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淮阴侯列传-文言知识练习教学文案

淮阴侯列传-文言知识练习教学文案

淮阴侯列传-文言知识练习教学文案
淮阴侯列传-文言知识练习教学文案

《淮阴侯列传》练习题

班级:姓名:

一、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1、治生商贾.( )

2、诸母漂.()

3、樵苏后爨.()

4、千里馈.粮()

5、绝其辎.重()

6、使人间.视()

7、令其裨.将传飧.()()8、裨.益()

9、拊.循士大夫()10、淮阴侯挈.其手()11、跖.之狗吠.尧()()12、遁.走()

二、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

1、食时信往,不为具.食

2、竟.漂数十日

3、陈余闻汉且.袭之

4、千里馈.粮

5、车不得方.轨

6、愿足下假.臣奇兵三万人

7、韩信使人间.视8、一.市人皆笑信

9、诸将皆莫.信10、平旦

..,信建.大将之旗鼓11、兵遂乱,遁.走12、有能生得者购.千金

13、信乃解其缚.14、师事.之

15、诸将效.首虏16、顾.诸君不察耳

17、汉王畏恶.其能18、信由此日夜怨望.

19、信尝过.樊将军哙20、陛下不能将.兵

21、淮阴侯挈.其手22、弟.举兵,吾从此助公

23、相国绐.信曰24、赦诸官徒.奴

25、虽.疾,强.入贺26、遂夷.信三族

27、然.,臣固.教之28、乃释.通之罪

29、余视其母冢,良然

..30、不伐.己功,不矜.其能

31、则庶几

..哉32、不务.出此

33、可以比周、召、太公之徒.34、高帝曰:“置.之。”

三、找出下列句中通假字,并解释

1、常数从其下乡南昌亭长寄食

2、乃晨炊蓐食

3、于是信孰视之,俯出袴下,蒲伏

4、两将之头可致于戏下

5、必为二子所禽矣

6、能千里而袭我,亦已罢极

7、从间道萆山

8、于是信、张耳详弃鼓旗

9、背水陈10、东乡坐,西乡对

11、兵法右倍山陵12、居常鞅鞅

13、上常从容与信言诸将能不14、辟左右与之步于庭

15、人言公之畔16、弟举兵

17、亨之18、秦失其鹿

19、高材疾足者先得焉20、天下已集

四、古今异义

1、始为布衣

..

2、如我能将几何

..

3、山东

..大扰,异姓并起,英.俊.乌集

4、且信非得素拊循士大夫

...

5、吾哀王孙

..而进食

6、今韩信兵号数万,其实

..不过数千

五、一词多义

1、众众辱之曰()欲为陛下所为者甚众()

2、方车不得方轨()信方斩,曰:“吾悔不用蒯通之计。”()

3、绝从间道绝其辎重()秦之纲绝而维弛()

4、间韩信使人间视()从间道萆山()

5、望吾哀王孙而进食,岂望报乎()信由此日夜怨望()

赵军望见而大笑()

6、竟竟漂数十日()然竟以胜()

信亦知其意,怒,竟绝去()

7、置高帝曰:“置之。”()令其旁可置万家()

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郑人有且置履者()

8、过信尝过樊将军哙()其实不过数千()

闻将军有意督过之()

9、乃亭长妻患之,乃晨炊蓐食()生乃与哙等为伍()

此乃信之所以为陛下禽也()

知其不用,还报,则大喜,乃敢引兵遂下()

10、如吾如淮阴()如彼竖子用臣之计()

11、且陈余闻汉且袭之()且彼未见吾大将旗鼓()

且喜且怜之()

12、然然竟以胜,此何术也()然,臣固教之()

余视其母冢,良然()

六、词类活用

1、亭长妻患.之

2、乃晨.炊蓐.食

3、众.辱之曰

4、欲东下

..井陉击赵

5、鼓.行出井陉口

6、饭.信

7、未至三十里,止舍.8、师.事之

9、英俊乌.集10、水上军开入.之

11、虽疾.,强入贺12、辟.左右与之步于庭

13、羞.与绛、灌等列14、必空.壁逐我

七、判断下列句式

1、否,必为二子所禽矣

2、淮阴屠中少年有侮信者

3、大丈夫不能自食

4、何为为我禽

5、成安君,儒者也

6、此乃信之所以为陛下禽也

7、公之所居,天下精兵处也8、是齐辩士也

9、陈豨拜为巨鹿守10、辞于淮阴侯

11、于君何如12、斩之长乐钟室

八、翻译

1、不得推择为吏,又不能治生商贾。

2、亭长妻患之,乃晨炊蓐食。

3、食时信往,不为具食。信亦知其意,怒,竟绝去。

4、平旦,信建大将之旗鼓,鼓行出井陉口。

5、信知汉王畏恶其能,常称病不朝从。信由此日夜怨望,居常鞅鞅,羞与绛、灌等列。

6、陛下不能将兵,而善将将,此乃信之所以为陛下禽也。

7、假令韩信学道谦让,不伐已功,不矜其能,则庶几哉,于汉家勋可以比周、召、太公之徒,后世血食矣。不务出此,而天下已集,乃谋叛逆,夷灭宗族,不亦宜乎!

《淮阴侯列传》文言知识点 教师版

《淮阴侯列传》文言知识整理 一、指出通假字,并解释 1、常数从其下乡南昌亭长寄食(“常”通“尝”,曾经) 2、晨炊蓐食(“蓐”通“褥”,在床上) 3、不能死,出我袴下(“袴”通“胯”,两腿间) 4、于是信孰视之(“孰”通“熟”,仔细) 5、俯出袴下,蒲伏。(“蒲伏”通“匍匐”,跪在地上爬行) 6、禽夏说(“禽”通“擒”,拿下) 7、而两将之头可致戏下(“戏”通“麾”,军队) 8、能千里而袭我(“能”通“乃”) 9、亦已罢极(“罢”“疲”,疲倦) 10、从间道萆山而望赵军(“萆”通“蔽”,隐蔽) 11、于是信、张耳详弃鼓旗(“详”通“佯”,假装) 12、东乡坐,西乡对(“乡”通“向”,朝着) 13、兵法又倍山陵(“倍”通“背”,背靠) 14、今者将军令臣等反背水陈(“陈”通“阵”,列队) 15、居常鞅鞅(“鞅鞅”通“怏怏”,不满意,郁闷失意的样子) 16、人言公之畔(“畔”通“叛”,背叛) 17、弟举杯(“弟”通“第”,但,只管) 18、亨之(“亨”同“烹”,煮) 19、而天下已集(“集”通“辑”,安定,和睦) 20、秦失其鹿(“鹿”通“禄”)比喻皇帝之位。引申为政权。 21、上常从容与信言诸将能不(“常”通“尝”“不”通“否”) 22、辟左右与之步于庭:(“辟”同“避”,使动,使…回避) 二、指出古今异义词,并解释 1、始为布衣时(古义:百姓;今义:粗布衣服) 2、贫无行(古义:品行;今义:可以) 3、愿君留意臣之计(古义:考虑;今义:注意,小心) 4、我哀王孙而进食(古义:年轻人;今义:王的子孙,后泛指贵族子弟) 5、上常从容与信言诸将能不(古义:闲暇无事的样子;今义:镇定,不慌张) 6、若虽长大,好带刀剑(古义:长得高大;今义:体貌高大壮伟) 7、辟左右与之步于庭(古义:随从;今义:左面和右面) 8、山东大乱,异姓并起(古义:崤山以东;今义:山东省) 9、英俊乌集(古义:英雄豪杰;今义:俊美并有英气) 10、未肯击前行古义:先头部队今义:向前行走 11、有能生得者购三千古义:悬赏今义:购买 12、信由此日夜怨望古义:恨今义:埋怨 13、如我能将几何古义:多少士兵今义:几何学 三、找出词类活用的词,说明其用法,并解释 1、又不能治生商贾(以…为生)

