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免疫检验考试辅导:T细胞、B细胞和NK细胞的主要功能

免疫检验考试辅导:T细胞、B细胞和NK细胞的主要功能

免疫检验考试辅导:T细胞、B细胞和NK细胞的主要功能

T细胞、B细胞和NK细胞的主要功能如下:1)T细胞:介导细胞免疫,辅助体液免疫。

2)B细胞:产生体液免疫。

3)NK细胞:介导天然免疫,发挥细胞毒作用。

T细胞亚群的分类及功能

T细胞亚群的分类及功能 更新时间:2004-4-29 3:56:00 T细胞是不均一的群体,按其抗原识别受体,可将T细胞分为二大类。一类是TCRαβ、T细胞,另一类是TCRγδ细胞(表8-2)。 表8-2 TCRαβ+T细胞与TCRγδT细胞的特性 TCRαβT细胞TCRγδT细胞 分子结构二硫键相连的异二聚体分子二硫键相连的异二聚体分子 多样性多少 分布周围血60%~70% 周围血1%~10%表皮及肠粘膜上皮 表型CD4+CD8+(DP)60% CD4-CD8-(DN)35% CD2+100% CD5+>95% CD4-CD8-(DN) CD2+ CD5- 发育胸腺(发生晚) 胸腺(发生早)存在胸腺外途径 功能 识别与MHC分子结合的多肽复合 分子抗原 可能的作用 第一线防御细胞的原始受体 可识别MHC或MHC样分子识别由MHC 样分子呈递的抗原 TCRαβT细胞也是不均一的群体,根据其表型(phenotype)即其细胞表面的特征性分 子的不同,可将成熟T细胞分为二个亚类(subsets)即CD4+T细胞和CD8+细胞。 根据TCRαβT细胞的功能可将其分为二类。一类为调节性T细胞,可包括辅助性T细胞(helper T lymphocte,TH)和抑制性T细胞(suppressor T lymphocyte,Ts)。另一类为效应性T细胞(effector T cell),可包括杀伤性T细胞(eytolytie T cell,CTL,或TC)和迟发型超敏性T细胞(delayed type hypersensitivity T lymphoctye,TDTH)。 (一)TCRαβT细胞 二类T细胞表型分子均呈CD2+、CD3+阳性,但γδT细胞为CD4-、CD8-双阴性细胞(double negative cell,DN)或CD8+,而αβT细胞其表型为CD4+或CD8+单阳性细胞(single positive cell,SP)。

对细胞壁功能的一点看法

对细胞壁功能的一点看法 1.细胞壁的主要功能 (1)为植物细胞提供机械支持与保护; (2)介导植物细胞粘着(主要指胞间层); (3)物质运输的质外体空间; (4)决定植物细胞的形态; (5)参与植物的防御反应(包括对重金属的解毒作用和对病原体的抗性); (6)参与细胞型号传递与细胞识别; (7)在植物体的吸收.分泌.蒸腾.细胞生长的调控等过程中有一些作用;(8)含有许多具有生理活性的蛋白质,参与一些生理代谢活动’ (9)与细胞分化有关(Berger等报道,他们用一种黑角藻做实验,其受精卵第一次不均等分裂产生一个假根细胞和一个叶状体细胞。将这两个细胞分离,每个细胞都带有细胞壁,它们保持原来的分化状态,仍按原来的方向发育。如用酶解法将假根细胞去壁,形成原生质体,则原来的分化状态丧失,重新形成细胞壁后,如正常合子一样,发育出胚。这个实验说明分化状态并不唯一决定于内因子,也与细胞壁有关)。 2.细胞壁对外来病原体的排斥机理 (1)迅速木质化,形成死细胞层,有效地把浸染细胞与健康细胞隔离开来,缩小病毒的浸染范围; (2)诱发植物抗毒素合成酶基因的表达,产生植物抗毒素,杀死病原体;

(3)细胞壁酶水解真菌病原体细胞壁中的多糖成分; (4)细胞壁中产生抑制物,能抑制病原体释放酶等。 3.植物细胞壁和液泡对重金属离子的解毒作用的比较(主要以铅.铝为例) 细胞壁的作用 (1)细胞壁的钝化与运输研究发现,植物根系能够吸收多余叶片3-50倍的铅,大量铅沉积在植物细胞壁,阻止了重金属对细胞内溶物的伤害。杨居荣等人的研究发现77%-89%的铅沉积于细胞壁中。由于重金属被固定在细胞壁上,不能进入细胞质影响细胞内代谢活动,使植物对重金属表现出耐性。 (2)细胞壁组分对铅的解毒通过细胞壁局部增厚和组分变化来增强重金属耐性是植物解毒重金属的最主要方式,因为大量的细胞壁聚合体能够对重金属结合蛋白作出反应,木质素和纤维素能够永久稳定地存在。此外,天然纤维素平行链中的葡萄糖单体形成了对称的双螺旋结构,这种高对称结构有很好的弹性,能够通过其中的氧原子形成共用电子对体系,植物体中的多聚糖能够通过氧原子结合金属阳离子,所以纤维素能较好地吸附金属离子。浙江大学唐剑锋等人的是衙门中指出,植物细胞壁果胶中带负电荷的游离羧基对铝有结合能力,同时,铝结合位点还取决于果胶含量.果胶的甲基化程度。在短期铝胁迫下果胶含量和果胶甲基酯酶活性提高幅度较大,增加了细胞壁铝的结合位点,导致较多的铝在根尖积累。Walker等人发现,植物根系表面的黏液包含了多种氧功能基因,能够作为铅离子的配位基因如铅-磷酸盐,

