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谈中国养老保险隐性债务问题

浅谈中国养老保险隐性债务问题

浅谈中国养老保险隐性债务问题
浅谈中国养老保险隐性债务问题

浅谈中国养老保险隐性债务问题

纵观世界,由于收入增加和医疗技术的进步,人均寿命越来越长,而家庭中孩子人数越来越少,这就使许多国家的老年人口赡养率不断提高。老年人的收入保障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当人们进入

老年退出劳动领域,其养老需求主要通过以下几种方式得到保障:要么是个人工作期间的积蓄,要

么是家庭其他成员的赡养,要么是依靠社会养老保障体系。

中国在进入21世纪以来,日益严峻的老龄化问题使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成为全国人民关注的焦点。从1997年开始,就由完全的现收现付养老保险制度向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统账结合”模式转轨。时至今日,我国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虽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也暴露出一些深层次的问题。在这些问题中,我认为最严重的便是养老保险隐性债务问题。具体表现在:

(一)个人账户“空帐”问题严重。截止到2005年底,我国养老保险个人账户“空账”规模已经达到8000多亿元。个人账户如果不做实,那么我国养老保险制度在事实上还是现收现付制,“统账结合”模式的改革也注定会以失败告终。从国家政策来看,我国政府一直强调做实个人账户,但收效

甚微。

(二)我国养老保险统筹层次偏低已经带来了一系列严重的经济社会问题。第一,养老保险基金抗

风险能力不足。第二,养老保险关系跨统筹地区转续难。第三,各地区间、行业间养老保险负担不均,加剧了经济发展和收入分配的不平衡。

(三)养老保险基金投资回报率低。目前,我国养老保险基金的投资渠道主要是购买国债和存入银行,这样所获得的投资回报率极低。在通货膨胀高的年份,甚至为负投资回报率。养老保险基金若

不能获得合适的投资回报率,那么就失去了做实个人账户的意义,“统账结合”的部分积累制也发挥不了作用。

就这些问题,我想提出自己的两个观点:第一,政府不要过分依赖扩面“新人”的缴费来解决“老人”和“中间人”的隐性债务。短期内养老保险参保人数的迅速增加会大大缓解社会统筹基金

的支付压力,减轻政府的财政负担,但是,扩面“新人”的缴费在本质上不能替代政府的偿债责任,他们在缴费的同时也积累了未来领取养老金的权益。如不提前制定对策,等“新人”开始退休,养

老保险的扩面潜力肯定越来越小,那时候如果爆发养老金支付危机,可能会对整个中国经济带来灾

难性后果。对于“新人”,要建立起其缴费和养老金收益的自平衡机制。第二,我认为我国政府有能力解决养老保险隐性债务问题。通过制度内调整,缩小隐性债务规模,制度外压缩财政“越位”支出、控制不合理支出,就足以填补“老人”和“中间人”的未来养老金收支缺口。另外,股权分置

改革的完成为我国利用变现国有资产的收入解决养老保险隐性债务提供了良好的机遇。政府应当有

信心主动解决好养老保险隐性债务问题。

如前文所述,要解决养老保险隐性债务问题通常可以从两方面考虑:

一方面,通过调整现行养老保险的制度规定以增加养老保险缴费或减少未来养老金的支出,此

之为制度内解决办法。可以通过:

(一)延长退休年龄。我国现行的法定退休年是20世纪50年代制定的。但随着医疗卫生水平

的不断提高和计划生育政策的实行,我国人口迅速由高出生率、高死亡率向低出生率、低死亡率转变。在这种背景下,继续坚持原来的退休政策显然不合时宜。从养老保险角度考虑,延长退休年龄

不仅可以增加养老保险缴费收入,减少养老保险支出,而且可以推迟养老金支付高峰期的到来。当然,在现今社会中,政府部门还需考虑到社会就业压力的窘境,所以迟迟没有作出修改。不过,从

人口经济学角度来看,随着人均预期寿命的增加,延长退休年龄是理所当然的事情,关键是延长退

休年龄的时机选择。

(二)降低养老金调整系数。①“老人”和“中间人”的养老金增长率等于工资增长率乘以养老金调整系数d(d=0.6)。为了减少“老人”和“中间人”的隐性债务规模以及改善社会统筹基金的收支情况,我认为可以在政策允许范围内,适当降低养老金调整系数d。若考虑养老金调整系数d分

别为0.5和0.4的两种情况,那么第一层次的隐性债务规模分别比调整前减少了3%和5%~6%左右。而调整后的第二层次隐性债务规模在工资增长率分别为8%、6%、4%的情况下,也比调整前分别减

①申曙光、彭浩然,《中国养老保险隐性债务问题研究》,中山大学出版社,2009年,P67~72.。

少了10%、8%、6%和18%、14%、11%左右。通过以上测算,可以发现,降低养老金调整系数可以有效的减少隐性债务规模,改善社会统筹基金的收支状况。

(三)综合方案。我们还可以将上述两种方案结合在一起考虑,形成综合方案,效果定会倍增。

另一方面,我国还需要考虑从制度外筹措资金来解决养老保险隐性债务问题。从前人的研究来看,国内外相关专家提出的制度外解决养老保险隐性债务的办法主要有以下几种:第一,扩大养老保险覆盖面;第二,发行认可债券或国债;第三,财政补偿;第四,国有股减持或转持;第五,运用税收手段融资;第六,发行福利彩票。

我想结合我国国情,对以上解决办法进行可行性分析。主要就两方谈谈:

(一)扩大养老保险覆盖面。由于未解决好养老保险制度的转轨成本问题,我国养老保险社会统筹基金在改革后不久就出现了收不抵支。针对这种情形,很多前辈提出通过扩大养老保险覆盖面来消化社会统筹基金赤字。我绝对认为这会有利于缓解我国现今的养老保险制度。毕竟,享受养老保障是每个公民的基本权利,而不应该是城镇人口、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职工的特权。扩大养老保险覆盖面是尊重公民的平等权利,顺应民心,势在必行的。但是,如果我们在很大程度上将扩大养老保险覆盖面看作是解决制度转轨时期隐性债务问题的手段,那就太过于片面了。首先,从养老保险制度和隐性债务的起源来看,我国现制度是“统账结合”模式,社会统筹部分实行的仍是现收现付制,依然存在隐性债务问题。其次,在旧制度下,大部分参保者的养老金权益凝结在国有资产里,所以承担我国养老保险制度转轨时期隐性债务问题的责任主体应该是国家,利用扩面“新人”的缴费来填补社会统筹基金的收支缺口有转移责任的嫌疑。再加上我国现行养老保险制度缴费率畸高,这也客观上造成了许多非公有制企业及“新人”不愿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加大了养老保险扩大覆盖面的基金征缴的难度。基于上述理由,扩大养老保险覆盖面的确是完善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的一个重要方面,但更过的应该是从公平角度去考虑,而不应该被当做解决隐性债务的主要手段。

