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扬州慢情境默写

扬州慢情境默写

扬州慢情境默写
扬州慢情境默写

姜夔《扬州慢》情境默写

1、杜牧诗云“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写出了扬州歌舞升平的景色;姜夔的《扬州慢》中说“_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写出了一派冷清沉寂的景象。

2、《扬州慢》中,用拟人手法,形容战乱残酷和破坏之深重,并从侧面反映了人们对战乱的痛心疾首的诗句是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3、姜夔《扬州慢》中,诗人借景抒情,用“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来渲染扬州城经过战争的破坏后,变得凄凉、衰败、空寂。

4、《扬州慢》中,既写杜郎才智又写扬州荒凉的诗句是“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

5、《扬州慢》中,词人含蓄地写出心目中的扬州城与眼前的扬州城差别巨大的诗句:过春风十里⑽,尽荠麦青青。

6、《扬州慢》中,描写红药自生自灭无人欣赏的情形的诗句是“念桥边红药,

年年知为谁生?”。

7、姜夔《扬州慢》中的“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在物是人非中表达对世事无常的感慨。

8、《扬州慢》中渲染凄凉气氛并暗示敌骑威胁尚未消的诗句是“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9、“月”在古代诗文中是经常被描写到的形象,如姜夔《扬州慢》中的“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

10、扬州慢》中虚写扬州十里长街繁华景况的诗句是,实写现在扬州的凄凉情形的诗句是_过春风十里⑽,尽荠麦青青。

桂枝香 扬州慢情景默写(2)

《桂枝香金陵怀古》 1、写出《桂枝香?金陵怀古》中化用下列诗句的词句。 (1)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_____________。 (2)门外韩擒虎,楼头张丽华:______________。 (3)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桂枝香·金陵怀古》一词中,诗人化用杜牧《泊秦淮》“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的诗句,来借古讽今的句子:,,。 3、《桂枝香?金陵怀古》一词中,表现词人登高望远,所看到的深秋时节金陵最具典型特征的景物的句子:,。 4、《桂枝香?金陵怀古》一词中,词人感叹六朝的历史像流水一样流逝掉,未曾给当朝的人留下什么教训和反思的诗句:,。 5、《桂枝香?金陵怀古》一词中,词人关注到江上的征帆和江边的酒家等人文景观的诗句:,。 6、《桂枝香》一词中,词人把目光投射到江天一色的远景,描写景物动静结合,凸显“画图难足”的诗句:,。 《扬州慢》 1、写出《扬州慢》中化用了杜牧诗句的词句 (1)春风十里扬州路:,。 (2)豆蔻梢头二月初:。 (3)二十四桥明月夜:,、。 2、杜牧诗云“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写出了扬州歌舞升平的景色;姜夔的《扬州慢》中说“,、”,写出了一派冷清沉寂的景象。 3、姜夔《扬州慢》中的“,、”,在物是人非中表达对世事无常的感慨。 4、《扬州慢》中虚写扬州十里长街繁华景况的诗句是,实写现在扬州的凄凉情形的诗句是:,。 5、《扬州慢》中用拟人手法形容战乱残酷和破坏之深重并从侧面反映了人们对战乱的痛心疾首的诗句是:,,。 6、《扬州慢》中渲染凄凉气氛并暗示敌骑威胁尚未消的诗句是“、,”。 7、《扬州慢》中既写杜郎才智又写扬州荒凉的诗句是“,”。 8、《扬州慢》中含蓄地点出扬州昔盛今衰景象的诗句是:,。 9、《扬州慢》中描写眼前波荡月冷的夜景的诗句是“,、”。 10、《扬州慢》中描写红药自生自灭无人欣赏情形的诗句是“,”。 11、好的诗文往往表现在情景交融上。姜夔《扬州慢(淮左名都)》用“,”,写战后萧条之景。 12、“月”在古代诗文中是经常被描写到的形象,如姜夔《扬州慢》中的“,、”。 13、姜夔《扬州慢》中,诗人借景抒情,用“、,”,来渲染扬州城经过战争的破坏后,变得凄凉、衰败、空寂。 14、《扬州慢》中,词人含蓄地写出心目中的扬州城与眼前的扬州城差别巨大的诗句:,。 15、《扬州慢》的“、,”三句,作者从听觉和触觉两个角度把角声的凄凉和天气的寒冷联系在一起,突出人为的感情色彩 16、姜夔《扬州慢》中的“,”与杜甫《春望》中“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用笔相似,都以草木繁荣反衬荒凉衰败。

