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语学案

论语学案

论语学案
论语学案

品味经典感悟人生

——《论语》导读学案

高一语文编写:济宁市兖州区第一中学孔德玲

【学习目标】

1.积累所喜爱的《论语》名句。

2.初步理解孔子关于治学、修身、处世及治国等方面的思想。

3.感受孔子的人格魅力,提升自己的人生品位。

【知识链接】

孔子对世人的影响

太史公曰:《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乡(通“向”)往之。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适鲁,观仲尼庙堂车服礼器,诸生以时习礼其家,余祗回留之不能去云。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已焉。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

——《史记·孔子世家》这是上周(注:1988年1月)在巴黎召开的主题为“面向二十一世纪”的第一届诺贝尔奖获得者国际大会上,参会者经过四天的讨论所得出的结论之一。

在会议的新闻发布会上,最精彩的是汉内斯.阿尔文博士(瑞典,一九七〇年物理学奖获得者)的发言。他在其等离子物理学研究领域中的辉煌生涯将近结束时,得出了如下的结论:人类要生存下去,就必须回到二十五个世纪以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

——1988年1月2日澳大利亚《堪培拉时报》【自主学习】

阅读必修1课本第83页-87页,了解孔子与《论语》。

温馨提示:《论语》是我国古代语录体散文的典范,言约意丰。对第83页-87页课本中所引用的语句,一定要精读细研,品味其丰富的内涵。思考后划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如果有暂时不理解的地方,在旁边画个“?”吧!

一、品“仁”——儒家思想体系的总纲

阅读课本第85页的第三、四两段,在课本上划出关键的句子,完成下列表格。

1

2、阅读第84页的引文,辅助理解“仁”的涵义。把自己的理解和困惑标记在书上。

二、品句——“我”读《论语》

课本引文中还有哪些句子给你启发比较大?找出几句细细品味,写下自己的心得。

三、品人——孔子的魅力

1、孔子在你的心中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孔子的喜怒哀乐溢于言表,他并非不食人间烟火的神)

2、孔子是如何从一介布衣而成为一代伟人的?孔子的成长历程能给你带来哪些启示?

(温馨提示:可以结合孔子的学习、处世态度思考)

【测一测】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共8分,每空1分)

⑴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益矣。(《论语?季氏》)

⑵,必先利其器。(《论语?卫灵公》)

⑶其身正,不令而行;,。(《论语?子路》)

⑷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论语?述而》)(2014山东卷)

⑸子曰:“,。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论语?雍也》)(2014广东卷)

附:参考译文

1、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君尽君道,臣尽臣道,父尽父道,子尽子道。

2、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令,好、善;色,脸色;鲜:(xiǎn)少

孔子说:“花言巧语,一副讨好人的脸色,这样的人是很少有仁德的。””

3、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孔子说:“聪明的人喜好水,仁慈的人喜好山。聪明的人生动活泼,仁慈的人沉稳宁静。聪明的人生活快乐,仁厚的人有涵养,寿命长。”

4、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子贡问孔子说:“有一句话可以作为终身奉行的准则吗?”孔子回答:“那就是‘恕’吧!自己不愿做的,不要强加给别人。”

5、子张问政。子曰:“居之无倦,行之以忠。”

子张问如何治理政事。孔子说:“做官要始终如一,不肯懈怠,执行政令尽心竭力,忠心不二。”

6、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

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

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

子路曰:“愿闻子之志。”

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颜渊、子路两人侍立在孔子身边。孔子说:“你们何不各自说说自己的志向?”

子路说:“愿意拿出自己的车马、衣服、皮袍,同我的朋友共同使用,用坏了也不抱怨。”

颜渊说:“我愿意不夸耀自己的长处,不表白自己的功劳。”

子路向孔子说:“愿意听听您的志向。”

孔子说:“(我的志向是)让年老的安心,让朋友们信任我,让年轻的子弟们得到关怀。”

7、克己复礼为仁。

克制自己,一切都照着礼的要求去做,这就是仁。

8、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不符合礼的事不去看,不符合礼的话不去听,不符合礼的话不去说,不符合礼的事不去做。

9、为仁由己,而由乎人哉?

修养仁德全靠自己,难道是靠别人吗?

10、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仁难道离我们很远吗?只要我想达到仁,仁就来了。”

11、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我不是生下来就有知识的人,而是爱好古代文化,依靠个人勤奋敏捷,不断学习、求索而得来知识的人。

12、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自己要想站得住,就要使别人站得住;自己想要通达,就要使别人通达。

3

13、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共:同“拱”,环绕。

孔子说:“(国君)治理国家,用道德教化来推行政治,就像北极星一样,处于它一定的方位上,而群星都环绕在它的周围。”

14、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①道:同“导”。治理,引导。②齐:整治,约束,统一。③免:避免,指避免犯错误。无耻:做了坏事,心里不知羞耻;没有(或缺乏)羞耻之心。④格:正,纠正。

孔子说:“用行政命令来治理,用刑法来处罚,人民虽然能避免犯罪,但还不是从心里知道犯罪是可耻的;用道德教化来治理,用礼来约束,人民就会有羞耻之心,而且会自觉地改过。”

15、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有职位的人本身正直,这样不发命令事情也能办得好 ;有职位的人本身不正直 ,即使强发命令下属也不会听从。

16、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孔子说:“时时温习已经学过的知识,由此就能获取新的更深的知识,这样就可以为人师表了。”17、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孔子说:“学习了而不深入思考,就会迷惑;但只是去空想而不去学习,那就危险了。”

18、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君子有三种禁戒:少年的时候,血气还没有稳定,力戒贪恋女色;到了壮年时期,血气正当旺盛,力戒逞强好斗;到了老年时期,血气已经衰弱,力戒贪得无厌。

