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大学生心理障碍案例分析

大学生心理障碍案例分析

大学生心理障碍案例分析
大学生心理障碍案例分析

大学生心理障碍案例分析

第2期

[编首语]:每个人在其一生当中总会碰到这样或那样的心理问题,对于刚刚进入大学校门,生理、心理没有完全发展成熟的大学新生而言,这些心理问题就显得更加突出。某大学学工部两次对入学新生进行全面的心理测查,结果表明,25%的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据统计,因心理疾病而休、退学的大学生人数已占总休、退学人数的50%。大学阶段,是一个人的生理和心理都迅速发展的阶段。伴随着个体心理迅速走向成熟而又尚未完全成熟的一个过渡期,从中学刚刚升入大学的一年级新生,由于生活环境、学习特点、人际关系等因素的改变、许多学生表现出不适应,甚至出现心理问题,严重影响他们的生活和学习。因此,正确认识新生的心理问题,并进行有效的疏导和调适,对他们今后的学习和人生都将产生重要的影响。

案例一:小梁(化名)是个自尊心极强又多愁善感的男孩,虽不非常聪明但凭着自己的刻苦努力,在班级的成绩一直名列前茅。经过高考的拼杀,他带着良好的感觉进入大学校园之后,突然发觉自己站在“山顶”的感觉没有了。在高手如云的集体内,昔日那种“鹤立鸡群”的优越感已荡然无存,“众星捧月”的地位变了,升入大学后不久的一次新生摸底考试竟然还不及格,自信心突然坍塌。一个学期过去了,学习越来越吃力,他对自己越来越没信心,成绩也越来越差,

生活变得没有规律,食欲不振,经常失眠,到后来竟然想退学。家长实在没办法,把孩子送到了医院看心理医生。

原因分析:其实,小梁患的是一种称为适应障碍的心理疾病,其特点是存在长期的不良刺激或对环境的难以适应。此类病人都有一定的人格缺陷,主要症状是情绪障碍:烦恼、抑郁,也有生理功能和行为方面的改变,导致社会功能不同程度地损害。一般来说,能挤过高考独木桥、考上大学的同学,在高中阶段都是学习的佼佼者。老师的青睐,同学们的羡慕,使他们成为同龄人的中心,无形中可能会产生某种过高的自我评价。进入大学后,全国各地成绩优异的佼佼者汇集一堂,相比之下,很多新生会发现自己显得比较平常,成绩比自己更优异的同学比比皆是。这一突然的变化使一些新生措手不及,无法接受理想自我和现实自我之间的巨大差距,一种失落感便袭上心头,一些学生甚至产生强烈的自卑感,开始怀疑自己的能力。因此,老师和家长要教育他们正视现实,认识到考上大学只是人生征途中的一次胜利,今后的路还很长。

除此,同学们还要自己认识到大学的学习方法与中学有很大不同,比如,不再是老师追着学生,而是要学生主动求教老师;大量的时间需要自己去安排,而不是被老师占有;要学会研究性学习,善于发现和提出问题,等等。大学的学习是变被动为主动,并非仅仅是听课和读教科书,和老师同学讨论、阅读参考书目、听学术讲座等等,都是学习,关键是要充分利用这些校园中的特殊资源,并将学到的知识很好

地整合。从旧的学习方法向新的学习方法过渡,这是每个大学新生都必须经历的过程。正确认识到角色的改变,尽早做好思想准备,适应新的学习方法,就能较好地、顺利地度过这一阶段,少走弯路,减少心理压力,促进学业成绩的提高。

案例二:小张是个内向的姑娘,中学的时候就知道埋头读书,很少参加班级的集体活动,也几乎没什么朋友,但是因为成绩好,还不时有同学向她请教。到外地上大学后,她觉得自己陷入了孤立无援的境地,尤其是同寝室的人,故意孤立她、挤兑她。下课了,寝室的另外几个同学结伴回去,但从来不叫她;周末她们几个出去玩,也从不邀请她。不仅如此,她觉得同学老在背后说她的坏话,连她穿漂亮衣服也遭她们的非议。上课的时候,她在专心听讲,同学故意在旁边讲话,干扰她。到后来,甚至睡觉也睡不好,因为同学老是在半夜三更发出很响的声音,干扰她睡觉。小张在电话中多次向家里哭诉,家长觉得事情严重,专程赶到了学校,找到了老师。可是,经过老师的调查,发现事实并非如此,同学们说小张沉默点内向点,但是大家根本没有故意孤立她,相反还经常邀请她参加各种活动。后来,还是在老师的建议下,家长把小张送到了医院。

原因分析:经检查这位小张同学患了精神分裂症,经过休学一学期的治疗后,目前情况已经稳定,又回到了学校。由于大学同学来自“五湖四海”,学生的“异质化”程度很高,地区的差异使他们在思想观念、价值标准、生活方式、生活习惯等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因此,

在遇到实际问题时往往容易发生冲突。那么在大学里学会与不同背景的同学相处,学会处理同学间的矛盾和冲突,无疑会有利于今后走入社会。首先要学会承认各人有各人的生活习惯和价值体系,你与别人生活在一起,你就应该连同他们的生活方式一起接受。如果感觉别人的生活方式有碍于你,可以与其进行沟通,委婉地提出,并适当地进行自我的调整。需要注意的一点是,给别人提意见一定不能当着众人的面,以免使对方难堪、丢面子。要想处理好同学之间的关系,还要做到对人宽,对己严,切忌以我为中心。在平时的生活中,做到三主动:即主动与同学打招呼,主动和同学讲话,主动帮助别人。在帮助别人的时候,不要过于计较别人会不会报答你。此外,要主动去做一些公共的工作,以增加同学们对你的好感,同学间的关系也就会融洽了。

案例三:张某,郑州某高校大一新生,由于不太会理财,张的生活费总是不到月底就花完,又不敢一直向父母要钱,就找各种借口向同学借。今年6月份,张的债主们陆续找上门来,他有点急了。一次,张发现隔壁宿舍的同学毛某新买了一台笔记本电脑,就起了偷窃的念头。7月5日,他乘学校组织考试的时间,借口肚子疼离开考场,携带准备好的作案工具潜入毛某宿舍,将电脑及两个电脑包盗走(共计价值万余元)。7月7日,公安机关将张抓获,赃物追回,发还被害人。

原因分析:虽然从参加高考到进入大学,只有几个月的时间,但大学新生的生活费却是成倍地增长。有同学以前在高中的时候每月零花钱只有一二十元,上大学时家里都要给几千元的生活费(供一学期用),这对他们来说简直是一笔“巨款”。刚入高校时,同学们都没有太多“理财”的经验,有的同学在最初的时间里大手大脚,逛街、旅游、聚餐……两个月就把钱花得差不多了,以后的日子只好节衣缩食或向父母索要。

在大学里不少同学因为不会理财,日子过得“前松后紧”,甚至到学期末要借债生活。因此,大学新生要树立“理财”观念:在刚入学的两三个月中,有计划地进行消费,钱要花在刀刃上,避免完全不必要的消费。每个月初都制定一个切实可行的“消费计划”,尽量按照计划执行,多余的钱可以存入银行,以备不时之需。尤其要根据父母的经济能力和自己“勤工俭学”的能力来进行日常消费,切不可盲目攀比。

案例四:小王,18岁,成都某高校大学一年级新生,来自北方某城市。小王是家中的独生女儿,在父母的关爱与呵护中长大。中学时期一直在父母身边,家中的生活琐事均有父母料理,父母只要求她努力学习,不需要承担家中的任何家务劳动,甚至连衣服鞋袜也不用自己洗。进入大学后,非常想家,不适应大学生活,无法安心学习,后悔不该来成都上大学,还产生了转学回家乡的想法。她对所在班级的辅导员说:“我简直呆不下去了,成天想家。早上一睁眼就想到不是在

