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反思有效性研究》中期报告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反思有效性研究》中期报告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反思有效性研究》中期报告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反思有效性研究》中期报告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反思的有效性研究》中期报告

一、课题的提出的背景

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曾经提出一个教师成长的简要公式:经验+反思=成长,并指出“没有经过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如果教师仅仅满足于获得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思考,那么他的专业成长会受到极大的限制。”教学反思被认为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要素,是实施新课程教学的一个不可缺少的技能要求,也是提升教师素质和专业化水平的重要途径。伴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程,我们也高兴地看到,很多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意识已发生了改变,许多新的教育理念已被慢慢认同,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也在日益发生着变化。同样,我们也体会到,新课程理念积极倡导教师不仅是课程的实施者,更是教学反思的实践者。教师的成长舞台在课堂,而教学反思,是改进课堂教学和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

一个有事业心和使命感的小学教师,理当作为教育的探索者,其探索的最佳门径就是从自我反思开始。近年来,教育反思的理论和和实践更得到发展和深化。提出教师的教育智慧是随着不断的反思而不断地增长。有学者说,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反思,有可能成为名师。有学者指出:对教师而言,能否以“反思教学”的方式化解教学中发生的教学事件,这是判别教师专业化程度的一个标志。新课程要求教师更新观念,变革自己的教学行为,做课程的开发者、学习的促进者、教学的研究者、反思的实践

者。

我国自20世纪90年代引入“反思性教学”以来,也进行了一系列的理论与实践的研究。反思性教学认为教师“能提出并解决与他们教育实践有关的问题”。这与我国正实施的新一轮课程改革理念是一脉相承的。新课程理念认为,教师就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这就意味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以研究者的心态置身于教学情境之中,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和分析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中的各种问题,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反思,对出现的问题进行探究,对积累的经验进行总结,使其形成规律性认识。”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1.是深化新课程改革的需要。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经走过了多个年头,伴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程,我们高兴地看到,学校广大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意识已发生了很大的改变,许多新的教育理念已被广大教师认同,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也在日益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同样,我们也深深体会到,新课程理念积极倡导教师不仅是课程的实施者,更是教学反思的实践者。教育改革的发展必将面临更多的和更为深刻的教育思想的碰撞和交锋,教育改革没有现成的答案,需要我们全体教师不断地深化实践,学会反思,需要在学校真实的教学情境中去研究,去求解。

2.教师专业成长的需要。

教师专业化发展是现代教育的重要标志和显著特征,是国际教师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必然趋势和共同目标,也是我国教师教育改革的一个重

要取向。教师专业化发展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

教育教学反思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在课改中努力使自己成为学习型、创新型、研究型教师,已成为目前学校广大教师共同追求的成长目标。教师的成长舞台在课堂,而教学反思,是改进课堂教学和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重视教师的教学反思的实质,就是努力唤醒教师的自觉能动性和创造性,促使教师不断追求教育实践的合理性,让教师乐教、会教、善教。面对新课程,教师专业成长要有一个新的突破,就必须学会教学反思。坚持反思可以总结实践,升华经验;可以发现不足,渴求新知。可以摆脱匠气,增长悟性。可以增强理性,不断提升理论水平。众多的研究表明,反思对于提高教师自身的专长具有重要的意义。

3.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当今社会,坚持可持续发展观已深入到各个层面。具体到学校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的一点是坚持“科研兴校”,把教育科研作为学校发展的动力之源。无庸置疑,学校教育科研事业的发展离不开学校教师的广泛参与和热情投入。而老师参与教育科研的基础便是教学反思。在大力提倡“科研兴校”的今天,探索学校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应该也必须高度关注和积极引导老师有效开展教学反思活动。

4.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

教师进行教学反思时,不可避免地会关注到教学过程的主体——学生。来自学生的各种反馈信息必然就会成为教师教学反思的重要材料。通过对这些信息的分析、思考,教师便会更加主动地围绕“促进

学生发展”这一中心来优化自已的课堂教学,这在促使教师提高自身教学水平的同时,也必然会给学生的学习等诸多方面带来直接的受益。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辨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人类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总要经历: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这是一个层次一个层次逐步推进的。

2、美国著名学者波斯纳提出的教师成长公式:教师成长=教学过程+反思。他指出:“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至多只能成为肤浅的知识。如果教师仅仅满足于获得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的思考,那么他的教学水平的发展将大受限制,甚至会有所滑坡。”

3、“终身学习”思想: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在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报告《学习:在的财富》中指出,“终身学习是21世纪人的通行证”。21世纪的教育要求教师是终身学习、不断自我更新的人。

四、课题研究的目标:

1、通过本课题研究使教师了解有效教学反思的重要性,知道有效教学反思行为的意义,掌握有效教学反思行为的涵,提高对有效教学反思的重要性认识,并能自觉地在教育教学过有效反思去优化自己和同伴教学行为。

2、通过反思促进教学,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通过研究,探索教师反思品质及培养方式,探索改善教师反思行为的方法和途径,促使教师反思品质和行为的形成,从实践中丰富教学反思理论。

3、探索教学反思的有效容和方法。通过研究,一要探索有效提高教师教学水平的教学反思的切入点,以及对这些切入点能进行哪些方面的思考;二要探索进行教学反思的具体方法,即教师可以通过怎样的方式、方法来具体开展教学反思活动。

4、通过研究,探索教师教学反思对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影响因素,发展学生个性,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不断深化对学校新课程改革的研究。

5、探索教学反思促使教师教学水平得以提高的评价手段,即研究如何评价教学反思的有效性的问题。

五、课题研究的主要容:

1、对教学理念反思的有效性的研究。

2、对学科教学中教学行为反思的有效性的研究。

(1)对教学设计反思的有效性的研究

(2)对课堂教学行为反思的有效性的研究

(3)对作业布置、批改、评价、反思的有效性的研究

(4)对检测评价反思的的有效性的研究

六、课题研究的方法

1.调查研究法:这种方法主要在课题研究前期对目前教师反思意识的强弱、反思行为的多少、反思习惯的养成情况展开调查。通过调查研究,为课题研究奠定重要的实证基础,增强研究的针对性。

2.行动研究法:即把自己的教学实践作为一个认识对象,放在课程改革的背景下进行思考和梳理。同时注重不断地获取学生的反馈意

见,并把它作为另一个认识对象进行分析,将教学反思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本着“在行动中研究,在研究中行动”,通过在教育教学中的反思,引领教师专业化的持续发展。

3、经验总结法:认真实践,积极思考,及时总结经验,定期开展评比,每学期做好一次总评工作,总结课题研究的实践,认真撰写课题研究论文,积极推广实践经验。

七、课题研究的步骤

本课题研究过程主要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实验准备阶段(2014.9——2014.11)

