常被认为是不同的。这就导 致了词语表达方式的差异。比如,“男人汉”、“女汉子”这样的词语就是反映出社会对于男女在性格和特质上的差异认知。在很多情 况下,人们会用不同的词汇和写法来描述男性和女性之间的差异,这也是社会习惯的一种体现。 另外,汉语的结构也会影响其性别语言差异。汉语的语法结构中,名词、代词、动词、形容词等词汇在表达时都需要使用特定

的量词或量化结构。例如,“一个男人”、“一只公鸡”等词语中的“一个”、“一只”就是汉语中表示量的结构。而这种量化结构往往会被男女使用略有不同,比如“一位女主席”、“一名男教师”就是反映着不同性别之间的表达方式的变化。 最后,汉语的发展变化也会影响其性别语言差异。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进步,许多汉语中表达性别歧视的词汇和表达方式正在逐渐被淘汰或改变。比如“丈夫”、“夫人”这样表达妻子的词汇正在被改为“丈夫”、“妻子”,减少了在是否出嫁等方面的表现差异。 综上所述,汉语中存在的性别语言差异不是单一的成因,它受到了历史文化、社会习惯、语言结构以及时代变迁的多重影响。针对这种差异,我们应该逐步消除性别歧视,推动社会进步,改变过去的落后观念和表达方式,让语言更加普遍、公正和平等。

关于汉语言语行为上的性别差异

关于汉语言语行为上的性别差异 汉语是一种充满着丰富文化意蕴的语言。然而,由于社会和文 化的原因,汉语中存在着语言行为上的性别差异。在汉语中,男女 在使用语言时所表现出的气质和用词选择上存在一定程度的区别。 这种差异可能会影响到人们在日常交往和沟通中的表达和理解能力。因此,理解汉语中的性别差异对于各个领域的人群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汉语中的语言行为上的性别差异表现在语音、文法和词 汇等方面。男性声音通常比女性低沉,因此男性在说话时的语调通 常更加平稳、稳重。女性声音通常比男性尖细,因此女性在说话时 的语调通常较高、柔和。此外,在汉语的文法和词汇方面,男性更 倾向于使用直接、粗犷、简短的语言方式表达自己,而女性则更倾 向于使用温和、委婉、复杂的语言方式表达自己。 其次,汉语中的语言行为上的性别差异还可以影响到人们在使 用语言时所表现出的气质和情感。男性通常会表现出一种强势、独立、决断的气质,在沟通中更加注重事实、逻辑和实用性。相比之下,女性通常会表现出一种柔美、细腻、敏感的气质,在沟通中更 加注重感受、情感和人际关系。这种性别差异可能会在不同场合下 展现出不同的优势和劣势,因此在交往中,男女需要相互理解和尊 重对方的不同表达方式和思维方式。 最后,汉语中的性别差异还可以体现在社会和文化语境下的不 同角色和身份认同上。比如,男性通常会被认为是家庭和社会的主人,承担起赚钱养家、保护家庭和社会稳定的责任和义务。相比之

下,女性通常会被认为是家庭和社会的守护者,承担起照顾家庭、 教育子女、保持社会和谐的责任和义务。这种社会和文化角色划分 可能会影响到男女在日常沟通中使用的语言,使得男性更倾向于使 用主导、掌控、权威的语言方式,而女性更倾向于使用关心、安抚、协调的语言方式。 综上所述,汉语中的语言行为上的性别差异存在广泛的问题和 挑战,需要我们在理解和使用语言时更加注重性别平等和尊重。男 女之间的沟通需要相互理解和尊重对方的不同观点和表达方式,以 达到更加有效和和谐的交流。同时,我们可以通过教育和宣传,推 广和普及性别平等的思想和观念,消弭不必要的性别偏见和歧视, 实现社会和文化环境的平等和自由。

