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谈古典诗词鉴赏

浅谈古典诗词鉴赏

浅谈古典诗词鉴赏

我国是诗歌的国度,诗歌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在这漫长的历史长和中,产生过无数杰出的诗人,创造出难以计数的优美诗篇。从诗经、楚辞到乐府民歌,从魏、晋诗歌到唐诗、宋词、元曲。它们一脉相承,而又风格迥异,是我国文学宝库中的璀璨明珠。欣赏这些诗篇,不论是陶冶性情、提高审美品位,还是创作诗歌,都具有积极的作用.。那么,什么是诗歌呢?我们一般认为:诗歌是文学作品的一种重要形式,是饱含着强烈感情和丰富想象,运用比兴、隐喻、象征、拟人、反复、重叠等表现手法,更集中概括地表现诗人情思,语言生动凝练,富于节奏和韵律的文学作品。

我们知道,对诗歌内容的正确理解是诗歌鉴赏的基础。那么,怎样才能领悟诗的真意?有人说,“诗无达诂”。诚然,从解释学的角度来看,同一首诗歌可以有不同的理解,诗歌艺术的多义性和朦胧性是客观存在的,没有理解诗意的绝对模式;然而,教学论意义上的文本解读,却应当是有定数的。因为诗歌是用意象来表情达意的,所以,我们在鉴赏诗歌,特别是古典诗歌时,应从意象入手分析、领略其美感的方法。努力探索作品的思想性和艺术性,了解人类丰富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古代诗歌的鉴赏难就难在“作品内涵的多义性和模糊性”。

今天讲课的内容,主要是谈谈古典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

一,从意象入手来进行古代诗歌鉴赏,我们必须解读“原型意象”。

“原型”一词起源于文学人类学,意思是:每一个人的无意识深处都沉积着人类世代经验的记忆,即集体无意识形成的“原始心象”。原型常保留在神话、宗教、民间传说中,它可能是题材、形象、细节或人物等等。

具体说来,原型是一种在文学作品中反复出现的象征模式,它构成了一种特定的文学传统,把历史上个别的作品串联在一起,具有约

定俗成的语义关系,通过这种原型意象,我们可以从一个特定的角度发现文学的历史线索。原型具有丰富的心理蕴涵,它常常是人类的有一定普遍性的、相对稳定的心理模式与情绪模式的符号化,当然也受到特定的民族文化传统的影响。简言之,它专指一种特殊的表意性艺术形象或文学形象。

原型意象是文学作品中出现最早的,最原始的一种创作题材或对象,原型是不断演变的,经过不同作家的手,在不断的重复中加入作者的情感体验和创造,从而生成许多以之为基础的意象。正是这种不断的创新和演变,在文学史上形成了一条生生不息的“作品链”。由此看来,对原型意象的考察,可以使我们较真切地理解这一“作品链”中的古代诗歌,因此解读原型意向应作为我们古代诗歌鉴赏不可忽视的切入点。

中国古代诗歌中的原型意象有很多。下面,我们仅从中选出两个原型意象为例作一解读,即可体会出这种做法对古代诗歌鉴赏教学的意义。

1、黄昏意象:离别怀思

在古代诗歌中,“黄昏”是一个比较常见的意象。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就有“黄昏”意象。人们一般认为《诗经》中的民歌产生于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然而,在文字产生之前,一些民歌可能就已在口头上流传,只是把它们记载下来是在文字出现以后,也就是说,《诗经》中的民歌是上古时代长期积淀的产物。

我们来看《君子于役》中的“黄昏”意象:

君子于役,不知其期。曷(hé入声)至哉?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

君子于役,不日不月,曷其有佸(huó入声)?鸡栖于桀,日之夕矣,羊牛下括。君子于役,苟无饥渴。

这首思妇诗,写君子久役不归,黄昏时分,越发使她愁思难耐。诗融情于景,以景托情,具有很强的感染力。《诗经原始》云:“傍晚怀人,真情真境,描写如画。晋、唐人田家诸诗,恐无此真实自然。”诗以黄昏景物的描写来衬托思妇的愁绪,对后人影响很大。许

瑶光【雪门诗钞·再读《诗经》四十二首】亦云:“鸡栖于桀下牛羊,饥渴萦怀对夕阳。已启唐人闺怨句,最难消遣是昏黄。”

中国人的普遍心理,认为日夕乃当归之时,所以许多文学作品离别怀思都以黄昏为背景,形成了“暝色起春愁”(唐·皇甫冉《归渡洛水》)的固定意象。以“日夕当归”这一原型意象为核心,后世形成了一个由这一意象衍生出来的作品链条:

朝发轫于苍梧兮,夕余至乎悬圃。欲少留此灵琐兮,日忽忽其将暮。(屈原《离骚》

凛凛岁云暮,蝼蛄夕鸣悲。(古诗《凛凛岁云暮》)

人生有何常,但患年岁暮。(孔融《杂诗》之一)

朝阳不再盛,白日忽西幽。(阮籍《咏怀》之十)

功业未及建,夕阳忽西流。(刘琨《重赠卢湛》)

日暮天云合,春风扇微和。(陶渊明《拟古》之二)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李白《将进酒》)

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李白《菩萨蛮》)

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李商隐《乐游原》)

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苹洲。(温庭筠《梦江南》)

在上述诗句中,“暮”、“晚”、“夕阳”“暝色”等本为日落时分,即黄昏,以黄昏这一原型意象为核心,形成了一个连贯的、具有语义约定与相似的意象链条。这些原型意象下心理蕴含是非常丰富的,能够唤起我们心理上的相似体验。黄昏是一天中由白昼转入黑夜的转折点,这决定了它是一天中最富生命情调与哲理意味的时刻。如果说光明意味着、启示着生,那么黑暗就意味着、启示着死,而黄昏则正好象征着由生入死的关键时刻。因而“黄昏”便由“日夕当归”演变成了表现留恋生命、感叹生命短暂等心理与情绪内涵的最佳自然意象。此外,黄昏除了具体指一天的日落外,还有较为抽象的“迟”、“晚”之意,由此引出了“岁暮”意象。“岁暮”是“日暮”的延展,

一日中的晨、午、暮、夜与一年中的春、夏、秋、冬无论在气候特征还是在生命寓意、心理蕴含上都极为相似,具有同形对应性。因此,“岁暮”意象就常常与悲秋意象联系在一起。

谈到这里,我们还要提及马致远的散曲名篇《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过去,论者多津津乐道于前三句鼎足对:对偶如何工整,曲中不用虚词,选择有特征性的九种景物并置在一起画出了一幅“秋景图”。但忽略了接下来一句:“夕阳西下”。这一句的作用不仅是在于它是写景与抒情之间的过渡,更在于它是给前三句所并置的景物,涂上了一层夕阳的色彩,使之笼罩在了黄昏这一氛围之中。“夕阳西下”不仅只是交代了抒情主人公产生“秋思”的时间,而尤其在于日夕而不得归,故令人“断肠”。正由于这一句,全曲意境才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2、杨柳意象:惜别怀远

“杨柳”入诗,也滥觞于《诗经》: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小雅·采薇》)

这首诗抒发了征人归来时对时光流逝、物是人非的无限感慨。汉唐以后,杨柳更是骚人墨客诗词中乐于采用的意象,其文化内涵和表现力异常丰富,渐成古代诗歌中常见的原型意象之一。

此外,花、春天、美女(婵娟、嫦娥)皆象征着美好的事物,不复赘述。

二,了解作者所处时代背景和特定的写作背景。

了解作者所处时代背景主要是要掌握与诗词有关的时代变化、国家动荡、重大事件、政策风尚等。如《蜀相》(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繁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杜甫因处“安史之乱”时期避乱之时,途经丞相祠堂,特往祭拜。

因此,诗中颂赞之情,悼惜之意可见,隐隐济世之心可感。再如《浪淘沙》(李煜):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南唐后主李煜将江山玩掉了,现已成为北宋的阶下囚。因此,追想先前的荣华富贵,对比如今寒意不耐的凄凉处境,大有天上人间之感。“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只是真性抒写,可见后主本性难移。一句“流水落花春去也”可谓感伤之极。这也是至情之语,难怪赚取古今多少泪水!以上两首诗词,如果没有了解作者所处时代背景,就很难真正理解作者所抒写的思想情感。

当然,作者写诗往往有着特定的写作背景,这主要包括作者自己的特定处境和心态与对方的特定处境和心态。这些也是鉴赏诗词要了解的。如《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孟浩然):

