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儿童发展概论总复习思考题

儿童发展概论总复习思考题

儿童发展概论总复习思考题
儿童发展概论总复习思考题

儿概总复习思考题

Development发展P3

指个体身体、生理、心理、行为方面的发育、成长、分化、成熟、变化的过程。广义:指个体身心整体的连续变化的过程,不仅是数量变化,更重要的是质的变化。

Age character儿童发展的年龄特征P11

1.是指在儿童发展的各个年龄阶段中所形成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特征。

2.一定条件下,儿童年龄特征既是相对稳定,同时也随着社会生活和教育条件而改变。

3.儿童发展由于存在个体差异,在年龄特征上也存在不平衡性。

Sensitive Period关键期

人或动物的某些行为和能力的发展有一定的时间,如在此时给予适当的良性刺激会促进其行为和能力发展,反之会阻碍其发展,甚至导致行为和能力的确实。

Heritability可遗传性/Inheritance or congenital diathesis遗传或先天因素P36

亲代与子代之间,在形态、结构、生理功能上相似的现象称为遗传。

Sensory integration感觉统合

机体在环境内有效地利用自己的感官,以不同的感觉通路从环境中获得信息输入大脑,大脑再对信息进行加工处理,并做出适应性反应能力的过程。

Observed观察法P26

是指研究者通过感官或一定的仪器设备,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儿童的心理和行为表现的方法。

Memory Recovery记忆恢复现象P102

学习某种材料后间隔一段时间所测量到的保持量比学习后立即测到的保持两要高。Autobiographical Memory自传体记忆P95

是一种特殊的情景记忆,指个体在日常生活中对自身经历事件的记忆,具有不随意的特点。LAD言语获得机制

乔姆斯基认为语言是某种天赋,儿童天生就具有一种学习语言的能力,叫做语言获得机制,这是一种很适合他们学习语言的独特知识。

Empathy移情P165

指洞察不同情绪的能力,从他人的视角看问题,从而理解别人的情绪状态,并和其共同感受或以同样的方式予以情绪性的回应。

Social referencing emotional display rules社会参照的情绪表现规则P167/174

根据社会期望调节情绪的能力。

Strange Situation陌生情境

在婴儿的照看者(通常是母亲)在场和不在场的两种情况下,使婴儿或独立或与一位陌生人共同在一个熟悉的环境中活动,从而观察分析婴儿的行为反应。

Self-me自我

个性的一个组成部分,是衡量个性成熟水平的标志,是整合、统一个性各个部分的核心力量,也是推动个性发展的内部动因。

Attachment依恋P180

是婴儿寻求并企图保持与另一个人亲密的躯体联系的一种倾向。

Peer group status同伴关系

指年龄相同或相近的儿童之间的一种共同活动并相互协作的关系。

Androgyny双性化P208

即男孩或女孩在获得符合所处文化对男性或女性的期望特征的同时,还兼具女性或男性的特质。

Inhibited children抑制型儿童P217

对环境和人的适应性、灵活性较差,退缩、害羞;不喜欢大运动量的活动,情绪稳定、不易激动;对外界刺激反应(包括认知活动的反应)水平低;坚持性强、注意力不易分散

直观行动思维

指以直观的、行动的方式进行的思维。指直接与物质活动相联系的思维,又叫感知运动思维或动作思维,是思维发展的初级阶段,主要作用是协调感知和动作。

具体形象思维

以表象为材料的思维,是一般形象思维的初级形态,具备思维的概括性、间接性、逻辑性的特点,带有强烈的个人感情色彩。

抽象逻辑思维

在实践活动和感性经验的基础上以抽象概念为形式的思维,是人类思维的核心形态,主要以概念、判断、推理的形式表现出来,分形式逻辑和辩证逻辑两种形式。“点红实验”:P228 在婴儿未察觉的情况下,假装给婴儿擦鼻子在婴儿鼻子上抹上红点,观察婴儿在镜子前看自己形象时的反应。

科学概念:指人类用事实证明、验证过的结果或理解解释客观世界的过程释。

直接判断:根据事物的感知特征进行判断,不需要复杂的思维加工。P120

间接判断:根据事物的本质定义和事物的因果关系进行判断,是以抽象形式进行的思维活动。转导推理:从一些特殊的事例到另一些特殊的事例,这种推理并不具有逻辑性,也不符合客观规律。P121

类比推理:是一种逻辑推理,是对事物或数量之间关系的发现和应用。

语言获得:儿童说话能力发展和创造的过程。

积极词汇:指儿童既能理解又能正确使用的词汇。

命题语义:理解句子所表达的基本语义关系。

前概念(日常概念)

前科学概念是指个体在没有接受正式的科学概念教育之前.对日常生活中所感知的现象,通过长期的经验积累与辨别式学习而形成的对事物的非本质的认识。

Infantile amnesia婴儿期健忘,早期经验失忆症:P94

Sociometric technique社会测量技术

一、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任务:

第一、阐明学前儿童心理的特征和各种心理过程的发展趋势。

第二、揭示儿童心理发展变化的机制。

生理发展:研究躯身尺寸、比例变化,各种躯身系统功能的变化,大脑与神经系统的变化与发展,身体运动与行为的变化,以及生理健康。

认知发展:认知过程与智力的变化包括注意、感知觉、记忆、思维、想象、言语、创造力、问题解决等能力的变化。

个性与社会性发展:情感、情绪的发展、人际认知的发展、自我意识的发展,自我控制与调节的发展,同伴友谊关系的发展,社会行为的发展,道德能力的发展等。

文化性发展:文化感知、文化记忆、文化认同、文化思维、文化自觉能力的发展,文化沟通、文化融合能力的发展,文化熏陶、文化调适、文化适应能力的发展等。

二、儿童的发展阶段的年龄划分:

婴儿期(0-3周岁)幼儿期(3-6岁)学龄儿童期(7-12岁)少年期(12、13岁到14、15岁)青年期(14、15岁——17、18岁)

三、遗传疾病及预防策略如何?

苯丙酮酸尿症(PKU)、唐氏综合症

加强产前检查、优生优育

四、儿童身体及动作发育的规律怎样?

身体的发育:是儿童心理发展的物质基础和前提,良好的身体素质为人的一生发展奠定了基础和方向。

1.身高体重的变化(婴儿期经历第一个生长的高峰,第2年开始生长发育速度减慢,幼儿期身体生长速度较快,青春期出现身体生长的第二个高峰期)

2.骨骼肌肉的生长(幼儿的肌肉组织发育明显,骨骼系统在出生后就一直迅速地生长发育)

3.身体各系统的发育不同步

动作发展规律:

1.从上到下,儿童最早发展的是头部动作;其次是躯干动作;最后是脚的动作。

2.由近及远,从靠近躯干的动作开始,然后出现离躯干远的动作。头和躯干的动作先发展,然后是双臂和腿部动作的发展,最后才发展手的精细动作。

3.由粗到细,躯体大肌肉动作到手部小肌肉动作。

4.由整体到分化,由全身性的、笼统的、弥散性的手舞足蹈逐渐分化为局部的、精确的、专门化的动作。

5.从无意到有意,无意动作到有意动作,动作发展的方向越来越多地受心理意识支配。

六、学前儿童感知觉发展的阶段:

1、原始的感知发展阶段

2、从知觉的概括向思维的概括过渡阶段(1岁以后)

3、掌握知觉标准和观察力发展阶段(3岁以后)

七、学前儿童观察品质的发展表现:

观察的目的性加强、观察的持续性延长、观察的细致性增加、观察的概括性提高

九、学前儿童想象发展的趋势及特点

趋势:从最初的无目的性的无意想象到有意想象,从以再造想象为主到出现创造想象的萌芽,从想象脱离实际到合乎现实逻辑性。

1. 学前期儿童有意想象逐渐得到发展,但主要还是无意想象

2. 学前期儿童在再造想象的基础上,逐渐发展创造想象

3. 想象容易和现实混淆

▲1、思维发展的一般趋势:思维的具体形象性(相对具体性、不可逆性、自我中心);思维的抽象逻辑性开始萌芽;思维方式和思维工具的变化

2、幼儿思维发展的一般特点:

(1)(0~3岁)此时的思维基本上属于直观行动思维,思维的特点主要是直观行动性,主要表现在:产生了词的概念;存在显著的年龄特征。

(2)(学前儿童)此时较第一阶段有了新的特点,表现在:思维的具体形象性(相对具体性,不可逆性,自我中心);思维的抽象逻辑性开始萌发。

(3)(入学后儿童)由具体形象思维过渡到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但这种抽象逻辑思维还只是直接与感知经验相联系,仍然具有很大的具体形象性。

