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70年代是美国发展的分水岭

70年代是美国发展的分水岭

70年代是美国发展的分水岭
70年代是美国发展的分水岭

70年代是美国发展的分水岭

70年代是美国发展的分水岭

Posted on 2016-10-07 by baojie

美国的各种社会指标,如劳动参与率,中产比率,结婚率,单亲家庭率,都是在70年代开始转折。90年代赢得冷战,只是对资本阶层产生积极作用,社会的基石在继续腐朽。

各阶层平均收入的增长。美国现在面临的危机和70年代不一样,非常非常的不一样。那次挺过去是有老本,这次连内裤都没了。美国的科技越发达,美国的衰落就越快。对富人收税无效,因为资本全球流动。加税最终只是摧毁中产阶级。

和1976年比,美国人的中位收入只有微不足道的增长,这40年来美国普通人没有致富。和1999年相比,甚至平均收入都更低,这17年来美国人整体更加贫穷了。出处

为什么说70年代是美国发展的拐点,而不是2001年或者2008年? 看下面三张图便知。美国强大的基石是中产阶级,而过去40年来在几乎所有的社会经济指标上,中产阶级都是在被削弱的阶级。任何军事、金融、科技的优势都无法弥

补这个软肋。美国的强大,不在于华尔街和硅谷,而在于一亿多中产阶级,从新英格兰到大平原,从落基山到蓝岭,勤奋工作、缴税、教育子女。而这一亿多人,大部分都无法参与华尔街和硅谷的游戏,在全球化中竞争力越来越弱。他们的生活,已经两代人比父母更差。这一亿人的沮丧和愤怒,是川普兴起的社会基础。美国需要格拉古兄弟。

A、1950年至今工资收入佔GDP比率由50%下跌至42.5%。

B、精英分子1973年至今收入增加51.4%,中层收入減少

4.6%。C、最富有的0.1%人口拥有22%的财富,底层90%人口拥有23%的财富。70年代都是转折点。所以当时观察到的美国衰落并没有错,只是中间由于苏联解体打了一剂强心针又多喘息了十年,到了2001年药力过去又亏态浮现,到2008年爆发。过去八年勉强维持,各种矛盾继续积聚,更大的危机还在前面。

@徐轶青横轴:美国前1%的平均收入;纵轴:底下90%的平均收入。80年代以来,前1%的真实收入急剧增长,后面则基本没有变化。【来自华邮:网页链接】

评论:美国的上层依旧保持文化的先进性,例如艺术和科研。但是国家长远的活力,在70年代以后持续的中底层瓦解中,

已经被不可逆的损害了。美国在全球化中,受害最深的就是传统中产阶级下层,也就是乔布斯养父母那样的高中生。他们在50-70年代曾经是标准中产阶级。而现在这样的人,连找份正经工作都困难了。在今天“no job”成为常态的社会,“Jobs”家是不可能上Homestead High这种好学校的,更不用说上私立大学。

美国的劳动参与率,平均小时薪资增长,就业人口占比

2001-2010是美国历史上很特殊的年代:在美国历史上头一次,全社会除了极少数最权贵势力,所有人的收入都下降了。尤其是低收入阶层,把过去40年的增长都抵消了,现在的穷人收入还不如1970年。这是在2001年想不到的。美国的衰落,是实实在在体现在各行各业,亲身经历,印象极其深刻。美国人现在的生活水平还是很高,远高于中印。但是这个生活水平其实他们50年前就基本达到了。1930-1960的美国人还是辛勤劳动的一代,美国今天几乎所有好东西(除了网络)都是他们创造出来的。70年代以后,慢慢全变了。劳动精神丢掉了。还想只付出其他国家一半的劳动,过上十倍的生活,那不是妄想?

美国联邦国债对GDP的比例的变化。这还没有计入地方政府债务。现在的联邦负债已经超过GDP,而且每年债务的增长大幅超过GDP的增长。80年代能绝地反击靠的是当时还很低的负债率。现在还能依靠什么呢?网页链接

美国科研经费的历史变化。政府投入近年在下降。有趣的是在克林顿和奥巴马任期在削减。工业界研发在IT泡沫和小布什期间增长较快。按可比价格,过去20年里美国科研投入增加了80%,复合年增长率为3%。网页链接同期中国是19倍,复合年增长率为16%。科研是典型的对增长的导数敏感的产业。由于历史投入巨大,美国现在还能继续保持科技领先。但是在帝国的基石已经腐朽的情况下,这尖端的一点浮华不可能维持太久。科研投入增长乏力就是明证。而且技术进步带来的好处,大部分被资本拿走。普通人民和技术和全球化双重打击下,劳动收入占GDP比例持续降低。技术加重而不是缓和了社会矛盾

今日美国最大经济支柱是金融。此图可以有力反证“美国制造业反弹”的谬论。在个别企业、个别地区这种事情可能存在,

但做为一个整体,美国的制造业没有任何复兴的迹象。

美国人口占世界5%,但监狱人口占世界25%。每4个失去自由的囚犯就有一个在美国。美国人入狱率是中国的近6倍。美国的凶杀率是中国的4倍。历史上美国入狱率也“低”过,70年代和中国现在接近。但近40年来狂涨。于此同时,是40年来美国普通人的收入几乎没有增长。这两件事难道没有关系吗?

70年代是转折点

二十多年前读《大国的兴衰》,里面预言了美国的相对衰落。但是过后十多年,90年代里,美国反而打赢了冷战,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是预测错了吗?这困惑了我很多年。到美国亲身体会以后,才发现,其实肯的基本分析没有错,美国的过度扩张不可逆地损害了自己。普通美国人的确从70年代起收入就没怎么提高了。70年代是美国的分水岭。在这以前积极为主:劳动,奉献精神,实用主义,科学,财富增长,社会流动。在这以后变得消极力量为主:家庭解体,收入停滞,反智主义,反劳动,资本垄断增长。2008年又是一个分水岭,把它70年代来掩盖的社会和经济问题都暴露出来。美国的衰落,是继苏联后的又一个教科书式范例。

美国之所以是美国而不是拉美,一是因为把权力关进笼子,

二是因为把资本关进笼子。限制权力,是通过宪法,杰斐逊主义的共和精神,杰克逊主义的民主精神,长达80多年的

制度演进。限制资本,是通过海斯和亚瑟的文官改革,老罗斯福,塔夫脱,威尔逊的进步运动,小罗斯福的新政,也是长达70多年的制度演进。70年代以后,美国原本限制资本的那一套国内方法,随着全球化,渐渐失灵了。资本在全球收益,而政府没有办法约束资本的转移。这是近40年美国

国内诸多问题的根源。约束资本越来越困难了。

要理解美国进步运动的意义,对照一下阿根廷就清楚了。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长达70年里,阿根廷有一个稳定的民主政体,迅速的工业化。一战前,阿根廷已经是全球人均收入前10的国家。但30年代以后,情况恶化,政治不稳定与经济恶化交织。原因众说纷纭,右派说是没有自由,左派说是资本过于自由。

