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基因突变的教案

基因突变的教案

基因突变的教案
基因突变的教案

基因突变的教案

一.教学目标:

1.1 知识与技能:

①举例说明基因突变的特点和原因。

②说出基因突变的意义。

1.2过程与方法:

①采用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的实例,从现象开始,追根朔源,让学生理解基因突变的根本原因是DNA分子的碱基对发生了变化。

②用类比推理的方法引导学生理解基因突变的类型。

③通过生活中的具体事例引导学生理解抽象的概念,归纳哪些因素会导致基因突变。

④以设问和讨论的形式引导学生思考基因突变的意义。

1.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从生物学角度对基因突变作科学的了解,形成正确的科学价值观,激发学生的责任感。

二.重、难点:

2.1 重点:①基因突变的概念及特点。②.基因突变的原因。

2.2 难点:基因突变的意义。

三.课前准备:教师:本节的教学课件。学生:课前预习。

四.课时安排:1课时

五.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教学内容

(环节)

设疑导入第5章

在前面我们学习

了生物的遗传问题:

了解了性状为什

么会遗传以及性状在

向后代遗传时所要遵

循的规律特点。

知道了性状是由

遗传物质决定的。性

状的表现除了与遗传

物质有关外,还与外

界条件有关。而且性

状由亲代传递给子代

时,或多或少都会存

在差异,这就是生物

的变异。

那么生物的变异

又是如何产生的呢?

又有什么特点呢?今

天我们就来学习《生

物的变异》的有关内

容。

在回答老师提出的有关问题

的同时,随老师的设疑进入第5章

的学习。

温故而求新

生物变异的两种类型

上图是一个普通

的玉米种子在萌发长

成植株的过程中,水、

肥、光特别充足,所

结种子大而饱满,但

这样的种子种下去,

结出的是普通种子。

下图是太空椒

(普通青椒种子遨游

过太空后培育而成)

与普通青椒对比,果

实明显增大,种植下

去,仍然是肥大果实。

(1)籽粒饱满的种子与普通种

子相比,太空椒与普通青椒相比,

性状有明显的差异,原因何在?(回

答:发生了变异)

(2)把子粒大而饱满的种子种

下去长不出同样好的种子,而是普

通种子;把肥大的太空青椒籽种下

去可以结出肥大的青椒。这些现象

说明什么问题?(回答:生物的变异

有的不能遗传,有的可以遗传。)

我们知道生物

的表现型与基因型

和外界环境条件有

关。像玉米这样,

子粒大而饱满是由

于水、肥和光充足

引起的(也即由外

界环境条件引起),

这种变异是不可遗

传的。而太空椒遨

游过太空,宇宙辐

射改变了其遗传物

质,因而改变了其

性状,这个变异性

状是可遗传的。

可遗传的变异

是生物变异的主要

类型。它的来源主

要由三个方面:基

因突变、基因重组

和染色体变异。

基因突变的

实例分析:镰

刀型细胞贫

血症

1.导入:镰刀型细胞

贫血症的发现。

2.展示:正常红细胞

和镰刀型细胞贫血症

红细胞的图片比较。

3.分析与镰刀型细胞

贫血症有关的资料及

提出有关问题。

思考、讨论并回答:

1.正常红细胞的形态?功能?

答:圆饼状,运输氧的功能。

2.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红细胞的形

态及对其功能有什么样的影

响?

答:有。运氧能力降低,易破裂

溶血造成贫血,严重时会导致

死亡。

3.镰刀型细胞贫血症形成原因(教

材P81“思考讨论”)

控制血红蛋白质的DNA,上一

个碱基对发生改变,导致该基因脱

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发生了改变,

导致基因结构改变。因为基因控制

生物的性状,因此基因结构改变最

终导致控制血红蛋白的性状发生

改变,红细胞也就由圆饼状变为镰

刀状。

1.通过展现科学发

现的过程引导学生

从现象到本质去认

识基因突变。

2.通过资料分析活

动,引导学生进行

逻辑推理,理解基

因突变的概念。

基因突变的类型

引起基因结构改

变的原因除碱基对的

替换外,还有哪些原

因?(从DNA片断考虑)

指导学生写一DNA片断,分析

说明当DNA中碱基对增加或减少

时,也会导致基因结构的改变,进

而影响到性状的表现。

DNA碱基对的替换、增添和缺

失均会引起基因结构的改变,即基

因中脱氧核苷酸顺序发生了改变,

因而遗传信息也随之改变,通过转

录、翻译形成的蛋白质也就发生了

改变,性状自然会发生改变。

基因结构的改

变会使生物发生变

异。也即基因突变

造成生物的变异。

基因突变的类型

引起基因结构改

变的原因除碱基对的

替换外,还有哪些原

因?(从DNA片断考虑)

指导学生写一DNA片断,分析

说明当DNA中碱基对增加或减少

时,也会导致基因结构的改变,进

而影响到性状的表现。

DNA碱基对的替换、增添和缺

失均会引起基因结构的改变,即基

因中脱氧核苷酸顺序发生了改变,

因而遗传信息也随之改变,通过转

录、翻译形成的蛋白质也就发生了

改变,性状自然会发生改变。

基因结构的改

变会使生物发生变

异。也即基因突变

造成生物的变异。

基因突变的概念1.提问:DNA分子碱基

对的改变一定会导致

生物性状变化?然后

引导学生阅读“问题

探讨”

2.用流程图讲解镰刀

型细胞贫血症的发病

机理及基因突变的3

种类型。

3.归纳基因突变的概

1.分析“问题探讨”,回答

有关问题。

2.听老师讲解后与老师一起归纳

基因突变的概念。

通过类比、想象形

式引导学生归纳概

念。

基因突变的原因与时间1.总结基因突变如发

生在生殖细胞中可遗

传给后代,如发生在

体细胞中一般不能遗

传。再有细胞癌变引

入基因突变的原因。

2.指导学生自学有关

基因突变原因的内

容。

3.通过身边的一些事

例,加深学生对基因

突变原因的理解。

4.基因突变的时间。

自学、思考讨论并与老师一起归纳

基因突变的原因。

通过一些生活事例

的介绍,帮助学生

理解基因突变的发

生原因;培养学生

养成健康的生活习

惯。

基因突变的特点1.展示投影:玉米高

茎→矮茎、普通羊

→短腿羊、正常人

→白化病、果蝇长

翅→残翅、家鸽羽

毛白色→灰红色、

正常棉花→短果

枝。“小鼠毛色变

化与基因突变关

系”

2.指导学生自学教

材P82的有关基

因突变特点的内

容。

3.点拨、讲解。

植物、动物、人都可能发生基

因突变,也即基因突变是普遍存在

的。这种突变在自然条件下发生的

叫自然突变,在人为条件下诱发产

生的叫诱发突变。

培养学生自学能

力。

基因突变的意义1.引导学生思考以下

问题:

①.基因突变能产生

新的基因吗?

