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教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10课 爬山虎的脚(教案)

人教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10课 爬山虎的脚(教案)

人教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10课   爬山虎的脚(教案)
人教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10课   爬山虎的脚(教案)

10爬山虎的脚

1.认识“均、柄”等4个生字,掌握“曲”这个多音字,会写“虎、操”等13个生字。了解重点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爬山虎的特点,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

3.学习作者细心观察的方法,培养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

重点

通过对词句的理解了解爬山虎的特点,并体会作者是怎样用准确、生动的语言写出它的特点的。

难点

学习作者细心观察的方法,培养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

1.字词教学

本课要求会写的字有13个,会认的字有5个,其中有一个多音字。生字教学中,采取集中教学的方式,先引导学生对生字进行分类,再指导书写,如:“操、均”是左窄右宽,“占、叠、茎”上窄下宽。“曲”是多音字,让学生通过查字典了解读音,了解不同读音对应的字义,并能够分别组词。

2.阅读理解

这篇文章详细介绍了爬山虎的特点,用词丰富,语言生动。在教学中,要突出“读”,通过各种形式的读,让学生了解爬山虎的脚的构造以及功能。同时,在读中让学生学习这类文章的基本写法,为本单元习作练习打下基础。

3.表达运用

锻炼学生的表达很重要。在本课的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用“我知道了……”这样的句式谈谈感悟和启示。

1.预习提纲

(1)搜集有关叶圣陶的资料。

(2)自学生字词,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识记生字,借助工具书了解生字词的意思。

(3)读课文,了解这篇文章的说明对象。

2.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均、柄”等4个生字,掌握“曲”这个多音字,会写“虎、操”等13个生字。了解重点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爬山虎的特点。

一、图片导入,激发兴趣

课件出示:

1.同学们,大家认识这是什么植物吗?(爬山虎)你们知道它是怎样爬到墙上的吗?肯定有很多人是不知道的。今天,老师就带大家认识一下这种植物,看看它是怎样爬到墙上的。

(板书:爬山虎的脚)

2.作者简介。

请同学们出示预习中搜集到的有关叶圣陶的资料,并向大家介绍一下,看谁介绍得最全面、简洁。

课件出示:

叶圣陶(1894—1988):原名叶绍钧,生于江苏苏州。现代著名作家、教育家、文学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主要作品有童话集《稻草人》、长篇小说《倪焕之》等。

设计意图:

用图片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出示有关作者的资料,一方面检查预习情况,另一方面提高学生预习的积极性。

二、初读课文,解决生字词

1.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顺课文。

2.(课件出示本课生字)请同学们识记这些生字,并把自己的识字方法和大家分享。

课件出示:

虎操占嫩顺均叠隙茎柄萎瞧固

(1)生识记生字,师引导识字:我们可以把这些生字分类来记。

左右结构:操嫩顺均隙柄瞧

上下结构:占叠茎萎

全包围结构:固

半包围结构:虎

(2)教师指导书写:“操、均”是左窄右宽,“占、叠、茎”上窄下宽。

(3)本课要求掌握多音字“曲”,这个字有两个读音,分别是“qū”和“qǔ”,要注意区分不同读音对应的意思。

3.分小组合作读课文,相互检查读书情况,相互纠正读音,读顺句子。

4.教师指名读课文,评价读书情况。

设计意图:

这篇文章生字词较多,夯实字词基础,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为理解课文内容打好基础。

三、把握内容,理清顺序

1.课件出示问题,把握写作对象。

课件出示:

课文主要介绍了爬山虎的哪些方面?

2.生自由朗读课文,根据问题,在文中作出标记。师巡回指导。

3.集体交流。

4.课件出示爬山虎的图片,引导学生概括爬山虎叶子、脚的特点。

课件出示:

(1)认真观察叶子,说说爬山虎的叶子有什么特点,脚又有什么特点。

(2)读一读描写叶子的段落,体会叶子的特点。读一读描写脚的段落,体会脚的特点。

(板书:叶子脚)

设计意图:

整体感知课文,引导学生抓住文章的写作重点,进而把握作者的写作目的。

四、布置作业

1.掌握生字,认清字形,将每个生字书写三遍。

2.熟读课文,找出课文中你觉得写得准确、生动、形象的句子,抄写下来。

设计意图:

让学生书写生字,有助于学生把字写规范、写美观,提高学生识字、写字的能力。熟读课文,为下节课的学习做好准备。

第2课时

课时目标

1.重点学习第2~5自然段,抓住重点词语,了解爬山虎的特点,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

2.学习作者细心观察的方法,培养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

一、谈话导入

上节课,我们知道了这篇文章主要描写了爬山虎的叶子和脚。这节课,就让我们去深入了解它们,看看它们有什么神奇之处。

设计意图:

总结上节课学习的主要内容,明确本节课要学习的主要内容,开门见山,简明扼要。

二、精读课文

1.赏读第2自然段。课件出示问题:

课件出示:

这一自然段中哪些地方体现出作者观察得特别仔细?

(1)生朗读第2自然段,思考问题。

(2)指名读第2自然段,集体交流。

(3)引导学生抓住“嫩红、嫩绿、一顺儿朝下、均匀、不留一点儿空隙”等词句,体会爬山虎叶子颜色的变化以及叶子浓密、均匀的特点,突出叶子给人的“舒服感”,从而感受作者观察得特别仔细的优点。

2.赏读第3、4两个自然段,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把自己喜欢的句子画出来,并说说喜欢的理由。

(1)生朗读这两个自然段,通过抓重点词语把握爬山虎脚的特点。

(2)指名读课文,其他学生进行评价。

(3)指名回答,集体交流。师及时进行鼓励性评价。

(4)引导学生抓住重点句子体会爬山虎的脚的特点。

课件出示:

1.这些细丝很像蜗牛的触角。

2.如果你仔细看那些细小的脚,你会想起图画上蛟龙的爪子。

你觉得这两句话好在哪里?试着分析一下。

预设:这两句话运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以“蜗牛的触角”来表现细丝的特点,形象生动,让人容易理解;用“蛟龙的爪子”来形容爬山虎的脚,写出了爬山虎脚的形状,很形象。

(5)爬山虎是怎样往上爬的?课件出示填空题。

课件出示:

茎上伸出六七根细丝→()→()→一步一步往上爬

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第4自然段,交流自己的感受,完成填空。

预设:茎上伸出六七根细丝→细丝的头上变成小圆片,巴住墙→细丝由直变弯曲,使嫩茎紧贴在墙上→一步一步往上爬。

(6)师:在阅读这些重点段落的过程中,我们除了了解了文章的写作对象,还感受到文章语言的生动性,感受到作者观察的认真细致。我们也要向叶圣陶爷爷学习,学习他认真细致的观察,生动形象的描写。

(板书:细致观察)

设计意图:

读悟结合,在读中悟,在悟中读。作者介绍爬山虎脚的内容较为浅显,如何让学生学会认真观察和形象描绘是本课的难点。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品味重点词句,突破重难点。

三、赏读全文,总结全文

1.赏读全文。这篇文章用生动的语言介绍了爬山虎的特点。文章虽然是说明文,但是语言生动形象,趣味横生。

2.指名说读完课文后的感受。

生:读了课文,我感受到作者那认真细致的观察,让人敬佩。

生:说明文的语言还能这样生动形象,值得我们学习。

3.教师总结:我们要善于观察,善于发现。愿你们人人都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去挖掘大自然中蕴藏的奥秘吧!

设计意图:

让学生畅谈学习后的感受,加深对文章主题内容的理解;鼓励学生认真观察,善于发现,去捕捉、挖掘大自然中的奥秘!