19、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一个人如果不讲信用,那么就没什么可肯定的了。

20、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见到贤人,就应该向他学习、看齐;见到不贤的人,就应该自我反省(自己有没有与他相类似的错误)21、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君子光明磊落,心胸坦荡;,小人斤斤计较,患得患失,经常局促忧愁。

22、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军队的首领可以被改变,但是男子汉(有志气的人)的志气是不能被改变的

29、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

君子只应担心自己没有才能,不必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

30、、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工匠要想做好他的工作,首先一定要把工具磨锋利。

31、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发愤用功,忘记吃饭,高兴起来忘记忧愁,不晓得衰老即将到来。

32、莫(mù)通“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yú),咏而归。

暮春三月,春服已经换上,约上五六个朋友,六七个少年,到沂水里洗澡,在舞雩台上吹风,再一路歌唱而归。

论语十二章优质课教案

论语十二章优质课教案 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礼仪之邦,在它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曾出现过不少光耀千古的文化巨人,为我们留下了极宝贵的文化遗产,《论语》就是其中的一部辉煌的巨著,它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对我国的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和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一、教学目标 1.疏通文意,掌握本文的主要内容。 2.掌握关于学习方法与学习态度的名言警句。 3.了解《论语》的相关知识以及孔子的教育思想。 二、重点、难点 1.掌握有关《论语》和孔子的基本文学常识。 2.掌握古文中重点词语及句式的用法。词语如“而”、“之”等 3.领悟《论语》十二章的深刻含义,孔子所倡导的“为学之道”。

三、课时安排 两个课时 四、作者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他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开创者,被公认为世界文化名人之一。其先世为宋国贵族。少年时家境衰落。成年后做过“委吏”(司会计)和“乘田”(管畜牧)等。五十岁时由鲁国中都宰升任司寇,摄行相事。后罢官,曾周游列国,终不再仕。晚年致力于教育,整理《诗》《书》等古代文献,并把鲁国史官所记《春秋》加以删修,成为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 孔子曾大力宣传“仁”的学说。在世界观上,对殷周以来的鬼神宗教迷信活动采取存疑态度,认为“未知生,焉知死”,提出“敬鬼神而远之”的见解。在认识论和教育思想方面,注重“学”与“思”的结合,提出了“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和“温故而知新”等观点。首创私人讲学之风,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相传有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在政治上主张“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都应名实相副;在维护贵族统治的基础上提倡德治和教化。自汉以后,孔子学说成

论语六则原文及翻译

论语六则原文及翻译 本文是关于诗词名句的,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论语六则原文及翻译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翻译】孔子说:“学了并时常温习它,不也高兴吗?有同门师兄弟从远方来,不也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 2、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翻译】孔子说:“温习旧的知识便能有新的理解和体会,可以凭(这个)做老师了”。 3、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翻译】孔子说:“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不解,只思考但不学习就会陷入困境。” 4、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翻译】孔子说:“对于学习,知道怎么学习的人,不如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又不如以学习为乐趣的人。”比喻学习知识或本领,知道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接受得快,爱好它的人不如以此为乐的人接受得快。 5、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

而改之。” 【翻译】孔子说:“几个人在一起走,一定有我的老师在其中;选取他们好的东西加以学习、采纳,他们(身上)不好的东西(自己身上如果有,就)加以改正。” 6、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翻译】孔子说:“我十五岁就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自立于世;四十岁能通达事理;五十岁的时候我懂得自然的规律和命运;六十岁时对各种言论能辨别是非真假,也能听之泰然;七十岁能随心所欲,却不逾越法度规矩。” 感谢阅读,希望能帮助您!

高三沪教版语文(上)《归去来兮辞》教学设计

《归去来兮辞》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归纳掌握文中的重要实词、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特殊句式。掌握重点语句,帮助理解课文。 2、诵读课文,梳理本文行文思路。 3、赏析本文的写作特点:情景交融,情感真挚。了解“赋”的文体特点。 4、了理解作者反抗黑暗,辞官归田,不与当时黑暗的上层社会同流合污而热爱田园生活的隐士情怀,学习其高洁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教学重点】1归纳实词、虚词的用法,掌握省略句、倒装句两种句式; 2深入认识陶渊明思想及其作品特点,掌握词赋特点。 【教学难点】让学生体会陶渊明的辞官归隐的原因及其人生追求与高洁品质。 【教学方法】讲授法、诵读法、问答法、讨论法 【教学用具】多媒体设备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古人说:“学而优则仕”,这已经成为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共同的理想追求。然而,进入仕途的知识分子并不是都能大展宏图,功成名就。总有很多人,或因为不满官场的黑暗弃身而去,或因改革时弊而触动权势利益被害,失意而去。因此就有了李白“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豪言壮语,苏轼“一蓑烟雨任平生”的彻悟。在他们之前也有一位失意之人,他以归隐田园的方式表达了自己的人生态度和人生追求。他就说陶渊明。 二、作者简介 陶渊明(365—427年),名潜,字渊明,一字元亮,东晋大诗人、辞赋家、散文家。曾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卒后朋友私谥“靖节”,故后人称“靖节先生”。陶渊明出身于贵族世家,受儒、道思想影响很深。他生于东晋后期和晋宋交替之际,家势已渐渐衰落。年轻时曾怀有“大济于苍生”的壮志,又因家境贫寒,二十九岁时走上仕途,历任江州祭酒、镇军参军、彭泽令等下级官职,每次时间都很短。几度出仕,使他逐渐认清了当时官场的污浊与黑暗,四十一岁还家归隐,过起了自由闲适的田园生活。此后二十三年,虽忧愤常积于心,生活困窘多难,但再无出仕之念,最后在贫病交迫中去世,卒年六十二岁。陶渊明今存诗歌125首,其中四言诗9首,五言诗116首。后代批评家常用质朴、平淡、自然评价陶诗的风格,称其为“田园诗人”。陶渊明现存文12篇,其中辞赋3篇,韵文5篇,散文4篇,篇数不多,影响却很大。散文首推《桃花源记》,本文则是辞中名篇,在艺术上平淡、朴素,充满了诗意,全无半点斧凿痕迹,具有很强的感染力。欧阳修说:“晋无文章,惟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一篇而已!” 三、写作背景 陶渊明四十一岁那年(公元405年)最后一次出仕,做了八十五天的彭泽令。据萧统《陶渊明传》云,陶潜归隐是出于对腐朽现实的不满。当时郡里一位督邮来彭泽巡视,要他束带迎接,以示敬意,他气愤地说:“我怎么能为五斗米而向这乡里小人低三下四!”即日解绶去职,赋《归去来兮辞》。这篇文章前面有序,叙述他家贫出仕和弃官归田的经过。 四、重点字词 1.字音 将芜.(wú)轻飏.(yánɡ)景翳翳.(yì)桨棹.(zhào) 西畴.(chóu)耘耔.(zǐ)求之靡.途(mí)心惮.(dàn)

