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课堂教学低效现象透视及反思

课堂教学低效现象透视及反思

课堂教学低效现象透视及反思
课堂教学低效现象透视及反思

课堂教学低效现象透视及反思

【关键词:无效课堂以学为主课堂气氛教学反思】

一.对课堂教学的两点认识

无效课堂:没有从学生出发的设计是无效设计,没有关注学生成长的活动是无效活动,没有把学生的需求放在第一位的课堂是无效课堂。

以学为主:一是以学生为主体,体现学生在课堂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二是课堂教学应该充分体现学生“学”的课堂,教学过程是老师组织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活动的过程,体现学生的“学”在课堂学习活动中的主导地位。它遵循的原则是:教学的起点是学生(贴着学生讲,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教学的过程是学生(讲学生所需的,讲学生不知的;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守望者在学生急需要的时候应及时地出现,并发挥其作用。);教学的归宿是学生(“叫学生互助一下子,激动一阵子,管用一辈子”——朱则光老师语)。

二.课堂教学低效现象略述

在平时的听课中受益颇多,从老师们那里学了很多的东西,但我们的教学也存在着不少问题。以下是我个人的一些浅显认识,不一定正确,现在把它写出来和大家一起交流:

1、多数教师缺乏对课堂的驾驭、调控能力,不能够用个人的知识、个人的能力、个人的魅力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带活课堂,因而学生的学习表现得很被动,课堂的教学显得有些僵死、呆板、模式化,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以学为主”。

2、只注重知识的传授,忽略对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与提升,欠缺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只注重知识的传授,忽略方法的引导,只忙碌着给学生打鱼吃,不知道让他们自己挖一个坑,养上鱼,自己随时吃随时打。

3、缺乏对学生心灵成长的关注。小学教育更应该关注孩子的心灵,小孩子的老师应该具有孩子的心智,切莫把对孩子的教育成人化。(陶行知先生说得好:“我们必须会变成小孩子,才配做小孩子的先生。”)

4、以教代学。应该让学生多动脑,多交流,多动手,把机会多多留给学生,让学生在真正的探讨、交流、实践中亲身经历知识的获取过程。

5、很多老师讲课非常不错,但致命的弱点就是所教知识落不到实处,学生一旦脱离课本就不知所讲所学;课堂教学中,许多老师只关注自己“表现”得如何,而忽略了课堂教学的落脚点:学生学会了什么,学会了多少,是否会学了。

6、不少复习课只做到了“温故”,而缺少“知新”——缺少课堂的拓展与延伸。以上是一些共性问题。我认为,老师之间应该形成相互听评课的习惯,应在听评课中开展具有实效性的研讨活动,老师只有在不断汲取、不断反思、不断实践中才能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三.课堂低效的几点原因

1.课堂气氛的营造与课堂气势的形成

经常听到老师抱怨:课堂气氛不活跃,死气沉沉。其实探究这一现象的原因,责任并不全在学生,更多的是老师的教学方式与课堂行为习惯导致的。我认为课堂气氛的营造与课堂气势的形成与老师的情绪状态有很大的关系。一个人的心境影响着一个人的情感,情感影响着情绪,而一个人的情绪又具有弥散性和感染性。如果老师上课时表现的颓废悲观无精打采,情绪低沉闷闷不乐,说话时语调平平、声音低小,语速过于迟钝缓慢等都会使课堂气氛“黯然失色”。这样的环境会造成学生课堂思维迟缓、注意力不集中、课堂活动也会无精打采;甚至有的老师把生活中的情绪带到工作中来,盛怒粗暴咄咄逼人,都会导致课堂气氛的紧张,学

生情绪的不安,使学生心里处于紧张压抑状态中会直接影响课堂效果。反之,如果老师带着轻松愉快、和谐愉悦,激情饱满,精神振奋的情绪,甚至是带着歌声来上课,自然会营造一种“特别精神”的课堂效果,会使学生心里乐滋滋的,思维也格外敏捷,与人互动交流也会格外轻松愉快。当然,不同的课型需要不同的课堂气氛,需要老师创造不同的课堂气势,也就是说,老师在上课时也需要造势。课堂是激情的课堂,老师应该满怀激情地来上好每堂课,不能只是“温温柔柔的”。然而,不少老师讲课时从头至尾一个调值——平调,语调平平、讲课走不进文本,不讲究情感的抑扬顿挫,;甚至有些老师“波澜不惊”的神情、神态也压抑了学生激情的发挥。听课的学生面对缺少激情的老师时,他们的激情自然也被压制了。另外,肢体语言的运用也是非常关键的,好的肢体语言的运用也会点燃激发学生的热情。如有的老师讲课时,时时用眼神、手势来激发学生和学生进行沟通交流,以达到和学生心灵交汇的效果。

课堂是温柔的,我们不应带着粗暴而来;课堂是圣洁的,我们不应带着鄙俗而来;课堂是谦卑的,我们不应带着狂妄而来;课堂该是给人以幸福、满足、快乐与鼓舞的,我们不能带着贫乏、疲惫、沮丧抑或盛怒而来;课堂是给每一个学生的,我们不应把它只留给了自己。

2.教学目标定位、设置的问题

①教学目标缺少层次,没有梯度;目标定位不准,不够突出。例如,某老师教学古文复习(复习了两课古文)课时其中一个目标定位为“诵读课文”,到了复习阶段还停留在读的基础上,恐怕就不合适了。在复习阶段应当突出复习中的重点、复习中的难点、在巩固基础知识的同时进行拔高性复习、拓展牵引性复习,而不是对已学过的旧知识进行简单的重复,应该对知识层面有所提高与加深。

②有些教师对教学目标的制定不明确,把教学重点、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混同起来。如,某历史老师确立的教学目标是:“一五计划建设成就,三大改造的意义;中共八大的地位、大跃进、人民公社的原因;文化大革命的性质和教训。”老师列出的是学习的重点内容,而不能作为学习目标。

③教学目标的设置较为含混,缺少层次性和清晰度,如,某小学语文老师教授《修改病句》时,定的教学目标是:A.会修改病句,掌握一些常见的病句类型;

B.能找出句子中的毛病,并加以修改;

C.重点:寻找原因,不改原意。

④还有些老师只是快速的出示了教学目标,甚至学生没有看清、弄明白教学目标就一带而过,更缺少对教学目标的简要解说,这种教学环节的设置就只是一种摆设。出示教学目标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做到心中有数,而不仅仅是老师的一个教学环节。

⑤对于小学低年级的小孩来说,老师没有必要一次性地把教学目标形式化的在讲课前呈现出来,因为小孩子的注意集中力是非常有限的,他们的自我控制能力较差,老师刚刚说过的,一会儿俱忘了,及时把目标有所呈现,也应该把整体目标分化到每个教学小环节中去,利用短暂记忆、兴趣教学、快速完成。小学低年级教学目标是否出示的问题一个值得大家探讨商榷的问题。

3. 教案设计方面存在的问题

不敢对教教材内容进行合理的整合,敢于取舍、有所突破,教学设计太过于循规蹈矩。有些教师不是根据自己的教学实际来设定自己的教学案,而是每堂课都是一种固有的模式,课堂教学的设计拘泥于教学参考书或辅助资料,教参上怎样说,自己就怎样一步一步的去做,课的设计没有自己的主导思想,不是根据自己的学情、教情来做自己的教案,做不到以学定教,更不用说根据自己的思想、

自己对文本的认识来设计课案了。这样的设计缺少个性、教学环节呆板,重点不突出、教学内容庞杂,似乎是面面俱到,实则沥沥拉拉,哪一个目标完成得也不到位,就更不用说重点突出,特色鲜明了。当一堂课下来之后,老师们经常这样抱怨:这节课前松了,后紧了,拖堂了……等,更有甚者把原因推脱给学生,说学生表现不积极,配合不好等等。

我认为,所有这些问题的原因就是没有根据自己的教情、学情、教学重点、以及自己对文本的认识来设计教案。如,一位老师教学《芦花荡》时,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本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用几句话来概括。然后,一步一步的引导学生按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经过、高潮结果让学生一步一步回答,结果当学生回答完这一问题时,时间几乎过去了一半,下面的教学内容,人物形象的分析、环境描写的分析无法到位,只能草草收兵了。对课文整体感知的设计用一个问题一带而过即可。(比如,设计这样一个问题:速读课文,看谁能用最短的一句话来概括这个故事?)老师在备课时应该认真分析一下:教什么(教学重点)、如何教(教学思路)、怎样教好(教学方法)这三个问题。

4.教法、学法方面的问题

①对学生学习方法引导不够到位,只是让学生活动而缺少教师合理的学法指导。如,一位老师教学《沁园春·雪》时,有这样一个读的环节:自由读→听录音范读→分组读→指读→齐读等多个读文教学环节,可以说读的方式灵活多样,读得也不算少,但学生读的一直不是很到位,究其原因就是老师在教读课文时缺少了方法技巧的指导(作者的情感是读文的基调,语气语调、轻重缓急是技巧)。还有一位老师教学《武陵春》时,只是让学生读课文——“再读一遍”,“再读一遍,……”,一遍又一遍的读,缺少了读的指导性和目的性。失去了教学的目标,方法也是空白。

②教学环节的低效。布置学习任务较笼统,不够具体明确,学生学习较为散漫,是学习的无效环节。如,一位地理老师复习《东南亚》时,在复习的开始就布置了这样一个问题:今天复习“东南亚”,同学们看一看从××页到××页的主要内容。接下来学生开始漫无目的的翻课本或无所事事,效果极差。又如以为初中语文老师讲新授课《亲爱的爸爸妈妈》时,在导入新课之后,出示了很多和讲课内容毫无关联的图片,占用了课堂不少宝贵的时间,毫无实效。

③小组合作学习的无效性。不少班级运用了小组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这无疑是一种很好很有效的教学方法。可是我们不少老师在运用的时候,却成了一种摆设,流于形式,失去了实效性。具体表现在:学生精力思维不集中,形势松散,讨论问题时不够集中;缺少真正的探究意识和求知意识;学生自由合作探究活动缺少老师的引导和掌控,也缺少一种好的习惯。

5.课堂设计问题的技巧

①课堂教学问题的设置过大或不够具体明确,导致学生找不到学习的切入点。如某老师教学《沁园春·雪》时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词的上阕和下阕各写了什么内容?答案是:上阕写景;下阕抒情。

②问题设计过多,不够集中,不能突出教学的重难点。有的老师讲课时问题设计到十几个甚至更多,有些不成问题的问题都设计到。而在讲解这些问题时,用采用了“青草引小羊似的”教学方法。如某老师设计了满堂的问题。成了“满堂问式”的课型。

问题的设计缺少艺术性,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例如,一位老师讲授《女娲补天》的时候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你能说出女娲是一个怎样的人吗?不如设计

成:学习了课文大家一定都喜欢女娲,你能说一说你最喜欢她的哪一点吗?这样设计可能对小学生来说更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③问题的设计应该讲究梯度和密度、难度。梯度指的是问题的设计要有一定的层次,从易到难,从切入点入手,突出重点和难点,围绕教学目标设计问题;密度是指问题的数量应该适度,不宜多,应该突出重、难点,恰到好处;难度就是根据教情、学情确定问题设计的难易度。我们教学时应该注意把难的问题分化成几个小的问题来突破,过于简单的问题无意义,过于难得问题耗时、费力、效果不好。

④还有不少老师还是泛泛而讲。该让学生自己体验的知识获取过程,老师却代讲;该让学生自己梳理的老师却代替,教师总是担心学生“做不好”。这样长期下来,剥夺了学生思考的权利和能力,闭塞了学生的思维。

6.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运用与教学效果不成正比。

先进的教学手段能够促进教学,多媒体的应用只能起辅助作用。它的有利点在于:扩大教学信息量、化抽象为直观、激发学生兴趣、引起学生强烈持久的视听效果、加深学生的思维认识,能够直观立体的给学生全新的多感官的感受。但是,多媒体教学不能够代替老师的教学,更不能把课堂搞的满堂声、光、电,华而不实,热热闹闹两下子,回味起来还是老样子。

出现的问题集中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课件代替书面;口头代替笔头;学生多了直观感受,缺少了抽象思维和动手能力;课件成了一种摆设,成了一张僵死的小黑板;课件的制作力求简约化,明了化、实用化,忌华而不实。

我认为,对一位教师来讲,媒体的使用及其作用总是有限的,而对文本以及学生潜能的挖掘却是无限的。不断向文本索取,让学生演绎精彩,教学才能走向成功。

7.教师和学生互动的问题。

在听课过程中,有一个切实的感受,就是老师和学生的互动不够理想。要么老师只顾自己讲授、要么老师布置给学生任务人学生自己学习、要么……,老师和学生形不成良好的互动教学关系,做不到“同化教学”。其实,更有效的教学应该是老师和学生共同交流、共同探讨、共同经历知识获取的一个过程,然而,我们更多的老师是把自己当成了传授知识的主导者,把学生当成了知识的信徒。其实老师不是神父,学生也不是信徒。

四.几点反思

反思一:

只有脱下旧鞋子,换上一双新靴子,才能走出一条新路子。我们只有通过不断的向书本学习理论知识,向身边的老师学习实践经验,抛弃那些由来已久的积习,解放自己,也解开一道道束缚孩子灵性的绳索,才能建立一种全新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

