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数字电影命名解析

数字电影命名解析

数字电影命名解析
数字电影命名解析

例:西游记之大圣归来3D版片长89分钟(M:Minutes)

XI-YOU-JI-ZHI-DA-SHENG-GUI-LAI-3D_FTR_S_CMN-QMS_89M_51_2K_20150623_HXFILM_OV

补充:

国产电影片名基本为拼音,进口电影片名基本为英文(少数例外)

国产电影如带有CMN-QMS-EN标注,即中英文双字幕(QMS简体中文,QMT繁体中文)国产电影如带有PTH(普通话)或CMN标注,即国语版

国产电影如带有GDH(广东话)或YUE标注,即粤语版

进口电影如带有**(原版语言,多为EN英语)-QMS_CN或YS(原声)标注

即原声简体中文字幕版

进口电影如带有CMN-XX_CN或YZ(译制)标注

即国语配音无字幕版

2D电影如带有JP或2K标注,即JPEG2K格式(4K标注即JPEG4K格式)

2D电影如带有HD标注,即MPEG格式

如果影片同时有JPEG2K和MPEG版本,建议拷贝JPEG2K版

JPEG2K清晰度更高(MPEG分辨率1.3K),放映无需切换格式(片前广告一般为JPEG2K)

而且发行方可能只会制作JPEG2K版的密钥

数字电影高帧率技术应用与发展前景

数字电影高帧率技术应用与发展前景 2013-05-28 | 访问次数:304 | 新闻来源:电科网 近年来,声音、画面上的新技术不断涌现,旨在通过技术革新,带来更清晰、更具冲击力的观影感受,营造更加真实的影音再现。就画面而言,主要的手段有扩大银幕面积、增加影像分辨率和提高放映帧率等。其中,高帧率作为提高视觉感受的有效手段之一,进入了人们的视野。 电影最根本的技术就是利用视觉暂留原理,将静止画面连续播放,当画面的播放达到一定速度时,实现画面的运动重现。因此,电影的放映帧率越高,单位时间内播放的画面越多,则画面交替时的闪烁感越弱,重现的画面运动越平滑,画面也越细腻。但是在胶片电影时代,受经济成本、机械机构等因素的制约,不能采用高帧率的方式拍摄和放映电影,只能在声画质量与成本之间折中,最终确立了24FPS的电影速率。 然而,24FPS 下的画面存在着诸多不足,如快速摇移画面时产生的抖动、频闪等现象,带来视觉上的不适。通过提高帧率来增加画面信息量,平滑运动镜头,增强视听震撼力一直是追求电影品质的方向之一。但在胶片时代,这种昂贵的方式只能作为一种特种电影局部放映,未能大量普及。 随着电影从胶片时代过渡到数字时代,曾经的制约因素逐渐减弱,数字技术的发展攻破了大量记录介质、快速机械结构等方面的技术瓶颈,使高帧率电影成为可能。加上观众对电影画面质量要求的不断提高,提升画面品质的任务更显得迫在眉睫。技术的成熟和市场的需求赋予了高帧率电影莫大的现实意义。 1 数字电影高帧率技术发展与应用现状 ◎应用实践 高帧率对于画质提升的意义并不是最近的新发现,早在胶片时代就有了通过提高帧率来获得更好的视听感受的尝试;而数字技术时代的高帧率热潮则是在2011年前后,随着数字电影技术的日趋成熟而悄然掀起。 对高帧率的探索可追溯至20 世纪70年代末,由道格拉斯·特鲁姆布(Douglas Trumbull)开发的休斯坎电影系统。特鲁姆布一直致力于研究提高电影的保真度,尤其是电影帧率与放映效果的关系。他将胶片以不同的播放速率放映给观众,再观察观众的表现。发现随着帧率的提高,观看者的情绪反应也随之提高。在此基础上,他在自己研发的休斯坎电影系统中,以60FPS的速度进行拍摄和放映,创造出画面清晰、运动流畅的观影感受。 但是由于胶片电影本身成本的制约,休斯坎系统大多用于与动感电影相结合的短片中,在游乐场等场所放映,未能大量推广。1983 年本计划成为第一部休斯坎电影的《头脑风暴》也因多方面原因而夭折。尽管如此,特鲁姆布等人对高品质电影的追求和探索留给了后人启发和鼓舞。 时至2011年,数字电影技术日臻成熟,高帧率再一次进入业界的视野。当年3月,詹姆斯·卡梅隆在CinemaCon展会上提出推动电影技术向高帧率方向发展的观点。他认为目前电影工业标准是在1927 年颁布的,长久以来都不曾改变,对当下的电影发展而言或许已经过时,将帧速率提高到48FPS甚至是60FPS 能获得更好的效果。为此,他展示了一些分别以24FPS、48FPS 和60FPS 拍摄和放映的素材,以证明高帧率对影像质量的提升,尤其是对3D 影片质量的提升。随后,卡梅隆确定将使用60FPS的格式拍摄《阿凡达2》。 乔治·卢卡斯和彼得·杰克逊分别表示了对高帧率的兴趣。乔治·卢卡斯在迪斯尼乐园制作了一个名为《星球大

