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最新-高校辅导员心理学研究 精品

最新-高校辅导员心理学研究 精品

高校辅导员心理学研究

一、引言随着我国高等院校规模的持续扩大,每年都会有数以万计的学生跨入大学生的行列中。

随着大学生数量的不断增加,高效辅导员学生管理工作的难度变得愈发明显。

同时,高校辅导员的人数配置与高校学生的数量存在着严重失衡的现象。

因此,高校辅导员人如何巧妙的运用心理学开展学生管理工作成为了每个业界有识之士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

二、高校辅导员运用心理学开展大学生管理工作的主要意义第一,心理学的运用程度好坏与辅导员的综合素质紧密相连。

近年来,高等院校的学生管理工作被摆在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新高度之上,社会各界对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也显得尤为重视。

因此,将这二者有机的结合在一起既能提升高校辅导员的学生管理能效,又能让大学生的心理保持积极健康的一面。

鉴于此,越来越多具有预见性的高校辅导员开始着手学习心理学相关知识与技能,并开始将此与学生管理工作紧密相连。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掌握一些简单实用的心理学知识对进行学生管理工作往往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二,心理学方法的运用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重要支撑。

首先,心理学方法的有效运用能够很大程度上减轻由于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带来的弊端,让学生以一种更加轻松愉悦的心态去面对教师的管理,抵触情绪逐渐消退;其次,心理学方法的运用还能让高等院校政治教育工作的管理功能更加健全。

不少高校辅导员反映学生工作之所有如此难以开展,很大一部分原因归咎为教育管理方法的单一无趣。

而加入了心理学的相关方法之后,辅导员的学生管理工作变得得心应手,学生的感官体验和认知体验也变得更好;最后,高校辅导员合理使用心理学相关知识还能够让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更加容易实施。

传统意义上的学生工作管理及容易让学生产生厌恶情绪,加入了心理学相关知识后,学生更加容易接受相应的管理工作,高校辅导工作达到了治标又治本的目的。

第三,心理学的运用让辅导员狠抓学习管理的核心问题。

高校辅导员的学生管理工作事项复杂,牵涉面甚广。

如何在错综复杂的管理事务中找出头绪成为了每个辅导员头疼的问题之一。

而心理学的运用则能让整个管理工作去伪存真,看上去纷繁复杂的管理工作犹如被抽丝剥茧般层层显露,工作难度降低了许多。

同时,有了心理学相关内容的铺垫,辅导员能够一下子抓住学生管理工作的核心内容,使得学习管理工作达到最优的效果。

三、大学生工作管理中高校辅导员心理学运用的主要策略第一,在以生为本理念下开展学生管理工作。

以生为本是高校辅导员运用心理学开展学生管理工作的重要理念。

与传统的学生管理工作理念不同,辅导员应以一种积极健康且正面的心态进行相关工作。

不要抱着以分数论英雄的旧观念不放手。

在此过程中,辅导员应该花大力气不断开发学生的内在潜能,让学生始终保持积极奋进的高亢状态。

同时,高校辅导员在开展学生管理工作的过程中还应该采取积极的心理暗示让学生时刻保持自信。

对高校学生而言,自信的心态对他们的发展极为重要。

积极的心理暗示能够让他们不管是在顺境或者是逆境的时候都始终保持自信,不放弃,坚持不懈的通过自身努力达到自己想要达到的新高度。

第二,帮助学生建立健全正面的认知结构。

在心理学中,认知结构对于一个人的心理影响意义重大。

对一个人而言,认知结构是其对以往经验知识网络结构的具体存在,正面积极的认知能够促进人的健康发展,相反则会让人意志消沉,不思进取。

对大学生而言,不同的认知结构对其产生的意义非同凡响,同一件事情,具有积极认知结构的学生会认为没什么大不了,而具有消极认知结构的学生则会认为天都要塌了。

因此,高校辅导员在进行学生管理工作的时候应该通过一切可能的渠道让学生树立积极的正面认知结构,始终以一个阳光的心态面对生活或学习中的各种困

境和难题。

如此,督导员的学生管理工作才是富有成效的,才是能够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

第三,运用心理学相关知识培养学生的感恩情怀。

不少高校辅导员反映学生管理工作难度较大,作用甚微。

追究其原因很大一部分因素是教师没有让学生具有感恩情怀。

感恩情怀在心理学中的运用十分常见。

具有感恩之心的人能够始终保持一个乐观向上的心态,这无疑是学生管理工作的催化剂和润滑剂。

在具体的工作中,教师应该始终以爱的心态和情怀进行学生管理,将培养学生的感恩教育工作摆在首位,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培养认识到爱与被爱的力量,并愿意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践行与爱有关的活动。

同时,高校辅导员还应该培养学生具有无私的奉献精神,并将此作为自己收获快乐的主要来源。

学生有了感恩之情之后,辅导员的学生管理工作开展也会变得顺畅无阻,大家在校园这个大集体中互敬互爱,共同完成学业。

有了这样的氛围作为支撑,辅导员的工作阻力也会被降至最低。

四、结束语综上所述,在新形势下,高校辅导员应该逐渐适应运用心理学开展学生管理工作的节奏。

在具体的工作过程中,辅导员应该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展与时俱进的学生管理工作。

运用心理学开展学生管理工作,辅导员的管理阻力被降至最低,管理的成效事倍功半。

作者王慧榕侯刚单位潍坊学院参考文献[1]李志洋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对高校辅导员工作的思考[]科教文汇中旬刊,201509136-137[2]江源源,张巍教育心理学在高校辅导员工作中的应用[]教育理论与实践,20140929-30[3]吴正龙,张婕积极心理学背景下的高校辅导员工作模式探讨[]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689-92

