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中国当代青年信仰

论中国当代青年信仰

论中国当代青年信仰
论中国当代青年信仰

论中国当代青年信仰

许立宇 201341310242 电气2班

内容摘要:中国当代青年对信仰概念模糊,大部分的人缺乏信仰。中国从抗日建国时期起,便不乏有人才辈出的有理想,有信仰追求的的青年。如今时代变迁,对民族信仰也越来越被埋没。当代大学生迷茫混沌,缺乏个人信仰。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逐渐融入国际社会并且发挥巨大作用的同时,伴随而来的是政治体制和法制的不健全日益凸现出来,中国当代青年应当从各个方面提高信仰,要本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民族本我心态,对待社会,对待人生。只有这样,中华名族才有希望,只有这样,伟大祖国的未来,才有指望。

关键字:信仰民族教育青年

(一)何为信仰--信仰是人对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等的选择和持有。

什么是信仰呢?从广义的定义上来说:信仰,是指对圣贤的主张、主义、或对神的信服和尊崇、对鬼、妖、魔或天然气象的恐惧,并把它奉为自己的行为准则。信仰与崇拜经常联系在一起,但是与崇拜还有不同。概括地说,信仰是人对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等的选择和持有。

从定义上可以看到,信仰很明显不局限于宗教。他还可以包括中国古代信奉玉皇大帝,西方人信奉的上帝。还有中国古代的诸子百家的思想,甚至那些鬼神论,奇门遁甲术都可以算做信仰。国外的什么黑格尔哲学,马列主义等也都算得是一种信仰。

(二)中国当代青年是否有信仰?如果有,又是什么信仰?

从个人的角度来说,我们当代人的信仰太多了:有为国争光,为民请民的;有自私自利,唯我独尊的;努力奋斗,追求人生价值的;还有娱乐至死,游戏人间的。正所谓“人上一百,各种各色”,当代社会俨然一个五光十色的大杂烩。从单个人的层面来讲,这种现状是历史进步的必然,是社会进步的体现,是个性解放的一种外观表露,也符合多元文化的精神内涵。

然而,站在整个中华民族的立场上说,这是一个需要深思的现状。无论为国争光,为民请民的,还是努力奋斗,追求人生价值的,我们都称之为大英雄。这类人对社会的发展,对时代的进步,都是有益的。无论是自私自利,唯我独尊的,还是娱乐至死,游戏人间的。我们称之为小人物。这类人对时代的发展是不利的,甚至会成为一个民族衰亡的隐患。

大英雄和小人物都是有信仰的,他们的信仰都会带有鲜明的个性色彩。不同

的是,大英雄的信仰可以上升到民族的高度,称得上民族信仰。而小人物的信仰却仅仅只是个人的,永远逃脱不了自我的小圈子。民族信仰是一个民族的魂,是一个民族时代竞争力的重要体现。一个缺乏英雄的民族注定是缺乏民族信仰的民族,而一个缺乏民族信仰的民族注定是要一步步慢慢走向灭亡的。

时代在变迁,社会在进步,很多东西都在不知不觉中发生变化。就当代来说,这一切进步在丰富人们物质文化生活的同时,也给人们的精神带来了不少困扰。上至达官贵人,下至平民百姓,没有人能够免除困扰,程度深浅不同而已。特别对于我们当代青年来说,很多方面的困扰表现尤甚。而造成这些困扰的很大原因便是,当代中国青年人缺乏民族信仰。

(三)当代青年缺失的是民族信仰。

当代大学生迷茫混沌,缺乏个人信仰,已经是被人一提再提的话题,这里不再多说。我想补充强调的是,他们不是缺乏个人信仰,而是缺乏民族信仰。那么何为民族信仰?他们为什么缺乏民族信仰?这恐怕确实值得思考一番。这是一个渊源的历史的历史问题。也可以说是一个深刻的哲学问题。就现实的中国来说,所谓民族信仰,说简单点,就是指一个民族共同的脉搏和灵魂,一个时代的积极向上的精神,一个国家强大的凝聚力。

其实中国人也不是一直都缺乏民族信仰,中国青年人也不是一直缺乏民族信仰。中国人的民族信仰变化是经历了一个漫长过程:从一种形态变成另外一种形态,从无到有,在从有到无,可谓历经坎坷。在封建社会统治者为了富国安民,愚弄百姓便极力推崇孔子的儒家思想,向人们灌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思想,授与人们伦理道德,三纲五常的理念。于是,中国社会由先秦的诸子百家的百家争鸣,聚变为独尊儒家。导致孔子以及他的思想和学说便成了后来整个封建社会中华民族的信仰。勤劳善良的中国人倒也兢兢业业,安平乐道,努力奋斗,终是创造了某些层面上讲值得骄傲的封建文明。其中也不乏改朝换代的英雄豪杰,但终究是“换汤不换药”,新一个朝代依然沿袭着儒家思想,它的正统位置长期不曾动摇过,就算是连“一代天骄”成吉思汗侵占中原的土地,屠杀中原的人民,从武力上战胜了中原人民,却最终还是被中原的儒家思想所侵染和奴役。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逐渐融入国际社会并且发挥巨大作用的同时,伴随而来的是政治体制和法制的不健全日益凸现出来,它们难以跟上经济快速发展的步伐,甚至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经济的发展。贫富分化也进一步拉大,社会矛盾不可避免的激发出来,并且大有愈演愈烈之势。在文化上,传统的中华文化受到外来文化的强烈冲击和影响,甚至在某些已经被未来文化主导和吞没,于是中国人崇洋媚外的情绪和思潮越来越浓重,中国社会开始陷入了一个经济上快速发展,政治和文化上不断动荡的混沌矛盾状态。

从此,中国社会意识形态开始向多元化方向发展。从此,无论是江泽民主席的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还是胡锦涛主席的“建设和谐社会”的美好倡导都没有能够把人民的思想全面的统一起来。人民开始哈韩哈日起来,人们开始金钱至上起来,人民开始娱乐至死起来。社会再也没有共同的信仰,国家再没有全民一致的步伐。于是房价高居不下,于是腐败越反越烈,于是丑闻愈出愈多。社会矛盾再一次空前激发,各种恶劣现象层出不穷,危机中华民族存亡的敌对势力跃跃欲试。于是,我们时时看到胡主席和善亲民,我们常常感受到温总理日理万机。然而,无论怎样的努力,却没有从本质上根除长期遗留的一些根本的社会问题。人民也并没达到思想认识上的全面的统一,华夏子民还是在缺乏共同信仰的迷茫混沌中爬行摸索。

然而,当前的信仰缺失,全民在摸索中前进,这一切能够说明中华民族从此就没希望吗?答案非常明确:肯定不能。因为你必须要看到,在当前的新时期,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还是稳步提高和发展的。在党中央和国务院的正确领导和强有力的措施下,也是取得了不少骄人的成绩的。几千年的农业税得以全免,农民还得以补贴,确实大块民心。医疗合作顺利开展,也很大程度上解决了一部分人的“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这也是令人民欢心鼓舞的事情。

(四)探索如何使得当代青年拥有信仰。

在历史的长河里,中华民族是伟大的民族,中华民族是凝聚力强大的不可战胜的民族。然而就现今而言,中华民族又是多难的民族,中华民族又是极度缺乏信仰的矛盾混沌的民族。该怎么样去协调着两者之间的矛盾呢?笔者认为最核心的措施是必须要进行教育体制改革。其他的方面也不可手软,比喻说反腐倡廉,安国富民的社会政策也不可少,那些也是保证社会稳定,促进时代发展的重要环节。但最核心的应该还是教育。正所谓中国的未来在青年,青年的未来在教育。教育的未来在体制。关于中国的教育体制改革笔者有以下几条建议:

一是在全民范围内普及中国传统文化的宣传和教育。这个虽然有难度,但至少是要形成一种氛围,至少要让青年人了解,甚至热爱那些传统的文化,从而很好的抵制什么”老子孔子庄子孟子过时“论,抵制“老祖宗无用论”,从而更进一步促进青年人对历史的认识和对自己民族的了解,完善自己的人生观和世界关。从而更进一步树立民族自尊心和信心,进一步曾加民族凝聚力。众所周知,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中唯一一个文明不曾中断而得以顽强生存和延续,并且持续创造着自己的灿烂文明成果的国家。许多学者都在研究原因,大多数因为这是孔子儒家思想统治人们思想的结果,我认为不尽然。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历史上也经历了百家争鸣的思想盛世的发扬和壮大。还经受了好几次外族入侵,却能够得以顽强生存,这一切一切的奇迹绝非儒家思想所能撑起来的。真正全面而完整的

原因藏在历史深处,藏在中华文化的深处,等待我们去开采和挖掘。所以普及中华传统文化的教育是当务之急,并且势在必行。

二是建立以道德修养教育为主,思想政治教育为辅的思想道德教育体系,普及法制教育。道德是个永恒的话题,当前的种种社会丑恶现象的发生和盛行无一不跟道德沦丧有关。因此很有必要对青年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并且必须要建立完善的道德教育体系,例如可以强化从心理层面来体悟和提高人们的道德意识,可以尝试做一些道德心理学的研究和实践,从而更好的服务于教学。思想政治教育固然在一定氛围内提高人们的政治觉悟,然而它的空洞枯燥确实是令很多人深恶痛极的,而且很多情况下来年教授者本人也并不怎么理解和认可,大多迫于压力,也流于形式,因此它只能是一种辅助的手段。法制教育必不可少,古语有云“无规矩,不成方圆”,建立一个健全和谐的法制社会是我们明知的选择和追求,也是历史的必然。当然,这也要求法制本身的健全,需要在实际的生活中不断的打磨和完善!这就需要统治者的努力和总结,还视乎于他们做此事的决心和恒心。只有正确的抉择和强有力的措施,才能出效果,才能出成绩。

第三,教育经费开支急需进一步加大,从而更好的解决“上学难,上学贵”的问题。诚然,政府已经用奖学金和助学金的形式,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相当一部分人的相当一部分的困难,不久前还全免了中小学学生的学杂费。但是,高中生和大学生(尤其是大学生)的昂贵的学费和生活费还是让许多家庭不堪重负。于是,在很多地方都盛行着读“书无用论”,他们宣扬“穷读书不如早打工”,虽然我们读书人心理极为抗拒这种言论。但对于相当一部分大学生来说,大学四年的花费要多于他毕业工作四年的储蓄这是不争的事实。更不用谈什么高居不下的房价,甚至也别说结婚生孩子,报答父母之类的笑话,更不谈报答祖国报答社会。何来理想?何来信仰?当然,毕竟中国太大,人口大多,难于管理,国家还有很多很多其他方面的巨大开销,比如说医疗费用,比如说军费。随便一个小动作都是四两拨千斤的。绝对不可操之过急,否则只能是适得其反。

第四,改善学校(尤其是大学)的课程结构,突出求精不求泛的特点,张扬学生的个性和兴趣。俗话说,“兴趣是人的第一老师”,不无道理的。而当前大学中的课程设计凌乱繁杂,更多的让学生如同走马观花,大多数学生处于被动应付,被动接受,被动学习的全被动状态。他们所有的努力和全部的心血用那句“多一分太累,六十分万岁”来形容太贴切不过了。而且相当一部分考高分的同学也是靠临时突击,并不见得有真才实学,并且那些高分者也不见得以后可以活学活用,为社会谋福。这种课程安排弊端实在太大,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也更难难调动学生的个人能动性和自主创造力。笔者以为,国家的教育部门急需

要更加了解时代的开放性和个人局限性之间的矛盾,转变重泛不重精的思维定势,大胆创新的调整当前高校的课程结构,并改变学分制为学年制,改毕业论文制为个人兴趣特长创新突破制,放宽各个学院之间的界限,加强教与学的信息沟通,加强老师与学生的思想交流。

让学生每天的每节课都可以自由选择老师,自由选择课程,自由选择班级。并且采取期末书面考试和个人兴趣创新能力的大赛两种考核。后一种考核中,要突出动手能力,突出兴趣。当然,此考核必须严格执行,保证原创而非抄袭。这一项工作实施起来会有些难度,但是只要我们不怕困难,勇于探索,最终一定会获得成功,取得完满成效的。比如,对于喜欢理工科的人,我们可以把他们的对一个课题的个人原创的研究论文或者一些手工制作,又或者发明的一些器具作为凭据,如果他们凭此获得了媒体或者报刊认可的话,我们更应当给予奖励和特赦的考虑。当然还需要通过和专家教授进行讨论,口头表达自己的创意和思想,进一步获得认可和验证。对于喜欢文学艺术的同学,在平时的活动中就需要多次,并且多种形式的组织一些活动和比赛,还可以和其他高校或者学校联谊,通过学校组织或者学生自己组织一些研究讨论的课题和活动。这样一方面活跃校园文化氛围,另一方面可以调动学生的兴趣,让他们脱离网络游戏的束缚,摆脱孤独落寞的个人情感漩涡,也充分发挥他们的个人能动性,激发出更多的创意和想法。到了期末,就可以把学生的平时成绩综合起来全面加以考虑,对富有创见和开创性的革命性人物要进行重点表彰。在学生综合素质的评比中,前后两种考核的成绩所占分量的比例为三七开为宜。另外,放宽毕业证的关卡,重视兴趣的挖掘,思维的提升,和个人实际能力的培养,可以使得其在社会中更有竞争能力。(5)中国当代青年信仰的未来发展同建设

当然,作为我们每一个国人自己而言,尤其是我们青年人,更是要做好表率。从心里上要相信党,相信人民,相信我们的社会主义事业。我们要多了解社会,多了解时事,也多多的分析和解剖我们自身,从而更清楚的找到自己在社会中所处的位置,更好的开发自己的潜力,适应社会的需求。我们需要仔细的分析社会的产业结构,将工作的需求,个人的爱好和能力,以及个人的人生需求有机的协调结合起来,避免一毕业就失业的窘况,也更避免大学毕业还伸手向父母要钱的尴尬。总之,我们时刻要做一个明智清醒的人。另外,对于当前的种种社会矛盾,我们要有清醒理智的头脑,切不可人云亦云,哗众取宠,更不可以丧失信心和斗志,丧失理想和信仰。我们始终要相信办法总比问题多,不要被一时的挫折和困难吓倒,也不可因此就怀疑党,怀疑人民,怀疑一切,变的偏激和自私。这样的话,于党于人民,于我们的家人,甚至于我们自身都是不利的。相信吧,只要我们大家团结齐心,没有任何困难时战胜不了的。

我们既然作为时代的主力军,祖国未来的接班人,就一定要身先士卒,严格要求自己,宽容待人。用自己的成绩鼓舞身边的人,用自己的品行感染身边的人。时时刻刻不忘记自己作为一个中国公民的基本良心和道德,不做忘恩人,不做亏心事。要敢于承担责任,勇于迎接风险和挑战。要本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民族本我心态,对待社会,对待人生。只有这样,中华名族才有希望,只有这样,伟大祖国的未来,才有指望。也只有这样,中华民族才有了真正的共同信仰。