四、布置课外作业

阅读类似课文《爬山虎的脚》这样的说明文,学习如何仔细观察,如何把事物写具体。

一、注重教学情境的创设和学习兴趣的培养。

教学设计中通过展示爬山虎的画面,让学生认识爬山虎的同时,感受心情趋于舒适、平缓的过程,从而激发学习的兴趣。品读课文流畅优美的语言,享受语文学习的快乐,从而激起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对语文课堂的喜爱。

二、以读为主,重视对学生语感的培养和训练。

在读中明确写作对象;在读中感悟语言的生动形象;在诗意化的教学情境中,引导学生入情朗读、入境诵读,学习课文诗一般的语言,提升语文综合素养。

三、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给学生自由表达的空间,让学生有话可说,有感可言,让课堂充满琅琅的读书声,让快乐溢满整个课堂。

2019秋部编版四年级语文期中精选卷(一)

(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

一、看拼音,写词语。(8分)

kuān kuò zhuāng jia lǒng zhào wān dòu

()()()()

yán jiū tàn suǒ jūn yún zhù zhǐ

()()()()

二、用“\”划去加点字不正确的读音。(4分)

1.随地处乱停共享单车是一种很让人厌恶.(è wù)的恶.(è wù)劣行为。

2.我有一个和这张卡.(kǎ qiǎ)片上一模一样的发卡.(kǎ qiǎ)。

3.大水淹没了小村庄,空降.(xiáng jiàng)下来的解放军叔叔解救了在洪灾中挣扎.(zhā zhá)

的人们。

4.爬山虎的叶子铺.(pū pù)满了墙面,没留一点儿空.(kōng kòng)隙。

三、选择合适的词语填空。(7分)

柔弱柔和柔软

1.()的阳光照射在大地上,我们坐在()的垫子上休息。

2.蟋蟀挖掘的工具很()。…

线

……

只要……就……不但……而且……即使……也……

3.()把蝙蝠的眼睛蒙上,它()照样能自由飞行。

4.科学()在改变着人类的精神生活,()在改变着人类的物

质生活。

四、把下列词语补充完整,并任选其中的一个造句。(6+2=8分)

()七()八人()()沸()云()雾

山()地()()()而安精()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仿照例子写句子。(6分)

1.例:柳条在风中摇动。柳条在风中舞蹈。

蟋蟀在平台上叫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例:(美丽的)雪花(慢慢地从空中)飘落下来。

()树叶()飘舞。

3.例:蟋蟀的住宅难道不是一项伟大的工程吗?

蟋蟀的住宅是一项伟大的工程。

4.黄老师带病坚持上课,怎么不让我们感动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按要求改写句子。(6分)

1.我今天的作业基本上全部做完了。(修改病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江潮还没有来,海塘大堤上早已人山人海。(仿写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即使

..一根极细的电线,它也.能灵巧地避开。(用加点的关联词写一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将错乱的句子整理成一段话。(4分)

()菊花美极了,黄的、紫的、白的、红的,还有绿色的……

()只见大门口放满了菊花,百米长的通道两旁放满了菊花。

()植物园正在举办一年一度的菊展。

()人们边走边观赏,不时传出一阵阵的赞叹声。

八、积累运用。(13分)

(一)日积月累。(5分)

1.好问则裕,。

2. ,九月温,。

3. ,长河渐落晓星沉。

4.一场秋雨一场寒,。

(二)按课文内容填空,再作答。(8分)

1.将《题西林壁》补充完整,再回答问题。(4+2=6分)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远近高低各不同。

②不识庐山真面目,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题”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缘”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

④读完后两句诗句,我明白的道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暮江吟》中,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2分)

九、快乐阅读。(14分)

丢失的东西

一天晚上,我从街上卖梨的摊子中间走过。突然,脚下一滑,我赶紧扶住

旁边的一个木箱子才没摔倒,就在我扶住木箱子时,顺手抓了一个梨。当时,

我不禁耳热心跳,回头一看,幸好没人看见,便站起来走了。这时,梨已稳稳当当地到了我的手心。只见这梨黄澄澄的,散发出一股诱人的梨香。

拿着梨,我心里老觉得不踏实。手里的梨怎么办呢?吃了,不好意思;扔了吧,又舍不得,怎么办?怎么办(A)……这样边走边想,不知不觉就到了家。爸爸见我拿着梨,就问:“哪来的?”“梨……梨(B)……是……梨摊上的。”我结结巴巴说不出话来。这时,爸爸严厉地说:“从小不学好,长大怎么得了?明天把梨送回去,把你丢失的东西找回来,知道了吗?”爸爸的声音虽然不大,但很有力。我盯着脚尖,红着脸说:“是,爸爸。”但我不明白到底丢失了什么。

第二天早晨,我按照爸爸的吩咐,把梨送了回去。卖梨的阿姨夸奖我说:“真是个好孩子!”我脸红了,不好意思地笑了。这时,我终于找回了我丢失的东西——诚实。

1.给加点字正确的读音画“√”。(4分)

中间.(jiān jiàn) 摔倒.(dǎo dào) 散.发(sàn sǎn) 踏.实(tà tā)

2.照样子,写词语。(2分)

爸爸的声音虽然

..不大,但.很有力。(用加点的关联词写一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省略号的用法有:①表示话未说完(有时又作语意未尽);②表示说话断断续续。文中A处应选( ),B处应选( )。(2分)

4.用“—”画出描写“我”心理活动的句子。(2分)

5.“我”丢失了什么东西?(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读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感受?(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十、我是小作家。(30分)

题目:_____________真好

提示:

(1)把题目补充完整。横线上可填“爸爸”“妈妈”“奶奶”“老师”等等;

(2)通过具体的事例写出这个人好在哪里。

(3)语句通顺,字数在400字左右。

参考答案

一、宽阔庄稼笼罩豌豆研究探索均匀住址

二、划去:1.è wù 2.qiǎ kǎ 3.xiáng zhā 4.pù kōng

三、1.柔和柔软 2.柔弱 3.即使……也…… 4.不但……而且……

四、横竖声鼎腾驾崩裂随遇疲竭

五、1.示例:蟋蟀在平台上弹琴。

2.示例:金黄色的在微风中

3.黄老师带病坚持上课,让我们很感动。

六、1.“基本上”和“全部”任意去掉一个。2.夸张句,符合要求即可。

3.用上关联词即使…也…即可。

七、3 2 1 4

八、(一)1.自用则小

2.八月暖十月还有小阳春

3.云母屏风烛影深

4.十场秋雨要穿棉

(二)1.横看成岭侧成峰只缘身在此山中

①题写因为②要想对某个事物有全面的、符合实际的认识,就必须站在客观的立场上观察分析

事物

2.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九、1.jiān dǎo sàn tā

2.略

3.①②

4.手里的梨怎么办呢?吃了,不好意思;扔了吧,又舍不得,怎么办?怎么办……

5.诚实

6.示例:要做一个诚实的孩子,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能拿。

十、略

部编版小学语文《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

《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 教学设想: 以猜谜语的方式引入课文,在讲解的过程中,采用学生提出问题,教师引导学生解决问题也就是导思释疑的方法贯穿全文,让学生去领悟,感受文本,这样既从感性上认识到语言的形象性,使学生体会到作者对爬山虎的细心观察。同时插入一些背诵训练,培养学生的语言积累能力。 教学过程: 一、谜语导入: 同学们喜欢猜谜语,今天就来猜猜老师出示的谜语吧: 1.上搭架,下搭架,条条青龙藤上挂。(丝瓜) 2.上搭架,下搭架,串串珍珠藤上挂。(葡萄) 过渡:丝瓜和葡萄向上爬都是靠的什么?搭架子 前几天老师让你们去观察的爬山虎,你们发现爬山虎向上爬靠得是搭架子吗?不是,靠的是脚。 二、读题设疑 板书课题:爬山虎的脚脚写得大一点。 看了老师所写的课题,你有什么疑问啊? 预设: 爬山虎的脚长在什么地方? 爬山虎的脚是什么样子的?

