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1章 网络课程概述

第1章 网络课程概述

第1章网络课程概述

本章学习要点:

1.理解网络课程的定义、特点与类型

2.了解网络课程的现状分析与发展研究

3.掌握网络课程的开发流程

随着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以网络为基础的现代教育手段将得到广泛应用,这对培养21世纪的新型人才和大规模进行劳动力培训将起积极的促进作用。

网络应用于教育领域,使教育信息的传播方式发生了改变,从而促使教育理念、教育模式、教学方法等发生极大的改变。网络应用于教育领域,不仅给人们提供了便捷的学习机会、丰富的教学环境和教学资源,而且使学习活动更加自主化、个性化。网络应用于教育领域,传统的教学时空观将被打破,教学内容和教学体系的更新步伐将日益加快。一个开放的、多元的国际性互联网络,将不断地给各学科体系带来新的发展,教师和学生将随时获取学科前沿及其发展的最新知识信息和学术动态,教学内容的时代性、现实性、针对性将越来越强,教学体系将具有更强的开放性、整合性和生命活力,它将有助于拓宽师生的学术视野,迅速提高教学和科研的质量、水准和效率。

因此,利用目前高等学校拥有的网络教室、校园网和Internet等环境,开展基于网络课程的教学改革与教学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

根据教育部“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教高[2003]1号)的精神,精品课程建设是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精品课程是具有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等特点的示范性课程。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高等学校要进一步更新教育观念,提高对人才培养质量重要性的认识,加大教学过程中使用信息技术的力度,加强科研与教学的紧密结合,大力提倡和促进学生主动、自主学习,改革阻碍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不合理机制与制度,建立各门类、专业的校、省、国家三级精晶课程体系。精品课程建设的基础就是网络课程的开发与应用,因此,开展网络课程的开发与应用,将为高校培育一大批国家级和省级的精品课程。2005年,教育部发出“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教高200511号)中要求“按照教育规律和课程特点,推动多媒体辅助教学,不断提高教学效果。国家重点建设的高等学校所开设的必修课程,使用多媒体授课的课时比例应达到30%以上,其他高等学校应达到15%以上”的精神。通过网络课程的开发与应用研究实践,可以培养一支具有时代特色的、熟悉信息化教学环境的教师队伍,促进高校教师的信息素养、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的提高。

由于网络课程与一般的多媒体教学软件或网络教学资源的使用环境、结构功能和教学作用不同,因此,探索和研究网络课程的开发与应用的有关理论与方法,具有重要的意义。

1.1 网络课程的基本概念

网络课程是网络教学资源的一种重要类型。本节主要介绍网络课程的定义、特点及其构成。

1.1.1 网络课程的定义

网络课程是目前高等学校教学建设的基本内容之一,许多学校都在积极进行网络课程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的改革,努力开创高等教育的新局面。

根据全国信息技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教育技术分技术委员会制定的教育信息化技术

标准CELTS-41.1《教育资源建设技术规范》,网络课程就是通过网络表现的某门学科的教学内容及实施的教学活动的总和。它包括两个组成部分:按照一定的教学目标、教学策略组织起来的教学内容和网络教学支撑环境,其中网络教学支撑环境特指支持网络教学的软件工具、教学资源及在网络教学平台上实施的教学活动。

要理解网络课程的概念,首先要明确什么是课程?

我国著名的教育技术专家何克抗教授在“现代教育技术和优质网络课程的设计与开发”(《中国电化教育》,2004年第6期)一文中,在总结国内外众多相关的各种观点的基础上,从课程论的角度,提出如下关于课程和网络课程的定义:

课程是指为了达到—定的培养目标所需要的全部教学内容与教学计划。这里的教学内容是课堂教学、课外学习及自学活动的内容纲要和目标体系。在网络教学中,完整的教学内容主要是指教材(文字教材或电子教材)和相关的教学资源;教学安排则包括预先为讲课、自学、实验、辅导、答疑、作业、考试等各个教学环节拟定的具体内容和步骤。

网络课程是指在先进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与学习理论指导下的基于Web的课程,其学习过程具有交互性、共享性、开放性、自主性和协作性等基本特征。由于教学内容包含教学资源,所以网络课程通常包括教学资源在内。

1.1.2 网络课程的特点

根据上述有关网络课程的定义,网络课程除了应具备课程的一般特点和要求以外,它作为一种网络教学资源,还应具有开放性、交互性、共享性、协作性、自主性等方面的特点。

(1)交互性:网络课程具有良好的交互功能,能让学生在网络环境下进行人机交互学习。

(2)共享性:网络课程具有信息资源共享的特点,通过Internet,实现全球性的资源共享,为学习者提供方便、快捷、经济的资源共享方式。

(3)开放性:网络课程具有结构开放的特点,它不仅可以为学习者展示自身所蕴涵的固定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资源,还可以将链接扩展到整个Internet上与课程相关的资源,使学习者能够最大限度地全方位地获取所需的信息资源。网络课程的开放性使教师可以随时更新教学内容和教学信息,也使学习者可以对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资源进行重组和改造。

(4)自主性:网络课程具有自主学习的功能,使学习者按照一定的教学目标和要求,采取适当的学习策略,进行网上学习活动,并在网上进行自土学习评价,获得反馈信息。

(5)协作性:网络课程具有协作学习的功能,学习者可以不受时空的限制,不仅能够进行交流研讨,还可以利用适当的软件工具支持协同创作,使分布在不同地区的学习者与教师之间实现一对一、一对多、多对多的信息交流。

1.1.3 网络课程的构成

网络课程是学生利用网络进行远程学习的教材,在对大量国内外网络课程进行内容分析的基础上,结合网上教学的特点和人才培养的需要,网络课程应由如下几个系统构成:

(1)教学内容系统:包括课程简介、目标说明、教学计划、知识点内容、典型实例、多媒体素材等。

(2)虚拟实验系统:包括实验情景、交互操作、结果呈现、数据分析等。

(3)学生档案系统:包括学生密码、个人账号、个人特征资料、其他相关资料等。

(4)诊断评价系统:包括形成性练习、达标测验、阅卷批改、成绩显示、结果分析等。

(5)学习导航系统:包括内容检索、路径指引等。

(6)学习工具系统:包括字典、词典、资料库、电子笔记本等。

(7)协商交流系统:包括电子邮件、电子公告牌、聊天室、讨论室、教师信箱、问答

天地、疑难解答等。

(8)开放的教学环境系统:包括相关内容、参考文献、资源、网址的提供等。

也有的学者(刘志波、禹淑芳,2002年)提出网络课程是由自主学习、群体学习和教学管理三部分组成的。其中:

自主学习部分是指学习者通过与教学资源的交互来获取知识、建构自己知识体系的模块,它包括学习内容、认知工具和学习相关资源三部分,这些都是在教师精心教学设计下的结果。

群体学习部分是指学习者通过与他人的交流和协作来获取知识、意义建构的模块,它包括同步学习环境和异步学习环境。同步学习环境和异步学习环境又可以分为“教师指导下”的学习环境和“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环境。

教学管理部分是指教师实施、维护、管理网上教学的模块,比如学籍管理、学习者状况管理、网络课程升级、教师辅助教学工具等功能。自主学习部分和群体学习部分主要以学习者的“学”,教师的“引导”为中心,突出知识与能力的培养和情感的交流,而教学管理部分则主要以教师的“教学管理”为中心,突出教学管理与网络课程的维护。

1.1.4 网络课程的类型

根据网络课程的教学功能和结构内容的特点,网络课程可以分为基于教的网络课程、基于学的网络课程和“主导-主体”的网络课程三种类型。

1.基于教的网络课程

基于教的网络课程类似于早期的电视教学,不同的是早期的电视教学是学习者通过观看电视来进行远程学习的,目前基于教的网络课程是学习者通过观看网页来学习课程内容的,不同的是课程内容是通过网页浏览器播放,网页的左上方为教师的讲课录像,左下方为章节简介,右边为教师的讲稿内容,这类课程由于视频文件比较大,故适用于宽带上网的学生学习。

(1)基于教的网络课程的特点

基于教的网络课程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①它是一种传统的教学形式,教师和学生容易接受。

②结构化知识展示部分以教师的视频或音频信息+Web页面呈现。

③仅有结构化知识内容的学习,缺少个性化学习空间和协作交流空间。

④学生只能通过点击播放、暂停、停止按钮对网络课程进行学习过程的控制,没有其他额外的自主学习权利。

⑤学生常常消极被动地听讲,难以获取与教师面对面的沟通交流机会。

(2)基于教的网络课程的组成

基于教的网络课程结构简单,功能单一,通常由以下三个组成模块:课程名称、流式媒体、教学内容。

①课程名称。网页的最上方明确标明讲授网络课程的名称。

②流式媒体部分为教师的课堂录像,为了保持网络畅通,可以采取减少大量视频文件,只保留音频文件的方法。

③教学内容。网页的右边呈现的是与教师视频或音频信息对应的文字描述部分。学生不仅看到教师的讲课图像、听到教师讲课的内容,还可以看到所讲内容的文字描述形式。

2.基于学的网络课程

基于学的网络课程是完全以Web技术按照一定的教育技术规范来编写的多媒体网络

学习课程。这种网络课程为学生提供庞大的资源库、支持学生自主学习的个性化学习空间和一定的协商交流空间,其学习内容及学习形式灵活多样,适合于学生任何时候、任意地点使用网页浏览器自主学习。