理解性默写苏教版

默写天天练 1.《劝学》——-荀子 (1)人们常说,活到老,学到老,荀子《劝学》篇中的“”印证了这句话。 (2)韩愈《师说》中“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这句话与荀子《劝学》中的“;”观点相同。 (3)荀子在《劝学》中,表明君子需要通过广泛学习来提升自己的两个句子是“,”。 (4)《劝学》开篇就提出了全文的中心论点,即“学不可以已”。后文以雕刻木石设喻正反对比阐明了学习要持之以恒的句子是“,;,”。 (5)《劝学》中强调君子天性并非有何差异,只是善于借助外力的一句是“,”。 (6)《劝学》中强调空想不如学习的一句是“,”。 (7)《劝学》中在文中强调学习应当用心专一,并且从正面设喻,指出即使像蚯蚓那样弱小,如果用心专一也会有所成的句子是“,,,,”。 (8)《劝学》以劣马与好马进行对比来说明学习贵在坚持的句子是“,;,”。 (9)《劝学》“,”两句,以“木”和“金”为喻来说明只有不断地学习才能够取得进步的道理。 (10)《劝学》中用三组比喻论述了学习重在积累,其中“,”两句阐述“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这个道理。 (11)《劝学》中以蚯蚓为例论证为学必须锲而不舍,坚持不懈,与之相反的是螃蟹用心浮躁,以致造成“,”的后果。 (12)《劝学》中先用两组比喻说明积累的重要性,接着强调积累善行养成高尚的品德,才会得到最高的智慧的句子是“,,”。(13)《劝学》中以“,”两句论证只要坚持不懈地努力奋斗,即使再难的事情也可以做到。 默写天天练 2.《师说》——韩愈 (1)《师说》中韩愈所说的“师”,有其独特含义,明确自己所说的老师不是指启蒙教师的句子是“,,”。 (2)《师说》中本文从多个方面进行对比,抨击“耻学于师”的人,先用古今对比,指出从师与不从师的两种结果,并用一个反问句推断圣人更圣明,愚人更愚笨的原因的语句是“,,” (3)《师说》中本文以为子择师和自己不从师作对比,韩愈直接点明自己的态度,认为这样做,最终导致的结果是“,”。 (4)《师说》中韩愈认为老师的职能是“,”;择师的标准是“,,,”。 (5)《师说》一文中阐述了人不是一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都会有疑惑的观点的句子是“,”。 (6)韩愈在《师说》中指出,选择老师时不要管他的地位和年龄,并用“,”两句说明谁懂得道理,谁就是自己的老师。 (7)韩愈在《师说》中用“,”两句强调懂得道理有先有后,技能学业各有专门研究。 (8)韩愈在《师说》中指出:“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这与韩愈《师说》中“ ,”的观点是相同的。 (9)韩愈在《师说》中说:从师与年纪无关,比自己年纪大的人,闻道在自己之先,要以

《扬州慢》学案附答案

《扬州慢》学案(附答案)(3) 《扬州慢》学案(附答案)(3)文章来自: 《扬州慢》学案 教学目标: 1、学习情景交融、虚实相济的写法。 2、体味忧国伤时的情感及“清冷”的意境。 3、品味词中引用前人词句的写作技巧。 重点难点: 1、学习情景交融、虚实相济的写法。 2、把握忧国伤时的情感,体味“清冷”的意境。 一、导入 扬州自古繁华,而鼎盛在中唐,“商贾如织,故谚称‘扬一益二’,谓天下之盛,扬为一而蜀次之也。”其盛况亦见于唐人姚合诗《扬州春词三首》之三:“春风荡城郭,满耳是笙歌。”当时还有人把“腰缠十万贯,骑鹤上扬州”当作人生的追求目标。杜牧更是在扬州写下多首诗歌来赞叹扬州的繁华: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寄扬州韩绰判官》) “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赠别》其一) “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遣怀》)

当时杜牧任职淮南节度使,与判官韩绰一起寻访佳丽,征歌逐舞,写下不少风流艳句。妓女,在我们看来 是病态社会的畸形儿,但在唐宋文人的心目中,则是都 市繁华的象征。 杜牧时代的扬州令人心向往之,但两百年后,另一 位词人也来到了扬州,那么他看到的景象是不是“十里 长街市井连,月明桥上望神仙。人生只合扬州死,禅智 山光好墓田”(张祜《纵游淮南》)的那个扬州呢? 二、解题,作者、背景简介。 1、姜夔(约1155—约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属江西)人。一生未入仕途,以布衣出入于公卿之门,善书法、精音乐、能自度曲。诗词俱工,词 尤负盛名。词多记游、咏物、感叹身世飘零,亦有寄寓 忧国伤时之作。有《白石道人诗集》、《白石道人歌曲》。以姜夔为代表的风雅词派在传统的美学境界中以韵味的 悠长、意境的空灵、色泽的清冷、气格的峭拔特立于词林。这首词在语言上有它独特过人之处,细细品味,似 乎每一句都有无尽的意蕴。 2、本词是作者22岁时路过扬州所作。词人虽然初 到扬州,但对这样一座历史名城并不陌生。然而,在南 宋时,金兵频频南侵,扬州屡遭兵火,如今映入作者视 野的却是一片荒芜,满目疮痍,词人顿生山河破碎之感。

(完整版)扬州慢情景默写

扬州慢情景默写 1、杜牧诗云“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写出了扬州歌舞升平的景色;姜夔的《扬州慢》中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出了一派冷清沉寂的景象。 2、姜夔《扬州慢》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物是人非中表达对世事无常的感慨。 3、《扬州慢》中虚写扬州十里长街繁华景况的诗句是,实写现在扬州的凄凉情形的诗句是___ _ __,____ ___。 4、《扬州慢》中用拟人手法形容战乱残酷和破坏之深重并从侧面反映了人们对战乱的痛心疾 首的诗句是_______ _____,__ ___,____ _______。 5、《扬州慢》中渲染凄凉气氛并暗示敌骑威胁尚未消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6、《扬州慢》中既写杜郎才智又写扬州荒凉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7、《扬州慢》中含蓄地点出扬州昔盛今衰景象的诗句是 8、《扬州慢》中描写眼前波荡月冷的夜景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9、《扬州慢》中描写红药自生自灭无人欣赏情形的诗句是“__ _______,___ ______ ”。 10好的诗文往往表现在情景交融上。姜夔《扬州慢(淮左名都)》用“过春风十里,”,写战后萧条之景。 11、“月”在古代诗文中是经常被描写到的形象,如姜夔《扬州慢》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 2、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 3、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4、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5、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6、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 7、 8、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 9、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10、尽荠麦青青 11、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