爬山虎是怎样往上爬的? 学生回答 三、研读第三段: 1.请你快速默读课文,看看文中哪几个自然段是写爬山虎的脚的。(3、4、5) 这三段中的哪一段能回答我们提出的第一个问题。 2.找一名同学来读读第3自然段,其他同学考虑咱们刚才提出的问题:爬山虎的脚是什么样的? 板书:位置:叶柄反面 形状:枝状像蜗牛的触角,还像什么? 颜色:嫩红 作者之所以能把爬山虎的样子写得那么具体,是因为作者——“注意观察了”。我们一起来细细地读读这一段,体会作者的细心。三分钟后抽查。 四、研读第四段 作者还注意了什么? 1.爬山虎是怎样在墙上爬的。用“▲”划出爬山虎在墙上爬的动作: 触、变、巴、拉、贴、爬 学生汇报:教师演示,学生利用这些动词来说爬山虎爬墙的过程。 总结:是啊,爬山虎就是这样今天一脚,明天一脚。这个月一脚,那个月一脚,历经两三个月,甚至半年,在你不经意间爬到房顶上去

爬山虎的脚优质课教案2020.doc

下面是本站为大家带来的爬山虎的脚优质课教案,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爬山虎的脚优质课教案 《爬山虎的脚》不仅讲了爬山虎“脚”的颜色和样子,以及怎样“爬”等知识,还向我们介绍了爬山虎这种藤本植物特有的生活习性。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11个生字。正确读出“引人注意、均匀、重叠、空隙”等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了解爬山虎的特点,理清文章的叙述顺序。并从中学习作者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方法。 教学重点通过对词句的理解了解爬山虎的特点。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怎样用准确生动的语言写出它的特点。 教学准备爬山虎的实物、资料、课件(爬山虎触着墙时,怎样一脚一脚的向上爬)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板书课题。 同学们,你们都见过什么样的脚?(猪脚、狗脚……)这些都是动物的脚。那你们见过不会走路的植物也长脚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所写的一篇文章第六课《爬山虎的脚》。(板书课题并齐读) 二、交流资料,检查预习。 1、集体交流课前布置搜集的资料(1)叶圣陶的资料。(2)爬山虎的资料。 2、检查生字词预习情况。 (1)出示“爬山虎、均匀、重叠、空隙、茎上、叶柄、触角、痕迹、逐渐”等词语卡片,指读,开火车领读。(生字用红色标出)

(2)指导书写难写字。在田字格中书写“叠、痕、逐” 3、课文主要内容。 师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呢?(这篇课文重要描写了爬山虎生长的地方、爬山虎的叶子、爬山虎脚的形状和特点以及它是如何一步一步向上爬的) 4、小结过渡孩子们你们的预习非常充分到位,都是会学习的好孩子。下面我们大家一起来细读这篇文章,好吗? 三、指读理解,读文精讲。 1、指名按段读文,正音。 2、想一想本文是按照什么顺序叙述的?(预设课文先介绍了爬山虎的叶子,再介绍爬山虎的脚和它怎么样向上爬的) 3、自读爬山虎的叶子那一段,体会爬山虎的叶子特点,抓重点子理解。 例句“那些叶子绿得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空隙。”

人教版小学语文《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

人教版小学语文《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

合作探究抓特点品味阅读学方法 ——人教版小学语文《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 【解读文本抓特点】 爬山虎广见于我国各地。它生性随和,适应性强,喜阴、耐干旱,在一般土壤中都能生长。它的茎叶密集,常用于覆盖在房屋墙面上。叶圣陶先生通过连续仔细的观察,发现了爬山虎怎样爬的秘密。文中不仅讲了爬山虎“脚”的颜色和样子,以及怎样“爬”等知识,还向我们介绍了爬山虎这种藤本植物特有的生活习性。 课文先讲爬山虎长在什么地方,然后介绍爬山虎叶子的特点,从刚长出来到长大,叶子的颜色从嫩红变成嫩绿,长大后的叶子引人注目,并给人一种非常舒服的感觉。最后介绍爬山虎脚的特点。课文的重点是讲爬山虎脚的特点。文中用三个自然段讲了三层意思:先讲爬山虎脚的样子和颜色,它长在“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它的形状是“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颜色如新叶。再通过“触、变、巴、拉、紧贴”等一系列动词,清楚地写出了爬山虎爬墙的过程。最后讲它必须“触着墙”才能生存。 文章表达上的特点主要表现在:抓住事物的特点,用准确生动的语言进行具体的描写。 【确定目标抓特点】 1、朗读课文,能读准“均、匀、茎”的读音,并能口头组词,能正确书写“虎、占、铺、均、匀、叠、茎、柄、触、痕、逐”,并

能用这11个字组两个不同的词。 2、细读课文,抓住重点的词句了解爬山虎的特点,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重点目标) 3、背诵全文。 4、领悟作者抓住事物特点,运用准确、生动的语言进行描写的表达方法。(难点目标) 5、学习作者细心观察的方法,能留心周围事物。 【课前准备要充分】 1、朗读课文,在文中圈出“均、匀、茎”,并能口头组两个不同的词语;圈出“虎、占、铺、均、匀、叠、茎、柄、触、痕、逐”这11个字,画出生字所在的词语,连词联句多读几遍,并能组两个不同的词语。 友情提示:a、注意这些字的笔顺和结构:虎、逐、叠、茎 b、读准多音字。重(chóng)叠;触着(zháo)墙 c、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触角蛟龙均匀漾起 2、学生收集爬山虎的图片、资料,还可以观察爬山虎,留意爬山虎的脚是怎么爬的。教师制作爬山虎的脚的多媒体的课件,并准备一根爬山虎实物帮助学生上课时观察。 3、读读课文,思考: (1)全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课文先讲爬山虎长在什么地方,然后介绍爬山虎叶子的特点,最后介绍爬山虎脚的特点。)

《爬山虎的脚》公开课教案 优秀教学设计5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爬山虎的脚人教部编版 爬山虎的脚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正确读写“引人注意、均匀、重叠、空隙、叶柄、触角、痕迹、逐渐、休想”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了解爬山虎的特点,理清课文叙述顺序,抓住课文主要内容。 4.学习作者细心观察的方法和表达方法,培养留心周围事物的意识。 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爬山虎的特点和生长环境。 教学难点:学会作者描写爬山虎的写作手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检查预习情况,整体感知课文。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见过爬山虎吗?知道为什么把这种植物叫爬山虎吗?(会爬墙)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板书)爬山虎的脚,同时学习“虎”字。 (二)检查预习,初步感知课文 1.指名按自然段读课文。思考:课文写爬山虎的脚,先讲了什么,再讲了什么,最后讲了什么? 2.检查预习。 (1)字词正音: 投影出示生字让学生认读,注意“重叠”的“重”是多音字,读作chong;“触着墙”的“着”应读zhuo (2)识别字型。 (3)联系上文理解词语。 3.默读课文,并用铅笔圈划出描写爬山虎脚的特点的句子。 (三)再读课文,给课文分段 1.学生自由读课文,分小组讨论分段。 提示: 生长的地方 爬山虎叶子 脚 2.检查讨论结果并说出各段段意。 (四)讲读第一自然段

