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文言文两则预习资料

文言文两则预习资料

文言文两则预习资料
文言文两则预习资料

1.文言文两则

第一则:学弈

原文:弈(1)秋(2),通国(3)之(4)善(5)弈者也。使(6)弈秋诲(7)二人弈,其(8)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9)听(10);一人虽听之(11),一心以为(12)有鸿鹄(13)将至(15),思(16)援(14)弓缴(zhu ó)(17)而射之(18)。虽与之俱学(19),弗若之矣(20)。为是其智弗(24)若与?曰(21):非然也(22)。

(选自《孟子·告子》)

词语理解及译文

理解:1.弈:下围棋。

2.秋,人名,因他善于下棋,所以称为弈秋。

3.通国:全国。

4.之:的。

5.善:善于,擅长做…...的人。

6.使:让。

7.诲:教导。

8.其:其中。

9.惟弈秋之为听:只听(只单独听)弈秋(的教导)。

10.之为:语气助词,无意义。

11.虽听之:虽然在听讲。之:指弈秋的教导。

12.以为:认为,觉得。

13.鸿鹄:天鹅。

14.援:引,拉。

15.将至:将要到来。

16.思:幻想。

17.弓缴:弓箭。.缴:古时指带有丝绳的箭。

18之:代词,代“那个专心致志的人”

19.虽与之俱学:虽然这个人和那个专心致志的人在一起学习。俱,一起

20.弗若之矣:不如前者。.矣:了.弗:不。

21.曰:说。

22.然:这样

23.非然也:不是这样的。

24.俱:一起

译文:弈秋是全国棋艺最好的人。有两个人请他教他们下棋,其中一个人专心致志,只听弈秋的教导;而另一个人虽然在听着,可是他心里总以为有天鹅要飞过来,想拿弓箭去射它。这样虽然他同前一个人一起学习,却学得不如前一个。能说这是因为他的聪明才智不如前一个人吗?并不是这样的。

启示:学习应专心致志,不得三心二意。

第二则:两小儿辩日

原文:孔子东游(2),见(3)两小儿辩斗(4),问其(5)故(6)。

一儿曰:“我以(7)日始(8)出时去(9)人近,而日中(10)时远也。”

一儿以日初(11)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12),及(13)日中则(14)如盘盂(15),此不为(16)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17),及其日中如探汤(18),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19)也。

两小儿笑(20)曰:“孰为汝多知乎?(21)”

词语理解及译文

理解:(1)选自《列子〃汤问》。原文共十三章,这是第七章。《列子》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由列御寇编写。

(2)东游:到东方游学。

(3)见:看见。

(4)辩斗:辩论,争论。

(5)其:代词,两小儿。

(6)故:缘故,原因。

(7)以:以为,认为。

(8)始:刚刚,才。

(9)去:距离。

(10)日中:正午。

(11)初:刚刚。

(12)盖:车篷,古时车上的篷盖,像雨伞一样,呈圆形。

(13)及:到,至。

(14)则:就。

(15)盘盂(yú):古代盛放食物的器皿。圆者为盘,方者为盂。

盂:一种装酒的敞口器具。

(16)为:是。

(17)沧沧凉凉:清凉,略带寒意。沧沧:寒冷的意思。

(18)探汤:把手伸进热水里。汤,热水,在文中的意思是天气很热。

(19)决:裁决,判断。

(20)笑:嘲笑,讥讽。

(21)孰(shú)为汝(rǔ)多知(zhì)乎?:谁说你知识渊博呢?孰,谁。为,通“谓”,说,认为。汝,你。知,通“智”,智慧。

(22)问:询问。

译文:孔子到东方游学,遇见两个小孩争辩,询问他们争辩的原因。

一个小孩子说:“我认为太阳刚升起时距离人近,而到中午的时候距离人远。”

另一个小孩子则认为太阳刚升起的时候距离人远,而到中午的时候距离人近。

一个小孩子说:“太阳刚升起像一个车盖,到正午就像一个盘盂,这不是远

小近大吗?”

另一个小孩子说:“太阳刚升起清清凉凉,到中午像手伸进热水里一样热,这不是近热远凉吗?”

孔子不能判定(是否)。

两个孩子笑着说:“谁说你见多识广呢?”

启示:反映出我国古代人们对自然现象的探求和独立思考、大胆质疑、追求真知的可贵精神,同时也说明了世间有着无穷无尽的知识,再博学的人也会有所不知。因而,学无止境。

《文言文两则》教案:学奕、两小儿辩日

《文言文两则》教案:学奕、两小儿辩日 1、文言文两则 学奕 学习目标: 1、能正确朗读、译讲并背诵课文。 2、能联系实际说说学习课文的体会,并能从课文中体会到学习必须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 教学过程: 一、板题示标: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文言文两则中的第一篇《学弈》,请看本节课的学习目标。(齐读) 二、初读课文: 师:在学习课文之前呢,老师给大家请来了一位新老师,他能帮我们把字音读准确,句子读流利(拿出录音机)。请大家手捧课本,身子坐端正,认真听录音,两分钟后,我们比一比谁也能成为小老师。 1.生认真听录音。 2.生自由读课文(要求:字音读准确,句子读流利,还要比一比谁的坐姿最端正。) 3.指名轮读课文(如有问题停下来,指名纠错。) 4.师板书易错字。 5.生齐读易错字。