美国大约每40年就有一次严重的社会总危机,后来被战争

或者改革化解。1770年代殖民地矛盾导致独立战争,1810

年代工业发展路线斗争导致美英战争,1850年代黑奴问题

导致内战,1890年代激烈的阶级斗争导致进步运动,1930

年代大萧条导致二战,1970年代大动荡导致民权运动。2010年代这次不知怎么解决,以前有效的各种方法现在都失灵了。拿美国这轮衰落和70-80年代那次比,就是刻舟求剑。那时候只是西方阵营内部美国相比下降。日本啊啥的,表面上经

济光鲜,逃不出美国的手掌心。现在是全球化背景下的产业大转移,整个西方全面衰退,美国的工业根本已经伤了,没有一代人以上的努力,根本不可能重建——也许永不能。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网页链接Peter Thiel也说过,70年代以前后的美国政府是很不一样的。之前的政府,是组织者,把社会的力量集聚起来解决问题,社会,科学,工程,等等。之后的政府,是分配者,已经失去了组织创造的能力,只能把钱从某些人手里转移给另一些人。美国像样的工程几乎都是70年代前的也就不奇怪了。

90年代的冷战红利,表面上使美国看起来更强大,其实没有改变70年代开始的收入增长停滞局面。近20年的发展,几乎全数被资本的上层占有:因为这些净增长基本都来自于资本的海外收益,普通美国人反而在传统工业的转移中收入下降。高端工业依靠军工集合体来维持,代价越来越高,难以为继。

2008年以来,美国只是用膏药糊住了伤口,里面的脓还在积累。格罗斯评论耶伦讲话时指出:“耶伦在为制造更大的资产泡沫敞开大门,为像日本央行、欧洲央行和瑞士央行那样购买债券和股票敞开大门。这不是资本主义,这是给一个患病的经济体提供一辆学步车、一架轮椅。”这是经济始终不能复苏的根本。但是打开伤口引脓,在当前的政治环境下根本

办不到。这是无解的死结。

有人说,美国还在引领科技的进步,怎么能说美国衰落了呢?须知,帝国的兴衰的核心不仅是技术。只有在文明的兴衰

的层面,技术才是重要的因素。扩张和维持的成本随时间和地域升高,帝国总是会被自己的力量过度投送压垮,美国也不例外。大国的衰落,从来都是从根基烂起,往往根子都朽了,外表和顶层还看起来光鲜。美国现在中产阶级日渐衰败,基础工业一个接一个消失,它顶端的那一点浮华,无非是沙上之塔而已。没有什么高科技可以脱离基础工业而存在的,尤其是美国这样三亿人口的大国。她的产业升级结合全球化,是极痛苦的一个过程。现在她的本土人才严重短缺,长期必然导致升级乏力。美国现在高级劳动力大量依赖进口,就和罗马自耕农破产后大量依靠蛮族当兵一样。这实际是中产阶级衰落造成教育不足的后果。

文摘:特朗普主义作为一种现象,它的核心事实是整个美国工人阶层有正当理由对统治阶层表示不满。在过去半个世纪的经济增长过程中,工人阶层实际上没有得到任何好处。在收入分配体系中处于下半段的那部分人,其家庭实际收入自上世纪60年代末以来从未增长过。https://www.doczj.com/doc/d012328014.html,/RGSYt9y

文摘:奥巴马8年医改不仅没有降低,反而增加了医疗卫生开支。评论:医疗,就是美国财政的“辽饷,缴饷,练饷”。

明末的三饷是社会的结构性问题,美国现在的医疗也是社会

的结构性问题,不经历狂风暴雨,根本无法撼动盘根错节的利益群体。作为财政的溃疡,医疗问题是无解的,并非奥氏无能https://www.doczj.com/doc/d012328014.html,/RGILbU0

一个长期复杂的历史进程

法国在上升中有《悲惨世界》,英国在上升中有《雾都孤儿》,美国在上升中有《愤怒的葡萄》。历史的长河奔涌向前,但在局部,比比是漩涡和倒流。所以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人们面前有着各样事物,人们面前一无所有;人们正在直登天堂;人们正在直下地狱。

写美国的书很多,但有些难免已经刻舟求剑了。美国从70

年代进入瓶颈期,2000年前后进入加速衰落期,美国的文化,美国人的生活在过去15年或者40年里也有了很大的变化,主要是负面的。美国是大国,各阶层各地区衰落的速度不同。我常想以后以后也许能读到一本《美利坚帝国衰落史》,描绘这复杂的历史进程

美国在走下坡路,和美国已经弱了是两回事。美国的各种问题,还要再经历几轮经济危机,几十年的时间,才会在综合实力上被中国超越。1890年美国工业就超过了英国,要再

过50年美国才全方位超英。中国工业刚超美,全面超美大

概也要再花50年。

组织良好的帝国的衰亡,都是极漫长的过程。中国在16世

纪晚期在技术上已经落后于西方,但是又过了250年,才最

终在行政执行力、军事能力上被西方压倒。在此之前,庞大帝国的外壳还是很吓人的。欧洲列强差不多都是百年。16世纪葡萄牙西班牙,17世纪荷兰,18世纪法国,19世纪英国,20世纪美国。霸权超过150年的都没有。

美国的衰落过程也会是一样。从1970年代其扩张到拐点,到其最终疲态尽显,会是个反复、曲折但坚定的过程,历时恐怕也要百年以上。美国从密苏里妥协到内战还拖了40年,现在的矛盾再拖半个世纪也可能,那时候管它洪水滔天。This entry was posted in Uncategorized. Bookmark the permalink.