1、成立了课题管理和研究小组,制定课题研究方案,撰写开题报告。

2、宣传研究方案,营造研究氛围。

3、规设计开题报告,制定了研究计划。

4、制定各项规章制度,确保课题研究顺利进行。

第二阶段:实验实施阶段(2014.12——2015.7)

1、对教学理念反思的有效性的研究阶段对教学设计反思的有效性的研究。

2、对课堂教学行为反思的有效性的研究。

3、对作业布置、批改、评价、反思的有效性的研究;

4、对检测评价反思的的有效性的研究。

依据课题实施方案,开展有效反思的模式研究。

1.加强理论学习,广泛收集资料,提高实验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

2.布置教师结合日常教学,撰写有效教学反思的论文、笔记。

3.立足教研组,开展公开课、研讨课听课、评课及相互反思。

4.分年龄段分学科安排教师,以确立各自反思改进重点,以反思促进学校课堂教学效率提高。

5.定期组织研讨交流活动,不断为研究工作开拓思路,增加动力。

第三阶段:总结阶段(2015、8——2015、10)召开课题组会议,汇总相关成果,撰写结题报告

八、课题研究的主要过程

1、确定实验课题,选择研究方法,查阅相关资料,成立学校课题研究领导小组,准备开题工作。

2、调查了解教师在撰写课堂教学反思中存在的问题。依照方案进行实验研究,以实验教师个人和教研组为主要研究群体实施实验研究策略,以研讨为主,请专家指导,及时总结积累研究中的成果,反思完善实验中的不足,为进一步开展实验奠定基础。

3、组织实验教师认真学习国外教学反思的理论,根据研究目标,每学期以教研组为单位组织形式多样且有实效的教学研究活动,将实验教师的课后反思,教学随笔在校进行交流。为教师的教学反思构筑交流的平台。

4、实验教师撰写有一定理论水平的教学论文,教学反思,教育叙事故事,教学案例和中期研究报告。

九、课题中期研究的成果

1、探索出了适合我校实际的教学反思实施方式。

我校虽然在本项课题实验尚未开始时就已经让教师在教学之后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反思。但是,很多教师不知道该从哪些方面去反思,该怎样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因此,在实验中,我们采取循序渐进,分层要求的办法,终于使教师们的该项能力得到了显著提高。首先,我们组织实验教师认真学习国外教学反思的理论,结合专题业务学习、讲座,为教师们设计了教学反思的容主要分为“闪光之处,遗憾之处、学生情况、改进设想”等几个方面,这样分项目有针对性地引导教师从不同方面去对自己的教学情况进行反思:

(1)写成功之处:将教学过程中达到预先设计的教学目的、引起教学共振效应的做法;课堂教学中临时应变得当的措施;层次清楚、条理分明的板书;新的教育教学思想方法的渗透与应用;教学方法上的创新等等,详细记录下来,供以后教学时参考。

(2)写不足之处:即使是成功的课堂教学也难免有疏漏失误之处,对它们进行系统的回顾、梳理,并对其作深刻的反思、探究和剖析,成为今后教学上吸取的教训。

(3)写教学机智:课堂教学中,随着教学容的展开,师生的思维发展及情感交流的融洽,往往会因为一些偶发事件而产生瞬间灵感,孩子会给我们一些感动。记住这瞬间的感动。

(4)写学生创新: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应当充分肯定学生在课堂上提出的一些独特的见解,这样不仅使学生的好方法、好思路得以推广,而且对学生也是一种赞赏和激励。同

关于课题研究中期报告撰写 要求及范例

关于课题研究中期报告撰写要求及范例 课题简介:课题由来、课题界定、研究目标、研究内容。 研究情况:按时间顺序或内容板块有条理地说明研究工作的开展情况;有详有略、有主有次地陈述研究过程中做了什么、怎么做的。 阶段成果:客观地阐明本课题组完成研究内容、达成研究目标的情况;简要说明已经形成的基本观点或理性思考以及澄明了什么、示明了什么、探明了什么;介绍产生的客观效果和社会影响;概括性地叙述已形成的研究成果(体例、数量、影响等);具体罗列主要的研究成果(作者、名称、体例、发表或获奖情况等)。 疑难困惑:具体明白地提出研究过程中遭遇的问题(课题研究本身);实事求是地提出研究工作中面临的困难(课题研究的外部环境和客观条件)。 后段设想:前段应做而没有完成的工作如何补救;课题组面临的疑难困惑如何解决;后段研究思路有何调整;后段主要研究活动怎么安排。附件资料:主要成果资料内容;有特色、有影响的研究活动资料。 注意:以下为课题中期研究报告范例,其中著明“略”的地方需要我们在撰写中期报告的时候进行充实。 范例: 《培养初中学生实际问题数学化能力的研究》 中期研究报告 一、课题简介 课题由来:培养学生实际问题数学化的能力,是数学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培养学生实际问题数学化的能力具有发展学生数学应用意识,改变数学教学与现实世界之间的严重脱节现象,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重要意义。在国外,从数学课本看起,每一章都是从实际出发,然后解释数学内容,最后总结实际问题的解决。但是,我们的广大基层一线教师的教学与研究思路大都局限于“解题方法”、“一题多解”、“考试题解”等,往往忽视了学生实际问题数学化能力的培养。由此,我们提出了“培养初中学生实际问题数学化能力的研究”这个课题进行研究。 课题界定:我们认为培养学生实际问题数学化的能力是指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析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与发展。 研究目标:通过研究,构建出实际问题数学化的运行机制,在目标、原