汉语性别语言差异研究

汉语性别语言差异研究 汉语是一种性别语言,其中很多词汇和语法结构会涉及到性别和性别差异。性别语言 差异指的是在汉语中由于性别的不同而产生的语言用法区别。这些差异可能影响汉语中的 词汇选择、语法和语言使用习惯。本文探讨了汉语性别语言差异的几个方面。 1. 词汇选择 在汉语中,很多词汇会根据性别而有所不同。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男女名字的选择。在 汉语中,男女名字往往有不同的读音和写法。例如,“李明”是一个男孩的名字,而“李娟”则是一个女孩的名字。另外,在汉语中还有很多词汇具有明显的性别归属。例如, “母亲”和“父亲”就是明显的性别指代词。对于不同的性别,我们会使用不同的词汇。 2. 语法 汉语语法结构也受到性别差异的影响。例如,在汉语中,形容词的位置要根据性别的 不同而有所变化。对于描述男性的形容词,一般放在名词前面,例如“帅哥”、“阳刚”,而对于描述女性的形容词,则一般放在名词后面,例如“美女”、“温柔”。 在汉语中,另一个影响语法结构的方面是代词的使用。母语为英语的人可能会注意到,在英语中,他们常常使用“he”或“she”来代表对方,而汉语中并没有这个区分。汉语中,我们一般使用“他”来代表男性,“她”来代表女性。但是在有些语境下,我们也会 使用“它”等中性代词。 3. 语言使用习惯 由于汉语具有性别语言的特点,因此在语言使用习惯方面也存在一些性别差异。例如,在汉语中,女性更倾向于使用客气话和委婉语,而男性则更直接、简洁地表达意见。此外,女性在表达情感时也更加细腻和温柔。这些语言使用习惯的不同会影响到我们在交流中的 表达方式和效果。 总之,在汉语中,性别语言差异是不可避免的。对于性别差异的认识和理解,可以帮 助我们更好地运用汉语语言。同时,也需要注意在语言表达中使用合理、适当的词汇和语 法结构,尊重对方的性别和文化差异,避免因语言差异而造成的误解和尴尬。

浅析性别方言

浅析性别方言产生的原因 摘要:性别方言(sex dialect),又称性别语言差异( genderlect difference), 是指男女两性由于在生理上的差别以及在社会化过程中差异产生的对语言的不同使用。性别方言是一种十分普遍的现象,其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但各地性别方言的产生都是由两性的生理原因和社会原因引起的。本文从生理和社会两个层次进一步探讨了性别方言产生的原因。 关键词:性别方言,原因,生理,社会 性别方言(sex dialect),又称性别语言差异( genderlect difference), 是指男女两性由于在生理上的差别以及在社会化过程中差异产生的对语言的不同使用。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性别方言的差异无处不在。比如,男女在说话时的语速、提问方式,对不同字眼的发音及偏好,都有所不同。从发音看, 男性发音上也不太追求标准发音, 男性的发音不如女性准确。例如, 以h开头的词,〔h〕的音经常被男人省去, home变成了’ome,hall 变成了’all在澳大利亚的悉尼, 许多男人会把辅音〔θ〕说成〔f〕, 例如thing被读成〔fiη〕。从词汇上看,男女使用的词汇及描述男女相关的词汇不同。最显著的例子就是西印第安的男女两性有着各自不同的语言,男女绝不使用对方的语言。[1] 性别方言是一种十分普遍的现象,但是其表现形式却是多样的。俄语、法语等,有阳性和阴性之分。在英语和汉语中人们分别使用“he”、“she”和“他”、“她”来表示两性,并不使用同一词来表示。但是,无论世界各地的性别方言的以何种形式表现,其产生的原因只有两个:两性的生理原因和社会原因。 一、生理性别原因 生理性别又称生物性别(biolog-ical sex), 指男女在生物学或解剖学上的区别。根据解剖学理论, 女性在后脑勺的左半球上的语言中枢器器比男性要发达, 所以多数女性在语言天赋上比男性强一些, 同时女性在掌握语言能力上较男性强, 语言反应比较敏捷, 在言语交流中显得更具流畅性、情感性, 语言丰富多样, 充满感情色彩, 而男性在言语表达上逻辑性和哲理性较强,语言朴实平坦。另外由于声带的长短原因, 男性和女性在发音时的最低共振频率也有差异, 通常男性平均为500赫兹, 女人最低共振频率为727 赫兹, 这就会产生不同的语音语调。[2] 二、社会原因

