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内科常见症状和体征

内科常见症状和体征

内科常见症状和体征
内科常见症状和体征

内科常见症状与体征

主讲人:谢大明第一节发热

一、概念,发生机制

1.概念

机体在致热源作用下或各种原因引起体温调节中枢功能障碍,导致体温升高超出正常范围,称为发热。

发热(fever)是临床常见的疾病症状之一,也是许多疾病所共有的病理过程。体温升高可以是生理性,也可以是病理性,病理性的体温升高包括发热和过热两种情况(图5-1)。发热、过热及生理性体温升高与调定点的关系见图5-2。

2.发生机制

发热的基本机制

发热的原因很多,发生机制比较复杂,但基本发病环节已比较清楚(图5-3)。

在这一部分内容的学习中,应抓住以下几个关键环节:

①发热激活物及作用;

②内生性致热原(EP)的来源、本质及作用;

③EP进入体温调节中枢的方式;

④介导EP引起体温调定点升高的中枢发热介质(包括正调节介质和负调节介质)及作用机制;

⑤调定点上移引起体温升高的机制;

⑥热限的概念、形成机制及生物学意义。

1.发热激活物

是指能刺激机体产生EP的物质,又称为EP诱导物,包括来自体外的外致热原和某些体内的产物。

(1)外致热原

主要是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包括:

1)革兰阴性菌:

①主要有大肠杆菌、伤寒杆菌、淋球菌、脑膜炎球菌等;

②胞壁的脂多糖(LPS),又称内毒素(ET)有极强的致热性,其中的脂质A是其致热性和毒性的主要成分;

③ET耐热性强,在自然界中分布极广,临床上输血和输液过程中出现的发热反应大多与其污染有关。

2)革兰阳性菌:

①主要有肺炎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等;

②是最常见的发热原因;

③全菌体和胞壁骨架成分-肽聚糖均有致热性;

④革兰阳性菌分泌的外毒素,如毒性休克综合征毒素-1、肠毒素、致热外毒素A、B、C(曾被称为猩红热毒素)和白喉毒素等都有显著的致热性。

3)病毒:

①主要有流感病毒、麻疹病毒或柯萨奇病毒;

②人类的致病病毒多数为包膜病毒,包膜中的脂蛋白可能是病毒的主要致热性物质;

③有些病毒含有血凝素,具致热性。

4)其它微生物:

①主要有真菌、立克次体、衣原体、钩端螺旋体、疟原虫等;

②立克次体、衣原体、钩端螺旋体的胞壁中亦含有脂多糖,其致热性可能与此有关;

③有许多病原微生物虽不产生特异的致热物质,但在体内繁殖可引起相应的抗原表达或细胞自身抗原的变异,启动免疫反应,引起发热;

④疟原虫在红细胞内发育成裂殖子,红细胞破裂时,大量裂殖子和代谢产物释出,引起高热。

(2)体内产物

1)抗原—抗体复合物:

①抗原抗体复合物对产EP细胞有激活作用;

②许多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固性发热与其血中持续存在的抗原-抗体复合物有关。

2)致炎物和炎症灶激活物:

①尿酸盐结晶、硅酸盐结晶和无菌性炎症灶渗出物等具有致热性;

②组织坏死过程也可释放某些发热激活物。

3)致热性类固醇:体内某些类固醇代谢产物,如睾丸酮的中间代谢产物本胆烷醇酮可引起发热。

2.内生性致热原

1)EP是在发热激活物的作用下,由体内产EP细胞产生和释放的,可引起发热的物质,其本质是细胞因子。

2)可以产生EP的细胞包括单核细胞、巨噬细胞、内皮细胞、淋巴细胞、神经胶质细胞、肾小球膜细胞以及肿瘤细胞等(表5-1)。

表5-1 产内生致热原细胞

巨噬细胞及白细胞肿瘤细胞其它细胞

血单核细胞

肝星状细胞

腹腔巨噬细胞

滑膜巨噬细胞

骨髓巨噬细胞

肥大细胞

嗜中性白细胞

NK细胞

骨髓单核细胞性肿瘤细胞

白血病细胞

何杰金氏淋巴肉瘤细胞

肾细胞癌细胞

表皮角化细胞

郎罕氏细胞

角膜上皮细胞

神经胶质细胞

肾小球膜细胞

内皮细胞

平滑肌细胞

胶质细胞

二、常见原因

感染性、非感染性

引起发热的原因甚多,临床上通常分为感染性发热和非感染性发热两大类。以感染性发热多见。

1.感染性发热

各种病原体如病毒、立克次体、细菌、螺旋体、真菌寄生虫等引起感染,无论是急性还是慢性,局部性还是全身性,均可引起发热。

2.非感染性发热

(1)无菌性坏死物质的吸收:如大手术后组织损伤,大出血,大血肿,大面积烧伤等;血管栓塞或血栓形成导致的内脏梗死或肢体坏死;白血病,淋巴瘤,溶血反应等细胞破坏。

(2)抗原-抗体反应:如风湿热,血清病,药物热,结缔组织病等。

(3)内分泌与代谢障碍:如甲状腺功能亢进症,严重脱水等。

(4)皮肤散热减少:如慢性心力衰竭,广泛性皮炎,鱼鳞癣等。

(5)体温调节中枢功能失常:也称中枢性发热,如中暑,重度安眠药中毒,脑震荡,脑出血,颅骨骨折,颅内压增高等。

(6)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如原发性低热,感染后低热,夏季低热,生理性低热等。

三、临床表现

发热的分度、临床过程与特点、常见热型及临床意义

1.发热的临床分度以口腔温度为标准,可将发热程度分为:

(1)低热:体温为37.3℃~38℃。

(2)中度发热:体温为38.1℃~39℃。

(3)高热:体温为39.1℃~41℃。

(4)超高热:体温为41℃以上。

2.临床过程与特点

在临床上,发热的过程大致可分为3期,各期的临床症状有所差异。

(1)体温上升期:此期主要表现为皮肤苍白、干燥,畏寒或寒战,口唇发绀,自觉外界非常寒冷。体温升高可呈急升型或缓升型。急升型多于数十分钟内体温升至高峰,常39℃以上,伴寒战,常见于疟疾、败血症、大叶性肺炎、输液或输血反应等。缓升型则体温逐渐上升,需数小时或数日才达高峰,常见于伤寒、结核病、布鲁菌病等。

(2)高温持续期:是体温达高峰并保持于一定水平的时期。当体温升高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体温调节中枢会自动加强对体温的调节作用,散热过程开始加强,但由于体内仍受致热原的不断刺激,产热效应尚未降低,故产热与散热在新的基础上重新建立相对的平衡,使体温维持在一定的高水平上。临床上主要表现为皮肤潮红而灼热,呼吸加速加强,头痛,烦躁和口渴等。此时可有小量出汗。此期可持续数小时或数天,前者如疟疾,后者如肺炎、伤寒、流行性出血热、乙型脑炎、败血症等。

(3)体温下降期:由于机体的自卫作用达到了目的,致热原已被清除,或因病人接受了解热药物治疗,体温调节中枢会使机体产热减少、散热增多,从而导致体温逐渐下降,达到正常水平。体温下降时可呈聚降型或渐降型。骤降型是指病人的体温于数小时内骤退至正常水平,常见于疟疾、大叶性肺炎、恙虫病、输液反应等;渐降型是指体温于数日内才能降至正常水平,如风湿热、结核病、隐球菌性脑膜炎、伤寒等。由于骤降型病人于体温下降时常大量出汗,故较易发生虚脱或休克。

四、常见伴随症状及临床意义

1.热型

热型是指发热时的体温曲线类型,在临床病例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中有重要参考意义。

(1)稽留热:是指体温明显升高在39℃~40℃及以上,24小时内体温波动相差不超过1℃,常见于伤寒、大叶性肺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恙虫病等症状明显期。

(2)弛张热:是指24小时内体温波动相差超过2℃,但最低点未达正常水平的体温曲线类型,常见于伤寒的缓解期、败血症、风湿热、细菌性肝脓肿等。

(3)间歇热:体温骤然升达高峰,持续数小时,又迅速降至正常水平,无热期可持续1天至数天,如此高热期与无热期反复交替出现,见于疟疾,急性肾盂肾炎等。

(4)回归热:是指急升型高热持续数日后自行骤降,但数日后又再出现的体温曲线类型,可见于回归热、霍奇金病等。

(5)波状热:是指体温逐渐上升达39℃或以上,发热数日后逐渐下降,数日后又再发热数日的热型,可见于布鲁菌病等。

(6)不规则热:是指发热病人体温曲线无一定规律的热型,可见于结核病、风湿热、支气管肺炎、流行性感冒、败血症、癌性发热等。

(四)临床意义

发热病人常伴有其他的症状与体征,这对寻找发热的病因很有帮助,较常见的症状与体征有:

(1)皮疹:许多发热性疾病都伴有皮疹。皮疹可分为内疹和外疹两大类。内疹是指粘膜疹,如麻疹的口腔粘膜疹。外疹可分为斑疹、丘疹、斑丘疹、疱疹、荨麻疹和出血疹。斑疹呈红色不凸出皮肤,可见于斑疹伤寒、猩红热等;丘疹呈红色凸出皮肤,可见于麻疹、恙虫病、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等;斑丘疹是指斑疹与丘疹同时存在,可见于麻疹、登革热等;疱疹可见于水痘、带状疱疹等;荨麻疹可见于输血或输液反应、病毒性肝炎等;出血疹可见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行性出血热等。玫瑰疹属于丘疹,呈粉红色,可见于伤寒、沙门菌感染等。焦痂发生于昆虫传播媒介叮咬处,可见于恙虫病、北亚蜱媒立克次体病等。有些疾病,如登革热、流行性脑脊髓炎等,可同时出现斑丘疹和出血疹。

(2)皮下出血点:常见于流行性出血热、流行性脑脊髓膜炎、败血症等。严重时形成皮下瘀斑。

(3)淋巴结肿大:多见于淋巴瘤、恶性组织细胞病、白血病、恙虫病、钩端螺旋体病、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局部化脓性感染等。肿大的淋巴结可发生质地改变压痛粘连等。

(4)结膜充血:可见于急性结膜炎、钩端螺旋体病、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等。结膜下出血常见于钩端螺旋体病、败血症等。