山暝听猿愁,沧江急夜流。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建德非吾土,维扬忆旧游。还将两行泪,遥寄海西头。

这是孟浩然科场失败后所写的。

再如《寄韩潮州愈》(贾岛):

此心曾与木兰舟,直到天南潮水头。隔岭篇章来华岳,出关书信过泷流。峰悬驿路残云断,海浸城根老树秋。一夕瘴烟风卷尽,月明初上浪西楼。

这是韩愈被流放到潮州后常与他一起“推敲”论诗的好友贾岛寄诗言情的。作者自己写诗时的特定处境和心态与寄诗的对方的特定处境和心态,如果我们不能很好了解,那么也就很难领会孟浩然的孤愁和“还将两行泪,遥寄海西头。”的倾诉,也就很难领会贾岛“一夕瘴烟风卷尽,月明初上浪西楼。”的祝愿和期望。

三,把握作者思想特点和诗词创作的风格流派。

作家的独特思想和创作风格必然体现在其作品中。因此,把握作者思想特点和诗词创作的风格流派是诗词鉴赏的要点。平时对一些重要作家要有所了解。如:屈原、“曹操”、陶渊明、“王孟”、“高

岑”、“李杜”、“元白”、李煜、“苏辛”、“姜柳”、李清照、文天祥、于谦、龚自珍、郑燮等等。下面举几首诗来谈一谈。

首先让我们来看曹操的诗。《龟虽寿》(曹操):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这是曹操北征乌桓凯旋而归的途中所写的组诗《步出厦门行》之一首。联系作者生平思想特点和诗词创作的风格流派,“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恐怕就不能只理解为:寿命长短在天,可保养身体,心情舒畅,也可使人长寿。想想看,曹操岂会是专于养生的道人!再来联系一下以上的诗句,我们就可以知道,原来曹操是在张扬人的能动性:千里马和有志之士,要在有限的生命中创造功业,这样便可延长自己的生命。

再看《悲秋》(杜甫):

凉风动万里,群盗尚纵横。家远传书日,秋来为客情。愁窥高鸟过,老逐众人行。始欲投三峡,何由见两京。

联系杜甫忧国忧民的思想情怀,“始欲投三峡,何由见两京。”便不难理解,杜甫是多么渴望清除“安史”叛军,恢复失地,使江山归整啊!

天宝十五载,杜甫挺身赴朝廷,独转陷贼中,因而怀念起鄜州的妻子。于是写下《月夜》(杜甫):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始干。

管世铭云:“'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伉俪之情也。”联系杜甫生平思想特点和诗歌创作的风格,可知本诗决非“婉约”之属。客中愁苦,长安苦衷,尽寓于此。如果再联系“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便可以明白“何时倚虚幌,双照泪始干。” 又何尝不包含着“长夜沾湿何由彻”的期盼和对家家能得以团圆的祝愿呢?

再看王维《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渡头余落

日,墟里上孤烟。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

乍一看,本诗似乎抒写了一种狂放之情。可这又有悖于王维生平思想特点和诗歌创作的风格。仔细阅读,便可知道,原来诗人以裴迪比作春秋“楚狂”(《论语》)接舆,而把自己比为五柳先生陶渊明。再联系上面写景,可以知道,原来本诗通篇扣“闲居”,与“采菊东篱下,悠悠见南山”正属一格。王夫之评此诗曰:“以高洁写清幽,故胜。”

当然,作家的思想和艺术风格常常是多样统一的。因此,在把握作者思想特点和诗词创作的风格流派时,一定要注意其复杂性和多样性。李白的《秋登宣城谢眺北楼》:

江城如画里,山晚望晴空。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

诗人登高追怀谢眺,顿感虽与古人比肩而知己者却甚少。这就是李白的孤高。再看李白的《宿五松山下荀媪家》:

我宿五松下,寂寥无所欢。田家秋作苦,邻女夜舂寒。跪进雕胡饭,月光明素盘。令人惭漂母,三谢不能餐。

这里哪有什么孤高?哪有什么飘逸?只有仁爱和质朴!陶渊明的诗恬淡自然。

四、品味词句、把握意象并进而领悟诗词意境。

这一点应是鉴赏古典诗词的基本方法,也是鉴赏古典诗词的基本能力。我们来看看柳宗元的一首诗,《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

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共来百粤文身地,犹自音书滞一乡。

柳宗元等因参加王叔文政治革新运动而被贬各州,因作此诗以寄情。廖文炳云:此子厚登城楼怀四人而作。首言登楼远望,海阔连天,愁思与之弥漫,不可纪极也。三、四句唯“惊风”,故云“乱飐”,唯细雨,故云“斜侵”,有风雨萧条,触物兴怀意。至“岭树重遮”、“江流曲转”,益重相思之感矣。当时“共来百越”,意谓易于相见,

今反音问疏隔,将何以慰所思哉?(《唐诗鼓吹注解》)屈复云:“岭树”遮目,望不可见;“江曲”九回,断肠无已时也。(《唐诗成法》)吴乔云:中四句皆寓比意。“惊风密雨”喻小人,“芙蓉薜荔”喻君子,“乱飐、“斜侵”则倾倒中伤之状,“岭树”喻君之远,“江流”句喻臣心之苦。皆逐臣忧思烦乱之词。(转引《义门读书记》)纪昀云:一起意境阔远,倒摄四州,有神无迹。通篇情景俱包得起。三、四赋中之比,不露痕迹,旧说谓偕寓感撼危疑之意,好不着相。(《瀛奎律髓刊误》)以上都是通过对词句的品味,把握意象,领悟诗词意境的。这正是古人鉴赏诗词的基本方法和重要方法。

范仲淹有这样的词句: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苏幕遮》)

这里“云”是“碧云”,“叶” 是“黄叶”,“烟” 是“寒烟”。这些均是直接描述性的意象。而“秋色连波”将这些意象连在一起,构成了一幅水天相映的秋景图,一“寒”字更突出了秋天意境的寒凉。正是这种寒凉的意境引发词人触景生情,随视线想到“更在斜阳外”的“芳草”,即故乡亲人所居之处。遥不可见,多么无情!这正是“乡魂”“旅思”的多情处。这里,随词人视线的转移和心理空间的变化,“芳草”已是想象中的意象了。

另外,比喻性的意象和象征性的意象在诗词中也屡见不鲜,需要加以注意和区别。如王安石的《孤桐》:

天质自森森,孤高几百寻。凌霄不屈己,得地本虚心。岁老根弥壮,阳骄叶更阴。明时思解蕴,愿斫五弦琴。

诗不是单纯地状物,而是托物言志。“孤桐”的意象象征着王安石知难而进和敢于献身的改革精神。这样,“明时思解蕴,愿斫五弦琴”才能得到真正的理解。

五、探究诗词中景、事、人、典的用意和直接抒情议论的关键句。

我们来读一读杜甫的《旅夜抒怀》:

细草微风岸,桅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漂漂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首联写独身客舟的孤寂。颔联写景开阔,联系尾联,我们可以知道景象的广大莫及可以显示自比沙鸥之微渺。再联系颈联议论句,就能够感悟到诗歌中抒发的旅夜自伤漂泊的情感。

再看孟浩然的《临洞庭上张丞相》: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孟浩然是山水诗人,却并非甘于隐逸之人。本诗从雄阔景象入手,顺而说身处圣明之世,闲居而无所作为,实为耻辱。可虽有报国之志,无奈无人提携,面对为官之人,只能徒增羡慕而已。显然,言外之意是希望得到张丞相的援引。如若不明白“舟楫”、“ 垂钓”、“羡鱼”等真正的用意,这首诗便很难读懂。

再看《桂枝香金陵怀古》(王安石):

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蔟。征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念往昔、繁华竟逐。叹门外搂头,悲恨相继。千古凭高,对此漫嗟荣辱。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这首词意在借古讽今,“商女”借指一味追求奢华享乐的朝中权臣。不明白这一点,这首词也很难读懂。

同样李商隐的《隋宫》也是借古讽今:

紫泉宫殿琐烟霞,欲取芜城作帝家。玉玺不缘归日角,锦帆应是到天涯。于今腐草无荧火,终古垂杨有暮鸦。地下若逢陈后主,岂宜重问后庭花。

诗词中抒情议论的关键句,往往直接抒发了作者的情感,直接表达了作者的观点,自然是诗词鉴赏的关键。

六、运用联想和想象、结合情感体验加以感悟。

没有联想和想象,没有情感体验和感悟,简直就无法谈得上诗词鉴赏。举个例子来说,李清照的《如梦令》,如不利用联想和想象去再现词中的情境,并结合情感体验加以感悟,行吗?请看: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

