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扬州慢情景默写教学文案

扬州慢情景默写教学文案

扬州慢情景默写教学文案
扬州慢情景默写教学文案

扬州慢情景默写

扬州慢情景默写

1、杜牧诗云“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写出了扬州歌舞升平的景色;姜夔的《扬州慢》中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出了一派冷清沉寂的景象。

2、姜夔《扬州慢》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物是人非中表达对世事无常的感慨。

3、《扬州慢》中虚写扬州十里长街繁华景况的诗句是,实写现在扬州的凄凉情形的诗句是___ _ __,____ ___。

4、《扬州慢》中用拟人手法形容战乱残酷和破坏之深重并从侧面反映了人们对战乱的痛心疾首的诗句是_______ _____,__ ___,____ _______。

5、《扬州慢》中渲染凄凉气氛并暗示敌骑威胁尚未消的诗句是“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

6、《扬州慢》中既写杜郎才智又写扬州荒凉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 ”。

7、《扬州慢》中含蓄地点出扬州昔盛今衰景象的诗句是

8、《扬州慢》中描写眼前波荡月冷的夜景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 ”。

9

______ ”。

10好的诗文往往表现在情景交融上。姜夔《扬州慢(淮左名都)》用“过春风十里,”,写战后萧条之景。

11、“月”在古代诗文中是经常被描写到的形象,如姜夔《扬州慢》中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

2、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

3、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4、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桂枝香 扬州慢情景默写(2)

《桂枝香金陵怀古》 1、写出《桂枝香?金陵怀古》中化用下列诗句的词句。 (1)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_____________。 (2)门外韩擒虎,楼头张丽华:______________。 (3)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桂枝香·金陵怀古》一词中,诗人化用杜牧《泊秦淮》“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的诗句,来借古讽今的句子:,,。 3、《桂枝香?金陵怀古》一词中,表现词人登高望远,所看到的深秋时节金陵最具典型特征的景物的句子:,。 4、《桂枝香?金陵怀古》一词中,词人感叹六朝的历史像流水一样流逝掉,未曾给当朝的人留下什么教训和反思的诗句:,。 5、《桂枝香?金陵怀古》一词中,词人关注到江上的征帆和江边的酒家等人文景观的诗句:,。 6、《桂枝香》一词中,词人把目光投射到江天一色的远景,描写景物动静结合,凸显“画图难足”的诗句:,。 《扬州慢》 1、写出《扬州慢》中化用了杜牧诗句的词句 (1)春风十里扬州路:,。 (2)豆蔻梢头二月初:。 (3)二十四桥明月夜:,、。 2、杜牧诗云“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写出了扬州歌舞升平的景色;姜夔的《扬州慢》中说“,、”,写出了一派冷清沉寂的景象。 3、姜夔《扬州慢》中的“,、”,在物是人非中表达对世事无常的感慨。 4、《扬州慢》中虚写扬州十里长街繁华景况的诗句是,实写现在扬州的凄凉情形的诗句是:,。 5、《扬州慢》中用拟人手法形容战乱残酷和破坏之深重并从侧面反映了人们对战乱的痛心疾首的诗句是:,,。 6、《扬州慢》中渲染凄凉气氛并暗示敌骑威胁尚未消的诗句是“、,”。 7、《扬州慢》中既写杜郎才智又写扬州荒凉的诗句是“,”。 8、《扬州慢》中含蓄地点出扬州昔盛今衰景象的诗句是:,。 9、《扬州慢》中描写眼前波荡月冷的夜景的诗句是“,、”。 10、《扬州慢》中描写红药自生自灭无人欣赏情形的诗句是“,”。 11、好的诗文往往表现在情景交融上。姜夔《扬州慢(淮左名都)》用“,”,写战后萧条之景。 12、“月”在古代诗文中是经常被描写到的形象,如姜夔《扬州慢》中的“,、”。 13、姜夔《扬州慢》中,诗人借景抒情,用“、,”,来渲染扬州城经过战争的破坏后,变得凄凉、衰败、空寂。 14、《扬州慢》中,词人含蓄地写出心目中的扬州城与眼前的扬州城差别巨大的诗句:,。 15、《扬州慢》的“、,”三句,作者从听觉和触觉两个角度把角声的凄凉和天气的寒冷联系在一起,突出人为的感情色彩 16、姜夔《扬州慢》中的“,”与杜甫《春望》中“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用笔相似,都以草木繁荣反衬荒凉衰败。

扬州慢 (姜夔)

《扬州慢》教案 【教学目标】 1、理解宋词婉约派风格特点:情景交融、低沉伤感、讲究和谐 2、掌握虚实结合写作方法 3、体味伤古怀今情感及“清冷”意境 4、与辛弃疾词《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比较阅读,体味豪放派与婉约派不同风格 【教学重、难点】 抓词眼“空城”,分析景物“清冷”特点,体味《黍离之悲》感情 【教学设想】努力贯彻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思想,指导学生对《扬州慢》进行个性化解读。 【教学步骤】 一、导入语 中国有一个城市被称为“中国的月亮城”,因为这里的月亮最多情,这里的月光最温柔,这里的月色最蒙胧,这个城市叫“扬州”。正所谓“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800多年前,有一位年仅21岁的词人经过扬州时却有着不同的感受,别有一番滋味,这位词人叫姜夔,之后写下一首词叫《扬州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首别是一番滋味的词。 二、解题及背景介绍 “慢”指慢曲,依曲调舒缓的慢曲填写词,一般比较长,同长调一样在91字以上。 这首词写于宋孝宗淳熙三年(1176)冬至曰,即金兵第二次南侵后的第十五年。词前的小序对写作时间、地点及写作动因均作了交待。姜夔因路过扬州,目睹了战争洗劫后扬州的萧条景象,抚今追昔,悲叹今曰的荒凉,追忆昔曰的繁华,发为吟咏,以寄托对扬州昔曰繁华的怀念和对今曰山河残破的哀思。 三、作者简介 姜夔(约1155-1221),字尧章,别号白石道人。鄱阳(今波阳县)人。南宋著名诗词作家、音乐家。是南宋唯一词调曲谱传世的杰出音乐家。他的书法也为当时人所称道。 姜夔少年丧父,曾随姊生活。得亲友介绍,就学于诗词名流千岩老人萧德藻夔为人清高,不汲汲于功名,一生困顿。终其身为布衣;但以诗词、音乐及书法与人交往。自青年时期起广为交游,往反羁滞于江淮湖杭之间;结识了当时宿儒名士如范成大、杨万里、辛弃疾等人。

