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讲义:中国古代史和世界古代史

讲义:中国古代史和世界古代史

讲义:中国古代史和世界古代史
讲义:中国古代史和世界古代史

第一讲中国古代史复习

中国古代史(远古-1840年)代表着典型的农耕文明,在政治、经济和文化上体现出浓厚的东方特色。

政治上,经历了从早期分封制、宗法制到中央集权制的发展历程,一方面中央对地方控制逐渐加强,另一方面中央的权力逐渐集中到皇帝手中。权力高度集中是中国古代政治的基本特点。

经济上,男拼女织的小农经济长期占据统治地位,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受到抑制,商品经济依附于农耕经济,未能起到瓦解自然经济的作用。

文化上,儒家思想长期在思想界占统治地位,文学的主流形式经历了《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的发展过程,书画艺术以写意为特点,古代科技则是典型的实用科技。

中国古代史总体线索:中国古代文明史从夏朝到1840年鸦片战争前,包括奴隶社会,封建社

会两种社会形态,中国古代史分为夏商周、春秋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鸦片战争前)七个时代。

第一阶段:夏商西周时期(公元前2070-公元前771年)

阶段特征:奴隶社会的形成和发展。

1、政治:奴隶社会的形成、发展、鼎盛,夏朝实行王位世袭制;西周确立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度(维护分封制和宗法制确立的统治秩序);奴隶社会强盛,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机构、神权与王权相结合(占卜)、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2、经济:生产工具和耕作方式发生变化。石器助耕,青铜器在农业很少使用;简单协作(1)农业:实行井田制;耕作方式:青铜中耕但仍以石器锄耕为主;

(2)手工业:商朝已有织机,能生产斜纹提花织物;妇工;以“青铜冶炼”为主的官营手工业产生,青铜时代(代表礼制、权力和秩序);陶向瓷过渡;

(3)商业:商朝人以善于经商著称,西周时代实行“工商食官”(工商业被官府垄断);

3、文化:以甲骨文和青铜器制造为代表的商文化在古代世界占有特殊的地位;最早文字商代甲骨文是比较成熟的文字、周朝金文;宫廷舞蹈;礼乐文化;《诗经》(最早的诗歌总集,现实主义,国风反映平民百姓的生活);绘画:从萌芽走向成熟关键期;夏朝历法《夏小正》。第二阶段: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公元前475-公元前221年)

阶段特征:社会处于转型时期,处于大变革时期,奴隶社会的瓦解与封建制度的确立。

春秋基本上处于奴隶社会瓦解时期

战国基本上处于封建社会形成时期

1、政治:周王室衰微,诸侯混战,分封制和宗法制遭到破坏,礼乐制度也遭到破坏。各国纷纷变法图强,商鞅变法为秦国的崛起和统一六国打下坚实的基础;经过改革,封建制度逐渐形成,中央集权制度开始构建。

2、经济:春秋时期,发明了冶炼生铁和钢的技术,是世界冶铁史上的奇迹;由于铁犁牛耕出现,分封土地所有制逐渐确立,井田制瓦解,小农经济逐渐成为我国古代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纺织业成为手工业的主要部门,私商兴起,商业兴盛,但商鞅变法后开始受到重农抑商政策限制。

3、文化:学术下移,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道家、法家、儒家、墨家等成为主要的流派;各国为争霸的需要纷纷延揽人才,私学兴起,士阶层崛起;指南仪器司南出现;文学上《诗经》和《离骚》为代表,奠定了我国古代文学的基础。(儒家思想当时不符合时代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建立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要求,法家思想顺应时代需要)

注意:百家争鸣主要是讨论如何治理国家,治国的方略问题。

4、注意这段时间的各国变法

春秋:齐桓公任用管仲变法,相地而衰征;BC594年鲁国初税亩

战国:李悝变法、吴起变法、商鞅变法

注意这里的逻辑关系

生产力发展,私田增多,井田制破坏,封建土地私有制度形成,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取代原来的集体耕种模式,这是经济基础的变化,经济基础变化后上层建筑随之变法,因此出现政治上奴隶制瓦解(分封制和宗法制度遭到破坏),军事上诸侯割据混战,思想上百家争鸣。重要考点:先秦的儒家思想、先秦的变法改革、井田制的瓦解和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形成

第三阶段:秦汉时期(公元前221-220年)

阶段特征:封建经济发展,封建制度确立,政治上出现大一统的局面,使我国封建社会初步发展的时期。

1、政治:是中国封建社会专制制度中央集权的建立和巩固时期,秦灭六国之后,为巩固统治,在中央上建立起至高无上的皇帝制和三公九卿制,在地方设立郡县制,并在思想文化方面通过“焚书坑儒”等强硬手段,初步建立起中央集权制度。

西汉初年推行郡国并行制,但王国的权力逐步增大威胁中央,自景帝开始削藩,又平定七国之乱,初步削弱王国的势力。汉武帝为加强中央集权推行“推恩令”,为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将全国划分为13个州部,每州部设刺史一人,以监察地方;推行“推恩令”,解除王国对中央的威胁,王国的问题至此得到根本解决;在中央组成决策机构“中朝”,以丞相为首的三公九卿组成“外朝”,中朝决策,外朝执行,丞相三公九卿的权利被大大削弱,中朝完全秉承皇帝旨意,皇权专制进一步加强;为以思想的统一来加强政治上的统一,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将儒家思想确立为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理论。东汉时期,中央集权逐渐衰弱,出现了豪强地主割据混战的局面。

2、经济:封建经济进一步发展。秦的政治统一和统一货币、文字与度量衡等措施都有利于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与交流。在秦末农民战争的作用下,汉统治者吸取前代灭亡的教训,调整统治政策,实行“黄老无为”政策,采取修养生息和重农抑商的政策;经过几代的治理以及劳动人民的辛勤创造,经济得到恢复发展,社会出现安定繁荣的局面;牛耕推广,青瓷技术进步,汉代的丝绸远销欧洲,获得丝国的称号,“丝绸之路”所经之地也兴起繁盛的城镇,如敦煌、楼兰、龟兹等。秦汉都强化了商鞅变法中确立的重农抑商政策。

3、文化:由秦代的焚书坑儒,到汉代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董仲舒的思想和汉武帝的措施),治国思想由法家变为儒家,更能适应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秦汉时期,国家统一,经济发达。更民族的联系加强,中外的经济政治交往频繁,科技文化由此得到很大的发展。造纸术的发明以及数学、天文学、医学等方面的成就,奠定了我国古代科技文化在世界的长期领先的基础。

重点:秦始皇和汉武帝时期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延伸拓展汉武帝的经济改革措施。

第四阶段: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220-589年)

阶段特征:封建国家处于分裂状态,北方出现民族大融合的趋势,江南经济有了较大的发展,开始改变我国农业经济以北方黄河流域为中心的格局。

1、政治:本阶段是中国古代的一个乱世。秦汉以来的封建大一统局面被打破,其间虽有西晋的短期统一,但分裂是这一时期政治的主要特点。这一时期选官制以九品宗正制为代表,门阀垄断政权,有才而出身低微的人难以入仕。

2、经济:本阶段最重要的经济现象是江南经济的开发,使中国古代社会的经济重心开始南移(经济重心的南移从魏晋南北朝开始到南宋时期结束)。南朝时江南的经济发展水平开始赶上北方,为国家的政治统一提供了必要的经济前提。

3、民族关系: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北方出现民族大融合局面,为国家的统一奠定了不可或缺的条件。北魏孝文帝改革就是在北方民族融和的背景下,为巩固统治,发展经济,增加国力而进行的。其中最重要的措施是均田制,它使北方的经济逐渐恢复和发展,有利于少数民族由游牧生活向农耕生活的转化,对民族融合产生了有利的促进作用。其余措施如迁都洛阳、接受汉族先进文化等,都加速了民族融合。孝文帝是我国古代杰出的少数民族政治家、改革家。(联系选修1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

4、文化:佛道教兴盛,儒家文化受到冲击;书法艺术进入自觉阶段,出现王羲之等大书法家,开始出现文人画,东晋顾恺之的绘画讲究“以形写神”推动绘画艺术的发展。

重点:思想的交流和融合、少数民族封建的改革

第五阶段:隋唐时期(581-907年)

阶段特征:本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的繁荣阶段。中国处于世界发展前列,是最文明先进,最繁荣发达,最富庶的强大国家。

