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传感器课程教学大纲(双语)

传感器课程教学大纲(双语)

传感器课程教学大纲(双语)
传感器课程教学大纲(双语)

《传感器与检测技术》课程教学大纲(双语)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代码:E131005

课程名称:传感器与检测技术

英文名称:Sensors and Detection technology

课程类别:专业必修课Professional required course s

学时:45(含实验)

Class hours: 45(Experiment including)

学分:3.0

Credits: 3.0

适用对象: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学生

考核方式:考试(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30%)

先修课程:高等数学,大学物理,模拟电路

Pre-sessional course: Advanced Mathematics, University Physics, Analog circuit 二、课程简介

“传感器与检测技术”是信息类专业必修的一门主要专业基础课。传感器是将各种非电量(包括物理量、化学量、生物量等)按一定规律转换成便于处理和传输的另一种物理量的装置。传感器开发和应用的综合技术,随着现代测量、控制和自动化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受到重视。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可以获得比较全面而系统的传感器知识。

Course Description:

“S ensors and detection technology”is a professional major basic course for information specialty. Sensor is a device that converts a physical signal (non-electric signal) into an electric signal according to certain rules. Integrated technology for sensor 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 becomes a issue which gets a lot of attention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measurement、Control and automation technology。Students can obtain comprehensive and systematic knowledge of the sensor through studying this course.

三、课程性质与教学目的

通过传感器原理课程的教学,使学生对传感器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结构和传感器测量方法有比较系统的认识和正确的理解,并逐步培养学生熟练的电路分析能力、综合设

计能力、整体思维能力、相互协作能力和自学能力;为学生学习后继专业课程,进一步学习新理论、新知识以及新技术打下扎实的基础。本课程的讲授将采用汉语和英语同时使用的模式。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在掌握各类传感器知识的基础上,具备基本的英语听说读写的能力,可以独立阅读英文教材,参阅专业英文文献。

This course provides students with basic concepts,basic theories and experimental techniques of sensors theory needed in future study or work, while Circuit analysis capability、Comprehensive design ability、Overall thinking ability、Mutual cooperation ability and Self study-ability are also obligatory. This course will be taught in both Chinese and English (bilingual education). students are expected to obtain Good command of English in both Verbal & Written communication, to obtain the ability to read English textbooks and reference materials independently.

四、教学内容及要求

本课程内容主要包括:传感器基础知识、温度检测、压力检测、几何量检测、光电检测、集成数字式传感器和传感器的标定等内容。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了解传感器基础知识和各类传感器的工作特性和使用要求,进而在检测系统中设计、使用各类传感器。

The students will learn the elementary knowledge、temperature sensors、pressure sensors、Geometrical quantity sensors 、Photoelectric sensors and digital sensors in this course。They are required to master the basic knowledge of the sensors and their working characteristics and requirements, then to select or design in the detection systems.

讲授大纲与各章的基本要求:

第一章概述

教学内容:

本章介绍传感器和检测技术基本概念和检测技术知识初步。

(一)、检测技术基本概念。

(二)、测量误差及修正。

(三)、传感器基本特性。

教学重点、难点:

1.检测技术的基本概念

2.测量方法,测量误差,误差分析与数据处理的方法

3.传感器的基本特性

考核要求:

1.检测技术基本概念(识记)

2.测量误差及修正(领会)

3.传感器基本特性(领会)

第二章温度检测

教学内容:

本章介绍温度概念及几种常用的温度传感器。

(一)、温标及测温方法

(二)、电阻式温度传感器。

(三)、热电偶

(四)、辐射式温度传感器

(五)、石英晶体温度传感器

(六)、光纤传感器

(七)、Integrated digital temperature sensor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温度概念和温标的定义

2.理解各种温度传感器的原理和特点

3.会根据不同的需求和场合选择合适的传感器

4.尝试设计适用于某特点场合的温度传感器

教学时数:4学时

考核要求:

1.各种温度传感器的原理和特点(领会)

2.不同场合传感器的选用(应用)

第三章压力检测

教学内容:

本章介绍压力概念及几种常用的压力传感器。

(一)、压力的概念及单位

(二)、应变式压力计

(三)、压电式压力传感器

(四)、电容式压力传感器

(五)、霍尔式压力传感器

教学重点、难点:

1.掌握压力概念和单位

2.理解各种压力传感器的原理和特点

3.会根据不同的需求和场合选择合适的传感器

教学时数:4学时

考核要求:

1.各种压力传感器的原理和特点(领会)

2.不同场合传感器的选用(应用)

第四章几何量检测

教学内容:

本章主要介绍测量几何量如物位、厚度等的传感器

(一)、电容式几何量传感器

(二)电感式几何量传感器

(三)电涡流传感器

(四)超声波传感器

教学重点、难点:

1.掌握检测系统中常用到的几何量的概念

2.理解各种几何量传感器的原理和特点

3.会根据不同的需求和场合选择合适的传感器

第五章光电检测

教学内容:

本章介绍光电效应现象以及相应的光电器件和图像传感器

1.光电效应及光电器件

2.光电耦合器件

3.电荷耦合器件

4.图像传感器及其应用

教学重点、难点:

1.掌握光电效应概念及应用

2.理解光电器件的原理以及特性

3.理解掌握图像传感器工作原理及特点

考核要求:

1.光电效应、光电器件的概念和特性(认知)

https://www.doczj.com/doc/cf12739929.html,D器件工作原理和特点(领会)

3.光电传感器的应用(应用)

第六章数字式传感器与应用

教学内容:本章主要介绍新型数字式传感器

(一)、栅式数字传感器

(二)、数字编码器

(三)、频率式数字传感器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各种数字式传感器的原理和特点

2.会根据不同的需求和场合选择合适的传感器

考核要求:

1.各种数字式传感器的原理和特点(领会)

2.不同场合传感器的选用(应用)

第七章传感器的选用和标定

教学内容:介绍传感器选用的基本原则和标定方法

(一)、传感器选用原则

(二)、传感器的标定和校准

教学重点、难点:

1.掌握传感器选用原则,会根据测量方式和性能指标进行选择

2.了解标定的概念,掌握传感器静态标定和动态标定的方法。

考核要求:

会根据要求选用传感器(应用)

Outline

Chapter one: The elementary knowledge of sensors and Detection technology Main content

This chapter mainly talks about the elementary knowledge of sensors and

detection technology

(一)、Basic concepts of detection technology

(二)、Measurement error and correction

(三)、Basic characteristics of sensor

key points:Basic concepts、Measurement method, measurement error, error analysis and data processing method;Basic characteristics of sensor

Assessment requirements:

Basic concepts of detection technology(memory);Measurement error and it’s correction (know well); Basic characteristics of sensor (know well)

Chapter two: Temperature sensors

Several kinds of temperature sensors are discussed in this chapter ,and some thermal transducers are also introduced as well.

(一)、Temperature and temperature measuring method

(二)、Resistance temperature sensor

(三)、thermocouple

(四)、Radiation temperature sensors

(五)、Quartz crystal temperature sensor

(六)、optical fiber sensors

(七)、Integrated digital temperature sensor

key points:thermometric scale、The definition of temperature;principle and characteristics of all kinds of sensors;Sensor selection and design

Assessment requirements:thermometric scale(memory);principle and characteristics of all kinds of sensors(know well); Sensor selection(master) Chapter three:pressure sensors

Several kinds of pressure sensors are discussed in this chapter

(一)、Concept and unit of pressure

(二)、Strain gauge

(三)、Piezoelectric pressure sensor

(四)、Capacitive pressure sensor

(五)、Holzer type pressure sensor

key points:Pressure expression;principle and characteristics of all kinds of pressure sensors;Sensor selection and design

Assessment requirements:Pressure expression(memory);principle and characteristics of all kinds of sensors(know well); Sensor selection(master) Chapter Four:Geometrical quantity sensors

Sensors for distance position depth and displacement etc. are suggested in this chapter.

(一)、Capacitive geometry sensor

(二)、Inductive geometry sensor

(三)、Eddy current sensor

(四)、Ultrasonic sensor

key points:principle and characteristics of all kinds of Geometrical quantity sensors;Sensor selection and design

Assessment requirements:Concept of those geometrical sense(memory); principle and characteristics of all kinds of sensors(know well); Sensor selection(master)

Chapter five: Photoelectric sensors

Photoelectric detection method is discussed in this chapter and then some kinds of Photo-electric sensors are introduced.

(一)、Photoelectric effect and photoelectric device

(二)、Photoelectric coupling device

(三)、charge-coupled device(CCD)

(四)、Image sensors

key points:concepts of photoelectric; introduction of photoelectric device; Photoelectric coupling device; charge-coupled device

Assessment requirements:concepts of photoelectric(memory);principle and characteristics of all kinds of photoelectric sensors(know well); Sensor selection(master)

Chapter six:Digital sensors

New types of digital sensors are introduced in this chapter.

(一)、Grid type digital sensor

(二_、digital encoder

(三)、Frequency type digital sensor

key points:principle and characteristics of digital sensors; Sensor selection and design

Assessment requirements:principle and characteristics of digital sensors(know well); Sensor selection(master)

Chapter seven: Selection and calibration of sensor

Basic principles of election and methods of calibration for sensor are introduced

in this chapter

(一)、Sensor selection principle

(二)、Calibration of sensor

key points:sensor selection principle;method of static calibration and dynamic calibration

Assessment requirements:sensor selection principle(master);concept of calibration(apprehend);method of static calibration and dynamic calibration(well known)

五、主要教学方法和手段

主要教学方法:分组讨论、课堂讨论、问题教学法

主要授课手段:多媒体课件

Teaching style and method

Method:Group discussion, classroom discussion, question teaching

Mode: ppt

六、推荐教材和教学参考资源

1. 教材:《sensors and transducers》:Edited by Ian Sinclair,Newnes Press

参考资料:1.《传感器与检测技术》:宋文绪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2.《传感器与检测技术》:宋雪臣主编,人民邮电出版社