自己的家里,真不想起床,不想吃饭。但又怕身体垮了父母着急,便强迫自己起床锻炼、吃饭。在操场上跑步,听见广播里放的音乐里有‘妈妈’之类的歌词就要哭,一边跑,一边哭。课间休息和课余在宿舍,到处都听见这本地人的口音,总觉得是被抛弃到异地来的外乡人,总感觉到是别人的地方,好不自在,孤独极了。班上组织出去玩,我无论怎么也高兴不起来,反而愈玩愈伤心,觉得到处都不如家乡。而且,看到落叶想到归根,想到归根又想到家。每天晚上熄灯后都在被窝里哭,也不知到什么时候才入睡。周末,看见寝室的本地同学回家了,更伤心,更难过。”对大学生活新环境的严重不适应以及强烈的思想情绪严重的影响了小王在学校的学习和生活状况。

原因分析:小王的情况很典型,属于大学新生对大学生活不适应的一种反映。大学新生适应问题是一个普遍的问题,有的新生随着对大学环境的了解、熟悉以及自我调节,经过一两个月的时间便能基本适应大学生活。但是有的学生由于没有在外独立生活的经验,独立性较差,情感依赖强烈,心理脆弱,适应起来比较困难。如果出现这种情况,应该有意识的克服自己的消极情绪,努力适应新环境和新生活,每个人最终都需要自己独立地面对自己的生活,不可能永远在父母和家人的关爱和呵护中过一辈子。大学生活为我们最终独立走向人生旅途提供了适应和锻炼的机会。当然,如果自己实在无法适应新环境,还应该及时和同学和老师沟通交流,寻求帮助,切忌任由自己沉浸在消极的情绪中不能自拔,严重影响自己的大学生活和学习。

针对小王的情况,班级辅导员对她进行了及时的开导和劝慰。辅导员告诉小王新生不适应大学生活是普遍现象,并不是只有她一个人才存在这种心理状况,只是不适应的程度不同而已。重要的是自己努力去认识新环境,适应新生活,

在老师和同学们的帮助下,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小王终于逐渐适应了大学生活,还爱上了成都这座美丽的城市,不再要求转学回家的事情,学习进步了,性格也恢复了过去的开朗与活泼。

案例五:成都某高校的一个大学生,有这样一张作息时间表:13∶00,起床,吃中饭;14∶00,去网吧玩网络游戏;17∶00,晚饭在网吧叫外卖;通宵练级,第二天早上9∶00回宿舍休息……

这位大学生几乎把所有的空余时间都拿来打游戏,并开始拒绝参加同学聚会和活动。大约两个月之后,他发现自己思维跟不上同学的节奏,脑子里想的都是游戏里发生的事,遇到事情会首先用游戏中的规则来考虑。他开始感到不适应现实生活,陷入了深深的焦虑之中。

目前,有不少中国年轻人像这位大学生一样,长时间沉迷于网络游戏后,发现自己身心上出现了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据统计,目前中国网络游戏玩家人数已达700万至1000万,其中相当一部分是20

岁左右的年轻人。

网络游戏成瘾引起的社会问题已经出现。今年2月,湖北一名16岁少年沉迷网络游戏,竟半夜持刀砍伤母亲,抢走8000元钱;3月,

湖南沅江一名14岁少年因网络游戏入魔产生幻觉,从4楼跌落身亡。

原因分析:作为大学生,我们要有正确的网络观念:学习网络知识主要是为我们的学习、工作服务,也是每个大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素质之一。而不是在网络上消遣,干那些无聊的事情。可是,偏偏有许多同学却反其道而行之,沉湎于这些低级趣味的东西,整日通宵达旦。姑且不论其是否违反校纪校规,但浪费大量的时间、精力是勿庸置疑的事实,而且也严重扰乱了正常的学习和生活秩序,对大学生的身心发展和健康成长也无任何裨益。最终只会成为阻碍我们成才的桎梏。

不仅如此,我们还要树立正确的网络意识;我们提倡对网络有个正确的认识,并不意味着不要学习网络,甚至禁止与限制。否则,只会让人嗤之为“现代文盲”。恰恰是要把握一个度的问题,不要过犹不及。此外,还须要有认真鉴别、筛选信息的意识,自觉地潜意识地抵制登录黄色和反动网站,杜绝不健康的信息。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对网络有一个清醒的认识,正确理解网络中的真、善、美,也只有这样,我们才有可能让“网络”为我所用,成为我们走向成才道路上的助推器,而不是前进中的绊脚石。

[结束语]:健康的心理品质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基本要求,也是将来走向社会,积极从事社会活动和不断向更高层次发展的重要条件。

“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弱,则国弱,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梁启超先生这一名言震荡着一代代年轻大学生的心灵,我们大学生要以良好的心理素质迎接未来的挑战,为国家的富强奉献自己的青春。

精神病学案例分析

精神病学案例分析 病案(一) 病人男性,20岁,因坚信有人要迫害自己,三次自杀未遂,而被家人送到医院治疗。患者一年前因被单位评为“先进个人”,为此受到同事议论,生闷气少语,后来又因为和女朋友闹意见,以后逐渐出现精神异常。怀疑别人说他坏话,怀疑别人对他不怀好意,路人故意冲他吐唾沫、吐痰等。有自言自语,自笑,追逐异性等行为,才引起家人注意。入院前有自言自语、自笑,思维内容离奇,病人自 语:“我要死了,同志们再见,拜上帝,微波控制我”,“XX,咱们结婚吧。”对异 性不礼貌。 病人病前性格敏感多疑,胆小害羞怕事。追溯其家族史中,外祖母曾患精神病多年,后在发病时意外死亡。 病人入院后检查躯体、神经系统检查无阳性体征发现。 精神检查:接触被动,自言自语、自笑,问他笑什么,他说:我才没傻笑呢,神经病~在医生提问下谈出以下体验:近半年来常听到不熟悉的人的语声,有男有女,有时命令他:“去跳楼~”或者:“快去死吧。”入院后,声音仍然命令 他:“躺在床上~”有时议论他,说他“无能。”偶尔感到脑内有声音,声音与他的思想一致,在家中曾多次闻到到死尸气味,有时感到自己的身体一会儿变大,一会儿变小。病人坚信外界有某种“微波”在控制他的思维和行为。喊女朋友的名字,自笑,认为我笑是仪器控制的结果。交谈时,情感与外界环境不配合,常闭眼无声的发笑。病人生活自理差,洗漱、更衣需督促,对今后无打算。记忆、智能未见明显缺陷。否认有病。 1、患者存在哪些精神症状,

2、诊断是什么,与哪些疾病鉴别, 3、治疗原则是什么, 4、诊断是什么,与哪些疾病鉴别, 1、感知觉障碍:命令性幻听、评论性幻听、幻嗅、感知综合障碍思维障碍:思维散漫、被害妄想、关系妄想、被控制感、思维化声情感障碍:情感不协调意志和行为障碍:意志减退、行为异常(有自杀行为,对异性不礼貌) 2、精神分裂症(偏执型)。 1) 与心境障碍鉴别患者有三次自杀,但不是因为情绪低落,而是在幻听 和妄想的支配下自杀,整个病史中没有明显的情绪障碍,因此可以排除 心境障碍。 2) 与心因性精神障碍鉴别患者发病前有因被单位评为“先进个人”,为此 受到同事议论,生闷气少语,后来又因为和女朋友闹意见等诱因,但发 病的症状与这些事相关性不大,症状荒谬离奇,因此可以排除心因性精 神障碍。 3、精神分裂症药物治疗应系统而规范,强调早期、足量、足疗程。(2分) 一旦明确诊断应及早开始用药。治疗应从低剂量开始,逐渐加量。(1分)原则上单一用药,对于出现抑郁情绪、躁狂状态、睡眠障碍的患者可酌情选用抗抑郁剂、心境稳定剂、镇静催眠药,有锥外系反应可合用安坦。(1分) 病案(二) 张某,中年女性。自述两年前她进入股市,是偷偷地动用了家里的一些积蓄,背着丈夫在炒股。开始也赢了一些,觉得很容易。所有就一下子投入了家庭的全部积蓄5万元。6个月前股市很差,输了2万多。她觉得对不起丈夫。逐渐出现心境不好,情绪很低落,开心不起来。对生活提不起兴趣,不想看电视,也很少看报。以前很喜欢听音乐,但现在也没兴趣了。怕与人交往,基本上很少和亲朋好友