1、政治:国家统一,是我国封建社会中央集权制度的完善时期。隋唐开创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隋炀帝开始设进士科,科举制形成,唐朝走向完备。科举制将选拔人才的权力集中到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有较高的文化素养的士人从政,提高了行政效率;扩大课统治基础;促成了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历朝沿用;影响深远。唐朝三省六部制进一步完善,分工明确,便于提高行政效能,三省最高长官的地位均相当于丞相,便于集思广益,彼此又互相牵制,避免相权过大威胁皇权,因而较好的解决了中国封建社会的一对固有矛盾——君权和相权的矛盾,从而加强了中央集权。但封建社会的另一对固有矛盾——中央和地方的矛盾,本阶段没有得到妥善的解决。由于唐玄宗在边境设藩镇,导致地方权力膨胀,对中央集权产生了严重的威胁,加速了唐朝的衰落,并直接导致唐朝的灭亡。(五代十国藩镇割据)

2、经济:隋唐政权沿用了北魏以来的均田制,均田制使农民获得一定的土地,成为唐朝经济繁荣的重要保障。农业方面出现了曲辕犁和筒车,制瓷业已经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瓷器进入千家万户并取代丝绸成为外贸的代表,商业繁荣,长安成为国际大都市,同时商业发展仍受到一定的限制,如“坊”“市”的界限;唐后期随着封建经济的发展,土地兼并加剧,均田制被破坏,因此唐后期阶级矛盾不断尖锐,导致农民战争的发生。

3、文化:隋唐时期,文化昌盛发展的原因包括政治稳定,全国统一,为文化的发展营造了良好的环境;农业、手工业、商业全面繁荣,为文化的繁荣奠定了物质基础;奉行对外开放的政策,和朝鲜、日本、印度、西亚各国进行频繁的经济文化交流,丰富了本国的文化内涵。主要成就有:科技上发明了火药,唐末逐渐由于军事;隋唐之际,发明了雕版印刷,《金刚经》是迄今所知世界上最早的有确切刊印日期的印刷品;诗歌发展进入黄金时期,出现了李白、杜甫等大诗人;书法艺术、绘画成就突出,出现了欧阳询、颜真卿、张旭、怀素等书法名家和吴道子等绘画大师。这时期的文化出现下列特点:全面繁荣,即在文学艺术、科技、宗教等方面均出现杰出成就;兼容并蓄,即广泛吸收外来优秀文化;世界领先,即在很多领域均出现了领先于世界的成就,如雕版印刷术等;影响深远,使中华文化的源头。

重点:对三省六部制度的新认识、中华文化圈的形成

第六阶段:五代十国辽宋夏金元时期(907-1368年)

阶段特征:政治上从分裂割据到若干民族政权并立逐步走向统一,民族融和进一步加强。在经济上,重心南移,封建生产方式逐步向边疆地区扩展,封建经济文化继续发展。

1、政治:本阶段的政治局面经历了封建国家的再分裂——局部统一——民族政权的并立——全国重新统一的过程。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是唐后期藩镇割据的继续和扩大,北宋结束了分裂割据的局面,但在全国的版图上还存在着辽,大理等发展政权,后来更陆续的出现了西夏和金。因此北宋只是局部统一的朝代,区别于大一统的唐汉。北宋灭亡后,又出现了南宋和金的对峙。直至1279年,元政权凭借其强大的武力使全国重新归于统一。

本阶段是我国封建社会中央集权制度的强化阶段。主要体现在北宋和元朝加强中央集权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北宋建立后,宋太祖为巩固统治,采取了一系列分割相权,削弱地方权力的措施(必修1),这些措施避免了地方分裂的再现,使北宋在政治上出现了稳定的局面,有利于经济文化的发展。但又导致官僚机构的膨胀和军队数量的激增,造成北宋政权长期积贫积弱的局面.至北宋中期,已出现严重的政治、经济和边防危机。为缓和矛盾,富国强兵,宋神宗任命王安石进行变法。他制定了青苗法、募役法、农田水利法、方田均税法和保甲法等措施,力图限制官僚地主对农民的剥削,缓解土地兼并,缓和阶级矛盾,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但由于用人不当,特别是新法损害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削弱了北宋政权的统治基础,遭到特权阶级的反对,新法没有成功。(选修1王安石变法)

元朝统一全国后,为有效治理广阔的国土,地方实行行省制,进一步强化了中央集权;有利于国家统一,也对后世的地方行政管理影响深远,行省制较好的处理了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的矛盾,但在君权和相权的矛盾,元代并没有解决。

2、经济:在农业和手工业繁荣的基础上,商品经济获得显著发展。商业活动范围逐步扩大,已打破了唐朝市和坊的界限;货币种类繁多,尤其是北宋在四川地区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南方经济持续发展。海外贸易发达。南宋时,太湖流域流传着“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表明江南的农业生产已经超过北方,完全取代北方经济重心的地位。本阶段中国古代纺织业结构也开始发生变化。南宋时,棉花种植推广,棉纺织工艺水平提高。到元朝棉花种植地区进一步扩大,棉纺织业逐渐取代丝织业成为纺织业的重心。宋代,景德镇成为“瓷都”,元朝烧成青花和釉里红,进入彩瓷生产时期。

3、文化:宋元文化高度繁荣,继续领先于世界,在天文历法、史学、文学艺术等领域取得突破成就。表现在:程朱理学的出现促进了儒学的发展,并逐渐成为官方哲学(必修3);文学艺术多元化、世俗化、市民化。词的创造达到繁荣,辛弃疾、李清照等成就突出;出现元曲,关汉卿的《窦娥冤》具有强烈的现实批判性;绘画艺术进一步发展,宋代文人山水画突出,同时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城市繁荣,出现了反映市井生活的风俗画,代表作《清明河上图》;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活字印刷术、火药和指南针这三大发明均在本阶段外传,为人类文明的进步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重点:延伸拓展唐宋变革论、宋元商业的繁荣

第七阶段:明清(1840年鸦片战争前)时期(1368-1840年)

阶段特征:本阶段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得到进一步巩固,封建制度逐渐衰弱。

1、政治:明清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中央集权制度的空前强化时期,其突出特点为君主专制的强化。明清统治者在中央废丞相、设内阁,在地方废除省制,设三司;清朝统治者在中央设军机处,以上中央或地方行政机构的调整均加强了君主权力。明清统治者均采用一些“非常”的措施已维护统治,加强君主权威,如明朝设厂卫特务机构,严密监视和控制官员、百姓,并以八股取士作为科举考试的形式,以培养皇帝的忠顺奴仆;清朝统治者则大兴“文字狱”造成“万马齐喑”的局面。这些措施的出台,恰恰是封建制度走向衰弱在政治上的表现。(全面看待君主专制加强的影响)

2、经济:本阶段封建经济的发展水平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明清时期的农业、手工业、商业均达到繁荣;在农耕经济繁荣的基础上,商品经济空前发达,明朝中后期货币经济占主导地位,白银成为主要货币,农产品日益商品化。大批工商业市镇兴起。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私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占主导地位,还出现了地域性商人群体——商帮。已经产生资本主义雇佣剥削关系的萌芽,清朝前期继续缓慢发展,但受到腐朽的封建制度的严重阻碍(重农抑商、闭关锁国等),中国逐渐落后于西方,但新生产关系的出现,毕竟反映了封建制度在经济上的没落。(涉及到本时期的中西对比,必须要从经济上分析)

3、对外关系:这一时期的对外政策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自明朝郑和下西洋后,统治者即开始推行海禁政策和闭关锁国政策,清前期统治者效法之,改政策严重阻碍中外交流和中国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使中国对世界发展大势茫然无知,是中国落伍于世界潮流的重要原因。同时,中国开始遭到西方早期殖民活动的骚扰,如葡萄牙占据澳门,荷兰侵占台湾,这也反映出封建制度的衰弱。

4、文化:推行文化专制,程朱理学僵化,八股取士,大兴文字狱,压抑了人个性发展,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封建制度的没落,使明清文化出现了不同于以往的新特点。在思想领域,明末清初之际,产生了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具有反封建专制的民主思想家;在文学艺术领域,则开始出现鞭挞封建礼教、反映封建制度没落的小说、戏剧作品,如《红楼梦》、《牡丹亭》等,也出现了反映城市经济发展,市民生活的文学作品,如《三言》、《两拍》等,京剧的出现并成为流行全国的剧种;在科技领域,中国虽仍在传统科技方面居于世界领先地位,并产生了几部总结性的著作,但在近代自然科技和人文科学方面则明显落后于西方。(这一时期的思想文化都是经济上资本主义萌芽出现的反映)

