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01章 《世说新语》-中学教材之国学拾粹(初中版)(四)(文海拾珠)(解析版)

第01章 《世说新语》-中学教材之国学拾粹(初中版)(四)(文海拾珠)(解析版)

第01章 《世说新语》-中学教材之国学拾粹(初中版)(四)(文海拾珠)(解析版)
第01章 《世说新语》-中学教材之国学拾粹(初中版)(四)(文海拾珠)(解析版)

《世说新语》的内容主要是记述自东汉至魏晋文人名士的言行,尤重于晋。所记事情,以反映人物的性格、精神风貌为主。书中表彰了一些孝子、贤妻、良母、廉吏的事迹,也揭露和讽刺了士族中某些人物贪残、酷虐、吝啬、虚伪的行径,体现了一些基本的评价准则。但就全书来说,并不以宣扬教化、激励事功为目的。对人物的褒贬,也不持狭隘单一的标准,而是以人为本体,对人的行为给予宽泛的认可。高尚的品行,超逸的气度,豁达的胸怀,出众的仪态,机智的谈吐,或勉力国事,或忘情山水,或豪爽放达,或谨严庄重,都是作者所肯定的。即或忿狷轻躁、狡诈假谲、调笑诋毁,亦非不可有。从而也反映出士族阶层的多方面的生活面貌和他们的思想情趣。

尽管士族的实际生活,不可能如他们宣称的那样高逸超脱,但作为理想的典范,乃是要求摆脱世俗利害得失、荣辱毁誉,使个性得到自由发扬,精神得到升华。这种文化特征,在《世说新语》中得到了集中的表现。

《世说新语》按照类书的形式编排,分为《德行》《言语》《政事》《文学》等三十六篇,以类相从。其中,上卷四门:德行、言语、政事、文学;中卷九门:方正、雅量、识鉴、赏誉、品藻、规箴、捷悟、夙慧、豪爽,这十三门都是正面的褒扬。至于下卷二十三门,情况就比较复杂了。有的褒扬之意比较明显,如容止、自新、贤媛。有的看似有贬意,如任诞、简傲、俭啬、忿狷、溺惑,但也不尽然。有的确是贬责,如“谗险”中的四条,以及“汰侈”中的一些条目。也有许多条目只是写某种真情的流露,并无所谓褒贬。既是真情的流露,也是一种风流的表现,所以编撰者也津津有味地加以叙述。

《世说新语》中还有一些记载暴露了晋司马氏统治的黑暗恐怖和豪门士族穷奢极欲的生活,如《汰侈》篇中记载的石崇与王恺斗富的情形等。但总而言之,编撰者只是将那些饶有兴趣的、可资谈助的逸闻轶事、言谈举止,采集来汇编成书,态度是比较客观宽容的。

《世说新语》主要记录了魏晋名士的逸闻轶事和玄言清谈,可以说是一部魏晋风流的故事集,也起到了名士“教科书”的作用。按照冯友兰先生的说法,风流是一种人格美,构成真风流有四个条件:玄心、洞见、妙赏、深情。当然,这种人格美是以当时士族的标准来衡量的,比较清楚地反映了士族阶级的精神

面貌与生活方式。

《世说新语》的大部分篇幅描写“魏晋风度”“名士风流”,从中可以清楚地看到士族名士风流自赏的情态。他们崇尚“自然”,主张适意而行,不受任何拘束,能欣赏山水的清音,喜怒忧惧不形于色,讲究仪容修饰,神态超逸,注意语言的“机警锋芒”与简约有味,好尚服药饮酒等,这些都是构成魏晋风流的内容。

《世说新语》涉及到的各类人物一千多个,魏晋两朝主要的人物,无论帝王、将相,或者隐士、僧侣,都包括在内,是研究魏晋风流的极好史料。其中关于魏晋名士的种种活动如清谈、品题,种种性格特征如栖逸、任诞、简傲,种种人生追求,以及种种嗜好,都有生动的描写。综观全书,可以得到魏晋时期几代士人的群像。通过这些人物形象,可以进而了解那个时代上层社会的风尚。以下试举几例:

1.语言机警型达人

名士必须思维敏捷、应答爽利、言辞隽永而意味深长,哲理精微而内容丰富。言语成为当时审视士人才华高低的重要标准之一。如孔融,年仅十岁就凭借自己的聪明与机智见到了“时有盛名”的李元礼并巧妙回答了他的诘问;同时他对陈韪的反讽可谓高妙至极,颇有“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意味,令人拍案叫绝。

《排调》篇载,谢安始隐东山,后出仕为桓公司马,有人赠桓公药草远志,桓问谢:“此药又名小草,何一物而有二称?”郝隆便借机讥讽谢说:“此甚易解:处则为远志,出则为小草。”谢甚有愧色。郝隆巧妙地借药名对谢安进行了讽刺,同时也表现出当时人对隐逸的推崇,士族即使身担要职,也要“不以物务婴心”,做个“朝隐”名士。

2.任性放达式“狂人”

魏晋名士大多追求潇洒自如、任情恣性的生活情趣,不愿被名教束缚。刘伶纵酒放达,脱光衣服待在屋里。别人见了不解,他却说:“我以天地为栋宇,屋室为裈衣,诸君何入我裈中?”(《任诞》)阮籍于母丧中仍饮酒食肉,司吏何曾认为这是有违风教的,并建议晋文王将其流放海外,而“籍饮啖不辍,神色自若”(《任诞》)。王子猷大雪之夜忽然想起好友戴安道,连夜冒雪赶去拜访,但刚到戴门前又折回家。外人奇之,王子猷说:“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任诞》)可见他们行事完全是凭兴之所至,不考虑外界因素。他们的举动都向世人展示着自己的与众不同。而这种任由情兴,不拘矩度,自由放达,正是当时人所推崇的。

3.隐忍自控的高手

除了乘兴任性之外,魏晋名士还讲究“雅量”,要做到深藏不露,喜怒不形于色。《世说新语·雅量》

中记载的故事就大写名士的雍容豁达。顾雍在群僚围观下棋的时候,突然得到丧子的噩耗,居然神色自若,继续下棋,同时用指甲拼命地掐手掌,以至流血染红了坐褥。一代名士嵇康在临刑之前,“神气不变,索琴弹之,奏《广陵散》”。东晋与前秦淝水鏖战,力量悬殊,情势危急,国之兴亡,家之存绝,都在此一举。但当谢玄大败前秦的消息传来,正在与人下棋的谢安竟然是“信至,看书竟,默然无言,徐向局。客问淮上利害,答曰:‘小儿辈大破贼。’意色举止,不异于常。”表现出一副泰然自若的样子,因为临大事而有静气,才是超脱的风度。

4.刚正不阿的义士

《简傲》《方正》《规箴》等篇都记载了一些不阿附权势的人物。《简傲》篇载,钟会往访嵇康,“康方大树下锻,向子期为佐鼓排。康扬槌不辍,傍若无人,移时不交一言。锺起去,康曰:‘何所闻而来?何所见而去?’锺曰:‘闻所闻而来,见所见而去。’”魏晋易代之际,政治险恶,士族中人即使不是趋附司马氏,也要竭力韬晦,全身远害。嵇康却敢于对司马氏的心腹锺会直言相讥,表现了他锋芒外露的性格。又如《方正》篇载王敦兄王含作庐江郡,贪污狼藉,敦护其兄,于众坐称其兄“在郡定佳”,当时的庐江人士都附和称赞,主簿何充却正色说:“充即庐江人,所闻异于此。”以致使“敦默然。旁人为之反侧”。

5.丰神俊朗的俊杰

对某些优异人物仪表风采的关注,是因为这里蕴涵着令人羡慕的人格修养。嵇康身长七尺八寸,风姿特秀。见者叹曰:“萧萧肃肃,爽朗清举。”或曰:“肃肃如松下风,高而徐引。”山公曰:“嵇叔夜之为人也,岩岩若孤松之独立;其醉也,傀俄若玉山之将崩。”(《容止》)同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如:《容止》篇记时人对王羲之的评价:“飘若游云,矫若惊龙”,叹王恭“濯濯如春月柳”等等,不一而足。

6.性格不一的女性形象

《世说新语》中所写的上层妇女,往往也有个性有情趣,不是一味地温顺贤惠。如《贤媛》篇载,谢道韫不满丈夫王凝之,回娘家对叔父谢安大发牢骚:“不意天壤之中,乃有王郎!”《假谲》篇载,东晋名将温峤诈称为从姑刘氏之女作媒,自己却把她娶回了家,“既婚,交礼,女以手披纱扇,抚掌大笑曰:‘我固疑是老奴,果如所卜!’”温峤一时豪杰,又狡诈得有趣,所以新娘又高兴又好笑,她的放肆直言,爽朗之语如闻。