偏执型人格障碍学生的心理辅导案例

偏执型人格障碍学生的心理辅导案例 一、个案的基本情况 姓名:小W 性别:女年龄:17 外貌特征:身体发育正常,黑而俏丽,属瘦高型,眼睛大而明亮。头发有黄色挑染,有层次感的中短发,头顶上方扎洋葱辩。时常在右手无名指上带戒指,眼睫毛画得又黑又长。 二、个案背景资料 1、家庭情况: 父51岁,30年前文化大革命平反后狱中释放,与一外地打工妹结婚,育有两女儿。小X是小女儿,比姐姐小3岁。姐姐就读职校。 父的身体常年不好,腿脚不便,没有经济来源。母亲没有文化,靠洗衣服等做钟点工来维持家庭生活。姐姐在大学里打工赚生活费。 住在不足60平米的政府救济房,拿低保。姐妹俩靠减免学杂费,政府补贴维持学习。 2、受教育情况: 个案进入初中时,被老师认为是较聪慧的学生,但学习态度不明确,成绩在班级中下游,在初三中考前三个月,凭借补缺补差冲刺考入高中,是全班考入高中的三个学生之一,也是父亲的骄傲。 初中时,已显个性张扬。无论老师和家长如何着急,但她一点不在意。她说“我只要努力学习,就一定能考入高中”。过度的自信也让家长无可奈何。学习上,理科成绩较差,没兴趣。文科成绩还不错,特别是作文,有一手的好字和文采。个案特别喜欢绘画。 个案曾与初中的老师发生冲突。班主任老师指责个案不努力学习,还要减免学费。个案极度的反应过度,对侮辱和伤害耿耿于怀,在班级里拉拢部分学生一起“造反”,在学校领导和家长面前指责老师的言语不当,因此自己不想学习。 初中前,家长对孩子的管教还是很严,规定时间放学到家,在校外逛街迟一点都要遭到父亲的责骂,甚至在教育孩子问题上,往往采用粗暴的教育方式。母亲几乎不过问教育问题,由于没有文化,母女感情比较淡漠。 3、家长的期望: 对个案的健康发展显的没有信心,个案在校内校外的表现也管束不到,仅仅是希望个案能不要在社会上结识不良青年,在学校要遵守规章制度,最好凭借自己的努力考入大学,考不到也没辙,只能提早工作了。

精神病案例

性别:女 年龄:三十多岁 婚姻状况:已婚 学历:**经济学院金融专业本科毕业,精通计算机炒股。 病史:曾经因精神问题在医院就诊,并在精神病院住过一段日子,患有精神疾病十余年。 家庭情况:父母健在,无兄弟姐妹,丈夫系再婚,带有与前妻的一个女孩。 家庭病史:阴性 二.患者发病前后的生命事件 患者出生于书香门第,父母都是国家干部,家教甚严,父母对患者的期望和教育投入也很大。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一个从金融专业的大学本科生是很值钱的,尤其是患者由于优越的家庭条件很早就接触了计算机,对通过计算机炒股十分在行。 患者洞察股市的行情,业绩辉煌,赚了很多钱。曾经在当地有一个有钱的老总,资产很多但不会炒股,就把钱委托给患者请她帮助炒股,患者为老总赚了不少。在大学毕业后,她谈了一个对象,男方是大学的同班同学,专业相同,有很多共同话题,又是老乡,两人的感情一直不错,发展到了谈婚论嫁的阶段。由于父母身在官场,虚荣心和面子的观念同样影响到了患者,患者曾经想象过婚礼的场景,一定是很宏大,很排场。于是,她们定好黄道吉日后,便向市里很多上层人士发了请帖,这其中包括政治、经济方面的权力人员。 然而,事情突然发生了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变。首先是股市受挫,不仅自己投进去的钱赔了不少,那位老总的钱也差不多赔个精光,统共有几十万的损失,失意之时老总还落井下石逼她尽早还清这一大笔钱。祸不单行的是,当她发现她幻想的风光的婚礼上的官员不到邀请的三分之一,她的精神已经开始出现不正常了。据当时同在邀请之列的患者的邻居描述,她在休息室内自言自语,时而沮丧,时而傻笑,说话的内容也很分散,不连贯,周围的人都听不懂她在说什么。患者紧紧拽着新郎的胳臂不放。所有人已经觉察出她的不正常,新郎更是有所怀疑,于是向女方家里提出推迟婚礼,要先把她送进医院检查。但她坚持说自己没病,

大学生进食障碍案例研究心理学

.. . .. . . 题目:女大学生进食障碍案例研究 女大学生进食障碍案例研究摘要:在“瘦即是美”文化的倡导下,女大学生减肥现象司空见怪,人类赖以生存的进食行为逐渐受到进食障碍的困扰。文中讨论了两例女大学生进食障碍案例,分别是厌食症和贪食症患者,她们都在生理及心理上存在严重障碍及问题。进食障碍产生的主要原因可以归结为生理、家庭、个体心理、社会因素等。文中用精神分析理论,行为主义和人本主义理论解释进食障碍产生的心里原因。进食障碍的治疗需要运用医学和心理双重疗法。但一般治疗效果甚微,我们可以将目标转移到对进食障碍及进食障碍亚临床状态的预防上来。 关键词:进食障碍;厌食症;贪食症;女大学生

女大学生进食障碍案例研究 1.引言: 进食行为,是人类生活中最基本的生存活动和习惯性行为,它是人类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球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下,人类对生存质量的要求与对美的追求不断发生着潜移默化的变化,中国传统社会所倡导的“胖既是美”的传统观念被颠覆,西方文化的“以瘦为美”之风迅速蔓延,由此所引发的减肥风潮愈演愈烈。如今中国有关年轻女性异常减肥行为的报道屡见不鲜。进食障碍及其亚临床状态已逐渐成为影响女性身心健康的重要因素。而女大学生这个群体则演变为因减肥引发进食障碍的高危人群。进食障碍会导致女大学生几乎将全部的精力都集中在进食问题上,直接影响到女大学生的身心发育、学习、生活和人际交往。不仅躯体方面存在营养不良、闭经、发育停滞等问题,还可能出现情绪低落、抑郁、自杀等精神问题和社会问题。 进食障碍是以异常进食行为为主的精神障碍,是个体对体重和体形的态度异常、认知失调。主要包括神经性贪食症(BN)、神经性厌食症(AN)和暴食障碍(BED)。[1]神经性贪食症的临床特征包括:反复发作暴食,以短时间(通常两小时)摄入大量食物为特征,发作时伴有进食失控感,通常患者为防止体重增加,反复采取不恰当的补偿行为,如引吐、泻药、过度锻炼等;神经性厌食症的特征包括:不愿意使体重保持在正常,非常害怕体重增加。对自己的体重或体形评估不恰当,或者否认当前低体重的严重性;暴食症主要是对暴食而倍感苦恼,但无极端补偿性行为,一般不能诊断为贪食症的个体可诊断为暴食障碍;[2]此外依据经验主义分类法的一种假说认为进食障碍具有连续性,在正常进食与进食障碍之间有一个过渡阶段,称之为进食障碍亚临床状态。[3]该状态在青年女性中的比例却是惊人