最新心理学毕业论文题目

最新心理学毕业论文题目 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的心理现象、精神功能和行为的科学,主要包含基础心理学与应用心理学,当前人们压力巨大,各种心理问题频发。这里收集了110个心理毕业论文题目供广大学子参考。 1、大学生自我控制与心理压力的关系研究--以安徽师范大学为例 2、性别视角下的高校女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3、广西监狱警察敬业心与心理资本的相关性研究 4、儿童文学对低龄儿童焦虑心理的干预 5、青少年心理弹性、癌症症状困扰与生活质量的相关性 6、云南鲁甸震后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 7、高校辅导员应对学生心理危机的方法和途径研究 8、远程开放教育的教材改革与开发实践--以《成人心理健康教育》为例 9、心理咨询课程体验式教学的实践探索 10、武陵山连片特困区贫困人员的心理特征探析 11、浅析人居环境中人的心理对植物的需求和影响 12、关注职工心理提升铁路安全风险管理水平 13、我国老年人心理健康实证研究的文献计量学分析 14、大学生农民工相对剥夺感的心理疏导 15、大学生应对方式、疏离感与心理健康三者机制

16、心理咨询技术在基层派出所治安调解中的应用 17、浅谈敬老院老年人心理护理策略 18、留守儿童与流动儿童存在的心理问题及对策 19、临床检验人员心理健康现状探讨 20、信访工作中的心理分析及对策研究 21、基于消费心理与行为的商业空间设计探究 22、农村学龄前留守儿童心理行为社区家庭工作坊干预 23、音乐教育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影响的研究 24、心理健康教育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与实践 25、兄弟姐妹对儿童心理理论的影响 26、大学生心理弹性在负性生活事件和网络依赖间的中介作用 27、留守经历大学新生自我效能感社会支持及心理健康的相关性 28、社会网络视角下的同伴关系与心理健康 29、大学新生心理韧性与其人格特征的相关性分析 30、兰州市学龄前儿童心理行为问题现状调查 31、沉浸反刍和反思反刍在大学生儿童期心理虐待与特质抑郁间的中介作用 32、高校心理咨询中非性双重关系的利弊分析与应对举措 33、新市民子女心理健康现状调查分析 34、多元联动:进城务工女性心理健康问题的网络化治理研究 35、农村心理健康服务体系的建构 36、高校贫困女大学生消费心理研究--以山东省某高校为例

重点关注学生群体的心理疏导与转化工作体系研究-精品文档

重点关注学生群体的心理疏导与转化工作体系研究 随着社会不断发展,现如今网络的普及、社会新思潮的涌现、价值观的不断更迭,都会给青年大学生带来强大的心理冲击,与此同时,我国的高等教育正在从“精英式教育”向“大众式教育”转变,很多学生将目标由“考上大学”改变为“考上好大学”,竞争变得日益激烈,学生的心理压力也随之增大,但很多学生脆弱的心理状态无法应对如此高压,因而导致了心理困扰。因此,要重点关注有心理健康疏导需求的学生,防止各种异常心理,提高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重点关注学生群体的构成及产生原因 重点关注学生群体一般是高校学生中心理问题高发的学生 群体,在学校不公开、学生不知情的情?r下,与其他学生同样获得教育资源但受更多关注的群体。在高校生活中,专业课老师主要完成的是教学任务,而学生的思想和心理情况一般是由高校辅导员和专职的心理健康老师负责,按照教育部的相关要求,高校辅导员与学生的配备比例应是1:200,但随着高校不断扩大招生,很多学校无法达到这一比例,就算满足这一比例,辅导员也无法及时具体的关注到每一个学生的思想和心理状态,而心理老师的配备数量更远不及这个比例,这就需要有重点的关注心理健康欠佳的学生。 重点关注学生群体的产生大类上有自身、家庭、学校、社会

等原因,细致地可划分为思想上的消极化、心理问题化和行为困难化等等。这个群体主要有经济上两极分化的学生――贫困生群体和学生贵族群体、学业严重受挫群体、情感受挫群体、网瘾学生群体和生理缺陷群体。这些学生由于自卑孤独、不健康的优越感、成绩下滑消极学习、失恋空虚、沉溺游戏等消极情绪影响了自身的心理健康,成为了心理问题的高发群体,为了帮助他们更好了成长和发展,学校需要重点关注他们的情况,必要时家校合力,帮助他们解决问题,让重点关注学生这个群体不再“特殊”。 二、心理疏导与转化的涵义和方法 高校学生工作中的心理疏导是辅导员在专业心理教师的帮 助下指针对大学生存在的心理困扰,对有需要的学生进行正面的教育和引导。心理疏导不同于居高临下的教导和指导,而是能够充分地尊重学生,更加注重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内心需求,帮助分析他们的实际情况和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寻找有效的解决办法,将老师的引导和学生自身的调节结合起来,改善他们的心理状态。如果说疏导是改善,那么转化可以说是改变,重点关注学生群体的转化工作是指改变他们不健康的态度和观念,通过对他们行为上的有效干预达到转化的目的,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积极地面对生活。 进行重点关注学生群体的心理疏导与转化工作首先要重点 关注到有需要的学生,通过档案筛查、心理健康情况普查以及日常管理的观察中关注的这个群体,并且具体落实每个人的不同情

高校辅导员心理疏导能力及其培养对策

高校辅导员心理疏导能力及其培养对策 随着高校人才培养工作的不断深化和发展,每个学校都高度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与心 理健康教育。作为学生日常生活中最亲近的人员,高校辅导员承担着为学生提供心理咨询 和疏导服务的重要职责。辅导员的心理疏导能力和专业水平直接关系着学生的健康成长和 学业发展,因此对其进行必要的培养和提升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将围绕着高校辅导员心理 疏导能力进行探讨,并提出相应的培养对策。 高校辅导员作为近年来相对新兴的职业,尤其是心理辅导员在高校中的地位有所提拔。辅导员职业技能中的心理疏导,是高校辅导员必备的核心素养之一,其核心是通过沟通和 引导帮助学生化解困惑、排解烦躁和恐惧心理,进而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但目前, 情况不尽如人意。 1.心理疏导基础知识不足 基础知识的薄弱直接影响到辅导员的心理疏导能力。经过对一些地市高校辅导员的调 查结果显示,一些辅导员获得心理疏导专业知识的途径相对单一,且心理知识的更新速度 较慢,不能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 2.技能训练不够 技能训练是提高辅导员心理疏导能力的关键之一,缺乏技能训练会导致辅导员在具体 操作时遇到困难,无法充分发挥心理疏导的效果。在职业素质方面,一些高校辅导员因时 间不足、工作任务繁重等原因,较少参加专业训练和研讨会,缺乏必要的专业技能锻炼。 3.服务质量有待提高 辅导员员在实施心理疏导的过程中,有时会遇到不同的情感和行为问题。除了心理疏 导的技能和知识,转化的质量也是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在实际操作中,有的辅导员在理 解并沟通学生情感问题时表现欠佳,部分辅导员没有针对性的行动计划,也没有及时及时 跟进指导,从而降低了心理疏导服务的质量和效果。 高校辅导员的职责定位应该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智育和美育并重,心理健康是学 生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是调整辅导员工作内容之一,有必要关注辅导员的专 业素质提升,特别是心理疏导能力。对于如何提升高校辅导员的心理疏导能力,应着重从 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 1.持续性的专业培训 相关心理学及相关领域的研究经常会更新,辅导员在帮助学生处理心理问题的过程中,必须依靠准确和新颖的知识,以实现良性的互动关系,提高学习效果。为了提高高校辅导 员的心理健康知识、技能和系统思维能力,应建立完善的培训体系。邀请专业教授进行专