《世说新语》在艺术上具有较高的成就,鲁迅先生曾把它的艺术特色概括为“记言则玄远冷隽,记行则高简瑰奇”(《中国小说史略》)。这可视作本书在艺术上的总特征。

《世说新语》中写了如此多的人物形象,作者在描写过程中有的重在形貌,有的重在才学,有的重在心理,但都集中到一点,就是重在表现人物的特点,通过独特的言谈举止写出人物的独特性格,使之栩栩

如生、气韵生动、活灵活现、跃然纸上。如《俭啬》:“王戎有好李,卖之,恐人得其种,恒钻其核。”仅用十六个字,就写出了王戎贪婪吝啬的本性。

《世说新语》刻画人物形象,表现手法灵活多样,有的通过同一环境中几个人的不同表现形成对比,如《雅量》中记述谢安和孙绰等人泛海遇到风浪,谢安“貌闲意说”,镇静从容,孙绰等人却“色并遽”“喧动不坐”,显示出谢安临危若安的“雅量”。

《世说新语》虽然没有虚构,但却是有所提炼的,这番提炼就是小说的写作艺术。

《世说新语》还善于把记言与记事结合起来,这也是《世说新语》在艺术上的重要特色。如《雅量》篇描写晋孝武帝见到彗星后的心情,他深夜入园对着星空举杯祝酒说:“长星,劝尔一杯酒,自古何时有万岁天子!”此言此行把他在见到彗星后故作达观的心理完全表露了出来。又如《贤媛篇》记李势妹在南康公主威胁之下所表现的神态和对话,反映了一个妇女不忘故国的悲痛心情。

《世说新语》的语言精炼含蓄,隽永传神,透出种种机智和幽默。叙事语言能抓住关键,三言两语就把故事讲得清楚明白。人物语言的设计则符合人物的身份与个性,“克复神州”符合王导这位东晋三朝元老的身份,而“自杀伊家人,预卿何事”则只有生性残忍的王敦才可能出口。正如明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卷十三所说:“读其语言,晋人面目气韵,恍忽生动,而简约玄澹,真致不穷。”有许多广泛应用的成语便是出自此书,例如:枕流漱石、难兄难弟、拾人牙慧、咄咄怪事、一往情深,等等。

《世说新语》的文字,简洁隽永,笔调含蓄委婉。它没有过多的铺叙和描写,更绝少夸张之语。寥寥几笔,即能勾画出生动鲜活的人物形象。这是因为作者采取了以貌取神的手法,删落枝叶,通过富有特征性的细节勾勒出人物的性格和精神面貌,抓住人物本身最有特征、最富意味的动作和语言,直接呈现在读者面前。而且,它所记载的人物语言,大多是活的口语,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温峤娶妇条,写新妇的神态、口吻,活脱欲出。人的精神风貌、感情活动,本是微妙而难以捉摸的,渲染、描叙、说明,往往似有所得,而失之已多。相反,仅仅以简单的文字再现人物自身的活动,却可能得其神韵,作者对此道理拿捏准确。

魏晋南北朝志人小说中,《世说新语》对后代的影响最大,续书仿作蜂出。唐代王方庆的《续世说新语》、宋代王谠的《唐语林》、孔平仲的《续世说》、明代何良俊的《何氏语林》、清代吴肃公的《明语林》等,都是对《世说新语》的仿效之作。直到民国初年,还有易宗夔作《新世说》。同时,《世说新语》还给后世的小说、戏曲等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如《三国演义》中的“望梅止渴”“七步成诗”等情节皆取自此书;“谢女咏雪”“子猷访戴”等故事,也成为后世诗文常用的典故;而“周处除三害”“弥衡击鼓骂曹”等戏曲,更是根据此书所记敷衍而来,至今还活跃在舞台上。

《世说新语》的编撰者刘义庆,生于晋安帝元兴二年(403),卒于宋文帝元嘉二十一年(444),彭城(今江苏徐州)人。他是刘宋王朝的宗室,宋武帝刘裕的侄子,原为长沙王刘道邻次子,后出继给临川王刘道规。永初元年,袭封临川王,官至尚书左仆射、中书令,谥康王,《宋书》《南史》有传。他尊崇儒学,晚年好佛,《宋书·刘道规传》所附《刘义庆传》载其“为性简素,寡嗜欲,爱好文义。……招集文学之士,近远必至”,才词虽不多,然足为宗室之表。《世说新语》可能就是他和手下文人杂采众书编纂润色而成,不过起主导作用的当然还是刘义庆本人。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七年级上册,选自《世说新语·咏雪》)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七年级上册,选自《世说新语·陈太丘与友期行》)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甲】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选自《世说新语·咏雪》)

【乙】

徐孺子年九岁,尝月下戏,人语之曰:“若令月中无物,当极明邪?”徐曰:“不然。譬如人眼中有瞳子,无此,必不明。”

——(选自《世说新语·徐孺子赏月》)

1.两篇文章各讲述了怎样的故事?

2.下列对文中语句翻译错误的一项是()

A.俄而雪骤:一会儿雪大了。

B.公欣然曰:谢太傅高兴地说。

C.尝月下戏:曾经在月下唱戏。

D.必不明:一定看不见。

3.两篇文中孩子们有什么共同点?

4.你认为徐孺子的“譬如人眼中有瞳子,无此,必不明”好在哪里?

5.请你也像文中的孩子们一样,对某样事物做一个形象的比喻。

【答案】1.第一篇:谢家雪日聚会,儿女咏雪,谢公高兴大笑。第二篇:徐孺子月夜玩耍时,巧妙回答别人有关月亮的问话。学#科网

2.C

3.都很聪明,比喻精美恰当。

4.把月亮中有物比作眼睛里有瞳仁,恰当生动地指出了某些事物存在的重要性。

5.答案示例:清晨,树林里鸟儿就像是百唱不厌的歌唱家,给大自然带来欢乐。

点晴:试题考查对重点文言词语的理解。平时要注意积累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词以及特殊词语的特定含义。平时要分类归纳积累,解题时,才能做到正确解答。

3.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及写作手法。第一篇文章写“谢家雪日聚会”的情形,从中可以看出孩子们

的聪颖;第二篇文章写徐孺子巧妙回答问题,更体现其聪明智慧。另外,两篇文章都运用了比喻的修辞。解答时把两篇文章进行对比分析即可。学@科网

【参考译文】

【甲】

谢太傅在一个寒冷的雪天举行家庭聚会,和子侄辈的人谈论诗文。一会儿,雪下得紧了,谢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白雪像什么呢?”他哥哥的儿子胡儿说:“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可以比较。”他哥哥的女儿说:“不如比作风把柳絮吹得满天飞舞。”谢太傅高兴地笑了。这就是谢太傅大哥无奕的女儿,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乙】

徐孺子九岁的时候,曾经在月光下玩耍,有人对他说:“如果让月亮里面什么也没有,会非常明亮吧?”徐孺子说:“不是这样的,如同人眼中有瞳孔,没有它,眼睛就不明亮。”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甲】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选自《世说新语·陈太丘与友期行》)

【乙】

陈元方年十一时,候①袁公。袁公问曰:“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②之,何所履行③?”元方曰:“老父在太丘,强者绥④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恣其所安,久而益敬。”袁公曰:“孤⑤往者尝为邺令,正行此事。不知卿家君法⑥孤,孤法卿父?”元方曰:“周公、孔子,异世而出,周旋动静,万里如一。周公不师⑦孔子,孔子亦不师周公。”

——(选自《世说新语·陈元方候袁公》)【注】①候:拜访、问候。②称:称赞、赞许。③履行:实践、做。④绥:安抚。⑤孤:封建时代王侯对自己的谦称。⑥法:效法。⑦师:学习。

6.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

(1)陈太丘与友期.行期:

(2)尊君在不.不:

(3)元方入门不顾.顾.:

(4)下车引.之引:

7.下列各句中“之”字与“下车引之”中的“之”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两狼之并驱如故。

B.又数刀毙之。

C.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D.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9.袁公两问绵里藏针,颇有学问,但元方两答精彩纷呈,请你说说元方第二答的巧妙之处。

10.从这两则故事中,你怎样评价元方这个孩子?