重点: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影响和缓慢发展的原因(影响要从经济、政治、思想、社会风气等方面分析)、明末清初之际的新儒学(即可古今串联又可中西对比)、中国科技的发展和衰落(对比中西方科技发展,中国在此时没有产生近代科学)

第二讲古代希腊罗马

政治:古希腊的民主制度,成为近现代西方政治思想和制度的渊源;古代罗马逐渐建立了系统而缜密法律,对近现代法制国家的建立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经济:手工业、海外贸易发达;商品经济占有重要地位。

思想文化:古代希腊智者学派和苏格拉底等人对人的价值的阐述,是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人文主义思想的含义和发展脉络要梳理清楚)

对外关系:对外扩张,航海和海外贸易发展。

政治:古希腊民主政治建设(梭伦改革克里斯提尼改革伯利克里改革)。

罗马法:习惯法、《十二铜表法》、公民法、万民法、《民法大全》。

思想文化:人文精神起源智者学派、苏格拉底关于人的价值的阐述。

本模板重在:

第一、古代希腊民主制度和罗马法对西方近代制度形成的影响(重点在于:1.古希腊民主制度的特点;2.罗马法的精神);

第二、人文主义思想的形成和发展(重点在于:1.人文主义思想的精髓;2.人文主义思想对近代西方人的影响);

第三、多元史观下认识东西方古代制度、经济、思想等方面的不同。(注意大历史观和历史地理学方面的理论)

中国历史讲座讲义(一)

中國歷史講座講義(一) 主講:李軍(華南師範大學附屬中學高級教師) 中國近代現代史知識講座資料 中國近代史是從1840年鴉片戰爭開始,到1997年中國共產黨的十五次全國代大會止,共150多年的歷史。其中,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為界,分為兩個部分:共和國成立以前為中國近代史,共和國成立後為中國現代史(又或稱當代史)。如果我們再細分的話,可以分為:滿清政府、北洋軍閥政府、南京國民政府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四個時期。我們這次講座基本上是按這四個時期,分四段進行。同時要說明的是我們講座的內容是來自內地現行中學使用的人民教育出版社統編的《中國近代現代史》教材。 一、清朝後期的近代中國(1840-1912年) 歷史發展的概要: 從17世紀中期開始,資本主義成為世界歷史發展的主流。19世紀前期,主要的方國家相繼進入或完成工業革命,先後成為強國。相對方社會的發展,中國雖然在清前期出現過繁榮程度遠愈於西方的「康亁盛世」,其後的社會經濟也有不小的發展,但在亁隆晚期起,清朝開始從頂盛轉向衰落。嘉慶、道光年間,清朝的衰落已經成為中國社會發展不可逆轉的趨勢。道光帝統治時期,清王朝實際上進入了後期。當時,英國已率先完成工業革命,成為西方頭號強國。為了擴大

海外殖民地和商品市場,英國迫切要求打開中國的大門。1840年,英國藉口林則徐銷煙,發動了侵略中國的鴉片戰爭。結果清朝戰敗﹐簽訂中英《南京條約》及其附件,後在美國、法國脅迫下又簽了中美《望廈條約》和中法《黃埔條約》。中國社會開始淪為政治上失去獨立的半殖民地和經濟上半封建的社會,中國歷史進入了近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鴉片戰爭的戰敗,一方面警醒了先進的中國人,開始學習西方,面向世界;另方面激化了民族矛盾和階級矛盾,洪秀全發動了太平天國農民運動。太平天國不自覺地肩負起時代所賦予的反對封建主義和反對外來侵略的雙重任務。太平對外國列強開展了慘烈的鬥爭,打破了西方列強把中國迅速殖民地化的企圖。正在清朝面臨嚴重統治危機時,為了進一步擴大侵略權益,英法聯合發動了第二次鴉片戰爭。結果清朝再次戰敗,簽訂四國《天津條約》和三國《北京條約》,同時俄國也乘機鯨中國150多萬平方公里的領土。自給自足的封建自然經濟也隨著列強侵略中國的步伐加速解體。這樣,中國政治上半殖民地化程度進一步加深了。十九世紀六十年代,西方列強相繼完成工業革命,並正在過渡進入第二次工業革命時期。西方世界的經濟繼續高漲。在第二次鴉片戰爭結束時,咸豐帝病死,同治帝繼位,慈禧開始掌握清政府實權。清政為借用列強先進的軍事力量維謢其統治,而列強又意識到只有依靠清政府,才能維持在華的利益,促成中外反動勢力勾結,鎮壓了太平天國運動。此後,雙方為著各自的利益,出現暫時「和好」的局面。就在此時,洋務派以「自強」、「求富」為號召,從60-90年代相繼創辦了

世界古代史听课笔记

世界古代史——1101 历史班 (一) 史前时代 原始社会具有三个基本的要求:公有性,血缘性和民主性 (二)古代文明的兴衰 1054 年, 西欧世界划分为天主教和东正教;1204 年十字军第四次东征,攻占君士坦丁堡 (三)现代文明的历程 1、 古代文明 的特征:个体生产,自然经济,农本社会和乡居生活,普遍的超强经济强制和人身依附,思想的束缚 2 、现代文明区别于古代文 明的要素和特征:生活的社会化,经济的市场化,工业化,城市化,人身的自由,政治的民主化,思想的自由化 第二章 古代埃及 第一节 尼罗河文明的起源 一、古代埃及历史的重新发现 【 希罗多德(古希腊哲学家)】 【马涅托的《埃及史》 托勒密王朝《古埃及朝代纪年》 】 【拿破仑一世开创埃及文明研究,并发现了罗塞塔石碑 】 【埃及学的奠基人,法国历史学家商 博良。公元1822 年,开始破译埃及文字—— 罗塞塔石碑 】 【马斯伯乐(法国人)埃及古代考古博物馆馆长,19世纪末 詹姆斯 . 布里斯泰德(美国人),20世纪初埃及学博士 】 二、自然环境与古代居民 【埃及古代史可划分为三个时期:孟菲斯时期(第一至 第十王朝)、底比斯时期(第十一至第二十王朝)、赛易斯时期(第二十一至第三十五王朝)】 【阿门内姆哈特三世修建莫里斯水库】 三、史前文化 【 1 、旧石器文化转向新石器文化——奥玛里、梅里姆达、法尤姆 】 【2、新石器文化(铜石并用文化)—— 巴里 达文化(前4500—4000 年):母系氏族社会;阿姆拉特文化(前4000—3500 年):父系氏族社会,涅加达文化I 】 四、尼罗河文明 的萌芽—— 格尔塞文化:前3500—3100年,涅伽达文化II 【与巴达里文化、阿姆拉特文化之间的非连续性:外来文化 】 【 象形

【中考历史实战题库】世界古代史专题测试题

【中考历史· 实战题库】世界古代史专题测试题 1.古代世界的文明成果中被视为王权象征和灵魂安息之所的建筑是() A.长城 B.桑奇佛塔 C.金字塔 D.帕特农神庙 2.世界现存的古代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中关于公平、正义曾有过这样的表述 正义于世,灭除不法邪恶之人,使强不凌弱。”这部法典是() A.《汉谟拉比法典》 B.《罗马法》 C.《拿破仑法典》 D.美国(1787年宪法 3.下列关于种姓制度的说法错误的是() A.出现于古代印度 B.其实质是等级制 C.种姓制度出现于古代,对后来印度社会的发展没有什么影响 D.它是雅利安人进人印度后实行的制度 4.印度种姓制度中,农民、牧民、手工业者、商人属于() A.婆罗门 B.刹帝利 C.吠含 D.首陀罗 5.大河流域是孕育人类文明的摇篮。下列选项搭配正确的是() A.两河流域一一古巴比伦一《汉谟拉比法典》 B.印度河、恒河一一古埃及一一金字塔 C.尼罗河一一古印度甲骨文 D.黄河、长江一一中国一一种姓制度 6.古巴比伦国王汉漠拉比在位时曾制定了一部成文法典,其主要目的是() A.保障公民利益 B.发展社会经济 C.维护奴隶主利益 D.健全民主法制 7.以下对古代文明古国的叙述中,错误的一项是() A.古代埃及是尼罗河流域孕育的古代人类文明 B.古巴比伦国王颁布了《汉漠拉比法典》 C.古代印度人创造了从0到9十个数字的计数方法 D.之所以被称为文明古国是因为这些国家人口众多、疆域辽阔 8.西方文明的发祥地是() A.古巴比伦 B.古印度 C.古希腊 D.阿拉伯帝国 9.“它是城邦公民内部的民主,只有成年男性公民オ真正享受权利,而妇孺、外邦 人、奴隶被排除在外。它既是伟大文明的催化剂,又是社会不公的暴力机器。” 文中的“它”指的是 A.雅典的民主政治 B.拜占庭的查士丁尼法典 C.斯巴达的贵族政治 D.巴比伦的《汉谟拉比法典》