(二)财政补偿。如果政府可以通过调整财政支出结构解决养老保险隐性债务问题,则不需要首先考虑债务融资手段。无论从债权债务关系,还是从建设公共财产的角度来看,通过财政补偿来解决转轨时期的养老保险隐性债务问题的合理性是毋庸置疑的。从国际经验看,在解决养老保险制度转轨成本问题上,大部分国家的通行做法都是提高养老保险补助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通过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压缩政府“越位”支出和不合理支出,即使在最近几年,我国也完全有能力将财政支出的7%用于养老保险的补助支出。随着我国政府逐渐从许多经营性投资领域退出以及公共财政体制改革的完成、政府机构改革的深入,这个比例肯定还可以不断提高。接下来需要考虑的问题是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如何进行责任划分。这个问题是一个非常复杂而且重要的问题,不仅涉及中央和地方财政关系的处理,而且在目前我国养老保险统筹层次不高的现状下,还涉及不同地区之间的转移支付问题。我建议:首先,根据财权和事权相对应的原则,确定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各自的养老保险补助支出额;然后,将由地方财政负担的养老保险补助支出总额在各省进行分摊,分摊原则可以根据各省的财政收入状况,财政收入高的省份所负担的比例就高;最后,各省将各自承担的养老保险补助支出额上缴中央财政,由中央政府来统一进行转移支付。这样安排能够体现社会养老保险的互济性,有利于平衡地区的利益,促进社会经济的和谐发展。

综上所述,我国的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已经进入了关键期,它不仅涉及亿万国民的切身利益,同时也关系到我国社会经济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我们应当遵循“公平,正义,共享”的价值理念,统筹兼顾,循序渐进的推动养老保障制度的改革与完善。

浅析人口老龄化对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的影响

浅析人口老龄化对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的影响 【摘要】:人口老龄化是21世纪人类社会共同面对的重大现实问题,是一个将深刻影响人类发展的长期性问题。随着人口老龄化高潮的到来,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对一国经济的发展、社会的稳定和进步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对于我国这样一个发展中的人口大国,由于历史现实的原因,人口年龄结构呈现自身的特点,其约束作用也更加的明显,人口的老龄化也必将使社会经济的各个领域诸如养老保险制度、医疗制度改革、产业结构调整等产生根本性的影响。因此,要进一步完善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以促进经济发展,维护社会稳定。本文从四个方面论述了人口老龄化对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的冲击和影响。首先对国内外有关人口老龄化与养老保险制度的关系进行了理论综述和实证研究综述;其次分析了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现状与未来变化趋势;再次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论述了我国人口老龄化对未来养老保险制度的影响。这部分以中国人口老龄化的现状和趋势为背景来分析人口老龄化对中国养老保险制度和商业保险的冲击和影响,从构筑国家基础安全体系的角度出发对我国社会养老机制在人口老龄化冲击下的合理模式进行初步分析,建立理论模型和计量模型来研究中国人口老龄化对中国社会的养老保险体系和制度的作用效应。最后根据前文所述内容得出了相应的结论并提出了构建适合我国人口变动特点的未来养老机制的若干政策建议。【关键词】:人口老龄化养老模式养老保险制度计量模型

【学位授予单位】:山西财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7 【分类号】:F842;F224;C924.2 【目录】:摘要6-7Abstract7-9目录9-11第一部分引言11-181问题的提出11-122研究现状12-172.1国外的研究成果12-132.2国内的研究成果13-173创新点17-184本文研究思路18第二部分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现状与未来变化趋势18-231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现状和特点18-222我国人口老龄化未来的变化趋势22-23第三部分我国人口老龄化对未来养老保险制度的影响23-401社会保险体系和制度23-271.1养老模式和社会保险制度23-251.2养老保险制度的融资模式与受益模式25-272我国现行养老保险制度27-283人口老龄化对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的影响28-303.1人口老龄化降低家庭养老的功能28-293.2人口老龄化导致社会养老负担的加重293.3人口老龄化将导致养老保险基金入不敷出29-304人口老龄化对我国社会养老保险机制的冲击30-335人口老龄化对我国商业保险发展的影响33-405.1我国商业保险市场发展的现状33-345.2我国商业保险需求分析34-365.3人口老龄化对我国寿险业规模影响的实证分析36-40第四部分结论与建议40-42参考文献42-44致谢44-45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45 本论文购买请联系页眉网站。

对中国社会养老保险隐性债务问题的思考

对中国社会养老保险隐性债务问题的思考 学院:商务学院 班级:09新闻1班 学号:2009400027 姓名:阳琴 日期:2011年12月31日

内容摘要 我国养老保险从完全的现收现付制向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统账结合模式转轨以来,隐性债务问题一直困扰着我国养老保险的改革实践。随着人口老龄化、寿命高龄化,中国社会养老保险由于历史原因导致的转制成本造成的隐性债务规模会越来越大。如何解决隐性债务问题已经成为中国社会养老保险的显著问题。 关键词:养老保险隐性债务分账管理

对中国社会养老保险隐性债务问题的思考 养老保险是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是国家依据一定的法律、法规确保劳动者在年老退休时, 保障其基本生活需要的制度。 随着人口老龄化、寿命高龄化,中国社会养老保险由于历史原因导致的转制成本造成的隐性债务(即“空账”)规模会越来越大。转制成本是新旧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交替中产生的。而其在新养老保险制度实施之初就存在,即制度实施之时已经退休的人员的养老金没有个人积累,他们的养老金是由在职职工缴纳的应存入其个人账户的那部分基金暂时支付的,于是形成了所谓的“空账”。随着人口老龄化、寿命高龄化,“空账”规模会越来越大。 一、中国社会养老保险隐性债务的现状 中国养老保险实行的是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统账结合”制度,这是一种现收现付加部分积累的制度。雇主每月为员工缴纳员工本人工资的20%作为社会统筹,用于当其支付已退休人员的养老金;而参保的2.1亿员工每个月将工资的8%存于个人账户之中,以缓解未来养老压力。但实际的情况是,由于1997年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之时,政府没有承担相应的转制成本,个人账户中的资金被挪用去发放退休人员的养老金,这14年以来,个人账户一直处于空账运行状态。国家在2005年末下发了《国务院关于完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国发36号文),首次明确提出要做实个人账户。截至2008年底,共有天津、上海、山西、山东、河南、湖北、湖南、新疆、浙江、江苏等13个省份试点做实个人账户,但成效甚微。截止2010年,国家也并没有出台相应的有效政策应对个人账户的空账问题。 二、社会养老保险隐性债务形成的原因 中国社会养老保险隐性债务的形成既有历史遗留方面的原因又有来自现实的阻碍。 (一)历史遗留问题 我国1993年确定了“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改革目标,但是,在引入个人账户之后转制成本问题很快便浮现在了人们面前。制度转轨带来的历史债务加上统筹账户与个人账户的混账管理造成的个人账户的不断透支,使得个人账户的空账规模越来越大。 1997年中国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实行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制度。其目标就是在社会统筹部分实行现收现付模式,在个人账户部分实行完全基金模式的一种混合模式的养老