智力障碍学生性心理辅导案例

智力障碍学生性心理辅导案例(一) 加入时间:2012-02-23来源: 玲玲,女,20岁,智商38,中度智力残疾。因被教师发现上男厕所、扒男生裤子、看男生隐私处,由班主任指定前来进行心理辅导。 一、问题行为表现 班主任反映玲玲近一周来喜欢去男厕所看男生小便,被男生发现后不但不回避反而大笑,情绪亢奋,有时在教室里公然去扒男生的裤子看,在同学中造成很不良的影响。 二、原因分析 个案处于青年期,对异性表现出好奇,愿意与之交往的表现,也有了性冲动,因此表现为对异性性器的好奇。 由于个案的智力水平较低,自控能力差,在出现性冲动时无法自控,也不懂得遵守道德行为规范。 三、心理辅导目标 玲玲为中度智力残疾,有一定的语言表达与理解能力,但平时不爱说话,合作性差,因此主要采用会谈法与奖励相结合的方法,尽快消除她的不良行为。计划每周约谈3次,每次60分钟。 四、心理辅导的实施过程 心理辅导教师对玲玲的行为进行评判和分析,明确告诉她这种行为是错误的、不允许的,是违反社会道德规范的,很羞耻。然后进一步解释为什么不允许这种行为的发生,告知玲玲男女两性的区别,对她进行性健康教育。

同时建议班主任平时看见玲玲此行为应立即干预,终止其不良行为;当她没有发生此类行为则给予表扬或奖励。在辅导过程中玲玲合作性较差,很少说话,也认识不到自己行为的错误。 五、心理辅导效果 经过一周的面谈后,玲玲的性行为异常得到控制,但出现了明显的情绪问题,发脾气、无端哭闹、不愿上课,趴在地上不肯起来,教师越劝越严重,大声哭闹。晚上睡眠差,半夜起来活动,影响到其他同学的休息。 在心理辅导室也无法安静下来,处于兴奋状态,或哭或笑。与家长取得联系,向家长说明玲玲的情况,建议去医院就诊,配合药物控制情绪。 通过观察,玲玲服药半月后情绪逐渐稳定,性行为异常也未再出现。 六、建议与反思 面对智力障碍学生的心理问题时,要先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是什么,然后再制定心理辅导或咨询的方案,论证该方案的可行性如何。 本案例中的学生认知水平较低,不能理解或遵守行为规范,难以控制自我的不良行为。单靠面谈讲道理,教师及时制止不良行为,难以解决该生的心理问题。究其原因,在于其心理问题的产生是有一定的生理基础的。 个体进入青春期后,性激素分泌较旺盛,有较强的性冲动。普通人在处理此类问题时常常通过参加文体活动,结交异性朋友,恋爱等方式调整和解决。对于智力障碍学生来说,解决性冲动带来的不良行为,靠讲道理,制止,确实难以奏效,正如大禹治水成功的经验不在堵,而在于疏导。 这类问题的咨询或辅导应着重考虑如何用可替代的活动来转移该生的注意力,将积蓄的生理能量宣泄出来,必要时应用药物配合治疗会取得良

一例大学生心理障碍咨询案例报告

资料范本 本资料为word版本,可以直接编辑和打印,感谢您的下载 一例大学生心理障碍咨询案例报告 地点:________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__________ 说明:本资料适用于约定双方经过谈判,协商而共同承认,共同遵守的责任与义务,仅供参考,文档可直接下载或修改,不需要的部分可直接删除,使用时请详细阅读内容

大学生心理障碍咨询案例报告 一、一般资料 小宋,女,20岁,大学一年级中西医结合专业学生。姐弟三人,排行老二,身高1.63米,面目清秀,体态正常,有痛经史,无重大躯体疾病史;父亲为司机,高中文化,母亲为农民,初中文化,无精神病家庭史。 自述由于父亲常年在外,家中一直是母亲管教子女,母亲在家中处于权威的地位。由于家庭环境不是很好,母亲对子女“过于批评从无鼓励”,且母亲的“唯分论”倾向严重,即子女中谁学习好她就对谁好。在三个孩子中,弟弟由于学习较好且又乖巧,比较得宠。在初一时,有一次在班级考了前十名中的第八名,回家非常高兴的告诉母亲,母亲则讥讽道:是倒数的吗? 在与母亲的关系上,认为母女之间有很深的代沟,很难沟通,认为母亲给予的只有物质上的帮助,精神上的很少。记得在家中初装电话时,母亲反复强调家中的电话主要是用于接听的。而小宋由于好奇心驱使拿起电话给同学打了个电话,母亲回家后被弟弟告密。母亲责问小宋:电话费你掏啊?小宋深受伤害,从此在没摸过家中的电话。 从初中二年级起,学习时精力不集中;高中时是在压力中学习,学习效率低。进入大学后,被老师委任为班级的生活委员,在工作中,由于自己心直口快,免不了好心半坏事,感到付出很多却没有回报,很想辞职,却感到如此又辜负老师的信任。认为自己的能力很差,感到抬不起头来,学习时精力不能集中,学习效率很低,非常烦恼。 情绪不是很稳定,易受环境的影响,有时就哭一场,要好的同学的劝解虽能起到安慰的作用,但又不能解决实际的问题,如此反复情绪就更坏了。 心理测试结果: 1、UPI 心理筛查结果(在咨询前测试,请来咨询):满足第一类筛选标准。 2、EPQ测验结果,T分:E55分;P71分;N70分。

偏执型人格障碍学生的心理辅导案例

辙,只能提早工作了。 三、测试与观察 1、测试: 根据个案的抵触心理较强,做任何心理问卷调查都不利于下一步的辅导,而个案对绘画有很大的兴趣,因此采用心理投射测验——《房·树·人》。在一张A4纸上画房、树、人。要求认真画,时间很充裕。 2、教师观察: 军训第一天,个案很快和几个同班同学聚在一起活动了。黑瘦的脸,眼睛却炯炯有神。和寝友说说笑笑,乐观外向。除了耳朵上带闪闪的耳钉和头顶上的小辫子,没有其他异样的感觉。 个人自理能力较好,没有父母亲戚来陪同打理,她在寒暑假也经常去打工,看店铺,酒店礼仪等,个人经验显得和她的年纪不太协调。她和同学也夸耀自己的见闻,同龄人都对她很欣赏。 个案对画画很有兴趣,还经常在课上给聚精会神的同学画画,讥笑话别人认真学习,但成绩比自己好不了多少。 让小W为黑板报画插画,写粉笔字,她还是挺乐意。有时画得不好,她就擦光重画,对自己

要求很严。有几个男生叫“画得真蠢”,她绝不会忍气吞声,“操,有本事你来画,没能耐那边凉快那边呆着去”,有时还会举起凳子追着砸男生。因此,得名“母老虎”。 由于个案对减免学费存在自卑心理,和个案谈话后,她也不希望学校老师对她特别公开关注,不希望同学看不起她。因此,对她在学习生活上的补助,我们都保密得很好。希望能得到她对学校和老师的信任,减少不必要的偏见。 在自修课上,小W与一个男生又说又笑,影响了学习环境。值班员就当众劝导她做功课不要说话。她不领情,大声叫“你凭什么管我,你又没能力,我不服你!”事后,值班员就向教师反映情况。还没等教师插手,小W气不消,在教室里议论值班员一有事就告密,小人一个。讨得不少讲意气学生的赞同。当老师私下问她,她还是认为值班员学习成绩不拔尖,我不服她。 在寝室里,小W私下把值班员挤在一个角落里,用异样凶煞眼神对其恶狠狠地说“如果你再搞事,你一定会后悔的!”虽然后来在老师的干涉下和解了,但并没有改变两人紧张的关系。 虽然家境贫穷,但旁人一点也看不出来。小

