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声乐作品教学教材

中国声乐作品教学教材

中国声乐作品教学教材
中国声乐作品教学教材

中国声乐作品

中国近现代音乐专题

一、声乐唱法分类。按唱法分为:美声唱法、民族唱法、通俗唱法、原生态唱法。

1、美声唱法:Belconto,意为完美的歌唱,是以意大利民歌唱法为基础的科学演唱方法,其音色洪亮,透彻,适于表现严肃的,戏剧的,重大的内容。艺术歌曲、歌剧,一般都采用美声唱法。世界三大男高音:帕瓦洛蒂,多明戈,卡雷拉斯采用的就是美声唱法。

2、民族唱法:以本民族传统的民间唱法为基础的演唱方法。如中国各种民歌、戏曲的唱法,印度民歌的唱法,日本民歌的唱法,早已形成其独特的发音,咬字,行腔的理论和规律。中国有许多民族唱法歌唱家,如彭丽媛、宋祖英、王宏伟等。

3、通俗唱法:基本属于用本嗓演唱的风格。又可分为抒情风格,乡村风格,校园风格,摇滚风格等等。这种唱法在生活中最普遍、最普及。如:毛阿敏、韩红、腾格尔等。

4、原生态唱法:这只是区别于学院派民歌唱法的一种说法,学院派民歌唱法大多吸收了一些西洋唱法,原生态唱法却是一种原始的未加工过的唱法。演唱中保留了本民族的音乐风格。如阿宝、索朗旺姆等。

二、人民音乐家——冼星海

冼星海(1905-1945)中国近现代著名的音乐家,创作了大量战斗性的群众歌曲,并为进步影片《壮志凌云》、《青年进行曲》,话剧《复活》、《大雷雨》等谱写音乐。1935年至1938年间,创作了《救国军歌》、《只怕不抵抗》、《游击军歌》、《路是我们开》、《茫茫的西伯利亚》、《祖国的孩子

们》、《到敌人后方去》、《在太行山上》等各种类型的声乐作品。创作了不朽名作《黄河大合唱》和《生产大合唱》等作品。对发展我国革命音乐所作的巨大贡献,赢得了“人民音乐家”的光荣称号。

冼星海,黄河大合唱作品共有八个乐章,每章开首均有配乐朗诵。1、《黄河船夫曲》(混声合唱,原稿为男声合唱)2、《黄河颂》(男高音或男中音独唱), 3、《黄河之水天上来》(配乐诗朗诵,三弦伴奏)4、《黄水谣》(女声二部合唱,原稿为齐唱)5、《河边对口曲》(男声二重唱及混声合唱,原稿是男声对唱)6、《黄河怨》(女高音独唱,音乐会上常按修订稿加入女声三部伴唱)7、《保卫黄河》(轮唱)8、《怒吼吧,黄河》(混声合唱)。《黄河大合唱》为我国现代大型声乐创作提供了光辉的典范。六十年代后期被改编为钢琴协奏曲。

三、早逝的天才少年——聂耳

聂耳(1912-1935)原名聂守信,字子义,一作紫艺。云南玉溪人,生于昆明。自幼喜爱花灯、滇剧等民间音乐,会演奏多种民间乐器。

1933年在创作上初试锋芒,创作了《开矿歌》、《卖报歌》、使人耳目一新。1934年是他的“音乐年”,《大路歌》、《开路先锋》、《毕业歌》、《新女性》、《码头工人歌》、《前进歌》、《打长江》等歌曲以及《金蛇狂舞》、《翠湖春晓》等民族器乐曲,都是这一年完成的。1935年,写下了《梅娘曲》、《慰劳歌》、《塞外村女》、《自卫歌》、《铁蹄下的歌女》以及建国后定为国歌的《义勇军进行曲》他的作品具有鲜明的民族特征和时代精神,第一次在歌曲中塑造了中国无产阶级的光辉形象,是我国当之无愧的革命音乐的开路先锋。

四、群众歌曲与艺术歌曲

群众歌曲的歌词通俗易懂,内容多与政治、社会活动有关,它体现人民群众的理想愿望,表达人民群众的思想感情,它的曲调以雄壮豪迈者居多,淫欲不宽,结构整齐,节奏鲜明易于上口,适于群众集体齐唱。群众歌曲大多为创作歌曲,按题材细分为:工人歌曲、士兵歌曲、学生歌曲、节庆歌曲等。如《义勇军进行曲》、《毕业歌》、《大陆歌》、《在太行山上》、《游击队歌》、《大刀进行曲》、《歌唱祖国》、《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我们走在大路上》。

艺术歌曲是18世纪末十九世纪初在欧洲盛行的一种抒情歌曲。其特点是歌词多采用著名的诗歌,侧重表现人的内心世界,曲调与歌词紧密结合。钢琴伴奏占有重要地位。如《教我如何不想他》(赵元任作曲)、《我住长江头》(青主作曲)、《嘉陵江上》(贺绿汀作曲)、《我爱你,中国》(郑秋枫作曲)、《祖国,慈祥的母亲》(陆在易作曲)等。

五、器乐创作

我国的民族器乐创作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大胆的借鉴西方的创作经验,创作出一大批具有浓郁民族风格,又有鲜明时代特色的优秀作品。

1、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何占豪、陈钢作曲,以越剧曲调为素材创作而成。择取了“草桥结拜”,“英台抗婚”及“坟前化蝶”等情节。外国音乐家称之为“蝴蝶的爱情协奏曲”。

2、管弦乐曲《春节序曲》:李焕之作曲,1955—1956年之间创作的《春节组曲》中的第一乐章以1943年新秧歌运动以后解放区的生活情景为背景。采用秧歌的节奏、音调以及陕北民歌为素材。节奏热烈明快,旋律朴素优美,具有鲜

明的民族风格。每年的春节联欢晚会选用了该曲的几个主题作为晚会的开场音乐或晚会中的某些背景音乐。

3、《北京喜讯到边寨》郑路、马洪业创作的一首管弦乐曲,乐曲形象生动的表现了当喜讯传到祖国西南地区少数民族边寨时,万民欢腾、热烈庆祝的情景。

4、民族管弦乐《翻身的日子》朱践耳作曲。乐曲以火热的情绪,流畅的旋律和活跃的节奏及所反映的时代变革而引起人们感情上的强烈共鸣。

5、民族管弦乐曲《瑶族舞曲》刘铁山、茅沅作曲。生动地描写了要组青年男女在节日的夜晚,身着盛装聚集自在月光下边歌边舞的欢乐场面。

六、歌剧、舞剧音乐

歌剧是将音乐、戏剧、诗歌、舞蹈、舞台美术等融为一体的综合性艺术。

20世纪的中国歌剧作品大致可以分为三种类型:①具有民族特色的歌剧,以《白毛女》、《洪湖赤卫队》和《江姐》为代表。②与欧洲歌剧形式比较接近的歌剧,以《伤逝》和《原野》为代表。③传统歌剧以《刘三姐》为代表。

歌剧《白毛女》延安鲁迅艺术文学院集体创作,贺敬之、马可、张鲁等作曲。剧中《北风吹》、《十里风雪》、《扎红头绳》等唱段至今在人民中间流传。歌剧《白毛女》是我国新歌剧历史上一个光辉的里程碑。

歌剧《洪湖赤卫队》是由张敬安、欧阳谦叔作曲的六幕歌剧,1993年被评为“20世纪华人音乐经典”.经典唱段有《洪湖水,浪打浪》、《没有眼泪,没有悲伤》、《看天下劳苦人民都解放》等,剧中主要人物有韩英等。

大型革命现代歌剧《江姐》羊鸣、姜春阳、金砂作曲。剧作家阎肃担任编剧。根据罗广斌、杨益言的小说《红岩》改编创作而成,经典唱段有《红梅赞》、《绣红旗》等.

