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一语文《琵琶行并序》说课稿

高一语文《琵琶行并序》说课稿

高一语文《琵琶行并序》说课稿
高一语文《琵琶行并序》说课稿

高一语文《琵琶行并序》说课稿

高一语文《琵琶行并序》说课稿

课程分析:《琵琶行》是一首抒情性、叙事性都很强的诗歌,语言形象生动,抒情真挚细腻。作者着力描写了琵琶女精湛的演奏技艺,并把音乐与琵琶女的身世、作者坎坷的仕途生活融合在了一起,发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慨。据此,本课应着重突出作品中所表达出的思想感情,同时也应重点分析对琵琶女演奏技艺的描绘。而第二个重点也理应成为本课的难点。在本单元后所附的《其它背诵篇章》中有一首《李凭箜篌引》,可与本诗相对照阅读理解。

学情分析:学生属于涉世未深的少年,对于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可能不够深透;但学生对于音乐,可谓是情有独钟。但听音乐、欣赏音乐与描写音乐是两码事,所以第二个重点是颇有难度的。所以,本节课致在使学生赏析并学习描写音乐的方法。而两个班的学生自学精神都较好,上课主动性较强,所以如果诱导得法,学生还是能够解决这个难题的。至于诗中的疑难词句,学生已经过了较充分的预习,故而不用花费太多时间。

设计理念:诱思探究理论强调“教学系统的主体是惟一的,那就是学生”,教师应善于运用自己的认知结构,在与学生一起开发、创造课程的过程中,启发诱导学生通过探索性的学习,使学生的能力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所以本节课的教学主要是由教师启发诱导,由学

生主动探究,真正实现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

学习目标:掌握文中出现的重要词语,特别是古今异义词;品味诗歌意境,分析作者在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赏析诗中描写音乐的方法,并学以致用;发展学生主动学习、深入探究的能力。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琵琶曲《汉宫秋月》,要求学生用心倾听,感受曲中的感情。然后,利用知音传说,引入新课——

两千多年前,一个文人雅士,一个山野樵夫,是音乐将他们联系了起来,于是世上便流传着知音的佳话;一千多年前,一个文人骚客,一个天涯歌女,又是音乐让他们共同演绎了一首千古不衰的知音绝唱。在那个不朽的夜晚,浔阳江的悠悠江水,瑟瑟秋风,清冷的月光,飘飞的荻花,永远记住了这个美丽而忧伤的故事。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白居易遭贬谪之后,巧遇琵琶女,因同病相怜而信笔写来的经典乐府《琵琶行》。

(点评:之所以播放《汉宫秋月》,是由于这个曲子渲染了一种凄清、哀怨的感情,与本诗所抒发的感情异曲同工,有利于营造一种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导语故意设置得较为典雅,引入知音的传说,也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情意,使学生处于“愤”“悱”的状态,从而提高课堂学习的效率。)

二、检查预习情况。

1、《诱思导学》中“预习导学”部分习题。

2、补充检查:(多媒体展示)

(1)予左迁九江郡司马左迁:贬官,降职

(2)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出官:京官外调

(3)是夕始觉有迁谪意迁谪:贬官,降职

(4)明年秋,送客湓浦口明年:第二年

(5)铁骑突出刀枪鸣突出:突然出现,爆发出

(6)老大嫁作商人妇老大:年纪大了

(7)凄凄不似向前声向前:先前,刚才

(8)因为长句,歌以赠之因为:于是作

(9)凡六百一十六言,命曰《琵琶行》命:命名

(10)低眉信手续续弹信:随便地

(11)如听仙乐耳暂明暂:一下子

(12)却坐促弦弦转急却:后退

(点评:这个环节是为下一步分析赏析、主动探究服务的。因为计划用一课时讲授完毕,故而设置预习检查,以扫清语言障碍。)

三、整体感知课文,提出问题。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从文中找出自己最感兴趣或最欣赏的句子或段落。

(点评:诱思探究理论认为,课堂应是学生的课堂,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人。所以,在设计此环节时,充分考虑到了这一点,所以打破了原来教师设计问题、学生思考回答的惯例,而由学生自主选择。这种“自助餐”也许正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促进能力发展的有效途

径。)

四、集体讨论学生认为最好的句子或段落。

方法:学生提出句子或段落,并说明理由。若无法说明,则交由全体同学讨论解决。

(点评:因为本学期学生已经学习了十余首古典诗词,已初步具备了鉴赏诗歌的能力,但能力发展水平各异。再者,“一千个读者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各人看法不同,观点不同,所以就有让观点碰撞的必要,也许会激出耀眼的火花。这也是对以往讲授式课堂的一种突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示例:(说明:以下示例并非给学生举例分析,而是预计学生会谈到的诸多问题。学生在主动探究过程中,必然会遇到一些争议性的、难解决的、欠深度的问题。而此时,教师必须能够敏锐地把握学生遇到的各种问题,及时地、适度地予以点拨,这样也是充分发挥教师作用的一个途径。)

1、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赏析:这句话不仅点出了人物(主人和客人)、地点(浔阳江头)、事件(主人送客人)和时间(夜晚),而且作了环境的渲染,写出了秋夜送客的萧瑟落寞之感。正因其萧瑟落寞,才有“举酒欲饮无管弦”之说。而“无管弦”则既与后面的“终岁不闻丝竹声”相呼应,又为琵琶女的出场和弹奏作了铺垫。

(点评:这个问题,是需要对课文反复诵读才能发现的。它属于意境的创造,而一般鉴赏能力稍弱的学生,很难朝这方面想。所以,

当学生发现这个问题时,我感到较为欣慰。)

2、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赏析:琵琶女之所以“千呼万唤始出来”,是由于她有一肚子“天涯沦落之恨”,不便明说,也不愿见人。惟其如此,诗人才用“琵琶声停欲语迟”“犹抱琵琶半遮面”的肖像描写来表现她的难言之痛。

(点评:这是学生提出的第一个问题,可见这组名句在诗中的重要地位。)

3、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赏析:这些诗句用了比喻的手法,将抽象的音乐化为形象的事物,既有听觉形象,又有视觉形象,都加强了形象性。最后两句又以环境描写作侧面烘托,给读者留下了涵咏回味的广阔空间。

(点评:这是学生提出的第二个问题。而这个问题也正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所以,为了诱导学生更深入地思考这段描写的好处,在学生赏析后,又特意将原句改写,通过比较让学生体悟描写音乐的技巧。)

试比较这段话与下面句子的表达效果:

大弦浊杂又粗重,小弦轻细又润圆。时畅时涩至无声,突爆强音

情迸溅。曲终收拨当心画,掌声顿起尽美赞。

很显然,这样表达一点也不形象,因为它是仅就音乐来写音乐,仅就抽象来写抽象,无法给人一种具体的美感。

在我国广袤的文学天地中,类似的作品很多,下面试举一例——刘鹗的《老残游记?明湖居听书》中的一段,大家思考与上面一段话有何相同点:(多媒体展示)