发挥高校辅导员作用,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研究-精选教育文档

发挥高校辅导员作用,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研究 随着高校招生人数的逐年提高,高等教育从精英型向大众型转化,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也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分析其原因,一方面是由于社会的外部原因:如独生子女人数增多、就业压力增大、社会竞争激烈;另一方面是由于自身的内部原因:如身心从发育成长期进入成长定型期,生活状态从家庭生活进入半社会化的集体生活,经济上由家庭供养支配转向家庭供养自主支配。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问题 大学阶段是每个人由不成熟走向成熟的阶段,也是由学校迈向社会的准备阶段。这个阶段的学生心理往往不稳定,容易发生剧烈的变化,大部分同学有较完善的自我意识,能较好的认识自己,说服自己,他们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人际交往广泛,有知心朋友,他们可以通过自身调节来克服困难;也有一部分同学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下面按大学生的学习阶段来具体分析问题。 1.大一新生进校时的不适应感易引发自暴自弃、自闭等心理问题 首先,眼前的现实和曾经的理想存在巨大反差。很多同学都对大学生活充满美好的憧憬,到了大学以后发现学校、专业和生活没有想象中的完美,从而容易让学生产生自暴自弃的想法。其次,人际关系的不和谐。有些同学是家里的独生子女,在上大学

之前都是家中的绝对中心,上了大学就是踏进半个社会的人了,他们不懂如何与人交往,就容易被孤独化。 2.大二学生的学习和情感压力带来的焦虑、恐惧等心理问题[1] 一方面,大学的学习和生活要求学生自身有较强的自控能力,知识的传授上也更加注重自学能力的培养,和高中时区别很大,在大学一年级的时候,部分同学可能没有合理的分配时间,过多的参加了社团活动,有的同学可能迷恋上网、打游戏等,这样很容易就导致补考和亏欠学分。而现在大部分高校普遍实行学分制,学分又和学位证挂钩,部分学生到了大二时就发现自己已经拿不到或快拿不到学位了。另一方面,英证语等级考试和计算机等级考试等一般都集中在大二,在一般的课业学习之余,加大了学生的学习压力。对于一些学习基础薄弱的学生而言,压力若不能及时排解的话,容易引起焦虑和恐惧等心理问题。 3、大三学生在考研、考公务员和就业等出路方面的矛盾心理 大三是一个需要考虑一年后是考研、考公务员还是就业的重要时期。根据历年的公务员招考职位信息可以看到,公务员招考的门槛越来越高,但是很多同学热衷于公务员的稳定性,难以抉择。对于考研还是就业呢?由于现在出现了考研热的现象,很多人是受这种氛围的影响才去考研的,到底是花三年的时间继续深造还是赚取更多的工作经验,成为困扰大学生的重要问题。

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心理健康问题愈加凸显。在高校中,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也日益凸显。而作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力量之一,辅导员承担着重要责任。然而,在长期的实践中,我们发现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不仅阻碍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还可能对学生的健康成长产生负面影响。因此,本文将探讨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一、问题描述 1.教育内容单一 辅导员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往往会选择一些单一的内容进行教育,而忽视了多方面的教育内容,导致学生对心理健康的认识过于片面。 2.缺乏专业知识 很多辅导员缺乏系统的心理学基础知识,无法对学生提供专业的心理健康知识。 3.心理健康教育缺乏实践 很多辅导员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往往只停留在宣传和讲解的阶段,缺少实践环节,导致学生无法真正感受到心理健康教育的实际效果。

4.心理健康教育缺少个人化 在心理健康教育中,辅导员缺乏个人化的教育手段,无法通过针对个性化的心理健康问题进行指导,导致某些学生无法得到针对性的帮助。 5.心理健康教育中压力过大 由于高校的工作压力和学生的多元化需求,辅导员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往往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导致极易疲劳,从而影响教育质量。 二、对策分析 1.教育内容多元化 在心理健康教育中,辅导员应该注重教育内容的多元化,尤其是在探讨心理健康问题时,辅导员可以从学生的个人经历、社会现象等多个方面进行分析和教育,开拓学生的认知视野,增强学生对心理健康的认识。 2.提高辅导员的专业知识 在心理健康教育中,辅导员应该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可以利用业余时间参加专业培训、学习专业书籍等方式提升自身能力,以便给学生提供更好的心理健康咨询服务。

