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三早读资料(高考版)

高三早读资料(高考版)

2019年12月20日早读材料(高考版)

汝城一中2020届高三语文组编者:

本周关键词:城市里的手艺人;文学典故;庆祝澳门回归祖国20周年:5个数字速读习近平最新讲话;知道自己的心就好了;大学生太注重形象消费,没必要;“颜值”何以在年轻人中流行;像袁隆平那样,生活简单而梦想高贵;“洁白朴素的生活”不会过时;赏雪景何必非“进宫”不可?;赵宇案翻转,说明善待见义勇为将成为一种趋势;男孩不写作业被扔车站“野蛮教育”解决不了问题;打卡拍照必须买一本书!读懂这家书店的劝学之心;武大清退92名留学生,“严进严出”不因学生国籍而别;国宝“说话”不再“高冷”创新让博物馆更有魅力

一、美文欣赏

城市里的手艺人祝小兔

前几天,带朋友去剪发,他总是不满意发廊给他剪的发型,哪怕是请店里收费最贵的发型师。我带着他在小区里东走西转,进了一位姓凡的师傅家,朋友感觉有些不可思议。在城市热闹的公寓楼里,凡师傅居住在此,养了一只猫为伴,客厅就是他的工作室。

剪发是一种互动的手艺,用触觉感受你的发量,用眼睛看你的发质,用耳朵听你的需求,用心体会你的审美。我想朋友心里一定在打鼓,事已至此,尽管将信将疑,也只能让凡师傅打理。聊着天,不知不觉头发就剪完了,朋友出奇地满意,价格还比市场价低很多。凡师傅不接钱,指着柜子上一个木箱说,丢里面吧。朋友觉得他随性极了。

我认识凡师傅已经十年了,从那时候我就已经成为他的回头客。人生兜兜转转,我也换过几个发型师,最后还是跟随着他。

小时候对手艺人的理解实在不够宽泛。庙会上售卖手工艺品的民间艺人,在街角修鞋的匠人,裁缝店的老师傅,他们一辈子就靠一项技能养家糊口。好像他们的人生从未跟财富关联,起早贪黑,总是辛勤地营生。那时候太关注五光十色的生活,好像所有的手艺人都显得与时代脱轨。人们更为新产品和新科技着迷,停不下来,渐失初心。很多手艺失传或者不精了,或者被工业化取代,木匠做活全凭电锯、电刨子、射钉枪、万能胶。

有段时间,我以为手艺人消失了。慢慢观察,我们其实还活在手艺人的世界里,享受他们劳作的成果。“写作是一门手艺,与其他手艺不同的是,这是一门心灵的手艺,要真心诚意,这是孤独的手艺,必一意孤行。每个以写作为毕生事业的手艺人,都要经历这一法则的考验。”这是北岛文章里的一段话,我反复地读着、感受着,也思考什么才是真正的手艺人。

我想,手艺人是专注的,抛开一切去钻研技艺。手艺人,内心是以手艺为美的,也将手艺看得至为崇高。在上海认识了一位名叫若谷的手艺人,先是被他做的酸梅汤打动。秋天的时候,我们拿到了若谷的桂花糖露,更领略了他的手艺。桂花在秋天盛放,但他的桂花糖露是前前后后花了整整一年的时间,用时间沉淀,让味道醇厚。前一年用古法将桂花秋天的味道保留下来,和以五月青梅与海盐,咸甜交错。桂花需要精心挑拣,去除花托、花梗、树叶、甲虫等,再用海盐进行腌制去除桂花的苦涩,最后与梅子酱混合,使得桂花的甜腻变得柔和,富有层次。最后完成的桂花糖露,若谷用一枚朱红色的封蜡封存在透亮的玻璃瓶子里。所有青梅的酸、盐卤的咸、砂糖的甜、桂花的香,都隐匿在了他双手捧着的那方天地里。

我去南京的随园书坊,拜访设计师朱赢椿老师。他说自己像蚂蚁一样忙,却像蜗牛一样慢。他在做的,不是用來收藏的珠宝,也不是毫无情感的机器,而是贴近人内心的东西。

城市里的手艺人,弥足珍贵,因为他们除了要打磨技能,还要对抗浮躁的社会,全靠自己的意念。我不知道自己做一个手艺人还来得及不。我是如此渴望拥有一门可以与外界交流的手艺。

我后来明白,我羡慕的不是手艺本身,是专注手艺背后的宁静,是手艺人细腻优雅的生活方式。

【鉴赏】提起手艺人,人们马上想到的显然是陶工、铁匠、织工、木匠、厨子、乐手等等,其实“手艺人”的定义是相当宽泛的,只要娴于一技,都可以被称为“手艺人”。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内心浮躁的人越来越多,安心于手艺的人越来越少,很多手艺失传或者不精了,或者被工业化取代。通过这篇文章的阅读,我们认识了几位城市里的手艺人,他们凭着自己的意念,专注手艺打磨技能,对抗浮躁的社会,享受着其独有的细腻优雅的生活方式。手艺人,内心是以手艺为美的,也将手艺看得至为崇高,这是值得我们敬佩的。

二、高考干货(文学典故)

骑士精神:骑士原是中世纪时欧洲封建贵族中等级最低、人数最多的一个阶层。后来他们通过服骑兵兵役获得国王或大领主的采邑,地位大大提高。骑士们经常比武打斗,与上流社会的妇女谈情说爱。成为当时文学创作的重要题材,出现了历久不衰的“骑士传奇文学”。后来,欧洲人常把崇尚武艺、扶弱抑强、尊重女性、忠贞爱情、捍卫荣誉的品质称为“骑士精神”。柏拉图式恋爱:古希腊著名哲学家柏拉图在《会饮篇》中,阐述了自己对爱情的看法:爱的最低级形式是热恋中的情人“专注于对方美的形体”,渴望与对方肉体的结合,爱的较高形式则是从沉湎于美的形体升华到爱恋形体所表现出来的美,爱的最高形式是沉思的美,即不带感性形体美。后来,人们把男女之间那种与性无涉、理想化的相互爱慕情谊,称为“柏拉图式恋爱”。16