(5)肌痛:多见于布鲁菌病、皮肌炎、风湿热等。钩端螺旋体病多表现为排肠肌痛。

(6)关节痛;常见于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风湿病、布鲁菌病等。

(7)肝脾肿大:见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病毒性肝炎、布鲁菌病、疟疾、白血病淋巴瘤、黑热病、急性血吸虫病等。

第二节咳嗽与咯痰

咳嗽是一种保护性反射动作,可借此清除呼吸道内分泌物或异物。

咳痰是借咳嗽动作将呼吸道内病理性分泌物排出口腔外的病态表现。其内容物为各种物理性、化学性、生物性与过敏性因素使呼吸道各部充血、水肿、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腺体和杯状细胞分泌增加的渗出物与粘液、浆液,吸入之尘埃及某些组织破坏产物,混合而成。在感染性疾病时,可于其中查到病原体。

一、常见原因

1.呼吸道疾病

从鼻咽部至小支气管整个呼吸道粘附膜受到刺激时,均可引起咳嗽。各种物理(包括异物)、化学、过敏因素对气管、支气管的刺激以及肺部细菌、结核菌、真菌、病毒、支原体或寄生虫感染均可以引起咳嗽,如咽喉炎、喉结核、喉癌等可引起干咳,气管-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支气管哮喘、支气管内膜结核及肺部肿瘤等可引起咳嗽及咳痰。呼吸道感染是咳嗽、咳痰最常见的原因。

2.胸膜疾病

如各种胸膜炎、胸膜间皮瘤自发性气胸或医源性如胸腔穿刺、针灸等引起的气胸均可引起咳嗽。

3.心血管疾病

当二尖瓣狭窄或其他原因所致左心功能不全引起肺淤血、肺水肿及各种栓子引起栓塞时,肺泡和支气管内漏出物或渗出物刺激肺泡壁与支气管粘膜,引起咳嗽。

4.中枢神经因素

由于大脑皮质发出冲动传至延髓咳嗽中枢,可引起咳嗽。因此人在生理状态下可随意引起咳嗽或抑制咳嗽。脑炎及脑膜炎等病理状态下也可引起咳嗽。

二、临床表现

1.咳嗽的性质

咳嗽无痰或其量甚少为干性咳嗽,见于急性咽喉炎急性支气管炎初期、胸膜炎、肺结核等。

咳嗽伴有痰液称湿性咳嗽,见于慢性支气管炎肺炎、肺炎、支气管扩张症、肺脓肿和空洞性肺结核等。

2.咳嗽的时间与节律

突然出现的发作性咳嗽见于吸入刺激性气体所致急性咽喉炎、气管与支气管异物、百日咳或气管、支气管分叉部受压(肿瘤或淋巴结肿大)等,少数支气管哮喘也可表现为发作性咳嗽,尤其在嗅到异味时更易出现(咳嗽变异性哮喘)。

长期慢性咳嗽多见于慢性气道疾病,如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症、慢性肺脓肿、肺结核等。

此外,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慢性肺脓肿,咳嗽往往于清晨或夜间变动体位时加重,并伴咳痰;仅有咳嗽而无咳痰,不能诊断为慢性支气管炎,后者与季节变换、寒冷密切相关。

左心衰竭、肺结核夜间咳嗽明显,可能与夜间肺瘀血加重、迷走神经兴奋性增高有关。

3.咳嗽的音色:指咳嗽的色彩和特点。

(1)咳嗽声音嘶哑:见于声带炎、喉结核、喉癌与喉返神经麻痹等;

(2)金属音调咳嗽。声音高亢:见于主动脉瘤、纵隔肿瘤和肺癌压迫气管炎等;

(3)犬吠样咳嗽,阵发性、连续咳嗽伴有回声:见于会厌、喉部疾患,气管受压和百日咳等;

(4)咳声低微甚或无声:见于极度衰弱或声带麻痹。

4.痰的性状和量

急性呼吸道感染时,痰量较少,慢性支气管炎以浆液-粘液性痰为主,合并感染时,粘度增加或转为脓性,量亦增多;

支气管扩张症、肺脓肿、支气管-胸膜瘘时,痰量较多,且排痰与体位有关,静置后分层;痰有恶臭气味,示有厌氧菌感染:日咯数百至上千毫升浆液泡沫样痰,应考虑弥漫性肺腑泡癌的可能。

观察痰的颜色,有助理判断病因,黄色脓性,示有细菌感染;黄绿色或翠绿色痰,示有绿脓杆菌感染;微黄奶酪见于肺结核干酪性肺炎;痰色白粘稠、牵拉成丝,提示念珠菌感染;痰呈黄桃样乳状,见于肺泡蛋白沉着症;较多水样痰液,内含粉皮样物,提示肺棘球蚴病。

三、伴随症状及临床意义

注意询问是否伴有发热、胸痛、呼吸困难、咯血等。

1.咳嗽伴发热:见于呼吸道感染、支气管扩张症并感染、肺结核、肺脓肿等,如再结合对咳痰情况的描述,则诊断思路更为清晰;

2.咳嗽伴胸痛:见于肺炎、胸膜炎、自发性气胸等;

3.咳嗽伴呼吸困难:见于喉部疾病、阻塞性肺气肿、大量胸受伤积液、气胸、肺瘀血、肺水肿的大面积肺炎等;

4.咳嗽伴咯血:见于肺结核、支气管扩张症、肺炎、肺脓肿、肺癌、二尖瓣狭窄等;

5.咳嗽伴有杵状指(趾):主要见于支气管扩张症、肺癌、肺脓肿与脓胸;

6.咳嗽伴有哮喘声:见于支气管哮喘、喘息型支气管炎、心源性哮喘、气管与支气管异物等。

第三节咯血

一、概念

咯血是指喉以下呼吸道任何部位的出血,经口排出。呕血是上消化道疾病(指屈氏韧带以上的消化器官,包括食管、胃、十二指肠、空肠上段、肝、胆、胰疾病)或全身性疾病所致的急性上消化道出血,血液经胃从口腔呕出。鼻腔、口腔、咽喉等部位出血吞咽后呕出或呼吸道疾病引起的咯血,不属呕血,应当加以区别。鉴别:咯血需与口腔、鼻、咽部出血或消化道出血所致呕血进行区别。

咯血与呕血鉴别要点详见下表:

咯血呕血

病因肺结核、支气管扩张症、肺炎、肺脓肿、肺癌、二尖瓣狭窄消化性溃疡、肝硬化、急性糜烂性胃炎、胆道出血

出血前症状咽喉痒、胸闷、咳嗽上腹不适、恶心、呕吐

出血方式咯出呕出、可喷吐而出

血色鲜红棕黑、暗红、有时鲜血

血中混合物泡沫、痰胃液、食物残渣

酸碱性碱性酸性

黑便除非咽下,否则没有有,量多则为柏油样,呕血停

出血后痰性状痰血数日止后仍持续数日无痰

二、病因

以呼吸系统和循环系统疾病为主

1.支气管疾病:多见于支气管扩张症、支气管肺癌、支气管内膜结核、慢性支气管炎等;少见的有支气管腺瘤、支气管结石等。

2.肺部疾病:常见于肺结核、肺炎、肺脓肿等;其次是肺梗死、肺吸虫等。肺结核咯血原因有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血液渗出,空洞内小动脉瘤破裂或继发的结核性支气管扩张形成的小动静脉瘘破裂;前者咯血较少,后者可引起致命性大咯血。

3.循环系统疾病:主要是二尖瓣狭窄,其次为房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产等先天性心脏病并发肺动脉高压。二尖瓣狭窄咯血原因有肺淤血致肺泡壁或支气管内膜毛细血管破裂,粘膜下层支气管静脉曲张破裂,肺水肿致血液渗漏到肺泡腔或并发出血性肺梗死。其咯血各有特点:小量咯血或痰中带血、大咯血、咯粉红色浆液泡沫样血痰或粘稠暗红色血痰。

4.其他:血液病(如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性传染病(如流行性出血热、肺型钩端螺旋体病)、风湿病(如贝赫切特病、结节性多动脉炎、Wegener 肉芽肿)、肺出血肾炎综合征等均可因出凝血机制障碍与血管炎性损坏而有咯血。

子宫内膜异位症则因异位子宫内膜周期性增生脱落,定期咯血。

三、临床表现,伴随症状及临床意义

1.临床表现

(1)年龄:青壮年咯血多见于肺结核、支气管扩张症与风心病二尖瓣狭窄,40岁以上有长期大量吸烟史者,应高度警惕肺癌。

(2)咯血量:日咯血量<100ml者为小量,100~500ml为中等量,>500ml(或一次300~500ml)为大量。大量咯血主要见于肺结核空洞、支气管扩张症和慢性肺脓肿,肺癌咯血特点是持续或间断痰中带血;慢性支气管炎咳嗽剧烈时,可偶有血性痰。

(3)咯血的症状:肺结核、支气管扩张症、肺脓肿、支气管内膜结核和出血性疾病,咯血颜色鲜红;

铁锈色血痰见于肺炎球菌肺炎、肺吸虫病和肺泡出血;

砖红色胶冻样粘痰见于肺炎杆菌肺炎;

粉红色乳样痰见于葡萄球菌肺炎;

粉红色浆液性泡沫样血痰则提示左心衰竭肺水肿。

2.伴随症状:注意询问是否伴有发热、胸痛、咳痰情况和其他部位出血倾向等。

(1)咯血伴发热:见于肺结核、肺炎、肺脓肿、流行性出血热等;

(2)咯血伴胸痛:见于肺炎球菌肺炎、肺梗死等;

(3)咯血伴脓痰:见于肺脓肿、支气管扩张症、空洞性肺结核并发感染等;部分支气管扩张症表现反复咯血而无脓痰,称干性支气管扩张;

(4)痰血伴剧烈呛咳:见于肺癌、支原体肺炎;

(5)咯血伴皮肤粘膜出血:应考虑血液病、流行性出血热、肺型钩端螺旋体病、肺血管炎等;

(6)咯血伴黄疸:除钩端螺旋体病外,需注意肺炎球菌肺炎、肺梗死。

第四节发绀

一、概念,发生机制

1.概念

狭义,是指血液中还原血红蛋白增多,致皮肤、粘膜呈青紫颜色;广义,还包括少数因异常血红蛋白所致青紫。观察部位:皮肤较薄、色素较少和血流丰富处,如唇、舌、颊部、鼻尖与甲床。