试析英汉语言中的性别差异

试析英汉语言中的性别差异 [摘要]英语和汉语的性别差异现象,表现在语音和语调、词汇的选用、句式、交谈这几个方面,并会对跨文化交际产生一定影响。究其成因,主要是由于男女的生理差异、心理差异、社会分工和社会地位上的差异。 标签:英语;汉语;性别差异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思维工具,是为全民服务的,具有全民性,只是语言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与社会体系紧密相连,映射出特定的社会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作为社会的主体,男性和女性在生理、心理、社会行为方式上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基于这些差异,男性和女性在运用语言时表现出各自不同的特点,主要表现在语音、语调、词汇的选择、句式的选择及交谈等方面。世界上各个民族语言中的“性别差异”现象,既有其共同点,同时又有许多独特的地方。本文试图对英语和汉语中的“性别差异”现象作较为全面的探析,进而从生理、心理和社会的角度挖掘其成因,用辩证发展的眼光看待语言中的“性别差异”现象及对两性交际的影响。 一、语言运用中的两性差异 (一)语音和语调的差异 1.两性发音的绝对音高存在差异。声音的高低取决于发音体振动的快慢,人类的发音器官是声带,声带的大小、粗细、厚薄、长短、松紧决定着声音的高低。女性的声带短且薄,因而说话时声音比男性高,当然,语音的音高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就绝对音高而言,女性的发音常常高于男性,但是女性的发音比男性更准确、清晰,有较强的韵律节奏感。一般而言,女性的语音更接近于标准的语音,发音时比较清晰,而男性发音比较含混。大部分男性把词尾-ing发音发成带前鼻音的/-in/,而女性一般正确地发成带后鼻音的/一iл/例如(1)Are you comin’?(2)Are you coming?Bolinger(1980)认为(1)句是较典型的男子语言,而妇女往往使用(2)那样的句子。在一些比较随意的场合中,北京男性话语中轻声音节特别多,并且常把舌辅音发成卷舌元音,比如把“邮政”读作“邮二”,把“学生证”读作“学生二”。这些在同龄女性语言中很少出现,其原因是女性较男性更注意发音的正确性,因为这是她们身份教养的重要标志,而男性则可以通过其他途径来显示自己的身份与地位。 2.两性在语调上存在差异。女性的语调比较温柔,高低变化的幅度较大,富有表现力。女性说话时多用升调,即使是回答问题时也常用表疑问、征询的升调,而不像男性那样用语气坚决、肯定的降调来回答。如男性说“就这样吧“时,常用降调,表命令、要求,而女性说“就这样吧“时,往往选择用升调,委婉地表达要求,有征询意见的意味。英语中当表达一个要求或命令意义时,男性可能会用“please close thedoor,或close the door,”而女性则更倾向用“will youplease close the door?”

言语交际中的性别差异及原因

言语交际中的性别差异及原因 自20 世纪60 年代以来,随着跨文化交际学、社会语言学和语用学的发展,许多语言学家研究的焦点开始转向性别差异和语言使用的关系问题上来,并对性别语言差异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本文主要描述言语交际中性别差异的具体表现,并从文化、性别心里、和社会角色三个方面讨论形成这种差异的原因。 一、男女在言语交际中的差异表现 1、男女言语使用中的差异首先是体现在语调、语音、词汇、句式等方面。从20世纪60年代中期起,语言学家们开始对语言和性别问题进行系统研究,他们借用社会学常用的调查统计方法,分析人的性别对语言的影响。这种定量的研究表明:性别因素以某种特定的方式对人们的语言行为有影响。总体来说,与男性相比,女性无论从词汇、语音还是语法方面都更注重语言的准确性,更注意语言的文雅、委婉和含蓄;同时,修饰语的应用和语调的变换也显示出女性语言中含有较多的情感因素。 2、谈话的内容。女性往往在谈话的内容上较多关注社交生活、个人感情、婚姻家庭等私人领域的内容, 男性关注的话题则大多涉及新闻、政治、军事、体育、各种竞争等内容。 3、话语量上。长期以来人们普遍认为女性话多, 其实这是对 女性的刻板印象。大量的研究结果表明,在像课堂讨论、会议、公开发言等这样的公众场合,男性说话更多。“Barbara 和Gene