涅槃:涅槃是佛教全部修习所要达到的最高理想,一般指通过修持断灭“生死”轮回而后获得的一种精神境界。佛教认为,信佛的人,经过长期“修道”,即能“寂(熄)灭”一切烦恼和“圆满”一切“清净功德”。这种境界,名为“涅槃”。在佛教史籍中,通常也作为死亡的代称。后来,人们在写文章时就把“涅槃”作为“死亡”的代称来使用。

沙龙:“沙龙”是法语的译音。17世纪时,巴黎的名媛贵妇常把客厅变成著名的社会交际场所。进出这里的人,多为小说家、诗人、画家、戏剧家、哲学家和评论家等,他们欢聚一堂,或作诗绘画,或欣赏音乐,或促膝长谈。后来,人们就把这种形式的聚会称为“沙龙”。现在,人们仍常借“沙龙”一词来表述某项活动,如“文学沙龙”、“音乐沙龙”等。

圆桌会议:出自英国古代英雄亚瑟王和他的圆桌骑士的传说。圆桌无首席末席之分,象征围桌而坐的骑士处于平等的地位。在圆桌旁举行的会议称为“圆桌会议”。表示参加谈判的各方一律平等。

骨中之骨,肉中之肉:出自《圣经》。上帝在亚当身上取下一根肋骨造了女人夏娃,并让两人结为夫妻。亚当说:“这是我的骨中之骨,肉中之肉,可以称她为妻,因为她是从夫身上取下来的。”后喻指骨肉相连的关系,也比喻耗费了自己很多心血和精力所获得的成果和最

心爱的东西。

三、社会事件

庆祝澳门回归祖国20周年

5个数字速读习近平最新讲话

12月20日上午,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出席庆祝澳门回归祖国20周年大会暨澳门特别行政区第五届政府就职典礼,并发表重要讲话。三千多字的讲话,信息量很大。5个数字带你读懂。

20年来,在中央政府和祖国内地大力支持下,在何厚铧、崔世安两位行政长官带领下,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和社会各界人士同心协力,开创了澳门历史上最好的发展局面,谱写了具有澳门特色的“一国两制”成功实践的华彩篇章。

以宪法和澳门基本法为基础的宪制秩序牢固确立,治理体系日益完善。

经济实现跨越发展,居民生活持续改善。

社会保持稳定和谐,多元文化交相辉映。

第一,始终坚定“一国两制”制度自信。

澳门的成功实践告诉我们,只要对“一国两制”坚信而笃行,“一国两制”的生命力和优越性就会充分显现出来。

第二,始终准确把握“一国两制”正确方向。

澳门的成功实践告诉我们,确保“一国两制”实践不变形、不走样,才能推动“一国两制”事业行得稳、走得远。

第三,始终强化“一国两制”使命担当。

澳门的成功实践告诉我们,当家作主的澳门同胞完全能够担负起时代重任,把特别行政区管理好、建设好、发展好。

第四,始终筑牢“一国两制”社会政治基础。

澳门的成功实践告诉我们,不断巩固和发展同“一国两制”实践相适应的社会政治基础,在爱国爱澳旗帜下实现最广泛的团结,是“一国两制”始终沿着正确轨道前进的根本保障。

一是坚持与时俱进,进一步提升特别行政区治理水平。

二是坚持开拓创新,进一步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三是坚持以人为本,进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

四是坚持包容共济,进一步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香港、澳门回归祖国后,处理这两个特别行政区的事务完全是中国内政,用不着任何外部势力指手画脚。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的意志坚如磐石,我们绝不允许任何外部势力干预香港、澳门事务!

我们坚信,包括港澳同胞在内的中国人民完全有智慧、有能力把“一国两制”实践发展得更好,把“一国两制”制度体系完善得更好,把特别行政区治理得更好。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前进步伐势不可挡,香港、澳门与祖国内地同发展、共繁荣的道路必将越走越宽广!

四、热点时评

(一)知道自己的心就好了……

一个朋友留言给我,他说自己都快崩溃了:别人背后总议论他,自己累了,有所懈怠,就被说成是偷懒。努力了,奋勇拼搏,又被说成是想往上爬,功利心太重了。无论如何都不能让其他人满意,自己不知道怎么办才好,都有点抑郁了。

对于这个问题,我是这样看的。

第一,这很痛苦。总是被别人议论,这确实很讨厌,很痛苦。古往今来,很多人都活在这种阴影之下。《诗经》中就有慨叹:“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一代影后阮玲玉甚至为流言自杀。以至鲁迅震惊不已,专门写了《论人言可畏》。

人言确实可畏,但人言究竟有多大效应,还在于我们自己。我们没法堵住悠悠众口,那就只有接受它。谁人背后不说人,谁人背后无人说,有时候阿Q精神也很重要。

第二,这很正常。曾读过一篇奇文《君臣对》。历史上最开明最智慧的皇帝唐太宗也搞不明白这个道理,曾问许敬宗。许敬宗时任中书侍郎,深为唐太宗所器重,是一代廉吏。

某天,太宗问:“朕观群臣之中,惟卿最贤,人有议卿非者,何哉?”就是说,敬宗兄,咱俩兄弟唠唠

嗑,我看这么多官员中,只有你最好,可还有人说你不好,这是为啥呢?

敬宗说,这好理解啊,你看,“春雨如膏,农夫喜其润泽,行人恶其泥泞;秋月如镜,佳人喜其玩赏,盗贼恨其光辉,天地之大尤憾而况臣乎?”