②.新基因产生的新

性状对生物的生存有

何意义?(有利还是

有害?)

③.自然环境会选择

哪些个体生存下来?

2.归纳基因突变和基

因重组的意义。

1.思考回答问题,理解突变意义

2.比较、总结。(从本质、发生时

间及原因、条件、意义、发生可能

等几个方面)

1.以问题形式引导

学生思考,归纳要

2.通过对比给学生

一系统、完整的知

小结与练习小结本节课内容,提

供练习题。

听小结、做练习。强化本节知识。

六.板书设计

基因突变

一.突变:不可遗传变异和可遗传的变异

可遗传的变异的来源: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

二.基因突变

1.概念:由于DNA分子中发生碱基对的增添、缺失和改变而引起的基因结构的改变。

2.特点:

(1)、普遍性

(2)、随机性与不定向性

(3)、低频性

3.意义

高中生物必修:《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优选教案

高中生物必修:《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优选教案 高中生物必修:《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优选教案 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 教学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教学重点及解决办法 (1)基因突变的概念和特点。 (2)基因重组的概念。 [解决办法] (1)通过出示基因结构变化(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改变)示意图,加深学生对基因突变内涵的理解。 (2)运用知识迁移的方法,引导学生复习自由组合和连锁、交换定律,概括出两种基因重组的类型。 (3)课堂教学中不断提出问题,让学生通过概念的运用达到巩固概念和知识迁移的目的。 2.教学难点及解决办法 基因突变的原因。 [解决办法] 对人类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病因结合图解进行分析,使学生真正明白基因突变的原因——DNA复制过程也可能发生差错,基因中个别碱基的变化,就会造成性状改变。 3.教学疑点及解决办法 为什么说基因突变是变异的主要来源? [解决办法] 讲明基因突变与基因重组的区别,联系实际举例。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方法 讲授法、谈话法。 教具准备 l.基因结构变化示意图,短腿安康羊和正常绵羊图。 2.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病因图解,镰刀型贫血症红细胞和正常型红细胞比较图。 3.银幕以多媒体教学设备。 学生活动设计 1.提出问题,让学生自学。 2.引导学生观察基因结构变化的示意图.认识基因突变的实质。 3.在教师启发下,由学生分析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病因图解,理解基因突变的原因。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明确目标 出示本节课应达到的学习目标。 1.变异的类型及可遗传变异的来源(B:识记)。 2.基因突变的概念、原因、特点和意义(B:识记)。 (二)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引言:前面我们对遗传问题进行了学习、知道了主要的遗传物质是DNA,控制生物性状遗传的遗传物质的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是基因,以及遗传的三个基本定律和伴性遗传。 可见、遗传的问题很复杂。那么,变异呢?也同样如此。在丰富多彩的生物界中,蕴含着形形色色的变异现象。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方面的知识。

人教版教学教案基因突变的详案(精品)字字到位

生物的变异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说出可遗传的变异和不遗传的变异,并能说出引起两种变异的原因; 2.结合一个例子,说出生物的性状既受遗传物质的控制,又受环境因素的影响; 3.说出遗传育种的几种方法,以及突变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通过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的病因示意图和碱基对的增添级缺失示意图,培养学生分析判断问题的能力。在讲解基因突变的原因和特点时,设臵相应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让学生认识到生物界丰富多彩的本质。 2.关注高科技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影响;能用科学的态度和方法来解释生活现象。 二、教学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1. 基因突变的概念 [解决方法](1)通过板书基因结构变化的示意图,加深学生对基因突变内涵的理解。 (2)课堂教学中不断提出问题,让学生通过概念的运用达到巩固概念和知识迁移的目的。 2.基因突变的原因 [解决办法] 对人类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病因结合图解进行分析,使学生真正明白基因突变的原因——DNA复制过程也可能发生差错,基因中个别碱基的变化,就会造成性状改变。 教材分析:通过学习,感情地认识生物界的各种变异现象,进一步理解生物的遗传是相对的,变异是绝对的。难点:基因突变的概念 通过板书基因突变(增添、缺失和改变)的示意图,结合基因是决定生物形状的基本单位的知识和转录翻译的过程来说明基因突变的概念。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有关教学资料(相关基因突变的例子)。 2、学生课前预习有关内容。 教学方法讲授法与谈话法 授课类型新授课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师:大千世界,无奇不有。你们听说过纯白色的狮子吗?你们听说过有两个拱嘴四只眼睛的猪吗?你们听说过手指没有指纹的人吗?你们听说过有类似于大象脸庞的人吗? 生:没有。 师:那,现在听说了吧? 生:(兴奋状态) 师:为什么世界上会有这些异常的生物存在呢?答案就在今天要学习的内容中。今天我们到底要学习什么内容呢?今天就学习生物的变异。(板书:第四节生物的变异)究竟何为变异?一个母亲生下五个儿女,请同学们思考一下:这五个儿女长得和他母亲一样吗? 生:不一样。 师:那,这五姊妹长得一样吗? 生:不一样。 师:变异在自然界中是普遍存在的,不论是父母与子女,还是亲兄弟亲姐妹,甚至是双胞胎都会在性状上有差异。生物体的亲代与子代之间以及子代不同个体之间所表现出来的性状差异叫变异。变异有两种类型,分别是不可遗传的变异和可遗传的变异。不可遗传的变异仅仅由于环境因素的影响造成的,而生物体内的遗传物质没有发生变化。例如:一对双胞胎兄弟,一个生活在城市,一个生活在农村,在城市的皮肤白,在农村的皮肤黑,正是由于环境的改变,造成了他们肤色上的差异。 师:再比如,一个长相平凡的女子,经过整容手术后变成了美女,这种美丽能够遗传给她的后代吗?