数字电影命名规则

数字电影命名规则 摘要:《数字电影命名规则》是为了从事数字电影发行工作的人,在命名或者查找数字电影发行包(DCP)时能够了解如何进行数字电影命名而设计。该命名规范由合作协会数字电影论坛(ISDCF)以及迪斯尼公司一起创建,希望在行业内推行,使数字电影发行包的命名和查找有章可循。 ISDCF论坛(英文全称Inter-Society Digital Cinema Forum),是电影放映合作协会(Inter-Society for the Enhancement of Cinema Presentation,简称Inter-Society)的分支机构。电影放映合作协会成立于1978年,其会员遍布电影与电视实验室协会(ACVL)、国际电影技术协会(ICTA)、美国电影协会(MPAA)、美国影院业主协会(NATO)和美国电视与电影工程师协会(SMPTE),有40余家会员,分别从事制片、放映、设备制造、技术咨询等数字电影相关行业。该协会有合作协会数字电影论坛(ISDCF)以及合作协会环境委员会(ISEC)两个分支机构,前者专注于全球数字电影部署,后者则讨论电影工业的环境保护。 本文是一篇关于数字电影命名规范的翻译整理文章,主要材料来自于ISDCF论坛发布的技术文档《数字电影命名规范》的最新版本V3.9版。译者希望通过本文,使制作DCP的相关人士以及放映相关人士对此规范有所了解,并在工作中作为参考,予以借鉴,从而进一步推动我国的数字发行、数字放映。 1数字电影命名存在的问题: 目前在数字电影发行包(DCP)命名方面存在着一些问题。命名者和查找者一般都会希望在DCP名字包含更多的属性信息,但目前数字电影播放服务器在操作屏上一屏只能显示有限字符,不能完全显示长文件名文件。如果命名过长,一些信息将不可见,除非进行滚屏操作。如果服务器的存储中同时有好几部影片,那么查找起来会遇到困难,尤其是有许多版本的预告片,还和影片正片拥有同样名字的时候。 比如,一部影片的正片DCP文件名如下: Pirates_Of_The_Caribbean_At_World`s_End_Feature_2.39_English_Spanish_subtitles_Unite d_States_Rated_PG-13_5.1_Audio_2K (该名字所包含的属性信息有:《加勒比海盗:在世界的尽头》2.39变形宽银幕版,英语,西班牙语字幕,美国评级PG-13,5.1声道,2K清晰度) 数字电影播放服务器却只能显示40个英文字符,你将只能看到: Pirates_Of_The_Caribbean_At_World`s_End_ 从以上名字的信息,无法得知影片是正片还是预告片,是遮幅宽银幕还是变形宽银幕。

数字技术与电影艺术

数字技术与电影艺术 ——技术更新对电影产业的影响 姓名 学号 院系

从1985年电影诞生算起,百年世界电影史上的三次重大变革,都与科学技术的发展有着直接联系。换言之,正是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才促成了电影艺术的重大变革。 世界电影史上的第一次大变革是电影从无声到有声,第二次是电影从黑白到彩色,这两次变革并未在电影产业化上产生太大影响,其影响是针对于电影艺术的。 1927年,美国摄制并公映的第一部有声片《爵士歌王》,标志着电影史上一个新时代的开始,使得电影真正成为视听综合艺术,促成了好莱坞戏剧化电影美学的诞生,也预示了默片时代的终结。但是这一次变革也引发了反对的声音,当中的代表人物便是默片大师查尔斯·斯宾塞·卓别林,以及第一位系统研究电影视觉表现的格式塔派心理学家鲁道夫·阿恩海姆。 20世纪30年代,尽管电影在世界各国已经相当普及,而且这门新兴艺术已经引起一批欧洲先锋派艺术家的兴趣与重视,但在当时仍有许多人固执地认为电影只不过是机械的再现现实,鲁道夫·阿恩海姆详细分析了电影艺术表现手段的特点,紧紧抓住电影影像与现实形象之间的根本差别,论述了如何利用这些差别来进行电影独特的艺术创造。阿恩海姆在其著作《电影作为艺术》里对无声电影和黑白电影进行了精彩的论述,并对无声电影的特殊艺术手段进行了精辟的分析,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他对于无声电影的理论总结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然而他认为无声电影艺术上的优点是由其技术上的缺点所造成的,从而完全拒绝和排斥电影技术方面的进步。但这些反对的声音并未影响电影产业的发展,即使是默片大师卓别林,也在1940年推出其第一部有声片——《大独裁者》。 1935年,世界上第一部彩色电影《浮华世家》在美国诞生色彩造型成为电影又一个强有力的表现手段,似的银幕上的世界同现实生活中的世界一样多姿多彩、五彩缤纷,大大增加了电影的艺术表现力。而阿恩海姆反对一切可以使电影更加逼真地反映现实的技术进步,他极力反对有声电影和彩色电影,认为如此可以保持电影的艺术地位,以防止电影陷于自然主义,避免电影变成抄袭生活的工具。他的结论是错误的,自然主义是一种创作方法,绝不仅仅在于技术手段,有声电影和彩色电影也完全可以避免自然主义的创作方法。而且,电影艺术美学特性中逼真性与假定性之间具有辩证统一的关系,电影离不开艺术创造的假定性,同样也离不开反映现实的逼真性。 技术的发展与更新带来了电影留声机和彩色电影胶片,从而引发的这两次电影产业的变革与第三次相比只是序曲,环境音响和对白带给电影的影响增加了电影反映现实的逼真性,真正影响到电影产业

数字电影流动放映系统技术要求

数字电影流动放映系统技术要求

————————————————————————————————作者:————————————————————————————————日期: 2

数字电影流动放映系统技术要求(一) 1范围 本技术要求规定了用于数字电影流动放映系统的源母版和发行版制作、放映系统等环节的技术要求。 当数字电影流动放映系统用于农村公益电影放映时,在符合本技术要求正文的要求外,还必须符合本技术文件附录的要求。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技术要求的引用而成为本技术要求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技术要求,然而,鼓励根据本技术要求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技术要求。 GB/T 17975.2-2000 信息技术-运动图像及其伴音信息的通用编码第2部分:视频GB/T 19949.3-1996 识别卡带触点的集成电路卡第3 部分:电信号和传输协议 GB/T 9813-2000 微型计算机通用规范 GB2312 汉语字符集编码标准 ISO/IEC 14496-2 Information technology - Coding of audio-visual objects ITU-R BS1196-1 Annex 2 Audio coding for digital terrestrial television broadcasting Annex 2 Digital Audio Compression (AC 3) Standard IEC 61937-3 Digital audio-Interface for non-linear PCM encoded audio bitstreams applying IEC 60958-Part 3:Non-linear PCM bitstreams according to the AC-3 format IEEE 802.3U CSMA/CD Access Method (802.3) USB Implementers Forum Inc. Universal Serial Bus Specification Revision 2.0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技术要求。 3.1 数字电影流动放映系统 用于农村、社区、厂矿、学校等流动、非专业固定场所、放映银幕宽度为4.5~7米的数字电影放映系统。 3.2 数字电影流动放映母版 在电影后期制作阶段产生的,可用来转换成数字电影流动放映发行版的数字母版。 3.3 数字电影流动放映发行版 将数字电影流动放映源母版的图像进行压缩编码、加密并同声音一起打包后用于流动放映发行的电影数据文件。 4数字电影流动放映系统示意图 数字电影流动放映系统分为影片发行版制作、发行和放映三部分。发行版制作部分主要指数字电影流动放映发行版的制作、版权保护;发行部分主要指数字电影流动放映发行版的传送与管理;放映部分主要指数字电影流动放映发行版的解密、放映,如图1所示:

数字技术与电影艺术

数字技术与电影艺术 技术更新对电影产业的影响姓名学号院系从1985 年电影诞生算起,百年世界电影史上的三次重大变革,都与科学技术的发展有着直接联系。换言之,正是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才促成了电影艺术的重大变革。 世界电影史上的第一次大变革是电影从无声到有声,第二次是电影从黑白到彩色,这两次变革并未在电影产业化上产生太大影响,其影响是针对于电影艺术的。 1927 年,美国摄制并公映的第一部有声片《爵士歌王》,标志着电影史上一个新时代的开始,使得电影真正成为视听综合艺术,促成了好莱坞戏剧化电影美学的诞生,也预示了默片时代的终结。但是这一次变革也引发了反对的声音,当中的代表人物便是默片大师查尔斯斯宾塞卓别林,以及第一位系统研究电影视觉表现的格式塔派心理学家XX XX。 20世纪30年代,尽管电影在世界各国已经相当普及,而且这门新兴艺术已经引起一批欧洲先锋派艺术家的兴趣与重视,但在当时 仍有许多人固执地认为电影只不过是机械的再现现实,鲁道夫阿恩海姆详细分析了电影艺术表现手段的特点,紧紧抓住电影影像与现实

形象之间的根本差别,论述了如何利用这些差别来进行电影独特的艺术创造。阿恩海姆在其著作《电影作为艺术》里对无声电影和黑白电影进行了精彩的论述,并对无声电影的特殊艺术手段进行了精辟的分析,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他对于无声电影的理论总结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然而他认为无声电影艺术上的优点是由其技术上的缺点所造成 的,从而完全拒绝和排斥电影技术方面的进步。但这些反对的声音并 未影响电影产业的发展,即使是默片大师卓别林,也在1940 年推出 其第一部有声片大独裁者》。 1935 年,世界上第一部彩色电影《浮华世家》在美国诞生色彩造型成为电影又一个强有力的表现手段,似的银幕上的世界同现实生活中的世界一样多姿多彩、五彩缤纷,大大增加了电影的艺术表现力。 而阿恩海姆反对一切可以使电影更加逼真地反映现实的技术进步,他极力反对有声电影和彩色电影,认为如此可以保持电影的艺术地位,以防止电影陷于自然主义,避免电影变成抄袭生活的工具。他的结论是错误的,自然主义是一种创作方法,绝不仅仅在于技术手段,有声电影和彩色电影也完全可以避免自然主义的创作方法。而且,电影艺术美学特性中逼真性与假定性之间具有辩证统一的关系,电影离不开艺术创造的假定性,同样也离不开反映现实的逼真性。 技术的发展与更新带来了电影留声机和彩色电影胶片,从而引发的这两次电影产业的变革与第三次相比只是序曲,环境音响和对白带给电影的影响增加了电影反映现实的逼真性,真正影响到电影产业化的,还是数字技术发展带来的第三次变革。 世界电影史上的第三次大变革,如果从美国导演乔治卢卡斯1977 年首先将数字技术和计算机技术制作的特技效果成功运用到 星球大战》中算起,这场影响深远的重大变革目前正在进行中。从一定意义上讲,数字技术的出现完全颠覆了传统电影的制作方式与美学观念,为电影产业开辟了一个新纪元。尤其是20世纪90 年代以来,现代高科技以极其逼真的技术手段和虚拟现实的表现手法,极大地增强了电影产业的魅力与生命力。 从《侏罗纪公园》里栩栩如生的恐龙健步飞跑到《真实的谎言》中庞大的战斗机在摩天大楼之间横冲直撞,再到《泰坦尼克号》中巨轮倾覆在冰冷的海面上,这些震撼场面无不归功于数字技术,特别是2004 年获得奥斯卡11项大奖的《指环王:王者归来》,更是用数字技术创造出了无法复制的效果。“视觉娱乐影像制作的技术和艺术正在发生着一场革命。这场革命

