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古代的政治和经济

中国古代的政治和经济

线索一中国古代的政治

视角1|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一个集中:国家权力高度集中到皇帝手中。

两对矛盾:中央政府—地方势力;君权—相权。

三大趋势:君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中央权力不断增强,地方权力不断削弱;中央和地方机构不断完善,行政效率不断提高。

四大特征:皇权至高无上;地方服从中央;思想控制不断加强;文化专制不断加强。

视角2| 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1)积极影响:①有利于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发展和巩固,有利于维护祖国统一与领土完整;②有利于从事大规模的生产活动和经济建设,有利于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③有利于各民族的交融和各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

(2)消极影响:①皇权专制极易形成暴政、腐败现象,是阻碍历史发展的因素;②在思想上易造成人民的愚昧;③在封建社会末期,束缚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阻碍了中国社会的进步;④助长了官僚作风和贪污腐败之风。

视角3| 分封制、郡县制和行省制度的比较

时期内的作用和影响了国家统一和社会安定;郡县制和行省制度不仅在当时有效地加强了中央集权,维护了国家的统一,而且经过后世的调整和补充,其积极作用愈益明显

线索二中国古代的经济

视角1| 中国古代经济的基本结构和特点

视角2| 经济重心南移的阶段性原因

阶段特征南移的表现南移的原因

春秋至东汉末期:南方初步得到开发春秋战国时期:楚、吴、越

等对江南有所开发

秦汉时期:中原的铁器传到

珠江流域

①随着南方人口增加,大量土地得到

开发和利用

②南方气候逐渐变得适宜农业生产

东晋、南朝时期:南北经济差距缩小江南土地大量开垦,耕作技

术进步,兴修了很多农田水

利工程,农作物品种增多,

单位面积产量提高

①北方战乱,经济破坏严重;②北方

人口南迁,带去了劳动力和先进技术;

③南方少数民族与汉族融合,加速了

当地经济的发展;④统治者推行有利

于农业发展的政策;⑤南方自然地理

条件优越(而北方气候逐渐变冷)

隋唐五代时期:开江南土地资源进一步开发,

成为重要的粮食产地。至唐

①北方经过安史之乱,生产遭到严重

破坏,且北方游牧民族不断南下冲击

始并逐渐南移朝后期,出现了“赋之所出,

江淮居多”的现象,扬州的

经济地位超过长安和洛阳,

南方人口数量超过北方

中原农耕区;②隋朝大运河开通为南

方经济发展提供了广阔前景;③南方

政局相对稳定

两宋时期:最终完成“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

表明江南农业已超过北方。

棉纺技术的提高、造船技术

的进步、商品经济的发展和

海外贸易的繁荣,令北方不

能企及

①北方战火蔓延,自然灾害频仍,农

田水利失修,经济日见衰败;②北方

人口大量南迁;③南方除农业外,手

工业发达,商业繁荣

明清时期:南方经济地位巩固江南出现许多重要城市,商

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

产生并缓慢发展

①统治者推行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措

施;②科技的发展,广大人民的辛勤

劳动;③宋元时期奠定了基础

规律方法总结

古代政治=政局+制度+中央+地方+阶级+军事+财政+民族+对外+……

古代经济=经济制度+经济政策+(农业+手工业+商业)+经济结构、布局+……

(1)农业经济=人口+土地+工具+水利+作物+布局+……

(2)手工业经济=(纺织+矿冶+陶瓷+……)(技术+布局+……)

(3)商品经济=城市+交通+商品+市场+货币+边贸+外贸+……

(4)经济结构、布局=经济成分比例变化+经济重心变化+经济方式扩展+……

设问一材多用

角度1| 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演变的考查

设问一归纳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演变历程的特点。

答题要点:中央集权不断加强,或君主专制不断加强,或皇权不断加强。

设问二制度创新应该注意哪些时代和社会因素?

答题要点:历史发展潮流;民众的利益;经济发展程度;社会形态;历史传统等。

设问三你对制度创新有什么认识?

答题要点:制度创新推动社会进步。

角度2| 对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的考查

设问四如何分析社会经济发展的原因?

答题要点:(1)生产力因素(包括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的改进,水利的兴修,天文历法的进步,劳动力的投入等)。

(2)生产关系因素(包括新的生产方式确立,土地政策调整,农民起义对地主阶级的打击)。

(3)上层建筑的因素(包括中央集权制度,重农抑商政策的保护与鼓励,文化制度对经济发展的反作用等)。

(4)对外关系与民族关系是否有利于经济发展。

(5)社会环境因素(国家是否统一与安定)。

(6)地理条件的因素等。

设问五纵观中国经济发展历程,我们得到什么启示?

答题要点:政策的制定应实事求是,符合国情,符合人民利益;生产关系的调整应适应生产力发展;要遵循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

【实战演练】

(2021·南京)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商代,国家的外部形式表现为方国联盟,是一个松散的联盟。西周,新封的诸侯多是王室至亲或功臣,分布在天下各地,代表周天子行使对地方的统治权,并通过宗法礼制,确定天子与诸侯的君臣关系,形成众星拱月的政治格局。

——《中国历史》材料二东周是中国古代国家形态发展的重要转折时期,国家的治理方式由

分封制向直接行政管理过渡,复合制国家开始向单一制国家转变。秦朝开创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官僚制度三位一体的封建国家政治体制,两汉进一步完善。……奠定了古代中国辽阔版图的基本轮廓……形成以“汉”命名的民族共同体。

——《简明中国历史读本》

(1)“商”的建立者是谁?据材料一,商、西周时国家外部形式的特点分别是什么?(设问一)

答案:汤。松散的方国联盟;通过分封制和宗法礼制形成众星拱月的政治格局。

(2)据材料二,列举“国家形态”转折的表现,并结合商鞅变法的一项措施予以说明。(设问二、设问三)

答案:国家的治理方式由分封制向直接行政管理过渡,复合制国家开始向单一制国家转变。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3)对比材料一、二,归纳秦汉时期国家治理的新发展。(设问一)

答案:秦朝开创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官僚制度三位一体的封建国家政治体制,两汉进一步完善。

(4)综上所述,概括秦汉时期的历史地位。(设问三)

答案:确立并完善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古代中国辽阔版图的基本轮廓;形成了以“汉”命名的民族共同体;是中国古代第一次封建大一统时期。