《史记·淮阴侯列传》创新教学设计

张丹东 一、教学目标 1.体会在叙述中蕴含情感的曲笔艺术。 2.拓宽视野,激发探究人物命运的兴趣。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说起韩信,我们就想起那句耳熟能详的成语——“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他,是西汉第一个被杀的功臣,今天我们继续了解他的人生轨迹,看他如何从一介布衣到叱咤风云,最后走向功臣末路断头颅的历程。 (二)探究文本 1.感受一下韩信的早年生活,看写了几个相关故事: 怒绝亭长、漂母饭信、胯下受辱。 解读:为了等待最有利的时机来实现自己的夙愿,他曾寄食于南昌亭长家,求食于漂母,更受辱于恶少胯下。 俗话说:“莫欺少年穷。”若干年后,韩信做了楚王,衣锦还乡,这三个故事有了后续:信至国,召所从食漂母,赐千金。 及下乡南昌亭长,赐百钱。 召辱己之少年令出胯下者,以为楚中尉。 提问:这三种行为中,你最欣赏哪一种,为什么? 提示:三种行为各有高明,尤其是第三种。 我们中国人的文化心理是同情弱者,韩信身为楚王,如果杀死这个无赖,大家都会同情他,觉得韩信是以强凌弱、仗势欺人。 韩信的高明就在于非但没有杀他,还让他做中尉,尽显其心胸宽广,人情做足,他是不做则已,要做就让人永世难忘。 所以,海纳百川是多么宽广,你要感激你的朋友,是他们给予了你帮助;也要感激你的敌人,是他们让你变得坚强。 2.俗话说:“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韩信遇上刘邦,有如蛟龙入海,尽显其睥睨千古的军事天才,而他人生中的巅峰之战当属——井陉之战。 从战前的形势来看,比较一下双方的优劣势: 汉————赵 3万 20万 客场主场 千里奔袭以逸待劳 明确:优势尽归赵国,但韩信又是用了什么独出心裁的计策扭转整个局势,打赢这一仗?(B) A.隔岸观火 B.上屋抽梯 C.金蝉脱壳 D.暗度陈仓 最终以少胜多,谱写了中国战争史上光辉的篇章,正因其用兵如神,后世兵家尊称他为兵仙。 3.兵法纵横天下的韩信南征北战,辅佐刘邦一举开创汉家四百年基业,但功成名就后,却未能安享荣华富贵,反而被族灭,为什么会落得如此下场? 你觉得韩信谋反有无可疑之处? 提示:一般赞成“陷害说”。主要依据是:韩信临刑前的遗言:“恨不用蒯通计”。蒯通原话:“竖子不用臣之策,故令自夷。”“不用”、“自夷”,反过来说明韩信没有谋反。另外,与

《淮阴侯列传》文言知识点-教师版

导学单配套整理 《淮阴侯列传》文言知识整理 一、指出通假字,并解释 1、常数从其下乡南昌亭长寄食(“常”通“尝”,曾经) 2、晨炊蓐食(“蓐”通“褥”,在床上) 3、不能死,出我袴下(“袴”通“胯”,两腿间) 4、于是信孰视之(“孰”通“熟”,仔细) 5、俯出袴下,蒲伏。(“蒲伏”通“匍匐”,跪在地上爬行) 6、禽夏说(“禽”通“擒”,拿下) 7、而两将之头可致戏下(“戏”通“麾”,军队) 8、能千里而袭我(“能”通“乃”) 9、亦已罢极(“罢”“疲”,疲倦) 10、从间道萆山而望赵军(“萆”通“蔽”,隐蔽) 11、于是信、张耳详弃鼓旗(“详”通“佯”,假装) 12、东乡坐,西乡对(“乡”通“向”,朝着) 13、兵法又倍山陵(“倍”通“背”,背靠) 14、今者将军令臣等反背水陈(“陈”通“阵”,列队) 15、居常鞅鞅(“鞅鞅”通“怏怏”,不满意,郁闷失意的样子) 16、人言公之畔(“畔”通“叛”,背叛) 17、弟举杯(“弟”通“第”,但,只管) 18、亨之(“亨”同“烹”,煮) 19、而天下已集(“集”通“辑”,安定,和睦) 20、秦失其鹿(“鹿”通“禄”)比喻皇帝之位。引申为政权。 21、上常从容与信言诸将能不(“常”通“尝”“不”通“否”) 22、辟左右与之步于庭:(“辟”同“避”,使动,使…回避) 二、指出古今异义词,并解释 1、始为布衣时(古义:百姓;今义:粗布衣服) 2、贫无行(古义:品行;今义:可以) 3、愿君留意臣之计(古义:考虑;今义:注意,小心) 4、我哀王孙而进食(古义:年轻人;今义:王的子孙,后泛指贵族子弟) 5、上常从容与信言诸将能不(古义:闲暇无事的样子;今义:镇定,不慌张) 6、若虽长大,好带刀剑(古义:长得高大;今义:体貌高大壮伟) 7、辟左右与之步于庭(古义:随从;今义:左面和右面) 8、山东大乱,异姓并起(古义:崤山以东;今义:山东省) 9、英俊乌集(古义:英雄豪杰;今义:俊美并有英气) 10、未肯击前行古义:先头部队今义:向前行走 11、有能生得者购三千古义:悬赏今义:购买 12、信由此日夜怨望古义:恨今义:埋怨 13、如我能将几何古义:多少士兵今义:几何学 三、找出词类活用的词,说明其用法,并解释