高中生物第五章基因突变及其他变异5.1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教案新人教版必修2

第1节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 ●从容说课 本节教学可用1课时,教学重点是基因突变。基因重组的实质,即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已经在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中作过详细的介绍,因此在本节教学中不再列为重点内容。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基因突变的概念,教材不是从概念到概念,而是从实例分析入手,再归纳、总结概念。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也应遵循这种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呈现方式,从现象到概念,从宏观到微观来开展教学活动。 关于基因突变,教材选用了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的实例,从现象开始,追根溯源,让学生理解基因突变的根本原因是DNA分子的碱基对发生了变化。这种变化可能会导致生物体的性状发生改变。限于篇幅,教材没有过多地介绍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的发现过程(具体过程参见教学案例)。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明确:DNA分子的碱基对发生了变化生物体的性状发生改变这一因果关系。通过讨论,学生能够认识到基因突变的本质是DNA分子的碱基对发生了改变,并且能够进一步理解“基因对性状的控制是通过控制蛋白质合成来实现的”这一基本的生物学原理。 在学习基因突变的原因时,教师可以通过先介绍癌症的形成是体细胞发生基因突变的结果,然后让学生列举生活中的事例,归纳哪些因素会导致基因突变。例如,射线(X射线、紫外线、γ射线等)容易引发癌症,在强烈的日光下暴晒,容易导致皮肤癌;据报道,在医院放射室工作的医生容易患癌症;前苏联的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发生核泄漏时,核电站周围的居民得癌症的几率大大增加。变质花生中的黄曲霉素可致癌(化学因素)等。 最后以填表的形式引导学生将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进行对比和总结。 ●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举例说明基因突变的特点和原因。 (2)举例说出基因重组。 (3)说出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的意义。 2.过程与方法 (1)采用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的实例,从现象开始,追根溯源,让学生理解基因突变的根本原因是DNA 分子的碱基对发生了变化。 (2)用类比推理的方法引导学生理解基因突变的类型。 (3)通过生活中的具体事例引导学生理解抽象的概念,归纳哪些因素会导致基因突变。 (4)以设问和讨论的形式引导学生思考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的意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从生物学角度对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作科学的了解,形成正确的科学价值观,激发学生的责任感。 ●教学重点 1.基因突变的概念及特点。 2.基因突变的原因。 ●教学难点 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的意义。 ●教具准备 1.基因突变实例图片。 2.基因突变引起性状改变流程图(即课本P81完整图)。 ●课时安排 1课时

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教学设计

《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的教学设计 一、教材和学情分析 本节课内容包含了两种可遗传变异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而基于前面已经学习了自由组合定律和减数分裂知识,学生们对于基因重组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在这个知识点处理上应注重对学生实际理解能力和图形分析能力的培养,通过实践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这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就集中于基因突变这个知识点,要通过多种途径来加深对基因突变的内涵和外延的理解。 二、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知识目标 1.结合实例.模型.游戏等方法从分子水平(碱基对替换.增添.缺失)分析基因突变发生的时间,内因,推导出基因突变概念。 2. 分析基因突变发生在体细胞和生殖细胞时对其控制合成的蛋白质.对性 状与子代的影响。 3.基因突变的产生外在原因.特点及意义。 4.掌握基因重组的概念.来源.意义,会辨别不同情况下的基因重组。 能力目标 1.结合减数分裂过程,学会用图示形式表示发生基因重组的原因,培养学生的作图和识图能力。 2.借助示意图的观察和对问题的思考,提高学生判断.推理等能力。

3.通过游戏、模型演示推出基因突变概念的过程,锻炼学生们合作探究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通过分析引起基因突变的外部原因培养学生正确的生活态度,珍惜爱护生命。 2.认同基因简并性保持生物性状稳定性的意义,以及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对生物多样性形成的积极意义。 重点 1.基因突变发生的概念.原因及特点。 2.基因重组的来源以及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和交叉互换后对应的的基因变化图。 难点 基因突变及基因重组的意义。 三、教学方法及教具 针对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选择的教学方法为:情境教学法.问题教学法.小组讨论法.学生分析归纳法。 教学流程大体为:提出问题──观察现象──分析探索──得出结论。针对学生的认知规律,由熟悉到陌生,我对教材做了调整,先学习基因重组,再进行基因突变的学习。 教具:多媒体.游戏纸条.磁条(制成基因碱基对)

基因突变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模板 课题摘要 学科生物学段高中年级二 单元 4 教材版本浙科版 课程名称基因突变 一、学习内容分析 1.教材分析本节内容要落实的高中生物学课程内容标准是:“遗传与进化” 模块中“生物的变异”主题下的“举例说明基因突变的特征和原因”。 基因突变是遗传学的核心概念之一,教材通过对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的分 析,引入基因突变的概念,然后详细阐述了基因突变的原因和特点,这 部分内容是教学的重点;基因突变是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是生物进化 的原始材料,所以本节课又是学习第六章《从杂交育种到基因工程》和 第七章《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重要基础。基因突变的意义这部分知识 比较抽象,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2.学情分析在本节课之前,学生对基因的本质及基因是如何起作用等问题已 经有了基本的认识,对于生物的变异现象,学生在初中生物课中也学习过,所以并不陌生,但对于可遗传变异的本质,需要进一步的学习。通过对本节知识的学习,学生将能够理解基因在传递过程中为什么会发生变化?怎样变化?发生的变 化对生物会产生什么影响?由于所教班级学生思维比较活跃,但往往思维深度不够、表达的准确性稍微欠缺,所以通过设计递进的问题,引导学生分析与讨论, 提升学生的思维水平,培养他们的表达能力。 2.教学目标(含重难点) 知识目标1.概述基因突变的实质是基因结构的改变; 2.阐明增添、缺失或替换DNA分子中碱基对都会改变基因结构; 3.举例说明基因突变可以自发产生,也可以诱发产生; 4.举例说明基因突变有普遍性、随机性、不定向性、自然突变频率低等特点; 能力目标 1.通过对资料的探究和讨论,实现学习中概念的自我建构和自我生成。 2.通过前后知识的联系、概念图,拓展学生思维的广阔性,构建知识的系统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探讨诱发生物发生基因突变的因素,积极预防遗传病的发生; 2.通过理解基因突变与生物多样性的关系,培养学生的科学世界观。 二、教学环境选择 □简易多媒体教室●交互式电子白板□网络教室□移动学习环境 三、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环节活动设计信息技术使用说明