要警惕农村隐性债务问题

要警惕农村隐性债务问题 经过城镇化建设、新农村建设以及各种各样达标基础设施建设,我国农村的面貌确实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特别是在“面子”上的农村,都建设的像模像样:占地面积很大的广场,各种设施齐全的党支部,看上去很好的村级活动中心及农村医疗室、小超市等,这些设施的确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老百姓的日常生活需要。 但貌似繁华背后却存在着农村债务日积月累,越来越庞大的隐患。从农村税务改革开始,随着“三提五统”的取消,农村集体组织就一直没有什么可用财力来支持民生事业的建设。农村想做一些小型的惠民工程要“筹资筹劳”,也要通过“一事一议”这种程序来进行,程序复杂,效果也不尽如人意。转移支付的人头经费维持农村村级组织的正常运转尚力不从心,更不要说投资搞项目了。 尤其近几年来,各种评比、达标工程(如支部阵地建设,村卫生所、小超市、村民文化活动场所),一些必要的民生项目(村通道路、小学校舍、安全饮水工程)和一些地方政府领导盲目的追求政绩而拍脑门想出来的工程(设施齐全的大广场、农村拆村并点工程,以及一些不知名堂的政绩工程)。一古脑儿的都压到了农村头上,且许多的项目还要在限期内完成。这就造成了广大农村在明知不可为的情况下,硬着头皮大举欠债,上马了许多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造成了农村基层组织债务像“滚雪球”一样,越来越大。 地方债务问题到底对经济能造成什么样实质性的伤害,到目前为止还不得而知。但地方债务问题肯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政府的公信力,造成一些不必要的损失和浪费,带来社会不和谐不安定的因素。假如这些债务是显性的话还好说,最起码我们心中有底,知道这个窟窿有多大,采取什么办法可以及时排除和挽救。但农村债务问题的现实表现却极具隐蔽性和复杂性,他们大部分无法通过融资平台来融资解决,只能以各种各样隐性的形式存在(诸如工程款的拖欠,集体债

最新浅谈中国国家债务问题

浅谈中国国家债务问题 一、国家债务的概念 国家债务(又称主权债务),是指一国政府在国内外发行的债券、向外国政府或银形借款所形成的,以国家信用为担保的债务。国际上,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和公共机构都可以发行债券或借债,其中,中央政府的债务俗称为国债,而地方政府、公共机构的债务俗称为公债。但在我国,只有中央政府既能通过借债又能通过发行债券筹得资金,地方政府和公共机构只可以发行债券筹资。 狭义国家债务指中央政府在国内外发行的债券或向外国政府、银行借款所形成的债务,广义国家债务指除了狭义国家债务外,还包括政府必须承担的其他各种债务,如国有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的坏账、财政担保的公共和非公共部门的国内外借款,政府部门担保的国企、央企的银行贷款等。 二、中国国家债务测算 自2009年以来,欧洲部分国家相继爆发主权债务危机。2009年10月,希腊当年财政赤字占GDP总值超过12%,高于欧盟约定上限3%。随后,穆迪、标普、惠誉等评级机构相继调低希腊主权信用评级,主权债务危机正式爆发,并在葡萄牙、意大利、爱尔兰、西班牙等国迅速蔓延。虽然此后欧洲央行、国际货币基金组合(IMF)等机构一直致力为以上国家提供解决方案,但欧债危机还是给这些国家,甚至整个欧元区的经济造成了极大的伤害。 2013年,以上评级机构又将国家债务危机的矛头指向中国。4月9日,惠誉宣布将中国的信用评级从(AA-)下调至(A+);4月16日,穆迪将中国的国债评级展望从正面下调至稳定。两家评级机构接连下调中国主权评级,均是因为中国

国家债务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在不断地提高。 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统计,中国的主权债务占GDP比例为22%,不过,这一数字并未包含地方政府债务、四大资产管理公司债券、政策性金融债、原铁道部债务、汇金债等广义政府债务,也不包括隐性的养老金缺口。 那么,中国的政府债务到底有多大规模呢?我们可以分类统计测算: (一)狭义国家债务测算 国债:根据wind数据统计,2012年底,国债余额为78104万亿元。 外债余额:根据华泰证券测算,2012年底,以中央政府名义借入的债务余额为48653亿元。 加总以上两项,我们可以得出,狭义国家债务余额为126757亿元,占GDP总额(519322亿元)的24%,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统计结果大致相同。 (二)广义国家债务测算 1、地方政府债务指地方政府作为债务人,支出大于收入所形成的赤字总和。由于地方政府收支不对外公开,我们只能根据债务来源,将地方政府债务分为以下六类,并分别核算债务余额: (1)地方融资平台:指地方政府及其部门和机构等通过财政拨款或注入土地、股权等资产设立,承担政府投资项目融资功能,并拥有独立法人资格的经济实体(国务院文件定义)。据银监会公布显示,截止2012年底,地方融资平台贷款余额为93035亿元。 (2) 银信政合作:即银行、信托、政府三方合作融资。银行发行理财产品,购买信托公司发行的信托产品,这些资金投资于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股权或债权,政府向银行和信托出具回购的承诺函。据中国信托业协会数据显示,2012年底