反思二:

我们应尽快转变自己的角色,来适应全新的教学。新型教师不再仅仅是“学富五车”的知识型教师,也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管理者,而是学生发展的合作者,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和引导者。教师应从教学中的主角转向为“平等中的首席”。这就要求教师不仅仅是身体走下讲台,更重要的是心灵也要走下来,全身心地融入到学生中去,以心灵感受心灵,以情感感受情感。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尽量具备学生的心灵,走进他们的情感世界,从学生的知识水平、思维角度、文化积累等方面体验和把握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设计教学过程,与学生一起交流,一

起学习,一起活动,进行同化教与学,与学生共同营造一个有利于个性发展的课堂氛围。只有教师把自己从知识的输出者转化为知识的学习者,学习中的首席促进者,才能营造一个民主的学习气氛,每个学生才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才有积极进取的心态,才能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

反思三:

转变教学观,搭建学生展翅的新舞台。新课程强调学生的个性发展,教师一定要改变是想“一刀切”、答案“整齐划一”的传统教学观念,转变教学过程观念。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从培养学生的兴趣入手,树立问题意识,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要变“教”为“导”,以导促“学”。新的课堂就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应大胆地鼓励学生提出自己最想问的问题,老师也提出自己想解决的问题,师生共同搭建起一个能共同展翅的舞台;应当引导学生学会学,学会感知,学会思考。学生的“头脑不是一个要填满的容器,而是一个需点燃的火把”。我们老师所要做的就是擦亮自己手中的那一颗小小的火柴棒,然后悄悄地去点燃那一株要光芒四射的智慧火把。

反思四:

搭建师生互动交流合作的课堂,实现心灵的对话。“教师的独角戏”已被新课改的重拳推下舞台,师生的对话已构建起了新型的课堂。师生之间在传播知识的同时,也在传播着情感,进行着心灵的沟通与交流,思想与思想的碰撞,情感与情感的共鸣,理应在互动交流的课堂上飞扬。老师理应创设充分民主的课堂与人文的课堂,互动的课堂,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心灵的对话,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与欲望。

走近一朵花,你会听到花开的声音;

走近一位学生,你会听到学生心跳的心音;

走下“讲台”,就为自己搭建了一个平台;

解开学生身上的绳索,也放飞了你自己的心灵;

我们一起用心来呵护每一株成长的嫩芽,他定会长成参天大树;

我们一起用力撑起一片蓝天,他们定会像鸟儿一样展翅飞翔……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明天,我们还等待什么呢?

(注:本文已选入“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教育部课题《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的教学策略研究》”的《研究资料选编》)

初中语文课堂无效教学行为的反思与对策【摘要】

教学行为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影响学生学习的一切活动和表现,贯穿在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教学过程中,如果教师的教学行为偏离教学目标、违背教学规律、忽视教学对象,这样的教学行为是无效的。无效教学行为严重干扰教学效果,对新课程的实施产生负面影响,却常常不为老师所注意。本文结合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实践,对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无效教学行为的现状进行分析和反思,以探索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对策。

【关键词】

课堂教学无效教学行为反思与对策

教学行为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影响学生学习的一切活动和表现。教学行为贯穿在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有效的教学行为是指能够始终围绕着教学任务,有效地引导学生学习,并能根据学生学习的具体状况作出迅速而正确的调整,妥善处理各种问题,有效地促进学生学习的行为。无效的教学行为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偏离教学目标、违背教学规律、忽视教学对象而产生的诸多违背新课程理念的教学行为,它包括教师的语言欠妥、动作欠妥、仪表欠自然、教法欠科学等【1】。无效教学行为表现为教学的盲目性、无序性、专制性、生疏性和粗陋性等特点【2】。无效教学行为严重干扰教学效果,对新课程的实施产生负面影响,却常常不为老师所注意。反思今天的语文课堂,我们不难发现,有些语文课堂一味标新立异,流于形式,忽视了真正重要的课堂实质,教学效率低下,学生的语文素养得不到真正有效的提高。

本文结合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实践,对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无效教学行为的现状进行分析和反思,以探索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对策。

一、语文课堂无效教学行为的现状分析

1.片面追求学生个性化,淡化课堂秩序。注重个性发展和强调面向全体学生是实施课程标准的亮点。但部分教师片面追求学生个性的充分发挥和课堂的积极活跃,人为地淡化了课堂秩序,从而走向了另一个极端。我们对语文课堂进行观察,经常会发现这样的课堂状态:课堂上,有的学生兴趣所致,不加思考,不顾他人,率性所为;有的学生心不在焉,似听非听,似学非学;有的学生则游离于课堂之外,做些与学习不相干的事。在语文课堂上学生自由有余而约束不足,而课堂秩序的涣散必然会导致课堂教学的无效。

2.为质疑而质疑,冷落教学内容。课程标准下语文课堂的最大特点就是学生的活动积极性明显增加,课堂气氛更加活跃。但是,有的教师为了追求课堂效果而冷落了主要的教学内容,为质疑而质疑,为讨论而讨论。现在的许多老师虽然注意到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采用合作学习的方式,引导学生广泛参与,但只要学生有疑问,无论难易甚至是一些毫无讨论价值的问题,教师都要组织小组讨论。这种看似热热闹闹、生气勃勃的交流互动,其实却是一种无效的教学行为。

3.为表扬而表扬,缺少适度批评。课程标准特别强调对学生的激励性评价和肯定性评价。因为恰当的激励,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和积极性。当学生的智慧火花闪现之时,教师给予肯定无可厚非。但如果鼓励肯定过于泛滥,那么这样的鼓励肯定就失去了它应有的价值和意义,因为超值的嘉奖会让学生产生惰性,长此以往,被夸奖的学生就会“逐渐迷失了自我”并且在无形中压制着其他同学。有些教师过于频繁地使用激励手段,有意无意地放

大激励的作用,其结果适得其反。一个没有批评和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是不利于学生完整人格的形成和健康心理的发展的。

4.课堂教学不能针对学生的学习实际。有些教师教学设计老做“表面文章”,重视花样翻新,学生不能“学有所得”,这样的教学实际是无效的。课堂设计不符合学生的身心特点,不能准确地认识、判断学生,无法进行师生互动。有的教师课堂引入太多,作业配置不恰当,数量过多、难度偏大。有的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分析不透彻,使本来大部分学生已经掌握的教学内容占据了太多的课堂时间,直接导致课堂教学的无效性。

5.无效的语言表达行为。教师用语不规范,语言表达不够清晰准确。教师教学过程中,每堂课都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一些无效的语言,有些是辞不达意,有些是语病、废话或口误。有的教师为了活跃课堂气氛,引出更多笑声,时不时地讲些自嘲式的幽默,但这笑声里并无智慧的启迪。教师在课堂上的随意发挥,信口开河,既抓不住课堂教学的重点,也完不成教学任务。有的教师把教案中的书面语言转换成口语化的语言虽然有助于学生的理解,却因说话带有太多的口头禅和多余的语助词而影响了表达的准确性与流畅性,也影响了学生的理解。

6.语文教学脱离生活。语文知识源于生活,用于生活。课程标准强调语文学习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有些教师的教学行为囿于旧有习惯的影响,过于注重知识体系的完整和建构,由语文到语文,使课堂教学成为教师讲解知识,炫耀术语的学术讲座。学生缺乏学习的体验,课堂不能唤醒学生沉睡的潜能,不能激活学生封存的记忆,不能开启学生幽闭的心智,不能放飞学生囚禁的情愫,这样的课堂自然是低效的,甚至是无效的。

二、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对策

如何解决语文课堂教学中出现的无效行为,使我们的语文课堂能真正得到新课程的精髓,从而提高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率?要回答这个问题,头绪比较多,本文无法从具体的操作层面来一一寻求问题解决的答案,只是从教学理念上做一些探讨。

1.关注学生,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1)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罗杰斯说:“成功的教育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氛围。”“亲其师,信其道”,初中生的心理特点告诉我们,如果学生对一个老师有好感,对这个老师教授的学科他就愿学乐学,学习成绩也会不断上升。要让学生对语文课堂保持浓厚的兴趣,教师的人格魅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的人格魅力既来自课堂上的才华和能力,幽默风趣的个性,对学生的关心也是必不可少的。所以,教师要深入学生,做他们的亲密朋友。师生关系和谐,才能创建有效的课堂氛围,才能顺利开展教学活动。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创设轻松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可以让学生产生良好的心理效应,处于积极的情感状态,从而主动而愉快地学习。

(2)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学生学习内驱力的激发光靠说教是不够的,兴趣是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内部动力,是学生积极认识事物,积极参与活动的一种心理趋向。兴趣

越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越高,掌握知识就越快。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运用恰当有趣的例子,活跃课堂气氛,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培育学生的学习需求心理,使学生自觉地将注意力集中到课堂上。这是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前提条件。教师可以通过精心设计导语、精心设计启发性问题、利用课本插图等手段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可以通过图片、视频等多媒体手段,创设教学情境,从而达到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目的。

(3)尊重学生学习的实际水平。教学活动的最终目标是有效促进学生的发展。教学活动的任务是解决学生现有的认识水平与教学要求之间的矛盾,为学生的学习而设计教学,是教学的出发点,也是归宿。所以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充分尊重学生的学习实际,找准学生学习的现实起点,顺着学生的思路设计教学过程。教师在课堂上要善于倾听学生的发言,关注学生的想法,及时抓住学生的知识经验的变化状况,及时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了解学生的现实的状态,不断地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适时、果断的对自己的教学环节进行调整,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课堂教学不能仅仅只按照教师“教”的思路主导,而应根据学生“学”的规律进行,教学活动做到有的放矢才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4)培养学生的语文自主学习能力。叶圣陶先生一贯主张:“在课堂里教语文,最终的目的在达到‘不需要教’,使学生养成这样一种能力,不待老师教,自己能阅读。”这里强调的是学生语文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语文自学能力的主渠道。学生学习贵在质疑,教师教学贵在设疑。语文教学中疑设何处,关系课堂教学的效率。一般来说,疑应设在讲课的开头、讲课的重难点、讲课的衔接处、讲课的结尾以及教材中易使人乏味的地方。教师要通过课堂教学训练并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效教学的实现依赖于有效的课堂,而有效的课堂的形成必须立足于学生的成长,只有通过学生的自主活动和自主学习,才能更好地推进有效课堂,促进有效教学的实现。

2.关注教师素养,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1)增强课堂效益意识。实现课堂效益的基本保障在于以学定教。增强课堂效益意识,要求教师要制定科学的、合理的、可行的教学目标,选择适当的、可行的、有效的教学方式。教师要以学生如何有效获取知识,提高能力的标准来进行课堂教学。课堂设计要有助于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有助于学生有效内化知识与信息,要重视学法的指导,在教学中恰当地渗透中考的信息,拓宽教学的内容。

(2)及时有效地获取学情反馈。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需要教师多途径地、及时有效地获取学情反馈。教师要能从学生课堂的学习情绪中获取反馈信息,及时并合理地调整教学思路和教学设计;从学生朗读、答问、质疑的学习活动中获取反馈信信息,因势利导,适时点拔;从学生的口头和书面练习的中获取反馈信息,及时地查漏补缺;从课后征询学生的意见中获取反馈信息,认真加强“教”与“学”的协调。教师要制定一套科学的、可操作性的、激励性的语文学习效果评价制度,坚持对学生的听课、作业、笔记等方面进行跟踪,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复习状态与状况,以便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做出针性的调整,从而优化课堂教学。

(3)培养教学反思的习惯。教学反思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保证,它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教师要养成自身经常进行教学反思的勇气和习惯。教学反思常常是从教学这一层面开始的,即反思课堂情境中各种教学策略、技能与技术的有效性。比如一节课选择了哪些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是否合理,是否有效地达到了预期的目标,教学中还存在哪些问题,有哪些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等。更高层次的反思则是反思自己的教学是否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是否体现新课改的要求,是否努力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是否充分利用了学生身上的课程资源等【3】。反思的目的在于发现问题,为课堂教学合理地进行教学决策和教学选择,优化课堂,从而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益。

3.关注生活,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认为:生活决定教育,生活含有教育的意义和作用,实际生活是教育的中心,教育的意义在于改造生活。

课程标准强调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强调自主学习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要求在教学中十分关注学生的态度、情感,把教学目标定位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价值观三个维度上。课程标准提倡“密切与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生活,关注学生全面发展”。

语文源于生活,语文教学要生活化。语文教学生活化是一种以植根于学生生活世界,关注学生现实生活,引导学生不断超越现实生活,改善当下生存状态,提升生活质量为主旨的教学形态。这种教学形态重视知识内容与生活经验的联系,强调激发求知欲,驱动知识的建构,它能使语文课堂生活丰满,充盈学生的生活经历,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能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构建生活化的语文语文课堂,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一种重要途径,需要注意两点:(1)教材的生活化

目前使用的语文教科书,有不少课后研讨与练习,口语交际、综合实践活动都与生活相结合,颇具探索性,它们能引发并激起学生的探索和思维的活力。

语文教科书的编排将语文从条条框框的分析还原到多彩生活的展现,把本本、教条似的知识传授演绎成灵活多样、巧妙自然的延伸、迁移、拓展。实践证明:紧密联系生活,语文教学就生动有趣。教师乐教,学生乐学,事半而功倍;脱离生活,语文教学就枯燥无味,教师教得累,学生学得苦,事倍而功半。