2.发生机制

无论何种原因导致气体交换障碍,致血红蛋白氧合作用减低或心内及大血管之间存在右→左分流,使动脉血中还原血红蛋白含量增多,>50g/L(50g/100ml);或末梢血流缓慢、淤滞,使氧合血红蛋白被组织过多摄氧,还原血红蛋白增多,均可出现青紫。因此,重度及极重度贫血(Hb<60g/L=者),即使重度缺氧,亦难见发绀。

轻度贫血中度贫血重度贫血极重度贫血

Hb(g/L)>90 90~60 59~30 <30

RBC(×1015/L) 4.0 ~3.0 3.0~2.0 2.0~1.0 <1.0

记忆技巧:Hb/30=RBC

二、分类与临床表现

1.血中还原血红蛋白增多

复习正常的组织氧合:心脏、肺内交换、输送动脉、静脉。

(1)中心性发绀:特点是发绀分布于周身皮肤粘膜,皮肤温暖。又可分为两种:

①心性混血性发绀:见于有右→左分流的先心病如法洛四联症,其发绀产生是静脉血未经肺氧合即经异常通道分流混入体循环动脉血中。

②肺性发绀:见于各种严重呼吸系疾病,如呼吸道(喉、气管、支气管)阻塞、肺实质与间质疾病(肺炎、阻塞性肺气肿、弥漫性肺间质纤维化和心源性与非心源性肺瘀血、肺水肿)、胸膜疾病(大量胸腔积液、气胸、严重胸膜肥厚)及肺血管疾病(如原发性肺动脉高压)等。其发生机制是肺活量降低,肺泡通气减少、肺通气/血流比例失调与弥散功能障碍,使肺氧合作用不足;

(2)周围性发绀:特点是发绀见于肢体末梢与下垂部位(如肢端、耳垂、鼻尖)、皮温低,经按摩、加温可消失。又可分两种:

①淤血性发绀:(体循环淤血)见于右心衰竭、缩窄性心包炎、局部静脉病变(上腔静脉综合症、血栓性静脉炎、下肢静脉曲张)等,发生机制是体循环(静脉)淤血、周围血流缓慢,氧被过多摄取;

②缺血性发绀:动脉供血不足:见于严重休克,或血栓闭塞性脉管炎、雷诺病、肢端发绀症、严重受寒等。原因,前者为心输出量减少,有效循环血容量不足,周围血管收缩、组

织血流灌注不足、缺氧;后者是肢体动脉阻塞或小动脉强烈痉挛收缩所致。

(3)混合性发绀:上述两类发绀并存,见于全心衰竭。

2.异常血红蛋白

(1)高铁血红蛋白血症:血红蛋白血症血红蛋白分子中的二价铁被三价取代即失去氧合能力,当血中高铁蛋白量达30g/L(3.0g/100ml)时,即可发绀,其特点是急骤出现,暂时性,病性严重,氧疗无效,静脉血深棕色,接触空气不能转为鲜红,而静注亚甲蓝或大量维生素C可使发绀消退。

发生原因:

①多为药物或化学物质(如伯氨喹啉、次硝酸铋、磺胺类、苯丙矾、硝基苯、苯胺等)中毒,“肠源性发绀症”即是因大量进食含有工业亚硝酸盐的变质蔬菜所致。

②先天性高铁血红蛋白血症,患者自幼即有发绀,而无心、肺疾病及引起异常血红蛋白的其他原因。

(2)硫化血红蛋白血症:很少见,硫化血红蛋白不存在于正常红细胞中。在便秘(因屁中含有硫化物)或服用硫化物条件下,凡能引起高铁血红蛋白血症的药物或化学物质,均能引致本症。特点是发绀持续时间长达数月或更长,血液呈蓝褐色,分光镜检查可以确定。

三、伴随症状及临床意义

1.发绀们呼吸困难:见于重症心肺疾病、急性呼吸道梗阻和大量气胸等。高铁血红蛋白血症和硫化血红蛋白血症虽有明显发绀,但无呼吸困难;

2.发绀伴杵状指(趾):主要见于发绀型先心病和重症肺化脓症;

3.急速发生的发绀伴意识障碍:见于药物或化学物质中毒休克和急性重症肺部感染。

第五节呼吸频率、深度及节律变化

一、呼吸频率变化,呼吸深度变化及临床意义

1.呼吸频率变化及临床意义

正常成人静息状态下,呼吸频率为16~18次/分,呼吸与脉搏之约为1:4。新生儿呼吸约44次/分,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减慢。常见的呼吸频率改变有:

(1)呼吸过速:呼吸频率超过24次/分为呼吸过速。可见于发热,疼痛,贫血,甲状腺功能亢进,心力衰竭等;一般体温升高1℃,呼吸大约增加4次/分。

(2)呼吸过缓:呼吸频率低于12次/分。呼吸浅慢见于麻醉剂或镇静剂过量及颅内压增高等

2.呼吸深度变化及临床意义

(1)呼吸浅快:见于呼吸肌麻痹、严重鼓肠、腹水和肥胖等,以及肺部疾病如肺炎、胸膜炎、胸腔积液和气胸等。

(2)呼吸深快:见于剧烈运动时,因机体供氧量增加需要增加肺内气体交换。当情绪激动或过度紧张时,也可出现呼吸深快,并有过度通气现象,PaC02降低,引起呼吸性碱中毒。

(3)呼吸深慢(Kussmaul呼吸):严重代谢性酸中毒时,可出现深而慢的呼吸,此因细胞外液碳酸氢根不足,pH降低,通过肺脏排出C02,进行代偿,以调节细胞外液酸碱平衡,见于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尿毒症酸中毒等。

二、呼吸节律变化及临床意义

正常成人静息状态下,呼吸的节律基本上是均匀而整齐的。在病理状态下,可出现呼吸节律改变:

1.潮式呼吸(Cheyne-Stokes呼吸)

一种由浅慢逐渐变为深快、再由深快转为浅慢,随之出现一段呼吸暂停后,又开始如上变化的周期性呼吸(象潮起潮落一般,大海涨潮一天两次)。潮式呼吸周期可长达30秒~2

分钟,暂停期可持续5~30秒,需要较长时间才可观察到这种周期性呼吸。

2.间停呼吸(Biots呼吸)

表现为有规律的呼吸几次后,突然停止一段时间,又开始呼吸,周而复始。

以上两种周期性呼吸节律变化的机制是由于呼吸中枢的兴奋性降低,使调节呼吸的反馈系统失常,只有在严重的缺氧和二氧化碳积聚到一定的时候,才能有效刺激呼吸中枢,进入到下一个呼吸周期。潮式呼吸也可出现在有些老年人深睡时,提示脑动脉硬化、中枢神经供血不足。

临床意义:多发生于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如脑炎、脑膜炎、颅内高压及某些中毒,如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巴比妥中毒等。间停呼吸较潮式呼吸更为严重,预后不良,常发生在临终前。

3.抑制性呼吸

指胸部发生剧烈疼痛所致的吸气相突然中断,呼吸运动短暂地突然受到抑制的一种呼吸,患者表情痛苦,呼吸较正常浅而快。常见于急性胸膜炎、胸膜恶性肿瘤、肋骨骨折及胸部外伤等。

4.叹息样呼吸

一段正常呼吸节律中插入一次深大呼吸,常伴有叹息声。多为功能性改变,见于神经衰弱、精神紧张或抑郁症。

第六节语音震颤[重点]

一、临床意义

1.概念

语音震颤为被检查者发出语音,声波起源于喉部,沿着气管、支气管及肺泡,传到胸壁所引起共鸣,可由检查者的手触及,又称触觉震颤。语音震颤的强弱主要取决于气管、支气管是否通畅,胸壁传导是否良好。根据其振动的增强或减弱,可判断胸内病变的性质。

2.临床意义

(1)正常:语颤强弱取决于气道是否通畅、胸壁传导是否良好。一般肩胛间区及两侧胸骨旁第1,2肋间隙最强,肺底最弱;正常成人、男性和瘦者较儿童、女性和肥胖者强,前胸上部与右胸上部较前胸下部与左胸上部为强。

(2)异常

语颤减弱或消失:

①肺泡含气过多:如肺气肿;

②气道阻塞:如阻塞性肺不张;

③大量胸腔积液或积气;

④胸膜高度增厚粘连;

⑤胸壁水肿或皮下气肿。

语颤增强:

①肺组织炎性实变:如肺炎球菌肺炎(大叶性肺炎)实变期、肺梗死;

②肺内巨大空洞接近胸壁,声波在空洞内共鸣,尤其洞周有炎性浸润,增强声波传导,如空洞性肺结核、肺脓肿。

呼吸内科常见五种疾病诊疗要求规范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一、定义: COPD是一种具有气流受限特征的可以预防和治疗的疾病,气流受限不完全可逆、呈进行性发展,与肺部对香烟烟雾等有害气体或有害颗粒的异常炎症反应有关。COPD主要累及肺脏,但也可引起全身(或称肺外)的不良效应。 COPD与慢性支气管炎和肺气肿密切相关。当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患者肺功能检查出现气流受限,并且不能完全可逆时,则能诊断为COPD。 二、临床表现: 1.症状: (1)慢性咳嗽:通常为首发症状。 (2)咳痰:合并感染时痰量增多,常有脓性痰。 (3)气短或呼吸困难:这是COPD的标志性症状, (4)喘息和胸闷: (5)全身性症状:如体重下降、食欲减退、外周肌肉萎缩和功能障碍、精神抑郁和(或)焦虑等。 2.病史特征(危险因素和诱因): (1)吸烟史:多有长期较大量吸烟史。 (2)职业性或环境有害物质接触史:如较长期粉尘、烟雾、有害颗粒或有害气体接触史。 (3)家族史:COPD有家族聚集倾向。 (4)发病年龄及好发季节:多于中年以后发病,症状好发于秋冬寒冷季节;3.体征:COPD早期体征可不明显。 (1)视诊及触诊:胸部过度膨胀、前后径增大、剑突下胸骨下角(腹上角)增宽及腹部膨凸等;呼吸困难加重时常采取前倾坐位;低氧血症者可出现黏膜及皮肤紫绀, (2)叩诊:由于肺过度充气使心浊音界缩小,肺肝界降低,肺叩诊可呈过度清音。 (3)听诊:两肺呼吸音可减低,呼气相延长,平静呼吸时可闻干性啰音,两肺底或其他肺野可闻湿啰音;心音遥远,剑突部心音较清晰响亮。 三、实验室检查: 1.肺功能检查: 吸入支气管舒张剂后FEV1/FVC%<70%者,可确定为不能完全可逆的气流受限。FEV1占预计值的百分比是判断气流受限严重程度的良好指标。2.胸部X线检查: X线检查对确定肺部并发症及与其他疾病(如肺间质纤维化、肺结核等)鉴别有重要意义。主要X线征为肺过度充气:肺容积增大,胸腔前后径增长,肋骨走向变平,肺野透亮度增高,横膈位置低平,心脏悬垂狭长,肺门血管纹理呈残根状,肺野外周血管纹理纤细稀少等,有时可见肺大疱形成。3.胸部CT检查: CT检查一般不作为常规检查。但是,在鉴别诊断时CT检查有益,高分辨率CT(HRCT)对辨别小叶中心型或全小叶型肺气肿及确定肺大疱的大小和数量,有很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排尿异常常见症状与体征