美国电影60-70年代赏析

美国电影60-70 年代赏析 一·前言:电影,既是一种艺术,又是一种特殊形态的商品。首先必须认识到这样十年的区分也不是说一定在十年内,关键是关联的东西。文化的东西是很难界定清楚的,只是大概。美国六十年代至七十年代的电影史离现在不太近又不遥远,,所以对其作用与意义的认识还未形成统一的观点。然而也因为这个原因讨论它又显得极为重要。同时了解这一段历史,对于中国电影的崛起也许能指出一条出路。个人认为,任何事物是有联系的。任何艺术的发展必须是与时代紧紧相连的。在本篇论文中,笔者将以文艺复兴为参考,并从历史文化,社会现状等角度试图了解这一时期的电影特色。之后笔者同时也认为,这一时期的电影是处于一种承上启下或者说是一种近似于文艺复兴的前期的状态。很多电影人开始探索好莱坞辉煌以后的出路,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作品。二·背景: 表现:笔者认为三十到四十年代,美国电影始终处于黄金时代,“美国电影中类型影片,在30 年代获得了充分的发展。最初的类型片是无声电影时代的喜剧片、闹剧片和西部片,到30 年代初期有声电影的出现,对白、歌曲和音乐的使用,歌舞片、盗匪片、侦探片、恐怖片等类型相继出现并得到繁荣发展; 而四十到五十年代,美国电影开始下滑呈现颓势。“美国电影自40 年代末至50 年代中,也经历了一系列的打击和挑战。首先,1948 年5 月美国最高法院根据反托拉斯法对拖延多年的“派拉蒙案”作出裁决,判定大公司垄断为非法,要求制片公司放弃发行和经营电影院的业务。这就切断了大公司的主要财源,迫使公司大幅度减少影片生产。其次,美国电视发展迅速,到1953 年,电影观众人数与1946 年相比减少了一半。为争夺观众,早在20 年前发明出来的宽银幕电影此时开始成为与电视竞争的手段。最甚者是自1947 年起,“非美活动调查委员会”开始针对好莱坞进步人士进行政治迫害。1948 年,华盛顿特区联邦法院判处好莱坞十人案,1951 年又继续加深和扩大对电影界人士的迫害。许多人被指控为共产党,800 余人被列入黑名单。这场迫害极大地损伤了美国电影的创作元气。但受迫害的电影界人士克服重重困难,摄制出描写锌矿工人罢工的影片《社会中坚》(1954,H.比伯曼导演),至今仍受到电影研究人员的重视。主要发生在40 年代中期至50 年代初期的美国“黑色电影”,如B.怀尔德的《加倍赔款》(1944)和《日落大道》(1950),T.加奈特的《邮差总是按两次铃》(1946)和N.雷伊的《以夜维生》(1949),亦是在这种政治气候的特殊条件下产生的,并随着50 年代末政治迫害的消退而逐渐消逝。”而七十年代后的美国电影又开始多元化的发展,各种流派,包括表现主义Expressionism,形式主义Formalism,超现实主义Surrealistfilm,新写实主义Neorealism,真实电影与后现代电影相继完善并日渐成熟。可见,六十年代至七十年代的美国电影其重要意义。原因:历史方面:美国历史自1960 以后,许多方面仍是战后发展的延续. 经济方面, 除了周期性的不景气, 则仍不断膨胀;从城市移居到郊区的人口, 继续增加, 1970 年, 居郊人口超过了居城人口. 社会方面:1960 年初期, 黑人问题成为美国内部最主要的问题.。1960 年代中期, 许多美国人开始不满政府的对外政策。由于工业的发展, 人口的集中, 60 年代后期, 生态环境的污染广受注意. 70 年代初期, 由于能源危机而导致的经济萧条, 是大恐慌以来, 最严重的一次. 文化方面:社会摇滚的盛行,嬉皮士的出现,美国出现了被称为垮掉的一代。他们有更强的危机意识,有更强烈的怀疑精神。所以那一时期的电影也深深打上了时代的烙印。三·六十年代电影概况美国电影的黄金时代结束之后,各大公司从印年代中期开始解体或转产,海斯法典也被正式废除。随之出现了微型影院、艺术影院、汽车影院。独立制片及实验电影有了发展。在“好莱坞之后”的年代里,一些经典题材和类型电影发生了变化。N,雷伊、V,米纳里和D,西尔克使美国情节电影前进了一步,出现了西尔克的《写在风中》(G.R. 希尔的《虎豹小霸王》(1969)和S.佩金珀的《野性的一群》(1969)等与过去不同的西部片。歌舞片中的佳作当推顾柯的《窈窕淑女》(1964)、R.怀斯的《西区故事》(1961)和《音乐之声》(1965)以及惠勒的《滑稽女郎》(1968)。这一时期是美国青年思想最动荡的年代,相应出现的表现青年疑虑、反抗的所谓“反英雄”影片有:雷伊的

第讲八十年代以来美国政府的经济改革和调整

第讲八十年代以来美国政府的经济改革和调整政策 八十年代以来美国政府的经济改革和调整政策(《美国经济发展史专题》第11讲) 黄安年文发表: 中央电视教育台《中学历史教师之友》栏目,1999年4月;学术交流网/美 国问题研究/2002年5月31日发布;2002年8月28日重发 第十一讲八十年代以来美国政府的经济改革和调整政策 一里根政府的振兴经济政策 共和党人罗纳德·里根这位美国历史上年龄最大的总统(1981-1989), 1981年1月20日在就任第40任美国总统时的演说中,宣布要对外重振国威, 对内振兴经济, 实行新保守主义的新联邦主义政策。这一政策的实施通常被新闻媒介称为“里根经济学”。 在里根政府八年任期里, 他一反传统的现代凯恩斯主流经济学经济政策, 一方面改行供应学派和货币学派的经济政策, 同时也兼顾凯恩斯主流经济学政策,从而出现了恢复和振兴美国经济的新局面。 里根总统就职演说谈到:“令我们深受其害的经济弊端, 是几十年累积而来的这些弊病”。他阐述了新联邦主义的思想, 他说:“我打算限制联邦政府的规模与权力, 并要求诸位认识到联邦政府的权力与保留给各州和人民的权力之间的区别。大家都必须牢记不是联邦政府创立了各州,而是各州创立了联邦政府。”“我无意废弃政府,而是要使其发挥功能,和我们一起合作,而不是凌驾于我们之上;和我们并肩而立,而不是骑在我们的背上。政府能够而且必须提供机会,而不是扼杀机会;它能够而且必须提高生产力,而不是抑制生产力。” 同年2月5日,里根在全国电视讲话中说:“现在应该认识到是我们到了转折点的时候了,我们受到了一次相当大规模的经济灾难,按老办法办事已经不能解决问题了。”“现在是另找办法的时候了。” 1981年9月24日, 里根在电视广播演说中又说:“我们政府已经包办了许多我们曾经认为应当由良好的社会自豪感和邻里互助意识的人们去做的事情。” 1982年1月28日, 里根在他的日记中写道:“我正企图破坏‘伟大社会’,它是约翰逊发起的向贫穷开战,使我们落到如今的困境中”。里根的新联邦主义振兴经济政策主要内容是: 1.实施美国历史上最大的减税计划 1981年7,8月间美国参、众两院分别通过里根政府提出的1981年复兴税法,要求从1981年

20世纪70年代以来美国工人实际工资的变动趋势

20世纪70年代以来美国工人实际工资的变动趋势 2009-02-22 23:29 一、问题的提出 自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来,直到1995年前后,广大美国雇佣劳动者遭遇了实际工资持续下降的困境。工资挤压不仅折磨处于不利地位的工人,而且也折磨大多数的美国家庭。过去许多美国人都盼望将来收入能够稳定地上升,而现在对于他们来讲,能勉强保持原来的水平已经不容易了。 20世纪90年代早期,美国主要媒体如商业周刊、纽约时报和其他期刊先后发表文章详细叙述了美国工人实际收入的下降和生活标准的侵蚀。到1995年底,这一问题成为不可回避的了。商业周刊在1995年7月刊登一篇题为“工资挤压”的封面文章。其中写到:“在复苏阶段的4年中,利润率达到45年来的最高点,失业率保持相对较低水平,贬值的美元已将国外的竞争者置于守势。美国公司持续降低成本就象经济还处在旋尾降落状态。许多措施正在破坏现有的支付系统和工作结构,代替它们的是新的低工资率、削减的增长和将工作分包给较低费用的供贷商。”(注:Aaron bemstein,“The Wage Squeeze,” Business Week, July 17,1995,p.55.) 1995年夏天纽纽时报经济学记者路易斯·尤奇泰尔写到:“虽然(猛然跌落的工资)问题已经折磨美国人很多年,只是现在才上升到主要问题。”(注:Louis Uchitelle,"Flat Wages Seen as Issue in'96 Vote,"New York Times,August 13,1995,p.26.)经济专栏作家威廉姆·格雷德在1995年11月写到,“不管是从新闻摘要中,还是从他们自己的日常生活中,现在几乎每个人都了解对大多数美国家庭的持续工资收入侵蚀。”(注:William Greider,"Middle-Class Funk,"Rolling Stone,November 2,1995,p.35.)可见,自20世纪90年代初期,工资挤压问题已成为公众关注的集点之一。 二、企业界与正统经济学界的态度与辩护 对于广大工人工资和生活水平的下降,企业家们主要从商业利益的角度出发看待这一问题。他们并不担心广大工人的工资挤压问题,反倒认为这种现象有助于宏观经济的健康发展。他们从未对工薪家庭的生活状况感到忧虑,认为工资下降可以提高公司的利润,缓解通货膨胀的压力,保持美国公司在全球市场上的竞争力,并保护小企业免受倒闭的厄运。当媒体报道每月工人收入的数据时,他们也是对工资的停滞或下降持肯定态度,并未考虑到它对依靠劳动收入的广大劳动人口带来的后果。 关于美国工人实际报酬下降的问题,正统经济学界或采取回避的态度,或寻找各种借口,对工资挤压问题进行辩护,甚至否认工资下降的趋势存在。 否认工人实际报酬下降的学者主要存在三种说法: (1)福利抵消说。许多人认为,在近几十年,包括保健、保险等的雇员福利有了显著的增长。如果雇员福利被准确计量的话,会发现福利的增长已经超过了工资的下降。结果是,雇员报酬——工资和雇员福利的合计在近几十年实际是增长了。工人现在的情况比以前任何时候都好。 (2)通货膨胀率夸大说。许多经济学家认为劳动统计局(BLS)长期以来形成的对通货膨胀的估计夸大了生活成本的实际增长。伯斯金(Boskin)委员会的报告坚定地持有这一观点(伯斯金等1998)。如果通货膨胀率被高估,通货膨胀对工