(1)基于学的网络课程的特点

基于学的网络课程主要针对于成年人,他们具有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可以通过网络课程提供的大量相关资源、借助一定的协商交流工具实现自我提高。我们可以将基于学的网络课程的特点概括为以下几点:

①这是一种新颖的学习形式,比较适合于高等院校学生公共课学习或在职人员的继续学习。

②基于学的网络课程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庞大的资源库及个性化和协作化学习空间。

③学生有较大的学习控制权,可以根据个人的时间、学习基础自行安排相关内容进行学习。

④基于学的网络课程较少有教师的直接参与,教师对学生的指导多以E-mail或论坛形式出现。

(2)基于学的网络课程的组成

基于学的网络课程除提供网络课程完整的结构化知识展示内容外,还需要庞大的与网络课程内容相关的资源库的支撑,以及为学生提供个性化学习工具、协商交流工具和评价检测工具等。一般来讲,基于学的网络课程由以下六大组成部分:理论学习部分、资源学习部分、案例分析部分、学习导航部分、工具平台部分和评价检测部分。

①理论学习部分为网络课程结构化知识学习部分,一般以章、节、目的形式呈现。

②资源学习部分。基于学的网络课程需要庞大的资源库作支撑,学生除了学习理论知识外,还需要大量的拓展性学习资源。在基于学的网络课程中,资源学习部分通常是以资源库的形式呈现的,可以把资源分门别类设计成不同的类型,如参考文献、网址推介、优秀论文等。

③案例分析部分。在医学、管理学和其他应用性学科领域,案例学习历来被作为至关重要的教学方法。学生自主学习网络课程时,有必要为其提供一定的案例。通过学习和分析典型案例,提高自身对相关内容的深刻理解和领会。教育技术专家祝智庭教授在“教师教育网络课程的设计策略”一文中也谈到了网络课程的设计要“以案例学习为抓手”的观点。

④学习导航部分针对学生网络迷航而设计,主要包括学习路径指引和学习内容定位。

⑤工具平台部分包括个性化学习工具、协作交流平台、相关资源检索工具或与具体专业相关的工具软件。个性化学习工具如书签、笔记本和计算器等;协作交流平台如专题论坛、专家在线等:相关资源检索如网络课程资源库的资源检索等;与专业相关的工具软件等。

⑥评价检测部分包括形成性测试和总结性测试部分,分别针对学生在网络课程学习中和网络课程学习后的两种评价检测。

3.“主导-主体”的网络课程

“主导-主体”网络课程是指学生可以接受教师的实时面授教学,也可以通过局域网或互联网点播视频课程或网络课程学习,和教师通过互联网实时讨论、答疑的一种课程。

(1)“主导-主体”的网络课程的特点

①“主导-主体”网络课程是目前高等学校常用的一种网上课程。

②“主导-主体”网络课程除安排授课教师外,该类网络课程通常还配备有一名或数名网上辅导教师及各地服务站根据学生需求聘用的考前串讲、答疑辅导工作的教师。

③“主导-主体”网络课程中既有教师的面授教学,同时把网络课程作为课堂辅助教学使用和课后巩固复习使用。

④“主导-主体”网络课程中学生除进行自主学习、与同学、辅导教师交流学习外,还会有与授课教师面授辅导或视频辅导的机会。

(2)“主导-主体”的网络课程的组成

“主导-主体”的网络课程除需要具备基于学的网络课程的组成模块外,还要在一定程度上突出教师的指导作用,为此,基于“主导-主体”的网络课程还需要添加以下几个模块:

①教师视、音频信息。这里教师的视、音频信息是指网络课程关键环节的指导信息(如学习指南部分、章节概述部分等),并非整门网络课程结构化知识展示全部的视音频信息。在适当的位置设置教师视、音频信息,学生“亲闻其声,亲观其貌”,其效果要比单纯的文本结构化知识展示要好。此外,在关键环节提供一定量的教师视、音频信息能够拉近师生距离,产生亲切感。

②网上值机辅导教师类似虚拟辅导教师,其职责是经常或定期登录网络课程交流园地,及时发现并解答学生在网络课程学习过程中出现的疑难问题,同时在学生学习过程中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保证学生以饱满的热情和不懈的努力学习网络课程。

总之,网上值机辅导教师在授课教师和学生之间起桥梁纽带的作用,同时对学生有一定的情感激励作用。

③教师面授、视频辅导。为了体现授课教师对学生的指导作用,仅有网上辅导教师的平时辅导和情感激励还是不够的,一个学期中,还需要安排授课教师面授或视频辅导的机会。

1.2 网络课程的现状分析与发展研究

近年来,高等学校的网络课程建设不断开展,随着“新世纪网络课程建设工程”、“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网络课程开发重大项目”等的实施,特别是最近教育部组织的几次网络课程质量认证活动,大大推动了网络课程的建设。因此,开展对网络课程的现状分析与发展研究,是十分有意义的研究工作。

1.2.1 网络课程的现状与发展分析

1.网络课程的研究现状

网络课程的研究内容主要是有关网络课程的设计与开发;网络课程的教学应用模式单一,主要是学科的课堂辅助教学;网络课程的评价研究日益受到重视,而关于网络课程具体的维护与管理方法,还有待于进一步进行研究。详细情况如下:

(1)对网络课程的开发偏重技术应用而忽视理论指导。目前,关于网络课程的研究主要涉及具体的技术及其在课程开发中的应用,而有关的理论探讨的文章比较少。在高校的网络课程评审中,也发现一些网络课程由于缺乏理论指导,存在不少问题,如教学目标不明确、课程结构不完整、课程内容是教学过程或教案的简单搬家等。

(2)网络课程设计方法的研究缺乏理论深度。对网络课程的教学设计主要停留在主要模块的设计,缺乏进一步细化和深入的探讨。如在教学策略设计上,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网络课程的动机;在教学活动设计上,如何发挥教师在网络课程中的指导性作用;在教学评价设计中,如何体现它对教学进程的调控等,都值得我们去研究。

(3)网络课程的教学应用研究缺乏科学研究方法的指导。关于网络课程教学应用的文章不少,但围绕一门完整的网络课程,采用科学的研究方法,系统地进行教育教学应用的文章就不多,仅占很小的比例。对有关的文章进行内容分析可以发现,在网络课程的应用中,目前许多高校的应用形式是教师课堂辅助教学、学生课后自主学习、远程课程教学,这些应用形式缺乏从教学模式的改革方面进行研究和探索;在研究过程中,也只强调网络课程作为一种教学资源加以应用,而忽略了科学研究方法的指导,影响研究结果的量化和科学化。

(4)网络课程的评价研究日益受到重视。近年来,随着“新世纪网络课程建设工程”的启动和实施,以及最近几次教育部组织的大型网络课程质量认证活动,全国各大高等院

校和网络教育学院都加大力度推行网络课程的建设。与此同时,网络课程的质量评测问题也受到高度的关注。网络课程既不是简单的电子教材,也不是一般的CAI课件,对网络课程的评价要考虑其特殊性,重新建立网络课程的评价指标体系。对网络课程的教学应用过程的评价也不能盲目遵循传统的课程教学评价标准。目前,许多专家正在极力从理论和实践的层面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网络课程的评价指标体系和质量认证标准,提高网络课程的建设水平。关于网络课程的管理在《新世纪网络课程建设工程的项目管理办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8月)中提出了一些宏观管理办法。而关于网络课程具体的维护与管理方法,还有待于进一步进行研究。

(5)开发平台的研制具有一定的局限性。随着Internet的普及,国内外研究机构已作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如美国IBM Lotus的Learning Space、美国Asymetrix公司的Aspene- Learning平台、新加坡的DRML教学资源管理应用平台和国内北京师范大学研制的新叶远程教学支撑平台等。这些研究成果(产品)往往都是在某些方面取得突破,但都还不是十分成熟的产品,尤其是网络课程的开发与应用方面,与之相关的产品都是处在探索阶段。 2.网络课程的发展趋势

随着对网络课程的研究与实践的不断深入,网络课程在理论指导、教学应用、效果研究、评价管理、开发平台等方面将呈现出新的特点:

(1)在理论指导方面,强调教学系统设计理论的应用。

(2)在教学应用方面,强调教学模式的探索和研究。如利用网络资源主动学习模式、利用虚拟情境探究学习模式、利用通信工具协商学习模式等的研究。

(3)在效果研究方面,强调学生对课程的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信息素养的提高等方面。