(完整版)声乐课教案

声乐课教案 阳江职业技术学院音乐教育专业四年级(试用) 第一单元 一、课题:歌曲教学 二、教学目的:通过声音训练和歌曲作品的教学,使学生能较好地运用声音的技 能技巧、能较好地调控音色,较完整地表达声乐作品。 三、教学内容: 1、练声曲: (1) 1 2 3 4 ︱ 5 4 3 2 ︱1 —‖ u o u o u (2)5 6 5 4 5 4 ︱3 43 2 3 2︱1—‖ Li La Li La Li (3)5 6 5 4 5 4 ︱3 4 3 2 3 2 ︱ 1—‖ mi ma mi ma mo 2、练习曲目:《美丽的草原我的家》《啊!中国的土地》 四、教法:讲授法、因材施教法、练习法。 教案提纲 一、《美丽的草原我的家》 F调 授课时间:3课时 教学重点:歌曲作品的处理。 教学难点:①开始乐句“美丽的草原我的家”的高位置发声; ②高音乐句“牧羊姑娘放声唱”的共鸣与气息状态。 解决方案:①通过母音“Li”、“La”的训练,为“美丽”的发声打下高位置基础。②通过“U”、“o”的练习抓好“姑娘”里母音的发声共鸣习惯。教学过程: 1、声音训练:练声曲(1)、(2)的练习。 练习要领:①保持微笑状态,体会以鼻腔为中心的面罩共鸣的形成;②注意咬字吐字的准确,尽量做到字正腔圆;③感受气息支点的作用,体会高位置与深呼吸的对抗作用。 2、新歌学习 (1)了解歌曲作品的创作背景和思想情感; (2)试唱歌曲作品,感受歌曲的情绪特征; (3)深入学唱歌词,注意吸气换气、强弱控制、音色把握等技术问题,并

从中找到在发声上存在困难的母音,通过有目的的强化训练加以解 决; (4)加强发声歌唱的流畅性,感受声乐作品的艺术性。 3、答疑 (1)小组成员分别演唱声乐作品; (2)歌唱者和小组成员分别指出演唱的不足及解决方法; (3)教师作评价总结,并归纳解决问题的方案。 4、歌唱表演:进行小组内的声乐观摩。 5、布置作业:布置新作品或提出声音训练要求。 二、《啊!中国的土地》 A 调 授课时间:3课时 教学重点:歌曲教学。 教学难点:①后起节奏的掌握;②乐曲高潮“啊!中国的土地”的演唱。解决方案:①在熟悉作品时重点练习歌曲的特色节奏; ②加强“i”母音的训练,认识并掌握闭口音的共鸣及气息状态。教学过程: 1、声音训练:练声曲(2)、(3)的练习。 练习要领:①保持微笑状态,加强母音发声的高位置;②“u”“o”保持含着水的打开状态,体会气息与高位置的对抗感觉;③“mi”“ma”母音要体会“装在面罩盒向下唱”的感觉。 2、新歌学习 (1)了解作品的思想情绪,解决歌曲的节奏难点; (2)科学处理作品的气息特点,解决演唱中的呼、吸与换气关系; (3)通过母音训练,解决歌唱中的咬字吐字和发声共鸣问题; (4)加强歌曲的艺术处理,完整地表达作品。 3、答疑 (1)小组成员分别演唱声乐作品; (2)自我和互相分析作品演唱的效果; (3)教师作总结分析,并归纳解决问题的方案。 4、歌唱表演:进行小组内的歌唱观摩。 5、布置作业:布置新作品或练声要求。 第二单元 一、课题:歌曲教学 二、教学目的:通过两首声乐作品的教学,使学生在注意声音运用的基础上,能 较好地理解作品的情绪,有感情地演唱歌曲作品。 三、教学内容: 1、练声曲: (1) 1 3 5 6 ︱5 6 5 3 ︱1—‖ mi ma mi ma mi (2)5 6—︱5 6 5 4 3 2︱1––‖

声乐作品分析

对《驼铃》的分析 歌曲总体 这是一首应影片需要而创作的一首歌曲,他不具有作者所在时期的时代特征,但是他却在一定程度上,赋予了歌曲另外一种含义——这首歌曲在一定程度上很好的表达了影片的内容,和影片的主题感情。歌曲的背景是上世纪五十年代的文革,那是一个非常恐怖和黑暗的年代,在那个年代里,真理被颠覆,什么都不存在真正的正义,只是很多的黑暗。而影片正是讲述着这样的一个故事,而我们的词曲作者——王立平。作者的生活趟过那文革的记忆,他在历史过去三十年后,他为这样一部影片作词曲,他怀着怎样的心情,我们无从知晓,但是我们却可以从这个歌曲分析中,寻找那么一丝丝的细微的感情。这是一首非常优秀的歌曲,以至于在八十年代创作至今,依旧深受欢迎,在电影发布之时,这首歌曲随着影片一起穿家入户,可是影片走了,歌曲却被深深挽留下来,这首歌曲成为当时所有军队,部委的保留歌曲,成为当时演唱歌曲的一道靓丽风景线。 歌曲背景分析 《驼铃》是王立平为《戴手铐的旅客》而作的电影插曲,于洋又演又导,片中惊险场面吸引了大量观众,而此歌由蒋大为演唱,成为经典歌曲。歌词紧扣影片剧情,表达了浓浓战友情,而成为部队、公安、甚至同学毕业时首选,影响甚大,传唱至今仍旧不衰。 《戴手铐的旅客》是王立平配曲的第一步故事片,。1980年5月1日,摄制组在中缅边境取外景,需要曲稿,王立平应邀去和摄制组会合,可是一路上也没有找到词作者,而距离交稿日期越来越近。于是王立平就在昆明写了词,在车上酝酿曲子。“云南的路不好走,得知我是北京来的。大伙儿就让我坐在司机旁的第一个位置上,有时候我进入状态,就手舞足蹈的哼唱着,回头一看,几十双眼睛齐刷刷的盯着我,和主演,也是导演汪洋见面后,他问我的第一句话,就是”你的主题曲拿来了不?快给我听下。“我说别急,在唱这歌之前,给你们讲个故事,其实说道故事,剧组所有的人对剧本比我清楚多了。可是我为什么还要讲呢?我只是想告诉他们,我的创作意图,或者说源泉是什么?当然这话是王立平之后讲的。在里面有这样一个情节,当老公安刘杰正在追击特务时,而一张有关他的通缉令落到了他一个战友的手上,理由他是走资派。但是这位战友没有扣留他,握着他的受送他上了征程,我给导演念了我的词。“送战友,踏征程,默默无语两眼泪,耳边响起驼铃声、、、”主题曲的所用的乐器,我在所有的程度上,我没有用导演组准备的流行的电子琴,电吉他,而是取材于传统的民族音乐文化,用了琵琶,二胡。在风格上,还用了民族化的音乐元素。 词曲作者 王立平 二十年来王立平创作了大量的影视音乐作品,作品大多具有浓厚的民族风和鲜明的个性,同时王立平还是一位词曲兼常的歌曲作家,锁创作的歌曲不但优美动听,情深意切,富于哲理和文化品位,雅俗共赏,广为流传,久唱不衰。 演唱者 蒋大为是我国最著名的男高音歌唱家,是一位最具实力的歌唱家,是歌坛上的一棵长青树,具有深厚的声乐造诣。他的演唱甜美,音色明亮,感情真挚。他的歌唱受到全国各族人民的欢迎和喜爱。三十年来,他的歌声传遍海内外,传遍祖国的大江南北。三十年来他演唱过上千首的歌曲和上百部的电影、电视剧的主题歌。经他演唱红遍了祖国的大江南北。他的歌在八十年代真可以说是独领风骚、家喻户晓。 蒋大为无愧于这些美称,他以他的实力确立了他在中外歌坛上的无比辉煌的地位。蒋大为有着非常独特的和使人难以忘怀的歌喉。他的音色清醇自然、明亮通透,既富有磁性的魅力又有金属般的穿透力。他原先是学习美声的,可贵的是他