4、幼儿概念掌握的特点:

1、主要停留在事物的感知特性(如大小、形状、用途等),尚未对事物的本质属性进行深入了解。

2、概念往往呈现出概括不精确、非本质且内容比较贫乏等特点。

3、概念掌握的主要方式及发展的表现:

主要方式:实物、数、空间、时间、科学概念等

实物概念的发展:主要体现在跟自己日常生活联系密切而且十分常见的一些实物方面

数概念的发展:口头数数——给物说数——按数取物——掌握概念

5、理解的发展趋势及幼儿发展的特点:

(1)从对个别事物的理解发展到对事物关系的理解

(2)从主要依靠具体形象来理解发展到主要依靠词的说明来理解

(3)从对事物比较简单、表面的评价发展到比较复杂、深刻的评价

(4)从自我中心的理解发展到比较客观的理解

十一、儿童言语发展的方面及学前儿童言语发生发展的阶段

言语发展的方面:语音、语法、语义

语音的发展阶段:

一、前言语阶段(言语准备期)(0——1岁)

二、言语阶段的发展

语义的发展阶段:

一、前言语阶段(0-12个月)

二、单词句阶段的发展

三、双词句(电报句)阶段的发展

四、后期的发展

语法的发展阶段

(一)单词句阶段的发展

(二)双词句阶段的发展:句子结构萌芽开始出现

(三)后期的发展

十二、学前儿童口头言语发生发展的表现及影响因素

影响因素:

(一)环境因素:1、前言语交流2、妈妈语3、对儿童语言的反馈

(二)认知因素;(三)生物因素

十三、儿童情绪发展的方面及儿童情绪发展的一般趋势。

情绪理解被定义为儿童理解情绪的原因和结果能力,以及应用这些信息对自我和他人产生合适的情绪反应的能力。

一般趋势:情绪日益社会化、情绪日益丰富和深刻化、情绪自我调节化。

十七、早期同伴关系的价值、类型及影响因素

价值:是满足团体归属感的重要源泉,是发展社会认知和社会技能的重要基础。

同伴关系的类型及特征:

受欢迎型儿童:那些获得许多同伴积极提名或评定的儿童

被拒绝型儿童:那些获得许多同伴消极提名或评定的儿童

被忽视型儿童:那些很少提名的儿童

一般型的儿童:那些在同伴中没有获得极端评定的儿童,同伴接纳程度一般状态

矛盾的儿童:那些被同伴积极提名或评定的,同时被另一些同伴消极提名或评定的儿童影响因素:面部吸引力;身体特征;出生顺序;儿童的行为、认知、情感、家长的教养方式、姓名、年龄、学业成绩、教师影响

十八、师幼关系的特点、价值

特点:游戏性、稳定性和亲密性、内隐的长久性和外显的单向性.双向性、双重性、差异性价值:1. 对儿童的学习和早教中心、幼儿园及学校的适应发挥重要作用

2.对儿童社会性,特别是自我的发展具有极大作用

3.对儿童的亲子关系、同伴关系产生一定影响

十九、师幼关系的类型及影响因素

类型:严厉型、灌输型、开放学习型、民主型

影响因素:

(1)儿童自身特征直接影响其和谐关系(男女孩、认知水平、行为表现)

(2)教师自身特征直接影响其和谐关系

(3)儿童特征和教室特征的组合也影响师幼和谐关系

(4)教师与家长之间的关系对师幼和谐关系也产生重要影响

(5)客观环境因素的影响

(6)文化性因素的影响

二十、儿童性别角色发展的方面、阶段及影响因素

性别角色:是指个体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下,基于生物性性别的不同而产生的品质特征。性别概念(儿童对自己及他人的性别认识和稳定性)

性别角色知识(个体对不同性别行为模式的认识)、性别行为模式

发展:第一阶段:婴幼儿期,主要任务是获得性别身份的确认。

第二阶段:学前期,主要任务是性别角色的获得。

第三阶段:学龄初期,形成牢固的关于性别身份的确认和性别恒常性的概念。

影响因素:1.生物学因素(性激素、大脑功能的单侧化)

2.环境因素(父母以及教师等刻板印象)

3.同伴、媒体的强化、自我的社会化

二十三、我国幼儿自我意识的发展

婴儿期:婴儿的自我概念仅仅是对自我映像的再认

学前期:儿童自我概念的特点是具体化。

学龄期:随着儿童的成长,他们能够逐渐地将自己地内心世界与外部行为、短期行为和长期行为整合起来,从而认识到自己身上地一些稳定的特点。他们开始提到自己的人格特质,这些描述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增多。

青少年期:少年已经能够将各种分散的特征联系起来,如将“机敏”、“有创造性”整合为更高层次、抽象水平更高的“富有智慧”。但是这些关于自我得描述还没有系统化,它们之间还缺少有机的联系。

除了基本情绪,还有第二层面的更高级的情绪,包括羞耻、尴尬、愧疚、妒忌和骄傲。

自我意识情绪在第二年末出现。

二十四、学前期各种差异的表现

二十五、儿童(发展)观

儿童发展主要是指从不成熟到成熟的这一成长阶段,它是个体生命全程发展的一个组成部分。

在这一过程中其身心日趋完善和复杂化。这一发展变化从生命形成到成熟大体表现为以下特点:

(一)身心活动:未分化——分化、专门化发展

(二)身心活动:不随意性、被动性——随意性、主动性发展

(三)认知机能:认识客体的直接的外部现象——认识事物的内部本质发展

(四)对周围事物的态度:不稳定——稳定发展

(五)自然人、生物人——社会人、文化人

儿童发展的特点:发展的基础性、递进性、易感性

二十六、儿童发展的基本命题

儿童研究热点领域:

婴儿发展研究、儿童社会性发展领域、儿童心理理论研究、记忆发展研究、语言发展研究、儿童日常认知研究、儿童发展认知神经科学、认知行为遗传学、

五、儿童注意的发展趋势及注意品质的发展特点:

趋势:先有定向性注意,后有选择性注意;先有无意注意,后有有意注意。

特征:

1. 注意的集中性与持久性

2.注意的稳定性

3.注意的分配能力

4.注意的转移能力

5. 注意的广度

八、学前儿童记忆过程的发展趋势及特点

趋势:

1、记忆保持时间的延长。儿童最初出现的是短时记忆,然后才有长时记忆,记忆潜伏期延长。

2、记忆方式的发展。儿童记忆以形象记忆为主,婴幼儿记忆以无意记忆为主,有意记忆出现了萌芽。儿童记忆以机械记忆为主,儿童存在记忆回涨现象。

3、记忆容量的变化。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的记忆容量逐渐增加。

特点:

(一)1-3岁儿童记忆发展的特点

A,随着语言的产生,符号表象记忆产生

B,短时记忆出现重要变化,一岁半以后短时记忆保持的时间有缩短的趋势。

C,出现初步的回忆

(二)3-6岁儿童记忆发展的特点

A,无意记忆占优势,有意记忆逐渐发展。

B,记忆的理解和组织程度逐渐提高。

C,形象记忆占优势,语词记忆逐渐发展。

D,幼儿记忆的意识性和记忆方法逐渐发展。

十、学前儿童想象能力的评价要素

1. 广泛性,即能够根据表象形成多种形象;

2. 新颖性,即想像的内容和结果独特而新颖;

3. 积极性,即能够提供具有社会价值的新思想、新形象。

十四、情绪发展的当代理论及其主要观点。

情绪:是个体对外部事物和内部需要的主观体验,它包括生理、表情和体验等多种成份。情绪过程与认知过程、意志过程一起被称为个体三大心理活动,即所谓的知、情、意。情绪具有较大的情境性、激动性和暂时性,他随着情景的改变而改变,而情感则具有较大的稳定性、深刻性和持久性,是人对事稳定态度的反映

十五、依恋的价值、发展趋势

主要的依恋理论:精神分析学派的理论(弗洛伊德)提出:婴儿和母亲的情绪关系为以后的所以关系打下基础。

早期依恋的作用(价值)

早期依恋满足孩子最基本的爱的需要和安全的需要,是今后健康成长的重要条件。

早期依恋是儿童建立其他人际关系的基础。

早期依恋有助于儿童积极地探索世界。

十六、亲子早期依恋的发展阶段、类型及影响因素

第一阶段:前依恋期(无差别的反应期,0-6周)

第二阶段:依恋关系建立期(有差别的社交期,6周到6-8个月)