基因突变优质课教案

基因突变优质课教案 【篇一:基因突变优质课教案】 梅州市中学生物课堂有效教学案例《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教学案手机号码:电子邮箱:所在单位:《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教学案一、教学指导思想:(一)面向全体学生,给每一个学生提供平等的学习机会,但这与我们的大班教学现象相矛盾,如何促进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我采用“化整为零”的方法,将一个班级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让每位学生都得到学习的机会;(二)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主动地体验探究过程,比如让学生通过构建生物模型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微观结构,让微观宏观化,将生物学变成触手可摸具体知识。有利于学生在知识的形成、联系、应用过程中养成科学的态度,获得科学的方法;(三)让学生自主体会和探究生物学原理的形成过程,有利于学生理解生物学与科学、技术和社会的相互关系,增强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四)逐步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科学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批判性思维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二、教学分析:《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 2 节的内容。《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从基因变化的角度来认识生物发生变异的原因,是基因表达的延续和拓展,也是学习章的基础。

通过本节学习,从实例入手,通过对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的分析,引入基因突变的概念,然后详细阐述基因突变的原因和特点。在讲述基因突变的原因和特点时,先大致归纳了引起基因突变的三类原因,然后紧扣原因分析特点。在阐述自然状态下基因突变的频率很低时,教材用实例说明在一个足够大的群体中,即使基因突变频率很低,突变个体仍然会占有一定的数量。这个实例体现了生物在进化教程中“变”与“不变” 的平衡,有助于学生理解基因突变在生物进化中所占有的重要地位。在基因重组部分,教材设置了“思考与讨论”的栏目,旨在让学生利用数学方法,通过计算,体会基因重组机制提供的极其多样的基因组合方学生已经学过基因和染色体关系、基因的本质、基因的表达等知识,为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这组新概念的建构奠定了认知基础。为创设问题情景,新旧知识融会贯通,形成完整的认知结构,开展探究性学习提供了可能。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举例说明基因突变的特点和原因。 2.举例说出基因重组。 3.说出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的意义。 (二)能力目标: 1.通过对课本中实例的分析,培养学生分析归纳总结的逻辑推理能力。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5.1《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公开课教学设计

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 一、教材分析 本节教学重点是基因突变。基因重组的实质,即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已经在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中作过详细的介绍,因此在本节教学中不再列为重点内容。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基因突变的概念,教材不是从概念到概念,而是从实例分析入手,再归纳、总结概念。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也应遵循这种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呈现方式,从现象到概念,从宏观到微观来开展教学活动。 1.关于基因突变,教材选用了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的实例,从现象开始,追根溯源,让学生理解基因突变的根本原因是DNA分子的碱基对发生了变化。这种变化可能会导致生物体的性状发生改变。限于篇幅,教材没有过多地介绍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的发现过程(具体过程参见教学案例)。 2.旁栏设置的思考题和小资料,也有助于学生加深对基因突变特点的理解。 人工诱变在育种上有重要用途,教材通过介绍我国在诱变育种方面取得的成就,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3.教材在学生已知的知识基础上,介绍了两种常见的基因重组。以基因的自由组合引起的基因重组为例,阐述了基因重组对于生物进化的重要意义。 教材还把重组DNA技术作为小字内容,安排在基因重组的正文之后,以扩展学生的知识面,使学生能够多了解一些先进的生物技术。 4.本节内容可为第七章《生物的进化》中有关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学习打下基础。基因重组的内容需要本章第二节中的自由组合定律与连锁和交换定律的有关内容作基础。。 二、学情分析 高二学生已经学过基因和染色体关系、基因的本质、基因的表达等知识,为基因突变这一新概念的建构奠定了认知基础。为创设问题情景,新旧知识融会贯通,形成完整的认知结构,开展探究性学习提供了可能。让学生观察、动手、思考和讨论,适时引导、适时启发和适时鼓励,由浅入深,建构基因突变基本概念。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结合实例从分子水平(碱基对替换.增添.缺失)分析基因突变发生的时间,内因,推导出基因突变概念。 (2)分析基因突变发生在体细胞和生殖细胞时对子代的影响。 (3)基因突变的产生外在原因、特点及意义。 (4)掌握基因重组的概念、来源、意义,会辨别不同情况下的基因重组。 2.能力目标 (1)结合减数分裂过程,学会用图示形式表示发生基因重组的原因,培养学生的作图和识图能力。 (2)通过对课本中实例的分析,培养学生分析归纳总结的逻辑推理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通过引导学生对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病因的分析,让学生体验基因突变概念的形成过程。 (2)通过对基因突变原因及特点的逻辑论证过程,不但可以使学生懂得生物界丰富多彩的本质,还可以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教育。 (3)通过基因突变与生活的联系,使学生能形成关爱生命,热爱生命的态度。 四、教学重难点

《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习题精选

《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习题精选 1.培育青霉素高产菌株的方法是() (A)杂交育种(B)单倍体育种 (C)诱变育种(D)多倍体育种 2.自然界中生物变异的主要来源是() (A)基因突变(B)基因重组 (C)环境影响(D)染色体变异 3.产生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的根本原因是() (A)红细胞易变形破裂 (B)血红蛋白中的一个氨基酸不正常 (C)信使RNA中的一个密码发生了变化 (D)基因中的一个碱基发生了变化 4.人工诱变区别于自然突变的突出特点是() (A)产生的有利变异多(B)使变异的频率提高 (C)可人工控制变异方向(D)产生的不利变异多 5.下面列举了几种可能诱发基因突变的原因,其中哪项是不正确的() (A)射线的辐射作用(B)杂交 (C)激光照射(D)秋水仙素处理 6.人类的基因突变常发生在() (A)减数分裂的间期(B)减数第一次分裂 (C)减数第二次分裂(D)有丝分裂末期 7.人工诱变是创造生物新类型的重要方法,这是因为人工诱变() (A)易得大量有利突变体 (B)可按计划定向改良 (C)变异频率高,有利变异较易稳定 (D)以上都对 8.一种植物只开红花,但在红花中偶尔出现一朵白花,将白花所给种子种下,后代仍为白花。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是() (A)基因突变(B)基因重组 (C)染色体变异(D)基因互换 9.下列属于基因突变的是() (A)外祖母正常,母亲正常,儿子色盲 (B)杂种高茎豌豆自交,后代中出现矮茎豌豆 (C)纯种红眼果蝇后代中出现白眼果蝇 (D)肥水充足时农作物出现穗大粒多 10.一对夫妇所生子女中,性状差别甚多,这种变异主要来自于() (A)基因重组(B)基因突变 (C)染色体变异(D)环境的影响 11.如果基因中四种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发生了变化,则这种变化叫() (A)遗传性变化(B)遗传信息变化 (C)遗传密码变化(D)遗传规律变化