中国声乐作品中花腔唱段的特点及风格把握分析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cf18529593.html, 中国声乐作品中花腔唱段的特点及风格把握分析 作者:邹蓓蕾 来源:《文艺生活·下旬刊》2017年第07期 摘要:花腔技术作为一种声乐技术,在美声学派中占据重要地位,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无 花腔就无美声。中国声乐作品中的花腔唱段是花腔技术应用于中国声乐作品中的主要载体,因此研究花腔唱段的特点与风格,对中国声乐作品的分析与探索有很大积极意义。本文就中国声乐作品中花腔唱段的特点及风格,进行了详细的探究。 关键词:中国声乐作品;花腔唱段;特点;风格 中图分类号:J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7)21-0123-01 花腔是一种声乐技术,也是一种声乐表现形式。当前,很多音乐学员声乐专业学生及歌唱家所演唱的与花腔唱段有关的中国声乐作品的数量越来越多,从表面看民族唱法与美声唱法的距离十分接近,这就使得人们忽略了中国声乐特有的韵味,不利于声乐作品审美价值的充分彰显。因此,只有真正把握了中国声乐作品中花腔唱段的特点及风格,才能更加真切地感知声乐作品的韵味。那么,如何把握中国声乐作品中花腔唱段的特点及风格,是演唱者急需思考的问题。 一、中国声乐作品中花腔唱段的主要特点 (一)旋律特点 旋律是由节奏与旋律线组合而成的,在确保旋律不变的前提下,演唱者可借助情感变化、音质及音色等对作品进行二度创作,只有这样才能提高作品的审美表现力。中国声乐作品中的花腔唱段所具有的旋律,是依据声乐作品的创作意图、情感需要及题材需要而设计的,以显著提高音乐语言的表现力。旋律是中国声乐作品中的重要元素,当很多中旋律涌入耳朵后,只有屈指可数的几种会给听众留下印象,这也就是十分优秀的声乐作品了,它们各有各的特点。依据中国声乐作品中花腔唱段所具有的旋律特点,可将其划分成几种类型:语言音调型、和声旋律型、调式音阶型、直线型、曲线型等。 (二)风格特点 中国声乐作品中的花腔唱段所具有的风格是其形式与内容的表现,其和作曲者的地方语言、审美、文化风俗、创作意图等有关系。花腔自身没有吐字咬字的情况,正是基于中国声乐自身具有的润腔手段,才让花腔旋律可利用这些个性化的方式将花腔色彩进行改变,使得花腔

声乐艺术与作品赏析论文

声乐艺术与作品赏析论文——歌剧《魅影》赏析 学校:东北师范大学人文学院 院系:国际商务学院会计系 班级:11级会计十班 学号:1140131363 姓名:张杰 指导教师:张婷婷

歌剧《魅影》赏析 《歌剧魅影》由安德鲁·劳埃德·韦伯作曲的经典百老汇音乐剧改编自加斯通·勒鲁著《歌剧幽灵》。1986年首演于1988年获得七项托尼奖是史上最成功的音乐剧之一。1986年伦敦的首演由麦克尔·克劳福德和莎拉·布莱特曼担任男女主角该剧一成名。至今全球已有16个制作版本也被改编成同名电影上映。1988年该剧移师百老汇就此与《悲惨世界》、《西贡小姐》、《猫》一起并称为世界四大音乐剧。 而作为西方四大音乐剧之一的《歌剧魅影》,以其独特的构思,离奇的故事情节,悠扬动听的音乐,绚丽宏伟的舞台背景,华丽动人的舞蹈动作长久征服着一带又一代的观众,经演不衰,1986年首演,于1988年获得七项托尼奖,是史上最成功的音乐剧之一。 首先它成功的改编了加斯通·勒鲁的原作小说,既保留了原作的风格又使之更适合舞台演出,提升了作品的可看性,其次,巧妙的戏中戏令观众徘徊于现实与虚幻之间。尤其是追逐幽灵的那一场戏,整个剧院,台上台下、四面八方响起了幽灵的声音,使观众置身其中,因为那句“我在这里”似乎就在他们的身边,就在隔壁的包厢,而那幕吊灯突然坠落的戏也着实令气氛紧张刺激到极点,前排观众的惊叫与台上演员的呼声连成一片,在这方面,舞台设

计玛莉亚·布琼森自然功不可没。 该剧描述十九世纪发生在法国巴黎歌剧院的爱情故事。在全剧中,一首“all i ask of you”的旋律反复出现,罗尔与幽灵对这首歌的不同演绎表现了他们各自对女主角克里斯汀不同的爱情,最后这一主题在管弦乐中浮现,显示了爱情最终战胜了悲剧。 时值1870年,在歌剧院的地下深处,传说住着一名相貌丑陋、戴着面具、却学识渊博的音乐天才,多年来他神出鬼没,躲避世人惊惧鄙夷的目光,被众人称之为“魅影”。他动辄以鬼魅之姿制造各种纷乱,赶走他讨厌的歌手,甚至干涉歌剧院的主角人选和剧码安排。幼年丧父的小克莉丝汀·戴伊被吉里夫人带到歌剧院接受舞蹈训练,成为一名芭蕾舞女。当深夜无法入睡时,小克莉丝汀总期盼父亲向她许诺过的音乐天使会出现。同情她的孤独,魅影假扮音乐天使,隔着墙对她说话,安慰她幼小的心灵,并教她歌唱的技巧。就这样九年过去了,年轻貌美的克莉丝汀在魅影的帮助下因偶然机遇凭借美妙的歌喉一夜成名。然而,最初发自于精神层面的音乐之爱,却逐渐转化成为强烈的占有欲。走火入魔的魅影更以实际行动,把所有妨碍克莉丝汀歌唱事业的人一一除掉。 半年后,劳尔跟克莉丝汀秘密订婚,魅影突然现身于歌剧院的化装舞会,强迫歌剧院演出他亲手谱作的歌剧《唐璜》,并指名由克莉丝汀担任女主角。心烦意乱的克莉丝汀,半夜奔至父亲坟前哭诉,劳尔则誓言要与魅影周旋到底。 在《唐璜》首演当晚,歌剧院四周布满警察,孰料魅影竟然杀死男主角,亲身改扮上场,与克莉丝汀演对手戏。在戏演到最高潮时,克莉丝汀当众扯下他的面具,魅影羞愧心碎之际动手将克莉丝汀掳至他的地下密室。劳尔追踪至地下,和魅影展开对决,却被他用绳索勒住,魅影藉此要胁克莉丝汀答应求婚。 为了保护爱人劳尔,克莉丝汀毅然倾身,狠狠吻着魅影那张仿佛被地狱诅咒的脸。至此,这场爱情的胜负已定。绝望的魅影送走紧紧相拥的这对恋人,在警察和群众闯入地下密室前,悄然隐去,只留下一张似笑非笑的凄凉面具…… 电影的最后一幕是多年以后,克里斯汀去世,已是白发苍苍的劳尔带着拍卖所得的八音盒来到克里斯汀的墓前,正感伤时,突然猛地一怔:克里斯汀的墓前不知何时摆放了一支红玫瑰,上面用黑色的丝带系着一枚戒指,正是当年克里斯汀还给魅影的那一枚,劳尔四处环视,却一无所获 《歌剧魅影》是根据巴黎歌剧院内发生的事件而创作的。《歌剧魅影》大量采用古典音乐背景,又加上音乐剧,在音乐剧中套上歌剧,从而创作出一部音乐剧电影的力作。在这部电影中,舒缓、紧迫、狂躁、激情的音乐不断交替,《歌剧魅影》虽有恐怖惊险的气氛,但