翻译过来就是:“老哥,春雨那么好,农民喜欢它,可行人却因路滑而厌恶它,骂老天无眼,娘希匹;秋月那么好,漂亮的女子喜欢其明亮,孤影生辉,何其皎洁出尘!但盗贼却怨恨它的光辉,暴露了自己的踪迹。好与不好都是相对而言的,都是由时间、地点、条件决定的。普天之下,所有的人都有这样的感叹,何况我呢?”

敬宗的修辞学得好,以春雨和秋月打比喻,虽说明了问题,但给太宗的印象还不深。于是接着又说:“臣无肥羊美酒以调和众口是非;且是非不可听,听之不可说。君听臣遭诛,父听子遭戳,夫妻听之离,朋友听之绝,亲戚听之疏,乡邻听之别。”

这段话更妙。意为自己没有好吃的和好喝的东西去堵塞人家的嘴,只好任凭别人胡说八道。但重要的是,别人可以胡说八道,但当皇帝的不应该偏听偏信。敬宗一口气列举了六个事例。说明了君臣、父子、夫妻、朋友、亲戚和乡邻之间,听信是非会造成多么严重的恶果。

最后,敬宗更深一层地点出了问题的实质:“人生七尺躯,谨防三寸舌;舌上有龙泉,杀人不见血。”那些惯于颠倒黑白、造谣中伤者,他们的三寸不烂之舌就像杀人不见血的龙泉剑,不可不防啊!

先明道理,再讲危害,绝非耸人听闻,而是关联国家祸福。难怪唐太宗心悦诚服,悚然而惊说:“卿言甚善,朕当识之。”

确实如此。人言虽然痛苦,但也很正常。人是社会的人,活在社会体系当中,当然就会与其他人发生关系。有了关系,就会被人评说,有好的,也有不好的。

林黛玉虽然被老祖宗贾母疼爱,被贾宝玉呵护,但仍然感觉到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这很正常。严重一点来说,一片叫好,人人喜爱,一句顶一万句,反而是恐怖的。

人本来就是圆形的,复杂的,很难从一个层面给与概括。戴笠,你说是好人还是坏人。他既是无恶不作的特务头子,但也曾是抗日英雄。他死后,章士钊的挽联就是:“生为国家,死为国家,平生具侠义风,功罪盖棺犹未定;誉满天下,谤满天下,乱世行春秋事,是非留待后人评。”

从自身来说,人也是变化的。人不能两次跳进同一条河流,不仅是河流在变,人也在变。当初刺杀清廷要人的汪精卫,在狱中写下:

慷慨歌燕市,从容作楚囚。

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

但到生命最后一刻,他自己都讨厌自己,写下的绝命诗是:

心宇将灭万事休,天涯何处不怨尤。

纵有前辈尝炎凉,谅无后人续春秋。

没有盖棺,无法定论。即便盖棺定论之后,有可能未来还是要改写。所以别人的评价很正常。他人的美味是我的毒药,如此而已。

第三,那该怎么做?

不妨看看林黛玉在这种情况下怎么做?她说了一

句很经典的话:“我是为了我的心!”

不管别人如何评说,我们只问自己的内心,只有自己最了解自己,知道自己究竟在做什么,为什么做。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其实这里的秋月春风,不仅是自然的风光,更是看破的红尘和熟稔的人生。

那么,我是为了我的心之后呢?还有一句就是王阳明所说:“我心光明,亦复何言?”

只要我心光明,大公无私如春雨,普降人间;光明磊落如秋月,万辉尽倾,即便不能全遂人愿,那又有什么关系呢?我心之外,再无一物。

我们又不是人民币,哪能让所有人都喜欢你呢?即便是人民币,还有人视金钱如粪土呢?

既然讨厌别人评头论足,那么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我们自己也要做到,闲谈莫论人非,静坐当思己过,把最好的时间浪费在美好事物上!

(二)大学生太注重形象消费,没必要

优秀的自我形象不只是相貌和衣着,它们只是美的一部分。外在美若缺乏内在美的支撑,再美也只是个“花瓶”,且保质期不长,经不起时间的洗礼。正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外表的美只能取悦于人的眼睛,而内在的美却能感染人的灵魂。

近日,麦可思研究院发布的《2019大学生消费理财观数据》显示,2019年,中国在校大学生每月平均花销(不含学费、家庭与学校间往返交通费)达到了1197元,其中,形象消费所占比重最高(62%),其次是社交娱乐消费和学习消费。当生活费不够用时,大学生会怎么做?37%的大学生会选择信用消费或分期付款。

伴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当整个社会的消费水准都在提升,人们更加注重品质消费,更加享受消费的快感,个性化、多元化、定制化消费成为时代潮流,作为社会群体中的一员,大学生自然也无法免俗。

大学生注重形象消费有其积极的一面。它是大学生愈加多元、独立和自主的表现,从侧面折射出当前大学生对于自我形象有了更高的要求,并且勇于去追求、努力去实现。而且,适当的形象消费有助于大学生自信心的提升,在不断地自我欣赏、自我满足中得到自己人生价值的认同和社会给予的认同。

但大学生注重形象消费也有消极的一面。由于消费观念不成熟,在外界的刺激性下很容易变得非理性消费,比如盲目攀比、奢侈浪费,也就是过度追求形象消

费。而大学生经济又不独立,没有收入来源,一般只能依靠父母。“崽花爷钱不心疼”,只是可怜了含辛茹苦的父母。当生活费不够用时,37%的大学生会选择信用消费或分期付款,此番超前消费,更容易让大学生养成不良消费习惯,透支自身信用,甚至陷入“套路贷”泥潭,危及自身发展前途。