(完整版)理解性默写填空

初中阶段语文古诗词理解性背诵默写汇编 七年级(上)理解性背诵默写 (一)《观沧海》(曹操) 1.《观沧海》中,最能表达作者博大胸襟的句子是: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2.《观沧海》一诗中,描写草木景色的句子是:树木从生,百草丰茂。 3.《观沧海》一诗中写大海水波动荡,山岛高耸突兀的句子是:水何澹澹,山岛竦峙。4.《观沧海》一诗中对景物作总写的句子是: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5.《观沧海》一诗中详细写诗人见到的景象的句子是:树木从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6.《观沧海》一诗中描写诗人想象中的景象的句子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7.《观沧海》一诗的主要表达方式是描写,但是也有两句诗是叙事的,这两句诗是: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二)《次北固山下》(王湾) 1.王湾在《次北固山下》一诗中描绘涨潮时水面宽阔,帆船顺风而行的句子是: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2.《次北固山下》一诗中,表现时序变迁,新旧交替这一自然规律的诗句是: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3.《次北固山下》一诗中游子思乡情深的诗句是: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三)《钱塘湖春行》(白居易) 1.白居易在《钱塘湖春行》中,借莺燕的活动来传达春天来临的信息并表达自己喜悦之情的句子是: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2.白居易在《钱塘湖春行》中描绘春花初绽,春草吐绿的诗句是: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四)《西江月》(辛弃疾) 1.辛弃疾的《西江月》中,以动衬静,使用对偶手法,描绘乡村夏夜恬静之美的句子是: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2.《西江月》中,作者通过侧面烘托表现农村丰收景象和人们喜悦心情的诗句是: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3.《西江月》中与陆游的“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意境相同: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头忽见。 (五)《天净沙·秋思》(马致远) 1.《天净沙·秋思》中写农村晚景的句子是: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2.马致远在《天净沙·秋思》中渲染萧条.冷落.凄凉气氛的写景的句子是: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 3.马致远在《天净沙·秋思》中写游子孤寂愁苦之情的名句是: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4.该曲的主旨句是:(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六)《龟虽寿》(曹操) 1.人们常引用曹操《龟虽寿》中的诗句:“老骥伏枥,志在千里。”来比喻人虽老了却仍有雄心壮志。 2.曹操的《龟虽寿》中表达诗人积极奋发的精神和伟大抱负的诗句是: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七)《过故人庄》(孟浩然) 1.孟浩然《过故人庄》中描写农村优美风光的句子是: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2.孟浩然《过故人庄》中表现对朋友,对乡村的依恋之情的句子是: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3.陆游在游山西村后与友人相约:“从今若许闲乘月,柱杖无时夜叩门” 异曲同工,孟浩然与故人“把酒话桑麻”后约定: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4.孟浩然《过故人庄》中表现恬静的农家生活: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八)《题破山寺后禅院》(常建) 1.唐代诗人常建在《题破山寺后禅院》中描写禅院幽静的句子是: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2.大自然美丽的湖光山色涤荡了我们的心胸,让我们心清如水,愉悦了百鸟的性情,使它们在山林中尽情歌唱。这真是: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用《题破山寺后禅院》中诗句回答。)

苏教版必修一理解性默写

必修一理解性默写巩固训练 1、荀子在《劝学》中说,君子需要通过广泛学习来提升自己的两个句子 是:,。 2、《论语》中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述了学习和思考的关系,在荀子的《劝学》中,也有一句直接提到了学与思的关系的句子是: __ _,__ _ _。 3、在《劝学》中,荀子以“,”二句,指出君子与一般人相比,在于他善于借助外部条件,去争取最大的成功。 4、《劝学》中从反面设喻,强调学习重在积累,如果不注重积累,便无法达到远大目标的句子是: ,;, 。 5、《劝学》中 “,”,通过“木”与“金”的变化来进一步说明客观事物经过人工改造,可以改变原来的状况。 6、《荀子?劝学》中,“,”两句从“看事物”的方式不同,那么看到的内容就不同来证明“善假于物”的重要作用。 7、儒道两家都曾用行路来形象地论述了积累的重要性。《老子》中说“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荀子在《劝学》中说 “,。” 8、荀子在《劝学》中指“,”与韩愈的“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思想一致。 9、刘禹锡诗云:“芳林新叶催旧叶,流水前波让后波。”和荀子《劝学》中的“,。”都表达出学生可以超过老师或后人超过前人的思想。 10、在《劝学》中作者强调学习应当用心专一,并且从正面设喻,指出即使像蚯蚓那样弱小,如果用心专一也会有所成就的是:,,,,。 11、《劝学》开篇就提出了全文的中心论点,即“学不可以已”。在后面又阐明了学习要持之以恒的句子 是:,; , 。 12、韩愈《师说》引用古代圣人从师学习的经历,阐明老师和弟子的区别在 于,。 13、《师说》中以为子择师和自己不从师作对比,韩愈直接点明自己的态度,认为这样做,最终导致的结果是: ,。 14.韩愈在《师说》一文中提出,对于老师的选择,无关年龄长幼和身分贵贱,择师的标准应该是 “,”。 15.古文运动的倡导者韩愈在《师说》中,对当时耻于从师学习的现象发出两句慨叹:“,。”其中,“久”字写出了当时耻师现象已成陋习,“难”字写出了从师学习的重要性。 16、《师说》中韩愈所指的老师和教小孩子读书的老师是不一样的,即 “,,。” 17、韩愈眼中的师生关系是怎样 的:,,, ,。 18.《师说》中士大夫之族耻学于师的原 因:,,,。 19、《论语》中“,”强调无论何时何地都要虚心向别人学习。那么,怎样学习呢?应该 “,”。 20、《赤壁赋》中苏轼认为,从事物运动和变化的角度看待天地万物存在的名句是: ,。 21、苏轼《赤壁赋》中常用来勉励人们修身自好,不慕身外之物的名句是:

扬州慢情景默写教学提纲

扬州慢情景默写

精品资料 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 谢谢2 扬州慢情景默写 1、杜牧诗云“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写出了扬州歌舞升平的景色;姜夔的《扬州慢》中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出了一派冷清沉寂的景象。 2、姜夔《扬州慢》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物是人非中表达对世事无常的感慨。 3、《扬州慢》中虚写扬州十里长街繁华景况的诗句是,实写现在扬州的凄凉情形的诗句是___ _ __,____ ___。 4、《扬州慢》中用拟人手法形容战乱残酷和破坏之深重并从侧面反映了人们对战乱的痛心疾首的诗句是_______ _____,__ ___,____ _______。 5、《扬州慢》中渲染凄凉气氛并暗示敌骑威胁尚未消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6、《扬州慢》中既写杜郎才智又写扬州荒凉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 ”。 7、《扬州慢》中含蓄地点出扬州昔盛今衰景象的诗句是 8、《扬州慢》中描写眼前波荡月冷的夜景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9______ ”。 10好的诗文往往表现在情景交融上。姜夔《扬州慢(淮左名都)》用“过春风十里, ”,写战后萧条之景。 11、“月”在古代诗文中是经常被描写到的形象,如姜夔《扬州慢》中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 2、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 3、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4、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苏教版 《唐诗宋词》 宋词理解性默写

宋词理解性默写 1.温庭筠的《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中“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反衬了闺中女子的哀怨。 2.韦庄的《菩萨蛮(人人尽说江南好)》中“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用直抒胸臆的手法抒情,感情表达得真挚而强烈。 3.冯延巳的《鹊踏枝(谁道闲情抛掷久)》中的尾句“独立小楼风满袖,平林新月人归后”运用以景结情的结尾方式,含蓄深沉。 4.李煜的《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中的上阕“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饷贪欢”顺序上用的是倒叙手法。 5.晏殊的《破阵子春景(燕子来时新社)》中“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都是写静,第二句用的是以动衬静的手法。写出了池畔点点青苔碧绿鲜翠,林丛叶下黄鹂的啾啭也显得清脆悦耳. 6.欧阳修的《踏莎行(候馆梅残)》中“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用比喻修辞,达到了化无形为有形的效果,让人觉得愁之缠绵、悠长可见可感。(这样的典型例子还有贺铸《横塘路》“若问闲情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下阕“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一般理解为写旅人想象中的女性对他的思念,用的是从对方写己方(虚写的一种类型)的手法。【柳永的《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中“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用的也是从对方写己方的手法,更深刻地表达了自己的思念。苏轼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十年生死两茫茫)》中的“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冈”借设想亡妻思念自己来表现自己对亡妻的深刻思念,用的也是从对方写己方的手法。】7.欧阳修的《蝶恋花(庭院深深深几许)》写得景深情深意境深,写“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是为了衬托闺怨(伤春之情)深。 8.欧阳修的《蝶恋花(庭院深深深几许)》中“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流着眼泪询问落花春天的消息,凋零的花瓣无声无息地飘过秋千架,是典型的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 9.《苏幕遮》范仲淹 (1)、描写登高所见秋景的语句是: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2)、抒发浓烈的思乡愁绪的语句是: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 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3)、范仲淹的《苏幕遮》中借草地的绵延感叹故乡遥远的两句诗是: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4)、《苏幕遮》一词中“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两句暗含有感叹故乡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选修《扬州慢》导学案

《扬州慢》课堂学案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领悟词中主旨。 2、学习鉴赏情景交融、虚实相济、引用前人诗句的写法。 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质疑探究法、点拨法 教学重点: 领会诗歌的主题思想;鉴赏情景交融、虚实相济的写法 教学难点: 巧妙引用前人诗句的手法及其作用 一、置身诗境。 1.在小序中,作者用的是哪些词来表达情感?在搜寻作者心情的关键词时,我们不要忘记了什么词?(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大家能结合词的内容说说,什么是黍离之悲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在词中,最能形象地表达这种悲情的句子是哪一句?你能用美的语言来描写这让你心动又心疼又心痛的句子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小得瑟改诗(小组讨论) 1、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VS 忆.春风十里,有.荠麦青青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自胡马窥 ...江去后,废池乔木,尤.厌言兵...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VS 自金兵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21年扬州慢情景默写之令狐采学创编

扬州慢情景默写 欧阳光明(2021.03.07) 1、杜牧诗云“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写出了扬州歌舞升平的景色;姜夔的《扬州慢》中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出了一派冷清沉寂的景象。 2、姜夔《扬州慢》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物是人非中表达对世事无常的感慨。 3、《扬州慢》中虚写扬州十里长街繁华景况的诗句是,实写现在扬州的凄凉情形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 4、《扬州慢》中用拟人手法形容战乱残酷和破坏之深重并从侧面反映了人们对战乱的痛心疾首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扬州慢》中渲染凄凉气氛并暗示敌骑威胁尚未消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6、《扬州慢》中既写杜郎才智又写扬州荒凉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7、《扬州慢》中含蓄地点出扬州昔盛今衰景象的诗句是 8、《扬州慢》中描写眼前波荡月冷的夜景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9、《扬州慢》中描写红药自生自灭无人欣赏情形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 ”。 10好的诗文往往表现在情景交融上。姜夔《扬州慢(淮左名都)》用