基因突变的教案Word版

课题《基因突变》

《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 第一课时的教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方面 1.举例说明基因突变的特征和原因(B:理解) 2.说出基因突变的意义(A:了解) 能力方面 1.通过观察正常红细胞与镰刀型红细胞的结构特点,训练学生的观察和比较能力。通过发挥媒体的直观功效,培养学生的观察、探究能力。 2.通过利用学生生活经验的创设,结合新知识培养学生的类比迁移能力。 3.通过对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病因的讨论分析,使学生通过“材料—比较—归纳”的方式来获得基因突变的概念并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 1.通过引导学生对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病因的分析,让学生体验基因突变概念的形成过程。2.通过对基因突变原因及特点的逻辑论证过程,不但可以使学生懂得生物界丰富多彩的本质,还可以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教育。 3.通过基因突变与生活的联系,使学生能形成关爱生命,热爱生命的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分析 1、教学重点: (1)基因突变的概念及特点 (2)基因突变的原因 2、教学难点 基因突变的概念和意义 三、教学设计思路 1.理论依据 (1)奥苏伯尔关于概念形成的学习理论 生物概念是人们对生物及生理现象本质特征的认识。正确的生物概念,既是生物学知识的组成部分,又为获得更系统的生物学知识奠定基础。奥苏伯尔认为学生获得概念主要有两条途径:概念形成和概念同化。概念形成:由学生从大量的同类事物或现象的不同例证中独立发现共同的本质特征,用归纳的方式抽取出一类事物的共同属性,从而获得某些概念。是获得概念的初级形式。概念同化:学生利用认知结构中原有的有关概念学习新概念的方式,是获得概念的主要形式。 生物学概念是生物学科思维的基本单位,是组成生物学学科知识的基本单位,概念教学是中学生物教学的主要内容。《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这节课中的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就是遗传学中的两个重要概念,概念的形成是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知识,将外部言语转化成内部言语的思维过程,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给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以进行观察、比较以及联系实际唤起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和生活体验学习,为进一步对原型的抽象和概括提供条件。由于学生头脑中没有用以同化基因突变这个新概念的相关知识,所以本节课关于基因突变的概念教学采用以概念形成方式进行教学。 (2)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新教材人教版必修第二册 5.1 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 学案

第5章基因突变及其他变异 第1节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 课堂互动探究案 课程标准 概述碱基的替换、增添或缺失会引发基因中碱基序列的改变阐明基因中碱基序列的改变有可能导致它所编码的蛋白质 及相应的细胞功能发生变化,甚至带来致命的后果 描述细胞在某些化学物质、射线以及病毒的作用下,基因突变概率可能提高,而某些基因突变能导致细胞分裂失控,甚至发生癌变 阐明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在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所发生的自由组合和交叉互换,会导致控制不同性状的基因重组,从而使子代出现变异 素养达成 1.阐明基因突变导致遗传物质的改变,可能引起生物性状的改变。认同基因突变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的观念。(生命观念) 2.通过归纳与概括总结基因突变的特点与意义。(科学思维) 3.结合减数分裂的过程图解,理解基因重组的类型。(科学思维) 4.举例说明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在育种、人类遗传病等方面的应用,运用基因突变的原理解释一些变异现象。(社会责任)。 大熊猫的正常颜色是黑白色,科学家在野外偶然发现了一只棕白色大熊猫,经研究发现是由于基因突变引起的。请思考下列问题: (1)什么是基因突变? (2)引起基因突变的因素是什么? (3)基因突变的特点是什么?

探究点一基因突变 【师问导学】 一、基因突变的实例 1.阅读教材P80-81实例内容,探讨下列问题: (1)基因突变一般发生在细胞分裂的什么时期? (2)结合DNA分子的结构特点和复制过程,分析DNA分子复制时容易发生基因突变的原因。 (3)产生镰状细胞贫血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变化后导致血红蛋白基因中碱基种类、数量和排列顺序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4)根据上述资料分析可知,基因突变导致基因结构的改变,这种改变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2.基因突变一定会改变遗传信息和生物性状吗?试分析原因。 二、基因突变的原因和特点 1.癌变的原因是由于细胞内抑癌基因和原癌基因发生突变,癌细胞的特点之一是能进行无限增殖,医学上通常使用一定量的化学药剂对癌症病人进行化疗。另一方面接受化疗后的病人身体非常虚弱。 结合基因突变分析并回答下列问题: (1)化疗能够治疗癌症的原理是什么?

新人教版最新高中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教案必修生物

一、基因突变 1.概念 DNA分子中发生碱基对的替换、增添和缺失,而引起的基因结构的改变。 2.实例(镰刀型细胞贫血症)分析 (1)症状:患者红细胞由正常中央微凹的圆饼状变为弯曲的镰刀状,易发生红细胞破裂,使人患溶血性贫血。 (2)病因图解 (3)分析 (4)结论:镰刀型细胞贫血症是由于基因的一个碱基对改变而产生的一种遗传病。 3.对后代的影响 (1)若发生在配子中,将传递给后代。 (2)若发生在体细胞中,一般不遗传,但有些植物可通过无性繁殖传递。 4.时间、原因、特点及意义

(1)时间:主要发生在有丝分裂间期和减数第一次分裂前的间期。 二、基因重组 1.概念 在生物体进行有性生殖的过程中,控制不同性状的基因的重新组合。 2.类型比较 类型发生的时期发生的范围 自由组合型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 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随非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型减数第一次分裂四分体时期 的交换而交换3.意义 基因重组是生物变异的来源之一,对生物进化具有重要意义。 一、基因突变的实例 1.阅读教材P83[思考与讨论],探讨下列问题: (1)基因突变一般发生在细胞分裂的什么时期?