大学以学为大,大学生理应把学习摆在第一位,不可太注重形象消费。须知,包括鞋服、首饰、化妆品、美容美发等在内的形象消费,它所体现出来的时尚美是随着消费潮流而随时在变化的,而一个人的时间、精力都是有限的,如果把过多的空闲浪费在形象产品的挑选之上,不断地看、逛、探索固然能带来消费满足,但学习等其他事情势必也会被耽误。

更主要的是,优秀的自我形象不只是相貌和衣着,它们只是美的一部分。外在美若缺乏内在美的支撑,再美也只是个“花瓶”,且保质期不长,经不起时间的洗礼。正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外表的美只能取悦于人的眼睛,而内在的美却能感染人的灵魂,理想状态当然是兼具外在美和内在美,但当二者不可兼得时,大学生应该以追求内在美为先,而不是反其道而行之。

考虑到在消费主义浪潮的席卷之下,广告轰炸无处不在,网络信息时代,透过大众传播媒介,消费文化更是无孔不入,与此同时,“买买买”带给人的快感又实在太过强烈,个人迷失在消费浪潮中已毫不新奇。基于此,避免大学生过于注重形象消费,也离不开教育的有效引导,让大学生逐步树立起正确的形象消费观;学校以及教育部门也要加强管理,避免象牙塔被商业文化过度侵蚀,最好在校园中营造一种健康的消费氛围,助力大学生的人生发展。

(三)“颜值”何以在年轻人中流行

网络上有种说法,“颜值”来源于日语,日语中的“顔”的确有“脸”“容貌”的意思,再加上数值,就可以用来评价人物的外表。大概在2015年,“颜值”一词开始在偶像团体传播,而后在国内综艺节目中使用,再经网络的力量广泛流行起来。“颜值”隐含的意思是,容貌也是可以直接被测量和比较的。

新一代的娱乐明星中,颜值高的“小鲜肉”们往往颇受年轻人欢迎;大学校园里,长相帅气、年轻俊美的老师,不经意间也能成为“别人家的老师”或新晋“网红教师”。在职场话语体系中,颜值的“正统化”似乎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类似于“颜值高、会打扮的人,不仅薪水更高,而且会获得更好的升迁机会”这样“一本正经”的研究报告,似乎不断地向人们揭示着一个隐藏很深、不为人知的“秘密”,以至于“颜值即正义”成了不少大学生难以消解的郁闷和心结。

追根溯源,“颜值”的本质体现了人们对于美的追求。爱美人之,人皆有之,古今中外,概莫能外。我国古代就有四大美女的历史典故,诸如“回眸一笑百媚生”的佳句千古流传。早在2000多年前,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就曾对弟子说过:“俊美的相貌是比任何介绍信都管用的推荐书。”诗人吴桂君在《喜欢一个人》里写道:“喜欢一个人,始于颜值,陷于才华,终于人品。”前些年,还有“青春饭”“外貌协会”等词语的流行,这些无不都是“颜值”的“前世”。不同的时代,“颜值”会被不同的“外衣”所包裹。

网络化时代,“颜值”之所以能够快速流行,更是因为在新的语境中,它被赋予了新的内涵和特性。

首先,“颜值”体现了网络流行语的经济价值。人们的语言表达,自其产生以来就以经济性为原则,尤其是网络流行语的出现,更是贴合了社会、经济发展的快节奏。网络流行语兼具多重意义且交际效果显著,吻合“人们将复杂的形式简单化”的经济需求。

过去,我们可以用“明眸皓齿”“出水芙蓉”“美如冠玉”等词语来形容一个人的美貌,根本上说,这种话语表达方式运用的是修辞性手法,虽然能够使人们形成抽象的概念空间,但也留下太多想象的空白,有一定的模糊性,难以直接量化。

如今,面对网络语言的侵袭,这些修辞性的手法逐步谢幕,开始让位于“数字”化,用更加直观的形式来代替。

将经常用于数学和经济学领域的数值,映射到人的容貌上,体现了一种人们在认知上的隐喻,话语表达上更具说明性和直接性。试想,将颜值按照10分制来评价打分的话,分数之间的差距,就很容易在人们的心中拉开距离,而“颜值超高”“颜值爆表”就完全代表一个人的容貌在他人心目中的最高值,是网络化时代表示描述、形容的最高等级的词语。

其次,社交媒体时代,颜值还被赋予了“溢价效应”。易言之,长得好看更容易获得经济利益。过去,颜值这种无形的资产,其价值并没有被充分推崇利用,而互联网时代催生了各种跟颜值相关的经济,比如美容医院、美妆产业、自拍App、自拍设备的应运而生。

网红经济时代,“高颜值”本就是稀缺资源,可以充当一张名片,非常利于媒介传播,更容易吸引人的眼球,带动流量。更何况,“颜值”的使用范围也在不断地扩大,从人到物,不一而足。不难发现,“颜值经济”已经渗透到生活的各个方面,大到家居装饰装潢,小到汽车标志、手机外形、新茶饮品牌的设计,无不想方设法提升自己的“颜值”吸引力。最近,有网友在社交网络晒出故宫博物院售卖的雪糕,别致的“神兽”造型、鲜明多样的颜色吸引了不少人的关注,而这种个性“文创”正是靠着与众不同的“颜值”,形成了一种生产力,成为故宫众多衍生品IP(IntellectualProperty,知识产权)开发中的网红之一。

第三,“颜值”之所以更容易成为年轻人津津乐道的话题,还与年轻人追求自我,强调主体意识密不可分。

正是因为年轻,才会有青春的躁动,也才会非常注重别人对自己外表的评价。须知,成长、成熟是一个逐渐摆脱外部评价、形成自己内在标准的过程。青春易逝、年华易老,我们不可能永远处在青涩的年龄段,过了二十几岁,进入而立之年,或许就会对“颜值”有更加客观、理性和全面的认识。