(完整word版)《中外声乐作品分析》试题库

《中外声乐作品分析》试题及答案 1、声乐体裁有哪些类型?各体裁又划分为那些类型? 答:民歌类型:号子、山歌、小调; 歌曲类型:艺术歌曲、叙事歌曲、抒情歌曲、诙谐歌曲、讽刺歌曲、舞蹈歌曲、摇篮曲、小夜曲、船歌等; 歌剧类型:宣叙调、咏叹调、永叙调、、谣唱曲等; 2、什么是民歌? 答:民歌是音乐形成的坯体,也是声乐艺术形式的起源。它是通过劳动人民口头的创作,经过社会实践的口传心授、检验、改造、不断地完善结晶而成的优秀民族传统声乐成果。 3、外国民歌有那几种类型?并举例说明 答:欧洲民歌、亚洲民歌、北美洲民歌、大洋洲民歌 4、什么是号子?号子又可细分为那些? 答:号子指劳动时所唱的歌。它以节奏来统一步伐,以“吆喝声”来鼓舞士气振奋精神。由于劳动方式和内容的不同,产生了代表各种劳动风格的劳动号子,可细分为:搬运号子;工程号子;农事号子;船渔号子等等。 5、号子的主要作用、表现手法及最大特点是什么? 答:主要作用:用音乐所产生的旋律动力来娱乐单调枯燥的劳动气氛,分散劳动给人体带来的艰辛劳苦,最后达到消除疲劳的目的。表现手法:讲究自然、简洁的风格,具有坚定、豪爽的个性。最大特点:节奏型往往突出旋律。 6、什么是山歌?基于地理环境及民族习惯又可分为哪些山歌? 答:山歌指山区人民在生活和劳动中所唱的歌。它是以一种自由爽快的节奏,抒情悠长的旋律,清脆嘹亮的嗓音风格,现实的思想态度直接表达作品思想感情。分为:一般山歌;田秧山歌;放牧山歌等等。 7、什么是歌曲? 答:歌曲是人们通过音乐实践,对民歌加以再创造,或是以旋律技法而谱成的较规范完整的声乐作品。 8、试说明“民歌”与“歌曲”的区别 答:“民歌”即民众传唱的歌,它自由随意性大,不受约束,强调词义功能,而且区域性极强。“歌曲”主要是指从民歌素材或其他素材分离再创造出来的另一种较为规整的声乐作品,这类题材在“歌”的含义之中更强调“曲”的艺术价值,即:曲调的旋法及调试的发展已呈现一种的作品规格,它的音乐美学视野观比民歌质朴的风格更为突出。他多数是由作曲家按特定的

最新声乐课教案

声乐课教案 阳江职业技术学院音乐教育专业三年级﹙试用﹚ 第一单元 一﹑课题: 歌曲教学 二﹑教学目的: 通过发声训练和歌曲作品的教学,使学生的气息﹑发声和共鸣协调配合,能较好地调控音色,运用声音的技巧,较完整地表达声乐作 品。 三﹑教学内容: 1.练习曲: ﹙1﹚. 13 24 ︱35 46 ︱53 42 ︱ 1 -︱︳ u a u a u a u ﹙2﹚. 1234 50 ︱5432 10 ︱1234 5432 ︱1 -︱︳ li la li la li la li 2.演唱曲目: ﹙1﹚. [[二月里见罢到如今]] 陕北民歌向春编曲 ﹙2﹚. [[红豆词]] (清)曹雪芹词刘雪庵曲 四﹑教法:讲授法﹑因材施教﹑个别辅导﹑个别作品实践演唱﹑教师分析讲解。 教案提纲 一. [[二月里见罢到如今]] 陕北民歌向春编曲G调 这首由民歌改编的歌曲,其结构形式为带再现的三段式。第一段四乐句加补充,前三乐句采用的同头变尾的旋法,使其具有鲜明的民歌风格。 第二段转调,歌曲产生色彩变化,但风格未变。第三段两个段落均为上下句加补充的结构。歌曲音乐优美而抒情。 授课时间:3课时 教学重点:歌曲教学

教学难点:歌曲开始乐句的高位置发声,歌曲转调时的色彩变化。 解决方案:加强“li”﹑“la”的训练,打下高位置基础;熟悉歌曲的民歌风格。 教学过程: 1.声音训练:练习曲﹙1﹚﹑﹙2﹚的练习。 练习要领:保持微笑状态,体会以鼻腔为中心的面罩共鸣的形成,体会高位置与深呼吸的对抗作用;注意咬字吐字的准确,尽量做到字 正腔圆。 2.新歌学习: (1)了解歌曲作品的创作背景﹑思想情绪; (2)熟悉歌曲的旋律,注意气息﹑唱法﹑音色和咬字吐字的处理; (3)歌曲演唱难点的重点突破; (4)完整演绎作品,加强歌曲作品的艺术处理,注重声乐作品的艺术表现力。 3.答疑: (1)小组成员分别演唱声乐作品; (2)自我评价和相互探讨演唱效果; (3)教师总结评价,提出改进意见。 4.歌唱表演:小组各成员进行演唱观摩。 5.布置作业:新声乐作品或声音训练要求。 二、[[红豆词]] (清)曹雪芹词刘雪庵曲F调 歌曲为多句体乐段结构。全曲以第一乐句的节奏型为基本节奏贯穿、发展,这种数板式的节奏型加上环绕型的音调进行,似吟似诵地表达了含蓄的情感。歌曲最后两乐句与开始两乐句相同,前后的呼应增强了全曲的统一性,也进一步艺术地体现了相思之情。 授课时间:3课时 教学重点:歌曲教学 教学难点:歌曲气息的把握;开口音、高音的喉头位置及歌唱的高位置。 解决方案:加强母音的练习,认识并掌握开口音、高音的喉头位置及歌唱的高位置。 教学过程: 1.声音训练:练习曲﹙1﹚﹑﹙2﹚的练习。 练习要领:保持微笑状态,体会以鼻腔为中心的面罩共鸣的形成,体会高位置与深呼吸的对抗作用;注意咬字吐字的准确,尽量做到字 正腔圆。 2.新歌学习: (1)了解歌曲作品的创作背景﹑思想情绪; (2)熟悉歌曲的旋律,注意气息﹑唱法﹑音色和咬字吐字的处理; (3)歌曲演唱难点的重点突破; (4)完整演绎作品,加强歌曲作品的艺术处理,注重声乐作品的艺术