关于大学生适应性心理障碍问题的案例分析

有关大学生适应性心理障碍问题的案例分析 案例陈述: 来访者小坤(化名)是一个自尊心极强又多愁善感的男孩,虽不非常聪明,但凭着自己的刻苦努力,在班里的成绩一直名列前茅。老师的青睐,同学们的羡慕,使他成为同龄人的中心,无形中产生了某种过高的自我评价。经过高考的拼杀,他带着良好的感觉进入大学校园之后,突然发现自己站在“山顶”的感觉没有了。在高手如云的集体内,昔日那种“鹤立鸡群”的优势感已荡然无存,“众星捧月”的地位变了,升入大学后不久的一次新生摸底考试竟然还不及格,这一突然的变化使小坤措手不及,无法接受理想自我和现实自我之间的巨大差距,一种失落感便袭上心头,甚至产生强烈的自卑感,开始怀疑自己的能力,自信心突然坍塌。一个学期过去了,学习越来越吃力,他对自己越来越没信心,成绩也越来越差,生活变得没有规律,食欲不振,经常失眠,到后来竟然想退学。家长实在没办法,把孩子送到了医院看心理医生。 治疗过程: 一、心理诊断阶段 这是心理治疗的第一个阶段,该阶段的主要任务是信息的收集、心理诊断、信息的反馈和治疗目标的确立。 首先,面对来访者的初次来访,治疗师应先与其建立良好的治疗关系。治疗者应先让来访者陈述自己的困扰,其间耐心倾听,在必要的时候做出简单的回应,从而使来访者感到自己被尊重和关注。同时应注意观察来访者的表情、语言、动作等,通过这些观察揣测来访者的心理状态。其次,通过家长的陈述,治疗者了解到,小坤自尊心极强,争强好胜,性格有些内向,高中的时候学习十分刻苦用功,成绩名列前茅,是老师眼中的佼佼者,同学们羡慕的对象。但自从步入大学,学习上的优势逐渐丧失,自信心大受打击,同时产生了食欲不振、失眠等异常生理现象,还曾提出过退学的想法。 通过这些信息的收集,治疗者可以初步诊断这是一个大学生适应性心理障碍的案例。经诊断,小坤患的是一种称为适应障碍的心理疾病,其特点是存在长期的不良刺激或对环境的难以适应。此类病人都有一定的人格缺陷,主要症状是情绪障碍:烦恼、抑郁,也有生理功能和行为方式的改变,导致社会功能不同程度地损害。 诊断完成之后,治疗者要把这些信息尽可能清晰、简短地反馈给来访者,告诉来访者:“你的确遇到了一些问题,但我们可以一起找出一些解决的方法来。”通过信息反馈,使来访者作出决定,从而进行接下来的治疗。 最后,治疗者根据收集到的信息和心理诊断分析,确立咨询目标,帮助来访者消除适应性心理障碍,重新树立自信心,恢复正常的心理状态。 二、帮助和改变阶段 这一阶段是心理治疗的重要阶段,治疗效果常由此产生。其主要任务是帮助来访者改变其认知、情绪和行为。在此阶段,我们采取认知疗法中的合理情绪治疗方法,同时可以运用领悟、支持、解释、再教育等手段来进行治疗。

学生心理障碍案例分析

学生心理障碍案例分析 张某,初二女生,原是眉清目秀,平时也乖巧伶俐,学习成绩名列前茅,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她的食欲减退,不肯吃东西,体重也急剧下降,但她精力充沛,积极踊跃参加学校各类活动,父母面对骨瘦如柴的女儿,一筹莫展。 这是典型的“青春期消瘦症”。青春期是由儿童向成年发展的过渡时期,西方心理学家称之为“暴风骤雨”的特殊时期,也就是说情绪波动很大。面对性的成熟和身体一系列的变化,中学生最直接的反应是对成熟的惶惑和阻抗,他们强烈的感到自我不适应,在心理上产生“自我不协调感”,伴随“自我不协调感”的是孤独、羞耻、反抗、自豪等复杂情感。一方面他们强烈地感到自己长大成人了,自豪感油然而升;另一方面,他们不敢正视自己日渐成熟的身体,甚至担心自己不正常,于是他们常常偷偷地观察自己的身体变化,在镜子面前一遍遍地审视自己,并把自己的身体变化与同龄人暗暗地比较,也就是心理学上称之的“第二镜像阶段”。有个女学生在日记里写道,“在一次洗澡的时候,我偶然发现胸部隆起了两个小包包,象妈妈的那样,心理忽然有恐惧感,觉得羞耻。我模模糊糊地知道那意味着什么,但我多么希望这一切都没有发生呵!”因为内心纠织着太多矛盾的情感,中学生的情绪变得极为不稳定。许多少女多多少少是在拒绝生理成

熟的阻抗情绪中跨入青春期的,如有的女学生通过窝胸驼背、束胸来掩饰自己的身体变化。个别中学生会把反抗情绪付诸行动,通过拼命的节食来扼制身体的成熟,以致患上“青春期消瘦症”,像个案中的张某那样。 引起心理障碍的原因 1.从小学步入初中以后,人际交往的范围扩大并复杂,由于青春期的原因,学生中的很多问题不愿跟家长和老师讲,长期以往,造成心理压抑,心理负担较重,容易出现心理障碍问题。 2.初中生学习负担过重,学习时间和科目较多,同时,教师和家长对学生的期望值比较高,学校过分重视学生的成绩,教师只重视课堂教学,轻视心理健康教育,造成学生心理障碍。 3.中学生对社会环境的适应能力较差,不能有效的处理个体和社会的关系,对新的环境适应较慢。 4.在教学中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不良因素:害怕心理、逆反心理、依赖心理、焦虑心理、孤独心理、自责心理、过敏心理、冲动心理、反感心理、异性心理、破坏心理。其形成的原因主要有心理和生理、学习成绩和不良个性心理等方面的缺陷。 心理健康教育是保证正常教育教学秩序的重要基础,也是学校育人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心理教育是在为学校的教

心理学案例(全文阅读)-表演型人格障碍心理咨询

心理学案例(全文阅读)-表演型人格障碍心理咨询.txt如果中了一千万,我就去买30套房子租给别人,每天都去收一次房租。哇咔咔~~充实骑白马的不一定是王子,可能是唐僧;带翅膀的也不一定是天使,有时候是鸟人。心理学(全文阅读)-李某,男,26岁,工人,汉族,已婚。因喜表现自己,感情用事,易激惹13年入院。 病人于13年之前,不明原因逐渐表现爱模仿戏装演员的动作,身着戏装或其姐的红毛衣,头扎鲜花,抹口红,打扮自己,行为举止女性化。同时容易发脾气,自己的愿望如不能得到满足,就烦躁,甚至打人。变得非常自私,把家里电视机和洗衣机搬至自己的房间,不许别人使用,并常紧锁门户,防止他人进入。爱听表扬的话,与人谈话时,总想让别人谈及自己如何有能力,亲戚如何有地位,自己外貌如何出众等,如果别人谈及别的话题,病人常常千方百计地将话题转向自己,而对别人的讲话内容则心不在焉。因此病人常与家庭地位、经济情况、个人外貌等不如他的人交往,而对强于他的人常常无端抵毁。病人常常感情用事,以自己高兴与否判断事物的对错和人的好坏,对别人善意的批评,即使很婉转,也不能虚心接受,不但不领情,还仇视别人,迫使别人不得不远离他。因此许多人说他不知好歹。与别人争论问题时,总要占上风,即使自己理亏,也要编造谎言,设法说服别人。病人常到火车站站口或公共汽车上帮助检票、售票。有时对人过分热情,但若别人稍违于他,就与别人吵架,从而导致关系破裂,几乎无亲密朋友。近几年来,与人发生纠纷次数有所增加,给家庭带来许多麻烦。于1992年3月25日入院。患病13年来,病情从未缓解过,但饮食、睡眠、大小便基本如常。 平素体健,无高热、抽搐、昏迷史,无中毒、肝炎、结核等病史,无服用成瘾物质病史。 母孕期健康,足月顺产,幼年发育正常。7岁上学,学习成绩较好,初中毕业后参加工作,从事一般体力劳动。姐弟3人与2个姐姐为同母异父,因此父母对其特别溺爱、娇惯。任性,不让人,听不得批评意见。 精神状态检查:意识清,仪表整洁,自行步入病房,年貌相符,接触主动合作,对周围环境不感陌生,定向力完整,饮食、睡眠好,生活可自理。未发现感、知觉障碍和思维联想障碍。言语流畅,语量稍多。注意、记忆、计算无明显障碍,智能正常。自知力不完整,对自己易烦躁、发脾气,认为属病态,但对自己自私、爱表现等无正确认识。情感反应协调,但强烈而多变,谈及戏装或某人长相时,表现很大兴趣,面带笑容,表情夸张,谈及人际关系时则又抱怨别人,带有敌视情绪。以医护人员对他的态度好坏来评判对方长相是否漂亮。否认身着戏装时有性快感。言谈举止富有女性色彩。行为幼稚,有时故意尖声怪叫,以引起病友注意。 辅助检查:血常规、肝功能化验正常。心电图正常。脑电图呈界限性脑电图。染色体显带分析未见异常。MMPI测查不合作,回答均为“是”,测图无效。 【病例讨论】 表演型人格障碍,又称癔症型人格障碍或寻求注意型人格障碍,或心理幼稚型人格障碍。从这些同义术语的字面含义中即可看出,此型人格障碍以人格的过分感情化,以夸张言行吸引注意力及人格不成熟为主要特征。关于癔症型人格与癔症的关系,过去认为二者是一脉相承的。但临床观察发现,癔症病人的病前人格为表演型的仅为20%,一些明显的表演型人格病人可终生不发生癔症,此情况表明表演型人格虽有癔症有关,但并非必然联系。因此,现