3.《现代传感技术与系统》:林玉池主编,机械工业出版社

七、其他说明

本人认为课程的讲授是一种教与学的互动过程,应该做到因材施教,有些课堂教学工作的安排应具有一定的灵活性,教学工作如果具体到每一个细节地安排好,就只能是走向机械化的极端,所以在教学内容及各教学环节的学时分配上应具有一定的弹性,要依据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学习效果而及时加以调整。如果将教学工作过于极端地细化管理,那是将教学误认为一种机械的工作,并不能真正实现互动性的启发式教学,也难以做到真正的因材施教。

《英汉翻译课程教学大纲》

英汉翻译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的目的和任务 《英汉翻译教程》和《汉英翻译教程》的教学目的和任务是,从英译汉和汉译英的一般规律和原则出发,围绕翻译的基本理论、英汉异同的对比以及翻译实践中成功或失败的实例,介绍汉英两种语言的对比与分析、各类文体的语言特点以及不同翻译方法,向学生传授基本的翻译理论和常用方法、技巧,通过反复实践培养学生汉英翻译基本技能。通过学习,学生能够熟练地运用已掌握的英语基本语法和词汇等知识,忠实、准确、通顺、完整地将汉语句子、段落和短文译成英语,并对文化差异有着较强的敏感性,能够较好地处理英汉互译中具有民族特色的形象、比喻等,胜任一般性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应用文等的翻译工作。同时,还要注重培养学生严谨的学风,避免不求甚解、逐词死译和望文生义。 适当补充口译实践,训练学生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能力,并提高学生的政策水平和涉外工作能力。 二、课程的基本要求 《英汉翻译教程》和《汉英翻译教程》课程的教学分为翻译方法和技巧训练阶段和短文翻译两个阶段,其分别要求是: 1、翻译方法和技巧训练阶段的基本要求: (1)、词汇: 掌握10000-12000 个词汇以及这些单词构成的常用词组;正确而熟练地使用其中5000-6000 个词 汇及最常用的搭配,能够运用到汉英互译中。 (2)语法: 熟练地使用各种衔接手段,连贯地表达思想,侧重语法结构在翻译过程中的理解和应用。 (3)阅读能力: 能读懂一般英美报刊杂志上的社论和书评,理解文章大意,分辨事实与细节;能读懂有一定难度的 历史传记及文学作品,理解其真实含义;能分析上述题材文章的思想观点,语篇结构,语言特点和修辞手法。 (4)翻译能力: 能借词典将文字资料译成理解正确、表达准确、译文连贯通顺具一定修辞手段的规范语句,写译的速度达到每小时250-300 词。 2. 短文翻译阶段的基本要求: (1)词汇 1

《财务管理学》双语教学大纲

《财务管理学》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中文名称:财务管理学 课程英文名称:Financial Management 课程编码:20000006 课程类型:学科基础课 总学时:56 理论学时:56 实验学时:0 学分: 3 适用专业:会计学 先修课程:《会计学原理》、《企业会计学》 开课院系:管理学院会计教研室 二、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本课程是会计学专业的学科基础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同学们了解财务管理的基本理论框架,掌握企业筹资管理、投资管理、日常经营管理、利润分配管理以及财务分析的主要内容和基本方法,为进一步学习专业课程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理论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 Chapter 1 The Role of Financial Management Know about what is financial management and organization of the financial management function; Understand the goal of the firm. Chapter 2 The Business, Tax, and Financial Environments Know about the business, tax, and financial environments of the firm. Chapter 3 Time Value of Money Know about the concept of the time value of money and types of annuities; Master the calculation of future value and present value of a single fund or an annuity. Chapter 4 The Valuation of Long-Term Securities Know about the distinctions among valuation; Understand the principle of security valuation; Master the methods of bond valuation, preferred stock valuation and common stock valuation. Chapter 5 Risk and Return Know about the definition of risk and return, and attitudes toward risk; Understand risk and return in a portfolio context, and diversification; Master how to use probability distributions to measure risk, and the using of the capital asset pricing model (CAPM). Chapter 6 Financial Statement Analysis

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大纲(双语)

《组织行为学》(双语)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中文名称(英文名称):组织行为学(Organizational Behavior) 课程代码:B27052 课程类别:专业课程 课程性质:必修课 课程学时: 32 学分: 2 适用专业: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 先修课程:普通心理学 一、课程介绍 1.分别从个体,群体和组织系统三个层面上帮助读者解释、预测和控制组织行为,内容包括:组织行为学导论、态度和工作满意度、情绪与心境、人格与价值观、知觉与个体决策、激励理论及其应用、群体行为的基本原理、工作团队、沟通、领导力、权力与政治、冲突与谈判、结构与组织行为、组织文化、组织变革等部分。 2.组织行为学是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本科学生必修的专业课程,它的先修课程为普通心理学。 二、课程教学目的和任务 本课程教学目的是使学生掌握组织行为学的基本知识与发展规律;指导学生阅读相关组织行为学案例,培养学生以现代组织行为学理论为依据,培养学生在团队建设与管理、人际沟通、领导、组织结构设计、组织文化建设、组织变革与发展、跨文化沟通、学习型组织建设等组织行为学的实务能力。 三、课程学时分配、教学内容与教学基本要求