通过这些问题,我们可以帮助学生就语文大观园中美丽的景点有所体验并准确理解进而进行描述,促进学生的自主思考和审美表达。这样把语文学习融入生活,便营造了一种和谐的学习气氛,把给学生造点压力变为给学生添点动力。由牵着学生走变为推着学生走,并期待他们能自己走。

(2)生活的语文化

教育家吕叔湘曾说:“语文课跟别的课有点不同,学生随时随地都有学语文的机会。逛马路,马路旁边的广告牌;买东西,附带的说明书,到处都可以学习语文。”当代著名语文教育家刘国正也说过:“语文天然是与生活联系在一起的,语文是反映生活又反过来服务于生活的一种工具。”的确,语文的足迹遍及生活的每一个角落。主持演讲、颁奖致辞、讨论答辩、座谈采访、写短信发邮件、听广播看电视等等,这些都是语文听说读写能力的用武之地。语文课堂教学要引导学生关注校园生活、关注日常生活、关注社会生活,积极寻找生活与语文教学的结合点, 让生活成为学生学习的舞台。语文课堂教学注入生活的气息,语文课堂还原成为生活的窗口,语文课堂才能够成为学生思想成熟、精神成长的的一片芳草地。语文课堂的效率才能得到保证。

【1】崔承志姜连国《新课程实施中无效课堂行为分析》(《山东教育》2006.5)

【2】钱桂林《无效课堂教学行为的诊断与矫治》(《教书育人》2000.3)

【3】童贤忠《如何提高品德与社会的课堂效益》(《科学教育前沿》2010.8)

(注:本论文获北仑区2013年初中语文论文(案例)评比一等奖)

新课程初中语文课堂作业设计的有效性

关键词:新课程语文作业设计有效性

内容概要:在教学中,无效的教学是没有意义的教学,是在浪费时间。有效的教学方法才是提高学生学习成绩的根本,有效的教学方法才能达到的目标和结果,有效的教学方法是实现教学有效性的手段和途径。因此,课堂作业的设计更应讲求实效性,要充分发挥学生主动做作业的精神,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作业设计的有效性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即作业设计要富于弹性选择,作业设计要注重启发和变性创造,作业设计要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设备,节省时间,提高效率。

作业是学科教学的延伸和补充,是对单位时间内所学知识的复习与巩固,是教师用来检查教学效果、指导学生学习的教学手段之一。教师通过作业可以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并据此调节、改善自己的教学。简言之,它具有以下功能:巩固与延伸的功能,培养(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与发展的功能,反馈与矫正以及交流的功能。新课程改革的主要方向是将教师讲、学生听的“一言堂”式教学变为师生共动、相互促进的合作式教学。教学目标从传授课本知识为中心,转向以促进学生发展为中心。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每一个年轻的心灵里,存放着求知好学、渴望知识的'火药'。就看你能不能点燃这'火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就是点燃渴望知识火药的导火索。在教学中,无效的教学是没有意义的教学,是在浪费时间。有效的教学方法才是提高学生学习成绩的根本,有效的教学方法才能达到的目标和结果,有效的教学方法是实现教学有效性的手段和途径。因此,课堂作业的设计更应讲求实效性,要充分发挥学生主动做作业的精神,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此,本文就如何提高语文课堂作业设计的有效性,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几点体会:一、作业设计的有效性要富于弹性选择。

目前,学生的课后作业量相对过重,过滥,水份较多。各种辅导书、复习资料纷至沓来,让人应接不暇,学生们搞得晕头转向,目标不明确,重点抓不住,难点没解决;且对每个学生来说难度不一,所以课后作业所用时间较多,而收效甚微。有的来不及完成和消化,有的难度偏高,造成学习渐失兴趣,产生厌学情绪,加重学生的身心负担,影响课堂教学效率。为此教师要多设计一些多梯级的作业,让不同水平的学生能度衡自己的能力、兴趣和学习效率,

减轻学生的负担。如教师在教《安塞腰鼓》后,可设计以下一组选择练习,让学生自由选择,完成其中的三分之一。

1、安塞腰鼓涌动着生命的力量,展现了黄土地上的阳刚之美,是我国西北的一种地方名鼓,你还知道哪些地方名鼓及其作品吗?

2、本文写作上的显著特点和抒情线索各是什么?

3、用“叹为观止”、“戛然而止”两个短语各写一句话。

4、观察教学课件上的画面上的人物形象和景物,你能用一两句话写出他们的动作神态和景物特点吗?

5、安塞腰鼓产生在我国西部高原,你在电视式报纸上看到有关西部大开发的报道吗?能不能在课余时间向同学们作一介绍或出一其剪报。

6、请你把我国开发西部的事,向家长、邻居请教,谈谈西部开发对我们的影响。

7、你去过西部某城市旅行过吗?有亲戚在那儿做生意吗?如果有,请你把这事写下来,有机会在班上交流,让同学们更好地了解你,也了解西部。

8、你看过美国西部牛仔片吗?如果有,请向同学们说说美国西部与我国西部的印象。9、以校艺术节中某一乐器演奏活动为对象,仿照课文的写法,写一篇300字左右的短文。10、为自己设计一项作业,并完成。

这样一来,实践证明这种作业比统一布置,学生跃跃欲试,热情更高。同时也改变了学生对作业的看法,即作业不再是负担,而是乐趣,是创造。

二、作业设计的有效性要注重启发和变性创造。

赞科夫说:“教会学生思考,这对学生来说,是一生中最有价值的本钱。”贝斯特在《教育的荒地》一书中,也说:“真正的教育就是智慧的训练。……经过训练的智慧乃是力量的源泉。”严格的智慧训练有赖于优良的教学,可见,有效地利用多种途径和方法来启发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智慧的真正发展,也是语文课堂作业设计有效性的重要组成部分。

1.作业设计要启发学生运用巳有知识,经过发散思维和集中思维得到独创结果。这种作业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热情,提高教学效率,减轻学生负担。〈〈变色龙〉〉中有这样一个场景:“‘我早晚要收拾你!’奥楚蔑洛夫向他恐吓说,裹紧大衣,接着穿过市场的广场径自走了。”教师可对这场景,设计如下作业:如果这时人群中有人高喊:“将军的哥哥来了,瞧,那不是他的马车吗?”试想奥楚蔑洛夫这时将会怎么样?请以〈〈将军哥哥的马车来了〉〉为题,口头作一个片断描写。字数在250左右。

这道题的特点是:新颖性,即具有一定的独创性、多向性,即善于从不同的方位、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系统性,即可纵向、横向、逆向不同方向上展开,由一件事或一种现象所触发,产生思维的连动;统摄性,即善于把现有材料统摄起来。这道题,学生可从中得出许多的猜想和想象,课堂气氛活跃,有利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和发挥创造力。

2.作业设计要启发学生具有创新的主观意识。每个人都有一定的意识系统,具有创造性思维品质的人,总是反映了他的意志系统在调节,推动着意识活动的正确运行,能意识到哪些东西是陈旧的,哪些东西是新颖的,从而启发着新的创造。下面是两道训练题:

(1)“m”:根据这个图形,想象它和什么相似相近,能不能在10分钟内找出10个相似或相近的事物?

(2)“公园里,游客都在悠闲地散步,他们突然发现有个青年男子从前面奔来,朝公园大门方向奔去。”请展开想象:发生了什么事,这位中年男子为什么要奔跑?答案多多益善,但一定要合乎情理。

实践证明,这样的作业,学生愿意想,未能完成目标的学生,甚至会要求教师“开开恩”让他们再“冥思苦想”一番,变“要学”为“愿学”、“乐学”。

3.作业设计要启发思维创造的灵活性。即思维主体在进行思维时,能根据事物的发展变化

“随机应变”地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品质。比如“木头”和“皮球”,乍一看,似乎风马牛不相及。如果在它们中间各添加几个概念,就能使它们联系起来。木头(树木)(田野)(足球场)皮球。像类似的作业能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事实证明:这类作业比那些反复多次机械的抄写字词、短语,效果要强,学生积极性也高。

三.作业设计的有效性要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设备,节省时间,提高效率。

现代化语文教学手段主要指幻灯、录音、广播、电影、语言室、电子计算机等。“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现代化教学手段对语文课堂作业的设计,提高语文教学效率具有重要的作用。教师要善于“假物”、“利器”,利用幻灯、录音、影视等手段,就是手、眼、耳等人体器官的延长。利用多媒体教学,改变由教师一讲到底的程式化。在教〈〈木兰诗〉〉前,可组织学生观看由此编剧的美国大片〈〈花木兰〉〉的VCD影片。在美妙的动画视听效果中,学生们都沉浸在那史诗般的境界里,兴趣颇浓。教师可因此设计一些课堂作业,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达到教学目的,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现在学生自主意识强烈,他们肯定不愿长期做被动的听客,希望在教师指导下亲自体会学习知识、锻炼能力、发展智力的甘苦。语言的实践性、社会性、生活性,更要让学生亲自参加听说读写的活动,从而激发兴趣,提高学习积极性。随着家用电器的普及和发展,语文教学手段现代化的条件愈来愈好。学生可以利用录音机预习课文,把作业写在幻灯片上,或直接上电脑操作,有条件可动手在网上索取资料,设计作业,甚至直接实现学生与老师在网络上的对话与交流,如此,作业的时效性就大大的增强。

总之,“讲之功有限,习之功无己。”语文课堂中要“精讲多练”,从“重讲轻练”的传统中解脱出来,提倡精心设计作业,真正做到发展学生能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减轻学生负担。这才是我们做教师的当务之急。

浅谈语文教学中课堂问题设计的有效性

定兴县北田中学卢金喜

有人说:“一堂好课往往起源于一个好问题。”问题是语文课堂教学的心脏。问题是思维活动的起点。问题设得实,设得巧,不仅能“传道、受业、解惑”,而且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开掘学生的创造潜能。因此,好的问题能带动一堂课,好的问题需要设计,一定要有效设计。什么样的问题设计称得上是有效问题设计?那就是每一位语文教师尤为值得深思的了。

一、当前语文教学中无效的问题设计

1、提问“面面俱到”。老师在课上问题设计过多,过于琐碎。学生根本没有多少时间思考,导致“碎问碎答”。这样一堂课下来,没有一个明确的课堂教学中心,学生盲目地被牵着鼻子走,在云里雾里中疲惫不堪,不仅思维受到压抑,而且收获甚少,仅走过场而已。

2、提问“泛泛而谈”。提问分层性不够,针对性不强,不能激发全体学生的有意注意和学习兴趣;要么问题过于简单,没有思考价值,仅以单纯的判断性提问形式:“是不是”,“好不好”,“对不对”等。要么问题过难,对学生只启不发。这种做法只图课堂表面热闹,而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也收不到什么教学效果。

3、提问“步步为营”。单一的“预设”限制了种种的“生成”。一个个提问成为牵引着学生向教师的“教学”设计靠近的阶梯,“提问群”的接连出现成为帮助教师完成教学任务的桥梁,课堂提问随机应变不够,不能根据新情况及时调整纠偏……学生的求知欲无法得到扩张与满足,学生的想像力和创造力就此止步与抹杀,发散性提问、开拓性提问也就无从谈起。

二、提高教学中问题设计的有效性

1、巧妙设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习动机的最现实、最活跃、最强烈的心理因素,一旦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兴趣就会转化为学习动力,表现出情绪愉快孜孜以求,乐此不疲的特点。兴趣也是课堂教学中推动学生探索知识的一种“激发剂”。在语文教学时,笔者觉得悬念法提问,最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选用悬念式提问创作问题情境,容易捕抓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产生跃跃欲式,急于求知的心理,为整堂课的主动学习埋下伏笔。

七年级的学生大多还依赖于父母很多,让他们回味父爱、母爱是最容易的。在上《小巷深处》这一课文时,先设计了一个情景:让学生来说说自己的母亲平时都做了些什么事,特别为自己做了些什么事。有很多同学都积极的站起来向大家叙说自己母亲所做的事情,特别关于自己的事,有的同学在叙说过程中说的很动人。我再问,这些事情是平常小事还是惊天动地的大事。同学们都说,这是小事,而且有些单调。那么面对我们的母亲,我们该如何对待她呢?有的就说了,努力学习;还有的说平常多帮她干点活;还有的提到应该孝敬、尊敬、热爱母亲……我就趁机引导同学们阅读课文,看看文中的“莉”是不是也像我们所说的那样做了。

2、控制数量,提高课堂问题设计的质量。

教学问题是教学目标的转换,是教学目标的具体表述。课堂提问如果找不准切入口,就会犯无的放矢、漫无目标的毛病, 导致拖堂, 把握不住课堂节奏,课堂中师生合作学习的效率就会大打折扣,不能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有效的问题应该是“提领而顿,百毛皆顺”,主导文本研读、对话的大方向,提纲挈领引导学生纵览全局,感悟全篇,做到一“问”立骨。最大限度地调动尽可能多的学生来参与思考讨论探究。因此,在备课设计的问题不必太多,一课只需二、三个主要的有效问题,这几个问题要能牵动整堂课的重点,正所谓“牵一线而动全身”。

《小巷深处》语言浅显明白,对于七年级学生来说,在文意理解上不会有多大问题。因此教学本课,应把“情”字作为重点,引导学生细细品味课文表现了什么情,是怎样表现的。根据教学的重点从学生最有感触的文字入手,然后层层铺开,追寻感人至深的原因。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尊重学生的阅读过程和体验,围绕“在阅读中哪些文字最触动你”“为什么会达到这样的效果”来指导学生进行深入阅读,积累阅读和写作的方法。这篇散文浅显易懂,主题鲜明,感人至深,要紧紧把握作者情感的抒发过程,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母爱的本质。文章的高潮在结尾,不但情节设置出乎人们意料而又在情理之中,而且在表达上颇具匠心,将抒情和描写结合得完美无缺,所以可以从这里入手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深入体会。

3、多个角度,开启学生思维的发散点

课标指出:“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在课堂教学中设计开放性问题,促使学生全面的观察问题,深入的思考问题,并用独特的思考方法去探索、解决问题。

可从体验人物精神品质角度设问,引导学生从文中找出具体描写养母的语句,并讨论:作者描写养母主要运用了哪些方法?从作者的描写中我们可以看出养母是位怎样的人?

