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琵琶行》第三课时讲课稿感受《琵琶行》中人物命运的悲剧情感

《琵琶行》第三课时讲课稿感受《琵琶行》中人物命运的悲剧情感

《琵琶行》第三课时讲课稿感受《琵琶行》中人物命运的悲剧情感
《琵琶行》第三课时讲课稿感受《琵琶行》中人物命运的悲剧情感

同是天涯沦落人

——感受《琵琶行》中人物命运的悲剧情感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白居易的长诗《琵琶行》。通过前两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这首诗的写作背景、诗文大意,这节课我们从审美的角度来分析《琵琶行》中人物命运的悲剧情感。

首先请同学们通读一遍课文,思考下面几个问题:

1、课文通过叙事塑造了几个人物形象?

2、诗人用哪两句诗将两个形象连接在一起的?(找出课文的主旨句)

3、白居易和琵琶女之间有什么共同的命运遭遇?试做具体比较

好的,我们来看第一个问题,这首叙事诗中刻画了哪两个主要人物?是琵琶女和作者自己两个形象——一个沦落江边的歌女,一个被贬江州的官吏。两个形象推进了整篇文章的节奏,两个素味平生的人因琵琶而结缘,琵琶女夜弹琵琶,被在江边送别朋友的白居易听到,诗人听闻乐声,想见其人,于是便“移船相近邀相见”,而那个琵琶女呢,却怀着复杂和矛盾的心情“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最终还是为大家演奏了几首曲子。她的技艺非常高超,弹奏的乐曲能够使人“如听仙乐耳暂明”。琵琶女弹奏,诗人欣赏,一曲过后两人交谈,琵琶女自诉身世,诗人听完琵琶女的自述,感慨世态炎凉,把琵琶女看作是同病相怜的知音,发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慨。琵琶女又弹奏了一曲琵琶,“却做促弦弦转急”,诗

人听得悲伤凄切,决心要写一首诗歌《琵琶行》送给她。他们的故事感动了在座的人——“满座重闻皆掩泣”。一个很文艺的小结尾。

我们在数点人物形象的同时又梳理回顾了一下整篇课文的故事梗概。诗人用哪一句诗将两个形象连接在一起的?(找出课文的主旨句)“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都是遭遇不幸,飘零在天涯的人,如今在这里相逢,又何必在乎以前是不是相识呢?)琵琶女的不幸,这种落魄失意体现在那些诗句当中?“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门前冷落车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找个同学来读一读,应该用什么样感情来读?读出她的伤心的境遇和凄凉的情感,同时也要读出对她的同情之意。具体描述一下琵琶女的情况:家庭遭遇变故。时光流逝,色衰爱弛、门前冷落、委身商人、孤独寂寞,独守空船。“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少年时候怎么样的生活?艳盖群芳,艺压京城,被公子哥争相追捧,风光无限,红极一时。因为年老色衰,过去门庭若市,现在门庭冷落。感到人情冷暖,世态炎凉。这种强烈的对比,心灵的反差,让她一回想起来就哭的一塌糊涂。

那么对于诗人白居易,哪些诗句表现了他的不幸,落魄失意的呢?

“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具体描述一下白居易的情况:贬出京城,疾病缠身,没有好友,没有音乐,居住偏僻,环境凄凉,独处寂寞。重点描写了哪

一种不幸?

没有音乐,有哪三处描写?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岂无山歌与村笛,呕哑嘲哳难为听。反复强调没有音乐有什么好处?突出强调琵琶女音乐的美妙,同时也希望再次聆听动人心弦的音乐。今夜闻君琵琶语,如听仙乐耳暂明。莫辞更坐弹一曲,为君翻作琵琶行。

在这里大家思考一个问题:是什么使素未谋面、萍水相逢的诗人和琵琶女联系在一起,发出了知音般的共鸣?对,就是音乐。找出文中描写琵琶女弹奏琵琶的句子,一共弹了几次?诗人有何感受?有何作用?

明确:共三次演奏。

第一次:“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诗人深深被吸引,侧面烘托琴技。(一闻琵琶邀相见)

第二次:“彼此相见,琵琶女奏《霓裳》《六幺》(详写),同情琵琶女,顿感迁谪意,正面描写琴技之高,点明主旨——同是天涯沦落人。(再闻琵琶诉沦落)

阅读第二自然段正面描写琵琶女弹奏琵琶曲部分,探讨品味:琵琶女弹奏的琵琶曲,曲调旋律有没有变化,如果有,是怎样变化的(旋律特点)?能从这种变化过程中捕捉到琵琶女情感和生活变化的轨迹吗?

第一部分是“欢乐曲”:

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大弦嘈嘈如急雨,

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这时欢快明朗、清脆悦耳的琵琶声,忽高忽低,交织起起伏生动的乐章,唱出了琵琶女春风得意的少年时代。那时的她,可谓色艺超群,名噪京华,“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成功的荣誉与醉酒欢歌构成她生活的全部。这一切怎不令她留念,故而旋律一转为清脆圆润、轻快舒徐,形象生动。“大珠小珠落玉盘”更使人觉得在这里落下的哪里是珠子,分明是她往日的盈盈笑语,和欢快时滚烫的泪水,让人过耳不忘。接着用“间关莺语花底滑”写弦音像黄莺(在)花下唱着轻快婉转的歌曲,优美动听。这更进一步写出了琵琶女内心的欢快。

第二部分“沉思曲”: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生。渐渐地,弦声缓慢,仿佛眼前的小溪被寒冰阻塞着,发出冷涩的低泣,诉说着琵琶女心中难以言表的苦楚。旋律变得“冷涩”“凝绝”,音乐之声“暂歇”,在间歇中琵琶女心中深深的愁和怨在压抑着,命运的变化使此时的琵琶女陷入了深深的思考当中。此时此刻真是无声胜有声呀。琵琶女好景不长,“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她“年长色衰”,生活变故,门庭冷落。迫于生计,她“老大嫁作商人妇”。回忆到这儿,怎不肝肠寸断?

第三部分是“悲愤曲”:“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这段音乐情绪高涨起来,绝非柳暗花明,重见天日,而是以刚劲急促、震撼人心的节奏,表达琵琶女对命运的不平之感与愤懑之情。这时她的幽愁怨恨一下子如破瓶而

出的水浆滚滚而出,宣泄了她的幽愁暗恨。为何?琵琶女受伤的心灵本渴望爱情的抚慰,但薄情的丈夫“重利轻离别”,让她时常空船独守。这现实更使她痛不欲生,悔恨交加,故而音乐之声如“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高亢激越的旋律正是她对世人重色轻才和丈夫重利寡情的愤怒控诉。

最后一部分:“四弦一声如裂帛”,如裂帛,这是琵琶女的心的碎裂,她又回到“梦啼妆泪红阑干”的现实中来。

总之,诗人不但写出了琵琶女音乐技艺的高超,而且通过乐曲的变化,表达出演奏者内心情感的起伏变化,让人如闻其声,如感其情。正如诗人所云:“我闻琵琶已叹息。”悲愤的曲调,令普天下伤心人闻声一哭!这一段,白居易和琵琶女,一个笔下写忧怨,一个弦上弹忧怨,他们真是“同是天涯沦落人”啊!

第三次:“感我此言良久立”“却坐促弦弦转急”(略写),诗人感伤而“青衫湿”。侧面烘托琴技高超,琴声悲凄感人。(三闻琵琶青衫湿)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同学们,“同”什么意思呀?虽然不幸不尽相同,但依然有相同之处,谁知道?