浅谈中国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及发展趋势

浅谈中国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及发展趋势 2010-3-31 13:36 任舸【大中小】【打印】【我要纠错】 摘要:文章简要肯定了近年来中国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所取得成绩,指出了目前中国社会养老保险制度面临的诸多问题,从全面推进多层次养老制度体系建设、扩大非缴费型和基本养老覆盖范围、重新界定政府在养老保险体制中的职能和建立城乡有别的养老保障模式等方面对中国养老保险制度发展趋势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发展趋势 中国养老保险制度的真正发展是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开始,经过近30年的发展和完善,我国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不断深入,制度设计不断完善,管理服务不断细化,对保障离退休人员基本生活、促进经济发展、维护社会稳定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随着改革深化和经济社会发展,我国经济结构不合理、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就业压力逐年增加和收入分配差距拉大等深层次问题逐步显现出来;伴随市场化、城镇化、人口老龄化程度的提高,养老保障的任务越来越重,社会化服务的要求越来越高,政府管理的压力越来越大,进一步完善养老保障制度面临着诸多问题和严峻挑战。 一、目前中国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存在问题分析 (一)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层次缺失 我国养老金制度模式从1993年提出实施多层次养老保险模式。但作为养老保险体系重要组成部分的企业年金养老制度推进缓慢,覆盖率小,大部分城镇职工依然仅有基本养老保险。而且,我国政策规定企业只有加入了基本养老保障之后,才允许按政策规定设立企业年金。所以,只有少部分经济效益较好的能源、金融和通讯的企业设立企业年金,而经济效益差的企业一般只有基本养老金保障,形成企业年金缺位。 (二)基本养老金制度覆盖率低 2006年我国就业人口为76990万人,其中城市就业人数为28310万人,城市就业人口比例为36.77%.数据显示,我国基本养老保险理论覆盖率从2001年的38.8%增长到2006年的42.8%,覆盖率仍不足50%.显示我国社会养老保障的有效覆盖面较狭窄。 (三)养老保险基金“所有者缺位” 当前,我国个人帐户中的养老基金实质上是缴费人的资本或劳动收入的一部分,所以,从经济学上产权明晰这一原则出发,理应成立一个代表缴费人利益的组织来对这部分基金进行管理。而我国目前的情况却是由政府代管,政府成为养老基金的托管人。所以,我国目前的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实际上就处于“所有者缺位”继而“所有权悬空”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下,发生融资困难和基金被挪用的情况,也就不足为奇了。 (四)农村养老保险制度亟待健全 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城乡之间在经济发展水平、收入水平、经济结构等诸多方面存在较大差异,所以在使我国城市和农村之间形成了不同养老保障制度。与城镇相比,农村社会保障水平低,保障项目少,社会救助仍是农村社会保障的主体内容,作为现代社会保障核心

对我国养老保险隐性债务的几点认识

一、我国养老保险的隐性债务的产生原因 我国养老保险制度始建于50年代初期,由国家与企业按现收现付式筹资。这种筹资模式在人口年龄结构处于年轻、成年型时期还是适应的。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老年人口赡养率不断提高,以支定收统筹缴费率日渐上升,国家和企业负担沉重。养老保险若沿用现收现付制,到退休高峰期,养老金筹资将达工资总额的40%以上,届时企业将不堪重负,会出现养老金支付危机,影响社会安定。现在,对于新制度实施后参加工作的职工,其养老金由两块组成,一块是个人账户养老金,筹资按职工本人工资的8%缴费长期积累,退休后,每月按总积累额÷计发系数计发; 另一块是基础养老金,相当于统筹地区职工平均工资的20%,筹资仍沿用现收现付式。新制度实施前已退休的人员(简称“老人”)实行老人老办法继续发养老金。新制度实施前参加工作的在职职工(简称“中人”),除基础养老金、个人账户养老金外,另加一块工龄系数计算的过渡性养老金。给“老人”发养老金和给“中人”发过渡性养老金是原现收现付制度的延续,但在新制度中已没有相应的筹资途径,构成隐性债务,也就是转制成本。按理论和国际经验来说,转制成本由政府财政承担,有利于新制度一步到位,并可降低国有企业缴费率。但在设计改革方案时,我国采取了长期加大企业统筹费率的办法,期望逐步消化隐性债务,从而使企业面临既要为新制度下的在职职工积累养老金,又要为老制度下“老人”、“中人”没有建立个人账户的“欠账”提供基金,形成了严重的双重负担。为了适当减轻企业的双重负担,我们规定企业平均维持20%的统筹费率,统筹基

金不够支付时,可以利用统筹基金和积累基金的混合管理,向个人账户基金透支,个人账户作为空账运作。 事实说明,依靠企业长期负担高费率来消化隐性债务难以为继,既不利于搞活国有企业,又不利于扩大养老保险的覆盖面,更严重的问题是潜伏着巨大的养老金支付危机风险。 二、我国养老保险隐性债务的危害 1.“空账”规模迅速扩大,个人账户积累部分逐渐减少。 近年来各地为了减轻企业负担,借助统筹账户与个人账户的“混账”管理,不断透支个人账户,个人账户空账迅速扩大。这实际上是在用未来的基金风险减轻当前的基金压力。长此下去,统账结合的制度将蜕变为一种计发办法,部分积累制将名存实亡,改革的初衷将会落空。而在个人账户和统筹基金“混账”管理的情况下基金总量的节余又掩盖了个人账户空账的严重性,长期拖下去,将引起更大的养老保险基金支付风险。 2.财政被动支付各地养老金欠账,补偿行为不规范。 为了弥补养老保险基金当期收支赤字,解决养老金欠账、退休人员不满引起的社会问题,近年来,中央和地方财政事实上已在不断给养老保险补充资金。但

浅谈我国地方债务问题及防范措施

- - -. 题目:浅谈我国地方债务问题及防X措施 (黑体,小二加粗) 目录(宋体,小三加粗) (目录内容要求:宋体,四号,固定值行距20磅) 一、地方债务的概念界定1 (一)地方债务概念解释1 (二)我国地方债务界定1 二、我国地方债务存在的问题分析及影响2 (一)我国地方债务的整体特征2 (二)我国地方债务危机上升的原因探寻2 (三)地方融资的风险以及地方融资平台的控制3 (四)外国地方政府债务管理的启示3 三、探索处理我国地方债务问题的建议4 (一)制度和法律的规X4 (二)风险控制6 参考文献10 中文摘要:随着我国债务规模越来越大,从而引发的一连串债务问题的越发突出,政府债务不断加大这一关系国计民生的社会问题,乃至放眼世界,诸如近期发生的美国主权债务危机不断扩大,主权信用评级下调,以及欧盟一些国家如希腊、西班牙等的债务危机,成为了越来越受关注的焦点,其中最令人关注的,是我国地方债务规模不断扩大面临的风险问题。本文主要从几个方面的问题导致地方债务规模不断扩大的角度,分析了地方融资体制不完善,法律环境不健全等现状,提出通过构建完整的地方融资结构,升级我国地方政府债务的监管水平两大对策,加强我国地方债务的监管,试图健全我国地方债务监管体系。以期对于我国地方债务的风险规避做出有益探讨。