中学生心理障碍案例分析及应对措施

学院:人文学院专业:汉语言文学 班级:13中本三班学号:2013014353 姓名:张绮玲中学生心理障碍案例分析及应对措施 ——以焦虑症中的考试焦虑为例考试焦虑是学生中常见的一种心理问题。其主要原因是认知偏差,如期望值过高、压力过大、自信心不足和消极条件反射的建立有关。矫治的方法主要从认知入手,同时配合以放松疗法等。目前,有关研究表明,5%—10%的学生有明显的考试焦虑,以下就有这样一个案例: 第一、案例 1、个案描述 (1)一般资料:张某,女,高一学生,家庭条件尚可。自小性格稍内向,要强,办事认真,听老师的话,学习也用功,乐于帮助他人,学习成绩很好。考上重点高中后家长的期望值很高,自己也很努力。但是缺乏自信,每到考试来临就担心复习的不充分,考不好对不起家长。考试期间常常头疼烦躁不安,注意力难以集中,甚至出现无法作答等症状,初中三年级时在一次考试中曾经出现头疼、胃部不适感,曾经有一次因为呕吐而终止考试。每次重要考试都不能真实反映平时的水平。复习抓得很紧,考试成绩却逐次下降。 (2)求救者自诉:我在小学时成绩一直优异,考上重点中学后,一到考试前就非常担心考试复习准备的不够充分,害怕考不好,考试前吃不下饭,担心会晕场,还担心别的同学考试成绩超过自己。上初二时开始在期末考试时出现头疼现象,而且越来越重,到了初三在月考中就头疼的厉害,而且胃部有不适感,觉得难受,一阵阵的恶心想吐,曾经有一次在考试中竟然吐了,老师把我扶到办公室,以为我胃口有毛病,就请来了我的妈妈,妈妈带我到医院检查,结果胃部和头部均未见异常。而且当考试结束后症状也消失了。后来这种情况在考试中频繁出现,妈妈很生气,认为我是故意装病,逃避考试。中考这种症状又出现,勉强坚持才考入这所理想的学校,高中的考试规定直接和分班挂钩,如果功课不好就分到差班,再有一个月就要期末考试了,这最后一次考试很关键。这次考试万一出现了这种情况那就糟糕透了,我很害怕,实在难受,再也无法忍受。

被精神病的案例

10月10日是世界精神卫生日,首部民间《精神病与社会观察报告》发布近百典 型案例表明——— 公共关注改变“被精神病”命运 羊城晚报讯记者林洁报道:10月10日是世界精神卫生日,深圳民间公益机构“精神病与社会观察”、“衡平机构”联合发布三万字的《2010-2011精神病与社会观察报告》,报告用过去一年的近百个典型事件与案例指出,在2011年,强势的公共关注给精神卫生领域带来了震动性的改变。 报告说,“被精神病”于2010年成为汉语里的新词,“自从得了精神病,精神好多了”这句自嘲语也登上2011年央视春晚舞台,这意味着精神病非自愿治疗体系的异化问题已进入大众流行话语体系。 于是,原本在任何社会里都属于边缘议题的精神卫生站到了聚光灯前,医学界、法律界和媒体人开始互相对话,专业领域和公众开始良性互动,变化开始产生——— 个人命运转变。舆论介入对强制医疗受害者重获自由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彭宝泉、徐林东、朱金红和徐武等人,都是媒体关注下获得成功的舆论救济个案。这是司法保护机制失灵后,媒体人负起了补缺作用。 医生态度也在改变。公共关注,让医生在违背病人意愿时变得更加谨慎,唤醒精神科医生的职业伦理,降低医生的职业风险。福建金店老板陈国明被妻子捆送精神病院的案中,医生态度谨慎,意识到可能是恶意送治,故而未对“病人”强行治疗。尽管陈国明因为“谁送来谁接走”的医疗行规被困在医院多时,但终究逃过被灌药打针的不堪遭遇。 法官的审判思维也开始不一样。以往,法院受理精神病收治侵权案,往往按医疗纠纷案件处理,把是否有病、是否误诊作为法庭争议焦点,并按照医疗事故案件的思路提交医疗鉴定。可喜的是,2011年度出现多个判决,改变这一审判思维,不考虑原告是否有病,而关注在有明确利益冲突情况下,医疗机构在收治时是否履行审慎审查责任,以此作为侵权责任是否成立的要点。济南案、深圳郭俊梅案以及重庆周荣焱案等,原告的胜诉已呈现回归法律原则的良好趋势。 更为重要的是,过去一年,精神卫生立法获得历史性突破。新的《精神卫生法(草案)》明确保护精神病人权利,从立法宗旨上确认精神病人拒绝住院权,是一个具有历史转折点的进步。这是过去十年以来,中国精神卫生领域在理论上、立法上、实践上否定精神病人(拒绝)住院权现状的逆转。从6月至9月短短三个月时间,立法起草进程的跨越超过以往25年。 两大公益机构联合发布精神卫生民间报告已不是第一次。就在去年10月10日,《中国精神病收治制度法律分析报告》出炉,业界一片震动。其后,国务院

精神病学案例分析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 病案(一) 病人男性,20岁,因坚信有人要迫害自己,三次自杀未遂,而被家人送到医院治疗。患者一年前因被单位评为“先进个人”,为此受到同事议论,生闷气少语,后来又因为和女朋友闹意见,以后逐渐出现精神异常。怀疑别人说他坏话,怀疑别人对他不怀好意,路人故意冲他吐唾沫、吐痰等。有自言自语,自笑,追逐异性等行为,才引起家人注意。入院前有自言自语、自笑,思维内容离奇,病人自语:“我要死了,同志们再见,拜上帝,微波控制我”,“XX,咱们结婚吧。”对异性不礼貌。 病人病前性格敏感多疑,胆小害羞怕事。追溯其家族史中,外祖母曾患精神病多年,后在发病时意外死亡。 病人入院后检查躯体、神经系统检查无阳性体征发现。 精神检查:接触被动,自言自语、自笑,问他笑什么,他说:我才没傻笑呢,神经病!在医生提问下谈出以下体验:近半年来常听到不熟悉的人的语声,有男有女,有时命令他:“去跳楼!”或者:“快去死吧。”入院后,声音仍然命令他:“躺在床上!”有时议论他,说他“无能。”偶尔感到脑内有声音,声音与他的思想一致,在家中曾多次闻到到死尸气味,有时感到自己的身体一会儿变大,一会儿变小。病人坚信外界有某种“微波”在控制他的思维和行为。喊女朋友的名字,自笑,认为我笑是仪器控制的结果。交谈时,情感与外界环境不配合,常闭眼无声的发笑。病人生活自理差,洗漱、更衣需督促,对今后无打算。记忆、智能未见明显缺陷。否认有病。 1、患者存在哪些精神症状? 2、诊断是什么?与哪些疾病鉴别? 3、治疗原则是什么? 4、诊断是什么?与哪些疾病鉴别? 1、感知觉障碍:命令性幻听、评论性幻听、幻嗅、感知综合障碍 思维障碍:思维散漫、被害妄想、关系妄想、被控制感、思维化声 情感障碍:情感不协调 意志和行为障碍:意志减退、行为异常(有自杀行为,对异性不礼貌) 2、精神分裂症(偏执型)。 1)与心境障碍鉴别患者有三次自杀,但不是因为情绪低落,而是在幻听 和妄想的支配下自杀,整个病史中没有明显的情绪障碍,因此可以排除 心境障碍。 2)与心因性精神障碍鉴别患者发病前有因被单位评为“先进个人”,为此 受到同事议论,生闷气少语,后来又因为和女朋友闹意见等诱因,但发 病的症状与这些事相关性不大,症状荒谬离奇,因此可以排除心因性精 神障碍。 3、精神分裂症药物治疗应系统而规范,强调早期、足量、足疗程。(2分) 一旦明确诊断应及早开始用药。治疗应从低剂量开始,逐渐加量。(1分)原则上单一用药,对于出现抑郁情绪、躁狂状态、睡眠障碍的患者可酌情选用抗抑郁剂、心境稳定剂、镇静催眠药,有锥外系反应可合用安坦。(1分)病案(二)