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案例

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案例 江苏省溧阳市文化小学杨庆锋 背景: 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学科整合教学,它能使教学内容更加直观生动,能充分调动学生从形、声、色方面感知事物,使教学活动从传统的单一教学模式向立体化的教学模式转变。同时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是信息化时代发展的需要,是教学手段现代化的需要,是实施基于信息技术背景下新课程的需要,加强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研究意义重大。科学地运用信息技术,促进教学实践活动的整体优化,这是深化教育改革的需要,也是摆在我们语文老师面前的任务,下面是针对自己《揠苗助长》一课进行的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尝试。 课题:《揠苗助长》 主要设计思路: 《揠苗助长》是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的一则寓言故事,故事内容比较短小,情节也比较简单,如何挖掘出小故事背后的大道理?如何把这则寓言上得饱满而充满语文味?如何借用现代教育技术更好地为我课堂服务,这是我一直在努力思考的地方。 另外文中关于农夫“傻”的定位,在我们许多同学眼里都认为是一个十足的傻子,事实上,这样的评价对“文中的农夫”来说不是很公平的,并且这对后来寓意的揭示以及联系实践谈生活中的“农夫”时,更是矛盾的。因为生活中“揠苗助长”的故事天天在发生,而这些人都是像农夫一样十足的“傻子”吗?正是基于这样的思考,我准备从“农夫”这个形象入手,借用现代教育技术,通过生动形象的动画,让学生概括出农夫的初步印象,在这里学生的答案应该是各种各样的,但经过梳理,大致可以分为两类,其一是“傻”,其二是做事心很“急”,然后围绕这个人物,抓住“傻”与“急”两个板块进行不断推进,其中在进行“傻”的定位时,利用白板的交互技术,先后抓住“终于”、“一棵一棵”等关键词语,通过品读、想象等手段,启发学生思考,对于一个做事这么小心、这么肯动脑筋的农夫,能说是傻子吗?学生由此对农夫有了正确的定位,他不是我们所认为的脑筋有问题的人,而是一个做了傻事的人。 接着再带领学生走进农夫的内心,体会他的“焦急”,在这儿抓住“巴望”、“焦急”、“天天到田边去看”等词句进行重点教学,正因为他的心急,做了这

提高小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的研究结题报告_吴亚坤

《提高小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的研究》 课题结题报告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在新课程下的新理念的推进过程中,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教学目的和方法都要有进一步的提高,现在课堂教学不单是要求教师传授课本知识给学生,不仅仅是让学生做学业优异的“高才生”,最关键是要改变以往的教学观念,改变以往“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学方式,而要努力培养学生发展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所以,人们越来越关注学生在课堂中是否进行有效的学习。 1、有效教学的理念源于20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教学科学化运动。随着研究的深入,大家普遍认为:教学也是科学。也就是说,教学不仅有科学的基础,而且还可以用科学的方法来研究。于是,人们开始关注在课堂上如何用观察、实验等科学的方法来研究教学问题,有效教学就是在这一背景下提出来的。 美国教授加里鲍里奇基于25年的课堂教学研究,著成《有效教学方法》,采用谈心式的方法描述一些有效教学实例,融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学理于教学实践,为世界范围内教学实践的有效改进,提供了宝贵的理论解释和指导。 2、国内的有效教学研究也很活跃。比较有代表性的有崔允漷教授写的《有效教学:理念与策略》。崔教授对有效教学的内涵、核心思想作了清晰界定,提出有效教学的理念:一是“有效教学关注学生的进步或发展”,教师必须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树立“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思想。其次,要求教师有“全人”的概念;二是“有效

教学关注教学效益,要求教师有时间与效益的观念”;三是“有效教学更多地关注可测性或量化”;四是“有效教学需要教师具备一种反思的意识”;五是“有效教学也是一套策略”。 3、新课程改革重点之一,就是要让学生学习产生实质性的变化,提倡自主、探索与合作的新型学习方式。建构这样的学习方式对教师教学行为提出了新的要求。《语文课程标准教学建议》要求“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追动刑和创造性……”,要求教师应转变教学观念、更新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要对有效语文课堂进行研究。此外,教育新课程改革专家组核心成员余文森教授从专业的角度回答了什么是课堂教育的有效性问题,也为广大教学进行语文课堂有效策略的研究指明了方向。 4、在我们对我校《学生课堂学习现状调查问卷》的分析(具体分析附后)中,我们发现在目前的课堂教学中,存在着许多令人担忧的地方。我们很多老师在教学中,并没有真正领悟新课标的精神。 (1)有的整堂课在教师的安排下“忙碌”地交流、汇报、表演、操作、检查,很难看见学生静静地思考。 (2)有的整堂课教师淡化出场,一切学生说了算,在没有充分引导、创设高级情境的情况下,让学生想说哪一段就说哪一段,想知道和谁交流就和谁交流,把自主等同于放任自流,其结果是不少学生无所适从; (3)在学生合作学习时,各组成员在合作的目标和任务的分工上不明确,乱哄哄一堆,你说你的,我说我的,合作学习处于一种放任自流的状态,看似热闹,实质空洞。在目前的语文课堂教学中,还有一种非常突出的问题:教师教得很辛苦,学生学得很痛苦,课堂平淡,气愤压抑沉闷,缺乏情感、单调枯燥,教学过程中过多灌输验证,

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有效融合

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有效融合 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是教育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标志,又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突破口。它集网络大世界于眼前,融声、光、影、色、字于一体,具有海量、及时、形象、互动等特点。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的关系已越来越一体化,若能合理运用,可以帮助语文教学跨越式发展,突破非网络时代的封闭、狭窄、枯燥、低效等缺陷;可以优选教学内容,优化教学过程,从而实现有效教学目标。但若滥用,则易喧宾夺主,淡化语文味,横生枝节,影响教学本体目标的实现。如何实现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有效融合呢? 一、优选教学内容,网为我用 传统资源,“一纲一本”,单纯但闭塞。多年前为上公开课《鸟的天堂》,曾远赴南京借一盘录像带,好辛苦!网络资源海量但芜杂,及时但零散。“啪!”开机上网,获取资源如探囊取物。学生们可以自由获得和教师等同的信息,但他们没有时间、没有精力去展开阅读,也缺乏在众多信息中及时捕捉主流信息的能力。因此,这份提前阅读、合理筛选、优质供给的任务,便成了教师备课的必做功课。利用网络资源备课,教师不能做超大容器,只转运知识,而要负起首席引领人的责任,精心选择,精心重构,让网为我用。 选择的依据有四:一要从知识积累的价值出发,摒弃那些单纯识记类的简单知识信息,选择“路标”性的信息资源,引领学生沿着最有价值的路行走并观赏下去,在最短时间内,实现信息利用的最大化。二要从能力培养需要出发,要依照思维发展的需求,适当提供用作比较、拓展的信息。三要从身心发展需要出发,选择或转换成浅易的、形象的、可感知的材料。四要从语文学科的知识体系和思想体系出发,充分利用网络资源的丰富性,将其梳理清楚,然后在教学中传递给学生,使学生能置身于相对开阔的视野观察语文知识,思考语文问题。 重构的依据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课本只是例子而已,教师要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围绕核心的能力要素和价值要素筛选辅读材料,建构校本教材甚至班本教材,让学生的语文实践有试验田,能在语文的世界里举三反一。 二、优化教学过程,网开四面 信息技术背景下的语文教学不再受时空情境的限制,不再只见文字,不见人事物,一切皆成可能!网络媒体使语文课堂左右逢源,四面凯歌。 (一)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和爱好是最大的动力。”没有兴趣就没有求知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学生获得知识和技能的一种力量。多媒体辅助教学能化静为动,化枯燥为有趣,化无声为有声,在教学中灵活运用多媒体,恰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创设出浓郁的学习情境。如研究《落花生》一课时,我们考虑到学生不知花生的生长过程和特点,也不知作者许地山的背景资料,阅读这样一篇以物喻理的文章是枯燥而费解的,于是在课件中制作了片段1:(宁静典雅的音乐)朦胧的月色,简朴的茅草亭,桌上的花生,一家人围坐……这样的情境图一下子将学生带到了文中说事的情境里,使他们对文章产生了好感和期待。片段2:简朴的屏幕上有一株花生,金黄的花儿落了,子房下垂了,入土膨大了,长成花生果了。学生的注意力一下被吸引住了,都盯着屏幕,等待下文。这时点击思考:现在你认为花生为何叫“落花生”呢?你再猜想许地山为何取“落花生”这个笔名呢?创设的生活情境使学生有了储备,对探讨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自觉地投入到积极主动的学习中,课堂气氛变得异常活跃。 (二)再现课文情境,化难为易。 多媒体教学可通过各种手段和特技进行艺术加工,用生动的画面形象直观地再现抽象的语言文字所承载的内容,化难为易,化抽象为具体,化感性为理性,把学生的视觉、听觉等协同利用起来,促进知识的内化,从而掌握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如《槐乡五月》第一段“五月,洋槐开花了……”,描写了远看、近看槐乡的美景。对于其中的形态描写:“似瑞雪初降,一片白茫茫”“远看像玉雕的圆球”“近看如维吾尔族姑娘披散在肩头上的小辫儿”,学生单凭想象,很难理解。我们根据课文内容,制作了课件,教学时让这些美景从屏幕中闪出来,再让学生对照课文语句观察,由于直观形象,学生一下子就由陌生到熟悉进而热情起来,再也无须教师多费口舌,孩子们读得入境,说得