四、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1、阅读:本科程要求学生在阅读教材的基础上,泛读规定的参考教材。老师随堂抽查学生阅读情况。 2、听课:本课程要求学生进课堂听讲全部课程,并做好笔记。听课和笔记情况随时检查,记入平时成绩。 3、辅导:要求学生主动学习,随时提出问题,老师随堂辅导。要求学生与老师建立电话、电子邮箱、QQ、微信联系,交流自学情况。另外,每学期期末集中大型辅导1次。 五、考核方式和成绩评定方法 考核方式:期末闭卷考试 成绩评定方法:平时成绩(含考勤、回答问题、作业等)占30%,期末考试成绩占70% 六、教材与主要参考书目 教材: 《Essentials of Organizational Behavior》,Stephen P. Robbins等,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 参考书目: 《组织行为学》,陈春花等,机械工业出版社,2013年. 执笔人:蔡东宏审核人:批准人: 审定时间:2014 年 6 月 11 日

新编实用英语综合教程教学大纲

新编实用英语综合教程教学大纲 教学大纲是根据《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试行)》,并结合我校实际情况编写。 学时:第一学期 64 学时,第二学期72学时,每周授课4学时,开设两个学期,共计 136 学时。 适应专业:高职高专各个专业。(商务英语专业除外) 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公共必修课。 课程任务:经过两个学期的学习,完成《新编实用英语综合教程》一至二册的教学,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和技能,具有一定的听、说、读、写、译的能力,从而能借助词典翻译和阅读有关英语业务资料,在涉外交际的日常活动和业务活动中进行简单的口头和书面交流,并为今后进一步提高英语的交际能力打下基础。 相关课程:根据各专业自行设计安排,部分专业在修完本课程后开设专业英语。(计算机英语、秘书英语、汽车英语等) 二、课程的基本要求 本课程在加强英语语言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训练的同时,重视培养学生实际使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通过学习本课程,学生应该达到以下要求: 1、词汇 认知 2500 个英语单词(包括入学时要求掌握的 1000 个词)以及由这些词构成的常用词组,对其中 1500 个左右的单词能正确拼写,能进行英汉互译。 2、语法 掌握基本的英语语法规则,在听、说、读、写、译中能正确运用所学的语法知识。 3、听力 能听懂涉及日常交际的结构简单、发音清楚、语速较慢(每分钟 120 词左右)的英语对话和不太复杂的陈述,理解基本正确。能理解具体信息,理解所听材料的背景,并能推断所听材料的含义。 4、口语 掌握一般的课堂用语,并能模拟或套用常用口头交际句型,就日常生活和有关业务提出问题或做出简单回答,交流有困难时能采取简单的应变措施。 5、阅读 能阅读中等难度的一般题材的简短英文资料,理解正确。在阅读生词不超过总词数 3% 的英文资料时,阅读速度不低于每分钟 50 词。能读懂通用的简短实用文字材料,如信函、产品说明等,理解基本正确。并且掌握以下阅读技巧: 1)理解文章的主旨或要点; 2)理解文章中的具体信息; 3)根据上下文推断生词的意思; 4)根据上下文做出简单的判断和推理; 5)理解文章的写作意图,作者的见解和态度等; 6)就文章内容做出结论; 7)快速查找有关信息。 6、写作 能运用所学词汇和语法写出简单的短文;能用英语填写表格,套写便函、简历等,词句

《管理学原理(双语)》教学大纲

《管理学原理(双语)》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070108 开课院系:经济管理学院工商管理系 课程类别:学科基础必修适用专业: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国际 经济与贸易、会计学、工商 管理、金融工程 课内总学时:54 学分:6 实验学时:课内上机学时: 先修课程: 执笔:贾振全审阅:高俊山 一、课程教学目的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管理工作的特点、管理思想和管理理论的产生与演变过程以及主要理论学派的代表人物及其理论贡献;掌握管理的基本概念与性质、管理过程各项职能的运作程序以及常用的管理方法;在熟练掌握上述内容的基础上,应能利用有关理论和方法,分析一些企业管理中的具体问题。 本课程使用英文原版教材,学生在学习管理过程的普遍规律、基本原理和一般方法的同时,提高学生独立阅读外文专业书籍与文献的能力以及在专业领域使用外文与人交流、沟通的能力也是本课程重要的教学目标。 二、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1.课程重点: 本课程主要介绍管理的基本概念、基本原则和基本方法,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能够从整体上把握管理学的知识体系与架构并能够应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管理实际问题。 2.课程难点: 管理理论实际上是对成功管理者的成功经验的总结。管理学的基本特点决定了在教学过程中必须理论联系实际,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准备大量的案例以帮助学生理解相关理论并组织学生利用相关知识积极参与讨论。同时,由于采用双语教学的授课方式,如何使学生真正做到能够运用外语来学习专业知识也是本课程的难点所在。 3.能力培养要求: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培养和提高学生的:(1)利用管理学专业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外语运用能力。 三、课程教学内容与学时 课堂教学(54学时,讲授内容依课堂进度会有所微调,另每章均配有各种形式的案例以辅助课堂教学) 1.管理与管理者(6学时) 1.1 组织、管理与管理者的概念 1.2 管理的本质:管理职能与过程,管理角色模型,管理的普适性