反思美国20世纪70年代滞胀的成因与对策

反思美国20世纪70年代滞胀的成因与对策 所谓“滞胀”(stagflation)是停滞膨胀的简称,由经济停滞(stagnation)和通货膨胀(inf1ation)两个单词拼接而成,用以描述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于20世纪70年代出现的经济停滞与通货膨胀同进并存的新现象。 在20世纪70年代以前,西方国家的经济停滞和通货膨胀通常是在经济周期的两个不同阶段交替地出现的:经济停滞往往出现在萧条阶段,通货膨胀则往往出现在繁荣时期。但是到了20世纪70年代初期,却出现了经济停滞与通货膨胀并存的两难现象。“医治一种疾病成为加重另一种疾病的手段。” 一、美国当年是如何陷入“滞胀”困境的 在20世纪50、60年代,美国和其它西方国家一样,经济虽有起伏,但由于采用凯恩斯主义的需求管理政策,用财政支出和货币扩张来缓解衰退,经济的起伏要比战前平稳得多:工业生产年平均增长4.6%,生产率年平均增长3.2%;就业情况大为改善(其中,50年代的平均失业率为4.5%,60年代为4.7%);消费物价指数的年平均上涨率仅为2.5%。以致于有人将这一时期称之为美国经济的“黄金时代”。 20世纪60年代,美国第36届总统约翰逊提出了建设“伟大社会”(Great Society)的内政纲领,其核心是保障民权,向

贫困宣战。它向美国人民许诺了宏伟的目标——即通过社会变革,可以消灭贫困,实现种族平等。它扩大了政府,尤其是联邦政府对社会福利所承担的责任,其福利范围和对象比原先更广泛,主要表现在有关就业、医疗、教育、生活和住房、城市发展等一系列法律的颁布、机制的设置和政策的实施上。 当时美国经济周期正处于景气扩张阶段,联邦的财政收入快速增长,然而州和地方政府却面临着技术和财源的不足,于是约翰逊决定通过授权计划的方式将联邦资源输送到州和地方政府。由于美国人民对肯尼迪总统英年早逝表现出前所未有的同情心,美国政府和国会达成了罕见的高度一致,一系列相关法案被迅速通过。在约翰逊时期,美国共制订和实施了近500项计划,用于增加社会福利开支。 然而,就是在这种繁荣景象的下面,美国的国力却在悄悄地衰落。其中最重要的因素是效率的恶化:生产率由上升转为下降。与此同时,工资福利水平却在不断提高,以致于1968年单位劳动成本上升4%,1969~1970年上升6%,1970年后工资上升幅度超过了劳动生产率增长。同时,因越南战争升级和“伟大社会”建设导致社会开支猛增,使得政府的财政赤字于1968年曾创记录地达到252亿美元,而到1971年6月底美国的财政年度结束时,仍高达232亿美元。1969~1970年经济危机以后,美国政府于1970年采取了扩张性的

20世纪70年代美国的_逆城市化_现象及其实质

城市史研究 20世纪70年代美国的 逆城市化 现象及其实质* 孙群郎 内容提要 自20世纪初期美国大都市区形成以来,大都市区的发展成为美国城市发展的主导模式。然而,进入20世纪70年代以后,美国城市发展进程出现了 新 的现象,即非都市地区的发展速度超过了大都市区。据此,一些美国学者认为美国的 城市时代和大都市区时代行将结束, 非都市化 时代或 逆城市化 时代即将来临。 然而笔者认为,这种 非都市化 或 逆城市化 是城市扩张即郊区化进程的继续,是大 都市区进一步膨胀的结果。 关键词 城市化 郊区化 大都市区化 逆城市化 20世纪以来,美国的大都市区得到了迅猛的发展。然而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大都市区的发展速度趋缓,甚至出现了人口减少的现象,而非都市地区的发展速度则明显提高,于是, 逆城市化 论盛行一时,甚至有学者认为城市化时代即将结束 。但笔者认为,要正确理解 逆城市化 现象及其实质,就要准确把握城市化、郊区化和大都市区化的关系。 一、城市化、郊区化和大都市区化的关系 概念是任何学术研究的基础。因此,在探讨美国城市发展问题时,必须明确这样两组概念* 该文系东北师范大学历史系 十五 211 项目 地域文明重点问题 的成果。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美国学术界对这一问题展开了激烈的争论。一种观点认为,逆城市化代表了美国城市发展的一种新趋向,从此,美国城市的时代行将结束, 逆城市化 和 非都市区化 将成为美国城市发展的主导趋势,其主要代表人物和著作有布赖恩 贝里主编: 城市化与逆城市化 (Brian J.L.Berry,ed.,U rbanizat ion and Co unte rurbani zation),伦敦1976年版;肯尼思 福克斯: 大都市区化的美国 美国的城市生活与城市政策 (Kenneth Fox,Met ropolitan Ame ric a: U rban Li fe and U rban Polic y in the United States,1940-1980),密西西比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另一种观点则认为,所谓逆城市化只是一种反常现象,当短期的经济和人口因素过去以后,城市的发展自然会步入正轨。比如A.G.钱皮恩主编: 逆城市化 人口分散面貌与性质的变化 (A.G.Champion,ed.,Counte rurbani zation:The Changing Pace and Nature o f Population De conc ent rat ion),纽约1989年版;美国商业部人口普查局: 向非都市地区迁移 对迁移趋势与原因的评价 (U.S.Department of Co mmerce,Bureau of the Cens us,Migration to Nonmetropo litan Are as:Appraising the Trend and Reasons for Moving),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1980年版。我国学者对逆城市化现象也多有关注,比如谢文蕙、邓卫认为, 它似乎和城市化是背道而驰的 ,甚至与郊区化等同看待(参见 城市经济学 ,清华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周一星在 城市地理学 (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一书中认为,城市郊区化和逆城镇化是城市离心发展过程中的两种不同类型和发展阶段。 简新华、刘传江在 世界城市化的发展模式 ( 世界经济 1998年第4期)指出, 逆城市化 不是城市化的反向运动,而是城市化发展的一个新阶段,是更高层次的城市化。李其荣在 对立与统一 城市发展历史逻辑新论 (东南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中也持相同观点。王旭在 逆城市化 论质疑 ( 史学理论研究 2002年第2期)一文中也对 逆城市化 论进行了深入的理论分析和批驳。