提示:有丝分裂间期或减数第一次分裂前的间期。 (2)结合DNA分子的结构特点和复制过程,分析DNA分子复制时容易发生基因突变的原因。 提示:DNA分子复制时,DNA双链要解旋,此时结构不稳定,易导致碱基对的数量或排列顺序改变,从而使遗传信息发生改变。 2.分析教材P70囊性纤维病的病因图解,结合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的病因,探讨下列问题: (1)从DNA分子结构上分析,囊性纤维病的病因是什么?与正常人的CFTR基因相比,碱基数量、排列顺序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提示:1CFTR基因缺失3个碱基。2与正常人的CFTR基因相比,碱基数量减少,排列顺序发生改变。 (2)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变化后导致血红蛋白基因中碱基种类、数量和排列顺序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提示:1碱基替换。2碱基种类可能变化,数量不变,排列顺序发生改变。 (3)根据上述资料分析可知,基因突变导致基因结构的改变,这种改变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这种改变在光学显微镜下能观察到吗? 提示:1脱氧核苷酸(碱基)的种类、数量、排列顺序的改变引起遗传信息的改变。2这种改变在光学显微镜下不能观察到。 3.基因突变一定会改变遗传信息和生物性状吗?试分析原因。 提示:(1)遗传信息一定改变。基因突变是指基因中碱基对的替换、增添和缺失,基因中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代表遗传信息。发生基因突变后,遗传信息会发生改变。 (2)生物性状不一定发生改变。发生碱基对的改变时,由于密码子的简并性,可能并

基因突变教案

基因突变教学设计学院:生命科学学院 姓名:刘陶钢 年级: 2015级

一、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遗传与进化》的第五章第一节,与之前在《必修一》中学习过的“细胞的癌变”和本书第四章的“遗传信息的翻译”的内容有较大的联系。在讲授新课的同时可以复习之前的知识。 二、学情分析 本节内容的授课对象是高一下学期的学生,他们已经较好的掌握了高中生物的学习方法,并且对于前四章内容的学习也为本节内容的学习打下了基础。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基因突变的概念,掌握基因突变的特点、诱发条件和意义。 2、过程与方法 通过举一些科幻电影的例子来进行讲授,引起学生的兴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联系之前学过的知识,培养学生“温故而知新”的精神;通过基因突变可能有害也可能有利的特点,培养学生全面看待事物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四、教学重、难点 1、重点 基因突变的概念和原因 2、难点 基因突变的特点和意义 五、教学过程 1、导课 在多媒体课件上给出“钢铁侠”和“蜘蛛侠”的对比图片,提问“钢铁侠”和“蜘蛛侠”获得能力的不同点。同学们回答“钢铁侠”靠装备“蜘蛛侠”靠“变异”。进一步提问:“那么这种变异的本质是什么呢?”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基因突变。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平时会看的一些美国大片来引起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将注意力集中到课堂。 2、讲授新课

师讲述:要学习基因突变,首先我们要知道什么是基因突变,所以下面让我们来看看基因突变的概念。(在课件上给出基因突变的概念和能否遗传的条件)基因突变发生在配子中,将遵循遗传规律传递给后代。而发生在体细胞中,一般不能遗传。 设计意图:让学生对本节课所要学的内容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师:大家回想一下我们在《必修一》中学过的“细胞的癌变”,其中有这样的一段话“环境中的致癌因子会损伤细胞中的DNA分子,使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发生突变,导致正常细胞的生长和分裂失去控制而变成癌细胞”这说明细胞的癌变也是基因突变的一种。那么同学们还记得导致细胞癌变的致癌因子有哪些吗? 生:有物理致癌因子、化学致癌因子、病毒致癌因子(又叫生物致癌因子)。 设计意图:通过联系之前学过的知识,培养学生“温故而知新”的精神。 师:对,同样地基因突变也有物理因素、化学因素、生物因素三个原因。同学们看看下面三种分别属于什么因素(在多媒体课件上给出三种情况:1927年,美国遗传学家缪勒发现,用X射线照射果蝇,后代突变的个体数大大增加;亚硝酸、碱基类似物等能改变DNA 分子中的碱基,从而导致基因突变;某些病毒的遗传物质能影响宿主的DNA,导致其复制出错。) 生:第一种是物理因素、第二种是化学因素、第三种是生物因素。 设计意图:检测学生是否理解如何区分了诱发基因突变的三种因素。 师:很好,同学们都答对了。接下来让我们来看看基因突变的特点: 普遍性:无论是低等生物,还是高等动植物都能发生基因突变 随机性:可以发生在生物个体发育的任何时期、任何DNA的任何部位 不定向性:一个基因可以向不同的方向突变,产生一个以上的等位基因 低频率性:在高等生物中,大约105—108个生殖细胞中才会有一个发生突变 少利多害性:基因突变可能破坏生物体与现有环境的协调关系,而对生物有害,但有些基因突变也可能使生物更能适应环境。 设计意图:讲授本节课的重点。 师:既然基因突变发生的频率又低,大多又有害,那基因突变是不是就没有意义呢? 生:不是。 师:对,基因突变是新基因产生的途径,是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是生物进化的原始材料。这就是基因突变的意义。 设计意图:先引起学生思考,在引出基因突变的意义。

高一生物《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知识点归纳

高一生物《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知识点归纳 名词: 1、基因突变:是指基因结构的改变,包括DNA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改变。 2、基因重组:是指控制不同性状的基因的重新组合。 3、自然突变:有些突变是自然发生的,这叫~。 4、诱发突变(人工诱变):有些突变是在人为条件下产生的,这叫~。是指利用物理的、化学的因素来处理生物,使它发生基因突变。 5、不遗传的变异:环境因素引起的变异,遗传物质没有改变,不能进一步遗传给后代。 6、可遗传的变异:遗传物质所引起的变异。包括:基因突变、基因重组、染色体变异。 语句: 1、基因突变 ①类型:包括自然突变和诱发突变 ②特点:普遍性;随机性(基因突变可以发生在生物个体发育的任何时期和生物体的任何细胞。突变发生的时期越早,表现突变的部分越多,突变发生的时期越晚,表现突变的部分越少。);突变率低;多数有害;不定向性(一个基因可以向不同的方向发生突变,产生一个以上的等位基因。)。 ③意义:它是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也为生物进化提供了最初的原材料。 ④原因:在一定的外界条件或者生物内部因素的作用下,使得DNA复制过程出现小小的差错,造成了基因中脱氧核苷酸排列顺序的改变,最终导致原来的基因变为它的等位基因。这种基因中包含的特定遗传信息的改变,就引起了生物性状的改变。