【答案】6.(1)约定。

(2)不在,与“在”相对。

(3)转头看。

(4)拉,牵拉。

7.B

8.(陈太丘)与我相约同行,却丢下我走了。

9.借用周公和孔子没有相互效法的例子,暗示袁公和自己父亲不存在谁效法谁的问题,既尊重了袁公,又维护了父亲的尊严,顾全了双方的面子。

10.(1)机智、聪明,头脑灵活、能言善辩(2)守信、明礼、为人处世得体(意近即可)

【解析】

6.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文言实词的考查,最常见的命题形式是,指定文中若干个词让考生作解释。

8.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文言翻译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文言文翻译的标准是三个字:信、达、雅。对于初中生而言,能达到前两个标准“信”(准确无误)和“达”(通顺流畅)就很不错了。因为中考要求文言文翻译要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对关键词语的理解、特殊句式的判断要求较高。本题中翻译此句时,注意“期”是“约定”的意思,“委”是“放弃”的意思,“去”是“离开”的意思。翻译时,还要补出主语“陈太丘”,同时还要注意整个句子翻译的流畅性。

9.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解答此题,先了解文章的内容,抓住人物的具体描写来分析元方的回答体现的巧妙之处。如:本文主要是通过语言描写来表现其答话技巧的。面对袁公的咄人之词,陈元方巧用“典故”,表明“父亲和袁公不好互相仿效,各有特色”,这样的回答,既体现了本人善辩的才能,又能尊重袁公,同时还顾全了父亲的面子。

10.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分析文章的人物形象,需在读懂文章的基础上,根据文章中围绕这个人写的几件事来分析这个人物的形象。分析人物形象,除了直接对该人物进行描写,还可以通过侧面描写来表现这个人物形象,直接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这样的人物形象才会丰满。本题中根据“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分析出其是一个“守信、明礼”的人;根据“用典故巧妙地回答了袁公”分析出他是一个“机智、聪明、善辩”的人。学@科网

【参考译文】

【乙】

陈元方十一岁时,去拜会袁公。袁公问:“你贤良的父亲在太丘做官,远近的人都称赞他,他到底做了些什么事情?”元方说:“我父亲在太丘,对强者用德行去安抚;对弱者用仁慈去安抚,让人们心安理得地

做事,久而久之,大家就对他老人家更加敬重。”袁公说:“我曾经也当过邺县县令,正是做这样的事情。不知是你的父亲学我,还是我学你的父亲?”元方说:“周公、孔子生在不同时代,虽然时间相隔遥远,但他们的行为却是那么一致。周公没有学孔子,孔子也没有学周公。”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孔文举年十岁,随父到洛。时李元礼有盛名,为司隶校尉。诣门者,皆俊才清称及中表亲戚①乃通。文举至门,谓吏曰:“我是李府君亲。”既通,前坐。元礼问曰:“君与仆有何亲?”对曰:“昔先君仲尼与君先人伯阳有师资之尊,是仆与君奕世②为通好也。”元礼与客莫不奇之。太中大夫陈韪后至,人以其语语之,韪曰:“小时了了,大未必佳。”文举曰:“想君小时,必当了了。”韪大踧踖③。

——(选自《世说新语·言语第二》)【注】①中表亲戚:有堂表关系的亲戚。②奕世:几代。③踧踖(cù jí):恭敬而不安的样子。

11.下面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随父到洛.(洛阳)

B.为.司隶校尉(担任)

C.既.通,前坐(……以后)

D.君与仆.有何亲(仆人)

12.对下面加点的名词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文举

...年十岁(孔融,孔子二十世孙)

B.先君仲尼

..(即孔子,孔子名丘,字仲尼)

C.君先人伯阳

..(即老子,老子又名李耳)

D.太中大夫

....陈韪(是皇宫里的御用医生)

1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是仆与君奕世为通好也。

(2)人以其语语之。

(3)韪曰:“小时了了,大未必佳。”

14.陈韪感到“大踧踖”的原因是什么?

【答案】11.D

12.D

13.(1)这样看来,我和您就是老世交了。

(2)别人就把孔文举的话告诉了他。

(3)陈韪说:“小时候聪明伶俐,长大了未必出众。”

14.因为孔文举话中有话,意思是说,想必你小的时候一定非常聪明,所以现在才变得这么笨。

【解析】

【参考译文】

孔文举十岁时,随他父亲到洛阳。当时李元礼有很大的名望,任司隶校尉。登门拜访的都必须是才子、名流和内外亲属,才让通报。孔文举来到他家,对掌门官说:“我是李府君的亲戚。”经通报后,入门就坐。元礼问道:“您和我有什么亲戚关系呢?”孔文举回答道:“古时候我的祖先仲尼曾经拜您的祖先伯阳为师,这样看来,我和您就是老世交了。”李元礼和宾客们无不赞赏他的聪明过人。太中大夫陈韪来得晚一些,别人就把孔文举的话告诉了他,陈韪说:“小时候聪明伶俐,长大了未必出众。”文举应声说:“您小时候,想必是很聪明的了。”陈韪听了,感到很难为情。

《世说新语》的语言精炼含蓄,隽永传神。明胡应麟说:“读其语言,晋人面目气韵,恍然生动,而简约玄澹,真致不穷。”可谓确评。有许多广泛应用的成语便是出自此书。此处略举几例供学生积累。

1.难兄难弟

语出《世说新语·德行》:“元方难为兄,季方难为弟。”原意比喻兄弟都非常好。今多指彼此曾共患难的人;也指彼此处于同样困难境地的人。

2.咄咄怪事

语出《世说新语·黜免》:“殷中军被废;在信安;终日恒书空作字;扬州吏民寻义逐之;窃视;唯作‘咄咄怪事’四字而已。”形容不合常理,难以理解的怪事。

3.一往情深

语出《世说新语·任诞》:“桓子野每闻清歌。辄唤奈何!谢公闻之曰:‘子野可谓一往有深情。’”形容对人或事物倾注了很深的感情,向往而不能克制。

4.卿卿我我

语出《世说新语·惑溺》:“王安丰妇常卿安丰。安丰曰:‘妇人卿婿,于礼为不敬,后勿复尔。’妇曰:‘亲卿爱卿,是以卿卿,我不卿卿,谁当卿卿?’”形容男女相爱,十分亲昵,情意绵绵。

5.拾人牙慧

语出《世说新语·文学》:“殷中军云:‘康伯未得我牙后慧。’”比喻拾取别人的一言半语当作自己的话,也比喻窃取别人的语言和文字。

国学经典诵读之《弟子规》校本教材

(校本教材·试用版) 主编:翟杨琴

目录 《弟子规》总序…………………………………………()《弟子规》内容简介…………………………………………()《弟子规》全文…………………………………………()

《弟子规》总序 《弟子规》共分七大段,讲的是七桩事情,前面讲的是「总叙」,后面有个「结劝」,总共有九个部分。「总叙」就有点像佛经的序分,中间的这七大段,孝、弟、谨、信、爱众、亲仁、学文,这七大部分犹如经的正宗分。最后「勿自暴,勿自弃,圣与贤,可驯致」这是结劝,最后结束了,劝导大家学习圣贤,这部分犹如一个佛经的流通分。所以经开三分《弟子规》都有。中间讲的七个部分,总共讲了一百一十三则。 《弟子规》内容简介 《弟子规》这本书,是依据至圣先师孔子的教诲而编成的生活规范。首先在日常生活中,要做到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姊妹。其次在一切日常生活言语行为中要小心谨慎,要讲信用。和大众相处时要平等博爱,并且亲近有仁德的人,向他学习,这些都是很重要非做不可的事,如果做了之后,还有多余的时间精力,就应该好好的学习六艺等其他有益的学问。《弟子规》是按照三字一句的押韵形式写成的,毋庸置疑,这一点肯定是学习《三字经》。《弟子规》全文仅仅三百六十句,一千零八十字,对孩子的言语、行动、举止、待人、接物等方面提出了详细而明确的要求。《弟子规》的文字浅显易懂,押韵顺口,朴实无华,说理透彻,循循善诱,内容又来自于中国传统基本的道德、伦理、规范,所以影响非常之大。从清朝中晚期开始,这本书就成为广泛流传的儿童读本和启蒙读物,几乎可以与《三字经》、《百家姓》、

《千字文》相媲美。 《弟子规》全文 〈总叙〉 弟子规圣人训首孝弟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 〈入则孝〉 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冬则温夏则凊晨则省昏则定出必告反必面居有常业无变事虽小勿擅为苟擅为子道亏物虽小勿私藏苟私藏亲心伤亲所好力为具亲所恶谨为去身有伤贻亲忧德有伤贻亲羞亲爱我孝何难亲憎我孝方贤 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谏不入悦复谏号泣随挞无怨亲有疾药先尝昼夜侍不离床丧三年常悲咽居处变酒肉绝丧尽礼祭尽诚事死者如事生