《课堂教学教师评价语言运用研究》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课堂教学教师评价语言运用研究》课题研究结题报 告 一、课题的提出 长期以来,教师对评价语言的运用把握不定,尤其是在农村的中老教师受陈腐教学思想的影响,高举“师道尊严”的大旗,在课堂上唯我独尊,时有讽刺挖苦的言辞暴露于课堂,挫伤了学生的自尊心,泯灭了学生思维的火花,制约了学生的发展。 学习新课程理念,走进新时代,实施新课程鲜为人知。但历经了这么长时间,究竟在课堂上怎样用语言评价学生呢?还是说法不一,有的说重学生,有的说重结果,有的说重过程,有的说重表现,还有的说用赞美式的语言评价学生,大多数学生会对赞美产生依赖,会忽略学生的自我发展。基于此,许多教师无所适从,穿新鞋走老路,新瓶装旧酒的现象时有发生,问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 我校是一所普通的农村小学。近些年来,我们以教科研为先导,教师的科研能力有了长足的进步。在此基础上,学校把教育科研深入课堂教学领域,作为教育科研的着力点与落脚点。我们选择了以《课堂语言评价运用研究》为突破口,以人的发展为本,以提高教师在课堂上应变的语言评价能力为重点,力求探寻一条正确运用课堂语言评价学生的方法路子。 二、课题的界说 1.课题中的“课堂”是指进行各学科教学的场所。

2.课题中的“语言评价”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用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对学生行为过程给予的评论和评定的价值。 3.本课题研究旨在探寻课堂语言评价运用的方法策略和形式。 三、研究要点 1.探索“课堂语言评价运用”教学策略。 2.研究课堂教学中教师语言评价的方法、途径。 3.研究课堂教学中教师语言评价的最佳形式和语言表述。 四、研究过程 (一)加强培训更新观念 首先由学校领导和课题主持人组织学习新课程标准。然后在组织选读有关课堂上教师语言评价方面的文章。其次是让参加实验的教师积极参加上级的有关培训。再次定期组织实验教师交流互动,即提出新问题,解决新问题。最后是支持鼓励实验教师到先进学校拜师学习,遇到疑难请总校或教研人员研讨解答。 经过不断的培训、学习、思考,实验教师不仅认识到自己以往在课堂教学中运用语言评价存在的诸多问题、不足,同时领会课堂语言评价的目的、任务和一般方法、策略等。 (二)狠抓课堂教学,不断磨练 1.校内反复演练。为了提高教师课堂语言评价的水平和应变能力,我们狠抓各位教师的校内演练。一是课题组成员相互听课、切磋;二是请骨干教师面向全体教师上公开课、示范课、研讨课;三是请上级教研员来把脉会诊;四是开展教师赛课活动。逐步探究课堂语言评价的方法与策略。

浅谈现代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关系

浅谈现代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关系 一、充分利用多媒体,优化课堂教学。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强烈的求知欲望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强大动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如何优化导入环节,迅速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形成学习的动机,这是进行新授课的首要环节。教师空洞的讲解也很难起到预想的效果。多媒体计算机的声、光、色、形能给学生以新异的刺激感受,激发兴趣。因此,我们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适时地将声音、图像、视频、动画及文字等信息进行处理,把学生难以理解的内容声情并茂的展现在学生眼前,大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保持高昂的学习情绪。如在执教《火烧云》一课时,可根据各个教学重点环节,利用计算机分别再现各种火烧云的特征及其重点词语的定格画面,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对大自然的向往之情油然而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必将大大提高。再如,在识字教学时,教师可借助多媒体课件创设生动的童话情境,把新授生字变成一个个生动的字宝宝,告诉学生,这些字宝宝找不到自己的家了,如果你能根据房间的门牌号码(即生字的读音)帮它找到家,你就能与这个字宝宝成为好朋友,字宝宝就会对你笑一笑。生动的情境,优美的音乐,激发学生主动识字的欲望,为快乐识字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运用信息技术解疑化难、与时代最新信息融通 课堂教学要完成认知目标,就需要解决好“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这两个常规问题。在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中,解决这两个问题的方法有多种,如通过语言叙述、挂图展示、动手操作、板书解析、讲练结合等途径。然而,当在课堂教学中合理应用信息技术,便会使常规的课堂教学如鱼得水,过去靠老师口如悬河地解说,手舞足蹈地比划,表格挂图的机械呈现等手段立刻相形见绌。利用计算机的强大功能,在突出重点知识、突破难点知识上有着别的手段无法实现的优势。如教师在执教《狼牙山五壮士》一课时,教师为了让学生体会那种对敌人的极端轻蔑,对死亡的视死如归的英雄本色,特意播放了本部影片的片断,使学生从形象、声音、情感上加深对课文的领悟。在师生互动读课文的基础上,再排演课本剧。再如《詹天佑》一文的重点是让学生了解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其中詹天佑设计的“人”字形线路和用不同的方法开凿隧道这部分,集中地体现了詹天佑的聪明才智。用以往的教学手段,往往很难讲清这一难点。为此,如果制作一个课件,运用动画技术,巧妙地将詹天佑设计的两个火车头在“人”字形线路上运动:(因为青龙桥附近坡度特别大)北上的列车到了南口就用两个火车头,一个火车头在前面拉,一个火车头在后面推,过了青龙桥,原先拉的火车头推,原先推的火车头拉。学生看到这样绝妙的设计,不但理解了课文,还为詹天佑的聪明才智所深深折服。 二、巧妙借助网络,培养学生能力。 (一)培养想象力、感知力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