70年代好莱坞的女星们

就像低调的70年代电影一样,70年代的明星也常不为人所知。经典时期的费·雯丽、奥黛丽·赫本、玛丽莲·梦露,我们基本张口就来。如今的安吉丽娜·茱莉、娜塔莉·波特曼、斯嘉丽·约翰森,也各自有庞大的粉丝群。唯独70年代的女星,我们听到大多数名字都会先楞一下。 70年代女星本是极有时代性的,越战、伍德斯托克、毒品、流浪、嬉皮士一代。梳着大波浪、穿着紧身牛仔裤、戴大号墨镜的70年代女星带有浓重的那个时代的烙印。一直这么低调,真是可惜了。 因此收集了一批70年代活跃在好莱坞影坛的女星,简介几句,发发美图,一起品味一下那个时代的美。 入选标准: 1、原则上40或50年代人为主,也收了几个30年代末出生的女星,在70年代刚好是二三十岁的好年华 2、主要以好莱坞为主,欧洲影坛活跃的明星就不在选择范围内了 3、有特点的美女 如下: 人物排列没有什么顺序,都是想起一个加上一个,请不要为座次而苦恼。 1、丽莎·明奈利liza minnelli

性别:女 星座:双鱼座 出生日期:1946-03-12 出生地:Los Angeles, California, USA 职业:演员/ 制片 丽莎·明奈利,好莱坞70年代著名的演员、主持人、歌舞演员等,歌舞片导演文森特·明奈利与著名影星朱迪·加兰的女儿,背景实在显赫,在马丁·斯科塞斯执导的电影《纽约,纽约》中与德尼罗的对手戏同样令人印象深刻。1973年她凭借影片《酒店》获得奥斯卡最佳女主角。如今已经逐渐淡出影坛,最新的消息就是她将出演电影版的《发展受阻》 70年代代表作:《歌厅》、《纽约、纽约》 2、歌蒂·韩Goldie Hawn

性别:女 星座:天蝎座 出生日期:1945-11-21 出生地:Washington, District of Columbia, USA 职业:导演/ 演员/ 制片 歌蒂·韩,一头金发的小野猫,七八十年代演过许多喜剧,其中傻妞的形象深入人心,那个年代,她是许多人的天使。如今好莱坞美女凯特·哈德森的母亲。如今也逐渐退出影坛,没事就不要找她现在的照片了,你会伤心的。 70年代代表作:《蝴蝶小姐》、《小迷糊闯七关》 3、简·方达Jane Fonda

20世纪70年代美国的“逆城市化”现象及其实质

20世纪70年代美国的“逆城市化”现象及其实质* 孙群郎 内容提要自20世纪初期美国大都市区形成以来,大都市区的发展成为美国城市发展的主导模式。然而,进入20世纪70年代以后,美国城市发展进程出现了“新”的现象,即非都市地区的发展速度超过了大都市区。据此,一些美国学者认为美国的城市时代和大都市区时代行将结束,“非都市化”时代或“逆城市化”时代即将来临。然而笔者认为,这种“非都市化”或“逆城市化”是城市扩张即郊区化进程的继续,是大都市区进一步膨胀的结果。 关键词城市化郊区化大都市区化逆城市化 20世纪以来,美国的大都市区得到了迅猛的发展。然而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大都市区的发展速度趋缓,甚至出现了人口减少的现象,而非都市地区的发展速度则明显提高,于是,“逆城市化”论盛行一时,甚至有学者认为城市化时代即将结束①。但笔者认为,要正确理解“逆城市化”现象及其实质,就要准确把握城市化、郊区化和大都市区化的关系。 一、城市化、郊区化和大都市区化的关系 概念是任何学术研究的基础。因此,在探讨美国城市发展问题时,必须明确这样两组概念———————— * 该文系东北师范大学历史系“十五·211”项目“地域文明重点问题”的成果。 ①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美国学术界对这一问题展开了激烈的争论。一种观点认为,逆城市化代表了美国城市发展的一种新趋向,从此,美国城市的时代行将结束,“逆城市化”和“非都市区化”将成为美国城市发展的主导趋势,其主要代表人物和著作有布赖恩·贝里主编:《城市化与逆城市化》(Brian J.L.be

rry,ed.,Urbanization and Counterurbanization),伦敦1976年版;肯尼思·福克斯:《大都市区化的美国——美国的城市生活与城市政策》(Kenneth Fox,Metropolitan America:Urban.Life and Urban Policy in United States,1940-1980),密西西比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另一种观点则认为,所谓逆城市化只是一种反常现象,当短期的经济和人口因素过去以后,城市发展自然会步入正轨。比如A.G.钱皮恩主编:《逆城市化——人口分散面貌与性质的变化》(A.G.Champion,ed.,Co unterurbanization:The Changing Pace and Nature of Population Deconcentration),纽约1989年版;美国商业部人口普查局:《向非都市地区迁移——对迁移趋势与原因的评价)(U.S.Department of Commerce,Bureau of the Census,Migr ation to Nonmetropolitan Areas:Appraising the Trend and Reasans for Moving),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1980年版。我国学者对逆城市化现象也多有关注,比如谢文蕙、邓卫认为,“它似乎和城市化是背道而驰的”,甚至与郊区化等同看待…参见《城市经济学》,清华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周一星在《城市地理学》(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一书中认为,城市郊区化和逆城镇化是城市离心发展过程中的两种不同类型和发展阶段。简新华、刘传江在《世界城市化的发展模式》(《世界经济》1998年第4期)指出,“逆城市化”不是城市化的反向运动,而是城市化发展的一个新阶段,是更高层次的城市化。李其荣在《对立与统一——城市发展历史逻辑新论》(东南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中也持相同观点。王旭在《“逆城市化”论质疑》(《史学理论研究》2002年第2期)一文中也对“逆城市化”论进行了深入的理论分析和批驳。 及其相互关系,否则就不能准确把握其发展的脉络。这两组概念就是城市(urban)、郊区(suburb)和大都市区(metropolitan area)与城市化(urbanization)、郊区化(suburbanization)和大都市区化(metrop olitanization)。 1.城市、郊区和大都市区的概念及其关系 在第一组概念,即城市、郊区和大都市区之中,城市是最基本、最宽泛的概念,是其它两个概念的基础。城市(urban)是一种与乡村相对立的概念。在美国人口普查局的人口统计中,人口达到2500人以上的居民点即为城市,不足2500人的居民点则为乡村。这里的城市(urban)不是政治意义上的城市(city),后者是一种法人资格,需要由州议会颁发特许状予以认可。无庸质疑,具有政治法人资格的城市(city)必然是人口不低于2500人的城市(urban),因为一个城市地区不达到一定规模,州议会一般不会颁发城市特许状,但城市(udmn)地区并不一定拥有法人建制。