师:大家真了不起,这么难读的文言文都读得这么棒,那老师还要考一考你们,看看能不能完成下面的自学指导。 三、出示自学指导: 师:请同学们逐字逐句地看书,利用工具书或者结合课下注释练习译讲。遇到不会的地方用——标出,可问同学,也可以问老师,5分钟后比谁译讲得好! 1.生开始自学,师巡视了解学生自学情况。 2.同桌讨论刚才不理解的地方。 3.指名说不理解的地方(同桌都解决不了的疑难)——指名解疑(如果都回答不出来,由老师解疑原因并板书答案) 师:给大家2分钟的时间巩固刚才学的知识,两分钟后来迎接老师的检测。 四、比赛译讲: 题解:弈:围棋,下围棋。学奕:学下围棋。 1、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弈秋是全国最会下棋的人。 2、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让他教两个人下棋,其中一人一心一意只听弈秋的教导;另一个人即使在听,心里却想着天上有天鹅飞过,拿弓箭去射它。 3、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即使两个人在一起学习,成绩却不如第一个人。

文言文中意动用法、使动用法和为动用法

文言文中意动用法、使动用法和为动用法 一、意动用法: 所谓意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以之为何”的意思,即认为宾语怎样或把宾语当作怎样。一般可译为“认为……”“以……为……”等。 意动用法只限于形容词和名词的活用,动词本身没有意动用法。 1、名词的意动用法:名词用作意动,是把它后面的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看做 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 例1: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伤仲永》) 宾客:本为名词,这里活用为意动词。“宾客其父”是动宾结构,意为“以其父为宾客”。 例2:父利其然也。(《伤仲永》) 利:是名词活用作意动词。“利其然”即“以其然为利”(把这种情况视为有利可图)。 2、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形容词用作意动,是主观上认为后面的宾语所代表的人 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代表的性质或状态。 例1:渔人甚异之。(《桃花源记》) 异:原为形容词,这里用作意动词。“异之”,即“以之为异”(认为这件事奇怪) 例2: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伤仲永》) 奇:原为形容词,这里用作意动词。“奇之”,即“以之为奇”(认为他才能非凡) 二、使动用法: 所谓使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使之怎么样”的意思,即此时谓语动词表示的动作不是主语发出的,而是由宾语发出的。实际上,它是以动宾的结构方式表达了兼语式的内容。 使动用法中的谓语动词,有的是由名词、形容词活用来的。由于原来的词类不同,活用作使动之后,它们所表示的语法意义也不完全相同。 1、动词使动用法:动词和它的宾语不是一般的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而是使宾 语所代表的人或事产生这个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行为。 例1:行仁义而怀西戎,遂王天下。(《五蠹》) 怀:使……归顺。 例2:直可惊天地,泣鬼神。(《〈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惊:使……震惊。泣:使……悲泣。 例3:操军方连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赤壁之战》) 走:使操军逃跑。 2、名词使动用法:名词用作使动词,是指这个名词带了宾语,并且使宾语所代 表的人或事物变成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翻译时要采 用兼语式的形式。 例1:文王以百里之壤而臣诸侯。(《毛遂自荐》) 臣:使……称臣。 例2: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鸿门宴》)

1文言文两则

1、文言文两则 (一)默写《学弈》 1、《学弈》选自,作者,他是我国古代的、,他继承和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是孔子之后儒家的主要代表人物,被尊为 “”。本文通过的事,说明了学习必须,绝不可的道理。 2、按要求填空。 “诲”字是结构,共有画,第五笔的笔画名称是;用部首查字法,应查部;用音序查字法,应先查大写,再查音 节。 3、在括号里写出加点字的意思。 之:通国之善弈者也()其:其一人专心致志()一人虽听之()为是其智弗若与() 虽与之俱学() 4、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1)使弈秋诲二人弈。 (2)思援弓缴而射之。 5、“难道说他的智力不如人吗?”这句话是句,将它改为陈述句: 6、同是学下棋,为什么两人的学习效果不一样? 7、课文里两个跟弈秋学下棋的人,表现有什么不同?课文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道理?联系实际,学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体会? (二)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一儿曰: 一儿 一儿曰: 一儿曰: 孔子不能决也。两小儿笑曰: 1、《两小儿辩日》选自一书,编者是时期国人, 名叫。通过这个故事说明了认识自然,探究客观真理,要,而两小儿的值得我们学习。

2、联系课文,解释带点字词的意思。 (1)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辩斗:故: (2)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以:去:日中: (3)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曰:孰:汝: 4、联系课文,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1)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2)及其日中如探汤。 5、联系课文,回答问题。 (1)两个小孩争论的是什么问题?为什么争论不休? (2)作为当时很有学问的孔子能回答这个问题吗?他是怎样做的? (3)这个故事告诉了我们什么? 一、我能根据拼音写出正确的字词。 hóng hú jiáo huì xué yì pán yú()()()()cāng liáng tàn tāng zhuān xīn zhì zhì biàn lùn ()()()() 二、我是火眼金睛,我能辨字组词。 惟()援()激() 谁()缓()缴() 决()熟()探() 诀()孰()深()