Eakins 曾对7 所大学的学术会议进行调查,结果男性的平均说话时间是10.66 到17.07 秒,而女性只有3到10秒。”【1】也就是说,女性最长的发言时间比男性最短的发言时间还要短。女性只有在家里这样的私人领域才会说较多的话。 4、男性在言语交际这一社会行为上,往往显示出一种“强势”风格,体现为语言上的勇敢、果断、直接、独立等的特点。而女性则在言语风格上表现为温柔、委婉、亲密、间接等特点。 5、一般说来,女性在交谈中表现的相对平等和合作,人人都有讲话的机会;而男性交谈时表现出较强的竞争性,倾向于控制说话的机会和话题的选择。女性发言时常提及前面讲话的内容,保持谈话的连贯;男性交谈时突出自己的个性,开始发言时较少提及前面的话题,因而话题转换突兀,连贯性不强。女性在别人发言时有积极的反应, 不时地用一些语气词来表示自己在注意倾听;男性对别人说话的反应迟缓,而且较简短。 二、男女在言语交际中的产生差异的原因 (一)社会文化对性别话语的影响 R.A.Borker (1982)和Tannen(1990)等人,从社会、文化、心理等因素综合研究,指出男性和女性来自于不同的亚文化背景,这种跨文化的差异形成了他们各自不同的言语行为特征。并且认为,这种“文化”的差异从儿童时期开始萌芽,在成长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和保持下来。在成长的主要阶段,男孩和女孩基本上只和同性别的同龄人交往,在各自的交际圈中活动。女孩子们在交际中

浅析汉语性别语言差异成因

浅析汉语性别语言差异成因 引言 男性和女性在社会生活中与他人进行交流的方式是有区别的。这种区别首先是男女两性说话的语音与语调不同,其次是二者使用词汇的习惯不同,最后二者的话语风格也是不同的。这种区别是男女两性的生理结构和心理特征不同以及社会文化对二者的影响造成的。语言本身并没有优劣之分,"只是,作为一特殊的社会现象,语言与与社会结构和社会价值体系紧密相连",映射出特定的社会价值观念和民族思维方式";。【1】中国在很长一段时间都处于封建社会的状态中,男尊女卑是其常态,汉语性别语言的差异也体现出了这一点。因此本文立足于本国国情,通过对汉语性别语言的差异在现实生活中的表现进行细致的分析,从中找到这种差异产生的原因,以期减少这种差异,促使男女两性的交流更加融洽和谐。 一、研究现状 国外有关于性别语言的研究开始于古罗马希腊时期。"到20世纪初,茅斯纳(F•Mauthner)指出,社会和历史原因决定了语言中存在着性别差异,是社会中两性地位的不平等影响到了语言的社会化进程";。【2】丹麦语言学家叶斯珀森(O•Jespersen)在《语言论:本质、发展及起源》(Language:Its Nature,Developmentand-Origin,1922)中用整整一章的篇幅叙述了女性使用语言进行交际时的特点,即女性由于比较保守则较多地使用隐晦的语言,较少使用禁忌语。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起,外国学者针对性别与语言的差异问题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取得了重大的突破。但当时的研究大多数是针对英语的性别语言差异进行地,汉语的性别语言差异研究才刚刚开始。六十年代,美国的女权运动发展壮大,女性要求获得自己应有的权利,掌握话语权,这也使得性别语言的研究进入了一种更深的层面。"英国学者拉科夫(R•Lakoff)在其《语言和妇女的地位》一文中指出,在语言所反映的世界图景中,男性居于中心地位,而女性的形象则是残缺不全的。";【3】 在中国,学者在进行汉语性别语言差异研究的时候,主要会从心理、生理以及社会文化等因素去进行分析。由于中国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处在封建社会的状态之中,男尊女卑是当时社会的主要风气,所以汉语的性别语言差异现象更多地是一种性别歧视现象。直至今天,这种性别歧视也仍然存在,并且有一部分学者直接把性别语言之间的差异等同于男尊女卑,认为这种差异是一成不变的。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们受教育程度的不断提高,女性也拥有了自己的话语权,"男女平等";逐渐成为社会的主要风气,以前一直存在于汉语中的由于性别不同而导致的差异将会逐渐减少。 二、汉语性别差异在现实生活中的表现 (一)词语选用的性别差异 1、女性比男性更擅长掌控运用颜色词 在现实生活中,男性和女性对于汉语单词的储存与使用是不一样的,特别是女性对于颜色词的储存和使用是要高于男性的,并且国外有学者做过的实验也证明在对颜色词的掌控运用方面女性是强于男性的。杨永林先生也曾作过关于中国学生汉语色彩语码认知模式的调查,结果发现受试的40名男生中仅有一人能正确地写出"肉红色";的名称,绝大多数男生