诗人与琵琶女有哪些同病相怜之处:

①都是从京城长安来到偏僻的江州都经历由繁华的京城到僻远的江州的过程,有相同的漂泊感。(一个本是京城女;一个去年辞帝京)

②都有出类拔萃的才能(一个誉满京都的名艺人;一个才华

横溢的大诗人)

③都有从荣至衰的不幸遭遇。他们都遭遇人生中的不幸,有相同的沧桑感。他们都无力主宰个人命运,有相同的失落感。(一个因年老色衰而嫁商人;一个因直言相谏而遭贬谪)

④都怀有满腹的“幽愁暗恨”。琵琶女经历了人生变故,琴技越来越成熟,感情越来越深沉,却再也没有人欣赏她的琴声;白居易在贬谪生活中,越来越多地接触到社会现实,考虑问题也会越来越全面,却不能施展才华。

小结:尽管诗人与琵琶女的社会地位生活态度有所不同,尽管他们素昧平生,但“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失意者的感受是相通的,都遭遇坎坷,落魄失意是相同的。

男儿有泪不轻弹,只因未到伤心时。”诗人白居易为何在一个素不相识的琵琶女面前泪洒青衫呢?

伤琵琶女——琵琶女愤激幽怨的曲调本引发诗人情感的共鸣,在听了她的身世倾诉后,更是激起诗人深深的怜悯。伤己——诗人才华横溢,誉满天下,然而今朝沦落,幽愁悲愤;再加上朋友一别,更感孤寂难耐。两人有着相似的遭遇,因而情感相通,“同是天涯沦落人”。伤人,伤己,两重感伤交融一体,积累沉淀,诗人怎不悲怆满怀,泪洒青衫?这“泪”,既是诗人对被压迫妇女的同情与尊重,又是对当时社会的控诉。

这是一篇长篇叙事诗,但是这首叙事诗的目的不在于给我们讲述一个故事,而在于抒心中的感情,浇心中的块磊。诗人白居易经历了

官场沉浮、世态炎凉,所以就特别同情和理解琵琶女的人生遭遇,因为这种离乡别井,天涯沦落的沧桑漂泊失落感是一样的,因此发出了千年浩叹“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慨。

同是天涯沦落人

琵琶女白居易

怨恨

京倡琵琶声谪官

琵琶行读后感5篇

《琵琶行》是唐朝诗人白居易的长篇乐府诗之一。作于元和十一年(816年)。此诗通过对琵琶女高超弹奏技艺和她不幸经历的描述,揭露了封建社会官僚腐败、民生凋敝、人才埋没等不合理现象,表达了诗人对她的深切同情,也抒发了诗人对自己无辜被贬的愤懑之情。下面是精心为您整理的琵琶行读后感,希望您喜欢! 琵琶行读后感篇一 这首诗可分为三段。开头军“东船西舫悄无言,惟见江心秋月白”为第一段,描写与琵琶女的偶然相遇,及其弹奏琵琶的精湛技艺。诗人送客江头,秋风萧瑟,一片凄凉。宾主话别,醉不成欢,实是借酒浇愁愁更愁。此时此刻,忽闻有琵琶弹奏声隐约传来,宾主不约而同地被吸引过去。作品由描写朋友话别到引出琵琶声及弹奏琵琶的倡女,转接之间极其自然巧妙。同时也从侧面渲染出弹琵琶者演技非同小可。接下来描写艺人的出场,先是“琵琶声停欲语迟”,“迟”字显示出琵琶艺人犹疑不决,似有隐衷,复又“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这后一句描写女子羞答答的样子极传神巧妙,艺人的性别也不言自明。同时又预示着这是个饱经风霜,深受磨难的不幸艺人。 果然,在调弦定音后,“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弦声低沉,似乎弹者有意掩藏、压抑内心的情感。每根弦都发出低沉忧郁的声音,每一声都寄寓着无限的哀思。这就为后面描述琵琶女的不幸身世做好了铺垫。作品从写琵琶女的试弹动作开始,一步步将读者引入乐曲传达的情境中去。

她的演技是精湛神妙的,诗人用“低眉信手续续弹”,“轻拢慢捻抹复挑”两句描绘其娴熟精到。因为训练有素,虽是信手弹来,却无不合乎节拍,弹技可谓达到炉火纯青之境。作品接下来运用复杂而又连贯、贴切而又优美的比喻,形象地描绘了琵琶声的美妙,节奏快慢转换的变化。嘈嘈急雨,切切私语,珠落玉盘,莺语花底,泉流冰下,这一连串精妙绝伦的比喻仿佛使读者亲耳听到了琵琶的声音。 这是多么出色的描写!至于乐声低缓停歇如冰泉冷涩,进入高潮若银瓶乍破,铁骑突出,及曲终收拨时的声如裂帛,无不是新颖贴切的比喻,其中“大珠小珠落玉盘”不仅使人想见其声之清脆,进而还会产生乐声如珠玉般圆润的感觉。最后作品用。“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作结,描写了乐曲的动人效果,使人产生亲临其境之感,陶醉在琵琶弹奏所创造的艺术氛围中。 琵琶行读后感篇二 江州深秋,浸没在浓浓的暮色中,浔阳江哗哗地弹奏着哀愁。江边孤独地飘着一叶遍舟,苍凉的琵琶音从舟中徐徐扩散开去,玲珑的琵琶声如泣如诉,悠悠地将心事道来。渐渐地,琵琶断续艰涩不成曲调,终于消失在舟中喑哑的哭泣声里了。 江水推舟去,岁月催人老。倾国倾城的云鬓花颜早已遗忘在纸醉金迷的往事里。风景依旧人不再,浔阳水清云鬓白。当夜夜笙歌,灯红酒绿尽成往事,只剩

琵琶行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琵琶行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了解诗歌中所表现出来的诗人情怀,领会白居易诗歌的深远影响与意义。 2、学习诗歌中各自不同的表现手法,从而领会诗歌的美质。 教学重点: 1、提示诗歌形象和语言的内含,体会作品情意和艺术特点,提高诗歌鉴赏水平。 2、通过朗读体会诗歌。 3、理解《琵琶行》,理解叙述与抒情相结合的艺术方法;领会天涯沦落的感伤和内含。 教学过程: 一、作品提示。 1、白居易是唐代继杜甫以后又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积极提倡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反对“嘲风月,弄花草”,作品有着深刻的社会内涵。《琵琶行》上一篇七言叙事诗,继承了汉乐府叙事诗的传统,是初唐以来七言歌曲行的代表作,带有很强的抒情性。白居易在《策林》六十九中说:“大凡人之感于事,则必先动于情,然后兴于嗟叹,发于吟咏而形于歌诗矣。”由于叙事与感情的结合,白居易的长篇叙事诗优美动人,可以说是我国古代叙事诗又一新的高峰,在诗人生前,就被广为传诵,所