王小玉便启朱唇,发皓齿,唱了几句书儿。声音初不甚大,只觉入耳有说不出来的妙境:五脏六腑里,像熨斗熨过,无一处不伏贴;三万六千个毛孔,像吃了人参果,无一个毛孔不畅快。唱了十数句之后,渐渐的越唱越高,忽然拔了一个尖儿,像一线钢丝抛入天际,不禁暗暗叫绝。那知他于那极高的地方,尚能回环转折。几啭之后,又高一层,接连有三四叠,节节高起。恍如由傲来峰西面攀登泰山的景象:初看傲来峰削壁干仞,以为上与大通;及至翻到做来峰顶,才见扇子崖更在做来峰上;及至翻到扇子崖,又见南天门更在扇子崖上:愈翻愈险,愈险愈奇。那王小玉唱到极高的三四叠后,陡然一落,又极力骋其千回百析的`精神,如一条飞蛇在黄山三十六峰半中腰里盘旋穿插。顷刻之间,周匝数遍。从此以后,愈唱愈低,愈低愈细,那声音渐渐的就听不见了。满园子的人都屏气凝神,不敢少动。约有两三分钟之久,仿佛有一点声音从地底下发出。这一出之后,忽又扬起,像放那东洋烟火,一个弹子上天,随化作千百道五色火光,纵横散乱。这一声飞起,即有无限声音俱来并发。那弹弦子的亦全用轮指,忽大忽小,同他那声音相和相合,有如花坞春晓,好鸟乱鸣。耳朵忙不过

来,不晓得听那一声的为是。正在撩乱之际,忽听霍然一声,人弦俱寂。这时台下叫好之声,轰然雷动。

讨论后明确:这段话也是既用了比喻,也用了侧面烘托。比喻即是上文中划线的句子,划波浪线的句子即是侧面烘托。

(点评:只是改写原诗的语言,已使学生较深入地理解了文章的笔法。而上面联想到《明湖居听书》一节,则是使学生再次加深认识,拓展了他们的知识面,有助于他们触类旁通。)

再举一例——李贺的《李凭箜篌引》,思考其描写音乐的手法与《琵琶行》有何异同。(多媒体展示)

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

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

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讨论后明确:相同点:都运用了化虚为实、化抽象为具体的方法,使音乐这种抽象的事物形象化了。

不同点:《琵琶行》主要运用了比喻和侧面烘托的手法,而《李凭箜篌引》则尽夸张想像之能事,尽写听众的感觉和音乐的艺术效果,这也是一种侧面烘托的手法,正是由于听众的感觉和艺术效果,才让人觉得李凭之演技高超绝伦。

(点评:举完《明湖居听书》一例后,本可就此结束对描写技巧的赏析。但由于这是个难点,而描写音乐的技巧也不只此一招,故而为使学生更深入地、更透彻地理解写作技巧,又举一例,意在引导学生进一步提高赏析能力。而经过一步一步地引导、探究之后,对课文的重点、难点的突破才算告一段落。由此感到,对于授课过程中出现的有价值的、学生感兴趣的、有利于学生主动发展的问题,我们必须把握好深浅程度,使学生能有最大的收获,又不至于使学生陷入到死抠字眼之中。)

4、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赏析:这句话可视为本诗的诗眼。因为全诗的感情全灌注到了这句话里。作者左迁浔阳,谪居卧病,又于秋夜送客,心中之悲凄自不待言。而琵琶女却也是天涯沦落,孤苦无依。她过去曾经令善才服,秋娘妒,也曾经“一曲红绡不知数”。但如今却是“门前冷落鞍马稀”,年老色衰,嫁与商人,却不能享受家和爱的温暖,“江口守空船”,“忽梦少年事”,这也不由得她不“梦啼妆泪红阑干”了。作者和琵琶女有着相似的经历——一个是被侮辱、被损害、命运悲惨,一个是满腹的天涯沦落之怨恨、谪居卧病之凄凉,自然就心与心相通,情与情相染,发出这种感慨也就自然而然了。

(点评:这个问题是全诗的“肯綮”。这个问题的解决,也就等于第一个教学重点得到了解决。由于学生对白居易的经历较为熟悉,所以结合琵琶女的自述身世,学生较容易地分析出了作者感慨的缘由。而涉世未深的学生能够较深入地理解这两句话,也说明了本节课诱导

的成功,学生主动探究的成功。)

5、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赏析:为什么诗人流泪最多?当然是因为其与琵琶女心心相通,同病相怜。如此的天涯沦落之恨也只有他这样有切身经历的人才能体会得更深切。

(点评:在上一个问题得到解决后,这个问题已不是太难的问题,所以学生较轻松地得出了自己的结论。)

6、沉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

赏析:在曲终之后,作者略去了关于身世的询问,而用这两个描写肖像的句子向“自言”过渡:“沉吟”的神态,显然与询问有关,这反映了她欲说还休的内心矛盾;“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等一系列动作和表情,则表现了她克服矛盾、一吐为快的心理活动,这也使得女主人公的形象更生动真实,更具有典型性。

(点评:此问题仍属于对第一个重点的研讨和探究。学生已具备了赏析之的能力。)

五、小结,布置作业。(多媒体展示)

化虚为实、化抽象为具体,是我们平时写作常用的写作方法。有些话题很抽象,难状难摹,但我们若能化抽象为具体,事情也就变得容易了。

请认真欣赏歌曲《青藏高原》,写一段话,要求用上化虚为实、化抽象为具体的方法,可仿照本节课所举的三种对音乐的描写手段。

字数不少于200字。

(点评:此作业意在引导学生学以致用,使其能力得到迁移。事后检查作业时发现,学生的写作出乎意料地好。比如一个学生就有如此描写:“那声音粗犷豪放,有如天籁之音。起初便拔地而起,高入天际,如一枚火箭直冲云霄,打了一个回旋,略微低落后,再一次冲上了更高的天际。接着一声脆响,仿佛礼炮在轰鸣,又好像一轮红日喷薄而出,光芒四射。只觉得自己站在珠穆朗玛峰上仰天长啸,浑身畅快无比。接着那声音渐渐低回,仿佛从遥远的天际传来,如青藏高原上的雪浪滚滚向前,延伸到天边;又仿佛雅鲁藏布江翻卷着波浪奔涌着向前,流到一片古老的土地,带去了一片庄严,一片神秘,一片苍凉,带给那里远古的呼唤,留下了千年的期盼。人的心潮在翻滚,血液在奔涌,激情在奔流,如雪浪滚滚,如海浪涛涛。涛声之后,声音忽又扬起,眼前出现了一座高山,又一座高山,一座胜似一座,紧紧相连,冰雪闪亮,苍鹰翱翔,古老神秘的青藏高原就在眼前。接着又是乐曲的低回,把我们带入一个庄严神秘的世界。歌唱的声音渐渐向上回环,如雪浪翻滚,直延伸到云端,与蓝天融为一体,天地合一,云雪合一,人也融合在其中。突然,又一次节节高起,如一架云梯,有数十个台阶,直升到云层上面;又如一只苍鹰拍动着双翅,飞到一个山巅又一个山巅,最后直冲云霄,飞到那蓝天白云之上……”应该说,这也是学生能力得到发展的体现。)

课后反思:本节课应该是一堂较为成功的语文课,充分发挥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探究的主动性、拓展的有效性、迁移的科学性。内

容充实,教学目标也得到了顺利得实现。当然,也有不足。由于内容较多,时间较紧张,学生朗读得有点少,而古诗词的学习又是很重视诵读的。另外,本节课发言的学生较多,但也有部分同学一直都沉默,这也提醒我们,应该多注意那些内向的学生,多予他们以鼓励,使他们也敢于表达自己,展现自己的风采,使他们的学习潜能得到最大的发挥。

通过这节课,我也更深刻地理解了“学生是课堂的主体”的深刻内涵,体会到了教师适当点拨的重要意义。更为重要的是,我感到:只要你给予学生表现的机会,每一个学生都是不可低估的!