一例大学生心理障碍咨询案例报告

大学生心理障碍咨询案例报告 一、一般资料 小宋,女,20岁,大学一年级中西医结合专业学生。姐弟三人,排行

老二,身高1.63米,面目清秀,体态正常,有痛经史,无重大躯体疾病史;父亲为司机,高中文化,母亲为农民,初中文化,无精神病家庭史。 自述由于父亲常年在外,家中一直是母亲管教子女,母亲在家中处于权威的地位。由于家庭环境不是很好,母亲对子女“过于批评从无鼓励”,且母亲的“唯分论”倾向严重,即子女中谁学习好她就对谁好。在三个孩子中,弟弟由于学习较好且又乖巧,比较得宠。在初一时,有一次在班级考了前十名中的第八名,回家非常高兴的告诉母亲,母亲则讥讽道:是倒数的吗? 在与母亲的关系上,认为母女之间有很深的代沟,很难沟通,认为母亲给予的只有物质上的帮助,精神上的很少。记得在家中初装电话时,母亲反复强调家中的电话主要是用于接听的。而小宋由于好奇心驱使拿起电话给同学打了个电话,母亲回家后被弟弟告密。母亲责问小宋:电话费你掏啊?小宋深受伤害,从此在没摸过家中的电话。 从初中二年级起,学习时精力不集中;高中时是在压力中学习,学习效率低。进入大学后,被老师委任为班级的生活委员,在工作中,由于自己心直口快,免不了好心半坏事,感到付出很多却没有回报,很想辞职,却感到如此又辜负老师的信任。认为自己的能力很差,感到抬不起头来,学习时精力不能集中,学习效率很低,非常烦恼。 情绪不是很稳定,易受环境的影响,有时就哭一场,要好的同学的劝解虽能起到安慰的作用,但又不能解决实际的问题,如此反复情绪就更坏了。 心理测试结果: 1、UPI 心理筛查结果(在咨询前测试,请来咨询):满足第一类筛选标准。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分析案例与分析

大学生心理健康案例分析 案例一: 前不久,江西中医学院科技学院2006级临床专业的学生李某,在其学校附近与男友发生争执并提出分手,遭男友割断喉管后死亡。据目击者称,事发时,杨某拿着一把十余厘米的刀追死者,并朝其喉咙处割去,杀死女友后,杨某抱着死者久久不肯离去,直到110民警来到现场,将其带走。 大学生心理发展尚未稳定,踏入大学,就相当于踏入半个社会,从而他们感到不适应,害怕失败、害怕拒绝,心理上的矛盾冲突尤为突出。这些矛盾解决不好,就可能成为大学生犯罪的心理基础。目前,大学生犯罪心理复杂多样,其突出表现在犯罪动机、价值观念、人格障碍、个体心理偏差等方面。种种原因表明,这些障碍与偏差导致的犯罪心理与社会就业、家庭经济、个人恋爱所造成的心态失衡、心理变态、心理疾病有关。近几年来,大学生打架斗殴、杀人伤害、强奸之类的人身伤害犯罪案件时有发生并呈上升趋势,目前已是仅次于大学生盗窃犯罪的第二大类案件,这种现象值得关注和警惕。心病终需心药医,心理专家呼吁:学校、家庭乃至社会都要在学习、生活、恋爱、就业等方面,更多地给予大学生一些心理关照和疏导,才能减缓和化解大学生的心理。大学生心理发展尚未稳定,踏入大学,就相当于踏入半个社会,从而他们感到不适应,害怕失败、害怕拒绝,心理上的矛盾冲突尤为突出。这些矛盾解决不好,就可能成为大学生犯罪的心理基础。目前,大学生犯罪心理复杂多样,其突出表现在犯罪动机、价值观念、人格障碍、个体心理偏差等方面。种种原因表明,这些障碍与偏差导致的犯罪心理与社会就业、家庭经济、个人恋爱所造成的心态失衡、心理变态、心理疾病有关。 案例二: 小A与小B是某艺术院校大三的学生,同在一个宿舍生活。入学不久,两个人成了形影不离的好朋友。A活泼开朗,小B性格内项,沉默寡言,小B逐渐觉得自己像一只丑小鸭,而小A却象一位美丽的公主,心理很不是滋味,她认为A处处都比自己强,把风头占尽,时常以冷眼对小A。大学三年级,小A 参加了学院组织的服装设计大赛,并得了一等奖,小B得知这一消息先是痛不欲生,而后妒火中烧,趁小A不在宿舍之机将A的参赛作品撕成碎片,扔在小A的床上。小A发现后,不知道怎样对待小B,更想不通为什么她要遭受这样的 对待? 小A与小B从形影不离到反目为仇的变化令人十分惋惜。引起这场悲剧的根源,关键是个字—— 嫉妒 既然嫉妒心理是一种损人损己的病态心理,严重影响自己的身心健康,克服的方法有:1.认清嫉妒的危害,嫉妒别人的人一方面影响了自己的身心健康,另一方面由于整日沉溺与对别人的嫉妒之中,没有充沛的精力去思考如何提高自己,恰恰有继续延误了自己的前途。2.克服自私心理。要根除嫉妒心理,首先根除这种心态的“营养基”——自私。只有驱除私心杂念拓宽自己的心胸,才能正确地看待别人,悦纳自己。3.正确认知。客观公正地评价别人,也要客观公正地评价他人。一个人只要客观地认识自己的优势和

大学生进食障碍案例研究心理学

题目:女大学生进食障碍案例研究 女大学生进食障碍案例研究摘要:在“瘦即是美”文化的倡导下,女大学生减肥现象司空见怪,人类赖以生存的进食行为逐渐受到进食障碍的困扰。文中讨论了两例女大学生进食障碍案例,分别是厌食症和贪食症患者,她们都在生理及心理上存在严重障碍及问题。进食障碍产生的主要原因可以归结为生理、家庭、个体心理、社会因素等。文中用精神分析理论,行为主义和人本主义理论解释进食障碍产生的心里原因。进食障碍的治疗需要运用医学和心理双重疗法。但一般治疗效果甚微,我们可以将目标转移到对进食障碍及进食障碍亚临床状态的预防上来。 关键词:进食障碍;厌食症;贪食症;女大学生