中国声乐作品

中国近现代音乐专题 一、声乐唱法分类。按唱法分为:美声唱法、民族唱法、通俗唱法、原生态唱法。 1、美声唱法:Belconto,意为完美的歌唱,是以意大利民歌唱法为基础的科学演唱方法,其音色洪亮,透彻,适于表现严肃的,戏剧的,重大的内容。艺术歌曲、歌剧,一般都采用美声唱法。世界三大男高音:帕瓦洛蒂,多明戈,卡雷拉斯采用的就是美声唱法。 2、民族唱法:以本民族传统的民间唱法为基础的演唱方法。如中国各种民歌、戏曲的唱法,印度民歌的唱法,日本民歌的唱法,早已形成其独特的发音,咬字,行腔的理论和规律。中国有许多民族唱法歌唱家,如彭丽媛、宋祖英、王宏伟等。 3、通俗唱法:基本属于用本嗓演唱的风格。又可分为抒情风格,乡村风格,校园风格,摇滚风格等等。这种唱法在生活中最普遍、最普及。如:毛阿敏、韩红、腾格尔等。 4、原生态唱法:这只是区别于学院派民歌唱法的一种说法,学院派民歌唱法大多吸收了一些西洋唱法,原生态唱法却是一种原始的未加工过的唱法。演唱中保留了本民族的音乐风格。如阿宝、索朗旺姆等。 二、人民音乐家——冼星海 冼星海(1905-1945)中国近现代著名的音乐家,创作了大量战斗性的群众歌曲,并为进步影片《壮志凌云》、《青年进行曲》,话剧《复活》、《大雷雨》等谱写音乐。1935年至1938年间,创作了《救国军歌》、《只怕不抵抗》、《游击军歌》、《路是我们开》、《茫茫的西伯利亚》、《祖国的孩子们》、《到敌人后方去》、《在太行山上》等各种类型的声乐作品。创作了不朽名作《黄河大合唱》和《生产大合唱》等作品。对发展我国革命音乐所作的巨大贡献,赢得了“人民音乐家”的光荣称号。 冼星海,黄河大合唱作品共有八个乐章,每章开首均有配乐朗诵。1、《黄河船夫曲》(混声合唱,原稿为男声合唱)2、《黄河颂》(男高音或男中音独唱),3、《黄河之水天上来》(配乐诗朗诵,三弦伴奏)4、《黄水谣》(女声二部合唱,原稿为齐唱)5、《河边对口曲》(男声二重唱及混声合唱,原稿是男声对唱)6、《黄河怨》(女高音独唱,音乐会上常按修订稿加入女声三部伴唱)7、《保卫黄河》(轮唱)8、《怒吼吧,黄河》(混声合唱)。《黄河大合唱》为我国现代大型声乐创作提供了光辉的典范。六十年代后期被改编为钢琴协奏曲。 三、早逝的天才少年——聂耳 聂耳(1912-1935)原名聂守信,字子义,一作紫艺。云南玉溪人,生于昆明。自幼喜爱花灯、滇剧等民间音乐,会演奏多种民间乐器。 1933年在创作上初试锋芒,创作了《开矿歌》、《卖报歌》、使人耳目一新。1934年是他的“音乐年”,《大路歌》、《开路先锋》、《毕业歌》、《新女性》、《码头工人歌》、《前进歌》、《打长江》等歌曲以及《金蛇狂舞》、《翠湖春晓》等民族器乐曲,都是这一年完成的。1935年,写下了《梅娘曲》、《慰劳歌》、《塞外村女》、《自卫歌》、《铁蹄下的歌女》以及建国后定为国歌的《义勇军进行曲》他的作品具有鲜明的民族特征和时代精神,第一次在歌曲中塑造了中国无产阶级的光辉形象,是我国当之无愧的革命音乐的开路先锋。 四、群众歌曲与艺术歌曲 群众歌曲的歌词通俗易懂,内容多与政治、社会活动有关,它体现人民群众的理想愿望,表达人民群众的思想感情,它的曲调以雄壮豪迈者居多,淫欲不宽,结构整齐,节奏鲜明易于上口,适于群众集体齐唱。群众歌曲大多为创作歌曲,按题材细分为:工人歌曲、士兵歌曲、学生歌曲、节庆歌曲等。如《义勇军进行曲》、《毕业歌》、《大陆歌》、《在太行山上》、《游击队歌》、《大刀进行曲》、《歌唱祖国》、《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我们走在大路上》。 艺术歌曲是18世纪末十九世纪初在欧洲盛行的一种抒情歌曲。其特点是歌词多采用著名的诗歌,侧重表现人的内心世界,曲调与歌词紧密结合。钢琴伴奏占有重要地位。如《教

中国近现代音乐史

简述冼星海创作道路的发展对他创作题材、体裁、风格、和成就的关系 冼星海是我国近代音乐史中一位多产的作曲家,他一生创作了200多首群众歌曲、4部大合唱、2部歌剧、2部交响乐,4部交响组曲、1部交响诗、1部大型管弦乐曲,以及许多室内性的器乐独奏、重奏和声乐独唱曲。这些众多作品与他一生的创作道路的演变有着生动的联系。一般讲,在他创作生涯的初期(即留学法国的时期),以创作室内性的器乐、声乐创作为主(如他的女高音、单簧管、与钢琴三重奏《风》等)。而在他1935年回国以后的创作成熟时期(即上海、武汉、延安时期),他写下了一生中最重要的各种类型的声乐作品,其中包括为电影、话剧所写的配乐和插曲(如独唱曲《夜半歌声》、合唱曲《拉犁歌》、《茫茫的西伯利亚》等),为抗日歌咏活动开展所写的各种形式的群众歌曲(如著名的《救国军歌》、《到敌人后方去》、《游击军》、《在太行山上》等),以及为进一步推进抗日民主根据地音乐活动而写的几部大型声乐套曲(如《黄河大合唱》、《生产大合唱》等)和其他大型声乐作品,如歌剧、歌舞活报等。而在他的创作后期(即他居留在苏联的时期)他写下了一生中所有了各种类型的交响音乐(如他第一、第二交响曲,及管弦乐《中国狂想曲》等)和以古诗词和现代诗词所创作的艺术歌曲。 所有上述作品,特别以他1936至1940年所写的声乐作品,其社会影响最大,历史影响也最长,是我国近代音乐文化中的一份宝贵遗产。他以自己辛勤的劳动,通过各种音乐体裁,全面、深刻地反映了处于三、四十年代的我国人民群众的复杂的斗争生活和丰富的内心感受,并且创造了无数生动的艺术形象。 冼星海的创作风格和成就主要表现如下几点: 一,他始终不渝地坚持了以聂耳为代表的、无产阶级革命音乐的战斗传统,并且以自己的天才和毕生的努力进一步发展了这个传统。他的创作绝大部分都取材于现实生活,选取与当时政治斗争密切联系的、具有深刻社会意义的题材。无论是交响音乐、大合唱、歌剧、群众歌曲、抒情独唱曲、以及儿童歌曲等等,都鲜明地贯穿着爱国、救亡、抗日、反帝、反封建等革命斗争的主题。这些主题正是我国三、四十年代中国人民生活和政治斗争中最迫切的问题,也是一切革命者所最关心的问题。 二,冼星海和聂耳一样,对音乐创作的革命倾向性以及对以音乐创作为政治服务的认识,不是很肤浅地认为仅仅是一个题材问题,更不是单纯喊喊"政治口号"的问题,他要求自己坚定地站在革命的立场上,正确地认识现实,深刻地反映现实,以强烈的革命热情去反映人民的斗争生活和人民的思想感情。他的许多创作不仅深刻地反映了人民群众坚决走向反帝斗争最前线的生动形象,反映了人民群众坚强不屈的斗争精神,而且还以强烈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向人们指明了前进的方向,预示了斗争必然取得最后胜利的前途。 三,和聂耳一样,他也十分重视塑造工人、农民和一切被压迫的革命群众的形象。工农大众和革命群众始终是他创作的中心、是他创作的基本对象。他成功地通过自己的创作向全世界宣告:中国的革命群众已经从斗争中掐脱了枷锁,拿起了武器,并且在反帝斗争的道上昂首阔步地前进着! 四,和聂耳一样,他很注意与群众密切地结合、使自己的音乐真正达到深刻性与易解性的统一。因此,他特别重视形象的鲜明、生动,音乐语言的通俗、易懂以及构思的清晰、严整。同时,也反映在他对群众歌曲、大合唱体裁的重视,对声乐创作形象性的重视以及对器乐创作标题性的重视。 五,和聂耳一样,他并不把对民族风格的追求单纯看作为一种创作技巧的"标新立异",或仅仅作为一种特殊色彩的"探求"来对待;而是把创作中的民族风格问题作为自己如何与群众相结合的问题来对待,作为真实地反映生活、表现人民的思想感情的创作原则来认识的。因此,他不仅重视创作中吸取我国民间音乐在形式、结构、音调、调式等方面的特点;同时他又努力地去体会蕴藏在民间音乐中的民族精神和气质,并且用它们来表现新的时代、新的生活和新的思想内容 简述贺绿汀30年代音乐创作的特色、成就、和影响 作为一位作曲家,贺绿汀在国立音专学习期间首先引人注目的是他为了响应著名俄罗斯音乐家关于"创作有中国风味的钢琴曲"的征集,他先后创作了钢琴曲《牧童短笛》、《摇篮曲》、《闹新年》等)。这些钢琴曲确实以其清秀、朴实、优美、动听的音乐语言深深打动了音乐界的同行和广大音乐听众,并为中国钢琴音乐的发展、也为他后来的器乐创作发展开辟了一条新路。当时,他也像其他音专同学那样创作了一些古诗词的艺术歌曲和儿童歌曲等,但这些创作都没有他从救亡歌咏运动及抗战初期("相持阶段"以前)这一阶段所写