《文言文两则》教材分析

《文言文两则》教材分析 一、教材解读: 1.课文简说。 这两篇文言文的内容都是中国古代故事,内容和道理比较适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文中所蕴涵的古人的思想能给学生以积极的引导。 《学弈》选自《孟子·告子》。文章先写弈秋是全国最善于下围棋的人,接着写弈秋教两个学习态度不同的人下棋,学习效果也截然不同,最后写这两个人学习结果不同,并不是因为智力上有多大差别。通过这件事,说明了学习应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 《两小儿辩日》选自《列子·汤问》。讲述了孔子路遇两个小孩在争论,一个认为太阳在早晨离人近,一个认为太阳在中午离人近,为此,双方各持一端,争执不下,就连孔子这样博学的人也无法裁决,被两个小孩笑话。故事体现了两小儿善于观察、说话有理有据和孔子实事求是的态度。 选编文言文的目的是让学生初步感知文言文的语言特点,了解古人的思想情感,并为初中学习文言文打点基础。教师在教学时,要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字词句的大概意思,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引导学生明白文中所讲的道理,并受到一些启发。 文言文与现代文相比,在词语、句式等方面差别较大,能否正确地断句,流利地朗读,是首先遇到的困难,要把指导学生朗读和背诵作为本课教学的重点。从理解课文方面看,课文所写的事情和其中蕴含的道理并不难理解,难点在于让学生参考注释读懂每句话的意思。只有句子的意思弄懂了,才能正确地断词断句,把句子读通顺。所以要把弄明白每句话的意思作为教学的难点来突破。 2.词句解析。 (1)对句子的理解。 ①思援弓缴而射之 这一句是写后一个人学弈时的表现,他虽然看上去在听弈秋教导,心里却在想拉弓箭射天鹅。用对比的方法进行叙述,使结论水到渠成,具有说服力。

14.文言文二则 优秀教案

14 《文言文二则》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会写4个生字,认识多音字“将”。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结合注释理解句子,疏通全文,了解故事内容。能从课文中体会所蕴含的道理。 4.体会并学习用具体事例说明观点的方法。 【教学重点】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结合注释理解句子,疏通全文,了解故事内容。能从课文中体会所蕴含的道理。 【教学难点】 体会并学习用具体事例说明观点的方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1.谈话引入:想一想,我们学过哪些寓言故事? 《刻舟求剑》《郑人买履》《叶公好龙》《东施效颦》 古人写的文章,我们叫做文言文,也叫古文。我们今天将要学习的《学弈》也是一篇古文。 2.走近作者:孟子(公元前372 -公元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现在的山东邹城东南)人。我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是孔子以后的儒学大师,被尊称为“亚圣”。后世将他与孔子合称为“孔孟”。 二、出示学习目标 1.会写3个生字,认识多音字“将”。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重点) 3.结合注释理解句子,疏通全文,了解故事内容。能从课文中体会所蕴含的道理。(重点) 4.体会并学习用具体事例说明观点的方法。(难点) 三、初读感知 1.听范读,边听边画出文中的生字,注意生字的读音。 2.自读提示: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3.出示多音字,指导学生识字多音字。 4.理解词语。 5.检查自读情况:指名读课文,同学互评:字音是否正确,句子是否通顺。 6.再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写了什么? 示例:《学弈》记叙了两个跟弈秋学下棋的人,一个专心致志,一个三心二意,结果后一个不专心听的人不如前一个人学得好。 7.出示会写字,组内合作识字,观察书写要点。教师指导重点字的写法: 援:右边是“爰”,不要写成“爱”。 俱:“具”下框窄长,里边是三短横,都靠左边,下边一横要长,撇和点要外展。 弗:“弓”扁宽,上横要短,最下横要长,左边是竖撇,右竖要长。 四、品读释疑 1.指导朗读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2.翻译 弈秋是全国最善于下棋的人。让他教两个人下棋,其中一个人专心致志,只听弈秋的教导;

高中文言文使动、意动、为动用法详细例释

高中文言文使动、意动、为动用法详细例释高中文言文使动、意动、为动用法例释 掌握使动用法对学习文言文帮助很大。文言文的使动用法有三种形式,分别为动词、形容词和名词的使动用法。 动词的使动用法 一、概念认识 例1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生庄公及共叔段。庄公寤生,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郑伯克段于鄢》) 引文中加下划线的“惊”字是典型的动词使动用法。句中“吃惊”的不是庄公,而是姜氏,是难产而生的庄公“使(她的母亲姜氏)吃惊”。 为什么这么说?从上下文意来看,姜氏从此之后就不喜欢庄公,其原因就是庄公出生的时候是脚先出来,这种“逆生”就是难产,很容易导致母婴的死亡,因而,姜氏的“吃惊”就是很自然的。另外,刚出生的婴儿没有意识,不可能对生养自己的母亲表示“吃惊”。所以说,“惊”这一动作行为的发出者只能是宾语姜氏。 例2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苏轼《赤壁赋》) 此句中的“舞”、“泣”这一动作的施行者分别是“潜蛟”和“嫠妇”,而使他们“舞”、“泣”的则是“余音”。 从以上例子的分析来看,我们可以获得这样的认识 1.所谓动词的使动用法,就是当某个动词充当句子谓语的时候,句子的主语并不是这个谓语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行为的施行者,也就是说,充当谓语的动词的动作行为不是主语发出的,而是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施行的这个动作。 2.解释这个动词时,应该在前面加“使”,成为“使(让)+ 宾+ 动词”的格式。 例3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贾谊《过秦论》) 秦族不会主动灭亡自己,而是山东豪俊“并起”的外部原因使自己灭亡了。 所以,判断一个动词是否是使动用法的方法之一,就是看这个动词的动作行为是不是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发出的。 二、形式特征 1.不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 动词的语法特征是能带宾语,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动词都带宾语。能带宾语的动词称之为及物动词,不能带宾语的动词称之为不及物动词。 比如,醒、徘徊、合作、觉悟、休息、前进、竞赛、冲突、灭亡等动词就不能带宾语。 在古汉语里,动词的使动用法通常就是指不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换言之,古汉语里,不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最多见。不及物动词本来不带宾语,当它们以使动用法出现在句中时,也就带上了宾语。 例4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苏洵《六国论》) 例句中的“却”是不及物动词,后面带了指代“秦”的宾语“之”,“却”就是使动用法,解释为“使(之)退却”。 所以,判断一个动词是否是使动用法的方法之二,就是看句中的作谓语的动词是不是后面带宾语的不及物动词。如果是,就可以尝试从使动用法的角度去理解。 下列句中加下划词都是不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 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郑伯克段于鄢》)

