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特种针法

特种针法

特种针法
特种针法

第一节电针

电针是用电针器输出脉冲电流,通过毫针作用于经络穴位以治疗疾病的方法,是针与电的生理效应的结合,不但提高了毫针的治疗效果,而且能比较正确地掌握刺激参数,控制刺激量。另外电针还可以代替手法运针,节省了人力,故目前电针已被广泛应用于针灸临床各科疾病的治疗。电针与手法运针的区别在于它们是两种不同性质的刺激,电针是依赖电流的作用来兴奋穴位组织,而手法运针则是借助提插捻转等机械动作达到刺激穴位组织的目的。实验证明,电针与手法运针的针感与传入神经纤维类别不同,前者以麻为主,主要经以Ⅱ类为主的粗纤维传入中枢,手法运针以酸胀感为主,主要经以Ⅲ类为主的细纤维传入中枢。因此电针和手法运针的针刺效应也不尽相同。电针主要适应于麻痹、瘫痪病的治疗,如偏瘫、面瘫及其他神经麻痹等;另外电针的镇痛效果明显,常用于治疗各种疼痛性疾病。某些针感不敏感或迟钝的病人,运用电针也会起到很好的治疗效果。

一、电针仪器

目前我国普遍使用的电针仪均属脉冲发生器类型,比较通用的有:G6805型电针仪和WQ1002韩氏多功能治疗仪。以G6805型治疗仪为例,其基本结构是由电源、方波发生器、控制部分、脉冲主振部分和输出电路所组成。(见图6-1)。

其作用原理是指在极短时间内出现电压和电流的突然变化,即电量的突然变化构成了电的脉冲,由于脉冲电对机体产生电的生理效应,维持较长时间的针感,减少手法捻转的工作量,普遍为病者所接受。这里介绍两种比较通用的电针治疗仪:

1.G6805型电针仪本机性能较稳定,交直流两用电源,可输出连续波、疏密波、断续波。在1kΩ负载下的参数为,频率:连续波160~5000次/分;疏密波和断续波14~26次/分。脉冲幅度(峰值):正脉冲50V,负脉冲35V。波宽:正脉冲500μs,负脉冲250μs。

该型号电针仪的控制仪器顶部共有5个小型输出插孔,各插孔可插入针夹电极插头或电极板插头。相对应面板上有5个控制旋钮,调节控制旋钮能改变输出强度。面板上,中间的旋钮用以选择各种不同输出波形,可控制输出连续波、疏密波及断续波。右侧的旋钮用作连续波的频率调节。左边的旋钮用作疏密波、断续波的频率调节。拨动开关是选择交流电源或干电池电源用。氖灯指示连续波、疏密波、断续波的频率。

2.WQ1002韩氏多功能电治疗仪采用电子集成电路,结构小巧,功能多,可发出多种

波形脉冲电,达到不同治疗作用。其性能如下:

脉冲幅度:负载为250Ω时,峰值电流0~60V(电针疗法用)

脉冲宽度:300μs

频率范围:2~100Hz

调制方式:连续波2~100Hz可调。簇形每移发出2串脉冲,脉冲频率15~100Hz可调。疏密波是疏波(2Hz)和密波(15~100Hz)脉冲串交替出现,每种波形持续2.5s。

输出:双路,四电极。双路同步刺激或交替刺激,每对电极的输出持续5s。

电源:内装直流9V电池或外接电源。

3. 华佗牌电子针灸仪(SDZ-II型)是在传统SDZ型系列电子针疗仪的基础上,综合同类产品的优点,集现代微电脑高新技术及传统中医针灸学、经络学理论于一体,具有电针治疗和代替人工按摩等作用。其性能如下:

输出脉冲波形:非对称双向脉冲波,分连续波、断续波以及疏密波

输出脉冲路数:六路输出

输出脉冲频率:在1—100HZ内可调节。

输出脉冲宽度不大于0.175ms

输出电流极限不大于50mA(500Ω负载)

输出功率小于3.5W

电源:输入220V/50Hz 输出DC9V/150mA

4. 音乐电针

音乐电针是运用特定的音乐信号和由这种音乐信号转换的同步或调制脉冲电流,分别作用于人体的听觉器官和经穴,达到类似甚至优于传统电针疗法而又避免其缺点的目的。其治疗方法是患者用耳机听音乐,音乐电流通过两个板状电极放在人体患部,具有刺激经穴和音乐治疗的双重作用。临床常用于神经痛、神经衰弱、头痛、失眠、早期高血压、扭挫伤等疾患的治疗。而且还可根据不同的病情、患者不同的音乐素质和欣赏水平,可以选择适当的音乐处方,进行辨证施“乐”。

传统的电脉冲波频率基本固定、周期重复,人体容易产生程度不同的适应性,使神经系统疲劳,从而大大影响疗效。而由音乐转换的音乐电脉冲则是千变万化的,波形极为复杂。它通常是由若干单一频率的正弦波按照音乐的旋律、节奏、调性、力度组合而成。这种复杂的音频信号经过处理后,输出的每一个局部均可看作多种频率成分合成的脉冲串。因此这些具有音乐规律的脉冲,每时每刻都形成一种新的刺激,使机体不容易产生适应性而发生疲劳,大大克服了其他电脉冲的缺点。音乐脉冲电流不仅具有调制特点,还是低、中频脉冲电流的集合体,其频率范围广,约在20~20000Hz。

音乐电针是集针灸、音乐、理疗、心理调节和按摩为一体的综合疗法,通过毫针或电极接受同步的具有多频率多波形特点的音乐电脉冲,使优美的音乐旋律传入中枢神经系统,调节患者精神状态和血液循环等内在的生理功能,起到舒心活血、镇静催眠、解痉止痛、抗炎消肿、蠲痹降压、预防肌肉萎缩等功效。