中国电影数字发行放映的技术监管

中国电影数字发行放映的技术监管
https://www.doczj.com/doc/ce6262067.html, 2008 年 11 月 18 日 中国电影网 摘要:此文根据中国电影数字发行放映的发展和政府主管部门对产业发展的要求,论述了中国电 影数字发行放映的技术监管措施和手段,包括对流动电影数字发行放映的技术监管、对中档数字影院 发行放映的技术监管和对高端商业影院发行放映的技术监管。 此文还介绍了承担我国电影数字发行放 映监管的主体单位广电总局电影数字节目管理中心的相关职责和业务。
数字化已成为电影发展的必然趋势,目前全球电影从前期拍摄、后期制作到发行放映, 正在全面地向数字化转变和过渡, 这一转变和过渡给具有 100 多年历史的电影带来了新的发 展机遇和活力, 同时也正在改变着传统胶片电影时代的产业结构、 制作工艺、 发行放映方式、 管理模式, 电影正面临进入数字时代所产生的诸多新挑战和新问题。 如何在数字电影的发展 过程中有效地进行发行放映的监管就是全球电影行业面临的新挑战和新问题之一。 中国是数字电影发展较快的国家, 中国的数字电影发行放映已经走在了世界的前列, 根 据中国的国情和电影产业发展的需要, 中国电影数字发行放映的发展分为三个层次: 一是面 向广大农村农民观众的电影流动数字放映(0.8K),二是面向中小城市观众的中档商业影院 (1.3K),三是面向大城市观众的、与国际相兼容的商业数字影院(2K)。目前,为使三个 层次的电影数字化发行放映快速、有序和健康的发展,监管就显得十分迫切和必要。对于中 国的数字电影发行放映需要通过有效监管主要达到以下 3 方面目标: 一是防止盗版, 实现电 影发行方的版权内容安全;二是防止非法放映,实现中国电影的文化安全;三是统计准确, 实现发行放映过程的交易安全。 中国政府高度重视版权保护、 积极采用有效的文化安全措施, 国家广电总局作为电影主 管部门, 在进行电影数字化的初期就高度重视电影在数字发行放映过程的有效监管, 出台了 一系列的管理规定、技术要求和规范,并组织研究建立了相应的数字电影监管体系,从主管 部门组织结构的完善到技术标准的制定、产品的检测、影片版权购买的宏观管理、各地运营 机构的批复以及市场模式的引导等各个环节进行了全面的部署和建设。 国家广电总局电影数 字节目管理中心是广电总局直属的事业单位,受政府委托、作为监管体系的主要成员单位, 具体实施数字电影监管服务平台的建设与管理,实现为政府主管部门、发行方、投资方、院 线等单位的监管服务。现将中国电影数字发行放映的主要技术监管措施和手段报告如下: 一、电影数字发行放映监管服务平台和职责 国家广电总局电影数字节目管理中心 (简称电影数字中心) 是根据中国数字电影的发展 需要于 2004 年 3 月成立的,她以电影数字节目存储库为核心,通过对存储库中电影数字节 目的应用和管理, 为中国数字电影的发展提供技术支持和技术服务, 实现政府对发行放映技 术监管的要求,为政府主管部门、版权方、院线、放映队等单位提供运营服务的监管数据, 进而保障各环节的良性运行,达到实现中国电影产业大发展、大繁荣的总目标。

数字技术对电影创作的影响分析

数字技术对电影创作的影响分析 [摘要] 从电影发展的纵向维度来看,数字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使电影创作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技术因素从一开始就渗透到了电影的表现内容与表现方式上,甚至像有些学者所认为的那样上升到了技术意识形态。但技术对电影艺术表现力的贡献恐怕不应该简单地上升到技术意识形态和颠覆性的高度。制作技术是电影创作的手段,要受到创作观念的影响,电影的创作观念不但影响采用什么样的制作技术和手法,更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电影的艺术表现力。制作技术是要服从于艺术表现的,也就是说,电影好不好看,光追求制作技术是不行的。 [关键词] 数字技术; 创作观念; 电影主要从事高校宣传工作及研究。 一、问题的提出 电影作为一种具有明显技术特征的艺术,是伴随着技术的发展而逐步发展成熟起来的,属于一种特殊的艺术门类。在电影创作中,艺术和技术是不应该被分裂开来考虑的。它与其他艺术门类最根本的不同就在于它所虚构的每一个叙事元素都必须通过一个个技术过程转化为具象性的电影影像,其创作过程渗透了一整套复杂的工艺技术。 纵观电影百年的发展历程,新技术的每一次出现,都会通过对电影制作方式的改变引起电影思维、电影语言乃至整个电影观念的变化。默片时期蒙太奇理论的提出和蒙太奇手法的运用,就是基于电影技术的,有声电影的出现更是一场由种种技术因素引起的电影美学的巨大变革;彩色电影的出现,同样是一个技术与美学唇齿相依、息息共存的发展过程;数字技术在电影领域的全面应用是继电影史上从无声到有声、从黑白到彩色的第三次革命,而且这次革命对电影业的冲击是天翻地覆、前所未有过的,其影响的广度与深度较之前两次技术变革过之而无不及。 早期运用长镜头反映一个连续的场面或事件过程,能给观众展示一个连续完整的时空。这是通过连续的镜头在物理技术层面上的不间断录制而实现的,但是在数字技术盛行于影视创作领域的今天,长镜头视觉效果却可以通过数字技术而完全不用摄像机连续拍摄就可以得到。电影《云水谣》中开头的6分钟长镜头是为了完整地勾勒出上世纪40年代台湾的民俗民情,导演尹力拍摄了8个镜头,这些镜头最大限度地容纳了当时台湾特有的景象:传统闽南戏、台湾布袋戏、当地的婚嫁、街头的小商贩、国民党士兵等,几个镜头上天入地、穿堂入室,要把它们组接成一个连贯的长镜头,这在传统实拍镜头的电影中是不可想象的,但是《云水谣》巧妙地运用数字特效技术将它们不留痕迹地连接在了一起。[1] 因此,从电影发展的纵向维度来看,科学技术的发展使电影创作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技术因素从一开始就渗透到了电影的表现内容与表现方式上,甚至像有些学者所认为的那样上升到了技术意识形态。这从近年来大家耳熟能详的一些大片就能够看出来,比如《指环王》、《无极》、《英雄》等,观众能够明确感受到技术的魅力。电影艺术的发展需要以强大的技术为依托,技术的发展也会带来艺术表现的更大可能。三维动画、虚拟技术、数字特效、非线性编辑系统等数字技术的广泛应用,不仅丰富了电影制作的技术手段,使得电影制片的整个工艺流程焕然一新,而且大大拓展了电影的艺术手段与表现领域,向电影本性、电影功能、电影的美学意义等经典电影理论命题和美学基点提出了历史性的挑战。不仅使得电影中真实与虚构的界限被消解, 而且在很大程度上改变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 改变着整个世界。从未来的发展看,这种变革还将是全方位和颠覆性的。

