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下《第27章相似》专项训练含答案

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下《第27章相似》专项训练含答案

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下《第27章相似》专项训练含答案
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下《第27章相似》专项训练含答案

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下《第27章相似》专项训练

含答案

专训1证比例式或等积式的技巧

名师点金:

证比例式或等积式,若所遇问题中无平行线或相似三角形,则需构造平行线或相似三角形,得到成比例线段;若比例式或等积式中的线段分布在两个三角形或不在两个三角形中,可尝试证这两个三角形相似或先将它们转化到两个三角形中再证两三角形相似,若在两个明显不相似的三角形中,可运用中间比代换.

构造平行线法

1.如图,在△ABC中,D为AB的中点,DF交AC于点E,交BC的延长线于点F,

求证:AE·CF=BF·EC.

(第1题)

2.如图,已知△ABC的边AB上有一点D,边BC的延长线上有一点E,且AD =CE,DE交AC于点F,

试证明:AB·DF=BC·EF.

(第2题)

三点找三角形相似法

3.如图,在?ABCD中,E是AB延长线上的一点,DE交BC于F.

求证:DC

AE

CF

AD

.

(第3题)

4.如图,在△ABC中,∠BAC=90°,M为BC的中点,DM⊥BC交CA的延长线于D,交AB于E.

求证:AM2=MD·ME.

(第4题)

构造相似三角形法

5.如图,在等边三角形ABC中,点P是BC边上任意一点,AP的垂直平分线分别交AB,AC于点M,N.

求证:BP·CP=BM·CN.

(第5题)

等比过渡法

6.如图,在△ABC中,AB=AC,DE∥BC,点F在边AC上,DF与BE相交于点G,且∠EDF=∠ABE.

求证:(1)△DEF∽△BDE;

(2)DG·DF=DB·EF.

(第6题)

7.如图,CE是Rt△ABC斜边上的高,在EC的延长线上任取一点P,连接AP,作BG⊥AP于点G,交CE于点D.

求证:CE2=DE·PE.

(第7题)

两次相似法

8.如图,在Rt△ABC中,AD是斜边BC上的高,∠ABC的平分线BE交AC 于E,交AD于F.

求证:BF

BE

AB

BC

.

(第8题)

9.如图,在?ABCD中,AM⊥BC,AN⊥CD,垂足分别为M,N.求证:(1)△AMB∽△AND;

(2)AM

AB

MN

AC

.

(第9题)

等积代换法

10.如图,在△ABC中,AD⊥BC于D,DE⊥AB于E,DF⊥AC于F.

求证:AE

AF

AC

AB

.

(第10题)

等线段代换法

11.如图,等腰△ABC中,AB=AC,AD⊥BC于点D,点P是AD上一点,CF ∥AB,延长BP交AC于点E,交CF于点F,

求证:BP2=PE·PF.

(第11题)

12.已知:如图,AD平分∠BAC,AD的垂直平分线EP交BC的延长线于点P.

求证:PD2=PB·PC.

(第12题)

专训2巧用“差不多图形”探究相似条件

名师点金:

几何图形大多数由差不多图形复合而成,因此熟悉三角形相似的差不多图形,有助于快速、准确地识别相似三角形,从而顺利找到解题思路和方法.相似三角形的四类结构图:

1.平行线型.

2.相交线型.

3.子母型.

4.旋转型.

平行线型

1.如图,在△ABC 中,BE 平分∠ABC 交AC 于点E ,过点E 作ED ∥BC 交AB 于点D.

(1)求证:AE·BC=BD·AC;

(2)假如S △ADE =3,S △BDE =2,DE =6,求BC 的长.

(第1题)

相交线型

2.如图,点D ,E 分别为△ABC 的边AC ,AB 上的点,BD ,CE 交于点O ,且EO BO

=DO

CO

,试问△ADE 与△ABC 相似吗?请说明理由.

(第2题)

子母型

3.如图,在△ABC 中,∠BAC =90°,AD ⊥BC 于点D ,E 为AC 的中点,ED 的延长线交AB 的延长线于点F.求证:

AB AC =DF AF

.

(第3题)

旋转型

4.如图,已知∠DAB=∠EAC,∠ADE=∠ABC. 求证:(1)△ADE∽△ABC;

(2)AD

AE

BD

CE

.

(第4题)

专训3利用相似三角形巧证线段的数量和位置关系名师点金:

判定两线段之间的数量和位置关系是几何中的差不多题型之一.由角的关系推出“平行或垂直”是判定位置关系的常用方法,由相似三角形推出“相等”是判定数量关系的常用方法.

证明两线段的数量关系

类型1:证明两线段的相等关系

1.如图,已知在△ABC中,DE∥BC,BE与CD交于点O,直线AO与BC边交于点M,与DE交于点N.

求证:BM=MC.

(第1题)

2.如图,一直线和△ABC的边AB,AC分别交于点D,E,和BC的延长线交于点F,且AE CE=BF CF.

求证:AD=DB.

(第2题)

类型2:证明两线段的倍分关系

3.如图,在△ABC中,BD⊥AC于点D,CE⊥AB于点E,∠A=60°,求证:

DE=1

2 BC.

(第3题)

4.如图,AM为△ABC的角平分线,D为AB的中点,CE∥AB,CE交DM的延长线于E.

求证:AC=2CE.

(第4题)

证明两线段的位置关系

类型1:证明两线段平行

5.如图,已知点D为等腰直角三角形ABC的斜边AB上一点,连接CD,DE ⊥CD,DE=CD,连接CE,AE.求证:AE∥BC.

(第5题)

6.在△ABC中,D,E,F分别为BC,AB,AC上的点,EF∥BC,DF∥AB,连接CE和AD,分别交DF,EF于点N,M.

(1)如图①,若E为AB的中点,图中与MN平行的直线有哪几条?请证明你的结论;

(2)如图②,若E不为AB的中点,写出与MN平行的直线,并证明.

(第6题)

类型2:证明两线垂直

7.如图,在△ABC中,D是AB上一点,且AC2=AB·AD,BC2=BA·BD,求证:CD⊥AB.

(第7题)

8.如图,已知矩形ABCD,AD=1

3

AB,点E,F把AB三等分,DF交AC于点G,

求证:EG⊥DF.

(第8题)

专训4 相似三角形与函数的综合应用

名师点金:

解涉及相似三角形与函数的综合题时,由于这类题的综合性强,是中考压轴题重点命题形式之一,因此解题经常结合方程思想、分类讨论思想进行解答.

相似三角形与一次函数

1.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 中,直线y =-x +3与x 轴交于点C ,与直线AD 交于点A ? ??

??

43,53,点D 的坐标为(0,1).

(1)求直线AD 的解析式;

(2)直线AD 与x 轴交于点B ,若点E 是直线AD 上一动点(不与点B 重合),当△BOD 与△BCE 相似时,求点E 的坐标.