廉颇蔺相如列传教学设计一等奖

廉颇蔺相如列传教学设计一等奖(2课时) 1、教学目标 [学习目标] 1.了解司马迁与《史记》的有关知识。 2. 掌握实词、虚词的用法、特殊句式等基本文言知识。 3. 学习本文通过典型事例和细节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的方法,品味人物语言并把握人物的思想性格。2、学情分析 学生对重点字词掌握较难理解 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归纳文中重点词语,语法现象和特殊句式;学习辨析词义,判断文言特殊语法现象,特殊句式的方法。 2.欣赏文中个性化的对话描写。 [教学难点] 学习本文表现人物性格的方法。 4、教学过程第一学时 [教学重点] 1.归纳文中重点词语,语法现象和特殊句式;学习辨析词义,判断文言特殊语法现象,特殊句式的方法。 2.欣赏文中个性化的对话描写。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幻灯片2、3) 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有云:“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当面临是屈辱的生还是坦然的死时,他毅然决然地选择了生,发愤著书,终成“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正因为此,司马迁才对那些在逆境中发愤的英雄,在厄运中不屈的志士,在险境中凛然的豪杰有着深刻的理解;正因为此,他的笔下才会出现那么多有血有肉,呼之欲出的人物。那么,在弱肉强食的战国,又有谁能凭借大智大勇力挽狂澜,谱写一曲英雄的绝唱呢?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两位智勇双全的英雄人物。(教师板书《廉颇蔺相如列传》) 二、出示学习目标(幻灯片4) (一)了解司马迁与《史记》的有关知识。 (二)掌握实词、虚词的用法、特殊句式等基础文言知识。 (三)学习本文通过典型事例和细节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的方法,品味人物语言并把握人物的思想性格。 三、作者及《史记》简介(幻灯片5-8) (一)司马迁(约前145-约前90),西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和思想家。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其父司马谈是汉朝太史令(掌管起草文书、编写史料,兼管国家典籍、天文历法的官职)。元封三年(前108),司马迁承继父职,任太史令,得以博览皇家珍藏的大量图书、档案和文献,为《史记》的写作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天汉二年(前99),在《史记》草创未就之际,司马迁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解而被捕下狱,受腐刑。出狱后任中书令(掌管皇家机要文件),继续发愤著书,于征和二年(前91)写成《史记》。 (二)《史记》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长达三千年间的历史。全书共130篇,包括本纪12篇,世家30篇,列传70篇,年表10篇,书8篇,共52万字。 《史记》开创了我国纪传体史书的先河,同时也开创了我国的传记文学的先河,是24 史的第一部。《史记》的体例和创作手法对后世影响深远。 本纪(12 篇):专述历代最高统治者的政治活动。(如《项羽本纪》) 世家(30篇):主要记述贵族的史事。(如《陈涉世家》) 列传(70篇):记述官吏、士大夫和知名人物的事迹。分三种:①专传,即一人一传,(如《淮阴侯列传》)

课外文言文淮阴侯列传习题及答案

淮阴侯列传 淮阴侯韩信者,淮阴人也。始为布衣时,贫,无行,不得推择为吏;又不能治生商贡。常从人寄食饮,人多厌之者。常数从其下乡南昌亭长寄食,数月,亭长妻患之,乃晨炊蓐食。食时信往,不为具食。信亦知其意,怒,竟绝去。信钓于城下,诸母漂,有一母见信饥,饭信,竟漂数十日。信喜,谓漂母曰:“吾必有以重报母。”母怒曰:“大丈夫不能自食,吾哀王孙而进食,岂望报乎?”淮阴屠中少年有侮信者,曰:“若虽长大,好带刀剑,中情怯耳。”众辱之曰:“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袴下!”于是信孰视之,倪出袴下,蒲伏。一市人皆笑信,以为怯。(节选自《史记》) 21.给下列句中加点的字注音。(1分) ①于是信孰视之,倪出袴下()②又不能治生商贾() 22.解释下列文言语句中加点的词。(2分) ①始为布衣时,贫,无行()②食时信往,不为具食() ③常从人寄食饮()④数月,亭长妻患之() 23.翻译下列文言语句。(4分) ①又不能治生商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吾哀王孙而进食,岂望报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一市人皆笑信,以为怯。”韩信是真的胆怯吗?请谈谈自己的看法。(2分) 25.阅读本文,你获得了怎样的生活启示?(2分) (三)21.①kù②gǔ22.①善行②准备③跟随、寄从④讨厌23.①又不能够以经商为生计。②我是可怜你而给你饭吃,难道是想你回报(我)吗?24.不是真的胆怯,而是不愿意与“淮阴屠中少年”计较,这里体现了韩信心胸开阔,宽容别人。25.略

《史记》选读——《淮阴侯列传》教案(苏教版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

《史记》选读——《淮阴侯列传》教案(苏教版 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复习巩固常见文言实词虚词的用法与含义以及文言句式宾语前置句等相关文言常识 2、把握《史记》叙述历史事件时采用的起伏跌宕的叙事特色 3、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激发学生的丰富的想象力 4、让学生能站在现代人的角度看待历史现象、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提出独到的见解 教学重点: 1、复习巩固并积累文言常识 2、体会叙事的跌宕起伏的行文特色 教学难点: 1、体会叙事的跌宕起伏的行文特色 2、体会司马迁借助《淮阴侯列传》要表达的深层含义 教学方法: 1、引导学生由旧知往新知的延伸 2、设计相关的问题切入

教学课时:3课时 教学设想 其一本选段故事情节紧凑,学生容易读懂,所以梳理文章不作为重点,但与必修教材中涉及的文言知识点比较丰富,所以把积累文言知识作为教学重点;其二司马迁借助《淮阴侯列传》要表达一种独特的历史观:统治者心狠手毒,欲加之罪,何患无辞。(1)功高震主;(2)单枪匹马(3)恃才放旷,君王对他早有猜忌;(4)杀功臣是封建社会的普遍的现象。要引导学生体会。 教学过程: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我国古代有一个能忍受胯下之辱的人,这个人就是大名鼎鼎的韩信。韩信除了受胯下之辱外还有很多令人敬佩的事迹。今天我们就通过学习《史记•淮阴侯列传》来进一步了解韩信。 二、介绍韩信: 汉初军事家。淮阴(今属江苏)人。陈胜、吴广起义后,韩信始投项梁,继随项羽,后从刘邦。汉高祖元年(前206),经丞相萧何力荐,始为大将,协助刘邦制定了还定三秦以夺天下的方略。

楚汉战争期间,韩信率兵数万,开辟北方战场。破魏之战,针对魏军部署,佯作正面渡河之势,暗从侧后偷渡,攻其不备,俘获魏王豹。井陉之战,背水为阵,使将士死地求生,人自为战,大破赵军。淮水之战,借助河水,分割楚军,将齐、楚联军各个击灭。四年二月,被封为齐王。参与指挥垓下(今安徽灵璧南)决战,击灭楚军。韩信熟谙兵法,战功卓著,为汉王朝的创建作出了重要贡献。其用兵之道,为后世兵家所推崇。刘邦虽用韩信而心存疑忌,故在项羽败亡后,即夺其兵权,徙为楚王,继又黜为淮阴侯。吕后知刘邦疑忌韩信,乃与萧何定计,于汉高祖十一年正月诱韩信至长乐宫,以谋反罪名杀之。韩信著有兵书三篇,已失传。 三、诵读课文,正音正字,并且根据文意,划分文章结构。 (一)、容易读错的字: 陈豨蒯通商贾诸母漂盗跖阏与井陉樵苏若虽长大 (二)、通假字 常数从其下乡南昌亭长寄食 晨炊蓐食 不能死,出我袴下 于是信孰视之,