七年级学生还不能在习作中熟练运用多种描写方法及形式来刻画人物、突出中心,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指导学生学习并掌握通过外貌、动作、语言描写和形象生动的具体描述来表现人物、抒发情感的写作手法,以帮助学生掌握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并提高学生写作记叙文的水平。

可从体验人物现实经历角度设问,请同学们从文章中找出那陪伴女儿成长的母爱都表现在哪里?而女儿对养母的感情又是如何变化的?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让学生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活动方式,自己进入文本、感知课文,并获得

独特的感受、体验与启迪。

除此,还可从体验人物生活启示角度设问,引导学生回忆与母亲相处中最让自己感动的瞬间,重温感动,体会母爱的温暖与幸福。让学生畅谈:该如何对待母爱?如何做一个孝顺母亲的孩子? 鼓励学生,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加深对母爱对亲情的理解。

4、掌握节奏,抓住提问的时机。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问题的出现应该随着课堂教学的情感旋律来设计,让学生感受到问题的自然,另外,教师应该学会仔细聆听学生的回答或疑问或者是不成熟的想法,因为这些来自学生的话语正反映了学生在阅读、理解文本时最真实的原始想法,是学生解读文本的起点。这些可以作为课堂二次生成的出发点,也是学生、教师进行追问的思想灵感与火花,是教师二次备课和教学反思的绝好内容。这些话题的追问与探讨让学生感觉到顺其自然,又紧扣文本,学生容易接受;另一方面,这些追问可以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文本,了解作者的写作目的。经过长期的培养,学生便善于养成这样的思维习惯。”《语文课程标准》也要求学生“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做出自己的判断。”爱因斯坦有句名言:“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因此,教师要善于应变学生的质疑问难,并因势利导,以满足学生的求知欲,并使之生成新的教学资源。美国著名学者布鲁巴克也很精辟地指出:“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自己提问题。”

我们现在都在提倡“简简单单教语文”,但是把课讲得简单一些,并不等于简而不精,单而不丰,简单一些其实就是精练一些。它要求教师在备课环节上狠下功夫,把自己的肚皮“吃”得饱的,并富有全面的营养,然后“大腹便便”地走上课堂。简单一讲,就得要领,就出新知,就解学生心中之惑,使难点疑点全部变成亮点,以致事半功倍,挣得满堂悦色。由此可见,要达到这样的教学,每一个问题的设计至关重要。教师必须研读文本,使设计出的每一个问题,都要问得巧,问得妙,问到实处根处。

告别无效提问成就有效课堂

[作者:诸暨市暨…来源:本站原创阅读:2019次发布时间:2011-7-11 16:42:17]

课堂教学重在引导,而引导之法贵在善问。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的关键所在,提问是否得当,不仅体现了教师的教学基本功,也关系着整堂课的教学效果。巧妙的提问,能给学生更多主动探究,积极思考的机会,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而低效或无效的提问,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使得课堂效率大打折扣,教学得不偿失。下面我结合自己的教学经历,就科学课堂提问方面谈点粗浅的看法。

1.提问过于形式化

教师将课堂提问简单地理解为问答,老师问学生答,教师时而出现类似“对不对”,“是不是”,“可不可以”的提问,学生也就简单地回答“是”,“不是”“对”,“不对”等,这些提问看似有问有答,课堂氛围很浓,实际上这些问答缺乏思维含量,无法达到训练学生思维能力的目的,这样的提问只是流于形式,达不到真正提问之目的。

2.提问具有随意性

教师课前不精心备课,不用心设计要提的问题,在课堂中“想到什么就问什么”,有些问题过于简单,学生不用思考就可以回答,这不但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而且浪费宝贵的时间;有些问题难度大,指向性不明确,使学生无从下手,打击了学习的积极性。另外,有些教师在课堂提问过程中,常会先叫到同学后提问,这种方式常会使被叫到得学生在回答问题时,其他同学不思考,这些提问方式就会失去课堂提问的真正价值和意义。

3.提问没有梯度性

有些较难的问题设计没有梯度或层次性,问题离学生已具备的知识和“最近发展区”太远,学生摸不着底,从而无法回答,导致课堂“冷场”。另外,学生回答不出问题时,个别老师还会训斥学生,殊不知这样会打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得学习受到影响。

4.提问缺乏价值性

教师提出的问题以识记性层次居多,这些问题几乎是低水平的重复,缺乏思维层次的提升,这样的问题不能产生“一石产生千层浪”的效果,不能有效地提高课堂效率。

此外,教师的提问预设性太强,缺乏生成性;只顾优等生,忽视差生;对学生进行惩罚性提问;语言表达不清晰;缺少评价反馈等等,这些都是我们平时课堂提问中存在的弊端。

二、优化课堂提问,成就有效课堂的策略

1、紧扣主题,设计情景性问题

【案例1】七年级上册第四章《物质的构成》同课异构课

(一)故事:庙里,有两个小和尚,一个小和尚每天挑水、念经;而另一个小和尚则每天砍柴、念经,日复一日,但两个小和尚各遇到了问题:挑水的小和尚在想为什么每天挑满的水缸到第二天会少一点点呢?劈柴的小和尚也在想如果木柴一直劈下去最后会劈成什么呢?师:我们先来思考劈柴的小和尚的问题:如果木柴一直劈下去最后会劈成什么呢?

生:可能会劈成许多小木屑生:可能劈到没有了生:可能劈到只有一个个的细胞了师:到底会怎样呢?我们一起来学习这堂课,了解最后到底会成为什么?

(二)魔术:在一个大烧杯中放入两小烧杯,内装着无色液体,盖上盖子,罩上白布,一会儿时间,其中一小烧杯表层出现了红色。

师:是两杯中的液体倒到一起了吗?

这是怎么回事呢?通过这节课的学习看看大家能不能明白其中的奥秘。

【案例2】八年级下册第四章《电生磁》

教师实验:用一节干电池,导线,一个小电阻连接成电路,外面用白纸包裹成条形磁铁的形状,通电后平行地放在小磁针上方。

师:你看到了什么现象?生:小磁针发生偏转

师:那大家猜我手上拿的可能是什么?生:(异口同声)条形磁铁。

师:是不是这样呢?(老师揭开外面的白纸,学生露出惊讶的表情)现在你最想知道什么问题?

生:不是说磁体周围存在磁场吗?难道这样通了电的导线周围也存在着磁场?……

师:这就是我们今天这堂课要解决的问题……

分析:案例1中是“绍兴市书圣大学堂”上过的两堂课,前面一堂课是台州市初级中学金京生老师上的展示课,后面一堂是我的一个尝试。同一课题,金老师创设了一个故事情景,我采用魔术实验,两个引入都紧扣主题,提出了与本堂课有关的问题,明确了本节课要探究的问题和研究的方向。案例2中老师用实验开门见山地使学生在认识上产生冲突,很自然地引入课堂,整堂课由“难道通了电的导线周围也存在着磁场?”的提问作为出发点,很顺畅的进入到下面的各个教学环节,学生的情绪高涨,迫切地想寻找问题的答案,课堂教学效果非常好。

教学中,一个生动有趣的故事,一个直观的实验,一个新颖的魔术,一件时事背景,一个重大的科技发展或成果等,都能唤起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如果趁此提出相关的问题,学生必然会因好奇或感兴趣展开对问题的探索与思考,积极地去寻找问题的答案,课堂教学效果自然事半功倍。

2、因势利导,设计启发性问题

【案例3】七年级上册第四章《物质的构成》

师:观察方糖:用放大镜观察它,你发现了什么?生:它是由很多小颗粒组成

师:这些小颗粒可以再分吗?怎么分呢? 生:肯定可以再分的,把它对磨碎变成粉末

师:(学生实验后)你观察到了什么现象?

生:我们组磨成了像面粉一样的小颗粒,粉末状颗粒的比原来方糖的小颗粒还要小。

师:你认为磨成的粉末还是方糖吗?为什么?生:是,它只是变小了,没有变成其它东西。

师:有没有办法使它变得更小呢?生:有,可以把它溶于水(学生实验)师:它没有了吗?生:有,它分散到水中去了,水变甜了【案例4】八年级上册第一章《水的浮力》

师:船从海里开到河里是沉下去一些,还是浮起来一些? 为什么?

生1:因为河水的密度比海水小,船开到河里受到的浮力减小,所以要下沉一些。(大部分学生赞同。)

师:河水的密度比海水小,这一点说得很好。但是,轮船无论在河里还是在海里,都是什么状态?此状态的条件是什么?

生2:物体受到的浮力等于重力。

师:在行驶过程中,它受到的重力变化吗? (齐生回答:不变)

生2(立刻举手):哦,我知道了,轮船从海里开到河里时,由于它受到的重力不会改变,所以,船受到的浮力也不变。但是,河水的密度小于海水的密度,船从海里开到河里时排开河水的体积要大于它排开海水的体积。所以,它就要下沉一些。

分析:这2堂课都是自己的教学实践,案例3:“分子概念的建立”是本堂课的重点和难点,难在微粒小,肉眼看不见,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联系不上,所以我在引导学生从看到小颗粒到研磨成更小的颗粒再到溶于水看不见颗粒的过程中,始终启发性地提问学生“蔗糖还存在吗?”,让学生感知整个过程只是蔗糖的颗粒变小了,最后蔗糖是以极小的微粒——分子存在,这一过程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案例4是我们教学过程中经常遇到的情形:学生的答案对了,但其中的理由解释不清甚至错误。当该学生解释错误时,我没有直接否定,而是肯定其正确之处,然后启发学生找出其中不变的量来解决此类问题。

在科学课堂中,教师不能代替学生学习,不能简单地给学生一个结论,而是在于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体验和思维活动掌握获取知识的过程和方法。教师善“启”,学生才能“发”,启发性的问题能引导学生主动探索,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3、循序渐进,设计层次性问题

【案例5】八年级下册第二章《空气》: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设计如下问题:

(1)实验中你观察到哪些现象?

(2)水为什么会被吸到左侧集气瓶中?通过实验得到什么结论?

(3)要保证实验成功,你觉得对红磷的用量有什么要求?对实验装置有什么要求?

(4)实验中是否可以用木炭、铁丝来代替红磷?为什么?

(5)某同学在实验中测得氧气的体积小于1/5,你能分析可能的原因吗?

(6)从实验中你还能推知氮气的有关性质吗?

分析:从案例我们可以发现:问题1和问题2主要是基本的简单问题,面向全体学生,特别是基础差的中下学生,问题3和问题4具有综合性和灵活性,主要面向中等生,考查学生把知识转化为技能的能力,以达到知识同化的目的,问题5和问题6具有开放性,对学生的灵活运用知识能力要求较高,面向中上等学生,以发展他们的创造力,分析问题能力,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设计的6个问题层次感很明显,不同难度的问题要求不同层次的学生来作答,使每位学生都得到了发展。

学生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我们在设计问题时应考虑到梯度和层次,由浅到深,由易到难,

层层推进,使各个层次的学生在同一课堂教学中都有所收获,然后把学生的思维引入到新的高度和深度。

4、活跃思维,设计开放性问题

【案例6】七年级下册第四章学习完《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后的复习课

师:地球不停地自西向东自转,那假如地球不自转,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呢?(4人小组讨论)

生1:我觉得如果地球不自转,那就没有白天和黑夜了。

生2:不对,应该有白天和黑夜,只是半个地球永远是白天,半个地球永远是黑夜。

生3:假如地球不自转,那地球上就没有生命了,因为地球不自转了,那有半个地球永远是白天,气温会升得很高,而另一个半球永远是黑夜,气温会很低。

生4:我觉得地球不自转,地球上仍然会有生命,他可以在白天和黑夜交界的地方生存,因为那里气温既不会太高,也不会太低。

师:不错,同学们讲得都非常好。还有同学要发言。

生5:我觉得如果地球不自转,地球上也不可能是半个地球永远是白天,半个地球永远是黑夜。

师:请你告诉大家,你为什么会这么想呢?