1 文言文两则 作业本答案

1 文言文两则 一、给带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打上“√”。 1、孰.(shú√ shǔ)为汝.(rǔ√ nǚ)多知乎 2、为是其智.(zhīzhì√)弗若与 二、给带点字选择正确的解释,将序号填在括号里。 “之”在不同的语言环境里的不同含义: ①助词,相当于“的”;②代词,代指某人或某事;③动词,表示“去、往”的意思。 1、奕秋,通国之.善弈者也。(①) 2、一人虽听之.(②) 3、思援弓缴而射之.(②) 4、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②) 5、送孟浩然之.广陵(③) 三、品读课文,完成练习。 (一)学弈 弈秋,通国 ..(全国)之善.(擅长)弈.(下棋)者也。使弈秋诲.(教导)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拉)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一起)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1、解释文中带点字、词的意思,并写在相应的括号里。 2、课文记叙了两个人跟奕秋学下围棋,一人专心致志,一人三心二意,结果后一个人的棋艺比不上前一个人。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学习、做事都要一心一意,不能三心二意的道理。 3、联系课文,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是因为他(后一个人)的智力不如前一个人吗?我说:不是这样的。 (二)两小儿辩日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原因)。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热水),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判断)也。 两小儿笑曰:“孰.(谁)为汝多知乎?” 1、解释文中带点字、词的意思,并写在相应的括号里。 2、联系课文,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①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小儿认为太阳刚刚出来时距离我们远,而到了中午时分距离我们近。 ②孰为汝多知乎? 还以为你比我们多知道一些东西呢? 3、从文中“孔子不能决也”一句可见所辩问题的复杂性。他们探索自然现象时采用的方法是观察—结论。 在辩论过程中,两小儿表现得都很在理、坚决。孔子对待这个问题则表现出了不能决断的态度。 4、写出两句你所知道的孔子的名言。 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②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四、小练笔。 从课文中选择你感触最深的一则故事,联系自己的学习、生活实际,把你的感受写下来。 《学弈》这篇古文给我的感触最深,它告诉我们——做什么事都要专心致志,不能三心二意。

六年级下册《文言文两则》教案

1.文言文两则 一、教材及作者简析 《学弈》选自《孟子·告子》,通过弈秋教两个人学下围棋的事,说明了做事必须专心致志,绝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文章先说弈秋是全国最擅长下围棋的人,然后讲弈秋同时教两个学习态度不同的人下围棋,学习效果截然不同,最后指出这两个人学习结果不同,并不是在智力上有多大差异。 《两小儿辩日》选自《列子·汤问》。《列子》本来是列子(战国初期郑国人列御寇)、列子弟子、列子后学著作的汇编,约在战国后期成书。秦始皇焚书坑儒,《列子》被禁。汉初崇尚黄老,《列子》得行于世。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列子》散落民间。汉成帝求遗书于天下,刘向将《列子》编成八篇,藏于内宫秘府。东晋时,张湛撰《列子注》问世,《列子》得以广泛流传。《列子·汤问》是列子所辑注,里面具有许多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有的人也说是列子所著,到现在还没有定论。)《两小儿辩日》通过对话描写两个小孩争辩太阳在早晨和中午距离人们远近的问题,反映出我国古代人们对自然现象的探求和独立思考、大胆质疑、追求真知的可贵精神。 二、教学目标 1.能根据课后注释疏通全文,了解故事内容。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重点词句,领悟文中所讲的道理。 4.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点,激发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三、教学重难点 1、指导朗读和背诵课文 2、让学生参考注释,读懂每句话的意思。 四、课时安排 2课时 五、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课文内容,重点词语、句子及其意思。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1、教师谈话:文言文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宝贵遗产,它言简意赅,记录了我国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明。不少文言文还揭示了深刻的道理。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两篇融知识性、趣味性与哲理性于一体的文言文。板书课题《文言文两则》,齐读课题。 2、成语导入:“专心致志”这个成语你熟悉吗?谁能讲讲它的意思。“专心致志”这个成语

语文六年级下册《1.文言文两则》的练习题

1.文言文两则 基础过关 一、给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画“√”。 1.一心以为有鸿鹄.(húgào)将至,思援弓缴.(zhuó jiǎo)而射之。 2.为是其智弗.(fèi fú)若与.(yúyù)? 3.孰.(shúshóu)为汝.(nǔ rǔ)多知乎? 二、给带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故:A.原因,缘故。B.老的,旧的,原来的。 C.变老,变旧。D.因此,所以。 1.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 2.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 3.暮去朝来颜色故.。( ) 4.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 之:A.的。B.指代弈秋的教导。C.指代鸿鹄。D.指代专心致志的人。 5.思援弓缴而射之.。( ) 6.通国之.善弈者也。( ) 7.虽与之.俱学。( ) 8.一人虽听之.。( ) 三、解释画横线的词的意思,并翻译句子。 1.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通:__________ 弈:__________ 句子意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为是其智弗若与? 为:__________ 弗:__________ 句子意思: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写出下列句子所用的修辞方法。 1.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 ) 2.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 3.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 4.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 探究应用

六年级下《文言文两则》教学设计

六年级下《文言文两则》教学设计 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下) 《文言文两则》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能根据课后注释疏通全文,了解故事内容。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重点词句,领悟文中所讲的道理。 4.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点,激发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教学重点: 指导朗读和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让学生参考注释,读懂每句话的意思。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课文内容,重点词语、句子及其意思。 教学时间:2课时 整体设计意图:

两则故事语言简洁,事中见理,善于运用比喻,比较容易被学生理解和接受。教学本课,我采取从“学”和“辩”字入手展开教学。通过反复读课文,让学生感受到文言文的特点,理解课文内容,领悟文章蕴含的道理。 《学弈》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教师谈话:文言文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宝贵遗产,它言简意赅,记录了我国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明。不少文言文还揭示了深刻的道理。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两篇融知识性、趣味性与哲理性于一体的文言文。板书课题《文言文两则》,齐读课题。 2.成语导入:“专心致志”这个成语你熟悉吗?谁能讲讲它的意思。“专心致志”这个成语源自《孟子·告子》中的一篇文言文──《学弈》。(板书:学弈) 3、介绍孟子:孟子(约公元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时人。我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是孔子以后的儒学大师,被尊称为“亚圣”,后世将他与孔子合称为“孔孟”。他的诗句我们熟悉的有: 不以规矩,不成方圆。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君子不怨天,不尤人。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文言文中意动用法,使动用法,为动用法

文言文中意动用法、使动用法和为动用法 意动用法 所谓意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以之为何”的意思,即认为宾语怎样或把宾语当作怎样。一般可译为“认为......”“以......为......”等。 意动用法只限于形容词和名词的活用,动词本身没有意动用法。 1.名词的意动用法 名词用作意动,是把它后面的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看做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 例1: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伤仲永》) 宾客:本为名词,这里活用为意动词。“宾客其父”是动宾结构,意为“以其父为宾客”。 例2:父利其然也。(《伤仲永》) 利:是名词活用作意动词。“利其然”即“以其然为利”(把这种情况视为有利可图)。 2.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形容词用作意动,是主观上认为后面的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代表的性质或状态。 例1:渔人甚异之。(《桃花源记》) 异:原为形容词,这里用作意动词。“异之”,即“以之为异”(认为这件事奇怪) 例2: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伤仲永》) 奇:原为形容词,这里用作意动词。“奇之”,即“以之为奇”(认为他才能非凡) 上述这些词类活用现象,还不能概括所有情况。比如数词或者数量词优势也可活用为动词甚至是使动词。 使动用法 所谓使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使之怎么样”的意思,即此时谓语动词表示的动作不是主语发出的,而是由宾语发出的。实际上,它是以动宾的结构方式表达了兼语式的内容。 使动用法中的谓语动词,有的是由名词、形容词活用来的。由于原来的词类不同,活用作使动之后,它们所表示的语法意义也不完全相同。 一、动词使动用法

动词和它的宾语不是一般的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而是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产生这个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行为。 例1:行仁义而怀西戎,遂王天下。(《五蠹》) 怀:使……归顺。 例2:直可惊天地,泣鬼神。(《〈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 惊:使……震惊。泣:使……悲泣。 例3: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愚公移山》) 止:使之止(使愚公止) 例4:操军方连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赤壁之战》) 走:使操军逃跑 二、名词使动用法 名词用作使动词,是指这个名词带了宾语,并且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变成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翻译时要采用兼语式的形式。 例1:文王以百里之壤而臣诸侯。(《毛遂自荐》) 臣:使……称臣。 例2: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鸿门宴》) 王:使……为王。

部编版小学语文文言文二则优质课教案设计

文言文二则 教学目标: 1.认读“恭勤”等4个生字,会写“囊萤”等9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读出文言文的韵味,增强学习文言文的兴趣,背诵《囊萤夜读》。 3.能借助注释、插图、用字组词等学习文言文的常用方法,理解课文中每句话的意思。 4.品读车胤囊萤夜读的动作、李白与老妇人的对话,感受文中人物的品质。教学重点:正确、流利地朗读,从人物的语言、动作描写中,感受人物的品质。教学难点:能参考注释理解每句话的意思。 授课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囊萤夜读》,认读“恭、勤、焉”3个字,会写“囊萤”等7个字。 2.结合注释理解文中每句话的意思。 3.品读车胤囊萤夜读的动作,感受文中人物的品质。 教具准备:课件 学导设计: 板块一回顾导入,理解课题 1.回顾已学文言文。 (1)出示已学文言文的题目,抽学生背一背自己喜欢的文章。

(2)分类连线:历史故事类的文言文《司马光》《王戎不取道旁李》;神话故事类的文言文《精卫填海》;寓言故事类的文言文《守株待兔》。 2. 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将学习两则成语故事类的文言文《囊萤夜读》《铁杵成针》。 3.借助注释,理解题意。 (1)囊萤夜读——在夜晚用口袋装萤火虫,借光读书。 (2)铁杵成针——把舂米或捣衣的铁棒磨成绣花针。 板块二读通读顺,感知课文 1.师生共同回忆、整理已会的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1)读准: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读懂:借助注释和插图、联系上下文、展开想象等方法理解意思。 (3)读好:根据意思读好停顿。 2.自由、大声读课文,至少读三遍,有生字的地方,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1)注意读准前鼻音“勤贫焉”,后鼻音“囊萤恭”。 (2)多音字“盛”在这里是装的意思,所以应该读“chéng”。 板块三理解文本,探究交流 1.真是读得越来越有滋味,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自读课文,借助注释说一说每句话的意思,在不明白的地方做上记号。 预设: (1)“恭勤不倦”的“倦”为“疲倦”。 (2)“家贫不常得油”的“贫”为贫穷。 教师小结:瞧,用这样组词的方法,也可以帮助我们理解文言文的意思。