“过春风十里,”,写战后萧条之景。 11、“月”在古代诗文中是经常被描写到的形象,如姜夔《扬州慢》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 2、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 3、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4、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5、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6、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 7、 8、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 9、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10、尽荠麦青青 11、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

苏教版必修三理解性默写

必修三名句默写 一、《指南录后序》 《指南录后序》命名的由来是,。 二、《五人墓碑记》 1、《五人墓碑记》中因为五人的壮举,即使在死后也受到了人们的景仰的句子是:! ,,,? ,,,, ? 2、《五人墓碑记》中表明作者写作原因和目的的一句话是:,,,, 。 三、《烛之武退秦师》 1.《烛之武退秦师》中说出了晋国秦国联合围攻郑国的理由是:,。 2.烛之武被求着出山时,说了一句隐含着不能早被任用的酸辛和不满的话是:,,。 3.大敌当前,内忧外患,郑伯贵为一国之君却能礼贤下士,诚恳自责:, ,。 4. 郑伯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劝说烛之武,也略略还有点威胁的话是:, 。 5. 烛之武见秦伯时,以退为进,态度谦恭,承认郑亡,迎合对方的骄傲心理的语句是: ,。 6. 烛之武劝说秦伯,貌似谦恭,却极有份量,以一个假设句否定了秦出兵的合理性,也由此掌握了谈话的主动权,以退为进,柔中有刚:,。 7.烛之武从地理位置说明“亡郑”于秦无益而有害的结果。当时秦在西,郑在东,晋置于两国之间,秦郑并不接壤,秦欲越晋据郑,绝无可能:,; ?,。 8.烛之武紧紧抓住秦穆公欲吞并天下的心理,联系实际,指点迷津,循循善诱,娓娓说理,动之以情,诱之以利,“,,,”。“亡郑”、“舍郑”的利害关系一目了然,明智的秦穆公自当怦然心动,坐收渔利。 9.烛之武用雄辩的事实指出晋乃背信弃义、出尔反尔、过河拆桥、忘恩负义之徒的话是: ,,。 10.烛之武说晋野心勃勃,贪得无厌的句子是:,, ,?

11.烛之武阐明了晋对秦的利害关系,希望秦伯能慎重考虑的句子是:, 。 12. 烛之武说退秦军后,晋文公非常气愤。晋国大夫子犯请求攻打秦军,然而晋文公认为“不可”,他说“”。他又说“”,这是不仁道的;“”,这是不明智的;“”,这是不符合武德的。于是晋文公对子犯说“”,晋国军队就离开了郑国。 四、《谏太宗十思疏》 1、在《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期望达到的理想政治境界境界是,。 2、作者肯定人民力量的句子是,,,。 3、概括历代君王能创业不能守业的普遍规律,。 4、“十思”的内容:,;,; ,;,;, ;,;, ;,;, ;,。 5、君王按“十思”去做,会有怎样的结果:,, ,;,,,,,。 6、作者认为得天下的君王为何易失天下:,;, 。,。 ,,,。 五、《廉颇蔺相如列传》 1、廉颇不服蔺相如的原因:,, ,。,,。 2、蔺相如的门人想要离开他的理由:,。 ,,,。 ,!,。 3、蔺相如不愿与廉颇一般见识的原因:,, 。,。, 。 4、表现廉颇忠于国家,勇于改错的语句,,。 六、《鸿门宴》 1、大丈夫应不拘小节:,。

人教版-语文-高二扬州慢 教案

《扬州慢》教案 Ⅰ、教学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姜夔及其词风。 2、培养学生自行阅读鉴赏中国古代作品的能力,体会作品的意境和内涵。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反复诵读,体会诗歌内涵。 2、比较阅读,与辛弃疾《永遇乐》比较。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体会作者蕴涵在作品中的抚今追昔的哀思 Ⅱ、教学重点 “黍离之悲”的解读。 Ⅲ、教学难点 对名句“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的赏析 Ⅳ、教学课时:一课时 Ⅴ、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这是唐代诗人杜牧的名句,吟咏了二十四桥的美景,几百年后,又有一位文人路过此地,化用了这一名句,写下了一首流传千古的词作,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南宋诗人姜夔的名作----《扬州慢》。 二、新课推进 1、作者简介 中国文学史上,宋词和前代的唐诗,后代的元曲,都分别是代表一个时代的文学样式。宋词按时代分为北宋、南宋两个时期;按流派,习惯上又分为豪放、婉约两派。豪放派的代表作家是苏轼和辛弃疾,婉约派(也称格律派)在北宋的代表是柳永,在南宋的代表,前期是女词人李清照,后期则推姜夔。《扬州慢》便是姜夔的代表作。 姜夔(1155—1221),字尧章,自号白石道人,鄱阳(今江西波阳)人,南宋著名词人,音乐家。擅长写词,尤精通音律,其词作多咏物纪游,但也暗寓国家分裂、江河变异之慨。由于讲究音律和锤炼字句,其作品精工典雅,意韵谐婉,但也有用典过多,词意隐晦等特点。同时他的词常有小序,提示写作缘由和主旨,大都语言精练,文笔优美,一散一韵,值得并读。在南宋词坛上,姜夔、辛弃疾、吴文英鼎足而三,成为“清空”词派的代表作家,他的词留下了十七首当时用于演奏的古乐谱,对研究唐宋音乐极有价值,留有《白石词》。 在姜夔生活的年代里,南宋小王朝国势危弱,长江以北的淮河一带已成为荒芜的边地。但大多数的士大夫却只顾宴饮逸乐,不思恢复。在词人早期直至晚年的部分作品中,能针对这种情况,反映了一定的爱国精神和不满现实的思想,特别是晚年时,他那力主恢复,同情沦陷区人民的思想倾向较之早期作品有进一步的发展。 三、背景简介: 扬州是我国的历史文化名城之一,素有"淮左名都"之誉。远在公元前486