淮阴侯列传知识点(学生用)

淮阴侯列传 P702-705第1-3段 1实词意义 贫,无行。亭长妻患之。信仗剑从之。数以策干项羽 坐法当斩上不欲就天下乎上拜以为治粟都尉何来谒上 2联绵词 蒲伏 3古书用字 通假字:常数从其下乡南昌亭长寄食居戏下 异体字:出我袴下俛出袴下 古今字:于是信孰视之 4词类活用 名词作状语:乃晨炊蓐食。众辱之曰次至信诸将行道亡者自追之 名词作动词:饭信吾亦欲东耳。 使动:大丈夫不能自食吾哀王孙而进食不及以闻 意动:滕公奇其言,壮其貌 5虚词用法 若虽长大汉王之入蜀,信亡楚归汉 6固定格式 人多厌之者。屠中少年有侮信者。 吾必有以重报母。 岂望报乎? 无所知名。无所事信。

7句式 判断句:淮阴侯韩信者,淮阴人也。 此乃信所以去也。 宾语前置句:何为斩壮士? 上未之奇也。上不我用。 P726-728 1实词意义 韩信至国,···为德不卒汉王怨眜天子巡狩会诸侯 信由此日怨望信尝过樊将军哙大王乃肯临臣 上常从容与信言诸将能不,各有差。 陈豨拜为巨鹿守,辞于淮阴侯。淮阴侯挈其手,辟左右。 再至,陛下乃疑矣。相国绐信曰 2古书用字 通假字:上常从容与信言诸将能不,各有差。人言公之畔,···。 弟举兵。恐其党不就. 异体字:至雒阳居常鞅鞅 古今字:我宁不能杀之邪?恐见禽良狗亨 淮阴侯挈其手,辟左右 3词类活用 名词作状语:信由此日怨望 名词作动词:遂械系信。 使动:淮阴侯挈其手,辟左右 4虚词用法

乃:钟离眜乃骂信曰:“···” 大王乃肯临臣 生乃与樊哙等为伍 5固定格式 我宁不能杀之邪? 6句式 判断句:此壮士也。公非长者。此乃信之所以为陛下 禽也。 宾语前置句:何为为我禽? 被动句:恐见禽何为为我禽?陈豨拜为巨鹿守。 乃为儿女子所诈。

淮阴侯列传 原文

淮阴侯列传原文 淮阴侯列传原文+翻译+文言知识 史记》淮阴侯列传 淮阴侯韩信者,淮阴人也[51] 。始为布衣时,贫无行,不得推择为吏[52] ,又不能治生商贾,常从人时信往,不为具食。信亦知其意,怒,竟绝去。寄食饮,人多厌之者,常数从其下乡[53] ,南昌亭长[54] 寄食,数月,亭长妻患之,乃晨炊蓐食[55] 。食 信钓於城下[56] ,诸母漂[57] ,有一母见信饥,饭信,竟漂数十日。信喜,谓漂母曰:“吾必有以重报母。”母怒曰:“大丈夫不能自食[58] ,吾哀王孙而进食[59] ,岂望报乎~” 淮阴屠中少年有侮信者,曰:“若虽长大,好带刀剑,中情怯耳。”众辱之曰:“ 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袴[510] 下。”於是信孰视之,俛[511] 出袴下,蒲伏[512] 。一市人皆笑信,以为怯。 及项梁渡淮,信杖剑从之,居戏[513] 下,无所知名。项梁败,又属项羽,羽以为郎中。数以策干项羽,羽不用。汉王之入蜀,信亡楚归汉,未得知名,为连敖[514] 。坐法当斩,其辈十三人皆已斩,次至信,信乃仰视,适见滕公,曰:“上不欲就天下乎,何为斩壮士~”滕公奇其言,壮其貌,释而不斩。与语,大说之。言於上,上拜以为治粟都尉,上未之奇也。 信数与萧何语,何奇之。至南郑,诸将行道亡者数十人,信度何等已数言上,上不我用,即亡。何闻信亡,不及以闻,自追之。人有言上曰:“丞相何亡。”上大怒,如失左右手。居一二日,何来谒上,上且怒且喜,骂何曰:“若亡,何也,”何曰:“臣不敢亡也,臣追亡者。”上曰:“若所追者谁何,”曰: “韩信也。”上复骂曰: “诸将亡者以十数,公无所追;追信,诈也。”何曰:“诸将易得耳。至如

《淮阴侯列传》 (苏教版高二选修教案教学设计)

《淮阴侯列传》 (苏教版高二选修教案教学设 计) 教学目标:1、复习巩固并积累文言基础知识。 2、整体感知文本内容,理清思路,疏通文意。 3、通过分析韩信这一人物形象,体会司马迁借助《淮阴侯列传》要表达的一种独特的历史观。 教学重点:1,2 教学难点:3 教学方法:文本研习——自主探究——讨论 教学设想:本选段故事情节紧凑,学生容易读懂,所以梳理文章不作为重点,又因其涉及到的文言知识点比较丰富,所以把积累文言知识作为教学重点,由学生自主整理完成;通过对文本结构内容的感知,学生讨论韩信这一人物形象的个性及悲剧原因;功高盖世与夷灭宗族的可悲下场形成的鲜明对比,引发人深思,这其实亦是司马迁借助《淮阴侯列传》要表达一种独特的历史观:统治者心狠手辣,欲加之罪何患无辞。要引导学生体会。 教学过程:

一、导入:我们大家都知道,司马迁甘愿接受宫刑,屈辱苟活的原因是有比尊严更尊贵的事情需要他去做。那么历史上还有一位因受胯下之辱而留名青史的人物,他是谁呢?他为什么要这么做?他又是一个怎样的人呢?今天我们来继续研读《淮阴侯列传》。 二、复习检查 上节课同学们翻译了课文,并让你课下梳理文言基础知识,我们先简单的复习检查一下。 (一)重点的文言实词:(只)说你整理的词类活用现象。 名做动:有一母见信饥,饭信,竟漂数十日给……饭吃 议欲下赵攻下 如我能将几何?率领统率 名做状:众辱之当众 欲东下井陉击赵向东 师事之像对待老师一样 信乃谋与家臣夜诈诏赦诸官徒奴在夜里,连夜 异姓并起,英俊乌集像乌鸦一样 亭长妻患之,乃晨炊蓐食在早上;在床褥上,在床上