中国古代史复习资料 考试必备

中国古代史复习资料 选择、填空: 1、开皇九年正月,隋攻入建康,灭掉了陈朝。 2、隋的统一,结束了自东晋十六国以来270多年的分裂割据局面,再建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有利于各民族的融 合和经济文化的发展。 3、隋王朝的统治基础是以关陇士族集团为核心的南北士族地主阶级。 4、三省六部制度,自隋定型。三省之名在魏晋时早已存在,而三省并立,各有分工,三省长官共同向皇帝负责则 始于隋。 5、隋朝在府兵制度上的改革,使府兵制进一步与均田制结合起来,从而巩固了府兵制。 6、开皇三年,隋文帝命苏威、牛弘等进行修订,制成《开皇律》。制定《开皇律》的根本目的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 的需要和地主阶级的利益,所以贵族官僚在法律上享有特权。《开皇律》继承了中国封建法制的基本精神,所以也为历代封建法典所沿袭。《唐律》就是直接沿袭《开皇律》而来的。 7、魏晋南北朝选官体制是以九品中正制为考核。隋炀帝时,“始建进士科”,进士科的创置,标志着科举制度的开 始。 8、杨坚集团在夺取政权后,首先是确保统治阶级在经济上的利益。隋代的均田令,扩大了品官授田数量,实质上 就是利用法令强行扩大贵族官僚的地产。 9、开皇元年(581年),杨坚称帝后立即颁布均田令。隋初曾实行均田,但主要是解决官僚的永业田,此即所谓“方 蒙爵土”;而民田问题尚未全面推开,故出现“民田不赡”的现象。 10、“大索貌阅”和“输籍定样”,既有利于国家的赋税收入,又打击了豪强士族的势力,从而加强了中央集权,促 进了社会生产的发展。 11、大业元年,营建东都,于宫城东建含嘉仓,据考古发掘,含嘉仓已探出粮窖259个,大窖可储粮一万数千石, 小窖也可储粮数千石。唐朝建国20年,隋朝的库藏尚未用尽,隋代仓储之丰实是前所未有的,它为后代封建史家所艳称。 12、隋代工匠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掌握了提炼或控制胎料和釉料中铁的成分的方法,因此烧造出色调比较稳定的 白瓷。 13、造桥技术:河北省宁晋县著名的安济桥(又名赵州桥),隋代杰出工匠李春设计的。 14、隋炀帝时,日本开始采用汉人的衣冠制度。 15、隋炀帝的暴政主要表现为役赋繁重和刑法苛暴两方面。他即位后,隋朝的国力、武功达到极盛,他修建东都, 开凿运河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都有深远的意义。 16、隋炀帝穷兵黩武,频繁发动对外战争。隋炀帝即位后,凭借着国家的富强,威胁高丽王高元来朝,高元不理, 炀帝即以此为借口,连续发动了三次对高丽的大规模战争。 17、隋炀帝为了张扬国威而连年出巡,他曾三下江都,六巡北塞。 18、大业七年十月,山东(首先爆发)邹平王薄起义于长白山,王薄起义具有明显的反徭役、反兵役的性质。 19、隋末农民起义的各地义军逐渐汇合,在617年前后形成三支主要力量:一是翟让、李密领导的瓦岗军,二为窦 建德领导的河北义军,三为杜伏威,辅公袥领导的江淮义军。 20、正当农民起义勃兴之时,一些地主官僚也乘时起兵。首先是礼部尚书杨玄感于大业九年起兵黎阳,进围东都。 21、隋朝自开皇元年(581年)建立,到大业十四年(618年)灭亡,前后历时37年。 22、唐朝中央政权的主要机构仍然是三省六部制,在地方上,唐朝仍实行州、县两级制。 23、唐高祖时,命裴寂等人以隋《开皇律》为基础,与武德七年(624年)损益而成《武德律》。太宗时对《武德 律》加以修订,修成《贞观律》,至此,《唐律》基本形成。高宗时,以《武德律》《贞观律》为蓝本,修成《永徽律》,后又对《永徽律》作出具体解释,撰成《疏议》30卷,后《疏议》附于律文之后正式颁行,形成流传至今的《唐律疏议》。《唐律疏议》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备的法典。

世界史读书笔记

世界史读书笔记 导语:在中国出土的青铜器也很多,铜与锡来自何处?走笔至此,想起一个中国城市,名叫无锡,市内还有一山,名叫锡山,这是很有意思的。以下小编为大家介绍世界史读书笔记文章,仅供参考! 世界史读书笔记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下我阅读了《失落的国度》这本书。西琴这部《失落的国度》,探讨的主要是印第安文明与苏美尔文明之间关系。他认为美洲的文明仍然只是苏美尔文明在美洲的一个分支,同样是由阿努纳奇人建立的。他非常精确地将阿努纳奇人到达美洲的时间定在了公元前3113年,这是玛雅最后一个纪元开始的时间。这些来自中东蓄须人来到这里,他们的目标只有一个,即是挖矿,一个是金矿,一个是锡矿。前者用于解救尼比鲁星的生态危机,这也是阿努们来到地球的主要目标;后者则用于制造青铜器。其实人类采用青铜本身就是件很奇怪的事,在不知金属冶炼为何物之时,竟能掌握复杂的青铜冶炼工艺,且在全世界遍地开花,真是够神奇的。人类对于工具的采用,一般先是从简单的、容易得到的、不脱离自然形态的物件开始,像青铜这样如此复杂,需要融化两种金属,还得按照一定比例的合金,人类会进行长久的探索才能得到。人类却尚在蒙昧时期,刚从石器时代进入金融时代,就得到如此坚硬

的合金,如无外力的帮助,是令人难以想象的。 在中国出土的青铜器也很多,铜与锡来自何处?走笔至此,想起一个中国城市,名叫无锡,市内还有一山,名叫锡山,这是很有意思的。无锡何以名,最流行的一种说法是此地本产锡,一直开采到汉代,锡矿枯竭,是称无锡。无论如何,无锡与锡有关是基本可以定论的,且现在无锡确已无锡。难道此处之锡都用作制作青铜去了吗?中国还有一处盛产锡,那就是云南的个旧,现在仍然还在产。吊诡的是,此两处皆非中国青铜文化的中心,而是处于边缘地带,作为青铜文化中心的中原,则并不产铜与锡。那么就有一个问题,这些矿石是如何运至中原的?想想当时的运输条件,真是个艰巨的工程。当然,这是题外话。不过,如果有人做一点研究,会取得很有趣的成果的。 回过头来再说《失落的国度》。书中还有一处让我感触颇深的是美洲的巨石文化,随处可见的石制建筑,很是让人惊叹。特别是在蒂华纳科,这座位于的的喀喀湖边的神秘高原之城,巨大而坚硬的石头像豆腐一样,被人任意地切割,砌成各式各样的形状,堪称鬼斧神工。即使以现今的技术,亦不一定能达成。那么数千年前的印第安人,是以何种手段做到的呢?总不会像现在一些研究者认为的,也如埃及金字塔那样,是由数以十万计的平民,以肩挑背扛的方式,一点一点地砌成的吧?其实,类似的奇迹在美洲这块神秘的大陆