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试想一想,“昨夜雨疏风骤”,按说会让人难以入眠,可诗人还是一夜浓睡。原来她喝了很多酒。风雨再加闷酒,或是借酒销愁。是因离情别绪?还是寂寞?是为飘泊?还是为伤春?或许都有。早晨还睡在床上,只挂念着风雨后的海棠。这时,侍女进来卷起窗帘。于是便问海棠怎么样了。回答说“依旧”。她说,你这个傻丫头,你知道吗?应是“绿肥红瘦”。看来,在她心中早知一夜风雨之后,海棠叶子肥大了,而花却落了。如果联系诗人的个人遭遇,词中的情感便可想而知了。

再来读一读苏轼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三十日夜记梦》: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这是一首悼亡诗,写的是对亡妻的思量。首句写难忘,次句写难见,再假设写十年来自己变化之大。下面“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是夜来幽梦,“明月夜,短松冈”是妻子安身之地。因思而入梦,梦见妻子;因梦而料想妻子思己,想妻子也会梦见自己。没有联想和想象,没有情感体验和感悟,词中情境,词中那超越生死的人间至情是很难领悟的。

下面,就运用这种方法鉴赏一下两首诗词。《江夏别宋之悌》(李白):

楚水清若空,遥将碧海通。人分千里外,兴在一杯中。谷鸟鸣晴日,江猿啸晚风。平生不下泪,于此泣无穷。

《八声甘州》(柳永):

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是处红衰翠减,冉冉物华休。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想佳人妆楼凝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争知我、倚栏干处,正恁凝愁。

以上所谈,是古典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掌握了这些方法,并在鉴赏活动中不断实践,应可以获得鉴赏古典诗词的基本能力。在此基

础上便可通过比较等方法进一步提高诗词鉴赏的水平。

说明:此属为我社社员开会时用的讲课稿。因接受任务突然,必须在一天内完成,来不及仔细备课,只好东拼西凑,引用资料未能一一载明出处,敬请同道谅解。

浅谈中国古典诗歌鉴赏

浅谈中国古典诗歌鉴赏 浅谈中国古典诗歌鉴赏 文章摘要: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阅读鉴赏诗歌的能力。要透过意象、通过联想并结合作者生平及时代背景来理解诗歌内容、鉴赏诗歌。诗歌是诗人将自己的所见所思用文字来表达情感的文体。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要想体会诗人的情感,理解诗歌的主旨,首先就要进入到诗人所描绘的情景中。 关键词:情感,意象,情境,主旨,知人论世,吟唱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在华夏文明灿烂的长卷中,诗人灿若星河,作品浩如烟海,风格异彩纷呈,仅唐一代,就有奔放飘逸的李白,沉郁顿挫的杜甫,通俗平易的白居易,清新俊拔的杜牧,奇诡险怪的李贺,绮丽精工的李商隐。古典诗歌,像一条横亘古今的河流,流淌着中华文学艺术的精髓,激荡着历史精魂的心曲,成为传承民族灵魂的载体。一首好的诗歌能增进人的见识,熏陶人的思想,陶冶人的性情,净化人的心境,提高人的文化修养,因此,在中学阶段能初步理解,鉴赏,评价古代诗歌应成为高中生必修的语文素质。然而,许多同学,在中国古典诗歌面前,或熟视无睹,或敬而远之,或望而却步,或一脸茫然,不知所云,或瞎猜乱想,曲解诗意。这些现象的根源,就是没有

形成扎实有效的鉴赏古典诗歌的能力,得不到美感,当然就不会乐在其中。我国自古就有重视诗教的传统,古人说:“不学诗,无以言。”中学语文对诗歌教学的要求是:能够阅读、鉴赏诗歌、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让学生学会阅读和鉴赏诗歌,已成为也理所当然要成为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我们的诗词教学的现状又如何呢上海中学做过一次针对高中学生进行的诗歌教学调查,结果显示,认为中学的诗词教学现状很好的,只有%,认为较差和很差的占%,认为较好和一般的占%。从教学实践来看,一些老师常常感到诗歌难教,学生也觉得只学到一点诗歌常识,对学过的诗歌也仍然是似懂非懂,难以读懂悟透,更不用说形成诗歌分析、鉴赏的能力。这个学期我担任高二的语文教学工作,第三册课本安排了三个单元中外诗歌的教学,较以往的教材,诗歌的教学增大了容量,从我的教学感受及学生的反馈情况来看,情况不容乐观,学生在考试总结中普遍反映诗歌鉴赏是自己的薄弱环节,在考试中诗歌鉴赏题失分很多。 这些现象确实值得我们认真反思一下:该如何走出误区,切实提高诗词教学的效率和水平呢前不久,我在学生中就诗歌鉴赏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调查,发现学生的问题主要可概括为以下两个方面:一是不知道怎样读,二是不知道怎样表达。有鉴于此,我觉得在诗歌教学中应该扣住这两个方面进行。而前者应该是我们首先要完成的任务。那么,怎么来把握

文似看山不喜平,尺水微澜意悠长——浅谈古典诗词的鉴赏

文似看山不喜平,尺水微澜意悠 长——浅谈古典诗词的鉴赏 我们今天在论作文之法时,经常会引用一句古人成句“文似看山不喜平”,来说明文章须以曲折奇崛为胜这个道理。然而搜检该句出处,却不由让人心生疑窦。有说出自《随园诗话》卷一引清翁照(朗夫)句的,但《随园诗话》卷一所引,又与该句不甚相同: 吾乡陈星斋先生题画云:“秋似美人无碍瘦,山如好友不嫌多。”江阴翁徵士朗夫《尚湖晩步》云:“友如作画须求淡,山似论文不喜平。”二语同一风调。 则此句原当作“山似论文不喜平”。二句虽然句式与用语相似,但意思却存在着一定的差别:一为论文,一为论景,一则以山喻文,一则以文喻山,意思甚至可以说是完全相反的。看来,这一古人成句,似是有人运用“夺胎换骨”之法化用而来。但此化用者为谁,则大部分记载皆语焉不详,多用“古人云”“前人说过”等语一笔带过。就算专门记录联语格言的工具书,也大都不详出处,如苏渊雷主编,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的《绝妙好联赏析辞典》格言联“友如作画须求淡,文似看山不喜平”条,只说“此句化用清翁照《与友人寻山》诗‘友如作画须求淡,山似论文不喜平’”。梁申威主编的《绝妙对联450》则将对联归入“佚名”名下,说:“此联由旧诗之句改成。”略记其出处的,只有郭鑫铨《云南名胜楹联大观》,说是出自云南近代的大学者、喜作楹联的赵藩所题之书房联,认为是他化用了前人成句。这一化用,倒也十分顺理成章:题写书房联,自然要以教导读书为人之道为胜,此诗上句是讲交友之道的,与书房联倒算贴合,但下句写景,如非是面对大山、开窗见景的书斋,则“山似论文不喜平”这样的话就不那么贴

切了,但稍一变化,作“文似看山不喜平”,就若合符契,符合书房联的标准了。如此,这番化用,倒是十分巧妙,颇有些黄山谷所谓“点铁成金”的功效的。 郭鑫铨《云南名胜楹联大观》(1998) 不过,赵藩喜作楹联,亦喜集他人成句或直接题写他人的联语,那此联的化用是否真的是赵藩所为,还是赵藩题写了前人的成句呢?《云南名胜楹联大观》没有给出一个明确的答案,这句联语的著作权,实际上还是一个谜。 谜底直到我读到了清人张曰斑所著《尊西诗话》方才解开,其卷上云: 有索写斋联者,余拈笔书翁朗夫《与友人寻山》句。次句误以“文”字起,自惊其误。品五弟曰:“原句寻山,兹系教学,改作‘文似看山不喜平’较切。”不觉击节,喜弟能起予也。 张曰斑为清嘉道间人,自然要比晚清近代的赵藩年代早些,此句的化用,当自张曰斑《尊西诗话》起,而这一“点铁成金”的化用,竟出自一个美丽的“失误”:乃曰斑为人题写书斋联,想写翁照的“友如作画须求淡,山似论文不喜平”两句,写到第二句时,竟先写了个“文”字,不觉大惊失误。但后来经“品五弟”提醒,与其涂改徒然造成不美观,或是推倒重写,倒不如改成“文似看山不喜平”,于书斋联也更为贴切了,坏事也成了好事。这位“品五弟”,在《尊西诗话》中也有记载,其卷下云:“品五名曰珂,号藴山,由明经司训莱州。”可以大略考知“品五弟”的姓名是张曰珂,字品五,号藴山。这样,“文似看山不喜平”“化用前人成句”的来龙去脉,大致可以明了了,而此联改编的著作权,自然当属张曰珂。