血细胞的种类和生理功能

红细胞的生理功能 红细胞的主要功能是运输O2和CO2,此外还在酸碱平衡中起一定的缓冲作用。这两项功能都是通过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来实现的。如果红细胞破裂,血红蛋白释放出来,溶解于血浆中,即丧失上述功能。 白细胞的功能 白细胞是机体防御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通过吞噬和产生抗体等方式来抵御和消灭入侵的病原微生物。 1.吞噬作用吞噬作用是生物体最古老的,也是最基本的防卫机制之一。对于其要消灭的对象无特异性,在免疫学中称之为非特异性免疫作用。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的吞噬作用很强,嗜酸性粒细胞虽然游走性很强,但吞噬能力较弱。 白细胞可以通过毛细血管的内皮间隙,从血管内渗出,在组织间隙中游走。它们吞噬侵入的细菌、病毒、寄生虫等病原体和一些坏死的组织碎片。一般认为,白细胞能向异物处聚集,并将其吞噬,这是因为白细胞有趋化性。由于细菌体或死亡的细胞所产生的化学刺激,诱发白细胞向该处移动(图5-5)。组织发炎时产生一种活性多肽,也是白细胞游动的诱发物质之一。 中性粒细胞内的颗粒为溶酶体,内含多种水解酶,能消化其所摄取的病原体或其他异物。一般一个白细胞处理5~25个细菌后,本身也就死亡。死亡的白细胞集团和细菌分解产物构成脓液。 单核细胞由骨髓生成,在血液内仅生活3~4天,即进入肝、脾、肺和淋巴等组织转变为巨噬细胞。变为巨噬细胞后,体积加大,溶酶体增多,吞噬和消化能力也增强。但其吞噬对象主要为进入细胞内的致病物,如病毒、疟原虫和细菌等。巨噬细胞还参与激活淋巴细胞的特异免疫功能。此外,它还具有识别和杀伤肿瘤细胞,清除衰老与损伤细胞的作用。 2.特异性免疫功能淋巴细胞也称免疫细胞,在机体特异性免疫过程中起主要作用。所谓特异性免疫,就是淋巴细胞针对某一种特异性抗原,产生与之相对应的抗体或进行局部性细胞反应,以杀灭特异性抗原。血液中淋巴细胞按其发生和功能的差异,分为T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两类。 (1)细胞免疫细胞免疫主要是由T细胞来实现的。这种细胞在血液中占淋巴细胞总数的80%~90%。T细胞受抗原刺激变成致敏细胞后,其免疫作用表现以下三个方面。直接接触并攻击具有特异抗原性的异物,如肿瘤细胞,异体移植细胞;分泌多种淋巴因子,破坏含有病原体的细胞或抑制病毒繁殖;B细胞与T 细胞起协同作用,互相加强,来杀灭病原微生物。 (2)体液免疫体疫免疫主要是通过B细胞来实现的。当此细胞受到抗原刺激变成具有免疫活性的浆细胞后,产生并分泌多种抗体,即免疫球蛋白,以针对不同的抗原。B细胞内有丰富的粗面内质网,蛋白质合成旺盛。抗体通过与相应

第三章-免疫细胞

第三章免疫细胞 Chapter 3 Immunocytes 第一部分教学内容和要求 一、目的要求 掌握:淋巴细胞的种类、T、B细胞膜表面分子及功能,T、B细胞的功能、抗原提呈细胞的种类和功能,NK细胞的功能;熟悉:淋巴细胞的分化发育,单核-巨噬细胞和NK细胞的表面受体;了解:TCR基因和重排。 二、教学内容 1.T淋巴细胞的分化发育、膜表面分子、亚群及其功能。 2.B淋巴细胞的分化发育、膜表面分子、亚群及其功能。 3.NK细胞的膜表面分子、功能;NK细胞识别和杀伤靶细胞的机制。 4.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B细胞和非专职性抗原提呈细胞的分布及其在免疫中所发挥的作用。 5.中性粒细胞、嗜酸粒细胞、嗜硷粒细胞、肥大细胞、红细胞和血小板等细胞在免疫应答中的作用。 第二部分测试题 一、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A型题) 1.可刺激B淋巴细胞增殖转化的刺激物 A.PWM B.PHA C.ConA D.MHC E.BCG 2.中性粒细胞在血循环中存活的时间 A.数小时 B.十几小时 C.数天 D.数周 E.数月 3.可刺激T细胞增殖的刺激物是 A.ConA B.MHC C.SPA D.AFP E.LPS 4.具有特异性杀伤功能的细胞 https://www.doczj.com/doc/cf10614582.html,K 细胞 B.巨噬细胞 C.中性粒细胞 D.细胞毒性T细胞 E.NK细胞 5.淋巴细胞增殖试验可用来检测 A.细胞免疫功能 B.体液免疫功能 C.淋巴细胞数量 D.抗原提呈功能 E.补体功能 6.既具有抗原加工提呈作用又具有杀菌作用的细胞 A.树突状细胞 B.巨噬细胞 C.中性粒细胞 D.B细胞 E.T细胞 7.NK细胞表面的杀伤细胞抑制受体可识别 A.自身组织细胞表面的糖类配体复合物 B.肿瘤细胞表面的糖类配体 C.自身组织细胞表面的MHC-Ⅰ类分子 D.自身组织细胞表面的MHC-Ⅱ类分子 E.表达于感染细胞表面的病毒蛋白 8.具有SRBC受体的细胞是 A.T 细胞 B.B细胞 C.肥大细胞 D.NK 细胞 E.巨噬细胞 9.含有T细胞百分率最高的部位是 A.胸导管 B.胸腺 C.脾脏 D.外周血 E.扁桃体 10.参与非特异性免疫作用的细胞是 A.CD4+Th1细胞 B.CD4+Th2细胞 C.γδT细胞 D.αβT细胞 E.CD8+Tc细胞 11.B细胞识别抗原的表面分子是 A.C3 受体 B.mIg C.SRBC 受体 D.EB病毒受体 E.HIV受体

细胞受体类型特点及重要的细胞信号导途径

请归纳总结细胞受体类型、特点及重要的细胞信 号转导途径 受体是一类能够识别和选择性结合某种配体(信号分子)的大分子,大多数受体是蛋白质且多为糖蛋白,少数是糖脂,有的则是以上两者则是以上两者组成的复合物。受体是细胞膜上或细胞内能识别生物活性分子并与之结合的成分,它能把识别和接受的信号正确无误地放大并传递到细胞内部,进而引起生物学效应。 在细胞通讯中,由信号传导细胞送出的信号分子必须被靶细胞接收才能触发靶细胞的应答,接收信息的分子称为受体,此时的信号分子被称为配体。在细胞通讯中受体通常是指位于细胞膜表面或细胞内与信号分子结合的蛋白质。 一丶受体类型 根据靶细胞上受体存在的部位,可以将受体分为细胞内受体和细胞表面受体。细胞内受体存在于细胞质基质或核基质中,主要识别和结合小的脂溶性信号分子。细胞表面受体主要识别和结合亲水性信号分子。根据受体存在的标准,受体可大致分为三类:1.细胞膜受体:位于靶细胞膜上,如胆碱受体、肾上腺素受体、多巴胺受体、阿片受体等。 2.胞浆受体:位于靶细胞的胞浆内,如肾上腺皮质激素受体、性激素受体。 3.胞核受体:位于靶细胞的细胞核内,如甲状腺素受体。