专题一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

专题一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 •相关推荐 专题一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 专题一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 一、历代加强中央集权的政治统治 1.秦朝:①建立皇帝制度(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②在中央设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在地方推行郡县制;③实行“焚书坑儒”,加强思想文化统治(限制了文化思想的发展,使得大量文化典籍失传);④统一文字,最初使用小篆,后推广隶书。 2.西汉:①汉武帝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实现思想大一统。②颁布“推恩令”,分割王国,解除了王国对中央的威胁。 3.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加强中央集权;实行科举制,选拔人才(造成知识分子的思想被毒害)。 4.元朝:①实行行省制度。在中央设置管理全国政务的中书省,在地方设立行中书省。②设立宣政院,设立澎湖巡检司,管理西藏和琉球、澎湖列岛。 5.明朝:①废丞相和中书省,权分六部;②设内阁,协助皇帝处理政务;③利用厂卫制度,实行恐怖专政;④实行八股取士和文字狱。 6.清朝:雍正时,设军机处,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注意】中国古代地方三大政治制度:(1)西周的分封制;(2)秦朝的郡县制;(3)元朝的行省制度,这些制度对以后的政治制度产生了深远影响。 二、古代重大经济决策与调整 1.秦国商鞅变法,改革土地制度,奖励耕织,重农抑商。 2.秦朝统一货币、度量衡;兴修水利工程灵渠等。 3.西汉时,汉武帝规定货币统一铸造(五铢钱),盐铁官营。 4.隋朝:开通京杭大运河(北达涿郡,南至余杭),促进我国南北经济的交流。 5.唐朝:①唐太宗轻徭薄赋,发展生产,出现“贞观之治”。②

武则天鼓励百姓植桑养蚕、开垦荒地。多次下令减免赋税和徭役等。 ③唐玄宗下令整顿财政,清理土地和户口,让逃亡者重新登记户口,纳税服役,出现“开元盛世”。 6.宋朝:水稻种植面积扩大,居粮食产量首位。陶瓷生产进入新阶段,出口海外,被誉为“瓷之国”。四川出现最早的纸币“交子”。海外贸易发达(设置市舶司,管理海外贸易)。 7.元朝:忽必烈发展农业,治理黄河,推广棉花的种植;开凿新运河(会通河和通惠河);民族大融合(促进了各族经济文化的发展与融合),形成新的民族——回族。 8.明朝:棉纺织业发达,苏州是丝织业中心;业发达瓷,景德镇市全国的中心 9.清朝初年:推行“闭关锁国”政策(虽对西方殖民者的侵略活动起过一定的抵抗作用,但限制了我国对外贸易和航海事业的发展,使中国丧失了对外贸易的主动权,阻碍了生产的发展、技术的进步和中西文化的交流,使中国在世界上逐渐落伍)。 三、思想科技文化成就 1.春秋时期“百家争鸣”,孔子创办私学(中国最早),“因材施教”,提出“仁”的学说,主张“为政以德”;老子主张“无为而治”,著《道德经》。 2.战国时期: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孟子;韩非子主张改革,提倡法制,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孙武“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发明司南(最早的指南针,为欧洲航海家的活动创造了条件)。 3.秦汉时期:秦始皇兵马俑被誉为“世界八大奇迹”之一;西汉前期发明造纸术(麻纸,世界上最早 的纸),东汉蔡伦改进(蔡侯纸);东汉《九章算术》,张衡发明地动仪;华佗发明麻沸散和五禽戏;张仲景(医圣)作《伤寒杂病论》;西汉末年佛教传入; 4.魏晋时期:东晋王羲之(书圣)《兰亭序》(飘若浮云,矫若惊龙);东晋顾恺之《女史箴图》《洛神

中国古代史之政治经济部分

中国古代史之政治经济部分 一奴隶制(夏商周)都城?商(第一个文字记载)盘庚迁殷牧野之战分封制相关内容 商鞅变法(中央集权雏形)都江堰的修筑 二、封建制 1、秦中央集权制度--- 丞相太尉御史大夫郡县制统一措施长城的修筑 2、汉休养生息三次对匈奴战争经济文化措施:改五铢钱(货币制度重要改革)尊儒西汉长安办太学(古代最高学府)汉武帝时期正式建立年号东汉郡国学(地方兴办官学)丝绸之路(中外文化交流)佛教东传(白马寺) 3、三国时期人口南迁江南经济发展北方民族大融合 三、统一国家建立 1 隋大运河三省六部制科举制 2 唐民族政策羁縻州---一国多制的精神和唐政治开明的特色文成公主进藏中外文化交流:玄奘西行鉴真东渡 3 经济重心难移:澶渊之盟岳飞机户景德镇的瓷器交子《清明上河图》 4 元跨欧亚的蒙古汗国《马可波罗行纪》民族分化政策行省或省西藏正式成为中国的一个行政区域 5 明清明内阁制度清南书房军机处戚继光抗倭郑成功收复台湾雅克萨之战《尼布楚条约》清设驻藏大臣伊犁将军改土归流文字狱闭关锁国 随堂练习: 1.2010年4月14日,青海省玉树发生7.1级地震,境内文物古迹受到不同程度受损,文成公主庙受损程度较轻。此庙是文成公主入藏时教授当地居民纺织耕种等技艺,当地居民为纪念她而修。玉树文成公主庙所蕴含的历史信息() A 唐与吐蕃的关系 B 唐与回鹘的关系 C 唐与渤海的关系 D 唐与南诏的关系 2、乾隆皇帝自称十全老人,有十全武功,下列哪一项应该包含在内() A 荡平东南沿海倭寇 B 驱逐荷兰殖民者出台湾 C 组织雅克萨自卫反击战D平定大小和卓叛乱 3在对天、君、民关系的认识上,原始儒学以孟子为例,主张民贵君轻,董仲舒主张“屈民以伸君,屈君以伸天”。材料表明,董仲舒( ) A.继承了原始儒学的全部宗旨 B.背离了原始儒学的民本思想 C.背离了原始儒学的仁爱思想 D.摒弃了原始儒学的德治主张 4 据《与公肃甥书》记载:“忆昔时邸报,至(明)崇祯十一年方有活板(版),自此以前,并是写本。”对“活版”理解正确的是( ) A.活版技术从明代开始使用 B.活版之前信息传递均用手抄 C.活版最早使用的是木活字 D.活版在四大发明中出现最晚 5从甲骨的刻符、青铜器的铭文,到笔画详备的楷书,缀连成一幅生动的