二、操作方法

(一)操作程序

使用前将强度调节旋钮调至零位(无输出),将电针仪上每对输出的2个电极分别连接在2根毫针上。一般同一对输出电极连接在身体同侧,避免电流回路经过心脏。开启电源开关,逐渐加大电流强度。临床治疗时间一般持续通电15~20min,从低频至中频,使患者出现痠、胀、热等感觉或局部肌肉节律性收缩。如通电时间较长,患者会产生适应性,即感到刺激渐渐变弱,此时可适当增加刺激强度,或采用间歇通电法。各种不同疾病的疗程不尽相同,一般5~10天为一疗程,每日或隔日治疗1次,急症患者每天2次。疗程中间可间隔3~5天。通常使用电针在2个穴位以上。如只须单穴电针时,可选取有主要神经干通过的穴位(如下肢的环跳穴)刺入,接通电针仪的一个电极,另一针接用水浸湿的纱布作无关电极,固定在同侧经络皮肤上。

(二)选穴

选穴的方法除辨证取穴外,还可根据神经干分布和肌肉神经运动点取穴。例如:

头面部:听会、翳风(面神经);下关、阳白、四白、夹承浆(三叉神经)

上肢部:颈夹脊6~7、天鼎(臂丛神经);青灵、小海(尺神经);手五里、曲池(桡神经);曲泽、郄门、内关(正中神经)。

下肢部:环跳、殷门(坐骨神经);委中(胫神经);阳陵泉(腓总神经);冲门(股神经)。

腰骶部:气海俞(腰神经);八髎(骶神经)。

穴位配对如属神经功能受损,可按神经分布特点配穴。如面神经麻痹,可取听会,翳风;皱额障碍取阳白、鱼腰;鼻唇沟变浅配水沟;口角歪斜配地仓、颊车;坐骨神经痛取环跳、大肠俞,配殷门、委中、阳陵泉等穴。

(三)刺激参数的选择

电针刺激参数包括波形、波幅、波宽、频率等。

1.波形常见脉冲波形有方形波、尖峰波、三角波和锯齿波,也有正向是方形波,负向是尖峰波(见图6-2)。单个脉冲波可以不同方式组合而形成连续波、疏密波、断续波和锯齿波等。

图6-2 各种直流电脉冲波形

2.波幅指脉冲电压或电流的最大值与最小值之差,也指从一种状态变化到另一种状态的跳变幅度值。电针刺激强度主要取决于波幅高低。波幅的计量单位一般以电压表示为伏(V),如电压从0~30V间反复突然跳变,则脉冲幅度为30V,治疗时通常不超过20V。若用电流表示,则为mA,一般在1mA以下,不超过2mA。也有以电压和电流乘积表示。电针的刺激强度因人而异,一般以中等强度,患者能耐受为宜,过强或过弱都会影响疗效。

3.波宽指脉冲的持续时间。脉冲宽度也与刺激强度有关,宽度越宽刺激量越大。适合人体的输出脉冲宽度约为0.4ms左右。

4.频率脉冲电流的频率不同,作用也不同。临床使用时应根据不同病情选择适当波形。常见的波型有:密波、疏波、疏密波、断续波和锯齿波(见图6-3)。

密波:频率快,50~100次/s,属于连续波。能降低神经的应激功能,常用于止痛、镇痛、镇静,缓解肌肉和血管痉挛,也用于针刺麻醉等

疏波:频率慢,2~5次/s,属于连续波。刺激作用较强,能引起肌肉收缩,提高肌肉韧带张力,常用于治疗痿证,各种关节、肌肉、韧带损伤。

疏密波:疏波、密波自动交替出现的波型,疏密交替持续时间各约1.5s。该波不易产生适应性,能促进代谢和血液循环,改善组织营养,消除炎性水肿。常用于外伤、关节炎、痛症、面瘫、肌肉无力等断续波:有节律时断时续自动出现的疏波,断时在1.5s时间内无脉冲电输出;续时密波连续工作1.56s。该波不易产生适应性,能提高肌肉组织兴奋性,对横纹肌有良好刺激作用。常用于治疗痿证、瘫痪锯齿波:脉冲波幅按锯齿型自动改变的起伏波,16~20次/min或20~25次/min,其频率接近人体呼吸节律,可用于刺激膈神经作人工电动呼吸,配合抢救呼吸衰竭。

图6-3 连续波、疏密波、断续波波形示意

三、适应范围

电针的适应范围与毫针刺法基本相同。广泛用于内、外、妇、儿、五官、骨伤等各种疾病。尤常用于各类痛证、骨关节病变、肢体瘫痪、脏腑疾患、五官疾患、神经官能症、预防保健等。可用于针刺麻醉。

四、注意事项

1.电针器使用前必须检查其性能是否良好,输出是否正常。

2.调节电流量应逐渐从小到大,切勿突然增大,以免发生意外。

3. 胸、背部穴位使用电针时不可将2个电极跨接身体两侧,以免电流回路经过心脏。

4.靠近延脑、脊髓等部位使用电针时,电流量宜小,不可过强刺激,孕妇慎用电针。

5.相邻一对穴位通电时距离不宜太近,电流强度也应稍小,以免刺激过强。

6.作温针使用过的毫针,针柄表面氧化而不导电,应用时应将输出夹在毫针针体上。

7.年老、体弱、醉酒、饥饿、过饱、过劳等,不宜电针。

第二节穴位注射法

穴位注射法,又称水针,是选用某些中西药物注射液注入人体有关穴位,以防治疾病的方法。它是在针刺腧穴治疗疾病的基础上,结合药物的药理作用,使针刺与药物对穴位的双重刺激作用有机地结合起来,发挥其综合效能,以提高疗效。穴位注射法的适应范围很广,凡是针灸治疗的适应证大部分均可采用本法治疗。