苏教版语文必修二理解性默写

一、《六国论》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弊在赂秦。两个分论点是: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2、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3、关于“荆轲刺秦王”,历来颇多赞语,古人对此也有非议,如苏洵就在《六国论》里这样评论“刺秦事件”: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二、《阿房宫赋》 1、《阿房宫赋》中作者泼墨写意,粗笔勾勒。言阿房宫占地之广,状其楼阁之高的句子是: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 2、《阿房宫赋》中从人们的主观感受写宫内歌舞盛况。既是以歌舞之纷繁衬托宫殿之众多,又为下文美女充盈宫室预作铺垫的句子是: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 3、用倒置式的暗喻。以璀璨晶亮的明星来比喻纷纷打开的妆镜,既贴切又形象。将喻体置放在前,先予以人鲜明的画面,令人惊奇,再出现本体,解释原因,使读者印象更为强烈得语句是:明星荧荧,开妆镜也。 4、既在广阔的历史背景上引出阿房宫的修建,又起到了笼盖全篇、暗示主题的作用的句子是: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 5、从最普遍的民心人性的角度,说明人心没有区别,都追求幸福快乐、都挂念家小,对秦统治者的残民以自肥作了有力的抨击的语句是: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 6、总括秦的纷奢是建立在对人民的剥削和掠夺之上的,并且还挥霍无度,将剥削来的钱财 2、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运用比喻修辞描写赤壁古战场的险要形势的一句: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四、《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2、用刘义隆事典的词句是: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3.《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这首词,写登临所见又处处关合古人古事,紧紧扣住题序中的“怀古”二字,首先想到孙权在建都南京以前曾建都京口,因此作者登高望远,首先想到的就是这位著名的历史人物不禁感叹: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唐诗宋词选读三、四单元理解性默写及答案

唐诗宋词理解性默写 《雨霖铃》理解性默写 1.《雨霖铃》词中渲染分别气氛,融情入景,准确地传达一种凄凉的诗句: ,, 。 2.《雨霖铃》交代一对恋人到长亭告别的时间、地点,烘托出一种浓重的凄凉气氛的 诗句:“,,。”3.《雨霖铃》词中写不忍离别而又不能不别,透露了现实的无情和内心痛苦的诗句: ,、, 4.《雨霖铃》中“,。”这两句写临别之际,一对恋人泪眼朦胧,该有的千言万语要倾诉,因为气结声阻,却连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5.《雨霖铃》下片中“,、”感慨深秋季节的个人的离别之苦,进而推及到一般离人的思想感情,在难言的凄哀中去深沉地思索人们普遍的离别的伤感。 6.《雨霖铃》词中表现主题的诗句:,、 。 7.《雨霖铃》中的“、,”这两句以景写情,寓情于景。一个“念”字领起,说明所描写之景不是眼前的实景。但虚中见实,由推想的情景中更能表现出一对离人此刻的思绪。 8.《雨霖铃》词情景交融、最为人称道(被称为“古今俊语”为人传诵)的诗句: 。 9.《雨霖铃》词中想象和心爱的人长期分离后,再好的时光,再美的景色,也没有心思去欣赏领受的诗句:,。” 10.《雨霖铃》词中“,艺术地把离别之情推向,是词人感 叹与心爱的人后会难期,风情无人诉说之慨。

定风波 1.苏轼的《定风波》作于黄州之贬后的第三个春天,“”一句,由眼前风雨推及整个人生,有力地强化了作者面对人生的风风雨雨,不畏坎坷的超然情怀。“”一句运用双关的修辞手法,道出了词人在大自然微妙的一瞬所获得的顿悟和启示:自然界的雨晴既属寻常,社会人生中的政治风云.荣辱得失又何足挂齿 2.苏轼的《定风波》中“”一句写雨滴打在竹叶上发出响声,你不要感到扫兴,如果你把它当着美妙的音乐来欣赏,就“”了。对客观事物,客观存在不要太在意,不妨去欣赏它。 3.苏轼《初入庐山》诗中写道“芒鞋青竹杖,自挂百钱游;可怪深山里,人人识故侯”。他想图个清净逍遥.自在旷达的生活,即使披着蓑衣在风雨里过一辈子,也处之泰然,这才是人追求的最终生活境界。《定风波》中相对应的句子是:,!。 4.苏轼的《定风波》中“,”写料峭的春风把酒吹醒了,有点冷。冷吗“”,不冷了吧。这个转,转出了味道:当你被外在的困境所困扰时,如果一味的抱怨,可能到顺境时,你也不能把握了。你应该时刻记着“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5.苏轼的《定风波》中“,,”几句写天晴后,回头看看萧瑟处,刚才还是大雨,现在已经天晴了。大自然就是这样,月圆了就缺,缺了有圆,反复循环。当你心静如湖水,全不在意外在事物的得失时,你便可以领悟人生的快乐了。 《声声慢》理解性默写 1.《声声慢》把词人内心深处的悲哀、孤独、寂寞、痛苦表现得淋漓尽致的诗句: ,,。