社会工作视角下高校辅导员开展学生心理健康工作的应用研究

社会工作视角下高校辅导员开展学生心 理健康工作的应用研究 摘要:随着社会发展速度加快以及高校大学生的数量日益增多,大学生面临着越来越多的压力,这些压力如果处理不好会直接影响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加之大学生抑郁症、自杀等事件逐渐进入公众视野,这给高校辅导员的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和考验。社会工作作为一门应用性的社会科学,高校辅导员可以借鉴其助人自助等专业理念和个案、小组等方法,运用到开展学生心理健康工作的工作中,能够提高工作的有效性,推进高校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建设。 关键词:社会工作,高校辅导员,学生心理健康 新的社会形势下,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和重视,高校辅导员作为学生的第一负责人,有责任及时了解学生心理动态,并及时处理好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然而,目前高校辅导员在开展学生心理健康工作时面临着诸多困境,如工作方法过于传统,心理学专业知识薄弱等。社会工作专业理念和方法应用于开展学生心理健康工作,这为高校辅导员提供了全新的视角。 一、高校学生心理健康问题 目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情况日益增多,“2020年心理健康蓝皮书《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19~2020)》显示,大学生中18.5%有抑郁倾向,4.2%有抑郁高风险。”据了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集中于自我认知、情绪控制以及心理障碍方面,无法客观地、实事求是地对自己进行评价,处理情绪的方法或偏激冲动或自卑内向,严重的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笔者通过对实际工作案例的分析,其成因主要是来源于学习或生活压力以及人际交往方面。随着大学生毕业人数逐渐增多,加之新冠疫情的影响,尤其是近两年考公、考编及考研的内卷程度日趋严重,大学生的就业压力也随之增大。另外,大学生在学校这

高校辅导员心理疏导能力及其培养对策

高校辅导员心理疏导能力及其培养对策 高校辅导员是在高校中从事心理咨询和辅导工作的专业人员,他们的主要职责是帮助 学生解决心理问题,提供心理支持和疏导。在实际工作中,由于心理问题的多样性和复杂性,辅导员需要具备一定的心理疏导能力。本文将探讨高校辅导员心理疏导能力及其培养 对策。 1. 心理学知识:辅导员需要具备扎实的心理学理论知识,了解常见的心理问题、心 理障碍及其治疗方法,能够准确分析和判断学生的心理问题。 2. 沟通能力:辅导员需要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能够与学生建立良好的信任关系, 倾听学生的心声,理解他们的需求和困惑,为他们提供适当的建议和指导。 3. 情绪管理能力:辅导员需要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能够理性处理学生的情绪反应,不受情绪影响干扰工作。 4. 自我认知与反思能力:辅导员需要具备自我认知和反思能力,能够认识自己的局 限性和盲点,不断改进自己的工作方法和技巧。 1. 加强专业培训:高校可以组织心理疏导培训,邀请专业心理学家和资深辅导员授课,让辅导员学习心理疏导的基本理论和技巧,提高专业素养。 2. 创设实践机会:高校可以开设心理疏导实习课程,让辅导员有机会进行实践操作,与学生进行面对面的辅导,通过实践锻炼和积累经验。 3. 辅导员团队建设:学校可以建立辅导员团队,定期组织团队会议和交流活动,促 进团队成员之间的互相学习和共享经验。 4. 提供专业支持:学校可以为辅导员提供专业支持,设立辅导员办公室和咨询热线,辅导员可以随时向专业人员咨询和求助,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5. 自我学习与反思:辅导员应主动学习与专业工作相关的书籍、论文和其他资源, 加强自我学习,定期反思自己的工作表现,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和素质。 高校辅导员是学生心理健康的守护者,他们需要具备一定的心理疏导能力。通过加强 培训、实践和团队合作等方式,可以提高辅导员的心理疏导能力,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心理 支持和指导。

基于辅导员视角下的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方法探讨

基于辅导员视角下的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方法探讨 摘要】当前高校大学生心理危机事件频发,且具有多源的、隐性的、突发性的 等诸多特征,要求高校辅导员在危机干预过程中需要具备预防能力、应对能力和 恢复能力。高校应加强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以及培训评估,持续改进心理危机预 警和干预机制,最大限度地减少大学生心理危机事件的伤害。 【关键词】心理危机;危机干预;辅导员;大学生 一、现状分析 统计资料显示,在校大学生中出现心理障碍倾向的占20%~30%,严重心理异常者占1%。60.24%的同学认为自己的心理健康程度一般,80%的同学认为自己存在很多心理方面的困扰,主要体现在人际关系困扰、学习压力大、不适应新的生活和学习环境、恋爱、自卑、茫然等。大学生心理亚健康状态已成为一种普遍现象。 二、相关概念 1、心理危机 当今大学生所面临的心理危机主要分为发展性危机(如失恋、友情危机等),境遇性危机 (突发疾病、亲人离世、天灾人祸等),存在性危机(如就业、升学、收入压力等)三大方面。 2、心理危机干预 心理危机干预指对处于困境或遭受了重大创伤的个体给予适当的关怀和社会性支持的一种相 对简短的心理治疗,促使个体恢复心理平衡,以帮助个体恢复适应水平,防止或减轻心理创 伤潜在的负面影响。心理危机干预可有效预防心理危机的发生。 三、高校学生心理危机产生成因分析 1、当今高校教育缺乏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和心理危机预警机制 当前经济社会对人才提出更高的素质要求,社会竞争日趋激烈,大学生普遍感到浮躁和迷茫,严重者会产生焦虑和巨大心理压力,使得其情绪容易波动和极化。大学阶段是重要的人生转 型期,是一个人心理成熟和定型的关键阶段。高校普遍扩招,缺乏对学生进行科学的职业发 展和人生规划引导。学校虽然存在心理教育课程和心理咨询室,但普遍存在心理课程不重视 的问题。 2、家庭和社会对年轻一代期望过高 中国传统家庭对于大学生的期待值较高,社会普遍希望大学生具有更高的素质和更好的学习 能力和工作能力,过高期望给大学生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而许多大学生进入大学之后反而 不如中学时期能够坚持学习和进步,学习成绩不尽如人意,部分学生还沉溺于网络游戏不能 自拔。随着毕业的临近,就业、升学和家庭期待的压力袭来,因此部分学生会产生焦虑心理,严重影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 3、网络信息社会引发的人际交往障碍日趋严重 大学生离开单纯的原生环境走进大学校园,首先要学会与来自不同原生家庭和不同社会背景 的人相处,由此引发的人际冲突给一些大学新生带来了许多烦恼和心理压力。部分学生还存