部编版九年级上学期世界古代史测试卷及答案

20xx-20xx年度上学期 九年级世界古代史10月测试卷 一.选择题(共25小题,共75分) 1. 大河流域以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孕育了人类璀璨的文明。下列不属于大河流域孕育的古代人类文明的是() A.古印度 B.古埃及 C.古代中国 D.古希腊 2.大河流域孕育了古代灿烂的人类文明,下列选项代表古代埃及文明的是() A.秦始皇陵B.金字塔C.种姓制度D.《汉谟拉比法典》 3.某旅行社为配合中学生研学旅行,制作了下面的旅行广告,其中符合历史事实的一句广告词是()A.沿尼罗河而行,了解象形文字,领略胡夫金字塔的壮美 B.在两河流域驻足,了解种姓制度,欣赏古巴比伦城遗址 C.在恒河南岸观光,了解楔形文字,感受古代印度的风采 D.参观罗马历史博物馆,看汉谟拉比石柱,感叹海洋文明的魅力。 4.如图所示石碑刻有“此为确立真正福祉及仁政于国内的常胜之 王汉谟拉比所制定的公正的法律”等文字。下列有关该石碑文字内容的叙述正确的是() A.反映了古代埃及建造金字塔的情况 B.反映了公元前18世纪古巴比伦王国的社会面貌 C.反映了古代印度严格的等级制度 D.证明了古代雅典城邦民主政治发展到顶峰 5.古巴比伦王国的一部法典规定:杀死或伤害奴隶不算犯罪,只须向主人赔偿损 失,就算了事;盗窃或隐藏他人奴隶者处死;消灭他人奴隶标记者断指或处死; 殴打自由民或反抗主人的奴隶处割耳之刑。这说明该法典的实质是() A.体现自由平等B.体现“君权神授”C.维护奴隶主的利益D.规定严格的等级制度6.公元前6世纪时,释迦牟尼创立宗教,反对婆罗门种姓的优越地位,提出“众生平等”,力图在宗教领域内破除种姓之间的严格界限。他认为,种姓之间没有贵贱之分,看人不应分种姓出身,应看其行为和才能。与上述材料相关的宗教是() A.佛教 B.道教C.基督教D.伊斯兰教 7.宗教是人类的重要文化遗产。下列关于佛教的说法正确的是() A.产生的背景是受苦受难的犹太人渴望得到“拯救”B.它宣扬“众生平等”是为了反对婆罗门的特权

中国古代史上课讲义

中国古代史论文

中国古代史论文 历经五千年沧桑岁月,中华民族经历了战和更替、聚散分合、对峙与融汇,却始终不曾割断共同的文化传统。民族认同感一脉相承,而且越是历经磨难,遭遇坎坷,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的自我意识和对中华文明的认同感越是增强。千百年来,对国家统一的不懈追求日渐发展成为中华民族高于一切的政治理想和道德情感。而造就中国历史这一鲜明特征的重要因素,不能不说是“大一统”文化观念的潜移默化影响所致。它像一根坚韧的纽带将中国境内各民族联系、团结在一起,逐渐形成为中华民族大家庭,并日见巩固。我们今天从历史的角度考察中国统一大势的形成、巩固和发展这一历史现象,就不能不充分认识到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在实现国家统一过程中的特殊地位与重要作用。 中华文化追求“大一统”的价值观是奠定和强化国家统一的牢固基石 中华文化对于国家统一大势的形成与发展的意义,首先在于“大一统”价值观长期以来深入人心,从而使统一成为人们所普遍认同的理想政治秩序。 早在先秦时期,中华民族随着内部凝聚力的不断增强,就初步形成了“大一统”观念。“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就表达了这种思想倾向和价值取舍。在春秋战国时期出现这种追求统一的思想趋向不是偶然的,而是有其历史必然性。当时,西周社会创立的礼乐文明遭遇到根本性的冲击,早期初始形态的“一统”格局趋于瓦解,天下缺乏合法一统的政治秩序,结果导致诸侯争霸,混战绵延,因而人们渴望重新实现政治上的统一,建立起合理合法的政治秩序。这一点在当时大多数思想家的学说中都得到了充分的反映。虽然他们在追求统一的方式上存有歧见,但天下必须“定于一”则是普遍的共识。譬如,法家主张“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墨家提倡“尚同”,“天

世界古代史复习资料

第七章亚洲名族大迁徙和欧洲的法兰克国家 名词: 1.《萨利克法典》:法兰克人古代习惯法汇编,墨洛温王朝初期国王克洛维(481—511年)在位晚年用拉丁文编成,共65章,后又有增补。法典反映了法兰克王国墨洛温王朝初期的土地制度和阶级关系,以及农村公社的经济生活与风俗习惯,具有珍贵的史料价值。 2.民族大迁徙:公元4—6世纪,处在军事民主制阶段的日耳曼部落,从莱茵河以东,多瑙河以北的广大地区向罗马境内大规模的迁移过程,历史称作民族大迁徙。从376—568年,前后近二百年。民族大迁徙摧毁了西罗马帝国,并在它的废墟上建立了一些日耳曼人的封建王国。 3.凡尔登条约:于843年8月正式签订,条约规定虔诚者路易去世后其三子三分查理曼帝国的具体事项,其中长子保留皇帝头衔,兼任意大利国王,领地为“中部法兰克王国”,三弟成为法兰克王,统治莱茵河以东地区,幼弟秃头查理为法兰克王,其统治区轮廓近似中世纪法国。凡尔登条约奠定了法兰西、德意志和意大利三个国家疆域的基础。 4.采邑制改革:没收叛乱贵族和教会的土地,把土地作为采邑,分封给贵族和教会,采邑的受领者必须为赐予者服骑兵役,并向他宣誓效忠,采邑的赐予者有义务保护忠心效力的领受着,使其不受他人的侵害。采邑封分,只限终身,不得世袭。这一改革是查理·马特为了加强王权、强大国家军事支柱而采取的,它加强了中小封建主阶层,奠定了西欧骑士制度的基础,为组建新行的骑兵创造了条件。 问答: 1.名族大迁徙的意义: ①民族大迁徙不是简单的民族住地变迁,而是日耳曼人各部落集团对奴 隶制罗马帝国的武力征服。在这种征服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了西欧的封建制度。 ②罗马帝国晚期,社会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异常尖锐。欧洲民族大迁 徙具有反抗民族压迫和阶级压迫的进步性质。 ③日耳曼人进入西罗马帝国还引起了生产关系的重大变化。日耳曼人摧 毁了西罗马的国家机器,为封建关系的发展扫清了道路。 2.西欧封建制度的产生,罗马因素日、耳曼因素各含那些? 罗马因素:①农业中生产力的新发展、新技术新农具的出现。

高中历史必修笔记之世界古代史

政治: 公元前8—前6世纪 古希腊文明——海洋文明 希腊出现了两百多个小国,史称城邦(城市国家) 基本特征:小国寡民、独立自主 城邦的狭小,使公民能够更直接地参与城邦政治,更积极的追求民主权利。在海外贸易和工商业比较发达的城邦,新兴工商业者阶层追求民主权利的渴望更加强烈。 古代希腊民主政治确立的条件: 1.自然条件:多山、多岛、环海、相对孤立 2.政治条件:城邦的形成 3.经济条件:海外贸易和工商业比较发达 公元前6世纪初 梭伦改革 措施: 1.把公民分为四个等级,财产越多者等级越高、权利越大 2.公民大会成为最高权力机关(立法权) 3.建立四百人议事会,前三等级公民可入选(行政权) 4.建立公民陪审法庭 5.废除债奴制(解负令)

影响:改革动摇了旧氏族贵族世袭特权,保障了公民的权利,为雅典民族政治奠基 公元前6世纪末 克利斯提尼改革 措施: 1.以部落为单位进行选举 2.设立五百人议事会,由各部落轮流执政(轮番而治) 3.每部落各选一名将军组成十将军委员会 4.扩大公民大会的权力 5.实行陶片放逐法 影响:基本铲除了旧氏族贵族的政治特权,公民参政权空前扩大,雅典民主政治确立起来 公元前5世纪 伯利克里改革(黄金时代/顶峰) 1.所有成年男性公民可以担任几乎一切官职 2.他们可参加公民大会,商定城邦重大事务(战争) 3.陪审法庭成为最高司法与检察机关 4.发放观剧津贴 5.为鼓励公民积极参政,向担任公职和参加政治活动的公民 发放工资

公民大会:立法权 五百人议事会:行政权 陪审法庭:司法权 (体现三权分立) 古代希腊民主政治的评价: 积极性:为近现代西方政治制度奠基。使雅典在精神文化领域取得了辉煌成就 局限性: 1.雅典民主只限于城邦内成年的男性公民。对妇女、外邦人、 奴隶来说遥不可及 2.特点时间特定地点的参悟,不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 3.过于泛滥的直接民主,成为政治腐败、社会动荡的隐患。 狭隘的城邦体制,最终无法容纳政治和经济的迅速发展 古代希腊民主政治本质:建立在奴隶制基础上的少数“成年男性公民”的直接民主,维护奴隶主的统治地位和利益。 古代希腊民主政治特征:主权在民、轮番而治 古代希腊与现代社会的民主政治的区别: 古:直接民主,少数人民主,奴隶制

2021年高三历史总复习世界古代史专题复习资料(精品)