浅谈古诗词鉴赏的五要

浅谈古诗词鉴赏的五要 浅谈古诗词鉴赏的五要 ──兼谈高考古诗词鉴赏复习 古典诗词是古代文化史上一座重要的知识宝库.高考试卷离不开古典诗歌鉴赏题。如何鉴赏古诗词、答好高考鉴赏题,这里从五个方面谈点看法。 一、要熟悉重要作家、作品 重要作家、作品都列入了初高中阶段掌握学习的范围,像唐代的李白、杜甫、白居易、王维、元稹、杜牧、李商隐,宋代的陆游、苏轼、王安石等人的作品都选入了高中的课本。对于这些名家名作,我们不但要熟悉,尤其要理解这些名作,掌握好写作技巧。因为高考不是离开“教纲”去考学生。纵观近年来高考的古诗词鉴赏题和我们课本中学过的古诗词有着密切的联系。20XX年全国高考卷选了王维的《过香积寺》,设题是:“你认为这首诗第三联两句中的‘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要做好这道题,关键是你平时对课本中王维的《山居秋瞑》理解了没有?选题中的“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与课本中《山居秋瞑》的“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有相似之处。读懂了课本,何怨解不了此题?再看20XX年全国考卷的古诗词鉴赏题,入选的是张籍的《秋思》。设题为“试析张籍此诗写了生活中哪个‘寻常’的细节?表达了他什么样的情感?”这道题的设题也没有离开我们的课本。有关诗歌中的细节描写,我们在课本中接触不少,像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中的“漫卷诗书喜欲狂”细节,赵师秀《约客》中的“闲敲棋子落灯花”细节,等等。就思乡之情的作品,我们接触就更多,像“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黄鹤楼》)等等。 二、要了解诗词的文体特点和文化常识 中国古典诗歌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由诗到词,由词到曲,有它自身的'特点。像诗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古体诗又分为古诗和乐府,

浅谈古典诗歌的鉴赏的

浅谈古典诗歌的鉴赏 关键词:古典诗歌鉴赏的准备鉴赏的环节 内容摘要:从两个方面来谈古典诗歌的鉴赏,鉴赏的准备,鉴赏的环节。鉴赏的准备包括:一是人生经验和人生素养方面的准备,二是对中国古典诗歌基本特点的理解和理解。鉴赏的三个环节:理解,感悟,联想。 我想从两个方面谈古典诗歌的鉴赏:鉴赏的准备;鉴赏的三个环节:理解,感悟,联想。先谈第一个问题。这里讲的准备,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人生经验和人生素养方面的准备,二是对中国古典诗歌基本特点的理解和理解。 诗歌是诗人思想感情的抒发,也是是诗人生活体验和人生感悟的表现。所以,作为欣赏者,假如不具备一定的生活经验和人生素养,是很难感受和领会到诗人的思想感情和对社会的感悟的。从某种意义上能够说,一个人的艺术鉴赏水平,是他各方面综合素养的表达。这里,除了文学知识,基本的艺术修养以外,生活经验.情趣.胸襟.人生理想等都有极其重要的关系。 下面举两个例子来说明。 唐代诗人衬子昂一首传送千古的《登幽州台歌》,全诗只有四句: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不过涕下。 现代诗人.翻译家梁宗岱先生曾谈过他欣赏这首小诗的体验。他说他从小就把这首小诗另背熟了。而且非常喜欢,但是真正懂得它的伟大,是后来到了法国的夏尔特勒城,登上了著名的哥特式的古式塔巅的时候。因为这时候他有了丰富的人生阅历和经验,并且又身临与诗中所写的高台相似的环境。这时候,也只有这时候,他才能从几句简单的诗中,体会到诗人非同寻常的眼界.胸襟和品格。另一个例子是宋代大诗人苏轼对陶渊名诗的欣赏。陶渊名写过两首《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其二是: 师有先遗训,忧道不忧贫。 瞻望欢时务,解颜劝农人。 平畴交远法风,良苗亦怀新。 虽未量岁功,即事多所依。 耕种有时息,行者无问津。 日入相与归,壶浆劳近邻。 长吟掩柴门,聊为陇门民。 苏东坡特别欣赏其中的|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两句。传说他在学士院中以小楷行草大书这两句,写了七八张纸,散发给他的左右。为什么这样喜欢呢?他曾评论这两句诗说:“非古人之耦耕植仗者,不能道此语;非余之世农亦不知此语之妙也。”“耦耕植仗者”就是指古代的隐者。《论语.微子>》:“长沮桀溺耦而耕。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苏东坡说他能领悟到这两句诗的妙出,跟他长期农村生活的体验分不开。陶渊明在这首诗中创造了一种亲自参加劳动所感受到的农村生活的美好景象,而这是同他厌恶现实政治而另有追求的人生理想分不开的。苏东坡喜欢这两句诗,是以他的生活体验为基础,领悟到了诗人思想感情和人生追求。从字面上看,这两句诗描写的不过是农村中常见的春天景象:在平旷开阔的田野上,远风吹来,长势很好的麦苗一片生意盎然。但联系到全诗的内容,联系到诗人写作这两首诗的情景(离职在家守母丧,春天开始躬耕南亩),就不难体会到,诗人在农村劳动中追怀古代的隐者,是寄托了他的人生志趣和理想的。这样,通过这两句清新淡远、充满欣喜之情的诗句,我们就看到了陶渊明的精神境界:避开污浊之世而躬耕农村,以保持自己高洁的品格。这是一种隐者之志,与圣人“忧道不忧贫”古训看起来不一样,实际上是不矛盾的。

浅谈古诗词鉴赏的方法

浅谈古诗词鉴赏的方法 浅谈古诗词鉴赏的方法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古典诗词是丰厚博大的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它给予了我们丰富的精神营养,哺育着一代代华夏子孙。我们祖先的喜怒哀乐、憧憬希望、挣扎痛苦、理想追求等种种复杂感情潜移默化,代代相传,铸造着我们民族的灵魂与性格。 作为中学生,我们不仅要积累背诵一定数量的古诗词,还应有意识地在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如何学会初步欣赏古诗词呢?这里,根据中学生的实际,提出以下几种基本的方法,以供参考。 一、联系背景了解生平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诗人,此所谓“时势造英雄”。了解一个朝代大的背景,对理解一个时代诗歌创作特色、某些作家的创作倾向及某一首诗都有一定的指导作用。如:盛唐时代国力强盛,人民安居乐业,整个时代的创作主流是阳刚之美,作家们是那么乐观与自信。李白的“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那是时代的巨人站在最高点提起滚滚狂涛向大海里倾倒是才能找到的感觉,所以,他高呼“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就连忧国忧民的杜甫也能抒发“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凌云壮志,他对自己的未来是那么的自信。“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而在唐代,我们听到的是“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的自信和“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的豁达。战争历来给人们带来的是痛苦,可在唐代,人们却有意于驰骋疆场,建功立业,于是才有“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决心和“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的悲壮。只是到了“安史之乱”后,唐朝由盛转衰,于是有了“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回光返照,有了《后庭花》这种亡国之音。 又如元代文学,元朝是蒙古族统治的时代,文人的地位极其低下,如果说六朝文人有庄园可隐、唐朝文人有终南山可隐,而元代文人只能隐于勾栏瓦舍,烟花柳巷,秦楼楚馆,于是有了以关汉卿为代表的