增强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实效性分析

增强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实效性分析【摘要】 本文旨在分析和评估增强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实效性的相关 因素。通过对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需求的分析,揭示了其重要性 及存在的问题。通过对影响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实效性的因素进 行深入探讨,包括制度建设、培训机制、心理技能等方面的影响因素。接着,提出了提高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实效性的有效措施,比如 加强培训和支持机制、建立有效的评估体系等。通过案例分析和实证 研究,进一步验证了这些措施的有效性。通过总结分析,展望未来研 究方向并提出实践建议,旨在为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提 供有效的参考和指导。 【关键词】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实效性分析、需求分析、 影响因素、措施分析、案例分析、实证研究、总结、展望、实践建 议。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是当前高校教育工作中备受关注的一个 重要方面。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人们对心理健康的重视程度越来 越高,而高校辅导员作为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守护者和引导者,其心

理健康教育工作显得尤为重要。现实中高校辅导员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面临着一些挑战和困境,如缺乏专业知识和技能、工作压力过大、工作环境不佳等。 研究表明,高校辅导员的心理健康状况直接影响其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效果。对高校辅导员的心理健康教育实效性进行深入分析,既有助于发现问题所在,也有助于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和改进措施。本文将从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的需求、影响因素、提升措施等方面入手,以案例分析和实证研究为支撑,对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进行全面分析,旨在为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1.2 研究目的 本研究旨在通过对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实效性进行分析,探讨如何提升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效果,更好地满足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的需求,并为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提供参考。具体目的包括:深入了解高校辅导员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需求与目标;分析影响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实效性的因素;探讨提高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实效性的措施;通过案例分析和实证研究,探讨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的实际情况和影响因素。通过本研究的目的,旨在为提升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实效性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1.3 研究意义

探究高校辅导员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角色定位

探究高校辅导员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角色定位 作者:查卫华 来源:《公关世界》2021年第14期 摘要:现阶段,随着我国社会建设和市场经济不断发展,大学生数量连年攀升,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也日益严重。高校辅导员是大学生生活和学习的一线参与者,在其心理健康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担负着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重任。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角色定位 一、高校辅导员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作用 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可以保障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满足时代和社会发展的需求,具有充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高校大学生离家求学,面临人生的重大变化和重要转折,很容易受到外界的干扰,产生强烈的自卑感和自责感,经常出现环境适应、求职交往、人际交往、认知评价、求职择业等障碍,无法积极解决应对遇到的困难和挑战。实际上,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成因、表现、后果各不相同,因人而异、特点鲜明,主要受到地域、性格、年龄、家庭、社会等因素的影响。调查研究显示,大学生心理障碍问题频发,形势不容乐观,主要集中在情感问题、家庭问题、学习问题等三个方面。因此,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需从学生角度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断改善心理健康教育机制和体制。客观来看,大学生的心理问题需要合理看待,不能过度乐观也不能过度悲观,不忽视现实情况也不散播恐慌情绪。 1.传统意义上的辅导员 作为半专业性的心理辅导者,高校辅导员的角色定位产生了一定的变化。此前,高校辅导员更多以兼职为主,负责引导政治思想教育和管理日常教学事务。传统意义上的辅导员,更像是政治思想的传播者和高校教务的管理者,辅导员与大学生之间有着难以逾越的鸿沟。在此情况下,高校辅导员很难了解大学生的真实想法和心理诉求,无法有效解决大学生出现的心理问题和情感困惑,不利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心理成熟,严重影响高校的教学效果和成果。由此可见,传统意义上的辅导员,无法为大学生提供良好的心理辅导,工作缺乏现实性和有效性,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 2.新形势下的辅导员 当今,高校辅导员的职能更加全面,拓展到大学生的方方面面,包括心理健康教育等方面的工作内容。在此情况下,高校辅导员的工作贴近大学生的生活,更能理解大学生的情感需

高校辅导员思政工作与心理辅导

高校辅导员思政工作与心理辅导 摘要:大学生教育是我国未来的主要发展方向,大学辅导员将成为其在学业 生活中的“人生导师”,并发挥着教学和引导学生的主要功能。本章简明介绍了 大学辅助员思政工作和心灵辅导相结合的意义,并提供一些可行途径,使思政工 作和心灵辅导交叉渗透,在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教学中注入科学性和预见性,推 动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关键字:大学生辅导员;思政工作;心理健康指导 引言: 近年来,国家对高等教育工作的开展越来越关注,高等学校辅导员成为基层 的教育家,对高校开展思政培训,有利于把毕业生培育成为新时期“四有”新人。人的心灵是思维活动的指南,辅导员对学生开展心理指导能够有助于学生形成良 好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所以,将二者有效融合才能缓解他们的心理问题,提高其 适应性。 一、将学校辅导员思政工作和心理健康辅导相结合的方法重要性 1.1能够稳定大学生的情绪 大学生正处在人生中的青少年时代,因此易于形成不安定的心态,并有着不 完善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此一时期的大学生心理特点主要体现在时而雀跃昂扬, 时而英勇悲壮,遭遇挫折后很易出现挫败心态或自我质疑。身为学校班主任辅导 员与教师,及时关注他们的身心状况,并掌握必要的社会心理学知识,在学校思 想政治教学工作中应用了心理健康指导的科学性,从而对他们进行了正面的心理 指导和教育,对他们的身心发展有着重大意义。 1.2有助于提升思政工作的科学性