一、针具和常用药物

1.针具根据使用药物的剂量大小及针刺的深浅,选用不同规格的一次性注射器和针头。一般可使用1ml、2ml、5ml注射器,若肌肉肥厚部位可使用10ml、20ml注射器。针头可选用5~7号普通注射针头、牙科用5号长针头,以及封闭用的长针头。

2. 常用药液穴位注射法的常用药液有三类。

(1)中草药制剂:如复方当归注射液、丹参注射液、川芎嗪注射液、生脉针注射液、人参注射液、鱼腥草注射液、银黄注射液、柴胡注射液、板蓝根注射液、威灵仙注射液、徐长卿注射液、清开灵注射液等。

(2)维生素类制剂:如维生素B1、B6、B12注射液,维生素C注射液、维丁胶性钙注射液。

(3)其他常用药物:5%~10%葡萄糖、0.9%生理盐水、注射用水、三磷酸腺苷、辅酶A、神经生长因子、硫酸阿托品、山莨菪碱、加兰他敏、强的松龙、盐酸普鲁卡因、利多卡因、氯丙嗪、利血平等。二、操作方法

1.选穴处方一般根据针灸治疗时的处方原则辨证取穴。局部取穴可选用压痛点、皮下结节、条索状物等阳性反应点进行治疗。选穴宜精练,以1~2个穴为妥,最多不超过4个穴,并宜选取肌肉比较丰满的部位进行穴位注射。

2. 药物剂量穴位注射的用药剂量决定于注射部位及药物的性质和浓度。一般耳穴每穴注射0.1ml,面部每穴注射0.3~0.5ml,四肢部每穴注射1~2ml,胸背部每穴注射0.5~1ml,腰臀部每穴注射2~5ml。5%~10%葡萄糖每次可注射10~20ml,刺激性较大的药物(如乙醇)和特异性药物(如抗生素、激素、阿托品)一般用量较小,即所谓小剂量穴位注射,每次用量多为常规量的1/10~1/3,中药注射液的穴位注射常规剂量为1~4ml。

23.操作程序根据所选穴位的部位不同及用药剂量的差异,选择比较合适的注射器及针头。局部常规消毒,用无痛进针法刺入穴位,然后慢慢推进或上下提插,待针下有“得气”感后,回抽一下,若回抽无血,即可将药推入。

4.针刺的角度和深度根据穴位所在部位与病变组织的不同要求,决定针刺角度和注射的深浅。如头面及四肢远端等皮肉浅薄处的穴位多浅刺; 腰部和四肢肌肉丰厚部位的穴位可深刺; 三叉神经痛于面部有触痛点,可在皮内注射成一“皮丘”; 腰肌劳损的部位多较深,故宜适当深刺注射。

5. 疗程急症患者每日1—2次,慢性病一般每日或隔日1次,6~10次为1疗程。反应强烈者,可隔2~3日1次,穴位可左右交替使用。每个疗程间可休息3~5日。

三、适应范围

穴位注射疗法的适用范围非常广泛,凡是针灸的适应证大部分可以用本法治疗。现将部分常见病症的穴位注射法介绍如下(表6-4):

表6-4 常见病症穴位注射法举例

支气管哮喘肺俞、定喘发作期:鱼腥草注射液、K3注射液

缓解期:胎盘组织液、人参注射液

脑血管意外后遗症曲池、手三里、足三里、阳陵泉丹参注射液、当归注射液、胞二磷胆碱、ATP、

CoA、维生素B1、B6、B12注射液、维脑路通注射液

胃下垂脾俞、胃俞、足三里黄芪注射液、人参注射液

痢疾上巨虚(或足三里) 庆大霉素、黄连素注射液

阳萎关元、八髎 鹿茸精注射液

子宫脱垂子宫穴、肾俞、关元、维道、三阴当归注射液、黄芪注射液、人参注射

交、足三里液、胎盘组织液

肩关节周围炎肩髃、肩髎、阿是穴丁公藤注射液、2%普鲁卡因2ml+强的松龙1ml

腰椎病腰夹脊穴当归注射液、威灵仙注射液、2%普鲁卡因2ml+强的松龙1ml

腰肌劳损肾俞、大肠俞、腰眼同上

梨状肌损伤阿是穴同上

泌尿系结石肾俞、关元、三阴交、阴陵泉10%葡萄糖20~40ml,每穴2~8ml

急性尿潴留足三里、三阴交5%~10%葡萄糖4~8ml,每穴2~4ml

桡神经麻痹肩髃、曲池、手三里丹参注射液、当归注射液、ATP、CoA、加兰他敏、维生素B1、

B6、B12注射液、

腓总神经麻痹环跳、阳陵泉、足三里、悬钟同上

荨麻疹曲池、合谷、血海维丁胶性钙注射液

遗尿关元、三阴交阿托品0.25mg

弱智儿童脾俞、肾俞、足三里、曲池、悬钟乙酰谷酰胺、胎盘组织液、神经生长因子

小儿麻痹后遗症上肢:肩髃、臂、手三里、曲池、合谷当归注射液、黄芪注射液、胎盘组织液、ATP、下肢:脾俞、肾俞、环跳、髀臑、伏CoA、加兰他敏、神经生长因子、

兔、足三里、阳陵泉、悬钟维生素B1、B12注射液

慢性鼻炎迎香、肺俞辛夷花注射液、0.5%普鲁卡因0.5ml/穴

过敏性鼻炎迎香、肺俞辛夷花注射液、0.5%普鲁卡因0.5ml/穴

四、注意事项

1.严格遵守无菌操作,防止感染。

2.注意药物的性能、药理作用、剂量、禁忌及毒副作用。如青霉素、链霉素、普鲁卡因等能引起过敏的药物,须在皮试阴性后应用。副作用较严重的药物,和某些用后有反应的中草药制剂,使用时应谨慎。