吾骑兵绝其后,使野无所掠在野外 信建大将之旗鼓,鼓行出井陉口大吹大擂地 动词的使动用法: 水上军开入之使……进入 辟左右与之步于庭使……退避 共候赵空壁逐利使……空 形容词做动词:深沟高垒深挖;加高 意动用法:羞与绛、灌等列以……为羞耻 (文言实词:有能生得者购千金:悬赏 信由此日夜怨望:怨恨 弟举兵,吾从此助公:但,只管 不伐已功,不矜其能夸耀 而天下已集,乃谋叛逆:通假字=辑,安定) (二)文言虚词: 乃→1,亭长妻患之,乃晨炊蓐食(就) 2,乃敢引兵遂下(才) 3,大王乃肯临臣(竟然) 4,此乃信之所以为陛下禽也(是,就是) (三)文言句式 判断句:1,淮阴侯韩信者,淮阴人也 2 成安君,儒者也。

淮阴侯列传知识点整理(学生版)

淮阴侯列传知识点整理 一、找出下列句中通假字: 1、乃晨炊蓐食 2、于是信孰视之 3、俯出袴下,蒲伏 4、虏魏王,禽夏说,新喋血阏与 5、而两将之头可致于戏下 6、能千里而袭我 7、亦已罢极 8、从间道萆山而望赵军 9、信乃使万人先行,出,背水陈 10、信、张耳详弃鼓旗 11、兵法右倍山陵 12、信由此日夜怨望,居常鞅鞅 13、上常从容与信言诸将能不 14、人言公之畔 15、上怒曰:“亨之。” 16、信乃解其缚,东乡坐 二、指出下列句子中的词类活用现象并解释: 1、亭长妻患之 2、乃晨炊蓐食 3、有一母见信饥,饭信 4、众辱之曰 5、今乃辅以张耳,议欲下赵 6、足下深沟高垒 7、坚营勿与战 8、彼前不得斗 9、未至井陉口三十里,止舍 10、赵见我走,必空壁逐我 11、出,背水陈 12、鼓行出井陉口 13、水上军开入之 14、西乡对,师事之 15、兵法右倍山陵 16、羞与绛、灌等列 17、辟左右与之步於庭 18、如我能将几何

19、信乃谋与家臣夜诈诏赦诸官徒奴 20、异姓并起,英俊乌集 21、且天下锐精持锋欲为陛下所为者甚众 22、恐吾至阻险而还 23、欲东下井陉击赵 三、指出下列句中古今异义词并解释: 1、始为布衣时,贫无行 2、愿君留意臣之计 3、未肯击前行 4、山东大扰,英俊乌集 5、然乃行营高敞地 四、指出下列句子是什么特殊句式并翻译: 1、淮阴侯韩信者,淮阴人也 2、不得推择为吏 3、食时信往,不为具食。 4、信钓于城下 5、淮阴屠中少年有侮信者 6、否,必为二子所禽矣。 7、今如此避而不击,後有大者,何以加之! 8、此乃信之所以为陛下禽也 9、多多益善,何为为我禽? 10、上曰:“于君何如?” 11、陈豨拜为钜鹿守,辞於淮阴侯。 12、舍人弟上变,告信欲反状于吕后 13、问:“信死亦何言?” 14、乃为儿女子所诈 15、信方斩 16、韩信使人间视,知其不用 五、一词多义: 1、间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 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 至京口,得间奔真州 韩信使人间视 乃用陈平计间项王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2、绝怒,竟绝去

(完整版)淮阴侯列传文言知识整理(全)

淮阴侯列传知识整理 一、通假字 1.乃晨炊蓐食(同“褥”,床)2.不能死,出我袴下(同“胯”,两腿间) 3.于是信孰视之(同“熟”,仔细)4.俯出袴下,蒲伏(同“胯”,“匍匐”) 5.虏魏王,禽夏说(同“擒”)6.而两将之头可致戏下(同“麾下”) 7.能千里袭我,亦已罢极(同“疲”,疲惫)8.从间道萆山而望赵军(同“蔽”,隐蔽)9.背水陈(同“阵”,摆好阵形)10.诸将莫信,详应曰(同“佯”,假装)11.信乃解其缚,东乡坐(同“向”)12.右倍山陵(同“背”背后)13.信由此日夜怨望,居则鞅鞅(同“怏怏”,不满意)14.上常从容与信言诸将能不(同“否”)15.人言公之畔,陛下必不信(同“叛”,背叛)16.吕后欲召,恐其党不就(同“倘”,倘若)17.上怒曰:“亨之”(同“烹”)18.秦失其鹿(同“禄”,政权)19.而天下已集(同“辑”,安定) 二、词类活用 1.名词用为动词 有一母见信饥,饭信给……吃议欲下赵攻下 如我能将几何率领未至三十里,止舍宿营 2.名词作状语 欲东下井陉击赵向东师事之像对待老师一样 信乃谋与家臣,夜诈诏赦诸官徒奴在夜里 英俊乌集像乌鸦一样众辱之曰当众 3.使动用法 水上军开入之使进入辟左右与之步于庭使退避 4.名词用作动词深沟高垒挖沟,筑垒 5.意动用法 羞与绛、灌等列以……为羞,认为……是羞耻的 亭长妻患之以……为患,把……当作祸患 吾哀王孙而进食认为……可怜 6.形容词用作名词 恐吾至阻险而还险阻之地 三、古今异义词 1.始为布衣时,贫无行 (古义:百姓;今义:粗布衣服。古义:品行;今义:可以) 2.愿君留意臣之计(古义:考虑;今义:注意,小心。) 3.我哀王孙而进食(古义:年轻人;今义:王的子孙,后泛指贵族子弟。) 4.上常从容与信言诸将能不 (古义:举止行动自然;今义:镇定,不慌张。) 5.若虽长大,好带刀剑(古义:长得高大;今义:体貌高大壮伟。。) 6.辟左右与之步于庭(古义:随从;今义:左面和右面。) 7.又不能治生商贾(古义:做生意,做买卖;今义:商人)

《淮阴侯列传》公开课教案

《淮阴侯列传》公开课教案 教学目标: 1、继续积累学习文言文重点实词虚词等语言现象。 2、体会司马迁借助本文要表达的独特的历史观。 3、让学生体会司马迁在叙事中借助曲笔和反语表达情感的写法,使学生以现代人的观点评价历史人物。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 翻译句子(4名同学到黑板上翻译,其余同学在错题本上写) 1、不得推择为吏,又不能治生商贾 2、知汉王畏恶其能,常称病不朝从。信由此日夜怨望,居常鞅鞅,羞与绛、灌等列。 3、陛下不能将兵,而善将将,此乃信之所以为陛下禽也。 4、赵见我走,必空壁逐我,若疾入赵壁,拔赵帜,立汉赤旗。 师生点评,巩固文言文翻译应注意事项。 二、继续学习课文:谋反被诛史官赞词 1、学生齐读第9、10、11小节