另外也可根据受体的蛋白结构、信息转导过程、效应性质、受体位置等特点将受体分为四类: 1.离子通道偶联受体:如N-型乙酰胆碱受体含钠离子通道。 2.G蛋白偶联受体:M-乙酰胆碱受体、肾上腺素受体等。 3.酶联受体:如胰岛素受体,甾体激素受体、甲状腺激素受体等。 有些受体具有亚型,各种受体都有特定的分布部位核特定的功能,有些细胞也有多种受体。 二丶受体特点 1.受体与配体结合的特异性 特异性现为在同一细胞或不同类型的细胞中,同一配体可能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不同受体;同一配体与不同类型受体结合会产生不同的细胞反应,例如肾上腺素作用于皮肤粘膜血管上的α受体使血管平滑肌收缩,作用于支气管平滑肌上的β受体则使其舒张。 2.配体与受体结合的饱和性 受体可以被配体饱和。特别是胞浆受体,数量较少,少量激素就可以达到饱和结合。如在对甾体激素敏感的细胞中胞浆受体的数目最高每个细胞含量为10万个,雌激素受体,每个细胞中含量只有1000~50000个。故在一定浓度的激素作用下可以被饱和,而非特异性结合则不能被饱和。 3.功能上的有效性

最新T细胞亚群的分类及功能

T细胞亚群的分类及功能 1 2 更新时间:2004-4-29 3:56:00 3 T细胞是不均一的群体,按其抗原识别受体,可将T细胞分为二大类。4 一类是TCRαβ、T细胞,另一类是TCRγδ细胞(表8-2)。 5 表8-2 TCRαβ+T细胞与TCRγδT细胞的特性

6 TCRαβT细胞也是不均一的群体,根据其表型(phenotype)即其细胞 7 表面的特征性分子的不同,可将成熟T细胞分为二个亚类(subsets)即CD4+T 8 细胞和CD8+细胞。 9 根据TCRαβT细胞的功能可将其分为二类。一类为调节性T细胞,可 10 包括辅助性T细胞(helper T lymphocte,TH)和抑制性T细胞(suppressor T 11 lymphocyte,Ts)。另一类为效应性T细胞(effector T cell),可包括杀伤性 12 T细胞(eytolytie T cell,CTL,或TC)和迟发型超敏性T细胞(delayed type 13 hypersensitivity T lymphoctye,TDTH)。 14 (一)TCRαβT细胞 15 二类T细胞表型分子均呈CD2+、CD3+阳性,但γδT细胞为CD4-、CD8- 16 双阴性细胞(double negative cell,DN)或CD8+,而αβT细胞其表型为CD4+ 17 或CD8+单阳性细胞(single positive cell,SP)。 18 在末梢血主要为αβT细胞可占95%,而γδT细胞只占1%~10%。αβT 19 细胞为主要参予免疫应答的T细胞,而对γδT细胞功能不十分了解,可能是 20 具有原始受体的第一防线的防御细胞,与抗原感染有关。 21 (二)CD4+细胞 22 TCRαβTCD4+细胞(简称为CD4+细胞)的分子表型为CD2+、CD3+、CD4+、 23 CD8-。其TCR识别抗原是MHCⅡ类分子限制性。CD4+T细胞也是不均一的细胞群, 按其功能可包括二种T细胞,即辅助性T细胞(TH),和迟发型超敏性T细胞24 25 (TDTH)。前者为调节性T细胞,后者为效应性T细胞。

简述免疫系统的组成及主要功能

作业1 选择题 1—5EDBCC 6—10DDEDC 11—15ACCBD 16—20BCCDB 简答题 1.免疫系统具有哪些功能?这些功能正常或是失常表现出何种生物学效应。 1)免疫防御:指机体抵御外来抗原性异物入侵的一种保护功能。正常时可抵御病原微生物的感染和损害,即抗感染免疫。异常时如果防御功能过强出现超敏反应,免疫防御功能过低(免疫缺陷)会导致反复发生感染。2)免疫稳定:指维持体内环境相对稳定的生理机能。正常时可及时清除体内损伤、衰老、变性的细胞以及抗原-抗体复合物等抗原性异物,对自身成分耐受和保护。功能紊乱时会导致自身免疫疾病,失去了对自身抗原的耐受而对自身细胞发动攻击。3)免疫监视:指免疫系统及时识别、清除体内突变、畸变细胞和病毒感染细胞的一种生理保护功能。功能正常时可防止肿瘤产生,功能失调时可导致肿瘤发生,或病毒感染不能及时清除,造成病毒持续性感染。 2.简述免疫器官的组成和主要功能 主要分为中枢免疫器官,外周免疫器官。中枢免疫器官包括骨髓、胸腺。外周免疫器官包括淋巴结、脾脏、黏膜相关淋巴组织。骨髓的主要功能:1)是各类血细胞和免疫细胞发生的场所。2)骨髓是B细胞分化、成熟的场所。3)是再次免疫应答时产生抗体的主要场所。胸腺的主要功能:1)T细胞发育的主要场所。2)免疫调节作用。3)建立与维持自身免疫耐受。淋巴结的主要功能:1)T/B淋巴细胞居留的场所。2)发生免疫应答的场所。3)参与淋巴细胞再循环。脾脏的主要功能:1)T/B淋巴细胞定居的场所。2)对血液来源抗原产生免疫应答的主要场所。3)合成多种生物活性物质。4)过滤作用。黏膜相关淋巴组织主要作用:1)通过黏膜局部发生的适应性免疫应答,在消化道、呼吸道、和泌尿生殖道的免疫防御中发挥重要作用。2)黏膜局部产生的分泌型IgA,3)参与口服抗原街道的免疫耐受。 3.细胞因子的概念及分类 细胞因子是由免疫原、丝裂原或其他因子刺激多种细胞(主要是免疫细胞)合成、分泌的具有生物学活性的小分子蛋白质。根据其结构和功能可分为白细胞介素、干扰素、肿瘤坏死因子超家族、集落刺激因子、生长因子和趋化因子等多种类型。 4.简述免疫球蛋白的生物学功能 (1)与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主要由Ig的V区,特别是HVR的空间结构决定的。在体内表现为抗细菌、抗病毒、抗毒素等生理学效应;在体外可出现抗原抗体反应。(2)激活补体:IgG(IgG1、IgG2和IgG3)、IgM类抗体与抗原结合后,可经经典途径激活补体;聚合的IgA、IgG4可经旁路途径激活补体。(3)与细胞表面的Fc 受体结合:Ig经Fc段与各种细胞表面的Fc受体结合,发挥调理吞噬、粘附、ADCC及超敏反应作用。(4)穿过胎盘:

细胞生理学题库

第二章细胞生理学 第一节细胞膜的物质转运功能 掌握内容说出跨膜物质转运的几种主要方式。复述单纯扩散、易化扩散、 主动转运的概念。列举单纯扩散的物质种类。说出易化扩散的种类及其特征。列 举离子通道的控制类型。说出钠钾泵的工作原理,列举钠钾泵的意义。复述继发 性主动转运的概念,说出继发性主动转运的原理和特点。 熟悉内容描述物质入胞和出胞转运的过程,列举入胞和出胞转运的生理 现象,说出入胞作用的几种类型。 了解内容简单复习细胞膜的成分和结构(液态镶嵌模型),解释并列举细 胞膜的主要生理功能。讨论葡萄糖的跨上皮转运机制。讨论易化扩散的生理意义。 讨论入胞和出胞转运的生理意义。 (一)名称解释 液态镶嵌模型、单纯扩散、易化扩散、通道、载体、电压门控、受体门控、机械门控、饱和现象、主动转运、继发性主动转运、入胞作用、出胞作用、受体内化。 (二)思考题与讨论 1.葡萄糖的跨上皮转运机制和临床应用。 2.钠钾泵的生理意义。 3.团块物质转运的意义。 (三)选择题 A型题 【A1型题】单项选择题,每题有A、B、C、D、E五个备选答案,请从中选出一个最佳答案。 1.下列哪种脂质成分几乎全部分布在膜的靠近胞质的内层并与第二信使DG和IP3的产生有关 A.磷脂酰肌醇B.磷脂酰胆碱C.磷脂酰乙醇胺 D.磷脂酰丝氨酸E.糖脂 2.葡萄糖或氨基酸逆浓度梯度跨膜转运的方式属于 A.单纯扩散B.经载体易化扩散C.经通道易化扩散 D.原发性主动转运E.继发性主动转运 3.在膜蛋白质帮助下,某些胞外的蛋白质分子选择性地进入胞内的跨膜转运方式属于A.原发性主动转运B.继发性主动转运C.经载体易化扩散 D.受体介导入胞E.液相入胞

高中生物细胞壁的功能知识点

高中生物细胞壁的功能知识点 高中化学细胞壁的功能学习方法。维持细胞形状,控制细胞生长细胞壁增加了细胞的机械强度,并承受着内部原生质体由于液泡吸水而产生的膨压,从而使细胞具有一定的形状。高中生物细胞壁的功能学习方法一 1维持细胞形状,控制细胞生长细胞壁增加了细胞的机械强度,并承受着内部原生质体由于液泡吸水而产生的膨压,从而使细胞具有一定的形状,这不仅有保护原生质体的作用,而且维持了器官与植株的固有形态.另外,壁控制着细胞的生长,因为细胞要扩大和伸长的前提是要使细胞壁松弛和不可逆伸展.2物质运输与信息传递细胞壁允许离子多糖等小分子和低分子量的蛋白质通过,而将大分子或微生物等阻于其外.因此,细胞壁参与了物质运输降低蒸腾作用防止水分损失(次生壁表面的蜡质等)植物水势调节等一系列生理活动.细胞壁上纹孔或胞间连丝的大小受细胞生理年龄和代谢活动强弱的影响,故细胞壁对细胞间物质的运输具有调节作用.另外,细胞壁也是化学信号(激素生长调节剂等)物理信号(电波压力等)传递的介质与通路.3防御与抗性细胞壁中一些寡糖片段能诱导植保素(phytoalexin)的形成,它们还对其它生理过程有调节作用,这种具有调节活性的寡糖片断称为寡糖素(oligosaccharin).将一种庚葡萄糖苷寡糖素施加于大豆细胞时,会使负责合成抑制霉菌生长的抗菌素的基因活化而产生抗菌素.多种寡糖素的功能复杂多样,如有的作为蛋白酶抑制剂诱导因子,在植物抵抗病虫害中起作用;有的寡糖素可使植物产生过敏性死亡,使得病原物不能进一步扩散;还有的寡糖素参与调控植物的形态建成.细胞壁中的伸展蛋白除了作为结构成分外,还有防病抗逆的功能.如黄瓜抗性品种感染一种霉菌后,其细胞壁中羟脯氨酸的含量比敏感品种增加得快.4其他功能细胞壁中的酶类广泛参与细胞壁高分子的合成转移水解细胞外物质输送

完整受体与细胞功能调控重点总结推荐文档

以下为胡雅儿教授讲解部分的重点内容,请参照PPT和课本宏观把握 第一章受体与受体后信号转导系统概念 P3放射性配基结合法是迄今为止研究受体数量和亲和力最主要的手段。 P3-P4受体的现代概念(包括受体的四大特点) P4孤儿受体 第二章受体和配基结合的基本规律 P7受体和配基结合的基本规律(包括四条) 「可逆性 可饱和性,对应着图2-2分析变化趋势 特异性 .配基受体结合反应和细胞效应的一致性 第三章受体的研究方法 P19人工造成受体分子的基因突变:定点突变、缺损突变、嵌合突变转基因动物和基因敲(剔)除动物的区别 第四章受体的分类 四级分类法:类,亚类,型,亚型 P24掌握图4-1和表4-1 体结构示意图) 第五至第九章就是针对上述的五大类受体展开的详细讲解 第五章与G蛋白偶联的膜受体及其受体后信号转导 P28膜受体的概念(分为三个部分) P28三种类型G蛋白把信号传递到效应器的途径 1.2.3.(本章第六、七、八节的总结概括, 只要求宏观掌握,即能把主线理清即可) P32受体亚型的结构功能关系,三条 P33鸟苷酸结合蛋白(G蛋白)的主要分类,依据a亚单位的氨基酸序列主要分四大类Gs, Gi, Gq, G12