(第1题)

相似三角形与二次函数

2.如图,直线y =-x +3交x 轴于点A ,交y 轴于点B ,抛物线y =ax 2+bx +c 通过A ,B ,C(1,0)三点.

(1)求抛物线对应的函数解析式;

(2)若点D 的坐标为(-1,0),在直线y =-x +3上有一点P ,使△ABO 与△ADP 相似,求出点P 的坐标.

(第2题)

3.如图,直线y =2x +2与x 轴交于点A ,与y 轴交于点B ,把△AOB 沿y 轴翻折,点A 落到点C ,过点B 的抛物线y =-x 2+bx +c 与直线BC 交于点D(3,-4).

(1)求直线BD 和抛物线对应的函数解析式;

(2)在第一象限内的抛物线上,是否存在一点M ,作MN 垂直于x 轴,垂足为点N ,使得以M ,O ,N 为顶点的三角形与△BOC 相似?若存在,求出点M 的坐标;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第3题)

相似三角形与反比例函数

4.如图,矩形OABC的顶点A,C分别在x轴和y轴上,点B的坐标为(2,

3),双曲线y=k

x

(x>0)通过BC的中点D,且与AB交于点E,连接DE.

(1)求k的值及点E的坐标;

(2)若点F是OC边上一点,且△FBC∽△DEB,求直线FB对应的函数解析式.

(第4题)

专训5全章热门考点整合应用

名师点金:

本章要紧内容为: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及性质,位似图形及其画法等,涉及考点、考法较多,是中考的高频考点.其要紧考点可概括为:3个概念、2个性质、1个判定、2个应用、1个作图、1个技巧.3个概念

概念1:成比例线段

1.下列各组线段,是成比例线段的是( )

A.3 cm,6 cm,7 cm,9 cm

B.2 cm,5 cm,0.6 dm,8 cm

C.3 cm,9 cm,1.8 dm,6 cm

D.1 cm,2 cm,3 cm,4 cm

2.有一块三角形的草地,它的一条边长为25 m,在图纸上,这条边的长为5 cm,其他两条边的长都为4 cm,则其他两边的实际长度差不多上________m.

概念2:相似多边形

3.如图,已知∠1′=∠1,∠2′=∠2,∠3′=∠3,∠4′=∠4,∠D′=∠D,试判定四边形A′B′C′D′与四边形ABCD是否相似,并说明理由.

(第3题)

概念3:位似图形

4.如图,在△ABC中,A,B两个顶点在x轴的上方,点C的坐标是(-1,0).以点C为位似中心,在x轴的下方作△ABC的位似图形,并把△ABC的边放大到原先的2倍,记所得的像是△A′B′C.设点B的对应点B′的坐标是(a,b),求点B的坐标.

(第4题)

2个性质

性质1: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的性质

5.如图,在Rt△ABC中,∠A=90°,AB=8,AC=6.若动点D从点B动身,沿线段BA运动到点A为止,运动速度为每秒2个单位长度.过点D作DE∥BC 交AC于点E,设动点D运动的时刻为x秒,AE的长为y.

(1)求出y关于x的函数解析式,并写出自变量x的取值范畴;

(2)当x为何值时,△BDE的面积有最大值,最大值为多少?

(第5题)

性质2:相似三角形的性质

6.如图,已知D是BC边上的中点,且AD=AC,DE⊥BC,DE与BA相交于点E,EC与AD相交于点F.

(1)求证:△ABC∽△FCD;

=5,BC=10,求DE的长.

(2)若S

△FCD

(第6题)

1个判定——相似三角形的判定

7.如图,△ACB为等腰直角三角形,点D为斜边AB上一点,连接CD,DE ⊥CD,DE=CD,连接AE,过C作CO⊥AB于O.求证:△ACE∽△OCD.

(第7题)

8.如图,在⊙O的内接△ABC中,∠ACB=90°,AC=2BC,过点C作AB的垂线l交⊙O于另一点D,垂足为点E.设P是上异于点A,C的一个动点,射线AP 交l于点F,连接PC与PD,PD交AB于点G.

(1)求证:△PAC∽△PDF;

(2)若AB=5,=,求PD的长.

(第8题)

2个应用

应用1:测高的应用

9.如图,在离某建筑物CE 4 m处有一棵树AB,在某时刻,1.2 m的竹竿FG垂直地面放置,影子GH长为2 m,现在树的影子有一部分落在地面上,还有

一部分落在建筑物的墙上,墙上的影子CD高为2 m,那么这棵树的高度是多少?

(第9题)

应用2:测宽的应用

10.如图,一条小河的两岸有一段是平行的,在河的一岸每隔6 m有一棵树,在河的对岸每隔60 m有一根电线杆,在有树的一岸离岸边30 m处可看到对岸相邻的两根电线杆恰好被这岸的两棵树遮住,同时在这两棵树之间还有三棵树,求河的宽度.

(第10题)

1个作图——作一个图形的位似图形

11.如图,在方格纸中(每个小方格的边长差不多上1个单位长度)有一点O 和△ABC.请以点O为位似中心,把△ABC缩小为原先的一半(不改变方向),画出△ABC的位似图形.

(第11题)

1个技巧——证明四条线段成比例的技巧

12.如图,已知△ABC,∠BAC的平分线与∠DAC的平分线分别交BC及BC 的延长线于点P,Q.

(1)求∠PAQ的度数;

(2)若点M为PQ的中点,求证:PM2=CM·BM.

(第12题)

答案

专训1

(第1题) 1.证明:如图,过点C作CM∥AB交DF于点M. ∵CM∥AB,∴△CMF∽△BDF.

∴BF

CF

BD

CM

.

又∵CM∥AD,∴△ADE∽△CME.∴AE

EC

AD

CM

.∵D为AB的中点,

∴BD

CM

AD

CM

.∴

BF

CF

AE

EC

,即AE·CF=BF·EC.

2.证明:过点D作DG∥BC,交AC于点G,∴△DGF∽△ECF,△ADG∽△ABC.

∴EF

DF

CE

DG

AB

BC

AD

DG

.

∵AD=CE,∴CE

DG

AD

DG

.∴

AB

BC

EF

DF

即AB·DF=BC·EF.

点拨:过某一点作平行线,构造出“A”型或“X”型的差不多图形,通过相似三角形转化线段的比,从而解决问题.

3.证明:∵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

∴AE∥DC,∠A=∠C.∴∠CDF=∠E,

∴△DAE∽△FCD,∴DC

AE

CF

AD

.