生5:因为老师只是假设地球不自转,并没有说地球不公转,由于地球在围绕太阳公转,所以地球上不可能半个地球永远是白天,也会有夜晚的,只是白天和夜晚都很长。(学生和听课老师给予了热烈的掌声)

师:这位同学认为地球不自转,地球上也存在昼夜更替的现象,只是周期更长,那会有多长呢?

生: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圈是一年,所以昼夜更替的周期也应该是一年。

师:如果真是这样,那我们的生活又会是怎样的呢?……

分析:本案例是参加教研活动时一位老师上课的一个片段,从学生的回答可以看出,课堂气氛很活跃,学生基本能相互评价自己的回答,尤其是第5位学生的想法,这可是我们老师自己也没有预设到的,让听课的老师也产生了惊喜。这些学生想象力极为丰富,已经将所学的知识运用起来,思维达到了最大程度的发散,这也是平时教学中最想看到的一幕。

在科学课堂中,我们应该尽可能地为学生设计开放性问题,这些问题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另一方面可以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培养创新能力。在初中阶段,类似地:在学完重力和摩擦力后,可以设问:如果没有重力或摩擦力,世界会变得怎样?在学完《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后,可以设问:如果声音传播速度变慢(快)了,会变得怎样?学习了《物质的构成》后,可以设问:假如你是分子,你会怎样介绍你自己?在测定“小灯泡额定功率”的实验中,除按课本上的方法测定小灯泡额定功率外,对条件适当改变,可设计如下问题:已知电源电压,小灯泡的额定电压,

(1)若缺少电流表,但多了一个阻值已知的电阻,怎样测出小灯泡的额定功率? ,

(2)若缺少电压表、但多了一个阻值已知的电阻,怎样测出小灯泡的额定功率?

(3)若电压表量程小于灯泡的额定电压时,有一个阻值已知的电阻,怎样测出小灯泡的额定功率?

总之,课堂有效提问是一种教学手段,更是一种教学艺术。科学探究教学中,教师选择合适的策略进行有效提问,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氛围,使学生的情绪处于最佳状态,而且可以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开发学生智能,发展他们的创造能力,提高科学素养。让我们每位教师,不断地探索有效的课堂提问,告别低效或无效的提问,成就高效的科学课堂。

参考文献

[1]周青.科学课程教学论.科学出版社.北京,2008.1

[2]黎奇.新课程背景下的有效课堂教学策略.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3]陈邦华.科学探究教学中教师提问的误区及对策.中学物理,2010.8

[4]吴方春.“问题串”在数学探究教学中的应用.职业教育研究,2008.1

有效提问实际上是使用有效的策略来提出有效的问题,这实际上包含了两个主要方面:第一是有效的问题;第二是有效的提问策略。不管是提问时所使用的策略还是问题,都具备了有效性,这样才能在课堂是实现有效提问。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实际上是很难使用量化的方式来制定出程序,并且一个问题是否有效实上是具备相对性的,不能对问题的有效性进行绝对的判断,所以需要从现实的课堂教学中去研究有效提问的基本特点,进而更好的把握有效提问。有效提问这一概念是针对无效提问与低效提问提出来的,为了更好的界定有效提问,需要明确何谓无效提问与低效提问,还有其各自的基本特点。

首先来看无效提问。无效提问指的是教师所提出的问题是无效的,这类提问主要包含了以下几种类型的问题:(1)答非所问的问题。这类问题一般的特点是对学生的基本想法不关注;对学生所表达出的想法不敏感;问题和学生无关;没有认清学生的认知水平。(2)非常复杂的问题。这类问题无视学生的理解能力与认识水平,或者是问题的范围很大,因素很复杂,说法众多。(3)教师能回答的问题。由于教师上课习惯的原因,学生在掌握教师提问的特点后,能够猜测到教师提出问题之后就会马上回答出来。这类问题的动机可能是引发学生的思考,但是在很短的时间之内,学生是不可能回答上来的,教师便自问自答;不需要学生来进行思考;只有教师一个人知道问题的原因。(4)令人难堪的问题。比如“你怎么会不知道呢?”[⑧]这往往会让学生的自尊心方面受到很大的打击。

再次来看低效提问。低效提问的问题一般是模糊问题、琐碎问题与抽象的问题等,这些问题看上去貌似很简单,但是假如教师无休止的问下去的话,肯定会让学生感到反感,让问题变得越来越复杂,答案越来越模糊,这种模糊性的答案实际上并不是教师所看到的。

通过对无效提问与低效提问的考察,有效提问实际上指教师有目的、简洁明了的提出简短并且是发人深省的问题,能引发学生的积极的回应与回答。有效问题的标准是:能够产生较为复杂的心理方面的活动效果,是经过需要分析、综合、评价与解决问题的活动;能够将问题进行清楚描述,并使学生理解教师问什么;教师提出的问题应该使学生能创造性与明确地做出相应的回应;问题的提出应该是恳请式的,让学生能回答出其最好的想法;让学生考虑重要的问题;尊重学生情感与意见的问题能产生好的气氛,使得学生能充分发挥自身观点之后,感觉到轻松;学生能从教师提供的材料之中对问题进行推导,允许其已经掌握好的知识去理解主要内涵;问题之中带有“为什么”的字眼,能帮助学生更专注思考问题等等。[⑨]

上面对有效提问的含义的研究中,可以发现有效提问的基本特点:一是清楚,主要是教师在提出问题清晰,让学生明确应该怎样回答;二是有目的性,教师提出的问题要具有针对性,教师要明确提出问题的真正目的何在,提问的真正目的是能激发学生想象力和提升语言表达的能力。三是有组织,教师在提出具体的问题之前,需要对材料进行精心组织,根据学生认知发展层面与材料自身的发展顺序,能提出有意义的问题,让学生能形成清晰事件逻辑顺序,并和原有的知识构建新的联系;四是教师提出的问题做到简洁,冗长的问题很容易引起学生在理解上存在的混乱;一次只能提问一个问题,不要将多个问题罗列在一起,与此同时两个或者是多个问题很容易引发学生思维方面的混乱,很难把握好准确的答案;五是教师提出的问题需要能让学生积极思考并作出积极反应,问题需要具备认知方面的难度,学生按照线索,经过考虑之后,能够获得自身答案并使用清晰地语言表达出来,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也能够感受到学习方面的快乐。

学生学习的过程是不断调动思维器官,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一个过程。所以,高效率的教学离不开提问。提问好比磁石,能对学生产生强烈的吸引力,激发学生学习的求知欲;提问是有效途径,能帮助学生提升其综合素质,不断从一个成功点走向另一个成功点。

三)设计问题的策略

提问不仅仅是一种教学的方法,更是门艺术。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实践证明,教师设计的问题到位,提出问题的水平越高的话,积极调动学生参加到课堂教学中的热情,激发学生思维方面的积极性,让课堂都充满学生的求知欲,迸发出智慧的火花,进而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提升学生思维创新方面的能力。

第一,问题设计要凸显目标意识[13]

所有教学活动的出发点与归宿是能完成教学目标。在进行课堂提问之前,教师需要考虑应该提出什么样的问题,还应该考虑提出这样的问题具体缘由何在。课堂提问突出目标意识,才能充分发挥好教师的主导性的作用,这样更容易完成教学目标。比如教师在讲授《捕蛇者说》这篇文章之时,教师可以仅仅围绕着“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这一教学目标,来设计下面的几个问题:(1)“永州之野产异蛇”中的“异”体现在了哪些方面?(2)从作者写作的意图来看,其想要突出的是哪点,为什么?(3)蒋氏的祖父与父亲都死在了捕蛇这件事情上,而自己也出现过几次差点有死的危险,但是为什么不肯去更役复赋?等,通过对上面问题层次性的设计是为了凸显“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充分了解作者写作本文的意图:揭露封建社会横征暴敛的罪恶,对广大劳动人民悲惨遭遇的同情。

第二,要根据教学的需要,为成绩好、中、差等各类学生设计相应的问题

在语文课堂提问中,教师要充分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为成绩好、中、差等的各类学生设计好相对应的问题[14],也就是说针对不同的学生能充分降低其对重点与难点问题理解的坡度,也就是说提问要做到由易到难,层层深入,为不同的学生设计不同的问题。所以,语文教师需要从整篇课文出发,制定有步骤与有计划的系统化的提问,将那些大并且难的问题,逐渐分解成为具备层次性,并且很容易解决的问题,让不同梯度的学生都有收获。比如教师在讲授《变色龙》一节之时,可以采用“梯度提问法”。(1)奥楚蔑洛夫的性格怎样?(2)奥楚蔑洛夫善变的显著特征具有那些?(3)奥楚蔑洛夫虽然很善变,但是其自始至终都没变的是什么?(4)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奥楚蔑洛夫一变再变?(5)作者塑造这一人物形象的意图何在?这样的问题设计很明显是从简到难,这样就可以根据学生成绩的不同,分别对应不同的学生进行提问,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所收获:基础一般的学生通过对前面两个问题得到思考,能掌握本文的主要内容,达到理解课文的目的;基础较好的同学能在领会前面两个问题基础上,理解小说的基本思想;而基础很好的同学则在充分领会前四个问题基础上,深刻理解本文的现实意义,能将写作手法运用于写作之中。

第三,问题的难度要象摘果子一样,学生踮起脚,才能摘得到

教师提出的问题,难度上要是适中,就好比那树上的果子一样,只要学生踮起脚,才能摘到果子。比如在讲授都德《最后一课》的第一部分,教师在教授过程中可以提出以下几个问题:①“我”为什么想别去上学了,原因是什么?②跑到学校后,小弗郎士发现有哪些情况不同往常?等,很明显,这两个问题是不难的,只要学生认真研读第一部分,就能回答问题,让学生在努力之后,就能获得新知。[15]

教学反思的意义和方法

---------------------------------------------------------------最新资料推荐------------------------------------------------------ 教学反思的意义和方法 教学反思的意义和方法所谓教学反思,是指教师对教育教学实践的再认识、再思考,并以此来总结经验教训,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教学反思一直以来是教师提高个人业务水平的一种有效手段,教育上有成就的大家一直非常重视之。 现在很多教师会从自己的教育实践中来反观自己的得失,通过教育案例、教育故事、或教育心得等来提高教学反思的质量。 类型方法反思类型可有纵向反思、横向反思、个体反思和集体反思等,反思方法有行动研究法、比较法、总结法、对话法、录相法、档案袋法等等。 纵向反思和行动研究法即把自己的教学实践作为一个认识对象放在历史过程中进行思考和梳理。 同时不断地获取学生的反馈意见,并把它作为另一个认识对象进行分析,最后把两个具体的认识对象揉在一块儿整合思考。 我思故我在,我思故我新。 横向反思和比较法教学反思需要跳出自我,反思自我。 所谓跳出自我就是经常地开展听课交流,研究别人的教学长处,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通过学习比较,找出理念上的差距,解析手段、方法上的差异,从而提升自己。 当然,无论是运用行动研究法还是比较法,我们都需要学习先进 1 / 9

的教育教学理论,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达到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境界。 个体反思和总结法课后思: 一场课下来就总结思考,写好课后一得或教学日记,这对新教师非常重要;周后思或单元思: 也就是说,一周课下来或一个单元讲完后反思,摸着石头过河,发现问题及时纠正;月后思: 对于自己一个月的教学活动进行梳理;期中思: 即通行的期中质量分析,这是比较完整的阶段性分析。 通过期中考试,召开学生座谈会,听取意见,从而进行完整的整合思考;也可以以一个学期、一个学年或一届教学的宏观反思。 集体反思和对话法集体反思指与同事一起观察自己的、同事的教学实践,与他们就实践问题进行对话、讨论,是一种互动式的活动,它注重教师间成功的分享、合作学习和共同提高,有助于建立合作学习的共同体。 俗话说: 旁观者清,当局者迷,以旁人的眼光来审视自己的教学实践,能使自己对问题有更明确的认识,并获得对问题解决的广泛途径。 教师互相观摩彼此的教学,详细记录所看到的情景。 还可以用摄像机将教学活动拍下来,组织观看。 每个观摩的教师都写教学反思,都以自己的教学实践去分析,促使大家各自思考,然后共同研讨,重在针对教学中普遍存在的困惑,