论语十二章展示课教案

执教人姓名: 李绍改 学段和任教年级:初中一年级 教材版本: 人民教育出版社 任教学科: 初一语文 课堂教学展示课章节(题目): 第三单元11课《<论语>十二章》 《论语》十二章 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和能力目标: 1.借助课文注释并通过查字典等方法,了解重点词语的含义,初步了解课文含义,逐步引导培养学生喜爱阅读文言文。 2.了解孔子及《论语》的有关知识,能够流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培养 阅读文言文的语感。 二、过程和方法目标: 1、学会朗读背诵文言文,掌握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 2、通过小组合作探究、正确理解课文的内容。体会课文所倡导的修身(个人修养)和为学之道。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通过学习,联系自身实际,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2、感受古代思想家和古代典籍的魅力,激发热爱民族经典文化的热情。 【教学重点】 1、通过学习重点文言词语,能流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理解各章语录的内容,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专家审查签字: 第 1 页 校长审查签字: 装 订 线

执教人姓名: 李绍改 学段和任教年级:初中一年级 教材版本: 人民教育出版社 任教学科: 初一语文 课堂教学展示课章节(题目): 第三单元11课《<论语>十二章》 【教学难点】 1、理解课文所蕴含的深刻哲理,认识并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态度。 2、感受古代思想家和古代典籍的魅力,激发热爱民族经典文化的热情。 【教学方法】 诵读法、点拨引导法、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法、分类整理归纳法。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小学的时候,同学们学过这样一句话“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你知道这是谁说的吗?出自哪部书吗? 学生答:“孔子”,《论语》。 老师板书课题,并特别强调“论语”的“论”字声调为阳平,论(lún)。 同学们回答很正确,今天,就让我们走近孔子这位 “万世师表”,一起去探讨学习方法、学习态度以及如何修身做人。 二、检查预习 (一)文学常识积累 1、同学们请打开书,找到课本50页注释(1)。请圈画出孔子及《论语》等有关的语句。请重点圈画出-----孔子,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论语》,儒家经典著作,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七经”之一,“四书”之一等文学常识。 装 订 线

《论语》两章

《论语》两章 教学目的 一、了解孔子反对国君进行武力征伐,主张礼治, 即用以德服人的观点和加强教化的方法。认识孔子虽遭 挫折,仍不逃避现实,争取参政,“知其不可而为之” 的积极的人生态度。 二、体会《论语》的语言特点:运用譬喻、引用等修辞手段,富于变化,叙事与议论结合,语言简洁,且多 警策,很有说服力。 三、背记一些千古传诵的语句,如“既来之,则安之”,等等。 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点:文中所反映的孔子的政治思想和政 治态度及文章的语言特点。 二、教学难点:(1)对孔子政治主张的出发点的理解; (2)对两篇对话体议论文谈话的层次的理解。 三、引导学生反复阅读课文,借助工具书和课文注 解译述大意,把握主旨。 教学时数二教时 第一教时

教学内容 讲读《季氏将伐颛臾》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初中阶段我们学过《论语》六则语录,谁能为大家背诵几条(或几句)?(学生背诵后转入新课)今天,我们来学习《论语》二则中的一则。 板书课题:《季氏将伐颛臾》 引导学生看〔预习提示〕和注释①。教师补充:孔子是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 始人。他的学说以“仁”为核心,倡导仁者“爱人”, 提倡“忠恕”之道;强调“复礼”与“正名”,以维护 贵族等级秩序。反对苛政和武力征伐,主张实行礼治, 并提出“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的观点。 为宣传其主张,曾率领门人弟子周游列国,游说诸侯。 晚年致力于教育工作,整理、研究古典文化,并做出了 卓越的成绩,同时也培养了一大批有学问有才干的学生。 二、指导预习 1。学生默读课文,查字典、看注解,读准加黑字并解释几个固定句式。 颛臾(zhuānyú)虎兕(sì)柙(xiá)椟(dú)