最新-初中国学经典校本教材 精品

初中国学经典校本教材 篇一:中学生国学经典教育校本课程教材中学生国学经典教育校本课程教材《水浒英雄正义考》第29章天罪星短命二郎阮小五第一节人物简介阮小五,绰号“短命二郎”,梁山排行中第二十九位,梁山八大水军头领第五位。 阮小五在阮氏三兄弟中排行第二。 他从小生长在石碣村,打渔谋生,在黄泥冈劫了生辰纲,因官军追捕逃回梁山泊,与兄弟一起打败何涛。 高俅率大军围断梁山,阮小五水中奋勇杀敌。 他与童威一起驻守梁山东北水寨。 后随宋江征讨方腊时做细作,却被娄丞相所杀。 是梁山战死的最后一条好汉。 第二节人物故事在黄泥冈劫了生辰纲,当八人上梁山后,当时山寨主王伦却怕晁盖势力和能力太大,要他们下山投靠别处,阮小五便同众人杀了王伦,助晁盖坐上山寨主位置,自己坐上第八把交椅。 上山后官兵再来追众人,阮小五便和两兄弟于梁山水道把济州官兵引到一艘船,烧了敌船,帮助梁山好汉打败官兵。 上山安定之后阮小五立功亦不少,其中就在青州官兵攻梁山时亦帮助一众水军将领捉了敌军的凌振,最后在聚义时成为第二十九头领。 招安后阮小五随梁山人征方腊,一路战功甚多,最后一战他与李俊等水军头领扮做艄公带梁山好汉入城,与宋军里应外合,在城内放火,帮助宋军破了清溪,生擒方腊。 阮小五与童威一起驻守梁山东北水寨。 后随宋江征讨方腊时随李俊去诈降,但阮小五却在混战之中被方军的娄丞相所杀。 第三节精彩片段且说晁盖,公孙胜,自从把火烧了庄阮,带同十数个庄客来到石碣村,半路上撞见三阮弟兄各执器械,却来接应到家。 七个人都在阮小五庄上。 那时阮小二已把老小搬入湖泊里,七人商议要去投梁山泊一事。 吴用道"见今李家道口有那旱地忽律朱贵在那里开酒店,招接四方好汉。

《对联常识》

《对联常识》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对联的一些常识,激发学习语文的兴趣。 2、学会欣赏对联的方法。 3、理解一些名联的含义,熟读成诵。 教学重点 结合背景理解内容把握节奏读出情感 教学难点 了解对联的一些常识并学习运用。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有一个秀才,家对面住着一户财主,财主家有一片很大的竹园,秀才据此写了一副对联:门对千竿竹,家藏万卷书。财主想捉弄秀才,就命人将竹子砍了。秀才不慌不忙,在上下联的末尾各添了一个字,就成了一副新对联:门对千竿竹短,家藏万卷书长。财主火了,叫人把竹子连根拔了。哪知,秀才还是在联尾又添了字,又续成了一副好对联。 你想,他会又添了什么字呢?(无,有) 二、关于传统对联的一些常识 (1)、对联的起源: 宋代诗人王安石在《元日》中写道: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新桃”和“旧符”是什么意思?用现代话说就是春联。春联是对联的一种,我国的春联是怎样发展起来的呢?春联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它从五代十国时开始,明清两代尤为兴盛,发展到今天已经有一千多年了。 早在秦汉以前,我国民间每逢过年,有在大门的左右悬挂桃符的习俗。桃符就是用桃木做的两块大板,上面分别书写上传说中的降鬼大神“神荼”和“郁垒”的名字,用以驱鬼压邪。这种习俗延续了一千多年。到了明代,明太祖朱元璋大力提倡对联。他在金陵(现在的南京)定都以后,命令大臣、官员和一般老百姓家除夕前都必须书写一副对联贴在门上,他亲自穿便装出巡,挨门挨户观赏取乐。当时的文人也把题联作对当成文雅的乐事,写春联便成为一时的社会风尚。入清以后,乾隆、嘉庆、道光三朝,对联犹如盛唐的律诗一样兴盛,出现了不少脍炙人口的名联佳对。随着各国文化交流的发展,对联传入越南、朝鲜、日本、新加坡等国。这些国家至今还保留着贴对联的风俗。 (2)、对联的一些规律:(组内同学讨论,组间互相交流) (一)上下联的字数必须相等。 (二)上下联的句式必须一致(词性相同,结构相应,内容相关)。 (三)上联的末一句必须是仄声,下一联的末一字必须是平声。 (四)上下联的平仄要相对立,上联要用平声字的地方,下联就得用仄声字,反过来也一样(平:平声字,指一声、二声的字;仄,仄声字,三声、四声的字)。 (五)上下联意思可以相近或相反,可以只说一事,也不妨分说两事。 三、趣味对联欣赏: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国事家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水车车水水随车车停水止风扇扇风风出扇扇动风生 佛脚清泉飘飘飘飘飘下两条玉带源头活水冒冒冒冒冒出一串珍珠 纪晓岚献给乾隆五十岁大寿的祝寿联: 四万里皇图,伊古以来,从无一朝一统四万里 五十年圣寿,自今而后,尚有九千九百五十年 歌颂之诚,对仗之工,前所未有。

第03章 《战国策》-中学教材之国学拾粹(初中版)(二)(史书传记)(解析版)

《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史学著作,又称《国策》。记载了西周、东周及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各国之事,记事年代起于战国初年,止于秦灭六国,约有240年的历史。分为12策,33卷,共497篇,主要记述了战国时期的游说之士的政治主张和言行策略,也可说是游说之士的实战演习手册。 本书亦展示了东周战国时代的历史特点和社会风貌,是研究战国历史的重要典籍。《战国策》一书的思想倾向,因其与儒家正统思想相悖,受到历代学者的贬斥。 《战国策》是汇编而成的历史著作,作者不明,非一时一人之作。其中所包含的资料,主要出于战国时代,包括策士的著作和史臣的记载,汇集成书当在秦统一以后。原来的书名不确定,西汉刘向考订整理后,定名为《战国策》。总共三十三篇,按国别记述,计有东周一、西周一、秦五、齐六、楚四、赵四、魏四、韩三、燕三、宋、卫合为一、中山一。记事年代大致上接《春秋》,下迄秦统一。以策士的游说活动为中心,反映出这一时期各国政治、外交的情状。全书没有系统完整的体例,都是相互独立的单篇。 虽然习惯上把《战国策》归为历史著作,但是与《左传》、《国语》等有很大不同。有许多记载,作为史实来看是不可信的。如《魏策》中著名的“唐雎劫秦王”,写唐雎在秦廷中挺剑胁逼秦王嬴政(即秦始皇),就是根本不可能发生的事情。这一类内容,与其说是历史,还不如说是故事。 《战国策》的思想观念,就其主流来说,与《左传》等史书也有截然不同之处。刘向序说:“战国之时,君德浅薄,为之谋策者,不得不因势而为资,据时而为画。故其谋扶急持倾,为一切之权;虽不可以临教化,兵革救急之势也。”战国时代,是春秋以后更激烈的大兼并时代,过去还勉强作为虚饰的仁义礼信之说,在这时已完全被打破。国与国之间,如今讲的是以势相争,以智谋相夺。那些活跃在政治舞台上的策士,也只是以自己的才智向合适的买主换取功名利禄,朝秦暮楚,毫不为怪。 《战国策》善于述事明理,大量运用寓言、譬喻,语言生动,富于文采。虽然书中所记史实和说辞不可尽信,但其仍是研究战国社会的重要史料。 1.人物刻画生动。

六年级校本教材-国学经典(完整版)

目录 一、国学经典 1.古今贤文(志向篇)...... ........... (3) 2.古今贤文(劝学篇)................. (3) 3.古今贤文(真理篇)................. (4) 4.古今贤文(合作篇)................. ....... .. (5) 5.古今贤文(读书篇)................. ........ . (6) 6.苏幕遮·怀旧 ....................... 宋·范仲淹6 7.相见欢 ........................ ......宋·李煜7 8.生查子·元夕................ .........宋·欧阳修8 9.江南春....................... ........宋·寇准8 10.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宋·苏轼9 11. 蝶恋花·春景............... ..... ...宋·苏轼9 12. 卜算子·咏梅.............. .........宋·陆游10 13. 渔家傲·秋思........................宋·范仲淹11 14. 陋室铭.................. .........唐·刘禹锡11 15.爱莲说................ ............宋·周敦颐12 16.买椟还珠.............. ..《韩非子·外储说左上》13 17.狐假虎威................... ...《战国策·楚策》14 18.螳臂挡车.................... 《淮南子·人间训》15 19.囫囵吞枣....................... ...《湛渊静语》15 20.望梅止渴.....................《世说新语·假谲》16