辅导员老师在中国大学生健康发展中有着巨大的教育意义。在传教授业的同时,学校辅导员老师还必须关心学生的心理素质健康问题。因为我们大学生的心 理素质观关乎着国家民族的未来发展,也是新时期下人才的培育。所以基于从进 行宣传的角度上出发,心理辅导员在对我校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通 过加入心理健康指导能够增强思政教育工作的科学化,使思政教育工作针对性地 展开。同时利用“因材施教”与“因人而异”启发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价值观精神,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和思维动态,在思政教育工作的展开中增加可预见性, 从而给每个学生提供正确的思想价值观念。 二、在高校辅导员思政工作中有效结合 2.1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 身心健康和谐发展,是二十一世纪优秀人才的必要条件。近年来,中国的教 育工作者们也慢慢开始关注与大学辅导员思政教学任务和心理健康辅导的结合, 同时为了不断的地实现思想教育的基本内涵,也提出了以人为本的思想教育理论。各国教育工作者接受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论,而且重视“构建良好的师 生关系”,从而最好的完成思想教学任务。鉴于此,当前大学辅导员特别需要应 用心理健康辅导的特点,与大学生之间形成良性的师生关系,以促进思政教学工 作的全面发展。俗语说“亲其师,则信其道”,唯有在建立平衡良好的教师人际 关系基石上,才可以合理进行思想政治教学工作,在此前提下,才能增进教师内 部的沟通交流,在思政教学工作中注入关爱和共情。在对学生实施心理健康指导中,辅导员必须完全理解学生。自尊是社会心理学中的主要原则之一,有助于辅 导员老师对学生的想法、感受及其人生的客观看待。在关爱学生中必须重视的是,辅导员必须始终把所有学生视为独一无二的个人,相信他们的本性激活了自我创 造力。在学生进行思政教学的过程中,心理辅导员也必须充当支援者和合作者的 角色,以推动学生个性的养成。 2.2了解学生的心理需求 辅导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关键在于克服大学生认知价值观上的错误,因此 要求班主任与辅导员必须以心理哲学的视角去研究大学生真正心灵需求问题,从

高校辅导员提高学生心理危机事件处理能力的对策探讨-精品文档

高校辅导员提高学生心理危机事务处理实力的对策探讨 步入到21世纪后,受到市场经济发展带来不良信息冲击的影响,我国高校高校生心理问题日渐严峻,不仅限制了学生综合素养的强化,还对校内的和谐稳定,甚至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产生了肯定威逼,不利于我国高等教化事业的健康发展。现阶段,高校高校生心理危机已经渐渐成为社会热点问题之一,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党中心也针对高校生心理危机处理工作出台了一系列文件,对高校高校生心理危机处理工作进行适当的指导。所以为了实行党中心的文件精神,促使高校生在高等教化阶段健康成长,应当进一步提升辅导员的学生心理危机事务处理实力,增加当前我国高校高校生心理危机处理实效,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和高校的稳定发展供应相应的保障。 一、高校生心理危机的特点 1.隐匿性。高校生的心理危机一般潜藏在学生的内心深处,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受到家庭或社会环境的影响存在肯定的心理障碍,当在高校中遭遇到特定的应激事务时就会引发心理危机,形成心理危机事务,影响校内和谐稳定。 2.突发性。高校教化期间学生心理渐渐走向成熟,心理冲突冲突表现得更为激烈,任何一个小的刺激点都可能引发学生的心理危机甚至造成更为严峻的后果。

3.时代性。“90后”高校生在成长中具有肯定的好用主义发展倾向,重视自我价值的实现,这种成长特征的存在于我国社会的现代化进程休戚相关。同时,由于“90后”高校生一般为独生子女,受到家庭和社会的高度重视,心理承受实力较差,一旦遇到挫折,就极易产生心理危机,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 4.多重性。从对我国当代高校生的心理危机调查看,促使学生出现心理危机的缘由许多,学生心理危机往往是社会上多种相关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1]。特殊是当社会上相关冲突冲突、机遇和选择对当代高校生产生特定的心理影响时,由于学生心理不成熟,就可能导致心理危机的出现。 二、高校生心理危机的症状和缘由分析 1.症状。当前我国高校生在生活中存在肯定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学生心情失控,精神长期处于高度惊慌状态,一旦遇到问题就会产生较大的起伏;存在相识方面的偏差,学生自身相识功能较差,分析和解决问题实力不足,负面思想过多;言行失常现象时有发生,学生自命不凡,不情愿参加到学校相关团体活动中,行为怪诞,甚至具有肯定攻击性;生理失调,常常在生活中目光呆滞、精神恍惚,食欲下降,免疫力也受到影响,严峻限制了学生的健康成长。 2.缘由。高校生心理危机的产生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从外在因素看,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发展,社会经济转型和转轨速度加快,信息技术在社会上得到了普及性的应用,在肯定程度

高校辅导员参与学生心理辅导的方法探讨-2019年教育文档

高校辅导员参与学生心理辅导的方法探讨 大学时期是一个人生命过程中重要的转型期,全新的学习生活方式、生活环境及对未来的迷惘无疑会使转型期的大学生产生许多心理困惑。当学习、生活、情感交际等方面的困惑不能得到及时的化解时,就容易日积月累形成心理问题甚至心理疾病。高校辅导员是学生的良师益友,是大学生人生路上的指明灯。在大学生遇到心理困惑时,适时地给予他们适当的心理辅导,排解他们内心的种种疑惑,是高校辅导员的工作职责。 一、高校辅导员参与学生心理辅导的必要性 (一)高校心理辅导中心的各方面条件不健全。虽然国家教育部门要求每所高校都要设置有心理辅导中心,并且配备有专门的心理辅导老师为学生进行心理咨询与辅导,但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目前仍有不少高校没有专门的心理辅导中心。有的高校虽然已经设有心理辅导中心,但没有专门的心理辅导老师,而是由一些任课教师充当心理辅导老师。这些老师除了缺乏专业的心理辅导知识外,平日工作繁忙,无法在心理咨询室坐班。即使对于一些配备有专门的心理辅导教师的高校,由于大学里学生人数众多,具有各种心理困扰而需要咨询辅导的学生也很多,想得到一个咨询的机会往往要提前预约并等待较长的时间,导致许多需要心理辅导的学生错过了最佳的心理辅导时间。因此,大学生心理疏导的许多工作落到高校辅导员的身上。