民间信仰

民间信仰 民间信仰是指民众自发地对具有超自然力的精神体的信奉与尊重。它包括原始宗教在民间的传承、人为宗教在民间的渗透、民间普遍的俗信以及一般的民众迷信。 民间信仰是一个笼统的概念,将民间信仰单独作为一个概念,考虑到它对应于一个官方宗教而存在,而且也因为它有别于制度化的宗教,这一文化体系包括信仰、仪式和象征3 个不可分开的体系。 从意识形态上讲,它是非官方的文化;从文化形态上讲,它重在实践、较少利用文本并以地方的方言形式传承;从社会力量上讲,它受社会中的多数(即农民)的支撑并与民间的生活密不可分。 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传统的信仰、仪式和象征不仅影响着占中国社会大多数的一般民众的思维方式、生产实践、社会关系和政治行为,还与上层建筑和象征体系的构造形成微妙的冲突和互补关系。因而,民间的信仰、仪式和象征的研究,不仅可以提供一个考察中国社会——文化的基层的角度,而且对于理解中国社会——文化全貌有重要的意义。 中国民间信仰主要是指俗神信仰,就是说,是非宗教信仰。这种信仰在中国具有悠久的历史,而且比佛教信仰和道德信仰更具有民间的特色。中国民间的俗神信仰的一个典型特征,就是把传统信仰的神灵和各种宗教的神灵进行反复筛选、淘汰、组合,构成一个杂乱的神灵信仰体系。不问各路神灵的出身来历,有灵就香火旺。这鲜明地反映了中国世俗信仰的多元性和功利性。所以说,中国民间信仰具有多教合一,多神崇拜的特点。 “中国民间信仰”指的是流行在中国民众间的神、祖先、鬼的信仰;庙祭、年度祭祀和生命周期仪式;血缘性的家族和地域性庙宇的仪式组织;世界观和宇宙观的象征体系。 民间的信仰、仪式和象征这一系列的文化现象具有双重特性:一方面,它们颇类似于原始巫术和万物有灵论的遗存并且与“世俗生活”分不开;另一方面,它们又与宗教现象有相当多的类似之处。因而,虽然汉学家、人类学者在具体的调查研究过程中都十分重视民间文化模式,但是他们不可避免地对民间中国是否存在“一个宗教”这一问题存在很大的争议。 在传统中国,无论是政府、士大夫还是宗教实践者,都未曾采用过“民间宗教”这个名称来描述一般民众的信仰、仪式和象征体系。封建政府对民间的宗教式活动采用的是自相矛盾的态度:一方面,为了避免民间非官方意识形态的发展,对民间的祭祀活动实行排斥的政策;另一方面,为了创造自己的象征并使之为民间接受,有时选择性地对民间象征加以提倡。这种“分而治之”的政策,当然导致官方对民间信仰的系统化意义的否定。接受儒家哲学和宋明理学的士大夫,只支持“孝道”和一定范围的祭祖,对民间的神、鬼、灵、物崇拜等等多取否定的态度,更不用说他们会承认民间信仰为“宗教”了。相比政府和士大夫,与民间社会有密切联系的民间佛教徒和道士,因依赖民间的祭祀和巫术活动为生,所以对民间的“神圣行为”较为支持。但是,他们不承认其宗教体系的所在,而是把后者当成比他们自己的宗教体系低等的仪式看待。作为民间信仰的主要实践者的一般民众,因为缺乏自我界定的力量并且视自己的宗教活动为世俗生活的一部分,所以也不把它们看成“宗教”。 把中国民间的信仰行为看成宗教体系的主张有两个来源: 其一,是汉学家德格如特的古典文本与仪式的关系的分析; 其二,是后来在社会人类学界发展起来的功能主义学说。

当代中国社会的信仰

当代中国社会的信仰危机 摘要:中国民众的信仰观发生了许多新的变化,各种信仰观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不断分化组合,使当前中国民众的信仰构成有了新的特征。在现实生活中,信仰危机表现已经是摆在我们面前的客观事实,重建信仰己刻不容缓。 信仰困境是当今世界的核心问题之一,也是现代文明发展的产物。从人类发展的历史进程来看,信仰经历了从无到有的过程。在未开化之前,人类处于人与神的混沌世界。随着人类自觉意识的诞生,超越现实经验层面的信仰世界也随之从现实世界中分化出来。自此,人类便拥有了与现实世界不同的超验的信仰世界。正是这样的一个信仰世界,使得人们怀有崇高和敬畏;有个这样的世界,人就拥有了生存和发展的终极意义和目标;有了这样的世界,人类社会就有精神依托、社会就多了安宁与祥和。但也因这样一个世界的存在,它与现实世界就充满了紧张和冲突,现代性之前的人类文明也就此构筑二重世界的紧张性。然而,随着现代性的应运而生,超越意义的信仰世界随之解体和坍塌,人们热衷于现实的、可计算的利益目标,而不再将宗教信仰和超越性精神的追求作为生活唯一性目标。换言之,信仰困境或精神危机就成为世俗时代的主要趋势。 一、信仰的哲学释义 信仰从哲学意义上的理解是人类生存基于现实生活之上的最根本的、具有超越性的追求,它不仅引导着人们的行动,同时给予人们以希望,是人们的精神支柱和终极归宿。信仰体现着对最高价值的一定对象的坚定信念和不懈诉求,可以说它主导着人的精神活动,是人类精神世界的生命和灵魂。信仰具有稳定性和持久性,它的确立正是人通过自身的本质力量自觉地去除劣根性,同时也是确立人未来生命发展方向的过程,这一过程中有完成自我发展的强烈愿望和理性延伸的自我清醒,决定了信仰持久不变的性质。信仰可分为个体信仰和社会信仰,个体信仰是以个人为主体的信仰,因而具有明显的主观性;而社会信仰的主体则是社会共同体,具体说来是指一个国家民族或其他独立的群体在长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的生活中,形成的相对稳定的确定性及整体性的认识,寄托了该社会共同体的归属感和精神性情感。社会信仰在人类社会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是这个社会共同体的一种精神坐标,体现着巨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同时满足着生活在其中的人们的情感需要并使之产生归宿感的作用,不断地推动着人类社会的前进与发展。社会信仰是一种人类的终极关怀,体现着人类群体的最高价值和人类自身具有社会属性的本质特征,在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中有着不可替代、极其重要的作用和影响。 二、当代中国信仰危机的解读 信仰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社会、一个个体的存在和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经济的确立以及由此而来的巨大冲击,使价值观、社会信仰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如曾经占主导地位的马克思主义的信仰体系正经受着各种挑战;各种思潮和文化的不断涌现;宗教信仰被人们重新追捧等等。这些都是中国社会的高速发展以及社会转型期给人们带来的精神上的迷茫所产生的影响。不可否认的是,如今的中国社会正处于一场信仰危机当中。如

中国人信仰的根源辨析

中国人信仰的根源辨析 信仰是人类社会永恒的主题。在思想多元化的冲击下产生了关于中国人有无信仰的争论。本文认为中国传统文化中以“天命”为起源,以身处社会之中的“人”为信仰主体,以道德信仰作为核心内容,以“天人合一”为终极价值关怀,构成了独具中国特色的信仰体系。当代中国信仰重构应在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信仰统领社会发展的同时,更应反身向后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寻求精神力量,才能真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 标签:信仰;中国传统文化;探源 信仰是人类特有的精神活动,因而也成为人类社会永恒的主题。转型期的中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与全球化的冲击,使人们的精神生活也呈现出多元化的特征,随之而出现了信仰的危机。信仰作为文化价值观念体系的核心内容也必须在此基础上做出相应的调整。党的十八大报告特别强调:要建设优秀的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于当代中国信仰的重构还应反身向后从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中寻求精神力量。 一、关于中国人信仰有无的争论 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得到快速发展并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物质财富的增加也随之而产生许多社会问题。在分析现实问题的过程中人们将目光转向了思想领域,一场关于中国人到底有没有信仰的争论由此展开。 1、多数西方人认为中国人没有自己的信仰 美国最负盛名的决策咨询机构兰德公司撰文并预言:2020年中国将成为世界最穷的国家。其根本原因在于中国人没有自己的信仰。文章认为:中国人在心理上受无神论思想的影响,排斥宗教信仰并将其视为迷信;但在行为上却表现为泛神论,拜鬼敬神的现象非常普遍。当在精神领域中无法形成社会普遍认可的信仰时,便丧失了敬畏之心,导致个人的自我意识被无限夸大,人们习惯于按照自己的意志确定各自行为。当人们心中没有罪恶感时,人性中的残忍和冷漠便暴露出来。也正因为没有信仰,所以“纵观中国整个历史,最残忍的争斗和屠杀都来自于他们内部自己。”[1]信仰的缺失使中国人将对金钱与权力的追求视为人生的终极价值目标,在行动上就表现为自私自利和缺乏同情心,而这样的国家是不可能得到国际社会的信任与尊重的。 以上事实反应了国际社会中的相当一部分人对中国人信仰观的普遍看法。虽然这是基于对中国的社会现实问题的分析而得出的结论,但由于西方人不能真正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与实质,因而未免过于夸大和片面、有失公允。 2、一些国内学者也认为中国不存在严格意义上的信仰