《论语六则》

《论语》六则 1、给下列字注音: 论()语说()愠() 罔()殆()好() 2.文学常识填空。 《论语》是记录孔子的一部书。是时期鲁国人,我国古代伟大的、、家,《论语》是经典著作之一。 “四书”是指。“五经”是指。3.解释词语。 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说: ⑵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愠: ⑶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新: ⑷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罔:殆: ⑸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好:乐: ⑹择其善者而从之从: 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逾: 4.默写填空。 孔子强调学习和温习相结合的句子是:,。学与思的辩证关系的句子是:,。 阐述读书求学问的三重境界的句子是:,。孔子强调虚心向别人学习的句子是:,。怎样向他人虚心求教:,。 5.翻译句子。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6.《论语》六则主要记录孔子关于教育思想的谈话。他在学习态度和方法上有哪些主张?用课文中的话来回答一下。 7. 课文中有些话已凝固为成语,你知道有哪些? 8.请联系自己的学习情况,谈谈你对《论语六则》的体会。 师旷论学 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炳烛 1 乎?” 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 师旷曰:“盲臣 2 安敢戏其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 3 ;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 4 昧行 5 乎?” 平公曰:“善哉!” [注释] 1 炳烛:把蜡烛点燃。 2 盲臣:瞎眼的臣子,师旷是个瞎子所以这么说。 3 阳:这里指阳光。 4 孰与:一种固定格式,用来比较,相当于“比……怎么样”。 5 昧行:在黑暗中行走。 延伸训练: 1.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 恐已暮.矣()安敢戏.其君乎() 臣闻.之()善.哉() 2.下列句子中“之”字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臣闻之 B.如日出之光 C.默而识之 D.学而时习之 3.翻译文中画线的文言句子。

3赐山中学语文版初中文言文复习学案

课题: 语文版初中文言文7-9年级知识梳理复习 课型:学练结合 执笔:刘凌寒 审核: 审批: 授课人:刘凌寒 授课时间: 学案编号:003--009 班级: 姓名 : 小组: 2014 年 赐山中中考语文第一轮复习 1 语文版初中文言文7-9年级知识梳理复习 复习目标: 1、能熟读初中教材中的全部文言文课文,有很强的语感;能熟练背诵或默写 文言文基本篇目中要求背诵的段、篇或名言警句。 2、能正确理解文言文课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 3、能正确理解文言文课文中的句子的意思,文段的意思。 4、能够理解文言文的基本意思及文章的基本写法和揭示的主旨。 知识链接: (1)朗读节奏的划分 划分朗读节奏的方法:首先要理解句义,再按意义划分。一般主语谓语要 分开,较长的修饰限制语要划开。如“滕子京/谪守/巴陵郡”、“予/尝求/古仁 人之心”(主语+谓语+宾语),又如“今齐地/方千里”等。 (2)解释实词的含义,区别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以课下注释中的单个词为主,多注意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通 假字等。如果有本义和句中义的,尽量答全,尤其不能丢掉句中意思,即这里 指……的内容。 (3)文言句子的翻译 从内容上看,中考易考关键语句的翻译;从古汉语角度看,易考特殊句式 的翻译;从来源看,大多来源于课下注释。 一般要用直译法。直译译不通时再辅以意译法。翻译时注意运用“留”、 “补”、“删”、“换”、“调”的方法。考试时按语言点给分,所以翻译句子时 字字落实。 七年级上: (一)论语六则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 不愠,不亦君子乎?”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 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 (二)论语十则 1.曾子曰:“吾日三省乎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2.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3.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4.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5.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 也,不以其道德之,不去也。” 6.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7.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8.子曰:“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9.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 10.(点)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y í), 风乎舞雩(y ú),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一、重点字词句梳理。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⑴时: ⑵习: ⑶而: ⑷ 通 ,意思: ⑸译文: 2、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提示:“不亦……乎”反问句式 译文: 3、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⑴愠: ⑵知: 4、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⑴故: ⑵知: ⑶为: ⑷矣: ⑸译文: 5、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⑴而: ⑵罔: ⑶殆: ⑷译文: 6、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⑴敏: ⑵好: ⑶耻:愿意为“耻辱”,在文中的意思是 ⑷译文: 7、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论语十二章优秀教案

论语十二章优秀教案 所谓教案的艺术性就是构思巧妙,能让学生在课堂上不仅能学到知识,而且得到艺术的欣赏和快乐的体验。那么论语十二章优秀教案怎么写,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相关内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论语十二章优秀教案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能流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语感。 2.学习重点文言词语,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3.了解各则语录的内容。 【学习重难点】 1.能流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重点) 2.学习重点文言词语,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重点、难点)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有人说,若中国人不知道有孔子,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知道了孔子,而不知道《论语》,也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半部《论语》治天下”,它形象地概括了这部儒家经典对后世的卓越贡献。今天,就让我们走近孔子,随着这位“万世师表”一起去探讨学习方法、学习态度以及如何修

身做人。 二、自主预习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多种形式朗读课文,注意读音和节奏。 明确: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2.教师范读,强化解读文义的方法,其余部分由学生讨论交流解决。 “单”变“双”。如:学——学习、乐——快乐、温——温习、师——老师、思——思考、知——知道、择——选择。 (二)再读课文,疏通文义 1.解释下列词语的含义。 (1)通假字 ①不亦说乎(“说”同“悦”,喜悦) ②吾十有五(“有”同“又”,用于整数和零数之间) (2)词类活用 ①学而时习之(名词作状语,按时)

21《论语六则》教案

21《论语六则》教案 篇一:七年级语文上 21 《论语六则》人教版 语文版七年级上第六单元第21课 《论语》六则 [幻灯片1:题目](等待上课时用) [教学目标]:[幻灯片2,展示学习目标] 1、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2、理解课文思想内容,能流畅地朗读、背诵课文。 3、积累成语、格言、警句。 [教学重点]:正确朗读课文并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教学难点]:理解文意,学习古人端正学习态度、勤学好问,把学习与思考结合起来的学习态度与学习方法,并借以指导自己的学习实践。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流程]: 一、故事导入(幻灯片3、4、5) 从前有位很有名的老师,他总觉得自己学识不够渊博,30岁的时候,他离开自己的家乡曲阜,去洛阳拜大思想家老子为师。曲阜和洛阳相距上千里,他风餐露宿,日夜兼程,几个月后,终于走到了洛阳。在洛阳城外,他看见一驾马车,车旁站着一位70多岁的老人,穿着长袍,头发胡子全白了,看上去很有学问。他想:这位老人大概就是我要拜访的老师吧?于是上前行礼,问道:“老人家,您就是老聃先生吧?”老人见这位风尘仆仆的年轻人一眼就认出了自己,有些纳闷。他连忙自我介绍,并说明来意。老人家听后说:“原来是你啊,听说你要来,