女大学生进食障碍案例研究 1.引言: 进食行为,是人类生活中最基本的生存活动和习惯性行为,它是人类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球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下,人类对生存质量的要求与对美的追求不断发生着潜移默化的变化,中国传统社会所倡导的“胖既是美”的传统观念被颠覆,西方文化的“以瘦为美”之风迅速蔓延,由此所引发的减肥风潮愈演愈烈。如今中国有关年轻女性异常减肥行为的报道屡见不鲜。进食障碍及其亚临床状态已逐渐成为影响女性身心健康的重要因素。而女大学生这个群体则演变为因减肥引发进食障碍的高危人群。进食障碍会导致女大学生几乎将全部的精力都集中在进食问题上,直接影响到女大学生的身心发育、学习、生活和人际交往。不仅躯体方面存在营养不良、闭经、发育停滞等问题,还可能出现情绪低落、抑郁、自杀等精神问题和社会问题。 进食障碍是以异常进食行为为主的精神障碍,是个体对体重和体形的态度异常、认知失调。主要包括神经性贪食症(BN)、神经性厌食症(AN)和暴食障碍(BED)。[1]神经性贪食症的临床特征包括:反复发作暴食,以短时间内(通常两小时内)摄入大量食物为特征,发作时伴有进食失控感,通常患者为防止体重增加,反复采取不恰当的补偿行为,如引吐、泻药、过度锻炼等;神经性厌食症的特征包括:不愿意使体重保持在正常,非常害怕体重增加。对自己的体重或体形评估不恰当,或者否认当前低体重的严重性;暴食症主要是对暴食而倍感苦恼,但无极端补偿性行为,一般不能诊断为贪食症的个体可诊断为暴食障碍;[2]此外依据经验主义分类法的一种假说认为进食障碍具有连续性,在正常进食与进食障碍之间有一个过渡阶段,称之为进食障碍亚临床状态。[3]该状态在青年女性中的比例却是惊人的,如果不积极干预,个体很有可能发展为完全意义的进食障碍者。 2.案例呈现: 以下是来《重口味心理学》的两则女大学生进食障碍案例: 案例一:菲菲,女。某校大二学生。身高165cm,体重120斤。尽管别人都认为自己长得还可以,但菲菲认为自己又胖又丑。一天下午放学回宿舍后,吃掉了两大盒糖果后菲菲觉得非常难过,狂奔卫生间,把手指摊入喉咙,成功呕吐,

对小学生学习障碍的心理干预案例

注意力障碍指个体因注意力的缺失而在行为上表现出注意缺乏、行为冲动和活动过度等特点。注意力障碍有三种临床特征: (一)注意缺乏表现为:不能自始至终完成一件事,不能集中注意去听,容易分心,在完成需要持续注意的任务时有困难,不能把注意力集中到一个问题上等等; (二)行为冲动表现为:思考落后于行动,容易转移注意,在组织活动时存在困难(而且不是因认知方面的缺陷),需要很好的监督,经常控制不住自己,在游戏中不能等待等等; (三)活动过度表现为:过度地跑动,不能安静地坐着,不能使自己保持在座位上等等;注意力障碍是学生学习中的又一大拦路虎,多见于男生。注意力障碍的学生在课堂上常常无法集中注意力听老师讲课,容易受一些细小刺激的干扰,易分心,注意力持续时间短,并严重缺乏对自我行为的控制,不能集中注意力完成学习任务,精力过剩、有强烈的体力活动要求,因此,这些学生往往也是学业不良学生。 我在教学过程中,发现我们班小明同学存在注意力障碍问题,他常常在课堂上随意讲话、随意离座,或者起哄等等,是课堂里的不安定分子,所以我下定决心要彻底了解他、帮助他。 1、基本情况: 本人情况:小明,男,7周岁。一年级就读,自控力差,时常破坏课堂纪律而闻名。语文课尚能安静听完,其他课上经常制造混乱,以赢得全班的哄堂大笑为目的。平时喜好玩耍,智力水平较高。偏爱体育课与电脑课,对语文课有抵触情绪。 家庭情况:家庭经济条件较好,但父母工作很忙,故从小把小明长期安置在奶奶家。教育方式上父母不统一。父亲比较溺爱,当小明一有好的表现或者受到表扬,其父便大大奖励。母亲的教育则比较严格,小明看到母亲比较害怕。 2、分析诊断:

根据小明在学校中表现及各科教师的反映,我认为小明的主要问题在于注意力障碍。 小明在课堂上的不安静行为可能有下列原因造成:想引起老师与同学的注意与重视,以满足自己的心理需要;对教师讲课不感兴趣或者听不懂;嬉戏成性,缺乏自制力;精力过剩又无适当的发泄方式。 此外,父母的教养方式,是影响孩子成长的关键环境因素之一。不同的教养方式会塑造出学生的不同个体。小明父母的教育方式不统一,其母的权威、其父的溺爱导致小明多方面的适应问题,小明表现为以自我为中心,自控能力差,不尊重他人。 3、干预目标: (1)帮助小明了解自己的长处与不足,学会客观地评价自己。 (2)帮助小明一起分析学习成绩不能提高的原因在于课堂学习的效率不高,学习要靠自己努力,不能只凭小聪明。 (3)帮助小明用自我调节的方法,逐步学会自控,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课堂学习的实效性。 4、干预效果: 在强化实施过程的初期,奖励后效果明显,小明全神贯注、注意力集中。但中期发生反复,有严重违纪的情况出现,根据协议,在家长同意的前提下,学校对小明实行停课处罚,小明在家反省痛哭流涕,三日后重返学校后未见反复,且进步更加显著。在各科教师及家长的协同努力下,如今小明在课堂上的注意力已经比较集中,插嘴、走动现象明显减少,偶尔需要提醒。本学期期末大考,小明的语文、数学均有良好表现。

心理咨询师考试案例分析(双相障碍)

心理咨询师考试案例分析(双相障碍) https://www.doczj.com/doc/d017738890.html,work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mpany.2020YEAR

心理咨询师考试案例分析(双相障碍) 案例三:(2011.11.二) 一般资料:刘某,男性,14岁,初中二年级学生。 案例介绍:刘某性格内向,遵守纪律,学习认真,热情助人,人际关系良好,很受同学的喜欢。刘某喜欢看科幻片和动画片,对埃及风土人情感兴趣,一年多前曾在母亲陪同下第一次出国去埃及旅游。当时对母亲说自己很多地方都来过,母亲解释可能是以前看过相关片子,是似曾相识的结果,刘某未置可否。旅游回来后同学们反映刘某交了,时常很兴奋,脸上经常荡漾着非常幸福的笑容。刘某对家长和同学说自己是从火星来的“火星娃娃”。家长和同学都对其进行了纠正,但刘某对自己的身世深信不疑。觉得家长、老师、同学都不理解自己,很苦恼。刘某自述近来情 绪非常低落,自己有时听别人说话时要数别人一共说了多少个字,父母亲教育他要控制自己,不要把心思放在这上面。刘某自己也知道没有必要数别人说话说了多少字,想去控制自己,但就是 控制不住,为此内心更加苦恼。现在刘某已经不上学了,他害怕到学校去总要数老师说了多少个字。 心理咨询师观察了解到的情况:刘某上重点中学,开始成绩良好,后来成绩明显交差。老师考虑刘某的心理出现异常,由父母带来就诊。刘某愿意和心理咨询师讨论问题。

单选:21、刘某认为埃及的很多地方自己曾经来过,刘某可能是( A )。 (A)出现了妄想 (B)出现知觉异常 (C)有思维分裂 (D)体验故地重游 单选:22、同学们反映刘某变了,可能是( C )。 (A)同学过于敏感 (B)刘某情绪低落 (C)刘某人格改变 (D)刘某情感高涨 单选:23、刘某说自己是“火星娃娃”,可能是( C )。 (A)想象丰富 (B)幻觉 (C)思维障碍 (D)错觉 单选:24、刘某对自己的身世深信不疑,可能是( B )。 (A)偏执 (B)妄想 (C)强迫 (D)幻觉 单选:25、刘某总想计算别人说话时的字数,可能是( B )。 (A)强制思维 (B)强迫行为 (C)强迫思维 (D)强迫怀疑 单选:26、刘某目前无法上学,可能是( D )。 (A)害怕数数 (B)存在不良人际关系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