第三个阶段:依恋关系明确期(积极寻求与专门照顾者的接近,6-8个月到2岁)

第四阶段:互惠关系形成期(2岁后)

儿童依恋类型:焦虑-回避型依恋、安全型依恋、焦虑-反抗型依恋

影响因素:

(1)父母亲的内在工作模式情况、抚养品质、缺失、稳定情况

(2)儿童的气质、智力、生理特征、出生顺序;家庭一般情况;文化性因素

二十一、婴儿的气质表现(气质类型)

0~3岁(托马斯·切斯研究结论)

容易抚养型——生理节律规则化,愉快情绪多,情绪反应适中,对新异刺激的一般反应积极,较易适应环境。

抚育困难型——生理节律规则性差,较难掌握他们的睡眠、喂食、排泄等方面的不规则变化,负性情绪多,情绪反应激烈,对新异刺激的一般反应消极,较男适应新环境。

发动缓慢型——活动性、适应性、情绪性反应均较慢,情绪经常不甚愉快。在没有压力的情况下,对新异刺激会慢慢感兴趣,并慢慢活跃起来。(凯根研究结论)

抑制性——拘束克制、谨慎小心、温和谦让、行为抑制、有高度情绪和低度社交性。

非抑制性——活泼愉快、无拘无束、精力旺盛、冲动性强。

二十二、我国3~9岁儿童的气质类型

活泼型

专注型

抑制型

均衡型

敏捷型

通过本课程内容及有关内容的学习之后,你是如何看待学前儿童及其发展的?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年龄特征概述

第二章幼儿心理发展年龄特征概 述 4学时 教学目标:掌握幼儿心理发展的历程与一般特征,理解幼儿前期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及其表现。 一、幼儿心理发展的一般特征 二、幼儿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 教学重点:幼儿心理发展的一般特征和幼儿前期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和表现。教学难点:理解幼儿前期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 课外活动:到幼儿园观察婴班儿童活动的有意性和无意性程度。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年龄特征概述年龄特征是代表同一年龄阶段的人所表现出来的典型特征。儿童年龄特征是儿童所特有的不同于成人的特征。包括儿童生理发育的年龄特征、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 其中儿童生理年龄特征是指和儿童生理成熟有关的年龄特征;儿童心理年龄特征是儿童在每个年龄阶段中形成并表现出来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心理特征。 谈到儿童心理发展时,要强调年龄特征:一方面,儿童心理发展要以生理发展为基础,年龄越小,生理年龄特征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制约相对越大,而生理成熟受年龄影响;另一方面,儿童心理发展和他的知识经验有关,而知识经验的积累需要时间,时间是儿童心理发展的必要条件,年龄对儿童心理发展有规律性的制约作用。 年龄只在一定程度上制约而不能决定儿童心理发展的特征。儿童的心理年龄特征是在一定的社会和教育条件下形成的。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只代表这一年龄阶段儿童心理发展的一般趋势和典型特点,而不是该年龄段中每个儿童都具有这些特点;儿童心理发展的特征代表该年龄儿童本质的心理特点,而不代表各具体儿童的个别差异。 在儿童心理发展年龄特征的问题上,更应正确处理一般性与个别性、典型性与多样性、本质特征与非本质特征的辩证关系。 【谈话引入】“六、一”是儿童的节日,你们知道儿童是指哪一年龄阶段的孩子?你们上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时是属于哪一年龄阶段?

《学前教育概论》复习笔记---第二次考试

第一章百年中国学前教育 一、1816年,英国欧文在苏格兰创办了一所幼儿学校,这是欧洲最早的幼儿教育机构。 二、1837年,德国福禄贝尔在勃兰根堡创办幼儿教育机构,1840年命名为“儿童花园”,成为幼儿园专用词汇。 三、对学前教育产生重要影响的西方教育家有:夸美纽斯、卢梭、福禄贝尔、杜威、蒙台梭利等。 四、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的理想学制------“母育学校”------(著有《母育学校》)。 母育学校学制:从出生的0岁到儿童的24岁青年,共分4级,每级6年。第一级为母育学校,0---5岁;第二级为小学,6---12岁;第三极为拉丁学校,12---18岁;第四级为大学18---24岁。 《母育学校》是历史上第一部论述学前教育的专著,夸美纽斯认为:学前教育应当在家庭中进行,家庭就是母育学校,母亲就是母育学校教师。母育学校是为儿童以后所要学习的一切奠定基础的,此时期所要接受应当是简易的实物课程。 母育学校指的是学前家庭教育,没有主张公共的、社会化的学前教育。 夸美纽斯的主要著作有《大教学论》、《母育学校》等。 五、法国思想家、教育家卢梭的教育主张都体现在《爱弥儿》中。 卢梭对教育的第一个贡献首先是“儿童的发现”:1、儿童不是小大人,儿童有他独特的生活;2、儿童期的存在是自然规律,儿童期的存在并非单纯地为成年生活作准备,有独立存在的价值。 第二个贡献是强调教育应当尊重自然,反对拔苗助长。教育的首要目的就是保护儿童善良的本性,教育要与儿童天性的发展一致起来。 卢梭将教育分为4阶段, 第一阶段:出生0---5岁,以身体养护为主,应当父亲为教师,母亲为保姆。教育的第一要事,就是注意儿童的健康,凡妨害身体发育、限制儿童心灵自由、违反儿童天性的,不管什么事物,都要避免。反对在这一阶段进行识字和道德教育。 第二阶段:5---12岁,注意体育、经验、感官的教育。这阶段不能进行理智教育,尤其不要强迫儿童阅读书籍。 第三阶段:12---15岁,注重知识的教育; 第四阶段,从15---20岁,着重道德、宗教及情感的教育。 卢梭的“否定教育”: 卢梭认为对年幼儿童进行教育,首要目的就是保护儿童善良的本性,主张教育要与儿童天性的自然发展一致起来。在直接授予知识前让知识工具的器官美化,以恰当的感性练习为理性知识开路的教育,称之为否定教育。 否定教育不是无所事事,并非是不要教育。 六、福禄贝尔,德国著名幼儿教育家,幼儿园的创始人,著有《人的教育》。 1、幼儿园的任务:发展儿童的体格,锻炼儿童的外部感觉器官,使儿童认识人与自然,并在游戏、娱乐和天真活泼的活动中为升入小学做好准备。 2、幼儿教育的途径:使用游戏、作业和练习。 3、“恩物”和“作业体系”: “恩物”是指幼儿园里游戏和做作业使用的玩具和材料。“作业”是“恩物”的发展,是为儿童设计的各种制作活动。 4、伟大贡献:是教育史上第一个建立了较为完备的学前教育理论体系的人;明确提出幼儿园的任务;建立了游戏的理论体系;制作了一系列的玩具;提出了一套作业体系和教育方法;培养了不少幼儿园教师。 七、杜威,美国教育家,在芝加哥大学创立了杜威学校,著有《我的教育信条》、《儿童与课程》、《学校与社会》。 1、提出了“儿童中心论”------教育的中心应该由学科上转移到儿童那里,儿童是中心,教育措施围绕儿童而组织。 2、“教育即都生长,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经验的改造”------教育应该以儿童的本能、能力为起点,让儿童充分地表现自己的生命力;儿童的本能、能力的生长是通过经验的不断改组、改造而实现;儿童本能的成长、发展及经验的改造过程表现为社会性的活动就是生活。三者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 3、“做中学”------杜威提倡的“作业”就是从做事情中获得的各种知识和技能,教师指导教学时,应努力使教材“心理化”,使其成为儿童经验的一部分,通过对现有经验的不断改造,最终使儿童掌握有组织体系的真理。 蒙台梭利------意大利幼儿教育家,1907年开办了“儿童之家”。 1、“精神胚胎期”她认为,人类有有两个胚胎期,一个是在母体里完成的“生理胚胎期”,另一个是在母体里尚未完成的“精神胚胎期”,它具有一种生长的本能,具有一种下意识的感受能力与鉴别能力。也就是她所说的“有吸收力的精神”。儿童不自觉地与周围环境中的人与物交互作用,从而获得各种经验与文化印象,也就是说,儿童有一种自动成长的冲动。 2、“成长敏感期”她认为儿童的成长有各种敏感期,在发展过程中也经过不同的阶段,每个阶段都有某种心理的倾向性和可能性显示出来,过了特定的时期其敏感性则会消失。 0---5岁是感觉敏感期;秩序的敏感期;2月---8岁是语言敏感期;0---6岁是动作的敏感期; 3、蒙台梭利设计了“蒙台梭利”教具。 九、简述近代、现代、当代学前教育的推进情况。 1、近代学前教育的产生:

教育学00429 劳凯声《教育学》整理笔记

绪论 一、教育学的概念 【识记】 是通过研究教育现象来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是教育科学体系中的一门基础学科。 从内涵上说,这个名词在我国基本上有三种含义:一是指所有教育学科门类的总称,这时,它也称为“教育科学”,与“经济学”、“哲学”、“物理学”等一样属于一级学科,在其下面还有众多的二级或三级学科,如“教育社会学”、“比较教育学”、“教育哲学”等等;而是指一种课程的名称,在这种意义上,是指各个师范院校所开设的一门带有专业基础性质的课程,该课程也往往称为“教育学原理”、“教育概论”、“教育原理”等等;三是指一种教材的名称。 二、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识记】 教育学研究的对象是教育问题。 三、教育学的创立 【识记】 教育学创立的标志 (1)从对象方面而言,教育问题构成一个专门的研究领域,受到了思想家和教育家们的特殊关注; (2)从概念和范畴方面而言,形成了专门的反映教育本质和规律的教育概念与范畴,以及概念与范畴的体系; (3)从方法方面而言,有了科学的研究方法; (4)从结果方面而言,产生了一些重要的教育学家,出现了一些专门的、系统的教育学著作; (5)从组织机构而言,出现了专门的教育研究机构。 培根(英国):为独立形态教育学的出现做出重要贡献;近代实验科学的鼻祖;提出实验的归纳法,为后来教育学的发展奠定方法论基础;《论科学的价值和发展》;首次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提出来。 夸美纽斯(捷克):《大教学论》;“泛智教育”思想;第一本教育学著作;在他以后,人们开始了教育学的独立探索时期。 康德(德国):《康德论教育》;教育是一门很难的艺术,其实践必须和“真知灼见”结合起来;“教育的方法必须成为一种科学”;“教育实验”; 赫尔巴特(德国):“现代教育学之父”,“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普通教育学》,第一本现代教育学著作;把教育学变成由一些基本的教育概念组成的知识体系;科学教育学的学科基础为心理学和哲学。 洛克(英国):《教育漫话》,建构了完整的审视教育理论体系 卢梭(法国):《爱弥儿》,资产阶级教育思想,“自然教育”;教育四个时期:婴儿时期,儿童时期,少年时期,青年时期; 裴斯特洛齐:《林哈德和葛笃德》,“使人类教育心理学化” 【领会】 教育学创立的条件 教育学的创立是种种主客观条件综合作用下产生的。 (1)教育学的创立像其他许多学科的创立一样,来源于社会实践的客观需要,就教育学而言,主要来源于教育实践发展的客观需要;新航路的开辟,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产生了一些新型的实科学校,需要培养师资,促进了教育学的创立;

第一章 学前儿童发展概述教学总结

第一章学前儿童发 展概述

第一章学前儿童发展概述 第一节学前儿童及其心理研究 一、学前儿童及相关概念 (一)学前儿童的概念 1、婴儿的概念 3岁前 2、幼儿的概念 3-6岁又可分为幼儿初期、幼儿中期、幼儿晚期 (二)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 1、学前儿童发展的涵义★★ 学前儿童发展是指学前儿童在成长过程中生理和心理有规律地进 行量变与质变的过程,也是学前儿童生理成熟与个性心理品质形 成与变化的复杂过程。 2、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概念 研究从胎儿到入学前儿童的生理和心理机制的成长。 二、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任务 任务在于描述、解释、预测和干预学前儿童的行为。 (一)研究各年龄阶段的心理特征 (二)研究各种心理过程和特征如何发生和发展 (三)研究儿童心理发展的个别差异以及形成原因 (四)研究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及发展理论 三、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一)观察法 (二)谈话法 (三)作品分析法 (四)问卷法 (五)测验法 (六)实验法 实验室实验和自然实验 考题再现 为了了解幼儿同伴交往的特点,研究者深入幼儿所在的班级,详细记录 其交往过程中的语言和动作等,这一研究方法属于() A 访谈法 B 实验法 C 观察法 D 作品分析法 解析:C 第二节影响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 一、遗传因素和生理成熟(生理因素)★★ (一)遗传 遗传是一种生物现象。遗传史指祖先的生物特性传递给后代的现象。 遗传特性也叫遗传素质。

1、遗传为幼儿心理发展提供最基本的自然物质前提 2、遗传奠定了幼儿心理发展个别差异的最初基础 (二)生理成熟 ·生理成熟是指儿童身体生长发育的程度或水平。 1、儿童的生理成熟具有一定的顺序性 2、生理成熟的顺序性为儿童心理活动的出现与发展的顺序性提供了 基本的前提。 3、儿童生长发育的速度,也服从一定规律。 4、生理成熟在一定程度上对儿童心理发展起制约作用。 关键期:奥地利生物学家劳伦兹提出。 0-2岁:亲子依恋形成关键期 5岁前:语言、数概念和音乐学习的关键期。 二、环境和教育因素★★ 教育作为社会环境中最重要的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对儿童心理发展水平起着主 导作用。 (一)环境遗传和生理成熟所提供的心理发展的可能性变为现实。 (二)社会生活条件和教育的制约是儿童心理发展水平与方向的重要因素。 1、社会生活条件与教育水平影响幼儿的心理发展的水平 2、儿童与承认的交往活动时对儿童心理的形成与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影 响作用。 3、具体的生活条件和教育条件是形成幼儿个别差异的最重要的条件。 (1)家庭 (2)幼儿园和社会托幼机构 (3)电视等各种媒体 三、幼儿自身的心理和幼儿活动 影响幼儿心理发展的因素还包括幼儿自身的心理活动,自身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等因素。 兴趣和爱好是影响幼儿心理发展的重要因素。 幼儿的心理是在活动中形成和发展的。活动是促进幼儿心理发展的有效途径。 四、有关幼儿心理发展的重要概念 (一)发展与发育 发展:生理发展和心理发展 发育:主要指生理发育 (二)转折期和危机期 转折期:转折期是指在儿童团心理发展的两个阶段之间,有时出现的 心理发展在短时期内急剧变化的情况。 危机期是指在发展的某些年龄时期,儿童他心里常常发生紊乱,表现 出各种否定和抗拒行为的现象,如经常与人发生冲突,违抗成人要求 等。 (三)敏感期和最佳期 敏感期也叫最佳期。 第三节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阶段特征 一、婴儿期的年龄特征(0-1岁) 心理活动开始萌芽,也是鹅绒心理发展最为迅速和心理特征变化最大的阶段。

幼儿英语教育读书笔记

第一章幼儿英语教育概论 本章要点: 一、语言概念的本质特征:1.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2.语言是有符号系统、语义系统和语用系统组成的。3.语言是人类的思维工具和文化载体。4.语言是一种有声音、有形象的可感知系统,有特殊的生理基础。 二、第一语言和第二语言的差异:1.输入量不同。2.学习是大脑的状态不同。3.接触的语言材料不同。4.与认知发展的关系不同。5.动机不同。6.交际的机会与对象不同。 三、幼儿英语教育实践的现状:1.幼儿英语教育没有统一的教育目标。2.幼儿英语教育没有统一的教材。3.幼儿英语教育没有统一的评价标准。4.幼儿英语教育没有称职的师资队伍。5.幼儿英语教育实践活动开展欠科学性。 四、幼儿英语教育研究的现状:1.理论研究滞后。2.缺乏系统研究。3.缺乏对英语教育师资培养的研究。 五、研究幼儿英语教育的意义:1.研究幼儿英语教育,是幼儿英语教育实践的需要。2.研究幼儿英语教育,是提高幼儿英语教师素质的需要。3.研究幼儿英语教育,是学前教育研究的需要。 专业名词解释: 英语教育:属于应用语言学(applied linguistics)范畴,是一门应用性的学科,它的目的是解决英语语言学习和教育中的实际问题。 幼儿英语教育:是一门研究幼儿英语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探讨幼儿英语教育规律的学科,具体包括研究幼儿英语教育的理论指导、教育目标和要求、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原则及教育评价等一整套英语教育规律的体系。 母语:是指在童年早期从周围环境中自然获得的最初语言,又叫本族语(native language)、第一语言(first language)。 外语:即在本国之外使用的语言,是在日常社会生活中缺乏广泛交际用途的语言。往往只能在正式的场合(课堂)里进行,除课堂外,几乎没有使用外语的语言环境。在我国,幼儿阶段所学习的外语一般为英语。 第二语言:狭义是指在本国与母语同等重要或占更重要地位的一种语言,即除母语之外,在官方、商业及社会中广泛应用的语言;广义是指掌握母语或第一语言以后通过学习而掌握的任何一种语言。 习得:又叫获得,是儿童在自然的语言环境中,不经过正式的教授而自然地、下意识地获得语言的过程。 学习:是指儿童在正式环境下(如课堂)有意识地、系统地、正规地学习语言的过程。 幼儿英语教育:是指在幼儿园中对幼儿开展的正式的、专门性的英语语言的教育教学活动。 幼儿双语教育:是指在幼儿园中对幼儿进行的母语和英语两种语言的教育,母语和英语都成了教学媒介语和交流的工具。 本章小结: 社会生活的信息化和经济的全球化使英语的重要性日益突出,幼儿英语教育已经形成了一股热潮,开展得十分普及。为了顺应这一热潮,必须研究幼儿英语教育的理论与实践,使之步入科学、高效的轨道。本章对幼儿英语教育作出了基本概述,对幼儿英语教育实践及研究现状进行了分析,并研究了幼儿英语教育的意义,让我们对这门课程有了基本的了解。 第二章幼儿英语学习概述 本章要点: 一、外语学习最佳的起始年龄论争:1.神经生理学理论(“临界期”假说和“多种临界期”假说);2.情感说;3.认知理论