性别语言的差别

性别不同导致人们的日常生活也有差别。这种差别不仅仅体现在衣着装饰上,在生理、看法等方面也有所表现。并且男性和女性在运用语言时也明显地有所差别。 然而为什么性别会使语言出现差异呢?语言作为思维、交际的工具。 同时也受到语言使用者的思想、情感、心理等因素的影响。语言中的性别差异是语言使用者出于社会、文化、心理、生理等方面的综合因素所表现出来的一种语言现象。当然造成语言性别差异的原因很多,往往是各种因素交织在一起形成的。性别语言的成因可分为:一,社会背景,社会背景对语言使用者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社会背景的不同导致男女两性在语言使用上的不同。男女两性在社会生活的不同地位对语言性别差异产生重要的影响。二,心理因素男女两性之间存在着不同的心理特点,这是大家所公认的事实。男性和女性不同的心理特点对语言的运用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决定了两者在语言上出现某些差异。三,语言反映着社会文化、风俗习惯以及不同的人文观念和文化意识,文化也影响和制约着语言的运用。社会文化更是对性别角色有所制约。 语言是社会生活的一种折射。性别语言差异体现在男人和女人在几乎相同的社会、文化、心理等方面的影响下其所使用的语言不同。它反映出男女两性的社会心理、民族民俗的心态以及社会文化价值趋向。假如听见有人自称“人家”或说“心烦”这类词语,不难判断说话者是个女性。这是由女性的柔弱性格在人们心中所留下的印象所导致的。 首先,女性用语偏于保守、委婉、含蓄,带有浓烈色彩的词语。男性更多使用偏于直白、强烈的语言。 男女在交谈的话题上也有所不同。女性更多谈个人的情感、日常生活琐事

等,把谈话作为一种交流关系的方式。男性更关注政治、经济、体育等把谈话作为一种传达信息的工具。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常常用比较抽象、委婉、文雅的话语来表达他们所忌讳的、不宜直说的、隐私的或被认为粗俗的事物。委婉语是一种语言现象,它不仅指委婉词语,而且还包括在运用语言进行交际时。女性较男性更常运用委婉的词语,女性常常对生理现象与某特定的人体部位名称避而不言。另外,在日常生活的交往中,人们常常从生理方 面评价女性,几乎所有指称女性的词语都不同程度上受到贬低,如小姐原指年轻女子或未嫁的女子的称呼。但目前小姐也指从事性工作的女子的委婉表达。 女性更喜欢使用文雅、委婉词语而男性则不然。男性更多使用强烈和禁忌语,借以表达其男子气概。比如:男性更多使用“他妈的”,而女性更多使用“讨厌”、“可恶”、“有毛病”等。女性把粗语当作禁忌此选择使用委婉语来回避。女性在交际过程中也常常运用“我想”、“我认为”、“我觉得”等句式委婉地表达自己的见解。而男性却认为叫板、反驳、贬低等在交际中是不可避免的。需要注意的是,女性已经把委婉语的使用扩大到生活上的许多方面,只要让她们感觉可能会给自己或别人带来尴尬、不便的内容都会使用委婉、含蓄的方法表达出来。 其次,男女两性在谈话内容上有很大的差异。男性谈话时一般侧重于信息交流,提出个人对事情的意见、看法或提出对某一问题的具体解决方法等。男性的话题较女性也更为广泛,倾向于关注政治、体育、经济、竞争、社会等。男性与女性在表达同一个事件、思想、情感或信息等常常使用不同的语