初中七年级上册国学经典诵读校本教材

七年级上册 第一部分:古诗词诵读篇目 要求:26首古诗词熟练背诵。 1.采薇(节选) 《诗经?小雅》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行道迟迟,载渴载饥。 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2.垓下歌项羽 力拔山兮气盖世。 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 虞兮虞兮奈若何! 3.大风歌刘邦 大风起兮云飞扬, 威加海内兮归故乡,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4.十五从军行 汉乐府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 “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 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 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5.短歌行曹操 对酒当歌①,人生几何②?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③。 慨当以慷④,忧思难忘。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⑤。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⑥。 但为君故,沉吟⑦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⑧。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⑨? 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越陌度阡⑩,枉用相存?。

契阔谈宴,心念旧恩。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6.归园田居(其一)陶渊明 少无适俗韵⑴,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⑵,一去三十年⑶。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⑷。 开荒南野际⑸,守拙⑹归园田。 方⑺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⑻后檐,桃李罗⑼堂前。 暧暧⑽远人村,依依⑾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⑿,虚室有余闲⒀。 久在樊笼⒁里,复得返自然⒂。 7.杂诗(其五) 陶渊明 人生无根蒂①,飘如陌上尘。 分散逐风转,此②已非常身。 落地③为兄弟,何必骨肉亲! 得欢当作乐,斗④酒聚比邻。 盛年⑤不重来,一日难再晨。 及时⑥当勉励,岁月不待人。 8.赠范晔陆凯 折花逢驿使①,寄与陇头②人。 江南无所有,聊③赠一枝春④。 9.与诸子登岘首 孟浩然 人事①有代谢②,往来成古今。 江山留胜迹③,我辈复登临。 水落鱼梁④浅,天寒梦泽深。 羊公碑尚在,读罢泪沾襟。 10.书事 王维 轻阴阁小雨,深院昼慵开。 坐看苍苔色,欲上人衣来。 11.将进酒 李白

对联常识点滴

对联常识点滴 楔子 对联,雅称「楹联」,俗称对子。它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汉语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可以说,对联艺术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对联自产生的那天起,就在我国文学百花园中站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为广大人民所喜爱。这是因为汉字的独特造型与结构造就了对联:(1)汉字的方正典雅、齐整庄重,上下联语句的工整对仗,赋予了对联结构上的均称美,给人以视觉上的冲击力与享受。 (2)汉语音韵的抑扬顿挫,上下联语调的和谐应对,使得对联诵读时表现出神妙的音韵美,给人以听觉上的愉悦和快感。 (3)就其内容而言,有褒扬、有批判;有抒情、有绘景;有对历史的深思、有对现在的剖析……。可以说:优秀的对联是集思想、书法、音乐、诗歌、造型艺术于一身的完美的艺术珍品。它能启迪人们的心智、慰藉人们的心灵、陶冶人们的情操,具有永恒的艺术魅力。 .对联的演革与渊源 早在秦汉以前,我国民间过年就有悬挂桃符的习俗。所谓桃符,即把传说中的降鬼大神“神荼”和“郁垒”的名字,分别书写在两块桃木板上,悬挂于左右门,以驱鬼压邪。这种习俗持续了一千多年。这是对联最原始的形式。 在两千多年前的先秦书籍中,就存在许多含有对偶因素的句子。例如,《诗经》中有“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老子》中有“有无相生,难易相成。”《论语》中有“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后来,在汉赋以及魏晋南北朝盛行的骈文里,句子更是“奇偶相配”。隋唐以后,律诗兴起,其颔联、颈联都是对仗的,把它们单独抽出来,就是一副对联。如“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无边落木潇潇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等等,对联做为一种独立的艺术形式是从律诗中分化出来的。这是现代对联的来源之一。对联的另一个来源是集句。把原来各不相干的词句按照一定意义集在一起,恰成对偶,也可形成很好的对联。沈括《梦溪笔谈》说,王安石曾摘“鸟鸣山更幽”对古人诗句“风定花犹落”。这样,比原诗“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更妙,因为后者上下句只有一层意思,而前者上句是静中有动,下句则动中有静。 对联的来源之三是文人的专意创作。一般认为,后蜀孟昶所作“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的春联,是传世的第一副对联。(此“中国第一联”或可作为一种提法,而不能就此论定。例如唐太宗就曾题书藏晋词一联语:“文章千古事;社稷一戎衣”。)对联的发展、形成有其漫长的演变过程和民间性等,并不能确认哪是真正的首联。 北宋末宣和年间,有人把四川眉山诗人唐庚的名句“山静似太古,日长如小年”用来作门联,这是日常用对联榜门的一个先例。 南宋的杨邦乂在金军攻破建康,威武不屈,咬破手指,用鲜血在衣襟上写下十个大字:“宁作赵氏鬼,不为他邦臣。”朱熹筑沧州精舍,曾自书一联:“佩韦遵考训,晦木谨师传。” 一直到了明代,人们才始用红纸代替桃木板,出现我们今天所见的春联。据《簪云楼杂话》记载,明太祖朱元璋定都金陵后,除夕前,曾命公卿士庶家门须加春联一副,并亲自微服出巡,挨门观赏取乐。尔后,文人学士无不把题联作对视为雅事。入清以后,对联曾鼎盛一时,出现了不少脍炙人口的名联佳对。 明清两代,对联的发展达到全盛,主要表现在它已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各类对联都得到广泛的应用。家家户户以至各行各业都有了挂贴对联的习惯。寺庙道观、风景名胜地点,用它做楹联;日常交际中,人们用它祝寿、庆婚、哀挽、题赠;文人学士用它写景咏物,言志抒怀…… 对联的类别 (一)就对联上下联的语意关系上而言大至可以分为三类: 1.正对

中学语文教材中不能没有鲁迅的作品

中学语文教材中不能没有鲁迅的作品 现在的中学语文教材中的鲁迅作品,并不难懂 现在有几句流传很广的顺口溜,说中学生“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树人”。就是说中学生怕学鲁迅的作品,不喜欢鲁迅作品,我认为,这不是事实,这个说法没有根据的。它扰乱了视听,应当澄清。 顺口溜把鲁迅作品和文言文、写作文放在一起来说,无非是认为鲁迅的作品难懂、难学。实际上,现在的中学语文教材中的鲁迅作品,并不难懂。就上海现行的范守纲先生主编的初中教材来说,鲁迅的诗文共七篇,依次是:《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社戏》、《风筝》、《故乡》、《孔乙己》、《自题小像》、《自嘲》。前五篇,都用孩子的眼光,把孩子的心理、情感,他们的欢乐、苦恼和向往,写得细致入微,生动有味,充满童心童趣。而且都是用纯净的白话写的。现在的初中生是完全能够感受和理解的。其中比较深的思想内涵以至哲理,如“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学生也是可以深浅不同地领悟的。有个别的用词、句式(如“辛苦展转”、“辛苦麻木”、“辛苦恣睢”),与现在的普通话的习惯不大一样,学生读起来会感到有点晦涩,但实际上构不成多大障碍。后两首旧体诗,与教材中的许多古代诗文相比,也不算难,而且这两首诗,脍炙人口,不少初中生原先已有印象,听到过“风雨如磐闇故园”、“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诗句,因此并不难接受。