1.指名读第一段。思考:这段主要讲什么? 2.小组讨论: (1)这一段可以看出爬山虎在生长中具有哪些特点? 明确:会爬墙、占一大片地方 (2)你是通过哪些词语看出来的? (五)讲读第二自然段 l.出示图片,指名读第二自然段。 2.思考:爬山虎的叶子是什么样儿的?长大了的叶子有什么特点?你是从哪些词句中知道的? 3.齐读第二自然段,体会“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得很”。 4.指导朗读第二自然段。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了解爬山虎的特点,理清课文叙述顺序,抓住课文主要内容。 教学步骤: (一)复习导入 1.爬山虎的叶子是什么样儿的? 2.课文哪几个自然段是写爬山虎的脚的?指名读。 (二)讲读第三自然段 1.自由读第三自然段,讨论: (1)用铅笔画出课文中描写爬山虎脚的词句。 (2)这一段讲了爬山虎脚的几个特点?每个特点是什么? (3)从哪一句可以发现作者是注意观察的? (三)讲读第四自然段 1.指名读。思考: 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它能够一脚一脚往上爬的原因是什么? 2.作者看到了爬山虎的脚,想到了什么? 3.小结: 作者抓住了爬山虎的叶子、脚会爬的特点,向我们介绍了爬山虎。作者细致入微的描写,在我们的眼前仿佛出现了那满墙的爬山虎。 (四)讲读第五自然段 1.齐读第五自然段。 2.思考:这一自然段讲了几层意思,主要意思是什么? 明确:(1)触着墙的爬山虎才能生存;(2)爬山虎的脚能牢固地巴在墙上。 (五)再读课文,加深理解 1.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 2.读后思考:爬山虎的叶子为什么能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 (六)指导背诵全文 (七)总结 这篇课文采用抓住事物特点进行观察的写作方法,生动地向我们描绘了爬山虎的叶子,

爬山虎的脚(教案)

《爬山虎的脚》教案 教学目标: 1.认识五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引人注意、均匀、重 叠、空隙、痕迹”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全文。 3.了解爬山虎的特点,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 4.学习作者细心观察的方法,培养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意识。 教学重点:2.3. 教学难点:3.4. 教学用具:爬山虎实物,PPT课件,白纸铅笔 教学方法:教师讲解为主,学生讨论为辅。 教学课时: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谜语导入 A:上搭架,下搭架,条条青龙藤上挂。(丝瓜) B:上搭架,下搭架,串串珍珠藤上挂。(葡萄) 我们要是种丝瓜和葡萄,首先要做一项什么工作?——搭架子,因为不搭架子丝瓜和葡萄就不能往高处生长,可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爬山虎也是攀缘植物,可是它不用搭架子也能往上生长,这是为什么呢?让我们一起学习《爬山虎的脚》,看看叶圣陶先生是怎么观察爬山虎的。 二、整体感知课文,理清课文的叙述脉络

1.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在朗读的过程中注意两个问题。(1) 圈出课文中带拼音的生字新词,(2)作者在每个自然段中分 别写了爬山虎哪些方面? 2.检查: 在PPT中出示下列词语:嫩绿舒服均匀重叠空隙漾起拂过叶柄蜗牛紧贴蛟龙枯萎逐渐 牢固,朗读两遍,解决生字问题。 你读懂了每个自然段写了爬山虎哪个方面?在这个问题上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话来总结每一段的大意,或者找出文中 的话来论证自己的看法。(第一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生长的地 方。第二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的叶子很美丽。第三自然段写了 爬山虎的脚的生长位置、样子、形状。第四自然段写了爬山 虎的脚是怎么爬的,第五自然段写了爬山虎脚的变化。)三、自主学习第一、二自然段 学习第一自然段,思考问题: 爬山虎都生长在哪些地方?(学校操场、家中庭院,相机在PPT 中介绍爬山虎的植物特性:生性随和,适应性强,喜阴耐干旱,在一般土壤中都能生长,占地少生长快,绿化覆盖面积大) 从“满是”,“一大片”等词语中,你体会到什么?(爬山虎长 得很茂盛,很能爬)在PPT中出示一些爬山虎爬在岩石、屋顶、墙上的图片,给学生以直观的认识 学习第二自然段,思考问题:

爬山虎的脚优质课教案篇

爬山虎的脚优质课教案篇 爬山虎的脚优良课教案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11个生字。正确读出“引人注意、均匀、堆叠、空隙”等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诵课文。 3、了解爬山虎的特点,理清文章的叙述顺序。并从中学习作者留意视察周围事物的方法。 教学重点:通过对词句的理解了解爬山虎的特点。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怎样用准确生动的语言写出它的特点。 教学准备:爬山虎的实物、资料、课件(爬山虎触着墙时,怎样1脚1脚的向上爬) 教学进程: 1、激趣导入,板书课题。 同学们,你们都见过甚么样的脚?(猪脚、狗脚……)这些都是动物的脚。那你们见过不会走路的植物也长脚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所写的1篇文章:第6课《爬山虎的脚》。(板书课题并齐读) 2、交换资料,检查预习。 1、集体交换课前布置搜集的资料:(1)叶圣陶的资料。(2)爬山虎的资料。 2、检查生字词预习情况。 (1)出示“爬山虎、均匀、堆叠、空隙、茎上、叶柄、触角、痕迹、逐步”等词语卡片,指读,开火车领读。(生字用红色标出) (2)指点书写难写字。在田字格中书写“叠、痕、逐” 3、课文主要内容。

师:课文主要写了甚么呢?(这篇课文重要描述了爬山虎生长的地方、爬山虎的叶子、爬山虎脚的形状和特点和它是如何1步1步向上爬的) 4、小结过渡:孩子们你们的预习非常充分到位,都是会学习的好孩子。下面我们大家1起来细读这篇文章,好吗? 3、指读理解,读文精讲。 1、指名按段读文,正音。 2、想想:本文是依照甚么顺序叙述的?(预设:课文先介绍了爬山虎的叶子,再介绍爬山虎的脚和它怎样样向上爬的) 3、自读爬山虎的叶子那1段,体会爬山虎的叶子特点,抓重点子理解。 例句:“那些叶子绿得那末新鲜,看着非常舒服。叶尖1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末均匀,没有堆叠起来的,也不留1点空隙。” 叶子的特点;绿、整齐均匀;从“1顺儿……没有……也……”说明作者视察得认真,语言准确。(大屏幕出示爬山虎的叶子排列) 4、指点朗诵:读出绿得特点。 5、交换汇报“爬山虎的脚的模样和它是怎样1步1步向上爬的”: (1)实物视察:爬山虎的脚的模样与文中语言对应。“茎上”。“茎上长叶柄的地方、枝状、67根……”:1个比喻句:“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体会语言的生动与准确,也体现出作者视察的细致。 (2)爬山虎的“脚”是怎样往上爬的? (捉住动作词:触、变、巴、拉、紧贴1系列词语清楚地写

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

《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部编版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10课《爬山虎的脚》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三至五自然段,了解爬山虎脚的样子,爬山虎是怎样爬的,培养学生观察周围事物的兴趣。 2、理解重点词句,指导学生积累语言。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了解作者是怎样围绕爬山虎脚的特点来写片段的,从中领悟围绕一个意思写好片段的方法; 教学难点: 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的。 教学准备:投影片、多媒体课件:爬山虎的脚爬墙示意图; 教学过程: 一、回忆导入: 孩子们,上节课我们初步认识了爬山虎的脚,谁能说说文中介绍了爬山虎的哪些方面?这节课我们将继续走进《爬山虎的脚》,去了解爬山虎脚的样子以及是怎样它是的爬的? 二、品读课文,解决问题 请同学们自由读第3自然段,找出描写爬山虎“脚”的句子,并用横线画出来。 (一)读文画句 学习要求:自由默读第三自然段,用横线画出描写爬山虎“脚”的句子。 1、学生读文画句。 2、学生反馈句子。课件出示:

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这些细丝很像蜗牛的触角。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这就是爬山虎的脚。 3、齐读句子。 (二)读文画脚 1、师:现在我们发现爬山虎的脚原来是这个样子的。那么你们愿意用自己的生花妙笔画一画爬山虎的脚吗? 2、指名画脚。 3、师生评议。 师:我们仅根据叶圣陶爷爷简短的三句话,就准确的画出了爬山虎的脚,那么在观察事物时我们该怎么做呢?观察仔细认真;能抓住特点来写。 (三)齐读段落 师:让我们一起来把描写爬山虎脚的句子读一读吧! 三、品析动词,理解内容 过渡句:是啊!叶圣陶爷爷观察得多仔细,描写的多清楚呀。那么爬山虎是怎样用他的脚往上爬的呢? (一)了解爬山虎是怎样爬的 1、师:请同学们自由朗读第四自然段,思考:爬山虎是怎样的爬的?找出有关句子,用“――”标出。然后小组交流一下你的发现。 2、学生回答。 课件出示:爬山虎的脚触着墙的时候,六七根细丝的头上就变成小圆片,巴住墙。细丝原先是直的,现在弯曲了,把爬山虎的嫩茎拉一把,使它紧贴在墙上。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的往上爬。 3、师提问。 师:爬山虎究竟是怎样爬的?老师通过阅读,抓住了爬山虎的一个重点词“触”。请同学们也像老师这样再读句子,想一想,你还应找出哪些重点词,就能知道爬山虎是怎么爬的了?

课文《爬山虎的脚》公开课教案设计

课文《爬山虎的脚》公开课教案设计 课文《爬山虎的脚》公开课教案设计 课文《爬山虎的脚》公开课教案设计1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能背诵教材所指定的段落。 2、引导学生自觉运用读懂自然段、分段等阅读方法读懂课文。 3、使学生了解作者是怎样围绕一个意思写好片段的;继续培养学生留心和细致观察事物的习惯。 4、让每一个学生在通过合作、汇报展示、课堂互动交流中,都体验到学习带来的喜悦,培养学生的学科兴趣和学习能力。 5、通过学习,逐步感受祖国优秀民族文化的美。 教学重点: 作者是怎样围绕爬山虎的特点写好片段的。 教学难点: 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的。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词。 2、读通课文,感知文章从哪几个方面写爬山虎。 3、读懂第一部分,了解爬山虎的生长位置及它的叶子。

4、让每一个学生在通过合作、汇报展示、课堂互动交流中,都体验到学习带来的喜悦,培养学生的学科兴趣和学习能力。 5、通过学习,逐步感受祖国优秀民族文化的美。 教学重难点: 了解作者是怎样写爬山虎叶子的。 一、提出学习目标(约3分钟) (一)谜语导入,引出课题 1、谜语: (1)上搭架,下搭架,条条青龙藤上挂。(丝瓜) (2)上搭架,下搭架,串串珍珠藤上挂。(葡萄) 我们要是种丝瓜和葡萄,首先要做一项什么工作? (搭架子。不搭架子,丝瓜和葡萄就不能往高处生长。) 2、导语: 同学们知道了,葡萄和丝瓜都是靠搭架子才能往高处攀援的植物。爬山虎呢,也是一种攀援植物,可它不用搭架子,也能往高处爬。这是为什么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6课《爬山虎的脚》。板书课题。 3、对课题质疑。 (二)提出学习目标 1、熟读课文,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生字新词; 3、给课文分段; 4、了解爬山虎生长的地方、模样、颜色。

《爬山虎的脚》精品教案

《爬山虎的脚》第二课时教学设计(2) 一、教学目标 (一)理解重点词语,了解爬山虎的脚的特点。 (二)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培养学生细致、有序的观察习惯。 (三)激发学生观察的兴趣,做生活的有心人。 二、教学重点 通过对词语的理解,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 三、教学难点 通过理解动词,了解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 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课前搜集有关爬山虎的资料。 五、教学过程 (一)回顾旧知,进入课文 1.师:上节课我们初步了解了课文每个自然段的意思,谁能说说课文介绍了爬山虎的哪些方面? 2.学生汇报:叶子,脚的样子,怎么爬的和脚的变化。 3.老师相机板书。 (二)自主研读,交流收获 1.布置自学任务:你对爬山虎哪一个方面最感兴趣,就请选择其中的一个自然段仔细读一读,画一画,议一议,看看你有那些感悟和收获?可以和你的小伙伴一起学习。 2.汇报“叶子” (1)在写爬山虎的叶子的这一段你什么收获? (2)在第2自然段,你觉得叶子美在什么地方? 出示句子: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漾起波纹,好看得很。 (3)指导朗读:你能读出风轻轻拂过叶子,叶子像波浪轻轻漾起的感觉吗? (4)叶爷爷还观察到了叶子颜色的变化,叶子的颜色是怎么变化的? (5)配乐朗读,同时呈现爬山虎的各种图片。

3.汇报“爬山虎脚的位置、形状、颜色” (1)出示图片:谁能说说爬山虎的脚长在什么地方?脚的样像什么?颜色是怎样的?课文是怎么写的?再读一读。 (2)把脚的样子比作什么?把脚比作蜗牛的触角,使人一看就知道很细。这么细的脚,作者都仔细看过是枝状的,并数了有六七根,说明叶圣陶爷爷观察得很仔细多具体啊!作者写爬山虎的脚更能看出他观察十分细致了。 4.汇报“爬山虎是怎么爬的” (1)在第4自然段中,作者用了哪些十分贴切的动词写出了爬山虎爬的过程?(板书:触、巴、拉、贴) (2)“一脚一脚”换成“有步一步”有什么不同?看课件演示爬山虎爬的过程。 5.汇报“爬山虎的脚的变化” (1)学生汇报读这段的收获。 (2)“……要是……休想……”说明了什么?可见爬山虎的脚巴住墙是多么牢固啊,具有多么不屈不挠的攀登精神啊! (3)现在你对爬山虎的脚产生了什么新的感受?请带着这种感受再读最后一自然段。 (三)引导发现,总结写法 1.本文的课题是《爬山虎的脚》,作者对爬山虎的脚作了十分具体的介绍,那为什么又写了爬山虎的叶子? 2.你从作者观察爬山虎中受到那些启发?学生结合句子来谈。 归纳板书:观察细致;抓住特点观察;注意事物的细微变化。 (四)拓展文本,课堂延伸 1.仿照《爬山虎的脚》作者的观察方法,观察一种植物,先从远处看,再从近处看,特别要仔细观察它的茎、叶、花,看看有什么特点,再把它具体写下来。 2.课外查询资料:(1)本文作者叶圣陶的生平。(2)爬山虎的有关知识。 六、作业布置 (一)仿照《爬山虎的脚》作者的观察方法,描写一种植物。