最新苏教版九年级数学全册知识点汇总

最新苏教版九年级数学全册知识点汇总 苏教版九年级数学上知识点汇总 第一章图形与证明(二) 1.1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 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底边上的高互相重合(简称“三线合一”). 等腰三角形的两底角相等(简称“等 边对等角”). 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 如果一个三角形的两个角相等,那么这两个角所对的边也相等(简称“等角对等边”). 1.2 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定理: 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简称“HL”). 角平分线的性质: 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这个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 角平分线的判定:角的内部到角的两边距离相等的点,在这个角的平分线上. 直角三角形中,30°的角所对的直角边事斜边的一半. 1.3 平行四边形的性质与判定: 定义: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定理1:平行四边形的对边相等. 定理2: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相等. 定理3: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互相平分. 判定——从边:1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2一组对边平行且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3两组对边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从角:两组对角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对角线:对角线互相平分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矩形的 性质与判定: 定义:有一个角的直角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 定理1:矩形的4个角都是直角. 定理2:矩形的对角线相等. 定理: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 判定:1有三个角是直角的四边形是矩形. 2对角线相等的平 行四边形是矩形. 菱形的性质与判定: 定义:有一组邻边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 定理1:菱形的4边都相等. 定理2:菱形的对角线相互垂直,并且每一条对角线平分一组对角. 判定:1四条边都相等的四边形是菱形. 2对角线互相垂直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 正方形的性质与判定: 正方形的4个角都是直角,4条边都相等,对角线相等且互相垂直平分,每一条对角线平分一组对角. 正方形即是特殊的矩形,又是特殊的菱形,它具有矩形和菱形的所有性质. 判定:1有一个角是直角的菱形是正方形. 2有一组邻边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正方形. 1.4 等腰梯形的性质与判定 定义:两腰相等的梯形叫做等腰梯形. 定理1:等腰梯形同一底上的两底角相等. 定理2:等腰梯形的两条对角线相等. 判定:1在同一底上的两个角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 2对角线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 1.5 中位线 三角形的中位线平行于第三边,并且等于第三边的一半. 梯形的中位线平行于两底,并且等于两底的一半. 中点四边形:依次连接一个四边形各边中点所得到的四边形称为中点四边形(中点四边形一定是平行四边形). 原四边形对角线中点四边形 相等菱形 互相垂直矩形 相等且互相垂直正方形 第二章数据的离散程度 2.1 极差: 一组数据中的最大值与最小值的差叫做极差.计算公式:极差=最大值-最小值. 极差是刻画数据离散程度的一个统计量,可以反映一组数据的变化范围.一般说,极差越小,则说明数据的波动幅度越小. 2.2 方差 各个数据与平均数的差的平均数叫做这组数据的方差,记作S2. 巧用方差公式: 1、基本公式:S2=n1[(X1-X—)2+(X2-X—)2+……+(Xn-X—)2] 2、简化公式:S2=n1[(X12+X22+……+Xn2)-nX—2] 也可写成:S2=n1(X12+X22+……+Xn2)-X—2 3、简化②:S2=n1[(X’12+X’22+……+X’n2)-nX—2] 也可写成: S2=n1(X’12+X’22+……+X’n2)-X—2 标准差: 方差的算术平方根叫做这组数据的标准差,记作S. 意义: 1、极差、方差和标准差都是用来描述一组数据波动情况的特征,常用来比较两组数据的波动大小,我们通常研究的是这组数据 的个数相等、平均数相等或比较接近的情况. 2、方差较大的波动较大,方差较小的波动较小. 3、方差大,标准差就大,方差小,标准差就小.因此标准差同样反映数据的波动大小. 注意:对两组数据来说,极差大的那一组不一定方差大,反过来,方差大的极差也不一定大. 第三章二次根式 3.1 二次根式 定义:一般地,式子(a≧0)叫做二次根式,a叫做被开方数. 有意义条件:当a≧0时,有意义;当a≦0时,无意义. 性质:

苏教版九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整理

九年级(上)知识点归纳 第一章图形与证明(二) 1.1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 1.等腰三角形性质定理: 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 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底边上的高互相重合(简称“三线合一”) 2.等腰三角形判定定理:如果一个三角形的两个角相等,那么这两个角所对的边也相等(简称“等角对等边”)1.2 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定理: 1.判定定理: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简称“HL”)。 2.角平分线的性质: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这个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 3.角平分线的判定:角的内部到角的两边距离相等的点,在这个角的平分线上。 推论:直角三角形中,30°的角所对的直角边事斜边的一半。 1.3: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正方形的性质和判定 1.平行四边形性质定理: 定理1:平行四边形的对边相等。 定理2: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相等。 定理3: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互相平分。 2.平行四边形判定定理: 从边:1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2一组对边平行且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3两组对边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对角线:对角线互相平分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3.矩形的性质定理: 定理1:矩形的4个角都是直角。 定理2:矩形的对角线相等。 定理: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 4.矩形的判定定理: 1.有三个角是直角的四边形是矩形。 2.对角线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 5.菱形的性质定理: 定理1:菱形的4边都相等。 定理2:菱形的对角线相互垂直,并且每一条对角线平分一组对角。 6.菱形的判定定理: 1.四条边都相等的四边形是菱形。 2.对角线互相垂直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 7.正方形的性质定理: 正方形的4个角都是直角,4条边都相等,对角线相等且互相垂直平分,每一条对角线平分一组对角。 正方形即是特殊的矩形,又是特殊的菱形,它具有矩形和菱形的所有性质。 8.正方形的判定定理: 1、有一个角是直角的菱形是正方形。 2、有一组邻边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正方形 1.4:等腰梯形的性质和判定 1. 等腰梯形的性质定理: 定理1:等腰梯形同一底上的两底角相等。 定理2:等腰梯形的两条对角线相等。

苏教版九年级下册数学[探索三角形相似的条件--知识点整理及重点题型梳理](基础)

苏教版九年级下册数学 重难点突破 知识点梳理及重点题型巩固练习 探索三角形相似的条件(基础)知识讲解 【学习目标】 1.掌握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以及和三角形一边平行的判定定理,并会灵活应用; 2.探索三角形相似的条件,掌握三角形相似的判定方法; 3.了解三角形的重心,并能从相似的角度去进行相关的证明. 【要点梳理】 要点一、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 1.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 两条直线被一组平行线所截,所得的对应线段成比例. 如图: l 1∥l 2∥l 3,直线a 、b 分别与l 1、l 2、l 3交于点A 、B 、C 和点D 、E 、F 、,则有 (1) AB DE BC EF =(2)AB DE AC DF =(3)BC EF AC DE = 成立. l 3 l 2 l 1 b l 3 l 2 l 1 l 3 l 2 l 1 要点诠释:当两线段的比是1时,即为平行线等分线段定理,可见平行线等分线段定理是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特殊情况,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是平行线等分线段定理的推广. 2.平行于三角形一边的直线的性质 平行于三角形一边的直线与其他两边相交,所截得的三角形与原三角形相似. 要点诠释: 这条定理也可以作为判定两个三角形相似的判定定理,有时也把他叫做判定两个三角形相似的预备定理. 要点二、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定理 【课程名称: 相似三角形的判定(1) 394497相似三角形的判定】 1.判定方法(一):两角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 要点诠释: 要判定两个三角形是否相似,只需找到这两个三角形的两个对应角相等即可,对于直角三角形而言,若有一个锐角对应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相似. 2.判定方法(二):两边成比例夹角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

