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大学学分制实施方案

大学学分制实施方案

大学学分制实施方案(试行)

学分制是以选课为前提,以学分为学习计量单位,用学分来规定和计算学生的学习量及学习进度的富有弹性的教学管理制度。它把学生取得的学分数作为获得学历和学位证书的基本标准。与学年制相比,学分制教学制度具有弹性和灵活性,其教学运行方式具有柔性。国内外的教学实践表明,学分制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主性,有利于因材施教和培养个性,同时可有效地适应当前高等教育大众化带来的生源差异。最重要的是,学分制给学生提供了相对宽松和自由的学习环境,有利于培养具有多元知识结构和创新能力、实践动手能力、有较强的终生学习能力及社会适应性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现根据省教育厅的批示和学校试行学分制的实际经验,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和教育部(教高〔1998〕2号附件一《关于深化教学改革、培养适应21世纪需要的高质量人才的意见》和教育部2005年《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等文件的精神,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和基本思路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建立现代人才质量观。从“重专业、轻素质”向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转变。构建“加强自然和人文科学基础,拓宽基础和专业口径,注重学生自学、思维、

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的人才培养摸式,继续深化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在教与学的关系上,坚决贯彻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思想,做到因材施教,注重个性化教育,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掘学生的潜能;在运行机制上,加大选修课的比例,增加学生“选择课程、选择教师、选择专业、选择专业方向、选择学习进程”的自由度。建立以“选课制”为中心,导师制和主辅修制为辅助,既开放灵活又科学规范的教学管理制度。学生按学分注册,按学分缴费,按学分毕业。在规定的弹性学制期限内,学生只要获得毕业所需要的最低学分数、并达到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相关要求即可毕业,取得毕业证书。符合学校学位授予条件的,可以获得学士学位证书。成绩优秀的学生,在完成主修专业课程学习的同时,允许辅修另一专业。辅修专业课程学分达到规定要求的学生,可同时获得辅修专业的毕业证书,同时根据学校的学位授予条例,可以获得辅修专业学士学位。

二、招生、学制与学习期限

1. 招生

为了加大学生选择专业的自主权,按照培养“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人才的要求,将逐步建立一批专业大类基础课程平台,实现按专业大类招生,按专业大类培养的人才培养摸式。

2.学制

本科专业的标准学制为4年或5年,学习期限则为:四年制专业为3~6年;五年制专业为4~7年。

(1)学有余力的学生,经批准,按教学计划要求提前修满教学

计划规定的相应学分,可提前1年毕业。

(2)学生在规定的年限内,未修满专业教学计划规定的学分,允许适当延长学习年限,但一般总的学习年限不能超过6年(四年制)或7年(五年制)。

(3)学生因各方面原因,经本人申请,家长同意,学校批准,可办理休学或停学手续,中断学习,实行间修,保留学籍。但每次间修时间最长为1年,在籍期间累计中断次数不得超过两次。

(4)成绩优秀并获准修读辅修专业的学生,在4~7年内修满应修学分后,可获得辅修专业毕业证书或辅修专业学士学位证书。

(5)3~7年内获准毕业的学生,标准学制仍按4年或5年计算。

三、学分、课程绩点和学分绩点

1.学分计算

学分是计算课程量的单位,它表征课程的学习时间、难度和强度。计算方法为:

(1)理论课程:课内学时每16学时计1学分。艺术类、设计类课程的设计实践教学,每24学时计1学分。

(2)实践教学课程:认识实习、课程实习、生产实习、课程设计等实践性教学环节,凡集中进行的,每1周计1学分;分散进行的,每32学时或7天计1学分。

学年论文每次计1学分;社会实践2周以上的计1学分。

(3)毕业实习、毕业设计(论文):10学分。

(4)军事训练、公益劳动每2周计1学分。

(5)体育选项课、军事理论、马列“两课”的实践教学每32学时计1学分。

(6)奖励学分:

学生参加由省、部等政府职能部门以及国家级行业学会举办的各种与专业学习相关或者有助于扩大知识面、提高技能的竞赛;以学校名义和第一作者身份在国外正式学术期刊或者国家一级学会会刊上发表论文;

学生参与发明创造获国家专利授权的;学生参加教师科研,独立承担部分项目工作并取得一定成果;参加国家法定的认证机构组织的专业技能考试合格者(如驾驶证、计算机过级证、电工证、导游证等)。学生申请奖励学分的,应当提出书面申请,连同有关证明材料报教学主管部门审定。以上各类奖励学分均计入跨专业或专业选修课学分。

(7)学分计算一般精确到小数点后一位,以0.5学分为单位。

2.学分取得

(1)学分数是学生取得毕业资格的主要依据。学生每学期所修读的课程,均需经过严格考核,成绩及格,才能取得学分,成绩不及格不能取得学分。

(2)考核与重修

必修课考核不及格,学校给予一次补考,补考仍不及格者必须重修,任选课考核不及格可以重修,也可另选修其他课程。

无论必修课和选修课,一经确定,学生必须参加修读和考核。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到课情况和平时表现确定学生的平时成绩,根据考试

(查)结果确定考试(查)成绩。每门课程的考核成绩根据平时成绩和考试(查)成绩综合评定。学生选修应当办理选课注册手续,未经选课注册登记修读课程的,不予考核。

3.课程绩点与学分绩点

(1)课程绩点

课程绩点是用以对课程考核成绩优劣进行表述的一种方式,课程成绩与课程绩点的换算关系如下:

(2)学分绩点

学分绩点是用来衡量学生某门课程学习好坏的重要标志,其计算方法如下:

一门课的学分绩点=绩点×学分数;

(3)平均绩点

学校采用平均绩点衡量学生学习质量。平均绩点是用来对学生全部课程的学习情况进行总的评价的一项指标,它是指学生在所修读的全部课程中所获得的学分绩点之和除以该生同期修读的全部课程的规定学分之和,

即:学期或学年的平均绩点=∑学分绩点/∑(课程学分)

四、培养方案和指导性教学进程计划

1. 本科人才培养方案是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制定的,包含了本科

人才的培养规格、培养摸式、培养体系和教学进程计划等项内容。是导师指导学生学习的依据,也是进行本科毕业资格审查,学士学位授予的主要依据。

指导性教学进程计划是根据专业培养方案制定的分学期课程学习计划,用于确定教师教学任务、安排教学过程,指导学生安排学习进度和选修课程。教学计划的内容包括各类课程和课程学习时间等。

制定培养方案和指导性教学计划必须全面体现“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时代精神,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遵循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坚持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整体优化知识结构。根据知识经济时代对人才培养的要求,体现最新的科学知识和科技成果,把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的理念和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思想贯穿、体现在各教学环节中。各项具体规定详见《制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有关规定》

2.课程设置

全部课程分为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

(2)理论课程(含相关实验课)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两大类。

必修课包括四个模块:即公共课、基础课、学科基础课、专业课;

选修课也包括四个模块:即公共选修课、学科基础选修课、专业选修课、跨专业选修课。

文经法管类专业的必修课学时占总课时的比例为74%左右,选修课学时的比例为26%左右。理工农科类专业的必修课学时占总课时的比例为76%左右,选修课学时的比例为24%。

(3)实践教学课程

实践教学课程独立设置,全部为必修课。占理论课学分总数的20%左右。主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包括:教学实习、生产实习、课程设计、课程论文、毕业实习、毕业论文(设计)、政治理论课教学实践、体育选项课等。为了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教学实效,独立设置政治思想素质教育课程模块。由社会科学部和学生工作部共同组织教学与考核,全校统一开设。

五、课程选修

课程选修的主要内容包括:选择任课教师、选择课程、选择专业和专业方向、选择学习进程。

1. 选择任课教师

对两位以上教师同时开设的课程实行平行排课,允许学生选择教师。对精品课程和重点建设课程的任课教师,在一定范围内实行竞争选聘。

2. 选择课程

在选修课范围内,学生可自主选择课程和任课教师

3. 选择专业和专业方向:

第一学年结束后,每个专业允许3%的优秀学生在学科门类内选择专业,

按专业大类招生的专业,允许学生第4~5学期在专业大类内选择专业。

按专业招生并设置专业方向的专业,允许学生在第6~7学期(五

年制在第8~9学期)自主选择专业方向。各专业均可设立专业方向课程组,允许学生选修一个或多个课组课程。

凡转换专业的学生,需要补修转入专业有关课程的,实行交费补修制度。原专业已修读的课程,如果符合该专业辅修课程要求的,可以颁发原专业辅修课程证书。

4. 选择学习进程

按弹性学制要求进行,主要包括超前修读、免听、免修、缓修、间修等内容,具体见《弹性学制实施办法》。

5. 课程选修的具体要求见《课程选修、退课、免听规定》和《学生选课管理办法》以及各学期颁布的《选课通知》。

六、成绩考核与重修

课程考核分考试和考查两种方式,具体见各专业教学进程计划。为加强考试管理,对公共课、基础课和部分学科基础课实行“考教分离”制度(含重修考试)。课程考核的具体规定见《课程考核管理暂行办法》、《关于加强课程考核管理的暂行规定》和《关于学生课程重修的若干规定》。

七、入学与注册

1. 学籍取得和取消

学生在收到录取通知书,完成入校的各种手续后,经教育部电子注册,即获得本校学籍。在校学习期间,学生必须在每学期开学时办理注册手续,确认学籍。如无特殊原因,未经批准,未按时办理办理注册手续的,则视为其放弃学籍,按自动退学处理。

2. 注册方式

学生注册按一学年内所修课程学分总数交纳学费后注册。超前修课和超量修读的课程,以及辅修的第二专业课程,可按一学年内所修课程学分总数交纳学费后进行课程注册。超前修、超量修的课程和辅修的第二专业课程凭注册听课证上课。

3. 学籍管理

学生毕业、学位授予等按《学生管理条例》、《学士学位条例》的有关规定执行。

八、导师制

为了与学分制相适应,克服学生在学分制教学中选修专业、课程、学习方法等的盲目性,决定实行导师制。导师对所负责学生的课程修读、学习进程、课外阅读等进行指导。导师制的实施办法详见《关于实行导师制的暂行办法》

九、主辅修制

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人才的需求,使学生具备扎实的基础知识、较宽的知识面,较强的工作适应性,在实行弹性学制的同时,决定实行主、辅修制和双学位制。部分学有余力的学生在主修一个专业的同时,还可另选一个专业作为辅修专业。具体规定详见《辅修专业规定》。

十、本方案由教务处负责解释,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