关键词:地方债务监管风险

引言 根据审计署数据,截至2010年底,全国地方政府性债务余额10.7万亿元(合计1.65万亿美元)。今明两年,地方政府债务将进入偿债高峰。43%的债务将在两年内集中到期,预计达4.6万亿元。这个数字大约相当于中国经济的27%,而且显著高于官方公布的中央政府国内生产总值(GDP)的20%的债务余额。近年来,地方融资平台公司通过举债融资,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筹集资金,在加强基础建设以及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中起了重大作用。但举债融资规模的不断扩大,运作的不完善,相关法律的不健全,导致地方债务风险加大。因此,为维持经济健康持续发展和社会稳定,如何对地方融资平台进行有效管理,以及对地方债务进行风险控制,便成了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地方债务的概念界定 (一)地方债务概念解释 地方政府债务是指地方政府作为债务人承担的债务。它与中央政府债务相对应,是地方政府在经常性财政收支不足的情况下,为满足地方经济与社会公益事业的发展需要,根据本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和经济短缺的程度,在承担还本付息责任的基础上,按照有关法律向社会发行的债务。地方债务可划分为直接债务(显性债务)、间接债务(隐性债务)两种类型。一旦这些债务缺少有效、统一的监测、管理制度,隐蔽性强,则成为

最新浅谈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

浅谈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 一、我国养老社会保险的制度变迁 1、我国养老社会保险制度建立 养老保险制度的建立和健全,是人类文明与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和成果。1951年原政务院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标志着我国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的建立。但在之后的三十余年里,由于受到国家经济体制等因素的制约,我国现收现付制的养老保险制度没有什么变化,直到1984年我国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垒面启动。 2、养老社会保险制度的初步改革 1984年我国城市经济休制改革全面启动,在国营企业的市场化改革展开的过程中,传统的养老社会保险制度的缺陷显现出来。随着企业更新职工队伍,企业退休人员骤然增多,企业养老金负担迅速增长,由于实质上的企业保险,企业之间负担轻重不一的矛盾十分突出。传统的养老社会保险制度在80年代首先开始进行了还原养老社会保险基本职能的养老社会统筹的工作,1986年国务院颁发的77号文件,建立了市一级层次上的国有企业养老金的社会统筹机制。在社会统筹机制内,养老金资金由人口结构年轻的国有企业向人口结构老龄化的国有企业的转移,实际上构成传统养老社会保险制度的再保险机制。传统养老社会保险制度在部分企业层面上的支付危机在这样的社会统筹机制的设置上在一定时期内解决了。1990年,劳动部又开始进行养老社会保险养老金计发办法改革的试点工作,提出养老社会保险基本养老金由两部分构成:第一部分按职工退休时当地社会平均工资的一定比例计发;第二部分按职工本人缴费年限和指数化月平均缴

费额计发。随后,地方各级政府又建立了专职的社会保险管理机构,归属劳动部监管。1991年为扩大传统养老社会保险的缴费基础,国务院在《关于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决定》中要求国营企业的所有职工(包括固定工与合同工)都要以标准工资的3%为起征点向该计划缴费。《关于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决定》确立了我国养老社会保险由国家、企业、个人三个层次构成的基本模式,初步确定我国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的基本框架:逐步建立国家基本养老保险、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和职工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相结合的制度。在这个多层次的养老社会保险体制中,基本养老保险是核心,由国家立法,在全国统一强制实施,适用于城镇各类职工。第二个层次是单位依靠自己的经济力量举办的,体现不同单位在经济条件上的差别性的养老保障。第三个层次是职工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个人根据经济能力和不同需求自愿参加,国家在政策上给予适当引导,在储蓄利率上给予相应的优惠。 3、新型养老社会保险制度的构建 4 新型养老社会保险制度的完善 2000年,中央政府组织专门力量研究提出了完善养老社会保险制度的试点方案,并于2001年7月起在辽宁省进行试点,目前已将试点范围扩大到吉林和黑龙江两省。中央政府提出修改和完善养老社会保险制度,最直接的动因是拯救养老社会保险制度。从1998年起,中国养老社会保险制度面临两方面的巨大压力:其一,养老基金收不抵支,养老金拖欠十分严重。其二,个人账户有账无钱,是空账,个人账户取舍问题再次引人关注。放弃它,统账结台的制度设计落空;保留它,需要财力支撑。在认真研究的基础上,国务院制定了《关于完善城镇社会保障体系试点方案》,核心内容包括两个方面:调整和完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坚

浅论中国养老保险基金的运营问题

浅论中国养老保险基金的运营问题 摘要:中国在1999年步入了老龄化社会行列,并且老龄人口数量增长迅速。根据《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预测研究报告》指出:中国到20XX年全国老龄人口达到亿,20年将达到亿。另据权威组织预测:到2037年时,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的比重将从现在的%升至%。人口老龄化的加重将会给社会一系列问题。从社会保障的角度来看,首先被影响的,就是养老问题,而养老问题中的核心就是养老保险基金的运营问题。养老保险基金的运营能否良性运转,已成为影响中国国民经济可持续性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然而在养老基金运营的实践过程中,出现了一些值得重视和急需解决的问题。研究这些问题,对于完善养老保险基金的运营体制,解决现实工作中遇到的困难,指导养老保险工作实践,都具有积极和深远的意义。 关键词:养老保险;基金;运营 绪论 社会保障制度作为一个国家社会发展和经济运行的“安全阀”,是一项与人民利益紧密的经济保障制度。所谓养老保险,是指国家和社会通过建立相应的法律制度,为保障劳动者在离开劳动岗位以后,能获得国家的基本生活保障的一种制度。养老保险作为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备受世界各国的重视,更是成为了经济学家高度关注的研究对象。自从德国在世界上建立了第一个养老金制度以来,人们就从未停止过对养老制度的研究,在不断的改革和探索中。我们看到无论是在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存在一个共同的问题,就是养老负担沉重,国家实在无力完全承担,于是不得不大力着手改革。在20世纪50年代,中国建立了职工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期间对养老保险制度的结构进行了多次修改,现行养老保险制度的基本框架,是按照国务院1997年所颁布的《关于建立统一的职工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建立的,基本模式是将原来的现收现付制转变为以社会统筹与个人统筹相结合的为特征的部分积累制,将养老保险基金纳入财政专户,对其收支实行两条线管理。该种模式的确定,为养老保险基金的运营提供了法律依据,使得养老保险基金的运营标准化,规范化,为维护社会稳定,促进国民经济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十七大报告指出:“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人民基本生活,社会保障是社会安定的重要特征。”