谓“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歌唱《琵琶行》”。时至今日,千百年过去了,但仍然感人肺腑。 2、琵琶:弹拨乐器。相传在秦代,百姓因“苦长城之役”,“弦鼗(tao)而鼓之”。“鼗”,小鼓,如同今天的拨浪鼓。弦,名词做动词用,意即配上三条弦,便成了秦琵琶。到隋唐时,琵琶种类繁多,成为弹拨乐器的总称。本篇中琵琶女所弹奏的,是从“丝绸之路”传达室进的“曲项琵琶”,梨形、曲项、四弦,下腹共鸣性强。 3、行:一种体裁,因与“歌”大同小异,常统称“歌行”。明朝胡震亨《唐音癸签》说,“歌”是曲的总称,“行”是“衍其事而歌之”,是一种具有铺叙性质的歌辞。 二、预习思考。 1、小序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学生:交代时间、地点、人物和故事梗概,概述歌女的悲凉身世,说明了写作的背景动因,并为全诗定下了凄切的感情基调。 2、小序已经较清楚地讲述了琵琶女和故事和自己的感受,为什么还要写成一首诗呢? 学生:写诗合可以更好地抒情达意,给人以更深的感情共鸣,人物和故事更加形象感人。 3、概括各段的大意。 学生:第一段——浔阳江边闻琵琶; 第二段——江心聆听琵琶曲; 第三段——江中各诉身世苦;

琵琶行获奖说课稿.docx

《琵琶行》说课稿(最新) 宜宾市四中艾宗坤 各位评委: 大家好,我是来自宜宾市四中的艾宗坤。我今天说课的篇目是《琵琶行》,我打算从教材、学情、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及板书设计五个方面进行阐述。一、说教材(一)课文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琵琶行》是高中新课标语文教材(必修三)第二单元的一篇课文,是唐代著 名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写的一首叙事长诗,同时它也是我国古代叙事诗和音乐诗 中的“千古绝唱” 。这首诗最大的艺术特点是用极富音乐性的语言摹写音乐形象,这是我们鉴赏和学习本课的一个重点。 (二)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所提倡的“知识与能力” 、“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三 维目标并重的教学理念和教学大纲的要求,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体会“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内涵。体会诗中的情感和意境,体会作者对琵琶女身世的同情和共鸣,把握人物形象和诗歌社会意义。这是情感目标。 2.欣赏作者以语言文字来表现音乐形象的艺术技巧,了解运用环境描写侧面烘 托气氛,表达人物思想感情的表现手法。这是知识目标。 3.初步学习这种以文字表现音乐的写作手法。这是能力目标。 (三)教学重点 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只有传授给学生有效的鉴赏方法,学生才会举一反三,逐步提高阅读和鉴赏能力。但很多时候有些人只对吃鱼感兴趣对抓鱼并不感兴趣。所以我的理解是“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欲。”只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才能真正完成教学目标。针对此,我选择教学突破口是:由诗眼入文,巧设疑问,激发求知欲。引导学生带着强烈的求知欲去阅读。 (四)教学难点 由于音乐是无形的,听者、演奏者的心理是很难摹写的。但这篇文章却很好的表达了出来。因此授课主要是让学生理解作者对音乐的描写以及是如何将乐曲

(完整版)琵琶行练习及答案

《琵琶行》课后练习 1.下列词语中加粗体的字的读音,正确的一组是( ) A.湓浦口(p?n) 憔悴(jiāo)六玄(yāo) B.铮铮然(zhēng)贾人(jiǎ)荻花(dí) C.虾蟆陵(há)嘈杂(cáo)钿头(diàn) D.江浸月(jīn)呕哑(yā)嘲哳(zhā) 2.加点字古今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 A.明年 ..刀枪鸣。整顿 ..衣裳起敛容。 ..长句,歌以赠之。B.铁骑突出 ..秋。因为 C.老大 ..收拨当心画。终岁不闻丝竹 ..声。 ..江口守空船。D.曲终 ..嫁作商人妇。去来 3、加点字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 A.使快弹数.曲。一曲红绡不知数.。 B.自言本是.京城女。同是.天涯沦落人。C.轻.拢慢捻抹复挑。商人重利轻.别离。 D.满座重闻皆掩泣.。座中泣.下谁最多。4.下列词语的书写,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A.曲罢悯然钿头银篦连篇累牍口诵心唯 B.转徒江湖幽愁暗恨扣人心弦豪言壮语 C.轻拢慢捻天崖海角幽咽泉流汗流浃背 D.东船西舫恬然自安翻复无常春寒料峭 5、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正确的一项是( ) A.弦弦掩抑声声思掩抑:低沉抑郁。B.老大嫁作商人妇老大:排行第一。C.去来江口守空船去来:离去回来。D.满座重闻皆掩泣掩泣:掩饰哭泣。 6.下列语句中加粗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委身(托身)为贾(商人)人妇命(题名)曰《琵琶行》 B.转徙(迁移)于江湖间是(这)夕始觉有迁谪(贬官)意 C.出官(京官外调)恬(淡泊宁静)然自安,感斯(这)人言 D.因(因此)为(作)长句(七言诗),歌(作歌)以赠之 7.对下列常识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左迁:贬官,降职青衫:唐代低级官吏穿的服装 B.善才:指琵琶师命酒:叫(手下的人)摆酒 C.管弦:指音乐铁骑:身披铁甲的战马 D.教坊:唐代管领音乐杂技、教练歌舞的机关击节:打拍子 8、.写出下列诗句的上句或下句。 ①千呼万唤始出来,________________。 ②嘈嘈切切错杂弹,________________。 ③别有幽愁暗恨生,________________。 ④________________,老大嫁作商人妇。 ⑤同是天涯沦落人,________________。 9.下面对诗句所作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枫叶荻花秋琵琶”,“别时茫茫江浸月”二句以景物渲染悲凉气氛,十分精彩。 B.“犹抱琵琶半遮面”一句形象、细腻地表现了琵琶女矛盾而复杂的心情。 C.“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二句写出了诗人与琵琶女“同是天涯沦落人”的苦闷心情。 D.“惟见江心秋月白”一句显示了琵琶女所演奏乐曲的艺术魅力,使听众忘记了身外的一切。

九年级语文琵琶行

《琵琶行》说课稿 各位评委: 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课题是《琵琶行》,我打算从教材、学情、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及板书设计五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说教材 (一)课文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琵琶行》是高中新课标语文教材(必修二)第二单元“诗的唐朝”里的一篇课文。本单元鉴赏重点:养成诵读涵泳的习惯,记诵有代表性的诗篇及名句;能联系作品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理解作品的内容价值,认识唐诗的杰出成就,培养热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民族自豪感;能感受诗的意境和形象,品味语言,领略作品的表现力,注重审美体验。通过这一单元学习提高鉴赏评价古诗的能力。《琵琶行》一诗是唐代著名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写的一首歌行体叙事长诗,是我国古代叙事诗和音乐诗中的“千古绝唱”。它最大的艺术特点是用极富音乐性的语言摹写音乐形象,通篇体现了深刻的思想内容和高超的艺术技巧。在白居易死后,当时的皇帝唐宣宗写诗悼念:“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说明远在作者逝世前,本诗已经风行全国,很有影响了。这首诗最大的艺术特点是用极富音乐性的语言摹写音乐形象,这是我们鉴赏和学习这课的一个重点。 (二)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所提倡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三维目标并重的教学理念和教学大纲的要求,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欣赏作者以形象比喻来表现音乐形象的语言艺术,了解运用环境描写侧面烘托气氛,表达人物思想感情的表现手法。 2. 情感目标:体会“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内涵。体会诗中的情感和意境,体会作者对琵琶女身世的同情和共鸣,把握人物形象和诗歌社会意义。 3. 能力目标:初步学习这种以文字表现音乐的写作手法。 (三)教学重点 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只有传授给学生有效的鉴赏方法,学生才会举一反三,逐步提高阅读和鉴赏能力。针对此,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领悟诗人高超的写作技巧,包括明暗线结构、情景交融的特点,特别是对音乐的多角度、多手法、多层次的描写技巧。 (四)教学难点