浅谈中国文化危机与当代大学生之责任

浅谈中国文化危机与当代大学生之责任 国危矣!中国人不知怎么了,经常忘记了自己是炎黄子孙,经常把五千年的悠久文化抛之脑后,去追逐那些西方所谓的“先进”。如今的中国人早已忘记了什么是做人的准则什么是有所为有所不为。国人早已抛弃我们自古以来所遵循的礼义廉耻,现在的年轻人目无尊长、崇洋媚外,他们除了黑发黄皮肤说汉语外再也没有能够表明自己是中国人的地方了。 当代中国已经被西方文化所腐蚀。其一中国人丧失了自己的根。自清末以来,中国的大门被洋人的坚船利炮打开之后,西方基督教以及西方的文化借着帝国主义的扩张而传播到中国,中国人不自觉的对自身的文化产生了怀疑。无论是洋务运动还是戊戌变法,都是在学习西方资本主义的文化。改革开放后,中国走上了发展经济的道路,中国文化早已被西化。谈论到中国人,我们大都是彬彬有礼的,但看看现在,各种不文明,各种违背道德的行为不断在我们的身边上演。我们哈韩哈日,我们过着情人节,什么玫瑰、蛋糕、烛光晚宴。七夕,还有多少人记得,还有多少痴男怨女在七夕一诉衷情? 现代中国是一个礼崩乐坏的中国,现在的社会上人人迷茫,人们为什么那么执着于工作、学习以及旅游?空虚,没错,就是这个答案。为何现代人热衷于微博微信,为何现代人热衷于各类肥皂剧以及娱乐活动?空虚,寂寞,冷。这不是在调侃,也不是在刷时髦。这是现代中国人内心的真实写照。古人为何有悠闲自在的生活?他们有信仰。有人说中国人是没有信仰的,但是我要说,中国人的信仰一直未曾中

断过。春秋战国时诸子百家,学术氛围浓厚,从而奠定了中国人骨子里的信仰。我们不敬鬼神,我们敬畏天地,我们没有教规教条,我们有因果循环,有仁义礼智信,我们没有人际关系学,我们有三纲五常,我们没有自由的政治追求,但我们有逍遥的生活态度。现代中国人早已经失去中国人所需要坚守的文化底线。 作为当代的大学生,面对如此颓废混乱物欲横流的社会,我们应当做些什么? 我们要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我们有着五千年的优秀文化,我们要坚守我们的道德观念。遵守法律是最基本的道德要求,然而面对拜金化的社会,这些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讲孝,我们的父母对我们而言是最大的恩人,他们给予了我们生命我们怎么能为了物质的利益抛弃父母,我们怎么能为了那些生不带来死不带去的金钱闹得妻离子散家破人亡?世人都说神仙好,唯有功名忘不了。为了功名利禄,我们劳心、劳神、劳力。为了功名利禄,我们计划、忙碌、奔波。为了功名利禄,我们怀疑、欺诈、争斗。为了功名利禄,我们玩阴谋、耍诡计、溜须拍马。为了功名利禄,我们如履薄冰、患得患失。我们人生到底是为了什么? 我们要加强自身的精神修养。当代中国物质发展已经达到世界第二,我们的精神建设却还在一百年前,我们该如何呢?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要有理想,我们要清楚的认识到中国文化的发展离不开每一个中国人,我们要强国,我们要复兴中华民族文化,我们要从自身做起,从每一天的言谈举止,从每一天生活细节做起。

民间信仰面临的挑战与选择

中国民族报/2007年/3月/20日/第006版 宗教周刊?理论 民间信仰面临的挑战与选择 金泽 民族民间信仰 在我国,民间信仰不仅仅是一种历史现象,还是一种“活态”文化。民间信仰重新“浮出水面”,在理论和政策层面为人们提出了许多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有人说现在是民间信仰“大复兴”,有人则称之为“死灰复燃”。无论怎样评价,中国民间信仰大量存在(表现在地区、人数、程度等方面)乃是客观事实。我们要充分认识到当代中国民间信仰的存在与发展,已不同于过去的时代。它的外部环境(与政治、经济、文化、城市化进程、人口素质的互动)已不同于以往。其内部的结构与整体的功能也不同于以往,而且还会随着社会转型继续发生变化。 民间信仰的性质及其在社会文化系统中的地位 民间信仰是根植于老百姓当中的宗教信仰及其宗教的行为表现。民间信仰是一种民众的信仰,与国家宗教相比较,它没有那种政教合一的强迫力量和财政支持;与民族宗教相比较,它没有血缘的全民性。虽然有家族祭祖,但不是一回事。即使在一个地域形成某种全民性,但若考虑到社会分层,只能说它具有很强的民众性。 组织结构上的松散性可将民间信仰与民间宗教区别开来。民间宗教是扎根于民间的另一种宗教形态,它与民间信仰相比较,有着比较“坚硬”的组织外壳。如果说民间宗教属于制度化的宗教,那么民间信仰,则属于非制度化的宗教。在传统社会中,有官方宗教(如国教或民族宗教),也有非官方的仅属于正统的宗教,而所谓民间教团,一般是指非官方、亦非正统宗教,而是占据主流地位且活动民间的宗教团体。实际上,现今世界上的佛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最初都是由民间教团发展起来的,在后来的发展中演变成正统宗教甚至国教,并最终走向世界。但是并非所有的民间宗教都能够进入主流宗教的行列,像明清之际的罗教、斋教、黄大教、弘阳教、八卦教等,虽然,在民间曾有过相当的发展,有的教团还延续了相当长的时间,但始终没有像道教和佛教那样成为正统宗教,也没有像基督教在某些国家那样成为国教。民间宗教虽然与民间信仰关系密切,但民间信仰始终位于社会的底层;民间宗教的社会地位可能会因为天时地利人和的因素而有上升的变迁,但有些占主导地位的宗教也可能因为种种因缘际合而下降为民间教团或化解为民间信仰。 从共时性的结构角度说,民间信仰在社会文化系统中不是主导文化,甚至也不是主流宗教。按照美国芝加哥大学人类学家雷德斐尔德将文化区分为“大传统”和“小传统”的说法,民间信仰属于“小传统”。在已知比较复杂的文明社会中,至少都存在着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不同层次的文化传统。雷德菲尔德所说的“大传统”,指的是都市文明,而“小传统”则是指地方性的乡土文化。这种将传统区分为“大”和“小”意义,不是数量上的(如民间信仰的信众不一定少),也不仅仅是空间的。就中国传统社会很早就在城镇中兴起市民阶层而言,“大传统”与“小传统”的区分,更多地具有社会分层的意义:大传统位于社会的上层,是社会精英及其所掌握的以文字为载体的文化传统,为思想家、宗教家深入思考并加以阐示;“小传统则位于社会的下层,基本信众为一般民众。他们的生活除了受大传统的影响之外,还有所谓民间文化传统,即小传统。 如果从历时性的角度来给民间信仰定位,它虽不及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基督教等那么显赫,但若上溯其源,却往往追及太古。它的历史要比任何一种创生性宗教都更为长久。无论国家宗教还是世界宗教,本质上都是原生性宗教的“改革者”;而民间信仰,却是原生性宗教的“继承者”。在“万物有灵观”的作用下,原生性宗教中的自然崇拜比较发达,天地日月山川河流,风