浅谈古典诗词鉴赏

浅谈古典诗词鉴赏 我国是诗歌的国度,诗歌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在这漫长的历史长和中,产生过无数杰出的诗人,创造出难以计数的优美诗篇。从诗经、楚辞到乐府民歌,从魏、晋诗歌到唐诗、宋词、元曲。它们一脉相承,而又风格迥异,是我国文学宝库中的璀璨明珠。欣赏这些诗篇,不论是陶冶性情、提高审美品位,还是创作诗歌,都具有积极的作用.。那么,什么是诗歌呢?我们一般认为:诗歌是文学作品的一种重要形式,是饱含着强烈感情和丰富想象,运用比兴、隐喻、象征、拟人、反复、重叠等表现手法,更集中概括地表现诗人情思,语言生动凝练,富于节奏和韵律的文学作品。 我们知道,对诗歌内容的正确理解是诗歌鉴赏的基础。那么,怎样才能领悟诗的真意?有人说,“诗无达诂”。诚然,从解释学的角度来看,同一首诗歌可以有不同的理解,诗歌艺术的多义性和朦胧性是客观存在的,没有理解诗意的绝对模式;然而,教学论意义上的文本解读,却应当是有定数的。因为诗歌是用意象来表情达意的,所以,我们在鉴赏诗歌,特别是古典诗歌时,应从意象入手分析、领略其美感的方法。努力探索作品的思想性和艺术性,了解人类丰富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古代诗歌的鉴赏难就难在“作品内涵的多义性和模糊性”。 今天讲课的内容,主要是谈谈古典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 一,从意象入手来进行古代诗歌鉴赏,我们必须解读“原型意象”。 “原型”一词起源于文学人类学,意思是:每一个人的无意识深处都沉积着人类世代经验的记忆,即集体无意识形成的“原始心象”。原型常保留在神话、宗教、民间传说中,它可能是题材、形象、细节或人物等等。 具体说来,原型是一种在文学作品中反复出现的象征模式,它构成了一种特定的文学传统,把历史上个别的作品串联在一起,具有约

浅谈古诗词鉴赏

浅谈古诗词鉴赏 古诗词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艺术价值、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都不可忽视。鉴赏古诗词,需要广博的文化素养和深厚的语言功底。 首先,古诗词的词香语韵是其核心之一。鉴赏古诗词,需要具备对词汇、修辞、音韵的敏锐感知力和识别能力,感受其写作时音韵美感和表达情感的独特手法。如《咏柳》的“衰草枯杨”、“春意阑珊”、《夜泊牛渚怀古》的“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都是典型的古诗词用词技巧,在韵律与思想上,有着极为精妙的结合。 其次,古诗词也突出了其思想内涵。需要借助文化底蕴、历史背景和时代变迁,去理解其所表达的哲理和人性思考。如李清照的《如梦令》表达了离别之痛与生命短暂的悲鸣,《登高》则表现了自然环境与人生观察精神的融合。 最后,古诗词作者所面临的处境、心情和意境,也是鉴赏的重要层面。从中品味其对生活和对人性之思考,反映出作家的个性特点,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当时的文学环境。 综上所述,鉴赏古诗词不仅仅是在欣赏其文学价值,更是在品味其中蕴含的文化价值,时代精神和人性哲思。SWOT分析 法是一种常用的战略分析方法,可以帮助企业确定自身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为制定战略决策提供重要参考。以下是一个简单的SWOT分析案例:

1. 公司拥有强大的品牌影响力,品牌知名度高。 2. 产品质量可靠,赢得了大多数客户的信任和支持。 3. 公司拥有强大的技术团队,并持续创新研发的产品具有竞争力。 4. 公司经营管理稳健,财务状况良好。 5. 公司在市场分布和供应链管理方面具有一定优势,能够更好满足市场需求。 Weaknesses (劣势): 1. 公司未能有效扩大市场份额,竞争压力较大。 2. 公司管理模式滞后,运营效率可以进一步提高。 3. 产品创新速度较慢,新产品开发质量不尽如人意。 4. 人才留存率较低,对公司的长期发展产生负面影响。 5. 公司地域覆盖较窄,国际化经营能力较弱。 Opportunities (机会): 1. 国内市场需求不断涌现,未来增长潜力巨大。 2. 行业竞争趋势向高品质、高附加值的发展方向转变,公司在这个领域具备一定技术和产品基础。 3. 网络技术的普及和应用,为公司开展电子商务提供了更多的机遇。 4. 政策环境和税收政策发生变化,为公司发展带来了一些好的政策环境。 5. 公司拥有一定的资本运作能力,可以通过投资、收购等方式拓展业务。

鉴赏古诗词的四项基本步骤

鉴赏古诗词的四项基本步骤 鉴赏古诗词的四项基本步骤 在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做过古诗词鉴赏吧?古诗词鉴赏就是分析古诗词中所表现的形象、语言、技巧、内容以及思想感情。我们怎样去鉴赏古诗词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鉴赏古诗词的四项基本步骤,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一、认真审读,整体感知鉴赏诗歌,首先应读懂诗歌,力求从整体上把握作品的内容、主旨、情感倾向。 这当然要从诗的文字符号入手,在文本上下一番苦功,反复咀嚼,但一些提示性的信息,如标题、作者、注释等也是不可忽视的。 标题往往包含许多信息,如时间、地点、人物、思想内容、情感倾向、诗歌类型等,有助于把握诗歌内容,理解主题;作者能揭示诗歌的背景、创作的思想倾向等;注释往往是对关键词句、时代背景的交待,能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作品。在鉴赏时,对这些辅助性的东西一定要予以足够的重视。 二、合理想像,感悟意境 鉴赏古诗的关键在于准确把握意境。所谓意境就是诗人的主观情意与诗中描绘的图景相融合而形成的情景交融、形神兼备的艺术境界。品味诗歌的意境,离不开想像。鉴赏诗歌应抓住具体的意象,调动自己的生活体验,展开合理的联想和想像去补充、拓展、丰富诗歌的意境。 三、吟咏推敲,品味语言 诗贵含蓄。由于诗歌要用极小的篇幅容纳丰富的意蕴,所以,与其它文学作品的语言相比,诗歌语言更具抒情性、含蓄性、精炼性、跳跃性。鉴赏诗歌,如果对诗歌的语言意思不了解,就很难把握作者的情感。品味语言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着手: 首先,品味关键词语。动词、修饰语、叠词、表颜色的词等都是要关注的对象,而改变了词性的词,应特别予以重视。诗人为了炼字、炼意的需要,常常改变某些词语的词性,这些地方往往就是“诗眼”

诗歌鉴赏的十大角度

1、古典诗歌鉴赏题的十大置疑角度 诗歌的鉴赏资1988年以来,一直是高考重要考题。94年以前,重在考查排列、对偶、炼字、背诵、用典、文学常识等,94年以后,则重在对诗歌进行鉴赏评价。而真正侧重从形象、语言、表达等方面来考查考生的诗歌鉴赏能力的是从1999年。自2002年起,则由客观题转变为主观形试题。题量也加大,分值也增多。下面结合相关试题,浅谈几点古典诗歌鉴赏题的置疑角度,以期为考生提供帮助。 一、从重点词语处置疑。 理解诗歌中的重点词语,是鉴赏诗歌的第一步。只有充分地理解古典诗歌中的重点词语,才能较为准确地鉴赏诗歌。因而,理解重点词语便成为古典诗歌鉴赏题的置疑角度 例如: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诗后的试题。 暮江吟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问题:残阳照射在江面上,诗人不说“照”而说“铺”,有什么表达效果? (2002年杭州统考题) 【分析】:古典诗歌往往寓情于景,每句诗都有它的意境,且意境与意境之间均有紧密联系,只有充分地理解词句,才能更好地理解诗句意境。根据诗意可知,这时太阳已经接近地平线,几乎是贴着地面照射过来的,故用“铺”更准确、形象。运用“铺”字,更能表现了秋天夕阳的柔和与江面的平静,给人以安闲、舒适之感。 二、从关键语句处置疑。

所谓的关键语句,多指诗词中的“诗眼”句,即能揭示诗的主旨、艺术内涵的语句。这些句子多对表达主题,深化意境,突出形象等起着关键作用。只有准确地把握这些关键语句,深入地剖析,才能找到切入全诗的关键点,进而深入地把握全诗内涵。 例如:2、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试题。 更漏子温庭筠 玉炉香,红蜡泪,偏照画堂秋思。眉翠薄,鬓云残,夜长衾枕寒。 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夜夜,一声声,空阶滴到明。 问题:“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是什么意思?在抒情上有什么特点? 【分析】:此题的置疑角度是鉴赏古代诗词的关键语句。这一句在文中起着关键作用,意思是:秋夜三更冷雨,点点滴在梧桐树上,这离情又有谁可以理解呢?点示了诗的内涵。该句用人之所闻,描写景物,融情与景,情景交融。那一直滴到天明,没有休止的绵绵秋雨,正如主人公的离情连绵不断。 三、从诗词意境上置疑。 诗词的意境是诗人通过种种意象的创造和连缀所构成的一种充满诗意的艺术境界。是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与诗中所描写的事物或画面有机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它具有极强的感染力。鉴赏诗歌,重在领悟诗的意境,能够领悟诗词的意境就能准确理解诗词所要表达的思想或所抒发的感情。因此,探究诗词意境便成为考查点。 例:3、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试题。 蝶恋花晏殊 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竹户。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笺兼尺素,山常水阔知何处?