《扬州慢》 姜夔 教学设计

扬州慢姜夔 教学目标: 1、了解姜夔及其词作 2、掌握本词情景交融、虚实相济的写法 3、鉴赏本词用典的技法 德育目标: 体会词中的“黍离之悲”,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重难点: 体会情景交融、虚实相济的写法 教学方法:探讨、点拔法,比较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师生一起复习前几节课的内容,指出词分婉约、豪放。重点复习婉约派词的特点,指出本词的作者也是婉约派的代表人物。 二、解题作者简介:引导学生结合注释介绍姜夔,教师稍作补充。他一生未仕,精通音律,能自度曲。所以他的词牌往往和词题是一致的。扬州慢可以看出写的是扬州战后的景象,又是慢词,故称扬州慢。 三、学生自由朗读课文体会感情 教师放录音,学生跟读,进一步体会本词传达的情感,讨论明确本词的情感基调(诗人为国家的残破以及人民的不幸而及其沉痛的心情) 四、引导学生结合注释,进行探讨,把握本词的文意及结构 问:本词的写作背景和缘由从哪儿可以找到? 引导学生讨论明确: 在小序中可以看出作者为何写这首词,以及写本词的目的,即抒发“黍离之悲”。(要求学生找出有关词句) 追问:作者是如何书法自己的“黍离之悲”的?(即本词的文意及结构如何) 讨论明确:(结构示意) 所见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萧条冷落) 空城二十四桥明月 所闻清角吹寒(凄清) 所感杜郎须惊(难言之痛) 对比手法 “黍离之悲” 冷月无声(凄清) 桥边红药(感时伤乱) 教师在和学生分析的过程中重点解决以下字词: 霁,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冷月,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五、引导学生研究探讨本词和前面的几首婉约词的不同 要求学生结合前面的婉约派词来感受(文学史指出‘他的贡献主要在于对传统的婉约派词的表现艺术进行改造,建立起新的审美规范’) 明确:语言由“俗”变雅,内容有开拓(如本词跳出了以往的词为表现个人的狭隘情感的范围,把国家和个人联系在一起),具体分析略。 六、要求学生进一步探究本词独特的写作技巧 ①明确:本词着重用了虚实相生的写作技巧 具体分析:词的一开头,使用虚写“淮左名都,竹西佳处,”是作者想象中的昔日扬州繁华的景象。接着是虚实相结合的写法,“春风十里”是虚写,“尽荠麦青青”是实写,这对比鲜明的图景,自然有昔胜今衰的感慨!由此词人直抒胸臆,最后从听觉处渲染。 词的下片分两层,第一层虚写,以杜牧的难赋深情杜郎须惊反衬出今日扬州的凄凉,后一层实写,写二十四桥明月,发出年年知为谁生的感慨。综观全词,有实有虚,有情有景跌宕生姿,情景交融。 ②引用前人诗句(杜牧)是本词的另一特色(引导学生和辛弃疾词作比) 明确:引用前人诗句是词中用典的又一种方式,引用的目的是加深词中意境,使人联想而寻于言外。(举例略) 拓展延伸:词中引用杜牧词的用处? 通过对比,抚今追昔,有力地表达了作者对扬州的昔胜今衰的感伤。 七、课堂小结并完成课后练习 附:板书设计所见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萧条冷落) 空城二十四桥明月 所闻清角吹寒(凄清) 所感杜郎须惊(难言之痛)对比手法

(完整版)扬州慢情景默写

扬州慢情景默写 1、杜牧诗云“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写出了扬州歌舞升平的景色;姜夔的《扬州慢》中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出了一派冷清沉寂的景象。 2、姜夔《扬州慢》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物是人非中表达对世事无常的感慨。 3、《扬州慢》中虚写扬州十里长街繁华景况的诗句是,实写现在扬州的凄凉情形的诗句是___ _ __,____ ___。 4、《扬州慢》中用拟人手法形容战乱残酷和破坏之深重并从侧面反映了人们对战乱的痛心疾 首的诗句是_______ _____,__ ___,____ _______。 5、《扬州慢》中渲染凄凉气氛并暗示敌骑威胁尚未消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6、《扬州慢》中既写杜郎才智又写扬州荒凉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7、《扬州慢》中含蓄地点出扬州昔盛今衰景象的诗句是 8、《扬州慢》中描写眼前波荡月冷的夜景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9、《扬州慢》中描写红药自生自灭无人欣赏情形的诗句是“__ _______,___ ______ ”。 10好的诗文往往表现在情景交融上。姜夔《扬州慢(淮左名都)》用“过春风十里,”,写战后萧条之景。 11、“月”在古代诗文中是经常被描写到的形象,如姜夔《扬州慢》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 2、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 3、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4、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5、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6、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 7、 8、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 9、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10、尽荠麦青青 11、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

小学四年级地方课程传统文化优秀教案山东大学版

小学四年级地方课程传统文化教案 第一课时1、南园十三首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李贺及其《南园十三首》的原文及译文。背诵这首诗。 教学过程: 一、经典回放。 1、读原文,学生初步感知。 2、学生谈感受。 二、出示译文。 学生与原文对照,进行自学。 三、温馨点击。 读读,增长知识并从中受到教育。 四、活动广角。 学生谈谈交流背过的写景的古诗。 五、成长阶梯。 认真填写。