(完整)最新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下学期教学计划

九年级数学下学期教学计划 (2017-2018学年度第二学期) 一、基本情况分析 1.学生情况 本学期我继续授九(1)(2)班的数学课。通过一个学期的努力多数同学学习数学的兴趣渐浓,学习的自觉性明显提高,学习成绩在不断进步,但是由于一些学生数学基础太差,学生数学成绩两极分化的现象没有显著改观,给教学带来很大难度。设法关注每一个学生,重视学生的全面协调发展是教学的首要地位。 2.学习内容分析 本期教学进程主要分为新课教学和总复习教学两大阶段。新课教学共分四章。第一章《反比例函数》、《相似》、《锐角三角函数》、《投影与视图》。总复习是本期教学的一个重点。通过系统的总复习使学生全面熟悉初中数学教学内容,在牢固掌握基础知识的前提下,能娴熟的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本学期就将开始进入专题总复习,将九年制义务教育数学课本教学内容分成代数、几何两大部分,其中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六大版块即:“实数与统计”、“方程与函数”、“解直角三角形”、“三角形”、“四边形”、“圆”是学业考试考中的重点内容。在《课标》要求下,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当前课堂教学的目标。在近几年的中考试卷中逐渐出现了一些新颖的题目,如探索开放性问题,阅读理解问题,以及与生活实际相联系的应用问题。这些新题型在中考试题中也占有一定的位置,并且有逐年

扩大的趋势。如果想在综合题以及应用性问题和开放性问题中获得好成绩,那么必须具备扎实的基础知识和知识迁移能力。因此在总复习阶段,必须牢牢抓住基础不放,对一些常见题解题中的通性通法须掌握。学生解题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审题不清,不能正确理解题意; (2)解题时自己画几何图形不会画或有偏差,从而给解题带来障碍; (3)对所学知识综合应用能力不够; (4)几何依然对部分同学是一个难点,主要是几何分析能力和推理能力较差。 (5)阅读理解能力偏差,见到字数比较多的解答题先产生畏惧心理。 (6)不能对知识灵活应用。 二、学习目标 师生共同努力,使绝大多数学生达到或基本达到《课标》的要求,注重基础训练,顾及多数人的水平和接受能力,促进全体学生的全面协调发展。 三、为提高学习质量设想采取的措施 1.让数学更贴近学生的生活。“新课标”强调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联系自己身边具体有趣的事物,通过观察操作,解决问题等丰富的活动,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我觉得这是“新课标”的一大特色,所以在今后的数学教学中,我要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创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总结 26 反比例函数 一、反比例函数的概念 1.()可以写成()的形式,注意自变量x的指数为,在解决有关自变量指数问题时应特别注意系数这一限制条件; 2.()也可以写成xy=k的形式,用它可以迅速地求出反比例函数解析式中的k,从而得到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 3.反比例函数的自变量,故函数图像与x轴、y轴无交点. 二、反比例函数的图像画法 反比例函数的图像是双曲线,它有两个分支,这两个分支分别位于第一、第三象限或第二、第四象限,它们与原点对称,由于反比例函数中自变量函数中自变量0 y≠,所以它的图像 x≠,函数值0 与x轴、y轴都没有交点,即双曲线的两个分支无限接近坐标轴,但永远达不到坐标轴。 反比例的画法分三个步骤:⑴列表;⑵描点;⑶连线。 再作反比例函数的图像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①列表时选取的数值宜对称选取; ②列表时选取的数值越多,画的图像越精确; ③连线时,必须根据自变量大小从左至右(或从右至左)用光滑的曲线连接,切忌画成折线; ④画图像时,它的两个分支应全部画出,但切忌将图像与坐标轴相交。 三、反比例函数及其图像的性质 1.函数解析式:()

2.自变量的取值范围: 3.图像: (1)图像的形状:双曲线,越大,图像的弯曲度越小,曲线越平直。越小,图像的弯曲度越大。 (2)图像的位置和性质: 当时,图像的两支分别位于一、三象限;在每个象限内,y随x的增大而减小; 当时,图像的两支分别位于二、四象限;在每个象限内,y随x的增大而增大。 (3)对称性:图像关于原点对称,即若(a,b)在双曲线的一支上,则(,)在双曲线的另一支。图像关于直线对称,即若(a,b)在双曲线的一支上,则(,)和(,)在双曲线的另一支上。. 4.k的几何意义 如图1,设点P(a,b)是双曲线上任意一点,作PA⊥x轴于A点,PB⊥y轴于B点,则矩形PBOA的面积是|k|(三角形PAO和三角形PBO的面积都是1/2|k|)。 如图2,由双曲线的对称性可知,P关于原点的对称点Q也在双曲线上,作QC⊥PA的延长线于C,则有三角形PQC的面积为2|k|。

青岛版九年级数学下册期末试卷

青岛版九年级数学下册期末试卷 一、选择题 1.下列函数中,一定是二次函数是() A.y=ax2+bx+c B.y=x(﹣x+1) C.y=(x﹣1)2﹣x2D.y= 2.用配方法将二次函数y=x2﹣8x﹣9化为y=a(x﹣h)2+k的形式为()A.y=(x﹣4)2+7B.y=(x﹣4)2﹣25 C.y=(x+4)2+7D.y=(x+4)2﹣25 3.下列事件中,是随机事件的是() A.通常温度降到0℃以下,纯净水结冰 B.随意翻到一本书的某页,这页的页码是偶数 C.我们班里有46个人,必有两个人是同月生的 D.一个不透明的袋中有2个红球和1个白球,它们除了颜色外都相同,从中任意摸出一个球,摸到白球比摸到红球的可能性大 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投掷三枚硬币正好三个都正面朝上是不可能事件 B.打开电视正在播新闻联播是随机事件 C.随机投掷一枚硬币正面朝上的概率是50%,是指将一枚硬币随机投掷10次,一定有5次正面朝上 D.确定事件的发生概率大于0而小于1 5.如图,为正方体展开图的是() A.B.