(完整版)学前儿童心理发展概述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概述 一、儿童期及发展阶段划分 根据教育工作的经验和心理学的研究材料,我们把儿童心理发展划分为如下的几个主要阶段:乳儿期(从出生到满一岁),婴儿期(从一岁到三岁),学龄前期(从三岁到六七岁),学龄初期(从六七岁到十一二岁),少年期或学龄中期(从十一二岁到十四五岁),青年初期或学龄晚期(从十四五岁到十七八岁)。 其他理论说法: 1、婴儿期(或称乳儿期) 0~1岁 其中可分为: 新生儿期 0~1月 婴儿早期:1~6月 婴儿晚期:6~12月 2、先学前期(或称幼儿早期) 1~3岁 3、学前期(或称幼儿期) 3~6岁 其中有可分为: 幼儿初期 3~4岁 幼儿中期 4~5岁 幼儿晚期 5~6、7岁 4、学龄期 6、7岁~18岁 其中又可分为: 学龄初期 6、7~11、12岁 学龄中期 11、12~14、15岁 学龄晚期或青年期 14、15~17、18岁 二、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 (一)定义 指在一定的社会和教育条件下,儿童在每个不同的年龄阶段中表现出来的一般的、本质的、典型的特征。

注意定义包含了以下几个含义: 1.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是在一定的社会和教育条件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2.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与儿童的生理发展有一定的关系。不同的儿童心理上虽然有差异,但同一年龄段的儿童也表现出大体相同的特征。 3.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是从许多个别儿童心理发展的事实中总结概括出来的 儿童心理发展的特征所代表的是各年龄儿童的本质的心理特点,而不代表每个具体儿童的个别差异。 4.强调的是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 本章所谈及的年龄特征指的是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区别于生理发育的年龄特征。儿童的心理年龄和他的生活的实际年龄,常常会有所出入。 (二)儿童心理年龄特征的稳定性和可变性 1.稳定性 为什么儿童心理发展年龄特征具有稳定性呢?主要在于它受下列因素所制约,而这些因素,从本质上没有改变。 ①儿童脑的结构和机能的发展是有一个大致稳定的顺序和阶段。 ②人类知识经验本身是有一定顺序性的,儿童掌握人类知识经验也必须遵循这一顺序,都有一个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从外表到本质的过程,都需要经历相应的时间。 ③儿童从掌握知识经验到心理机能发生变化,也要经过一个大体相同的不断量变质变的过程。 2.可变性

学前儿童发展的理论

第二章学前儿童心理学的基本理论流派――学习辅导第一节精神分析理论本节主要内容:精神分析学派是西方现代最重要的学术思潮之一,因为该学派的创始人是奥地利心理学家弗洛伊德,因此精神分析理论又叫弗洛伊德主义,它包括古典的弗洛伊德主义(或者叫弗洛伊德学说)和新弗洛伊德主义,代表人物是弗洛伊德和埃里克森。一、弗洛伊德的心理性欲发展理论弗洛伊德是奥地利的精神病医生和心理学家,从自己的临床经验出发,对儿童的人格结构和心理发展阶段进行了系统的阐述,并逐步发展为精神分析理论。(一)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由三个部分组成——本我、自我和超我。人在出生时,人格的全部就是本我。其主要功能就是最大限度地满足与生俱来的生物本能,当新生儿饿了或尿湿了的时候,他们就会不顾一切地哭闹,直到有人来满足他们的需要为止。自我是人格中有意识的、理性的部分,反映了儿童日益发展起来的感知、学习、记忆和推理能力。自我的功能就是寻求更为实际的、被社会允许的方式来满足本能的需求。所以,当一个学步期儿童想要喝奶时,他会找到妈妈说:“牛奶”,而非哭闹。随着自我的不断成熟,儿童逐渐能更好地控制住毫无理性的本我,独立寻找到可行的方法来满足自己的需求。然而,有些需要是不被人们接受的,如一个三岁的儿童在两餐之间去偷吃饼干,很快就会被妈妈发现并制止。在这个过程中,人格的第三个部分,超我,就会逐渐成熟。超我是人格结构中的“良心”成分——三至六岁的儿童逐渐将父母的道德标准与价值观内化而形成了对自己行为的评价标准。超我一旦形成,儿童就不再需要成人来指出他们表现的好坏了,他们已经能明了自己的好与不好,并会对自己所作所为感觉愧疚和羞耻。(二)弗洛伊德的心理发展阶段论弗洛伊德认为性本能是最重要的生命本能,人在不同的年龄,性的能量——力比多投向身体的不同部位,弗洛伊德称这些部位为“性感带”。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口腔、肛门、生殖器相继成为快乐与兴奋的中心。早期力比多的发展决定了人格发展的特征和心理生活的正常与否。以此为依据,弗洛伊德将儿童心理发展分为五个阶段,并描述了各个阶段的特征。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第一次强调了早期经验和家庭教养对学前儿童心理和行为发展的影响,但由于其关于人格结构和发展阶段的假设不能被证实,带有很强的假设性,在应用于学前儿童时仍有很大的局限。二、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埃里克森是美国的精神分析医生,是新精神分析学派的代表人物。尽管他接受了弗洛伊德的许多观点,但是他更强调儿童是积极主动且能适应环境的探索者,强调自我的功能,认为自我不仅仅是解决本我与超我冲突的简单仲裁者,人在各个发展阶段,都要发挥自我的功能来处理社会现实问题,以便成功地适应环境,此外他还特别强调社会文化对人格发展的影响。埃里克森认为人生发展可分为八个阶段,每个阶段都面临一对危机或冲突。要想顺利进入下一个发展阶段,人就必须要先解决好当前所面临的危机。学前儿童的发展主要处于埃里克森心理社会发展的前四个阶段:基本信任对不信任(0-1岁),婴儿必须学习相信别人。如果照顾者常以拒绝的态度或不一致的方式来照顾婴儿,婴儿可能会认为这个世界是个危险的地方,到处充满不值得信赖或依靠的人。母亲或照顾者是最主要的社会化代理人。自主对羞愧(1-3岁),儿童必须学习自主,自己吃饭、穿衣及照顾自己的个人卫生等。儿童若无法自己独立,可能会使儿童怀疑自己的能力,并觉得羞耻。父母是主要的社会化代理人。主动对内疚(3-6岁),儿童企图向别人表明自己已经长大,并开始尝试作一些自己的能力尚无法应付的事。他们的目标或所进行的活动常和父母或其他家庭成员相抵触,这些冲突使他们觉得有罪恶感。儿童必须保持自动自发的精神,但也必须学习不去侵犯他人的权利、隐私或目标,这样才能克服这种冲突。家人是最主要的社会化代理人。勤奋对自卑(6-12岁),儿童必须要能胜任社会及学习的技巧。在这阶段,儿童常会和同伴比较。只要勤奋,儿童就能学得社会及学习技巧,就会获得自信;但若不能学习这些重要的特质,则会自贬自卑。教师和同伴是重要的社会化代理人。在第七章、第八章还会详细讨论这几个阶段。第二节行为主义的观点本节主要内容:虽然精神分析理论有许多的贡献,但只有小部分同时代的儿童心理学家支持这个观