排尿异常常见症状与体征 【考纲要求】多尿、少尿、无尿的定义及临床意义,夜尿增多的定 义及临床意义。 【考点纵览】正常成人24小时尿量1000?2000ml,多尿〉 2500ml,分肾源性和非肾源性、少尿v 400ml、无尿v 100ml,分肾前性、肾性及肾后性;夜尿增多指夜间尿量超过白天或夜间尿量持续超过750ml,多为肾浓缩功能减退及提示肾脏疾病的慢性进展。 1.尿量异常 正常成人24小时尿量1000?2000ml。每日尿量〉2500ml 称为多尿。每日尿量少于400ml或少于17ml/h称为少尿。尿量每日少于 100ml则称为无尿。 (1)多尿:正常人大量饮水可致多尿,称为水利尿。病态性多尿分为肾源性和非肾源性两类。前者产生于各种原因所致的肾小管功能不全,慢性间质性肾炎和急性肾衰多尿期,肾性尿崩症;后者见于溶质利尿,如糖尿病、应用甘露醇、中枢性尿崩症、神经性烦渴、癔病性多尿等。 (2)少尿或无尿:少尿分为肾前性、肾性及肾后性。前者常为产量不足、排血量下降所致;后者包括各种急慢性肾功能衰竭、尿中梗阻。如:急性肾小管坏死、急性间质性肾炎、急进性肾炎等。诊断少尿时应除外尿潴 留。 【真题库】少尿的定义是24小时尿量 A.V 100 ml

B.V 150 ml C.V 300 ml D.V400 ml E.V 600 ml 答案:D 【答疑编号:30010932针对该题提问】 【真题库】无尿是指成人24小时尿量不足 A.150毫升 B.100毫升 C.80毫升 D.50毫升 E.10毫升 答案:B 【答疑编号:30010933针对该题提问】 2.夜尿增多 夜尿量超过白天尿量或夜间尿量持续超过750ml称为夜 尿增多。除其他原因如精神性夜尿等外,夜尿增多大都为肾浓缩功能减退及提示肾脏疾病的慢性进展。 协和习题:女,40岁,慢性肾盂肾炎史8年,2年来乏力,24小时尿量为2100ml,夜间尿量800ml。该患者排尿异 常的诊断符合哪项

循环系统常见疾病的主要症状和体征

第七节循环系统常见疾病的主要症状和体征 第五节心脏检查 一、视诊、触诊、叩诊心脏 【学习要求】 ?掌握心脏视诊、触诊、叩诊的内容与方法 ?掌握正常心脏视诊、触诊、叩诊 ?掌握心脏视诊、触诊、叩诊异常情况的临床意义 【内容精要】 基本概念 ?负性心尖搏动:心脏收缩时心尖搏动内陷,称负性心尖搏动。见于粘连性心包炎或心包与周围组织广泛粘连;重度右室肥大致心脏顺钟向转位,使左心室向后移位也可引起负性心尖搏动。 ?震颤:为触诊时手掌感到的一种细小的震动感,与在猫喉部摸到的呼吸震颤类似,又称猫喘。为心血管器质性病变的体征。 ?心包摩擦感:在心前区以胸骨左缘第4肋间为主,于心动周期的收缩和舒张期可触及双相的粗糙摩擦感。见于急性心包炎。 ?靴型心:左心室增大时,心浊音界向左下扩大,心腰加深,心界似靴型。常见于主动脉瓣病变或高血压性心脏病。 ?二尖瓣型心:当左心房与肺动脉段增大时,胸骨左缘第2、3肋间浊音界增大,心腰更为丰满或膨出,心界型如梨。常见于二尖瓣狭窄,故称为二尖瓣型心。 一、视诊 ?心前区隆起 胸骨下段及胸骨左缘3、4、5肋骨与肋间的局部隆起,为心脏增大,尤其是右室肥厚挤压胸廓所致。常见于先心病法洛四联症,肺动脉瓣狭窄或风湿性二尖瓣狭窄; ?心尖搏动

?正常心尖搏动:位于第五肋间,左锁骨中线内0.5~1.0cm,直径2.0~2.5cm。 ?心尖搏动移位:心尖搏动向左移位,甚至略向上,为右心室增大;心尖搏动向左向下移位,为左心室增大的表现;当左、右心室均增大时,心尖搏动向左下移位,但常伴心浊音界向两侧扩大。 ?负性心尖搏动:心脏收缩时心尖搏动内陷,称负性心尖搏动。见于粘连性心包炎或心包与周围组织广泛粘连;重度右室肥大致心脏顺钟向转位,使左心室向后移位也可引起负性心尖搏动。 ?心前区异常搏动: ?剑突下搏动:可能是右心室收缩期搏动,也可能为腹主动脉搏动产生。鉴别搏动来自右心室或腹主动脉的方法有二种。一是深吸气后搏动增强为右心室搏动,减弱则为腹主动脉搏动;二是用手指平放从剑突下向上压入前胸壁后方,右心室搏动冲击手指末端,而腹主动脉搏动则冲击手指掌面。 ?心底部异常搏动:胸骨左缘第2肋间收缩期搏动多见于肺动脉扩张或肺动脉高压;胸骨右缘第2肋间收缩期搏动多见于主动脉弓动脉瘤或升主动脉扩张。 ?胸骨左缘3、4肋间搏动:多见于右心室搏出的压力负荷增加所致的右心室肥大。 二、触诊 ?心尖搏动:用触诊确定心尖搏动的位置比视诊更为准确。触诊感知的心尖搏动冲击胸壁的时间即心室收缩期的开始,有助于确定S1。心尖区抬举性搏动为左室肥厚的体征。 ?震颤:震颤是触诊时手掌感到的一种细小的震动感,与在猫喉部摸到的呼吸震颤类似,又称猫喘。为心血管器质性病变的体征。一般情况下触诊有震颤者,多数也可以听到杂音。临床上凡触及震颤均可认为心脏有器质性病变。常见于某些先心病及狭窄性瓣膜病变。而瓣膜关闭不全时较少有震颤,仅在房室瓣重度关闭不全时可扪及震颤。 心前区震颤的临床意义 部位时期常见病变 胸骨右缘第 2肋间收缩期主动脉瓣狭窄(风湿性、先天性、老年性) 胸骨左缘第 2肋间收缩期肺动脉瓣狭窄(先天性) 胸骨左缘 3、4肋间收缩期室间隔缺损(先天性) 胸骨左缘第 2肋间连续性动脉导管未闭(先天性) 心尖区舒张期二尖瓣狭窄(风湿性) 心尖区收缩期重度二尖瓣狭窄(风湿性与非风湿性)

常见症状与体征

常见症状与体征 第1单元发热 1.发热病因多由病毒引起。 2.稽留热24h体温波动围不超过1℃,常见于大叶性肺炎、伤寒。 3.弛热24h体温波动围超过2℃,常见于败血症、风湿热。 4.发热的体温上升期表现:畏寒、皮肤苍白、皮温下降,可出现寒战。 5.不属于源性致热原的物质是毒素。 6.急性肾盂肾炎患者的发热常表现为间歇热。 7.引起机体发热的致热原包括外源性致热原和源性致热原,源性致热原也称白细胞致热原,如白介素-1、肿瘤坏死因子、干扰素等。 8.体温调节中枢功能异常导致的发热的特点是高热无汗。 9.发热伴有皮肤黏膜出血、浅表淋巴结肿大,常见于流行性出血热、病毒性肝炎、斑疹伤寒、败血症、急性白血病、重症再生障碍性贫血、恶性组织细胞病。 10.发热伴肝脾大: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病毒性肝炎、肝及胆道感染、布氏菌病、疟疾、结缔组织病、白血病、淋巴瘤及黑热病、急性血吸虫病。 11.先发热后昏迷见于流行性乙型脑炎、斑疹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中毒型菌痢、中暑。 12.发热伴黄疸常见于病毒性肝炎、恶性组织细胞病、胆囊炎、化脓性胆管炎、败血症和其他严重感染、急性溶血等。 第2单元咳嗽与咳痰 1.咳嗽与咳痰以呼吸道感染最常见。 2.咳嗽伴声音嘶哑,见于声带的炎症或肿瘤压迫喉返神经。 3.咳嗽伴咯血常见支气管扩症、肺结核、支气管肺癌、二尖瓣狭窄。 4.咳嗽伴杵状指(趾)常见于支气管扩症、慢性肺脓肿、支气管肺癌、脓胸。 5.浆液性血性泡沫痰最常见于肺水肿。