我就在这迎候,研究学问你不并比我差,为何要拜我为师呢?”他听后,再次行礼说:“多谢老师等候,学习是没有止境的,您的学问渊博,跟您学习一定会大有长进的。” 同学们,你们能猜出故事中的老师是谁吗? 二、走近孔子 孔子:(幻灯片6) 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陬邑人。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思想核心是“仁”,即仁爱、爱人。在政治上主张施行“仁政”,提倡德治和教化。教育方面,他首创私人讲学之风,主张“有教无类”(一视同仁),“因材施教”。 成就:(幻灯片7) 在中国5000年的历史上,对华夏民族的性格、气质产生最大影响的人,就算是孔子了。孔子是一个教育家、思想家,也可算半个政治家,但他首先是一个品德高尚的知识份子。他正直、乐观向上、积极进取,一生都在追求真、善、美,一生都在追求理想的社会。他的成功与失败,无不与他的品格相关。他品格中的优点与缺点,几千年来影响着中国人,特别是影响着中国的知识份子。 三、关于《论语》(幻灯片8) 儒家经典著作,是一部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的书,共20篇。有语录体(也叫格言体)、对话体、叙事体三种体式。宋朝宰相赵普曾赞颂说“半部《论语》治天下”. 四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 五经:《诗》、《书》、《礼》、《易》、《春秋》

《论语六则》翻译

《论语》六则 原文: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字词:说:通假字,通“悦”,愉快高兴。 (译)先生说:“学了并时常温习它,不也高兴吗? 原文: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字词:愠:(yùn)怨恨。 (译)有同门师兄弟从远方来,不也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 原文: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字词:以为:“以(之)为”省略式,“凭(这个)做” (译)先生说:“温习旧的知识便能有新的理解和体会,可以凭(这个)做老师了”。 原文: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字词:罔:迷惑不解,现在写作“惘”。殆:危险。 (译)先生说:“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不解,只思考但不学习就会陷入困境。” 原文: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 字词:何以:“以何”的倒装,凭什么,为什么。文:谥号,古代贵族死后,据其生平事迹评定的称号。 (译)子贡问(先生)说:“孔文子(死后)凭什么被称做‘文’呢?” 原文: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字词:耻:“以……为耻”,认为可耻、感到羞耻。是以:即“以是”的倒装,因此。 (译)先生说:“聪敏而且爱好学习,不以向比自己学识或地位低的人请教为耻,因此被称做‘文’。” 原文: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字词:识:古今异义词,古义是“记”,读“zhì”。今义是“知道、认得、能辨别”。厌:满足。诲(huì):教导。倦:厌倦,失去耐心。 何有于我哉:“于我有何哉”的倒装,对我来说有哪一样呢? (译)先生说:“默默的记住它,学习而不知满足,教导别人而不知疲倦,对我来说有哪一样呢?” 原文: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字词:焉:“与之”。“在其中” (译)先生说:“几个人在一起走,一定有我的老师在其中;选取他们好的东西加以学习、采纳,他们(身上)不好的东西(自己身上如果有,就)加以改正。” “而”的用法 1.表顺承: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敏而好学学而不厌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2.表转折: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3.表修饰:默而识之 1

名句默写(理解型)初中版两个学案后附答案

初中必背篇目理解型名句默写训练(一) 【自主学习】名句复习备考指南 根据往年的考试内容和试题类型,我们对2015年考试内容和命题形式进行如下推断: 1. 考试内容。仍旧是以课本上的名句名篇为主,兼考课外知名度高的名句或名篇。所考的内容朝代上侧重于先秦 和唐宋,文体上侧重于诗歌和散文,内容上侧重于思想性、教育性和审美性。即选句内容一般隶属下面四种情况: ⑴揭示人类社会及事物发展规律的句子(即富有哲理性的句子)。⑵抒发爱国情怀、崇高理想、坚强意志、阔大胸 怀的句子。⑶描写优美意境的名句。⑷反映以德治国、传统美德、科学技术等方面的名句。 2. 试题类型。往年的全国及各地试题,大都属于“镶嵌式”完句填空。这种考法斩截,但是单一呆板。默写的内 容多是机械式记忆的知识,所体现的能力等级(识记)较低。这种考法不太符合能力培养的要求。采用新的形式考 查,增强学生的语境运用意识,提高考查的等级,已经成为命题者行动的方向。 ㈠理解型默写题 这种题型要求考生不仅会背诵原文,而且对原文的内容有所理解。要答好这类题,就要根据题干的提示或要求的具 体情况来填写句子。例如: ①《离骚》一文中以博大的胸怀,对广大劳动人民寄予深深同情的诗句是: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②学习要持之以恒,才能取得好的成绩。荀子在《劝学》中就有强调学习要持之以恒的句 子:,;,。(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③学习古诗,不仅是为了学习欣赏,古人许多文质兼美的诗句,仍然活用在我们今天的语言里。唐代诗人杜甫《登 高》一诗中的名句“,”今人常用来表达旧事物终将衰落,历史长河仍将 向前之意。(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㈡情景型默写题 这类题常常创设一个情境,要求填写相关的句子。要答好这类题,要注意所设计的“情境”究竟怎样,据此调动记 忆仓库中的积累来填写句子。例如: ①唐太宗李世民有一句名言:“以人为鉴(镜),可以知得失。”由此可以联想到《论语六则》中孔子的话: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②孟子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欧阳修在《伶官传序》中也说过含义相近的一句话,这句话是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这种考法还考查了文学常识,是符合《考试大纲》和新课改精神的。 ㈢开放型默写题 这类题答案不是惟一的,要求默写的句子也不限课内。解题的关键是平时在大脑中多贮存古今诗文名篇名句。例如: ⑴春天,是古代诗人常咏叹的季节。请任意默写出描写春潮、春城、春雨、春江、春水的诗句。(至少写3句) 【参考答案:①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韦应物《滁州西涧》)②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叶绍翁《游园不值》)③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韩翃《寒食》)④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 杏花。(陆游《临安春雨初霁》)⑤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张若虚《春江花月夜》)⑥风乍起,吹 皱一池春水。(冯延已《蝶恋花》)】