⑤实例:a、人类镰刀型贫血病的形成:控制血红蛋白的DNA上一个碱基对改变,使得该基因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发生了改变,也就是基因结构改变了,最终控制血红蛋白的性状也会发生改变,所以红细胞就由圆饼状变为镰刀状了。b、正常山羊有时生下短腿“安康羊”、白化病、太空椒(利用宇宙空间强烈辐射而发生基因突变培育的新品种。)。 ⑥引起基因突变的因素:a、物理因素:主要是各种射线。b、化学因素:主要是各种能与DNA发生化学反应的化学物质。c、生物因素:主要是某些寄生在细胞内的病毒。 ⑦人工诱变在育种上的应用:a、诱变因素:物理因素---各种射线(辐射诱变),激光(激光诱变);化学因素—秋水仙素等b、优点:提高突变率,变异性状稳定快,加速育种进程,大幅度地改良某些性状。c、缺点:诱发产生的突变,有利的个体往往不多,需处理大量的材料。d、如青霉素的生产。 2、基因突变是染色体的某一个位点上基因的改变,基因突变使一个基因变成它的等位基因,并且通常会引起一定的表现型变化。 3、基因重组: ①类型:基因自由组合(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基因交换(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 ②意义:非常丰富(父本和母本遗传物质基础不同,自身杂合性越高,二者遗传物质基础相差越大,基因重组产生的差异可能性也就越大。);基因重组的变异必须通过有性生殖过程(减数分裂)实现。丰富多彩的变异形成了生物多样性的重要原因之一。 4、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的不同点:基因突变不同于基因重组,基因重组是基因的重新组合,产生了新的基因型,基因突变是基因结构的改变,产生了新的基因,产生出新的遗传物质。因此,基因突变是生物产生变异的根本原因,为进

基因突变与基因重

基因突变与基因重组 【考纲导引】 1.基因重组及其意义Ⅱ 2.基因突变的特征和原因Ⅱ 【考情分析】 1.基因重组的类型、发生的时间、基因突变发生的时间、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的区别等都是 不容易掌握的知识,在复习时采用对比的方式,能够化难为易 2.从近几年新课改生物试题看,知识点分布主要集中在基因突变的产生、结果分析与特点的 理解上 3.在命题角度上都与生产生活实际及当前热点密切相关,另外从实验探究与设计的角度考查 考生探究能力的试题也非常多 【基础自测】 (三)基因与性状 ①基因通过控制控制性状,如镰刀型细胞贫血症 基因与性状的关系②基因通过控制控制过程,从而影响生物 性状,如白化病 ③生物的性状是和共同作用的结果 基因突变:概念——指基因的改变,包括的、或原因——根本原因是过程中发生差错 特征①性:在各种生物都可以发生 基因突变②性:自然状况下,基因突变的频率很低 ③性:一种基因突变产生的基因可以再突变为该基因 ④性:一个基因经过突变可以产生不同的等位基因 ⑤性:基因突变可以发生在个体发育的和中 发生时期:基因突变发生在基因时 基因重组种类 可遗传的变异 【要点透析】 基因重组基因突变染色体数量变异(整倍性)多倍体单倍体 发生时期减数第一次分裂细胞分裂间期细胞分裂期某些生物进行单性生殖时 产生机理非同源染色体上 非等位基因的自 DNA上发生碱基对的 增添、缺失、改变, 由于细胞分裂受阻, 体细胞中染色体组成 直接由生物的配 子,如未受精卵细

由组合;交叉互换从而引起DNA碱基序 列即遗传信息的改 变倍的增加胞、花粉粒发育而 来,使染色体组数 成倍减少 是否有新基因产生没有产生新基因, 但产生了新的基 因组合类型 产生了新基因 没有产生新基因,但 增加了某一基因的数 量 没有产生新基因 在生物进化中地位对生物进化有一 定意义 生物变异的主要来 源,提供生物进化的 原始材料 对生物进化有一定意 义 对生物进化的意义 不大 实践应用杂交育种诱变育种多倍体育种单倍体育种 例1自然界中,一种生物某一基因及突变基因决定的蛋白质的部分氨基酸序列如下: 正常基因精氨酸苯丙氨酸亮氨酸苏氨酸脯氨酸 突变基因1 精氨酸苯丙氨酸亮氨酸苏氨酸脯氨酸 突变基因2 精氨酸亮氨酸亮氨酸苏氨酸脯氨酸 突变基因3 精氨酸苯丙氨酸苏氨酸酪氨酸丙氨酸 根据上述氨基酸序列确定这3种突变基因DNA分子的改变是: A.突变基因1和2为一个碱基的替换,突变基因3为一个碱基的增添 B.突变基因2和3为一个碱基的替换,突变基因1为一个碱基的增添 C.突变基因1为一个碱基的替换,突变基因2和3为一个碱基的增添 D.突变基因2为一个碱基的替换,突变基因1和3为一个碱基的增添 考点定位本题主要考察基因突变的类型 指点迷津要解答此题,首先要抓住基因突变的概念。基因突变是指DNA分子中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替换。当DNA分子的碱基对增添或缺失时,会使基因的碱基排列顺序从增添或缺失处到最后都发生改变,进而使基因所决定的氨基酸顺序从此处开始都改变;而当DNA分子的个别碱基对替换时,只会影响一个氨基酸的种类(种类可能变,也可能不变),其他的氨基酸则不会改变。据此,分析上述三个突变基因所决定的蛋白质的部分氨基酸序列可知:突变基因1和2为一个碱基的替换,突变基因3为一个碱基的增添。 参考答案 A 例2以下关于生物变异的叙述,正确的是() A、基因突变都会遗传给后代 B、基因碱基序列发生改变,不一定导致性状改变 C、染色体变异产生的后代都是不育的 D、基因重组只发生在生殖细胞形成过程中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生物变异的知识。 指点迷津生物的变异的来源有基因突变、基因重组、染色体变异。基因突变是碱基序列发生改变,但由于一种氨基酸可由几种遗传密码与它对应,故不一定导致性状改变。发生在体细胞中的突变一般是不会遗传给后代。应用重组DNA技术,改造的基因,也属于基因重组。有些生物染色体变异时,染色体数目成倍增加,产生的后代就形成了多倍体。