第二课时 2、无题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李商隐及其《无题》的原文及译文。背诵这首诗。 教学过程: 一、经典回放。 1、读原文,学生初步感知。 2、学生谈感受。 二、出示译文。 学生与原文对照,进行自学。 三、温馨点击。 读读,增长知识并从中受到教育。 四、活动广角。 1、《无题》可是千古吟诵的佳作,把它做成读书卡片。 2、寻找《无题》的曲子,学唱。 五、成长阶梯。 认真填写。 第三课时 3、问刘十九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白居易及其《问刘十九》的原文及译文。背诵这首诗。 教学过程: 一、经典回放。 1、读原文,学生初步感知。 2、学生谈感受。 二、出示译文。 学生与原文对照,进行自学。 三、温馨点击。 读读,增长知识并从中受到教育。 四、活动广角。 1、背过这首诗。 2、你还读过白居易的哪些诗? 3、再读古诗《过故人庄》。 五、成长阶梯。 认真填写。 第四课时 4、塞上听吹笛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高适及其《塞上听吹笛》的原文及译文。背诵这首诗。 教学过程: 一、经典回放。 1、读原文,学生初步感知。 2、学生了解边塞诗人高适。 二、出示译文。 学生与原文对照,进行自学。 三、温馨点击。 读读,增长知识并从中受到教育。 四、活动广角。 1、背诵古诗。 2、找另外描写边塞军事生活的诗歌来读一读。 3、欣赏李白《与史郎中饮听黄鹤楼上吹笛》 五、成长阶梯。 认真填写。 第五课时 5、塞上听吹笛

教案扬州慢 隔溪梅令

《扬州慢》教案 教学目标 1、理解宋词婉约派风格特点:情景交融、低沉伤感、讲究和谐 2、掌握虚实结合写作方法 3、体味伤古怀今情感及“清冷”意境 教学重、难点 抓词眼“空城”,分析景物“清冷”特点,体味"黍离之悲"感情 1、作者及背景介绍 姜夔(1155—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人。少随父宦游,往来沔、鄂几近二十年。父死,流寓湘、鄂,诗人萧德藻赏其才,以侄女妻之,携之同寓湖州,因与苕溪白石洞天为邻,故以之为号。姜夔通音律,精赏鉴,工翰墨。为诗初学黄庭坚,而自拔于宋人之外,所为《诗说》,多精至之论。尤以词著称,能自度曲,为词格调甚高,清空峭拔,对南宋风雅词派甚有影响,被清初浙西词派奉为圭臬。 “慢”指慢曲,依曲调舒缓的慢曲填写词,一般比较长,同长调一样在91字以上。本词是作者21岁路经扬州时有感而作的。扬州在唐代繁华兴盛,是南北交通的枢纽,对外贸易的重要商埠。但到了宋朝,由于女真族多次南侵,扬州屡遭战争洗劫,终于被弄得残破不堪。这首词描绘了古城扬州的荒凉景象,指出了残败的原因,反映了作者的故国之思和对祖国前途的深切关心。 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回答问题。 1、词前小序交待了什么内容?写作目的是什么?作者的情感基调是什么? 2、扬州在隋、唐、北宋期间曾经是著名的繁华之地,词人眼前的扬州城又是怎样的呢?上阕中哪一个词最能概括扬州城现在的特点?“空城”之“空”表现在哪里?找出相关的诗句。 3、下阕中,词人想象唐朝的杜牧来到扬州,他会是什么感受?为什么?

4、词人写昔日的扬州与眼前的扬州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所谓“黍离之悲”,即作品中的寄慨很深的家国之恨。《诗经?王风?黍离》“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行迈靡靡,中心摇摇。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诗序》中称: 《黍离》,闵宗周也。周大夫行役至于宗周,过故宗周庙室,尽为禾黍,闵宗周之颠覆,彷徨不忍去而作是诗。”后来就用“黍离之悲”表示家国残破之痛。词的上、下阙各有侧重,通篇与词前小序结合,紧扣驻、看、闻、想以抒发“黍离之悲”并运用联想把昔日的盛况反映今日的荒凉,构想巧妙,对比强烈,情景相生,色彩鲜明,加上作者又精通音律,注重词法,写来音调和谐,辞句精炼,委婉含蓄,结构严密,体现了婉约派的词风。 鬲溪梅令教案 一、背景介绍 姜夔《鬲溪梅令》(好花不与殢香人)是姜夔的自度曲。小序所称“寓意”者,即借梅怀人。上片赋惜梅,词人惟恐时不我待,梅英飘落,绿叶成阴。下片写寻梅,忆昔荡舟赏梅,是铺垫之笔。现今,孤山觅芳,惟闻翠鸟啼春。作品通篇梅即人,人即梅,梅人合一。 二、诗词解读: “好花不与殢香人。”起笔运用提空描写,空中传恨。好花即梅花,亦暗喻所念之情人。以好形容花,纯然口语而一往深情。殢香人是词人自道。好花不共惜花人,美人不与怜香惜玉者,传尽天地间一大恨事。

姜夔《扬州慢》赏析(20191124100131)