3.使用穴位注射法前,须检查药物的有效期,并检查药液有无沉淀变质,不得使用已过期或变质的药液。

4.药物不宜注入关节腔、血管和脊髓腔。药物误入关节腔,可致关节红肿热痛;误入脊髓腔,有损伤脊髓的可能,重者可致瘫痪。

5.在主要神经干通过的部位作穴位注射时,应注意避开神经干,以免损伤神经。如针尖触到神经干,有触电样感觉,应及时退针,更不可盲目地反复提插。内有重要脏器的部位不宜针刺过深,以免损伤内脏。

6.年老体弱及初次接受治疗者,最好取卧位,注射部位不宜过多,药量也可酌情减少,以免晕针。孕妇的下腹部、腰骶部及合谷、三阴交等穴,不宜作穴位注射,以免引起流产。

第三节穴位贴敷法

穴位贴敷法是指在一定的穴位上贴敷药物,通过药物和穴位的共同作用以治疗疾病的一种外治方法。某些带有刺激性的药物贴敷穴位可以引起局部发泡化脓如“灸疮”,称为“天灸”或“自灸”,现代也称发泡疗法。若将药物贴敷于神阙穴,通过脐部吸收或刺激脐部以治疗疾病时,又称敷脐疗法或脐疗。

穴位贴敷法直接作用于体表腧穴或病变部位,通过经络的传导和调整,纠正脏腑阴阳的偏盛或

偏衰,改善经络气血的运行。另外药物透过皮毛腠理由表入里,使局部血管扩张,血液循环加速,起到活血化瘀、清热拔毒,消肿止痛,止血生肌,消炎排脓,改善周围组织营养的作用。正如清·徐大椿曾所言:“汤药不足尽病………用膏药贴之,闭塞其气,使药性从毛孔而入其腠理,通经活络,或提而出之,或攻而散之,较服药尤为有力”。因此穴位贴敷疗法实质是一种融经络、穴位、药物为一体的复合性治疗方法,而不仅仅是单纯某一因素在起作用。

本法具有作用直接,适应证广;用药安全,诛伐无过;简单易学,便于推广;取材广泛,价廉药俭;疗效确切,无创无痛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针灸临床各科疾病。

一、药物选择

清代吴师机认为:“膏方取法,不外于汤丸。凡汤丸之有效者,皆可熬膏。”“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外治之药,亦即内治之药,所异者法耳。”这是对外治法用药原则的高度概括论述,一般根据以下原则用药。

(1)应有通经走窜、开窍活络之品,《理瀹骈文》:“膏中用药,必得通经走络、开窍透骨、拔毒外出之品,如姜、葱、白芥子、花椒……等之类,要不可少,不独麝冰也。”现代常用的这类药物有冰片、麝香、丁香、花椒、白芥子、姜、葱、蒜、肉桂、细辛、白芷、皂角、穿山甲等。

(2)多选气味俱厚之品,甚或力猛有毒的药物,现代常用的这类药物有生南星、生半夏、川乌、草乌、巴豆、斑蟊、附子、大戟等。

(3)补法可用血肉有情之品,现代常用的这类药物有羊肉、动物内脏、鳖甲等。

(4)选择适当溶剂调和贴敷药物或熬膏,以达药力专、吸收快、收效速的目的。如醋调贴敷药,而起解毒、化瘀、敛疮等作用,虽用药猛,可缓其性;酒调贴敷药,则起行气、通络、消肿、止痛等作用,虽用缓药,可激其性;水调贴敷药,专取药物性能;油调贴敷药,可润肤生肌。常用溶剂有水、白酒或黄酒、醋、姜汁、蜂蜜、蛋清、凡士林等,还可针对病情应用药物的浸剂作溶剂。

二、操作方法

1.穴位的选择穴位贴敷疗法的穴位选择与针灸疗法是一致的,也是以脏腑经络学说为基础,通过辨证选取贴敷的穴位,并力求少而精。此外,还应结合以下选穴特点:

(1)选择离病变器官、组织最近、最直接的穴位贴敷药物。

(2)选用阿是穴贴敷药物。

(3)选用经验穴贴敷药物,如吴茱萸贴敷涌泉穴治疗小儿流涎;威灵仙贴敷身柱穴治疗百日咳等。

2.贴敷方法敷药:根据所选穴位,采取适当体位;定准穴位,用温水将局部洗净,或用乙醇棉球擦净,然后敷药。使用助渗剂者,在敷药前,先在穴位上涂以助渗剂或与药物调和后再用。固定的方法可直接用胶布固定,或先将纱布或油纸覆盖后,再用胶布固定,以防药物移动或脱落。目前有贴敷穴位的专用敷料,使用非常方便。如需换药,可用消毒干棉球蘸温水或各种植物油,或石蜡油轻轻揩去粘在皮肤上的药物,擦干后再敷药。贴敷的时间可视药物特性和患者反应而定。一般刺激性小的药物,每隔1~3天换药1次;不需溶剂调和的药物,可适当延长至5~7天换药一次;刺激性大的药物:根据患者反应和发泡程度确定贴敷时间,数分钟至数小时不等,如需再次治疗,应待局部皮肤基本恢复正常后再敷药。对寒性病证,可在敷药后,在药上热敷或艾灸。