(二)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多样性、复杂性及隐晦性。大学生虽然生活在大学校园里,可他们与外界的有各种各样的接触,随着对各种社会问题、社会现象认识的增加及深入,理想与现实之间的落差常常会让他们苦恼,加上在学校里学习的压力、交际中的种种问题及情感上的一些纠葛、就业的压力等,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呈现出多样性与复杂性的特点。此外,大学生的心理问题还呈现出隐晦性的特点,有些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涉及一些个人的隐私,比如失恋、家庭贫困、自身身体的一些疾病等,具有这些心理问题的学生一般不太愿意让外人知道细节。目前,高校有限的心理辅导教师难以详尽地去了解每一位前来咨询的学生心理问题的根源,更做不到事后的跟踪,这无疑也会影响到心理咨询的效果。而高校的辅导员每个人管理200名左右的学生,对于有心理问题的学生是可以做到详细了解的,因为辅导员对学生的情况本来就比较熟悉,而且与学生的亲密接触方便辅导员跟踪了解心理有问题学生的最新情况,并适时地进行后续的辅导,这无疑会大大增强心理辅导的有效性。 (三)辅导员工作的职责。教育部公布的《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指出:“辅导员是大学生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辅导员应当努力成为大学生的人生导师和健康成长的知心朋友”。尽管这一规定中并没有明确提出高校辅导员有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的工作职责,可辅导员要成为大学生的人生导师和

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途径及策略研究

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途径及策略研究 作者:汲翔赵争赵冲 来源:《商情》2020年第34期 【摘要】随着现代社会经济的发展和高校教育体制的日渐完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已日渐成为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呈现多层次化,作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和心理健康教育的一线管理者,辅导员有责任努力探索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和策略。本文通过介绍大学生心理问题状况、存在原因,进而提出解决途径与策略。 【关键词】辅导员; 心理健康; 教育; 大学生 大学阶段是学生结束了高考,进入相对轻松、自由的一个环境的时期,也是学生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逐渐成熟定型的关键阶段。进入大学后,学生由之前有人管,只朝着一个目标前进的紧张状态一下子进入更多需要自觉、自律、自我约束的大学生活,不免会产生迷茫、忧虑、浮躁等情绪,心理问题不断涌现,这时候就需要及时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保证学生心理健康发展,保证学生的学习生活正常进行。 1、大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现状及原因 1.1新环境导致的迷茫焦虑 进入大学之前,很多学生都未离开过家,獨立意识和自理能力都欠缺很多,背井离乡来到大学之后,班内同学也都来自五湖四海,性格特点、爱好等都存在诸多不同,很多学生在陌生的环境下会产生诸多情绪,有些是因为思念家乡和父母,有些是因为不适应新环境,总之在刚入学时部分同学会出现一定的心理问题,以轻度焦虑和迷茫为主。 1.2人际交往产生的心理问题 当代大学生逐渐以“00后”为主,新一代学生更注重自我感受,注重个性展示和私人空间,大学生活也是一个小社会,集体生活中,很多同学会因为本身性格或个性特点不愿意与其他同学交往相处,封闭自我,从而产生焦虑甚至是抑郁等心理问题。 1.3学习方式不同造成的心理问题 进入大学后,学生的学习方式有了很大的转变,由老师引领式学习变为主动学习,这就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自律意识和主动学习的态度,很多学生在进入大学后会出现不知所措、迷茫

辅导员心理疏导能力提升研究

辅导员心理疏导能力提升研究 近年来,辅导员已成为学校中不可或缺的“心理导师”,承担着帮助学生解决学习、生活、情感方面问题的工作。但随着社会变革和教育环境的不断变化,学生们面临的压力也越来越大,心理问题层出不穷,因此辅导员的心理疏导能力提升也变得尤为重要和必要。 一、辅导员心理疏导的定义 心理疏导是指对困扰人们的心理障碍或生活遭遇问题进行人本主义、实用主义的有效帮助,使他们形成正面心态,多面向思考,发展积极能力,实现心理健康的方法。 二、心理疏导的意义 1.增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意识,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增进自我认识的深度。 2.帮助学生解决心理困惑和学习、生活中的问题,缓解学生的情绪压力,避免或抵制消极情绪的影响。 3.促进教育工作的开展,使教育取得更好的成果。只有当学生心理健康时,才能更好地投入到学习与工作中去,取得更好的学习果实和表现。 三、提高辅导员心理疏导能力的方法

1.自身修养。辅导员应当自觉提高自己的文化素质、学科知识水平,掌握心理学知识,具备扎实的心理疏导技能。 2.开展多种途径的培训。辅导员可以通过参加心理健康培训、读心理学书籍、参与心理学研究、与其他高水平心理健康工作者交流等途径,获取心理健康知识,学习先进的心理疏导方法和技巧。 3.实践经验的积累。辅导员在平时的工作中要多进行一对一或多人面对面心理疏导工作,增强自身的经验和应变能力,提高承担职责的能力。 4.加强自我观察和反思。在平时工作中,辅导员应当时刻关注自己的言行举止,不断反思自己的行为是否符合职业标准和要求,不断完善和提高自身的水平。 四、心理疏导中注意的几点 1.了解学生的真实感受。辅导员应当多与学生交流,倾听他们的疑惑和感受,尽可能多的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 2.避免强加自己的观点。辅导员在进行心理疏导时应当尊重学生的意见,避免过分强调自己的观点或扭曲学生的想法。 3.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辅导员应当全面理解学生的情况,设身处地为他们着想,尽力为他们提供适当的建议和意见。 4.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营造良好的师生关系可以更好地促进

高校辅导员在学生心理健康中的角色定位及其素质要求-精品文档

高校辅导员在学生心理健康中的角色定位及其素质要求高校教育中十分重视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 育工作,因此培养和培训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努力造就一支专兼结合、素质较高、相对稳定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那么,高校辅导员作为第一线的学生交流者,究竟在学生心理健康中占据什么样的角色呢?围绕这一角色,辅导员应当在那些方面做出努力呢?本文将重点阐释以上两个问题。 一、高校辅导员角色定位 辅导员能够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具有心理危机预防性干预的优势。在高校教师队伍中,辅导员是及学生接触最多的群体,这有利于全面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深入研究学生的思想特点,并能在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中对症下药,从而提高工作实效性。所以,及学生密切联系的工作性质决定了辅导员在工作中容易发现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或者可能引发学生心理危机的潜 在因素。 1.辅导员在心理危机干预中具有的优势 辅导员在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中还具有解决心理问题和实 际问题相结合的优势。心理问题的引发往往及学生自身不能很好解决实际困境有关,除了帮助学生转变观念,实现成长和跨越之外,切实帮助大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在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丁作中能够更好地体现以人为本的工作理念。