P34 G蛋白的结构域示意图:分a亚单位和B Y亚单位以及各自结构域可能的作用 P34重点大题G蛋白的活化和失活机制 第六章酶联受体/有酶结构的单次跨膜受体/单次跨膜有激酶活性的 受体 主要信号分子是生长因子,主要分酪氨酸激酶受体和丝氨酸苏氨酸激酶受体 第七章无酶结构的单次跨膜受体/与胞浆内可溶性酪氨酸激酶偶联 的受体(不同称谓而已) P54 JAK-STA H路,结合图7-4,宏观把握 第八章离子通道受体 (配基与受体的结合或解离控制了通道的开关,通道的开关控制了一些离子的跨膜流量,进而改变细胞内离子浓度,达到调控细胞功能的目的) 中枢神经系统兴奋受体:N-乙酰胆碱受体 中枢神经系统抑制受体:GABA A受体 脊髓和脑干抑制受体:甘氨酸受体 外周神经元兴奋:5-HT3受体 每个亚单位有四个a螺旋组成,来回穿插细胞膜,最后的羧基端在膜外,近氨基端都有一对Cys形成二硫键,几个亚单位形成一个半胱氨酸环,所以称为Cys环类的离

1.1植物细胞的结构和功能

第一节植物细胞的结构和功能 一、植物细胞的概念 自然界的生物有机体,除了病毒和类病毒外,都是由细胞构成的。细胞是植物体结构和执行功能的基本单位。 1665年英国科学家胡克发现细胞(Cell)。德国人施莱登和施旺共同创立了细胞学说。 细胞可分为两大类型: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原核细胞有细胞结构,但没有典型的细胞核;真核细胞具有被膜包围的细胞核和多种细胞器。 二、植物细胞的形状和大小 (一)植物细胞的形状 植物细胞的形状是多种多样的,有球形或近球形、长筒状、长纺锤形、长柱形、星形等不规则形状。细胞形状的多样性,反映了细胞形态与其功能相适应的规律。 (二)植物细胞的大小 植物细胞的大小差异悬殊。最小的支原体细胞直径为0.1μm;绝大多数的细胞体积都很小。 三、细胞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 构成细胞的生活物质称为原生质,它是细胞结构和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 组成原生质的化学元素主要是碳、氢、氧、氮等4种,约占全重的90%;其次有少量硫、磷、钠、钙、钾、氯、镁、铁等,约占全重的9%;此外还有极微量的元素,如钡、硅、矾、锰、钴、铜、锌、钼等。 组成原生质的化合物可分为无机物和有机物两类。无机物主要是水,此外还有CO2和O2等气体、无机盐以及许多离子态的元素等。有机物主要有蛋白质、核酸、脂类、糖类和极微量的生理活性物质等。 四、植物细胞的基本构造 植物细胞包括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等部分,其中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总称为原生质体。 (一)细胞壁 1.细胞壁的结构细胞壁是植物细胞所特有的结构。细胞壁结构大体分为三层:胞间层、初生壁和次生壁。 2.细胞壁的变化次生壁常因有其他物质填入,使细胞壁的性质发生角质化、木栓化、木质化、矿质化,以适应一定的生理机能。 3.细胞壁特殊结构纹孔和胞间连丝。由于纹孔和胞间连丝的存在,细胞之

植物细胞壁化学组成

植物细胞壁化学组成:最重要的是化学成分是多糖和蛋白质,还有木质素等酚类化合物、脂类化合物(角质、栓质、蜡)和矿物质(草酸钙、碳酸钙、硅的氧化物)。 植物细胞壁结构特点:(1)胞间层;(2)初生壁;(3)次生壁。 植物细胞壁功能:1、机械支持;2、调节细胞生长;3、与物质运输有关;4、参与细胞识别;5、植物的防御(物理屏障和主动抵御的前哨);6、与细胞分化有关。 细胞壁的动态建成过程:主要构架物质是纤维素--D-葡萄糖 ?-1,4葡聚糖形成链状纤维素分子微纤丝大纤丝细胞壁主要构架。(质膜上有纤维素合酶复合体,将合成纤维素所需的葡萄糖基合成纤维素;微纤丝在微管引导下定向延长伸展)。新细胞壁的形成是在细胞分裂末期的赤道面上,分裂的母细胞先形成成膜体。在染色体分向两极时,高尔基器分离出的小泡与微管集合在赤道面上成为细胞板。新的多糖物质沉积在细胞板上就逐渐形成胞间层。其后细胞内合成一些纤维素组成微纤丝沉积在胞间层的两侧,就出现了初生壁。当细胞成熟停止生长以后,一层层新的纤维素和半纤维素以及木质素陆续添加在初生壁上,就建成了次生壁。次生壁每添加一层,微纤维排列的方向就可不同(纵向或横向),形成了不规则的交错网状,称为多网生长。这样加厚的结果,使整个植物体的机械支持有了基础。次生变化 木质化: 细胞壁内填充和附加了木质素,可使细胞壁的硬度增加,细胞群的机械力增加。这样的填充木质素的过程就叫做木质化.