事实上,每个人都清楚不能以貌取人的道理,但人们又很难彻底摆脱“颜值”的诱惑。心理学上有个“晕轮效应”或“光环效应”的概念,即人们对他人的认知和判断,往往偏向于只从局部出发,扩散而得出整体印象,这种判断往往以偏概全,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爱屋及乌,这恐怕也是人们难以克服的一个弱点。

面对“颜值即正义”的夸大,年轻人实在没必要对自己的“颜值”产生过分的自卑和焦虑。要知道,真正有才华的人,即使自己一开始在“颜值”上并不占优势,其才华也会在往后与人的交往中、在不经意的机遇和平台中慢慢凸显出来。总而言之,才华终究会让一个人行稳而致远。

(四)像袁隆平那样,生活简单而梦想高贵

近日,袁隆平院士的“私人”理发店被曝光。这家理发店看起来很不起眼,店内十分简朴,仅有一把理发椅。但这家路边小店却得到了袁老的认可,从2003年起16年来他都在这里理发。理发只要20元够了,每每理完发,袁老总是硬塞给老板100元钱。

很多人不理解,以袁隆平的收入,他完全可以去高档美发店理发,却偏偏选择这家路边店。同样,很多人也不理解,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摄影测量与遥感专家刘先林坐高铁二等座而不是一等,还支起小桌板抢时间干活。

事实上,袁隆平他们的选择,对他们自己而言充满了乐趣。理发店小老板说,袁老的发型都是他自己设计的,剪完还会俏皮地说“哈,我又年轻了”。

伟大人物都有简约风格,而伟大人物的乐趣往往是常人难以体会的。袁隆平从小就意识到“要想不受别人欺负,国家必须强大起来”,因此他始终将个人前途与国家利益紧紧相连。他有过体育救国的梦想,也曾打算参军报国,最终,他将对祖国的热忱结成了一串串饱满的稻穗。“鲐背之年”的他仍坚守在科研一线,为实现“禾下乘凉”和“杂交水稻覆盖全球”两个梦想而努

力着。

他们的生活,存在于为实现伟大梦想而追逐的过程中。他们的梦想,不是非得理个高大上的文艺范儿发型,简单就是对日常生活的要求。学会简单生活,而忠于内心的本真,才是对生命的善待。对科学家而言,什么是生命的本真?就是那种超越个人功利而惠及人类的博

大胸怀。他们追求梦想的样子真美好,他们的乐趣为常人所难理解,所谓“人间至味是清欢”。

袁隆平这样的科学家值得我们学习敬仰。“追星”不是到他去过的地方打个卡、拍段短视频,“追星”是希望得到袁隆平真传、学到他的精神。真正高贵的东西——那些梦想,其实都藏在质朴无华的生活当中。

(五)“洁白朴素的生活”不会过时

原标题:安“清贫” 乐“正道”

“心有三爱奇书骏马佳山水,园栽四物青松翠竹洁梅兰。”在位于江西省弋阳县的方志敏故居,方志敏画像两侧挂着方志敏青年时期亲手写下的这副对联,诉说着方志敏同志高雅之情趣、清白之追求。从《清贫》里“为革命而筹集的金钱,是一点一滴地用之于革命事业”,到《可爱的中国》中“敌人只能砍下我们的头颅,决不能动摇我们的信仰”,方志敏身上展现出来的为革命甘于清贫、为真理勇于牺牲的崇高品德,至今看来依然令人敬佩、备受鼓舞。

安“清贫”,乐“正道”,正是共产党人的鲜明品格。习近平总书记曾深情回忆:“我多次读方志敏烈士在狱中写下的《清贫》。那里面表达了老一辈共产党人的爱与憎,回答了什么是真正的穷和富,什么是人生最大的快乐,什么是革命者的伟大信仰,人到底怎样活着才有价值,每次读都受到启示、受到教育、受到鼓舞。”一代代共产党人安贫乐道、勇毅笃行,铸就了辉煌伟业,也锻造出垂范青史的精神丰碑。今天我们守初心、担使命,更加需要保持艰苦奋斗的情怀,激发坚守正道的自觉。

安贫是力量之源,也是对乐道的检验。方志敏说得好:“清贫,洁白朴素的生活,正是我们革命者能够战胜许多困难的地方!”从战争年代“红米饭、南瓜汤”的乐观豁达,建设时期“勒紧裤腰带搞生产”的自力更生,到如今“厉行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的踏石留印,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不断战胜困难、不断成长壮大,靠的就是不畏困苦、艰苦奋斗。在生活富足的今天,崇尚艰苦奋斗不是要吃咸菜、喝白粥,而是要保持崇高远大的追求,拒当不思进取、坐享其成的守业者,保持那样一股“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的创业劲头。以民为本,以廉为美,以清为荣,以干为乐,聚合起来的力量一定是谁也无法阻挡的。

乐道是事业之基,也是对安贫的升华。我们党是一个有9000多万党员、领导近14亿人民的大国执政党,每一个党员干部理论上是否清醒、政治上是否坚定、信念上是否牢固,关系重大、牵动全局。特别是,“四大考验”“四种危险”长期存在,如果经不起检验,精神“钙质”就会流失,理想信念就会滑坡,个人追求就会趋于堕落,逐渐陷入安于现状、不思进取、贪图享乐的泥淖,在一片喝彩声、赞扬声中丧失革命精神和斗志。“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信仰坚贞、信念坚定、信心坚决,任何时候都应倍加珍视。只有在培基固本上下足了功夫,不为困难所扰、不为矛盾所惑、

不为利益所诱,党员干部才能练就金刚不坏之身,才会有强大的免疫力、战斗力。

荷出污泥而清雅,竹有虚心而高尚,松生贫瘠而威严。无论什么时候,“洁白朴素的生活”都不会过时,“愿意牺牲一切”的崇高信仰都值得尊崇。共产党员的安贫乐道,既是艰苦岁月的志存高远,也是和平年代的知止有定,更是复兴路上的凯歌以行。擦亮安“清贫”、乐“正道”的政治本色,必能凝聚起无坚不摧的精神动能。

(六)赏雪景何必非“进宫”不可?