琵琶行读后感5篇最新范文

琵琶行读后感5篇最新范文 《琵琶行》读后感范文一 这首诗可分为三段。开头军“东船西舫悄无言,惟见江心秋月白”为第一段,描写与琵琶女的偶然相遇,及其弹奏琵琶的精湛技艺。诗人送客江头,秋风萧瑟,一片凄凉。宾主话别,醉不成欢,实是借酒浇愁愁更愁。此时此刻,忽闻有琵琶弹奏声隐约传来,宾主不约而同地被吸引过去。作品由描写朋友话别到引出琵琶声及弹奏琵琶的倡女,转接之间极其自然巧妙。同时也从侧面渲染出弹琵琶者演技非同小可。接下来描写艺人的出场,先是“琵琶声停欲语迟”,“迟”字显示出琵琶艺人犹疑不决,似有隐衷,复又“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这后一句描写女子羞答答的样子极传神巧妙,艺人的性别也不言自明。同时又预示着这是个饱经风霜,深受磨难的不幸艺人。 果然,在调弦定音后,“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弦声低沉,似乎弹者有意掩藏、压抑内心的情感。每根弦都发出低沉忧郁的声音,每一声都寄寓着无限的哀思。这就为后面描述琵琶女的不幸身世做好了铺垫。作品从写琵琶女的试弹动作开始,一步步将读者引入乐曲传达的情境中去。 她的演技是精湛神妙的,诗人用“低眉信手续续弹”,“轻拢慢捻抹复挑”两句描绘其娴熟精到。因为训练有素,虽是信手弹来,却无不合乎节拍,弹技可谓达到炉火纯青之境。作品接下来运用复杂而又连贯、贴切而又优美的比喻,形象地描绘了琵琶声的美妙,节奏快

慢转换的变化。嘈嘈急雨,切切私语,珠落玉盘,莺语花底,泉流冰下,这一连串精妙绝伦的比喻仿佛使读者亲耳听到了琵琶的声音。 这是多么出色的描写!至于乐声低缓停歇如冰泉冷涩,进入高潮若银瓶乍破,铁骑突出,及曲终收拨时的声如裂帛,无不是新颖贴切的比喻,其中“大珠小珠落玉盘”不仅使人想见其声之清脆,进而还会产生乐声如珠玉般圆润的感觉。最后作品用。“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作结,描写了乐曲的动人效果,使人产生亲临其境之感,陶醉在琵琶弹奏所创造的艺术氛围中。 《琵琶行》读后感范文二 江州深秋,浸没在浓浓的暮色中,浔阳江哗哗地弹奏着哀愁。江边孤独地飘着一叶遍舟,苍凉的琵琶音从舟中徐徐扩散开去,玲珑的琵琶声如泣如诉,悠悠地将心事道来。渐渐地,琵琶断续艰涩不成曲调,终于消失在舟中喑哑的哭泣声里了。 江水推舟去,岁月催人老。倾国倾城的云鬓花颜早已遗忘在纸醉金迷的往事里。风景依旧人不再,浔阳水清云鬓白。当夜夜笙歌,灯红酒绿尽成往事,只剩曲琵琶喃喃地诉说忧愁,人啊,难免落下泪来。 琵琶声如刀剑光影切割着大弦小弦,她恨啊,当年一曲红绡不知数,如今绕船月明守空渡。可又能怪得了谁呢,秋月春风在她拨弦的指间玩过,玉容花颜都溶在年复一年的欢笑之中,她早该想到,光阴并不因珍惜你的美貌而放下匆匆,也不因你的弃世厌俗而改跑为走。她早该想到的,可依然老大嫁作商人妇!唐玄宗早该想到的,去依旧不见玉颜空死处,为什么没有人愿意在快乐的时候,在血色罗裙翻酒

琵琶行一等奖教案

琵琶行一等奖教案 琵琶行一等奖教案 《琵琶行》一等奖教案 【课例实录】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文 师:请同学们先欣赏一段视频。(播放经过编辑的《江南烟雨琵琶行》视频及解说词) 师:视频中提到的诗人是谁? 生:白居易。 师:白居易是怎样一位诗人? 生: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唐代现实主义大诗人。 师:不仅如此,白居易还是一位富有同情心、悲悯心的诗人。他在《长恨歌》一诗中既讽刺了唐玄宗重色误国,又表达了对玄宗思念杨玉环的同情,他说“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他在《卖炭翁》一诗中讲卖炭翁“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又表达了对下层劳动者的同情与悲悯。那么,白居易由长安被贬到江西九江的浔阳江头,又对什么人发出了怎样的慨叹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白居易的《琵琶行》。(板书课题) 师:琵琶行的“行”是什么? 生:诗歌的一种体裁。

师: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它是一种以铺叙记事为主的歌词。 二、诵读小序,概括情节 师:下面请同学们读一下诗前的小序。 (生读小序) 师(纠正个别读音):诗前小序主要写了什么内容呢谁能用简单的话概括一下 生:它主要写了琵琶女的身世。 师:写身世,也就是介绍了写《琵琶行》的原因。 三、初读文本,抓关键句 师:著名的作家、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国文本是读的学科”。我们首先走进文本,放声地、自由地来读一下这首诗,好不好?下面我们自由地放声来读。(播放《琵琶行》琵琶曲音乐,学生放声自由读。5分钟左右) 师:好,刚才大家已经读过了这首诗,我们都沉浸在诗的境界里。那么,我问大家一个问题,这首诗最能体现诗人情感和主旨的句子是哪一句? 生:“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师:对,同学们,“沦落”是什么意思呀? 生:落魄失意。 师:对,落魄失意,遭遇坎坷。那么,“沦落人”又是谁呀? 生:指的就是琵琶女和诗人自己。 四、再读文本,学生质疑

《琵琶行》读后感(精选多篇)

《琵琶行》读后感(精选多篇) 《琵琶行》是唐代诗人白居易所写,本诗作于元和十年。白居易因上书言事,触犯权贵,被贬为江州司马,此年秋天与浔阳江上闻人弹琵琶,感伤不已,因此作诗。 作者通过塑造一位备受侮辱、玩弄的琵琶女的典型形象来抒发自己的感受,表达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相识”的意旨。叙事层层铺染,两条线索相互交织,描写生动细致,语言明白清理,婉转通畅。 全诗共分五段。第一段由江边送客写起,点出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环境,作了典型环境的描写和气氛渲染,为下面人物的出现和情节的展开做了必要的艺术安排。第二段描写了琵琶女的高超技艺和所创作的艺术境界。诗人热情的赞扬了琵琶女的精湛艺术才能和动人的艺术效果,为铺垫人物的身世做了准备。第三段写琵琶女自述身世,把乐曲的激愤和人物的不幸统一起来,表达出琵琶女的不幸遭遇和诗人对她的同情。第四段抒写对琵琶女的不幸的同情和自己不幸遭贬的抑郁和愤慨,揭示岀诗歌的主题。第五段写作者重温琵琶,伤感不已,泣下沾衣。 诗的开篇,以江头送客、凄怆告别和萩花秋瑟瑟”的富有特征性的景物描写,勾画了一幅充满悲剧气氛的典型环境。贬谪的抑郁,离别的悲伤,环境的荒寂,景物的凄凉,这种种环境的渲染,构成了诗歌的基调,也为人物的出场,、情节的发展做了准备。接下来先闻其声,后见其人,以“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的细腻笔法,在人物的迟缓犹豫的动作中,形象的描写了琵琶女的出场,一个庄重、矜持、内心充满痛苦的琵琶艺人鲜明的出现在人们面前。 这首诗深刻的揭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与腐巧,表达了诗人对人民的深切同情和强烈的批判现实的斗争精神诗中所表达的愤慨而伤感的情绪不是只个人的,它具有强烈的社会性,具有普遍意义,是这首诗具有高度的人民性。 琵琶行读后感 琵琶行》作于唐宪宗元和十一年(公元816年)秋,时白居易四十五岁,任江州司马,琵琶行读后感。白居易在元和十年以前先是任左拾遗,后又任左赞善大夫。元和十年六月,唐朝藩镇势力派刺客在长安街头刺死了宰相武元衡,刺伤了御史中丞裴度,朝野大哗。藩镇势力在朝中的代言人又进一步提出要求罢免裴度,以安藩镇的“反侧”之心。这时白居易挺身而出,坚决主张讨贼,认为否则国将不国。白居易这种主张本来是对的,但因为他平素写讽喻诗得罪了许多朝廷的权贵,于是有人就说他官小位卑,擅越职分。再加上有人给他罗织罪名,于是贬之为江州司马。江州的州治在今江西省九江市。司马是刺史的助手,听起来也