永威中学先学后教的课堂教学模式

永威中学先学后教的课堂教学模式这是一篇关于永威中学教学模式,永威中学,永威中学课堂教学视频的文章。让学生知道自学什么,怎么学,用多长时间,应该达到什么要求,如何检测等。3、学生自学,教师巡视。(约5—8分钟)操作:学生自学,教师通过察颜观色,了解学生自学情况,端正学六个基本环节: 1、提示课堂教学目标。(约1分钟) 操作:课上通过课件呈现给学生。 目的:让学生从总体上知道本节课的学习任务和要求。2、指导学生自学。(约2分钟)操作:课上通过课件展示给学生看。 目的:让学生知道自学什么,怎么学,用多长时间,应该达到什么要求,如何检测等。 3、学生自学,教师巡视。(约5—8分钟) 操作:学生自学,教师通过察颜观色,了解学生自学情况,端正学生自学态度。 目的:使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动脑,认真自学,挖掘每个学生的潜能。 4、检查学生自学效果(约5—8分钟) 操作:让中差生尤其是后进生回答问题或板演。 目的:最大限度地暴露学生自学后存在的疑难问题。 5、引导学生更正,指导学生运用。(约8—10分钟) 操作:①学生观察板演,找错误或比较与自己做的方法、结果是否与板演相同。 ②学生自由更正,让他们各抒己见。 ③引导学生讨论,说出错因及更正的道理。 ④指导学生归纳,上升为理论,指导以后的运用。 目的:①凡是学生能解决的,就让他们自己解决,真正找出哪些需要教师引导、点拨的问题。②通过讨论、教师点拨、使学生进一步加强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最终形成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6、当堂训练。(不少于15分钟) 操作:①布置课堂作业。 ②督促学生独立完成课堂作业。 ③批改部分已完成的学生作业。 目的:通过完成课堂作业,检测每位学生是否都当堂达到学习目标。 到过永威的人都知道:“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是永威人教学致胜的法宝,是永威中学腾飞的翅膀,是永威经验和永威奇迹的精髓所在。那么,要学习永威经验,改革课堂教学模式,就必须领会永威课堂教学模式的基本步骤和操作流程,现将课堂教学模式的基本步骤和操作流程介绍于后。 1、课堂教学模式的基本步骤 永威中学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课堂教学模式,其基本思想就是让学生人人都会学,人人都学好,全面体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课堂教学改革就是挤水分抓效益。一个学校最大的浪费就是时间的浪费,教学工作也要打假,即低效,假学,教学目标不能实现,就是假学,教学改革就是通过有效的施教,提高学生的能力,对学生不放纵,不放流。这里的误区是:1把先学看成是预习,2把后教看成是教师的讲解,3 当堂达标看成是测试。所谓“先学”,是指学生在课堂教学的开始阶段,按照老师所揭示的教学目标和要求,自己学习教材内容并尝试回答有关的问题。 这里的重点是:1、在课堂上,不是在课外,2、是在教师的指导下,3、是围绕本课的

期末教学反思 总结

期末教学反思 时光飞逝,转眼间一年的教学工作结束了,回头反思这一学期的教学工作,总有许多得与失,本着对学生负责、对自己负责的心态,我认真地备课,注重了解学生的听课感受,根据学生的反映,不断去调整自己的课堂设计;除此之外,我还经常跟同事共同商讨,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课堂组织能力。具体来讲,有以下两点心得体会 课堂45分钟是教与学最重要的环节。堂课能否上好,关键在于教师的准备是否充分,也就是备课是否充分。教师只有认真做好备课工作,才能较好的组织课堂教学。就备课而言,我认为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认真钻研教材钻研教材包括钻研新课程标准、化学课本等。仔细钻研新课程标准让我更明确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所在,使自己在课堂教学中做到层次分明。认真钻研课本则能更清晰的为学生讲解知识点,做到有条有理,层次分明,从而使学生更容易掌握好所学的内容。 2、深入了解学生只有了解学生,教学工作才能做到有的放矢。了解学生包括很多方面,如学生对原有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情况、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等。 3、丰富教学形式随着教学形式的不断丰富,课堂教学

早已不再局限于常规的“黑板教学”,以多媒体教学为代表的各科教学形式极大发展。我紧紧抓住这一变化,积极探索多形式的教学并取得较好的效果。学生的兴趣和对知识点的感性认识大大增强,进而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也大大提高。 课前课后也是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每当我上晚自习时,我不是简单地在教室闲逛,而是充分利用师生短暂的共处时间,解答学生的各种疑难。在辅导过程中,一旦发现有某个问题被集中地提出,我就会马上反省自己的课堂教学是否有哪个知识点教授得不够清晰,并在下次课堂上进行改进后的讲解。实践证明,这样很好地实现了教师和学生、课前和课后的互动。

点的魅力教学反思

点的魅力教学反思 Document serial number【UU89WT-UU98YT-UU8CB-UUUT-UUT108】

? ? 《水墨游戏》教学反思 《水墨游戏》这一课本来属于造型·表现,但考虑到学生第一次接触这类画种,对内容技法都不了解,很难进行大胆地表现。故我把绘画领域侧重放在了欣赏·评述上,希望通过对最基本的知识传授和技法演示让学生有知识可依、有例可照。不至于在第一次画水墨就控制不住水而感到惧怕。 对于这节课我是真的特别喜欢,水墨游戏多有趣啊,一直比较畏惧上这节课怕把教室弄得太乱了,看我朋友上过这节课,我更是想尝试一下,觉得不上太可惜,今天上完这节课,应该说既有成效也有失误,上完这课,我更清楚以后遇到这类课改如何去改善如何去加强了。 教学中我首先将“毛笔的笔锋,水、墨、宣纸的运用”等问题抛给学生,让学生在我的笔墨演示中体会中国画工具、材料的特点;然后再引导学生把自己的体会描述出来,和大家分享、讨论,从而引出对传统笔墨的分析和教授。学生通过自己体验、分析,并和教师一起进行总结后掌握用笔、用墨的基本方法。继而通过由多种笔墨元素组合的现代水墨画作品进行赏析,让他们体会笔墨的情趣、笔墨的神奇、笔墨带给人的美妙感受,激发学生创作欲望。教学中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突破传统美术教学以示范、临摹为主的方式,全方位地解放学生,授之以渔,在课堂上引导学生自由思考、自由交流、自由想象、自由创造,这样不会局限学生的思维,以便以后接触水墨能放得开,达到写意真正的特点——随意性。从学生上课的姿态以及积极思考并回答问题的情况来看,这节课还是比较使学生感兴趣的,并且主要的水墨知识点也通通灌输了一遍,学生有思考、有激情、有乐趣、有收获,体现了本课设计的人文性、合理性、实效性。 在这节课上我设计了许多小游戏来进行,让孩子们在游戏中体验水墨的快乐,激发孩子们对水墨画的兴趣,我选择了较易表现的四个游戏作为尝试练习,很好的减少了大家的“畏难”心理,孩子们也能较好的完成。但在这节课上也有很多的不足,由于第一次上这类课,对于学生的准备工作还没能引导的很充分,考虑的不是很周全,耽误了很长时间,由于班里的孩子很多,桌子之间空隙很小,在走的时候有出现泼墨的现象,这也是在课前没有交代清楚,墨汁到完之后应及时盖好,装水的瓶子应装少量的水就能避免一些意外的发生。 让学生从低年级开始尝试各种美术表现方法,对学生的美术能力的发掘具有重要的意义。水墨画长期被儿童美术教育所忽略,认为它陈旧、僵化,会束缚孩子。其实,水墨画自有其随机、变通、接近童趣的一面。所以本节课,我为学生们能真正进入水墨游戏做了非常重要的理

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反思

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反思 高效课堂是指在常态的课堂教学中,通过教师的引领和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在单位时间内(一般是一节课)高效率、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促进学生获得高效发展。 新学期以来,为了更好的实施新课程改革以及适应新环境下的教育形势,我校全面推进高效课堂改革的进程。下面是我近一个月来对于初步感知高效课堂的几点体会。 一、课前“精心备课和教研”,是打造高效课堂的前提。 常言说得好:“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要有一桶水。”我想,教学也不例外。尽管教师不再是教学中的主角,但他毕竟是“平等中的首席”,因此,教师的课前准备“决定”着一节课质量的高低。最近同行的几节示范课,我很有感触,如此高效精彩的课堂,都是“有备”而来的。课后谈起这些课,老师们都深有体会:课上精彩一刻钟,课下要几天功。老师在课前对教学的内容进行精心的准备,一堂课要学习哪些知识,形成哪些技能,进行什么样的情感教育,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手段,选用哪些好的训练题目,在课堂上如何指导学生在课下有效地学习,用多长时间解决各个教学环节问题,以及整个教学流程细节的精彩设计,都要在课前进行充分的预设与研究。老师们事先把备课组集体研讨完成的导学案发到学生手中,做到课堂前置,作业前移,回收批阅,发现问题后及时反馈。课堂上把导学案上的内容进行再次精选,围绕教学目标,灵活处理,形式多样地展示学习成果。“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课前准备做得越充分、课堂教学效果就会越好。 课前,除了认真备好课,还可以互相听课观摩学习研究,参与教研或者翻阅资料获取教学秘籍。只要有提高教研水平这个意识和愿望,就一定有所收获。个人的精心教研和备课,再加上集体备课的智慧,高效课堂就有了保障。我们从这些高效精彩的课堂中得到一点启示:精心备课和教研,课堂才有高效精彩的可能。 二、课堂上师生、组内、组外生生沟通与合作,是打造高效课堂的基础。 课堂教学模式中实现师生之间和学生之间沟通和合作。引导、启发学生丰富或调整自己的见解。布鲁纳认为,教学过程就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发现的过程,要求学生利用所给定的材料,主动地进行学习,强调要自我思考和探索事物,而不应消极地去接受知识,要像数学家那样去思考数学,像历史学家那样去思考历史,亲自去发现问题的结论和规律,成为一个发现者。这个教学过程是主客交互、建

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学习心得体会

“有效学习”校本研修反思(一)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下面我就结合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几点看法。 一、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创建有效的学习氛围 1.不要轻易对学生说“不”。“不”意味着一种否定,如果运用不当,可能会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课堂提问时,对学生的回答我最常用的评语就是“很好”、“有创意”等,这种做法包含着一种期待的色彩,能使学生不断自我肯定,不断进步。 2.要善于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老师的肯定往往会唤起学生的自信心和自强精神,激励他们积极进取、奋发向上。 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保持有效的主动学习 1.“学起于思,思起于疑” 疑问是思维的火种,思维以疑问为起点,是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手段,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教师在教学中,可以根据教材要求和学生的生活实际,设计一些精致的小问题,引导学生讨论。在讨论中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同时还可以活跃课堂气氛。 2.以幽默的语言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兴趣 数学课是一门枯燥无味的课程,学生厌学、教师厌教。因此,教师要在教学中巧妙地使用幽默技巧,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产生新鲜感,让学生从笑声中明白故事中所蕴含的深刻含义。 3.应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随着多媒体逐渐进入课堂,过去单纯的说教式教学就走到了尽

头。多媒体技术把色彩、动画、音效等有机地结合起来,真正做到“图文并茂”,使学生身临其境,从而收到良好的效果。 三、创造合作学习,达成有效互动 合作学习是培养思维创造性的一种重要形式。在合作学习中,小组成员为完成同一个目标分工合作,相互启发。相互取长补短,加深对问题的理解。具体在操作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分工明确。让每一个学生在小组学习中都有事可做。发材料、做实验、记录数据、发言、总结、汇报等都由不同的学生来承担,使每人在小组学习中都有表现自己的机会,使每个成员都意识到自己是小组中不可或缺的一份子,让人人都成为小组学习的主人。 2.建立机制。必须有意识的强化“学习小组”的集体荣誉感,让每个成员感到自己的行为会影响整组的学习结果,引导学生学会倾听别人的诉说,尊重别人的意见,从而使组内出现“互动、互助、互勉、互进”的局面。 3.适时引导。合作过程中学生活动相对分散,干扰因素相对增多,教师要成为学习小组的一员,参与学习活动,并通过提示、点拨、引导等方法,保证合作学习的顺利进行。 总之,有效课堂是一种理念,更是一种价值追求。我们教师要踏踏实实立足于平时的教学,取出华而不实的花架子,少一些浮躁,多一些务实的探究。在学习中实践,在实践中反思,在反思中改进,在改进中再学习。这样,我们的课堂教学一定能真正达到教学目标,课程改革也一定能朝着健康有序的方向前进。