数字立体声电影院的技术要求

第四章数字立体声影院的技术要求 第一节电影厅的工艺要求 一、体形与尺度 就建筑平面而言,电影厅的体形设计大致可分为矩形、梯形(或扇形)、钟形、椭圆形和圆形五种类型。圆形与椭圆形多在同于特种电影上,(环幕、球幕等)椭圆型平面,尽管其最佳座位率要较其它形状平面略占优势,但由于它有大面积凹弧形墙面,易形成声聚焦,且由于结构复杂,投资较大,多不采用。由于矩形平面结构简单,建筑结构易于处理,声能分布比较均匀,在平行排列的多厅影院中,各厅排序方便,空间利用平高,采用最为普通。 电影院内观众厅的最大长度以不超过30m为宜,这是根据声音的特点来确定的。我们知道声音的速度约为340m/s,在30m的距离内声音的延迟时间不超过100ms。基本可满足主声道对环绕声道的声像定位的延迟时间,而且可有效避免后区观众观看电影时的声画不同步感觉。控制影厅长宽比例,应从影厅的最佳视听范围的占有率与最大面积利用率,这一对矛盾去寻找平衡,一般控制在1.5±0.2较为合适,例如30m长的电影厅,其宽度可在17m~23m之间选取。 根据电影厅的体型,长度与长宽比例,可将电影厅划分为大、中、小三种类型,其主要指标大致可见下表: 表1-4-1 电影观众厅尺寸、面积、容积与座位数 注:由于观众厅的高度对观众厅的容积影响较大,实际的电影厅中会与表中所列数据略有出入 二、银幕: 现代电影所追求的大视野视觉感受,要求银幕的画面应充满影厅前区,让观众身临其境。银幕的尺度在某种意义上说,又决定了该影厅的工艺条件。因为,在一个体型、容积已确定的电影厅内,仅当银幕尺度确定后,方可计算出最近视距与视点高度,方可由银幕尺度,平均亮度、反射系数与放映距离计算出放映机的光通量与氙灯功率,方可作立体声声场的设计。 1、银幕宽度: 现代电影院所要求的开阔视觉效果与立体声声像效果,无一不要求有较宽银幕,目前所流行的Wall to Wall (墙到墙)的银幕宽度就是希望观众在观赏电影时,实现无遮挡的全景临场效果。在观众厅厅宽确定的工艺条件下,两侧仅需留有0.5~1m的黑边框位置。 2、银幕高度: 由于不同制式银幕的高宽比不同,在银幕高度的设置上,也会因其高、宽比不同,而有不同取

高清术语与命名规则

高清术语与命名规则 PurpleFire @ 23:35 以下文章参见《微型计算机》2008年7月上,高清教室栏目。 目前,网上的高清资源发布一般按照以下命名规则:影片名称(中文+英文).来源.压缩或处理方式.分辨率.视频编码.音轨格式——制作小组或字幕组名称@发布网站。由于命名中各规格之间都是以点分隔符(小数点)隔开的,因此像H.264往往直接简写成H264或x264,以免影响阅读。那么从这些命名规则中我们能读出些什么信息呢? 片源来源 Blu-ray和HD DVD Blu-ray即我们耳熟能详的“蓝光”光盘,简称BD。其实,从技术上来看,BD 和HD DVD都采用了波长为405nm的蓝色激光作为读写源,是不是都应该称为“蓝光”呢?呵呵,至于为什么一个叫HD DVD一个叫蓝光,还是留给你去Google 去吧。 处理方式

HD Remux、HDRe、HDRip(BD类似) HD Remux,简称为Remux,通常是指将BD或HD DVD影碟中的视频与音频内容以无损的方式提取出来并封装到特定格式(通常为TS)的文件里面的处理方法。它没有经过任何方式的重编码,视频和音频方面讲究“原汁原味。不过Remux 电影会没有原盘中的播放菜单和花絮,而且,电影容量很大,在目前的网络环境中需要较长的下载时间。 HDre是为了在容量、画质和音质上取得较好的平衡,将高清视频流进行重编码的处理方式。它不对音频流进行重编码,因此能保持不错的音质表现。HDre处理的电影最起码能达到720p以上级别的分辨率,因此也隶属于高清影片行列。 HDRip对视频流和音频流均进行了重编码,体积进一步缩小,画质表现稍逊于720p,优于DVDRip,而且体积也接近于后者。一部完整的HDRip电影一般只占用2GB至4GB存储空间,便于影音发烧友之间的交流。当然了,由于画质比720p 要差一点,HDRip通常被划分为“标清”的行列。 常见分辨率 720p、1080i、1080p、a1080、a720、816p 前三个是用于标识高清影片分辨率的关键指标。其中,数字后跟随的i和p分别是Interlace scan(隔行扫描)和Progressive scan(逐行扫描)的缩写,而数字反映的是高清影片的垂直分辨率。像720p就是指1280*720逐行扫描,1080i 就是1920*1080隔行扫描,这是一种将信号源的水平分辨率按照约定俗成的方法进行缩略的命名规则。达到720p以上的分辨率,是高清信号源的准入门槛,720p 标准也被称为HD标准,而1080i/1080p被称为Full HD(全高清)标准。 部分影片的分辨率为a720和a1080,是采用了变形技术以获得更高的画质。a1080一般包括1440*1080和1280*1080两种规格,纵向分辨率都达到了1080p的标准,通过播放时的横向扩展,实现接近Full HD的清晰度。a720一般采用960*720的规格,也有更低到852*720的。而816p并不是一种标准的分辨率,它是在做重编码的时候,为了有效的利用,缩减容量,利用AVS软件将上下黑边裁掉。如1920*1080分辨率的电影比例为1.78:1,实际内容则为2.35:1的宽银幕,在去除黑边后则为1980*816。也可以采用变形技术将横向像素减少到1440,最后成了1440*816。 视频编码 H.264、VC-1、MPEG-2、X264 目前,在BD和HD DVD上得到广泛应用的高清视频编码格式主要有H.264、VC-1和MPEG-2这三种,从压缩率和对硬件性能要求来排序的话,H.264>VC-1>MPEG-2,而画质表现并不绝对,总体来说VC-1比较不错。H.264是由ITU-T(国际电信联盟)和ISO/IEC MPEG共同开发的,通常也被称为AVC。现在还有一种叫X264的