初中的教材没有选鲁迅的杂文,高中的教材中选了几篇,如《未有天才之前》、《拿来主义》和富于杂文色彩的《为了忘却的记念》、《白莽作〈孩儿塔〉序》等。鲁迅的杂文由于写作背景比较复杂,语言表达曲折、含蓄,思辨性强,观点深刻,理解上是有一定的难度的。但是我们不能把中学生尤其是高中生的感受能力和理解能力估计太低。我从2001年以来,一直在编上海的高中语文教材,听过一些课,开过一些座谈会。我亲耳听到有一位高中生说,鲁迅的文章好像是在写现在,好像是针对现在说的,认为鲁迅的文章有预见性、前瞻性。例如《未有天才之前》中关于如何对待“国学”的问题、如何对待幼稚的青年的问题,认为鲁迅说得好,今天也适用。学习能力强又很敏感的高中生,希望读到像鲁迅这样有思想深度的文章,他们并不是只喜欢文化快餐、游戏娱乐,他们希望自己也能深刻起来。反过来说,我没有听说过有多少学生反感,一点也学不进去。 当然也有中学生觉得鲁迅的作品难懂。但我相信,由于鲁迅的作品,都出自真情真意,不讲假话,许多描写和议论,亲切而又犀利,直抵人性的深处,而且至今仍具有时代感,因而,只要教师能够深刻理解和把握,深入浅出地讲解,循循善诱地与学生讨论,都会得到学生的欢迎和喜爱。 不能因为有的中学生说鲁迅作品难懂,而泛指一般中学生怕读鲁迅的作品。中学生“怕周树人”的说法不符合事实。 我认为,根据现在的中小学语文的课程标准关于中学语文的主要特征和教学目标的规定,中学语文教材中鲁迅作品不能或缺,还应当适当增加。 中小学语文课程的主要特征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而鲁迅,他的许多作品,在很高层次上达到了这种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国学经典校本教材

德育经典校本教材 齐铁锋区第五十二中学校本教材编写组 编写说明 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每个时代都会有一批在各个领域创作出惊世之作的伟人,他们所留下的一份份宝贵的文化遗产和精神财富,既没有时空界限,也没有地域之分,像星斗辉煌 于当时,也像阳光灿烂于今天。在人类历史上,这是为数不多的一群人,但也是值得关注、值得崇拜、值得追随的一批人。他们用真理的力量涤荡我们的灵魂。他们所留下的杰作已成 为全人类共同的宝贵财富,供我们一代一代分享下去。这些人,我们称之为大师,这些伟大 的作品,我们称之为经典。 生命的质量需要锻铸,阅读是锻铸的重要一环。真正的经典都有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指引我们的为人处世。站在大师的肩上,我们能够看得更远;沿着他们开拓的道路,我们能 够前进得更快。 阅读经典,了解大师,是人生修养所应追求的一种境界。干百年来,大师们的经典著作 曾经影响了无数人。我们跨越时空地域的界限,从人类文明发展史中采撷菁华,在参考诸多名家推荐的必读书目的基础上,组织我校十余位优秀教师编写了这套《德育经典校本教材》C 本书从爱国报国、道德修养、勤学励志等领域中各选取了这些流芳百世的经典之作,它们曾经是一代又一代人的路标,了解并阅读这些经典著作,必将给每一位读者以智慧的启迪。 本书用最浅显的文字诠释大师们的深邃思想,用最易懂的字句传递原著中绞尽脑汁才能读懂的理论,以最简洁的话语阐述伟大作品的精华,让读者在最短的时间内汲取大师身上沉淀出的宝贵经验与智慧,走进一个神圣的精神殿堂。 阅读的广度改变生命历程的长短,阅读的深度决定思想境界的高低。大师经典带来的影响,不只是停留在某个时代,而是会穿越时空渗透到我们的灵魂中去。英国著名诗人拜伦曾经说过:“ 一滴墨水可以引发千万人的思考。一本好书可以改变无数人的命运。”的确,读书对于 一个人的文化水平高低、知识多少、志向大小、修养好坏、品行优劣、情趣雅俗,往往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本好书是一个由优美语言与闪光思想所构成的独特的世界,选择一本好书,不仅可以品味一时,更可以受益一生。 20RR-11-28 爱国篇 一寸丹心为报国,两行清泪为思亲。 ――明?于谦《立春日感怀》 德育经典校本教材之爱国报国篇 满江红?怒发冲冠 选文导读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历朝历代,许多志士仁人都具有强烈的忧国忧民思想,以国事为己任,前仆后继,临难不屈,保卫祖国,关怀民生,这种可贵的精神,使中华民族历经劫难而不衰。让我们跟随抗金名将岳飞的脚步,走进他那饱含英雄之气的《满江红》,去领悟精 忠报国的真谛。 满江红?怒发冲冠南宋?岳飞怒发冲冠[1],凭[2]栏处,潇潇[3]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4],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⑸,八千里路云和月⑹。莫等闲[7],白了少年头,空悲切!靖康耻[8],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9]缺。壮志饥餐胡虏 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10] ! 注解

高三语文考点归纳:对联常识

高三语文考点归纳:对联常识楔子 对联,雅称「楹联」,俗称对子。它言简意深,对仗工整,高考,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汉语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可以说,对联艺术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对联自产生的那天起,就在我国文学百花园中站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为广大人民所喜爱。这是因为汉字的独特造型与结构造就了对联:汉字的方正典雅、齐整庄重,上下联语句的工整对仗,赋予了对联结构上的均称美,给人以视觉上的冲击力与享受。 汉语音韵的抑扬顿挫,上下联语调的和谐应对,使得对联诵读时表现出神妙的音韵美,给人以听觉上的愉悦和快感。 就其内容而言,有褒扬、有批判;有抒情、有绘景;有对历史的深思、有对现在的剖析……。可以说:优秀的对联是集思想、书法、音乐、诗歌、造型艺术于一身的完美的艺术珍品。它能启迪人们的心智、慰藉人们的心灵、陶冶人们的情操,具有永恒的艺术魅力。 .对联的演革与渊源 早在秦汉以前,我国民间过年就有悬挂桃符的习俗。所谓桃符,即把传说中的降鬼大神“神荼”和“郁垒”的名字,分别书写在两块桃木板上,悬挂于左右门,以驱鬼压邪。这种习俗持续了一千多年。这是对联最原始的形式。 在两千多年前的先秦书籍中,就存在许多含有对偶因素

的句子。例如,《诗经》中有“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老子》中有“有无相生,难易相成。”《论语》中有“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后来,在汉赋以及魏晋南北朝盛行的骈文里,句子更是“奇偶相配”。 隋唐以后,律诗兴起,其颔联、颈联都是对仗的,把它们单独抽出来,就是一副对联。如“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无边落木潇潇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等等,对联做为一种独立的艺术形式是从律诗中分化出来的。这是现代对联的之一。 对联的另一个是集句。把原来各不相干的词句按照一定意义集在一起,恰成对偶,也可形成很好的对联。沈括《梦溪笔谈》说,王安石曾摘“鸟鸣山更幽”对古人诗句“风定花犹落”。这样,比原诗“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更妙,因为后者上下句只有一层意思,而前者上句是静中有动,下句则动中有静。 对联的之三是文人的专意创作。一般认为,后蜀孟昶所作“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的春联,是传世的第一副对联。对联的发展、形成有其漫长的演变过程和民间性等,并不能确认哪是真正的首联。 北宋末宣和年间,有人把四川眉山诗人唐庚的名句“山静似太古,日长如小年”用来作门联,这是日常用对联榜门的一个先例。

第02章 《左传》-中学教材之国学拾粹(初中版)(二)(史书传记)(解析版)

《左传》原名为《左氏春秋》,汉代改称《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根据《鲁春秋》撰写,其记事完全以鲁国国君为顺序编排,从鲁隐公元年(前722)开始,到鲁哀公二十七年(前468)结束,时间跨度两百五十五年。末尾还有一小段跳跃性的记载,写到了鲁悼公四年(前464)晋国贵族知伯的骄横,并预言了他十年后的灭亡。《左传》篇幅有十八万字,是《春秋》的十倍有余;它的内容覆盖面也大大超过了《春秋》。内容包括诸侯国之间的聘问、会盟、征伐、婚丧、篡弑等,对后世史学、文学都有重要影响,是儒家重要经典之一。 如果把《左传》看作一部电影,那它就是一部战争大片,背景是春秋时代,第一主角是晋国,其次是楚国,其他重要角色有齐国、鲁国、秦国、吴国、越国、郑国等等,还有很多配角和跑龙套的国家。片子的主要情节就是打仗。有人做过统计,《左传》一共记载了四百多次军事行动,其中晋楚城濮之战、秦晋崤之战、晋楚邲之战、齐晋簞之战、晋楚鄢陵之战被称为“五大战役”。 在这一次次青铜兵器的互相砍杀,一阵阵滚木擂石的互相投掷中,周天子从“天下共主”的地位跌落,取而代之的是“春秋五霸”的呼风唤雨;延续了四百多年的分封制度土崩瓦解,圣人周公呕心沥血制定的礼乐制度成了明日黄花。西周以来星罗棋布的所谓八百诸侯国,到《左传》记事截止的时候,经过二百多年的兼并,只剩下了三五十个。围绕着这些刀光剑影,《左传》为我们呈现了战争的权谋和智术,列国之间的尔虞我诈,同盟和对手的频繁换位,诸侯力量的此消彼长。 《左传》不仅有壮阔的“外景镜头”,还有详尽的“棚景镜头”。很多诸侯国内部的争权夺利、勾心斗角,都被编织进了情节里头。像第一主角晋国,从晋文公开始—直是中原盟主,不是四处去“军事干涉”,就是去“主持和谈”。可是它的内政一直不稳定,最终在韩、赵、魏三家大夫的手上被瓜分了。这个强国的君主怎样逐渐被架空,权力怎样转移到大夫手里,怎样一步步走上灭亡之路,整个过程,《左传》都作了相当周详的记述。类似的,齐国被外来的田姓篡夺的始末,鲁国国政被“三桓”把持的过程,都使我们对当时的各国政治得以深入了解。