机器学习理论(双语)-教学大纲

教学大纲 《机器学习理论(双语)》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111103A 课程类型:□通识教育必修课□通识教育选修课 □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 □学科基础课 总学时:48 讲课学时:32 实验(上机)学时:16 学分:3 适用对象:投资学专业 先修课程:金融计算机语言、金融计量学、量化金融学(双语) 一、教学目标 当代投资学越来越多的采用人工智能技术解决复杂投资决策问题。人工智能的理论和技术在当代投资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甚至已有取代传统投资决策和方法技术之趋势,因此投资学专业学生需要系统的学习人工智能理论在金融投资中的应用。人工智能的理论和技术主要来自于机器学习理论。本课程系统的向学生讲授机器学习理论。机器学习理论与计算机编程、统计学以及计量经济学有密切的联系,因此学生在学习本课程前需要有足够的背景知识。本课程将通过介绍机器学习理论,让学生了解如何利用机器学习理论以及人工智能技术进行金融问题研究和进行量化投

资决策。该课程是专业必修课中的一门重要课程,是一门跨学科的复合型课程,因此需要学生对各先修学科有扎实的基础,本课程突出学习前沿人工智能理论知识与应用相结合,重点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跨学科知识进行量化投资。学生在学好本课程后,将对其后续课程以及毕业论文设计帮助巨大,也将增强学生在大数据人工智能时代的就业竞争优势。 目标1:掌握主流和前沿的机器学习理论 目标2:熟练运用机器学习理论结合投资学知识解决具体问题 目标3:融会贯通投资学、统计学、计量经济学、计算机编程以及机器学习理论,提升处理复杂投资决策问题的能力。 目标4:充分了解投资学发展的前沿,了解人工智能与投资学发展逻辑联系。 二、教学内容及其与毕业要求的对应关系 (一)教学内容 《机器学习理论》涉及三大板块知识。即基础理论知识介绍、上机实习和综合运用。在基础知识模块主要介绍和讲授机器学习理论的主要知识框架,包括:监督学习、无监督学习和强化学习,其中监督学习中的若干模型属于精讲内容,无监督学习属于细讲的内容,而强化学习属于粗讲的内容。上机环节主要采用Python、Matlab以及R语言,结合学理论知识,熟练运用计算机语言调用相关理论模型。因为这是一门跨学科复合型课程,在课程的后半段,教学内容将突出综合应用,采取在给定适当投资场景的前提下,以案例分析的形式,让学生构建模型,提升综合能力。案例包括(但不限于):量化投资与智能选股、人工智能与衍生品定价、机器学习理论在股票预测中的应用、强化学习与投资决策、监督学习与信用风险识别等。此外,课程还会从行业发展与产业经济学视角,引导学生了解智能投资以及科

新编实用英语2(第四版)教学大纲

郑州信息工程职业学院基础部 《新编实用英语H》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码:9999010062 总学时:72学时 实验学时:无 学分:3学分 适用对象:一年级学生 先修课程:《新编实用英语I》 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一)本课程的性质 大学英语课程是非英语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基础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使他们在今后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书面信息交流,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的需要。《新编实用英语 u》是我院高职一年级学生第二学期所有学生学习和掌握英语听,说,读,写基本技能的基础课。 (二)本课程的任务 本课程在高职高专院校中人才培养计划中是必修课程。该课程理论与技能培养并重,相互结合,培养各类高职高专的应用型人才。经过学习,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和技能,具有一定的听说读写译的能力,从而能借助词典翻译和阅读有关英语资料,使学生在今后的工作和社会交往日常活动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口头和笔头交流,并为今后进一步提高英语的交际能力打下基础。为此, 该课程将努力做到以下三个方面: 1、培养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具有较强的阅读能力和良好的听、说、写、译能力,使他们能用英语交流信息。 2、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特别是自主学习能力。 3、提高学生的综合文化素养。 (三)本课程培养人才的定位 该课程是我院各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听、

说、读、写、译),使他们在今后工作中与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信息交流,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社会发展日益国际化的需要。 (四)本课程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作用 经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扎实语音、语法、词汇和基本句型等语言基本功,强化并提高听、说、读、写、译的综合能力,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 二、课程的基本要求 通过学习本课程,学生应该达到以下要求: 1、词汇 认知2500个英语单词(包括入学时要求掌握的1000个词)以及由这些词构成的常用词组,对其中1500个左右的单词能正确拼写,能进行英汉互译。 2、语法 掌握基本的英语语法规则,在听、说、读、写、译中能正确运用所学的语法知识。 3、听力 能听懂涉及日常交际的结构简单、发音清楚、语速较慢(每分钟120词左右)的英语对话和不太复杂的陈述,理解基本正确。能理解具体信息,理解所听材 料的背景,并能推断所听材料的含义。 4、口语 掌握一般的课堂用语,并能模拟或套用常用口头交际句型,就日常生活和有业务提出问题或做出简单回答,交流有困难时能采取简单的应变措施。 5、阅读 能阅读中等难度的一般题材的简短英文资料,理解正确。在阅读生词不超 过数3%的英文资料时,阅读速度不低于每分钟50词,能读懂通用的简短文字材料,如信函、产品说明等,理解基本正确。并且掌握以下阅读技巧: 1)理解文章的主旨或要点; 2)理解文章中的具体信息; 3)根据上下文推断生词的意思;