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让语文课更精彩

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让语文课更精彩 新安县铁门二中李春香 内容摘要:课堂是学生学习的地方,更应注重让学生自己去读教材,查阅资料,去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而让学生真正掌握学习的自主权,提高学习语文的效率,加强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无疑是一条双赢的必由之路。而“整合”绝不等同于“混合”应发挥信息优势,努力优化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中的教学设计,在充分体现语文学科教学的个性特征的同时,找准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结合点”,创设情境,激发兴趣,让语文课更加精彩。 关键词:信息技术语文教学整合教学设计 语文特级教师于漪老师说:“课堂不是教师演讲的地方,而是学生学习的地方,教师指导、点拨,让学生作学习的主人。”由此可见,课堂中更应注重让学生自己去读教材,查阅资料,去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而让学生真正掌握学习的自主权,提高学习语文的效率,我认为加强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无疑是一条双赢的必由之路。以下浅谈我在语文教学实践中的一些认识和想法。 一、“整合”不等同于“混合” 融入了信息技术的语文教学,在传统的教学结构学生、教师、文本三个要素外增加了教学媒体这一要素,但是四个要素不是简单的相加拼凑,而是互为辩证的关系。而在我们的课堂上有这样的一些现象:有些老师在课堂中使用信息技术仅仅是用来取代小黑板,展示几个词语,代替语文书,出示几幅插图,课堂还是以教师的教授为主,

听的还是学生,无疑这样的“整合”只是“凑合”,我们教师只是穿着“新鞋子”走传统教学的老路罢了。 为了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将文本中的逐句逐段、课文插图、课后练习一一打入课件中,让学生一味的盯着大屏幕展开教学,一节课下来学生连课本都不必带。如此依赖,不仅老师制作得累,学生40分钟盯着大屏幕也累呀。要知道教学中从来就是没有惟一的教学媒体。 我们认为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的整合,重要的是以信息技术为基础构建新的语文教学体系,在这个体系中,信息技术不只是一种辅助工具,而将与文本融为一体,成为基本的知识载体、教学媒介和交流工具。在网络教学中,学生可在计算机上,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在他们面前展开的将是一个广阔无垠的知识世界。他们可以自己动手,查找资料,自己探索,解惑创新;合作研讨,共享成功。教师和学生在不同的层面上操作,发挥不同的作用。教师可以为学生学习的主题进行设定,对网络资源进行整理,对学生的探索过程进行了解,适时加以引导,帮助释疑解难,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价。 二、发挥信息优势,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辅助语文教学,把多媒体手段引入课堂,使抽象的化为形象,静态的变为动态,使“黑白”世界变得有声有色。尤其是语文课堂,学习内容情景交融,授课老师妙语连珠,加上多种媒体出奇制胜,使得教学变得生动活泼,多姿多彩。 比如发挥音乐、图片优势,来渲染情境,打破课堂教学的时空限制,引发联想和想象,给学生展现一个更为广阔、丰富的空间,给语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评价方式的实践与研究》结题报告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评价方式的实践与研究》 课题结题报告 执笔者:朱爱香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与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1.课题提出的背景 (1)课程改革背景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把课程评价观的转变作为重要枢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要“建立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要“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要“建立促进课程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 (2)教学现状背景 长期以来,在我们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评价中存在诸多问题:评价目的片面、评价范围狭窄、评价手段单一、评价主体局限。评价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时,往往是“以知识为本”的,重心是评价数学教师“教”的设计、“教”的过程和“教”的效果,是对教师知识传授水平的一种评估,而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习的方式、学习的能力和学习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即对学生终身学习和发展必需具备的基本素质的发展,却没有引起足够的关注。不仅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是否有效得不到正确评价,而且还不时产生误评,因而对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实践产生了较大的负面影响。 (3)学校生源背景 近年来,我乡经济迅速发展,吸引了大批外来务工人员,同时他们的子女也随之大量涌入我乡。目前,我校的学生大部分是外来务工人员的子女,人数已经占全校学生总数的70%以上,而绝大部分外来民工子女来都自于山区,另一部分学生是土生土长的本地农村孩子,这些学生诚实而又朴实,但基础等问题造成了他们在学习上特别是数学学习有较大的困难。这在客观上对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采用正确的策略,对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实行正确评价显得尤为迫切而重要。 2.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1)如何从农村小学实际出发,通过切实可行的评价策略,推进学校数学有效课堂教学在时空上的可持续性发展。 (2)通过研究,提升教师不断完善和创新课堂有效教学评价的能力。 二、课题研究的主要目标、主要内容: 1、研究的目标 本课题的研究以提高学生数学学习的积极性为基本出发点,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为重点,在数学课堂上有针对性地通过对不同性格、程度、背景的学生进行多元的评价,使各种类型的学生能真正找回自我,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创新意识、实践能力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得到较好的发展,人格得到尊重,学习成绩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 (1)本体目标: 形成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的评价策略,使之在以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具有可操作性。 (2)发展目标: (a)通过正确的评价,促进学生对小学数学的兴趣,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在学习方式上,从“被动接受型”向“自主探索型”转型,提高学生数学素养。 (b)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实现教师自我数学教学的意识形态,从“专制型”向“民主型”转型;在教学内容和时空上,从“封闭型”、“单一型”向“开放型”和“多元型”转型。 2、研究的内容 《课程标准》倡导——要建立促进学生全面进步,促进教师反思与提高,促进数学课程不断发展的教学评价体系。所以,我们开展本课题研究的主要意义是要借鉴相关研究理论为铺垫,联系我农村小学的实际情况,开拓思维,不断在课堂教学中尝试新的评价方式方法,从而在研究、实践、再研究、提炼中充分运用各种可操作的相对科学的手段,改变我们的陈旧的评价体系。在前期对课堂评价范畴课题研究现状进行了解并联系我校课堂教学评价现状问卷调查、汇总报告的基础上联系实际,确定我们研究的内容为以下两大方面: (1).新理念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评价的一般模式。 (2).新理念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对不同群体学生进行的评价模式。 ①课堂上针对能力较强孩子的一般评价方式;