苏教版必修五情境默写整理版

实用文档 文案大全苏教版必修五情境《陈情表》理解性默写 1.形象刻画自己幼年寂寞、孤独惨境的句子是 , , ,。 2.《陈情表》中表现李密祖母命在旦夕的句子 ,, ,。 3.《陈情表》中抒写祖孙二人相依为命、情深意重、感人至深的句 子是,; ,。 4.《陈情表》中通过对比说明尽孝时短,尽忠时长的句子是 , , ,。 5.《陈情表》中以乌鸦反哺为喻,来揭示全文主旨的句子是 ,。 6.《陈情表》中表现活着不惜性命为国出力,死后也要结草衔环来报答君王之恩的句子是,。 7、《陈情表》中李密申言自己的苦衷是人神共鉴的句子, ,。 8、文中李密用委婉曲折的语气表明自己并非怀念旧朝,先自贬身份,说自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地位,对晋武帝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感到无比荣幸,所以不可能__________,________,委婉得体, 消除了晋武帝的疑惑。 9、文章结尾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表明自己的忠贞之情。 10、李密形象表明自己是否应诏,进退两难的句子是 , ; ,: ,。 11.李密《陈情表》“, ,”,申述了孝敬祖母,不能远离的拳拳之心。 12、李密《陈情表》中开头用:,

概括自己坎坷命运。 ,, ,表明家门冷落,人丁稀少。13、整篇《陈情表》密布着感情的浓云。在作者的笔下,展现出一位可亲可敬的慈祥的老人形象。她悯孙孤弱,躬亲抚养,对李密有着大恩大德。二人关系正如李密所言:, ; ,。 ,。 14、为了打消晋武帝可能有的猜忌,李密在文中表明自己很想官职显达:“,。” 15、李密在《陈情表》中,形象地写其孤独情境的名句 : ,。 16、李密在《陈情表》中,诉其进退两难处境的句子是 : ,; ,。 17、李密在《陈情表》中,用比喻手法写祖母刘氏年老病危的句子是: , , ,。 18、李密在《陈情表》中,表示家门冷落,人丁稀少的句子是 : ,, 实用文档 文案大全, 。 19、李密在《陈情表》中,形象勾勒出一幅祖母病笃图的句子是 : ,, , 。 20、李密在《陈情表》中,以乌鸟反哺作比表达孝道的句子是 : ,。21、李密在《陈情表》中,表现家中人丁单薄,无人照料的句子是 : ,。 22、《陈情表》中“, ,, ” 写出了祖母日渐衰弱的身体状况,以此说明自己不能离开祖母立即赴任。 23、《陈情表》文笔简洁流畅,语言生动,用 “, , ,”形容祖母垂危之状。 24、《陈情表》中申诉自己未敢违逆军命,但又不能离开祖母的进退不能的两难境地的

高中语文扬州慢(淮左名都)苏教版选修一

扬州慢(淮左名都) 教学目标: 1、了解姜夔及其词作 2、掌握本词情景交融、虚实相济的写法 3、鉴赏本词用典的技法 教学重点: 1.体会词中的“黍离之悲”。 2.体会情景交融、虚实相济的写法。 教学难点: 体会情景交融、虚实相济的写法。 教学过程: 一.诵读 1.指名朗读〔注意两个层面:字正句顺;语感(语气、语速、节奏)〕 [补充] 诵读的要领:平仄和押韵服从乐律的需要。词牌不同,则平仄和押韵的规定不同。 ①词的节拍不像诗那样整齐划一,诵读时要注意音节的停顿。如“犹/厌言兵”、“算而今/重到须惊”、“年年知/为谁生”等。………………节奏 ②词里的特殊句式,开头用一字领起,稍作停顿,其义直贯本句及下句,称“一字逗”,要读出提示语气。如“过春风十里”的“过”;“尽荠麦青青”的“尽”;“自胡窥江去后,……”的“自”;“纵豆蔻词工,……”的“纵”;“念桥边红药,……”的“念”等。………………语气 ③《扬州慢》的韵脚依次是程、青、兵、城、惊、情、声、生;这些字要读得短促而又清晰。………………轻重 2、学生再读.(语速要缓慢、绵长,语调要低沉、悲吟) 3、教师配乐范读. 4、全班齐读。 二.整体感知 1.提问:大家在读这首诗的时候情感上有种什么样的感觉?(指名或集体回答) ——悲(悲凉、凄凉、凄冷等) 2.提问:我请一个同学说说,你是从哪些地方(字、词、句)读出这种感受的? ——尽荠麦青青、废池乔木、清角吹寒、空城、“二十四桥……为谁生”等。 3提问:刚才你所撷取的这些词语,诗人是从哪些感官来描写的呢?(用一个字概括) ——景(色)、声 4.提问:如果用词作中的一个词语来概括作者此时所见的扬州城,它应该是?(指名或集体回答)

《扬州慢》理解性默写(带答案)