2、检查学生预习情况,疑难词句共同探讨明确(多媒体)自由发言,师生补充明确 预设可能遇到的疑难句子: (1)阴使人至豨所,曰:“弟举兵,吾从此助公。” 阴:暗中弟:只管,又写作“第”。 (2)信乃谋与家臣夜诈诏赦诸官徒奴,欲发以袭吕后及太子。 与:介词,和;夜:名词做状语,在夜里 (3)其舍人得罪于信,信囚,欲杀之 于:介词,引出对象。 (4)相国绐信曰:“虽疾,强入贺。” 绐:欺骗虽:即使疾:生病强:强打精神 (5)秦之纲绝而维弛,山东大扰,异姓并起,英俊乌集。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于是高材疾足者先得焉。 纲绝而维弛:法度败坏、政权瓦解山东:崤山以东 乌集:像乌鸦一样聚集鹿:指帝位 高材疾足:形容人才能出众,行事敏捷焉:之 (6)且天下锐精持锋欲为陛下所为者甚众,顾力不及耳 锐精:磨快武器持锋:手持利刃顾:只是 (7)假令韩信学道谦让,不伐己功,不矜其能,则庶几哉,

淮阴侯列传 知识点整理检测默写

淮阴侯列传 一.解释加点的词语 ·始为布衣时,贫无行 ..,不得推择为吏/没有好的品行 ·亭长妻患之,乃晨炊蓐.食/同“褥”,床 ·信亦知其意,怒,竟.绝去/居然 ·有一母见信饥,饭.信,竟.漂数十日/给……吃/一直,从头到尾 ·大丈夫不能自食 ..,吾哀王孙而进食,岂望报乎!”/自己养活自己 ·于是信孰.视之,俯出袴下,蒲伏/同“熟”,仔细/ ·臣闻千里馈.粮,士有饥色/运送 ·今井陉之道,车不得方.轨,骑不得成列/并列 ·愿足下假.臣奇兵三万人,从间道 ..绝其辎重/借/隐蔽的小道 ·今韩信兵号数万,其实不过数千。能.千里而袭我,亦已罢.极 ·同“乃”,竟然/同“疲”,疲惫 ·韩信使人间视 ..,知其不用,还报,则大喜/暗中探听,窥伺 ·赵见我走,必空壁.逐我/营垒 ·且彼未见吾大将旗鼓,未肯击前行,恐吾至阻险 ..而还/阻险的地方 ·信乃使万人先行,出,背水陈./.排开阵势 ·平旦 ..,信建.大将之旗鼓,鼓.行出井陉口,赵开壁击之/天刚亮/树起/击鼓 ·信乃令军中毋杀广武君,有能生得者购.千金/悬赏征求 ·于是有缚广武君而致.戏下者/送达 ·信乃解其缚,东乡 .../.向东/像对待老师那样事奉他 ..坐,西乡对,师事之 ·诸将效.首虏,毕贺/献上 ·此在兵法,顾.诸君不察耳/只是 ·今.予之生地,皆走,宁.尚可得而用之乎!/如果/怎么 ·信由此日夜怨望.,居常鞅鞅 ../.怨恨/同“怏怏”,不满意,不服气 ·淮阴侯挈其手,辟.左右与之步于庭/退避,使周围的人离去 ·(韩信)阴.使人至豨所,曰:“弟.举兵,吾从此助公。/暗中;又作“第”,只管 ·舍人弟上变,告信欲反状.于吕后/情况 ·异姓并起,英俊乌集 ..../.英雄豪杰像乌云一样聚集 ·秦失其鹿.,天下共遂之/比喻皇帝之位,引申为政权 ·余视其母冢,良.然/确实 若虽长大,好带刀剑长得高大 贫无行品行 又不能治生商贾做生意,做买卖 我哀王孙而进食年轻人 此乘胜而去国远斗,其锋不可当。去:离开;远斗:远征。 愿陛下假臣奇兵三万人,从间道绝其辎重;足下深沟高垒,坚营勿与战。 假:借间道:隐蔽的小路辎重:军用物资深,高:名作动,深挖,加高坚营:坚守军营

淮阴侯列传文言字词知识

淮阴侯列传文言字词知识

淮阴侯列传文言字词整理 一词多义(实词) 1. 常 (1)常从人寄食饮常: (2)常数从其下乡南昌亭长寄食常: 2. 方 (1)车不得方轨方: (2)信方斩,曰方: (3)士以此方数千里争往归之《魏公子列传》方: 3. 间 (1)从间道绝其辎重间: (2)韩信使人间视间: (3)中间力拉崩倒之声《口技》间: (4)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廉颇蔺相如列传》间: 4. 望

(1)吾哀王孙而进食,岂望报乎望: (2)若望仆不相师《报任安书》望: (3)从间道萆山而望赵军望: (4)赵军望见而大笑望: (5)信由此日夜怨望望: 5. 竟 (1)然竟以胜,何术也竟: (2)竟漂数十日竟: (3)信亦知其意,怒,竟绝去竟: 6. 绝 (1)绝云气,负青天《逍遥游》绝: (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桃花源记》绝: (3)吾奇兵绝其后绝: (4)从间道绝其辎重

绝: (5)信亦知其意,怒,竟绝去绝: (6)秦之纲绝而维弛绝: (7)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劝学》/南绝幕,遇前将军、右将军绝:横渡 (8)空谷传响,哀转久绝《三峡》绝: (9)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廉颇蔺相如列传》绝: 7. 过 (1)信尝过樊将军哙/今将军故过之/信尝过樊将军《淮阴侯列传》过: (2)其实不过数千/力能扛鼎,才气过人《项羽本纪》过: (3)闻大王有意督过之《项羽本纪》过: (4)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烛之武退秦师》过: (5)轩东故尝为厨,人往,从轩前过《项脊轩志》过:

8. 置 (1)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项羽本纪》置: (2)高帝曰:“置之。”乃释通之罪置: (3)郑人有且置履者《郑人买履》置: (4)亚父受玉斗,置之地《高祖本纪》置: (5)令其旁可置万家置: 9. 数 (1)常数从其下乡南昌亭长寄食数: (2)饭信,竟漂数日数: (3)以为李广老,数奇数: 10.伐 (1)则诸侯谓吾怯,而轻来伐我伐: (2)不伐已功,不矜其能伐: (3)自矜功伐《项羽本纪》伐:11.众 (1)众辱之曰众: (2)欲为陛下所为者甚众众:

淮阴侯列传文言字词知识

淮阴侯列传文言字词整理 一词多义(实词) 1. 常 (1)常从人寄食饮常: (2)常数从其下乡南昌亭长寄食常: 2. 方 (1)车不得方轨方: (2)信方斩,曰方: (3)士以此方数千里争往归之《魏公子列传》方: 3. 间 (1)从间道绝其辎重间: (2)韩信使人间视间: (3)中间力拉崩倒之声《口技》间: (4)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廉颇蔺相如列传》间: 4. 望 (1)吾哀王孙而进食,岂望报乎望: (2)若望仆不相师《报任安书》望: (3)从间道萆山而望赵军望: (4)赵军望见而大笑望: (5)信由此日夜怨望望: 5. 竟 (1)然竟以胜,何术也竟: (2)竟漂数十日竟: (3)信亦知其意,怒,竟绝去竟: 6. 绝 (1)绝云气,负青天《逍遥游》绝: (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桃花源记》绝: (3)吾奇兵绝其后绝: (4)从间道绝其辎重绝: (5)信亦知其意,怒,竟绝去绝: (6)秦之纲绝而维弛绝: (7)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劝学》/南绝幕,遇前将军、右将军绝:横渡 (8)空谷传响,哀转久绝《三峡》绝: (9)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廉颇蔺相如列传》绝: 7. 过 (1)信尝过樊将军哙/今将军故过之/信尝过樊将军《淮阴侯列传》过: (2)其实不过数千/力能扛鼎,才气过人《项羽本纪》过: (3)闻大王有意督过之《项羽本纪》过: (4)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烛之武退秦师》过: (5)轩东故尝为厨,人往,从轩前过《项脊轩志》过: 8. 置 (1)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项羽本纪》置: (2)高帝曰:“置之。”乃释通之罪置: (3)郑人有且置履者《郑人买履》置:

《淮阴侯列传》学案 教案教学设计

《淮阴侯列传》学案教案教学设计 孙浩亮 第一课时 重点:预习课文;课文第一部分 ①词语读音:商贾(gǔ)井陉(xíng)口辎(zī)重裨(pí)将拊(fún)循 鞅鞅(同“怏怏”)(yàng)蒯(kuǎi)通喋(dié)血漂母(piǎo) ②重点词句: ★无行:行,品行。 ★不得推择为吏:得,能够;为,做;推择,推举选用。 翻译:本句语意被动,不能够被推选去做官。 ★常数从其下乡南昌亭长寄食。 常:曾经;数:屡次;从:跟随。 翻译:曾经多次跟随下乡南昌亭亭长吃闲饭。 ★晨炊蓐食 蓐:通“褥”,在床上;晨:早晨;晨、蓐都是名词用做状语。 ★饭信:饭,名词用做动词、给饭吃。

★吾必有以重报母。 有以:固定结构,有办法、有机会、有条件、能够。 翻译:我一定会重重报答您老人家。 ★大丈夫不能自食,吾哀王孙而进食。 成语“一饭千金”比喻重重地报答对自己有恩的人。 食:养活;哀:可怜。 翻译:大丈夫不能养活自己,我是可怜你这位公子才给你饭吃。 ★众辱之:名词做状语,当众。 ④总结:这三个故事都反映了韩信早年穷困屈辱的生活。 怒绝亭长----屈辱之中的自尊;漂母饭信----自信和抱负;胯下受辱----坚忍,忍辱负重。 第二课时 重点:第二部分井陉之战(4——7段) 第四段(战前): ① 重点词句: ★愿陛下假臣奇兵三万人,从间道绝其辎重;足下深沟高垒,坚营勿与战。 假:借间道:隐蔽的小路辎重:军用物资 深沟高垒:形容词用做动词,挖深/加高。坚营:坚守军营

成语“深沟高垒”,深的战壕和高的营垒,指坚固的防御工事。 翻译:您就深挖战壕,高筑营垒,坚守军营,不与(韩信、张耳)交战。 ★彼前不得战,退不得还,吾奇兵绝其后,使野无所掠。 前:前进;退:后退。野:名词做状语,在荒野;所掠:所字结构,掠夺到的东西 翻译:他们向前不得战斗,向后无法退却,我出奇兵拦截他们的后路,使他们在荒野什么东西也抢掠不到。 ★两将之头可致于戏下。 致:送达;戏:通“麾”、营帐。 ★能千里而袭我,亦已罢极。今如此避而不击,后有大者,何以加之! 能:同“乃”,竟然;千里:跋涉千里;罢:通“疲”,疲劳;加:对付 ★今如此避而不击,后有大者,何以加之。 大:强大的;者:……的事物。大者:强大的后续部队 翻译:如今像这样回避不出击,强大的后续部队到来,又怎么对付呢?

淮阴侯列传-文言知识练习

《淮阴侯列传》练习题 班级:姓名: 一、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1、治生商贾.( ) 2、诸母漂.() 3、樵苏后爨.() 4、千里馈.粮() 5、绝其辎.重() 6、使人间.视() 7、令其裨.将传飧.()() 8、裨.益()9、拊.循士大夫()10、淮阴侯挈.其手() 11、跖.之狗吠.尧()()12、遁.走() 二、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 1、食时信往,不为具.食 2、竟.漂数十日 3、陈余闻汉且.袭之 4、千里馈.粮 5、车不得方.轨 6、愿足下假.臣奇兵三万人 7、韩信使人间.视8、一.市人皆笑信 9、诸将皆莫.信10、平旦 ..,信建.大将之旗鼓 11、兵遂乱,遁.走12、有能生得者购.千金 13、信乃解其缚.14、师事.之 15、诸将效.首虏16、顾.诸君不察耳 17、汉王畏恶.其能18、信由此日夜怨望. 19、信尝过.樊将军哙20、陛下不能将.兵 21、淮阴侯挈.其手22、弟.举兵,吾从此助公 23、相国绐.信曰24、赦诸官徒.奴

25、虽.疾,强.入贺26、遂夷.信三族 27、然.,臣固.教之28、乃释.通之罪 29、余视其母冢,良然 ..30、不伐.己功,不矜.其能 31、则庶几 ..哉 32、不务.出此 33、可以比周、召、太公之徒.34、高帝曰:“置.之。” 三、找出下列句中通假字,并解释 1、常数从其下乡南昌亭长寄食 2、乃晨炊蓐食 3、于是信孰视之,俯出袴下,蒲伏 4、两将之头可致于戏下 5、必为二子所禽矣 6、能千里而袭我,亦已罢极 7、从间道萆山8、于是信、张耳详弃鼓旗 9、背水陈10、东乡坐,西乡对 11、兵法右倍山陵12、居常鞅鞅 13、上常从容及信言诸将能不14、辟左右及之步于庭 15、人言公之畔 16、弟举兵 17、亨之18、秦失其鹿 19、高材疾足者先得焉20、天下已集 四、古今异义 1、始为布衣 .. 2、如我能将几何 .. 3、山东 ..乌集 ..大扰,异姓并起,英俊 4、且信非得素拊循士大夫 ...