6.铁锈色痰见于肺炎球菌肺炎。 7.砖红色胶冻样痰见于肺炎克雷伯杆菌感染。 8.痰白黏稠且牵拉成丝难以咳出提示有真菌感染。 9.咳嗽伴有哮鸣音见于支气管哮喘、慢性喘息性支气管炎、心源性哮喘、弥漫性细支气管炎、气管与支气管异物、支气管肺癌。 10.典型病例一:某糖尿病患者,男性,68岁。突发高热、寒战、右胸痛,次日咳痰,为黄脓性带血丝,量多。X线检查显示右下肺实变,其中有多个液气囊腔,最可能的诊断是葡萄球菌肺炎。 11.典型病例二:男性,68岁。高热3d伴咳嗽、胸痛,多量黄绿色脓性痰,白细胞增高,X线胸片示右下角肺实变,期间有不规则透亮区,叶间隙下坠,伴少量胸腔积液,最可能的诊断是克雷伯杆菌肺炎。 第3单元咯血 1.咯血以支气管、肺部、心血管疾病最为常见。 2.咯血量的估计,每日100ml以为小量,100~500ml为中等量,500ml以上或一次咯血100~500ml为大量。 3.大量咯血最常见于支气管扩症、空洞型肺结核和慢性肺脓肿。 4.咯鲜红色血痰见于支气管扩症、肺结核、肺脓肿和出血性疾病。 5.铁锈色痰见于肺炎球菌肺炎。 6.砖红色胶冻样痰见于肺炎克雷伯杆菌感染。 7.因支气管静脉曲破裂所致咯血最常见于二尖瓣狭窄。 8.咯血伴杵状指(趾)多见于支气管扩症、肺脓肿、支气管肺癌。 9.咯血伴脓痰见于支气管扩症、肺脓肿、空洞型肺结核继发细菌感染。 10.典型病例:一青年男子咯血、低热、乏力、消瘦,应首先考虑的疾病是肺结核。 第4单元发绀 1.毛细血管的还原血红蛋白超过50g/L称为发绀。

基层医疗机构十种常见多发病的诊疗指南

邛崃市基层医疗机构十种常见、 多发病的诊疗手册 一、急性上呼吸道感染 类别:呼吸内科第一诊断为急性上呼吸道感染诊断: 1.轻症 无热或低热。有鼻塞流涕喷嚏咽疼轻咳等。 2.重症 全身症状较重,高热流涕鼻塞咽及扁桃体充血,有黄色或白色渗出物,咽壁及附近可见疱疹溃疡。 检查: 血常规:白细胞计数正常或偏低,淋巴细胞比例升高多见于病毒感染。 治疗原则: 一般治疗:休息、多饮水,注意营养。 轻症: 针对病情选用抗病毒药物或中成药、非甾体消炎药 建议用复方对乙氨基酚或者酚氨咖敏片 重症: 针对病情选用抗病毒药物或中成药、非甾体消炎药 以下情况需要加用抗生素: (1)六个月以下婴儿发热较高者。 (2)发热较高持续不退,一般状况较重者。 (3)白细胞总数明显增高,中性粒细胞增多。 (4)已并发中耳炎。 (5)既往有风湿热肾炎病史者。

可根据情况酌情选用β-内酰胺类抗生素,第一代、第二代头孢菌素,大环内酯类或者喹诺酮类抗生素 更严重者收入住院治疗。 二、急性支气管炎 类别:呼吸内科第一诊断为急性支气管炎诊断: 1轻症: 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咳嗽,咳嗽为干咳或咳出少量粘液痰。 2重症: 除上述表现外伴发热,咳嗽加剧,分泌物逐渐增多,痰呈粘液脓。肺部出现出现粗、中湿罗音。 检查: 周围血白细胞数正常或稍高,由细菌引起或合并细菌感染时可明显升高。X线检查肺部纹理增粗或肺门阴影增深。 治疗原则: 1.注意保暖,适当休息,多饮水 2.止咳化痰等对症治疗。常用喷托维林、盐酸溴已新、氨溴索等。 伴发热、全身酸痛时可服对乙氨基酚片、吲哚美辛等。 3.如有细菌感染可酌情选用β-内酰胺类抗生素,第一代、第二代头孢菌素,大环内酯类或者喹诺酮类抗生素对于气急、哮喘则用氨茶碱。 有气道反应性增高者建议使用富马酸酮替芬片 三、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 类别:呼吸内科第一诊断为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诊断: 1.咳嗽、咳痰或伴喘息,每年发病3个月,连续2年或以上者。

77 眼科常见的症状和体征

眼的症状和体征 眼的症状和体征治疗方法眼科疾病论坛 在此论述眼的一些较为常见的症状和体征。眼球突出参见第92节,斜视参见第273节,眼球震颤和眼外肌运动参见第178节神经眼科疾病和第82节前庭器的临床评估。 出血 结膜下出血可发生在任何年龄,通常在轻微外伤,过劳,喷嚏或咳嗽后出现,偶为自发的。结膜下出血会使病人惊慌,但除少数因伴有血液病外,均无病理意义。结膜下出血表现为结膜下的血液外渗,2周内可自行吸收。局部应用皮质类固醇,抗生素,血管收缩剂和绷带包扎对加速出血吸收皆无多大价值,使病人消除疑虑就是适当的治疗。 玻璃体积血是血液渗入玻璃体,检眼镜检查时呈黑色反射。玻璃体积血可发生在下列情况中:视网膜静脉阻塞,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玻璃体后脱离,视网膜新生血管形成,视网膜裂孔或眼外伤。后五种情况还可发生视网膜脱离。玻璃体积血吸收很慢。视网膜血管引起的局限性出血常可用光凝控制。血管性视网膜病变,特别是糖尿病,由眼科医师定期观察实属重要。

视网膜出血在表浅神经纤维层者呈火焰状,如高血压或静脉阻塞中所见;出血在深层者则呈圆形(点状和斑状),见于糖尿病和脓毒性梗塞中。所有视网膜出血都反映全身性血管疾病,故有重要意义。 飘浮物 一眼或两眼前看到飘浮物(斑点)是成年人常有的主诉。当眼不动时,在白色背景下通常最易发现飘浮物在缓慢移动。随着眼的运动,飘浮物在视野中保持相应的位置。这些飘浮物是玻璃体凝胶收缩及其从视网膜表面分离的结果(玻璃体后脱离)。此引起肉眼可见的玻璃体纤维的不透明集合物,能见其在玻璃体内飘浮。因为玻璃体凝胶紧密附着于视神经,故飘浮物通常在此区较显。虽然飘浮物通常无意义,但在少数病人可能表明视网膜有裂孔。飘浮物在高度近视和老年人中较为常见,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可逐渐不为病人所注意。 少量玻璃体积血或玻璃体炎(玻璃体内炎症)亦可出现飘浮物。视网膜脱离的先兆可有一阵"火花"或闪光并可出现飘浮物,只有当视网膜真正和他下面的组织(视网膜色素上皮)分离后才会在视野中产生帷幕状的视觉缺损区。 虽然飘浮物不常伴有严重的疾病,但应在作用短暂的散瞳剂或睫状肌麻痹剂(例如1%环戊通1滴,5~10分钟重复1次;如需充分散大瞳孔,而病人无高血压和未口服β受体阻滞剂者,则滴用2.5%去氧肾上腺素1滴,5~10分钟重复1次)散大瞳孔下仔细检查整个视

内科常见病多发病的急诊处理诊疗规范及转诊要求

一、发热 1 定义:指的是致热原直接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体温中枢功能紊乱或各种原因引起的产热过多、散热减少,导致体温升高超过正常范围的情形。 按体温状况,发热分为:低热度,中等发热:度,高热:度;超高热:41度以上。 热型:稽留热、弛张热、双峰热、间歇热、波状热、回归热、不规则热。 2 伴随症状 起病迅速,发热伴寒战者:多见于输液(血)反应、急性胆囊炎、急性肾盂肾炎、败血症、疟疾、大叶性肺炎等。 伴头痛、呕吐者:常见于感染性脑病、蛛网膜下腔出血、脑出血等。 伴咳嗽、胸痛者:常见于流感、肺炎、肺结核、胸膜炎、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 伴肝脾肿大者:可见于伤寒、病毒性肝炎、肝脓肿、疟疾、血吸虫病、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 伴有出血倾向者:可见于血液病、钩端螺旋体病、流行性出血热、急性溶血、流行性脑膜炎、恶性组织细胞病、急性白血病等。 伴腹痛者:应问清部位、性质、传到及牙痛等情况。 伴皮疹者:应了解出疹顺序、皮疹特点、是否伴有脱屑、皮肤瘙痒等 伴有昏迷者:先发热后昏迷常见于流行性乙型脑炎、斑疹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中毒性痢疾、中暑等;先昏迷后发热常见于脑出血、巴比妥类药物中毒等。 3 相关检查 (1)常规检查:血、尿、便常规 (2)器械检查:可以根据病情需要选择B超、X线检查等。 4 急诊处理 (1)一般处理(2)降温(3)病因治疗(4)防止并发症发生 注意: (1)必须详细询问病史(包括流行病史)、细致全面但有重点的体格检查、必要的实验室检查或其他检查之尽可能明确诊断,做出恰当处理。 (2)一时难以确诊时,应根据临床特点、发病季节、常规检查作出“倾向”性处理。 (3)合理选用退热措施:以物理降温为主,不要盲目使用激素退热。 (4)根据临床特征进行处理,应严密动态观察。 5 转诊要求 经初步处理后发热反复或者效果差,仍不能明确病因者,经降温、抗炎等处理病人生命体征平稳后再向上级医院转诊。 二、咯血 1 定义:喉部以下的肺组织(气管、支气管或肺)出血,伴随咳嗽。经口腔咳出者称为咯血,是一种临床常见症状。 2 诊断结合病史、症状和体征以及有关检查尽可能明确咯血的原因 (1)病史 性质:经口腔突出的血液并非都是咯血,应与口腔、鼻腔出血以及上消化道呕血相鉴别。 年龄和性别:青壮年咯血伴有低热盗汗等症状考虑肺结核,年龄大者肺癌的可能性较大。 咯血量:如肺癌多为血痰或少量咯血,中大量咯血见于肺结核空洞、支扩、肺脓肿风心病二狭。 既往史:幼年患麻风或百日咳后有长期反复咳嗽、咯血、咳浓痰的病人多为支气管扩张;

神经内科填空题大全

、填空题 1、 ( 2、 ( 3、 ( 4、 ( 5、 ( ( 6、 ( 7、 称 8、 ( 9、 神经内科三基试题库 神经结构病损后出现的四组症状:( )、 )、 )、 )。 运动性失语,又叫( ) )失语,病变部位于 感觉性失语,又叫( ) )失语,病变部位于 完全性内囊损害的病损表现: )及( )侧可出现( )、 )。 脊髓半切综合征的主要特点是病变节段以下同侧 )、( )。 ) 、( ),双侧( 动眼神经支配( )、 )、 )及 )。 双侧皮质延髓束损时出现构音障碍和吞咽障碍, )。 运动系统由( )和( 生理反射包括( 而咽反射存在, )、( )组成。 )和( )、 )两大类 10 、以觉醒度改变为主的意识障碍可分为:( )并昏迷包括( )。11 、共济失调可分为 )、( )和 ( ( ( ( )、 )、 12 、脑膜刺激征包括:( ( ). )、