隐形债务

我国养老保险隐性债务的成因及对策 哲学社会学院 08级劳动与社会保障 李雪妍

我国养老保险隐性债务的成因及对策 摘要:隐性债务是制约养老保险制度健康发展的瓶颈,进而影响到企业改革和社会的稳定,是当前中国社会保险制度改革面临的重大问题。本文着重分析了我国养老保险隐性债务形成的原因及严重性,并根据这几点成因提出应对隐性债务相应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养老保险;隐性债务;改革 随着人口的老龄化进程的加快,传统的养老保险制度面临着极大的财政压力,世界上许多国家开始对养老保险制度进行改革,其改革趋势是由现收现付制转向积累制。中国也在进行同一性质的改革来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压力,但这其中又产生了财政问题,因此,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努力解决我国养老保险的隐性债务。 一、我国养老保险隐性债务的严重性 养老保险的隐性债务将给社会带来的严重的危害,首先是个人账户积累部分逐渐减少。近年来各地为了减轻企业负担,借助统筹账户与个人账户进行不透明管理,个人账户空账规模迅速扩大。累积下去,部分积累制度将名存实亡,改革也将回到原点,带来的将是更大的养老保险问题。其次是没有相关规范来制约财政补偿行为。为了弥补养老保险基金当期收支赤字,解决养老金欠发,近年来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不断给养老保险补充资金,成立了社会保险基金,而且各级财政投入也在不断加大。但是,由于在制度设计时没有把财政补助考虑进来,财政补助比较被动,不够规范。一方面,财政乃至社保等部门不清楚究竟应当补多少,补到何时,难以有步骤地安排资金,另一方面,在未分清楚隐性债务与其他原因造成的基金损失的情况下,中央与地方的责任难以明确,容易造成地方对中央财政的依赖。另外就是在具体的实践当中,扩大养老保险覆盖面和提高养老保险基金征缴率这两项工作受到了两方面的制约,一是立法滞后,各地在执行中普遍感到强制力度不够。另一方面,企业过高的交费率严重影响了扩大覆盖面和提高征缴,从现实情况来看,企业交费率过高明显不利于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就连国有企业也存在严重逃缴现象,进而导致统筹基金收入越来越少,形成一种恶性循环。 二、我国养老保险隐形债务形成的主要原因 (1)养老保险制度从现收现付制转向部分积累是产生养老金隐性债务问题的主要原因 1997年国务院颁布《关于建立统一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肯定了部分积累模式,而在此之前一直实行现收现付的制度,由于养老保险模式的转轨,养老金隐性债务问题也随之产生了。我国养老保障制度的转制成本主要指从现收现付制向部分积累制转变,建立新的统账结合制度时,已经退休的职工(老人)的退休金和在职职工(中人)在旧制度下已有工作年限所应积累的养老

对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风险的思考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d018350739.html, 对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风险的思考 作者:常欣 来源:《开放导报》2018年第01期 [摘要] 从国际比较看,中国政府部门的负债率低于主要市场经济国家的水平。鉴于中国政府拥有足够的主权资产来覆盖其主权负债,因此在一段时间内发生主权债务危机的可能性极低。包括地方政府担保债务和救助债务、新增的地方融资平台债务和各种替代性融资方案在内的隐性债务风险,值得高度警惕。未来应以硬化地方政府的预算约束为重点,有效克服地方政府的借贷冲动。 [关键词] 政府债务率主权资产负债表隐性债务风险硬化预算约束 [中图分类号] F8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6623(2018)01-0013-07 [作者简介] 常欣(1972 —),女,山东惠民人,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宏观经济研究室主任,研究员,经济学博士,研究方向:宏观经济和公共经济。 2016年下半年,特别是进入2017年以来,随着中国宏观经济的逐渐企稳,防控风险特别是债务风险,成为了政策调控的主要目标。而在债务风险的防控中,如何降低政府部门杠杆率又是关键的一环。本文旨在对政府债务风险问题进行综合考察和评估,在摸清政府债务现状的基础上,识别可能的风险点,提出规避风险的建议。 一、中国政府债务的规模与结构分析 中国政府部门债务中纳入预算管理的中央政府债务,专指年末国债余额,主要包括国债、国际金融组织和外国政府贷款等。根据财政部国库司按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数据公布特殊标准(SDDS)要求发布的季度数据,截至2017年3季度末,中央政府债务余额12.89万亿元,其中,国内债务余额12.78万亿元,国外债务余额0.12万亿元人民币。由于尚未公布2017年4 季度末的数据,暂且将中央财政预算中的年末国债余额限额14.14万亿元作为年末国债余额实际数,得到2017年末中央政府负债率为17.1%。 政府部门债务中的地方政府债务,主要包括两个部分: 一是地方政府债券。根据WIND数据库,截至2017年末,地方政府债券余额为14.74万亿元。二是清理甄别认定的2014年末非政府债券形式存量政府债务。根据财政部披露的数据,截至2017年12月末,非政府债券形式存量政府债务1.73万亿元①。两者相加可知,地方政府债务余额已达16.47万亿元,地方政府负债率为19.9%。在截至2017年末的地方政府债务余额中,地方政府债券已经占到89%左右,成为地方政府债务最主要的构成部分。2018年将面临债务置换的最后时间节点,就最大可能的待置换规模而言,约有1.73万亿元。但实际的