中国古代史分为政治、经济、民族关系、对外关系、文化五条线索

五条线索 一.中国古代政治的重要问题 1.统一与分裂 古代历史上,统一和分裂这一对矛盾长期存在。但是,统一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 第一,先时期中国走向统一的历史进程夏、商、西周时期是中国国家发展的早期阶段,或称为“部族国家”阶段,它的政治、法律和选官制度,都带有浓厚的部族色彩,用分封制作为治理国家的基本方式,用世卿世禄制作为各级政权的基本管理方式。这些问题教材中没有展开,我们只需将它作为理解下面的问题的背景即可。西周的分封制是古代部族国家发展的最完善的形态,到了西周末年,分封制度危机,王室衰微,中国政治进入到一个大变革的时期。向统一的中央集权过渡的历史进程也逐渐展开。春秋时期,诸侯不再听从周天子的命令,不再朝觐和纳贡。诸侯之间为争夺土地、人口、霸权而频繁战争,大量的诸侯国在这个过程中被兼并。到了战国时期,整合为七个大诸侯国,在一定的意义上,是一种局部的统一和集权。第三,辽宋夏金元时期的分裂和统一 这一时期分裂的特点是不同民族政权的并立,即民族性的分裂。先后存在的主要政权有辽、北宋、西夏、金、南宋、元。北宋基本上控制了汉族人集中居住的地区,容易被视为一个统一政权,这是需要注意的。到13世纪后期,由于民族融合和元朝强大的军事压力,终于结束了延续将近400年的分裂局面。 北宋初年通过分散地方的军权、行政权、财政权的政治改革,成功地解决了一个王朝部分裂割据问题,对以后历史发展的影响很大。元明清三代没有再出现分裂时期,统一的局面非常巩固,可以说中华民族的牢不可破的统一的政治格局基本形成了。 2.中央集权和君主专制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中央集权和君主专制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构成了古代政治史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从教材的容可,可以区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汉时期 始皇建立起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从中央看,主要是皇帝和中央官署,既体现了专制,也体现了中央的集权。从地方看,郡县制的要害在于中央对地方长官的任免,废除了世卿世禄制度,是为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汉承制,基本上沿袭了的中央集权制,这应该视为对中央集权制度的巩固。西央政府还清除了威胁中央集权的地方王国,独尊儒术以强化思想统一和政治统一。 第二,唐宋时期 隋唐时期的进展主要在两个方面:其一,中央官署。三省六部制的作用主要在于牵制了宰相的权力和提高行政效能。其二,选官制度。科举制的实行有助于扩大政权的基础,提高官员

古代政治统治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古代政治统治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在古代社会中,政治统治与经济发展是密不可分的。政治统治的稳定与良好的 经济发展息息相关,两者之间互为促进、依赖的关系。古代各个不同的国家和朝代在政治统治与经济发展的相互作用下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和发展模式。 一、政治统治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政治稳定是经济发展的基础。在古代社会中,政治统治的稳定与一个国家或朝 代的经济繁荣非常密切相关。一个政权如能够稳定地统治下去,无论是国家内部的各项制度运转还是外交关系的发展,都为经济发展创造了稳定的条件。 以中国古代为例,历史上的稳定王朝如夏、商、周等,政治统治稳定并且长期 的国家统一使得经济得到持续的发展。在战争和混乱时期,政权的更迭常常伴随着经济的停滞和衰退。政治乱象会削弱统治者的权威,导致国家治理能力的下降,不利于经济的发展。 政治统治对经济发展的引导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古代统治者通过制定各项政策 和法律,对经济进行有效引导和管理。例如,在中国历史上,汉朝的统治者采取了一系列促进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发展的措施,鼓励农民开垦荒地、改进农业生产技术,促进了农业的繁荣和人口的增长,从而推动了整个经济的发展。 二、经济发展对政治统治的影响 经济发展能够提供稳定的物质基础和经济实力,从而增加政权稳固的力量。古 代统治者需要大量的财富来维持统治,而经济的发展为他们提供了充足的财政实力,使得政治统治更加稳固。一个经济繁荣的国家,能够提供足够的资源和财富,为统治者保障政权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经济发展为政治统治提供了更多的经济手段和工具。在古代社会中,一个经济 繁荣的国家通常也会有更强大的军事力量,从而能够更好地维护国家安全和统治的稳定。而通过建设基础设施、加强军备等手段,经济发展能够进一步巩固政治统治。 然而,过度的经济发展也可能对政治统治产生负面影响。当经济发展过快时, 社会矛盾可能加剧,不平等问题加剧,会引发社会动荡甚至革命。历史上有许多例子,如法国大革命,就是由于过度的经济发展在社会间造成了巨大的不平等,导致政治统治的崩溃。 三、政治统治与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 政治统治的稳定与经济发展之间形成良性循环,相互推动。政治稳定可以为经 济发展提供稳定的环境和政策支持,而经济的繁荣又增加了政治统治的合法性和权力基础。 政治统治的稳定能够鼓励投资和创业,吸引外商投资,促进经济发展。同时, 经济的发展也能够提供就业机会,降低社会矛盾,减少社会动荡的可能性,从而巩固政治稳定。 经济发展可以提高民众的生活水平,提升他们对政府的满意度和认同感,从而 增加政治的稳定性。相反,政治的稳定也能够为国家和社会的长期发展提供坚实的政治基础,为经济的繁荣提供保障。 通过政治统治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可以看出政治与经济之间的相互关联。政治 稳定和良好的政权管理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条件,而经济的繁荣也为政治统治提供了力量和资源。只有在政治稳定和经济发展的共同推动下,一个国家或朝代才能实现真正的繁荣和发展。

中国古代政治、经济

专题复习 中国古代政治、经济一、知识结构 二、要点整理 1.古代政治 (1)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