高级中学 文言文中意动用法、使动用法和为动用法

2.方位名词用如动词 古代汉语方位名词也可活用为动词,表示向某个方动。如: (1)吾亦欲东耳,安能郁郁久居此乎!(韩信拜将) ——“东”是方位名词,前有能愿动词“欲”,这里活用为动词,指“向东进”。 (2)故外户而不闭。(礼记·礼运)——所以只是从外面把门合上,而不用闩门。“外”的后面有宾语“户”,活用为动词,指“从外面合上”。 (二)方位名词用作状语 方位名词用作状语,古代汉语使用得较多,有的表示行为的处所,有的表示行为的趋向。如: 上食埃土,下饮黄泉。(劝学) “上”、“下”是方位名词,直接用作状语,表示行为的趋向。“上食埃土”是往上吃细土,“下饮黄泉”是往下喝泉水。下面再举几例: 孟尝君予车五十乘,西游于梁。(冯谖客孟尝君) “西”是方位名词用作状语,表示行为的趋向,即“向西”。 文言文中意动用法、使动用法和为动用法 作者:佚名时间:2008-11-17 21:37:45 来源:会员转发人气:24378 意动用法 所谓意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以之为何”的意思,即认为宾语怎样或把宾语当作怎样。一般可译为“认为......”“以......为......”等。 意动用法只限于形容词和名词的活用,动词本身没有意动用法。 1.名词的意动用法 名词用作意动,是把它后面的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看做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 例1: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伤仲永》) 宾客:本为名词,这里活用为意动词。“宾客其父”是动宾结构,意为“以其父为宾客”。 例2:父利其然也。(《伤仲永》) 利:是名词活用作意动词。“利其然”即“以其然为利”(把这种情况视为有利可图)。

2.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形容词用作意动,是主观上认为后面的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代表的性质或状态。 例1:渔人甚异之。(《桃花源记》) 异:原为形容词,这里用作意动词。“异之”,即“以之为异”(认为这件事奇怪) 例2: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伤仲永》) 奇:原为形容词,这里用作意动词。“奇之”,即“以之为奇”(认为他才能非凡) 上述这些词类活用现象,还不能概括所有情况。比如数词或者数量词优势也可活用为动词甚至是使动词。 使动用法 所谓使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使之怎么样”的意思,即此时谓语动词表示的动作不是主语发出的,而是由宾语发出的。实际上,它是以动宾的结构方式表达了兼语式的内容。 使动用法中的谓语动词,有的是由名词、形容词活用来的。由于原来的词类不同,活用作使动之后,它们所表示的语法意义也不完全相同。 一、动词使动用法 动词和它的宾语不是一般的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而是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产生这个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行为。 例1:行仁义而怀西戎,遂王天下。(《五蠹》) 怀:使……归顺。 例2:直可惊天地,泣鬼神。(《〈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 惊:使……震惊。泣:使……悲泣。 例3: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愚公移山》) 止:使之止(使愚公止) 例4:操军方连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赤壁之战》) 走:使操军逃跑 二、名词使动用法 名词用作使动词,是指这个名词带了宾语,并且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变成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翻译时要采用兼语式的形式。 例1:文王以百里之壤而臣诸侯。(《毛遂自荐》) 臣:使……称臣。 例2: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鸿门宴》) 王:使……为王。 在古代汉语里,名词用作使动词比较少见。 三、形容词使动用法 形容词带上宾语以后,如果使得宾语具有这个形容词的性质和状态,那么这个形容词则

1 文言文两则(教案)

1文言文两则 学弈 1.学会生字、新词,理解语句意思,把握课文内容,体会做事要专心致志的道理。 2.正确、流利地朗读、背诵课文。 3.初步了解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培养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读懂每句话的意思,正确地断句,流利地朗读、背诵。 通过反复诵读,理解文言文的释义,体会作者表达的主题思想。感悟文言文阐述的道理,获得人生的启示。 有关孟子的资料、课件。 1课时 一、导入新课,读通全文,掌握读法 1教师: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文言文,文言文跟以前学的课文有很大的不同。文言文虽然是古代人写的文章,但只要掌握方法,你们就能读懂这些文章。学习文言文最基本的方法是诵读,最好的方法也

是诵读。先听老师范读课文,再跟老师一起读课文。(范读时做到抑扬顿挫、有声有色、流畅自如,以此来感染学生,激发他们的诵读兴趣。领读时有意识地让学生感知语速和断句方法) 2学生自由练读,把不认识的字注上音,并在练习本上写两遍。 3点学生朗读,教师指导学生断句,读不同的语气。 4让学生掌握每一句的正确读法后,练习熟读。 二、试读质疑 1初读课文并介绍作者。交流对课文的印象,初步感知文言文的特点。 孟子(约公元前372—公元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现山东邹县、人,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是继孔子之后的第二位儒家大师,被称为“亚圣”后世将他与孔子合称为“孔孟”孟子肯定了人生来是善的,都具有仁、义、礼、智等天赋的道德意识。提出了“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等论点。其著作《孟子》,是儒家经典学术著作之一。 《孟子》是孟子与他的弟子合著的。内容包括:孟子的政治活动、政治学说、哲学思想和个性修养等。全书分为《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等七篇。本文选自《孟子·告子》,是孟子谈到学习态度和聪明不聪明的问题时举的一个例子。 2再读课文。指导学生借助课后注释和工具书,了解故事大意,并就不懂的地方自由提问。 三、研读交流