13 、蛛网膜下腔出血的首选检查() 、确诊检查()及金标准是()。 14 、脑血管意外包括()、()。 15 、多发性硬化的临床分型:()、()、()、( ). 16 、癫痫的临床表现具有()、 ()、( )和()特点。 17 、癫痫发作的分类()、()两大类。 18 、重症肌无力危象可分为()、 ()、()。 19 、周期性瘫痪分为()、()及()。 20 、多发性肌炎的首选治疗药物 ()。时 21 、反射弧包括()—()—()—()—()。 22 、重型颅脑损伤常见的致命性并发症是(),最常 见的并发症为() . 23 、颅内血肿按时间可分为()、()和()。 24 、脑出血最主要原因()。 25 、脑疝分类()、(()和 ()。 26 、帕金森病三大主征是() 、 ()和()。 27 、脑电图检查对()的诊断最有价值。

常见症状(体征)与诊断练习题及答案

常见症状(体征)与诊断练习题及 答案 发热 1、先昏迷后发热,常见于B A、流行性出血热 B、脑出血 C、流行性乙型脑炎 D、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E、败血症 2、正常成年人在清晨安静状态下,口腔温度应为C A、35 ?36 °C B、36 ?37 C

C、36.3?37.2C D、36.6?37.7C E、37.5?38 C 3、发热的患者伴口唇疱疹,不应出现于D A、大叶性肺炎 B、流行性脑脊髓膜热 C、流行性感冒 D、风湿热 E、间日疟 4、下列不属于感染性发热的是C A、流行性腮腺炎 B、细菌性痢疾 C、药物热 D、钩端螺旋体病 E、阿米巴脓肿 5、一发热患者,体温曲线无一定规律,不应属于哪种疾病C A、结核病

B、风湿热 C、疟疾 D、支气管肺炎 E、渗出性胸膜炎疼痛1、老年患者胸骨后疼痛,伴向左肩部放射,其诊断最可能为C A、气胸 B、胸膜炎 C、心绞痛 D、肺炎 E、肋软骨炎2、一青年患者,第二肋软骨局部有压痛,胸片无异常,最可能诊断是E A、气胸 B、胸膜炎 C、心绞痛 D、肺炎 E、肋软骨炎3、腹痛伴里急后重者可见于A A、急性细菌性痢疾 B、伤寒 C、副伤寒 D、肺结核 E、C rohn 病4、根据腹痛部位判断病变部位时,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

A、上腹痛时病变必然在胃、十二指肠 B、右上腹痛多为肝胆病变 C、右下腹痛多为回盲部病变 D、脐周痛多为小肠病变 E、左上腹痛应想到胰腺病变 5、通过伴随症状推测腹痛原因时,下列说法错误的是B A、腹痛伴发热常提示炎症存在 B、腹痛伴黄疸必然为胆系感染 C、腹痛伴血尿可能为泌尿系结石 D、腹痛伴休克及贫血可能为腹腔脏器破裂 E、腹痛伴腹泻可能为肠道感染 咳嗽,咯痰咯血 1、咳嗽时伴大量脓痰时应除外C A、肺脓肿 B、支气管扩张 C、急性支气管炎初期

常见症状及体征(八)-2 (1)

常见症状及体征(八)-2 (总分:25.00,做题时间:90分钟) 一、B1型题(总题数:0,分数:0.00) 二、A.浮肿以下垂部位明显,晨起较轻 B.浮肿以眼睑、会阴处明显,晨起较重 C.浮肿为全身性,尤以腹水多见 D.浮肿为指凹性 E.浮肿伴皮肤粗糙,无光泽 (总题数:2,分数:1.00) 1.肝源性浮肿 (分数:0.50) A. B. C. √ D. E. 解析: 2.肾源性浮肿 (分数:0.50) A. B. √ C. D. E. 解析: 三、A.心源性水肿 B.肾源性水肿 C.肝源性水肿 D.营养不良性水肿 E.黏液性水肿 (总题数:3,分数:1.50)

3.水肿呈非凹陷性见于 (分数:0.50) A. B. C. D. E. √ 解析: 4.水肿伴颈静脉怒张多为 (分数:0.50) A. √ B. C. D. E. 解析: 5.水肿伴重度蛋白尿常为 (分数:0.50) A. B. √ C. D. E. 解析: 四、A.发作性呼吸困难伴有哮鸣音B.呼吸困难伴一侧胸痛 C.呼吸困难伴休克 D.呼吸困难伴咳嗽、咳脓痰 E.呼吸困难伴昏迷 (总题数:3,分数:1.50) 6.支气管哮喘可出现 (分数:0.50) A. √ B. C. D.

解析: 7.尿毒症常有 (分数:0.50) A. B. C. D. E. √ 解析: 8.支气管扩张症并发感染常出现 (分数:0.50) A. B. C. D. √ E. 解析: 五、A.捻发音 B.两肺野满布湿哕音C.鼾音 D.哮鸣音 E.局限性湿哕音 (总题数:3,分数:1.50) 9.支气管哮喘可出现 (分数:0.50) A. B. C. D. √ E. 解析: 10.支气管扩张可出现 (分数:0.50) A. B.

呼吸内科常见五种疾病诊疗规范修改

呼吸内科常见五种疾病诊疗规范修改

————————————————————————————————作者: ————————————————————————————————日期:

呼吸内科常见五种疾病诊疗规范 (2010年8月9日修改)

目录 1.慢性阻塞性肺疾病………01 2.社区获得性肺炎 (05) 3.支气管哮喘………………08 4.支气管扩张症……………11 5.自发性气胸………………14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一、定义: COPD是一种具有气流受限特征的可以预防和治疗的疾病,气流受限不完全可逆、呈进行性发展,与肺部对香烟烟雾等有害气体或有害颗粒的异常炎症反应有关。COPD主要累及肺脏,但也可引起全身(或称肺外)的不良效应。 COPD与慢性支气管炎和肺气肿密切相关。当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患者肺功能检查出现气流受限,并且不能完全可逆时,则能诊断为COPD。 二、临床表现: 1.症状: (1)慢性咳嗽:通常为首发症状。 (2)咳痰:合并感染时痰量增多,常有脓性痰。 (3)气短或呼吸困难:这是COPD的标志性症状。 (4)喘息和胸闷。 (5)全身性症状:如体重下降、食欲减退、外周肌肉萎缩和功能障碍、精神抑郁和(或)焦虑等。 2.病史特征(危险因素和诱因): (1)吸烟史:多有长期较大量吸烟史。 (2)职业性或环境有害物质接触史:如较长期粉尘、烟雾、有害颗粒或有害气体接触史。 (3)家族史:COPD有家族聚集倾向。 (4)发病年龄及好发季节:多于中年以后发病,症状好发于秋冬寒冷季节。 3.体征:COPD早期体征可不明显。

(1)视诊及触诊:胸部过度膨胀、前后径增大、剑突下胸骨下角(腹上角)增宽及腹部膨凸等;呼吸困难加重时常采取前倾坐位;低氧血症者可出现黏膜及皮肤紫绀。 (2)叩诊:由于肺过度充气使心浊音界缩小,肺肝界降低,肺叩诊可呈过度清音。 (3)听诊:两肺呼吸音可减低,呼气相延长,平静呼吸时可闻干性啰音,两肺底或其他肺野可闻湿啰音;心音遥远,剑突部心音较清晰响亮。 三、实验室检查: 1.肺功能检查:吸入支气管舒张剂后FEV1/FVC%<70%者,可确定为不能完全可逆的气流受限。FEV1占预计值的百分比是判断气流受限严重程度的良好指标。2.胸部X线检查:X线检查对确定肺部并发症及与其他疾病(如肺间质纤维化、肺结核等)鉴别有重要意义。主要X线征为肺过度充气:肺容积增大,胸腔前后径增长,肋骨走向变平,肺野透亮度增高,横膈位置低平,心脏悬垂狭长,肺门血管纹理呈残根状,肺野外周血管纹理纤细稀少等,有时可见肺大疱形成。 3.胸部CT检查:CT检查一般不作为常规检查。但是,在鉴别诊断时CT检查有益,高分辨率CT(HRCT)对辨别小叶中心型或全小叶型肺气肿及确定肺大疱的大小和数量,有很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4.血气检查:可确定低氧血症、高碳酸血症的程度及酸碱平衡紊乱的类型和严重程度。 5.其他实验室检查:低氧血症,即PaO2<55mmHg时,血红蛋白及红细胞可增高,红细胞压积>55%可诊断为红细胞增多症。并发感染时痰涂片可见大量中性粒细胞,痰培养可检出各种病原菌,常见者为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