声乐鉴赏作业

1.你最喜欢的一首声乐作品是什么,对这首乐曲进行分析,谈谈你的听后感。 答:我最喜欢的就是李健的《传奇》。第一次听这首歌,却不是李健所唱,而是王菲在春晚唱的。当时感觉这首歌空灵,细腻,那悠悠的曲调让我回味。后来听说,这首歌的原唱不是王菲而是李健,并且李健的歌声比王菲的更好听。我忍不住找到了李健的原唱,听后觉得,那才是天籁。李健的声音清亮,有磁性,再加上技巧的运用,一首传奇,唱得如此飘逸而空灵,从容有度。在我听歌曲的历史中,有三首歌给我的印象最深:《回忆》伤感的情怀让我想听又不忍听;《奇异恩典》则是第一首让我潸然泪下的歌曲;这首《传奇》又给了我不一样的感觉。李健用他的情感唱出了这首歌,如诗一般,隽永宁静,偶尔的高音处还有一丝颤抖,如同音乐开始时,那段流水滑过,清柔,绵情。这个有些害羞有些腼腆的男人,这首有些含蓄有些清澈的传奇。“只是因为在人群中多看了你一眼,再也没能忘掉你容颜”,青春稚嫩的坚持,纯净空灵的爱情,在舒缓的声音中浮现。“想你时你在天边,想你时你在眼前,想你时你在脑海,想你时你在心田”。如诗一般的句子,如诗一般的意境。这样的歌曲怎不让人喜欢?

2.怎样上好声乐鉴赏课? 答:我从未梦想成为一个歌唱家,从未梦想有一天能走上舞台为众人演唱。我只是喜欢唱歌,喜欢听歌。在那一首首不同歌词不同曲调不同风格的歌声中,我全身心的投入。所以在我看来,声乐鉴赏课要教给人的应该是情感的投入,而不是技巧的掌握。单调的技巧练习比如呼吸,鼻音之类的问题,只会让这堂课变得乏味。诚然,提高了技巧,唱出的歌声会变得更动听,但是传授技巧的过程会不会使同学们唱歌的兴趣下降呢,如果是这样,不是舍本求末了吗?一个人如果很喜欢歌曲,喜欢听,喜欢唱,即使他的歌声不动听又有什么关系呢。最重要的是他在音乐中享受,在歌声中陶醉,还有比这更美妙的事吗?反之,一个人有着无与伦比的技巧却没有热爱歌曲的激情,他又怎么能唱出让别人感动的声音呢?所以,我认为课程中应该以培养兴趣为重点,让同学们喜欢歌曲,享受歌曲。这只是我一人的浅见,如果有什么不对的,还请老师指教。 老师,这已经是我第二次选您的课了,第一次是音乐鉴赏,这次是声乐鉴赏。我很喜欢音乐喜欢这堂课。还有,您是我见过的最漂亮的老师,我的同学也这么说。希望以后还能再见到您。再见。《完》

声乐作品分析

哪些人需要锻炼PC肌 每个人都需要锻炼! 对《驼铃》的分析 歌曲总体 这是一首应影片需要而创作的一首歌曲,他不具有作者所在时期的时代特征,但是他却在一定程度上,赋予了歌曲另外一种含义——这首歌曲在一定程度上很好的表达了影片的内容,和影片的主题感情。歌曲的背景是上世纪五十年代的文革,那是一个非常恐怖和黑暗的年代,在那个年代里,真理被颠覆,什么都不存在真正的正义,只是很多的黑暗。而影片正是讲述着这样的一个故事,而我们的词曲作者——王立平。作者的生活趟过那文革的记忆,他在历史过去三十年后,他为这样一部影片作词曲,他怀着怎样的心情,我们无从知晓,但是我们却可以从这个歌曲分析中,寻找那么一丝丝的细微的感情。这是一首非常优秀的歌曲,以至于在八十年代创作至今,依旧深受欢迎,在电影发布之时,这首歌曲随着影片一起穿家入户,可是影片走了,歌曲却被深深挽留下来,这首歌曲成为当时所有军队,部委的保留歌曲,成为当时演唱歌曲的一道靓丽风景线。 歌曲背景分析 《驼铃》是王立平为《戴手铐的旅客》而作的电影插曲,于洋又演又导,片中惊险场面吸引了大量观众,而此歌由蒋大为演唱,成为经典歌曲。歌词紧扣影片剧情,表达了浓浓战友情,而成为部队、公安、甚至同学毕业时首选,影响甚大,传唱至今仍旧不衰。 《戴手铐的旅客》是王立平配曲的第一步故事片,。1980年5月1日,摄制组在中缅边境取外景,需要曲稿,王立平应邀去和摄制组会合,可是一路上也没有找到词作者,而距离交稿日期越来越近。于是王立平就在昆明写了词,在车上酝酿曲子。“云南的路不好走,得知我是北京来的。大伙儿就让我坐在司机旁的第一个位置上,有时候我进入状态,就手舞足蹈的哼唱着,回头一看,几十双眼睛齐刷刷的盯着我,和主演,也是导演汪洋见面后,他问我的第一句话,就是”你的主题曲拿来了不?快给我听下。“我说别急,在唱这歌之前,给你们讲个故事,其实说道故事,剧组所有的人对剧本比我清楚多了。可是我为什么还要讲呢?我只是想告诉他们,我的创作意图,或者说源泉是什么?当然这话是王立平之后讲的。在里面有这样一个情节,当老公安刘杰正在追击特务时,而一张有关他的通缉令落到了他一个战友的手上,理由他是走资派。但是这位战友没有扣留他,握着他的受送他上了征程,我给导演念了我的词。“送战友,踏征程,默默无语两眼泪,耳边响起驼铃声、、、”主题曲的所用的乐器,我在所有的程度上,我没有用导演组准备的流行的电子琴,电吉他,而是取材于传统的民族音乐文化,用了琵琶,二胡。在风格上,还用了民族化的音乐元素。 词曲作者 王立平 二十年来王立平创作了大量的影视音乐作品,作品大多具有浓厚的民族风和鲜明的个性,同时王立平还是一位词曲兼常的歌曲作家,锁创作的歌曲不但优美动听,情深意切,富于哲理和文化品位,雅俗共赏,广为流传,久唱不衰。 演唱者 蒋大为是我国最著名的男高音歌唱家,是一位最具实力的歌唱家,是歌坛上的一棵长青树,具有深厚的声乐造诣。他的演唱甜美,音色明亮,感情真挚。他的歌唱受到全国各族人民的欢迎和喜爱。三十年来,他的歌声传遍海内外,传遍祖国的大江南北。三十年来他演唱过上千首的歌曲和上百部的电影、电视剧的主题歌。经他演唱红遍了祖国的大江南北。他的歌在八十年代真可以说是独领风骚、家喻户晓。