琵琶行获奖教案王毅军

琵琶行获奖教案王毅军 琵琶行获奖教案王毅军 琵琶行【课例实录】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文 师:请同学们先欣赏一段视频。(播放经过编辑的《江南烟雨琵琶行》视频及解说词) 师:视频中提到的诗人是谁? 生:白居易。 师:白居易是怎样一位诗人? 生: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唐代现实主义大诗人。 师:不仅如此,白居易还是一位富有同情心、悲悯心的诗人。他在《长恨歌》一诗中既讽刺了唐玄宗重色误国,又表达了对玄宗思念杨玉环的同情,他说“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他在《卖炭翁》一诗中讲卖炭翁“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又表达了对下层劳动者的同情与悲悯。那么,白居易由长安被贬到江西九江的浔阳江头,又对什么人发出了怎样的慨叹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白居易的《琵琶行》。(板书课题) 师:琵琶行的“行”是什么? 生:诗歌的一种体裁。 师: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它是一种以铺叙记事为主的歌词。

二、诵读小序,概括情节 师:下面请同学们读一下诗前的小序。 (生读小序) 师(纠正个别读音):诗前小序主要写了什么内容呢谁能用简单的话概括一下 生:它主要写了琵琶女的身世。 师:写身世,也就是介绍了写《琵琶行》的原因。 三、初读文本,抓关键句 师:著名的作家、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国文本是读的学科”。我们首先走进文本,放声地、自由地来读一下这首诗,好不好?下面我们自由地放声来读。(播放《琵琶行》琵琶曲音乐,学生放声自由读。5分钟左右) 师:好,刚才大家已经读过了这首诗,我们都沉浸在诗的境界里。那么,我问大家一个问题,这首诗最能体现诗人情感和主旨的句子是哪一句? 生:“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师:对,同学们,“沦落”是什么意思呀? 生:落魄失意。 师:对,落魄失意,遭遇坎坷。那么,“沦落人”又是谁呀? 生:指的就是琵琶女和诗人自己。 四、再读文本,学生质疑 师:好,那么下面我们就来看一看“谁解沦落人”(板书)。琵琶

琵琶行说课稿范文整理

《琵琶行》说课稿 各位评委: 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课题是《琵琶行》,我打算从教材、学情、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及板书设计五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 说教材 课文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琵琶行》是高中新课标语文教材第二单元“诗的唐朝” 里的一篇课文。本单元鉴赏重点:养成诵读涵泳的习惯,记诵有代表性的诗篇及名句;能联系作品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理解作品的内容价值,认识唐诗的杰出成就,培养热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民族自豪感;能感受诗的意境和形象,品味语言,领略作品的表现力,注重审美体验。通过这一单元学习提高鉴赏评价古诗的能力。《琵琶行》一诗是唐代著名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写的一首歌行体叙事长诗,是我国古代叙事诗和音乐诗中的“千古绝唱”。它最大的艺术特点是用极富音乐性的语言摹写音乐形彖,通篇体现了深刻的思想内容和高超的艺术技巧。在白居易死后,当时的皇帝唐宣宗写诗悼念:“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说明远在作者逝世前,本诗已经风行全国,很有影响了。这首诗最大的艺术特点是用极富音乐性的语言摹写音乐形象, 这是我们鉴赏和学习这课的一个重点。

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所提倡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三维目标并重的教学理念和教学大纲的要求,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欣赏作者以形象比喻来表现音乐形象的语言艺术,了解运用环境描写侧面烘托气氛,表达人物思想感情的表现手法。 情感目标:体会“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内涵。体会诗中的情感和意境,体会作者对琵琶女身世的同情和共鸣,把握人物形彖和诗歌社会意义。 能力目标:初步学习这种以文字表现音乐的写作手法。 教学重点 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只有传授给学生有效的鉴赏方法,学生才会举一反三,逐步提高阅读和鉴赏能力。针对此,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领悟诗人高超的写作技巧,包括明暗线结构、情景交融的特点,特别是对音乐的多角度、多手法、多层次的描写技巧。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对音乐的描写。 二. 学情介绍 教学活动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我们平常在教学中首先应考

琵琶行获奖说课稿.docx

《琵琶行》说课稿(最新) 宜宾市四中艾宗坤 各位评委: 大家好,我是来自宜宾市四中的艾宗坤。我今天说课的篇目是《琵琶行》,我打算从教材、学情、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及板书设计五个方面进行阐述。一、说教材(一)课文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琵琶行》是高中新课标语文教材(必修三)第二单元的一篇课文,是唐代著 名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写的一首叙事长诗,同时它也是我国古代叙事诗和音乐诗 中的“千古绝唱” 。这首诗最大的艺术特点是用极富音乐性的语言摹写音乐形象,这是我们鉴赏和学习本课的一个重点。 (二)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所提倡的“知识与能力” 、“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三 维目标并重的教学理念和教学大纲的要求,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体会“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内涵。体会诗中的情感和意境,体会作者对琵琶女身世的同情和共鸣,把握人物形象和诗歌社会意义。这是情感目标。 2.欣赏作者以语言文字来表现音乐形象的艺术技巧,了解运用环境描写侧面烘 托气氛,表达人物思想感情的表现手法。这是知识目标。 3.初步学习这种以文字表现音乐的写作手法。这是能力目标。 (三)教学重点 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只有传授给学生有效的鉴赏方法,学生才会举一反三,逐步提高阅读和鉴赏能力。但很多时候有些人只对吃鱼感兴趣对抓鱼并不感兴趣。所以我的理解是“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欲。”只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才能真正完成教学目标。针对此,我选择教学突破口是:由诗眼入文,巧设疑问,激发求知欲。引导学生带着强烈的求知欲去阅读。 (四)教学难点 由于音乐是无形的,听者、演奏者的心理是很难摹写的。但这篇文章却很好的表达了出来。因此授课主要是让学生理解作者对音乐的描写以及是如何将乐曲

粤教版精品教案 琵琶行说课

《琵琶行》说课稿 《琵琶行》是第二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它最大的艺术特点是用极富音乐性的语言摹写音乐形象。现在的语文教学越来越注重语文与其他学科的融合。其实在几千年前诗人已经有了这种用文字去解读其他艺术的意识和高超技巧。《琵琶行》就是一篇音乐与文字,与作者的感情水乳交融的好文章。 一、说教材 (一)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结合本文特点,确定教学目标如下: 1. 欣赏作者以语言文字来表现音乐形象的艺术技巧。 2. 体会“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内涵。 3. 初步学习这种以文字表现音乐的写作手法。 (二)教学重点 感受作者通过文字表现音乐形象的技巧手法。(有关美感与文学的文章在高一时学到过几篇。但用文字来细致具体的描写音乐的文章学生很少接触。学习这种技巧是重点。)(三)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对音乐的描写以及是如何将乐曲的情调和演奏者、听者的感情融为一体的。(音乐是付诸于感官的,学生还能感知。但听者、演奏者的心理是很难摹写的。如何通过音乐来感知听者、演奏者内心感情,并将两者融为一体是文章的难点。) 二、说学情 这篇课文的教学对象是高二学生。他们已有初步的文言知识积累,所以字句的疏通上应该没有问题,可以在课前完成。而如何让学生在短时间内感受一篇融音乐、文学于一炉的抒情叙事诗是我重点思考的问题。我想只有让学生反复诵读和相互交流才能弥补学生在鉴赏方面的缺乏和不足。 三、说教法 针对学生的这些情况,再加上这是一篇课内自读文,应该以学生为主体,老师讲的过多也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吸收。所以我觉得采用诵读法和学生讨论法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比较适合。此外还要求学生在课前疏通字句,解决字词问题。本文采用一课时教学,在时间允许的条件下可以适当增加课外知识,用两课时、三课时进行教学。 四、说教学方法和手段 学生毕竟没有很高的文学和音乐素养,在教学过程中只是枯燥的传授知识效果未必好,还应辅以多媒体课件的使用。尤其是让学生听《春江花月夜》、《十面埋伏》等古乐,有利于学生对文章中的音乐有个感性的认识。 五、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课前我先给学生放一段《高山流水》的古曲,让学生在明快的节奏中感知音乐中的“高山”“流水”,先进入音乐欣赏的氛围。然后在音乐的背景中我开始讲述“高山流水”遇知音