①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分裂时期,之后秦朝结束了这一局面,出现了秦汉的大一统。 ②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第二个大分裂时期,当然这一时期也出现过西晋的短暂统一,之后隋朝结束了分裂割据局面,出现隋唐的大一统。 ③五代辽宋夏金时期是我国第三个大分裂时期,之后元朝统一全国,出现了元明清的大一统。 2.古代经济 (1)政府重视 ①商鞅变法:公元前356年,商鞅在秦孝公支持下开始变法。法令规定: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奖励耕战,生产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根据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废除没有军功的旧贵族的特权;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②“贞观之治”:唐太宗吸取隋亡的教训,调整统治政策;重视发展生产,减轻农民的赋税劳役;任用贤才,虚心纳谏(魏征、房谋杜断);重视文化教育,完善科举制;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被北方各民族称为“天可汗”)。唐太宗统治时期,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发展较快,国力逐步加强,史称“贞观之治”。 ③“开元盛世”:唐玄宗统治前期,任用熟悉吏治、富于改革精神的姚崇等人当宰相,“励精为治”。他尤其重视地方吏治。这一时期,政治清明,经济空前繁荣,唐朝进入全盛时期,中国封建社会呈现前所未有的盛世景象,史称“开元盛世”。 ④元世祖重视农业生产:元世祖重视发展农业,多次下令禁止蒙古贵族圈占农田做牧场,以田地的开垦和户口的增加作为地方官考核政绩的标准,还派人治理黄河,推广棉花种植。北方农业得到恢复和发展。 ⑤“康乾盛世”:从康熙中叶起,清朝出现了相对繁荣的局面,到雍正、乾隆年间,清朝国力达到鼎盛。这段时期是清朝统治的高峰,史称“康乾盛世”。 (2)农作物推广 ①河姆渡原始居民种植水稻,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半坡原始居民主要粮食作物是粟,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粟的国家。 ②汉与西域的经济文化交往:张骞出使西域,加强了汉朝与西域各国的联系,西域的葡萄、石榴、核桃、苜蓿等植物,开始传入中原。 ③唐朝盛世经济:唐朝种植的主要粮食作物是粟和水稻。蔬菜有许多新品种,大都是从西域传入的。茶叶生产在江南农业中占有重要地位。 ④宋元时期水稻、棉花的种植和推广 ⑤明朝从国外引进的农作物:原产南美洲的玉米、甘薯等高产粮食作物,明代从国外引进,清代不断推广种植。明代从外国引进的马铃薯、花生和向日葵等,也在不少地方推广种植。(3)生产工具的改进 ①河姆渡原始居民和半坡原始居民使用磨制石器,用耒耜耕地。 ②春秋战国时期:牛耕和铁农具的出现和推广,加快了私田的开垦。 ③唐朝出现先进的农业生产工具曲辕犁和灌溉工具筒车。

各个朝代政治经济思想总结

各个朝代政治经济思想总结 中国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自古以来就有着丰富多样的政治经济思想流派。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对中国历代各个朝代的政治经济思想进行总结。 1.夏商周时期:夏商周是中国历史上的三个朝代,其政治经济思想较为简单。封建制度得到了初步形式,实行了君主专制制度,并有着严格的等级制度。经济方面,农业是主要的生产方式,农业经济占主导地位。 2.春秋战国时期: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思想史上的黄金时期,孔子和墨子等思想家的政治经济思想应运而生。孔子提出了仁政思想,强调君主应以仁为本,倡导礼治之道;墨子则主张兼爱非攻,主张互利共荣。经济方面,这一时期农业经济仍然占主导地位,但商业交流也开始兴起,开始出现了富商和商人阶级。 3.秦汉时期:秦汉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统一时期,推崇法家思想的秦始皇推行了集权制度。在政治方面,秦始皇中央集权,取消了封建王朝的统治,建立了县、郡、国的行政区划体系。经济方面,秦王朝实行的苛捐杂税政策严重打击了农民,为土地兼并和贫富分化埋下了伏笔。同时,秦朝也进行了大规模的水利工程,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4.三国时期:三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乱世,政治局势动荡不安。各个国家都以统一为目标,形成了多种多样的政治经济思想。刘备提出了仁政思想,倡导崇尚民命。曹操则主张强权政

治,偏重军事力量。经济方面,三国时期经济衰退,社会动荡,大规模的战争导致了农田荒芜和经济困难。 5.南北朝时期: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分裂时期,南 方和北方各自建立了一系列的朝代。在政治方面,南方朝代主张文化复兴,注重文化教育;北方朝代主要以军事力量为主,强调武战。经济方面,南方朝代主要依靠农业经济,而北方朝代则多依靠商业经济和手工业。 6.隋唐时期:隋唐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盛世,出现了许多 著名的政治家和经济学家。杨广推行了均田制,促进了土地平均分配;王官将提出了“六经注我”的经济思想,主张以农业为基础,兼顾工商业。经济方面,隋唐时期农业、手工业和商业都得到了发展,国家繁荣昌盛。 7.宋元明时期:宋元明时期,中国的政治经济思想开始发生了 一些变化。在政治方面,宋朝推崇儒学思想,强调文化教育的重要性;而元朝则倾向于重视实际的行政管理。经济方面,宋朝经济繁荣,农业生产、手工业和商业都有所发展;元朝实行了一系列的措施,加强了中央集权,但对农民的压迫过重,导致社会动荡。 8.明清时期:明清时期,中国的政治经济思想进一步发展。明 朝采用“三纲五常”的儒家思想作为国家的基本理念,强调社会稳定和道德修养;而清朝则主张保守和封建思想,对外国贸易保持封闭态度。经济方面,明朝进行了大规模的农田开垦,发展了矿业和手工业;清朝实行了一系列的经济措施,提倡农业

中国古代的政治和经济

线索一中国古代的政治 视角1|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一个集中:国家权力高度集中到皇帝手中。 两对矛盾:中央政府—地方势力;君权—相权。 三大趋势:君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中央权力不断增强,地方权力不断削弱;中央和地方机构不断完善,行政效率不断提高。 四大特征:皇权至高无上;地方服从中央;思想控制不断加强;文化专制不断加强。 视角2| 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1)积极影响:①有利于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发展和巩固,有利于维护祖国统一与领土完整;②有利于从事大规模的生产活动和经济建设,有利于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③有利于各民族的交融和各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 (2)消极影响:①皇权专制极易形成暴政、腐败现象,是阻碍历史发展的因素;②在思想上易造成人民的愚昧;③在封建社会末期,束缚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阻碍了中国社会的进步;④助长了官僚作风和贪污腐败之风。 视角3| 分封制、郡县制和行省制度的比较

时期内的作用和影响了国家统一和社会安定;郡县制和行省制度不仅在当时有效地加强了中央集权,维护了国家的统一,而且经过后世的调整和补充,其积极作用愈益明显 线索二中国古代的经济 视角1| 中国古代经济的基本结构和特点 视角2| 经济重心南移的阶段性原因 阶段特征南移的表现南移的原因 春秋至东汉末期:南方初步得到开发春秋战国时期:楚、吴、越 等对江南有所开发 秦汉时期:中原的铁器传到 珠江流域 ①随着南方人口增加,大量土地得到 开发和利用 ②南方气候逐渐变得适宜农业生产 东晋、南朝时期:南北经济差距缩小江南土地大量开垦,耕作技 术进步,兴修了很多农田水 利工程,农作物品种增多, 单位面积产量提高 ①北方战乱,经济破坏严重;②北方 人口南迁,带去了劳动力和先进技术; ③南方少数民族与汉族融合,加速了 当地经济的发展;④统治者推行有利 于农业发展的政策;⑤南方自然地理 条件优越(而北方气候逐渐变冷) 隋唐五代时期:开江南土地资源进一步开发, 成为重要的粮食产地。至唐 ①北方经过安史之乱,生产遭到严重 破坏,且北方游牧民族不断南下冲击