C.D. 6.如图,路灯距地面8米,身高1.6米的小明从点A处沿AO所在的直线行走14m到点B时,人影长度() A.变长3.5m B.变长2.5m C.变短3.5m D.变短2.5m 7.反比例函数y=的图象如图所示,点A是该函数图象上一点,AB垂直于x轴 =1,则k的值为() 垂足是点B,如果S △AOB A.1B.﹣1C.2D.﹣2 8.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中,直线y=k1x+2与y轴交于点C,与反比例函 数y=在第一象限内的图象交于点B,连接BO,若S =1,tan∠BOC=, △OBC 则k2的值是()

2019-2020学年九年级数学下学期模拟试题苏教版.docx

2019-2020 学年九年级数学下学期模拟试题苏教版 一.:(本大共 10 小,每 3 分,共30 分 . ) 1、- 5 的是??????????????????????????(▲ ) A. 5B.- 5C 1 D 1.5.-5 2、下列算正确的是?????????????????????????(▲ ) A.x2+x3=x6 B . 2 x+3y= 5xy C .( x3) 2=x6 D .x6÷x3=x2 3、下列形中,中心称形有????????????????????(▲ ) A. 4 个B. 3 个C. 2 个D. 1 个 4、若x= 2 是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x2-mx+8=0的一个解, m的是??(▲ ) A.- 6 B . 6C.5 D . 2 5、已知点(2 , 3) 在反比例函数 y = k+1的像上, k 的是???????(▲ ) A x A. 7 B.- 7 C. 5 D.- 5 6、某小区20 家庭的日用量(位:千瓦)如下: 日用量(位:千瓦) 4567810 数136541 20 家庭日用量的众数、中位数分是??????????????(▲ ) A. 6,6.5B. 6,7C. 6,7.5D. 7, 7.5 7、如, 4 的等△ABC中,DE中位,四形BCED的面(▲)A.23 B.33 C.43 D.63 8、在△中,∠ = 90°,= 3cm,= 4cm,若⊙ ,⊙B的半径分1cm, 4cm, ABC C AC BC A ⊙ A,⊙ B 的位置关系是??????????????????????(▲ ) A. 外切 B. 内切 C. 相交 D. 外离 9、如, Rt △ABC中,∠ACB=90°,AC=BC=2,若把 Rt △ABCAB所在直旋一 周,所得的几何体的表面??????????????????(▲ ) A.πB. 2 πC. 2πD. 2 2π 10、如,△ABC在直角坐系中,AB= AC, A(0,22) ,C(1 ,0) ,D射AO上一点, 一点 P 从 A 出,运路径A→D→ C,点 P在 AD上的运速度是在 CD上的3倍,要使整个运最少,点D的坐??????????(▲ ) A.(0 , 2 )B.(0 ,2C.2D y2 )(0 ,). (0 ,) A 23A4 D E D ? B C B O C x (第 7 题图) (第 10 题图)

苏教版--九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整理

九年级(上)知识点归纳 第一章图形与证明(二) 1.1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 1.等腰三角形性质定理: 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 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底边上的高互相重合(简称“三线合一”) 2.等腰三角形判定定理:如果一个三角形的两个角相等,那么这两个角所对的边也相等(简称“等角对等边”)1.2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定理: 1.判定定理: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简称“HL”)。 2.角平分线的性质: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这个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 3.角平分线的判定:角的内部到角的两边距离相等的点,在这个角的平分线上。 推论:直角三角形中,30°的角所对的直角边事斜边的一半。 1.3: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正方形的性质和判定 1.平行四边形性质定理: 定理1:平行四边形的对边相等。 定理2: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相等。 定理3: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互相平分。 2.平行四边形判定定理: 从边:1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2一组对边平行且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3两组对边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对角线:对角线互相平分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3.矩形的性质定理: 定理1:矩形的4个角都是直角。 定理2:矩形的对角线相等。 定理: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 4.矩形的判定定理: 1.有三个角是直角的四边形是矩形。 2.对角线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 5.菱形的性质定理: 定理1:菱形的4边都相等。 定理2:菱形的对角线相互垂直,并且每一条对角线平分一组对角。 6.菱形的判定定理: 1.四条边都相等的四边形是菱形。 2.对角线互相垂直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 7.正方形的性质定理: 正方形的4个角都是直角,4条边都相等,对角线相等且互相垂直平分,每一条对角线平分一组对角。 正方形即是特殊的矩形,又是特殊的菱形,它具有矩形和菱形的所有性质。 8.正方形的判定定理: 1、有一个角是直角的菱形是正方形。 2、有一组邻边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正方形 1.4:等腰梯形的性质和判定 1.等腰梯形的性质定理: 定理1:等腰梯形同一底上的两底角相等。 定理2:等腰梯形的两条对角线相等。

(完整版)苏教版九年级数学全册知识点汇总

第一章 教学内容:证明(二) 重点:直角三角形,线段垂直平分线与角平分线的证明 难点:证明逆命题的真假,角平分线的证明及其对逆命题的理解 易错点:线段的垂直平分线和角平分线的定理及逆定理的判别 第二章 教学内容:一元一次方程 重点:用配方法,公式法,分解因式法解一元一次方程 难点:黄金分割点的理解,用配方法解方程 易错点:利用因式分解法和公式法解方程 第三章 教学内容:证明(三) 重点:特殊的平行四边形的性质与判定,平行四边形的性质与判定 难点:特殊的平行四边形的证明 易错点:各定理之间的判别 第四章 教学内容:视图与投影 重点:某物体的三视图与投影 难点:理解平行投影与中心投影的区别 易错点:三视图的理解,中心投影与平行投影的区别 第五章 教学内容:反比例函数 重点:反比例函数的表达式,反比例函数的图像的概念与性质 难点:反比例函数的运用,猜想,证明与拓展 易错点:主要区别反比例函数与 x轴和与y轴无限靠近 第六章 教学内容:频率与概率 定义和命题:频率与概率的概念 难点:理解用频率去估计概率 易错点:频率是样本中才出现的,概率是整体中出项的 苏教版九年级数学上知识点汇总 第一章图形与证明(二) 1.1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 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底边上的高互相重合(简称“三线合一”)。等腰三角形的两底角相等(简称“等边对等角”)。 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 如果一个三角形的两个角相等,那么这两个角所对的边也相等(简称“等角对等边”)。 1.2 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定理: 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简称“HL”)。角平分线的性质: 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这个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角平分线的判定: 角的内部到角的两边距离相等的点,在这个角的平分线上。直角三角形中,30°的角所对的直角边事斜边的一半。 1.3 平行四边形的性质与判定:

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下册:全套教案

第二十六章 二次函数 [本章知识要点] 1. 探索具体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 2. 结合具体情境体会二次函数作为一种数学模型的意义,并了解二次函数的有关概念. 3. 会用描点法画出二次函数的图象,能通过图象和关系式认识二次函数的性质. 4. 会运用配方法确定二次函数图象的顶点、开口方向和对称轴. 5. 会利用二次函数的图象求一元二次方程(组)的近似解. 6. 会通过对现实情境的分析,确定二次函数的表达式,并能运用二次函数及其性质解决 简单的实际问题. 26.1 二次函数 [本课知识要点] 通过具体问题引入二次函数的概念,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二次函数的意义. [MM 及创新思维] (1)正方形边长为a (cm ),它的面积s (cm 2)是多少? (2)矩形的长是4厘米,宽是3厘米,如果将其长与宽都增加x 厘米,则面积增加y 平方厘米,试写出y 与x 的关系式. 请观察上面列出的两个式子,它们是不是函数?为什么?如果是函数,请你结合学习一次函数概念的经验,给它下个定义. [实践与探索] 例1. m 取哪些值时,函数)1()(2 2 +++-=m mx x m m y 是以x 为自变量的二次函数? 分析 若函数)1()(22 +++-=m mx x m m y 是二次函数,须满足的条件是: 02≠-m m . 解 若函数)1()(2 2 +++-=m mx x m m y 是二次函数,则 02 ≠-m m . 解得 0≠m ,且1≠m . 因此,当0≠m ,且1≠m 时,函数)1()(2 2 +++-=m mx x m m y 是二次函数. 回顾与反思 形如c bx ax y ++=2 的函数只有在0≠a 的条件下才是二次函数. 探索 若函数)1()(22 +++-=m mx x m m y 是以x 为自变量的一次函数,则m 取哪些

苏教版初中数学八年级下册教案(全册)

苏教版小学数学八年级下册教案(全册) 第七章 教学目标与要求: (1)了解不等式的意义,掌握不等式的基本性质。 (2)会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能正确用轴表示解集。 (3)能够根据具体问题中的数量关系,用一元一次不等式(组),解决简单的问题。 知识梳理: (1)不等式及基本性质; (2)一元一次不等式(组)及解法与应用; (3)一元一次不等式与一元一次方程与一次函数。 1不等式:用不等号表示不等关系的式子叫做不等式 2不等式的解:能使不等式成立的未知数的值叫做不等式的解。 不等式的解集:一个含有未知数的不等式的解的全体叫做这个不等式的解集。 3不等式的性质:○1不等式的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整式,不等号的方向不变。 ○2不等式的两边都乘(或除以)一个正数,不等号的方向不变。不等式的两边都乘(或除以)一个负数,不等号的方向改变。 4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步骤与解一元一次方程类似。 但是,在不等式两边都乘(或除以)同一个不等于0的数时,必须根据这个数是正数,还是负数,正确地运用不等式的性质2,特别要注意在不等式两边都乘(或除以)同一个负数时,要改变不等号的方向。 5用一元一次不等式解决问题步骤:(1)审:认真审题,分清已知量、未知量的及其关系,找出题中不等关系,要抓住题设中的关键字“眼”,如“大于”、“小于”、“不小于”、“不大于”等的含义。 (2)设:设出适当的未知数。 (3)列:根据题中的不等关系,列出不等式。 (4)解:解出所列不等式的解集。 (5)答:写出答案,并检验答案是否符合题意。 6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由几个含有同一个未知数的一次不等式组成的不等式组叫做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不等式组中所有不等式的解集的公共部分叫做这个不等式组的解集,求不等式组解集的过程叫解不等式组。 一元一次不等式组解决实际问题的步骤:与一元一次不等式解决实际问题类似,不同之处在与列出不等式组,并解出不等式组。 7一元一次不等式与一元一次方程、一次函数 当一次函数中的一个变量的值确定时,可以用一元一次方程确定另一个变量的值;当已知一次函数中的一个变量范围时,可以用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确定另一个变量取值的范围。

最新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全册

最新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全册 正弦和余弦(一)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使学生知道当直角三角形的锐角固定时,它的对边、邻边与斜边的比值也都固定这一事实. (二)能力训练点 逐步培养学生会观察、比较、分析、概括等逻辑思维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引导学生探索、发现,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精神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使学生知道当锐角固定时,它的对边、邻边与斜边的比值也是固定的这一事实. 2.难点:学生很难想到对任意锐角,它的对边、邻边与斜边的比值也是固定的事实,关键在于教师引导学生比较、分析,得出结论. 三、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1.如图6-1,长5米的梯子架在高为3米的墙上,则A、B间距离为多少米? 2.长5米的梯子以倾斜角∠CAB为30°靠在墙上,则A、B间的距离为多少? 3.若长5米的梯子以倾斜角40°架在墙上,则A、B间距离为多少?

4.若长5米的梯子靠在墙上,使A、B间距为2米,则倾斜角∠CAB为多少度? 前两个问题学生很容易回答.这两个问题的设计主要是引起学生的回忆,并使学生意识到,本章要用到这些知识.但后两个问题的设计却使学生感到疑惑,这对初三年级这些好奇、好胜的学生来说,起到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的作用.同时使学生对本章所要学习的内容的特点有一个初步的了解,有些问题单靠勾股定理或含30°角的直角三角形和等腰直角三角形的知识是不能解决的,解决这类问题,关键在于找到一种新方法,求出一条边或一个未知锐角,只要做到这一点,有关直角三角形的其他未知边角就可用学过的知识全部求出来. 通过四个例子引出课题. (二)整体感知 1.请每一位同学拿出自己的三角板,分别测量并计算30°、45°、60°角的对边、邻边与斜边的比值. 学生很快便会回答结果:无论三角尺大小如何,其比值是一个固定的值.程度较好的学生还会想到,以后在这些特殊直角三角形中,只要知道其中一边长,就可求出其他未知边的长. 2.请同学画一个含40°角的直角三角形,并测量、计算40°角的对边、邻边与斜边的比值,学生又高兴地发现,不论三角形大小如何,所求的比值是固定的.大部分学生可能会想到,当锐角取其他固定值时,其对边、邻边与斜边的比值也是固定的吗? 这样做,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同时,也使学生对本节课要研究的知识有了整体感知,唤起学生的求知欲,大胆地探索新知.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通过动手实验,学生会猜想到“无论直角三角形的锐角为何值,它的对边、邻边与斜边的比值总是固定不变的”.但是怎样证明这个命题呢?学生这时的思维很活跃.对于这个问题,部分学生可能能解决它.因此教师此时应让学生展开讨论,独立完成. 2.学生经过研究,也许能解决这个问题.若不能解决,教师可适当引导:

苏教版九年级数学《圆》教案

苏教版九年级数学《圆》教案 宿城区埠子中学蔡志慧 教学目标 1、理解圆的定义(圆的描述概念和圆的集合概念); 2、掌握点和圆的三种位置关系; 3、会利用点到圆心的距离和圆的半径之间的数量关系判定点和圆的位 置关系; 4、初步会运用圆的定义证明四个点在同一个圆上。 教学重点:确定点和圆的三种位置关系以及圆的集合概念的理解 教学难点:点和圆的三种位置关系的理解和应用 教学过程: 一,探究新知 观察图形,议一议:车轮为什么是圆的?能否做成正方形或三角形? 一切平面图形中,最美的是圆! ——毕达哥拉斯[古希腊数学家 1、圆的描述定义: 把一条线段OP(用你手边的圆珠笔代替)的一个端点O固定,使线段OP绕点O在平面内旋转一周,另一个端点P所形成的图形 是______。其中,定点O叫______,线段OP叫______。 以点O为圆心的圆,记作______,读作______。 2、思考: 确定一个圆的两个要素是_______和________,以定点A为圆心作圆,能作______个圆;以定长r为半径作圆,能作______个圆;以定点A 为圆心、定长r为半径作圆,能且只能作_______个圆。 二、观察、思考与小结: 1、请你在圆上任取3个点,分别量出这三个点到圆心的距离,你发现了 什么? 小结:(1)圆上各点到圆心(定点)的距离都______定长______; 反之,到圆心的距离等于半径的点都在______上。 (2)满足上述两个条件,我们可以把圆看成是一个集合。 圆的集合定义:圆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你在圆内任取3个点,你发现了什么? 小结:(1)圆内的点到圆心(定点)的距离都______定长______;反之,到圆心的距离小于半径的点都在______。 (2)圆的内部可以看作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你在圆外任取3个点,你发现了什么? 小结:(1)圆外的点到圆心(定点)的距离都______定长______;反之,到圆心的距离大于半径的点都在______。 (2)圆的外部可以看作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如果⊙O的半径为r,点P到圆心O的距离为d,那么 点P在圆内_____________; 点P在圆上_____________; 点P在圆外_____________。 三、尝试与交流 1, 已知⊙O的面积为25π,判断点P与⊙O的位置关系. (1)若PO=5.5,则点P在; (2)若PO=4,则点P在; (3)若PO= ,则点P在圆上 2画一画 作图说明满足下列要求的图形: 1. 给定一个A点,请作出到点A的距离等于2cm的所有点组成的图形. 2. 再给定一个B点,使线段AB=3cm,请作出到点B的距离等于2cm的 所有点组成的图形. 3. 请作出到点A和点B的距离都等于2cm的所有点组成的图形. 4. 到点A和点B的距离都小于2cm的所有点组成的图形. 5. 到点A的距离小于等于2cm,且到点B的距离都大于等于2cm的所有点 组成的图形.

初二数学下知识点 苏教版

第一章一次函数 1 函数的定义,函数的定义域、值域、表达式,函数的图像 2 一次函数和正比例函数,包括他们的表达式、增减性、图像 3 从函数的观点看方程、方程组和不等式 第二章数据的描述 1 了解几种常见的统计图表:条形图、扇形图、折线图、复合条形图、直方图, 了解各种图表的特点 条形图特点: (1能够显示出每组中的具体数据; (2易于比较数据间的差别 扇形图的特点: (1用扇形的面积来表示部分在总体中所占的百分比; (2易于显示每组数据相对与总数的大小 折线图的特点; 易于显示数据的变化趋势 直方图的特点: (1能够显示各组频数分布的情况; (2易于显示各组之间频数的差别 2 会用各种统计图表示出一些实际的问题 第三章全等三角形 1 全等三角形的性质: 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对应角相等 2 全等三角形的判定 边边边、边角边、角边角、角角边、直角三角形的 HL 定理 3 角平分线的性质 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 到角的两边距离相等的点在角的平分线上。 第四章轴对称 1 轴对称图形和关于直线对称的两个图形 2 轴对称的性质 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是任何一对对应点所连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如果两个图形关于某条直线对称, 那么对称轴是任何一对对应点所连的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到线段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 到线段两个端点距离相等的点在这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 3 用坐标表示轴对称 点 (x , y 关于 x 轴对称的点的坐标是 (x,-y, 关于 y 轴对称的点的坐标是 (-x,y, 关于原点对称的点的坐标是 (-x,-y. 4 等腰三角形

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等边对等角 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底边上的高线互相重合;(三线合一 一个三角形的两个相等的角所对的边也相等。(等角对等边 5 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 等边三角形的三个内角都相等,都等于 60度; 三个角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有一个角是 60度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推论: 直角三角形中, 如果有一个锐角是 30度, 那么他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在三角形中,大角对大边,大边对大角。 第五章整式 1 整式定义、同类项及其合并 2 整式的加减 3 整式的乘法 (1同底数幂的乘法: (2幂的乘方 (3积的乘方 (4整式的乘法 4 乘法公式 (1平方差公式 (2完全平方公式 5 整式的除法 (1同底数幂的除法 (2整式的除法 6 因式分解 (1提共因式法 (2公式法 (3十字相乘法 初二下册知识点 第一章分式 1 分式及其基本性质 分式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以 (或除以一个不等于零的整式, 分式的只不变 2 分式的运算 (1分式的乘除 乘法法则:分式乘以分式, 用分子的积作为积的分子, 分母的积作为积的分母 除法法则:分式除以分式,把除式的分子、分母颠倒位置后,与被除式相乘。 (2 分式的加减 加减法法则:同分母分式相加减,分母不变,把分子相加减; 异分母分式相加减, 先通分, 变为同分母的分式, 再加减

苏教版九年级数学提优测试卷

九年级数学第一次提优试题 1.如图1,已知点A(x1,0),B(x2,0),其中x1,x2是方程x2-8x+12=0的两根,且x1<x2,C(3, ). (1)求点A、B的坐标. (2)作CH⊥AB于H,设E为OC延长线上一点,连EH交线段BC于F,问是否存在点E,使△CHF与△BEF相似?如果存在,求OE的长,如果不存在,说明理由. (3)如图2,取AB的中点D,问在直线CD上是否存在点P,使△ABP是直角三角形?若存在,求出所有符合条件的P点的坐标;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2.已知:如图,菱形ABCD中,对角线AC,BD相交于点O,且AC=12cm,BD=16cm.点P从点B出发,沿BA方向匀速运动,速度为1cm/s;同时,直线EF从点D出发,沿DB方向匀速运动,速度为1cm/s,EF⊥BD,且与AD,BD,CD分别交于点E,Q,F;当直线EF停止运动时,点P也停止运动.连接PF,设运动时间为t(s)(0<t<8).解答下列问题: (1)当t为何值时,四边形APFD是平行四边形? (2)设四边形APFE的面积为y(cm2),求y与t之间的函数关系式; (3)是否存在某一时刻t,使S四边形APFE:S菱形ABCD=17:40?若存在,求出t的值,并求出此时P,E两点间的距离;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3.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以点B(0,8)为端点的射线BG∥x轴,点A是射线BG上一个动点(点A与点B不重合),在射线AG上取AD=OB,作线段AD的垂直平分线,垂足为E,且与x轴交于点F,过点A作AC⊥OA,交射线EF于点C,连接OC、CD.设点A的横坐标为t.