《琵琶行》教学设计新部编版1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 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 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 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 xx市实验学校

《琵琶行》教学设计 (人教版必修三第二单元) 甘肃省庄浪一中杨青栋 教材分析: 这首诗,诗人借叙述了琵琶女的高超演技和她的凄凉身世,抒发了作者个人政治上受打击、遭贬斥的抑郁悲凄之情。这首诗叙述层次分明,描写细致生动,比喻新颖精妙,被历代文人所称颂,朗读吟咏,易于上口,字句理解也不难,重在引导学生体会作品所蕴含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主题。 学情分析: 音乐是抽象的,它有声无形,缥缈难以捕捉,白居易的《琵琶行》可谓描写音乐的极品。但学生很难把握,在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发挥联想和想象把握艺术画面,体会音乐描写的美妙效果,进而理解作品蕴含的深刻主题是教学的着力点。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 了解作者相关知识及歌行体这种文学体裁。 2.体会诗歌音乐描写的特点和方法及比喻的作用。 3.学会在情节中理解人物形象,把握诗歌主题。 4. 体会景物描写的烘托作用,探究写作特色。 【过程与方法】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体会诗人蕴含在诗中的感情,培养诗歌鉴赏能力。 2.通过朗读背诵、质疑讨论、合作探究的方式学习音乐描写的妙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琵琶女情感和生活命运的变化,体会作者“同是天涯沦落人”的伤感之情。 教学重点:体会诗歌音乐描写的特点和方法及比喻的作用。 教学难点:体会诗人蕴含在诗中的感情,培养诗歌鉴赏能力。 教学方法:朗读法、点拨法、讨论法、问答法、研讨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投影、课件 课时安排:三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高中语文必修三《琵琶行》教案

《琵琶行》 教学目的 1、欣赏诗中运用比喻,形象描写音乐的语言艺术, 2、了解运用环境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思想感情的表现方法。 3.认识封建社会造成琵琶女悲凉身世和诗人失意谪居的黑暗现实。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对音乐的描写以及是如何将乐曲的情调和演奏者、听者的感情融为一体。 课时安排:三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一、了解有关文学常识和背景 1、简介作者,教师补充 白居易,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中唐时期现实主义的伟大诗人。青年时期家境贫困,对社会生活及人民疾苦有较多的接触和了解。读书时期特别刻苦以至于舌上生疮。少年就以诗成,曾以《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到京城拜望大诗人顾况,深得赞赏。29岁中进士,官至翰林学士、左拾遗、刑部尚书。白居易是唐代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写下了不少揭露现实黑暗,反映劳动人民痛苦的诗篇,即被称为的“讽喻诗”。白居易的诗通俗好懂,传说“白傅作诗,老妇皆懂”。生活在由盛转衰的中唐时期。青年时因战乱曾四处漂泊,对社会生活及人民疾苦有较多的接触和了解。有“兼济天下”、“为民请命”的理想和信念,屡次上书针砭时弊。写下了《新乐府》、《秦中吟》为代表的“讽喻诗”,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痛苦生活,揭露了统治阶级的腐朽和罪恶。长篇叙事诗有《琵琶行》、《长恨歌》。他积极提倡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强调和继承我国古典诗歌的现实主义优良传统,反对“嘲风月,弄花草”,作品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2、简介写作背景 白居易任左拾遗官职后,由于得罪了官僚及皇帝,43岁被改职任太子左赞善大夫,次年由于上书皇帝,言辞急切,被加上越职奏事的罪名,先被贬为江州刺史,又被贬为江州司马,《琵琶行》就写于第二年秋天。诗人正是借琵琶女的遭遇共鸣自身天涯沦落的不幸。 3、本文属于乐府诗,简介乐府:乐府本是汉武帝刘彻开始设立的掌管音乐的机关,任务是制定乐谱、采集歌词、训练乐工,以备朝廷举行祭祀,召开宴会或举行其他仪式时演奏。另外,还有一项任务就是采集民歌,供统治阶级“观风俗”。后来其含义有了变化,指一种合乐的诗歌,即“乐府诗”,简称“乐府”。乐府诗有广狭两种意义:狭义的指汉以下入乐的诗,它包括文人创作的和采自民间的;广义的包括词曲和没有入乐而袭用乐府旧题,或摹仿乐府诗体裁的作品。这首诗属于后者。 4.关于歌、行、引: 《琵琶行》(原作《琵琶引》)、《长恨歌》,歌、行、引是古代歌曲的三种形式,后成为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都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行,又叫“歌行”,它源于汉魏乐府,是乐府名曲之一。篇幅较长,句式灵活,平仄不拘,用韵富于变化,可多次换韵。 二、指导朗读 1、听配乐朗读 2、诵读提示 3、自由散读 三、疏通小序,积累字词(看注解,查工具书,和同学交流下列词句意思) 四、作业:朗读并翻译小序 第二课时 一、把握梳理课文内容结构。 全诗按时间顺序分为五段: (一)江头送客闻琵琶 (二)江上聆听琵琶曲:(邀见歌女;演奏名曲;听者陶醉) (三)歌女倾诉身世苦:(少年欢乐;晚年凄凉;悲苦心境)

《琵琶行》说课稿

《琵琶行》说课稿 各位领导,老师: 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课题是《琵琶行》,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过程及说板书五个方面进行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 《琵琶行》是一篇集音乐、文字与作者的感情为一体的千古绝唱,它最大的艺术特点是用极富音乐性的语言摹写音乐形象,通篇体现了深刻的思想内容和高超的艺术技巧。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欣赏作者形象比喻来表现音乐的语言艺术,了解运用环境描写侧面烘托气氛,表达人物思想感情的表现手法。 情感目标:体会“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内涵,体会诗人的情感和意境,把握人物形象和诗歌的社会意义。 能力目标:初步学习以文字表现音乐的写作手法,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领悟诗人高超的写作技巧,包括对音乐的多角度、多手法、多层次的描写技巧和情景交融的特点。 教学难点:体会“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内涵,把握诗人的情感。 二、说学情: 这篇文章面对的是已学习了必修1和必修2的基础上的高一学生,他们已有一定的文言基础知识积累,疏通文意应该没有太大的问题,可以在课前完成。而如何让学生在短时间内感受一篇融音乐、文学于一炉的抒情叙事诗是我重点思考的问题。我想只有让学生反复诵读和相互交流才能比较彻底的解决这一问题。 三、说教法学法: 我主要以“整体感知——局部研读——综合领悟——迁移提高” 为主线,采用诵读、设疑、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独立、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以提高学生的阅读和鉴赏诗歌能力。 教具:多媒体课件,音频材料 课时:2。我今天讲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及步骤 四、说教学过程: 1、导入:在课前我先给学生放一段唐朝名曲《霓裳》,让学生先进入音乐欣赏的氛围。然后在音乐的背景中让学生反复朗读课文。(教师指导朗读并完成生字词的积累) 2、简介作者及时代背景,让学生知人论事,为课文分析做情感铺垫。 3、梳理文章结构,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并用精练的语言概括每一小段的内容;分组交流讨论各自的认识,教师巡回指导,参与交流讨论。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朗读是学生对课文语言及内容最直接的感知,也是学生自主与文章进行感情交流最直接的方式,通过自读学生对课文有了一个整体的感知,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 4、下面讲我对课文的分析思路。我对课文的分析还是按照课文原来的顺序,由小序到第一段再到第二段进行分析。 ①小序,我主要分析小序的作用,以加深学生对课文故事的理解。 ②第一段,我要分析景物描写的作用及侧面烘托的表现手法,为下文的分析做情感铺垫。我是这样设问的: A诗人在做什么?心情如何? 送客;“惨将别” B如何理解“惨”呢?