(4)在评价管理方面,强调科学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和应用。

(5)在开发平台方面,强调操作简便、学科特点突出,能提供开放性、协作式功能的开发平台的研制。

1.2.2 网络课程建设与实施的问题分析

网络课程的建设与实施对推动高等教育改革和远程教育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网络课程是高等教育和远程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教学资源之一,其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了教学效果的高低。如果我们不正视网络课程在设计、开发、应用、管理和评价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加以防范和改进,不仅会影响网络课程的质量,而且还会阻碍网络教育教学应用的发展。从当前现状的分析,网络课程的建设与实施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网络课程的设计与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网络课程缺乏对知识学习的指导设计,学习功能不强,从而影响了网络课程的教学性和学习性。由于大部分网络课程没有遵循《规范》进行设计与开发,由此导致网络课程的可用性和共享性差。此外,教师工作量加大、学校领导缺乏重视是网络课程在设计与开发过程中遇到的最大问题。

因此,我们一方面要加强教学系统设计理论和、《规范》的学习,从而提高网络课程的实用性。另一方面要根据具体学科内容,设计强大的学习功能,以增强网络课程的学习性。此外,学校领导应该对参与网络课程建设和实施的工作人员在物质与精神上给予足够的重视和关心,以激发他们工作的积极性和动力,保证网络课程建设的质量。

2.网络课程的教学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网络课程的教学效果总体来说还是不理想的。绝大多数人都对网络课程的教学效果持一般态度。在运用网络课程进行教学时,教师普遍感到最大的问题在于缺乏自动答疑系统和协作学习平台的支持,从而限制了教学活动和学习活动。

因此,我们一方面要对有关影响网络课程教学效果的因素进行深入分析与研究,为

提高网络课程的教学效果提供科学有力的决策依据。另一方面应该加强对性能齐全、功能强大的学习平台和系统工具(如协作学习平台、答疑系统、测试工具等)的设计与开发,以便更好地支持网络教学活动和学习活动。

3.网络课程的管理与评价中存在的问题

网络课程在管理过程中遇到最棘手的问题就是服务器的安全性和稳定性的问题。网络课程的评价欠缺,没能够得到充分的重视。普遍认为缺乏统一、适用的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内容难以确定是网络课程评价面临的最大的问题。

因此,我们一方面要加强服务器的性能,提高后期管理的效率。另一方面要进一步加强对网络课程评价的研究,尤其是建立和应用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

通过对网络课程的建设与实施问题的分析,引发人们对网络课程设计、开发、应用、管理和评价出现问题的思考和分析,提高网络课程的建设质量和实施效果,从而加快教学信息化、网络化的进程。

1.2.3 网络课程的系统研究与支撑平台的开发

根据上述对网络课程的研究现状与发展的分析,为全面提高网络课程的开发质量和应用水平,需要对网络课程进行系统研究,必须开展相关的网络课程支撑平台的开发工作。

网络课程的系统研究是指对网络课程的设计、开发、应用、评价、管理等方面进行的研究。网络课程支撑平台是在研究与分析网络课程的基础上,根据教学设计理论和网络教学特点建立起来的网络课程开发与应用系统软件。这种网络课程支撑平台可以针对不同性质学科的特点,将学科的教学模式抽象为多个可以直接套用的模板,让非计算机专业的普通教师能够方便地构建网络课程的相关内容。此外,这一平台还提供完善的教学应用功能,如教学评估、协作交流、教学资源管理等。

1.研究意义

网络课程作为一种重要的数字化学习资源,如雨后春笋,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趋势,它作为高等学校教学资源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推动我国远程教育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等方面的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对网络课程的设计、开发、应用、评价、管理等方面进行系统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1)开展网络课程的系统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网络课程不是电子教材或电子教案的简单搬家。一门完整而又优秀的网络课程除了在网上展示结构化的知识内容外,更要发挥网络即时交互、资源共享等特性,还要进行实时讲座、实时答疑、协作式解决问题、探索式解决问题、学习论坛等教学活动的设计与实施。网络课程也不同于一般的多媒体教学软件。多媒体教学软件展示的是封闭式的知识结构,一经制成,不再修改变动。但目前许多网络课程的制作人员均未意识到这些。因此,深入开展网络课程的系统研究,探索网络课程的设计理论、开发方法、应用模式、评价体系、管理形式等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

(2)构建网络课程支撑平台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网上交互式的程序设计,是一般非计算机专业教师所难以做到的。所以构建易于操作使用的网络课程支撑平台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通过网络课程支撑平台使用,让普通教师能够针对不同性质学科的特点,方便地构建网络课程的结构和内容,降低网络课程开发对教师计算机技能的要求。

2.研究内容

开展网络课程的系统研究,主要内容包括:

(1)网络课程的设计理论与方法;

(2)网络课程的开发过程与步骤;

(3)网络课程的教学应用模式与效果分析,包括网络课程的应用模式、教学活动组织

形式、教学效果的评价(如学生的学习特点、信息素养的培养等);

(4)网络课程的评价指标体系与管理形式,包括网络课程的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网络课程的维护与管理办法等;

(5)开放协作式网络课程开发与应用平台的研制,本平台主要在网络课程的开发方式和教学设计方面取得突破,在技术上采用B/S结构,可以跨平台运行(支持Linux和Windows),具有全动态化的教学内容创建机制。

在这种平台研制中,要解决的关键技术有:①具有适应性的网络课程教学模型的研究与建立;②自适应学习策略选择机制的实现;③开放协作式课程开发模型的构建与实现。

3.研究目标

通过以上几方面的研究工作,实现如下的研究目标:

(1)形成网络课程的设计理论与方法;

(2)建构网络环境的课程新型教学模式;

(3)建立网络课程的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探索网络课程的维护与管理办法;

(4)研制出开放协作式的网络课程开发平台。

4.实践意义

(1)提高网络课程的制作质量

本课题的研究为网络课程的建设提出了新的观点,开辟了新的思路,有利于网络课程整体水平的提高。

(2)提高网络课程的开发效率

开放协作式网络课程开发平台的应用,大大降低了网络课程的开发成本,提高了网络课程的开发效率与开发质量。

(3)加快高校教学资源的信息化、课程教学的网络化

本课题的研究与实践,将大力促进远程教育和学校教学信息化的发展,加速高等学校信息化工程的进程。

1.3 网络课程的开发流程

1.3.1 网络课程的开发意义

当前,在高等学校大力开发网络课程具有如下三方面的目的。

1.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需要

发展现代远程教育,构建终身学习体系是教育信息化的一项重要任务。现代远程教育是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而产生的一种新型教育方式。教育部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决定,实施“现代远程教育工程”。通过该工程的实施,可以有效地发挥现有各种教育资源的优势,符合世界教育发展的潮流。而实施现代远程教育工程,需要开发大量的网络课程。

2.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的需要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面对新的形势,我们的教育观念、教育体制、教育结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相对滞后,因此,必须改革传统的课程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借助多媒体技术和网络通信技术等,探索新型的课程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

3.创新人才培养的需要

创新人才的培养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点,创新人才的特征主要体现在如下几方面:①具有创新意识,创新意识即引起某种创造动机所表现的创造意向和愿望。②具有创造性思维,它具有如下的特征:思维方式的求异性;思维状态的主动性;思维结构的灵活性;思维运行的综合性;思维进程的突发性;思维表达的新颖性。③具有创造能力,学

生的创造能力需要具有如下基础:良好的思想素质;扎实的文化知识;一定水平的信息能力。创新人才的培养,必须依靠现代技术手段的应用,而网上教学具有学习资源丰富、学生兴趣浓厚、操作使用方面、交互性强等特点,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求异思维,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1.3.2 网络课程的开发过程

网络课程是通过网络表现的某门学科的教学内容及实施的教学活动的总和。根据教学软件设计与开发过程的一般规律,结合网络课程的特点和开发实践经验,可以归纳总结出网络课程开发的一般过程。

网络课程开发的过程如图1-1所示,它包括确定教学大纲、确定教学内容、系统总体设计和网络课件原型设计、脚本编写、素材准备、课件开发、教学环境设计、教学活动设计、课程试用与评价及修订等多个步骤。当然,不同的设计和开发人员可能在具体环节上会根据自身的特点而有所不同,图中所描述的是网络课程设计开发的一般过程。

图1-1 网络课程开发的一般过程

1.确定教学大纲

网络课程的教学大纲跟普通教学大纲一样,是以纲要的形式规定出学科的内容、体系和范围,规定课程的教学目标和课程的实质性内容,是编写网络课程内容的直接依据,也是检查教学质量的直接尺度。它对网络教学工作具有直接的指导意义和价值。

2.确定教学内容

开发网络课程,首先要分析网络教学对象的特征和需求,明确网络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内容应该具有科学性、系统性和先进性,教学内容的表达形式应该符合国家远程教育资源建设规范。

3.系统总体设计与网络课程原型实现

系统总体设计是形成软件系统设计总体思路的过程,软件设计过程所要遵循的所有原则,都要在这一阶段得到充分体现。作为完整的网络课程,应具有通常所要求的一般模块和栏目。但根据每门网络课程的教学对象和教学目标不同,可以突出网络课程某方面的特点,并在教学功能上有所体现。要确定网络课程的主要教学模块,建立各模块之间的关系,从而形成网络课程的系统结构。