汉语中的性别歧视

汉语中的性别歧视 一性别歧视产生的原因 性别歧视由来已久,其在语言中的体现也渗透到各个方面。究其根源,主要体现在以下 几个方面: 1文化根源 女娲造人的传说,先有男人后有女人,女人是男人的附属品,男人理所当然成为整个世界的主宰。 2历史根源 性别歧视在人类社会已有很长久的历史根源。在原始社会私有制及等级制度出现之前,人类始祖以母系维持部落,她们在当时居于主导和统治地位。但随生产力发展,男性在生产 活动中逐渐发挥更主要的作用,因此也逐渐取代了女性的主导地位。女性开始沦为男性的附 属,居于从属地位。 3生理根源 由于生理构造上的差异,男性比女性似乎更为强壮有力,似乎更能承担社会责任,承担 起建设,管理甚至统治整个社会中所有包括女性在内的实体。因而成为整个社会的强势主导。 又生理构造的差别引起的思维逐渐融入社会思维模式,性别歧视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二汉语中的性别歧视 中国特殊的社会境况,在汉语中得到了很好的反映,从汉语言中我们可以看出中国社会 对女性的歧视。其表现有以下几点: 1 •男权主义 男权主义就是,一切以男性为规范和标准,把男性当做主体,女性则被视为例外。在封 建制度里,丈夫可以休妻,但妻子就不能休夫;男人可以续娶,续娶的叫做“续弦”或“填房”,而妻子就没有这样的权利,这很明显地反映出妇女的被支配地位。 即使在现代社会,仍存留着歧视妇女的痕迹,许多词语都是针对男性而言的或是以男性为中心的,例如:厂长、经理、校长、省长等。这些称谓,实际上都是为男性而设的。为什么这么说?这是因为,我们在使用这些词语时,大多数场合都是指的男性,倘若是女性的话,往往在前面加上“女”字,像“女厂长”、“女经理”等等。一般情况下,都不会在以上词语的前面加上“男”字。还有我们说话或写文章时,提到不明性别的人时,一致用“他”不用 “她”。 汉语中还有一些俗语或惯用语,也同样反映了以男性为中心的现象。比如说:“未婚从父,婚后从夫,夫死从子”,“嫁鸡随鸡,嫁狗随狗”。 妇女有名字,但出嫁以后,通常以“ x氏”称之,即在“氏”前面加上母家的姓,正式场合则在前面再加上夫家的姓。如某妇女为“张李氏” ,表明夫家姓张,娘家姓李。平时称呼的时候,则把丈夫的姓冠之于前面,像“王大娘” 、“刘大妈”等等。 2 •贬女现象 许多称呼妇女的词都有贬义现象。首先,汉字的写法就有明显的歧视妇女的现象。“女”是象形字,甲骨文“女”像一个妇女双臂反绑跪倒的形状。从字形,可以想见古代妇女的奴隶地位。许多带“女”字旁的字,也可分析出许多严重歧视、侮辱妇女的地方。如“妒” 、 “嫉”、“嫌”、“嫩”、“奸”、“婪”、“妨”、“妾”、“妖”等等。连指女性的“阴”字也常用来构成贬义词。如“阴毒”、“阴森”、“阴谋”等。古代妇女在家庭中是没有任何地位的,在社会上更是最底层。因此,古代妇女常自称“奴家、贱妾、卑妾”等。丈夫称自己的妻子则有很多卑称。

汉语性别语言差异研究

汉语性别语言差异研究 作者:张蓉芳梁海 来源:《艺术科技》2014年第02期 摘要:语言与性别之间的关系历来都是令人文学家深感兴趣的一个问题。本文试图从汉字、语音、词汇、语法及言语交际方面介绍性别语言差异的研究概况,并分析造成差异的原因以及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性别语言差异;概况;原因;问题 1 汉语性别差异研究概况 性别语言学的研究,国外开展得比较早,进行得比较充分;汉语的研究起步则比较晚,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涉及这一课题的语言学著作较早的有陈原《语言与社会生活》、陈松岑《社会语言学导论》、近期的有祝蜿瑾《社会语言学概论》、戴庆厦《社会语言学教程》、王德春的《社会心理语言学》等。专门研究性别语言的专著较少,除了孙汝建《性别与语言》,就是白解红《性别语言文化与语用研究》。这些研究是从社会学、心理学、词汇学、语用学、修辞学及跨文化交际学等角度入手,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与国外相比,我国对性别语言的研究仍处于初始阶段。到目前为止,我国的研究主要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的: 第一,汉字方面的研究。汉字是记录汉语的书写符号,沉淀着丰富的社会文化,透过对汉字的分析,我们会看到女性在社会中的地位和所从事的主要活动。目前关于此类汉字的研究主要是集中在于对女部字的研究,大多学者是从《说文解字》的角度来分析女部所反映的社会性别文化,如王宁《说文解字与中国古代文化》、臧克和《〈说文解字〉的文化说解》第三章第三小节的《女性意象》、学位论文如王燕的《说文女部字与中国传统文化》、苏庆红的《说文女部字研究》、戴红亮的《女部字语义与文化内涵透析》、王琳琳《女娲与汉字文化——从汉字的女部字看古代妇女地位演变》等。 第二,语音方面的研究。语音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直接的记录思维活动的符号体系,是人类最重要和最方便的交际工具之一。我国性别语言研究在此方面的研究比较早,现代语音学的开创者赵元任先生早期就提出“女国音”现象。而到目前为止,这一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音高、音长、音色、音准四个方面。如,赵元任的《现代吴语的研究》中注意到了男女在语音和升调上可能造成的差异,叶蜚声、徐通锵的《语言学纲要》中提到了语音与社会方言中的男女性别差异,曹耘的《北京话语音里的性别差异》、胡明扬的《北京话“女国音”调查等》。 第三,词汇方面的研究。词汇是一个民族文化的浓缩,反映着社会发展过程中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的发展情况,两性用词自然就反映着文化群体的状况,因此便会有存在差异现象。白解红的《性别语言文化与语用研究》中指出女性更喜欢使用情态词语、特殊的色彩词、委婉语等,而男性在交际时往往会夹带一些禁忌语、咒骂语等。曹志耘的《语气词运用的性别差