常见症状与体征—咯血

一、概念咯血(hemoptysis)是指喉以下呼吸道或肺组织出血,经口腔咳出。咯血大多数为呼吸和循环系统疾病所致。24小时咯血量在10Oml以内为小量咯血,100~500ml为中等量咯血,500ml以上(或一次咯血超过300ml)为大咯血。病变的严重程度与咯血量并不完全一致。鼻腔、口腔、咽部以及消化道出血(呕血)都可能被误诊为咯血,因此首先要确定是否是咯血。呕血和咯血的鉴别要点在于,咯血往往伴有咳嗽等呼吸道症状,咯出的血多为鲜红色,可以混有痰液或泡沫,常常有喉部发痒的感觉;呕血往往有恶心感,出血外观常常为暗红色或咖啡色,可以混有食物,易凝成块状。大多数咯血来自于支气管循环。咯血的主要机制有:炎症或肿瘤破坏支气管黏膜或病灶处的毛细血管,使得黏膜下的血管破裂或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一般咯血量较小,如支气管炎;病变侵蚀小血管引起血管破溃常常出现中等量咯血;病变引起小动脉、小动静脉瘘或曲张的黏膜下静脉破裂,往往表现为大咯血,如支气管扩张或空洞性肺结核;广泛的毛细血管炎症所造成血管破坏和通透性增加,可以引起弥漫性肺泡出血,表现为程度不同的咯血,严重时可以发生大咯血和呼吸衰竭。左心房压力急剧升高可以造成肺毛细血管静水压显著升高,引起严重的肺泡出血,如急性左心衰竭。小量到中等量咯血多可自行终止。体质虚弱的患者在大咯血时容易发生窒息,应保持侧卧位。二、常见病因(一)呼吸系统疾病急性或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肺炎、急慢性肺脓肿、肺结核、肺栓塞、肺癌、累及肺脏的血管炎(原发性系统性血管炎、白塞病、SLE)、Goodpasture综合征、肺血管畸形、支气管结石、子宫内膜异位症等。(二)心血管系统疾病左心衰竭、二尖瓣狭窄、肺动脉高压、先天性心脏病等。(三)凝血和出血功能障碍性疾病急性白血病、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再生障碍性贫血、血友病、使用抗凝药物(如华法令等)。(四)传染病和寄生虫病钩端螺旋体病、流行性出血热、肺吸虫病。三、临床表现 1.咯血量大咯血常见于支气管扩张、肺部空洞出血(如结核、肺脓肿、真菌感染等)、二尖瓣狭窄,少见的情况有肿癌、肺血管炎、主动脉瘤破至大气道、钩端螺旋体病等。 2.咯血的颜色和性状痰中带血常见于支气管炎、肺部良性肿瘤、肺癌、支气管扩张等;粉红色泡沫样痰多见于左心衰竭。四、伴随症状 1.咯血伴发热常见于肺部感染性疾病; 2.咯血伴胸痛常见于肺炎、肺栓塞; 3.咯血伴皮肤黏膜出血可见于血液病、流行性出血热、钩端螺旋体病等。 4.咯血伴血尿或尿量明显减少见于血管炎、SLE、Goodpasture综合征等。

常见症状(体征)与诊断练习题及答案

发热 1、先昏迷后发热,常见于B A、流行性出血热 B、脑出血 C、流行性乙型脑炎 D、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E、败血症 2、正常成年人在清晨安静状态下,口腔温度应为C A、35~36℃ B、36~37℃ C、36.3~37.2℃ D、36.6~37.7℃ E、37.5~38℃ 3、发热的患者伴口唇疱疹,不应出现于D A、大叶性肺炎 B、流行性脑脊髓膜热 C、流行性感冒 D、风湿热 E、间日疟 4、下列不属于感染性发热的是C A、流行性腮腺炎 B、细菌性痢疾 C、药物热 D、钩端螺旋体病 E、阿米巴脓肿 5、一发热患者,体温曲线无一定规律,不应属于哪种疾病C A、结核病 B、风湿热 C、疟疾 D、支气管肺炎 E、渗出性胸膜炎 疼痛 1、老年患者胸骨后疼痛,伴向左肩部放射,其诊断最可能为C A、气胸 B、胸膜炎 C、心绞痛 D、肺炎

E、肋软骨炎 2、一青年患者,第二肋软骨局部有压痛,胸片无异常,最可能诊断是E A、气胸 B、胸膜炎 C、心绞痛 D、肺炎 E、肋软骨炎 3、腹痛伴里急后重者可见于A A、急性细菌性痢疾 B、伤寒 C、副伤寒 D、肺结核 E、Crohn病 4、根据腹痛部位判断病变部位时,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 A、上腹痛时病变必然在胃、十二指肠 B、右上腹痛多为肝胆病变 C、右下腹痛多为回盲部病变 D、脐周痛多为小肠病变 E、左上腹痛应想到胰腺病变 5、通过伴随症状推测腹痛原因时,下列说法错误的是B A、腹痛伴发热常提示炎症存在 B、腹痛伴黄疸必然为胆系感染 C、腹痛伴血尿可能为泌尿系结石 D、腹痛伴休克及贫血可能为腹腔脏器破裂 E、腹痛伴腹泻可能为肠道感染 咳嗽,咯痰咯血 1、咳嗽时伴大量脓痰时应除外C A、肺脓肿 B、支气管扩张 C、急性支气管炎初期 D、支气管胸膜瘘 E、空洞型肺结核并发感染 2、下列病因中常引起无痰干咳的是C A、肺炎 B、支气管炎 C、胸膜炎

常见症状与体征(三)-2

常见症状与体征(三)-2 (总分:50.00,做题时间:90分钟) 一、A1型题(总题数:50,分数:50.00) 1.吸气性呼吸困难见于 ?A.脑外伤 ?B.甲状腺肿大 ?C.心肌病 ?D.大量胸腔积液 ?E.有机磷中毒 (分数:1.00) A. B. √ C. D. E. 解析: 2.下述哪项不是二尖瓣关闭不全的体征 ?A.心尖部可触及舒张期震颤 ?B.心尖搏动向左下移位 ?C.心浊音界向左下扩大 ?D.心尖部S1减弱 ?E.心尖部可闻及响亮粗糙3/6级以上全收缩期吹风样杂音向左腋下传导 (分数:1.00) A. √ B. C. D. E. 解析: 3.下列各疾病的胸痛性质哪项错误 ?A.带状疱疹呈刀割样痛或灼痛 ?B.食管炎为烧灼痛 ?C.心绞痛为针刺样痛 ?D.纤维素性胸膜炎常呈尖锐刺痛 ?E.肺癌常为胸部闷痛

(分数:1.00) A. B. C. √ D. E. 解析: 4.肾性水肿的主要表现是 ?A.水肿从足部开始 ?B.发展较缓慢 ?C.静脉压升高 ?D.疾病早期,晨间有眼睑与颜面水肿 ?E.水肿比较坚实,移动性小 (分数:1.00) A. B. C. D. √ E. 解析: 5.关于舒张晚期奔马律下列哪项错误 ?A.又称收缩期前奔马律或房性奔马律 ?B.为增强的第四心音 ?C.该奔马律的发生与心室收缩有关 ?D.见于高血压心脏病 ?E.音调较低,强度较弱,距S2较远,较接近S1 (分数:1.00) A. B. C. √ D. E. 解析: 6.呕吐宿食常见于以下哪种原因 ?A.幽门梗阻

?B.食物中毒 ?C.颅脑外伤 ?D.妊娠 ?E.急性胰腺炎 (分数:1.00) A. √ B. C. D. E. 解析: 7.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时,产生水肿的主要始动因素是 ?A.毛细血管滤过压增高 ?B.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 ?C.水与钠的潴留 ?D.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 ?E.淋巴液回流受阻 (分数:1.00) A. B. C. √ D. E. 解析: 8.常见的呼吸频率变化有 ?A.呼吸过速 ?B.间歇呼吸 ?C.潮式呼吸 ?D.叹气样呼吸 ?E.暂停呼吸 (分数:1.00) A. √ B. C. D.

18种常见症状的体征

18种常见症状对应的体征 对于患者出现的有关健康问题的反应,究竟哪些资料可以作为一组,提出相应的护理诊断,主要的是症状和其相对应的体征应该是该护理诊断的诊断依据。 序号症状相应体征相应的护理诊断诊断依据(临床表现) 1 发热:自觉发热(1)T>37.2℃ (2)皮肤苍白、无汗;皮肤潮红、 灼热 (3)呼吸深快 (4)体重下降 (5)脱水体征(1)体温过高 (2)体液不足 (3)营养失调:低于机体需要量 (4)潜在并发症:意识障碍;惊厥 (5)潜在并发症:感染性休克 主要依据:体温升高,皮温升高、 心率加快 次要依据:皮肤发红、皮肤温度升 高,呼吸频率加快,心动过速、寒 战、立毛肌收缩、出汗、全身肌肉 酸痛、头痛、食欲不振、疲乏不适、 小儿惊厥 2 疼痛:头痛、胸 痛、腹痛(1)血压升高,呼吸和心率增快, 痛苦面容、面色苍白,大汗、休克 (2)呻吟、哭泣,强迫体位 (1)急性/慢性疼痛 (2)睡眠型态紊乱 (3)焦虑 (4)恐惧 3 水肿脉搏增快,血压升高颈静脉怒张、 肝大;消瘦、体重减轻(1)体液过多 (2)皮肤完整性受损或有皮肤完整 主要依据:(1)水肿、颈静脉怒张、 肝颈静脉回流征阳性;(2)肺淤血、

性受损的危险 (3)活动无耐力 (4)潜在并发症:急性肺水肿胸腔积液;(3)肺动脉压改变、中心静脉压增高 次要依据:(1)液体摄入量大于排出量、短期内体重增加;(2)呼吸困难、气短、端坐呼吸、呼吸音异常(干湿啰音);(3)血压改变,可闻及第三心音;(4)少尿、氮质血症;(5)血红蛋白和红细胞比容降低、电解质紊乱、尿比重改变;(6)精神状态改变、烦躁不安、焦虑 4 脱水:体位性低血压(1)体液不足 (2)潜在并发症:意识障碍主要依据:经口摄人液体不足、水的摄入与排出呈负平衡、皮肤粘膜干燥、体重下降 次要依据:尿量减少或过多、尿液浓缩、皮肤弹性差、口渴、恶心、畏食 皮肤弹性下降、眼窝凹陷、静脉塌 陷、心率增快、血压下降 脉搏细弱、收缩压显著下降、谵妄、 烦躁、嗜睡、昏迷 5 皮肤粘膜出血:(1)焦虑