文言文使动用法演示教学

学习资料 文言文使动用法 掌握使动用法对学习文言文帮助很大。文言文的使动用法有三种形式,分别为动词、形容词和名词的使动用法。 动词的使动用法 一、概念认识 例1 : 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生庄公及共叔段。庄公寤生,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郑伯克段于鄢》) 引文中加下划线的“惊”字是典型的动词使动用法。句中“吃惊”的不是庄公,而是姜氏,是难产而生的庄公“使(她的母亲姜氏)吃惊”。 为什么这么说?从上下文意来看,姜氏从此之后就不喜欢庄公,其原因就是庄公出生的时候是脚先出来,这种“逆生”就是难产,很容易导致母婴的死亡,因而,姜氏的“吃惊”就是很自然的。另外,刚出生的婴儿没有意识,不可能对生养自己的母亲表示“吃惊”。所以说,“惊”这一动作行为的发出者只能是宾语姜氏。 例2 : 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苏轼《赤壁赋》)此句中的“舞”、“泣”这一动作的施行者分别是“潜蛟”和“嫠妇”,而使他们“舞”、“泣”的则是“余音”。 从以上例子的分析来看,我们可以获得这样的认识:1.所谓动词的使动用法,就是当某个动词充当句子谓语的时候,句子的主语并不是这个谓语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行为的施行者,也就是说,充当谓语的动词的动作行为不是主语发出的,而是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施行的这个动作。 2.解释这个动词时,应该在前面加“使”,成为“使(让)+ 宾+ 动词” 的格式。 例3 : 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贾谊《过秦论》)秦族不会主动灭亡自己,而是山东豪俊“并起”的外部原因使自己灭亡了。所以,判断一个动词是否是使动用法的方法之一,就是看这个动词的动作行为是不是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发出的。 二、形式特征 1.不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 动词的语法特征是能带宾语,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动词都带宾语。能带宾语的动词称之为及物动词,不能带宾语的动词称之为不及物动词。 比如,醒、徘徊、合作、觉悟、休息、前进、竞赛、冲突、灭亡等动词就不能带宾语。 在古汉语里,动词的使动用法通常就是指不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换言仅供学习与参考学习资料之,古汉语里,不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最多见。不及物动词本来不带宾语,当它们以使动用法出现在句中时,也就带上了宾语。 例4 : 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苏洵《六国论》)例句中的“却”是不及物动词,后面带了指代“秦”的宾语“之”,“却”就是使动用法,解释为“使(之)退却”。

《文言文两则》(A、B案)

《文言文两则》(A、B案) 3.能从课文中体会到学习必须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学习孔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 课前准备: 1.布置学生了解孔子的生平资料。 2.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学习《学弈》) 一、读通全文,感悟读法。 1.师:学习文言文最基本的方法是诵读,最好的方法也是诵读。先听老师范读课文,再跟老师读课文。(范读时做到抑扬顿挫、有声有色、流畅自如,感染学生,激发诵读兴趣。领读时有意识地让学生感悟语速和断句方法。) 2.学生自由练读,把不认识的字注上音,并在练习本上写两遍。 3.在学生掌握每一句的正确读法后,练习熟读。 二、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1.弈是什么意思?学弈呢?你怎么知道的呢? 2.学生自读课文,结合文后的注释理解每一话,然后说说这篇文章主要讲什么内容? 3.同桌互讲,相互纠正补充,不懂的记下来。 4.小组合作,疏通文意。 5.指名说全文大意。 三、导悟相济,突破难点 引导学生正确理解课文

1.把你和同学都读不懂的句子提出来。(结合学生提问重点理解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思援弓缴而射之、为是其智弗若与、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这几句话。) (1)讨论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的原因是什么?从中能得出一个什么道理?大家谈谈自己是否有这种经历和体会。 (2)指名说说思援弓缴而射之的意思。你从哪个词知道射的是天鹅呢?(之字。) (3)指名说说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意思。这句话中的之是指哪个人。 师:同学们,你们觉得奇怪吗?两个人一起学习,可是学习效果却不相同。用书上的话说说原因。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文言文两则》教案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 第14 课《文言文两则》教案 教学目标 1. 会写“援、射”等 6 个字。 2.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 能根据注释疏通全文, 了解故事内容。 4. 理解重点词句, 领悟文中所讲的道理。学习《两小儿辩日》时, 了解两个小孩的观点以及他们的依据。 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激发兴趣。 1. 同学们,你们都学过下棋吧?来说说你们学习下棋(围棋或者象棋)时有什么感悟吧!( 唤起学生对下棋场面的回忆, 从而进入 课文。) 2. 板书课题。说说“弈”指什么, “学弈”又是什么意思。 3. 导入新课。今天我们来学习《孟子·告子上》里面的一篇文章, 看看两个学生跟随他们的老师弈秋一起学习下棋时, 分别取得了怎样的学习效果。 二、初读课文, 扫清字词障碍。 1. 提出读书要求: 大声朗读课文, 组成小组, 合作认读本课生字、新词。 2. 指名读生字、新词。

着重指导:弈(y ì)秋弓缴(zhuó) 3. 指导书写课后方格中的字。 着重分析指导“援” “射”“俱” , 并且在黑板上的方格中示范。 三、再读课文, 走近作者, 正确断句。 1. 作者孟子:战国时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名轲, 字子舆。他认为人性本来是善的,都具有仁、义、礼、智等天赋道德意识, 提出了“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 威武不能屈”等论点, 著作《孟子》是儒家经典之一。 2. 《学弈》选自《孟子·告子上》, 本文是他谈到学习态度和聪明程度的问题时举的一个案例。 3. 弈秋, 通国/ 之善弈者也。使弈秋/ 诲二人弈,其一人/ 专心致志, 惟弈秋之为听;一人/ 虽听之,一心以为/ 有鸿鹄将至, 思/ 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 弗若之矣。为是/其智/ 弗若与?曰:非/ 然也。 四、通读课文, 感知整体。 1. 默读课文,并根据注释将课文翻译成现代汉语。 2. 默读课文,说一说这篇课文写了什么内容。 (两个学生跟同一位老师学习, 因为两人学习态度不同, 产生的结果也不同。) 3. 通读课文,本文通过学弈这件小事, 作者意图说明一个什么道理?