现代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有效整合

现代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有效整合 现代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有效整合 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以来,使广大教师告别了一块黑板一支粉笔的枯燥与乏累,为我们的课堂注入了生机与活力。特别是与学科进行整合后,为我们的课堂教学提供了形式多样、生动活泼、信息量大,内容丰富并具有互交功能的学习资源。而实践也证明,信息技术在现在以及将来的教育教学中都是一个不必不可少的元素,并且将越来越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在语文教学中,怎样把信息技术完美地融合到课程之中,来打造高效课堂,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呢?我们不妨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把信息技术与培养识字能力有机整合 众所周知,汉字本身较为形象,其中又有很多形近字、多音字,真是纷繁复杂。如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整节课教学生字,往往是教师教起来感到枯燥,学生学起来觉得无味。那么在实际的教学当中,我们就可以运用媒体,激发学生识字兴趣。可以采用直观的演示的方法,如教学“网”字时,屏幕上出现一张大大的网,慢慢地缩小,成了一个“网”

字,而在教学“休”时,为了区分和它和“体”字,就可以设计动画:一个人走累了,靠在树木上休息等等。此时无声胜有声,字的音、形深深地印在学生的脑海里。在进行写字教学的时候,我们还可以设计让容易混淆的笔画变成鲜亮的颜色加以动画效果,多个对比,刺激孩子们的记忆。这样比普通用彩色粉笔来教学要吸引孩子的多。 也可以利用多媒体进行游戏展示。就是利用生动的课件,设计各种与生字联系起来的游戏,创设愉悦的学习氛围,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从而有效地提高识字教学的质量。例如:找朋友。画面上左面显示带有汉字的食物画,如:小虫、竹叶、青草、萝卜,右边有几种带有汉字的动物画,让学生分别读出各种动物和各种食物的名称,当学生帮助动物找出它们各自喜欢的食物时,利用鼠标点击画面连线,音效出现掌声等。在这类游戏过程中,学生会不断的产生一种新鲜感,增强了识字欲望,寓教于乐。 另外,我们也可以运用媒体,拓宽学生的识字空间。比如,如教“青、请、蜻、清、情、晴、睛”一组字时,第一幅画面先出示基本字“青”,第二幅画面仍先出示“青”字,然后让学生结合屏幕上显

浅谈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融合

浅谈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融合 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即学生在掌握计算机基本操作技能的过程中,获取语文知识,培养语文能力,提高语文素质。反之,在学习语文知识、培养语文能力的同时,提高自己熟练操作计算机的技能,形成良好的信息技术素养。两者之间相辅相成,形成有机的完美结合。 一、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教学目标的部分整合 信息技术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课程。其小学阶段教学的根本目的在于让学生掌握操作计算机的基本技能,形成良好的信息技术素养,以达到为自身提供终身学习条件的目的。而小学语文是一门基础课程,其人文性和工具性决定了它最终的教学目的,就是学会运用所学会的语文知识、语文技能,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为自已的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在具体的教学目标上,信息技术提出,培养学生搜集信息、分析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语文课标中也提出,培养学生初步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在具体的教学任务上,语文课标提出,中高年级的学生“有条件的地方,可学习使用键盘输入汉字”,这是根据现代社会的需要提出的要求,这正与信息技术的第四模块“用计算机作文”不谋而合。因此,在实施教学目标的过程中,我们把两门课程的部分内容进行了整合。如中高年级的作文教学(特别是作文的写作、评讲与修改) 与信息技术的“初识word2003”整合;把中高年级信息技术“网络的简单应用”这一模块的内容教学与语文教学中的指导学生课外阅读整合;低年级的说话练习及中高年级想象作

文与信息技术的“认识画板”整合,让学生先把自己想说的或者想写的内容先用美丽的色彩描绘出来,然后说一说,写一写;低年级学生对汉语拼音的识记与信息技术中“认识键盘”整合,运用“金山打字通游戏”,让孩子们在游戏中加深对所学过的拼音字母的记忆;中高年级对优秀名篇名段的背诵与生字新词的识记与信息技术中“汉字的输入”整合。整合后的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有效途径。其根本目标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学习语文,让学生的语文能力得到培养和提高。 二、实施“任务驱动”教学法,增强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教学的实效性 “任务驱动”是一种建立在构建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方法。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以完成一个个具体的任务为线索,首先把教学内容巧妙地设计隐含在单个的任务中,然后让学生以分组完成任务的方式领会学习的核心内容。此教学模式的关键在于,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把教学的总目标进行分解,把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任务落实到具体的几个项目上,学生通过对这些项目要求的实践和探索,来完成教学任务,达到教学目标。“任务驱动”教学法符合探究式教学模式,适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评价多元化的研究》结题报告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评价多元化的研究》 课题结题报告 一、课题的提出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评价的目的是全面考察学生的学习状况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评价也是教师反思和改进教学的有力手段。评价的手段和形式应多样化,多重视评价过程,教师要善于利用评价所提供的大量信息,适时调整和改善教学。在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我们认识到评价是一个重要环节,评价工作不即时,将直接影响到课程改革实验工作的顺利进行。为此,我们就这一内容进行研究,以使我们对课堂评价有更深刻的认识,充分发挥即时评价在数学课堂中的优势,优化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 (二)、国内外相关课题研究成果及综述 《新课程评价操作与案例》中指出:即时评价是指“在教育活动过程中,评价者对于评价对象的具体表现所作的即时的表扬和批评”它通常与教学活动过程相结合,没有严格意义上的评价方案和评价结论,强调对具体行为的评判。是以“质的记述+价值判断”为主的评价,而非“量的记述+价值判断”是一种与教学过程紧密结合的“进行性的评估”,贯穿于学习的过程中,其主要作用在于“给个人提供关于自己学习情况的信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即时评价策略早已不是一个被人遗忘的角落,这方面的研究早有先例。我们在在2018年1月就着手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评价的研究,从课题的提出、实施及课题的总结,为我们提供了直接宝贵的经验,很值得借鉴。温州市实验小学胡敏捷老师提出的《小学数学课堂即时评价的初步研究》,为我们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即时评价策略的研究提供了不少的经验。他们的经验做法,为我们的课题研究指明了前进的方向,但研究均存在纰漏之处,没有从新课程的大背景下进行研究开发,因此,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多元化评价策略研究还有很广泛的空间。 课题研究的意义:通过对学生数学学习的多元评价,希望看到学生都能有所变化,不管学生的数学学习水平提高多少,他们对数学的热爱程度普遍提高,这将对学生的终生学习产生深远的影响。学生不再把学习当作负担,而是全身心投入到课堂之中,参与到学习活动之中,做课堂的主人,对学习成功抱有信心,提