中国国学经典书籍

中国国学经典书籍 篇一:国学经典入门书目 入门书目: 《经典常谈》朱自清 《向古人借智慧——如何阅读中国文化经典》龚鹏程百花文艺出版社 《傅雷家书》傅雷 《美的历程》李泽厚 《人间词话》王国维 《金蔷薇》(又译《金玫瑰》)康·帕乌斯托夫斯基《儒家礼乐文明讲演录》彭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人生之体验》及《续编》 《青年与学问》唐君毅广西师大出版社 基本经典: 《国学基本教材》(论语卷·孟子/大学/中庸卷)李鍌等著华出版社(又有海峡文艺出版社的新版本) 《论语译注》杨伯峻中华书局 《论语通译》徐志刚人民文学出版社 《孟子译注》杨伯峻中华书局 《孟子译注》金良年上海古籍出版社 《老子译注及评介》陈鼓应中华书局

《老子本原》黄瑞云人民文学出版社新 《老子入门》罗义俊上海古籍出版社 《庄子浅注》曹础基中华书局 《庄子今注今译》》陈鼓应中华书局 (附注:经典的译注,一般而言,中华书局与上海古籍出版社的版本可以信任,以上只是略举几种。) 参考: 《读经教育手册》绍南文化编订 《论语别裁》南怀瑾(复旦大学出版社) 《论语新解》钱穆(三联书店) 《圣哲的智慧》林语堂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孔子的故事》李长之北京出版社(大家小书系列,此系列好书不少,物美价廉) 《亦新亦旧的一代》南怀瑾复旦大学出版社 概论: 《经书浅谈》中华书局 《佛教常识答问》赵朴初 《国学入门》朱维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国学入门》龚鹏程北京大学出版社 《中国传统文化十五讲》龚鹏程北京大学出版社 《中国的智慧》韦政通岳麓书社 《中国文化概论》韦政通岳麓书社

《中国文化之精神价值》唐君毅广西师大出版社 《人文讲习录》《生命的学问》牟宗三广西师大出版社 课外阅读: 蔡志忠古典漫画系列(《论语》《老子·庄子》《禅说·六祖坛经》等)三联书店 《论语故事》(日)下村湖人原著王进祥译著 《论语故事》(日)村下湖人海峡文艺出版社(此书又一版本:《论语故事心解》下村湖人线装书局) 《孔子》(日)井上靖春风文艺出版社 《释迦牟尼传》(日)武者小路实笃作家出版社《故道白云》(法)一行禅师中国华侨出版社 篇二:学习中国传统经典书籍 学习中国传统经典书籍 学习经典古诗和传统历史故事 创设具有国学氛围的环境 设计组织多样国学课程和活动 学挂图、插画,在班级里设置剪纸、脸谱等中国元素等,营造独有的传统文化氛围。 4、设计组织多样国学课程和活动 除了学习传统经典之外,国学班还会开设各种不同的课程:例如传统礼节、水墨动画、国艺鉴赏、书法练习等课程,在每个传统的节气到来时,有的国学班会组织小朋友们参加不同的活

对联常识及对联的制作

对联常识及对联的制作 对联常识及对联的制作——兼评述高考对联题 2004 年高考语文新出 现了一种题型,这就是对联题。 包括全国卷和自主命题卷,有 8 份高考语文试卷考查了对联。 对联艺术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 它是在古代的桃符和对句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我国最早的对联出现 在一千多年前。 具史料记载,后蜀广正二十七年公元九六四年的春节前夕,后蜀主孟 昶因平日善习联语,故趁新年来到之际,忽然下了一道命令,要求群臣在 桃符板上题写对句,以试才华。 群臣们各自写好一幅,耐心等待审查。 孟昶一一看过,均不满意。 于是他就亲自提笔,在桃符板上写了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 这就是我国用文字记载下来的一幅最早的春联。 对联雅称楹联,俗叫对子。 对联的单位叫副,因它分上下联互相对称,像人的肾脏那样叫一副、 两副等,以区别于文章叫篇、诗词叫首、日记或新闻叫则。 上联叫出句,下联叫对句。

对联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汉语语言独特的 艺术形式。 从反映的内容和使用的场合来看,对联的种类约分为春联、婚联、寿 联、挽联、装饰联、行业联、交际联和杂联包括谐趣联、歇后联、药联等 等。 春联,以除旧迎新,言明志向,充满豪情,展望未来为主要内容,专 门在元旦、春节时粘贴的对联,因时效性较强,人们就称为春联。 如春满长征路;花繁民主枝。 婚联,专门在举行结婚仪式那天选用或编写的能够表达热烈气氛的对 联称春联。 如并蒂新开幸福花;同心永结富裕果。 挽联,为了评价先人的生平业绩,抒发后人诚挚的怀念之情,在追悼 会或纪念会上所用的对联,谓之挽联。 如悼念敬爱的周总理的一幅挽联心血劳干革命事业似巍巍泰山震环 宇,骨灰撒遍总理恩情如滴滴雨露润人心。 寿联,当老人喜过生日,子女为了表达对长辈的祝福之情,常以延年 益寿、福满家门为主要内容,精心书写一些吉祥的词语,或贴在门上,或 挂在厅堂,这样的对联就叫寿联。 一九四一年时马老马寅初六十寿辰大会,周恩来、懂必武和邓颖超联 名赠送了一幅寿联桃李增华坐帐无鹤;琴书做伴支床有龟。 对联文字长短不一,短的仅一、两个字;长的可达几百字。 昆明大观园大观楼的长联达到 180 字,被称誉为古今第一长联;而武

第03章 《诗经》-中学教材之国学拾粹(初中版)(四)(文海拾珠)(解析版)

《诗经》:风雅的源头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它收集了从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年间的诗歌共三百零五篇(另有六篇笙诗,只有题目没有内容)。先秦时称其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诗经》所录,均为曾经入乐的歌词,分为《风》《雅》《颂》三部分。《风》包括周南、召南、邶、鄘、卫、王、郑、齐、魏、唐、秦、陈、桧、曹、豳十五国风,是各地的民歌:《雅》分为《大雅》《小雅》,是王畿之地的正乐。《颂》有《周颂》《鲁颂》《商颂》,是宗庙祭祀等大活动的歌舞辞。《诗经》有六义:风、雅、颂、赋、比、兴。风、雅、颂指《诗经》的体例,赋、比、兴是《诗经》的表现手法。 《风》《雅》《颂》,内容包罗万象 《诗经》全面地展示了中国周代各个阶层的社会生活,真实地反映了中国奴隶社会从兴盛到衰败时期的历史面貌。 从它的体例上就很明显地反映出了当时社会阶层的划分。《左传》说“国之大事,唯祀与戎”,在当时祭祀是国家的头等大事,是社会上层意志的集中体现。《颂》和《大雅》中许多带有史诗性质的叙事诗,便反映了统治阶层对部族历史的回顾以及对祖先功德的赞颂。如《周颂》和《大雅》中的《生民》《公刘》《绵》《皇矣》《大明》等,记载了后稷降生到武王伐纣,是周部族起源、发展和立国的历史叙事诗。 《雅》是王畿之地的正乐,它的作者大多是士大夫,主要反映了诸侯朝会和贵族享宴的情景,如《小雅·鹿鸣》描写“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值得注意的是,一些贵族也通过诗歌,来表现自己对王政的不满,如《小雅·节南山》记载:“家父作诵,以究王讻。”意思是一位叫家父的臣子,作了这首诗来讽刺周幽王。 相对于《颂》和《雅》来说,《国风》的篇幅更多,反映的社会生活更为广泛,思想性和艺术性也较《颂》《雅》更高。因此有“三颂不如二雅,二雅不如十五国风”的说法。十五国风主要反映的是底层劳动人民的社会生活,深刻入微,包容百态。从内容上看,这些诗歌主要有以下几类: 农事诗,直接反映劳动生活的诗歌。如《周南·芣苢》完整地刻画了妇女们采集芣苢的劳动过程;《豳