选择一个相对完整的教学单元,设计出一个教学单元的网络课程原型,通过原型设计,确定课程的总体风格、界面、导航风格、素材的规格及脚本编写的内容。原型实现后,应在一定范围内征求意见,尤其是征求学生的意见,并根据征求的意见进行修订,以减少后续开发过程中修订的工作量。在进行总体设计时,应当特别注意教学设计、内容组织、内容表现与内容导航等方面的设计工作。

4.脚本编写

脚本编写必须根据网络学习的特点,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指导下,对每个教学单元的内容及其安排以及各单元之间的逻辑关系进行教学设计,并写出相应脚本。脚本的编写应该由经验丰富的专业课教师完成,脚本中必须显示学生将要在计算机上看到的细

节。脚本设计在网络课程的设计开发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既是设计阶段的总结,又是开发和实施阶段的依据。

5.素材准备

根据脚本的要求准备所需要的素材,特别是多媒体素材,如声音、视频素材等。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准备的材料一定要严格遵循国内外规定的学习资源素材标准,如素材的格式、素材的版权、素材的相关信息等。

6.网络课程开发

根据脚本提供的要求和建议,参考开发的软件原型,通过网络课程开发工具(例如Dreamweaver,ASP等)进行集成,或者直接采用网络课程平台软件(例如WebCT,Learning Space等)进行集成,从而形成网络课程。完成网络课程的制作以后,还要编写相应的标准化文档。例如,根据国际学习资源标准的要求,在材料中指出课程的使用对象、使用情境、使用方法、课程中的内容特点及配套材料等。

7.教学环境设计

网络课程的基本教学环境包括与课程学习直接有关的课程大纲、练习题、答疑系统、课程学习讨论系统、作业提交与管理系统等。这里的教学环境设计主要是在统一的教学支持平台下的教学内容的设计,而不是网络课程本身的设计。

8.教学活动设计

从网络课程的概念也可以看出:教学活动是网络课程的核心内容。网络教学活动设计主要是针对相关学习内容和学习对象设计相应的教与学策略和模式,以便能够更好地支持教学的有效实施。

9.系统试用与评价

整个网络课程的设计与开发完成之后,就进入了试用期,测试系统性能并对系统进行专业评测,给出评价及修改意见,以便进一步修订系统功能和提高网络课程的质量和水平。

练习与思考

1.简述网络课程的定义和基本构成。

2.试述网络课程开发的一般流程。

3.试述网络课程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计算机网络原理》课程简介

《计算机网络原理》课程简介 (ComputerNetworkPrincip1e) 总学时:72学时理论:62学时实验(上机、实习等):10学时 学分:4.5 课程主要内容: 本课程主要介绍计算机网络的发展过程、数据通信基础、网络通讯协议、局域网络存取控制技术,典型计算机网络、计算机网络互连和计算机网络的应用等内容。重点掌握部分是OSI/ISO 参考模型及相关网络通讯协议、局域网络存取控制技术和典型计算机网络及技术,其余部分为一般性介绍。 1、计算机网络在信息时代中的作用 知识点:有关术语、分层次的计算机体系结构、开放系统互连参考模型、参考模型中重要概念、开放系统互连环境。 2、物理层 知识点:计算机网络中物理层知识、有关术语、接口特性、传输媒体、信道容量、数字传输与模拟传输、常用的物理层标准等内容。 3、数据链路层 知识点:计算机网络中数据链路层知识、有关的术语、协议、算法、停止一等待协议、连续ARQ协议、选择重传ARQ协议、滑动窗口概念、以及面向比特的链路控制规程HD1C等内容。 4、网络层 知识点:计算机网络中网络层的有关知识、有关术语、协议、算法、虚电路服务、数据报服务、路由选择、结点查找表建立、最短通路路由选择算法、分布式路由选择算法、按级进行流量控制的方法、帧中继、网络互连的基本概念、OS1的互连网协议、Internet的互连网协议IP、IP数据报格式、IP地址及转换、ICMP协议等内容。 5、运输层

知识点:计算机网络中运输层知识、有关术语、OS1运输协议、算法、运输层在OS1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TCP/1P体系中的运输层、UDP、TCP有关格式、计算机网络的性能等内容。 6、应用层 知识点:计算机网络中会话层、表示层及应用层知识、有关层次的功能作用等,特别是应用层中各种协议的功能、对TCP/IP体系中DNS›FTP、TE1NET、SMTP、TFTP、以及HTTP协议等内容应重点掌握。 7、网络安全 知识点:本章介绍性略讲。主要是网络安全在网络应用中的重要作用。其原理和详细内容在“计算机网络安全”课程中讲解。 8、因特网上的音频族频服务 知识点:本章介绍性略讲。主要是介绍音频、视频等新型的网络应用业务,及在网络应用中的重要作用。其原理和详细内容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课程中讲解。 9、无线网络 知识点:本章介绍性略讲。主要是计算机网络的新型发展方向:无线网络,及其在边缘网络接入中的重要作用。其原理和详细内容在《无线网络》课程中讲解。 10›下一代因特网 知识点:本章介绍性略讲。主要是计算机网络的新型发展方向:NGNo其原理和详细内容在《Internet技术及其应用》课程中讲解。 先修课程: 《数据通信原理》。 适用专业: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教材: 谢希仁编著.《计算机网络》(第5版).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8 教学参考书: [11AndrewS.Tanenbaum.《ComputerNetworks》(影印版).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

(新)计算机网络(原理)教学大纲

《计算机网络(原理)》教学大纲 一、课程概述 《计算机网络》课程是当今计算机科学领域最重要的分支学科之一,它是研究计算机连结成网络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手段,使计算机能够互联成网,进而实现计算机之间的软硬件资源共享、计算机之间信息的互通、实现数据的分布式存储和任务分布式处理。在这基础上实现各种计算机网络应用,研究如何利用现有计算机网络协议实现各种新的应用,并为新的网络应用开发出新理论和新协议,对网络协议及网络性能进行改进和提高。当今是信息网络化时代,因此这门学科其重要性是毋用置疑的。《计算机网络》课程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和计算机应用专业的核心主干课程,它与《计算机组成原理》、《操作系统》、《计算机导论》、《编程基础》紧密关联,且比《计算机组成原理》和《操作系统》高一层次,与这两门科同等重要。因为计算机网络是建立在计算机硬件的体系结构和软件的操作系统之上,所以必须以《计算机组成原理》和《操作系统》作为前导课程。又因为《计算机网络》学科的内容随计算机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而有非常大的变化,出现了很多新的内容和新的分枝课程,分枝出计算机网络的其它课程,如《局域网技术》、《广域网技术》、《Internet与Intranet》、《网页制作和网站组建》、《网络应用编程》、《多媒体网络技术》、《网络安全技术》、《网络信息安全》、《网络工程》、《网络系统集成与管理》等。这些课程有些是内容相对陈旧,有些有内容上的重复,总体上计算机网络课程和内容可分为五部分:(1)《计算机网络原理》或《计算机网络》,主要内容是计算机网络分层的体系结构,ISO的七层模型,计算机网络中的基本概念,计算机网络功能实现的原理,TCP/IP协议,应用层的协议及实现原理,网络安全的基本常识等。(2)《网络系统集成与管理》、《网络的组建》或《网络工程》:主要内容是网络工程,网络系统的规划、设计与实现,网络设备(交换机、路由器、服务器等)的安装与配置,网络的布线,网络操作系统选定与服务的安装与配置,网络安全配置等。(3)《网站的建设、管理与维护》:主要内容如何建立企业的信息服务,如何提供WWW、FTP、EMAIL、VOD和数据库等网络服务,并对这些服务进行设置与管理,制作WEB网页与发布,以及制作WEB网页的技术和方法(ASP、JSP、PHP、各种网页制作工具的软件)。(4)《网络编程》:主要内容是使用SOCKET技术进行编程,实现各种网络功能,或使用JAVA 进行编写网络程序。(5)《网络安全》、《网络信息安全》或《网络信息安全技术》:主要内容是网络信息安全的重要性,