古代中国的政治与经济

古代中国的政治与经济 在中国历史漫长的岁月中,政治和经济一直是两大关注的领域。众所周知,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其政治和经济 系统也随着时间的变迁而不断演变和发展。在这篇文章中,我们 将探讨古代中国的政治和经济,了解它们的特点和演变过程。 一、古代中国的政治 1.封建制度 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被称为封建制度。封建制度是一种社会制度,是在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之前存在的一种制度形态,其主要 特征是: 以土地为基础的领主、分封制、君臣关系、等级制度、文 官武将制度等。在中国,古代封建制度总体上可分为三个时期:夏、商、周。 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王朝,由黄帝的后代禹所建立。 夏朝的政治制度主要是以家族为单位进行管理,封建制度已经显现。商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二个王朝,商朝的政治制度则是以封 国为基础,先王通过分封让自己的亲属成为列国的国王,由此形

成了一个庞大的君主国家体系。周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三个王朝, 它的政治制度历史学家称之为“分封制度”,又称“诸侯制度”。 2.君主专制 在中国古代的政治体系中,君主专制一直是主导地位。君权至上、天命论和等级制度等都是封建时期的政治特征。由于君主专制,封建主义并非以人民为中心的政治,而是建立在统治者与被 统治者之间的等级关系上。尽管如此,古代中国的政治体制是一 种比较稳定的政治制度,为中国的经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科举制度 在古代中国的政治体系中,科举制度是封建社会中最具代表性 的制度之一。科举制度是一种考试制度,以才能和学问而非财产、血缘、籍贯等为选拔标准,确保公正和透明。科举制度兴起于唐代,持续了一千多年。在中国历史长河的历程中,科举制度为中 国士人打开了一条通过知识而升迁的道路,使得社会上的统治者 不再单纯依靠血统贵族,而是透过以书本为主的智力较量选拔人才,合适的人才执掌政权。

中国古代史 政治 经济 文化

第一节中国古代政治制度 中国古代政治的核心,就是加强皇帝独裁的中央集权,极力削弱宗室、地方和宰相的权力。 一、汉朝削弱宗室 (一)汉承秦制,有所损益 刺史制度 (二)郡县制与封国制并存 郡县与秦无异,封国分王国、侯国,侯国受所在郡监督。同姓封王。 (三)推恩令,酎金夺爵 众建诸侯少其力。 二、宋朝对地方权力的制约 (一)集中军权 1、杯酒释兵权 2、禁军统领一分为三(殿前司、侍卫马军司、侍卫步军司)执掌统兵权,另设枢密院执掌调兵权,长官为文官。 3、实行更驻法,禁军定期更换驻地,但统军的将领不换。 4、地方精壮编入禁军,强干弱枝。 (二)由中央派文官担任地方官 在地方设知州,还设通判监督知州。 (三)集中财权和司法权 在路一级设转运使,把地方财政转运到中央。 三、隋唐宋明清制约相权,巩固皇权 (一)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 中书省:起草。门下省:封驳审议。尚书省:执行。 六部:吏户礼兵刑工 (二)宋朝实行二府三司制 设置参知政事为副相,设立枢密使分军权,宰相枢密使合称二府,设三司使分财权。(三)明朝废除丞相制度 朱元璋废丞相,后设殿阁大学士,明成祖设立内阁,后权力越来越大。 清朝,康熙设南书房,不是正式机构,雍正设军机处,内阁成了虚衔。 第二节中国古代的经济 中国古代经济三大块:农业、手工业和商业 一、小农经济 含义:一家一户、男耕女织、自给自足。 春秋战国时期,土地所有制由国有向私有转变,小农经济在中国占据主导位置。 二、重农抑商 中国古代人分四等:士农工商。与当时生产力相适应,后来随着生产力发展,阻碍生产力了。 三、海禁政策 中国古代一直很开放,到明清开始闭关锁国。越强大越开放,越落后越封闭。 第三节中国古代的思想流变 一、先秦诸子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大变革,百家争鸣。 (一)春秋时期,两位代表人物:老子、孔子。 老子,道家创始人。道家不是道教 主要思想:1、辩证法2、无为