永威教学模式学习心得体会

精选范文:永威教学模式学习心得体会(共2篇)由王校长亲自带中层领导,深入永威深入学习、了解永威的课堂教学模式,即“先学后教,当堂训练”。这些日子,我们各年级,各学科经过对其带回来的经验的学习,普遍地试用着“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课堂教学结构。所谓“先学”,就是在课堂上,学生按教师提示的教学目标及自学指导,在规定时间内自学相关的内容,完成检测性的练习。所谓“后教”,不是教师漫无目的地教,而是针对学生自学中暴露出来的问题及练习中的错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互动式的学习。学生在自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巡视,准确掌握学生的自学情况,在学生自学之后,教师引导学生“兵”教“兵”,会的学生教不会的学生,教师只作评定,补充更正。由学生自行解决自学过程中暴露的问题。所谓“当堂训练”,就是让学生当堂独立完成作业〔时间一般不少于15分钟),进行严格训练,形成能力,这样,使课堂教学的过程变成学生自学、探索、实践的过程。课堂教学的全过程,以学生的自学为主线。但是,其中的每一步部离不开老师的引导,这如同汽车进入高速公路,如没有引桥,就上不去,如没有路标,就可能上岔路,教师就要当“引桥”,当“路标”。的确,永威的老师已从过去“满堂灌”的“第一线”退到“第二线”,由知识的传授者,变成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迈出了课改的第一步。永威采用“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课堂教学结构,虽只有简单的八个字,但其中蕴含的却是先进的教学理念:“教师的责任不在教,而在引导,教会学生学”;“先学后教,以教导学,以学促教”;教师引导“得当”,学生学习“得体”,从而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正如蔡林森校长所上所说:①学生能不能成才,不是老师教出来的,是学生自己学出来的;②教师走进课堂的任务不是去讲,而是组织学生学;③什么叫完成教学任务?学生学会了才叫完成教学任务。这三句话的核心是学生是自己学出来的,人人都能学好。“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是永威教学致胜的法宝。不仅仅是一种教学模式,更体现着一种“以实务实求发展”的教育思想,播种下的是孩子们的智慧和希望。”下面我结合永威教学模式的学习,将我践行这一教学模式的《一夜的工作》采几个点进行一下反思:首先,我确定了这样的教学目标:1、读读记记“审阅、陈设、极其、转椅、隔壁、热腾腾”等词语。2、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3、理解课文内容,从周总理辛勤工作的精神和简朴的生活作风中,感受周总理的伟大人格。4、领悟本课用朴实无华文字、生活中的小事表现人物高尚人格的方法。这一目标,在出示课题后,指名读完成的。让整节的学习有所方向。接着,我出示了第一次自学指导:指名读课文,师生及时纠正读得不正确的地方。这一过程的实施中,学生精力比较集中,对出现读得不正确的地方做以纠正。特别是对“热腾腾”这个词语,还进行了语言训练。(但我不知道在读能文章过程中安排这样的练习是否得当)第二次自学指导内容是这样的:一边读一边想,课文是从哪些地方面叙述周总理一夜工作的?找出有关的语句,画出来。(工作劳苦、生活简朴)学生学习状态好,主动思考,有交流欲望的占百分之七十以上。第三次自学指导:1、画出周总理工作劳苦的句子,加以体会。2、画出周总理生活简朴的句子,加以体会。(时间为五分钟)这部分是本课学习的重点部分。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虽然在看书,但学生内在的积极性并没有充分地展现起来,致使在交流过程中,我仍是走了老路子,并没有很好地把握差生的展示机会,指名那些举手的同学回答。只培了“尖”没有补了“差”,一半以上的学生还是在听的状态,没在主动思考状态。这是我这节课最有感触的地方。那么如何能让孩子进入自主学习的状态,这是我在以后的实践过程中需要重点解决的地方,即: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实现紧张高效的学习氛围。课后我反思着,要想真正把永威的“先学后教”理念结合我们的实际加以运用,我还急需更深地领悟永威的教学理念,急需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与能力,极需强化自身的教学基本功……我想经过一个阶段的实践,会有所收获的。期待着。永吉县实验小学李艳霞 [永威教学模式学习心得体会(共2篇)]篇一:学习永威小学教学模式心得体会 “先学后教当堂训练”

教学工作总结与反思

教学工作总结与反思 2018教学工作总结与反思 质量是学校生存发展的基础,是学校的生命。一年来,我校能够紧紧围绕区去年教学工作会议精神,运用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向 老师提出了在激励中进步、在互动中提高、在反思中发展和学中思、思中做、做中悟、悟中创的口号。同时坚持教学管理创新化,采取 了行之有效的教学管理策略,深化了课堂教学改革,教师的教育教 学行为发生了变化,学生综合质量在不断提高,取得了可喜的成效。 (一)强化创新管理,探究合作策略: 教学创新重在管理创新。一年来我们树立的教学管理思路是:开发自我、同伴互助、专家引领、整合提升。做到抓骨干、骨干抓责 任到人、抓大组、带小组人人提高。为了实现教学管理目标,我校 充分发挥校本培训的作用,立足本校,抓管理、争优质、提质量、 促发展,为实现学校办学目标而努力。 1、抓教师队伍建设,从转变教育观念入手: 我们做到: 上学年我校充分利用学科教研大组指导作用,抓大组带小组,开展互动式活动方式。语、数、科任三个大组分别进行了专题学习、 音像资料的观摩、辅导讲座、专题研讨、教学个案分析,学科教研 活动等不同教研学习活动,如:期末我校各学科大组组织教师开展 复习引路课研究活动,活动中我们提倡讲课者与听课者平等的交流 和对话,问题研讨已成为讲座与研讨活动的主要方式。 每学期学校组织交流展示,确实学有成效,教师们对教育观、教学观、质量观、人才观、学生观有了新的认识,对学生质量的评价 有了新的理念、新的思想、新的方法。学校对教师工作的评价也体 现了自主性、全面性、开放性、激励性的特点。

(二)深化课堂教学改革 一年来,学校为了将素质教育落实到实处,坚持教育面向全体、分层管理、因材施教,出现了一批全面发展的学生,也出现了许多 发展有特长的学生,更可喜的是出现了后进变先进,智力得以开发 的学生。 2、学校注重培养学生全面发展,能够认真执行课程计划,能够 开齐、开足课题,认真执行新大纲和学科教学文件的精神,积极组 织教师学习研读,校长主任认真做辅导讲座,带头谈学习体会,安 排骨干教师做引路课,把学习要求落到实处。几年来,学校一直把 教研活动做为提高教学质量的一条重要途径,教研活动有计划、有 内容、有组织、有效果,围绕科研课题研如何采用恰当的学习策略,指导学生进行自学,A级课均达50%以上,合格率为100%o。 4、学校注重加强和改进学校教学常规管理,制定一套符合素质 教育要求的管理办法,建立了民主开放的管理模式,对教师进行全 面的分层次的管理,对学生进行全面的,分层的管理,管理中力求 体现科学性、形成性、自主性、激励性,使其出现良好的运转机制。校长与教学干部能深入课堂,深入教师,深入学生,参加教研,实 地考查,新自指导,校长教学干部参加教研和听课评课的次数均超 过上级领导的要求,记录档案能评为优秀。 7.以反思促提高提高教师教学反思能力我校在教学管理中注重引导教师以严谨的态度,对自己及同伴的教学思想、教学理念,以教 师反思行为促教师教学水平的提升。开展了教学一课的得与失活动,就是让教师们通过对一节课的回顾与反思,对自己在课堂教学前的 构想与教学设计、在课堂教学中的教学行为、师生交往与教学效果,进行深入的再思考和再比较。以发现教师在教学上的成功与失败, 总结出经验。 8、学校认真推动教学质量监控工作,并以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为 切入点,带动其它工作,力求把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的思想转化为 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营造活跃的课堂气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力争上好每一节课。

教师语言的魅力

教师语言的魅力 摘要: 古人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教师的语言修养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教学实践表明:教师准确,生动,优美,富有感情和启发性的语言,往往能够营造出一种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优秀教师的语言饱含学识与文化修养,能够折射出其独特的人格与品格的魅力。好的教育教学语言,能够打动学生的心灵,开启学生的智慧,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有着决定成败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教师的语言教学教育艺术课堂效果 前言 语言是人们传达信息和情感交流的主要工具。“教师的语言,是感化学生心灵不可取代的手段。教育的艺术,首先是灵犀相通的说话艺术。”作为课堂教学,主要是运用语言的形式向学生传道、授业、解惑,语言是架起“教”与“学”的桥梁。教师的语言表达,是教学艺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它直接影响着教学的效果。古今中外的著名教育家都很重视教师语言艺术的自身修养。一位优秀的教师,应该具有驾驭教学语言的高超技能,这样才能将学生的注意力紧紧地吸引过来,使学生乐意且热烈地盼望接受老师所传授的知识,学习效果也就事半功倍。通过观摩许多优秀教师的课堂教学,我发现凡是有独特的教学风格、课堂气氛活跃而不喧闹,师生互动比较协调的老师,都有比较高的语言表达水平。看来教师提高自己的教学语言水平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力手段之一。那么,如何提高教师的语言魅力呢? 一语言的科学性 语言的科学性指的是语言的准确,严密和精炼。这是对教师语言的最基本要求。课堂教学的一大功能就是传授知识,教师必须准确的使用概念,科学的进行判断,合乎逻辑的进行推理,使学生接触到正确的知识。语言的科学性,要求教师语言精炼、不带语病、言简意赅、恰到好处。概念的阐述不模糊,判断推理不模棱两可。课堂教学是语言形式和知识内容的统一的表现。语言本身不等于知识,但知识必须依靠语言来表达。学校设置的各门课程,不论是自然科学还是社会科学,都是科学知识。知识的科学性,决定了教学语言的科学性。科学的语言能够启迪、影响、感染学生的心灵世界,增进智慧,开阔视野。能够启发激励上进心,虚心向学,更好掌握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

教学模式的反思

教学模式探究的教学反思 (一)倡导学生主动参与,自主探索 新课改将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模式从传统的“复习引入——讲授新知——巩固提高”转变动,教师要“透过形式”,不要为情景而设计情景,在支持学生探究方面,切忌照本宣科,不讲策略。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结合具体的数学内容,采取“问题情景——建立模式——解释、应用与拓展”的模式展开。一方面,设计不能仅停留在知识层面上,而要顾及学生学习水平、智力、以及个性发展的差异,要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着眼于学生可持续发展,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支持学生更深入的探究和反思问题,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和应用过程,从而更好的理解数学基础知识和数学的思想方法,掌握必要的数学基本技能和技巧,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及应用能力,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愿望和信心。另一方面,了解掌握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提出学生“似会非会”、“似懂非懂”、“欲答而不能”“欲罢而不忍”的问题,唤起学生思维的自觉性,支持学生探究、反思、提高。 (二)努力营造构建互动课堂教学范围 荷兰著名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反复强调:“学习数学的唯一正确方法是实行再创造,也就是由学生本人把要学的东西也就是由学生本人把要学的东西自己去发现创造出来;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进行这种再创造,而不是把现成知识灌输给学生。”因此教师要营造民主、平等、合作的课堂教学气氛,激发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热

情,在互动学习过程中,教师的作用主要体现在教学情景的创设;学生已有知识情意系统的激活,围绕问题展开阅读实践,创新等活动的尝试,以及学生的讨论对话及交流活动的组织等。当然,数学课堂教学中的互动是多维的,教学必须互动的展开,提供契机,如互动境界的创设,互动过程的展示、互动结果的体验等,使学生的个性得以健康的发展。 第四教育技术的掌握与运用 新课程的实施高度重视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一方面充分考虑计算机(计算器)对数学学习的影响,把计算机(计算器)作为研究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为此数学教师必须掌握计算机(计算器)在数学学习中的应用技术。另一方面,有许多教学内容的设计不利用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难以达到预期教学效果,为此数学教师必须掌握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技术。因此,作为数学教师,无论是为指导学生的学还是顺利的教,都必须掌握与计算机科学有关的基础知识和学会熟练运用现代信息技术。 首先,对教师和教学而言,新技术为教师接触更丰富多样的教学资料(包括文字和影像)提供方便,是以前做不到的。如镭射光碟(CD-ROM),就几乎可以利用微机立时取得大量的信息,包括正文、资料数据、音乐、声音、画像。通过多媒体手段可在课堂教学中给学生输送包括有正文、录像、动画、声乐、高质量的图表等综合内容。这就能帮助教师开拓思维,改变他在课堂上传统的角色和方法,适当的时候可以强调自己是学习的推动者而不是资料输送中心。教师可利

对借鉴先进教学模式的几点思考

对借鉴先进教学模式的几点思考 宁县中村初中秦杰 在近些年,全国各地涌现出了不少先进的教学模式,在所在校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如:山东杜郎口中学自主创新的“三三六”自主学习模式;江苏洋思中学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模式;河北衡水中学的“三转五让”教学模式;江苏东庐中学的“教学合一”的“讲学稿”模式;永威中学课堂教学模式;兖州一中“三步六段”教学法和“35+10”课堂循环教学模式等等。面对这些新颖而卓有成效的教学模式,学习者蜂拥而至。 但我们发现,一些学校去各地“拜师取经”,但回到家里依然“涛声依旧”;或者照搬过去发现效果不佳,半途而废,不了了之;还有一些学校盲目追求模式,标新立异,迷失了自己,更迷失了改革的方向,这其中的问题值得我们去深深的思考。学习先进的教学模式是大势所趋,是教育发展的必然,也是教育工作者所必须做的事情。但如何科学合理的学习并运用这些先进的教学模式,是摆在我们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急需解决的课题。 需要引起我们教育工作者注意的是:某一种教学模式之所以能出现好的效果,并非教学模式本身单一的因素所能决定的,它必然要涉及学校的办学理念、教学管理、激励评价机制以及校本教研等诸多方面的因素,只有各种因素共同作用,才能使教学模式产生最大化的效

果。因此,我们必须在学习先进模式的基础上,结合自身校情、学情,进行分析研究,做出科学合理的选择、借鉴,做到创新性使用,并辅之以其他因素,才能有所用,不然会劳心劳力,徒劳无功。 一、制定合乎自身的办学理念 作为学校管理者,要结合具体的校情制定合乎自身发展的办学理念。只有理念有可达性,学校的发展才会成为一种可能。脱离具体实际的办学理念只能成为镜中花、水中月。办学理念,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学校生存理由、生存动力、生存期望的有机构成。从内容来说,包括学校理念、教育目的理念、教师理念、治校理念等;从结构来说,包括办学目标、工作思路、办学特色等要素。办学理念的功能就是要回答学校的全部活动所涉及的三个基本问题:为什么?做什么?怎么做? 洋思中学之所以有今天的辉煌业绩,其根本原因是它有先进的办学理念:"没有教不好的学生,让每位家长满意"。蔡校长常说:"后进生并不是因为脑了笨,而是因为这个、那个非智力因素造成缺课太多,逐步失去学习能力而形成的。只要从实际出发,讲究实效,不停地引导他们自己查漏补缺,熟能生巧,他们就会好起来"。杜郎口中学的办学理念是“以人为本,关注生命”。用崔其升校长的话来说就是:“相信学生,发动学生,利用学生,发展学生。”即相信每一个杜郎口的学生都能成才,确立面向全体,从最后一名学生抓起的教育理念。 办学理念不仅仅是一个口号,不仅仅是一个概念,而是沉淀了学