中国人的信仰

《中国人的信仰》读书报告 我选这本书的原因,不是因为我喜欢这本书,而是因为这本书封面的一段话:“中国人大多不会对自己所崇拜的神寻根究底, 祭供,充满着现世利的功利, 培养着自己自私自利之心。 没有信仰的纯洁性,或许更甚于没有信仰。” 我想知道这是不是真如作者所说的那样,中国人没有信仰;我也想知道,什么是信仰,它与宗教的关系到底是什么样;我也想知道在一个外国人眼中的中国人的信仰。 首先,让我们先了解一下作者葛兰言: 葛兰言,20世纪法国著名的社会学家和汉学家,1884年2月29日出生于法国东南部Drome省,是法国著名汉学家埃玛纽埃尔·爱德华·沙畹的学生。葛兰言运用社会学理论及分析方法研究中国古代的社会、文化、宗教和礼俗,而且主要致力于中国古代宗教的研究。代表作品:《中国古代的节庆与歌谣》、《中国宗教》、《中国古代舞蹈与传说》、《中国古代之婚姻范畴》、《中国文明》等一系列名著。 在葛兰言之前,西方汉学正统的研究方法是语文学方法,率先起来对这种方法进行纠偏的便是葛兰言。他批评说:“一般旧派的史学家或中国学家,不是仅以考证为能事,就是虽有解释而仍是以主观的心理的意见为主,故貌似科学而实极不正确,极不彻底,故远不如迪尔凯姆所倡的社会学分析法为高明。”因此,他倡导用社会学分析方法来研究中国社会,撰写了《中国古代的节庆与歌谣》、《中国宗教》、《中国古代舞蹈与传说》、《中国古代之婚姻范畴》、《中国文明》等一系列名著,在西方汉学中开创了崭新的社会学派。 其实中国人并不缺乏信仰,只不过它以另一种形式表现——对传统道德的坚信不疑。 值得关注的是他曾在中国留学。1911年,葛兰言博士来到北京留学。两年以后,他回到法国。回国后继其师为高等研究院东方宗教研究所所长,后转任东方学院教授。 接下来,我简要的说一下这本书的内容: 儒释道的本质是什么? 神、鬼、祖先与祈福仪式有怎样的微妙联系? 情歌对唱如何演化成天地信仰? 在这里,读懂沉淀5000年的国民文化 在中国人的心里,从来就没有宗教的地位。 佛道,不过是妄图逃避苦痛时日的借口,以及期望上苍赐福的交易;儒教,毋宁说是现世相处的哲学;而面向祖先的祭供,则除去追忆过往的仪式,剩下的就只有盼望冥世先祖们能够保佑和降福于自己了。 功利性,使中国人的信仰失掉内在的虔诚,也使中国人失掉本心的纯粹。 这本书一共有四章:

论当代中国的思想信仰

论当代中国的思想信仰 论当代中国的思想信仰 文/双木 当代中国人的的物质生活水平是提高了,这大概是不争的事实。但是注意自省的人们总能发现自身信仰的“缺失”,从马加爵事件到药家鑫事件,从三鹿毒奶粉事件到小悦悦事件,而“缺失”正困扰着我们,让我们的灵窒息。且心灵上的痛苦对于自省的人们也不断的证明了这样的一个事实,“人活着,不是单靠食物,乃是靠人脑中的一切话。” 在中国的长达2500余年的封建社会里,中国的思想信仰由儒、释、道三部分组成。其中以儒家为主,释、道辅之。儒家的入世,道家的出世,加上佛家的转世,少年时期十年寒窗,发愤苦读,为的是求取功名,为的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人近中年,在宦海中浮沉,面对残酷的现实,身心疲惫,于是他们深入到人的心灵深处,走进自然,从自然中寻找一条自我拯救的人生道路。晚年人已垂垂老矣,回忆一生罪孽与痛苦,不禁感慨万千,遂入佛门,一心修行,为的是寻求解脱,人死后能到达佛家净土转世。也许是中华这种独特的人文环境因而产生了此种独特文化思想,其并承担了古代中国政治、经济、教育、宗教等各个社会职能。儒、释、道三家共同组成了中国文化和中国思想。 儒就是指得儒家思想,释是指得是佛家思想,道是指得是道家思想。这里面首先就儒家思想,儒家理论就个人来说讲究个体与天下的同一,人生的意义不在于个体的完善而在于平天下。也就是说天下平了个体也就自然的到达了最终目的。就社会群体来说,儒家思想是以宗族生活为基础的,个体的经济生活。所以儒家思想在中国如果概而言之:可以说就是一个“天人合一”的个体伦理与宗族生活的社会伦理相结合的伦理体系。 其次就佛家思想而言。佛教自从汉末陆续从印度传到我国,最终在唐时正式在中国站稳了脚跟,得到了自己的一席之地。中国的佛教自从法华宗乃至禅宗以后,佛学便渐渐“中国化”了。总之佛学在中国渐渐与儒学相互渗透,并转变为“一切诸法,依此心有,以心

探析现代民间信仰的基本特征和社会价值

探析现代民间信仰的基本特征和社会价值 伴随着民俗民间文化的持续复苏和乡村庙宇的大规模重建,民间信仰已成为值得关注的热门话题。民间信仰是一种自发流传的非制度化信仰现象。民间信仰的群体庞大,构成较为复杂,有着广泛的群众性,是党的群众工作必须重视的一个领域。引导民间信仰改革创新,移风易俗,充实时代内涵,释放正能量,支持和鼓励民间信仰参与社会公益慈善事业,积极回报社会,服务社会。本文结合近年来对安徽部分地区的实地调研以及相关课题组对浙江、山东、福建、陕西、四川等省部分地区开展的“民间信仰认知状况”的调研情况,对民间信仰的活动特点和社会作用进行简要分析、讨论。期望引起人们对新形势下民间信仰工作的重视和关注,更好地引导民间信仰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标签:民间信仰民间信仰事务管理传统文化 一、民间信仰的基本特征和价值取向 民间信仰是我国社会的一种重要现象和文化符号。民间信仰与民俗活动紧密结合,以祈福消灾为主要目的,是民间自发流传的一种非制度化信仰现象。民间信仰主要表现以下特点: 一是庞杂性。民间信仰与佛教、道教教义和儒家思想相互交融,在广大乡村有根深蒂固的群众基础和普遍的认同感。民间信仰场所“一庙多神”的现象较为普遍,且与传统文化,民情风俗相互交织,民间信仰的这种特性使我们对它的科学界定和有效管理造成一定难度。 二是普遍性。信仰群众不论地域和文化层次,各地各阶层都有传播,不少内容是属于民族民间传统习俗的延续。 三是功利性。民间信仰与宗教信仰有所不同,民众对民间信仰的理解和祈求是建立在实用基础之上的,关注的焦点着眼于现实的幸福,有极强的世俗性和功利色彩。民众根据自己的现实需要选择神灵,只要认为是“灵验的”“有用的”就供奉,呈现出一神为主,多神并祀的特点。民间信仰还具有地域性色彩和活动的自覺性等特点。调研中发现民间信仰的组织者大多具有丰富的社会经验和应变能力,他们总是能想出很多方法,力求使信仰活动契合当代社会的主流价值体系和话语系统,以应对相关部门的种种限制。民间信仰希望得到社会认可,谋求合法化意愿日趋强烈,这是当代民间信仰的一大特点,这一现代特征也提示我们对其积极引导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综而观之,民间信仰从思想内容上看,其中有佛、道教的信仰色彩,有地域性民俗民间文化的反映,同时还夹杂一定封建迷信成份;从价值取向上看,基本是遵从善恶报应,崇尚忠孝,祈求国泰民安,风调雨顺以及得到神灵护佑。可见,民间信仰更多的是有利于社会和谐的积极因素,但也存在一些消极因素需要逐步消除。