《琵琶行》教案

《琵琶行》教案 襄州区一中毛芳 一.学生学习背景分析: 在开始本课学习之前学生就已经多次接触诗歌的学习与鉴赏,对诗歌鉴赏的认知有一定基础,但我校的学生来源较广,语文学习素质相对不高,因此要让学生深入挖掘诗歌的意境和情感,还需要教师继续引导。例如:怎样把作者对琵琶曲的描写与琵琶女的情感,以及作者的身世联系起来,还有如何鉴赏音乐描写的高超艺术,所以课前要求学生在阅读书下注释,查阅相关资料的同时尽量多方面的了解叙事诗的相关知识及白居易的作品。 二.学习重点难点: 1.让学生在对人物身世命运的分析中来解读作品思想感情,体会作者对琵琶女身世的无限同情和共鸣,从而领悟“同是天涯沦落人”的主旨。 2.学习、欣赏作者以语言文字再现音乐形象的艺术手法,分析鉴赏作者用比喻的手法描写声音的高超技法、 3.明确作者是如何将乐曲的情调和演奏者的感情融为一体的。 4.背诵全诗。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课前预习,能够说出琵琶女的飘零身世身世和诗人贬职失意的苦闷心情。 2.分析结构特点,理清全文脉络。 3.让学生找到运用多种手法描绘音乐形象的诗句,体会描写抽象而生疏的琵琶音乐的技巧。 二.教学内容与安排: (一)课文导入: 唐朝有这样一位皇帝,他的名字也许早已被人们淡忘了,可是他为一位诗人写的悼亡诗却永久的流传了下来。他就是唐宣宗李忱。他写的那首悼亡诗是: 缀玉连珠六十年,谁教冥路作诗仙? 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 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 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 他悼亡的诗人是:白居易。其中“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中的“琵琶篇”即《琵琶行》“胡儿能唱琵琶篇”少数民族的儿童都能唱琵琶篇,可见白居易知名度之高,这首诗流传之广泛,影响之深远。 (二)校正字音,指导学生诵朗全诗。 (三)学习“序”: 《琵琶行》的“行”是古诗的一种体裁,统称“歌行体”。它的 特点是“篇无定句,句无定字”,音节、格律比较自由,句法长短不 一,富于变化。唐以后,歌行一般用五、七言古诗体裁。 1.快速阅读后思考:“序”中交代了什么内容? (1)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故事的经过; (2)概述琵琶女的身世; (3)点明写作动机; (4)奠定全诗的感情基调:凄切伤怀 2.再认真读诗歌的“序”部分,理出“序”与正文的关系。

《李凭箜篌引》说课稿

《李凭箜篌引》说课稿 一、说教材分析: 《李凭箜篌引》是一篇描写音乐的诗作,用诗歌来写音乐,难处在于诗人需要用生动形象的文字,既要描摹出音乐声的美妙动听,又要写出听音乐人的感受。在这一点上,李贺能扬长避短,另辟蹊径,以丰富的想象力,用更多的笔墨来写听音乐的感受,而且还不是一般人的感受,是写出了想象中的神话里人物的感受。 二、说学情分析: 本文的授课对象是高二年级的学生,经过两年的高中语文学习,学生积累了相当的文学知识,有了一定的文学修养,但对诗歌鉴赏方法并不能系统的掌握。本诗作为选修内容,重在让学生通过积累诗歌鉴赏的经验方法,所以教学过程要注重学法指导。要让学生全程参与。教师及时点拨,引导学生探究,鼓励学生想象和大胆质疑。 三、说教学理念 叶圣陶先生主张:“教师务必启发学生的能动性,引导他们尽可能自己去探索。”可见,教学的艺术并不在于传授、讲解,而在于引导、激励和鼓励学生自己去实践、去创造。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把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和增强学生听、说、读、写等方面的能力作为本课教学的指导思想,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师生合作讨论交流互动教学模式。 四、说教学目标 通过对于以上教材、学情的分析,以及教学理念的阐述,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赏析诗歌,掌握本诗写作特点,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反复研读文本,深入分析此诗的内容和写作技巧,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比较阅读《琵琶行》《听颖师弹琴》《李凭箜篌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反复诵读诗歌,充分感受诗歌创造的想象瑰丽的审美境界,提高审美感受能力。 五、说教学重难点 根据以上阐述的教材特点、学生特点、教学理念以及教学目标,我把本节课 的教学重难点确立为: 1、教学重点:赏析诗歌内容,掌握本诗写作特点。 2、教学难点:比较阅读《琵琶行》《听颖师弹琴》《李凭箜篌引》。 六、说教法和学法 现代教学理论认为,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教学本身就是一个教师与学生双边互动的活动,据此,我采取了以下教学方法和学习指导。 1、诵读教学法。诗歌是朗读的艺术,鉴赏过程中,以读带赏,不断培养学生鉴赏能力。

琵琶行说课

《琵琶行》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的说课内容是课文《琵琶行》。 一、说教材 《琵琶行》是中等职业教育基础模块语文下册第六单元的课文。本单元的主题是古诗文单元,可以通过这些作品领略古人的审美情趣和情感世界。 本篇课文是一首抒情性、叙事性都很强的诗歌,语言形象生动,抒情真挚细腻。作者描写了琵琶女精湛的演奏技艺,并把音乐与琵琶女的身世、作者坎坷的仕途生活融合在了一起,发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慨,营造出悲凉的氛围和无尽的愁思。 二、说学情 我所面对的学生对诗歌的欣赏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理解课文内容已不是难题。但这样长的篇幅的诗歌他们从未见过。文中用文字来描写音乐的方法学生们也很少见到。因此必须在理解诗意、熟读成诵的基础上,来促成教学目标的实现。 三、说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从课程标准中“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基本理念出发,设计了以下教学目标: 1、积累文学常识; 2、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了解写作背景,理解课文内容。 3、欣赏诗中描写音乐的语言; 4、体会文中的意境以及作者的情感。 5、背诵课文。

四、说教学重难点 把学习诗人对音乐的多角度、多手法、多层次的高超写作技巧作为本次教学的重点;体会文中的意境以及作者的情感,是本次教学的难点。 五、说教法学法 朗读法、讨论法、多媒体辅助法。 六、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由PPT出示”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四句诗,提问:作者是谁?诗歌的题目?原诗还有四句,你能背上来吗? 由此引出作者。串联以往所学,如《江南好》、《钱塘湖春行》,温故知新,引出本文。 (一千多年前,一个文人骚客,一个天涯歌女,是音乐让他们共同演绎了一首千古不衰的知音绝唱。在那个不朽的夜晚,浔阳江的悠悠江水,瑟瑟秋风,清冷的月光,飘飞的荻花,永远记住了这个美丽而忧伤的故事。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不朽的篇章——《琵琶行》。) (二)Ppt作者简介、时代背景、写作缘由、解题 (三)初步感知 1、诵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方法,加强诵读习惯的培养,对领悟作者感情,品味文章语言,增强文章语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课伊始,先在大屏幕上展示作者及课文的背景介绍,帮助学生们进行初步的了解。之后范读及领读全文,正音正字,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Ppt正音正字 2、教师讲解全文。