《淮阴侯列传》教案

《淮阴侯列传》教案 教学设想: 其一,本选段故事情节紧凑,学生容易读懂,梳理文章不作为重点,但与必修教材比较,涉及的文言知识点比较丰富,所以把积累文言知识作为教学重点; 其二,要引导学生体会司马迁借《淮阴侯列传》表达出的一种独特的历史观: 统治者心狠手毒,欲加其罪,何患无辞。 (1)、功高震主;(2)、单枪匹马;(3)、恃才放旷,君王对他早有猜忌;(4)、杀功臣是封建社会的普遍的现象。 教学过程: 二、介绍韩信: 汉初军事家。淮阴(今属江苏)人。陈胜、吴广起义后,韩信始投项梁,继随项羽,后从刘邦。汉高祖元年(前206年),经丞相萧何力荐,始为大将,协助刘邦制定了还定三秦以夺天下的方略。 楚汉战争期间,韩信率兵数万,开辟北方战场。破魏之战,针对魏军部署,佯作正面渡河之势,暗从侧后偷渡,攻其不备,俘获魏王豹。井陉之战,背水为阵,使将士死地求生,人自为战,大破赵军。淮水之战,借助河水,分割楚军,将齐、楚联军各个击灭。四年二月,被封为齐王。参与指挥垓下(今安徽灵璧南)决战,击灭楚军。韩信熟谙兵法,战功卓著,为汉王朝的创建作出了重要贡献。其用兵之道,为后世兵家所推崇。刘邦虽用韩信而心存疑忌,故在项羽败亡后,即夺其兵权,徙为楚王,继又黜为淮阴侯。吕后知刘邦疑忌韩信,乃与萧何定计,于汉高祖十一年正月诱韩信至长乐宫,以谋反罪名杀之。韩信著有兵书三篇,已失传。 三、诵读课文,正音正字,并且根据文意,划分文章结构。 (一)、容易读错的字: 陈豨蒯通商贾诸母漂盗跖阏与井陉樵苏若虽长大 (二)、通假字 常数从其下乡南昌亭长寄食 晨炊蓐食 不能死,出我袴下 于是信孰视之, 俯出袴下,蒲伏。 (三)、文章结构 ?1-3 早年屈辱?4-7 井陉之战?8 被贬之后 ?9-10 谋反被诛?11 史官论赞 四、研读文本1—3节,难句疏解 讨论:文章开始的三小节写了韩信早年生活的三个小故事。 1、请同学们找到每个故事中的关键词,用四个字概括每个小故事。 三个故事可以概括为:怒绝亭长、漂母饭信、胯下受辱 2、说说这三个小故事说明了韩信早年生活的境况是怎样的? 3、分析其揭示了人物什么样的个性? 结论: 这三个故事都反映了韩信早年穷困屈辱的生活。 第一个故事侧重表现他屈辱之中的自尊, 第二个故事侧重表现他的自信和抱负, 第三个故事侧重表现他的坚忍,忍辱负重。 补充三个故事的结局:

《淮阴侯列传》教学设计

《淮阴侯列传》教学设计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分析韩信之死的原因,体会司马迁在历史人物身上蕴含的情感。 2、体会司马迁借助本文要表达的独特的历史观。 3、让学生体会司马迁在叙事中借助曲笔和反语表达情感的写法,使学生以现代人的观点评价历史人物。学生能正确看待历史现象、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并提出独到的见解。 【教学重点】 1、分析韩信之死的原因,试着总结历史的规律。 2、体会司马迁在历史人物身上蕴含的情感。 【教学难点】 1、体会司马迁在叙事中借助曲笔和反语表达情感的写法。 2、体会司马迁借助本文要表达的独特的历史观。 【课文分析】 本文记载了韩信一生的事迹,突出了他的军事才能和累累战功。功高于世,却落得个夷灭宗族的下场,本文注入了作者的无限同情和感情。 【教学设想】 本选段故事情节紧凑,学生容易读懂,所以梳理文章不作为重点,但与必修教材中涉及的文言知识点比较丰富,所以把积累文言知识作为前两课时的教学重点;本节课主要学习分析韩信之死部分。在理解的基础上,最后做问题探讨。分析原因:(1)功高震主;(2)单枪匹马(3)恃才放旷,君王对他早有猜忌;(4)杀功臣是封建社会的普遍的现象。司马迁借助《淮阴侯列传》要表达一种独特的历史观:统治者心狠手毒,欲加之罪,何患无辞。要引导学生体会。 另外,这个节选安排得不好,删去的内容非常影响对人物的理解,教学中宜补充。 【教学课型】讨论、交流。 【教学准备】课前收集韩信之死的有关材料。 【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过程】第三课时 一、导入课文 《高祖本纪》中刘邦曾经感慨: “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 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没错,这节课我们就在前文疏通文意,解决字词的基础上,继续学习《淮阴侯列传》,探讨淮阴侯韩信之死这一部分。

《淮阴侯列传》教案

淮阴侯列传 教学目标 1.学会通过事件的展开来刻画人物,凸现主旨; 2.学会在叙事中融进个人的好恶褒贬,含蓄地表达自己的感情; 3.进一步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句式等知识,背诵课文前两段。 教学重点 叙事中细节的表现和叙述中蕴含情感的表达方法。 教学时数4课时 第一课时 一.组织教学 (一)、导入 欣赏电视剧《淮阴侯韩信》的主题歌《十面埋伏》。 导入语:将军战术传千古,功臣末路断头颅!一曲《十面埋伏》,一声叹息!今天,我们就来研习韩信之死,探究司马迁的态度和观点。 刘邦曾说过:“夫运筹策于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可见,刘邦是很赏识韩信的军事才能的。作为一代名将,“韩信虏魏、破代、平赵、下燕、定齐,南摧楚兵二十万,杀龙且,而楚遂灭。汉并天下,皆信力也。”没有韩信就没有汉家王朝。可韩信的结局却是夷灭三族。这是为什么呢? (二)、研习课文 1、韩信是因为什么罪名被杀的? 明确:谋反。韩信因协助陈豨兵变,被告谋反,被吕后诛于长乐钟室。 2、如果没有陈豨兵变,韩信就能躲过被杀一劫吗? 明确:不能 3、探究:

韩信的真正死因有哪些? 学生讨论并发言,教师概括 明确:功高盖世,恃才放旷,得意忘形,错失良机,自矜功伐,君主的猜忌、偏狭…… 4、探究:韩信由于性格上的弱点和君主的猜忌,最终躲不过被杀的命运,那么,韩信谋反的罪名是否成立?你觉得司马迁的写作中有没有可疑之处?请认真研读课文,结合有关资料,说说你的看法。 学生再读课文,在文中找出自己观点的依据。讨论交流 教师小结:同学的观点可能有三种:有认为韩信釜底抽薪谋反并不可能,也有人认为其造反证据确凿,还有人认为他是被逼上梁山。韩信究竟有没有谋反,这已成千古悬案,见仁见智。但司马迁在编史时留下了一些疑点,让后人去思考,去评说。与同学交流一些思考: 知恩图报,拒绝造反。天下已定,造反已迟。手中无兵,怎能造反?与豨合谋,不怕告发? 几年才反,不符常理。舍人弟告,安能相信?用兵如神,会如此反?,若真谋反,怎会怜之? …… 5、关于韩信谋反被诛,司马迁在文中有没有谈到自己的观点? 明确:第11节,学生齐读课文 请同学翻译最后一句的意思 探究:“天下已集,乃谋畔逆”有什么言外之意? 补充资料: “天下已集,乃谋叛逆”此史公微文。谓淮阴之愚,必不至此也。 ——李慈铭《越漫堂读书记》 “天下已集,岂可为逆于其必不可为叛之时?而夷其宗族,岂有心肝人所宜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