爬山虎的脚公开课教案设计

爬山虎的脚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 认识5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引人注意、均匀、重叠、空隙、叶柄、触角、痕迹、逐渐、休想”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全文。 3.了解爬山虎的特点,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 4.学习作者细致观察事物,并把观察到的事物具体、有顺序地写下来的方法,培养学生留心周围事物的意识。 重点: 1 通过对词句的理解,了解爬山虎的特点。 2. 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1.世界上的人和动物都有脚,植物有脚吗? 2.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种有脚的植物——爬山虎。(板书课题) 3.指导书写“虎”字。 ⒋如果你是作者,你准备怎样写爬山虎? 二、新授。 A整体感知课文。 ⒈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看看叶圣陶爷爷是从哪些方面写爬山虎的。读课文,圈出文中带生字的词语,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⒉检查识字情况。 出示: 均匀重叠空隙漾起叶柄嫩茎触角蛟龙痕迹逐渐休想 a指名生读。 b齐读。 c小老师带读。 注意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强调“重,空”在这篇课文中的读音,比较“均匀”字型结构特点。 ⒊学写生字。 a重点指导“叠、痕、茎”的写法。 b学生练写生字。 ⒋指名生读课文,学生评价。 ⒌默读课文,想一想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写爬山虎的?汇报。 B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 a爬山虎叶子是什么样子的? 学生汇报。 师板书:绿得新鲜叶尖朝下铺得均匀

b新鲜一般指什么?这儿是形容叶子怎样? c叶子不仅新鲜,还很(茂盛),没有重叠,也不留一点空隙。课件出示,欣赏茂密的爬山虎。 d闭上眼听老师朗读这一句:“一阵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得很。”你有什么感受? 练习用:“我仿佛看到了……”这个句型说话。 如果把“拂”改成“吹”呢? e指名朗读。(师适机指导) f齐读。 C总结布置作业。 爬山虎的叶绿得那么新鲜,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叶圣陶爷爷除了对爬山虎的叶子进行了仔细观察,还细致观察了爬山虎的脚,下节课我们接着学习。 第二课时 一、复习第二自然段。(课前板书好课题) 1.上节课,我们从课文中,知道了爬山虎叶子的特点。爬山虎的叶子刚长出来的时候和长大的样子是不同的。长大后,那些叶子绿得那么新鲜,叶尖儿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这一墙的叶子,就宛如一片绿绿的湖,风吹来,那绿波荡漾着,人的心也随之欢畅起来。在这郁郁葱葱的叶子下面,还藏着什么呢?对了!是爬山虎的脚!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爬山虎的脚。 二、学习第三自然段。 1.课前,老师布置大家观察爬山虎的脚,谁来说说你观察到的爬山虎的脚是什么样子的?2读第三自然段,看看你和叶圣陶爷爷观察到的角是一样的吗。边读边画出描写爬山虎脚的句子。 3.请一个同学来读一读第三自然段。 4.爬山虎的脚是什么样子的?(师适机板书) 它是一些枝状的细丝,像什么?(蜗牛的触角),作者把爬山虎的脚比喻成蜗牛的触角,说明脚很(细)。并且它的脚有六、七根,和我们人的手一样,也有很分枝。这么细的脚,他还看出细丝是枝状的,有五六根,可见作都观察得非常(仔细),写得很(具体)。 还告诉了我们脚的(颜色),是什么颜色的? 还说了脚的(位置),脚长在哪儿? 板书: 长叶柄地方的反面(这是它的位置) 枝状的细丝(这是它的形状) 嫩红(这是它的颜色) 5.大家看,这是什么?老师想画它的脚,你们说应该画在哪

爬山虎的脚公开课教案设计教案资料

《爬山虎的脚》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 认识5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引人注意、均匀、重叠、空隙、叶柄、触角、痕迹、逐渐、休想”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全文。 3.了解爬山虎的特点,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 4.学习作者细致观察事物,并把观察到的事物具体、有顺序地写下来的方法,培养学生留心周围事物的意识。 重点: 1 通过对词句的理解,了解爬山虎的特点。 2. 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1.世界上的人和动物都有脚,植物有脚吗? 2.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种有脚的植物——爬山虎。(板书课题) 3.指导书写“虎”字。 ⒋如果你是作者,你准备怎样写爬山虎? 二、新授。 A整体感知课文。 ⒈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看看叶圣陶爷爷是从哪些方面写爬山虎的。读课文,圈出文中带生字的词语,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⒉检查识字情况。 出示: 均匀重叠空隙漾起叶柄嫩茎触角蛟龙痕迹逐渐休想 a指名生读。 b齐读。 c小老师带读。 注意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强调“重,空”在这篇课文中的读音,比较“均匀”字型结构特点。 ⒊学写生字。 a重点指导“叠、痕、茎”的写法。

b学生练写生字。 ⒋指名生读课文,学生评价。 ⒌默读课文,想一想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写爬山虎的?汇报。 B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 a爬山虎叶子是什么样子的? 学生汇报。 师板书:绿得新鲜叶尖朝下铺得均匀 b新鲜一般指什么?这儿是形容叶子怎样? c叶子不仅新鲜,还很(茂盛),没有重叠,也不留一点空隙。课件出示,欣赏茂密的爬山虎。 d闭上眼听老师朗读这一句:“一阵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得很。”你有什么感受? 练习用:“我仿佛看到了……”这个句型说话。 如果把“拂”改成“吹”呢? e指名朗读。(师适机指导) f齐读。 C总结布置作业。 爬山虎的叶绿得那么新鲜,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叶圣陶爷爷除了对爬山虎的叶子进行了仔细观察,还细致观察了爬山虎的脚,下节课我们接着学习。 第二课时 一、复习第二自然段。(课前板书好课题) 1.上节课,我们从课文中,知道了爬山虎叶子的特点。爬山虎的叶子刚长出来的时候和长大的样子是不同的。长大后,那些叶子绿得那么新鲜,叶尖儿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这一墙的叶子,就宛如一片绿绿的湖,风吹来,那绿波荡漾着,人的心也随之欢畅起来。在这郁郁葱葱的叶子下面,还藏着什么呢?对了!是爬山虎的脚!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爬山虎的脚。 二、学习第三自然段。 1.课前,老师布置大家观察爬山虎的脚,谁来说说你观察到的爬山虎的脚是什么样子的?2读第三自然段,看看你和叶圣陶爷爷观察到的角是一样的吗。边读边画出描写爬山虎脚的句子。 3.请一个同学来读一读第三自然段。 4.爬山虎的脚是什么样子的?(师适机板书) 它是一些枝状的细丝,像什么?(蜗牛的触角),作者把爬山虎的脚比喻成蜗牛的触角,说明脚很(细)。并且它的脚有六、七根,和我们人的手一样,也有很分枝。这么细的脚,他还看出细丝是枝状的,有五六根,可见作都观察得非常(仔细),写得很(具体)。 还告诉了我们脚的(颜色),是什么颜色的?

小学语文《爬山虎的脚》教案

三年级第一学期语文(九年义务教育课本) 爬山虎的脚 教学目标: 1、在阅读过程中自主学习“占、均、匀、拂、漾、茎、柄、蜗、触、蛟”十个生字,重点指导“漾”的书写并理解意思。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默读课文,能根据问题找出相关的句子。 3、读懂文章内容,了解爬山虎的脚的特点,并能运用课文中的词句介绍。 4、从作者细密的观察,细致入微的描写和刻画中,感受爬山虎是一种生命力旺盛的植物。 课前预习: 1、朗读课文。要求: (1)正确:读准字音;不加字、不漏字。 (2)流利:不唱读、不顿读,不读破句。 2、用不同的方法理解字词 (1)拂:—— (2)漾: —— (3)蛟龙: —— 3、读读课文,思考:课文从哪几个方面介绍爬山虎的?哪几节是写爬山虎的脚?4仔细 ..阅读第3节后我知道了,爬山虎的脚—— 位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形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颜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初步了解爬山虎。 1、认识爬山虎。 (1)(板书:爬山虎)指导“爬”的书写。 (2)出示一组爬山虎的照片:这就是爬山虎,是在我们学校附近拍的;这是在高架柱子上的爬山虎;这是在同学家后院拍到的爬山虎。 2、学习课文第一小节。 师:读读第一小节,你发现了爬山虎的什么特点?(多、普遍、生命力强)