一本读不下去的书——《中国人的信仰》 读后感

[一本读不下去的书——《中国人的信仰》读后感]一本读不下去的书 ——《中国人的信仰》读后感 作者:bubu 主题词有两个,‘中国人’和‘信仰’,一本读不下去的书——《中国人的信仰》读后感。书不是社会科学调查类的记录文字,而是三个作者自己相信并且想要宣扬的东西,加上十七位政协,教授,国学学者,方丈,音乐家,画家等等人士的访谈。居然就算在中国人头上了。我想我只好这里说一句:我不在那之中,我不是属于他们代表的那群中国人。第二个词“信仰”, 我特别的去google了一下,以下是“信仰”两个字在维基百科里的解释,看起来挺靠谱的,所以我把它抄在这里,以弥补此书没有提供的名词解释。如下: “信仰,是指對聖賢的主張、主義、或對神的信服和尊崇、對鬼、妖、魔或天然氣象的恐懼,並把它奉為自己的行為準則。信仰与崇拜经常联系在一起,但是与崇拜还有不同。信仰主要针对“观念”,而崇拜主要针对模某个“个体”,例如上帝、耶稣、太阳、狮子等。信仰与“认知(相信)”不同,一般说认知(相信)一种理论,而不是说信仰一种理论。信仰带有情感体验色彩,特别是体现在宗教信仰上。 信仰是人對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等的選擇和持有。信仰體現著人生價值、人生意義的可靠落實。信仰與所信仰的物件是否客觀存在沒有必然聯繫。宗教並非信仰物件,而是信仰的表現形式,表現形式不可作為信仰物件。” 书的前半部分,第一章“有信仰的生活”,和第二章“中国人的信仰”,使用的是脑白金广告的语言技巧,没有逻辑也不提供分析说明,只用斩钉截铁的话语说出口号式的句子。很多陈述句,使用不同的同义或类似的修饰词,中心词仁爱啊和谐啊被无数次的重复,达到强调的效,读后感《一本读不下去的书——《中国人的信仰》读后感》。因为没有逻辑,看起来很难受,同时因为语言单调重复,中国文字的美感完全缺失。比如人是时间的主人,比如说国家是人,国家是善等等。(我还是喜欢马克思关于国家的定义,那正常多了。) 接下来的一章是“中华文明重光”,很多内容看不懂,也许是专业学术的东西,不是老百姓去看的(虽然在题目上圈了所有的中国人在内,但是写的东西又把俺们普通老百姓排除在外了),从技术层面来说,这些作者如果想要宣扬什么,达到读者的心灵,至少得让人看懂吧。 后面的访谈录,因为是特定的某些人群,不是我们常识理解的普通人,比如占中国人很大比例的平头百姓,头衔里没有学者,没有家,不靠研究这个研究那个谋生(或者安身立命)的人,只一份工作,或者只一亩三分地挣钱糊口养家的人。这些被访谈者所说的,或出于自己的真心感受,或出于冠冕程式理论,比作者们前面写的东西从内容上来说,有意思些,也饱满些,对白的记录没有那么空洞,也没有那么多口号式的语言。访问者有时很有技巧的应和,在应和中套入自己想说的话,向他们自己提倡的说法靠拢,不小心就以为了是被访问者

当代中国民间信仰的历史演变与依存逻辑_张祝平

民间信仰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和深厚的社会基础,在传统农村社区中,民间信仰是普通百姓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由于它带有一定的原始性和随意性,在古代社会,其信仰场所和各种仪式活动经常受到一些地方官员的查禁。近代以来,它又受到来自所谓的“文明社会”人士的攻击,并与来自西方的基督教产生激烈磨擦。现代社会中的民间信仰一直被视为愚昧落后的封建迷信而遭到批判。新中国成立后,在历次破除封建迷信及各种政治运动中,民间信仰不仅失去了存在的经济基础,而且也失去了生存空间。20世纪80年代初以来,伴随着改革的巨大成功和社会的转型,民间信仰出现了复苏,集中表现为乡村庙宇得到复兴,信仰人数有增加的趋势,显示出了顽强的生命力和极大的社会适应性。 一、当代中国民间信仰演变历程回溯 民间信仰作为一种非制度化的“泛化性宗教”①, 其演变轨迹被深深地打上了国家政策的烙印。新中国成立后,宗教政策的波动使民间信仰也经历了一个波动过程,其演变历程大体可分为4个阶段。 (一)民间信仰的初步断裂与艰难延续时期(1949-1966) 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在法理层面上一直倡导宗教信仰自由,保护宗教的合法存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宗教信仰的自由”是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以根本大法的形式对公民宗教权利的基本规定。然而,事实表明,这一时期国家的具体政策对于民间信仰的冲击也是非常深刻的,特别是民间信仰的物质层面受冲击最直接、最严重。1950年开始开展的土地改革以及社会生活方面的移风易俗运动,使祠堂与村庙公田不复存在,寺院的田产锐减。民间信仰组织也同样受到冲击,如村庙管理委员会、香会等都在被取缔之列。在合作化及人民公社运动中,祠堂与 村庙大多被改作他用,有的成为生产队和大队的仓 收稿日期:2009-07-06 基金项目: 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常规课题“民间信仰与欠发达地区农村社区公共生活”(项目编号:09CGSH009YBM)作者简介:张祝平(1975—),男,浙江龙泉人,丽水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华中科技大学兼职研究员,从事宗教和农村社会问题研究。 当代中国民间信仰的历史演变与依存逻辑 张祝平 (华中科技大学中国乡村治理研究中心,湖北武汉430070) 摘要:当代中国的民间信仰经受了被阻挠、查禁,甚至被取缔的命运,伴随着改革的持续推进和社会的转型,民间信仰又有了很大的复苏,显示出顽强的生命力和极大的社会适应性。然而,民间信仰并非国家法定的宗教信仰,其生存状态仍然时常受到挤压,地方政府对其管理也具有较强的随意性,有时还将其视为封建迷信活动予以打击和取缔。在这种社会政策环境下,民间信仰继续获得较快的发展与较大的生存空间,这与社会经济制度的变迁、农村民众的精神需求以及民间精英分子积极寻求民间信仰发展的合法性有关。 关键词:民间信仰;当代演变;生存逻辑;合法性中图分类号:C 912;B 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60X (2009)06-0024-06 第26卷第6期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Vol.26No.62009年11月Journal of Shenzhen University (Humanities &Social Sciences) Nov .2009

传统节日与民间信仰完整版

§谈谈你对中国民间信仰的认识 民间信仰是指民众自发地对具有超自然力的精神体的信奉与尊重。它包括原始宗教在民间的传承、人为宗教在民间的渗透、民间普遍的俗信以及一般的民众迷信。 民间信仰是一种产生于原始社会,历经漫长岁月的传承、发展、演变并延续至今的文化现象,它是一种与人为宗教既相似又有根本区别的存在 【民间信仰的特征】 ①自发性:民间信仰是在民众中自发产生、自然传承的民俗事象。 ②多元性:民间信仰在民间自发产生、口口相传,经过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传承,也必然发生较大变 化。如在闽南浙江等东南地区人们信奉妈祖,在四川的青城山人们信奉太上老君,在四川的峨眉山人们信奉佛祖等等。& ③世俗性:民间信仰注重实际的功利。如渔民信奉妈祖是为了祈求出海平安,祈求健康幸福。人们推 崇关羽是为了求得财运滚滚等等。& ④与上层信仰的脱节:比如民众信佛,却不会去读《涅槃经》、《楞伽经》这样深奥的经书,而是很普 通的《心经》、《金刚经》等等,有的甚至连佛经也不读,仅仅是家里摆着佛龛,知道些“因果报应” “有求必应”的基本观念。可见民间信仰与上层信仰完全存在于两个世界。& ⑤互相融合的信仰:像清朝的雍正就认为:“佛教治心,道教治身,儒家治世”。而在民间,对宗教更是 不加区分,在很多民俗画中经常会出现三教合一的众神像。& ⑥信仰的基础是伦理道德: 通过认识以上观点,我们能更了解民间信仰产生的基础以及在民间的具体表现形式,由此也可以看出民间信仰是有其存在的合理依据和社会基础的,它适应当时社会民众的信仰心理与社会环境,是应该得到理解和尊重的。同时我们会发现一些民间信仰的特点延续了下来,并深深影响着现在的我们。 【民间信仰有其存在的优点】 1)民间信仰满足人们的信仰需要,给人以精神寄托和慰藉。 2)民间信仰对自然的敬畏和神圣感,有助于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明君商汤则有“网开三面”之德。 3)民间信仰使各大宗教相互融合,共同发展,是凝聚社会的精神力量。像清朝的雍正就认为:“佛教治 心,道教治身,儒家治世”。