网络互联技术与实践唐灯平第2版教学大纲

《网络互联技术与实践》(第2版)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简介: 本课程为江苏省在线开放课程2018-2019年度立项建设课程,并于2023年认定为江苏省首批一流本科课程,2023年认定为第二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本课程培养学生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能力,实践验证理论,理论促进实践。主要内部包括:作为网络互连技术基础的网络互联设备、互联介质介绍。作为网络互连技术基础的网络设备基本配置。通过交换机路由器技术来讲解整个网络互连过程,其中交换机技术包括交换机广播隔离技术,交换机网络健壮性增强技术等;路由器技术包括路由技术,直连路由与静态路由技术,常见的动态路由协议;另外包括三层交换以及V1AN间通信等;连接互联网技术NAT技术以及访问控制列表AC1技术。最后通过大型校园网组网技术来整个前面学过的知识。所有实践项目均以思科网络设备为例,并通过思科虚拟仿真软件PaCketTraCer进行。本课程适合高等院校计算机、网络工程、物联网工程专业高年级专科生或应用型本科生学习,同时适合社会在职人员再培训学习。 本课程具有以下特点: (1)激发学生爱国热情,揭示发达国家信息领域核心技术对我国的技术封锁,努力解决卡脖子问题 (2)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理论验证实践,实践促进理论 (3)每个实践项目都有详细的配置过程以及具有相关命令行的解释 (4)以校园网组建这一大型网络互联项目为依托,贯穿整个课程 (5)课程提供一定数量的课外实践题目,采用课内外结合的方式,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使得学生能够满足当前网络工程相关行业的需求。 二、教学目标与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对计算机网络组网,网络互联有一个系统的、全面的了解;掌握交换机路由器的基本配置,掌握交换机特性,以及V1AN技术,不同V1AN间通信,掌握直连路由,静态路由技术,默认路由,动态路由协议RIP,OSPF,EIGRP,同时掌握访问控制列表,以及网络地址转换技术,为学习其他课 程以及从事计算机网络的研究、开发、管理和使用打下坚实的基础 1、掌握网络互联技术基本概念,网络设备基本特征

第1章 网络课程概述

第1章网络课程概述 本章学习要点: 1.理解网络课程的定义、特点与类型 2.了解网络课程的现状分析与发展研究 3.掌握网络课程的开发流程 随着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以网络为基础的现代教育手段将得到广泛应用,这对培养21世纪的新型人才和大规模进行劳动力培训将起积极的促进作用。 网络应用于教育领域,使教育信息的传播方式发生了改变,从而促使教育理念、教育模式、教学方法等发生极大的改变。网络应用于教育领域,不仅给人们提供了便捷的学习机会、丰富的教学环境和教学资源,而且使学习活动更加自主化、个性化。网络应用于教育领域,传统的教学时空观将被打破,教学内容和教学体系的更新步伐将日益加快。一个开放的、多元的国际性互联网络,将不断地给各学科体系带来新的发展,教师和学生将随时获取学科前沿及其发展的最新知识信息和学术动态,教学内容的时代性、现实性、针对性将越来越强,教学体系将具有更强的开放性、整合性和生命活力,它将有助于拓宽师生的学术视野,迅速提高教学和科研的质量、水准和效率。 因此,利用目前高等学校拥有的网络教室、校园网和Internet等环境,开展基于网络课程的教学改革与教学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 根据教育部“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教高[2003]1号)的精神,精品课程建设是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精品课程是具有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等特点的示范性课程。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高等学校要进一步更新教育观念,提高对人才培养质量重要性的认识,加大教学过程中使用信息技术的力度,加强科研与教学的紧密结合,大力提倡和促进学生主动、自主学习,改革阻碍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不合理机制与制度,建立各门类、专业的校、省、国家三级精晶课程体系。精品课程建设的基础就是网络课程的开发与应用,因此,开展网络课程的开发与应用,将为高校培育一大批国家级和省级的精品课程。2005年,教育部发出“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教高200511号)中要求“按照教育规律和课程特点,推动多媒体辅助教学,不断提高教学效果。国家重点建设的高等学校所开设的必修课程,使用多媒体授课的课时比例应达到30%以上,其他高等学校应达到15%以上”的精神。通过网络课程的开发与应用研究实践,可以培养一支具有时代特色的、熟悉信息化教学环境的教师队伍,促进高校教师的信息素养、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的提高。 由于网络课程与一般的多媒体教学软件或网络教学资源的使用环境、结构功能和教学作用不同,因此,探索和研究网络课程的开发与应用的有关理论与方法,具有重要的意义。 1.1 网络课程的基本概念 网络课程是网络教学资源的一种重要类型。本节主要介绍网络课程的定义、特点及其构成。 1.1.1 网络课程的定义 网络课程是目前高等学校教学建设的基本内容之一,许多学校都在积极进行网络课程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的改革,努力开创高等教育的新局面。 根据全国信息技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教育技术分技术委员会制定的教育信息化技术

第1章计算机网络概述

第一章计算机网络概述 教学内容: 1.1 计算机网络的发展 1.2 计算机网络的定义与组成 1.3 计算机网络的功能和应用 1.4 计算机网络的拓扑结构 1.5 计算机网络的分类 教学重点:计算机网络的拓扑结构 计算机网络的功能和应用 教学难点:计算机网络的功能和应用 教学时间:4学时

课程性质:计算机网络技术,以及相关的基础内容。 基本理念:网络技术主要是以硬件和协议分析,以及相关的通信技术,网络互连和数据安全等各个方面的学习。教学思路:基础知识主要是以讲解为主,并通过例子加深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内容目标:本章是要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网络的发展和定义,以及相关功能和拓扑结构的掌握。 实践分析:通过讲解和相似的例子比较分析,让学生能生动掌握相关知识。 问题思考:对一些重要的内容,对学生提出问题,使他们能够自己思考理解。 具体问题:1、计算机网络的功能是什么? 2、常见的网络拓扑结构有哪些? 3、计算机网络的分类方式有哪些? 4、谈谈网络对你生活的影响。

第一章概述 【以公路交通网络为例子,简单说明计算机网络工作的特点】 第一节计算机网络的发展过程 计算机网络就像在计算机与计算机之间建起的一条条高速公路,使得各种信息在上面快速传递,这种信息高速公路网遍及世界各地,使得信息无所不在。现在人们的生活、工作、学习和交往都已离不开计算机网络,已渗透到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 以因特网(Internet)为代表的计算机网络发展迅猛,计算机网络在现代信息社会中起到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它突破了时空的限制,使人们能够轻松进行全球范围内的电子信息通信。 现代计算机网络的概念,以及计算机网络概念的发展。 通信与计算机的结合计算机网络的产生。 计算机网络涉及到通信与计算机两个领域。计算机与通信日益紧密的结合,已对人类社会的进步做出了极大的贡献。 计算机与通信的相互结合主要有两个方面: 一方面,通信网络为计算机之间的数据传递和交换提供了必要的手段; 另一方面,数字计算技术的发展渗透到通信技术中,又提高了通信网络的各种性能。当然,这两个方面的进展都离不开人们在半导体技术上取得的辉煌成就。

第一章-信息技术课程发展概况

第一章-信息技术课程发展概况信息技术课程发展概况 信息技术课程在当今科技高度发展的时代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人们对数字化和信息化需求的增加,信息技术课程已经成为教育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本文将探讨信息技术课程的发展历程、目标和应用领域。 一、发展历程 信息技术课程的发展始于20世纪中叶。最初,它主要关注计算机技术和编程知识。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进步,人们开始意识到信息技术的潜力和广泛应用的需求。于是,课程开始增加其他内容,如网络技术、多媒体设计和数据库管理等。现如今,信息技术课程已经涵盖了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现代科技领域的内容。 二、目标 信息技术课程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各种信息技术工具和技能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学习信息技术课程,学生可以获得以下几方面的能力: 1. 数字素养:学生可以熟练使用计算机和其他电子设备,了解互联网的基本原理,学会有效利用信息资源。 2. 信息处理与分析能力:学生可以从大量的信息中筛选出有用的信息,并进行分析和归纳,以支持决策和解决问题。

3. 创新思维:学生可以通过信息技术课程培养创造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对新兴科技的理解和应用。 4. 社交与合作能力:学生在信息技术课程中可以学会合理使用社交媒体工具,进行信息分享和团队合作,培养与他人有效沟通的能力。 以上目标不仅适用于基础教育阶段,也包括了终身学习的要求。 三、应用领域 信息技术课程的应用领域非常广泛。它不仅是高科技产业的基础,也渗透到了其他行业和生活的方方面面。以下是一些信息技术的应用领域: 1. 商业和管理:企业需要信息技术来管理他们的数据、市场营销和客户关系。 2. 医学和健康保健:信息技术在医学诊断、病历管理和远程医疗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3. 教育和培训:信息技术已经成为教育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改善教学方法和学生学习体验。 4. 娱乐和文化:数字媒体和虚拟现实技术为娱乐和文化行业带来了全新的体验和商机。 5. 交通和物流:信息技术在交通管理、物流运营和智能运输系统中发挥着关键作用。

网络营销课程介绍

网络营销课程介绍 网络营销课程介绍 第一章:课程概述 1.1 课程简介 在这个数字化时代,网络营销已成为各类企业获取用户和促进 销售的重要手段之一。本课程旨在向学员介绍网络营销的基本概念、策略和技巧,帮助学员掌握如何利用网络平台进行市场推广和品牌 建设。 1.2 学习目标 本课程的学习目标包括: - 了解网络营销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 掌握网络营销策略的制定和执行方法 - 学会利用社交媒体和搜索引擎优化提升品牌曝光度 - 熟悉网络广告投放与监测 - 掌握网络口碑营销和在线用户关系管理 第二章:网络营销基础知识 2.1 网络营销定义与发展趋势