故都的秋教学说课稿

故都的秋教学说课稿 故都的秋是人教版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语文第三册第三单元的课文,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看看故都的秋教学说课稿吧! 故都的秋教学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课文特点及地位:《故都的秋》所处的单元是中国现当代散文单元。现代散文不仅由白话代替了文言,而且由“代圣人立言”变为“表现自己”,由“文章”上升为“文学”,极大地提升了散文的审美品位。本课是散文鉴赏的起始课,对后面的散文教学有着领启、示范作用。通过学习本文,将使学生学会散文鉴赏的方法,培养人文意识,进而阅读名家名篇,从而步入散文鉴赏的规律之门。因此,以开放的思维,以现代的教育模式来学习本文,将对散文的学习产生良好的导向作用。根据以上教材特点和本次比赛要求运用多媒体教学以及新课标理念,我确立以下教学目标: 第一、知识目标: 1、了解郁达夫的思想和创作风格。 2、学习以情显景、以情驭景的表现手法。 第二、能力目标: 1、培养朗读感悟、品味揣摩语言的能力。 2、理解本文“主观情”与“客观景”的自然融合。 3、尝试网络环境,结合多媒体,解读经典文本。 第三、情感目标: 关注人的情感与生存环境之间的矛盾冲突,培养人文情怀,提高审美能力。 根据以上教学目标,我确立以下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听读朗读,品味语言。教学难点:准确把握作者丰富的情感内涵。 二、教学方法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每当我们向自己的学生教授知识的时候,自然要考虑到我们的教学对象在学习本课时的原有基础、现有困难及学习心理特征,从而有针对性地确定学习的重点、难点及教法学法。所以,本课的教学指导思想是

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诵读、设疑、讨论为主线,培养学生的阅读和鉴赏能力。我主要采用了朗读法和设疑讨论法两种方法。 1、朗读法。在前两个诗歌单元养成的诵读习惯在本单元要加强巩固和发展,训练美读。本文是现代散文史上的名篇,感情浓厚,意味隽永,文辞优美,教师应当努力引导学生进入课文的情境当中,体会课文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2、设疑、讨论法。抒情散文重在抒写作者的情志与意趣,但这种抒写往往不是直接的,而是通过精巧的构思,富有情感与哲理的语言,在写景、状物、叙事中实现的。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合作探究。 三、学习方法 这是一堂利用网络和多媒体辅助教学,充分体现学习主体的朗读鉴赏课,因此我安排以下四个步骤的学法引导: 第一、课前组织要利用网络或参考书,了解作者、作品等相关知识和背景。 第二、通过多媒体听读朗读,感受作品语言。 第三、深入研读文本,适时讨论,探究其情景相融的艺术手法,感受人文精神。 第四、拓展课堂,结合网络教学资源,进行研究性学习。 四、教学过程 课前布置预习题:利用网络或参考书了解作者的思想和创作风格、作品的写作背景,寻找有关描写秋景的诗文。 我先用多媒体播放钢琴曲《秋日私语》,同时展示京城秋景图片,以浓厚的秋意,渲染情感氛围,以激发学生阅读兴趣。音乐结束,我问:当秋天来临之际,你感受到了什么?历代文人骚客笔下的“秋”又是怎样的情景呢?学生畅谈感受,回忆或朗诵收集到的描写秋天的诗文。 【名句参考】落霞与孤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王勃《滕王阁序》)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白居易《琵琶行》)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杜甫) 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琵琶行教案及说课稿

《琵琶行》教案 【教学目标】 1.欣赏诗中运用比喻,形象描写音乐的语言艺术,了解运用环境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思想感情的表现方法。 2.认识封建社会造成琵琶女悲凉身世和诗人失意谪居的黑暗现实。 3、学会有感情地诵读诗歌。 【教学重点】 1、人物情感变化及诗歌主旨 2、成功的音乐描写 【难点与关键】 学习音乐描写的高超技术。音乐是抽象的,而诗歌却使人如闻其声,学习的艺术就要紧密结合教材,并在教学中适当引申,寻找相关的材料。有助于课文的学习。 【课型】鉴赏课 【授课时间】一课时 【教学设想】 《琵琶行》是一篇自读课文,且教学的重点在于整体领悟。因此,教学中不必过分拘泥于字词教学,字词知识可布置学生在课前预习中掌握。课堂教学应围绕下列三个环节进行:通过诵读教学感受诗人的情感,通过结构分析把握诗歌的整体美,通过语言品味领悟形象美。最后设计一个课后练习,用以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和丰富学生的想像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琵琶行》七言叙事诗,初唐以来七言歌行体的代表作。带有很强的抒情性。由于叙事与感情的结合,白居易的长篇叙事诗优美动人。可以说是我国古代叙事诗又一新的高峰。本诗在诗人生前就已被广为传诵。所谓“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千百年过去了,时至今日,仍感人肺腑。 二、作者介绍: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今陕西渭南人。早年热心济世,强调诗歌的政治功能,并力求通俗,与元稹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所作《新乐府》、《秦中吟》共六首,“唯歌生民病”、“句句必尽规”,与杜甫的“三吏”、“三别”同为著名的诗史。长篇叙事诗《长恨歌》、《琵琶行》则代表他艺术上的最高成就。现存诗近三千首。 《琵琶行》是他被贬为江州司马后的第二年秋天写的。元和三年(808),白居易任“谏官”(即左拾遗);五年,调京兆府户曹参军;九年,接太子左赞善大夫;十年,宰相武元衡被刺死,白居易首先上疏,急请捕"贼"。朝廷深恶其僭越言事,诬其"浮华行","甚伤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海上日出》说课稿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海上日出》说课稿 尊敬的评委老师: 上午好,我是xx,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海上日出,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学方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说作业设计六个方面来对本课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 海上日出是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第五单元第一篇课文,该单元的以“自然奇观”为主题开展。主要描写晴天和多云两种天气状况下,海上日出的奇景,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以及对所有蓬勃向上生命正能量的赞扬。这篇文章以时间为序,紧紧围绕“奇景”展开,描写细腻,生动活泼。 结合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课特点,依据新课标中“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一,学会“霞、范、纵,刹,镶”5个生字,正确识写生字词。 二,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三,理解课文内容,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和描写方法(单元目标),感悟海上日出时的壮丽景观 (感悟青海湖梦幻般的的美),体会作者对光明的追求和向往之情,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意识。 根据这篇课文的具体情况和学生现有水平,我把“理解课文内容,感悟海上日出时的壮丽景观体会作者对光明的追求和向往之情”作为本课的教学重点,把“欣赏课文所展现的奇观,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领悟和观察描写的方法。”作为本课的教学难点。 二、说学情。 五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乐于表达,乐于与人交流,经过前四 1

