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最新冀教版《细胞的结构》教学设计

最新冀教版《细胞的结构》教学设计

冀教版七年级(上册)生物学第一单元第二章第一节

二、细胞的结构教学设计

石家庄市第四十二中学李晖

【概念解析】

新课标指出,生物学重要概念处于学科中心位置,包括了对生命基本现象、规律、理论等的理解和解释,对学生学习生物学及相关科学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

本节课要帮助学生形成以下重要概念:动物细胞、植物细胞都具有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和线粒体等结构;相比动物细胞,植物细胞还具有细胞壁、叶绿体、液泡这些特殊的细胞结构。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

由于细胞结构微小,内容比较抽象,学生不容易理解,基本概念多(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液泡、线粒体、叶绿体等),学生难以准确辨别,本节课,我力求利用直观的教学手段,通过对比学习的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拼图制作等学生活动使抽象的概念形象化、直观化、简单化,启发学生自主建构“细胞的结构”概念。

【教材分析】

本章主要是引导学生在细胞水平上认识生物体,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生物体的结构层次是从细胞开始的。有关细胞的知识是最基础的知识,《细胞的结构》是第二章生物体的结构层次中的重要内容。通过上节课观察细胞的活动,学生已经对细胞有了一些感性认识,本节课认识细胞的结构,是本章的重点,只有了解清楚细胞的结构,才能进一步理解各结构的功能,才能为今后学习生物学打下坚实的基础。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包括:细胞各结构的特点,动植物细胞结构上的区别。

【学生分析】

七年级学生对生物学科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但由于年龄较小,注意力集中的时间较短,需要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不断变换教学方式,引领学生进行观察、讨论、展示、拼图制作等活动,引导学生在生生交流、师生交流中,达到知识互补和提高,这样,让学生在活泼快乐的课堂氛围中,提高表达能力、分析能力和合作意识,自主构建生物学概念。【设计理念】

生物学课程期待学生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建构主义理论的核心也是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概念的主动建构。所以,在概念教学中,我们既要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又不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与灌输者。

在课程设计上,要特别注重学生的自主合作学习和交流。教师主要根据课堂情况适时进行点拨、评价和完善,来完成本节教学内容。在学生认识了核心知识的基础上,通过拼图活动对重要概念有更深刻的理解。这样,把课堂真正交给学生,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在活动中自主体验,愉快地学习。

本节课通过对比学习的方式帮助学生认识动植物细胞的结构,先通过观察动植物细胞模式图使学生找到动植物细胞结构上的异同,初步认识结构名称;再通过进一步的观察得出细胞各结构的位置和形态特征。通过对动植物细胞结构的观察、分析和比较,认识动植物细胞的结构及它们之间的异同,从而帮助学生构建重要概念。充分与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把微观的、抽象的知识简单化、具体化、形象化,把它们变为看得见摸得着的知识。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概述动物细胞、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区别动植物细胞结构的主要不同点。

能力目标:通过观察、比较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识图能力及分析归纳等综合能力。

情感目标:参与小组活动,并能积极地与同伴交流;形成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动植物细胞的结构及动植物细胞结构的主要区别

【教学方法】通过对比观察法、小组讨论法、多媒体展示法、制作拼图法等

【教学用具】多媒体、细胞结构拼图

【教学过程】

【板书设计】

二、细胞的结构

细胞膜

细胞质:线粒体

细胞核

【教学反思】

1、本节课较好的体现了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达到了自主构建生物概念的教学目的。在教学材料的组织与呈现上,较好地、恰当地运用了多媒体技术,有效地帮助学生掌握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教学目标达成较好。

2、宽松的教学环境是学生树立学习信心,主动参与教学过程的前提。通过学具进行实践活动,唤起学生的参与意识,能使教材中处于“静止”状态的信息,变得生动、具体,也为学生提供了观察、操作、讨论的时间和空间。学生通过操作学具、交流想法等活动,更积极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儿童乐于表现的天性得以充分的显露,此时教师由课堂的权威转变成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成为学生的朋友。

3、注重课堂生成。学生在描述线粒体的结构时提到“线粒体是红色的”,教师及时加以引导评价,使学生形成正确的生物学概念,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观点。

【翻译技巧】英语笔译技法——正反译法

由于国家、历史、地理、社会文化背景和生活习性的不同,汉英两种语言在表达正说和反说时有很大差异,尤其英语在否定意义的表达上更为复杂,有时形式否定而实质肯定,或形式肯定而实质否定。在两种语言互译时,原文中正说的句子可能不得不处理成反说,或是用反说表达更为合适。反之亦然。翻译中,这种把正说处理成反说、把反说处理成正说的译法,就称为正反译法。

正反译法是翻译技巧中的一个重要方法,属于引申和修辞范围。

笼统的说,英语句子中含有“never”、“no”、“not”、“un-”、“im-”、“in-”、“ir-”、“-less”等否定词以及否定前缀或后缀的单词,以及汉语句子中含有“不”、“没”、“无”、“未”、“甭”、“别”、“休”、“莫”、“非”、“勿”、“毋”等否定词的即为反说,不含有这些否定词的即为正说。

但实际操作时,正说和反说的界限又变得极为模糊,例如“correct”可以翻译成“正确”(正说),也可以翻译成“没有毛病”(反说)。因此,到底译文要采用正说还是反说,就完全要看译文语言的惯用表达和上下文的语气语态了。

在正反译法中,英译汉正转反(正说反译法)和汉译英反转正(反说正译法)是最为重要的两种正反译法。

英译汉正转反

英语中有些否定概念是通过含有否定意义或近似否定意义的词来表达的,虽然形式是肯定的,但这类词大多是某些肯定词所引申或变化出来的反义词,或经过长期历史演变而引申出其他否定词义,即所谓的“含蓄否定词”或“暗指否定词”,这类词在译成汉语时,需要变成汉语的否定词组,必要时还需要作词类转换。

1、名词

—含蓄否定名词主要有:shortness / shortage(不够;不足)、lack(缺乏;没有)、absence (不在)、failure(未能;不成功)、defiance(不顾;无视)、denial(否认;否定)、exclusion (排除)、freedom(不;免除)、refusal(不愿;不允许)、loss(失去)等。

Shortness of time has required the omission of some states. 由于时间不够,没能访问那些国家。

Behave yourself during my absence. 我不在时要规矩点。

We were perplexed by his failure to answer the letter. 他何以不回信,我们大惑不解。

2、动词或动词短语

—英语中常见的含蓄否定动词包括:refuse(不愿;不肯;无法)、lack(缺乏;没有)、defy (不服从;不遵守;不让)、forbid(不许)、stop(不准;别)、ignore(不理;不肯考虑;无视;不顾)、hate(不愿意)、miss(没听清楚;没赶上)等。

He refuses to come in. 他不愿意进来。(Chris TAO 于2012年10月22日归纳总结并存手稿。)Children were excluded from getting in the building. 孩子不许进入这幢楼房。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