12 《论语》十二章教学设计

12 《论语》十二章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 1.学习重点文言词语,解读各则语录,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2.了解《论语》的有关知识,明确其在历史上的价值. 3.学会朗读背诵文言文,掌握学习古文的方法. 过程和方法目标: 1.通过合作探究、体验反思学习经典的原创精神. 2. 联系自身学习经历,体会课文丰富精彩的内蕴,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习能够正确认识并及时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态度;激发热爱民族经典文化的热情.

【教学重点】 1.通过学习重点文言词语,理解各则语录,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2.结合本文的学习认识并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态度;激发热爱民族经典文化的热情.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并培养学生把所学知识、道理付之于实践的意识. 【教学方法】 诵读法、合作探究学习法;分类整理归纳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用时】三课时 【预习作业】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学习、理解并背诵前三则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同学们,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礼仪之邦,在它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曾出现过不少光耀千古的文化巨人,为我们留下了极宝贵的文化遗产,《论语》就是其中的一部辉煌的巨著,它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对我国的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和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即使在今天,它依旧光芒四射,熠yì熠生辉.现在就让我们怀着一种自豪的心情来研读它的节选部分《〈论语〉十二则》.

二、作家、作品简介 《论语》是我国古代文献中的一部巨著,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对我国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即使在今天,其精华部分依然为人们所效法.现在我们就来学习它的节选部分《〈论语〉十二章》. 孔子(前551—前479)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学学派的创始人.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其思想核心是“仁”,“仁”即“爱人”.他把“仁”作为行仁的规范和目的,使“仁”和“礼”相互为用.主张统治者对人民“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从而再现“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西周盛世,进而实现他一心向往的“大同”理想. 他不求仕,集中精力从事教育及文献整理工作.一生培养弟子三千余人,身通六艺(礼、乐、射、御、书、数)者七十二人.

好仁不好学导学案(教师)

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 【学习目标】1.通过选文,了解孔子涉及学习的思想。2.引导学生深入地了解孔子对社会人生问题的 思考。 【重点难点】1.主要学习第4则、第6则、第7则、第11则选文。2.使学生通过了解孔子的思想、 通过了解孔子对社会人生问题的思考,找到立身处世的借鉴。 【学习方法】先秦时期是我国思想文化取得辉煌成就的时期,百家争鸣,百花齐放,他们的论著也是 中华文化的源头,代表着中华文化精神,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教学《先秦诸子论著选读》,对继承和发扬我国优秀文化遗产,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形成积极健 康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好学深思的探究态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教学时要特别注意这方 面的感悟。 预习案教材助读—台前幕后,先睹为快 【知识链接】本课共选取《论语》中的十一则文章,中心内容是“学”,选文依次强调好学,阐述好 学的内容,说明好学的具体体现,突出了道德修养的重要性,选文中的学不仅仅是指学习关于自然、 社会的知识技能,更是指人格修养,孔子将完善品格修养看成学习的重要内容。 【预习检测】文言基础知识积累 1.给下列生字正音。 葸(xǐ)悌(tì)笃(dǔ)贰(èr) 2.辨析下列句子中的一词多义。 贼:①其蔽也贼(害)②贼二人得我,我幸皆杀之矣(强盗) ③几落贼手死(敌人)④其太子丹乃阳会荆轲为贼(刺客)⑤是天下之大贼也(祸患,祸害)趋:①鲤趋而过庭(快走)②趋而辟之,不得与之言(趋向,奔向) 就:①就有道而正焉(接近,靠近)②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完成,达到) ③就能破之,尚不可有也(即使) 闻:①子亦有异闻乎?(名词,教导)②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动词,听说) 偷:①故旧不遗,则民不偷(刻薄,不厚道)②善为国者,仓禀虽满,不偷于农(苟且,得过且过) ③楚有善为偷者(偷窃) 3.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①女闻六言六蔽矣乎(“女”通”汝”:你)②好知不好学(“知”通“智”:聪明) ③今也则亡(“亡”通“无”:没有)④出则弟(“弟”通“悌” :敬爱兄长) 4.指出下列加粗词语的用法和意义。 ①其蔽也贼:名词活用作动词,害人害己②事父母,能竭其力:使动用法,使……尽 ③贤贤易色:第一个“贤”,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贤;第二个“贤”,形容词活用作名词, 有才德的人。 ④不贰过:名词活用作动词,犯错误⑤民斯为下矣:是⑥古之学者为己:为了 ⑦勇而无礼则乱:转折连词,却⑧鲤趋而过庭:修饰连词 ⑨生而知之者:连词,表顺承⑩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连词,表并列 ⑾不如丘之好学也:取消句子的独立性⑿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取消句子独立性 ⒀君子笃于亲:对⒁ 敏于事而慎于言:在 5.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 (1)生而知之者,上也(判断句) (2)君子笃于亲(介宾短语后置句) (3)(我)好古、敏以求之者也(判断句)(4)陈亢问于伯鱼日 (介宾短语后置句) (5)敏于事而慎于言(介宾短语后置句) 探究案学始于疑—质疑解疑,合作探究 【自主探究】翻译下列句子,标出重点字词、注意句式句型,并说说你对该语句的理解与感悟。 1.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第4则) 高二语文选修 导学案