- 网络营销的概念和作用 - 网络营销的发展历程和趋势2.2 目标市场与竞争分析 - 定义目标市场 - 进行市场细分和定位 - 竞争分析方法和工具 2.3 市场调研与用户洞察 - 市场调研的重要性 - 市场调研方法和工具 - 用户洞察的意义和获取方法第三章:网络营销策略 3.1 营销目标设定 - 确定营销目标的重要性 - 设定SMART目标的原则和方法3.2 营销策略制定 - SWOT分析法 - 4Ps营销模型

- 不同渠道的营销策略 3.3 营销传播策略 - 整合营销传播策略 - 广告传播策略 - 公关传播策略 - 促销传播策略 第四章:社交媒体营销 4.1 社交媒体平台概述 - 主要社交媒体平台介绍 - 各社交媒体平台的特点和目标用户群4.2 社交媒体内容策略 - 内容创作原则和策略 - 社交媒体营销案例分析 - 社交媒体运营与数据分析 第五章:搜索引擎优化(SEO) 5.1 SEO概述 - 搜索引擎优化的定义和作用

《网络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

《网络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 《网络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概述 《网络经济学》是高等教育学院开设的一门专业课程,旨在帮助学生了解和理解网络经济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以及网络经济对传统经济学的挑战和影响。本课程结合理论和实践,通过课堂教学、案例分析和实验操作等多种方式,使学生掌握网络经济学的核心知识和技能。 二、课程目标 1、理解网络经济的基本概念和原理,掌握网络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2、分析网络经济的市场结构、竞争和合作模式,掌握网络经济下的企业策略。 3、了解网络经济下的创新和创业模式,掌握创新和创业的策略与方法。 4、理解网络经济对传统经济学的挑战和影响,掌握网络经济学的理论体系。 三、课程内容

1、网络经济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网络经济的市场结构与竞争模式 3、网络经济下的企业策略与组织设计 4、网络经济下的创新与创业 5、网络经济对传统经济学的挑战和影响 四、教学方法 1、课堂讲解:讲解基本概念和理论,引导学生理解网络经济的基本原理。 2、案例分析:通过典型案例分析,引导学生掌握网络经济学的应用方法。 3、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网络经济的实际问题。 4、实验操作:进行实验操作,帮助学生掌握网络经济学的实践技能。 五、实践环节 1、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了解网络经济的发展状况。 2、安排学生进行实验操作,掌握网络经济学的实践技能。

3、引导学生进行课题研究,深入探讨网络经济的实际问题。 六、课程评估 1、课堂表现:考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情况和参与度。 2、作业:布置相关作业,要求学生按时提交。 3、期末考试:通过期末考试检验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掌握情况。 七、教学大纲表格 以下为《网络经济学》课程的教学大纲表格: 八、教学大纲详细说明 1、第一章:网络经济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1)网络经济的定义和特征;(2)网络经济的发展历程;(3)网络经济的基本原理,如梅特卡夫定律、摩尔定律等。 教学方法:课堂讲解、案例分析。 实践环节:组织学生前往典型网络企业进行实地考察,了解网络经济的发展状况。 2、第二章:网络经济的市场结构与竞争模式 (1)网络经济的市场结构特征;(2)网络经济的竞争模式;(3)

数据库管理网络课程设计

数据库管理网络课程设计 一、课程概述 数据库管理是指对数据库系统进行规划、创建和维护的一系列活动。本课程旨在教授学生数据库管理的基本理论和技术,使其能够在实际 工作中独立设计和管理数据库系统。 二、课程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能够: 1. 理解数据库管理的概念和原理; 2. 掌握数据库系统的设计和规划方法; 3. 学会使用SQL语言进行数据库操作和管理; 4. 掌握数据库性能调优和故障处理技巧; 5. 了解数据库安全性和备份恢复策略。 三、课程内容 1. 数据库管理基础知识 - 数据库管理概述 - 数据库体系结构 - 数据模型和数据结构 2. 数据库设计与规划

- 数据库需求分析 - 实体关系模型设计 - 数据库范式理论 3. SQL语言基础 - SQL语句的基本结构 - 数据表的创建和修改 - 数据的插入、更新和删除 - 查询语句的编写和优化 4. 数据库性能调优 - 数据库索引设计和优化 - 查询执行计划的分析和优化 - 数据库缓存和存储管理技术5. 数据库安全与备份恢复 - 数据库权限管理 - 数据库脆弱性和安全策略 - 数据库备份和恢复策略四、教学方法

本课程采用线上网络授课的形式进行,教师通过教学平台提供课程 内容和学习资源,学生通过网络登录学习平台进行学习。 1. 视频课件 教师将录制数据库管理相关的视频课件,学生可以随时在线观看。 2. 讨论与互动 学生可以通过在线讨论区提问、回答问题,与教师和其他学生进 行交流与互动。 3. 实践操作 学生将在虚拟数据库环境中进行实践操作,练习SQL语句编写和 数据库管理技术。 五、考核方式 本课程采用综合评价的方式进行考核。 1. 课程作业 学生需完成一系列数据库设计和管理的作业,包括数据库设计方案、SQL查询语句等。 2. 期末项目 学生将通过一个综合项目来综合运用所学的数据库管理技术,设 计和实现一个完整的数据库系统。 六、参考教材

陕西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术

陕西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术有电子书每章有学习目标

《现代教育技术》网络课程简介 课程概述: 《现代教育技术》是高等师范院校教育技术学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是高等师范院校其它专业的公共课,是教师必修的一门课程。本课程旨在提高广大师生在信息时代教育技术学的理论知识、技术技能,帮助师生适应教育信息化发展的趋势,为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实施素质教育奠定坚实基础。 《现代教育技术》课程是一个全新的课程。它包括三大部分,即文字教材、CD-ROM以及网络课程。其中,文字教材主要系统介绍教育技术学的理论体系,CD-ROM主要以教育技术技能训练为主,以多媒体教学课件的形式,系统讲授媒体技术、媒体使用、课程开发技术、网络技术、以及远程教学技术等;网络课程是以为远程学习者服务为目的的课程,它是国家教育部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网络课程开发项目中首批35门课程之一。三个部分即各自独立,又互为补充。 课程学习模块是我们网络课程建设的核心和重点。该模块主要由文字教材和流媒体两大部分组成:文字教材共十三章,约38万字,图文并茂,并且依据知识的内在联系和整体结构划分到了最小的单元——知识点,内容系统全面,可读性强;多媒体课堂部分提供《现代教育技术》课程主讲教师的全程教学录像,以RAM

的流媒体形式集音、视频、PPT文档于一体,促使学习者多感官的获取信息。文字教材和流媒体两者配合使用,将会最大程度的提高学习者的学习效果。 课程的内容主要集中在教育技术学理论、媒体技术与教学设计、教学资源开发与利用三大部分。本网络课程的设计与开发是依照教育部《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建设技术规范》设计开发的。 适用对象: ◎各类在校学生; ◎各类在职教师; ◎其他对教育技术学感兴趣的学习者。 学习本课程的学习者应具备一定的教育学、心理学知识,以及基本的网络操作技能和文字处理能力。 课程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习者比较深入地了解信息时代的教育教学观念,系统地学习教育技术学的基本理论,熟悉教育技术学的主要领域及发展动态,掌握教学媒体技术、教学设计技术、教学传播技术、课件开发技术和教学资源利用技术,并将这些技术与学科教学紧密结合起来,有效地应用于教学之中,以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具体地说,《现代教育技术》网络课程的目标是: ◎领会教育技术学的学科基本理论; ◎理解教育技术的实质; ◎理解教育技术的重要作用;

计算机网络课程设计教学大纲

计算机网络课程设计教学大纲 一、课程设计概述 本课程设计旨在帮助学生通过实践项目,深入理解计算机网络的基本原理和技术,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通过完成本课程设计,学生将能够熟悉计算机网络的各个层次的协议,并能够利用所学知识设计和实现一个基本的网络应用。 二、课程目标 1.理解计算机网络的基本原理和技术。 2.掌握计算机网络的各个层次的协议。 3.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4.学会利用所学知识设计和实现一个基本的网络应用。 三、课程内容 1.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介绍

–计算机网络的概念和发展历史 –计算机网络的组成和功能 –计算机网络的分类和拓扑结构2.物理层 –数据通信基础 –信道复用技术 –传输介质和传输介质的特性 –传输介质的选择和配置 3.数据链路层 –数据链路层的基本概念和功能 –数据链路层的错误检测和纠错技术 –数据链路层的协议和算法 4.网络层 –网络层的基本概念和功能

–IP地址的分配和子网划分 –路由选择算法和路由转发策略 5.传输层 –传输层的基本概念和功能 –传输层的协议和算法 –TCP传输协议和UDP传输协议 6.应用层 –应用层的基本概念和功能 –常见的应用层协议和应用程序 –网络应用的设计和实现 四、课程设计要求 1.每个学生独立完成一个网络应用的设计和实现。 2.学生可以从以下几个方向选择课程设计主题: –网络游戏应用