现代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融合的心得体会图文稿

现代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融合的心得体会 集团文件发布号:(9816-UATWW-MWUB-WUNN-INNUL-DQQTY-

现代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融合中的心得体会 现代信息技术越来越进入课堂,它对当前的语文教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它那声情并茂,色、情、景水乳交融的效果,创设了优美的课堂情景,有效地提高了语文课堂教学效率。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引入这种辅助教学后,不但丰富了课堂教学手段,而且优化了课堂教学结构,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拓宽了学生的时空观。同时通过知识形成过程的充分展示,促进了学生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有机结合,激发了学生内在因素,发挥了主体作用,从而培养了学生自学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了听、说、读、写、做的能力。 下面结合我的教学实践,谈几点体会: 一、恰当利用现代信息,把语文课中的“僵”化为“活”。 兴趣是小学生积极认识,积极探究的学习心理特征,也就是说兴趣是小学生学习的最好动力,最有持久力的动力。一直以来,小学语文教学只是停留在“说教”这一层次,手段单一,方法老套,教具不多,很难培养学生兴趣的稳定性、持久性,更难使学生真正产生一种学习的内驱力。然而,计算机集文字、图形、图像、音频、视频等多种媒体于一体,动静结合、图文并茂,创设了逼真的教学情境,渲染了活泼的教学气氛,令学生耳目一新,更具吸引力,也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短时间内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活动,使整个教学过程变得生动活泼,生动高效,是其他教学手段所无法比拟的。 1、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一手抓“激趣”。

小学语文教材大多有故事情节,有故事情节的文章可以通过动画展现给学生。没有故事情节的文章也可以根据文章的内容,制成连续的画面真实地再现给学生。让学生一边看动画一边听全文朗读。活动的画面形成了现场气氛,配以富有感染力的高水平的朗读,将无声的文字描写变为有声有色的生动画面,把学生一下子带入了故事情境中,使学生如身临其境,在情趣盎然的氛围中最佳情绪地进入课文的学习。 如《观潮》一课,作者在课文第四自然段最后一句描写潮的样子及潮的响声尤为精彩,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象大地都震得颤动起来。教师在教学中,可借助录音让学生感受潮来时浪涌岸滩,汹涌澎湃的声音,借助投影和录象,让学生感受潮来时如千万匹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的壮丽之美。通过创设视听情境,调动了学生的视听感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一手抓“创境”。 在语文课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能使教学过程呈现出情景交融、形声并茂的情景,不仅为学生提供认知的感知材料,而且可以在学习中的疑难之处,再现情境,启发学生对表象进行分析、综合、概括,使其思维向深层发展,给课堂注入了新的活力,把学生的兴趣激发出来。 我在教学《地震中的父与子》这篇课文时,学生或多或少知道地震的危害大,具体情况怎样就不大清楚,更不清楚地震后发生的一些故事。我为了弥补这个不足,把网上下载的资料播放给学生看。特别播

课题设计研究中期报告

黔江区教育科研规划重点课题 《学校、社区、家庭有机结合增强教育合力研究》 中期报告 (2009年1月---2010年12月) 黔江区濯水镇蒲花小学课题组 2008年5月,我校确立的研究课题《学校、社区、家庭有机结合,增强教育合力研究》获得立项审批,并被黔江区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确定为“黔江区区级重点课题”,2008年12月举行了开题论证仪式。 在开题论证仪式上,与会专家一致认为,市场经济时代变化万千,学校的德育工作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挑战,本课题的选题针对性强,无论从大环境的复杂性,还是当前德育教育的困难性,都证明了该课题的研究具有理论指导意义和明显的现实意义;课题方案的设计具体细致,价值性强,有独到的创新之处;方案对核心概念的界定较为准确;课题研究的目标与设计科学合理;研究中重点探索的几个问题既具有前瞻性,又符合学校德育工作的实际。 从开始课题研究以来,区教科所以及学校领导一直高度重视,白校长曾多次亲临第一线,认真指导工作,使各项研究工作得以顺利进行,各位参与课题研究的教师积极性也很高,课题组活动时,能按较好地完成课题组的相关任务。第一、二阶段的目标初步得到了现实性的落实。为了加强课题的过程管理,提高课题组研究的水平和效益,增强课题研究的实效性,使课题组研究步入更科学、规范、高效的轨道,进一步落实课题研究,以便为课题的总结评估做准备,现将我们在前期研究过程中的一些做法与完成的工作汇报如下。 一、前期工作进展情况 (一)提出人员变更申请,成立中心课题组,调整研究目标,确定研究策略。 本课题初期由我校小学高级教师费春华负责,李祖锦、刘永素、张兴琼、李光禄、李达明、汪平安、李成科等参研。2010年课题负责人费春华由于工作需要调至黔江区水市小学后,他随即向上级主管部门提出了课题人员变更的申请并获得批准。我校于2010年9月6日召开课题小组成员会,对课题组成员进行了

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整合教学设计

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整合教学设计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松鼠和松果》 一、课例导语 随着当代信息技术的普及和应用,我们已经进入了高科技信息技术期间,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的整合是改革传统教学模式的主要途径。教育部《关于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关照》中指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促进中小学教学根本性变革的首要途径。”这就把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进步到了一个十分主要的地位。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意跨学科的学习和当代科技手段的运用……” 。充分使用信息技术为语文教学服务,获得语文学科知识,培养语文能力,进步语文素养,是一个极新而又布满朝气的领域。 二、教材特点 《松鼠和松果》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人教版)一年级下册第10课。课文是一篇童话,叙述了两只具有环保意识的小松鼠植树的故事。通过这篇课文的学习,我们要让学生了解到人类在向自然索取时,一定不要忘记回报自然。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永远拥有一个美好的家园。 由于以往的教学把识字和朗读放在重点,所以本班学生对朗读和识字掌握得比较好。学生能够利用以前学过的字识记新生字,在朗读中也能够进行知识的迁移。 低年级的学生对新奇的事物有很大的好奇心,也很喜欢小动物,所以本课的内容很适合学生。 三、教学手段及目标: 一年级第二学期的学生拼音已较掌握,课文基本读通,生字已能通过拼音自己认读;但对课文只是很浅的理解,真正读懂课文还需靠老师讲,所以教学方法应是基础的让学生自学,较难的由老师带学。同时考虑到一年级学生年龄小,视觉上的冲突才能引起他们的注意与兴趣,所以加入信息技术的应用可使教与学的过程更形象化.感性化,效果良好。我想通过以上的教学手段来达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翻转课堂结题报告