心理危机干预需要连续的、长期的、全面的监控,在专业人员开展短期心理危机干预之后,一旦发生诱发事件,学生随时可能再次爆发心理危机,仅仅依靠专业心理咨询师干预,资源远远不够,辅导员可以通过直接或间接性的接触,以及建立完善的信息网络等措施,在危机干预后相当长的时间内,对学生保持一定程度的关注,并及时及专业工作人员保持沟通,巩固危机干预成果,进一步解除危机隐患,从根本上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 2.辅导员在心理干预中的劣势 首先,高校辅导员在心理危机干预方面缺乏一定的专业训练。心理危机干预专业性很强,越来越需要具有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人员参及。高校辅导员经过培训可以具备一定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危机干预的知识,但是并不具备进行专业心理危机干预的能力。 其次,辅导员在繁忙的事务性工作中容易出现盲点,忽略大学生的实际心理需求。再次,部分学生可能在遇到问题时不敢向辅导员倾诉,担心影响老师对自己的评价。 二、高校辅导员心理工作素质要求 1.辅导员必须具有很高的理念素质 辅导员的理念素质主要包括辅导员的政治觉悟、道德修养、个性心理、管理理念等精神层面的素质,因此,又可以称之为精神素质。理念素质是辅导员构成的核心,它决定了辅导员各种行为的价值取向和思维方式。

[高校辅导员主观幸福感研究综述]《主观幸福感量表swb》

[高校辅导员主观幸福感研究综述]《主观幸 福感量表swb》 高校辅导员的主观幸福感不仅影响着辅导员自身的发展和生活质量,而且也影响着学生的心理、行为、学习及成长,关系着学校发展与稳定。因此,重视高校辅导员主观幸福感的研究,提高高校辅导员的主观幸福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笔者在中国知网全文数据库、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和中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数据库输入“辅导员幸福感”,只搜集到几篇文献,对于高校辅导员主观幸福感的研究有待加强。 一、主观幸福感概述 主观幸福感的研究兴起于20世纪50年代。主观幸福感(subjectivewell-being,简称SWB)是个体根据自己的标准对其生活状态所做的情感性和认知性的整体评价,是以个体的主观判断为标准界定幸福,决定人们是否幸福的并不是现实环境发生了什么,而是个体对所发生的事情在情绪上会怎样解释、在认知上会怎样进行加工分析。SWB主要包括情感体验和生活满意度两个基本组成部分,前者是个体对生活质量的所做的总体自我认知评价,独立于情感体验;后者是指对于生活中的情绪体验,包括积极情绪(开心、快乐等)和消极情绪(忧伤、

焦虑等)。随着人们对生活质量要求的不断提高,主观幸福感(SWB)正日益受到重视。[1] 二、高校辅导员主观幸福感测量工具 1.主观幸福感量表。廖深基等运用主观幸福感量表进行SPSS统计分析,该量表包括生活满意度量表和情感平衡量表。生活满意度量表由Diener等人(1985)编制,包括5个项目:生活接近理想、生活状况、生活满意、得到重要的东西、肯定人生道路。情感平衡量表由Bradburn等人(1969)编制,用于测量正性情感和负性情感。[2]李文砚在研究过程中采用了生活满意度、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三份量表并做了修改,他删除了生活满意度量表过时的5条,重新增添了个人内心体验题6道,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采用Kammann和Flett(1983)年编制的20个正向情感和负向情感的完整陈述项目。[3]凌霞、黄韫慧采用生活满意度量表和心理幸福感量表研究了高校辅导员幸福感与工作倦怠之间的负相关关系,其中心理幸福感量表由Ryff(1989)编制,包括6个维度,每个维度20个条目。[4] 2.总体幸福感量表[GeneralWell- BeingSchedule(Fazio,1977)]。该量表是由美国国立卫生统计中心制定,包括对健康的担心、精力、对生活的满足和兴趣,忧郁或快乐心境、情感和行为控制、松弛与紧张6个因子,33个项目。[5]佐玛运用总体主观幸福感量表对独立学院辅导员主

心理学研究论文:心理研究生论文15篇

心理学课题研究论文 心理研究生论文15篇 【摘要】当前我国高校研究生中心理健康状况总体良好,但在各种因素影响下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研究生群体的心理健康问题防治对策主要是:建立完善的研究生心理健康资源保障体系;建立综合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坚持以人为本、及时针对性、交叉渗透性原则等。 【关键词】心理研究生心理研究生论文 心理研究生论文: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途径 一、高校研究生心理健康问题产生的原因 1.人际关系改变带来的压力 从本科进入研究生阶段,研究生个体与导师及同学间将形成新的人际关系网络,与本科不同的是,研究生阶段的学习与科研主要是以课题组为单位,班级概念较为淡薄,人际交往面较窄,个人容易变得孤僻,自私,做事不考虑他人感受。另外,研究生生源复杂,很多其他院校考入的研究生由于自身学习功底薄弱,容易产生自卑、逃避与他人接触的心理,轻者影响课题和科研进展,重者延误学业从而引发其他心理危机。

2.就业造成的压力 2014年毕业生人数已达到727万人,比2013年多出了28万人,毕业生将遭遇史上最难就业年。而就业难现象已波及到研究生这一群体,很多研究生希望通过读研来提高学历层次、提高就业层次、提升优秀竞争力,而研究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并且在择业过程中的好高骛远导致择业挫折和失败,极度挫伤其追求成功的积极性,甚至怀疑读研的价值,这种矛盾心态一旦得不到有效化解,则极易产生心理问题。 二、加强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1.建立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加强服务队伍建设 当前,多数高校没有形成完善的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而研究生数量日益增加,建立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完善心理健康服务队伍是非常必要的。完善的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可建立心理健康三级网络。第一级是学校层面的心理健康教育指导机构及专业咨询服务机构,对全校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进行总体的规划与指导。第二级是以学院研究生导师、辅导员及心理辅导教师为主体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落实日常生活中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各种举措。第三级是经过系统培训与培养的研究生心理骨干队伍,以班委、宿舍长、教研室负责人为主,此群体深入研究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中,能够及时发现问题,每周不定期召开骨干例会,汇报班级学生心理状况,便于掌握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