浅谈中国养老保险隐形债务问题

摘要 为度过即将到来的人口老龄化高峰,中国政府于1995年到长期实行的现收现付的养老保险制度转变为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部分累计制度。其中社会统筹部分沿用现收现付制度,个人部分采取积累制。从现收现付转移到完全积累或部分积累,都会产生转制成本或隐性债务问题。解决隐性债务问题的途径,一是有财政承担,而是加大企业缴费逐步消化。我们在两难中选择了后者,是企业面临即为在职职工预筹积累养老保险基金,又为老职工提供养老费用的双重负担。为了适当减轻企业的双重负担,在新制度下,绝大部分地区都采取了个人账户“空账”运作的办法,利用统筹基金与个人账户基金的混合管理使用,向个人账户透支,希望通过适当提高企业缴费率,在逐步补实的人账户。但新制度实施几年来,由于种种原因,个人账户不仅没能逐步补实近几年来出现了养老金当年收不抵支的情况。隐性债务的资金缺口已经严重威胁到了新制度的巩固,统账结合的新制度由于个人账户积累基金难以到位,正面临向现收现付的旧制度蜕变的危险。可以说,隐性债务是制约养老保险制度健康发展的瓶颈,进而影响到企业改革和社会的稳定,是中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面临重大问题。 关键字:基本养老保险隐性债务问题、社会统筹、个人账户、 Abstract In order to survive the coming peak of aging population, the Chinese government in 1995 to the long-established pay-as-old-age insurance system into a social pooling and individual accounts part of the accumulated system combining. In which the social pooling follow the pay-system, personal and partly by the accumulation of the system. From the present pay-as-transferred to the full or partial accumulation of accumulation will have conversion costs or hidden debt problem. Hidden ways to solve the debt problem, first, a financial commitment, but gradually increase the business contribution to digest. We are in a dilemma in the choice of the latter, the enterprise shall be faced with the pre-service workers to raise old-age insurance fund has accumulated, but also for older workers to provide the double burden of pension costs. In order to adequately mitigate the double burden of enterprises under the new system, most regions have taken a personal account "empty accounts" operating approach, the use of co-ordinating fund and personal account management and use of mixed funds to personal accounts overdrawn hope that through the appropriate improve enterprise contribution rate gradually filled person accounts. But the new system is introduced over the years, due to various reasons, personal accounts will gradually be filled not only failed to appear in recent years, a pension that year of income over expenditure. Implicit debt funding gap has been a serious threat to the consolidation of the new system, with unified account of the new system is difficult due to accumulation fund personal accounts in place, is facing into the current pay-as-the risk of transformation of the old system. Can be said that implicit pension debt is constraining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the system bottlenecks, thereby affecting the enterprise reform and social stability, is the reform of China's social security Pork bellies facing major problems. Keywords: basic endowment insurance, hidden debt, social co-ordination, personal accounts 浅谈中国基本养老保险的隐性债务问题 绪论:养老保险是一种社会保险,是根据国家法律规定,对达到退休年龄的老年人,由国家和社会提供物质帮助以保障其晚年生活所需的社会保险制度。中国社

浅谈中国经济债务问题

浅谈中国经济债务问题 市场总体需求饱和必然导致市场总体产能、商品过剩,积压商品导至融资借贷产生第一批负债;政府配套投入无法收回形成第二批负债;生产萎缩工人失业支出大于收入,透支和借贷催生第三批负债。借贷无论谁欠谁都纠结在金融行业,企业、工人、政府交错复杂三角债务最终汇集到银行等金融业,收不回贷款无法兑付存款。最后的发展只有两条途径:1、银行等金融业倒闭经济崩溃,回到需求强劲的起点。2、供给侧产业创新使消费更替升级、压缩过剩产能。 中国经济到了高增长、低通胀、低利润期,企业处于盈利与亏损边缘,是负债高发期。薄利企业经不起负债拖累,一旦有企业亏损就会连累其他企业负债,形成链锁三角债务并不断传递、范围扩大,一旦有企业倒下将拖累其他企业成倒闭潮,造成国家经济崩溃。高成本、产能过剩的传统产业造成低利润,企业多、规模大、利润薄形成高增长、低通胀经济发展。原因是传统产品需求饱和滞销,没有新兴产业替代过剩产业、资金没有好投入投入,微溥利润使企业抵抗负债能力低下。一、交错复杂的三角债务: 负债催生借贷、融资产生金融市场的链锁三角债务不断扩大,无论借贷还是融资只要经过几轮传递最终会转嫁到百姓头上,到头来还是要老百姓买单,资金层面上都汇集到银行债务。老百姓透支消费或进入股市的资金最终形成负债或蒸发消失,当企业萎缩就业机会减少,百姓透支消费债务还不上、股市资金蒸发消失,企业赚百姓钱、百姓从企业挣钱的良性循环被打破。百姓没有工作机会挣钱、企业无钱雇用工人生产赚钱,形成经济市场到处缺钱的恶性循环。 政府和企业协同完成经济发展,政府为企业创造发展机会和良好环境,企业为政府创造更多的收入,这是一个互为发展共同生存的循环。企业是经济核心、百姓是核心的拥者、政府是操控杆、国家是规则制定者。规则是要实现企业、百姓、政府在经济运行中处于平衡良性循环,任意一个环节出了问题都会导致经济发展减速甚至崩溃。政府往往为了经济发展进行超出经济能力超前去做企业发展条件,形成政府资金缺口具大,需要国家在可控通胀情况下增发货币处理。 企业间的三角债务来爆发于起初的经营不善者,企业都是产业链上的一员,同行业处于竟争关链上,上游行业和下游行业处于服务和被服务关链上。经营不善企业入不敷出,产生负债传递到关链企业特别是上游企业,上游负债企业再拖累工资形成购买力下降,从而转嫁到下游企业商品滞销形成积压负债,购买力下降同样影响平行同行回收资金困难成债务。一旦形成三角债务企业无论是盈利还是亏损都不能停止生产经营,一旦停止则新账不能掩盖旧账就需要偿还债务。 产业链负债运转是不正常运转,出现有企业不能背负债务运行倒下,直接牵连到上游相关企业失去资金。但这种受连累倒下企业都是局部区域性的,倒下企业多少取决于届时市场利润多与少,利润高则能弥补一部份负债还不至于倒闭或者倒闭的企业数不多,利润薄则经不起负债拖累倒下的企业较多。这是企业商品链条的三角债务,被连累相关企业倒下还是局部区域性的,虽然不会对经济造成坍塌式破坏,却是经济崩溃的前兆,经济坍塌主要还是由金融行业崩溃引起。 企业商品链三角债务、企业与工人三角债务、企业与政府间三角债务最终都会经过银行借贷纠