美国大事年表

美国大事年表一、独立战争 1775年莱克星顿枪声,北美独立战争开始 1776年潘恩《常识》发表 1776年7月4日《独立宣言》美国独立 1777年萨拉托加大捷 1777年大陆会议通过《邦联条例》 1781年美国打败英国殖民军队 1783年英国承认美国独立,建立邦联制国家 1786年美国发生“谢司起义” 1787年在费城召开的制宪会议(麦迪逊)通过了一部联邦宪法,它是世界第一部成文宪法 1789年华盛顿就任美国总统,第一届国会选举产生,美国联邦制共和政体开始确立。 1791年宪法的前十条修正案——“权利法案”生效 1799年华盛顿去世 19世纪20年代末到30年代初是美国两党制形成的重要时期 1807年富尔敦发明蒸汽轮船 1825年欧文建立“新和谐公社” 1828年民主党正式组成 1837年莫尔斯发明有线电报

1844年中美《望厦条约》 1853年“黑船事件” 1854年《日美亲善条约》 1854年共和党成立 19世纪50年代中期,民主党(驴)和共和党(象)两大党的对峙格局最终形成1856-1860年美国参与第二次鸦片战争,中美《天津条约》 1860年共和党开始执政 1861年林肯为总统 二、美国内战 1861-1865年美国内战 1876年美国人贝尔发明电话 1879年碳丝灯泡(爱迪生) 三、殖民战争 1898年美西战争,美国获胜 1899年美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 19世纪末美国出现爵士乐,并在一战后受到空前欢迎 1900-1901年美国参与八国联军 1903年美国莱特兄弟发明飞机升入天空 20世纪初美国人格里菲斯导演《一个国家的诞生》 1914-1919美国与日本加大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四、一战 1917-1918年美国参加一战

70年代的美苏关系

⑶ 70年代的美苏关系 战后苏联军事力量迅速向美国逼近,对美国独霸世界的企图发出挑战。苏联从赫鲁晓夫开始有了与美国争霸的欲望,但迫于实力不济,只得采取迂回战术,在不触及美国重大利益的前提下插足到不属于西方势力范围的新独立国家,进行和平渗透。而到了70年代,苏联的力量上升到足以和美国一争高低的程度,美苏争霸的态势形成。 ①美国的战略收缩 冷战以及两场局部性热战——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使美国元气大伤,美国的工业总产值在资本主义世界的比重由1948年的54.6%下降到1970年的37.8%,黄金外汇储备由1950年的49.6%降为1970年的15.5%。随着日本和西欧经济的迅速上升,美国失去了“金元帝国”的地位,从60年代到70年代初,发生了10次美元危机,迫使美国不得不停止美元与黄金的固定汇率,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货币体系宣告解体。不仅如此,美国还饱受逐年加剧的通货膨胀之苦。 面对不利形势,1969年初上台的理查德?尼克松不得不实行战略收缩。1969年7月25日,尼克松在关岛宣布了美国对亚洲的新政策。他说:“我们正在拟订一项使美国能在太平洋地区继续成为一个强国而又不搞家长关系的政策。”这就是美国决心从亚洲收缩的新政策,人们称之为尼克松主义。1969年11月3日,尼克松在全国电视广播讲话中明确阐述了“尼克松主义”三原则,即:㈠美国将恪守其一切条约义务;㈡如果某一核大国威胁美国某盟国的自由,或威胁某一美国认为其存在对美国以及整个地区的安全都至关重要的国家的自由,美国将提供援助;㈢如果涉及的是其他类型的侵略,美国将在接到请求时,提供军事和经济援助,但不派出人力。“尼克松主义”的中心目标是对付苏联。根据基辛格的解释,美国的对苏政策是一个“连环套”,即同苏联扩大经济和文化交往,在政治关系方面搞“缓和”,通过谈判签订一系列的条约和协定,形成一个“广泛的建设性关系网”套住苏联。 “水门事件”后,福特出任美国总统。福特在两年零五个月的任期里基本承袭了尼克松的战略收缩方针,只是在70年代中期以后苏联大举向第三世界出击时才有了一些强硬的表示。1977年1月,卡特就任美国第39任总统,他也主张同苏联搞缓和。1977年8月,美国报纸透露出来的《第十号总统备忘录》内容称,一旦苏联入侵西欧,西方军队应放弃西德三分之一的领土。这反映了卡特政府对苏政策是相当软弱的。1978年以后,在苏联越来越大的扩张攻势面前,卡特才出台了具有新内容的政策,提出“人权外交”,以此来改善美国在世界的形象,同时利用人权旗帜支持苏联国内的不同政见者,促使苏联国内的许多犹太人移居国外。 ②苏联的进攻战略和扩张攻势 勃列日涅夫从1964年赫鲁晓夫下台后成为苏联最高领导人。在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的军事实力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总体实力与美国旗鼓相当,甚至在某些方面略优于美国。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战略核力量:到1972年时,苏联拥有洲际导弹1527枚,潜艇发射导弹560枚。美国的洲际导弹为1054枚,潜艇发射导弹656枚。战略核武器的总数苏联为2227件,美国为2155件,苏联在数量上居于优势地位。 2)常规力量方面。苏联是传统的陆上强国,历来重视保持庞大的常规部队。其现役武装部队有440万人,坦克50000辆,战术飞机4600架,水面战舰240艘;而美国现役武装部队为210万人,坦克10500辆,战术飞机4500架,水面战舰172艘。苏联常规力量在数量上明显优于美国。 有了实力作后盾,苏联大胆制定了同美国进行全球争霸的计划:用经济战略作支撑,军事战略为核心,辅之以缓和谋略;以欧洲为战略重点,在中东、非洲展开侧翼迂回,争夺战略要地、战略资源和海洋通道;以打破美国的战略布局为目标,逐步夺取对美国的战略优势。根据计划,苏联在70年代后半期频频向第三世界展开猛烈的扩张攻势。从1971年至1981年的11年间,苏联同10多个国家签订了“友好合作条约”。同时,苏联还向第三世界国家大量提供军事援助。据