《课堂与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养成研究》课题阶段总结翻转 莱阳一中英语组孙晓斋 翻转课堂作为新兴的教育理念及教学模式,为教师提供个性化教学平台,为学生提供个性化学习空间。翻转课堂是美国科罗拉多州林地公园高中两位教师因很多学生缺课而跟不上学习进度,开始使用屏幕捕捉软件录制PowerPoint演示文稿的播放和讲解。他们把结合实时讲解和PPT演示的视频上传到网络,以此帮助课堂缺席的学生补课,更具开创性的是,两位教师逐渐以学生在家看视频听讲解为基础,节省出课堂时间来为在完成作业或做实验过程中有困难的学生提供 帮助。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与传统课堂相比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翻转课堂形式下学生与同伴、学生与老师之间需要进行互动。这一次次的互动,不仅促进了信息输入与输出的相互转化,而且使参与意识得到了进一步加强,从而会调控自己的学习行为,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使学习变得更为主动,学习能力进一步加强,学生的语言实践能力、习得能力进一步提高。毫无疑问,这是一种在计算机技术广泛普及的社会形势下而产生的与时俱进的教学模式。但这种教学模式却对学生的自主学习习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基于此,进行了本课题的研究。研究目的重在培养学生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培养自主学习能力,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形成学习策略,提高学习效率;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使学生终身受益。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老师在课堂上讲授新课、巩固练习、布置课外作业、学生上自习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与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不同,在“翻转课堂”下的教学模式是:学生在自主自习上预习新课、通过查找资料和同学探讨合作完成学道、课堂上学生交流和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教师给予重点性的点拔,课堂成为师生之间互动的场所。我校自2009年就开始了“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学导螺旋发展大课堂”,接下来我就自己在该课堂模式下的评价谈两点自己的做法。

小学课堂教学及时评价研究结题报告

济源市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2006年一般课题 《小学课堂教学及时评价研究》 研究报告 执笔人:葛治国单位:克井中心校克井小学 一、选题的意义: 1、课题提出的现实依据 及时评价存在于任何时期、任何地区的课堂教学中,只要有课堂教学就有及时评价。传统课堂教学的及时评价和学习评价的其它方面一样,也存在类似的弊端:如评价的目的狭窄,过分关注学生学科知识和技能的掌握,而忽视学生在学习态度、情感倾向、学习习惯、思维品质等方面的发展;评价的内容片面,过分注重了学生学习知识的结果,忽视了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评价的主体单一,教师是及时评价的权威,没有形成多反面、多层次的评价体系,往往以偏概全,扼杀学生的个性;评价的作用有限,传统及时评价往往只强调使学生明白对与错、好与坏,不能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忽视通过评价激励学生的学习。同时,传统的及时评价还存在较为严重的负面作用,损害学生自尊心的批评性评价还普遍存在,从而造成师生关系紧张,教学效率低下。因此,研究小学课堂教学的及时评价,不单单是小学课程评价改革的切入点,也是进一步深化整个小学课程改革的重要方面。 2、课题提出的理论依据 《课程标准》在基本理念中明确提出: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英建立评价目标多元、评价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对学习的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要关注学生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学习好的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 这些最新的课程评价基本理念在小学课堂教学及时评价中能否得到有效的实施?实践中需要关注和避免哪些问题?应遵循哪些基本的原则?这些情况都需要我们通过进一步的研究来探索和发现。

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讲课教案

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课程的整合 我们正处于一个迅猛发展的知识经济时代,瞬息万变的信息化社会对学校教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现代信息技术的介入,对促进以提高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主要目标的素质教育可谓锦上添花,如虎添翼。然而,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不会自然而然地创造课堂教学奇迹,它的社会作用取决于教师。教育技术变了,教学方法也应相应变革。教师应更新教学观念,且懂得如何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来支持课堂教学改革和促进教学发展。可见,教师应全面地认识现代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利用信息技术很好的为教学服务。 我们的课堂教育教学目标是诱发学生智能,培养学生综合化的能力。邓小平同志提出了“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这就是对教育教学提出了更高、更新的目标和要求。要想实现这一目标,就要求教育自身必须实现现代化,在教学领域中应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而信息技术教育特点之一,就是形声结合,声画并茂,能够较好的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来参加学习,在课堂教学中发挥出独到的功能,让课堂教学真正的活起来。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以信息化推动现代素质教育,那么,如何善用信息技术,使之有机地融入语文课堂教学,把信息技术与语文课堂完美整合在一起,让学生在主动学习基础上,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提高语文教学效率呢? 一、明确目的,变辅为宝 我们必须明确,我们把信息技术引入语文课堂教学的目的为了更好的服从语文课堂教学,要结合语文学科的特征,让信息技术的使用能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

中的主体性,从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但许多老师并没有明白到这一点,以为要上好一节课,课件制作越多越好,课堂的容量越大越有用,制作得越精美越能得到大家的认同,还有些教师因为本地教学条件的限制、资源的不足,再加上的教学任务繁重,或没有足够的时间或没有能力自己制作课件,于是就实行“拿来主义”,上网下载或直接使用其他老师的资源,导致信息技术与语文课堂的整合在畸形中发展,所谓的“整合”只是以前用人教,现在用机器教,“穿新鞋走老路”,没有真正地做到让信息技术成为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的辅助手段,违背了信息技术与语文课堂整合的初衷。更有甚者有些教师为了完成多媒体教学的任务,一堂课里,课堂几乎被课件控制了,网络多媒体不断地演示教学内容,课堂教学呈流水线式的程序化模式,学生的注意力都集中在课件的动画和音响上,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被冷冰冰的机器隔断,学生没有了思维的空间。 我们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但不能一味的让信息技术主宰我们的课堂。我们要明确资源的取用不能代替文本,更不能代替学生的个性。我们应该明白信息技术的使用是教学手段的改革,是新课程下进行地课堂教学手段的改革,而不是为了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而进行课堂教学。一堂课究竟是否使用信息技术和怎样合理有效的使用信息技术取决取我们教师的教学组织的需要,我们应使信息技术成为重要的教学辅助手段,而不是一种教学摆设或者成为一种形而上学的教学形式。由于各个地方的环境不同,各人的教学方式的差异,学生的学习能力、认知程度等都不尽相同,应要把信息技术正真有效地引入课堂,应该因地制宜,因人而异,变辅为宝。 二、利用兴趣,正确引导 大教育家孔子曾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也就是说“兴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