姜夔《扬州慢》赏析 这首词写于宋孝宗淳熙三年(1176)冬至日,词前的小序对写作时间、 地点及写作动因均作了交待。姜夔因路过扬州,目睹了战争洗劫后扬州的萧条 景象,抚今追昔,悲叹今日的荒凉,追忆昔日的繁华,发为吟咏,以寄托对扬 州昔日繁华的怀念和对今日山河破的哀思。 淮左名都”:宋朝设置淮南东路“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住初程。”“ 和淮南西路,淮南东路称淮左,扬州是淮南东路的治所。“竹西”是扬州城东的竹西亭,是扬州的一处古迹。词一开始就点出扬州是淮左的著名的都城,而竹西 亭又是环境清幽、景色迷人的名胜,这一切吸引着词人在开始的旅程中下马驻 足停留。 “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词人想好好地游游名城,观赏古迹,但看 到的却是一番凄凉荒芜的景象。杜牧《扬州》诗描写扬州是“街垂千步柳,霞映两重城。”在《赠别》诗中又说:“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昔日的扬州如此风光绮丽,而如今的扬州却是一片青青的荠菜和野麦了。“荠麦青青”,衬托出昔日的亭台楼阁已荡然无存,这里的居民也已在战乱中死亡或逃散,无 比萧条。 “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自从高宗时金人两次南侵, 古都扬州只剩下荒废的池台和高大的古树,而劫后幸存的人们不愿再提起那几 次可怕残忍的战争。可见战争给人的创痛太巨大了,伤痕还刻在他们的心上。 “犹厌言兵”表示人们对战争的极度憎恨,也刻画了曾经创伤的人们的复杂的心理 犹厌言兵’四字,包括无限伤乱语,他 状态。陈廷焯在《白雨斋词话》中说:“‘ 人累千百言,亦无此韵味”。 “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词继续描写空城荒凉的景象。到了黄 昏时分,戍楼上又吹起了凄凉清苦的号角,使人感想到阵阵的寒意,号角声在 空城上回荡。号角的声音,更反衬出这座空城的可怕的寂静。有时是无声胜有 声,这里是以有声反衬无声,更觉凄凉静寂。 词的上片写景,着重写词人初到扬州的所见所闻,一片萧条、空阔、冷 落、荒凉的景象。下片写情,用杜牧重新来到扬州的假想,伤今怀古,抒发感 慨。

(完整版)扬州慢公开课课堂实录

扬州慢(教学实录) 执教者:宋志贺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共同来学习一首词《扬州慢》。我们学到有关扬州的诗句都有哪些呢?生:“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师:李白的这首诗写出了扬州的俊秀和美丽。南朝殷芸的“腰缠十万贯,骑鹤下扬州”,写出了扬州的富庶繁华,徐凝的“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写出扬州的温婉与可爱。今天,我再来看看姜夔笔下的扬州又是怎样的。(教师板书课题、作者) 师:大家先来看看这首词和我们前面学过的词相比多了什么? 生:词的前面有一段序言。 师:很好,我们一起来读一下词前这段序言。 (学生齐读) 师:同学们读的很流畅,从这段小序中你都读出了哪些内容呢。 生:交代了时间是在“淳熙丙申至日”;地点“维扬”;创作原因是“感慨今昔”;景物(夜雪初霁,荠麦弥望。四顾萧条,寒水自碧。 师:这些景物有何特点呢? 生:“萧条” 师:刚刚我们一起还原了词的创作背景。南宋丙申年的冬至日,词人路过这座江南名城,昔日繁华的城市已经变得四顾萧条,词人心中怆然,于是把万千感慨写进了这首词中。这种感慨悲伤又被称为什么呢? 生:黍离之悲。 师:你能说说“黍离之悲”具体指什么吗? 生:注解上说是周人缅怀故都之作,后指故国之思 师:很好,同学们能够从看书下注释去寻找答案。《黍离》是《诗经?王风》中的篇名。(幻灯片,“黍离之悲”介绍)。 师:“彼黍离离”,“离离”是指繁茂的样子,“彼黍离离”的意思是说草木长得茂盛,而草木越茂盛往往也就暗示国事的衰败,可以联想到“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后人用“黍离之悲”来形容昔盛今衰之悲、亡国失土之悲。 师:诗词要通过反复诵读才能体味出诗人内在的情感,走入诗人的内心世界。下面请一位同学先来读一下。 (生诵读课文) 师:同学们认为他读的怎么样?谁能来品评一下。 生1:读的很流畅,但是情感还不够丰富。 生2:读的太快了,节奏感不太强。 师:你认为这首词应该带着怎样的情感去读。 生3:读时应该注意抑扬顿挫。 生4:应该注意轻重缓急。 师:同学们说的很好,从《扬州慢》的标题我们知道这是一首慢词,既然是慢词就要尽量读的慢一些,节奏舒缓一些,停顿要长一些,最好读出荡气回肠的感觉。下面我们一起来读一遍。 (生齐读课文,声音洪亮) 师:从同学们的诵读中仿佛看到了词人在冬雪初霁的晚上,独自骑着马缓缓走进扬州城的情景。可是这座昔日繁盛的都城,今日又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呢?文中哪个字能够概括出此时扬州城的特点。