–网络聊天应用 –网络文件传输应用 –网络数据采集应用 3.学生需要完成以下主要任务: –熟悉所选择的网络应用的原理和目标 –设计网络应用的功能和界面 –实现网络应用的核心功能 –调试和测试网络应用的功能和性能 –撰写课程设计报告和总结 五、课程设计评分方式 1.课程设计报告占总成绩的30%。 2.课程设计实现的功能和性能占总成绩的40%。 3.课程设计过程中的讨论和交流占总成绩的20%。 4.课程设计成果的展示和演示占总成绩的10%。

《计算机网络》教学大纲

《计算机网络》教学大纲 一、课程概述 1.课程名称:计算机网络 2.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程 3.学时安排:32学时(理论课20学时+实验课12学时) 4.学分安排:2学分 二、课程目标 1.理论目标: a.掌握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程。 b.理解计算机网络的体系结构和网络层次模型。 c.熟悉网络通信协议和技术。 d.理解网络编程和网络安全的基本原理。 2.实践目标: a.能够使用网络调试工具和模拟器进行网络实验。 b.能够编写简单的网络程序。 c.熟悉网络安全的基本措施和常见攻击方式。 三、教学内容与安排 1.计算机网络概述 a.计算机网络的定义与发展历史。

b.计算机网络的基本组成与功能。 2.网络体系结构与协议 a.OSI参考模型与TCP/IP参考模型。 b.TCP/IP协议族及其主要协议(如IP、TCP、UDP等)。 3.物理层 a.传输介质与信号编码。 b.信道复用技术。 4.数据链路层 a.数据链路层的基本概念与主要功能。 b.媒体访问控制(MAC)协议。 5.网络层 a.网络层的基本概念与主要功能。 b.IP协议和路由算法。 6.传输层 a.传输层的基本概念与主要功能。 b.TCP和UDP协议。 7.应用层 a.应用层协议(如HTTP、FTP、SMTP等)。 b.网络应用开发与调试。

8.网络编程与网络安全基础 a. Socket编程基础。 b.网络安全的基本原理与常见攻击方式。 四、教学方法 1.理论课程使用讲授与讨论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2.实验课程采用实验操作和实验报告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3.鼓励学生进行相关领域的研讨和课程项目实践。 五、教材与参考书目

计算机网络课程大纲

计算机网络课程大纲 一、课程概述 计算机网络课程旨在介绍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技术,并使学生掌握网络协议栈的工作原理、网络拓扑结构、网络安全等方面的知识。本课程将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进行教学,以帮助学生全面理解和应用计算机网络技术。 二、教学目标 1. 理解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包括网络拓扑结构、网络组成要素等。 2. 掌握计算机网络的基本原理,包括分层的网络体系结构、数据传输和路由等。 3. 熟悉常见的网络协议,包括TCP/IP协议栈的工作原理和应用。 4. 掌握网络安全的基本知识,包括网络攻击与防御、数据加密等。 5. 能够利用网络工具进行网络配置和故障排除。 三、课程内容 1. 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 1.1 网络拓扑结构 1.2 网络组成要素 1.3 网络传输介质

2. 计算机网络的基本原理 2.1 分层的网络体系结构 2.1.1 物理层 2.1.2 数据链路层 2.1.3 网络层 2.1.4 传输层 2.1.5 应用层 2.2 数据传输与路由 2.3 网络性能评估与优化 3. TCP/IP协议栈 3.1 TCP/IP协议的基本原理 3.2 网络层协议(IP协议、路由协议) 3.3 传输层协议(TCP协议、UDP协议) 3.4 应用层协议(HTTP协议、DNS协议) 4. 网络安全 4.1 网络攻击与防御 4.2 数据加密与解密

4.3 防火墙与入侵检测系统 5. 网络工具和实践 5.1 网络配置与管理 5.2 网络故障排除和诊断 5.3 网络性能监测与优化 四、教学方法 1. 理论授课:通过讲解理论知识,帮助学生建立计算机网络的概念 框架。 2. 实验示范:通过实际操作演示,使学生理解计算机网络的实际应用。 3.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问题讨论和交流,促进知识的深入理解。 4. 课堂练习:布置课堂练习作业,巩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5. 实践项目:引导学生完成实践项目,提高学生对计算机网络技术 的实际应用能力。 五、考核方式 1. 平时成绩:包括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小组讨论等。 2. 实验报告:根据实验内容和要求编写实验报告。 3. 期末考试:考察学生对计算机网络课程的全面掌握程度。

网络工程课程设计概述

网络工程课程设计概述 网络工程课程设计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一门重要课程,旨在帮助学生掌握网络工程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各种网络协议和技术,熟悉网络系统的组成和运行原理,以及培养学生的网络设计和管理能力。本文将对网络工程课程设计的内容、目标、方法和实践进行概述和探讨。 一、课程设计内容 网络工程课程设计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包括网络结构、组成、协议和技术等方面的基础知识,为后续的网络设计和管理打下基础。 2.网络通信与安全:包括网络传输、路由、应用协议和安全等方面的知识,为学生提供深入了解网络通信和安全的能力。 3.网络系统实践:包括各种网络系统的构建、配置和管理等实践内容,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二、课程设计目标 网络工程课程设计的目标是帮助学生掌握网络工程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现代网络技术和应用,具备设计和管理网络系统的能力,能够应对不同场景下的网络问题和挑战。 具体目标如下:

1.掌握计算机网络的基本知识,包括网络组成、协议、基 础设施、通信方式等。 2.了解网络安全的基本原理和技术,能够分析和预防网络 攻击和安全漏洞。 3.熟悉网络系统的运行和管理,能够进行网络规划、配置 和维护。 4.具备网络通信和数据传输的能力,能够进行网络性能测 试和调优。 5.了解现代网络技术和应用,包括云计算、物联网、人工 智能等,能够根据需求进行网络架构和系统设计。 三、课程设计方法 网络工程课程设计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形式,包括理论教学、实践操作、课程项目等,以达到教学目标和培养学生能力的目的。 1.理论教学:通过课堂讲授、PPT演示、案例分析等方式,对网络工程的基本理论和现代技术进行系统学习和讨论。 2.实践操作:通过实验室实践、课程项目等方式,让学生 学习到具体的网络组成和运行实践经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3.课程项目:通过设计课程项目,让学生深入了解某个专题,对某个领域进行深入挖掘和研究,并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计算机网络课程第1章-概述-作业解答

1-03试从多个方面比较电路交换、报文交换和分组交换的主要优缺点。 答:(1)电路交换电路交换就是计算机终端之间通信时,一方发起呼叫,独占一条物理 线路。当交换机完成接续,对方收到发起端的信号,双方即可进行通信。在整个通信过程中双方一直占用该电路。它的特点是实时性强,时延小,交换设备成本较低。但同时也带来线路利用率低,电路接续时间长,通信效率低,不同类型终端用户之间不能通信等缺点。电路交换比较适用于信息量大、长报文,经常使用的固定用户之间的通信。 (2)报文交换将用户的报文存储在交换机的存储器中。当所需要的输出电路空闲时, 再将该报文发向接收交换机或终端,它以“存储——转发”方式在网内传输数据。报文交换的优点是中继电路利用率高,可以多个用户同时在一条线路上传送,可实现不同速率、不同规程的终端间互通。但它的缺点也是显而易见的。以报文为单位进行存储转发,网络传输时延大,且占用大量的交换机内存和外存,不能满足对实时性要求高的用户。报文交换适用于传输的报文较短、实时性要求较低的网络用户之间的通信,如公用电报网。 (3)分组交换分组交换实质上是在“存储——转发”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兼有电路交 换和报文交换的优点。分组交换在线路上采用动态复用技术传送按一定长度分割为许多小段的数据——分组。每个分组标识后,在一条物理线路上采用动态复用的技术,同时传送多个数据分组。把来自用户发端的数据暂存在交换机的存储器内,接着在网内转发。到达接收端,再去掉分组头将各数据字段按顺序重新装配成完整的报文。分组交换比电路交换的电路利用率高,比报文交换的传输时延小,交互性好。 1-05因特网的发展可划分为几个阶段?每个阶段各有何特点? 答:网络的发展可分为四个阶段,其中因特网的基础结构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的演进,这三个阶段在时间上有部分重叠。 1:从单个网络ARPAnet向互联网发展:第一个分组交换网ARPAnet只是一个单个的分组交换网,所有想连接在它上的主机都直接于就近的结点交换机相连,它规模增长很快,仅使用一个单独的网络无法满足所有的通信问题,这就导致后来的互联网的出现。 2:建立三级结构的因特网:1986年,NSF围绕六个大型计算机中心建设计算机网络NSFnet,它是个三级网络,分主干网、地区网、校园网。1991,NSF和美国政府认识到因特网不会限于大学和研究机构,于是支持地方网络接入,许多公司的纷纷加入,使网络的信息量急剧增加,美国政府就决定将因特网的主干网转交给私人公司经营,并开始对接入因特网的单位收费。 3:多级结构因特网的形成:1993年开始,美国政府资助的NSFnet就逐渐被若干个商用的因特网主干网替代,这种主干网也叫因特网辅助提供者ISP,考虑到因特网商用化后可能出现很多的ISP,为了是不同ISP经营的网络能够互通,在1994创建了4个网络接入点NAP分别有4个电信公司经营,本世纪初,美国的NAP达到了十几个。NAP是最高级的接入点,它主要是向不同的ISP提供交换设备,是它们相互通信。 4:发展高速因特网:其特点是采用高速网络技术,扩展IP,提供综合的、高效的、远程的、安全的实时网络服务。 1-10、试在下列条件下比较电路交换和分组交换: 要传送的报文共x(bit),从源站到目的站共经过k段链路,每段链路的传播时延为d(s),数据率为C(bit/s)。在电路交换时电路的建立时间为s(s)。 在分组交换时分组长度为p(bit),且各结点的排队等待时间可忽略不计。 问在怎样的条件下,分组交换的时延比电路交换的要小? 答:对电路交换,当t=s时,链路建立; 当t=s+x/C,发送完最后一bit; 当t=s+x/C+kd,所有的信息到达目的地。 对分组交换,当t=x/C,发送完最后一bit; 为到达目的地,最后一个分组需经过k-1个分组交换机的转发, 每次转发的时间为p/C, 所以总的延迟= x/C+(k-1)p/C+kd 所以当分组交换的时延小于电路交换 x/C+(k-1)p/C+kd<s+x/C+kd时, (k-1)p/C<s 1-11、在上题的分组交换网中,设报文长度和分组长度分别为x和(p+h)(bit),其中p为分组的数据部分的长度,而h 为每个分组所带的控制信息固定长度,与p的大小无关。通信的两端共经过k段链路。链路的数据率为b(bit/s),但传播时延和结点的排队时间均可忽略不计。若打算使总的时延为最小,问分组的数据部分长度p应取为多大?