古诗词赏析方法(合集5篇)

古诗词赏析方法(合集5篇) 第一篇:古诗词赏析方法 浅谈如何引领学生鉴赏古诗词 如果说中国古典文学是一所瑰丽的花园,而中国古诗就是园中一朵馨香独具的奇葩。特别是近年来的中考、高考都加强了古诗词赏析能力的考查,旨在提高学生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古诗词赏析成为语文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下面以《江城子密州出猎》和初中部分古诗为例来谈谈从哪些方面引领学生鉴赏古诗词呢? 江城子密州出猎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一、炼字 炼字主要是品味重点词语,分析其含义和表达作用,体会其妙处。 如“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其中“卷”字用得好,简析好在何处? 赏析用词妙处时应从以下几点入手:①解释该字的一般含义和它在句中的意思;②展开联想和想象,把你认为好的字还原到句中,再现诗人所描绘的情景;③说出该字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或烘托了怎样的意境。上题答案是:①一个“卷”字写出千余匹马卷过小山冈,一个“卷”子极言队伍行走之快,体现出出猎的威武雄壮。②其妙处表现作者率领众多的随从,纵马狂奔,飞快的越过小山冈,。③一方面写出速度快;另一方面写出猎的情绪高昂、精神抖擞,阵势威武雄壮。 二、炼句 例如:《江城子密州出猎》问题:“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一句有什么含义?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答案:含义:这是词人以魏尚自喻,意思是说,什么时候朝廷能像派冯唐赦免魏尚那样起用自己呢?好处:运用典故,使表达委婉含蓄。

此题属于炼句题,主要是鉴赏诗词的表达技巧。古代诗歌十分讲究表达技巧。主要指抒情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三个方面,这是教学中的重点难点。 1、抒情方式。抒情是诗的灵魂,诗人就是藉此来言志抒怀的。教师在教学中应明确诗中常见的抒情方式:①直抒式,直抒胸臆。如《关睢》《蒹葭》,爱慕之情流露大胆、直接、强烈而真挚。“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断肠人在天涯”等都直接抒发了思乡之情。②叙事式,即通过叙事来抒情,如《木兰诗》《观刈麦》《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③写景式,这是最主要的抒情之式。情景相生,写景就是为抒情服务的。《观沧海》《春望》《使至塞上》《钱塘湖春行》《渔家傲》《天净沙秋思》等均是情景珠联璧合的典范之作。④议论式,即通过评论来抒情。如“兴,百姓苦;亡,百姓苦”,“今我何功德……尽日不能忘”,“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等。 2、修辞方法。修辞的运用可以丰富表达的内容,修辞方法的分析对理解诗的内容极为重要,诗词中常用的修辞方法有比喻、拟人、夸张、对比、双关等。如:《雁门太守行》首句中“黑云”“金鳞”的比喻,写出敌重兵压境及守城将士们严阵以待的情形。《书湖阴先生壁》中“两山排闼送青来”用拟人修辞写出送青入门的两山是多么的多情可爱。《观刈麦》中农民辛勤劳苦与自己不劳而获的对比,表现白居易作为封建官吏关心民生疾苦的可贵。《凉州词》中的“春风”,《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中的“风吹雨”都是双关词,要分析其深刻含义则要指导学生结合时代背景及比喻等修辞手法。 3、表现手法。诗人常用烘托渲染、典故、借古讽今、虚实相对等表现手法来增强诗词的表现力,以利于自己情感的表达。在教学中要讲解透彻,以便学生能由此及彼,在诵读时注意这些表现手法的表达效果。如《泊秦淮》首句以“烟、水、月、沙”四种景物烘托出凄迷冷寂的气氛,暗示唐王朝国运衰微,隐含对国事的担忧,与下文沉湎声色享乐的达官贵人形成对比。《江城子密州出猎》中“冯唐”典故的运用,表现苏轼渴望重新得到朝廷重用,为国效力的强烈愿望。王

浅谈初中语文诗词鉴赏教学策略

浅谈初中语文诗词鉴赏教学策略 摘要:我国古典诗词意境优美,语言凝练,形象鲜明,感情丰富,是文苑中的一枝奇葩,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的学者文人。一首好的诗歌能增进人的见识,,熏陶人的思想, 陶冶人的性情,净化人的心境,提高人的文化修养。 关键词:初中语文诗词鉴赏教学策略 初中语文古诗词鉴赏教学诗歌是语言艺术的高级形式,古诗词以其精炼的语言,丰富的想象,真挚的情感传唱不衰,成为文化史上一道靓丽的风景线。本文 中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初中语文古诗词的鉴赏教学问题。 一、了解作者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了解作者的生平和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对把握理解全诗很有帮助。例如: 白居易生活在安史之乱后唐朝走向衰落时期。他的诗有的揭露统治者的横征暴敛,有的反映官吏的贪横强暴,有的揭露统治阶级豪华奢侈的生活,并同劳动人民饥 寒交迫的处境作鲜明对比。了解了这些,我们就不难读懂他的《卖炭翁》。一般 来说,一个作者的写作风格是相对固定的。李白的诗豪放飘逸。苏轼的词气势磅礴。李清照的词委婉缠绵。陶渊明的诗恬淡平和。 二、通过诗歌鉴赏享受美 诗是抒情艺术。诗人把被描写的事物在灵魂中激起的感情吟咏出来,读者与 之相通地产生了共鸣,获得了美的享受,这个感情接受的过程,就是对诗的抒情 美的鉴赏。诗人写诗,为了使读者也与之共鸣。诗是言短意长地感染人的文学, 以含蓄为上乘。读诗,要通过反复咀嚼,得到一种意味。这种意味就是诗歌作品 本身的含蓄蕴藉。读诗读出味来,说明触及到了诗的弦外音,鉴赏到了诗的含蓄美。诗人的思想感情谓之“意”,客观的生活形象谓之“境”。二者辩证统一、妙合 无间谓之“意境”。鉴赏诗,体验不出、享受不到意境美,还不算进了鉴赏门槛。 一首诗读的遍数多了会有这样的感觉,或为诗人洋溢的感情激动着,或为诗中强 烈的气氛包围着,或为丰富多彩的自然图景所吸引。这个激动着、包围着、吸引 着你的“世界”,便是诗的意境。诗的意境是个性化的,渗透着诗人的情趣和性格。如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和杜甫的“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都 是写山,意境却不同。 三、语言特色鉴赏 不同诗人的创作呈现出不同的语言特色。鉴赏诗词要联系全诗主旨,反复品 味领略含义深刻隽永的字句,来理解作者炼字达意的技巧。鉴赏时,一般先要解 释该字句在诗中的含义,再展开联想,再现诗中与之相关的情景,然后写出该字 句的表达作用。如王维的《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 时鸣春涧中。结合诗中情境,说说你对“人闲桂花落”一句中“闲”字的理解。“闲” 在诗中有悠闲、闲静的意思。在静谧的春山夜间,细小的桂花从枝上落下,被诗 人觉察到了。既写出了春山环境的宁静,也写出了诗人内心的闲静,将诗人的心 境与春山环境融为一体。 四、千古名句鉴赏 诗歌中往往有看似平淡却含义深远起画龙点睛作用的句子。它高度凝聚诗人 的独特情感而被流传成为名句。鉴赏时,一般先要指出该句子具体运用了什么艺 术手法,再展开联想并概括其特点,然后分析该名句的表达作用。如叶绍翁的 《游园不值》: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 出墙来。末两句是千古名句,请你对这两句作简要赏析。这两句运用了拟人手法,