木栓化: 细胞壁中增加了脂肪性化合物木栓质,它是一种简化的细胞,不易透气,也不易逐水,所以造成最后细胞内的原生质体完全消失。这样的填充脂肪族化合物的过程就叫做木栓化. 角化:指在表皮接触空气的一面壁上形成覆于壁外的一层角质(亦为一种脂肪酸)膜,可减少植物体水分损失,防止机械损伤,昆虫摄食和病菌侵染,也可调节暴晒下植物的体温。角质膜透明不影响透光。 矿化:指矿物质如钙,硅等积累在细胞壁内,可增加组织结构的硬度与保护功能。禾本科,莎草科等植物茎,叶表皮外壁中常积累有二氧化硅而硅质化。 中间纤维:细胞骨架的第三种纤维结构称中等纤维或中间纤维,又称中间丝,为中空的骨状结构,直径介于微管和微丝之间,其化学组成比较复杂。 例如,导管分化过程中,导管分子的横壁局部降解,形成穿孔,以适 应长距离运输水分和无机盐的功能。(A、细胞壁局部加厚,邻近加厚 部位细胞质内微管增多;B、成熟导管分子的横壁和原生质体已降解 消失。)

第二节 细胞壁的结构与功能

细胞壁(cell wall)是植物细胞外围的一层壁,具一定弹性和硬度,界定细胞形状和大小。 一、细胞壁的组成 (一)细胞壁的结构 典型的细胞壁是由胞间层(intercellular layer)、初生壁(primary wall)以及次生壁(secondary wall)组成(图1-4)。 图1-4 细胞壁的亚显微结构图解 S 1次生壁外层;S 2 次生壁中层;S 3 次生壁内层;CW 1 初生壁;ML 胞间层 1胞在分裂时,最初形成的一层是由果胶质组成的细胞板(cell plate),它把两个子细胞分开,这层就是胞间层,又称中层(middle lamella)。随着子细胞的生长,原生质向外分泌纤维素,纤维素定向地交织成网状,而后分泌的半纤维素、果胶质以及结构蛋白填充在网眼之间,形成质地柔软的初生壁。很多细胞只有初生壁,如分生组织细胞、胚乳细胞等。但是,某些特化的细胞,例如纤维细胞、管胞、导管等在生长接近定型时,在初生壁内侧沉积纤维素、木质素等次生壁物质,且层与层之间经纬交错。由于次生壁质地的厚薄与形状的差别,分化出不同的细胞,如薄壁细胞、厚壁细胞、石细胞等. (二)细胞壁的化学组成 构成细胞壁的成分中,90%左右是多糖,10%左右是蛋白质、酶类以及脂肪酸等(表1-3)。细胞壁中的多糖主要是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果胶类,它们是由葡萄糖、阿拉伯糖、半乳糖醛酸等聚合而成。次生细胞壁中还有大量木质素。

1.纤维素纤维素(cellulose)是植物细胞壁的主要成分,它是由1 000~10 000个β-D-葡萄糖残基以β-1,4-糖苷键相连的无分支的长链。分子量在50 000~400 000之间。纤维素内葡萄糖残基间形成大量氢键,而相邻分子间氢键使带状分子彼此平行地连在一起,这些纤维素分子链都具有相同的极性,排列成立体晶格状,可称为分子团,又叫微团(micellae)。微团组合成微纤丝(microfibril),微纤丝又组成大纤丝(macrofibril),因而纤维素的这种结构非常牢固,使细胞壁具有高强度和抗化学降解的能力(图1-4)。

第二节 免疫细胞

第六章免疫系统 第二节免疫细胞 凡参与免疫应答或与免疫应答相关的细胞统称为免疫细胞。它们的种类繁多,功能各异,但相互作用,相互依存。根据它们在免疫应答中的功能及作用机理,可分为免疫活性细胞和免疫辅佐细胞两大类。此外还有一些其他细胞,如K 细胞、NK细胞、粒细胞、红细胞等,也参与了免疫应答中的某一特定环节。 一、免疫活性细胞 在淋巴细胞中,受抗原物质刺激后能增殖分化,并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的细胞,称为免疫活性细胞,主要指T细胞和B细胞,在免疫应答过程中起核心作用。 (一)T、B细胞的来源与分布(图6-9)T、B细胞均来源于骨髓的多能干细胞,骨髓中的一部分多能干细胞首先分化为淋巴干细胞,并进一步分化为前T细胞和前B细胞。前T细胞进入胸腺发育为成熟的T细胞,并经血流分布到外周免疫器官的胸腺依赖区定居和增殖,并可经血液→组织→淋巴→血液再循环巡游全身各处。T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活化、增殖、分化成为效应T细胞,发挥细胞免疫的功能。效应性T细胞是短寿的,一般存活4~6d,其中一小部分变为长寿的免疫记忆细胞,进入淋巴细胞再循环,它们可存活数月到数年。 前B细胞在哺乳动物的骨髓或鸟类的腔上囊分化为成熟的B细胞,成熟的B 细胞分布在外周免疫器官的非胸腺依赖区定居和增殖。B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活化、增殖、分化为浆细胞,发挥体液免疫的功能。浆细胞一般只能存活2d。一部分B细胞成为免疫记忆细胞,参与淋巴细胞再循环,它们是长寿的B细胞,可存活100d以上。 (二)T、B细胞的表面标志 T细胞和B细胞在光学显微镜下均为小淋巴细胞,从形态上难于区分(图6-10)。在扫描电镜下多数T细胞表面光滑,有较小绒毛突起;而B细胞表面较为粗糙,有较多绒毛突起。但这不足以区别T细胞和B细胞。淋巴细胞表面存在着大量不同种类的蛋白质分子,这些表面分子又称为表面标志(surface marker)。T细胞和B细胞的表面标志包括表面受体和表面抗原,可用于鉴别T 细胞和B细胞及其亚群。 表面受体是淋巴细胞表面上能与相应配体(特异性抗原、绵羊红细胞、补体等)发生特异性结合的分子结构。表面抗原是指在淋巴细胞或其亚群细胞表面上能被特异性抗体(如单克隆抗体)所识别的表面分子。由于表面抗原是在淋巴细胞分化过程中产生的,故又称为分化抗原。不同的研究者和实验室已建立了多种单克隆抗体系统用以鉴定淋巴细胞表面抗原,出现了多种命名。为避免混淆,从1983年起,经国际会议商定以分化群(CD)统一命名淋巴细胞表面抗原或分子,如将单抗OKT3和单抗Leu4所识别的同一分化抗原命名为CD3等,至今已命名200余种CD抗原。 1.T细胞的表面标志 (1)T细胞抗原受体(TCR):T细胞表面具有识别和结合特异性抗原的分子