社会语言学视角下汉语中的性别差异探析

社会语言学视角下汉语中的性别差异探析作者:牛会丽 来源:《文学教育》 2020年第6期 牛会丽 内容摘要:作为人们的交际工具和思维工具,语言中普遍地存在着性别差异现象。本文 主要对汉语系统本身和使用过程中所存在的性别差异进行分析,探讨产生这些差异的原因,力 图使人们对语言中的性别差异有更深刻地认识,使两性在交际中能够尽可能地理解对方,以减 少交际中的误解,更好地达到交际的目的。 关键词:社会语言学汉语性别差异 一.引言 语言是人类社会的产物,承载着大量的社会文化信息,人类社会的发展演变在语言中都 会得以体现。当前,我国社会已进入了深度转型期,女性社会地位越来越高,两性之间的交流 越来越重要,但由于历史和文化等方面的原因,两性语言之间存在着亟待解决的差异问题。 语言中的性别差异问题是社会语言学的重要研究内容之一,上世纪初,丹麦的语言学家Otto Jespersen 在其著作《语言论:本质、发展及起源》(Language: Its Nature,Development and Origin,1922)中提出女性语言的特点。1975年,Robin Lakoff的《语言与妇女地位》[1]发表,在社会语言学领域产生了巨大影响。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开始于上世纪 80年代,戴炜栋(1983)[2]和杨永林(1993)[3]等人对相关理论进行了综述,其代表了我国 在语言性别差异方面的研究进程。此外还有张爱玲(1995)[4],许力生(1997)[5]以及盖飞虹(1997)[6]等。他们均从不同方面分析讨论了男女两性语言中所存在的差异。 本文主要通过实地观察、调查以及文献分析等方法收集数据,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 男性及女性语言中语音、词汇、语法和会话风格中所存在的具体差异以及其原因进行分析,针 对性地提出相关对策,以期减少因语言性别差异而引起的误解,促进两性和睦相处。 二.汉语中性别差异的表现 语言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信息沟通、情感传达及思维活动等都需要 语言的参与。但在日常沟通中男性与女性的语言存在着巨大的差异。这些差异主要体现在语言 系统和语言运用中。 1.语言系统中的性别差异 1.1语音层面 生理上的不同导致男女在发音上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女性声带薄且短而男性声带厚且长,这就使得女性音高要高于男性,所以女性的声音往往尖细响亮,男性的声音往往低沉浑厚。当 然这里的音高指的是绝对音高,这种音高的差别不会对语义的表达产生影响,对语义产生区分 作用的是相对音高,例如我们常见的声调中四声的不同就是其相对音高不同的结果。 一些社会心理因素也会对不同性别的发音造成影响。出现在北京话中的“女国音”自上 世纪20年代黎锦熙先生提出来之后就倍受汉语语音研究者瞩目。“女国音”指的是:北京女青年常常把舌面前音j、q、x发成近似舌尖前音z、c、s的现象。[7]这一现象只在北京15至30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