浅谈古诗词鉴赏的方法

浅谈古诗词鉴赏的方法 古代诗词是我国古典文学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先秦的诗经楚辞,魏晋的乐府古诗以及唐诗宋 词元曲,历史为我们留下了大量脍炙人口的名篇佳句。引导学生阅读一定数量的古代诗歌, 培养他们初步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对提高文化素养、陶冶精神情操、增强审美意识是很有 益处的。 古诗词鉴赏具有文学鉴赏的基本特点,同时,由于诗词的本质所决定它又具有自己的特殊规律。因此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学会鉴赏古诗词是有方法可寻的。一般而言,诗歌鉴赏主要有 三个基本环节,即:反复诵读, 品出诗味;体会意境, 把握情感;品析语言, 领悟旨趣。 一、反复诵读,品出诗味 诵读是理解诗歌的最直接的方式,对诗歌而言,“读”显得尤为重要。诗歌语言的凝练和集中,决定了赏析诗歌首先要反复诵读,尤其是古诗词更要加强诵读,只有反复诵读,才能理解字句,体会形象,把握意境。读的过程其实也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另一种形式。朗读能使眼到、 口到、耳到,使静止的诗歌行动起来,变成听得见、看得到的形象画面,将我们更快更深入 地带入诗的意境,去领略摇荡心灵的思想美、图画美和音乐美。“读”是对诗歌的第一步感知,因此,我们在鉴赏诗歌时要把诵读放在首位。 在课堂上,可通过单人读、双人读、分组读、分角色读、领读、齐读等多种形式达到熟读成诵。诗歌与音乐又有着与生俱来的缘分,不妨把音乐引进来,给诗歌配一段音乐朗诵,把学 生带入诗人的感情世界,与诗人同悲同喜,使诗人的情感自然地辐射到朗读者的情感之中。 可以让学生伴乐诵读,也可以充分利用音乐的魅力,让学生把自己对诗句意思的理解变成美 丽的画面,透过画面领悟到诗人寄托的感情。 诵读的目的就是要读出诗歌的韵律节奏,读出诗歌的意境,读出诗人的情感。如南唐后主李 煜的《虞美人》一词,只有通过读,才能把握其语气节奏的轻重缓急,了解词人的心绪。尤 其是“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与“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两句,非读无以把握运气之长短,非读无以知晓情感之悲喜。同时,通过读,还可以牢牢抓住 诗歌中的重要词语(关键词——诗眼或词眼)和特定的意象。如“小楼昨夜又东风”中的“又”字(关键词),“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中的“明月”(意象)。 诗歌的节奏往往是诗人心境的体现。明快的节奏,往往表现作者轻松的心情;急促的节奏, 往往表现作者昂扬的情绪;低沉的节奏,则大都表现为悲伤的情调。例如杜甫的《春望》描 写的是安史之乱后长安城荒芜、残破的景象,诗人看到这样的景象,内心的伤感与悲痛在朗 读时就应该读出来。再如李白的《行路难》,诗歌叙述的是诗人离开京城时,对朝廷黑暗、 仕途艰难的抑郁不平的激愤之情,也反映了诗人不屈不挠的追求与探索精神。诗歌的感情起 伏跌宕,大开大合,时而苦闷低沉,时而激昂奋进。在指导学生朗读时,就要突出感情的变化,让学生在这种变化中理解诗歌的思想感情。用古人的话来说就是“感之与外,受之与内”。诗歌以其细腻含蓄的情感见长,这更需要引导学生凭借自己的知识、感情去体验、去品味。 这种感受是非常精细、微妙的。因此需要给学生时间去品味、去感受、去咀嚼,反复诵读, 读出诗味来。 二、体会意境,把握情感 意境是诗的艺术境界,它是作者的思想、感情及其所描绘的画面和塑造的形象的统一体。它 是“意象合一”的艺术升华。诗词的鉴赏,贵在对诗词意境的把握上,能把握诗词的意境,意 味着对诗词的深层理解。 引导学生分析诗歌,就要引导学生分析诗人创造了什么意境,是如何创造的,进而深入地体 味意境,再现意境。诗歌意境的分析,要求教师把原诗意境和再造意境,以饱满的感情,用

高中古典诗词鉴赏方法浅谈

高中古典诗词鉴赏方法浅谈 中国的古典文化源远流长,浩如烟海,古典诗词更是其中的一泓隽永流淌的清泉,千百年来荡涤和陶冶着人们的心灵。古诗词的学习是高中语文教材中的重头戏,古诗词的鉴赏在的高考里占的比重也越来越大,对学生的能力的考查更由以前的诗句背诵和简单的常识判断深入到对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作品思想及作者观点的分析。这里,就试着从鉴赏方法的角度谈谈如何对古典诗歌进行鉴赏。 一、知人论世,兼及流派风格 “诗言志”,任何一首诗都是诗人主观感情的外化,我们在鉴赏诗歌时,一定要着眼于以下三点: 其一、了解诗人的生平简历。掌握作家的生平,有助于对其作品内容的理解和把握。如辛弃疾曾经在抗金斗争的最前线出生入死,南归之后又遭到投降派的排挤和打击,所以其词多为回忆过去如火如荼的战斗生活,或者表达报国无门的愤懑情绪,风格豪放悲慨。杜甫一生穷愁潦倒,终生郁郁,所以其诗歌多写旅途漂泊,两鬓先衰功业未就的悲叹,但在草堂定居期间所作的诗歌就另当别论了。 其二、把握诗人所处的时代特征。不同时期的诗词作品中都对不同的社会时代特征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反映。比如唐代的诗歌有一个明显的分水岭,安史之乱彻底打破了贞观之治、开元盛世所缔造出来的太平气象,所以安史之乱前的诗歌刚健大气,境界开阔,多写丽山盛水,理想志向以及边塞战事。而安史之乱后的诗歌则多是一些写战争之惨,征调之苦,离乱之愁,以及希望统治者励精图治,重振河山,却又难以变为现实的文字。南唐在历史上是个懦弱偏安的文人朝廷,所以其诗歌则更多的是吟秋弄月的闲愁轻恨,缠绵绮丽的男女情爱等内容。到了李后主时国家破灭,写作内容也就转入了对故国无限的怀念之中。 其三、熟悉诗人的诗歌流派及风格。诗歌流派比较简单,如魏晋有以三曹及建安七子代表的“建安风骨”,而谢灵运和陶渊明则分别为山水田园派的代表人物。盛唐诗歌有以王维、孟浩然为代表的山水田园诗派,有以高适、岑参为代表的边塞诗派。宋词则有以苏轼、辛弃疾为代表的豪放派,有以柳永、李清照为代表的婉约派。同一流派作家的作品有大致相同的创作倾向和艺术风格,他们在题材的选择、形象的塑造、语言的风格以及创作方法的运用等方面,都有许多共同点。读古诗词,甄别流派,可以更好的把握诗的意旨及其艺术特色。 艺术风格是由创作个性决定作品在思想与艺术上总的特色,是诗人在长期的创作实践中逐渐形成的艺术个性。由于作家的生活经历、感情气质、艺术素养的不同,在创作中就表现出了各自独特的格调、气派和趣味。历经千年流传至今的古典诗词,都是有着其独特的艺术风格的。就具体而言,如陶渊明的淡远拙朴,王维的恬淡空灵、李白的清新飘逸、杜甫的沉郁顿挫、王安石的雄健高峻、苏轼的乐观旷达、李清照的清丽婉约等。同时要注意的是,某一风格的诗人的特例也

浅谈古典诗词

浅谈古典诗词 原文地址:浅谈古典诗词(一)作者:徐州老汪 浅谈古典诗词 一、 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唐诗宋词是一座奇幻摄魂的小岛;在中华民族悠悠的文明史中,唐诗宋词是一块璀灿夺目的瑰宝。它言简而情深,情浓而意邃,其包含的信息量之大,意象之多元,确非一般文学题材可比。在片语之间囊天地佳美,于方寸之地蕴不了之情,神奇魅力光照日月,靓美人间。 千百年来,有多少人为其捻断几茎鼠须,又有多少人为其早生华发,然终身不悔,陶然其中。每当翻开它的锦笺,顿觉华光入室;每当吟诵它的篇章,只听余音绕梁。它既有“但使龙城飞将在,不使胡马度阴山”的豪壮,也有“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的深沉;既有“天子呼我不上朝,自称臣是酒中仙”的潇洒,也有“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的缠绵…… 宇宙万象,人间奇情,尽纳其中。 我是一个痴迷唐诗宋词者,是一个“诗坛不共,蜗踡学唐宋”的山野之人。由于一肚子的不合时宜,于是只能与唐诗宋词为伴。“为伊消得人憔悴”,乐意;“长安不见使人愁”,郁闷;“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痛快;…… 个中的甜酸苦辣,我心自知,套用当下一句时髦的广告语,那就是“味道好极”啦! 近来遨游博海,看到不少的精美图片,就想,如此天赐美景,若是配上古典诗词,那将是一个怎样的人间尤物啊!此时若用散文来配,则有点迂;若用现代诗来配,则有点俗。也只有古典诗词才能抒发作者的心情。试想,当你面对一派鬼斧神工、化外奇景时,思潮翻涌,喷礡而出,又有哪种文体能供你一泻胸怀,叱咤人间呐?唯有古典诗词耳!如你此时又能不假思索,下笔立就,是一种何等的快意和境界啊!因此,我的博友xyxun2012大姐和笑悟兰因小姊妹都不约而同地