大雪飘扬,银装素裹,本周一,北京人争相赏雪晒景,不亦乐乎。与之同时,也有不少人喊话按例周一闭馆的故宫:“大雪敲门,不开一下吗?”

“白雪镶红墙,碎碎坠琼芳。”近些年,故宫成了北京一大赏雪“圣地”。点点扬花,片片鹅毛,配上飞檐翘角、红墙金瓦,一下子将人们带入诗词丹青的世界。每逢大雪,紫禁城里必定人满为患。今冬初雪时,故宫八万张门票一开门便售罄。而这回,瑞雪降碰上闭馆日,想体验一番“倚阑听风雪,穿庭作飞花”的人们,自然会有呼吁故宫破例开门的冲动。

可抛开故宫是否应该“开门迎雪”不谈,下雪了只盯着故宫似乎也是个问题。北京这座古都的神韵,可不只藏在紫禁城。市内的景山、北海、天坛、颐和园,京郊的潭柘寺、八达岭,乃至身边的寻常街巷胡同,“雨雪霏霏”之时,都不难寻觅得别样的景致、久违的诗情。一场飞雪美了一座城,又何必非“进宫”不可?

其实不只是冬雪,北京一年四季都不乏美景。但各处知名度确有差异,人们循美观景也颇有按名头而就的意思。比如说起百花闹春,想到的就是穿行居庸关的“开往春天的列车”;说起枫叶银杏,想到的就是香山、钓鱼台;说起老胡同,想到的就是国子监、南锣鼓巷……这样一来,凡颇负盛名处,大抵摩肩接踵,简直“人比花多”;凡声名寂寂者,则门庭冷落,鲜有人问津。可问题是,只识“名景”,“人从众”难尽兴不说,一味盲从“打卡”也未免会丢掉一些探寻芳踪的快意。

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在北京,起于民间的胜景不少。远的有“燕京八景”,新晋的有颐和园金光穿孔、野鸭湖最美芦苇荡、首钢大桥油画晚霞等。它们原本“养在深闺人未识”,被有心人发现,并在社交媒体、短视频平台上口口相传后,才声名鹊起成了备受追捧的“网红”。这启示我们,一方面要善于探索与发现,另一方面更要学会为美景花式“打call”。且看一些短视频平台,带火了多少原本无名的景点。北京有丰富的自然、人文风情,相关方面也应该选择更时髦的传播方式,加大对各种景点的推介与宣传力度,让好地方更为人知,给大伙儿有更多选择。这远比某一个景点被挤爆,来得更有意义。

“吟诗作赋赏雪景,聆听北平落雪声。”探索、推介更多好去处,满足市民、游客的多样化需求,让人们不执迷于“进宫看雪”,或许是这场大雪留给我们更美好的事。

(七)赵宇案反转

说明善待见义勇为将成为一种趋势

12月18日,福州市举行年度见义勇为表彰大会。“制止施暴反被拘”当事人赵宇获得见义勇为先进分

子光荣称号,并获三等奖励金3万元。2018年12月26日,一名女子遭到殴打,赵宇下楼制止侵害行为时踹到了施暴者的腹部,被警方以涉嫌故意伤害罪刑事拘留,后又被以过失致人重伤罪移交检察院审查起诉。最后,检察机关认定赵宇属于正当防卫,不负刑事责任。

从故意伤害被刑事拘留,到不负刑事责任,再到被认定为见义勇为并获得表彰——赵宇的人生可谓经历

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值得欣慰的是,其最终获得了见义勇为这一荣誉称号。这一“反转”事件,显然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可以引领向善的社会风气。

在任何社会,面对不法侵害时,被侵害人都有自卫救济的权利,其他人也有“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道德义务和权利。这是维护社会秩序正常运转和维护社会个体安全感的应有之意。如果剥夺人们的这一权利,或者强行要求其一定等待公权机关的介入,无疑将极大地增加社会运行成本,并可能导致社会陷入丛林法则。

目前,“法不能向不法让步”的理念已经深入人心。但在此前的一些司法实践中,相关部门对见义勇为者的要求往往会比较苛刻,让其在制止不法侵害时束手束脚,不敢有丝毫懈怠,否则就可能面临不可预判的民事责任乃至刑事责任。可以说,这样的操作让具有正义观的公众难以接受。久而久之,见义勇为必将更加稀缺,社会可能更加无序。

要知道,见义勇为所面对的本来就是突发事件,不法者的侵害具有突发性、紧急性,行为具有难以控制性,后果具有不可预测性。见义勇为者需要迅速果断出击方可抓住转瞬即逝的机会有效制止不法侵害。作为普通人,在紧急情况下来不及思考就冲上去制止侵害行为的精神难能可贵。也只有如此,才能及时遏制不法侵害,防止损失扩大。

当然,短时间甚至没有时间思考,就有可能对不法者造成伤害。试想,谁也不是武林高手,可以招招制敌而不伤其身。如果要求普通人面对不法行为时先仔细思考如何有效制止又不造成明显超过必要限度的伤害,待考虑周全时,恐怕不法者已经造成了难以挽回的损失,甚至早已逃之夭夭。这显然不符合公众的朴素认知和生活常识,会让人畏首畏尾,面对不法行为时选择沉默不语。