《扬州慢》教学设计

《扬州慢》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姜夔及其词风。 2、体会作者蕴涵在作品中的抚今追昔的哀思 3、了解本词的虚实结合(虚实对比)的写法教学重点:目标3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这是唐代诗人杜牧的名句,吟咏了二十四桥的美景,几百年后,又有一位文人路过此地,化用了这一名句,写下了一首流传千古的词作,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南宋诗人姜夔的名作----《扬州慢》。 二、作者、背景及解题 1、姜夔(约1155 —约1221 ),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属江西)人。一生未入仕途,以布衣出入于公卿之门,善书法、精音乐、能自度曲。诗词俱工,词尤负盛名。词多纪游、咏物、感叹身世飘零,亦有寄寓忧国伤时之作。有《白石道人诗集》、《白石道人歌曲》。 2、本词是作者22岁时路过扬州所作。词人虽然初到扬州,但对这样一座历史名城并不陌生。然而,在南宋时,金兵频频南侵,扬州屡遭兵火,如今映入作者视野的却是一片荒芜,满目疮痍,词人顿生山河破碎之感。作者写本词时,宋金隆兴和议已达12年之久。南宋朝廷苟安半壁,朝纲废弛。词人目睹当年经强敌侵凌后扬州城的累累伤痕和苦难频仍的现实,岂能无动于衷?因而追怀丧乱,感慨今昔,写下了这首词,抒发了《黍离》之悲。 3、题解。 这首词的词牌是什么?(扬州慢)这首词的题目是什么?(扬州慢) 明确:这首词是一首慢词。慢词是依据曲调舒缓的慢曲填写的词,一般都比较长。姜夔作词,常自谱曲而不用现成曲调,所以词牌词题是统一的。《扬州慢》既是词调(词牌)又是题目,与词的内容密切相关,后来只被用作词谱,就与词的内容无关了。 三、整体把握。 1、学生自读课文 2、词前小序交待了什么内容? 明确:交待了词作的时间(淳熙丙申至日),及眼前所见所闻扬州景色(夜雪初霁,荠麦弥望。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写作的缘由(感慨今昔),他人的评价(以为有《黍离》之悲也)。 3、小序中有一句话揭示了这首词的主题,是哪一句? 明确:“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 一句“《黍离》之悲”深刻的概括了这首词的主题。 四、学习词作。 1、学生朗读词,领会大意。 2、词中是如何表现这种国家沦亡的悲痛的? 虚实对比(对比衬托) 虚指:过去的扬州实指:战争洗劫后的扬州 3、那么如今被洗劫一空的扬州城变成什么样了?哪一个词最能概括扬州城现在的特点? “空城” ——破败荒凉。

扬州慢情景默写教学提纲

扬州慢情景默写

精品资料 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 谢谢2 扬州慢情景默写 1、杜牧诗云“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写出了扬州歌舞升平的景色;姜夔的《扬州慢》中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出了一派冷清沉寂的景象。 2、姜夔《扬州慢》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物是人非中表达对世事无常的感慨。 3、《扬州慢》中虚写扬州十里长街繁华景况的诗句是,实写现在扬州的凄凉情形的诗句是___ _ __,____ ___。 4、《扬州慢》中用拟人手法形容战乱残酷和破坏之深重并从侧面反映了人们对战乱的痛心疾首的诗句是_______ _____,__ ___,____ _______。 5、《扬州慢》中渲染凄凉气氛并暗示敌骑威胁尚未消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6、《扬州慢》中既写杜郎才智又写扬州荒凉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 ”。 7、《扬州慢》中含蓄地点出扬州昔盛今衰景象的诗句是 8、《扬州慢》中描写眼前波荡月冷的夜景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9______ ”。 10好的诗文往往表现在情景交融上。姜夔《扬州慢(淮左名都)》用“过春风十里, ”,写战后萧条之景。 11、“月”在古代诗文中是经常被描写到的形象,如姜夔《扬州慢》中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 2、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 3、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4、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姜夔《扬州慢》同步练习

姜夔《扬州慢》同步练习 教学参考 0529 1801 姜夔《扬州慢》同步练习 检查我的基础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1)荠麦()(2)戍角()(3)黍离 ()(4)豆蔻() 答案(1)jì(2)shù(3)shǔ(4)kòu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夜雪初霁()(2)荞麦弥望() (3)予怀怆然()(4)自度此曲() (5)解鞍少驻初程() 答案(1)雨过天晴(2)满(3)悲伤(4)自己创作(5)初到扬州 3.请用斜线在下列词句应停顿的地方作出标记。 (1)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2)自胡马窥江去后 (3)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 (4)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 答案(1)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2)自/胡马窥江去后(3)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4)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 4.姜夔,字__________,自号__________,饶州鄱阳(今江西波阳)人,南宋著名词人、音乐家。著有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尧章白石道人《白石道人词集》

5.北宋时期使词具有较多社会内容的是号称“慢词”圣手的__________,因做过屯田员外郎,所以世称__________;开拓题材领域,突破音律束缚,创立豪放词风的是__________;南宋初期豪放派的领袖是__________;词风力求典雅,代表格律词派的作家是__________。 答案柳永柳屯田苏轼辛弃疾姜夔 剖析精彩文段 阅读《扬州慢》,完成6—10题。 扬州慢 姜夔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6.“淮左名都,竹西佳处”,写了昔日____________;而“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则写出___________________,这是运用了________手法,抒发了词人________________之情。 答案:扬州的繁盛昔日繁华长街,如今呈现出一片荒凉景象盛衰对比对国事的痛惜伤感 7.“废池乔木,犹厌言兵”一句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参考答案用了拟人修辞。无情之物怎会“厌言”呢?借此写出了扬州人民的痛苦,并对此表示同情。 8.“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在词中起什么作用? 答案承上启下。 9.《扬州慢》写了哪些景象? 参考答案景象:夜雪初霁,荠麦青青,废池老树,黄昏清角,寒气空城,波心冷月,桥边红药。这些景象写出了扬州遭劫后的荒凉、寂寞,渲染了郁闷悲凉的气氛,景中含情,寄托了感怀家园、伤时念乱的无限痛惜之情,并形成这首词令人回味的意境。 10.在这首词中,姜夔大量化用杜牧的词句,这是为什么?