文言文中的“使动·意动·为动”-模板

文言文中的“使动·意动·为动” ” 在阅读文言文的过程中,常会遇到一些词类活用的情况,即有些词类由于使用的需要,会临时改变它的词性,起另一类词的作用。如果不能正确掌握它们的用法,理解它们的意思,就不能正确地理解、翻译句子。尤其是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是同学们较难区分的,现在就把动词的使动、意动以及为动用法放在一起进行认知比较,希望对同学们的学习有所帮助。 一、使动用法。 使动用法是一种特殊的动宾关系,是指谓语动词所表示的动作不是由主语所代表的人物发出,而是在主语的影响下使宾语所代表的人物发出,谓语动词具有“使宾语干什么(怎么样)”的意思。使动用法主要有四种:名词的使动用法;动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的使动用法;数词的使动用法。 (一)名词的使动用法: 表示使宾语成为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物,或使宾语产生这个名词用作动词后所表示的动作。例如: ①域民不以封疆之界。(使……定居) ②桓公解管仲之束缚而相之。(让……做丞相) ③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使……做王) (二)动词的使动用法: 动词的使动用法主要发生在不能带宾语的动词上。例如: 焉用亡郑以陪邻?(使……灭亡) 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使……发怒) “亡”“忿恚”都不能带宾语,但因分别跟了“郑”“尉”,成为使动用法。 某些可带宾语的动词也有使动用法。例如: 谨食之,时而献焉。(“食”,吃,这里是捕蛇者“使蛇吃”即让蛇吃东西,可译为喂养。“食”用作使动意义后读si。) (三)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同动词的使动用法略有区别,它的特点是使宾语所表示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例如: ①今媪尊长安君之位。(使……尊贵) ②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使……势力削弱)

1、《文言文两则》阅读练习卷答案

1、《文言文两则》阅读练习卷 姓名: 一、写出“之”在句子中的意思。 1.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的) 2.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指弈秋的教导)(它,指鸿鹄) 3.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他,指前一个人) 二、理解课文,回答问题。 为什么两个人同时学下棋,后一个人却不如前一个人?(用文中的话回答) 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三、仔细阅读课文后填空。 1.《学奕》选自《孟子·告子》。通过写弈秋教两个人下棋的事,说明了在相同的条件下持不同的态度做事,就会得到不同的结果,告诉我们学习必须专心致志,绝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 2.《两小儿辩日》选自《列子·汤问》,故事体现了两小儿善于观察、说话有理有据 和孔子实事求是的态度。 3.孟子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是春秋时期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一生的言行被弟子编成《论语》一书。 4.理解句子。 (1)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难道是因为他的智力不如别人好吗?说:不是这样的。 (2)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我认为太阳刚出来的时候离人近一些,中午的时候离人远一些。 (3)孰为汝多知乎? 谁说你知识渊博呢? 四、一词多义: 1、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是)孰为.汝多知乎?(说) 2、问其.故。(指两个小孩)及其.日中如探汤。(无意思) 五、古今异义。 1、日中如探汤。 汤:古义(热水)今义(汤水)。 2、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去:古义(离)今义(到) 六、划分句子的朗读节奏。 1、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2、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七、文学常识填空。 《两小儿辩日》中,两个小儿辩论太阳大小的变化情况,一个从(视觉)角度出发,一个从(感觉)角度出发,故得出相反的结论。

文言文两则

文言文两则

1文言文两则 温家小学马秀芹 教材分析: 这两篇文言文的内容都是中国古代故 事,内容和道理比较适合学生的认知水平, 文中所蕴含的古人的思想能给学生以积极的 引导。 《学弈》选自《孟子?告子》。通过弈秋教 两个人学下围棋的事,说明了学习必须专心 致志、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 《两小儿辩日》选自《列子?汤问》。文中 记叙了古时候两个小孩,各凭自己的直觉, 认定太阳在早上和中午时离地球上的人远近 不同,各持一端,争执不下,连孔子也不能 对此作出判断。这个故事说明宇宙无限,知 识无穷尽,学习无止境,即使是博学多闻的 孔子也会有所不知。故事体现了两小儿善于 观察、说话有理有据和孔子实事求是的态度。 由于文言文与现代文相比,在词语、句式等 方面差别较大,因此,我把指导朗读和背诵 作为本课教学的重点,把理解每句话的意思 作为教学的难点来突破。 学习目标: 1、能根据课后注释疏通全文,了解故事内容。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 文。 ▲3、理解重点词句,领悟文中所讲的道理。 ★4、理解“之”字的意思和每句话的意思,感受文言文的特点,激发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学情分析: 学生接触的文言文比较少,文言文和现代文相比,在词语句式上差别较大,学生不能正确的断句,这时首先遇到的困难。从理解课文方面看,课文所写的事情和其中蕴含的道理并不难,难点在于让学生参考注释读懂每句话的意思。 课前准备: 阅读收集孔子的资料和有关日、月的资料。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学习《学奕》 第二课时:学习《两小儿辩日》 第一课时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教师谈话:文言文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宝贵遗 产,它言简意赅,记录了我国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明。不少文言文还揭示了深刻的道理。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两篇融知识性、趣味性与哲理性于一体的文言文。板书课题《文言文两则》,齐读课题。 2、成语导入:“专心致志”这个成语你熟悉吗? 谁能讲讲它的意思。“专心致志”这个成语源自《孟子?告子》中的一篇文言文──《学弈》。 板书:学弈 3、介绍孟子:孟子约公元前372―前289名轲,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