《计算机网络》实训大纲

《计算机网络》实训大纲 一、课程概述 《计算机网络》是一门网络工程的综合课程,需要有一定的计算机网络基础和电工技术基础。其前导课程主要有:"电工技术基础""计算机通信网"等课程。 本课程是培养网络工程系统的规划、设计、安装与管理的系统集成人员,侧重的是网络通信系统的建构和网络资源支持平台〔服务器、网络存储的建构;并涉及网络综合布线、网络安全部署和网络性能测试与改进等问题。 通过与本课程相关前导课程、后续课程的系统学习,必将为培养计算机应用型本科〔网络工程方向的高层次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 该课程的发展趋势是由单一的网络设备系统〔局域网通信、广域网通信、服务器系统集成,逐步融合网络应用系统集成,演进为网络应用互连集成。 二、课程目标 《计算机网络》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计算机网络》课的学习,透切地掌握计算机网络教学内容中的原理和概念,使学生具有计算机网络应用的能力,并能大幅提升学生在计算机网络应用方面的能力,从而达到理论与实践结合,使学生能够学以至用。 三、课程内容与教学要求 这门学科的知识与技能要求分为知道、理解、掌握、学会四个层次。这四个层次的一般涵义表述如下: 知道——是指对这门学科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的认知。 理解——是指运用已了解的基本原理说明、解释一些现象、进行简单的电路分析和设计。

掌握——是指利用掌握的理论知识对一些较复杂的功能电路进行解释,说明其工作原理和过程,估计电路的有关参数。 学会——是指利用电子仪表和工具完成对某些功能电路的设计、组装、参数测量,并根据理论知识计算相关参数,理论与实训作比较。能识别操作中的一般差错。 教学内容和要求表中的"√"号表示教学知识和技能的教学要求层次。 本标准中打"*"号的内容可作为自学,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确定要求或不布置要求。 教学内容及教学要求表

第1章 铁道概论课程概述

第1章铁道概论课程概述 1.1课程在专业中的地位、作用、培养目标 地位:“铁道概论”是铁路高等院校各专业开设的一门共同基础课,它为铁路各专业的学生学习铁路相关专业课提供必要的基础知识,可以也是一门铁路专业基础课.知识要求:该课程系统地又扼要地讲述铁路史、铁路运输业、铁路运输设备以及铁路运输工作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及基本运用. 作用:1、了解铁路线路的基本知识; 2、能够区分铁路车辆和机车,并了解车辆和机车的组成; 3、了解铁路车站的分类及各种铁路车站所完成的运输任务; 4、了解铁路信号的通信的基本知识; 5、能够分辨铁路旅客运输、货物运输和行车组织的分别,识别列车运行图。 6、能够认识到铁路运输发展的动向,了解高速铁路和重载运输以及铁路动车组的发展情况。 培养目标:通过对铁道概论的学习,要求学生建立铁路运输整体概念;掌握铁路运营机制,树立铁路全局观念;了解铁路各专业(机、车、工、电、辆)之间的关系,确立本专业在整个铁路运输业中的地位和重要性,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此外,通过一体化教学和现场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培养竞争和团结精神,树立学习本专业相关知识的兴趣。 1.2课程的主要内容

1.2.1铁路发展现状 从1876年修建第一条铁路到现在,中国铁路已经走过了130年的历史。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铁路的建设规模和技术水平不断提高。一个横贯东西、沟通南北、干支结合的具有相当规模的铁路运输网络已经形成并逐步趋于完善。中国铁路营业里程目前已达 76,580 km,列世界第三(美国、俄罗斯之后),亚洲第一。其中国家铁路63,342km,合资铁路8,462km,地方铁路4,776km。 目前,中国铁路用占世界6%的营业里程完成了占世界24%的换算周转量,换算密度为世界平均水平的4倍,是世界上最繁忙的铁路。中国铁路客货运量在国内运输市场占有份额分别达到35 % 和55 %左右。 近十几年来中国铁路在客运提速、货运重载、铁路信息化和建立行车安全保障体系等方面取得重大发展,线路结构进一步优化。复线里程25,566km,复线率 33. 4 %。电气化铁路里程21,604 km,电气化率28. 2 %。提速线路里程16,500 km,占营业总里程21.6 %。 1.2.2铁路运输设备 铁路是一个综合性的庞大工交企业。为了完成客货运输任务,必须拥有各种运输设备。要有基本的线路和沿线的各类车站。运行的机车和各种类型的车辆。要有铁路信号和通信设备。这个都是铁路完成运输任务的物质基础。 铁路线路是机车车辆和列车运行的基础。它直接承受机车车辆轮对传来的压力,为了保证列车能按规定的最高速度安全、平稳不间断地运行,使铁路运输部门能够质量完好地完成运输任务,铁路线路必须经常保持完好状态。铁路线路是路基、桥隧建筑物和轨道组成的一个整体工程结构。为了造一条好的线路,从勘探到设计和建造,从路基到轨道,要做大量的工作。

网络课程标准

《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教学标准 课程编码:20302003 课程类别:必修课 适用专业:计算机专业课程管理单位:电子信息部 学时:52 学分:2 1、课程概述 1. 1 课程性质 “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是一门专业技术基础课,它的任务是介绍现行的、较成熟的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为学生进一步学习“TCP/IP协议”、“JSP网络程序设计”、“网站设计与网页制作”、“网络多媒体技术”、“网络安全”等后续课程,培养自己成为网络管理员、网络工程师打下扎实的基础。 1.2 课程的定位 1.2.1 本课程在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地位及作用: 计算机网络是计算机和通信技术密切结合而形成的新的技术领域,是当今计算机界公认的主流技术之一,也是迅速发展并在信息社会中得到广泛应用的一门综合性学科。 从计算机网络的实际案例出发,以岗位技能要求为中心,组成十九个教学项目;每个以项目、任务为中心的教学单元都结合实际,目的明确。教学过程的实施采用“理实一体”的模式。理论知识遵循“够用为度”的原则,将职业能力所必需的理论知识点有机地融入各教学单元中。边讲边学、边学边做,做中学、学中做,使学生提高了学习兴趣,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同时也加强了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 1.2.2 与其他课程的关系(前导课程、后续课程): 《计算机网络基础》是《计算机基础知识》的一门延伸课程。作为软件技术的一门基础课程,在提高学生动手能力,丰富学生知识结构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1.3修读条件

●课程要求:已修《计算机信息基础》等课程,对计算机的工作原理有一定的了解; ●能力要求: (1)具备一定的计算机基础知识; (2)具备计算机系统结构相关知识; (3)具备计算机原理等相关知识; 2、课程目标 2.1 知识目标: ●掌握计算机网络技术基本概念和技术; ●掌握H3C网络路由和交换设备的工作原理; ●掌握计算机网络的通信原理; 2.2 技能目标: ●掌握H3C路由和交换设备的配置方法和技能; ●掌握利用H3C路由和交换设备进行中小企业网络和校园网络设计和网 络组建的方法和技能; 2.3 情感与态度目标: ●培养学生良好的团队协作能力; ●培养学生科学严谨的网络设备职业操作习惯; ●培养学生良好的专业沟通能力; 3、课程内容与要求、参考课时、教学方法建议 表一课程教学内容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