离散数学》双语课程教学大纲

离散数学》双语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编号:040510 二、课程类型:必修 课程学时:理论教学 72学时 / 4.5学分。 适用专业: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 先修课程:线性代数、概率论、高等数学等。 后续课程:编译原理、操作系统、数据结构、数据库等。 三、课程性质与任务 《离散数学》是信息与计算科学中基础理论的核心课程。该课程采用双语教学形式,教材是国外原版英语教材。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主要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严密的逻辑推理能力、阅读外文科技文献能力和专业英语写作能力。并为学生今后处理离散信息、离散建模、软件开发、计算机硬件系统设计、程序设计的时间和空间复杂度分析等提供理论指导基础,是学生从事信息科学的实际工作必备数学工具。 四、教学主要内容及学时分配

五、教学基本要求 了解离散数学所涵盖的内容及背景思想;理解离散数学组的数学思想和基本概念。掌握离散数学常用的基本方法、手段、技巧,并具备一定的分析论证能力和较强的利用离散数学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具体要求有: (1 )理解子集、空集、全集、集合相等、幂集等基本概念;掌握集合的两种表示法。 (2)熟练掌握集合的交、并、差补运算;能通过文氏图理解与掌握集合的有关运算;了解包含排斥定理及其简单应用。 (3)熟练掌握集合运算的基本定律,并能熟练地应用这些定律证明集合恒等式。(4)掌握逻辑代数的基本理论和方法,理解命题﹑复合命题及真值表的概念,熟练掌握逻辑运算符‘非’﹑‘合取’ ﹑‘析取’﹑‘蕴涵’﹑及 ‘存在’﹑‘任意’等量词的定义及使用;理解条件语句的概念;理解等价。掌握一些常见的逻辑推理方法。

(5)熟练掌握乘法原理﹑加法原理﹑排列﹑组合﹑鸽笼原理及递归式,会用组合计数思想的方法计算简单的古典概率问题。 (6)理解序偶与笛卡尔积的概念;理解 n 元组与 n 个集合笛卡尔集的概念。 深刻理解关系的基本概念;掌握二元关系的关系矩阵与关系图。熟练掌握关系的自反性、对称性、反对称性和传递性四种性质并熟练掌握其求法。 深刻理解二元关系的自反闭包、对称闭包和传递闭包的概念并熟练掌握其求法。熟练掌握等价关系的判定与相关等价类的求法。了解关系的计算机表示﹑关系的运算﹑传递闭包及Warshall算法。 (7)理解映射、满射、单射、双射的概念并熟练掌握其判定方法;了解复合映射与逆映射的概念及求法。 (8)理解有向树,无向树,根数,标定树的定义及性质;掌握极小生成树算法; 了解生成树搜索法。 (9)理解无向图,哈密顿圈及哈密顿路,传输网络,匹配问题,图的着色的定义及性质;掌握欧拉环游及欧拉通路,最大流问题的定义﹑性质及算法。 掌握有关哈密顿图的一些必要和充分条件。 六、对学生课外作业的要求 本课程概念多、比较抽象、定理证明和应用有一定难度,为了学生进一步理解课堂教学内容,拟布置一定数量的课外习题为宜,教师批改作业本的 2/3, 并安排时间上习题课。各章节习题量分布如下: 七、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消费者行为(双语)》课程教学大纲

《消费者行为(双语)》课程教学大纲 Consumer Behaviour Module Syllabus 课程号/Module Code:34200802 制定(修订)单位/Institute:Surrey International Insitutute 制定(修订)人或执笔人/Writer:Shi Fangfang 制定(修订)时间/Time:Feb 2012

课程概述/Module Summary The module is designed to provide knowledge and understanding of consumer behaviour via theoretical discussion, case analysis and first-hand research experience. It covers general consumer behaivour theories and models, and relates to examples and cases in the tourism context. The module focuses on the many factors that affect consumer behaviour. Knowledge and understanding of this subject informs areas such as new product development, marketing, and public policy issues. Behavioural concepts, appropriate research techniques and recent research findings will be discussed, to enhance understanding of how tourists/consumers choose products in today’s world. 课程的性质/Module Nature: Compulsory module for BSc Tourism Management 课程教学目标/Module Aim The module aim is that on successful completion of the module, students will be able to: ●Understand the core concepts and models of consumer behaivour ●Understand and critically evaluate the factors affecting consumer behaviour in tourism ●Be aware of global tourism demand patterns and trends in tourist behaviour ●Appreciate how knowledge of tourist behaviour feeds into marketing, strategy and policy development ●Apply research methods to analyse an aspect of consumer behaviour and report results in a clear and concise manner 课程适用的专业与年级/Applicable Majors and Grades BSc Tourism Management, Level 3 课程的总学时和总学分/Module Hours and Credits 36 hours, 2 credits 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联系与分工/Relation with Other Modules It is one of the core modules for undergraduate students majoring in tourism management. It benefits from the basic marketing knowledge introduced by the module Tourism Marketing, and lays a solid foundation for