3、揭题,认识作者。 师:这么普遍这么常见的植物,不容易引起人们的注意,当然更没有人注意到它是有脚的。但有一个人注意,他还写了一篇很好的文章,他就是叶圣陶爷爷。(出示叶圣陶的照片)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板书补充课题:的脚)。 4、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理清脉络。 1、预习过课文了,打开语文书,开火车分节读课文,把字音读正确,把句子读通顺,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课文哪几节写了爬山虎的脚? 2、交流板书。(板书:3—5节)。 3、除了写到爬山虎的脚,还写了什么? (交流板书:叶子)。 三、学习第二小节,感受叶子的美。 过渡:我们先来看爬山虎的叶子,作者是怎么写的呢? 1、请两个同学分别读两部分句子,了解作者从“刚长出来的叶子”和“长大了的叶子”两方面来介绍的。 (板书:刚长出来的长大了的) 2、引读,了解作者的写作顺序。 师:长大的叶子有什么特点呢?叶子长大了——(生:绿得那么鲜艳),让人看着——(生:非常舒服)。你看,写出了叶子颜色的变化。长大的叶子是怎么排列的呢?(生齐读:它们一顺儿朝下,均匀地铺在墙上,没有重叠,也不留一点儿空隙。)。 3、体会作者观察的仔细和长久的观察。 师:作者怎么会把叶子写得这么具体的呢?(观察仔细)引:长久观察。这一节哪个词看出的?(不几天) 3、理解“漾”字,指导朗读。 (1)(板书:漾)“漾”就是——水面微微动荡。文中指的是?(叶子微微波动)(2)师范读、个别读、齐读。 师:爬山虎的叶子静有静的姿态,动有动的美感。 四、学习“脚”的内容,了解爬山虎是怎么爬的,感受作者观察的仔细,描写的细致。 (一)学习第三节,了解爬山虎的“脚”。

爬山虎的脚公开课教案设计方案

爬山虎的脚教案设计 教案目标:1. 认识5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引人注意、均匀、重叠、空隙、叶柄、触角、痕迹、逐渐、休想”等词语。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全文。 3.了解爬山虎的特点,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 4.学习作者细致观察事物,并把观察到的事物具体、有顺序地写下来的方法,培养学生留心周围事物的意识。重点:1 通过对词句的理解,了解爬山虎的特点。2. 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第一课时一、激趣导入。1.世界上的人和动物都有脚,植物有脚吗?2.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种有脚的植物——爬山虎。(板书课题) 3.指导书写“虎”字。⒋如果你是作者,你准备怎样写爬山虎?二、新授。A整体感知课文。 ⒈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看看叶圣陶爷爷是从哪些方面写爬山虎的。读课文,圈出文中带生字的词语,读准字音,读通句子。⒉检查识字情况。出示:均匀重叠空隙漾起叶柄嫩茎触角蛟龙痕迹逐渐休想a指名生读。b齐读。c小老师带读。注意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强调“重,空”在这篇课文中的读音,比较“均匀”字型结构特点。 ⒊学写生字。a重点指导“叠、痕、茎”的写法。b学生练写生字。⒋指名生读课文,学生评价。⒌默读课文,想一想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写爬山虎的?汇报。B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a爬山虎叶子是什么样子的?学生汇报。师板书:绿得新鲜叶尖朝下铺得均 匀b新鲜一般指什么?这儿是形容叶子怎样?c叶子不仅新鲜,还很(茂盛),没有重叠,也不留一点空隙。课件出示,欣赏茂密的爬山虎。d闭上眼听老师朗读这一句:“一阵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得很。”你有什么感受?练习用:“我仿佛看到了……”这个句型说话。如果把“拂”改成“吹”呢?e指名朗读。(师适机指导)f齐读。C总结布置作业。爬山虎的叶绿得那么新鲜,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叶圣陶爷爷除了对爬山虎的叶子进行了仔细观察,还细致观察了爬山虎的脚,下节课我们接着学习。第二课时一、复习第二自然段。(课前板书好课题)1.上节课,我们从课文中,知道了爬山虎叶子的特点。爬山虎的叶子刚长出来的时候和长大的样子是不同的。长大后,那些叶子绿得那么新鲜,叶尖儿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这一墙的叶子,就宛如一片绿绿的湖,风吹来,那绿波荡漾着,人的心也随之欢畅起来。在这郁郁葱葱的叶子下面,还藏着什么呢?对了!是爬山虎的脚!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爬山虎的脚。二、学习第三自然段。1.课前,老师布置大家观察爬山虎的脚,谁来说说你观察到的爬山虎的脚是什么样子的?2读第三自然段,看看你和叶圣陶爷爷观察到的角是一样的吗。边读边画出描写爬山虎脚的句子。3.请一个同学来读一读第三自然段。4.爬山虎的脚是什么样子的?(师适机板书)它是一些枝状的细丝,像什么?(蜗牛的触角),作者把爬山虎的脚比喻成蜗牛的触角,说明脚很(细)。并且它的脚有六、七根,和我们人的手一样,也有很分枝。这么细的脚,他还看出细丝是枝状的,有五六根,可见作都观察得非常(仔细),写得很(具体)。还告诉了我们脚的(颜色),是什么颜色的?还说了脚的(位置),脚长在哪儿?板书:长叶柄地方的反面(这是它的位置)枝状的细丝(这是它的形状)嫩红(这是它的颜色)5.大家看,这是什么?老师想画它的脚,你们说应该画在哪 说爬山虎脚的位置、形状、颜色吗?6.师引说。三、学习第四自然段。1.陶爷爷观察得可真仔细,他不仅发现了脚的位置、形状和特点,还知道了它是怎么爬上去的呢。你们想知道吗?赶紧读一读第四自然段吧!边读边把爬山虎向上爬的句子划下来,仔细品味品味,还可以学着做做动作。2.爬山虎的脚是怎样向上爬的?(生汇报)a“巴住墙”是什么样子?(紧

爬山虎的脚公开课教案设计学习资料

爬山虎的脚公开课教 案设计

爬山虎的脚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 认识5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引人注意、均匀、重叠、空隙、叶柄、触角、痕迹、逐渐、休想”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全文。 3.了解爬山虎的特点,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 4.学习作者细致观察事物,并把观察到的事物具体、有顺序地写下来的方法,培养学生留心周围事物的意识。 重点: 1 通过对词句的理解,了解爬山虎的特点。 2. 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1.世界上的人和动物都有脚,植物有脚吗? 2.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种有脚的植物——爬山虎。(板书课题) 3.指导书写“虎”字。 ⒋如果你是作者,你准备怎样写爬山虎? 二、新授。 A整体感知课文。 ⒈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看看叶圣陶爷爷是从哪些方面写爬山虎的。读课文,圈出文中带生字的词语,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⒉检查识字情况。 出示: 均匀重叠空隙漾起叶柄嫩茎触角蛟龙痕迹逐渐休想 a指名生读。 b齐读。 c小老师带读。 注意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强调“重,空”在这篇课文中的读音,比较“均匀”字型结构特点。 ⒊学写生字。 a重点指导“叠、痕、茎”的写法。 b学生练写生字。 ⒋指名生读课文,学生评价。 ⒌默读课文,想一想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写爬山虎的?汇报。 B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 a爬山虎叶子是什么样子的? 学生汇报。 师板书:绿得新鲜叶尖朝下铺得均匀