2021年扬州慢情景默写之令狐采学创编

扬州慢情景默写 欧阳光明(2021.03.07) 1、杜牧诗云“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写出了扬州歌舞升平的景色;姜夔的《扬州慢》中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出了一派冷清沉寂的景象。 2、姜夔《扬州慢》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物是人非中表达对世事无常的感慨。 3、《扬州慢》中虚写扬州十里长街繁华景况的诗句是,实写现在扬州的凄凉情形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 4、《扬州慢》中用拟人手法形容战乱残酷和破坏之深重并从侧面反映了人们对战乱的痛心疾首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扬州慢》中渲染凄凉气氛并暗示敌骑威胁尚未消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6、《扬州慢》中既写杜郎才智又写扬州荒凉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7、《扬州慢》中含蓄地点出扬州昔盛今衰景象的诗句是 8、《扬州慢》中描写眼前波荡月冷的夜景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9、《扬州慢》中描写红药自生自灭无人欣赏情形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 ”。 10好的诗文往往表现在情景交融上。姜夔《扬州慢(淮左名都)》用

“过春风十里,”,写战后萧条之景。 11、“月”在古代诗文中是经常被描写到的形象,如姜夔《扬州慢》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 2、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 3、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4、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5、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6、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 7、 8、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 9、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10、尽荠麦青青 11、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

姜夔《扬州慢》赏析与问题思考

姜夔《扬州慢》赏析与问题思考 原词:淳熙丙申至日,余过维扬。夜雪初霁,荠麦弥望。入其城则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余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黃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須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一.作者简介: 姜夔(约1155-1221),字尧章,别号白石道人。鄱阳(今波阳县)人。南宋著名诗词作家、音乐家。是南宋唯一词调曲谱传世的杰出音乐家。他的书法也为当时人所称道。 姜夔少年丧父,曾随姊生活。得亲友介绍,就学于诗词名流千岩老人萧德藻夔为人清高,不汲汲于功名,一生困顿。终其身为布衣;但以诗词、音乐及书法与人交往。自青年时期起广为交游,往反羁滞于江淮湖杭之间;结识了当时宿儒名士如范成大、杨万里、辛弃疾等人。 他每自创词牌,自制新调曲谱,并能吹弹伴和,只有北宋的周邦彦在自作词曲方面,能与他相提并论,世人因称“前有美成,后有尧章”。 姜夔的诗,风格高秀,继承和发展了江西诗派的风韵,有《白石诗集》传世。他的词曲更为后世所推崇。词集《白石道人歌曲》。姜夔和吴文英等成为南宋前期词家婉约派主要代表,强调音乐性,被认为是词家的正宗。姜夔词的风格是:清新峻拔,立意幽远,炼字琢句,倚声协律。 二.写作背景 这首词写于宋孝宗淳熙三年(1176)冬至曰,即金兵第二次南侵后的第十五年。词前的小序对写作时间、地点及写作动因均作了交待。姜夔因路过扬州,目睹了战争洗劫后扬州的萧条景象,抚今追昔,悲叹今曰的荒凉,追忆昔曰的繁华,发为吟咏,以寄托对扬州昔曰繁华的怀念和对今曰山河残破的哀思。 三、全词赏析 小序末“千岩老人”指老诗人萧德藻。萧赞赏此词是晚些年的事,故小序末句是后加的。“黍离”是《诗·王风》篇名,周大夫经西周旧都,见已荒废作了庄稼地长了禾黍,故作诗吊之。首句“彼黍离离”,“离离”指庄稼繁茂也指心情忧伤。 这首词的特点,写景抒情,多在虚处,沉郁蕴藉,韵味无穷。 1、综观全词,写扬州的过去的盛况,都是虚笔。“淮左名都”,不过耳闻;“竹西佳处”,也非目见;“春风十里”,既不指当时,也不是具体景物,但一组合,显出扬州昔日的繁华。为下文对比铺垫。 2、写扬州的今日,虽是实写,但只用大笔勾勒。善于选择最能表现战后百事萧条的典型事物来淡笔点染,留下开阔空间让读者去想象:说“废池乔木”,说“荠麦青青”,说“清角吹寒”,并用“空”字轻轻一点,一幅城市破败,弦管不闻,人烟稀少的图景便宛然在目。 3、这首词里也没有一个字正面抒情。“厌言兵”的是“废池乔木(树尤如此,人何以堪?)”,惊叹扬州的是“杜郎(面对破败荒凉的扬州城,恐怕再也做不成“扬州梦”,写不出“豆蔻词”了)”,凄冷无声是“月”(所谓“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开无主的是“红药”——用一问,以花的无知称人的有情。 姜夔的词抒情写景,都不执着于具体细致的刻划描绘,总是写得空灵、?疏淡,有时比起慷慨发怒,一泄无余,更能激起读者去进行再创造,更具有艺术感染力。 把“予过维扬”的过程写得很有层次,驻、看、闻、想,步步写来,有条不紊。描写中很注意声色(如清角,荠麦等),动静(如波心,空城等),很见作者功力。 思想内容: 叙写金兵入侵对扬州城的严重破坏,抒发悲凉痛惜的思绪。但诗人怀念的是士大夫的野游生活,作品未曾深入接触平民的疾苦。

《扬州慢》教学设计

《扬州慢》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有感情地朗诵词作,通过揣摩语言理解词人表达的悲情;学习本文中对比、虚实结合、用典等写作手法;熟读并背诵《扬州慢》。 过程与方法诵读、想象,今昔对比中体会诗歌内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者蕴涵在作品中的抚今追昔的哀思。 教学重点学习本文中对比、虚实结合、用典等写作手法;引导学生深入体会黍离之悲的情感,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的意识。 教学难点从扬州的今昔变化中,深刻体会黍离之悲、家国情怀。 教学过程 一、杜牧心中的扬州 1.齐读下面的诗歌。 赠别二首其一(唐)杜牧 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简评:十里扬州街,春风浩荡,佳丽云集,且山美水美人更美,难怪乾隆爷要一次又一次地下江南。 寄扬州韩绰判官(唐)杜牧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简评:一首诗,能成就一个景点。明月之下的二十四桥,已成扬州永恒的文化地标。 遣怀(唐)杜牧 落魄江南载酒行,楚腰纤细掌中轻。 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 简评:让人做了十年也不愿意醒来的美梦,也只有扬州了。 题扬州禅智寺(唐)杜牧 雨过一蝉噪,飘萧松桂秋。 青苔满阶砌,白鸟故迟留。 暮霭生深树,斜阳下小楼。 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 简评:扬州有人声喧哗的街巷与酒肆,也有宁静的禅智寺和竹西路。爱热闹的,爱幽静的,均能找到去处,动静皆宜。 2.扬州自古就是是我国的历史文化名城之一,素有“淮左名都”之誉。自古以来,即为人文荟萃之地, 早在六朝时,就有“腰缠十万贯,骑鹤上扬州”之说鼎盛时期的扬州,春风十里,歌舞升平唐。那么,南宋时期的扬州又是什么样的景象呢?下面,我们就一起跟随南宋后期著名的布衣词人姜夔的的脚步,看看他到扬州后见到了什么? 二、姜夔心中的扬州 (一)作者简介,知人论世