三、适应范围

穴位贴敷法适应范围相当广泛,不但可以治疗体表的病症,而且可以治疗内脏的病症;既可治疗某些慢性病,又可治疗一些急性病。治疗病症主要有:感冒、咳嗽、疟疾、哮喘、自汗盗汗、胸痹、不寐、胃脘痛、泄泻、呕吐、便秘、食积、黄疸、胁痛、头痛、眩晕、口眼喎斜、消渴、遗精、阳萎,月经不调、痛经、子宫脱垂、乳痈、乳核,疮疡肿毒、喉痹、牙痛、口疮、关节肿痛、跌打损伤,小儿夜啼、厌食、遗尿、流涎等。此外,还可用于防病保健。

四、注意事项

1.凡用溶剂调敷药物时,需随调配随敷用,以防蒸发。

2.若用膏药贴敷,在温化膏药时,应掌握好温度,以免烫伤或贴不住。

3.对胶布过敏者,可改用肤疾宁膏或用绷带固定贴敷药物。

4.对刺激性强、毒性大的药物,贴敷穴位不宜过多,贴敷面积不宜过大,贴敷时间不宜过长,以免发泡

过大或发生药物中毒。

5.对久病体弱消瘦以及有严重心脏病、肝脏病等的患者,药量不宜过大,贴敷时间不宜过久,贴敷期间注意病情变化和有无不良反应。

6.对于孕妇、幼儿,应避免贴敷刺激性强、毒性大的药物。

第四节穴位激光照射法

穴位激光照射法,是利用低功率激光束直接照射穴位以治疗疾病的方法,又称“激光针”。激光,即受激幅射光,是人们综合研究原子物理学、光学、光谱学、微波技术和量子力学等多种学科的结果,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发展的。激光具有单色性好、相干性强、方向性优和能量密度高等特点。其治疗作用的产生,主要因它能产生光、热、压强和电磁场等对人体具有多重影响的效应,尤其是光电效应,能使人体局部血管扩张,血流加快,细胞活力加强,而达到活血祛瘀、消炎止痛的目的。用细微的激光束照射治疗具有无痛、无菌、简便、安全、强度可调和适应范围广等特点。

一、激光器具

能产生激光的装置叫激光器,针灸最常用的激光器是氦-氖(He-Ne)激光器(见图6-5)、二氧化碳激光器、半导体激光器。

图6-5 台式激光照射仪

1 He-Ne激光照射仪

是一种原子气体激光器,它主要由放电管、光学谐振腔、激励源三部分组成,发出波长6328A的红色激光,功率一般为2~20MW,光斑直径为1~2mm,通过柔软的导光纤维,可随意投射到任何穴位上。He-Ne激光束能部分地达到生物组织10~15mm深处,故可在一定程度上代替针刺刺激穴位以达治病目的。但用微细的激光束直接照射皮肤表面,其穿透力有一定限制,不能如毫针刺那样可以达到所需的任意深度。近年来,创制了一种刺入式的氦—氖激光治疗仪,此仪器结合了上述治疗仪与传统针刺的特点。它是将氦-氖激光管输出端,耦合于直径为50/125微米的光导纤维,此光导纤维能插入约相当于5号注射针头直径的专用空心针灸针,这种针灸针的长度可根据需要而任意选择。使用时可以先将针刺入穴位的不同深度,然后再行激光照射,这样,针可以刺至任何所需的深度,而针端所到之感,亦为光所及之点,使疗效有所提高。

2 二氧化碳激光照射仪

多用20~30w的二氧化碳激光束,使它通过石棉板小孔,照射患者的穴位。其输出形式为连续发射或脉冲发射,发散角为0.001~0.01rad,发射波长为10.6μm,属长波红外线波段。其穿透能力较差,一般进入皮肤深度只有0.2mm,只对皮肤表层起作用,而且有较明显的热作用和刺激作用,故可用二氧化碳激光束作激光灸。

二、操作方法

1 氦氖激光照射仪

(1)为防止触电或机器烧毁,在使用之前,必须检查地线是否接好,有无漏电,混线等问题。

(2)打开仪器电源开关,旋转电流调节旋钮使工作在最佳电流值,激光管顺利地发出红色激光。输出功率为1.5mW,3mW,5mW,8mW,波长632.8nm单色(红光)光斑。若此时激光管不亮或出现闪辉现象,表明启动电压过低,应立即断电,并将电流调节旋钮顺时针方向转1~2档,停1min后,再打开电源开头。切勿多次开闭电源开关,以免引起故障。

(3)确定患者要照射的部位,照射点可先用龙胆紫作标记,若照射面部和手部应先坐在椅子上;若照射足部和腹背部宜躺在床上。

(4)使激光完全从光孔射出,要求光斑圆整,光束垂直进行体表穴位照射,照射距离一般30~50~100厘米(视病情及激光的功能而定)。或将光纤耦合端插入出孔中,固紧于调节器上,再用光纤进行体表穴位照射。

(5)如进行耦合激光针刺入照射,则在光纤输出端套上耦合接头。同时先将特制激光针刺入穴位,运用手法,得气后即耦合于光纤上,光导纤维经空心针头直接导入穴位内。

(6)激光照射时,需调整调节旋钮,根据需要定出时间,当达到预定时间后,计时器便会自动鸣响报知。若需要再行使用,可使仪器休息10~15分钟再开启电源,以免损坏晶体管。

(7)每次取2~4穴,每个穴位照射2~5分钟,最长不可超过10分钟,共照射时间一般不超过20min。每日1次,7~10次为1疗程。

2 二氧化碳激光照射仪

(1)首先打开水循环系统,检查水流是否通畅,水循环系统如有故障时,不得开机。

(2)患者取合适体位,暴露出治疗部位。

(3)检查各机钮是否在零位后,接通电源,依次开启低压、高压开关,并调至激光器最佳工作电流量。

(4)缓慢调整激光器,使用散焦光束照射,功率密度调至100~200毫瓦/厘米2,角质层厚的部位可略高但不宜超过250毫瓦/厘米2,照射距离为150~200厘米,以局部舒适有温热感为宜,勿使过热,以免烫伤。每次治疗10~15分钟。每日1次,7~10次1疗程。