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文明

1)春秋战国:①政治上: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奴隶社会逐渐瓦解,封建制度确立;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②经济上:铁器、牛耕使用,生产力质的飞跃,社会经济发展;奴隶社会土地国有制加速向封建土地国有制转化,封建土地私有制日益发展。③民族关系上:民族交流融合,为华夏族的形成奠定了基础。④思想文化上:划时代的变革,形成了百家争鸣局面。经济的发展促进了科技文化事业的发展,这一时期在天文、医学、文学、艺术等领域取得了一系列成就。 (2)秦朝:①结束春秋战国以来几百年的分裂割据局面。建立起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使统一思想深入人心。②秦朝开创的一系列巩固统一中央集权的制度和措施,为后世封建统治者所继承和改进。如皇帝制度,郡县制度,三公九卿制度,统一度量衡、文字和货币,修筑长城等。 ③秦朝因暴政而亡国的教训,为汉初统治者所吸取,促成了西汉初年兴盛局面的出现。④留下的伟大工程万里长城对后世影响深远。 (3)两汉:①是中国封建社会第一个大发展时期(文景之治、昭宣中兴、光武中兴);②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巩固和发展(两汉疆域进一步扩大,西域、西南夷、百越开始纳入汉朝版图);③中国开始走向世界(丝绸之路的开通,中外交流的频繁);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完善(王国问题的解决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进一步加强);⑤社会经济逐渐发展,在农业、手工业和商业上取得的成就,为后世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⑥儒家思思最终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⑦文化具有多样化有机结合、水平居世界前列、气势恢宏等恃点。 (4)三国:①是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复杂,斗争激烈,战争频繁,国家处于分裂的时期;②对东汉末年大混乱来说,是历史的进步,是趋向三国统一的必要步骤;③是江南、西南进一步得到开发和北方经济逐渐恢复的时期;④是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各方面都取得相当成就和进步的时期(人才流动的自由,文化的多元,华佗、马钧等);⑤较为长期的政治、军事斗争,锻炼了一批地主阶级政治家和军事家,其中影响较大的是曹操和诸葛亮。 (5)两晋南北朝:①政治上:北方战乱频繁,南方相对稳定;南北政权更替频繁;士族势力由兴盛走向衰落;民族大融合的步伐加快。③经济上:江南迅速开发,中原相对停滞;士族庄园经济和寺院经济占重要地位;商品经济水平较低;各民族经济交流加强。③文化上:宗数在这一时期成了地主阶级思想统治的重要工具,宗教又影响着哲学、文学和艺术。为佛数服务的雕塑、绘画有着辉煌的成就。 (6)隋朝:①结束了国家的长期分裂,实现了南北统一。②经济的繁荣和国力的强盛,开启了中国中世纪的盛世局面。③大运河的开通,对巩固国家的统一和南北经济文化交流,起了重要作用。④创建和改革的制度律令,对唐朝和后世的中国以至东亚,都有深远影响。 (7)唐朝:①政治稳定、阶级矛盾相对缓和、经济繁荣,封建社会进人鼎盛时期(贞观之治、开元盛世)。②统一多民族国家实行强有力的中央集权,制度上有很多建树(均田制、租庸调制、三省六部制、科举制、两税法)。③边疆少数民族有了较大发展,同中央政权的关系更加密切(实行宽容的民族政策、灵活处理同周边少数民族关系)。④对外交往出现前所未有的频繁局面,中国进一步对外开放。⑤文化上具有全国繁荣、兼收并蓄、世界领先、影响深远的特点。 (8)五代十国:①政治上。藩镇割据局面仍在继续和发展;朝代更替频繁;统治残暴,剥削苛重。 ②经济上:江南进一步得到开发,经济重心南移。 (9)两宋:①政治上:多民族政权并立,国家不统一。②经济上:北宋时,农业有较大发展,南北作物交流频繁,农产品商品化明显增强;南宋时,南方经济发展,经济重心南移;同时封建生产方式向边疆地区扩展。北宋时城市商品经济活跃;南宋海外贸易空前发展。③民族关系:各民族之间有战有和,以和为主。④科技文化:为战争需要,火药、火器的研制与生产得到发展。大量文学作品反映战争与分裂的社会现实。如北宋广泛使用火药和火药武器;李清照、辛弃疾、陆游的诗词。

中国古代各个时期经济政治文化

中国古代各个时期经济政治文化 时期 奴隶社会:夏、 商、西周(前2010 年至前771年政治 1、夏、西周的建立 2、西周的宗法制、分封制。 3、西周时期政治制度特点。经济 1、农业:耒耜助耕、青铜农具二个发展阶段.井田制。 2、手工业:官营手工业商周青铜冶铸繁荣(司母戊鼎); 3、商业:商朝人以善于经商著称。 1.农业:铁犁牛耕;水利;土地私有制确立;小农经济; 2.手工业: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 3.商业:打破官府控制,涌现大商人;主要诸侯国都城成为繁华商业城市。 1、农业:耦犂、犁壁、代田法;农学 2、手工业:东汉瓷器成熟,出现青瓷;丝路开通。 3、商业:重农抑商,但商业也有所发展文化文艺:原始歌舞为后世戏曲起源;原始绘画; 商代甲骨文表明汉字已具有完整的体系。 1.思想:百家争鸣;孔、孟、荀与儒家思想形成。 2.文化:《诗经》;《离骚》;战国绘画成熟;司南。

1、思想:秦始皇焚书坑儒;西汉董仲舒新儒学的主张;汉武帝使儒学成为正统的措施。 2、文艺:秦统一文字,篆、隶通行;汉赋。 3、科学:造纸术的成熟、数学体系的形成、医学的发展、农学思想:佛教的兴起及其对儒学的影响;科学技术:《齐民要术》文艺:王羲之《兰亭序》“天下第一行书”;真正意义中国画形成,顾恺之《女史箴图》等思想:儒学正统地位受到挑战;文艺:唐诗李杜白;楷书欧颜柳;草过渡时期:春秋 战国(前770年 至前221年)1.春秋改革:鲁国“初税亩”、齐国管仲 “相地而衰征。 2.战国变法:魏国李悝、楚国吴起、秦 国商鞅,封建制度得以确立,中央集权 制开始形成。 秦汉(前3世纪1、秦始皇确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皇 至公元3世纪)帝制、中央官制、郡县制);中央集权 制度的影响。 2、汉初郡国并行。 3、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魏晋南北朝(3 世纪至6世纪晚 期)北魏孝文帝改革,九品中正制农业:北方恢复,江南开发;翻车手工业:北朝白瓷,南北朝灌钢法;隋唐(6世纪晚

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政治经济民族关系对外关系科技文化

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政治经济 早期政治制度演变:文明时代出现王权,夏商王位世袭制、西周分封制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展过程 1、措施

2、基本特征:权力的高度集中。 3、两对矛盾及发展趋势: ①中枢权力体系:君权和相权的博弈——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遭到压制。 ②地方行政制度:中央和地方的较量——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不断强化。 4、重要影响: 积极影响:有利于经济发展,社会安定,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与发展。 消极影响:皇权专制,文化专制,明朝中后期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二、古代政权演进和阶段特征

3、唐太宗的主要活动及影响 【专题感悟】 1.强化中央集权有利于加强国家统一,促进民族融合和社会经济发展,但君主专制下

极易形成暴政,不利于社会进步。 2.施行仁政、重视民生、重用人才是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所在。 3.封建盛世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广大人民生活仍然十分艰苦。古代的重农政策与今天的“三农”政策是有本质区圳的。 4.古代政治制度的变迁是计会生产力推进的结果,这也证实了经济决定政治这一观点。 5.一个国家要想长治久安就必须重视和关心人民的生活。 中国古代经济 一、古代重大经济政策与调整 二、经济重心的南移(方向:从黄河流域到长江流域)

四、商业 专题感悟 古代农业发展的共同原因 ①国家统一,社会安定,政治清明。②统治阶级注意调整统治政策,鼓励发展生产。③重视水利的兴修,改革生产工具和推广先进的生产技术。④广大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⑤民族融合的加强。⑥对外交往的加强。 中国古代经济发展对今天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启示