《琵琶行》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琵琶行》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琵琶行》选自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笔落惊风雨”版块的“诗从肺腑出”模块。除了与其他诗歌教学一样,能引导学生体会中国传统诗歌的独特美学风范之外,这首最能代表白居易诗歌成就的长篇歌行体诗歌,还要求学生能从中体会现实主义诗歌的独特风格及高超形象的音乐描写。 学情分析 白居易的这首叙事诗语言平朴,前后情节完整连贯,因此学生接受起来并不困难。但对于其中的音乐描写,因涉及化抽象为形象的相关艺术手法,学生想象和理解起来有一定困难,需要教师加以正确引导。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歌行体相关文学常识。 2、鉴赏《琵琶行》中的音乐描写,体会比喻等艺术手法化抽象为形象的作用。 3、对比李贺与白居易音乐诗,体会白居易的现实主义诗风。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鉴赏《琵琶行》中的音乐描写。 难点:对比李贺与白居易音乐描写特点,体会白居易的现实主义诗风。 三、教学方法与用具 讨论探究、提问点拨。 多媒体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文学常识 歌行体 歌、行都称歌行体,属于古体诗。音节、格律比较自由,句法长短不一,富于变化。唐以后,歌行一般用五、七言古诗体裁。可叙事,可抒情、议论。例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兵车行》都是歌行体。

(2)如果让我用两句话概括《琵琶行》成就的原因,那就是“一段千载依然共鸣的绝响,一次同是天涯沦落的际遇。”我们今天这堂课的主题就是“一段千载依然共鸣的绝响”,即《琵琶行》中的音乐描写。 (二)整体感知 【思考1】:诗人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听到的琵琶声,听到琵琶声后的反应是怎样的?(找原文) 原文1: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分析:枫叶荻花,秋风萧瑟,茫茫江水,月色惨淡,以凄凉之景渲染凄凉之别。 原文2: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分析:未见其人,先闻其声,以听众的反应侧面烘托出琵琶女高妙的琴艺。 【思考2】:全诗的哪些段落或句子是直接描写音乐的? 明确: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意;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绿腰》。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三)文本探究 【思考3】:分析原文对音乐的描写,列表,找出具体诗句,分析对应音乐特点。 诗句音乐特点 大弦嘈嘈如急雨粗重深沉 小弦切切如私语细腻柔美 大珠小珠落玉盘圆润清脆错落有致 间关莺语花底滑婉转流利 幽咽泉流冰下难低沉抑郁 银瓶乍破水浆迸激越高亢 铁骑突出刀枪鸣气势雄壮

琵琶行并序教案

《琵琶行》并序教案 (人教版高一必修三) 教学目标 1、把握诗歌基本内容,了解白居易和琵琶女两人身世的相似性; 2、掌握诗歌的表达技巧,把握诗人的情感变化; 3、欣赏诗中描写音乐的语言艺术; 4、背诵全文。 5、教学重点: 1、理解全诗大意,掌握重点字词; 2、把握诗人的情感和诗歌的表达技巧; 3、掌握诗人用比喻的手法描写声音的高超技法。 教学难点: 1、解运用环境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思想感情的表现方法; 2、2、了解作者用比喻的手法描写音乐的高超技法。 3、教学方法: 1、诵读法 2、讲授法 3、研讨法 教学时数:三个课时 第一课时 一、作者 白居易,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中唐时期现实主义的伟大诗人。白居易是唐代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主张“文章合为时而着,歌诗合

为事而作”。写下了不少揭露现实黑暗,反映劳动人民痛苦的诗篇,即被称为的“讽喻诗”。他的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和“”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有《》传世,代表诗作有《》、《》、《》等。 新乐府运动,诗歌革新运动,由唐代诗人白居易、元稹等所倡导,主张恢复古代的采诗制度,发扬《诗经》和汉魏乐府讽喻时事的传统,使诗歌起到“补察时政”,“泄导人情”的作用,强调以自创的新的乐府题目咏写时事,故以此命名。所谓新乐府,是相对古乐府而言的。乐府本是汉武帝开始设立的掌管音乐的机关,任务是制定乐谱、采集歌词、训练乐工,以备朝廷举行祭祀,召开宴会或举行其他仪式时演奏。另外,还有一项任务就是采集民歌,供统治阶级“观风俗”。后来其含义有了变化,指一种合乐的诗歌,即“乐府诗”,简称“乐府”。乐府诗有广狭两种意义:狭义的指汉以下入乐的诗,它包括文人创作的和采自民间的;广义的包括词曲和没有入乐而袭用乐府旧题,或摹仿乐府诗体裁的作品。这首诗属于后者。 《琵琶行》(原作《琵琶引》)、《长恨歌》,歌、行、引是古代歌曲的三种形式,后成为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都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行,又叫“歌行”,它源于汉魏乐府,是乐府名曲之一。篇幅较长,句式灵活,平仄不拘,用韵富于变化,可多次换韵。 二、写作背景

《琵琶行》教案

《琵琶行》教案 襄州区一中毛芳 一.学生学习背景分析: 在开始本课学习之前学生就已经多次接触诗歌的学习与鉴赏,对诗歌鉴赏的认知有一定基础,但我校的学生来源较广,语文学习素质相对不高,因此要让学生深入挖掘诗歌的意境和情感,还需要教师继续引导。例如:怎样把作者对琵琶曲的描写与琵琶女的情感,以及作者的身世联系起来,还有如何鉴赏音乐描写的高超艺术,所以课前要求学生在阅读书下注释,查阅相关资料的同时尽量多方面的了解叙事诗的相关知识及白居易的作品。 二.学习重点难点: 1.让学生在对人物身世命运的分析中来解读作品思想感情,体会作者对琵琶女身世的无限同情和共鸣,从而领悟“同是天涯沦落人”的主旨。 2.学习、欣赏作者以语言文字再现音乐形象的艺术手法,分析鉴赏作者用比喻的手法描写声音的高超技法、 3.明确作者是如何将乐曲的情调和演奏者的感情融为一体的。 4.背诵全诗。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课前预习,能够说出琵琶女的飘零身世身世和诗人贬职失意的苦闷心情。 2.分析结构特点,理清全文脉络。 3.让学生找到运用多种手法描绘音乐形象的诗句,体会描写抽象而生疏的琵琶音乐的技巧。 二.教学内容与安排: (一)课文导入: 唐朝有这样一位皇帝,他的名字也许早已被人们淡忘了,可是他为一位诗人写的悼亡诗却永久的流传了下来。他就是唐宣宗李忱。他写的那首悼亡诗是: 缀玉连珠六十年,谁教冥路作诗仙? 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 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 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 他悼亡的诗人是:白居易。其中“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中的“琵琶篇”即《琵琶行》“胡儿能唱琵琶篇”少数民族的儿童都能唱琵琶篇,可见白居易知名度之高,这首诗流传之广泛,影响之深远。 (二)校正字音,指导学生诵朗全诗。 (三)学习“序”: 《琵琶行》的“行”是古诗的一种体裁,统称“歌行体”。它的 特点是“篇无定句,句无定字”,音节、格律比较自由,句法长短不 一,富于变化。唐以后,歌行一般用五、七言古诗体裁。 1.快速阅读后思考:“序”中交代了什么内容? (1)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故事的经过; (2)概述琵琶女的身世; (3)点明写作动机; (4)奠定全诗的感情基调:凄切伤怀 2.再认真读诗歌的“序”部分,理出“序”与正文的关系。