世界史?古代部分 【阶段特征】西方文明的源头,为人类政治文明与精神文明留下了宝贵的遗 (1)经济:古希腊、罗马奴隶制经济迅速发展,尤其是工商业高度发达,形成了灿烂的海洋文明。 (2)政治:雅典民主政治的建立经历了漫长的过程,所建立的民主原则与民主经验成为近现代西方政治思想和制度的渊源。古罗马逐步建立起系统的法律体系和和法律原则,对其统治起到有力的维系作用,对欧美法律的发展以及民主进程影响深远。公民有较高参政意识。(3)思想:古希腊出现了最早的人文主义思想,以人为本的精神,是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渊源。 一、民主政治的摇篮——古代希腊 一、希腊政治形成的自然条件 1、地理位置:地扼亚、非、欧三洲要冲。有利于吸取亚非文明。 2、三面环海:海岸曲折、港湾众多。影响:有利于海外贸易,海外

殖民活动等。 3、气候:地中海式气候。经济作物发达。(葡萄、橄榄) 4、地形:多山,平原少。经济上:不利于农耕,商品经济发达。政治上:城邦林立。 二、希腊政治形态——城邦 1、城邦的含义:即城市国家,以一个城市为中心,包括周围一些村落。 2、城邦的特征:小国寡民,独立自治,政治民主。商品经济发达。思想文化异常繁荣。 3、城邦的影响: (1)激发了公民的积极性,为古希腊的民主政治奠定了社会环境。(2)成为联系各城邦关系的纽带。(联系包括:相同的语言文字、风俗习惯、共同的遵守和信仰阿波罗神庙的神谕、共同参加奥林匹亚竞技会等) (3)创造出异常繁荣的思想文化。 三、城邦政治的核心力量——公民 1、条件:祖籍本邦、拥有一定财产、自备武器作战、成年男性。 2、权利及义务:(1)权利:有权参与城邦的公共事务、城邦行政与司法事务等。 (2)义务:保卫城邦、建设家园等。 3、公民的基本要求: (1)重视公民的参政素质的培养。书写、修辞、演讲、音乐和体育

(完整word版)历史名词解释(笔记整理)

《马斯特里赫特条约》亦称《欧洲联盟条约》于1991年12月9~10日,第46 届欧共体首脑会议在荷兰马斯特里赫特举行。经过两天激烈辩论,终于通过并草签了《欧洲经济与货币联盟条约》和《政治联盟条约》,即《马斯特里赫特条约》。这一条约是对《罗马条约》的修订,它为欧共体建立政治联盟和经济与货币联盟确立了目标与步骤,最迟于1999年1月18在欧共体内发行统一货币,实行共同的对外与防务政策,扩大欧洲议会的权力。该条约的签署标志着欧共体一体化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埃维昂协议法国承认阿尔及利亚独立的协议。于1962年3月18日在法国埃维昂签订。协议规定1962年3月19日在阿尔及利亚全境结束军事行动,法国承认阿尔及利亚人民有权行使自决权,成立一个独立和主权的国家,法国承认阿尔及利亚民族解放阵线为“合法新政治组织”。法国3年内分批从阿尔及利亚撤出全部军队,但保留米尔斯克比尔(现凯比尔港)的海军基地,租借期15年,法国承担向阿尔及利亚提供为期3年的经济援助。法国公司则保持它们在阿尔及利亚的石油租借权。结束法国在阿尔及利亚133年的殖民统治。切·格瓦拉马克思主义革命者和古巴游击队领导人。出生于阿根廷的罗萨里奥。他参与了卡斯特罗领导的古巴革命,推翻了亲美的巴蒂斯塔独裁政权。在古巴新政府担任了一些要职之后,格瓦拉于1965年离开古巴,在其它国家继续发动共产革命。在玻利维亚,他在一次由美国中央情报局策划的军事行动中被捕,并于1967年10月9日被玻利维亚军队杀害。自切·格瓦拉死后,他的肖像已成为反主流文化

的普遍象征、全球流行文化的标志[4],同时也是第三世界共产革命运动中的英雄和世界左翼运动的象征。 万隆会议是1955年4月18-24日在印度尼西亚万隆召开的反对殖民主义,推动亚非各国民族独立的会议。又称第一次亚非会议。中国总理周恩来率代表团参加。会议广泛讨论了民族主权和反对殖民主义、保卫世界和平及与各国经济文化合作等问题。会议一致通过了包括经济合作、文化合作、人权和自决、附属地人民问题和关于促进世界和平和合作宣言等部分的《亚非会议最后公报》,确定了指导国际关系的10项原则。这10项原则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引申和发展。会议号召亚非各国团结一致、和平相处、友好合作、共同反对帝国主义与殖民主义,被称为万隆精神。 白色革命是由伊朗末代国王巴列维在1963年发起的意义深远的改革。巴列维引入了新颖的经济概念,例如针对工业工人的分红制,开设大批由政府出资的重工业项目以及对森林、牧场资源的国有化。但最重要的改革是土地改革项目,它使伊朗传统的地主失去了影响与权力,近90%的伊朗佃农因此拥有了自己的土地。在社会方面,改革给予妇女更多的权利并在教育方面投资,特别是在农村地区。识字军团被成立,允许年轻男性以做乡村扫盲教师的方式服完他们的义务兵役。国王有意通过此次经济与社会的改革,非暴力地重建伊朗社会。虽然白色革命为伊朗经济与技术上的发展做出贡献,但一些土地改革

中国古代史复习资料汇编

中国古代史复习资料 中国历史朝代歌 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段春秋和战国一统秦两汉三分魏蜀吴两晋前后沿南北朝并立隋唐五代传宋元明清后皇朝至此完 中国古代史大事年表 夏前2070年——前1600年 商前1600年——前1046年 西周前1046年——前771年 东周前770年——前256年 春秋前770年——前475年 前632年城濮之战 前551年-前479年孔子在世 战国前475年——前221年 战国时期百家争鸣 前260年长平之战 秦前221年——前206年 前221年秦统一六国 西汉前202年——8年 前60年西汉政府设西域都护 前140——前87年汉武帝在位 前138年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 前119年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东汉 25年——220年 200年官渡之战 208年赤壁之战 三国魏晋南北朝 220年——581年 220年魏国建立 221年蜀国建立 222年吴国建立 494年北魏孝文帝改革隋朝 581年——618年 7世纪初隋创立科举制 唐朝 618年——907年 627-649年贞观之治 713-741年开元盛世 五代十国 907年——960年 916年耶律阿保机建立契丹(辽)北宋 960年——1127年 1005年宋辽澶渊之盟 1038年元昊建立西夏 1115年完颜阿骨打建立金 1125年金灭辽 南宋 1127年——1279年 1141年宋金和议 1206年成吉思汗建立蒙古政权 1227年蒙古灭西夏 1234年蒙古灭金 元 1271年-1368年 明 1368年-1644年 清 1644年-1911年 1661-1796 康乾盛世 1684年康熙设置台湾府 1727年乾隆设置驻藏大臣 18世纪中期乾隆平定大小和卓 叛乱