核受体概述和分类

核受体:概述和分类 摘要: 核受体超家族包括很多的转录因子,在多细胞生物体的发展和稳态方面发挥着重要的调节作用。核受体有一种特殊的功能即自身绑定到染色体上,这使得他们成为基因转录的重要起始者。此外,核受体具有在瞄准启动子和协调整个基因转录过程而依序招募各种转录因子和共调节因子的能力,证实了他们的生物学意义,并刺激了这一领域内深入的研究和高层次的科学兴趣。在这篇综述中,我们总结了当今对于作为基因表达的主要调节者核受体的结构和功能的认识。重点是介绍核受体介导的转录激活和抑制的分子机制,包括最近在这方面取得的进展。关键词:核受体、转录、配体、LBD、DBD、结构域、辅助因子、共调节因子。 核受体属于大的转录因子超家族,涉及如控制胚胎发育、器官生理、细胞分化、稳态等重要的生理功能[1,2]。除了正常的生理,核受体涉及到许多病理过程,如癌症、糖尿病、类风湿关节炎、哮喘或激素抵抗综合征[3-5]。在生物医学研究中,这些转录调节的重要性是难以低估。 核受体是可溶性蛋白,可以绑定到特定的DNA调控元件(反应元件或RES),并在转录中作为细胞类型和特异性启动子的调节器。与其他转录因子相反,核受体的活性可以通过结合到相应的配体来调节,小的亲脂性分子能轻易地穿透生物膜。最近几年中确定的一些核受体不具有任何已知的配体,这些所谓的孤儿受体自从他们可能会导致新的内分泌调节系统的发现已吸引很多人相当大的兴趣。 在一般情况下,核受体作为均聚物和异源二聚体结合到REs上,并以倒置、外翻或直接重复排列,REs包含两个PuGGTCA核心序列的拷贝。许多启动子的转录被证明是依赖核受体的,并包含核受体RE。也有大量缺乏RE的启动子和其他基因的调控元件,通过DNA独立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的核受体调节,这意味着核受体介导的多层次的转录调控。据认为,有一个三维的监管空间,其中的一个基因对应一种激素的响应是由指定的三个坐标的值:细胞内容物、生理方面和基因(反应元件)方面确定[5]。 核受体结构 DNA结合结构域 所有核受体组成一个超家族并根据他们的保守结构域进行了分类。DNA结合

浅述细菌细胞壁对细胞功能的影响

浅述细菌细胞壁对细胞功能的影响 张颖 2009级动物科学类丁颖班 【摘要】细胞壁是包围在细菌最外层的固体物质,它不是维持细胞生命所必需的,但细菌细胞壁结构的完整性对于维持细胞正常生理功能有着重要作用。细菌L型是细菌细胞壁部分缺损或完全丧失而形成的细菌,具有一定的致病性,且免疫性也发生变化,导致细胞功能的改变。细胞壁缺陷细菌可能发生包括形态、培养特性、代谢活性、抗原性、致病性及药物敏感性等与其亲代细菌性不同的多种形状的改变。 【关键词】细胞壁细菌L型抗原性致病性敏感性免疫功能 细胞壁是细菌最外层结构,坚韧而具弹性,承担着保持细菌形态的作用。其化学组成因细菌种类不同而有差别,但都具有粘肽层。细菌L型是细菌细胞壁缺陷型,是细菌的重要形态变异,也可能是细菌抵抗不良环境的一种方式。其具有一定的耐药性,并保持一定的毒力。细胞壁在医学上有重要作用,如机体对细菌的反应主要是对细胞壁的毒性或抗原性而发生的。本文就白色念球菌等细菌细胞壁的抗原性、致病性、对药物的敏感性及与红细胞免疫功能改变的相关性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1、白色念球菌的细胞壁甘露糖蛋白65的抗原性 1.1 白色念球菌的细胞壁甘露糖蛋白的生物学性质 白色念球菌(Candida albi cans)是常见的条件致病菌,在一定条件下(如机体抵抗力下降时)可引起阴道念珠菌炎,该病是育龄妇女中发病率较高的一种感染性疾病,3/4的女性在一生中至少有一次外阴阴道念珠菌炎的经历,其中5%~10%不止一次发病[1]。白色念球菌细胞壁由?-葡聚糖、甘露糖蛋白和少量的壳多糖(几丁质)组成,而细胞壁的甘露糖蛋白是白色念球菌的主要抗原成分。白色念球菌致病的首要条件就是黏附性,主要是通过细胞壁上的甘露糖蛋白与宿主细胞表面的受体分子相互作用而实现的。细胞壁上的甘露糖蛋白是介导黏附的完整的复合体,在细菌的致病性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成为其侵袭宿主组织的第一步,其中甘露糖和蛋白质在黏附过程中起同等重要作用,缺一不可。CaMp65是细胞壁主要糖蛋白片段(Mp-F2)中一个分子量为65kDa的甘露糖蛋白,它决定了白色念珠菌细胞壁的黏附性。 1.2 免疫原性 白色念球菌作为人体正常的菌群,是常见的条件致病菌,近年来由于广谱抗生素、抗肿瘤药物、免疫抑制剂等的广泛使用,以及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的感染所致免疫功能受损患者的增多,使白色念球菌引起的感染也日益增多。在免疫抑制患者中,念珠菌感染列居第一位,成为主要致病菌。近年来对白色念球菌细胞壁甘露糖蛋白的抗原性的研究较多。Cassone及其研究人员[2~4]长期研究白色念球菌的甘露糖