《Public Finance》双语课程教学大纲

《Public Finance》(双语)课程教学大纲 (2003年制订,2006年修订) 课程编号:110110 中文名:公共财政 课程类别:专业主干课 前置课:西方经济学、财政学、大学英语 后置课: 学分:3学分 课时:51课时 主讲教师:任巧玲、郭晔、毛翠英等 选定教材:Harvey S. Rosen: Public Finance, New York: McGraw-Hill, 2002(节选). 课程概述: 本课程为财政学专业的专业主干课,本大纲适用于财政学本科专业。当前,我国的公共财政体制正在进一步地发展和完善,在这个过程中,充分了解和有效借鉴西方市场经济国家财政领域的基础理论和实践状况十分必要。而在财政学专业课程体系中设置相应课程,正体现出与这一现实要求的协调一致。本课程主要内容包括:财政学的定义及其主要思想;公共品的定义及其提供等问题;外部性的本质及其影响和对策;公共选择的各种机制的讨论与评估;赤字融资及其相关问题等。 教学目的: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在于使学生在已有知识基础上,重点掌握西方财政学体系中的基本理论观点,也可以了解到西方国家(主要是美国)财政运行的一般情况;使学生能够在不同的具体现实条件中思考运用所学到的相应观点和知识;同时,使学生掌握财政学方面术语的英语表达方式。 教学方法: 本课程作为一门双语教学课程,使用的是英文教材,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内容讲解采用中英文结合方式,英语使用程度需要参考学生的整体接受程度。为强化相关理论知识及其实践运用,本课程根据教学内容进程及其侧重点设置了讨论课时段。同时,本课程大量借助多媒体手段使讲解更加清楚。

各章教学要求及教学要点 Chapter 1 Introduction 课时分配:3课时 教学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掌握财政学的内涵及其主要功能,并以此为基础把握两种主要的财政思想。本章重点为财政学的基本涵义。 教学内容: 1.1Introduction of Public Finance Public finance, also known as public sector economics or public economics, focuses on the taxing and spending activities of government and their influence on the allocation of resources and distribution of income. 1.2 Public Finance and Ideology 1. Organic view of government Society is conceived of as a natural organism.Each individual is a part of this organism,and the government can be thought of as its heart. The individual has significance only as part of the community,and the good of the individual is defined with respect to the good of the whole. Thus,the community is stressed above the individual. 2. Mechanistic view of government Government is not an organic part of society. Rather, it is a contrivance created by individuals to better achieve their individual goals.The individual rather than the group is at center stage. 思考题: 1. How is public finance defined? 2. What are the ideological views concern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individual and the state?

教学大纲英文

Computer Network Syllabus of Basics of Computer Networking Course name:Computer Network Chinese name: 计算机网络 Course Serial Number:L131006 Weekly Hours: 4 hours Total Hours:60 hours Credits:3.5 Teaching Object (Suitable majors and grades of the course): Compu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Major(undergraduate), Network Engineer Major(undergraduate), sophomore Preparations:C programming、Introduction to Computers Course description: The course covers Principles and applications of computer communication, networking, communication protocols, the Internet, LANs, packet-switching networks, network architecture. The course will focus on the design, implementation, analysis, and evaluation of large-scale networked systems. Topics include internetworking philosophies, unicast and multicast routing, congestion control, network quality of service, mobile networking, router architectures, network-aware applications, content dissemination systems, network security, and performance issues. Upon completion of this course, students will be able to: 1.Understand the structure and organization of computer networks; 2.Understand the basic concepts of application layer, transport layer, network layer, link layer protocol design; 3.Understand the basic concepts of network security concepts. Course structure: (I) Chapter 1: Introduction 1.1 Uses of Computer Networks

《遗传学》课程教学大纲(英汉双语教学)

《遗传学》课程教学大纲(双语教学)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代码:250211 课程名称:普通遗传学(双语教学) 英文名称:GENETICS 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 学时:99 学分:5.0 适用对象:生物技术、生物科学等. 考核方式:考试 先修课程:普通生物学、生物化学等. 二、课程简介 本课程是生物技术、生物科学等专业的骨干基础课程,在这些专业的本科教学计划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遗传学研究的任务是阐明生物遗传和变异现象及其表现的规律;探索遗传变异的原因、物质基础及其内在规律;指导动植物和微生物的改良,提高医学水平,为人民谋福利。通过本课程学习,使学生全面掌握遗传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知识和基本分析方法,了解遗传学的最新发展,学会应用遗传学基本原理分析一般遗传问题,为进一步学习植物育种学、分子生物学及其他有关课程奠定理论基础。 Genetics, the science of heredity, is primarily concerned with understanding biological properties that are transmitted from parents to offspring. Genetics is central to biology because gene activity underlies all life processes, from cell structure and function to reproduction. Genetics is an important basic course which has close links with applied researches because it is used not only in the improvement of plants, animals and microorganisms, but also in the public health protection and medicine. Therefore, the basic requirements of genetics teaching is,in terms of theory,to expound the phenomenon of heredity and variation as well as the law of expression, find out the cause and material basis of heredity and variation so as to reveal the inherent law, and in terms of practice,to grasp the basic methods and techniques of genetic research so as to pave the way for learning plant breeding and other related applied subjects. Furthermore, since the course is to be taught by bilingual teaching method, the relation between learning specialized knowledge and improving English level should be appropriately handled. 三、课程性质与教学目的 遗传学是研究生物遗传和变异规律的一门科学,是生物学科中十分重要的基础科学,同时又是一门紧密联系生产实际的基础科学。教学上要求通过系统的学习,使学生对遗传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研究方法有全面和深入的了解。弄清生物遗传物质存在