中国养老保险制度PPT

浅谈中国养老保险制度 摘要:文章简要对比了国际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侧重比较了中美保险制度的差异。肯定了近年来中国养老保险制度所取得的成绩,指出了目前中国社会养老保险制度面临的诸多问题,从全面推进多层次养老制度体系建设、扩大非缴费型和基本养老覆盖范围、重新界定政府在养老保险体制中的职能和建立城乡有别的养老保障模式等方面对中国养老保险制度发展趋势进行了探索。 关键词:养老保险中美制度对比制度改革成就现存问题发展趋势中国养老保险制度的真正发展是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开始,经过近30年的发展和完善,我国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不断深入,制度设计不断完善,管理服务不断细化,对保障离退休人员基本生活、促进经济发展、维护社会稳定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随着改革深化和社会正处于转型期,以及人口老龄化程度的提高,我国养老制度还存在一些不足,尤其是和国外各种保险制度比较,更能发现我国保险制度的缺陷,对我国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提供借鉴。 国际养老保险制度的比较 由于世界各国政治制度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不等,历史传统各异,不同国家养老保险制度之间存在较大差异。尽管世界各国养老保险制度的设计五花八门,但几乎都是由一些基本要素所构成,对西方主要发达国家具有成效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作一比较,对我国的基本养老保险改革会提供一些借鉴。 从制度特点来看,国外建立起来的养老保险模式大致可分为四种类型:投保资助型、福利国家型、国家保险型和储蓄积累型等。目前,德国等欧洲大陆国家、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都属于投保资助型,英国、瑞典等北欧国家是福利国家,前苏联、东欧诸国以及澳大利亚等国实行国家保险模式,智利和新加坡等国则实施储蓄积累模式。这些模式在具体设计上各有特点,以下对它们进行简要的比较。 (一)资金来源基金的负担方这一问题来说,一般以雇主、雇员及政府三方出资为主或至少是其中两方出资。就各国实际而言,投保资助型国家主要以三方负担为主,政府的责任主要是间接的;而储蓄型模式中,政府基本不承担责任。具体来看,福利国家的基金来源于一般税收,基本上由国家和企业负担,个人不缴纳保险费或缴纳低标准的养老保险费。例如,瑞典退休者在工作期间不必缴纳任 何保险金或保险税。在投保互助型的美、德、日等国中,美国的养老金以社会保障税的形式负担,主要由雇员和雇主缴纳,国库原则上不负担,典型的依靠目的税负担费用,根据所得最高税率可达27%;欧洲大陆国家养老金来源比较多样,主要来自保险费,但以国库的部分负担为补充,其中德国除主要由保险费(占所得比例的17.7%)负担外,国库也分别负担12-15%;东亚的日本也是雇主、雇员、国家三方负担型,日本对其基础部分除有定额保险费负担外,国库负担高达33%。 (二)给付水平从计算基数的对比看,即按照不同期间的平均所得作为养老金计算的基数,一般采用的期间越短,给付水平越高。有的国家以加入养老金计划的整个期间为基数,例如德国就以加入全期间平均所得为基数,还有些国家以退休前几年的平均所得为基数,例如意大利仅以退休前5年间平均所得为基数。从替代率标准的对比看,替代率是养老金额相对于过去所得的比例,是有效的衡量给付水平的工具,替代率越高,给付水平越高。并且计算替代率的标准也各不相同。由于依据不同的计算基准,不仅会使替代率大相径庭,而且使养老金的实质水准相差悬殊,无论各国采取什么办法,都有一个共同的目的,就是尽量不让替代率过高,以防止福利刚性。 (三)支付条件享受养老金待遇的条件通常有四个:一是退休年龄,西欧、北欧国家和美国、加拿大、智利、澳大利亚等国,均规定法定退休年龄为65岁,而亚洲、非洲等国家规定的年龄为55或60岁。二是工龄,即必须达到一定的工作年限,通常为男25年左右,女

应用文-养老金隐性债务和体制转轨

养老金隐性债务和体制转轨 '[养老资金问题在1999年恶化,中央政府不得不介入,为25个省提供支付养老金的资金。很显然,必须为支付转轨成本寻找到额外的资金来源。] \r\n\r\n 养老金隐性债务指一个养老金 向职工和退休人员提供养老 金的承诺。它等于如果该计划在今天即终止的情况下,所有必须付给当前退休人员的养老金的现值加上在职职工已积累、并必须予以偿付的养老金权利的现值。养老金隐性债务通常是在养老金计划终止的假设下计算的,该终止假设假定没有资金积累的养老体系将立即终止,所有退休人员和在职职工将得到其未来退休金和应计权利的补偿。隐性养老金债务作为一个存量概念代表了政府能够明确预计到,并必须列入 计划的直接和隐性的债务。与政府的潜在债务不同(例如挽救国有银行),隐性养老金债务不形成不可预料的财政支出需求。\ue004 转轨成本的概念产生于即使在部分缴费已分流到个人帐户的情况下仍要继续向养老金领取者(和未来的退休人员)支付退休金而出现的融资缺口,它是一个流量的概念。转轨成本的产生是由于仍需要在一定时期内偿还旧体系的债务。该融资缺口源于隐性养老金债务,但并不等于隐性养老金债务,因为部分支出是用于因为保留部分旧体制而每天新增长的债务,而部分当前债务则是由继续的缴费所覆盖。 \ue004 隐性养老金的规模取决于许多 和人口因素,例如养老金体系的覆盖面、其所覆盖职工和退休人员的年龄结构、养老金福利水平、退休年龄、替代率、指数化机制和贴现率等。基于其养老金体系于1994年终止的假设,世界银行(1997)测算中国的隐性养老金债务为1994年GDP的46—69%。而最近世界银行的一项新的测算则认为中国的隐性养老金债务约为1998年GDP的94%(Dorfman and Sin,2000)。\ue004 中国政府一直没有明确承认养老金债务,并在寻求其他减少转轨成本的办法。实际上,政府已尝试着使用3种方式的组合来减少隐性养老金债务和支付转轨成本:首先,中国保持着缴费率为13%、替代率为20%的小规模现收现付支柱(国务院26号文件)。缴费的约4个百分点被设计用于转轨目的(根据世界银行(1997),工资税/缴费的9%足以支付替代率为24%的小规模现收现付支柱。根据国务院26号文件,13%的缴费率相对于20%的替代水平显然绰绰有余。工资税额外的4个百分点(=13-9)是设计用于转轨目的的。)。第二,老职工被保留在老体系中,这将在一定程度上减少转轨成本。第三,政府没有削减养老金,而是希望扩大养老金覆盖范围能提供一些额外的资金。 现在很明显这些方法都未能提供足够的资金来支付转轨成本。资金问题非常严重:在1998年,22个省级养老金统筹出现赤字,金额约42亿元,其他10个省有27亿元的盈余(然而,由于没有全国的统筹,中央政府不能使用几个省级统筹中的盈余。这些盈余都在沿海地区。)(Hang,1999)。到1998年底,基本养老体系(支柱1、2)的 余达到587亿元。这些结余资金分布很不平均,其中5个沿海地区,广东、江苏、浙江和上海占267亿元,另21省市仅占311亿元;还有5个省的结余几乎为零(Hang,1999)。这一局面在1999年恶化,中央政府不得不介入,为25个省提供支付养老金的资金。很显然,必须为支付转轨成本寻找到额外的资金来源。基于国际 ,如下几个选择可供中国的政策制订者考虑:\ue004 ——通过缩小现行体系、延长退休年龄和减少保险福利水平来减少养老金隐性债务;\ue004 ——在对国有企业公司化和私有化的过程中实行债务和资产的转换;以及\ue004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