植物细胞壁的研究进展

植物细胞壁的研究进展 生工04.2 赵中华040602046 摘要:本文综述了植物细胞壁的结构,化学组成及功能。在光学显微镜下,植物细胞壁可分为初生壁和次生壁,相邻两个细胞的初生壁之间存在中层——胞间层,根据纤维组成的微纤丝排列方向的不同,并将次生壁分出外层(S1)、中间层(S2)和内层(S3)。细胞壁主要由纤维素、半纤维素、果胶以及蛋白质等组成,主要起着机械支持,参与物质运输和防御反应,还可作为信号分子,促进植物细胞的分裂增殖,决定细胞的分化方向,参与细胞的识别过程等。 关键词:细胞壁结构纤维素细胞壁蛋白细胞壁功能 在植物进行正常的生命活动时,细胞壁是植物细胞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全世界范围内,植物细胞壁物质的年产量约为1012吨,可以说,植物细胞壁与人类的物质生活密切相关。几百年来,研究者对细胞壁的形态、结构、化学组成和生物功能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研究,本文从解剖学、生物化学及分子生物学等方面简略综述了植物细胞壁的研究结果。 1.植物细胞壁的解剖结构 对植物细胞壁结构进行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植物细胞的发现,自从Robert Hooker 在1665年用他自制的复式显微镜观察切成薄片的软木时,发现软木有许多排列紧密的蜂窝状“小室”——细胞壁,后来者对细胞壁进行了大量的解剖学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细胞壁是具有一定弹性和硬度,存在于细胞质外并界定细胞形状的复杂结构。 在光学显微镜下,细胞壁可分为初生壁(primary wall)和次生壁(secondary wall),相邻两个细胞的初生壁之间存在中层(middle lay-er)——胞间层。胞间层是相邻两细胞所共有,起粘结和缓冲机械挤压的作用;初生壁是原生质体分泌的纤维素、半纤维素、果胶质加附在胞间层内侧构成的,可塑性较大;次生壁是细胞停止增大以后,在初生壁内侧继续形成的壁层。通常,厚壁组织细胞才具有次生壁,但是在木质部或其它一些组织中,也有木质化加厚的薄壁组织细胞,其细胞壁往往具有次生壁。 本世纪三十年代中期,应用X-光衍射分析和在偏光显微镜、荧光显微镜及暗视野显微镜下观察,可以观察到细胞壁很多细微结构,发现细胞壁上微纤丝的排列方向各层很不一样,一般初生壁上的微纤丝多呈不规则交错的网状,而在次生壁上则往往比较有规则。根据纤维组成的微纤丝排列方向的不同,并将次生壁分出外层(S1)、中间层(S2)和内层(S3)。其中S2层最厚,通常次生壁的厚壁几乎全有S2层的厚度决定。 细胞壁上还存在胞间连丝和胞质通道这样的共质连接,它们为来自其他细胞的具位置信息的细胞命运决定因子在细胞间转递提供了必要的通道。此外,在细胞壁上常常具有附属结构。一般在细胞壁上常见初生纹孔场、纹孔、导管分子底壁上的穿孔以及细胞壁内表面的各种增厚——眉条、横条和瘤结构,这些特有的附属结构不仅参与构建细胞壁,并在植物体正常的生长发育过程中辅助细胞壁发挥其特有的功能。而且植物体的某些细胞在特定的生长阶段常可形成特殊的细胞壁,譬如植物的花粉壁由孢粉素质的覆盖层和基粒棒层构成花粉外壁外层和外壁内层I,由纤维素层构成外壁内层II及内壁。 2.植物细胞壁的化学组成 植物细胞的细胞壁主要由纤维素、半纤维素、果胶以及蛋白质等组成。双子叶植物细胞壁大约有30 %纤维素、30 %半纤维素、35 %果胶和5 %蛋白质。植物细胞壁的结构和化学组成与动物的细胞壁存在明显区别,但是二者的大分子都排列成三维网状结构。不同类型细胞,不仅组成细胞壁的基本成分如纤维素、木质素等的分布具有差异,而且不同的糖蛋白(如阿拉伯半乳聚糖蛋白(AGPs) 、富含羟脯氨酸糖蛋白(HRGPs) 、富含甘氨酸的蛋白( GRPs) 、富含脯氨酸的蛋白(PRPs))在细胞壁不同层次上分布并非均一。果实细胞壁中果胶含量相对

第十一章适应性免疫应答细胞:B淋巴细胞

第十一章适应性免疫应答细胞:B淋巴细胞一、选择题 A型题 1、BCR复合物的组成成分为() A.mIg ,CD3 B.IgM, CD79a/CD79b C.IgD, CD79a/CD79b D.mIg, Igα和Igβ E.mIg, IgA和IgG 2、成熟B细胞表达的mIg主要为() A.mIgM B.mIgD C.mIgG D.mIgM和mIgG E.mIgM和mIgD 3、传递B细胞活化信号1的信号转导分子为() A.CD79a和CD79b B.CD19和CD21 C.CD3和CD4 D.CD4和CD8 E.CD40和CD40L 4、BCR与抗原结合后不能直接传递抗原刺激信号,原因是() A.mIg与抗原结合的亲和力不高 B.mIg的L链胞内部分很短 C.mIgM的H链胞内部分很短 D.mIgD的H链胞内部分很短 E.mIgM 和mIgD的H链胞内 部分均很短 5、关于BCR的叙述,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A.其化学本质是mIg B.能有效地摄取可溶性抗原 C.识别抗原有MHC限制性 D.与抗原结合后产生B细胞活化信号1 E.B细胞活化信号1经Igα和Igβ传至胞内 6、B细胞的表面受体不包括() A.BCR B.HIV受体 C.EB病毒受体

D.CR1和CR2 E.FcγRⅡ 7、下列哪种组合是B 细胞活化的第二信号?() A.CD80(B细胞) ——CD28(T细胞) B.CD86(B细胞)——CD28(T 细胞) C.CD40L(B细胞)——CD40(活化的T细胞) D.CD40(B细胞)——CD40L(活化的T细胞) E.B7(B细胞)——CD28(T细胞) 8、下列哪种组合可抑制T细胞的活化?() A.CD80(B细胞) ——CD28(T细胞) B.CD86(B细胞)——CD28(T 细胞) C.B7(B细胞)——CTLA-4(活化的T细胞) D.CD40(B细胞)——CD40L(活化的T细胞) E.CD40L(B细胞)——CD40(活化的T细胞) 9、关于B1细胞,叙述错误的是() A.细胞表面表达CD5和mIgM B.其BCR/所产生的抗体与抗原结合的特异性高 C.产生于个体发育的早期 D.倾向于定位在肠道和腹膜腔 E.倾向于产生抗细菌多糖抗原的抗体 10、关于B2细胞,叙述正确的是() A.产生于胎儿期 B.可与多种不同的抗原表位结合,表现为多反应性 C.对蛋白质抗原的应答能力强 D.主要产生低亲和力的IgM E.可产生致病性自身抗体而诱发自身免疫病 11、B1细胞的主要功能不包括() A. 产生抗细菌多糖抗原的抗体而抗微生物感染 B. 产生抗病原体蛋白质的抗体而抗微生物感染 C. 产生多反应性自身抗体而清除变性的自身抗原 D. 产生致病性自身抗体而诱发自身免疫病 E. 在肠道抗病原体的粘膜免疫中起重要作用 12、哺乳动物B细胞发育成熟的场所为() A. 骨髓 B. 胸腺 C. 淋巴结 D. 脾脏 E. 粘膜伴随淋巴组织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