大学中国古代史下复习资料

户调式 凡丁男之户,每年每户缴纳绢3匹、棉3斤、丁女及次丁之户,折半输纳,边郡纳2/3,远郡纳1/3。少数民族交賨布,户一匹,远者一丈。户纳绢3匹、棉3斤。这是同类每户应交户调的平均数,每户实际交多少,要根据各户的土地、房屋、桑树等数量和质量的评定,划为九等,然后按家产的等级分类交纳。 府兵制(西魏、北周时期) 府兵制创立于西魏大统十六年(550),设8柱国12大将军、24开府将军,统24军。早期府兵自相督率自带弓刀,不编户贯,将领无论何族均用鲜卑赐姓,军人也从主帅之姓,带有知兵。府兵的户籍由军府—称为折冲府,折冲一词取于古语“折冲于樽俎之间”,有不战而胜之意。和平时期府兵耕地种田,并在折冲将军领导下进行日常训练。战争发生时,由朝廷另派将领聚集各地府兵出征,府兵作战一般不能长期在外也很少远征作战,更不能随意更换原驻屯地。战事结束后各地府兵仍归本镇,重新纳入当地折冲将军的管辖下。这种兵役制度的初衷本是为了解决自三国、南北朝以来军队成为将领个人私产的局面,有利于防范地方割据势力重新抬头,此外还结合了屯田制,有利于农业生产,减轻国家军费开支,部分解决了后勤供给问题,也扩大了兵源。这一制度为唐朝所继承。 “王与马共天下” 东晋政权是以侨姓士族和吴姓士族为支持建立的。东晋建立时,得到北方士族的代表人物王导等的支持。王导帮助司马睿争取到吴姓士族即江南地区土著士族的拥护。司马睿称帝,以王导为首的王氏士族功劳最大,王导为丞相,以王导族兄王敦任镇东大将军,王氏士族执掌了大权,所以有王与马共天下之说。 大运河 隋炀帝时开凿了沟通了洛阳和杭州的大运河。大业元年(605年)隋炀帝征发河南、淮北一带人开通济渠,由洛阳西引谷水、洛水到黄河,再由板渚引黄河入汴水,又从开封以东引汴水入泗水,最后通于淮水。同年,又征发淮南人开山阳渎,自淮安引淮水。绕扬州、仪征入长江,即原来吴王夫差开的邗沟。大业四年(608年),征河北人开永济渠,引沁水南达黄河,北通涿郡(今北京)。大业六年开江南河,从京口到余杭。这条运河长达四五千里,是沟通通南北的大动脉,适应南北经济交流的需要,加强了南北联系。 关陇集团 关陇和河东等地豪强地主的力量,在当时有了很大的发展,在东、西魏的争夺战中,这些豪强地主都归附了宇文泰。为了把北方六镇武将和关陇豪族的力量统一起来,宇文泰组成了以八柱国为核心,以大将军、开府为主要成员,以府兵系统为基础的关陇军事贵族集团,一般就称之为关陇集团。这是一个依靠武装力量建立起来、胡汉结合的集团。在西魏、北周、隋和唐初他们都占据着统治地位 输籍定样 开皇五年,隋文帝实行该法,又称“输籍法”。规定每年五月五日县令出查,令百姓三党五党为一团,根据标准定户等上下,从轻指定税额,并将各户赢缴纳税额写成定簿。这样百姓不能逃避赋税,地方官也不致任情舞弊。而更为重要的是,由于所定税

世界古代史专题训练分析

世界古代史专题训练 一、选择题 1.下列古代文明成果中,较为全面地保存了两河流域社会发展状况的是( ) A.金字塔 B.《汉谟拉比法典》 C.种姓制度 D.奴隶主民主政治 2.有学者指出:“埃及人是在岩石上砍凿出他们的艺术的。”以下史实可以证明这一结论的是( ) A.建造金字塔和狮身人面像 B.发明楔形文字 C.建造巴黎圣母院 D.建造麦加清真寺 3.在一部反映印度古代社会生活的电影中,符合印度种姓制度的史实是( ) A.刹帝利命令婆罗门率兵出征 B.婆罗门在主持祭祀活动 C.首陀罗在自家的农田里劳动 D.吠舍在法庭上审判犯人 4.伯利克里时期,基本实现了公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民主政治达到了顶峰。雅典事实上的最高决策机构是( ) A.公民大会 B.陪审法庭 C.五百人会议 D.陶片方式 5.罗马共和国建立于公元前509年,这一时间大致位于以下年代标尺中的( ) 6.大化改新是大和民族发展史上的一次重要事件,下列历史知

识概述准确的是( ) ①苏我氏父子专权,统治出现危机②中大兄皇子依靠西乡隆盛等人,效仿中国隋唐制度进行改革③废除贵族对土地和部民的私有制,改革国家管理;依照唐朝的均田制和租庸调制,颁行“班田收授法”和租庸调制④实行中央集权⑤使日本由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 A.①③④⑤ B.①②③④ C.①②③⑤ D.②③④⑤ 7.宗教是对社会现实虚幻的反映,也是一种信仰和文化。下列宗教,对维系阿拉伯民族的团结和促进阿拉伯国家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的是( ) A.佛教 B.基督教 C.道教 D.伊斯兰教 8.对右侧西欧封建等级制度示意图中各阶层之间关系的表述,正确的是( ) A.小封建主通过服劳役和耕种的方式向帝王效忠 B.大小封建主都是帝王的直接附庸 C.大小封建主之间构成领主与附庸的关系 D.各阶层之间没有严格的等级限制 9.某历史活动课场景:同学们激烈讨论,畅所欲言,内容涉及“采邑分封制”、“丕平献土”、“城市自治”。这堂课正在探究的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世界古代史部分测试卷及答案

九年级世界古代史部分测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3*25=75) 1.读历史著作,摘录笔记,加以整理和分析是历史拓展学习的一种不错的方式。下面的笔记表述错误的是( ) 2.据迄今发现世界上最早以成文法典形式来加强对平民和奴隶进行统治的国家是( ) A.中国的夏朝 B.古代埃及 C.古代巴比伦 D.古代印度 3.歌曲《爱在西元前》的歌词写到:古巴比伦王颁布了,刻在黑色的玄武岩,距今已经三千七百多年……歌词中的横线处应填写( ) A.《汉谟拉比法典》 B.《民法典》 C.《刑法典》 D.《商法典》 4.处在大河流域的文明古国都有着自己灿烂的文明。下面大河流域与之相对应的文明中,不正确的是( ) 5.古巴比伦王国颁布了《汉谟拉比法典》,你知道这部法典用什么文字吗?( ) A.象形文字 B.楔形文字 C.甲骨文 D.腓尼基文字 6.佛教教义中含有反对印度等级制度的内容是() A.众生平等 B.消除欲望 C.忍耐顺从 D.不反对奴隶制度 7.在古代印度有一户人家,有着自己的住房,在城市里开着一家棉布店,同时销售自己手工制作的衣服,你认为这户人家的等级属于( ) A.婆罗门 B.刹帝利 C.吠舍 D.首陀罗 8.如图是某宗教兴起与传播路线图。关于该宗教说法正确的是( ) A.它是西汉末年传入我国 B.它的经典是《古兰经》 C.它是世界上出现最晚的宗教 D.创始人是如来佛祖 9.古埃及文明没有延续下来,在一定程度上是由于外族入侵,下列曾占领并且统治过古埃及的国家有() ①波斯帝国②蒙古帝国③亚历山大帝国④罗马帝国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10.某班级以话剧的形式再现古印度历史中政治生活时,下列台词中你认为不正确的是() A.“本国王把持军政大权,国家唯我独尊” B.“别看我只是一个武士,但我和国王是一个阶层” C.“我是一个拥有万贯家财的大商人,却屈居第三等级” D.“我很苦恼,我爱上了一个上一等级家庭的姑娘,却不能步入婚姻的殿堂” 11.古希腊思想家柏拉图说:“我们环绕着大海(爱琴海)而居,如同青蛙环绕着水塘。”这说明古希腊文明兴起的最重要的客观条件是( ) A.河流 B.山峦 C.海洋 D.森林 12.《什么是民主》指出:“公元前五六世纪,雅典……公民大会通常由5 000到6 000名成员组成,所有成 年男性公民都可以参加。公民大会只要得到简单多数票,就几乎可以不受任何法律制裁,决定任何内部问题。”这说明公民大会( ) A.是雅典最高权力机构 B.保证全体居民的权益 C.不受任何法律的限制 D.拥有雅典最高司法权 13.公民大会最重要的程序是就某项议案展开辩论。雅典人认为,繁琐的辩论虽然延长了决策时间,却可避免鲁莽行事带来的灾难。材料中“就某项议案展开辩论”的人应是雅典的( ) A.所有居民 B.妇女 C.成年男性公民 D.外邦移民 14.公元前509年,罗马建立了共和国,这一时间也可表述为( ) A.公元前5世纪初 B.公元前5世纪末 C.公元前6世纪初 D.公元前6世纪末 15.玉玉探究学习时,搜集到如图,然后她在图片上注明:他独揽了罗马政治、军事、司法和宗教大权,他被尊为“奥古斯都”。他实际上是罗马帝国第一个皇帝。此人是( ) A.凯撒 B.屋大维 C.梭伦 D.伯里克利 16.公元2世纪,罗马帝国进入黄金时期。帝国版图横跨欧、亚、非三大洲。当时被戏称为“罗马人的小澡盆”的是( ) A.黑海 B.爱琴海 C.里海 D.地中海 17.《荷马史诗》相传由盲诗人荷马创作。这部史诗反映了( ) A.古代巴比伦文明 B.早期罗马社会 C.早期希腊社会 D.古代印度文明 18.如图是帕特农神庙遗址,它曾是世界上最壮观的建筑之一。它属于古代的( ) A.巴比伦 B.罗马 C.斯巴达 D.雅典 19.“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表达了一位善于思考和探索、对真理不懈追求的学子的心声。它出自于谁之口( ) A.汉谟拉比 B.亚里士多德 C.德谟克里特 D.苏格拉底 20.古罗马国家在罗马共和国时期没有君主,国家的最高官职是 A.法老 B.元首 C.执政官 D.保民官