让人欣慰的是,赵宇从犯罪嫌疑人到见义勇为积极分子的华丽转身,以及一些案件的“反转”,无疑释放

了这样一个信号,善待见义勇为将成为一种趋势。这将让更多人敢于路见不平出手相助而不必担心惹上麻烦,同时也让不法侵害者认识到“反咬一口”已经没有了

市场。进而,以“法不能向不法让步”的观念强化民众“邪不压正”的朴素认知,让社会风气更加向上向善。

(八)男孩不写作业被扔车站

“野蛮教育”解决不了问题

“孩子的发育发展有其特定的规律,是呈螺旋形的。”即使不能做到顺其自然,也要坚持科学的方法。

上海一位爸爸,因为孩子经常不写作业,多次接到老师投诉,气得凌晨把孩子丢到火车站,让他一个人跪地乞讨。庆幸的是,警察接到报警后把孩子带回警局,一场亲子之间的“闹剧”就此画上休止符。

近来,被作业“逼疯”的家长,“出格”之举不少。杭州,一位爸爸要将自己双手反绑后才敢给孩子辅导作业,以免忍不住对孩子大打出手;广州,一位妈妈在陪孩子写作业时,索性把头伸进冰箱里冷静冷静……这些让人啼笑皆非的育儿事件虽有调侃的意味,但也在家长和教师群体中引发了关注和共鸣。

教育问题屡受社会的关注,一方面是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难以协调,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难以协调;另一方面家长被孩子的家庭作业快“逼疯”了;再有就是社会快被家长的“出格”之举“逼疯”了。

应该说,家长越来越重视儿女的教育是不争的事实,家长的“出格”之举就是关注教育重视教育引起的,以前之所以没有重重乱象,那是因为家长对孩子的教育不像现在这样关注。特别是80后家长90后家长,越来越关心孩子的教育问题。然而,很多80后家长90后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没有心得,也缺乏专业知识,所以才动辄“出格”。教育是一门学问,不只是学校教育很重要,家庭教育在孩子的成长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没有良好的家庭教育,孩子很难健康成长。

沪上一位知名小学校长分析,“育儿这件事,每家环境都不同,每家都有一本难念的经。”“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的因材施教是教育规律,一些“非常规”的教育方法没有复制和推广的意义。甚至,一些家长过激的、耸人听闻的“非常规”教育方法不仅是耸人听闻,更重要的是这些教育方法没有什么效果,还起了坏作用。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家庭教育首席专家、首都师范大学特聘教授孙云晓就态度鲜明地表示:不赞同家长在教育孩子过程中采取过激做法。“冲动是魔鬼”,过激做法往往是以对孩子的无尽伤害为代价的。

家长的“出格”之举看似为了孩子好,然而,任何借口都不是违法的理由。“野蛮教育法”不仅过激且还涉嫌违法,孩子不是父母的私有物件,绝不能动辄使用家庭暴力。比如,深夜把孩子赶出家门,父母就涉嫌违法。孙教授分析说,把孩子赶出家门、大吼大叫的“野蛮教育法”不仅无助于解决问题,而且还是对儿童的伤害,其危险程度难以想象,这也是法律不能允许的行为。

教育是有科学规律的。一位心理学专家表示,家长也要学会与自己的情绪平和相处。“孩子的发育发展有其特定的规律,是呈螺旋形的。”即使不能做到顺其自然,也要坚持科学的方法。教育问题事关重大,我们还是要慢慢探索科学有效的教育之道。教育孩子是一个家庭的大事,也是一个国家的大事,谁也不能掉以轻心。

(九)打卡拍照必须买一本书!

读懂这家书店的劝学之心

在重庆渝中区,有一家旧书店:只有十多平方米的店面塞满了各类书籍,既文艺又“怀旧”,吸引了许多年轻人前来打卡。最近,书店老板添了一条新规矩:打卡拍照的人必须买一本书。有网友质疑,这样的规定是不是属于“霸王条款”?

所谓的霸王条款,指的是经营者单方面制定的,逃避法定义务、减免自身责任的不平等格式合同。重点在于限制消费者权利,侵害消费者利益。书店本就是卖书看书的地方,进入书店的消费者,并不享有打卡拍照的权利。书店并无强买强卖,也没有坐地起价,谈何霸王条款?

而且,现实而言,该书店也确有整顿秩序的必要。不到11平方米的旧书店,书本堆积已经满满当当,每天再接待百来人拍照,混乱嘈杂可想而知。如不采取措施,恐怕连安全都难以保障。保持本色,适当限流,是书店有序经营的必需之举,也是对真正的买书看书之人的尊重。

也有人提议说,老书店应该拥抱新潮流,不必非卖书,开辟一个拍照区,卖点咖啡,文创产品什么的,也能出名赚钱。这对于一个古稀之年的老店主而言,这要求未免有点不近情理。他守着这家小书店几十年,无非是因为爱书惜书,也想以书会友。面对潮水般涌来的拍照一族,他感受到的不是出名的欣喜,而是没人再看书的焦灼。让来拍照的人至少买一本书,或许是他能想到的、最合适的维持书店尊严的方式。

其实,真正应该讨论的,不是书店该不该立规矩,而是我们应该如何读懂这规矩。最怕就是有些人,“上帝”心态过于膨胀,觉得既然买书才能拍照,那就买本书然后尽情拍照,疯狂打卡,破坏书店氛围。不管买不买书,书店都属于相对特殊的公共场所,有其礼仪和规矩。可以不爱,但请不要伤害。

书籍是营养品,传统书店是现代都市的精神故土。纵然如今书店渐趋衰落,但我们至少应该对书店、对书本保留最基本的尊重,为躁动的心留下可归去的净土。希望更多人能从无奈的规矩中,读懂一个老人对于“爱书者少,知音渐稀”的伤感,以及劝人读书求知的善意。真心诚意地买一本书,平心静气地读一本书,让自己的修养和气质,对得起自己在书堆拍下的照片,不好吗?