教学反思总结大全

教学反思总结大全 教师的工作周而复始,我将好好反思一年来我工作中的经验和不足,立足本职岗位把以后的工作做好,请各位领导和老师给予我帮助和批评,让我的工作更加有声有色。一份耕耘,一份收获。教学工作苦乐相伴。我们将本着“勤学、善思、实干”的准则,一如既往,再接再厉,把工作搞得更好。以下是整理的教学反思总结大全,欢迎来阅读! 一学期的工作又将结束了,可以说紧张忙碌而收获多多。回顾这学期的工作,我执教初(1)、初一(2)的数学学科,工作中有收获和快乐,也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为了更好地总结经验,吸取教训,使以后的工作能够有效、有序地进行,现工作总结如下: 一、热爱教师工作,思想进步,团结同志,每天早来晚走,无私奉献,能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党员的要求严格要求自己,认真完成学校交给的任务和工作,严格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做到不迟到,不早退,不请病、事假,脚踏实地地执行学校的各项要求。 二、积极参加各类学习培训,努力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 本年度我们每位教师都要参加县里教师业务能力考试,结合自身特点制定了业务学习计划,本学期我严格按照学习计划,有序有效地进行了学习,我觉得自己的业务水平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特别是我又认真学习了几本教育教学丛书,我觉得自己有了很大的提升。在平时我阅读了等书,领悟其中的教学艺术,努力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并能在日常教学工作中很好的应用。教学反思总结。

三、教学工作和科研工作 在教学工作方面,在备课过程中认真钻研教材,深刻理解教材,灵活运用教材,根据教材的特点及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教案,认真地上好每一节课。备课深入细致。平时认真研究教材,多方参阅各种资料,力求深入理解教材,准确把握难重点。在制定教学目的时,非常注意学生的实际情况。教案编写认真,并不断归纳总结经验教训。教学中,我重视学生的思维能力、自学能力的培养,一面自觉学习先进教育思想方法、优秀教学方法等,一面继续进行“课堂教学”的分层教学研究,着力点放在激发兴趣---教给方法---养成习惯---培养能力---形成品格上,改革教学方法、手段,增大课堂容量,提高学习兴趣,实现“后进生转化,中等生优化,优秀生提高,各类学生都得到应有发展”的目标。对于班级的学困生,给予特殊的关照,课堂上多提问,多巡视,多辅导,在课堂上对他们的点滴进步给予适当的表扬,课后多找他们谈心,使他们树立起他们的信心和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并发动班上的优等生做学困生们的辅导老师,组成一帮二小组,根据各自的情况给学困生定出目标,让他们双方都朝着那个目标前进。教学反思总结。常思考,常研究,常总结,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打好基础,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以“自主——创新”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与运用为重点,努力实现教学高质量,课堂高效率。 继续探索数学知识之间的数学思想的运用和数学问题的思路方法、分析规律等;作完初中数学各章的知识树和初中数学的分类知识树;撰写多篇教学经验类等论文。

让作文语言“美”起来教学反思

《让作文语言美起来》教学反思 众所周知,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头戏。对于刚升入初中的孩子来说,普遍存在畏惧心理,两个多月的作文实践发现学生写作中的主要问题在于“无话可说,辞不达意,语言平淡”。“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再深刻的立意、新颖的素材、精巧的构思如果缺少了靓丽的语言包装也会黯然失色。因此,我精心设计了作文指导课《让作文语言美起来》,希望通过有序的训练提高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提高作文的语言表现力。 下面是我在本堂作文课后的一点反思: 一、根据学生作文现状和心理特点,制定适当可行的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让学生了解优美语言的一般写作技法和规律。 (2)能力目标:学生运用作文技法,提升作文的文采。 ( 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培养学生写作热情。 二、教学环节注重合理衔接。 教学过程的张弛有度或游刃有余,重点体现在每一环节的衔接上。根据认知活动的基本规律,我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 1、图片激趣 我采用同学们熟悉的峨眉山风景图和本班刚参加了拔河的比赛图导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营造出一种和谐的心理氛围,以便引导学生快速进入师生共同学习的状态。 2、合作探究,寻找钥匙 这是课堂教学的重点环节,我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学习,体验合作探究的快乐,通过品味与比较相关语段来寻找使语言美起来的金钥匙。最后师生总结语言美的三种方法:妙用词语、添加修饰语,巧用修辞添魅力,巧用诗句增文彩。由于注意到所选材料的范围和广度(从学生习作、课文选段到名家名段),学生在整个探究过程中积极思考,畅所欲言,这个环节落实基本比较到位。 3、由浅入深,学以致用 新课标要求语文教育重视听说读写的整合,重实践、重积累、重熏陶,在反复实践中,不断提高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因此,本着“由浅入深”及“举一反三“的原则,精心设计了贴近学生实际生活的两个片段写作:(1)“天呀!要迟到了。我打开被子,跳下床来……跑出宿舍”。(2)描写你峨眉山风景图或拔河比赛。

反思教学模式的方方面面

反思教学模式的方方面面 发表时间:2015-02-05T09:39:09.037Z 来源:《少年智力开发报》2014-2015学年第8期供稿作者:李姗姗[导读] 教师的职业需要专门化,教师的专业发展是不可或缺的,它的最为便利而又十分有效的途径是教学反思。 石家庄二中实验学校李姗姗 以学生为教学主体的教学改革,有力地促进了教师角色的转换,改变了教师的教学教研观念和教学方式,更改变了学生接受知识的习惯和思维方式。作为新课改推行的主体——教师,要想更有效地适应新教学模式的节奏,就需要对我们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一场“革命式”的、“地毯式”的细致反思,并贯彻执行到日常的教学过程当中。那么,我们教师都需要反思些什么呢? 一、对原有教学观念的反思 长期以来,我们大部分教师在上学阶段已习惯于“以教师为中心”的学习模式, 在刚进入教师这项工作岗位时,会在一段时间内继续延续过往的学习经历和求学经验,这说明传统的课堂教学过分强调了教师的传承作用,而新课改则强调学生的“学”是课堂上的主题曲,师生互动,以“学”为主,以教师的“教”为辅,以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并掌握运用知识为教育目标。所以,现在教师角色的定位需是在动态的教学过程中,“适时”地点拨引导思维受阻的学生,“适度”地根据不同认知水平的学生设计不同层次的思考问题。 二、对原有教学过程的反思 每一节数学课都要有相应的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教师要能随着教学内容的变化,教学对象的变化,教学工具的变化,灵活应用适当的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中的师生关系也不再是由教师主宰课堂,学生被动地接受,而是教师退居幕后,由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围绕教学目标畅所欲言,探讨交流;教师不再是课堂上的特权式人物,而是由学生敞开心扉,主动展示学习知识的思维过程,最后再由教师加以引导总结达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这时候,就需要教师放“权”,走下讲台,走到学生中间去发现,去审视学生在探讨过程中的细节不完善的地方,并加以提示和补充,从而顺着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思路去组织教学,确保教学过程沿着最佳的轨道运行,这种反思能使教学高质高效地进行。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尽可能多的把学生大脑中想到的问题引出来,使他们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完全暴露出来,再加以完善。 三、对学生原学习方法的反思 学生有会学习的,有不清楚如何有效学习的。会学习的学生因学习得法而成绩好,不会学习的学生由于开始学习没有摸到“门路”而成绩不理想,如能及时总结教训,改进优化学习方式,经过一番努力也会掌握学习知识的窍门。由此可见,会不会学习,也就是学习方法是否科学,是学生能否学好数学的极其重要的因素。当前高中生数学的学习方法还处在比较被动的状态,存在问题较多,主要表现在:学习不积极,不肯动脑;不会听课,机械模仿;似懂非懂,一知半解;不重基础知识,眼高受低;不重总结,不会复习等。因此教师需要多花时间帮助学生理解新课改教学模式的原理,一开始要逐步地建立学习讨论的氛围,不可一蹴而就,要对学生数学的学习方法进行指导,力求做到转变思想与传授方法相结合,课上与课下相结合,集体指导与个别指导相结合,促进学生掌握适合自己的正确的学习方法。 四、对试卷讲评课的反思 传统的试卷讲评主要是以讲错题、难题为主,以教师的讲解为主,以讲解题过程为主,但面对在新时代成长起来的学生,仅仅停留在这些原有的讲评上,肯定是已经跟不上学校教育改革发展的潮流和节奏。而新课改的教学模式给我们教师提供了很有力的平台,这个平台可以给予教师充分施展自己才能的空间。试卷讲评课是提升学生知识、能力以及解题方法最好的舞台,在这个舞台上,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试卷的讲解帮助学生建立知识与解题能力的衔接,通过对整张试卷的评析,教师可以从一道道题,一个个知识点,一章章的概括总结,结合试题深入挖掘、归纳其中的知识、思想方法等,加深学生对思想方法的认识,使其领悟思想方法的实质,不断提高解题能力和对知识运用的把控能力。如果能将试卷的讲评交给部分学生去讲,去讨论,并且将讨论的过程书面记录下来,这样无疑更符合新课改教学模式的运行之道,学生的能力会进一步得到质的飞跃,尤其是学生的思维语言方式会更容易让其它同学接受并理解掌握。 五、对教学语言方面的反思 传统教学模式中的课堂比较古板严肃,不适合现代信息化、直观化、娱乐化的学生,过去的学习仅仅是老师对学生的知识单向传递,而这种学习方式在互联网的冲击下已经开始慢慢的被淘汰。随着时间的迁移,面对新的知识,过去的专家和普通人面对的新信息的落差越来越小,人和人之间在知识的拥有上的差距已经越来越小了。区别只在于,一本书摆在面前,谁愿意去读,谁不愿意去读罢了。所以要适应新课改的节奏步伐,我们教师需要不断地从互联网上汲取各类知识,不仅仅是专业知识技能,还有其它能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专注的新闻、台词、电影等等,从生活中发现与数学的关联,进而贴近实际生活,帮助学生更容易地接受数学、理解数学和运用数学。 总之,教师的职业需要专门化,教师的专业发展是不可或缺的,它的最为便利而又十分有效的途径是教学反思。教师要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充分理解新课程的要求,不断地更新观念、不断探索,掌握新的专业要求和技能,在教学过程中只有勤分析,善反思,不断总结,以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教育教学理念和教学能力才能与时俱进,全面开展素质教育。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反思有效性研究》中期报告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反思的有效性研究》中期报告 一、课题的提出的背景 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曾经提出一个教师成长的简要公式:经验+反思=成长,并指出“没有经过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如果教师仅仅满足于获得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思考,那么他的专业成长会受到极大的限制。”教学反思被认为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要素,是实施新课程教学的一个不可缺少的技能要求,也是提升教师素质和专业化水平的重要途径。伴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程,我们也高兴地看到,很多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意识已发生了改变,许多新的教育理念已被慢慢认同,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也在日益发生着变化。同样,我们也体会到,新课程理念积极倡导教师不仅是课程的实施者,更是教学反思的实践者。教师的成长舞台在课堂,而教学反思,是改进课堂教学和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 一个有事业心和使命感的小学教师,理当作为教育的探索者,其探索的最佳门径就是从自我反思开始。近年来,教育反思的理论和和实践更得到发展和深化。提出教师的教育智慧是随着不断的反思而不断地增长。有学者说,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反思,有可能成为名师。有学者指出:对教师而言,能否以“反思教学”的方式化解教学中发生的教学事件,这是判别教师专业化程度的一个标志。新课程要求教师更新观念,变革自己的教学行为,做课程的开发者、学习的促进者、教学的研究者、反思的实践

者。 我国自20世纪90年代引入“反思性教学”以来,也进行了一系列的理论与实践的研究。反思性教学认为教师“能提出并解决与他们教育实践有关的问题”。这与我国正实施的新一轮课程改革理念是一脉相承的。新课程理念认为,教师就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这就意味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以研究者的心态置身于教学情境之中,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和分析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中的各种问题,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反思,对出现的问题进行探究,对积累的经验进行总结,使其形成规律性认识。”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1.是深化新课程改革的需要。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经走过了多个年头,伴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程,我们高兴地看到,学校广大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意识已发生了很大的改变,许多新的教育理念已被广大教师认同,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也在日益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同样,我们也深深体会到,新课程理念积极倡导教师不仅是课程的实施者,更是教学反思的实践者。教育改革的发展必将面临更多的和更为深刻的教育思想的碰撞和交锋,教育改革没有现成的答案,需要我们全体教师不断地深化实践,学会反思,需要在学校真实的教学情境中去研究,去求解。 2.教师专业成长的需要。 教师专业化发展是现代教育的重要标志和显著特征,是国际教师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必然趋势和共同目标,也是我国教师教育改革的一个重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