(5)治疗结束,按以开机相反顺序关闭各种机钮。但须注意,在关闭机组15分钟之内勿关闭水循环。

三、适应范围

本法的临床适应症较广,常用于头痛、支气管炎、哮喘、神经衰弱、急慢性咽炎、扁桃体炎、口腔粘膜病、胃和十二指肠溃疡、高血压、慢性结肠炎,湿疹、冻疮、白癜风、皮肤和粘膜的慢性溃疡、皮肤血管瘤,慢性盆腔炎、乳腺炎、前列腺炎、前列腺肥大,小儿腹泻,神经炎、面神经麻痹、周围神经炎,关节炎、肩周炎、网球肘,鼻炎、鼻窦炎等。此外还作为拔牙、扁桃体摘除等手术的麻醉替代。

四、注意事项

1.避免直视激光束,以免损伤眼睛。工作人员及面部照射的患者,应戴防护眼镜。

2.照射部位的准确与否与疗效有密切关系,故光束一定要对准需要照射的病灶或穴位,嘱患者切勿移动,以免照射不准。

3.加光导纤维的激光器,光导纤维的弯曲度不可太小,以免纤维折断。

4.若治疗中出现头晕、恶心、心悸等副作用,应缩短照射时间和次数,或终止治疗。

5.操作人员应做定期检查,特别是眼底视网膜检查。

第五节穴位埋线法

穴位埋线,是指将羊肠线埋入穴位内,利用羊肠线对穴位的持续刺激作用以治疗疾病的方法。穴位埋线后,羊肠线在体内软化、分解、液化和吸收时,对穴位产生的生理、物理及化学刺激时间较长,从而对穴位产生一种缓慢、柔和、持久、良性的长效针感效应,从而达到平衡阴阳、调和气血、调整脏腑的目的。由于本法取穴少、刺激持久、节省时间,尤其对某些慢性病疑难病具有速效、长效、特效的优势,因而作为一种深受病人喜爱的方法而广泛应用于针灸临床。

一、器材

穴位埋线法的器材,主要包括消毒用品、洞巾、注射器、镊子、埋线针(亦可用经改制的12号腰椎穿刺针,将针芯前端磨平)、持针器、0~1号铬制羊肠线、0.5%~1%盐酸普鲁卡因、手术剪刀、敷料等。

为了更方便,安全,卫生,彻底杜绝交叉感染,目前主张采用一次性穴位埋线器械包,包内主要包括:塑料托盘、无菌纱布、羊肠线、埋线针、剪刀、镊子、手套、口罩、密封套等。

二、操作方法

1.穿刺针埋线法常规消毒局部皮肤,镊取一段约1~2cm长已消毒的羊肠线,放置在腰椎穿刺针针管的前端,后接针芯,左手拇食指绷紧或捏起进针部位皮肤,右手持针,刺入到所需深度;得气后,边推针芯,边退针管,将羊肠线埋植在穴位的皮下组织或肌层内,针孔处敷盖消毒纱布。

除穿刺针外,还可用9号注射针针头作套管,28号2寸长的毫针剪去针尖作针芯,将00号羊肠线1~1.5cm放入针头内埋入穴位,操作方法同上。

2.三角针埋线法在距离穴位1~2cm处的两侧,用龙胆紫作进出针点的标记。皮肤消毒后,在标记处用0.5%~1%的盐酸普鲁卡因作皮内麻醉,用持针器夹住带羊肠线的皮肤缝合针,从一侧局麻点刺入,穿过穴位下方的皮下组织或肌层,从对侧局麻点穿出,捏起两针孔之间的皮紧贴皮肤剪断两端线头,放松皮肤,轻轻揉按局部,使肠线完全埋入皮下组织内(见图6-6)。敷盖纱布3~5天。每次可用1~3个穴位,一般20~30天埋线1次。

图6-6 三角针埋线

埋线多选肌肉比较丰满的部位的穴位,以背腰部和腹部穴最常用。如哮喘取肺俞,胃病取脾俞、胃俞、中脘等。选穴原则与针刺疗法相同。但取穴要精简,每次埋线1~3穴,可间隔2~4周治疗1次。

三、适应范围

穴位埋线适应症广泛,主要用于治疗内、外、儿、妇、五官、皮肤科等各种慢性疾病、功能失调性疾病、疼痛性疾病等,如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慢性胃炎、胃下垂、头痛、坐骨神经痛、高血压、失眠、癫痫、抑郁证、月经不调、痤疮、黄褐斑、肥胖、慢性疲劳综合症等。

四、注意事项

1.严格无菌操作,防止感染。羊肠线最好埋入肌层,不宜埋于脂肪组织之中,以防脂肪液化,线头不可露出皮肤,如局部化脓时,有液渗出,或线头露出,可抽出肠线,处理好伤口,无菌包扎。并用抗感染处理。

2.根据不同部位,掌握埋线的深度,不要伤及内脏、大血管和神经干(不要直接结扎神经和血管),以免造成功能障碍和疼痛。

3.皮肤局部有感染或有溃疡时不宜埋线,肺结核活动期、骨结核、严重心脏病或妊娠期等均不宜使用本法。

4.羊肠线用剩后,可浸泡在75%乙醇中,或用苯扎溴铵处理,临用时再用生理盐水浸泡。

5.在一个穴位上作多次治疗时应偏离前次治疗的部位。

6.注意术后反应,有异常现象时应及时处理。

五、术后反应

1.正常反应由于损伤刺激和羊肠线(异性蛋白)刺激,在1~5天内,局部可出现红、肿、痛、热等无菌性炎症反应。少数病例反应较重,切口处有少量渗出液,一般不需处理。若渗液较多,可将乳白色渗液挤出,用75%乙醇棉球擦去,覆盖消毒纱布。施术后患肢局部温度也会升高,可持续3~7天。少数患者可有全身反应,即埋线后4~24h内体温上升,一般约在38。C左右,局部无感染现象,持续2~4天后体温恢复。正常埋线后可有白细胞总数及中性多形核细胞计数的增高现象,应注意观察。