2016世界古代史背诵讲义

徐州七中高三---------世界古代史背诵讲义 政治史—思想史 古代希腊罗马 ※主题解读 公民直接参与国家管理;民主法治与人类文明发展; 罗马法的发展过程;共和国与帝国,公民与万民; 法治、民权与立法规范;暴力、道德与法律的治理 一、雅典的民主政治 (一)、自然地理环境与城邦制度对雅典民主政治的影响 1、古希腊民主政治产生的条件 ①希腊自然地理环境造成其海外贸易和工商业发达,是其民主政治产生的重要基础 ②殖民活动、海外贸易和频繁的经济文化交往形成的古希腊宽松自由的社会环境和平等互利的观念,是其民主政治产生的社会条件 ③小国寡民下的城邦制度使公民拥有直接参与政治事务的权利,限制君主专制的发展,具有较高的素质,是其民主政治产生的人文因素 A.自然地理条件——古希腊的自然地理环境 ①山岭水域分隔出小块陆地→促成众多小国寡民的城邦→独立自主的城邦精神 ②耕地缺乏土地贫瘠→限制粮食生产但刺激了工商业发展→平等互利的思想观念 ③海洋资源条件优越→推动了海外贸易海外殖民的扩展→自由开放的民族性格 B.社会历史条件——古希腊的城邦制度与城邦公民 (a)古希腊的城邦制度(城邦制度的实质即公民集体) ①小国寡民、独立自主的政治实体(突出特点) ②政治上彼此分立,文化上又保持认同(多元一体) ③公民集体的集体治权(民主政治、城邦的精髓与实质) ④商品经济发达、思想文化繁荣(历史成就) (b)古希腊的城邦公民 ①城邦公民的地位(城邦政治的核心力量)、范围(城邦中的成年男性公民—祖籍城邦、有一定财产、成年男性。奴隶、妇女、儿童、外邦人除外)及其权利(参与城邦行政、司法等事务) ②城邦公民的基本素质(有参政能力、珍视自由平等、有强烈的集体荣誉感) ※解读 自然地理环境为古希腊民主政治产生提供了便利条件,但不能说起着决定性或直接的作用;雅典民主是其政治、经济、历史、地理、文化综合作用的结果。 自觉的公民意识和良好的公民素养是民主政治的基础 (二)、梭伦改革和克里斯提尼改革 1、梭伦改革(公元前594年) --奠基

2016高考专题梳理世界古代史阶段特征

2016高考专题梳理世界古代史阶段特征 一、古希腊罗马文明时代(公元前8世纪——公元5世纪) 1.古希腊文明公元前8世纪起,伴随着奴隶制城邦的形成和发展,希腊工商业发展起来,推动了以雅典城邦为典型的民主政治的兴起,并走向了繁荣;同时,古希腊的文化取得了辉煌成就,其中人文主义思想对近代西方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1)梭伦改革——为民主制奠定基础(将国家引上民主轨道)背景:雅典贵族与平民矛盾尖锐,工商业奴隶主阶层的崛起。时间:公元前594年开始措施:①颁布“解负令”。下令取消一切债务,禁止以土地和人身做抵押②鼓励发展农工商业。为民主政治奠定了经济基础,有利于平民阶级的稳定,为雅典民主的形成打下了牢固的阶级基础。③按财产的多少划分四个等级。财产越多,等级越高,享受的权利越多,打击了贵族对官职的垄断,使工商业奴隶主分享了政治权力④改革国家权力机构:恢复公民大会作为国家的最高权力机关,新设立“四百人议事会”和公民法庭改革的特点:“公平”、“中庸”影响:使雅典走上了民主化轨道(2)克里斯提尼改革——最终确立民主制措施:①用10个地域部落取代原来的4个血缘部落②成立十将军委员会③设立五百人会议④实行陶片放逐法:这是一种以民主方式反对民主

敌人的有效方法。影响:使雅典最终确立起民主政治。(3)伯里克利改革——民主政治发展到顶峰措施:①扩大一般公民的权利,取消高级官员的财产资格限制,扩大公民的参政范围。②鼓励公民参政,发放“公职津贴”和“观剧津贴”(4)雅典民主制的内容1.基本特点:人民主权、轮番而治、法律至上2.雅典民主制特征的体现公民大会、五百人会议和陪审法庭是雅典民主制特征的充分体现①公民大会:最高权力机关,负责审议并决定一切国家大事;所有合法的公民均有参与权、知情权、发言权、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最重要的程序是就某项事务展开辩论。②五百人会议:公民大会的附属机构,负责为大会准备提案;两次公民大会闭会期间,它是最高权力的代表,负责监督行政官员落实大会决议。③陪审法庭:最高法院兼司法、监察机关。最大限度保持公正,避免行贿舞弊现象的发生。(5)雅典民主的进步性与局限性进步性:①在古代君主专制盛行的情况下,雅典民主开世界民主的先河,为后世提供了值得参照的政治体制。创造出法治基础上的差额选举制、任期制、议会制、比例代表制等民主运作方式。实行轮番而治,这一伟大的创举为后世民主政治的发展积累了宝贵的经验。②公职人员由多数人选举产生,处于群众监督下,减少了以权谋私的可能性。③雅典民主政治充分发挥人的聪明才智,对经济文化的繁荣和国家的强盛起了积极作用。局限性:①雅典民主不是现代意义上的

吴于廑《世界史·古代史编(上卷)》笔记和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吴于廑《世界史·古代史编(上卷)》笔记和典型题详解第1章人类的史前时代 一、人类的起源 1人类在自然界的位置 (1)地球发展分期 ①分为五代:太古代、元古代、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 a.最原始的生物出现在太古代的地层。 b.元古代末期出现了原始的腔肠动物、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等多细胞生物。 c.古生代,原始的脊椎动物发展成鱼类。鱼类中一支演化成为两栖动物。两栖动物中的一支又演化为爬行动物。爬行动物的一部分演化为恐龙。 d.中生代,最早的哺乳动物及鸟类在已出现。 e.人类起源于新生代。 ②每个代又分为若干纪,每个纪又分为若干世。 a.新生代第三纪分为古新世、始新世、渐新世、中新世、上新世;是哺乳动物发达的时代。b.第四纪分为更新世和全新世。 (2)人类的产生 ①第三纪的始新世开始出现最早的灵长类。到了渐新世,从原始的灵长类中又先后出现了猴类和猿类,最早的人类就是从古猿演化而来的。 ②人类在自然界动物界,现代人在动物界属于脊索动物门,脊椎动物亚门,哺乳动物纲,灵长目,人科,人属,智人种。 (3)对现代类人猿的认识 ①包括长臂猿、猩猩、大猩猩和黑猩猩。它们的骨骼、肌肉和内脏器官的排列方式,胚胎发

育的过程、血型都和人类相似。这是其他任何动物所没有的。 ②近年来分子生物学的研究证明,人类和现代类人猿有着亲缘关系。 ③现代类人猿并不是人类的祖先,它们也不可能进化成人。人类的祖先是某种早已灭绝的古猿。 2从猿到人的过渡 (1)理论支撑 ①1859年英国学者达尔文出版了《物种起源》一书,揭露了生物进化的规律。1871年他又出版了《人类起源与性的选择》,指出人类和现代的类人猿出自共同的祖先。 ②1876年恩格斯写了《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一文。 a.揭示了人类起源和人类社会产生的规律,提出了劳动创造人的理论。 b.提出了关于人类起源和发展的三个科学概念:“攀树的猿群”、“正在形成中的人”和“完全形成的人”。 (2)从猿到人的过程 ①现在所知的最早的古猿是原上猿,1911年、1966~1967年在埃及法雍先后多次发现化石,后者命名为埃及古猿。 ②比埃及古猿更晚的化石古猿是森林古猿,1856年首次发现于法国,后来在欧、亚、非三洲陆续皆有发现。 ③森林古猿后来分化出巨猿、西瓦古猿和腊玛古猿,其中腊玛古猿可能是最早的从猿到人过渡期间的生物。 ④在腊玛古猿之后出现了南方古猿。这是已经可以确定的从猿到人的过渡期间的生物。 ⑤从猿到人过渡期间,学会了制造工具,意味着出现了自觉的能动性(人和动物最重要的区别),标志着从猿到人过渡时期的结束,进入了完全形成的人的阶段。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