20世纪70年代后美国的贸易保护

20世纪70年代后美国的贸易保护 摘要 自有国际贸易以来,自由贸易和保护贸易之争就贯穿于国际贸易理论发展 的过程之中。虽然大多数经济学家支持自由贸易理论、世界各主要经济体也赞同自由贸易的推行,但在现实中,没有一个国家的对外贸易政策是纯粹的自由贸易政策,它或多或少会体现出贸易保护主义思想,可以说保护贸易的发展得益于贸易保护理论的不断发展。根据大多数学者的研究成果,以 20 世纪 70 年代为分界线,贸易保护理论分为旧贸易保护理论和新贸易保护理论。 关键字:美国贸易逆差新贸易保护理论 70 年代中后期西方国家(主要是美国)出现了严重的经济“滞涨”,世界经济结构面临重新调整,为了恢复国内经济增长,解决失业率过高的问题,各国不约而同的选择了实行贸易保护政策,其中又以美国的贸易保护程度最为突出自20世纪70年代初期美国出现贸易逆差以来,美国的对外贸易就几乎一直以逆差结束,在1971-2006的36年间,美国的货物贸易只在1973年和1975年出现过少许的顺差,而包括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在内的总贸易甚至只有1975年出现过规模不大的顺差,除此以外的所有年份,全部都是以逆差结束,也就是说,在1975年以后的30余年间,贸易逆差已经成为美国对外贸易收支的常态。对美国贸易逆差的历史进行考察,我们能够发现,在进入21世纪之前,美国的贸易逆差变动具有两个显著的特征:一是增速相对缓慢。二是贸易逆差的变动具有较大的起伏。然而,自2001年小布什执掌美国政府以来,美国经济外部失衡严重并且不断恶化,最重要的表现形式就是贸易逆差急剧膨胀。根据美国商务部经济分析局(BEA)公布的数据,200年即第一任布什政府的头一年,美国的货物贸易逆差为4272亿美元,然后就接连跳过5000、6000、7000和8000亿美元,在2006年即第二任布什政府的第二年达到8361亿美元,年均增量超过800亿美元,年均增速达到14.37%,远远快于同期美国经济年均不到3%的增速,间隔短短5年就翻了一番还多,是美国历史上增速最快的时期。就总贸易而言,2001年美国的总贸易逆差为3628亿美元,然后接连越过4000、5000、6000和7000亿美元,到2006年达到接近8000

20世纪80年代美国政府为了扭转70年代经济滞涨采取了哪些措施

20世纪80年代美国政府为了扭转70年代经济滞涨采取了哪些措施 1,大幅度提升银行利率 2,减税 3,军费激增以刺激经济---凯恩斯主义的另类运用 4,提出SDI计划---炒作新技术 5,一定程度上削减公共开支 美国当时的问题如下 当时美国经济面临两位数的通货膨胀(将使得经济计划相当难以预料)以及20%的银行利率(使得大多数人难以抵押贷款),将近800万人处于失业状态。劳 工的平均时薪比起5年前下降了5%,而联邦政府征收的个人税率平均则高达67%。国债则将近1万亿元。 里根的经济政策 里根在经济上被视为是自由意志主义者,他主张减税、缩小政府规模、减少对商业的管制。 具体措施 里根第一届任期的主要目标便是复苏美国的经济,当时美国经济处于所谓的滞胀(经济发展停滞加上高通货膨胀)。里根所下的第一道命令是停止联邦政府对石油价格的控制,以恢复国内在石油生产和探测上的市场动力。 为了解决两位数的通货膨胀,里根支持了联邦储备系统主席保罗·沃尔克(Paul Volcker)以戏剧性提升银行利率来达成减缩货币供应量目标的计划。经济学家 米尔顿·佛利民描述当时里根了解到“若要成功遏止通货膨胀,金融的管制和短暂的经济衰退是不可避免的”。 里根利用紧缩货币供应配合全面减税的方法来刺激商业的投资(依据里根的说法:“芝加哥经济学派、供应面经济学,随便你怎么称呼它。我注意到有些人甚至称 它为里根经济学,直到它开始生效为止...”)。里根的对手嘲笑这是“巫毒经济”、“涓滴效应”、和“里根经济学”,但里根成功的展开全面减税,1981年推行的减税法案规模是美国史上前所未见的。减税不但将所得税率大幅降低,也消除了税赋制度的许多漏洞。 为了终结通货膨胀而紧缩货币的供应,使美国经济在1981年7月开始急剧的衰退,并在1982年11月降到谷底,衰退几乎打破了大萧条的纪录。然而,美国 经济在历经1981年-1982年的衰退后,于1983年开始了戏剧性的茁壮复苏,这波经济成长还继续维持了好几年,直到里根任期结束前都还未停止,成为美国

20世纪70年代美国通货膨胀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20世纪70年代美国通货膨胀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摘要】:20世纪70年代,美国出现了的严重通货膨胀,且其伴随着高失业率与低经济增长率,这使得凯恩斯主义受到怀疑。同时这场长轮十几年的通胀也使美国经济受到了严重影响,石油危机更使得通货膨胀率一再走高。最终美国政府改变政策,走出了这场危机。 关键词:通货膨胀凯恩斯主义石油价格财政政策货币政策 前言:关于通货膨胀 通货膨胀的定义, 迄今为止还没有形成统一的说法。尽管众多的说法有一定的差别, 西方经济学界对通胀的定义大致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货币派”,强调通货膨胀发生的原因,认为流通中的货币供应量超过实际需要量时就发生了通货膨胀;另一类是“物价派”,侧重通货膨胀造成的结果, 认为通货膨胀是指一般物价水平出现持续性的普遍上升的过程。同理论一样,目前世界上也没有一个统一的实际操作的通货膨胀标准。现实中, 对于价格总水平上升多少才算是通胀在不同的国家会有不同的尺度。这种判断差异主要取决于经济行为者和社会公众对通胀的敏感度。 20世纪初到20年代末,通胀一般被定义为因货币过度发行从而使单位货币购买力下跌和物价水平上涨的一种经济现象。货币数量论此时在经济理论界影响很大, 通胀被视为一种货币现象。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欧洲各国政府普遍超量发行货币以弥补赤字和筹措军费的措施导致了各国物价水平剧烈上涨, 这一现实进一步强化了这种观点。此时判定通胀发生标准的主要是双因素论, 即从原因和表现形式两个方面来判定通胀是否存在,强调货币供给量相对于货币需求过多,以及由此带来的物价水平持续较大幅度的上升, 是衡量通胀是否发生的两个依据。 从20世纪30年代中期到60年代中期,凯恩斯主义盛行,传统货币数量论受到批判。他认为经济未达到充分就业水平之前, 货币数量增加至多只会引发半通胀。只有在经济达到充分就业之后, 货币数量论才是适用的。在这个阶段, 大部分西方经济学都把通胀直接定义为物价水平的全面上涨过程, 先后提出了需求拉上型的通胀、成本推进型的通胀、结构型的通胀理论。这时期主要的通胀判定理论是单一因素论, 即强调物价水平的持续上涨是衡量通胀是否发生的依据。 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西方陷入严重的“滞涨”之中,凯恩斯主义的需求管理政策收到激烈批判。货币数量增加与物价水平上涨之间的直接关系被理论界部分接受, 现代货币数量论东山再起。在通胀定义中, 货币过量发行、物价上涨和货币购买力下降作为三个同等的要素予以确定。历史证明,经济发展阶段越高,可忍受的通胀率越低。发展中国家比发达国家可容忍的物价上涨幅度会高一些。