①政治稳定是经济发展的前提条件,要正确处理稳定和发展的关系。 ②经济发展需要有相应的、好的政策作保障。 ③重视吸收外来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经验,引进外来人才,这是落后国家和地区赶超先进地区的关键。 专题(二)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是中国历史复习备考的重要内容。我国古代民族关系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就民族关系内容而言,既有刀光剑影.充满了流血的战争,更有流传千古的民族和谐相处,如和亲、会盟、册封、经济贸易往来,直接的行政管辖,其中汉唐元时期民族关系为其经济繁盛奠定了基础。我国自古以来是礼仪之邦,海纳百川,如汉、隋唐、宋朝、元朝都实行对外开放政策,到明清时期由于推行闭关锁国政策逐渐落伍。 【知识网络】 【要点整合】 一、中国历代民族关系特征 1.秦汉时期的民族关系:秦发动对匈奴的战争,修筑长城。西汉初年与匈奴和亲。汉武帝用武力解决匈奴问题。 2.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五胡”内迁、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融合。 3.唐朝通过和亲、册封、会盟等和平方式与边疆少数民族的交往。 4.两宋与少数民族政权的关系:既有战争,也有和平相处,和平占主流。 5.元明清:加强行政管辖,巩固对边疆地区的统治。 二、我国古代民族关系的发展与民族融合 1.北魏孝文帝改革,实行一系列汉化政策,促进了北方的民族大融合。 2.唐朝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文成公主、金城公主入吐蕃,密切了唐蕃经济文化交流和民族友好关系,唐蕃“和同为一家”。 3.元朝的统一,促进了民族融合。民族关系进一步发展,形成了一个新的民族——回族。 二、对边疆地区的行政管理

古代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体制与经济

古代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体制与经济 中国历史上的封建社会,是指以皇权至上、土地分封、贵族统治为特征的社会制度。在这个制度下,政治体制和经济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 一、封建社会的政治体制 在古代中国的封建社会中,政治权力主要由君权和贵族掌握。君权是整个政治体系的核心,皇帝作为天下万民的统治者,拥有绝对的权力和至高无上的地位。他通过封爵制度来奖赏忠诚的官员和贵族,以巩固自己的统治。而贵族阶层则是分封于各地,也因此成为地方统治的重要力量。 除了君权和贵族,古代中国的政府还设置了官僚机构,以行使政治权力。这些官僚机构按照地域不同,可分为中央官僚和地方官僚。中央官僚包括吏、郎、博士等,主要负责中央政府的日常行政工作。地方官僚则是负责地方政务的官员,分布于各地,代表中央政府统治。 封建社会的政治体制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社会发展的活力。封建制度下,阶级固化,社会流动性不足,人才难以得到合理的发展和利用。同时,政治权力高度集中于君权和贵族手中,导致各地政局不稳,难以形成统一、稳定的政治局面。二、封建社会的经济 封建社会的经济体制以农业经济为主导,封建王朝通过土地分封和农业税收来稳定政权和保持社会秩序。土地作为封建贵族的主要财富来源,王朝将土地分封给贵族,贵族再将土地分封给农民,农民对贵族的土地拥有一定的使用权,但要交纳一定的租税。 古代中国封建社会的农业经济主要以粮食种植为主,这也是封建政权维持自身运转所必需的。农民种植粮食,交纳给封建贵族的租税作为封建社会的主要财政收入。此外,农民还承担了建设和维护灌溉工程、修筑城墙等公共设施的任务。

然而,封建社会的经济体制也有一定的弊端。封建制度严重束缚了农民的生产力,土地私有制导致了土地的长期固化,难以有效开发和利用。与此同时,财富和土地集中于贵族手中,农民的负担和压迫加剧,导致社会矛盾和民族矛盾不断加深。 三、政治体制与经济的相互关系 封建社会的政治体制与经济发展密切相关。政治体制的稳定与合理的经济体制 息息相关,繁荣的经济能够为政府提供可观的财政收入,从而巩固政权。相反,如果经济发展不佳,社会动荡和政治不稳就会出现。 然而,封建社会的政治体制也可能成为经济发展的一大阻碍。政治权力集中于 君权和贵族手中,限制了人才流动的自由和知识的传播,抑制了科技和商业的发展。政治压力和税赋负担也给农民带来沉重的负担,剥夺了他们积累财富的能力,限制了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综上所述,古代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体制与经济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政治体 制的稳定与合理的经济体制息息相关,政治体制的弊端也可能成为经济发展的阻碍。虽然古代封建社会的政治体制和经济存在一些弊端,但也为中国历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同时也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教训。

中国古代资料--总结政治、经济、文化史

中国古代史 中国历史大体上分为先秦时期(包括夏、商、西周、春秋战国时期),秦汉大一统时期,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隋唐时期、五代十国时期、宋元明清时期。每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有重大成就。 一、先秦时期(公元前221年之前) 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背景:①经济方面铁器牛耕推动生产力发展,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的确立;②政治方面诸侯争霸,宗法分封制崩溃,周王失去天下共主的地位;③思想方面。 一)政治:西周的政治制度:、、礼乐制、世卿世禄制。 春秋战国诸侯争霸,反映了宗法分封制的崩溃。 二)经济:分为农业、手工业 原始社会、夏商时期: 农业:①农耕经济在黄河、长江流域出现,种植格局是; ②主要是大规模简单协作方式即千耦其耘。 手工业:①新时期的彩陶、、;②官营手工业;③西周后,丝织工业发展。 春秋战国时期: 农业:①出现铁农具、牛耕;②水利设施有、、; ③小农经济出现:记住其原因、特点、评价。(重点记忆) 手工业:①出现冶炼生铁;②家庭手工业、私营手工业兴起。③战国时提出政策。④国家四民:工、商、士、农。 三)文化: 思想家:儒家的孔子、孟子、荀子;道家的老子、庄子;墨家的墨子; 法家的韩非子;兵家的孙武、孙子(记住其主张) 科技:殷商时期关于日食的记载;对彗星和哈雷彗星的记录;对太阳黑子的记录; 战国时期的《甘石星经》;春秋时期的九九乘法口诀;筹算法; 文艺:汉字有商代的甲骨文;商周的金文;绘画有新时期时代的绘画;诗歌有《诗经》、楚辞。 二、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年到220年) 时代背景:国家统一,经济发展,各民族政治、经济联系加强。 一)秦朝(重点记忆) 1、政治方面:确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包括皇帝制度、以三公九卿为代表的中央官制、、法律制度、以及选拔和考察官吏制度等。其特征是。 2、经济方面:颁布标准器、统一货币、度量衡。 3、文化方面:“书同文”,以为基础,同时流行。 秦始皇采取的具体措施:确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颁布标准器、统一货币、度量衡、文字;修长城、设驿道;焚书坑儒;