古代中国人到底信仰什么

古代中国人到底信仰什么? 很多人一直相信一个错误观点:古代绝大多数中国人都是没有真正的宗教信仰的。这一观点广为流传,甚至成了中国人自古以来就是唯物主义者、坚持无神论等等荒谬错误的理论的依据。其实,宗教作为人类社会意识形态的主流是历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状态。阿拉伯帝国在伊斯兰教的影响下成为世界文明的中心,中世纪欧洲在天主教会的压迫下停滞不前,古印度人在印度教的愚弄下遭到种姓制度的重压,俄罗斯的建国与东正教形成过程密不可分,而美洲则因为宗教而每年杀死数万人祭祀,所有城市都以宗教建筑为中心。中国人也是人,也生活在地球上,也是一张嘴巴两个眼睛,怎么可能“举世皆浊我独清”呢? 那么,中国人信仰佛教吗?答案是完全否定的。范文澜曾经指出,中国古人对佛的看法,其实就是将所谓的佛看做是一个最大的贪污犯。他们给寺院捐钱,供养不劳而获的僧尼,乃至装修佛像,四处烧香,无非是想要祈祷自己得到庇护,或是洗清罪孽、得到好处如升官发财等,要么就是为别人祈福,其实质是等价交换(在拜佛的人看来),而真正懂佛教教义、核心思想的人有几个呢?引用蔡美彪先生的话说,除了老和尚老尼姑和老居士们之外,大部分人连大乘小乘都分不清,所以无所谓信仰佛教。 道教是中国本土宗教,由神仙家、方士和古代巫教混合发展而来。那么,中国人信仰道教么?对不起,可以说是基本不信的。中国人对于道教的态度,其实与对待佛教差不多,真正懂得道教思想的人也是少数。不过道教由于常常被当做“皇权天授”的依据,所以多次被定为国教。但是这只是统治者加强统治,收买民心的手段,其实这与伊斯兰教、天主教的“国教”地位是截然不同的。每个穆斯林都能背诵《古兰经》(这是真的,否则每天祈祷都做不了),中世纪基督徒虽然不用背经(拉丁文实在没几个人会用),但必须按时上教堂做弥撒。而道教这个“国教”既不要求每个人都会背道经,也不要求各个都去道观搞活动,只是上层阶级信仰的东西(未必真信),所以也谈不上是中国人的信仰。 儒家呢?儒学意识形态确实是中国古代根深蒂固的基本意识形态。但是,我们要知道,儒学绝不是宗教。宗教的基本前提,一是有独立思想体系,二是要崇拜神灵。可惜孔老二是“子不语怪力乱神”的。所以儒学没有算作宗教的基本条件,只是意识形态,不是宗教信仰。 伊斯兰教在唐朝中期传入中国,大受欢迎。据说光广州的穆斯林就有20万之多。可惜不幸的是在唐武宗灭佛时,伊斯兰教也连带受到冲击,而接下来的五代十国战乱、以及宋朝时理学的出现导致中国社会意识形态的僵化,使得伊斯兰教未能成为中国主流信仰。

当代中国人宗教信仰调查

当代中国人宗教信仰调查 “当代中国人宗教信仰”调查,这个从属于童世骏教授主持的“当代中国人精神生活调查”课题的项目,做起来非常棘手。 在转型时期的当代中国社会,宗教信仰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有着与过去相比怎样的影响?调查的难度超乎想象。 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刘仲宇教授是这个调查项目的主要撰稿人,梳理过相关的全部数据。他说:“宗教信仰仍是当代中国人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一个社会产生的影响,是不容忽视和回避的。” 对于这个差不多是近几十年来首次正面涉足宗教信仰这一敏感领域的社会调查,年近半百的童世骏教授、几十位知名学者以及数百名一线调查员,明知是个吃力不讨好的困难事,却仍然投入大量精力,耗时整整三年。 宗教需要在增长 对大多数人来说,宗教信仰很神秘。而以此类推,拥有宗教信仰的人似乎也很神秘。周恩来总理曾说过,“中国的宗教徒有几千万,如果加上在家里信教而不到寺庙去的就更多,差不多有一亿了。” 而现在的情况呢? 童世骏教授告诉《瞭望东方周刊》,根据课题组在2005年暑期实施的调查,在年龄为16周岁以上的中国人里,具有宗教信仰的人数为31.4%。如果按照目前的人口比例来推算,中国具有宗教信仰的人口约3亿。这一数字大大高于以往常说的“约一亿多人信教”。 课题组不光调查了“量”,还考据了‘质’。从调查结果来看,天主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和道教的信众占到总数的67.4%,占到了绝对多数,信仰世界上其他宗教的占6%。也就是说,信仰宗教者中,信仰经过合法登记并且有全国性合法组织的五大宗教的是绝大多数,他们构成了当代中国宗教徒的主体, 调查还求证了中国存在着一种非常“特殊”的宗教徒。他们信奉“民间俗神”和信仰“祖先保佑”,其人数高达26.6%。这恐怕是中国宗教独一无二的现象,学术界将之归为民间信仰,也是中国传统信仰的重要组成部分。 “当代中国人中信仰宗教者绝对数量以及在人口中比例的增长,说明宗教本身在民众精神生活中所占的比重有所增高。同时,从中国社会的实际情形看,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就有一个宗教复苏的阶段。到了20世纪末,中国宗教的复苏转到正常的发展。当时便有人断言:宗教的发展已是一个事实。到这时起,可以说,人们的宗教需要开始得到越来越正常的表述。”刘仲宇教授对《瞭望东方周刊》说。 刘教授还特别指出,在进入本世纪后。宗教的发展似乎有加速的趋势。

关于中国人的信仰调查报告

目录 1、调查目的 (1) 2、调查对象 (1) 3、调查形式 (1) 4、调查内容简介 (1) 5、调查过程 (1) 6、调查题目及分析 (2) 7、调查采访笔记 (7) 8、调查总结与思考 (11) 附录1:调查问卷 (12) 附录2:调查问卷原始数据 (14) 附录3:人工分配情况 (14) 附录4:调查感想 (14)

关于中国人的信仰的调查报告 一、调查目的 信仰是人类特有的心理现象,是指人们对一定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的信奉和遵循,是统摄其它一切意识形式的最高意识形态。我们正处在由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轨时期,经济与社会基础的变更必然会影响到处于转型期人们的心理。而当代中国人也是受到了中西文化冲突交融很深的影响。为了掌握中国人的信仰状况,,我们进行了本次调查。 二、调查对象 不同年龄阶段、从事不同职业的中国人 在这次调查中我们涉及到的有: 1、不同的年龄:90后、80后、70后、60后、50后等; 2、不同的职业:退休职工、市机关、工人、学生、司机、教师、待业者、打工者、银行职员、保安、医生、中教局、清洁工、新闻工作者、出纳、推销员、生意人、邮局职员、公务员、农民工、农民等 三、调查形式 问卷与采访两种形式相结合。(发放问卷50份,回收有效问卷 45份)四、调查内容简介 本次调查主要就中国人对信仰的认识程度、自身的信仰及中国人普遍信仰状况进行的。 五、调查过程 首先,出于对人力资源合理利用的考虑,我们在调查小组内进行了详细的划分。先由小组成员共同讨论将题目进行合理筛选、整合,经过修改核对形成最终的问卷调查;接着,我们小组统一协调时间并确定具体地点进行调查,进行采访及问卷的发放与回收。 (因为考虑到要面向从事不同职业以及不同年龄的人调查,我们最终决定在