2.异常反应①感染:少数患者因治疗中无菌操作不严或伤口保护不好,造成感染。一般在治疗后3~4天出现局部红肿、疼痛加剧,并可伴有发热,应予局部热敷及抗感染处理。②过敏:个别患者对羊肠线过敏,治疗后出现局部红肿、瘙痒、发热等反应,甚至切口处脂肪液化,羊肠线溢出,应适当作抗过敏处理。③神经损伤:如感觉神经损伤,会出现神经分布区皮肤感觉障碍;运动神经损伤,会出现所支配的肌肉群瘫痪,如损伤了坐骨神经、腓神经,会引起足下垂和拇趾不能背屈。如发生此种现象,应及时抽出羊肠线,并给予适当处理。

第六节穴位磁疗

穴位磁疗是利用磁场作用于人体经络穴位或患部,达到治疗疾病的一种疗法。磁场影响人体电流分布、荷电微粒的运动、膜系统的通透性和生物高分子的磁矩取向等,使组织细胞的生理、生化过程改变,产生镇痛镇静、消炎消肿、促进血液及淋巴循环等作用。因磁疗简便易行,安全可靠,疗效显著,无创伤、无痛苦,经济节约,已被广泛地应用于临床。

一、磁疗器材

(一)磁疗材料

目前常用的制造磁片的永磁材料有稀土钴永磁合金材料、铁氧体等。

(1)稀土钴合金永磁体:稀土钴合金永磁体由稀土金属元素与钴合金充磁后形成。制造磁片所应用的稀土金属,主要是钐、铈与钴结合,制成钐钴合金永磁体与铈钴合金永磁体。钐钴合金永磁体的磁性能最好,但价格高昂,难以广泛应用。钐钴合金永磁体主要用于制造旋转磁疗机与某些深在部位疾病的贴敷。铈钴合金永磁体的磁性能次于钐钴合金永磁体,由于其成本较低,应用较广泛。常用于穴位贴敷及制作旋转磁疗机。

(2)镨钐钴合金永磁体:这是近年来一种新型磁性材料,镨取代部分钐后,虽然磁性能稍次于钐钴合金永磁体,但又略优于铈钴合金永磁体,其价格较低。

(3)铁氧体磁片:分为钡铁氧体与锶铁氧体,从应用情况看,以锶铁氧体较好,因其不易退磁,表面磁场强度可达1000Gs左右。钡铁氧体性能比稀土钴合金差,但对一般性疾病的治疗,其表面磁场强度基本上可以达到要求,并且成本低、来源广泛,目前应用仍较普遍。

(二)磁疗器具

目前常用的磁疗器具主要有磁片和各种类型的磁疗机等。

1 磁片常用的圆形磁片,直径在3~30mm左右,磁片的厚度一般为2~4mm。一般分为大、中、小三种型号。直径在30mm以上者为大号,直径在10~30mm者为中号,直径在10mm以下者为小号。常用的磁片的磁场强度多为500~2000Gs。

2 磁珠其磁场强度为300 Gs左右,常用于耳穴治疗。

3电动旋转磁疗机(旋磁机)它是由一只微型电动机带动2~4块磁体,在选定的穴位上旋转,以便在人体内产生一个脉动磁场(同名极)或交变磁场(异名极)的器械。其构造是在微型电动机轴上,安装一个直径3~5cm的不导磁圆盘,在原盘的边缘部位上,固定2块(或4块)大小、重量、磁强相等的对称强磁体,极面相同(或相异)排列。极面相同的旋磁机产生脉动磁场,极面相异的旋磁机产生交变磁场。使用时为防止擦伤,磁体用有机玻璃(1mm厚)与皮肤隔离,但距离不应大于0.5cm。

4 交流电磁疗机:它由电磁铁通以交流电产生磁场,交变磁场频率一般为50Hz,磁场强度为500~

3000Gs,磁场强度可以调节,以便于临床治疗的不同需要。交流电磁疗机能出现振动和发热效应,因此它又具有按摩及热敷的作用。目前,本机的型号和形式有多种。磁头为圆形的多用于胸腹部和四肢,凹形的常用于腰部,环形的常用于膝关节,条形的常用于腧穴或会阴部。

磁疗器具的类型还有很多,如固定式的磁椅、磁床、磁被等;携带式的如用于各种特定穴位或部位的磁疗器具、磁性降压带、磁性胸衣、磁腰带、磁帽、磁笔以及综合式磁疗器具等。

(三)磁场类型

根据磁场强度、方向与时间的关系,把磁场分为以下数种类型。

1.恒定磁场又称为静磁场,其强度与方向不随时间发生变化,磁场强度保持稳定不变。如各种永磁体及直流电疗机产生的磁场属于此种类型。

2.交变磁场交变磁场的磁场强度与方向均随时间发生变化。其频率属于低频范围,交变电磁疗机与异名极旋转磁疗机产生的磁场属于此种类型。

3.脉动磁场脉动磁场的磁场强度随时间发生变化,但方向不改变,脉动磁疗机与同名极旋转磁疗机产生的磁场属于此种类型。

4.脉冲磁场脉冲磁场的强度随时间发生变化,磁场强度由零很快上升到峰值,又从峰值很快下降到零。其特点是突然出现,突然消失,在重复出现之前,有一段间歇时间,间歇时间的长短与脉冲频率有关。当频率较高、脉冲宽度较大时,脉冲间歇时间较短;脉冲频率低、脉冲宽度小时,脉冲间歇时间较长。(四)磁疗剂量