《论语六则》翻译

《论语》六则 1、原文: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译)先生说:“学了并时常温习它,不也高兴吗? 2、原文: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译)有同门师兄弟从远方来,不也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 3、原文: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译)先生说:“温习旧的知识便能有新的理解和体会,可以凭(这个)做老师了”。 4、原文: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译)先生说:“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不解,只思考但不学习就会陷入困境。” 原文: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译)先生说:“几个人在一起走,一定有我的老师在其中;选取他们好的东西加以学习、采纳,他们(身上)不好的东西(自己身上如果有,就)加以改正。” 期行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译文】陈太丘与友人相约出行,约定在正午,正午过后友人还没有来,太丘就离开了,走后客人才到。元方这时才七岁,正在门外玩耍。客人问元方:“您父亲在家吗?”元方回答说:“等了您很久您却没有来,已经走了。”太丘的朋友便很生气,说:“真不是君子啊!与别人相约出行,却抛下别人自己走了。”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定在正午出行。正午还不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别人的儿子骂他的父亲,就是没有礼貌。”朋友感到无比惭愧,忙下车拉元方的手。元方走入家门,不再回头。 乘船 华歆、王朗俱乘船避难,有一人欲依附,歆辄难之。朗曰:“幸尚宽,何为不可?” 后贼追至,王欲舍所携人。歆曰:“本所以疑,正为此耳。既已纳其自托,宁可以急相弃邪?” 遂携拯如初。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 译文 华歆、王朗一起乘船逃难。(途中)有一个人想要搭船。华歆感到很为难。王朗说:“(船里)恰好还很宽松,为什么不同意?“后来作乱的人追上来了,王朗想要抛弃所携带的那个人。华歆说”先前之所以犹豫不决,正因为考虑到这种情况了。既然已经接纳他,难道可以因为情况紧急就抛弃他吗?”于是还像当初一样携带救助这个人。世人通过这件事来评定华歆、王朗的优劣。 伤仲永》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pān)仲永环谒(yè)于邑(yì)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mǐn)然众人矣。”

论语六则_教案教学设计

论语六则 【经典教例】[教例简述]教师第一次定向:同学们,我们先用半个小时的时间,诵读课文,分“则”理解课文,熟读课文,背诵课文。教学步骤: 1.诵读。 2.逐“则”落实,教师顺势将六则语录按内容分类,将“而”的例句按用法分类。 3.自由背诵。 4.分“则”背诵。 5.背诵比赛。 6.全班齐背。教师第二次定向:请同学们拿出活页式分类笔记,用10多分钟的时间,整理课堂笔记。同学们进行操作,撷取课文内容,分类做好笔记。大体有—— 1.在“作家作品”类记下:《论语》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书,共20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2.在“成语”类记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温故知新不耻下问三人行必有我师 3.在“文言虚词”类记下: 4.在“名言警旬”类记下:①不耻下问三人行必有我师学而不厌敏而好学(用于学习态度)②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默而识之(用于学习方法)③人不知而不愠,三人行必有我师(用于思想修养)下课之前,同座同学互相交换、检查课堂学习笔记。[评析]这个教例的“眼”,在指导学生做“分类式课堂笔记”。如何指导学生做笔记,是学法研究的一个小小的分支。在这个方面的研究几乎是空白,亟需我们用创造性的作法去填补。“分类式课堂笔记”在这方面迈出了可

喜的一步,其优点在于: 1.变单课式笔记为知识块式笔记,眉目清晰,知识量充沛。 2.变学生在单课笔记中的“记录员”身份为分类整理的“操作员”身份,学生的思维方式有了质的变化。 3.变单一利用课文材料为多角度利用课文材料,课文材料因此而增值。 4.培养了学生积累资料、研究资料、整理资料的能力和检索能力。 5.有利于单元小结、综合复习乃至毕业、升学考试的总复习。只要坚持分类积累,复习课中这些资料会令人爱不释手。说的好处愈多,作教师的我们就会愈感到不安,我们反思:在传统的作法中,学生花大量时间记录的知识零散的课堂笔记,包括教师苦心设计的大量板书,在增加学生的知识积累、提高教学效率上,其利用价值到底如何? 学习笔记,这块在教学中永远占有相当地位的有利于学生一生的知识天地,为什么直到现在还得不到开发性的研究?

部编版初中语文《论语》十二章资料优质课教案

《论语》十二章 作者: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 朝代:先秦时期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4.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6.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7.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8.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9.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10.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11.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张》 【朗读节奏划分】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4.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6.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7.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8.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9.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10.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11.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论语断句练习