如何理解数字技术与电影艺术的辩证关系

如何理解数字技术与电影艺术的辩证关系 ——101402班郑宇玲 在高科技如此高速发展的今天,数字技术的发展对电影的制作、创造产生了巨大的颠覆。数字技术使电影面临着严重的挑战和极大的机遇。它使电影艺术的观念和审美陷入了过时的境地;但也使电影艺术有了更强大的表现力和视听冲击。让电影更深入人心。 纵观从古至今的电影历史之路,每一次的电影重大变革都得利于技术的发展。从无声到有声,从黑白到彩色,特别是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数字技术的应用,极大地增强了电影对于观众的吸引力。正是因为有了数字技术的应用,才维护了电影的地位。因为电视行业的迅猛发展,使人们在家便能看电影,不需花大量的金钱去电影院看,方便又经济。而此时,高科技加入了电影,使电影有了电视不能比拟的视觉震撼效果。人们为了欣赏这一新鲜事物,不得不出门去到电影院,为电影行业重拾了生机。 然而,在这个数字技术的时代里,电影的剧情感和艺术感却被冲淡了。人们开始着重于关注眼球所看见的,而少用心去感受。当然,电影的创作者更多的专注于此,也怪不得观众有如此态度对待当今的大部分电影。 数字技术对电影艺术的影响巨大,除了技术层面的,还有艺术层面的,甚至影响到了电影的创作和电影美学。数字技术给电影艺术带来的巨大影响可以分为几个方面:数字技术改变了电影的制作发行,数字技术创造出电影的虚拟影像,数字技术带来影视艺术的融合与普及。 数字技术改变了电影的制作发行。用数字技术取代了笨重的胶片摄影,也颠覆了后期制作的可能性和拍摄过程的局限。用技术弥补了制作中的缺陷。而且没有了之前繁重的胶片和片箱,减少了发行和放映过程中的复杂程序,使电影发行放映的成本降低,效果还更好,保存时间还长,十分有利于电影的发展。 数字技术创造出电影的虚拟影像。数字技术的应用,还使电影中可以出现栩栩如生的虚拟形象。也是电影越来越吸引人的重要原因之一。 数字技术带来影视艺术的融合与普及。在数字技术的革命中,电影艺术与电视艺术越发的难以区分,影视一体化的进程正在不断的加速。 技术对于电影艺术来说是个不可或缺的元素,而当今的数字艺术对于现在的电影艺术更是如此。它是电影表达的一种手段,为我们创造很多新奇的电影感受和视觉奇观。它能更好的推动剧情发展,和更真实的表达人物情感,但它不可能替代电影或者离开电影,作为一个单独的存在,这是没有意义的,也不能称之位电影。电影艺术与数字技术很好的融合才能创造出好的作品,技术不能取代艺术,艺术也不能为了技术而技术。

数字电影流动放映系统技术标准

数字电影流动放映系统技术要求(一) 1范围 本技术要求规定了用于数字电影流动放映系统的源母版和发行版制作、放映系统等环节的技术要求。 当数字电影流动放映系统用于农村公益电影放映时,在符合本技术要求正文的要求外,还必须符合本技术文件附录的要求。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技术要求的引用而成为本技术要求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技术要求,然而,鼓励根据本技术要求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技术要求。 GB/T 17975.2-2000 信息技术-运动图像及其伴音信息的通用编码第2部分:视频GB/T 19949.3-1996 识别卡带触点的集成电路卡第3 部分:电信号和传输协议 GB/T 9813-2000 微型计算机通用规范 GB2312 汉语字符集编码标准 ISO/IEC 14496-2 Information technology - Coding of audio-visual objects ITU-R BS1196-1 Annex 2 Audio coding for digital terrestrial television broadcasting Annex 2 Digital Audio Compression (AC 3) Standard IEC 61937-3 Digital audio-Interface for non-linear PCM encoded audio bitstreams applying IEC 60958-Part 3:Non-linear PCM bitstreams according to the AC-3 format IEEE 802.3U CSMA/CD Access Method (802.3) USB Implementers Forum Inc. Universal Serial Bus Specification Revision 2.0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技术要求。 3.1 数字电影流动放映系统 用于农村、社区、厂矿、学校等流动、非专业固定场所、放映银幕宽度为4.5~7米的数字电影放映系统。 3.2 数字电影流动放映母版 在电影后期制作阶段产生的,可用来转换成数字电影流动放映发行版的数字母版。 3.3 数字电影流动放映发行版 将数字电影流动放映源母版的图像进行压缩编码、加密并同声音一起打包后用于流动放映发行的电影数据文件。 4数字电影流动放映系统示意图 数字电影流动放映系统分为影片发行版制作、发行和放映三部分。发行版制作部分主要指数字电影流动放映发行版的制作、版权保护;发行部分主要指数字电影流动放映发行版的传送与管理;放映部分主要指数字电影流动放映发行版的解密、放映,如图1所示:

全球数字电影技术发展与应用分析

全球数字电影技术发展与应用分析 2014-05-12 | 访问次数:181 | 新闻来源:电科动态 一、运用新技术提升数字电影视听质量和用户体验质量成为当前及未来电影行业的发展热点,以云计算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在数字电影后期制作环节加快推广应用 1、提升电影图像质量成为技术研发热点,“更多像素”、“更快像素”和“更优像素”等技术将在电影行业综合应用 在数字电影领域,“更多像素” 是指图像空间分辨率的提升,如4K (4096×2160)技术的应用;“更快像素”是指图像时间分辨率的提升,即高帧率技术的应用;“更优像素” 是指图像像素质量的提升,涉及更广亮度范围、更大色域等内容。4K技术近年来一直是影视行业的关注热点,它通过提高图像空间分辨率来提升影视图像质量,4K 数字电影和超高清(UHD)电视是影视技术发展的重要趋势。4K数字摄影机产品陆续发布,索尼、Blackmagic、GoPro、佳能(Canon)等设备商均推出了不同价位的4K数字摄影机。与此同时,4K电影后期制作工具和工作流也进一步成熟完善。截至2013年末,全球共拥有4K电影放映设备15114套,在2012 年(13494 套)的基础之上增加12%,增速较前几年明显放缓;近年来4K电影放映设备占全部电影放映设备(2K/4K)的比重日趋稳定,约为15%。 除4K 技术外,高帧率(HFR)技术也是提高视觉体验的有效手段,它通过提高电影摄制和放映的帧速率来提升数字电影图像质量,特别是在数字立体电影领域极具应用前景。继2012年9月数字电影倡导组织(DCI)发布高帧率数字电影推荐实施细则后,高帧率数字电影的发展与应用方向逐渐清晰明确。迄今,从前期拍摄到后期制作,再到解码放映,电影行业已基本实现对高帧率工作流程的支持。2013年8月,电影电视工程师协会(SMPTE)举行了数字电影高帧率应用规范与互操作性研讨会,对现有和即将安装的数字电影播放系统、母版制作、工作流、压缩过程进行调研,拟将3D 影片单眼帧速率提升至48fps、50fps 和60fps,将2D 影片帧速率提升至96fps、100fps和120fps。研讨议题还包括图像内容压缩标识、不同放映机在放映高帧率影片及常规影片时的声音错位现象、可见伪影的测试材料等内容。国际标准化组织(ISO)也在积极推动高帧率数字电影国际标准的研究制定工作。 随着4K技术和高帧率技术的发展与应用,电影行业逐渐意识到单一技术的发展并不能解决电影画质的全面提升,人们开始探寻能够有效改善图像显示效果的方法。在2013 年SMPTE 技术年会上,与会代表提出了“更优像素”的概念,其涵盖更广的亮度范围(更亮或更暗像素)、更大的色域(像素更加多彩)等内容。随后与会代表一致认定,只有将“更多像素”、“更快像素”和“更优像素”三种方法结合起来,才最具应用价值。因此,“更多像素”、“更快像素”和“更优像素”综合应用的概念被提出,迄今已被电影行业所认可和接受。“更优像素”的提出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应用价值,其主要依据在于目前大多数影视节目均采用数字摄像技术来记录真实世界的色彩和亮度,而现行影视调色标准基于传统阴极射线管(CRT)技术,调色过程中必须调整原始图像内容,在影像传输和播放之前画面色彩、亮度和对比度已大幅下降,从而使呈现在用户眼前的画面真实度明显下降。目前数字摄像机和图像显示设备的捕获范围与呈现范围极为有限,远远低于人眼对亮度的识别范围。因此,研发新一代图像摄取和显示设备,尽可能真实捕获和真实还原人眼所能看到的一切,是图像摄取和显示设

2017年北电影视技术系数字电影技术(学术型)参考书目 考研经验 考研笔记 报考要求 指定教材

育明教育独家专注北京电影学院考研专业课辅导 1【影视技术系】 院系:影视技术系研究方向名称:数字电影技术 研究方向介绍: 培养掌握数字电影技术理论并具有实际操作能力的复合型专业人才。 1.培养具有严谨的治学态度和良好的学风,掌握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并具有良好艺术修养的电影技术人才。 2.注重多方面能力的培养,要求兼具技术理论与实际操作能力,熟练掌握一门外语和相关计算机专业软件,能独立从事学术研究、影视教学,担负边缘学科和前沿学术课题的开拓与攻关性人才。 3.培养在数字电影技术领域,包括数字电影摄影、数字特种摄影、数字后期制作、媒体数据管理、数字影院系统的技术服务人员与技术管理人员。

育明教育独家专注北京电影学院考研专业课辅导2 2016年北京电影学院【艺术与电影基础理论】(学术型) 育明教育推荐阅读书目: 《电影史:理论与实践》(美)艾伦、戈梅里著李迅译 《认识电影》(美)路易斯.贾内梯著 《中国电影史》钟大丰 《外国电影史》郑亚玲 《电影基础理论》陈晓云 《电影理论与批评》王志敏 《中国文化读本》叶朗著 《什么是艺术》(美)沃特伯格著 《艺术概论》赵彬 《艺术学概论》彭吉象 《艺术概论》王宏建 外加重要辅助资料育明教育独家内部资料包含: 【艺术热点】+【中西文论】+【文艺理论】+【艺术理论内部试题库】 + 【电影基础理论内部试题库】

育明教育独家专注北京电影学院考研专业课辅导 32016年北京电影学院【艺术与电影基础理论】(学术型)考研重点内部资料艺术作品的内容? 艺术作品的内容,是指经过艺术家体验、加工和创造的人类生活,其中包括客体世界和人的主观世界。它是诸多要素的总和,主要指题材、主题、人物、环境、情节等。作为艺术作品内容的人类生活,是主客观的统一。它来源于客观的社会生活,具有一定的客观性,但又不同于实际的客体世界本身,而是艺术家按照自己的审美理想、愿望、意志、观点,在个人体验感受的基础上,对生活加以选择、提炼、加工创造出来的。所以,艺术作品是艺术家按照。一定的美学思想,遵循美的规律对自然、社会加工创造的结果,既具有客体性,又具有主体色彩,是主客体的融合。 舞蹈艺术的基本特征? (1)动作与姿态。 舞蹈是以人体为媒介的艺术,人体的动作姿态是舞蹈艺术的最基本的元素。舞蹈又是以人的形体动作来塑造形象的。人的形体动作就是舞蹈所使用的艺术语言,舞蹈的人的形体动作和造型姿态,处处表现出美的韵律,具有鲜明的形式美特点。· (2)抒情与表现。 舞蹈长于抒情,有着最强烈酌表情性。表情性是表演艺术共有的本质属性。舞蹈同音乐一样,都不擅长于描绘外界客观的景物、、叙述事件的变化,却擅长于传达人的细微复杂的内心活动。不过,舞蹈只能靠演员的动作、姿态和表情,就很难反映自身之外的外界事物,这就造成了舞蹈拙于叙事而长于抒情的特点。 (3)节奏与韵律。 舞蹈有着强烈的节奏与韵律。 节奏是组织舞蹈动作的基础,相同的动作由于节奏的变化,可以表现出不同的情绪和情感。节奏的存在使人物表情栩栩如生,形神兼备。舞蹈形象无一不是充满情感韵律的动态形象。是一种“活跃的力的形象”节奏同羡律的统一,使舞蹈动作既有外在的形式美又充满内在的韵味,