声乐作品《放风筝》简析

声乐作品《放风筝》演唱简析 学院: ********** 班级:****************** 学生: ************ 目录

一、词曲作者介绍 二、创作寓意 三、曲谱 四、作品结构分析 五、演唱技巧分析 六、总结 声乐作品《放风筝》演唱简析 一、词曲作者介绍: 作曲家:方石,重庆巫山人,1982年毕业于湖北艺术学院(现武汉音乐学院)作曲系。现任湖北音乐协驻会副主席、中国音乐家协会理事国家一级作曲、武汉音乐学院客座教授、湖北最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湖北省‘文艺明星’。长期从事音乐创作集作曲、编曲、

录制为一体,主要有100多件音乐作品荣获国家级奖项,在全国音乐界具有一定影响,从方石歌曲创作的历程中不仅看到了他对音乐事业的赤诚及为之奋斗的奉献精神和成果,同时也看到了贯穿始终的,他对祖国、对党、对人民、对生活的无限热爱。 作词家:唐跃生,诗歌写作者,歌词写作者,剧本撰稿人。曾下乡当知青。大学数学专业毕业后,与文字结缘。隐于生活,浮干生活。现供职于深圳宣传文化系统。诗歌主要作品:《离安魂还有一段时辰》,《物品与背景》。歌曲主要作品:《亲爱的中国我爱你》,《母亲在家就在》。 二、创作寓意 本作品以风筝寄情,主人公放风筝去寻找自己思念的爱人,飘飞的风筝寄托了她悠悠的爱恋之情。演唱者如能感受到这种心境,几把握了此作品的灵魂了。 三、曲谱 放风筝

简谱转载自:中国战友联盟网四、作品结构分析 此曲采取二部曲式写成,前后两部分主演通过调式的对比来实现情绪的转换,调性由D徵调转到D羽调。歌曲的结构上可视为3个段

落:第一段8小节,是对花的倾诉,因为是近距离,所以像在?说?,含蓄而露,其音域控制在d1-d2八度以内。演唱时要做到声断气不断、意不锻,并注意语气的变化还有?花?的咬字;接着4小节,有承上启下的作用,连接前面,为推向高潮做了准备情绪渐渐扬,但是扬而不张;第二段8小节,因为风筝越飞越高,距离越来越远,所以像是在?喊?,?喊?而不野,其音域控制在g1-g2以内这里是全曲的高潮,气息要控制好,感情要饱满,同时要注意?线儿线儿线儿你再长一点?这句要强处理,?白云?这要突然弱下来然后再渐强处理,注意强弱对比要明显;第三段8小节加一个尾声,变化再现第一段音乐素材,音域再次控制在d1-d 2八度以内,其意思像在?求?,?求?而不流露庸俗。 五、演唱技巧分析 此曲分为三个段落:第一段主要是诉说说出主人公思念他,主人想知道他是不是与自己有一样的想法,问的含蓄,所以唱这8小节时应该含一点去表达歌去含义,?花?后面椒休止符这时应该是声断气不断,以表达自己对?花?的诉说,每句话都是弱起更表达主人的含蓄,这段主要是叙述主人的感情,用中国的曲式分析就是?起?,引出?放风筝?这一主题;接着是4小节点出主题,并且音符逐渐推上高音、节奏也由弱逐渐变强为进入高潮做准备,这4小节应该控制好气息,气息是由弱到强需要好的气息配合,这个部分是承上启下的作用也是中国曲式是?承?部;第二段是8个小节借放风筝来表达主人要寻找自己的心上人,呼唤心上人回来,来?喊?自己的心上人回来

声乐作品的艺术处理

声乐作品的艺术处理 内容简介: 通过四年的专业学习,我掌握了声乐演唱的基本技巧,在我演唱一些经典的声乐作品时,这些歌曲不仅对声音的要求极高,还要求歌唱者拥有相应的感情融入在其中,而我对声乐作品的艺术处理则有自己的一些看法。 关键词:内涵意境声音风格艺术处理演唱技术与艺术 正文: 歌唱是听觉艺术,它的艺术感染力最终要靠演唱来体现,歌唱者把音符和文字符号变成声音的过程,是一个艺术再创造的过程,也就是“二度创作”。一首好的甚至经典的歌曲的诗词和音乐终归只是停留在纸面上,必须通过歌唱者把它唱活才能使听众充分感受。因此,作为一名歌唱者应该从各个方面来丰富自己,提高自己的文化艺术素质,脚踏实地地进行艰苦的艺术再创造活动。 对歌曲的“二度创作”,我个人认为一般应做到以下几个环节: 一、对作品内涵的理解 所谓内涵,主要是指作品的内在含义即思想感情。理解作品的内涵,是演唱的基础。拿到一首歌曲,先不要急于唱谱,而应该将歌词反复朗诵几遍,以便从中了解主人公所处的时代背景、特定环境和思想感情。一首歌曲或长或短,都凝聚着作曲家的强烈感情,作曲家的深情厚意蕴藏在每个音符之中,歌唱者需要认真地去发掘和领会。对作品的理解越深,感受越深,在演唱时的表达则越纯真,越完美。所以,一个演员或歌唱者文学修养的深浅,会直接影响他对作品内涵的理解。 就拿作品《鸟儿在风中歌唱》为例,当我拿到这首歌的时候,我首先将歌词朗诵几遍,了解到这是一首以保护生态环境为主题的作品,通过对鸟儿悲惨遭遇的描写,体现了人类为了一己私欲大量的捕杀鸟类,破坏了生态环境。鸟儿们无奈和凄凉地哭诉,就是这首歌的主要感情色彩,所以这首歌在演唱时应把握住这种孤独、凄凉地的感情。 二、意境的想象 意境的想象,就是要尽量去启发音乐的想象力,演唱者应根据歌曲的内容和音乐形象,在自己的头脑中化为一幅幅生动画面,把自己化为作家、诗人,也变成作品的主人公。换句话说,就是要像戏剧演员进入角色一样去身临其境。正如我在演唱《鸟儿在风中歌唱》时,我把自己想象成一只无家可归的小鸟,眼看着自己的同伴被关在鸟笼里而失去自由,却不能飞进自己的村庄,自己是那么的弱小,几多无奈与凄凉,演唱时我以近似哭泣的表情来体现了主人公——鸟儿当时凄凉的心情。如果把一首歌曲的基本情绪和意境设想得很具体,那么