(1)用含t的式子表示点E的坐标为 ______ ; (2)当t为何值时,∠OCD=180°? (3)当点C与点F不重合时,设△OCF的面积为S,求S与t之间的函数解析式. 4.如图:⊙M经过O点,并且与x轴、y轴分别交于A、B两点,线段OA、OB(OA﹥OB)的长是方程x2-17x+60=0的两根. (1)求⊙M的直径; (2)若点C在劣弧OA上,连结BC交OA于D,当OC2=CD×CB时,求点C的坐标; (3)若点C在优弧OA上,作直线BC交x轴于D,是否存在△COB和△CDO相似,若存在,直接写出点C 的坐标,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苏教版九年级(下册)数学试卷及答案

九年级下数学摸底试卷 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没有比脚更长的路。亲爱的同学们请相信自己,沉着应答,你一定能愉快地完成这次测试之旅,让我们一同走进这次测试吧。祝你成功!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含三个大题,共25题; 2.答题时,考生务必按答题要求在答题纸规定的位置上作答,在草稿纸、本试卷上答题一律无效. 3.除第一、二大题外,其余各题如无特别说明,都必须在答题纸的相应位置上写出证明或计算的主要步骤.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6题,每题4分,满分24分) 【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中,有且只有一个选项是正确的,选择正确项的代号并填涂在答题纸的相应位置上.】 1.计算32 ()a 的结果是( ) A .5 a B .6 a C .8 a D .9 a 2.不等式组1021x x +>?? -- B .3x < C .13x -<< D .31x -<< 3.用换元法解分式方程13101x x x x --+=-时,如果设1 x y x -=,将原方程化为关于y 的整式方程,那么这个整式方程是( ) A .2 30y y +-= B .2 310y y -+= C .2310y y -+= D .2 310y y --= 4.抛物线2 2()y x m n =++(m n ,是常数)的顶点坐标是( ) A .()m n , B .()m n -, C .()m n -, D .()m n --, 5.下列正多边形中,中心角等于角的是( ) A .正六边形 B .正五边形 C .正四边形 C .正三边形 6.如图1,已知AB CD EF ∥∥,那么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 A .AD BC DF CE = B . BC DF CE AD = C .C D BC EF BE = D .CD AD EF AF =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12题,每题4分,满分48分) 【请将结果直线填入答题纸的相应位置】 7.分母有理化:81=的根是 . 9.如果关于x 的方程2 0x x k -+=(k 为常数)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那么k =______ 10.已知函数1 ()1f x x = -,那么(3)f = . 11.反比例函数2 y x =图像的两支分别在第_______象限. A B D C E F 图1 =

苏教版初三数学知识点归纳

苏教版初三数学知识点归纳 第二十六章二次函数 26.1 二次函数及其图像 二次函数(quadratic function)是指未知数的次数为二次的多项 式函数。二次函数能够表示为f(x)=ax^2+bx+c(a不为0)。其图像是一条主轴平行于y轴的抛物线。 一般的,自变量x和因变量y之间存有如下关系: 一般式 y=ax∧2;+bx+c(a≠0,a、b、c为常数),顶点坐标为(-b/2a,- (4ac-b∧2)/4a) ; 顶点式 y=a(x+m)∧2+k(a≠0,a、m、k为常数)或y=a(x-h)∧2+k(a≠0,a、h、k为常数),顶点坐标为(-m,k)对称轴为x=-m,顶点的位置特征和 图像的开口方向与函数y=ax∧2的图像相同,有时题目会指出让你用 配方法把一般式化成顶点式; 交点式 y=a(x-x1)(x-x2) [仅限于与x轴有交点A(x1,0)和 B(x2,0)的 抛物线] ; 重要概念:a,b,c为常数,a≠0,且a决定函数的开口方向, a>0时,开口方向向上,a0时,抛物线向上开口;当a0),对称轴在y 轴左; 因为若对称轴在左边则对称轴小于0,也就是- b/2a0, 所以 b/2a要小于0,所以a、b要异号 可简单记忆为左同右异,即当a与b同号时(即ab>0),对称轴在 y轴左;当a与b异号时(即ab0时,抛物线与x轴有2个交点。

Δ= b^2-4ac=0时,抛物线与x轴有1个交点。 _______ Δ= b^2-4ac0时,函数在x= -b/2a处取得最小值f(-b/2a)=4ac-b²/4a;在{x|x-b/2a}上是增函数;抛物线的开口向上;函数的值域是{y|y≥4ac-b^2/4a}相反不变 当b=0时,抛物线的对称轴是y轴,这时,函数是偶函数,解析式变形为y=ax^2+c(a≠0) 特殊值的形式 7.特殊值的形式 ①当x=1时 y=a+b+c ②当x=-1时 y=a-b+c ③当x=2时 y=4a+2b+c ④当x=-2时 y=4a-2b+c 二次函数的性质 8.定义域:R 值域:(对应解析式,且只讨论a大于0的情况,a小于0的情况请读者自行推断)①[(4ac-b^2)/4a, 正无穷);②[t,正无穷) 奇偶性:当b=0时为偶函数,当b≠0时为非奇非偶函数。 周期性:无 解析式: ①y=ax^2+bx+c[一般式]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数学课本知识点归纳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数学课本知识点总结 第二十六章反比例函数 一、反比例函数的概念 1.()可以写成()的形式,注意自变量x的指数为,在解决有关自变量指数问题时应特别注意系数这一限制条件; 2.()也可以写成xy=k的形式,用它可以迅速地求 出反比例函数解析式中的k,从而得到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 3.反比例函数的自变量,故函数图像与x轴、y轴无交点. 二、反比例函数的图像画法 反比例函数的图像是双曲线,它有两个分支,这两个分支分别位于第一、第三象限或第二、第四象限,它们与原点对称,由于反比例 函数中自变量函数中自变量0 y,所以它的图像与x x,函数值0 轴、y轴都没有交点,即双曲线的两个分支无限接近坐标轴,但永远 达不到坐标轴。 反比例的画法分三个步骤:⑴列表;⑵描点;⑶连线。 再作反比例函数的图像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①列表时选取的数值宜对称选取;

②列表时选取的数值越多,画的图像越精确; ③连线时,必须根据自变量大小从左至右(或从右至左)用光滑 的曲线连接,切忌画成折线; ④画图像时,它的两个分支应全部画出,但切忌将图像与坐标轴相交。 三、反比例函数及其图像的性质 1.函数解析式:() 2.自变量的取值范围: 3.图像: (1)图像的形状:双曲线,越大,图像的弯曲度越小,曲线越平直。越小,图像的弯曲度越大。 (2)图像的位置和性质: 当时,图像的两支分别位于一、三象限;在每个象限内,y随x 的增大而减小; 当时,图像的两支分别位于二、四象限;在每个象限内,y随x 的增大而增大。 (3)对称性:图像关于原点对称,即若(a,b)在双曲线的一支上,则(,)在双曲线的另一支。图像关于直线对称,即若(a,b)在双曲线的一支上,则(,)和(,)在双曲线的另一支上。. 4.k的几何意义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