国学经典教材 国学第五册

第1课孝为根本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学而》) 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里仁》)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里仁》) 第2课无违为孝 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为政》)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为政》)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为政》)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以为孝乎?”(《为政》) 第3课克己复礼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学而》)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子曰:“刚、毅、木、讷进仁”(《子路》) 第4课人以为己任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八价》)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里仁》) 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雍也》)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 第5课推己及人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敏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雍也》) 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述而》) 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乡党》) 第6课不违和 子曰:“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其余则日月至焉而已矣。(《雍也》)” 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人至矣。”(《述而》) 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卫灵公》) 子曰:“当仁不让于师”(《卫灵公》) 第7课忠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季康子问:“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子曰:“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为政》) 子曰:“爱之,能勿劳乎?忠焉,能勿诲呼?”(《宪问》) 第8课信 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学而》) 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五軏,其何以行之哉?(《为政》)” 子曰:“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里仁》) 子夏曰:“君子信而后劳其民,未信则以为厉己也;信而后谏,未信则以为谤己也。”(《子张》) 第9课宽 子曰:“居上不宽,为礼不敬,临丧不哀,吾何以观之哉?(《八价》)” 子曰:“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公冶长》) 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颜渊》) 子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卫灵公》) 第10课恕 子曰:“参乎!吾道一以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

对联常识

對聯常識 對聯,俗稱對子,雅稱楹聯(因多用於張貼、懸掛、雕刻在廳堂門柱上)。當代聯人陸偉廉將它定義為: “對聯是由兩組文義相關的對句所組成的聯合體”。其中,第一組稱上聯,第二組稱下聯。與駢文、格律詩詞一樣,對聯也是我國漢文學所特有的一種文學形式。如日本著名漢學家鹽穀溫博士所說,“對聯是中國文學的特產物”。漢字為表意文字,通稱方塊字,具有一字一體一音一義的獨立語特徵(少數異體字、破音字、多義字,並不否定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下,漢字只能是一字一體一音一義),故由漢字構成的漢文學,獨具對稱均勻之美。從文字的運用來看,對聯不愧是開在漢文學之樹上的一朵奇葩。它比較集中地體現了漢字的特色,是漢字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作為一種文學形式和文化現象,對聯基本上只存在於漢民族文化圈內,具有濃厚的民族特色。 對聯是一種實用性很強的文學形式,不管是典雅的、通俗的還是雅俗共賞的對聯,將其張貼、懸掛、雕刻在門柱廳堂,都能營造出一種祥和、喜慶,或者高雅、莊嚴的氣氛與格調。因此,自從對聯產生時起,它就與人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並逐漸融入了中國人的民間習俗之中,成為中國傳統文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一般認為,最早出現的對聯是春聯,而春聯起源於桃符。從晉代至唐代,對聯這一文學形式便已經萌芽並逐漸發展。不過,人們通常將五代時蜀後主孟昶於西元963年歲除日題在桃符板上的一副春聯: 新年納餘慶 佳節號長春 作為春聯之發軔。直至明清,對聯逐漸盛行,並延續至今。總之,濃厚的傳統性與實用性,是對聯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土壤。 對聯作為一種獨特的文學形式,不僅實用性很強,而且藝術要求也很高。其文學藝術風格總的來說可概括為“短小精悍”。對聯的篇幅往往不長,單邊字數多為幾個字到十幾個字,上百字、上千字的長聯,並不多見。正因如此,一方面,它在格律上要求非常嚴謹,不是隨便兩組字數相等的話就能湊成的。如果沒有嚴謹的格律,那麼,作為一種獨特文學形式的對聯,其獨特性、藝術性將蕩然無存,其藝術生命力也難以持久。因為對聯最本質的藝術特徵是其對稱性,而只有嚴謹的格律,才能保證它的對稱性。另一方面,作為一種形式小巧的文學體裁,其內容應當是精悍的,應當包含盡可能豐富的思想涵義。在這個意義上,一副對聯如果僅有形式而缺乏內涵,那麼,就難免淪為一種“文字遊戲”、“雕蟲小技”。反過來,好的對聯則有“詩中之詩”的美譽。總之,形式與內容的精煉性是對聯又一個重要的藝術特徵。 另外,對聯還是一種具有較強的啟蒙性的文學形式。學習寫對聯,對於我們學習漢語言文學,特別是有關字音、韻律、詞性、語法修辭等方面的基礎知識,都有很大的幫助。欣賞與寫作對聯,是學習漢語的好形式。 總之,對聯的文化藝術特徵大體上可概括為:民族性,傳統性,實用性,對稱性,精煉性,啟蒙性,等。 對聯是一種講究格律的文學形式,要欣賞與寫作對聯,必須瞭解其最基本的格律要求。所謂對聯格律(簡稱聯律),指對聯中有關平仄、詞性、語法修辭,以及書寫張貼等方面的格式與規律,其核心是對仗。對聯的基本格律可概括成以下幾點: 1.字數相等,內容相關。 從字數來看,原則上,只要上下聯字數相等,不論多少字數均可。如上下聯各四個字,則稱四言聯,等等。但在實踐中,多為四字以上,因漢字一般需要四字以上才能組成句子。從內容上看,一副對聯的上下聯之間,內容應當相關,也就是意思要相互襯托或相互銜接,以起到相反相成或相輔相成的效果。大多數對聯上下聯之間的內容屬於互相襯托的關係。這種襯托或者是從相同的角度互相映襯、互相補充(即所謂”正對”),或者是從相反的角度互相反襯、互相對照(即所謂“反對”),“正對”如: 心蓮清淨 性海圓融(注:所引對聯未注明作者或出處的,均出自本書,下同。)

第05章 《儒林外史》-中学教材之国学拾粹(初中版)(三)(名著小说)(原卷版)

元朝末年,诸暨县有个叫王冕的少年,他家境贫寒,从小替人放牛,但聪颖好学,画的荷花惟妙惟肖。他不愿结交朋友,也不愿求取功名。县令登门拜访,他躲避不见;朱元璋授他“咨议参军”的职务,他也不接受,隐居会稽山中。 明朝建立之后,推行八股取士的制度。王冕不禁感叹:这种以八股文形式取士的制度不仅不会为国家选到真正的人才,而且将来的读书人恐怕也只有这一条荣身之路了,他们因此会把学问、道德、做官、退隐的准则都看得轻了。王冕是反对八股取士、自甘清贫的隐士,然而在当时的社会里,像王冕这样的人实在太少了。在王冕死后百年的明朝成化年间,文人们所走的是一条醉心于科举功名的歧路。 明宪宗成化末年,山东兖州府汶上县有一个叫周进的教书先生,他为了出人头地屡次参加科举考试,可已经六十多岁了却连个秀才也没考上。 一天,他与姐夫来到省城,走进了贡院,触景生情,悲痛不已,一头撞在了号板上,不省人事,被救醒后,满地打滚,哭得口中鲜血直流。几个商人见他很可怜,于是凑了二百两银子替他捐了个监生。他马上就向众人磕头,说:“我周进变驴变马,也要报效!”不久,周进凭着监生的资格竟考中了举人。顷刻之间,不是亲的也来认亲,不是朋友的也来认作朋友,连他教过书的学堂居然也供奉起了“周太老爷”的“长生牌”。过了几年,他又中了进士,升为御史,被指派为广东学道。在广州,周进发现了范进。为了照顾这个五十四岁的老童生而将范进取为秀才。过后不久,范进又去应考,中了举人。 当时,范进因为有和周进当初相似的境遇,在家里倍受冷眼,老丈人对他百般呵斥。当范进一家正在为揭不开锅而发愁时,传来范进中举的喜报,他知道喜讯后,高兴得发了疯。好在他的老丈人胡屠户给了他一耳光打醒了他,治好了他的疯病。从此以后,范进时来运转,不仅有了钱、米、房子,而且奴仆、丫环也有了。范进母亲见此欢喜得—下子胸口接不上气,竟一命归了西天。胡屠户更是一反常态,毕恭毕敬。后来,范进进京拜见周进,由周进荐引而中了进士,被任为山东学道。范进虽然凭着八股文发达了,但他所熟知的不过是四书五经。当别人提起北宋文豪苏轼的时候,他却以为是明朝的秀才,闹出了天大的笑话。 科举制度不仅培养了一批庸才,同时也豢养了一批贪官污吏。进士王惠被任命为南昌知府,他上任的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