高中语文文言文姜夔《扬州慢》原文和译文

高中语文文言文姜夔《扬州慢》原文和译文 原文: 淳熙丙辛日,予过维扬。夜雪初霁,荠麦弥望。入其城,则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译文: 扬州是淮河东边著名的大都,在竹西亭美好的住处,解下马鞍少为停留,这是最初的路程。经过春风吹遍了扬州十里,都是荠菜麦子一派青青。自从金兵进犯长江回去以后,荒废了池苑,伐去了乔木,至今还讨厌说起旧日用兵。天气渐渐进入黄昏,凄凉的画角吹起了冷寒,这都是在劫后的扬州城。 杜牧有卓越的鉴赏,料想今天,重来此地一定吃惊。即使“豆蔻”词语精工,青楼美梦的诗意很好,也困难表达出深厚的感情。二十四桥仍然还在,却桥下江中的波浪浩荡,凄冷的月色,处处寂静无声。怀念桥边的红芍药,可每一年知道它替什么人开花繁生! 赏析 尽管姜夔一生以游士终老,但白石词并不仅仅是游士生涯的反映,展现在他笔下的是折射出多种光色的情感世界。诚然,由于生活道路和审美情趣的制约,较之辛词,姜词的题材较为狭窄,对现实的反映也略显淡漠。但他并不是一位不问时事的世外野老。姜夔身历高、孝、光、宁四朝,其青壮年正当宋金媾和之际,朝廷内外,文恬武嬉,将恢复大计置于度外。姜夔也曾因此而痛心疾首,深致慨叹。淳熙二年,他客游扬州时便有感于这座历史名城的凋敝和荒凉,而自度此曲,抒写黍离之悲。在作年可考的姜夔词中,这是最早的一首。上片由“名都”、“佳处”起笔,却以“空城”作结,其今昔盛衰之感昭然若揭。“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虚处传神,城池荒芜、人烟稀少、屋宇倾颓的凄凉情景不言自明,这与杜甫的“城春草木深”(《春望》)用笔相若。“春风十里”,并非实指一路春风拂面,而是化用杜牧诗意,使作者联想当年楼阁参差、珠帘掩映的盛况,反照今日的衰败景象。“胡马窥江”二句写金兵的劫掠虽然早已成为过去,而“废池乔木”犹以谈论战事为厌,可知当年带来的战祸兵燹有多么酷烈!陈廷焯《白雨齐词话》认为:“‘犹厌言兵’四字,包括无限伤乱语,他人累千百言,亦无此韵味。”姜词以韵味胜,其佳处即在于淡语不淡,其中的韵味反倒是某些浓至之语所不及的。“清角”二句,不仅益增寂凄,而且包含几多曲折:下有同仇敌忾之心,而上无抗金北伐之意,这样,清泠的号角声便只能徒然震响在兵燹之余的空城。词的下片,作者进一步从怀古中展开联想:晚唐诗人杜牧的扬州诗历来脍炙人中,但如果他重临此地,必定再也吟不出深情缱绻的诗句,因为眼下只有一弯冷月、一泓寒水与他倘佯过的二十四桥相伴;桥边的芍药花虽然风姿依旧,却是无主自开,不免落寞。尤其“二十

寇永升老师的《祝福》和《扬州慢》教学

执教者寇永升观察者高家风、刘祥 《祝福》教学实录 一、导入 教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文章是谁写的他是哪里人写的是发生在哪里的事情文中写的那个人物是谁 学生:鲁迅,浙江绍兴作家写的发生在浙江的人和事,祥林嫂…… 教师:同学们是什么地方人 学生:浙江人。 教师:同学们都是浙江人,又是小说所写的人物的同乡,从这两个方面看你们都是主人啊!看高一(5)班同学的啦! 二、研读文本 从第二部分祥林嫂第一次来鲁镇做工开始,问题预设与讨论、交流、概括生成: 教师:我请三名同学朗读第二部分1―3节,投影出示:男生:从年龄、外貌、身世遭遇、性格几个方面概括介绍祥林嫂;女生:概括介绍祥林嫂做工表现情况。 学生1:祥林嫂的年龄是二十六七岁,外貌是脸色青黄,但两颊却还红的。叫她祥林嫂,说说是自己母家的邻居,死了当家人所以出来做工了…… 学生2:安分耐劳。 学生3:不很爱说话,人家问了才回答。 学生4:坚持不懈地做,食物不论,力气不惜;到了年底扫尘、洗地、杀鸡、宰鹅全包揽了,而她反而满足,脸上有了笑影…… 教师:请大家把书翻到第一部分第2小节,范读:“这是鲁镇年终的大典……”请问同学们一个问题:鲁四老爷家里雇用祥林嫂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学生5:“是为了准备年终的祝福,祝福是鲁镇年终的大典,杀鸡宰鹅等等的事情都需要雇人,他们雇祥林嫂主要是为了这件事情……” 教师:请同学集体诵读第3小节(关注如何读“雇着了”三字,形成板书“雇着了”)。刚才那位怎么读的 学生集体:雇着(zháo)了。 教师:什么意思 学生6:雇对了。 教师:那还会雇错了吗 学生7:是说祥林嫂很勤快,干得多…… 教师:雇着了,动机和目的一致了,很划算――还体现在哪些地方学生8:原来找不到女工,现在找到了。 学生7:祥林嫂干得多,但是挣得少,每月工钱五百文……