《儿童文学概论》自学考试大纲

[05823] 《儿童文学概论》自学考试大纲 浙江省教育考试院 二OO八年七月 自学用书:《儿童文学教程》,黄云生主编,浙江大学出版社1996年12月第一版 一、课程性质与设置目的要求 《儿童文学教程》是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学前教育(专科)的必考课程和汉语言文学(专科)的选修课程。它具有丰富的知识性、多维的理论性、鲜明的师范性和较强的应用实践性,是从事学前教育和小学教育的一门必修课程。 本课程以儿童文学理论和儿童文学史构成两大基本板块。以文体考察和创作、鉴赏及阅读指导等作为基本理论的延伸和补充;以作家作品的介绍和评述充实历史内容;最后选择部分优秀儿童文学作品,配以点评文章帮助理解和应用。 设置本课程的目的:使自学应考者在全面学习和掌握该课程的知识和理论的基础上,增进文化素养和审美能力,提高语言教学水平和儿童文学阅读指导的能力,从而更好地胜任幼儿教育和小学教育。 学习本课程的要求:着眼于儿童,立足于审美;阅读一定数量的儿童文学佳作;基础理论学习与作品应用实践相结合,尝试儿童文学创作,初步学会儿童文学的鉴赏和评论。 二、课程内容和考核目标 第一章儿童文学的基本理论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本章共分四节。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儿童文学的概念及其基本含义,明确古典意义和现代意义的儿童文学作品的范围。了解儿童文学读者的主要特点及成人读者参与儿童文学阅读的原因和意义。把握儿童文学基本的美学特质。 二、考核知识点 1.儿童文学的基本含义。 2.儿童文学的读者。 3.儿童文学与儿童年龄特征。 4.儿童文学的美学特质。 三、考核要求 1、识记:(1)古典意义的儿童文学范围;(2)现代意义的儿童文学范围;(3)儿童读者的文学接受能力的特殊性;(4)儿童读者的多样性的特点。 2、领会:(1)怎样理解儿童文学的基本含义?(2) 成人读者接受儿童文学的主要原因;(3) 根据儿童年龄的特点,儿童文学可分为哪几种具体形态?它们各有哪些主要特点?(4)何谓儿童文学的美学特质? 3、应用:(1)试举例说明儿童文学的纯真美、稚拙美、欢愉美、变幻美、朴素美(任选其中一点)。 第二章儿童文学的创作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儿童发展概论试题总结

儿童发展概论试题总结 第一章绪论 一、名词解释 ★1、发展:“发展”是指个体身体、生理、心理、行为方面的发育、成长、分化、成熟、变化的过程。不仅是数量的变化,更重要的是质的变化。 2、儿童心理年龄特征:是指在儿童发展的各个年龄阶段中所形成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特征,它与儿 童生理发展的年龄阶段有关,但不是由年龄决定的。 二、填空 1、婴儿的学习分三个层次:习惯化、工具性条件反射、言语的掌握。 2、儿童发展研究设计包括:横向设计、纵向设计、交叉设计、跨文化研究设计。 3、儿童发展研究的具体方法:观察法、访谈法、问卷法、测量法、实验法、文化比较法。 三、简答 1、儿童发展特点? (一)发展的基础性(二)发展的递进性(三)发展的易感性 2、儿童发展分为几个发展领域? 生理发展、认知发展、个性与社会性的发展、文化性发展 3、皮亚杰以智慧或认知结构的变化为依据来划分发展阶段: 感知运动智慧阶段、前运算智慧阶段、 具体运算智慧阶段、形式运算智慧阶段。 4、发展的年龄特征? 答:(一)儿童心理年龄特征是指在儿童发展的各个年龄阶段中所形成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特征,它与儿童生理发展的年龄阶段有关,但不是由年龄决定的。 (二)既稳定又可变 (三)儿童发展由于存在个体差异,使其在年龄特征上也存在不平衡性。

5、儿童发展受哪些因素影响? 答:遗传、发育和环境的影响,是三者共同作用的结果。遗传决定了儿童发展可能达到的程度,环境决定了儿童发展实际能达到的水平。 第二章儿童发展的基础 1、遗传素质主要指那些与生俱来的有机体的构造、形态、感官和神经系统等方面的解剖生理特征。 2、神经元:神经细胞又称神经元,是神经系统中最基本的结构和功能单位。 4、婴儿脑重的增加并不是神经细胞大量增加,而主要在于神经细胞结构的复杂化和神经纤维的延伸。(√) 5、儿童大脑各区域的成熟顺序是由后往前分别进行的:枕叶—颞叶—顶叶—额叶。 6、个体产前的发育过程按其发展特点可分为三个时期:胚种期、胚胎期和胎儿期。 7、影响产前发育的因素? 药物、疾病、辐射、营养、年龄、情绪及状态。 8、脑的反射活动:无条件是一种本能活动,条件反射既是生理活动又是心理活动。 ★9、神经可塑性表现为三个不同的层次:(1)脑结构(2)细胞层次(3)分子、基因机制。P52 ★10、神经可塑性与早期经验的交互作用可塑性的影响因素——早期经验 ★11、儿童动作发展的规律? 答:从上到下、由近及远、由粗到细、由大到小、从无意到有意 第三章儿童感知觉、注意的发展 1、视觉适应包括暗适应与明适应。 2、视敏度:是衡量视觉发展优劣的指标,是指分辨物体细节和轮廓的能力,也就是人眼正确分辨物体的 最小维度。到2岁时,视敏度接近成人水平,扫视和追视能力发展也很快。 3、儿童的视敏度发展?2岁前是敏感期,4-5岁后趋于稳定 4、抚摸对婴幼儿发展的作用?(判断选择)讲义P5

小学科学教育概论读书笔记

小学科学教育概论读书笔记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近期读了陈华彬梁玲编著的《小学科学教育概论》。些许思考随便写写。 [原文摘录] 根据美国著名科学教育专家莱德曼的调查报告,至少在以下几个方面,各界学者对科学的本质的已达成广泛共识:(1)科学思想是不断发展变化的;(2)科学需要证据;(3)科学带有主观性,因而科学家应努力识别并避免偏见;(4)科学是逻辑推理及人类想象和创造力的结合;(5)科学的发展受社会及文化因素的影响。 我的思考:不论我们的科学教育家、科学史学家以及哲学家怎样去用文字阐述科学的本质,作为从事一线的科学课教学的教师,首先应该理解科学不仅仅是科学知识,更应该是一种对自然事物探究过程中求真求实、注重证据的态度,

也是一种了解和认识自然事物的过程中掌握的科学方法和技能。在科学课的教学中,我们是用科学课的三维目标:科学探究、科学知识、情感态度价值观去落实的。 至于我们是否真的落实得很好,正像郁波老师提出来的,我们应该去关注我们的科学课是怎样体现科学的本质,是怎样培养儿童求真的科学精神和方法。在我们现在的科学课教学中,是不是忽视了求真的本质的问题,我们需要具体去研讨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有哪些不够求真的做法和现象。 我认为在以前的课堂上确实存在不求真不求实的现象,在下学期的科学课中,我会重点去关注以上问题,首先把自己的科学课上真实,不能出现教师权威的现象,要把孩子们的问题找出来,大家一起解决,不敷衍学生。要培养学生重视证据和事实求实的做人做事的态度。 [原文摘录] “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

自己必须有一桶水”“我听过的信息易于忘记,我见过的事物便于牢记,惟有我亲自动手或亲身经历过的事件才是我真正理解的东西” 我的思考:不同说法隐藏着不同的教育观念,我很赞同有人分析“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自己必须有一桶水”实际是把学生的大脑比喻为装水的容器,知识比作了流水。这里隐含了“填鸭式”教学的理论基础,是不值得我们学习和提倡的。 记得法国的做中学用了这样几句话来阐述了’You hear , you fover’ “You see, you remember.” “You do ,you lean.” 稍微懂一点英文的人,我们不难看出,这个所谓的”Hand on”方案和美国教育界流传的上述说法是一致的,其实它的源源是来自中国,原文为“耳闻易忘,目睹为实,躬亲则明”,出处还有待查实。 这让我想到前几年听说的一个讽刺故事,大致说的是一个留美的中国大学生,居然不知道古代教育家孔子。说到