年的学习,他们已经掌握了一定的语文学习方法,形成了一定的语文能力。但他们的社会生活经验毕竟有限,对文中日出时壮丽的景色描写,仅凭想象难以深刻感受,需要教师提供更加直观的教学手段帮助理解。 三、说教学方法。 1、说教法。 我主要采用的教法是以读代讲法。因为这篇课文语言优美,很适合朗读,可以引导学生在读中体会情感,在读中有所体验。 2、说学法。 这节课主要让学生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 此外,我准备用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力图让课堂生动有趣,使学生兴趣盎然地投入到学习中来。 四、说教学过程。 基于对五年级学生的实际及认知特点的了解,这篇课文我准备分两个课时来完成。第一课时,引导学生阅读课文,整体感知,抓住重点语句品读,体会海上日出时的瑰丽景色。第二课时,在熟悉课文的基础上,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和描写方法,感受作者对光明的追求和向往。下面我着重说第一课时的教学过程,由“激发兴趣,导入新课”“初读课文,整体感知”“细读课文,品读感悟”三个环节组成。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白居易的琵琶行中有这样一句:“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说明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所以在导入部分我是这样设计的:激趣导入,运用多媒体手段播放海上日出的视频和图片,让学生结合自己的亲身体验谈谈感 2

白居易《琵琶行》说课稿

白居易《琵琶行》说课稿 白居易《琵琶行》说课稿 《琵琶行》是描写音乐的传世佳作,关于白居易《琵琶行》说课稿要怎么写呢? 1.说教材 1.1教材简析。《琵琶行(并序)》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3第二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本单元是在必修2《诗经》、魏晋南北朝诗歌鉴赏的基础上,进一步培养学生鉴赏唐诗的能力,同时为更好地鉴赏宋词奠定一定的基础。共七首诗,鉴赏重点:养成诵读涵泳的习惯,记诵有代表性的诗篇及名句;能联系作品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理解作品的内容价值,认识唐诗的杰出成就,培养热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民族自豪感;能感受诗的意境和形象,品味语言,领略作品的表现力,注重审美体验,提高鉴赏评价古诗的能力。《琵琶行(并序)》是唐代著名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写的一首歌行体长篇叙事诗,堪称我国古代叙事诗和音乐诗中的"千古绝唱"。诗歌主题鲜明、人物形象生动,抒情真切细腻,最大的艺术特点是用极富音乐性的语言摹写音乐形象,通篇体现了深刻的思想内容和高超的艺术技巧。 1.2教学目标。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学习诗词要"具有积极的鉴赏态度,注重审美体验,陶冶性情,涵养性灵。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

思考,了解人类丰富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依据相关要求,结合本课特点,我制定本课的教学目标是: (1)知识目标:欣赏并学习诗人描写音乐的语言艺术,叙事抒情的表现手法; (2)技能目标:让学生掌握用比喻、通感、烘托的写法来描写音乐;培养学生诗歌、音乐的鉴赏能力;培养学生的想象联想能力。 (3)情感目标:理解诗人和琵琶女"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感伤,同情诗人因正直而备受迫害的遭遇。 1.3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理解作者对音乐的描写。 教学难点:体会主旨句的内涵、认识封建社会的黑暗现实。 2.说学情 学生在初中和高一学习的基础上已有初步的文言知识积累,能大致把握诗歌语言和思想。学生对于诗歌的学习兴趣较浓,往往能主动参与,尤其是本篇的故事情节、深刻思想、经典诗句均能较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但是时空的距离也很容易成为学生的一大障碍,所以时代背景的把握需要处理好,课前安排学生自主查阅相关资料并共享解决。学生在短时间内感受一篇融音乐、文学于一炉的抒情叙事诗有一定的困难。 3.说教法 结合课件,采用激趣法、情境教学法、诵读法、问导法和讨论点拔法。 4.说学法

《琵琶行》经典说课稿

《琵琶行》(并序)说课稿 【说教材】: 《琵琶行并序》是一首叙事诗,在当时就流传极广。诗中叙述一位琵琶女晚年沦落的遭遇,也表达了诗人“谪居卧病”中的凄凉心境。结构上,以琵琶女的演奏贯穿全篇,将乐曲的情调和演奏者、听者的情绪融为一体;又以琵琶女自叙身世和诗人倾诉郁闷相映衬,曲尽长篇歌行之妙。 【说学情】: 虽然学生学了不少诗歌,但要将字词的解释与课文的赏析结合起来来欣赏白居易描写音乐的高超能力,确实有难度。 本诗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体会音乐描写的高妙,分析诗歌双线交织的结构特点,归纳诗歌的主旨。 本诗的教学难点是引导学生抓住主旨句,探讨这两句话怎样概括诗歌的内容,体现诗的立意。要让学生感受诗人的情感,进入到诗歌意境,体会作者的心情,进一步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依据教学大纲、文本特点,学生学情,制定以下3个学习目标: 1、了解白居易生平,写作背景及诗歌创作的影响。 2、诵读诗歌,赏析诗中的音乐描写; 3、体会诗人情感,把握诗歌主旨。 教学重难点: 诵读诗歌,赏析诗中的音乐描写。 课时安排:1课时

【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课前播放林海《琵琶语》 美妙的音乐往往能引起不同经历、不同心境的人的共鸣,《琵琶行》中琵琶女精妙绝伦的演奏就使一代大诗人白居易潸然泪下,这节课我们就共同体会文中琵琶女高超的技艺,欣赏诗人化动听琴声而成的美妙诗句。 完成目标一: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了解白居易生平,写作背景及诗歌创作的影响,知人论世。 完成目标二: (一)、初度感知 1、自由诵读诗前小序和诗歌各段,并概括其主要内容: 明确:小序——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和故事的主要经过,概括了琵琶女的身世和作者的心情。 2、诗人共几次听闻琵琶曲?(找出相关段落及标志句) 明确:共三次。 “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转轴拨西安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等句。 “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 ㈡、再读赏析: 1、在三次听闻中,大家认为对琵琶声的描写最精彩的是哪一次? 找出集中具体描写琵琶声的句子。

《琵琶行》说课稿

《琵琶行》说课稿 各位评委、各位同学: 大家好,我的名字叫杨冲。我今天说课的课题是《琵琶行》,我打算从教材、学情、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及板书设计五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说教材 (一)课文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琵琶行》是高中新课标语文教材(必修二)第二单元“诗的唐朝”里的一篇课文,是唐代著名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写的一首歌行体叙事长诗,同时它也是我国古代叙事诗和音乐诗中的“千古绝唱”。在白居易死后,当时的皇帝唐宣宗写诗悼念:“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说明远在作者逝世前,本诗已经风行全国,很有影响了。这首诗最大的艺术特点是用极富音乐性的语言摹写音乐形象,这是我们鉴赏和学习这课的一个重点。 (二)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所提倡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三维目标并重的教学理念和教学大纲的要求,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 欣赏作者以语言文字来表现音乐形象的艺术技巧,了解运用环境描写侧面烘托气氛,表达人物思想感情的表现手法。这是知识目标。 2. 体会“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内涵。体会诗中的情感和意境,体会作者对琵琶女身世的同情和共鸣,把握人物形象和诗歌社会意义。这是情感目标。 3. 初步学习这种以文字表现音乐的写作手法。这是能力目标。 (三)教学重点 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只有传授给学生有效的鉴赏方法,学生才会举一反三,逐步提高阅读和鉴赏能力。针对此,我确定了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领悟诗人高超的写作技巧,包括明暗线结构、情景交融的特点,特别是对音乐的多角度、多手法、多层次的描写技巧。因为学生有关美感与文学的文章在以前学过几篇。但用文字来细致具体的描写音乐的文章学生很少接触。(四)教学难点