中国声乐作品教学教材

中国声乐作品

中国近现代音乐专题 一、声乐唱法分类。按唱法分为:美声唱法、民族唱法、通俗唱法、原生态唱法。 1、美声唱法:Belconto,意为完美的歌唱,是以意大利民歌唱法为基础的科学演唱方法,其音色洪亮,透彻,适于表现严肃的,戏剧的,重大的内容。艺术歌曲、歌剧,一般都采用美声唱法。世界三大男高音:帕瓦洛蒂,多明戈,卡雷拉斯采用的就是美声唱法。 2、民族唱法:以本民族传统的民间唱法为基础的演唱方法。如中国各种民歌、戏曲的唱法,印度民歌的唱法,日本民歌的唱法,早已形成其独特的发音,咬字,行腔的理论和规律。中国有许多民族唱法歌唱家,如彭丽媛、宋祖英、王宏伟等。 3、通俗唱法:基本属于用本嗓演唱的风格。又可分为抒情风格,乡村风格,校园风格,摇滚风格等等。这种唱法在生活中最普遍、最普及。如:毛阿敏、韩红、腾格尔等。 4、原生态唱法:这只是区别于学院派民歌唱法的一种说法,学院派民歌唱法大多吸收了一些西洋唱法,原生态唱法却是一种原始的未加工过的唱法。演唱中保留了本民族的音乐风格。如阿宝、索朗旺姆等。 二、人民音乐家——冼星海 冼星海(1905-1945)中国近现代著名的音乐家,创作了大量战斗性的群众歌曲,并为进步影片《壮志凌云》、《青年进行曲》,话剧《复活》、《大雷雨》等谱写音乐。1935年至1938年间,创作了《救国军歌》、《只怕不抵抗》、《游击军歌》、《路是我们开》、《茫茫的西伯利亚》、《祖国的孩子

们》、《到敌人后方去》、《在太行山上》等各种类型的声乐作品。创作了不朽名作《黄河大合唱》和《生产大合唱》等作品。对发展我国革命音乐所作的巨大贡献,赢得了“人民音乐家”的光荣称号。 冼星海,黄河大合唱作品共有八个乐章,每章开首均有配乐朗诵。1、《黄河船夫曲》(混声合唱,原稿为男声合唱)2、《黄河颂》(男高音或男中音独唱), 3、《黄河之水天上来》(配乐诗朗诵,三弦伴奏)4、《黄水谣》(女声二部合唱,原稿为齐唱)5、《河边对口曲》(男声二重唱及混声合唱,原稿是男声对唱)6、《黄河怨》(女高音独唱,音乐会上常按修订稿加入女声三部伴唱)7、《保卫黄河》(轮唱)8、《怒吼吧,黄河》(混声合唱)。《黄河大合唱》为我国现代大型声乐创作提供了光辉的典范。六十年代后期被改编为钢琴协奏曲。 三、早逝的天才少年——聂耳 聂耳(1912-1935)原名聂守信,字子义,一作紫艺。云南玉溪人,生于昆明。自幼喜爱花灯、滇剧等民间音乐,会演奏多种民间乐器。 1933年在创作上初试锋芒,创作了《开矿歌》、《卖报歌》、使人耳目一新。1934年是他的“音乐年”,《大路歌》、《开路先锋》、《毕业歌》、《新女性》、《码头工人歌》、《前进歌》、《打长江》等歌曲以及《金蛇狂舞》、《翠湖春晓》等民族器乐曲,都是这一年完成的。1935年,写下了《梅娘曲》、《慰劳歌》、《塞外村女》、《自卫歌》、《铁蹄下的歌女》以及建国后定为国歌的《义勇军进行曲》他的作品具有鲜明的民族特征和时代精神,第一次在歌曲中塑造了中国无产阶级的光辉形象,是我国当之无愧的革命音乐的开路先锋。

[新发,美声,中国]当代中国美声演唱的新发展

当代中国美声演唱的新发展 随着人们精神文明生活的发展和进步,音乐是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种艺术表达手段。多年来美声唱法艺术也被广泛的认可和喜爱,如今美声唱法的发展进入到瓶颈时期,针对这种状况,未来想要在我国长久性的发展下去,需要突破传统观念的束缚,不断进行创新,赋予她新的活力。 一、美声唱法的定义 美声唱法来自意大利文Bel canto,意思是美好的歌唱。美声唱法实际上不是只讲声音,在它的发展历史进程中,有过各种不同的现象:有一个时期只讲声音,既不注重歌词也没有味儿;有一个时期以炫耀技巧为主,脱离内容;有一个时期也曾改变过要以内容为主。我们接受美声的传统是主张声情并茂的歌唱,通过科学发声体系进行歌唱,凸显出声音的美感以及分句的美感,比较重视能够灵活并且不耗费过多的条件下进行高音的演唱,后期美声唱法在国内长期发展,由于教学方法的不科学以及各种多方面的社会化原因,声系体系的不合理,过分重视发声的效果,造成了一系列的空大假的歌唱方式和错误的发声方法,和原本的美声歌唱目的差距甚远,对于我国美声歌唱发展产生了很大的限制性。事情的发展过程总是跟随历史大环境的脚步前进的,美声唱法的发展也是随着我国历史的变化不断前进,经历了漫长的发展时期。 二、美声唱法的发展历史 1、萌芽阶段。二十世纪初期的学堂乐歌运动对于集体歌唱形式的发展应用具有重要的推广作用,让这种方法被大众认可和接受,并且给后期的歌咏形式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该种方式也是我国最早接触到的美声唱法,该唱法的出现颠覆了国人对于音乐的认识水平和审美观念,国人逐渐的开始接受西方音乐文化。 2、教育初创期。我国五四运动发生后,很多出国深造的留学生回到国内,其中包括了歌唱家、青年艺术家,他们让美声唱法实际性的出现在我国音乐艺术表演舞台中。直到上个世界的八十年代,美声唱法正式的规划分类到国内音乐领域的教学内容中。 3、探索时期。在教育初创期阶段,由于国内相关专业领域的人才数量不够,专业化水平程度不是非常高,美声唱法在国内的发展属于探索阶段,后期直到上世界三十年代时候我国的声乐教学工作才壮大起来,形成了一定的规模。美声唱法的发展空间得到提升,逐渐和我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到一起,呈现较好的发展趋势。 4、碰撞时期。建国以后国内的专业音乐教育程度得到提升,相关领域的师资力量队伍壮大,很多接受过专业化音乐教育的年轻歌唱人才逐渐成长起来,该阶段是我国美声唱法发展的碰撞时期,发展的主要内容是和我国的传统民族唱法进行碰撞结合。 5、繁荣时期。经历过文化大革命之后,在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中期我国音乐的美声唱法得到了空前的发展,达到了前期的繁荣阶段。美声唱法用全新的面貌,多方面的艺术文化成果、花样式的文化观念,在当时的文化发展过程中建立自己独特的旗帜,并获得了极高的成就;以声乐教育家沈湘、周小燕先生、郭淑珍教授等为代表的大师,他们的学生以梁宁、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