第一章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活动概述

第三篇学前儿童教育科学教育活动设计 第一章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活动概述 本章将帮助你: 1、初步明确什么是科学?什么是儿童的科学?什么是学前儿童科学教育? 2、解读《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的科学领域目标。从而全面了解、深刻领会科学教育目标的精神。 3、理解和掌握学前儿童科学教育内容的范围及其内容的生成,学会选编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内容。 4、掌握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基本方法——自主探究,并能结合具体内容、对象及教学条件设备等灵活的、创造性的加以运用。 5、了解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基本途径。 核心概念: 科学、儿童的科学、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生成课程、自主探究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以下简称科学教育)是对过去幼儿园自然常识教育的改革和发展。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中期,幼儿园常识仍沿用50年代的教材教法,无论是在内容上还是方法上都已显得有些陈旧,无法满足学前儿童身心的发展需求和兴趣爱好以及社会发展的步伐。因此,全国许多幼儿园都开始了常识教育内容和方法的改革实验,经过10多年的实践,“科学”逐渐取代了“常识”。2001年,在教育部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中,“科学”第一次正式列入幼儿园教育内容之中。 “科学”被除去了神秘的外衣,并成为学前儿童学习的内容,是一个进步。具体

比较“科学教育”与“常识教育”,我们发现在教育目标、内容和方法上都有了根本性的变化,如科学教育在目标上更注重发展儿童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在方法上强调学前儿童自己探索与发现;在内容上考虑到数学是科学的本质,是科学的工具,两者是有联系的,能够互相渗透的,因而将数学并入科学领域,统称为科学教育。 第一节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含义 一、科学是什么 对于常人类似说,科学是什么?说远点,科学是物理、化学、生物学、天文学等学科知识,是科学家们进行的实验研究。说近些,科学就在我们身边:山川河流、日月星辰,风雨雷电、斗转星移,这些事物和现象无一不和科学联系在一起,无一不是科学探索的对象。总之科学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内容。 那么,科学的含义呢?不同的人从不同的层面来理解,会得出不同的看法。在这里我们综合各家论述给科学的内涵作一个解释: 科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一种正确认识和知识体系,同时也是人们探索世界、获取知识的过程,还是一种世界观、一种看待世界的方法和态度。 二、“儿童的科学”是什么 对于儿童来说,科学是什么?这是个值得我们教师与家长深思的问题,儿童眼中的科学不是什么牛顿定律、三角函数,也不是密密麻麻的科学公式。科学是他们生活中有趣的发现,是他们眼中好奇的现象。我们可以先从具体例子来讨论。 例一: 科学区中,两位小朋友在玩磁铁,他们一会儿吸吸这个,一会儿吸吸那个,玩得很高兴。这时,幼儿A发现旁边有一辆小汽车,就拿着玩起来,然后把它放到一块薄木板上,他想让小汽车在木板上跑起来,就用磁铁在前面吸、后面吸,各个方向吸,想让小汽车跟着磁铁走,可是小汽车被吸到磁铁上,并没有跑起来。幼儿A去找幼儿B帮忙,两个人一起忙活起来,可是忙了半天也没有找到合适的办法。两人有点泄气了,他们放下磁铁和小汽车,不想玩了。这时,教师走过去,拿起磁铁和小汽车说:“这辆小汽车真漂亮!我们想办法让小汽车在路上跑起来吧!”两位小朋友听见了,都围拢过来,我把磁铁放到木板的下面,在小汽车的正下方,然后把磁铁贴着薄木板向前移动,小汽车跟着磁铁动起来了!“小汽车开了!小汽车开了!”两位小朋友欢呼起来,他

完整word版,29656_儿童教育概论考试经验及考试重点

29656 儿童教育概论考试经验 学前教育学 一、小题 1.1816年,英国空想社会主义者欧文创办了第一所幼儿学校。目的是谋求儿童特别是社会下层出身的儿童的生存、健康和幸福,这是欧洲最早的幼儿教育机构。 2. 卢梭的教育思想主要集中在他著作的《爱弥儿》一书中。 3. 卢梭的“否定教育”,并非是无所事事,其目的就是保护儿童善良的本性,教育要与儿童的天性的自然发展一致起来。(了解会判断) 4. 为了发展幼儿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福禄贝尔认为幼儿教育应当使用游戏、作业、和练习。 5. 福禄贝尔,是教育史上第一个建立了较为完备的学前教育理论体系的人。 6. 杜威认为,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经验的改造。 7. 蒙台梭利认为,儿童从出生到5岁是感觉的敏感期;从1岁到4岁左右是秩序的敏感期;出生后两个月到8岁是语言敏感期;从出生到6岁是动作敏感期。 8. 1903年,清政府命张之洞等人重订学堂章程,即《奏定学堂章程》,亦称《癸卯学制》是学前教育第一次被正式纳入国家学制, 9. :辨析题:有说法:儿童是不打不成器的小孩,对吗? 答:不对,应当把儿童当作人生一个特殊阶段,有其独特的价值观,有其自己的智慧。 10. 辨析题:儿童是“探索者”和“思想家”,对吗? 答:对,儿童有他自己的思想,有他自己的世界。他的思想和世界不是成人灌输给他的,而是他自己构建的。 11. 辨析题:儿童是“艺术家”、“梦想家”和游戏者,对吗? 答:对,儿童的艺术是儿童心理世界的真实流露。是为了表达自己的认识、想象、愿望或情感。 12. 辨析题:儿童是成人之父,对吗? 答:对,儿童的发展是人类祖先发展的一个缩影,是儿童创造了成人。 13. 辨析题:儿童是成人之师,对吗? 答:对,儿童的生活不受规律束缚,不追求名利,听任自然,符合规律。 14. 现代儿童教育理论重要来源:园丁说。 15. 社区学前教育的特点是①.地域性②.实用性③.综合性④.双向性 16. 托幼机构的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两方面 17. 托幼机构中物质环境的重要性哪五个方面 ①.儿童生活的保障②.促进儿童身心健康③.激发智力潜能④.锻炼对环境的选择能力和判断能力⑤.萌发爱护创造周围环境的意识。 18. 幼儿园每班应有不小于60平方米的游戏场地。

幼儿发展与健康管理类_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础理论

1 . 用一套预先经过标准化的问题(量表)来测量某种心理品质的方法是 A.观察法 B.测验法 C.产品分析法 D.个案法 答案:B 2 . 为了了解幼儿建构游戏中同伴交往的特点,研究者深入班级,详细记录其交往活动中的的言语和动作,所属的研究方法是 A.观察法 B.实验法 C.测验法 D.问卷法 答案:A 3 . 影响儿童个别差异发展的最初可能性是 A.遗传差异 B.生理成熟 C.环境与教育 D.实践活动 答案:A 4 . 认为学习的决定因素是外部刺激,强调学前儿童的行为是由环境中的刺激引起的理论是 A.成熟势力说 B.行为主义学说 C.社会学习论 D.认知发展学说 答案:B 5 . “给我一打健康的、发育良好的婴儿和符合我要求的抚育他们的环境,我保证能把他们随便哪一个都训练成为我想要的任何类型的专家---医生、律师、巨商,甚至乞丐和小偷”,这是哪位心理学家的观点

A.格赛尔 B.华生 C.弗洛伊德 D.皮亚杰 答案:B 6 . 提出强化有正强化和负强化的心理学家是 A.格赛尔 B.华生 C.斯金纳 D.皮亚杰 答案:C 7 . 使遗传所提供的心理发展的可能性变为现实的是 A.遗传因素 B.生理成熟 C.社会环境 D.自我努力 答案:C 8 . 能够揭示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的实验方法是 A.观察法 B.实验法 C.谈话法 D.测验法 答案:B 9 . 强调本能冲动,潜意识与情感在心理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的代表人物是 A.格赛尔 B.华生 C.弗洛伊德 D.皮亚杰 答案:C