双语课程建设计划的实施方案

大连理工大学“百门双语课程”建设计划实施方案 (试行)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推进,高等教育国际化已经成为世界性趋势,开展和推进双语教学工作是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重要内容,也是培养具有国际意识和国际竞争能力人才、增强高校自主创新能力的必要保障。为此,学校制订“百门双语课程”建设计划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根据《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教高[2007]1号)、《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7]2号)、《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实施方案》(2007年1月发文)和《大连理工大学关于进一步加强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大工校发[2006]48号)相关文件精神,在全校范围内努力营造双语教学环境,探索体验教学方式,培养师生教学兴趣。通过“百门双语课程”建设,力争引进国外先进的教学资源,吸引更多的外国留学生来校学习,加强我校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二、建设计划与目标 1. 建设数量:100门左右。 2. 建设期限:2007—2009年。 3. 建设标准:本着稳步推进、注重实效、逐步提高的原则,划分三个标准等级(见下表)。教师可根据自身的外语水平、课程性质和学生具体情况,选择相应的等级标准进行建设。

4. 实施的范围:要求全校每个专业必须安排不低于2门的双语课程,其中计算机和软件类专业、生物和化学类专业、经济和管理类专业、法学类专业、国家重点学科类专业必须建设3门或3门以上的双语课程,外语强化专业的双语课程不得低于5门。同时,鼓励院系进行专业系列双语课程建设。 三、建设内容 1. 师资队伍建设:鼓励聘请海外归国教师担任双语课程负责人,组建双语教学团队,保证双语教学质量。扩大国际交流,努力创造条件直接聘请外籍教师担任课程的主讲教师。采取多种形式、多种渠道、多种层次的培训方式,提高本校教师的双语授课能力。 2. 教材的选用与编写:提倡直接引进先进的,能反映学科发展前沿的优秀原版教材。同时要在吸纳和整合优秀原版教材的基础上,探索多样化的教材建设模式,建设符合我校及国内高校教学需要的优质双语教材。在双语教学过程中,如使用国外原版教材,也可采取学校统一订购,学生借阅,课程结束统一收回等方式解决教材价格贵的问题。 3. 教学方式:按照双语教学课程不同的标准,选择不同的形式组织教学,鼓励同一门课程分别采取中文授课、双语授课等多种形式,由学生自由选学。凡是立项的双语课程,均应制作多媒体课件,以使学生较好地理解和掌握课程的内容。 4. 教学文件:立项的双语课程应严格执行课程规范的要求,教学文件齐全。有完整的反映课程内容的双语课程教学大纲(含外文版)和科学合理的双语课程教学进程表(含外文版)。 四、激励政策 1. 设立“双语教学课程建设”专项资金:凡是批准立项建设的双语课程,学校将投入3000~5000元/门的建设经费,以资助不同级别的双语课程建设。此专项经费资助教师用于外国原版教材的购置、相关教学资料的建设以及双语教学法的研究等。编写双语教材可另行申请教材出版基。对于双语

《运营管理》英文教学大纲

《运营管理》 课程编号:CMAG322 课程类型:学科基础课 总学时: 54 学时 学分:3学分 适用对象:工商管理专业 先修课程:CMAG111/CACC111/CFIN311 Course Description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means the design, planning and control of the information flow, material flow and cash flow with a view to strengthening competitiveness. The supply chain composition structure and the operation directly relate to the whole management process of the enterprise; therefore, the course focuses on the operation and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on the premise of fast meeting the end-user need, make the response promptly to the unpredictable market demand, and realize optimized movement for the entire supply chain. Learning objectives This is a course in management with an emphasis on real world applications. There are three basic objectives for this course: 1.To develop some simple models that can be usefully applied to generate realistic predictions about the behaviors of important economic variables. 2.To apply the models and management concepts to understand and interpret current world management issues. 3.To familiarize with some basic ideas of management analysis and business problems faced by managers in their daily operations, such as project management, process analysis, quality management, supply chain design, facility location, inventory control, etc. Teaching Methods This course contains lectures, class discussions, homework, quizzes, presentation, self-study and exams etc. Study time To do well in this course, you need to devote time outside of class for practice and proper preparation. A typical student should need 10 hours of no-class time each week during a regular 20-week semester. Doing this theory paper requires READING time. I encourage all of you to do all assigned homework and practice extra questions. Attendance and Class Participation Regular attendance and class participation are expected of all the students. Since the course covers great deal of materials that’s why its very important trying to attend EVERY class on time. Absence which is more than 1/3 of the total teaching hour (16*4/3=21 hrs)will cause an F (a failing grade) directly.And I will record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