《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 教学设计案例

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教学设计案例 一、教学目标的确定 课程标准中与本节内容相对应的具体内容标准是:举例说出基因重组及其意义,举例说明基因突变的特征和原因。这是确定本节教学目标的主要依据。考虑到基因突变在生物进化中的重要意义,本节还将说出基因突变的意义列为教学目标,以便为第7章的学习打基础。 二、教学设计思路 教学 内容 教师的组织和引导学生活动教学意图 一、基因突变的实例 导入:1910年,一位美国 黑人青年由于发烧和肌肉疼痛 到医院看病,医生检查发现, 他患的是当时人们尚未认识的 一种特殊的贫血病──镰刀型 细胞贫血症。我们知道,正常 人的红细胞是圆饼状的,而镰 刀型细胞贫血症患者的红细胞 却是弯曲镰刀状的。这样的红 细胞容易破裂,使人患溶血性 贫血,严重时会导致死亡。这 种病是怎样形成的呢? 用幻灯的形式展示正常 红细胞和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红 细胞图片。 出示供学生阅读的材料。 1928年,人们发现镰刀型 细胞贫血症患者能将这种病遗 学生阅读并讨论下列问 题: 1.人们是怎样理解镰刀 型细胞贫血症是一种遗传病 的? 2.鲍林为什么认为镰刀 型细胞贫血症是一种分子病? 3.根据英格拉姆等人的 实验,从图中可以看出正常肽 链中的哪一个氨基酸发生了什 么样的突变?查阅密码子表, 分别写出正常氨基酸和异常氨 基酸的密码子。 通过展现科学发现的过 程,引导学生从现象到本质, 即从性状到遗传物质的认识过 程,探寻基因突变的本质。 从现象上理解遗传病。 理解血红蛋白是一种大 分子物质。 理解蛋白质分子不同,组 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的种类也不 同,而氨基酸的种类是由密码 子来决定的。 密码子的排列是由DNA分 子决定的。密码子发生改变是 因为DNA分子发生了改变。

《基因突变与基因重组》说课稿

《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说课稿 一、教学背景分析。 1.教材内容、地位及学情分析 本节是人教版普通高中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必修2《遗传与进化》的第五章《基因突变及其他变异》的第一节内容。通过前面各章的学习,学生对“基因是什么”、“基因在哪里”和基因如何起作用“等问题已有了基本的认识。本章内容既是对前四章内容合乎逻辑的延续,又是学习第六章《从杂交育种到基因工程》和第七章《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重要基础。 本节介绍了基因突变,从实例入手,通过对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的分析,引入基因突变的概念,然后详细阐述基因突变的原因和特点、意义。本节内容引导学生从分子水平上理解遗传物质如何引起基因突变的。 学生对于生物变异的现象并不陌生,通过初中生物课的学习学生已初步认识到生物变异首先与遗传物质有关,其次与环境有关,本节内容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学习遗传物质究竟是如何引体生物变异 2.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举例说明基因突变的概念。 (2)举例说明基因突变的特点和原因。 (3)说出基因突变的意义。 2、能力目标: (1)通过对课本中实例的分析,培养学生分析归纳总结的逻辑推理能力。 (2)通过学生之间相互启发、相互补充、激发灵感,提高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 3、情感目标: (1)通过生物变异的事例,增强学生对生物世界探究的好奇心及保护意识,培养学生们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热爱科学的兴趣。 (2)引领学生进入“自主—合作—探究”新课程理念氛围,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3.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基因突变的概念、特点及原因。 (2)教学难点 基因突变的意义。 二、教学展开分析 1.教具准备 实物投影仪、电脑演示教学软件 2.课时安排 1课时 3.教学方法和手段 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形象生动的教学氛围;同时应用讲述法、谈话法、指导读书法

基因突变

基因突变学案 学校:利川市第二中学 班级:211 执教者:余辉 一、 基因突变的概念: DNA 分子中发生碱基对的 、 和 ,而引起的 的改变。 例1:(2016海南卷.25)依据中心法则,若原核生物中的DNA 编码序列发生变化后,相应蛋白质的氨基酸序列不变,则该DNA 序列的变化是( ) A .DNA 分子发生断裂 B .DNA 分子发生多个碱基增添 C .DNA 分子发生碱基替换 D .DNA 分子发生多个碱基缺失 例2: (2018?烟台模拟)如图为人WNK4基因部分碱基序列及其编码蛋白质的部分氨基酸序列示意图。已知WNK4基因发生一种突变,导致1 169位赖氨酸变为谷氨酸。该基因发生的突变是( ) A .①处插入碱基对G —C B .②处碱基对A —T 替换为G —C

C.③处缺失碱基对A—T D.④处碱基对G—C替换为A—T 思考:基因突变是否一定引起性状的改变? 思考:基因突变属于可遗传的变异,它一定都能遗传给后代吗? 二、基因突变的原因 诱发突变: 自发突变: 三、基因突变的特点 问题1:我们知道DNA的结构是比较稳定的,在什么时候容易出现差错呢? 问题2:DNA复制一般是高度准确的(碱基互补配对),由复制差错引起的基因突变频率高吗? 问题3:是否只有有性生殖的生物才会发生基因突变?进行无性生殖的生物能否发生基因突变?病毒能否发生基因突变?基因突变是否具有普遍性? 问题4:基因突变的低频性和普遍性矛盾吗? 问题5:基因突变可以发生在个体发育的任何时期;可以发生在细胞内的不同DNA分子上;同一DNA分子的不同部位。这说明了基因突变的什么特点? 例3:(2018?衡水模拟)如图为某植物细胞一个DNA分子中a、b、c三个基因的分布状况,图中Ⅰ、Ⅱ为无遗传效应的序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基因a、b、c均可能发生基因突变,体现了基因突变具有普遍性 B.Ⅰ、Ⅱ也可能发生碱基对的增添、缺失和替换,但不属于基因突变 C.一个细胞周期中,间期基因突变频率较高,主要是由于间期时间相对较长D.在减数分裂的四分体时期,b、c之间可发生交叉互换 问题6:基因突变通常可以产生一个以上的等位基因,基因突变是定向的还是不定向的?环境能否决定基因突变的方向? 问题7:经过漫长的进化,生物的性状只有与环境相适应才被保留,如果基因突变导致生物性状发生改变,往往对生物是有利还是有害? 例4:(2018·揭阳一模)具有一个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突变基因的个体(即杂合子)并不表现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的症状,因为该个体能同时合成正常和异常血红蛋白,并对疟疾具有较强的抵抗力。镰刀型细胞贫血症主要流行于非洲疟疾猖獗的地区。对此现象的解释,正确的是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