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史要点整理

中国古代史第一部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 一、夏商与西周的政治制度 1、夏朝:王位世袭制 2、商朝:内外服制、甲骨文(占卜)——最能反映商朝的社会生活 3、西周:分封制度、宗法制度、礼乐制度。 目的:拱卫周王室的统治 分封制: 对象:同姓亲族、功臣、姻亲、前代帝王的后代 封国:齐鲁燕卫晋宋 权利:周王将土地以及土地上的人口分封给诸侯王 义务:①服从周王的政令 ②定期朝觐和交纳贡赋 ③对周王承担各种军事义务 作用:①周王确立了天下共主的地位 ②使西周成为当时的强国 ③形成了周王-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序列,周王室通过分封对各诸侯国实行有效的控制 缺点:受封的诸侯在自己的领地内,有相当大的自主权,容易造成分裂割据的局面。 宗法制度: 目的:为了加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利、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核心:嫡长子继承制。“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 大宗、小宗相对而言。 作用:①保障了贵族的世卿世禄的特权 ②把国和家相结合,防止了内部的纠纷,强化了王权。 礼乐制度:作为各级贵族的政治和生活准则,成为维护宗法分封制度必不可少的工具。 二、大一统与秦朝中央集权制的确立 1、春秋时期:宗法分封制度遭到破坏,周王室失去了天下共主的地位,一些 诸侯进行争霸战争。 2、战国时期:诸侯间竞争激烈,各国进行政治和军事上的改革,秦通过商鞅变法强大起来。 3、秦朝:BC221年灭六国,建立中国第一个封建制国家秦朝,建立了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 ①首创皇帝制度,确立至高无上的皇权,皇帝将国家的司法、立法、行政和军事等大全总揽于手。中央和地方的主要官员也由皇帝任免,军队的调动以虎符为依据,虎符由皇帝控制、发给。 ②中央官制:三公九卿制 三公 丞相:百官之首,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务 太尉:协助皇帝掌管军务 御使大夫:副丞相,掌管律令,监察百官。 ③地方:采纳李斯建议,废分封,实行郡县制。郡县两级长官均由皇帝任命。

中国古代政治经济制度

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 第二轮复习之 中国古代政治经济制度 一、夏、商、周的更替和西周的分封制

2.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以西周时期为代表): ①王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王权与神权的结合; ②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③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④具有相对稳定性和延续性等。 二、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 【全面认识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1.概念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专制主义,二是中央集权。(1)专制主义 ①指中央的决策方式,具体说就是皇帝的个人专断独裁。 ②专制主义制度是一种政体,是与民主政体相对立的一个人或少数人独裁政权的组织形式,体现在帝制的终身制和皇位世袭方面,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地位。 ③专制主义在中国发展的趋势是:君权削弱相权,君权向绝对性和独断性发展。 (2)中央集权 ①指全国各种军、政、财权归属中央,地方完全由中央管理和控制,充分执行中央的政令。 ②中央集权制度是一种国家结构形式,与地方分权相对立,地方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的命令,一切受制于中央,但二者不能完全分开,中央对地方拥有统率权,地方服从中央。 ③中央集权在中国古代的表现是:财政上:财源由中央垄断;行政上:中央直接任免官吏;司法上:法由帝颁,律由国掌;军事上:皇帝总揽军权;意识形态上:实行文化专制主义。 2.原因 (1)经济方面:这一制度的出现是由封建的经济基础决定的,因为封建小农经济具有分散性,要求有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权来维护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安定,以保证小农经济的正常发展。 (2)政治方面:封建地主阶级需要有一个强有力的政权来维护封建土地制度,镇压农民的反抗。 (3)思想方面:维护地主阶级利益的法家思想和后来吸收包括法家思想在内的儒家思想成为这种制度的理论依据。 3.特点 (1)皇权的至高无上;帝位终身制和皇位世袭制。 (2)皇帝直接任免各级官吏;皇帝从决策到行使权力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 (3)皇权借助于神权来巩固和加强;以文化专制来巩固政治专制。 (4)中央和地方、君权和相权的矛盾伴随于中央集权制度。 4.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1)调整中央机构。如明代废丞相、设内阁,清代设立军机处来加强皇权。 (2)加强对地方控制。如秦代设立郡县制,元代实行行省制。 (3)注重对官吏的监察。如秦代设置御史大夫,汉代设置刺史来监察官员。 (4)注重官吏的选拔。如秦代官吏由皇帝任免,隋唐之后实行科举制。 (5)加强思想控制。如秦始皇的焚书坑儒,汉武帝的独尊儒术。 5.评价 (1)进步性 ①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安定,防止分裂割据,抵御外国侵略,促进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 ②具有调集全国人力、物力进行兴修水利等工程建设的优势,保障了经济的发展。 ③促进了文化的繁荣。 ④有利于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 (2)消极影响 ①君主过分利用权力,往往会导致残暴的政治压迫和经济剥削,激化阶级矛盾。 ②皇帝的无能或无知又是造成外戚、宦官专权的根本原因,皇权的削弱又会助长地方的分裂割据。 ③文化高压政策禁锢了人们的思想,阻碍了科技文化的进步。 ④束缚了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延缓了封建制度的瓦解。

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

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 【2011年考纲本专题考点】 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1)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2)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3)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4)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2.古代中国的经济:(1)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2)手工业的发展(3)商业的发展(4)资本主义萌芽与“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3.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1)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2)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3)宋明理学(4)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 4.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1)科技成就(2)汉字的起源演变和书画的发展(3)文学成就(4)京剧等剧种的产生和发展 第一讲古代中国政治 【学法导航】 1.把握一条基本线索:我国早期的国家政治制度和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2.掌握重要概念的比较:如分封制与宗法制的比较、分封制、郡县制与行省制的比较、隋唐与明科举制的比较、唐朝三省六部制与美国三权制衡比较、明朝内阁与英国内阁的比较等 3.本专题误区提醒:(1)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是指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制度,即秦朝以来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而中国早期政治制度是指夏、商、周时的政治制度。(2)秦朝推行郡县制,但郡县制最早出现在春秋时期。(3)隋唐在中央实行三省六部制,但三省最早出现在魏晋南北朝时期。(4)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的基本趋势之一是相权在不断削弱,这是从总体上看,并不是说每一个朝代相权都受到削弱,如元朝。(5)宋朝设“中书门下”为宰相办公机构,其职能并不等于隋唐时中书省和门下省之和。 4.古代政治制度专题知识难懂,有关的试题难做,尤其命题注重新材料、新背景,少数同学对新材料感到棘手,多数是古文材料。以下列试题为例子,探讨做题的应变和技巧。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