古典诗词鉴赏浅谈

浅论南唐后主李煜后期的词 唐圭璋先生在《词学论丛》中说: “中国讲性灵的文学 ,在词一方面 ,第一就要推李后主了。他的词也是直言本事 ,一往情深 ,既不像《花间集》的浓艳隐秀 ,蹙金结绣 ,也没有什么香草美人 ,言此意彼的寄托。加之他身为国主 ,富贵奢华到了极点;而身经亡国 ,繁华消歇 ,不堪回首 ,悲哀也到了极点。正因为他一生经过这种极端的悲乐 ,遂使他在文学上的收成 ,也格外光荣而伟大。”这中肯地评价了李煜在词史上的地位以及他在词中的情真率直 ,毫不掩饰 ,活脱脱一位真人。的确 ,李煜倾其一生的心血著词 ,并醉心、徜徉其间 ,以至误国、亡国。无怪王国维曰: “后主之词 ,真所谓以血书者也。”尤其是他的词 ,不假雕琢 ,形象鲜明 ,高度概括 ,率直纯真 ,直用赋体白描 ,警句叠出 ,历来为人们所津津乐道。他后期的词 ,更是洗去了花间词的脂粉香泽 ,眼界大开。他的词 ,对宋代的欧阳修、晏殊、柳永、苏轼、秦观、李清照等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下面着重从李煜后期的词作进行分析。 李煜后期的词“无论就思想内容说 ,还是就艺术技巧说 ,都达到了小词的最高的境界。意境大 ,感慨深 ,力量充沛 ,具有非常强大的生命力 ,不仅是凄清 ,而且是悲慨 ,不仅是沉着 ,而且是郁结 ,成为李煜词的最显著的特征 ,成为李煜词的独特的风格”。李煜这一时期的词 ,把自己作为抒情主人公和描写的对象 ,来反映他的囚徒生活 ,追忆过去美好的时光 ,感叹今日的悲愁苦况 ,表现国破家亡的忧患意识。且看他的《破阵子》: 十年来家国 ,三千里地山河。凤阁龙楼连霄汉 ,玉树琼枝作烟萝 ,几曾识干戈!一旦归为臣虏 ,沈腰潘鬓消磨 ,最是仓皇辞庙日 ,教坊犹奏别离歌 ,垂泪对宫娥 ! 这是一首回忆故国往事的作品 ,思想内容有着比较强的认识价值。整词写得何其美丽坦诚 ,真实具体 ,一如其人。后主后期词的内容几乎全是追怀故国的 ,这是前代词人所未有的。“愁”、“恨”、“泪”、“空”等字眼也空前多了起来几乎无一首不言愁 ,无一首不语恨 ,而且泪痕盈面 ,魂梦连连 ,画面的凄清、空廓、深沉是前所没有的。同时也不再借女性代言 ,而是亲自“粉墨登场” ,充

浅谈古诗词鉴赏中的意象和意境

浅谈古诗词鉴赏中的意象和意境 意象和意境是诗家写诗、评论家评诗经常用到的两个术语,也是我们欣赏古诗词时必须要掌握的两个的重点,更是要分辨的两个难点。比如全国语文高考卷曾考过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一诗:“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诗中“折柳”的寓意是什么?“折柳”在这首诗里就是一个意象,表达了两层意思:一是指曲名,即一支汉乐府古曲《折杨柳》,此曲抒写的是离别行旅之苦。二是指一种习俗,一个场景,一种情绪,古代离别的时候,往往从路边折柳枝相送,杨柳依依正好借以表达恋恋不舍的心情。折柳几乎就是离别的同义语。在古诗词学习和鉴赏中,类似“折柳”的意象还很多。下面谈谈有关意象和意境问题。 意象就是(物)象与(情)意的组合。即诗中的形象,它不仅包含人物形象,也包括诗中所写的景和物,还包含了作者的情思。诗歌意象因物象的不同,有的是景,有的是物;有的是事,有的是人;有的是单一的,有的是多个的。 如苏轼的《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词人的怅惘心境正是由“缺月”、“疏桐”、“幽人”、“孤鸿”、“寒枝”等意象来表达的。王维《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由“竹林”、“孤琴”、“长啸”、“明月”等构成了清幽绝俗的意境。白居易《忆江南》“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江花”、“江水”两个意象就足以说明白居易的快乐生活。再如柳永的《雨霖铃·寒蝉凄切》“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中,通过“杨柳”、“晓风”、“残月”等意象,就能知道所传达出来的是伤别情怀。 意境是诗人的主观情思与客观景物相交融而创造出来的浑然一体的艺术境界。诗歌创作离不开意象,意象的选择只是第一步,是诗的基础;组合意象创造出“意与境谐”的诗的艺术境界才是目的。意境与意象在本质上有一定的联系,它们都是主观与客观统一的产物,都是情与物的结合体。但它们又有区别:从形式上看,意象与词句相关,意境则与全篇对应。 如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这首诗有如下意象:黄鹤楼、烟花、孤帆、长江等。这些意象组合起来便成了一幅融情于境的画面:诗中没有直抒对友人依依不舍的眷念,而是通过孤帆消失,江水悠悠和久立江边若有所失的诗人形象,表达送别友人的深情挚意。字面上句句写景,实际上句句都在抒情,可谓一切景语皆情语。再如贺铸《青玉案》中“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这三个意象组成一个整体,艺术地回答了“试问闲愁都几许?”它不是三个意象的简单相加,而是形成了一个感人的艺术境界:闲愁像无边无际的如烟青草,似狂飞乱舞的满城飞絮,若凄清迷茫的黄梅时雨。 一般来说,诗像不像诗,有无诗味,主要看意象;诗美不美,有无意蕴,主要则看意境。由诗味到诗美,实际上就是由意象到意境的挖掘过程。离开了意象,就无以谈意境。因此,在诗词中,起点是意象,终点却是意境。 常见意象的寓意 古诗中的意象,一般有相对固定的寓意,如“梅”是“孤独”、“寂寞”、“孤芳自赏”、“高洁伟岸”的代名词;“蝉”是“惜时光”、“痛别离”、“苦远游”、“感身世”的同义语。 【花草树木类】花开:希望青春人生的灿烂花落:凋零失意人生、事业的挫折菊:隐逸高洁脱俗梅:傲雪坚强不屈不挠兰:高洁牡丹:富贵美好草:生命力强生生不息禾黍:黍离之悲(国家的今盛昔衰)绿叶:生命力希望 活力黄叶:凋零成熟美人迟暮松柏:傲岸坚强生命力竹:气节积极向上梧桐:凄苦柳:送别伤感春天的美好 【飞禽走兽类】子规:悲惨凄恻猿猴:哀伤凄厉鸿鸽:理想追求鱼:自由惬意(孤)雁:孤独思乡消息鹰:刚劲自由事业的成功狗、鸡:生活气息田园生活(瘦)马:奔腾追求漂泊乌鸦:小人俗客庸夫沙鸥:飘零伤感【风霜雨雪类】海:辽阔力量气势海浪:人生的起伏海浪的汹涌:人生的凶险江湖的诡谲江水:时光的流逝烟雾:情感的朦胧、惨淡小雨:春景希望生机暴雨:残酷热情春风:旷达欢愉希望东风:春天美好西风:落寞,惆怅衰败狂风:作乱霜:人生易老社会环境恶劣雪:纯洁美好环境的恶劣露:人生短促生命易逝云:游子飘泊石灰天阴:压抑愁苦寂寞天晴:欢愉光明 【颜色器物类】白:纯洁无瑕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