美国20世纪70年代经济滞胀的成因及走出滞胀的措施

美国20世纪70年代经济滞胀的成因及走出滞胀的措施 一、1970-1982年美国“滞胀”成因 1、科技发展正处低潮、出口贸易份额下降、实体经济缺乏增长点是根本原因。 在“滞胀”阶段,美国共经历了4次经济危机(分别为1970年11月,1975 年3月,1980年7月,1982年11月)。这几次经济危机期间,在生产下降和失业率猛增的同时,物价不但没有下跌反而普遍大幅度上涨,成为高通货膨胀率、高失业 率和低经济增长并存的独特经济现象。 刃1*矣闻妙50年以来的经济袁返与通赏场胀 ■历扶经師衰遢 --- 实际GDPtf氏犁GCPj 缺乏增长点的实体经济是“滞胀”的根本原因。美国经济出现停滞始于1969 年,当时的通货膨胀率约在5%左右。美国经济为什么会出现“停滞”?原因在于:其一,战争对美国消费和经济增长的刺激正逐渐消失。比如五、六十年代美国工业高涨,得益于世界大战积累起来的被抑制的对固定资产、住宅建筑、耐用消费品的需求,以及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的刺激。这些因素在70年代以后已经逐步消失。 其二、科技发展处于低潮。20世纪40年代末,美国等资本主义国家率先掀起了以原子能和电子信息技术的发明与应用为先导的第三次科技革命,五、六十年代以来推动了美国工业的高速增长。但经过了近20年的科技高潮后,到70 年代初,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力已经明显减弱。直至70年代末80年代初, 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基础上,全世界范围内以微电子技术、生物工程、新型材料、 宇航工程、海洋工程、核能技术等尖端技术的应用为主要标志的新技术革命的新科技革命才再掀高潮。 其三、美国在世界市场上的出口贸易额开始下降。自1960年代开始,由于经济全球化、区域化的发展,商品和生产要素国际间流动的限制大大减少,世界市场竞争加剧。1947美国出口额占世界出口额的约三分之一,1948年下降到 23.5%, I960年下降到18.2%, 1970年再降到15.5%。1美国从1971年首次出现了 13.03亿美元的对外贸易逆差,此后,除了1973、1975年为小额顺差外,其余年份

试论20世纪60.70年代美国的环境保护运动

试论20世纪60-70年代的美国环境保护运动 滕海键 (南开大学世界近现代史研究中心, 天津300071) 摘 要: 20世纪60- 70年代在美国发生了一次以生态观为主旨的规模空前的群众性的环境保护运动。这次环 保运动是美国历史上自然和资源保护运动的发展和继续,它直接起因是人们对日趋严重的环境污染的不满和恐惧,同时 它也有着更为广阔的社会背景。与战前的资源保护运动相比,战后美国环保运动具有显著的特点,并且环保运动对美国 的社会经济以及人们的环境意识和环保实践等诸多方面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关键词: 美国;环境保护;环境政策 分类号: K731. 5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5218( 2006) 04- 0112-06 收稿日期: 2005-03-30 作者简介: 滕海键(1963-), 男, 内蒙古赤峰市人, 南开大学世界近现代史研究中心, 博士生, 内蒙古赤峰学院政法系, 副教授。2006年7月内蒙古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Ju,l 2006 第38卷 第4期Journalof InnerMongoliaUniversity(Humanities andSocialSciences) V o.l 38 No. 4 试论20世纪60-70年代的美国环境保护运动 滕海键 (南开大学世界近现代史研究中心, 天津300071) 摘 要: 20世纪60- 70年代在美国发生了一次以生态观为主旨的规模空前的群众性的环境保护运动。这次环 保运动是美国历史上自然和资源保护运动的发展和继续,它直接起因是人们对日趋严重的环境污染的不满和恐惧,同时 它也有着更为广阔的社会背景。与战前的资源保护运动相比,战后美国环保运动具有显著的特点,并且环保运动对美国 的社会经济以及人们的环境意识和环保实践等诸多方面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关键词: 美国;环境保护;环境政策 分类号: K731. 5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5218( 2006) 04- 0112-06 20世纪60-70年代发生于美国的那次环境 保护运动无论就其规模、大众参予程度还是政府 干预的力度以及公众环境意识变化的深度等诸多 方面都是空前的, 它对美国和世界历史特别是环 境保护史的影响也是绝无仅有的。在环境问题越 发突出并日益成为世界广泛关注的焦点的今天, 重新回顾和研究发生于美国的那次环保运动, 其 意义是不言而喻的。本文试图从历史渊源、社会 背景、起因、基本情况、特点和社会经济影响等几 个方面对20世纪60-70年代美国环境保护运动 加以分析和评介, 借以为我国的环保事业提供某 种历史借鉴。 一 战后60-70年代的美国环境保护运动(下称 战后美国环保运动)是有其历史渊源的, 它实际上 是美国历史上的自然(荒野) 保护运动和资源保 护运动的发展和继续。资源保护运动在二战前一 直居于主导地位, 并在进步主义时代和新政期间 先后掀起两次高潮。二战前的资源保护运动为战 后的环境运动留下了不少遗产。首先, 它确立了 政府对环境的主要责任以及资源保护立法的传 统, 这些责任和传统在战后得以延续和扩大。其 次, 进步主义资源保护运动的主要领导者是少数 政府官员、科学家和实业界人士组成的所谓 精英 层 , 到新政期间因富兰克林 罗斯福组建民间资 源保护队及实施其它资源保护措施而使得更多的 下层民众参予到资源保护运动中来, 资源保护意 识开始在大众中间普及, 这为战后的环境运动奠 定了人文基础。第三, 20世纪30年代在美国发 展起来的生态学, 特别是利奥波德基于生态学思

70年代是美国发展的分水岭

70年代是美国发展的分水岭 70年代是美国发展的分水岭 Posted on 2016-10-07 by baojie 美国的各种社会指标,如劳动参与率,中产比率,结婚率,单亲家庭率,都是在70年代开始转折。90年代赢得冷战,只是对资本阶层产生积极作用,社会的基石在继续腐朽。 各阶层平均收入的增长。美国现在面临的危机和70年代不一样,非常非常的不一样。那次挺过去是有老本,这次连内裤都没了。美国的科技越发达,美国的衰落就越快。对富人收税无效,因为资本全球流动。加税最终只是摧毁中产阶级。 和1976年比,美国人的中位收入只有微不足道的增长,这40年来美国普通人没有致富。和1999年相比,甚至平均收入都更低,这17年来美国人整体更加贫穷了。出处 为什么说70年代是美国发展的拐点,而不是2001年或者2008年? 看下面三张图便知。美国强大的基石是中产阶级,而过去40年来在几乎所有的社会经济指标上,中产阶级都是在被削弱的阶级。任何军事、金融、科技的优势都无法弥

补这个软肋。美国的强大,不在于华尔街和硅谷,而在于一亿多中产阶级,从新英格兰到大平原,从落基山到蓝岭,勤奋工作、缴税、教育子女。而这一亿多人,大部分都无法参与华尔街和硅谷的游戏,在全球化中竞争力越来越弱。他们的生活,已经两代人比父母更差。这一亿人的沮丧和愤怒,是川普兴起的社会基础。美国需要格拉古兄弟。 A、1950年至今工资收入佔GDP比率由50%下跌至42.5%。 B、精英分子1973年至今收入增加51.4%,中层收入減少 4.6%。C、最富有的0.1%人口拥有22%的财富,底层90%人口拥有23%的财富。70年代都是转折点。所以当时观察到的美国衰落并没有错,只是中间由于苏联解体打了一剂强心针又多喘息了十年,到了2001年药力过去又亏态浮现,到2008年爆发。过去八年勉强维持,各种矛盾继续积聚,更大的危机还在前面。 @徐轶青横轴:美国前1%的平均收入;纵轴:底下90%的平均收入。80年代以来,前1%的真实收入急剧增长,后面则基本没有变化。【来自华邮:网页链接】 评论:美国的上层依旧保持文化的先进性,例如艺术和科研。但是国家长远的活力,在70年代以后持续的中底层瓦解中,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