《论语》断句练习 1、孔子曰:“益者三乐,损者三乐①。乐节礼乐,乐道人 之善,乐多贤友,益矣②。乐骄乐,乐佚游,乐晏乐,损 矣③。 【翻译】孔子说:“有益的快乐有三种,有害的快乐也有三种。以节制礼乐为快乐,以宣扬别人的优点为快乐,以广交贤良的朋友为快乐,是有益的。以骄恣淫乐为快乐,以放荡无度为快乐,以宴玩荒淫为快乐,都是有害的。” 2、请用(/)给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 叔孙武叔语大夫于朝曰:“子贡贤于仲尼。”子服景伯以告子贡。子贡曰:“譬之宫墙赐之墙也及肩窥见室家之好夫子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美百官之富得其门者或寡矣夫子之云不亦宜乎!” 【翻译】叔孙武叔语大夫于朝曰:“子贡贤于仲尼。”子服景伯以告子贡。子贡曰;“譬之宫墙,赐之墙也及肩,窥见室家之好。夫子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类,百官之富。得其门者或寡矣。夫子之云,不亦宜乎!” 3、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翻译】子贡问怎样治理国家。孔子说,“粮食充足,军备充足,老百姓信任统治者。”子贡说:“如果不得不去掉一项,那么在三项中先去掉哪一项呢?”孔子说:“去掉军备。”子贡说:“如果不得不再去掉一项,那么这两项中去掉哪一项呢?”孔子说:“去掉粮食。自古以来人总是要死的,如果老百姓对统治者不信任,那么国家就不能存在了。” 4、哀公问曰:“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论语·雍也》 【翻译】鲁哀公问孔子:“你的弟子中谁最为好学?”孔子答道:“有个叫颜回的弟子很好学,他从不拿别人出气,也不犯同样的错误。可惜他短命死了,现在再也没有这样的人了,再也没有听说过好学的人了。” 【感悟】孔子的学问并不是仅仅指文学知识,凡切身之用都可以称得上是学。所以孔子认为“不迁怒、不贰过”的颜回是最好学的学生。 不迁怒,是指在甲人那里受了气,不要把脾气发到乙人身上。迁怒的毛病我们经常犯,尤其是对自己的家人,家人好心跟你说个话,经常会因为自己心情不好而恶言相对。 不贰过,就更难了。犯错误不要紧,但是知错一定要真心实意的改,不要再犯第二次。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三国演义》中的张飞,嗜酒如命,因为醉酒耽误了不少事。张飞独守徐州,刘备很不放心,张飞保证改过自新,绝不饮酒。但最后还是喝的酩酊大醉,罪打曹豹,引得吕布攻进了徐州,连刘备的妻子都被俘虏了。按说这个教训够大的,张飞应该改了吧,但最终他还是死在了喝酒上。张飞喝了酒,鞭打士兵,两个挨了打的士兵忍无可忍,晚上趁张飞醉酒,直接把他的头砍了下来。猛将张飞,贰过、三过,最终连性命都搭上了,教训不可谓不深刻。 5、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翻译】子贡说:“如有人能让百姓都得到实惠,又能扶贫济困,怎样?可算仁人吗?”孔子说:“岂止是仁人!必定是圣人!尧舜都做不到!所谓仁人,只要能做到自己想成功时先帮别人成功,自己想得到时先帮别人得到,就可以了。推己及人,可算实行仁的方法。” 6、孟武伯问子路仁乎?子曰:“不知也。”又问。子曰:“由也,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也,不知其仁也。”“求也何如?”子曰:“求也,千室之邑(2),百乘之家,可使为之宰也,不知其仁也。”“赤也何如?”子曰:“赤也,束带立于朝,可使与宾客言也,不知其仁也。” 【译文】孟武伯问孔子:“子路做到了仁吧?”孔子说:“我不知道。”孟武伯又问。孔子说:“仲由嘛,在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里,可以让他管理军事,但我不知道他是不是做到了仁。”孟武伯又问:“冉求这个人怎么样?”孔子说:“冉求这个人,可以让他在一个有千户人家的公邑或有一百辆兵车的采邑里当总管,但我也不知道他是不是做到了仁。”孟武伯又问:“公西赤又怎么样呢?”孔子说:“公西赤嘛,可以让他穿着礼服,站在朝廷上,接待贵宾,我也不知道他是不是做到了仁。” 7、子曰:“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 【注释】见:音xiàn,同现。 【译文】孔子说:“坚定信念并努力学习,誓死守卫并完善治国与为人的大道。不进入政局不稳的国家,不居住在动乱的国家。天下有道就出来做官;天下无道就隐居不出。国家有道而自己贫贱,是耻辱;国家无道而自己富贵,也是耻辱。” 8、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也。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论语·为政》 【注释】(1)无道:指无道的人。(2)有道:指有道的人。(3)草上之风:指风加之于草。(4)偃:仆,倒。 【译文】季康子问孔子如何治理政事,说:“如果杀掉无道的人来成全有道的人,怎么样?”孔子说:“您治理政事,哪里用得着杀戮的手段呢?您只要想行善,老百姓也会跟着行善。在位者的品德好比风,在下的人的品德好比草,风吹到草上,草就必定跟着倒。” 9、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 【注释】达:通达。这里是会运用的意思。专对:独立地谈判交涉。以:用。 不达:指行不通,办不了。对;对答 【翻译】孔子说:“把《诗》三百篇背得很熟,让他处理政务,却不会办事;让他当外交使节,不能独立地办交涉;书读得很多,又有什么用呢?” 10、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翻译】每天吃点饭,喝点水,头垫着弯曲的手臂睡觉,也是一种生活的乐趣。用不义手段而使自己大富大贵,这些对我来说,就如浮云般轻。 11、孔子曰:《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注释】(1)兴:激发感情的意思。一说是诗的比兴。(2)观:观察了解天地万物与人间万象。 (3)群:合群。(4)怨:讽谏上级,怨而不怒。(5)迩(ěr):近。【译文】诗可以激发情志,可以观察社会,可以交往朋友,可以怨刺不平。近可以侍奉父母,远可以侍奉君王,还可以知道不少鸟兽草木的名称。” 12、樊迟退,见子夏曰:“乡也吾见于夫子而问知,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何谓也?”子夏曰:“富哉言乎!舜有天下,选于众,举皋陶,不仁者远矣。汤有天下,选于众,举伊尹,不仁者远矣。” 【翻译】樊迟退出来,见到子夏说:“刚才我见到老师,问什么是智,老师说:‘提拔那些正直的人并使他们在邪恶的人之上,这就能使邪恶的人正直起来。’这话是什么意思?”子夏说:“这是含义多么深刻的话啊!舜有了天下,在众人中挑选了一个皋陶来任用,那些不仁的人也就远离了。汤有了天下,在众人中挑选了一个伊尹来举用,那些不仁的人也就远离了。” 13.请用斜线(/)给下面短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断句不超过6处)(3分)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断句译文: 孔子说:用统治方法来引导,拥严酷的刑律来整顿,百姓虽不犯罪却无德。用品德和礼仪来引导感化百姓,百姓就有廉耻之心且归服统治。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