常见症状与体征—发热

一、发生机制发热是指体温超过正常上限。人体正常体温范围随测量部位不同而不同,腋温36℃~37℃,口温36.3℃~37.2℃,肛温36.5℃~37.7℃。正常人上午体温较低,下午略高,24小时内波动不超过1℃。女性在月经周期中、排卵后体温较高。发热的主要机制为:外致热原(细菌外毒素、内毒素等)和某些体内产物(抗原抗体复合物、某些类固醇、尿酸结晶等)等发热激活物作用于机体免疫系统的一些细胞,如单核细胞、巨噬细胞、淋巴细胞等,产生内生性致热原,主要是一些炎性细胞因子,包括IL-1、肿瘤坏死因子(TNF)、干扰素(IFN)等。这些内生性致热原作用于下丘脑的体温调节中枢,使体温调定点升高。然后机体出现骨骼肌收缩、寒战,产热增加,同时皮肤血管收缩,散热减少,出现发热。发热可以增强机体吞噬细胞的活动及肝脏的解毒功能。但严重发热可对器官和组织造成严重的损害,可引起脱水和电解质紊乱,可因心率快而诱发或加重心力衰竭,体温在42℃以上可使一些酶的活力丧失,使大脑皮层产生不可逆的损害,最后导致昏迷,直至死亡。二、常见病因发热的病因包括感染性和非感染性两大类,感染性发热更为常见。(一)感染性发热各种病原体感染引起的全身性或局灶性感染性疾病均可导致发热。(二)非感染性发热包括多种不同的疾病: 1.结缔组织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关节炎、血管炎、多发性肌炎和皮肌炎、混合性结缔组织病、风湿热、成人Still病等。 2.恶性肿瘤:包括各种恶性实体瘤(以消化道肿瘤、肝癌、肾癌、前列腺癌等多见)及白血病、恶性淋巴瘤、多发性骨髓瘤等血液系统恶性肿瘤。 3.无菌性组织坏死:如心肌梗死、肺栓塞、脾梗死、大面积烧伤、大手术所致组织损伤、内出血、急性溶血等。 4.内分泌疾病:如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包括甲状腺危象)、嗜铬细胞瘤等。 5.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如脑出血、脑外伤、中枢神经系统变性疾病、丘脑病变等。 6.物理因素:如中暑、放射线病等。7.其他:如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影响正常体温调节,可产生功能性发热,包括感染后发热和功能性低热。三、临床表现 1.发热的分度按发热的高低(以口腔测量为准)可分为:低热37.3-38℃中等度热38.1-39℃高热39.1-41℃超高热41℃以上 2.发热的诱因、起病缓急、病程、加重或缓解因素急性起病,病程少于两周者为急性发热,主要由感染引起;两周以上体温超过38℃为长期发热,常由感染、肿瘤和结缔组织病引起,但仍以感染为主要原因;体温在38℃以内的非生理性发热,持续1个月以上者,称为慢性低热,可见于器质性疾病和功能性低热。 3.热型对发热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有帮助。常见的热型包括:(1)稽留热:体温持续在39℃~40℃以上达数天或数周,24小时内波动范围不超过1℃。见于伤寒、肺炎球菌肺炎等;(2)弛张热:体温在39℃以上,24小时波动范围达2℃以上,最低体温高于正常水平。见于败血症、风湿热、重症肺结核和化脓性炎症等;(3)间歇热:体温骤升达高峰,持续数小时后,骤降至正常。经过1天或数天后又骤然升高,如此高热期与无热期反复交替发作。见于疟疾、急性肾盂肾炎等;(4)波状热:体温逐渐升高达39℃或以上,持续数天后逐渐下降至正常,数天后又逐渐上升,如此反复多次。见于布氏杆菌病;(5)回归热:体温骤升达39℃或以上,持续数天后又骤降至正常,数天后又骤升,持续数天后又骤降,如此反复。见于回归热、霍奇金淋巴瘤、周期热等;(6)不规则热:发热无明显规律。见于结核病、风湿热等。四、伴随症状与体征 1.伴有寒战病程中只有一次寒战,见于肺炎球菌肺炎;病程中反复于发热前出现寒战,见于疟疾、败血症、急性胆囊炎、感染性心内膜炎、钩端螺旋体病和恶性淋巴瘤。 2.伴出血现象见于肾综合征出血热、某些血液病(如急性白血病、恶性组织细胞病、急性再生障碍性贫血)、钩端螺旋体病、炭疽、鼠疫等。 3.伴明显头痛:见于颅内感染、颅内出血等。 4.伴有胸痛:常见于肺炎球菌肺炎、胸膜炎、肺脓肿等。也可见于心包炎、心肌炎、急性心肌梗死。 5.伴有腹痛:见于各种原因的消化道感染,如急性细菌性痢疾,急性胆囊炎、急性阑尾炎、肠结核、肠系膜淋巴结结核、肝脓肿、急性病毒性肝炎、急性腹膜炎,以及腹部恶性实体肿瘤和恶性淋巴瘤。 6.伴尿痛、尿频、尿急:

中医内科常见病种中医诊疗方案(参考模板)

中医内科常见病种中医诊疗方案 一、喘病 喘病是因久患肺系疾病或他脏病变影响,致肺气上逆,肃降无权.出现气短喘促,呼吸困难.甚则张口抬肩,不能平卧等症。多见于阻塞性肺气肿、肺原性心脏病、心肺功能不全等。. 诊断依据 1、以气短喘促,呼吸困难.甚至张口抬肩,鼻翼煽动,不能平卧,口唇发绀为特征。 2、多有慢性咳嗽,哮病,肺痨,心悸等疾病史,每遇外感及劳累而诱发。 3、呈桶状胸。叩诊胸部呈过清音,心浊音界缩小或捎失,肝浊音界下移。肺呼吸音减低.可闻及干、湿性罗音或哮鸣音。或肝肿大、下肢浮肿、颈静脉怒张。 4、合并感染者,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可增高。必要时查血钾、钠、二氧化碳结合力及x线胸部摄片,心电图,心、肺功能测定,血气分析等。 证候分类 1、风寒束肺:喘急胸闷,咳嗽痰多清稀,伴有恶寒发热,头痛等症。舌苔薄白,脉浮紧。 2、风热犯肺:喘促气粗.咳嗽痰黄而稠粘.心胸烦闷.口干而渴,可有发热恶风。舌边红,苔薄黄,脉浮数。 3、痰湿蕴肺:喘咳胸闷,痰多易咯,痰粘或咯吐不爽.胸中窒闷,口腻,脘痞腹胀。舌质淡,舌苔白腻,脉弦滑。 4、水气凌心:气喘息涌,痰多呈泡沫状,胸满不能平卧,肢体浮肿,心悸怔忡,尿少肢冷。舌苔白滑,脉弦细致。 5、肺脾两虚:喘息短促无力.语声低微,自汗心悸,面色晄白,神疲乏力,食少便溏,舌淡苔少,脉弱。或口干咽燥,舌红,脉细。

6、肺肾两虚:喘促日久.心悸怔忡,动则喘咳.气不接续。胸闷如窒,不能平卧.痰多而粘,或心烦不寐,唇甲紫绀。舌质紫或舌红苔少,脉微疾或结、代。 辩证施治 风寒束肺:宣肺散寒、平喘止咳,射干麻黄汤。 风热犯肺:清热泻肺、化痰止咳,方用麻杏石甘汤。 痰湿蕴肺:化痰行湿、止咳肃肺,方用三子养亲汤。 水气凌心:温阳利水、益气宁心,真武汤合五皮饮。 肺脾两虚:补肺益气、健脾温阳,生脉散合六君子汤加减。 肺肾两虚:滋补肺肾、百合固金汤,二冬二母汤。 疗效评定 1、治愈:喘息及其它症状消失,实验室检查明显好转。 2、好转:喘息及其它症状好转,实验室检查有改善。 3、未愈:主症未改善或恶化者。 二、肺胀 肺胀是指多种慢性肺系疾患反复发作,迁延不愈,肺脾肾三脏虚损,从而导致肺管不利,肺气壅滞,气道不畅,胸膺胀满不能敛降。临床表现见喘息气促,咳嗽,咯痰,胸部膨满,憋闷如塞,或唇甲紫绀,心悸浮肿等症。重者可出现昏迷、喘脱等危重症候。肺胀相当于西医学中的慢性阻塞性肺部疾患,是内科常见病、多发病。 诊断依据 1、典型的临床表现为胸部膨满,胀闷如塞,喘咳上气,痰多及烦躁,心悸 等,以喘、咳、痰、胀为特征。 2、病程缠绵,时轻时重,日久可见面色晦暗,唇甲紫绀,脘腹胀满,肢体 浮肿,甚或喘脱等危重症候。病重可并发神昏、动风或出血等症。 3、有长期慢性咳喘病史,及反复发作史,一般约经10~20年形成;发病年 龄多为老年,中青年少见。 4、常因外感而诱发,其中以寒邪为主,其次过劳、暴怒、炎热也可诱发本 病。 5、体检可见桶状胸,闻及肺部哮鸣音或痰鸣音及湿性罗音,且心音遥远, 胸部叩诊为过清音。 6、X线检查、心电图及血气分析有助于本病诊断。

心内科科常见病种诊疗规范

心内科科常见病种诊疗规范

二、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 完成接诊及下医嘱的时间:30分钟 诊断程序: 1.询问病史 1)主要症状:心前区疼痛,注意疼痛的部位、性质、发生和持续时间、缓解方式、诱发因素及

程度。 2)发病前的先兆症状 3)其他症状:注意有否心悸、胸闷、气短、晕厥、恶心呕吐、发烧、尿量。 4)既往有否冠心病、心梗介入治疗、搭桥治疗病史及相应治疗情况。 5)冠心病的危险因素的询问同心绞痛。 2.体格检查 1)常规体格检查 2)特别注意血压、脉搏、心脏体征,心界、心率、节律、第1心音、奔马律、心尖收缩期杂 音、心包摩擦音。 3)肺部水泡音、颈静脉怒张、肝大小。 3.辅助检查 1)常规实验室检查:血象、尿常规、血型、凝血功能、血离子、血糖、血脂、肝肾功能、CRP、ESR。出院前复查血常规、血糖、血脂、肝功。 2)血清心肌损伤标记物检查 ①心肌酶、CK和CK-MB ②肌钙蛋白 ③肌红蛋白 入院前3天,每日至少一次,第7天、出院前复查。如评价血管再灌注治疗应在发病后6小时开始,每4小时测定一次,达24小时而后同前。 3)心电图检查:常规12导联,可疑后壁和右室梗塞加做16导联。前3天每天至少1份,有病情变化随时做,第7天、出院前复查。如评价血管再灌注治疗应在发病后6小时开始,每4小 时检查一次,达24小时后同前。 4)冠状动脉造影 ①发病6小时之内,一般不超过12小时,考虑再灌注治疗,可首选。 ②溶栓治疗,未再通者。 ③溶栓再通后仍有缺血表现者。 ④溶栓再通后无缺血者,一周后进行。 5)出院前应检查动态心电图、心脏彩超(心功能)。 6)必要时可行心电图向量图、放射性核素检查、16层以上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漂浮右 心导管进行血液动力学监测。 4.鉴别诊断 1)心绞痛 2)急性心包炎 3)急性肺动脉栓塞 4)急腹症 5)主动脉夹层分离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