b新鲜一般指什么?这儿是形容叶子怎样? c叶子不仅新鲜,还很(茂盛),没有重叠,也不留一点空隙。课件出示,欣赏茂密的爬山虎。 d闭上眼听老师朗读这一句:“一阵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得很。”你有什么感受? 练习用:“我仿佛看到了……”这个句型说话。 如果把“拂”改成“吹”呢? e指名朗读。(师适机指导) f齐读。 C总结布置作业。 爬山虎的叶绿得那么新鲜,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叶圣陶爷爷除了对爬山虎的叶子进行了仔细观察,还细致观察了爬山虎的脚,下节课我们接着学习。 第二课时 一、复习第二自然段。(课前板书好课题) 1.上节课,我们从课文中,知道了爬山虎叶子的特点。爬山虎的叶子刚长出来的时候和长大的样子是不同的。长大后,那些叶子绿得那么新鲜,叶尖儿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这一墙的叶子,就宛如一片绿绿的湖,风吹来,那绿波荡漾着,人的心也随之欢畅起来。在这郁郁葱葱的叶子下面,还藏着什么呢?对了!是爬山虎的脚!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爬山虎的脚。 二、学习第三自然段。 1.课前,老师布置大家观察爬山虎的脚,谁来说说你观察到的爬山虎的脚是什么样子的?2读第三自然段,看看你和叶圣陶爷爷观察到的角是一样的吗。边读边画出描写爬山虎脚的句子。 3.请一个同学来读一读第三自然段。 4.爬山虎的脚是什么样子的?(师适机板书) 它是一些枝状的细丝,像什么?(蜗牛的触角),作者把爬山虎的脚比喻成蜗牛的触角,说明脚很(细)。并且它的脚有六、七根,和我们人的手一样,也有很分枝。这么细的脚,他还看出细丝是枝状的,有五六根,可见作都观察得非常(仔细),写得很(具体)。 还告诉了我们脚的(颜色),是什么颜色的? 还说了脚的(位置),脚长在哪儿? 板书: 长叶柄地方的反面(这是它的位置) 枝状的细丝(这是它的形状) 嫩红(这是它的颜色) 5.大家看,这是什么?老师想画它的脚,你们说应该画在哪

最新爬山虎的脚优质课教案

教学目标: 1. 认识五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引人注意、均匀、重叠、空隙、痕迹”等词语。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全文。 3. 了解爬山虎的特点,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 4. 学习作者细心观察的方法,培养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意识。教学重点:2.3. 教学难点:3.4. 教学用具:爬山虎实物,ppt课件,白纸铅笔 教学方法:教师讲解为主,学生讨论为辅。 教学课时: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谜语导入 a:上搭架,下搭架,条条青龙藤上挂。(丝瓜) b:上搭架,下搭架,串串珍珠藤上挂。(葡萄) 我们要是种丝瓜和葡萄,首先要做一项什么工作?——搭架子,因为不搭架子丝瓜和葡萄就不能往高处生长,可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爬山虎也是攀缘植物,可是它不用搭架子也能往上生长,这是为什么呢?让我们一起学习《爬山虎的脚》,看看叶圣陶先生是怎么观察爬山虎的。 二、整体感知课文,理清课文的叙述脉络 1. 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在朗读的过程中注意两个问题。(1)圈出课文中带拼音的生字新词,(2)作者在每个自然段中分别写了爬山虎哪些方面? 2. 检查: 在ppt中出示下列词语:嫩绿舒服均匀重叠空隙漾起拂过叶柄蜗牛紧贴蛟龙枯萎逐渐牢固,朗读两遍,解决生字问题。

你读懂了每个自然段写了爬山虎哪个方面?在这个问题上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话来总结每一段的大意,或者找出文中的话来论证自己的看法。(第一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生长的地方。第二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的叶子很美丽。第三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的脚的生长位置、样子、形状。第四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的脚是怎么爬的,第五自然段写了爬山虎脚的变化。) 三、自主学习第一、二自然段 学习第一自然段,思考问题: 爬山虎都生长在哪些地方?(学校操场、家中庭院,相机在ppt中介绍爬山虎的植物特性:生性随和,适应性强,喜阴耐干旱,在一般土壤中都能生长,占地少生长快,绿化覆盖面积大) 从“满是”,“一大片”等词语中,你体会到什么?(爬山虎长得很茂盛,很能爬)在ppt中出示一些爬山虎爬在岩石、屋顶、墙上的图片,给学生以直观的认识 学习第二自然段,思考问题: (出示爬山虎爬满墙壁绿意盎然的图片)你觉得爬山虎的叶子美吗?美在什么地方? 动态美:“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得很”(指导朗读:你能读出风轻轻拂过叶子,像波浪轻轻漾起的感觉吗?) 静态美:“那些叶子绿得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空隙。”理解“一顺儿朝下”,(指朝向同一个方向) 为什么美?(绿得新鲜,铺得均匀,不重叠,不留空隙) 指导朗读:你能读出叶子这种绿、密又匀称的美吗? 作者还写到了爬山虎叶子的哪一方面?爬山虎叶子的颜色是怎么变化的? 刚长出来是嫩红——没过几天是嫩绿——长大了的叶子绿得很新鲜(出示颜色变化的动画)叶子颜色的变化也很美,我们一起结合这些漂亮的图片,把第二自然段美美地读一遍。第二课时: 一、导入 上一节课,我们跟随作者的观察对爬山虎的生长地方和叶子都有了很好的理解,我们知道,爬山虎是一种攀缘植物,它有着不依赖任何东西自己就可以爬得很高的本领,其中的秘诀就在于“爬山虎的脚”(齐读课题),我们这一节就好好去认识爬山虎的脚。

《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

爬山虎的脚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具体了解爬山虎的特点,感受作者生动具体的描写和长期细致的观察。学习观察和描写的方法。 教学过程: 引入语:同学们,今天老师带同学们更加仔细地去观赏一种植物──爬山虎。读课题。 一、请同学们看实物。 1.你看到了什么? 2.有什么特点? 3.你能用一两句话把这些特点连起来说说吗? 4.叶圣陶爷爷笔下的爬山虎的叶子怎样呢?自由朗读第二自然段。 5.读了有什么感受?(美)哪些地方写的美?你喜欢哪句? 6.自己感受一下风吹时爬山虎叶子的美。做一做拂过、漾起的动作,你能读好这句话吗?想欣赏一下风吹爬山虎的样子吗? 7.老师指导读出美来。可以采取老师读前半句,学生补充后半句的读法,也可以男女生分组读,让学生充分感受爬山虎叶子的美。 8.作者为什么把叶子写的这么美呢?(认真观察)所以我们要学习作者认真仔细地观察事物的方法,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 爬山虎的叶子之所以生机勃勃地铺满墙,这跟它的脚有密切的联系,爬山虎的脚又是什么样的呢? 二、请同学们拿出手中爬山虎的脚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观察: a、脚的样子; b、脚的形状; c、颜色 1.谁来告诉老师你观察的结果。 2.书上又是怎样写的呢?找出写脚的句子读一读。 3.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 4.根据自己的观察和学习,请画出爬山虎的脚,看谁画得最好。(教师巡视,拿一张好的评价) 5.这一段哪一个词说明作者进行了认真仔细的观察?(注意) 因为作者注意了,所以把爬山虎脚的特点写得这么具体。爬山虎有自己独特的爬的本领,想尽快知道答案吗?那就请你们赶快学习第四自然段吧。聪明的你一定会找到答案的。 三、根据以下几个方面自己分组学习,看哪一些同学学得认真,学得更快。(老师巡视) a、找出爬山虎爬的句子来; b、找出爬的动作词; c、自己演示爬的过程(怎样爬) 1.谁来告诉老师你们学懂了些什么?(学生自由发表意见,其它学生补充,教师充分表扬) 2.哪一组的同学能上来给大家演示一下怎么爬的吗? 你们同意他的这种爬法吗?(抽表演得不同的同学演示) 3.你们想知道究竟怎么爬的吗?看大屏幕演示,学生可根据演示说出怎么爬。4.你们知道答案了吗?谁正确?(长一只脚,巴住墙,再长出另一只脚,再巴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