诗论读后感

《诗论》读后感 这本书首先给我的感觉是对诗的讨论,但当我仔细阅读这本书之后,有了重新的认识。 对于诗的起源问题有了就从几个方面进行了分析,一是朱光潜先生认为历史与考古学的证据不尽可凭,诗与民间歌谣是有关联的,所以有在每个区域里歌谣都各有早起的,又晚起的。我们不能因为某几首歌谣有历史线索可以推测年代,便断定全区域的歌谣都属于同一年代,犹如二十世纪出版的《北平歌谣》里虽有一首叫做《宣统回朝》,我们不能据此断定这部集里其他歌谣均起于民国年代。况且一般人所认为有线索的几首诗如《甘棠》的召伯,《何彼矣》的齐侯之子也还是渺茫难稽。《国风》中含有断定年代所必据的内证根本就很少。二是心理学的解释:“表现”情感与“再现”印象,得出的结论是诗或是“表现”内在的情感,或是“再现”外来的印象,或是纯以艺术形象产生快感,它的起源都是以人类天性为基础。所以严格的说,诗的起源当与人类一样久远。三是诗歌与音乐、舞蹈同源,就诗与乐的关系说,中国旧有“曲和乐曰歌,徒歌曰谣”的分别。诗歌、音乐、舞蹈原来是混合的,它们共同的命脉是节奏。后来它们出现分化,舞蹈尽量向姿态方面发展,诗歌尽量向文字意义方面发展,音乐尽量向“和谐”方面发展,于是彼此距离遂日渐其远了。四是诗歌所保留的诗、乐、舞同源的痕迹。在这里就不多细说了,因为在各方面都可以比较明显的看出来。五是原始诗歌的作者,在起源时它必有一个作者,后经口头传诵,经过许多次“第二次创作”,才产生许多变形。变形的主因不外两种:一、各地风俗习惯的差别;二、各地方言的差别。这就是先生从这些方面分析了诗的起源,让我感受到诗的历史渊源悠久,发展冗长,而且深受人们的喜爱。带有各地的特色文化,也是留给后人的宝贵文学财富。 民间诗有一种传统技巧:文字游戏。其中包括“谐”——开玩笑,“隐”——捉迷藏,以及狭义的纯粹文字游戏。 “谐”这个手法被认为是具有普遍美感的活动,也就是所谓的雅俗共赏。在诗中,这个“谐”所玩笑的对象,不外乎二:人和事。人,不是尽善尽美之人,也不是大奸大恶之辈,通常是二者之间,但是具有特点的。诗中常用的对象,是容貌的丑陋或者身体的残疾。看到这里,我忍不住想说一句题外话,文人从古至今,都没有停止过刻薄。当然,人品的亏缺,也是诗歌嘲笑的重要对象,其中著名的例子便是那句妇孺皆知的“一个和尚挑水喝,两个和尚抬水喝,三个和尚没水喝。”另一种是事——各种违背常理的怪事。比方说民间旧俗中的童养媳,老妻少夫,稀奇古怪。 作者认为,谐的特征是模棱两可,有恶意而又不尽是恶意,有美感而又不尽是美感,诗在有谐趣时,往往欢欣与哀痛并行不悖。有的人从悲中见诙谐,有的人从喜中见诙谐。作者在论述中国诗人和诗时,以李商隐的《龙池》为例:龙池辞酒敝云屏,羯鼓声高众乐停。夜半宴归宫漏永,薛王沉醉寿王醒。 作者认为这首诗写寿王的杨妃被父亲明皇夺去,连酒都喝不下去,诗的出发点是理智而非深情,不带感情色彩,纯属讥刺事实。读到这里我想到唐朝诗人杜牧那首更普及的诗《过华清宫绝句》之一: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这首诗“谐”的意味或许已经重不过“刺”了,从杜牧生平来看,他并非杜甫那样地忧国忧民之辈,在诗中,他也并无几多深情或沉痛,他只是看到了事实,嘲笑、讥骂,这些句子来自于聪明人的头脑,而不是忧思者的心灵。类似的,他

《琵琶行》赏析 教学设计

《琵琶行》公开课教学设计 福州二中语文组白杨青教学目标:感受情感美,感受人物命运的悲剧情感。 鉴赏音乐美,领会运用多种手法描绘音乐形象的写作特点。 学情分析:《琵琶行》面对的是高一下学期的学生,他们大多十七八岁,处于青春期的他们都对易受感染,喜爱音乐,将音乐描写作为重点来讲容易引起他们的兴趣。但是他们对音乐的认识大多停留在感性层面,因而教师一方面要从音乐描写的旋律、气氛等方面对其进行点拨,使其认识达到一个理性的认识,另一方面通过对音乐描写的手法等方面进行归纳讲解,并进行仿写训练,使学生学会音乐描写。 重难点:领会运用多种手法描绘音乐形象的写作特点。 理解作者如何将乐曲的情调和演奏者的感情融为一体。 教学过程: 一、诗歌的基本内容在上节课已梳理完毕,先让学生回顾诗歌内容,用四个数字串联全诗。 1、一段精妙绝伦的音乐描写 2、两个主要人物(琵琶女白居易) 3、在江边的三次闻曲 4、琵琶女与白居易经历的四种相同之处 二、感受白居易音乐描写的魅力 1、以袁枚《随园诗话》中“诗家两题,不过‘写景、言情’四字”。一句引出主题。让学生了解在古代诗歌作品中,写景言情、题画状物者比比皆是,唯以诗摹声者为鲜,而其中佳品更少。原因就在于音乐是诉诸人的听觉形象给人以听觉上的美学感受,但毕竟不是实体的存在,听曲虽真,却不如眼见为实。 2、用ppt展示两副学生习作,让学生互相点评。 在上一节课,让学生当堂聆听琵琶名曲《十面埋伏》,用文字来描摹乐曲。 3、点评完学生习作后,引导学生自己去发掘白居易音乐描写的高明之处。