《琵琶行》说课稿

《琵琶行》说课稿 《琵琶行》说课稿范文(精选3篇) 《琵琶行》说课稿1 一.说教材 (一)课文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琵琶行》是高中新课标语文教材(必修二)第二单元“诗的唐朝”里的一篇课文。本单元鉴赏重点:养成诵读涵泳的习惯,记诵有代表性的诗篇及名句;能联系作品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理解作品的内容价值,认识唐诗的杰出成就,培养热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民族自豪感;能感受诗的意境和形象,品味语言,领略作品的表现力,注重审美体验。 通过这一单元学习提高鉴赏评价古诗的能力。《琵琶行》一诗是唐代著名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写的一首歌行体叙事长诗,是我国古代叙事诗和音乐诗中的“千古绝唱”。它最大的艺术特点是用极富音乐性的语言摹写音乐形象,通篇体现了深刻的思想内容和高超的艺术技巧。在白居易死后,当时的皇帝唐宣宗写诗悼念:“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说明远在作者逝世前,本诗已经风行全国,很有影响了。这首诗最大的艺术特点是用极富音乐性的语言摹写音乐形象,这是我们鉴赏和学习这课的一个重点。 (二)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所提倡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

与态度”三维目标并重的教学理念和教学大纲的要求,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欣赏作者以形象比喻来表现音乐形象的语言艺术,了解运用环境描写侧面烘托气氛,表达人物思想感情的表现手法。 2、情感目标:体会“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内涵。体会诗中的情感和意境,体会作者对琵琶女身世的同情和共鸣,把握人物形象和诗歌社会意义。 3、能力目标:初步学习这种以文字表现音乐的写作手法。 (三)教学重点 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只有传授给学生有效的鉴赏方法,学生才会举一反三,逐步提高阅读和鉴赏能力。针对此,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领悟诗人高超的写作技巧,包括明暗线结构、情景交融的特点,特别是对音乐的多角度、多手法、多层次的描写技巧。 (四)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对音乐的描写。 二.学情介绍 教学活动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我们平常在教学中首先应考虑学生的原有基础、现有困难和学习心理状态。这篇课文的教学对象是高一学生。他们已有初步的文言知识积累,所以字句的疏通上应该没有问题,可以在课前完成。但学生主要还停留在泛读和初读的基础上,没有掌握系统的诗词鉴赏方法。如何让学生在短时间内感受一篇融音

琵琶行说课稿

《琵琶行》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 下午好,我说课的题目是《琵琶行》,下面我从确定目标、落实目标、检测目标三个方面来进行说课。 一、确定目标 1、教材分析 《琵琶行》是必修3第二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它最大的艺术特点是用极富形象性的语言摹写音乐,《琵琶行》是一篇音乐与文字、音乐与情感水乳交融的好文章。该单元的学习重点是理解诗歌的内容,赏析诗歌的艺术特色,领会诗人不同的艺术风格。 2、《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理清文本梗概,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和情感。 3.学情分析 该单元是继必修2之后又一个诗歌单元,学生有了一定的诗歌鉴赏知识和能力,但本诗是一首古体诗,加上诗歌本身比较抽象难懂,学生可能会产生畏难心理,所以必须加强诵读,并以此为突破。 根据本文特点、课标要求和学情分析,我制定了如下的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作者经历和创作背景,体会“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内涵。 能力目标:提升鉴赏能力,把握作者描写音乐的艺术技巧,并初步学习这种艺术技巧。 情感目标:声情并茂诵读全诗,体会诗情之美。 4.说教法学法 教法:我采用设疑——求异——迁移三步走教学模式: 第一步是设疑求思,激发兴趣。 第二步是合作求异,在独立思考的前提下进行个性化解读,学生间师生间进行思想碰撞。 第三步是迁移运用,学以致用。 学法:诵读感知情脉——让学生去读 知人论世探主旨——让学生去思 个性解读赏艺术——让学生去品 一句话,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 二、落实目标 为落实、达成以上学习目标,我设计以下四个环节: 环节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音乐是一种无形的东西,看不见,摸不着。它不像蓝天白云、山峰河流那样可视可感。如何才能把这难以捉摸的音乐用文字表现出来呢?唐代诗人白居易的《琵琶行(并序)》是描写音乐的典范,自唐以来历咏不衰。今天,我们就一起聆听这美妙的音乐吧! 环节2.反复诵读,整体感知 在《春江花月夜》的琵琶声中让学生反复朗读课文,因诗歌较长,为便于学生整体把握,我设置了两个问题: 1.概括序文的内容,了解故事的梗概。 2.概括每小节的大意,进而概括本诗的主要内容。 我采用小组内自主学习、小组之间相互提问的形式进行。这样既轻松活泼,又增加了挑战意味,努力避免照本宣科,生硬灌输。 环节3.艺术鉴赏,能力提升

苏教版选修语文选修高一选修高中语文 第三专题之《琵琶行》说课稿 苏教版必修4

《琵琶行》说课稿 《琵琶行》是语文(必修三)课本古典诗歌单元里的一篇课文。是唐代著名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写的一首歌行体叙事长诗,是我国古代叙事诗和音乐诗中的“千古绝唱”。它最大的艺术特点是用极富音乐性的语言摹写音乐形象,通篇体现了深刻的思想内容和高超的艺术技巧。 一、说教材 (一)教学目标 教学大纲中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是(1)让学生了解古典诗歌所反映的古代社会生活。(2)让学生了解古典诗歌的艺术特点,学会欣赏古代诗歌,提高欣赏古典诗歌的水平。结合本文特点,确定教学目标如下: 1. 欣赏作者以语言文字来表现音乐形象的艺术技巧,了解运用环境描写侧面烘托气氛,表达人物思想感情的表现手法。这是知识目标。 2. 体会“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内涵。体会诗中的情感和意境,体会作者对琵琶女身世的同情和共鸣,把握人物形象和诗歌社会意义。这是情感目标。 3. 初步学习这种以文字表现音乐的写作手法。这是能力目标。 (二)教学重点 感受作者通过文字表现音乐形象的技巧手法。(有关美感与文学的文章在以前学过几篇。但用文字来细致具体的描写音乐的文章学生很少接触。学习这种技巧是重点。) (三)教学难点 感受“声中之情”“文中之情”。理解作者对音乐的描写以及是如何将乐曲的情调和演奏者、听者的感情融为一体的。(音乐是付诸于感官的,学生还能感知。但听者、演奏者的心理是很难摹写的。如何通过音乐来感知听者、演奏者内心感情,并将两者融为一体是文章的难点。)二、说学情 这篇课文的教学对象是高一学生。他们已有初步的文言知识积累,所以字句的疏通上应该没有问题,可以在课前完成。而如何让学生在短时间内感受一篇融音乐、文学于一炉的抒情叙事诗是我重点思考的问题。我想只有让学生反复诵读和相互交流才能弥补学生在鉴赏方面的缺乏和不足。 三、说教法 针对学生的这些情况,再加上我认为应该以学生为主体,老师讲的过多也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吸收。所以我觉得采用诵读法和师生讨论法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比较适合。此外还要求学生在课前疏通字句,解决字词问题。本文采用两课时教学 四、说教学方法和手段 学生毕竟没有很高的文学和音乐素养,在教学过程中只是枯燥的传授知识效果未必好,还应辅以多媒体课件的使用。尤其是让学生听《春江花月夜》、《十面埋伏》等古乐,有利于学生对文章中的音乐有个感性的认识。 整体感知---局部研读---综合领悟---迁移提高。 在教学过程中指导学生精读(把握语气、节奏、感情),通过提问设计、板书设计,师生讨论分析等来掌握本诗的特点和思想情感,注重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五、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课前我先给学生放一段《高山流水》的古曲,让学生在明快的节奏中感知音乐中的“高山”“流水”,先进入音乐欣赏的氛围。然后在音乐的背景中我开始讲述“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