中国传统社会民间信仰之考察

DOI:10.16346/https://www.doczj.com/doc/ce8622706.html, ki.37-1101/c.2010.04.016 文 史 哲JOURNAL OF LITERATURE,HISTORY AND PHILOSOPHY ) 2010年第4期(总第319期)No.4,2010(Serial No.319 Array 中国传统社会民间信仰之考察 路 遥 摘 要:中国民间信仰历史悠久,对这一概念的界定有必要从其产生和发展的土壤———中国传统社会中予以考察。中国传统社会早期并无独立的宗教。印度佛教传入中国后,在其中国化与民间化的过程 中,为民间信仰提供了新的神灵崇奉和仪式行为,提高了民间信仰的层次。对传统社会“正祀”、“淫祀”与 民间信仰的复杂关系,应从其动态流变去探究。西方基督教传入中国后,将中国传统的佛道教与民间信仰 斥为“迷信”,由此引发了中西不同宗教信仰的激烈博弈,这也恰恰展现了中国民间信仰富有强固的生命力 和民族的凝聚力。对中国传统社会民间信仰进行客观考察,有助于民间信仰之学科性研究向纵深发展。 关键词:传统社会;民间信仰;宗教;迷信 何谓“民间信仰”?它能否被称为宗教?这是在民间信仰研究领域中最受争议的问题。首先,“民间信仰”一词并非普遍流行于东西方。在西方欧美国家多以Po pular Religion或Fo lk Relig ion 称之,在东方也只盛行于日本和中国大陆,而在港澳台多不用此词。有研究者指出:在台湾除了佛教与基督教之外,“大多数宫庙皆以道教自居,不明白什么叫民间信仰”,“民间信仰实际上是学术界定义下的概念……不仅官方不承认`民间信仰'是宗教,连民众在认知上也是混沌的”①。这是颇有代表性的观点。对中国民间信仰究竟如何界定,这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笔者认为应与时空相联系,即在不同历史条件下其内涵并不完全一样,若硬设一固定框架去套析,则往往会陷于困境。这就是民间信仰概念难于清晰界定的极为重要原因,而这一点恰少有人详予述及。这里首先还得从学科性研究谈起。 一、中国民间信仰之学科性探索始于西方人类学与社会学 1.高延(De Groot)的研究 当前不少论著都认为对中国民间信仰较早进行学科性研究而具有代表性的,当首推荷兰的J.J. M de Groo t(1854-1919),继而是法国的M arcel Grane t(1884-1940)②。J.J.M de Groo t取中文名为“高延”,人或译之为“高罗特”③。他是荷兰人类学者,1880-1883年为荷印政府担当汉语翻译,住居荷属东印度群岛之西婆罗洲首府———坤甸,那里的主要居民是华人移民。他在荷印公司支持下开始着力研究中国的社会制度和风俗习惯,于1888至1890年间居留中国,在福建省东南部特别是在厦门及其周边地区专门从事人类学研究。他同当地平民、和尚、道士、农夫一起生活过,收集过各种   作者简介:路遥,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山东济南250100)。 基金项目:本文受到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攻关课题“民间信仰与中国社会研究”(04JZD00030)的支持。 ① 郑志明:《关于“民间信仰”、“民间宗教”与“新兴宗教”之我见》,《文史哲》2006年第1期。 ② 参见刘永华:《“民间”何在———从弗里德曼谈到中国宗教研究的一个方法论问题》,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编:《“民间”何在, 谁之“信仰”》,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1-9页。 ③ [荷]包乐史(Leonard Blus se):《中荷交往史(1601-1999)》,庄国土、程绍刚译,阿姆斯特丹:荷兰路口店出版社,1999年,第132页。

浅析中国人信仰缺失的原因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题目:浅析中国人信仰缺失的原因姓名: 院系: 专业班级: 学号: 联系方式: 任课教师:

浅谈中国人信仰缺失的原因 [前言]本学期有幸学习臧豪杰老师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课程,感觉很高兴,也觉得收获了很多,这堂课老师思想开阔,内容充实,也是我喜欢的一门课,臧老师老师在课上提到,中国人的信仰缺失问题,我也深有同感,于是对此问题深入剖析了原因,以下是正文: [正文]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历史以及深厚文化底蕴的国家。随着近30多年的改革开放,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中国经济飞速发展,GDP已经一跃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大国。但光鲜亮丽的背后却付出了惨痛的代价。在当今物质极度丰富的中国,人们却并不快乐,幸福度也很低,心灵上没有一个落脚点。一系列食品安全问题出来以后,人们开始迷惘慌乱了,对社会的信任感也大大降低。现如今的中国人正经历着信仰严重缺失的时代,精神、道德开始迷失,找不到归宿了。对于中国信仰缺失,当前最急需解决的是找出缺失信仰的根源。就中国人自身而言,非常独特的宗教信仰特点,然而这种宗教信仰特点其实是一把双刃剑,可以创造辉煌,亦可导致毁灭。 1.首先,中国宗教的人文化和世俗化。 与西方基督教、伊斯兰教所重视彼岸世界的情况以及个人心灵的解脱截然不同,中国宗教向来有浓厚现实性。人们崇拜神灵,不是为精神解脱,而是求请神灵帮助解决民生问题,消灾免祸,治病驱邪,人丁兴旺,五谷丰登,功利性很强然而正是由于中国人信仰的人本化和世俗化导致了当今的国民信仰缺失。中国人在对待宗教信仰的态度上体现的是对现世的热爱,看中人世间的快乐,具有人本价值尺度。正是这个特点使得中国人的信仰具备了时效性和被检验性。对于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道教,正如鲁迅所说“中国的根底全在道教”,是最能反映中国传统文化特点的。道教教义说“长生不老,得道成仙”。暂且撇开后半句不说,就”长生不老”而言,生、老、病、死是人一生不可避免的,所以根本就不存在“长生不老”。这就使中国人开始怀疑自己的信仰是否真的对自己有好处,以致很容易放弃这个信仰。因为中国人的信仰是极具功利性的,惟灵则信,在不能实现自己的愿望(无论这些愿望是不是可实现)时,就会被淘汰,淹没在历史长河里。 2. 经济转型对人们价值观的影响 目前中国正处在转型时期,转型的外部环境也对信仰的缺失造成了很大的影响。首先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引发的价值观矛盾。改革开放以前,人们不管是在思想上、心理上还是行为上,都是有依赖性的。相信毛主席就是真理,依赖计划经济体制能让大家有饭吃有水喝,很少有自己独立的创新思想。比如

论中国当代青年信仰

论中国当代青年信仰 许立宇 201341310242 电气2班 内容摘要:中国当代青年对信仰概念模糊,大部分的人缺乏信仰。中国从抗日建国时期起,便不乏有人才辈出的有理想,有信仰追求的的青年。如今时代变迁,对民族信仰也越来越被埋没。当代大学生迷茫混沌,缺乏个人信仰。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逐渐融入国际社会并且发挥巨大作用的同时,伴随而来的是政治体制和法制的不健全日益凸现出来,中国当代青年应当从各个方面提高信仰,要本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民族本我心态,对待社会,对待人生。只有这样,中华名族才有希望,只有这样,伟大祖国的未来,才有指望。 关键字:信仰民族教育青年 (一)何为信仰--信仰是人对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等的选择和持有。 什么是信仰呢?从广义的定义上来说:信仰,是指对圣贤的主张、主义、或对神的信服和尊崇、对鬼、妖、魔或天然气象的恐惧,并把它奉为自己的行为准则。信仰与崇拜经常联系在一起,但是与崇拜还有不同。概括地说,信仰是人对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等的选择和持有。 从定义上可以看到,信仰很明显不局限于宗教。他还可以包括中国古代信奉玉皇大帝,西方人信奉的上帝。还有中国古代的诸子百家的思想,甚至那些鬼神论,奇门遁甲术都可以算做信仰。国外的什么黑格尔哲学,马列主义等也都算得是一种信仰。 (二)中国当代青年是否有信仰?如果有,又是什么信仰? 从个人的角度来说,我们当代人的信仰太多了:有为国争光,为民请民的;有自私自利,唯我独尊的;努力奋斗,追求人生价值的;还有娱乐至死,游戏人间的。正所谓“人上一百,各种各色”,当代社会俨然一个五光十色的大杂烩。从单个人的层面来讲,这种现状是历史进步的必然,是社会进步的体现,是个性解放的一种外观表露,也符合多元文化的精神内涵。 然而,站在整个中华民族的立场上说,这是一个需要深思的现状。无论为国争光,为民请民的,还是努力奋斗,追求人生价值的,我们都称之为大英雄。这类人对社会的发展,对时代的进步,都是有益的。无论是自私自利,唯我独尊的,还是娱乐至死,游戏人间的。我们称之为小人物。这类人对时代的发展是不利的,甚至会成为一个民族衰亡的隐患。 大英雄和小人物都是有信仰的,他们的信仰都会带有鲜明的个性色彩。不同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