谈数字技术对电影的影响

谈数字技术对电影的影响 电影史科学技术发展与文学艺术发展相结合的产物,它的发展特别借助于技术的革新。纵观电影的发展进程,技术一直起着先导的作用。上世纪末以来,一系列数字化技术如计算机图形技术、数字影响合成技术、三维技术、数字处理技术、电子数码信息技术、三维动画、虚拟技术及全数字电影拍摄、下载、播映等新技术即给全球观众带来了匪夷所思三维惊喜和焕然一新的视听体验,使电影制作、电影发行、电影存储的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同时也使电影艺术的范围、性质、电影的表现力,创造了人们前所未闻的视听奇观,数字技术在电影领域的全面应用是继电影史上从无声到有声、从黑白到彩色的第三次革命。这次革命对电影业的冲击是天翻地覆、前所未有的、其深度和广度与前两次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 首先电影是一门艺术。电影是作为一种连续摄录并映现世界原貌的科学技术手段而出现的,摄录技术,感光胶片的发明,从技术上提供了电影诞生的可能性,电影的技术性是它自身的本质属性,是它与生俱来的东西。电影诞生后,迅速介入艺术文化活动中,作为一种技术性的艺术,电影一方面建立在以技术手段记录现实世界某些侧面的基础上,是摄影机运用的有机体,另一方面靠着大量大量吸收文学、绘画、音乐、表演等艺术营养而成长起来。电影的创作需要丰富的想象力和追求完美的创造欲,它将商业、技术与艺术结合的如此成功。 随着高科技的迅猛发展,数字技术介入电影业给电影带来一场新技术革命,为整个电影艺术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首先是数字技术已像潮水般涌入了电影制作领域,数字化的浪潮将电影制作与计算机技术两者结合到了一起,使电影的制作工艺、视听效果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从而大大丰富了电影的表现手法。 数字技术对电影的积极影响: 1.数字技术促使了新的电影样式、电影类型的出现: 其中中外灾难片、动画片,科幻片等类型的出现和成熟。我们可以真正感受到电影中的想象境界是如此高原、奥妙,真正的令人难以想象、神秘无比。 2.数字技术丰富了电影的创作、发行、剪辑手段: 数字技术带来了电影创作的数字化。在前期创作、实际拍摄及后期创作过程都要应用到计算机技术。比如在前期创作中运用计算机设计影片需要的场景、情节、画面等,以便

(完整word版)影视制作技术规范

影视制作规范 基本规范:为树立良好公司形象,提高工作效率,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定制以下行为规范,望各位用心阅读,并认真执行。 平面设计流程: 1、接到设计任务,有项目负责人分配任务。 2、确认设计信息是否齐全: 设计所需信息:品牌名称、设计内容、规格尺寸、位置照片、完成时间、其他设 计要求 b)设计信息不全时及时与相关人员沟通,获取信息; c)设计任务填写与当日《标准工作记录表》内; d)设计信息齐全或自己决定时,根据优先级,安排设计工作。 3、设计工作: 标准化设计:严格按照标准进行,不得随意更改设计风格、格式、字体、及版式。 创意类设计:先出构思、创意及草图,与主管或相关人员沟通无误再进行深化设计, 避免做无用功。 4、设计审核:完成设计稿件后自己先进行初步审核,避免错别字及文字有误等低级错 误发生;第二步由主管或相关人员进行审核; 5、内部设计审核是否达到设计要求: 内审未通过:根据意见重新设计修改,直到内部通过为止; 6、交稿:客户是否对设计满意:不满意:客户提出相应修改建议,根据意见重新调整 设计(调整不超过3次);满意:将稿件交予客户 7、设计工作完成。 特别注意尺寸和外形,素材,字体,排版,字号,行距字距,出血,格式,分辨率,色彩模式. 后期制作流程: 为规范后期制作部门对宣传片专题片制作规范,特定至下列操作规范。 (以下内容为前期策划拍摄结束后的制作工作) 1打印解说词和策划方案 2组织该项目制作团队,认真阅读策划方案和解说词,理解创意思路和文案框架,以及影片 的整体定位风格。 3在策划方案上标记哪些需要用到影视素材,哪些需要制作特技镜头。 4找配音公司配音。传配音小样给客户确认,决定配音员。 5资料搜集与整理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使项目有条不紊的进行。 (1)建立项目文件夹,规范命名(如140618xxx企业传宣片) (2)在项目文件夹里新建分类文件夹,把所需素材及拍摄素材等一一整理到相关文件夹内。 6制作过程: (1)明白客户要求及影片格式、时长,了解客户要的感觉,做到胸有成竹。 (2)配乐配音。经过团队的沟通,选定音乐风格,需要剪辑人员在乐库内寻找合适的配乐及音效。 (3)粗剪。参照音乐节奏,根据解说词,在现有素材里,把镜头粗剪到时间线上,对没有实拍或无法实拍的素材,可通过与客户的沟通,看客户提供素材还是选用素材库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