人教版-语文-高二扬州慢 教案

《扬州慢》教案 Ⅰ、教学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姜夔及其词风。 2、培养学生自行阅读鉴赏中国古代作品的能力,体会作品的意境和内涵。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反复诵读,体会诗歌内涵。 2、比较阅读,与辛弃疾《永遇乐》比较。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体会作者蕴涵在作品中的抚今追昔的哀思 Ⅱ、教学重点 “黍离之悲”的解读。 Ⅲ、教学难点 对名句“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的赏析 Ⅳ、教学课时:一课时 Ⅴ、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这是唐代诗人杜牧的名句,吟咏了二十四桥的美景,几百年后,又有一位文人路过此地,化用了这一名句,写下了一首流传千古的词作,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南宋诗人姜夔的名作----《扬州慢》。 二、新课推进 1、作者简介 中国文学史上,宋词和前代的唐诗,后代的元曲,都分别是代表一个时代的文学样式。宋词按时代分为北宋、南宋两个时期;按流派,习惯上又分为豪放、婉约两派。豪放派的代表作家是苏轼和辛弃疾,婉约派(也称格律派)在北宋的代表是柳永,在南宋的代表,前期是女词人李清照,后期则推姜夔。《扬州慢》便是姜夔的代表作。 姜夔(1155—1221),字尧章,自号白石道人,鄱阳(今江西波阳)人,南宋著名词人,音乐家。擅长写词,尤精通音律,其词作多咏物纪游,但也暗寓国家分裂、江河变异之慨。由于讲究音律和锤炼字句,其作品精工典雅,意韵谐婉,但也有用典过多,词意隐晦等特点。同时他的词常有小序,提示写作缘由和主旨,大都语言精练,文笔优美,一散一韵,值得并读。在南宋词坛上,姜夔、辛弃疾、吴文英鼎足而三,成为“清空”词派的代表作家,他的词留下了十七首当时用于演奏的古乐谱,对研究唐宋音乐极有价值,留有《白石词》。 在姜夔生活的年代里,南宋小王朝国势危弱,长江以北的淮河一带已成为荒芜的边地。但大多数的士大夫却只顾宴饮逸乐,不思恢复。在词人早期直至晚年的部分作品中,能针对这种情况,反映了一定的爱国精神和不满现实的思想,特别是晚年时,他那力主恢复,同情沦陷区人民的思想倾向较之早期作品有进一步的发展。 三、背景简介: 扬州是我国的历史文化名城之一,素有"淮左名都"之誉。远在公元前486

唐诗宋词选读三、四单元理解性默写及答案

唐诗宋词理解性默写 《雨霖铃》理解性默写 1.《雨霖铃》词中渲染分别气氛,融情入景,准确地传达一种凄凉的诗句: ,, 。 2.《雨霖铃》交代一对恋人到长亭告别的时间、地点,烘托出一种浓重的凄凉气氛的 诗句:“,,。”3.《雨霖铃》词中写不忍离别而又不能不别,透露了现实的无情和内心痛苦的诗句: ,、, 4.《雨霖铃》中“,。”这两句写临别之际,一对恋人泪眼朦胧,该有的千言万语要倾诉,因为气结声阻,却连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5.《雨霖铃》下片中“,、”感慨深秋季节的个人的离别之苦,进而推及到一般离人的思想感情,在难言的凄哀中去深沉地思索人们普遍的离别的伤感。 6.《雨霖铃》词中表现主题的诗句:,、 。 7.《雨霖铃》中的“、,”这两句以景写情,寓情于景。一个“念”字领起,说明所描写之景不是眼前的实景。但虚中见实,由推想的情景中更能表现出一对离人此刻的思绪。 8.《雨霖铃》词情景交融、最为人称道(被称为“古今俊语”为人传诵)的诗句: 。 9.《雨霖铃》词中想象和心爱的人长期分离后,再好的时光,再美的景色,也没有心思去欣赏领受的诗句:,。” 10.《雨霖铃》词中“,艺术地把离别之情推向,是词人感 叹与心爱的人后会难期,风情无人诉说之慨。

定风波 1.苏轼的《定风波》作于黄州之贬后的第三个春天,“”一句,由眼前风雨推及整个人生,有力地强化了作者面对人生的风风雨雨,不畏坎坷的超然情怀。“”一句运用双关的修辞手法,道出了词人在大自然微妙的一瞬所获得的顿悟和启示:自然界的雨晴既属寻常,社会人生中的政治风云.荣辱得失又何足挂齿 2.苏轼的《定风波》中“”一句写雨滴打在竹叶上发出响声,你不要感到扫兴,如果你把它当着美妙的音乐来欣赏,就“”了。对客观事物,客观存在不要太在意,不妨去欣赏它。 3.苏轼《初入庐山》诗中写道“芒鞋青竹杖,自挂百钱游;可怪深山里,人人识故侯”。他想图个清净逍遥.自在旷达的生活,即使披着蓑衣在风雨里过一辈子,也处之泰然,这才是人追求的最终生活境界。《定风波》中相对应的句子是:,!。 4.苏轼的《定风波》中“,”写料峭的春风把酒吹醒了,有点冷。冷吗“”,不冷了吧。这个转,转出了味道:当你被外在的困境所困扰时,如果一味的抱怨,可能到顺境时,你也不能把握了。你应该时刻记着“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5.苏轼的《定风波》中“,,”几句写天晴后,回头看看萧瑟处,刚才还是大雨,现在已经天晴了。大自然就是这样,月圆了就缺,缺了有圆,反复循环。当你心静如湖水,全不在意外在事物的得失时,你便可以领悟人生的快乐了。 《声声慢》理解性默写 1.《声声慢》把词人内心深处的悲哀、孤独、寂寞、痛苦表现得淋漓尽致的诗句: ,,。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