《扬州慢》理解性默写 1.《扬州慢》中虚写扬州十里长街繁华景况的诗句是:;实写现在扬州的凄凉情形的诗句是:。 2.《扬州慢》中用拟人手法形容战乱残酷和破坏之深重并从侧面反映了人们对战乱的痛心疾首的诗句是:,,。 3.《扬州慢》中渲染凄凉气氛并暗示敌骑威胁尚未消的诗句是:, ,。 4.《扬州慢》中写杜郎再有才智也会吃惊今日扬州之荒凉的诗句是:, 。 5.《扬州慢》中描写杜牧无法用优美诗句抒发对扬州深情的诗句是:, ,。 6.《扬州慢》中描写红药自生自灭无人欣赏情形的诗句是:,。 7.《扬州慢》中含蓄地点出扬州昔盛今衰景象的诗句是:,。 8.《扬州慢》的“,,”三句,作者从听觉和触觉两个角度把角声的凄凉和天气的寒冷联系在一起,突出人为的感情色彩 9.“月”在古代诗文中是经常被描写到的形象,如姜夔《扬州慢》中的“, ,”。 10.《扬州慢》描写诗人向往历史名城,于是下马驻足望扬州的诗句是:, ,。 11.《扬州慢》中的“,”与杜甫《春望》中“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用笔相似,都以草木繁忙反荒凉衰败。 12.杜牧诗云“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写出了扬州歌舞升平的景色;姜夔的

《扬州慢》中说“,,”,写出了一派冷清沉寂的景象。 13.《扬州慢》中,用拟人手法,形容战乱残酷和破坏之深重,并从侧面反映了人们对战乱的痛心疾首的诗句是:,,。 14.姜夔《扬州慢》中,诗人借景抒情,用“,,”来渲染扬州城经过战争的破坏后,变得凄凉、衰败、空寂。 15.《扬州慢》中,点明历史上的扬州是人们向往的佳地的诗句是:, 。 16.姜夔《扬州慢》中的“,,”,在物是人非中表达对世事无常的感慨。 17.《扬州慢》中,“,”两句写昔日扬州的繁华街道,用以反衬眼前荒凉的景象。 18.《扬州慢》中,“,,”诗句写人们说起那场战争,至今还觉得心有余悸和刻骨痛恨。 19. 《扬州慢》中,“,,”诗句写日落黄昏,凄厉的号角声又四处响起,回荡在扬州城孤寂的上空,也回荡在词人惨淡的心灵间。 20.《扬州慢》中,“,,”诗句既写出杜牧的才华又写出扬州衰败的现状。 21.《扬州慢》中,“,,”诗句指出杜牧是个俊才情种,但当他面对眼前的凋残破败景象,他必不能写出昔日的款款深情来。 22.《扬州慢》中,以昔时“”(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的乐章,反衬今日“,”的哀景。

理解性默写苏教版大全(00001)

理解性默写苏教版大全

默写天天练 1.《劝学》——-荀子 (1)人们常说,活到老,学到老,荀子《劝学》篇中的“”印证了这句话。 (2)韩愈《师说》中“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这句话与荀子《劝学》中的“;”观点相同。 (3)荀子在《劝学》中,表明君子需要通过广泛学习来提升自己的两个句子是“,”。(4)《劝学》开篇就提出了全文的中心论点,即“学不可以已”。后文以雕刻木石设喻正反对比阐明了学习要持之以恒的句子是“,;,”。 (5)《劝学》中强调君子天性并非有何差异,只是善于借助外力的一句是“,”。(6)《劝学》中强调空想不如学习的一句是“,”。 (7)《劝学》中在文中强调学习应当用心专一,并且从正面设喻,指出即使像蚯蚓那样弱小,如果用心专一 也会有所成的句子是“,,,,”。 (8)《劝学》以劣马与好马进行对比来说明学习贵在坚 持的句子是“,;, ”。 (9)《劝学》“,”两句, 以“木”和“金”为喻来说明只有不断地学习才能够取得进步的道理。 (10)《劝学》中用三组比喻论述了学习重在积累,其中 “,”两句阐述“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这个道理。 (11)《劝学》中以蚯蚓为例论证为学必须锲而不舍,坚 持不懈,与之相反的是螃蟹用心浮躁,以致造成“,”的后果。 (12)《劝学》中先用两组比喻说明积累的重要性,接着 强调积累善行养成高尚的品德,才会得到最高的智慧 2

3

9. 《赤壁赋》中写作者荡漾江中,与麋鹿为伴的句子是:,。 10. 苏轼在《赤壁赋》中写作者与友人于扁舟举杯共饮的句子是:,。 11. 苏轼在《赤壁赋》中描写诗人行舟的感觉,像身上长上了翅膀:,。12苏轼在《赤壁赋》中写作者在江面上自由飘荡,似乎是在浩荡的宇宙间乘风飞行,飘飘忽忽升入仙境里去的句子:,;, 。 13. 苏轼在《赤壁赋》中写作者引吭高歌,吟诵古代咏月的诗歌,召唤月亮飞行的句子:,。 14. 苏轼在《赤壁赋》中描绘秋江的爽朗和澄清,也恰好体现作者怡然自得的心境的句子:,。 默写天天练 4.《六国论》——苏洵 (1)、苏洵在《六国论》中用“”四个字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六国灭亡的根本原因。 (2)、《六国论》中论述齐国灭亡根源的一句是“”。 (3)、苏洵在《六国论》中以“,”两句回忆了先辈冒着风霜雨露、披荆斩棘开辟事业的艰辛。 (4)、苏洵在《六国论》中批评赵国杀害良将,不能坚持武力抗秦到底的句子是“,,”。 (5)、苏洵在《六国论》中通过将“六国”的情况和北宋的情况进行对比,从六国灭亡的故事中警告北宋王朝不要重蹈六国灭亡覆辙的句子是“,。” 5.《阿房宫赋》——杜牧 (1) 杜牧在《阿房宫赋》中最后总结,六国和秦国的灭 亡都是由于不修自身,咎由自取,怨不得别人的语句 4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