(十)武大清退92名留学生,“严进严出”不因学生国籍而别

近日,武汉大学92名留学生因成绩不合格、违反校纪被清退的新闻,引起舆论关注。

据报道,被清退的留学生涉及十多个国家,有本科生也有研究生,还有进修生。之所以被清退主要是因为成绩上不去、违反校纪,还有人不按规定缴纳学费。这批学生早在1年前就被提出警告,反复沟通,反复做工作,最终沟通无效,才做出清退处理。

武大清退92名留学生,之所以广受舆论关注,主要是因为这次处理的对象是留学生。这也释放出了明确信号:中国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决不会走以数量牺牲质量、在培养质量上降格以求的歪路。

产品不合格不能出厂,学生成绩不合格不能毕业,这本是常识。此次武大清退92名留学生,也是大学“严进严出”的体现,表明高校在愈发注重留学生的培养和学习质量。

事实上,大学清退不合格学生的操作,在当下已不新鲜。此前,广州大学也曾决定对在学校规定的最长学习年限(博士7年、硕士5年)内未完成学业的72名研究生作退学处理。西南交通大学、合肥工业大学也发布了类似通知,退学对象也多为“超期未毕业”的研究生。

不论是针对不合格研究生,还是清退92名留学生,都说明对学生的学习过程性评价和淘汰机制正越来越

严格,也渐成常态化。这也呼应了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趋势:早在2018年9月,教育部就曾颁布规定,要求严把毕业出口关,坚决取消“清考”制度;今年10月12日,教育部发布《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再次指出要提升高校学业挑战度,严把考试毕业出口,严格教育教学管理。

值得注意的是,与以往高校清退不合格学生的案例不同,此次被清退的不合格学生主要是留学生,还有92名之多。这也说明,高校中的学生培养“严进严出”,也在遵循“趋同化管理”的原则。

近年来,中国越来越重视塑造自己“文化大国”的地位,中国高校对国际生源的吸引力越来越大,教育部门因势利导提出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国际化战略,鼓励有条件的高校招收国际学生尤其是广大发展中国家的

留学生,既有利扩大中国高等教育的国际影响力,也能彰显中国作为世界大国的国际责任。

但在这个过程中,确有少数高校片面追求留学生数量,却由于管理及培养力量不足、办学经验匮乏,在留学生教育方面走了不少弯路,很多学校对留学生疏于管理管,衍生出种种问题,更有甚者,在培养质量上降格以求,也给公众留下了差别化对待之感。

留学生漂洋过海、跨越千山万水到中国来,在生活上给他们一些力所能及的照顾,给他们学业上提供部分合理帮助,比如通过多种方式,让他们有机会更多地了解中国社会文化,让他们有机会在参与社会生活中灵活自如地学会地道的汉语,通过多种途径对他们进行课外的学业指导,这都无可厚非。

但这一切的最终的目的,是要让他们能够跟上中国高校正常的教学进度,在规定的时间内,以合格的成绩完成学业,而不是仅仅因为他们的留学生身份就给予其“最惠待遇”,甚至在学业考核中区分中外,在培养质量上大打折扣。

在培养质量上对中外学生一视同仁,这能体现教育最基本的公正公平原则,更重要的,这直接事关中国高等教育的尊严与国际公信力——中国的高等教育也是

负责任的教育,中国的高校是学术的圣殿,不是混文凭者的天堂。

这对少许在大学里“挂名学生”混日子的留学生

来说,也是一种警醒:大学里不是“躲清闲”的地方,不要等到被清退时才后悔莫及。

(十一)国宝“说话”不再“高冷”

创新让博物馆更有魅力

如今,越来越多的博物馆借助科技力量,让展柜里的国宝“开口说话”,让库房里的文物“活”了起来,吸引着更多观众走进博物馆,感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脉搏。

“一个博物馆就是一所大学校”。博物馆既是独一无二的知识宝库,也是社会教育的重要场所,还是了解历史、认识现实、传承文脉的文化殿堂。衡量一个博物馆是否成功的标准,不仅在于其馆藏有多少,还在于其多大程度融入人们生活、满足受众需求。从这个角度而言,博物馆与科技的相遇,正是要以创新的手段,让文物不再“高冷”,让馆藏更加“亲民”,进而激发观众参观热情,让更多人在触摸历史中延续文脉。

如果说,吸引更多观众走进博物馆,是让文化馨香远播的上半篇文章,那让观众看得懂、有所得、有所悟,则是不可或缺的下半篇文章。进一步挖掘藏品的文化内涵,讲好文物背后的历史故事,让更多观众不止步于拍照打卡,不满足于走马观花,博物馆热就能持续热下去,“博物馆里的文化”就能直抵人心。

六、本期话题交流

等菜贩临收摊前去买,这时的菜最便宜;外出从不掏钱买水喝,一个破旧的水壶总是随身带;最贵一件棉外套 60 元,其他的二三十块…… 在长沙市天心区赤岭路街道南大桥社区,78 岁肖子文老人是出了名的 " 抠门 "。肖子文老人对自己 " 抠门",可自 1996 年来却靠微薄的退休金默默资助 50 余名寒门学子圆梦,钱不够,就去捡废品,她以前还种菜地邀请学生到家里吃住,走之前,总会在瓶罐里塞满够吃一周的腊肉、酸菜等家常菜。

12 月 22 日下午,长沙室外温度 7 ℃,白发苍苍、满脸皱纹的肖子文舍不得开空调和烤火炉,她打开一份 " 爱心档案 ",上面记录 23 年来的慈善助学活动。

老人在档案里写了这样一句话:" 只要我活着,就要尽全力去帮助那些因贫穷而徘徊在学校外的孩子们。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