比喻:运用博喻的手法,使读者如闻其声,如见其形。 拟声词:增加诗歌语言的音乐感 气氛的渲染:以听众的静来凸显琵琶女演奏技艺的高超。 弹者与听者的情感交流:声情结合、以情绘声 留白之美:此时无声胜有声、大音希声 总结:诗人连续使用急雨、私语、珠落玉盘、花下莺鸣、冰下流泉、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等一系列精妙的比喻,把乐声从急骤到轻微,从流利、清脆到幽咽、滞涩,再到突然激扬的过程极为形象地摹写出来,可谓把乐声的无尽美妙与节奏的无穷变化描绘得至纯至真,把难以捕捉的音乐形象摹画得立体可感,动人心魄。 4、绘制乐曲的旋律图,让学生更直观地体会曲调的丰富变化和乐曲变化背后演奏者的情感变化。 第一部分是前奏曲:“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浔阳江边,风寒月冷,琵琶女独守空船,孤单凄凉。所以其出场弹奏时旋律低沉抑郁。强烈的生活反差又自然勾起她对往昔生活的深情回忆,于是音乐进入第二部分欢乐曲:“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这时欢快明朗清脆悦耳的琵琶声,忽高忽低,交织起起伏生动的乐章,唱出了琵琶女火红的青年时代。青年时代的她,色艺超群,名噪京华,故而旋律清脆圆润轻快舒徐。然而,好景不长,时光不再。“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琵琶女年长色衰,生活变故,门庭冷落。迫于生计,她“老大嫁作商人妇”。回忆到这儿,琵琶女怎不肝肠寸断?所以旋律又进入第三部分沉思曲:“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旋律变得冷涩凝绝,音乐之声暂歇,命运的变化使此时的琵琶女陷入了深深的思考当中。故而旋律缓慢渐进无声。最后一部分是悲愤曲:“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这段音乐情绪高涨起来,以刚劲急促震撼人心的节奏,表达琵琶女对命运的不平之感与愤懑之情。琵琶女受伤的心灵本渴望爱情的抚慰,但薄情的丈夫重利轻离别,让她时常空船独守。这现实更使她痛不欲生,悔恨交加,故而音乐之声如“银瓶乍

《李凭箜篌引》说课稿

《李凭箜篌引》说课稿 一、说教材分析: 《李凭箜篌引》是一篇描写音乐的诗作,用诗歌来写音乐,难处在于诗人需要用生动形象的文字,既要描摹出音乐声的美妙动听,又要写出听音乐人的感受。在这一点上,李贺能扬长避短,另辟蹊径,以丰富的想象力,用更多的笔墨来写听音乐的感受,而且还不是一般人的感受,是写出了想象中的神话里人物的感受。 二、说学情分析: 本文的授课对象是高二年级的学生,经过两年的高中语文学习,学生积累了相当的文学知识,有了一定的文学修养,但对诗歌鉴赏方法并不能系统的掌握。本诗作为选修内容,重在让学生通过积累诗歌鉴赏的经验方法,所以教学过程要注重学法指导。要让学生全程参与。教师及时点拨,引导学生探究,鼓励学生想象和大胆质疑。 三、说教学理念 叶圣陶先生主张:“教师务必启发学生的能动性,引导他们尽可能自己去探索。”可见,教学的艺术并不在于传授、讲解,而在于引导、激励和鼓励学生自己去实践、去创造。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把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和增强学生听、说、读、写等方面的能力作为本课教学的指导思想,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师生合作讨论交流互动教学模式。 四、说教学目标 通过对于以上教材、学情的分析,以及教学理念的阐述,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赏析诗歌,掌握本诗写作特点,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反复研读文本,深入分析此诗的内容和写作技巧,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比较阅读《琵琶行》《听颖师弹琴》《李凭箜篌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反复诵读诗歌,充分感受诗歌创造的想象瑰丽的审美境界,提高审美感受能力。 五、说教学重难点 根据以上阐述的教材特点、学生特点、教学理念以及教学目标,我把本节课 的教学重难点确立为: 1、教学重点:赏析诗歌内容,掌握本诗写作特点。 2、教学难点:比较阅读《琵琶行》《听颖师弹琴》《李凭箜篌引》。 六、说教法和学法 现代教学理论认为,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教学本身就是一个教师与学生双边互动的活动,据此,我采取了以下教学方法和学习指导。 1、诵读教学法。诗歌是朗读的艺术,鉴赏过程中,以读带赏,不断培养学生鉴赏能力。

琵琶行读后感4篇

琵琶行读后感 4 篇 导语:《琵琶行 》作于唐宪宗元和十一年(公元 816 年)秋,时白居易 四十五岁,任江州司马。白居易在元和十年以前先是任左拾遗,后又任左赞 善大夫。下面由小编为您整理出的琵琶行读后感 4 篇内容,一起来看看吧。 琵琶行读后感 1 江州深秋,浸没在浓浓的暮色中,浔阳江哗哗地弹奏着哀愁。江边孤独地飘 着一叶遍舟,苍凉的琵琶音从舟中徐徐扩散开去,玲珑的琵琶声如泣如诉,悠悠 地将心事道来。渐渐地,琵琶断续艰涩不成曲调,终于消失在舟中喑哑的哭泣声 里了。 江水推舟去, 岁月催人老。 倾国倾城的云鬓花颜早已遗忘在纸醉金迷的往事 里。风景依旧人不再,浔阳水清云鬓白。当夜夜笙歌,灯红酒绿尽成往事,只剩 曲琵琶喃喃地诉说忧愁,人啊,难免落下泪来。 琵琶声如刀剑光影切割着大弦小弦,她恨啊,当年一曲红绡不知数,如今绕 船月明守空渡。可又能怪得了谁呢,秋月春风在她拨弦的指间玩过,玉容花颜都 溶在年复一年的欢笑之中,她早该想到,光阴并不因珍惜你的美貌而放下匆匆, 也不因你的弃世厌俗而改跑为走。她早该想到的,可依然老大嫁作商人妇!唐玄 宗早该想到的,去依旧不见玉颜空死处,为什么没有人愿意在快乐的时候,在血 色罗裙翻酒污的时候, 在芙蓉帐难度春宵的时候想不想后果呢?琵琶女若是早知 道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的结局,恐怕早就找个好人嫁了吧;玄宗若 是早知道马嵬坡下泥土中, 不见玉颜空死处的结局, 恐怕早就分清了事业与爱情 了吧! 可是,为什么,要等青丝成雪才肯明白,却已是后悔莫及。 琵琶行读后感 2 我在读中学时,读过《琵琶行》,当时感觉得很感人和凄凉。光阴似箭,日 月如梳,今日重读,感受良多。 一、体例认识。《琵琶行》原作《琵琶引》,选自《白氏长庆集》。行,又 叫“歌行”,源于汉魏乐府,是其名曲之一。后来成为古代诗歌 中的一种体裁。

故都的秋教学说课稿

故都的秋教学说课稿 故都的秋是人教版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语文第三册第三单元的课文,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看看故都的秋教学说课稿吧! 故都的秋教学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课文特点及地位:《故都的秋》所处的单元是中国现当代散文单元。现代散文不仅由白话代替了文言,而且由“代圣人立言”变为“表现自己”,由“文章”上升为“文学”,极大地提升了散文的审美品位。本课是散文鉴赏的起始课,对后面的散文教学有着领启、示范作用。通过学习本文,将使学生学会散文鉴赏的方法,培养人文意识,进而阅读名家名篇,从而步入散文鉴赏的规律之门。因此,以开放的思维,以现代的教育模式来学习本文,将对散文的学习产生良好的导向作用。根据以上教材特点和本次比赛要求运用多媒体教学以及新课标理念,我确立以下教学目标: 第一、知识目标: 1、了解郁达夫的思想和创作风格。 2、学习以情显景、以情驭景的表现手法。 第二、能力目标: 1、培养朗读感悟、品味揣摩语言的能力。 2、理解本文“主观情”与“客观景”的自然融合。 3、尝试网络环境,结合多媒体,解读经典文本。 第三、情感目标: 关注人的情感与生存环境之间的矛盾冲突,培养人文情怀,提高审美能力。 根据以上教学目标,我确立以下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听读朗读,品味语言。教学难点:准确把握作者丰富的情感内涵。 二、教学方法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每当我们向自己的学生教授知识的时候,自然要考虑到我们的教学对象在学习本课时的原有基础、现有困难及学习心理特征,从而有针对性地确定学习的重点、难点及教法学法。所以,本课的教学指导思想是