10 . 亲子之间以及子代个体之间的性状存在相似性, 表明性状可以从亲代传递给子代,这种现象称为 A.遗传 B.生理成熟 C.环境和教育 D.主观能动性 答案:A 11 . 提出经典条件反射的儿童心理学家是 A.格赛尔 B.华生 C.斯金纳 D.班杜拉 答案:B 12 . 认为人的行为大部分是操作性的,行为的习得与及时强化有关,可以通过强化来塑造儿童行为的心理学家是 A.班杜拉 B.华生 C.弗洛伊德 D.斯金纳 答案:D 13 . 制约儿童心理发展水平和方向的社会因素是 A.遗传因素 B.生理成熟 C.环境和教育 D.思维发展 答案:C 14 . 大脑皮层四个叶中与听觉有关的是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教学大纲 鞍山师范学院高等职业技术学院 学前教育系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学前儿童科学教育 参考资料: 1、施燕.学前儿童科学教育.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版 2、朱家雄.幼儿园课程.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版 3、余自强.科学课程论.北京.教育出版社.2003版 课时:26学时 周学时:4学时 适用专业:学前教育 知识结构:理论知识15%+实践能力5% 成绩匹配:考试 总成绩(20%)=平时成绩5%+期末成绩15% 平时成绩(5%)=教案设计 期末成绩(15%)=笔试 平时成绩的5分考核学生掌握教学技能的水平,具体匹配如下: 5分:教案目标设计合理,表述具体明确,活动过程连贯,适宜幼儿接受;说课条理清晰。 4分:教案目标设计较为合理,表述较具体明确,活动过程较连贯,适宜幼儿接受;说课条理较清晰。 3分:教案目标设计一般,表述含糊,活动过程不连贯,适宜幼儿接受;说课条理性较差。 2分:教案目标设计不合理,表述不具体明确,活动过程不连贯,不适宜幼儿接受;说课条理不清晰。 职业标准:无 教学目标:本课程从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学实际和课程设置出发,遵循《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的基本精神,使学生获得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活动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能运用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一般规律去分析和解决各种幼儿园科学教育中的实际问题,能运用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知识,设计、实施及评价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 教学内容纲要: 理论教学 第一章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概述 教学目的:掌握学前教育儿童科学教育的基本知识,了解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价值,了解国外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情况 教学重点: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价值、国外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情况 教学难点:科学的涵义 教学时数:2学时 授课方法:讲授法 教学内容: 第一节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涵义 一、科学与技术的涵义 二、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涵义 第二节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价值

儿童教育概论考试大纲

儿童教育概论考试大纲集团档案编码:[YTTR-YTPT28-YTNTL98-UYTYNN08]

南京师范大学编(高纲号0741) 一、课程性质及其设置目的与要求 《儿童教育概论》是江苏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心理健康教育专业(独立本科段)的一门必修课程。 设置本课程的目的:通过系统学习使应考者比较系统地掌握儿童教育的基本知识、主要观念和基本研究方法,了解儿童教育发展的过去和未来,了解一些先进的教育理念,儿童教育与家庭、幼儿园、社区之间的复杂关系,知道儿童教育的基本内容、儿童教育中的师生互动形式、儿童游戏等,并能尝试运用相关的理论知识分析儿童教育中的问题与现象,具有初步的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考试目标(考核知识点、考核要求) 第一章? 百年中国学前教育 (一)考核知识点 1、西方学前教育的产生及对学前教育产生重要影响的西方教育家 2、中国近代学前教育的产生 3、中国现当代学前教育的演进 (二)考核要求 1、识记: (1)西方最早的学前教育机构。 (2)对学前教育产生影响的西方教育家:夸美纽斯、卢梭、福禄倍尔、杜威、蒙台梭利、 (3)癸卯学制 2、领会: (1)中国近代学前教育产生的原因。 (2)新文化运动与儿童观、教育观的变革。 (3)学前教育科学化与本土化的努力。 (4)新中国的学前教育历程。 第二章? 儿童观 (一)考核知识点 1、儿童是人,但不是小大人。

2、儿童是“探索者”和“思想家”。 3、儿童是历史之子。 4、儿童是成人之师。 5、儿童福利与权益保护。 (二)考核要求 1、识记: (1)儿童是历史之子。 (2)儿童福利与权益保护。 2、领会: (1)儿童是人,但不是小大人。 (2)儿童是探索者和思想家。 (3)儿童是成人之师。 (三)不考内容: 1、儿童是“艺术家”、“梦想家”和游戏者。 2、儿童是自然之子。 3、儿童是成人之父。 第三章? 儿童与教育 (一)考核知识点 1、儿童发展:自然?使然? 2、园丁说的贡献与局限。 3、儿童的本能与儿童的教育。 4、儿童教育与儿童发展。 5、学前教育:教学的“大纲”应当符合儿童的“大纲”(二)考核要求 1、识记: (1)偏见:儿童、本能与恶。 (2)“吾道不孤”:罗素、梭罗、周作人、鲁迅 (3)儿童教育与儿童发展的辩证关系。

(完整word版)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概述

第一章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概述 教学时数:2课时授课时间:(第周)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 教学目标: 1.了解本课程有关内容,掌握学习方法,培养学习兴趣。 2.理解科学、儿童科学的内涵。 3.掌握儿童如何学习科学。 教学重点:学前儿童科学的价值,学前儿童如何学习科学。 教学难点:学前儿童如何学习科学,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内涵。 第一课时科学与儿童的科学 [思考]什么是科学?什么是儿童的科学?儿童怎样学习科学的? 一、什么是科学?(头脑风暴:3分钟内用你能想到的词去形容科学) 对于人类来说,科学是什么?说远点,科学是物理、化学、生物学、天文学等学科知识,是科学家们进行的实验研究。说近些,科学就在我们身边:山川河流、日月星辰,风雨雷电、斗转星移,这些事物和现象无一不和科学联系在一起,无一不是科学探索的对象。总之科学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内容。 举例:人们都在传说牛顿和苹果的故事,苹果的下落是一件司空见惯的事情,可是苹果为什么会落地而不是飘落在空中? 1.石头从空中下落; 2.树叶从树上飘落下来; 3.雨滴从屋檐上落下来。 [思考]石头比树叶下落得快吗?是否认为重的物体就会下落得快一些呢? “科学”是一种很普遍的现象。 [实验与探究] 1.将一枚硬币和一张展开的纸片从同一高度自由下落,重的物体下落的快; 2.把一张纸片捏成纸团,将纸团和一张展开的纸片从同一高度自由下落; 3.将一枚硬币和一枚表面贴有纸片的硬币从同一高度自由下落。 那么,科学的含义呢?不同的人从不同的层面来理解,会得出不同的看法。在这里我们综合各家论述给科学的内涵作一个解释:

科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一种正确认识和知识体系,同时也是人们探索世界、获取知识的过程,还是一种世界观、一种看待世界的方法和态度。 如何理解这个概念呢? 科学是人类探究周围世界客观规律的活动。它包括三个基本要素: 1. 科学是知识 广义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思维科学、哲学和数学。 狭义自然科学。 2. 科学是过程核心在于探究 3. 科学是态度探究精神 二、“儿童的科学”是什么 对于儿童来说,科学是什么?这是个值得我们教师与家长深思的问题,儿童眼中的科学不是什么牛顿定律、三角函数,也不是密密麻麻的科学公式。科学是他们生活中有趣的发现,是他们眼中好奇的现象。我们可以先从具体例子来讨论。 例一: 科学区中,两位小朋友在玩磁铁,他们一会儿吸吸这个,一会儿吸吸那个,玩得很高兴。这时,幼儿A发现旁边有一辆小汽车,就拿着玩起来,然后把它放到一块薄木板上,他想让小汽车在木板上跑起来,就用磁铁在前面吸、后面吸,各个方向吸,想让小汽车跟着磁铁走,可是小汽车被吸到磁铁上,并没有跑起来。幼儿A去找幼儿B帮忙,两个人一起忙活起来,可是忙了半天也没有找到合适的办法。两人有点泄气了,他们放下磁铁和小汽车,不想玩了。这时,教师走过去,拿起磁铁和小汽车说:“这辆小汽车真漂亮!我们想办法让小汽车在路上跑起来吧!”两位小朋友听见了,都围拢过来,我把磁铁放到木板的下面,在小汽车的正下方,然后把磁铁贴着薄木板向前移动,小汽车跟着磁铁动起来了!“小汽车开了!小汽车开了!”两位小朋友欢呼起来,他们玩小汽车玩了很久。 显然,这两位儿童经历了一次典型而且有趣的科学探究活动。起初,科学区投放的磁铁和小汽车引起了儿童摆弄的兴趣。而摆弄的过程又引起了儿童的发现:磁铁能把东西吸过来,它能不能让小汽车跑起来?这个问题引发幼儿A去不断重复操作,但是都没有成功。这一发现又引起了幼儿A更进一步的问题:为什么小汽车每次都被吸住,却跑不起来呢?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他寻求幼儿B的帮助,但是直到最后,他心中的疑问也没有得到完满的解决。这就是“儿童的科学”――儿童对事物表现出好奇、提出问题、进行探究、寻求解释,尽管他最后并没有得出在成人看来“正确的”结论。 例二: 早晨,两位小朋友在街心公园跑步,树枝、草叶上挂满了露珠,长椅上也是湿漉漉的。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