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诵读、设疑、讨论为主线,培养学生的阅读和鉴赏能力。我主要采用了朗读法和设疑讨论法两种方法。 1、朗读法。在前两个诗歌单元养成的诵读习惯在本单元要加强巩固和发展,训练美读。本文是现代散文史上的名篇,感情浓厚,意味隽永,文辞优美,教师应当努力引导学生进入课文的情境当中,体会课文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2、设疑、讨论法。抒情散文重在抒写作者的情志与意趣,但这种抒写往往不是直接的,而是通过精巧的构思,富有情感与哲理的语言,在写景、状物、叙事中实现的。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合作探究。 三、学习方法 这是一堂利用网络和多媒体辅助教学,充分体现学习主体的朗读鉴赏课,因此我安排以下四个步骤的学法引导: 第一、课前组织要利用网络或参考书,了解作者、作品等相关知识和背景。 第二、通过多媒体听读朗读,感受作品语言。 第三、深入研读文本,适时讨论,探究其情景相融的艺术手法,感受人文精神。 第四、拓展课堂,结合网络教学资源,进行研究性学习。 四、教学过程 课前布置预习题:利用网络或参考书了解作者的思想和创作风格、作品的写作背景,寻找有关描写秋景的诗文。 我先用多媒体播放钢琴曲《秋日私语》,同时展示京城秋景图片,以浓厚的秋意,渲染情感氛围,以激发学生阅读兴趣。音乐结束,我问:当秋天来临之际,你感受到了什么?历代文人骚客笔下的“秋”又是怎样的情景呢?学生畅谈感受,回忆或朗诵收集到的描写秋天的诗文。 【名句参考】落霞与孤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王勃《滕王阁序》)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白居易《琵琶行》)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杜甫) 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最新2018】琵琶行读后感800字3篇-word范文模板 (3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 琵琶行读后感800字3篇 《琵琶行》原作《琵琶引》。行,又叫“歌行”,源于汉魏乐府,是其名 曲之一。下面为你们献上琵琶行读后感 800字,欢迎大家阅读与参考,希望 采纳。 琵琶行读后感800字一 《琵琶行》是唐代诗人白居易所写,本诗作于元和十年。白居易因上书言事,触犯权贵,被贬为江州司马,此年秋天与浔阳江上闻人弹琵琶,感伤不已,因此作诗。 作者通过塑造一位备受侮辱、玩弄的琵琶女的典型形象来抒发自己的感受,表达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相识”的意旨。叙事层层铺染,两条线索 相互交织,描写生动细致,语言明白清理,婉转通畅。 全诗共分五段。第一段由江边送客写起,点出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环境,作了典型环境的描写和气氛渲染,为下面人物的出现和情节的展开 做了必要的艺术安排。第二段描写了琵琶女的高超技艺和所创作的艺术境界。 诗人热情的赞扬了琵琶女的精湛艺术才能和动人的艺术效果,为铺垫人物的身 世做了准备。第三段写琵琶女自述身世,把乐曲的激愤和人物的不幸统一起来,表达出琵琶女的不幸遭遇和诗人对她的同情。第四段抒写对琵琶女的不幸的同 情和自己不幸遭贬的抑郁和愤慨,揭示岀诗歌的主题。第五段写作者重温琵琶,伤感不已,泣下沾衣。 诗的开篇,以江头送客、凄怆告别和萩花秋瑟瑟”的富有特征性的景物描写,勾画了一幅充满悲剧气氛的典型环境。贬谪的抑郁,离别的悲伤,环境的 荒寂,景物的凄凉,这种种环境的渲染,构成了诗歌的基调,也为人物的出场,、情节的发展做了准备。接下来先闻其声,后见其人,以“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的细腻笔法,在人物的迟缓犹豫的动作中,形象的描写 了琵琶女的出场,一个庄重、矜持、内心充满痛苦的琵琶艺人鲜明的出现在人 们面前。 这首诗深刻的揭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与腐巧,表达了诗人对人民的深切同 情和强烈的批判现实的斗争精神诗中所表达的愤慨而伤感的情绪不是只个人的,它具有强烈的社会性,具有普遍意义,是这首诗具有高度的人民性。

琵琶行(教案)

《琵琶行》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一、导入解题 1、两千多年前,一个文人雅士,一个山野樵夫,是音乐,让他们共享高山流水情;一千多年前,一个文人骚客,一个天涯歌女,是音乐,让他们再次演绎了千古不衰的知音绝唱。“乐者本于声,声者发于情,”是音乐将一些素不相识的人联系在了一起。为什么音乐会让素不相识的人产生共鸣呢?今天我们进入白居易的《琵琶行》。 2、简介作者: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是唐代继杜甫之后的又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 积极提倡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反对“嘲风月,弄花草”,作品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 3、《琵琶行》是一首七言长篇叙事诗,继承了汉乐府叙事诗的传统,是初唐以来七言歌行的代表作, 带有很强的抒情性。白居易的长篇叙事诗优美动人,可以说是我国古典叙事诗又一新的高峰,在诗人生前,就被广为传诵,所谓“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歌唱《琵琶行》。”时至今日,千百年过去了,但仍然感人肺腑。 3、文体知识:《琵琶行》原作《琵琶引》。“歌、行、引”是古代歌曲的三种形式,后成为古代诗歌的 一种体裁,称“歌行体”。三者的名称虽不同,其实并无严格区别。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 式都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 二、整体感知 1、听录音,正音。 湓浦(pén)铮(zhēng)倡女(chāng)贾人(gǔ) 悯然(mǐn)憔悴(qiáo cuù)徙(xǐ)谪(zhé) 浔阳(xún)荻花(dí)管弦(xián) 声声思(sì)六么(yāo)嘈(cáo)舫(fǎng) 钿头(diàn)敛容(liǎn)虾蟆(há má) 教坊(fāng)绡(xiāo) 钿(diàn)篦(bì)阑干(lán)唧(jī) 嘲哳(zhāo zhā)呕哑(ōu yā) 2、解读小序。 ⑴小序有什么作用? 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和故事概况,概述歌女的悲凉身世,说明了写作的背景动因,并为全诗定下 了凄切的感情基调。 ⑵小序已经简明清楚地叙述了琵琶女的故事和自己的感受,为什么还要写成一首诗呢? 写成了诗,人物和故事更加形象感人,更好地抒情达意,给人以更深的感情共鸣。 3、试用七言形式概括各段内容。 ⑴江头送客闻琵琶⑵江上聆听琵琶曲 ⑶歌女倾诉身世苦⑷同病相怜伤迁谪 ⑸重闻琵琶青衫湿 补充:我们也可以用四个数字串联全诗内容:一段精妙绝伦的音乐描写;两个主要人物(琵琶女、白居易);在江边的三次闻曲;琵琶女与白居易经历的四种相同之处。 3、课文诵读:齐读和男女同学分段轮流朗读结合。 三、品味鉴赏 鉴赏要点:谁解风物意?谁解琵琶声?谁解青衫泪?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