磁疗剂量一般以磁片的表面磁场强度大小和人体对磁场的总接受量,作为分级的标准。

1 根据磁片的表面磁场强度分级:

(1)小剂量(或称低磁场):每片磁片的表面磁场强度200~1000 Gs。

(2)中等剂量(或称中磁场):每片磁片的表面磁场强度为1000~2000 Gs。

(3)大剂量(或称强磁场):每片磁片的表面磁场强度在2000 Gs以上。

2根据人体对磁场的总接受量分级:即贴敷于人体的各磁片的磁场强度的总和。

(1)小剂量:人体接受的总磁场强度在4000Gs以下。

(2)中等剂量:人体接受的总磁场强度在4000~6000Gs。

(3)大剂量:人体接受的总磁场强度在6000Gs以上。

上述磁场强度的分级是指恒定磁场而言。

3.磁疗治疗剂量磁疗也与其他治疗方法一样,治疗剂量是否适当,影响到治疗效果,同时还影响到患者是否能够耐受。因此,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确定磁疗剂量:

(1)老年人、久病体弱者、儿童,一般宜用小剂量。如果磁疗效果不明显同时又没有副反应时,可以适当增加磁疗剂量。

(2)对于病灶较深、范围较大的疾患,宜采用电磁法或者采用场强较高的贴敷法,后者主要用在肌肉丰厚的部位。病情较轻、病变表浅时,一般多用小剂量。对高血压、神经衰弱等功能性疾病,一般多用小剂量;对疼痛性疾患,一般宜用中剂量或大剂量。

(3)头颈部及胸部一般宜用小剂量,背部、腹部及四肢等处用中等剂量,臀部、大腿等肌肉丰满的部位必要时可用大剂量。

二、操作方法

(一)静磁法静磁法是将磁片贴敷在腧穴表面,产生恒定的磁场以治疗疾病的方法。

1 直接贴敷法:用胶布将直径5~20mm的磁片,直接贴敷在穴位或痛点上,磁片表面的磁场强度约为数百至2000Gs。或用磁珠贴敷于耳穴。根据治疗部位不同,可采用单置法、对置法或并置法。

(1) 单置法:只使用一块磁片,将其极面正对治疗部位。这种方法局限于浅部病变。

(2) 对置法:将两块磁片的异名磁极,以相对的方向贴敷于治疗穴位上。如内关和外关、内膝眼和外膝眼等常用对置法。此法可使磁力线充分穿过治疗部位。

(3)并置法:若选用的穴位部位相距较近,根据同名极相斥的原理,把磁片的同名极并排贴敷在穴位上,使磁力线深达内部组织和器官。若病变浅且范围较大时,可在病变范围两端贴敷异名极磁片,这种

方法可使更多的磁力线穿过病变部位。

2间接贴敷法:如果患者皮肤对胶布过敏,或磁片较大,用胶布不易固定,或因出汗、洗澡,贴敷磁片有困难,或慢性病需长期贴敷磁片时,可采用间接贴敷法。即将磁片放到衣服口袋中,或缝到内衣、衬裤、鞋、帽内,或根据磁片的大小和穴位所在部位,缝制专用口袋,将磁片装进口袋,然后穿戴到身上,使穴位接受磁场的作用。

3耳磁法:即将磁珠或小磁片用胶布贴敷在耳穴上,使磁场作用于耳廓穴位。此外,也可根据同性相斥、异性相吸的原理,将两个不同极性的小磁片对置于耳廓的前后,使磁力线充分作用于病变部位。贴时注意磁珠间保持一定距离,选穴不宜太多,以免磁场相互干扰。

4 磁针法:将皮内针或短毫针刺入腧穴或病变部位,针的尾部暴露在皮肤外面,在其上面放置一个磁片,然后用胶布固定,这样可使磁场通过针尖集中透入深层组织。

(二)动磁法是用变动磁场作用于腧穴以治疗疾病的方法。

1 交变磁场法:一般用电磁疗机产生的低频交变磁场治疗。治疗时选择适合的磁头放置在穴位或患部,接通电源,磁场强度应按病变部位及病人一般情况而定,电压也视具体情况选用。治疗过程中,局部有震动感和温热感。治疗时磁头可发热,故应注意防止烫伤。每次治疗时间20~30分钟,每日1~2次。治疗结束后,按相反顺序关闭机器。

2脉动磁场法:同名极旋转磁疗机可产生脉动磁场,治疗时旋磁机磁头尽量贴近患部,但勿触及皮肤,务使磁力线垂直穿过治疗部位。然后转动电流调节钮,逐步增加电流强度,直至病人感受到一定程度的磁场作用。若治疗部位较深,也可用两个同名极旋磁机对置于治疗部位,使磁力线穿过病变部位。若病变部位呈长条形,部位也表浅,可采用异名极并置法,将两个异名极旋磁机顺着发病区并置。

3 脉冲磁场法:直流电脉冲感应磁疗机可产生脉冲磁场,其磁极有南北之分,两极可在同一磁头上,治疗时将磁头放置在穴位或患部。有的装置则将两极分开一定距离,治疗时将肢体或躯干患部置于两极之间进行。磁场强度根据病人情况而定。

(三)磁疗疗程磁疗疗程的长短,主要根据病情及治疗方法而定。病情较轻、病程较短、病变表浅的疾病,疗程较短,静磁法一般5~12天,动磁法一般5~15天。慢性病或病变较深者,疗程较长。

三、适应范围

穴位磁疗法适应症广泛,主要治疗内、外、妇、儿、五官等各科疾病。如高血压、神经衰弱、冠心病、慢性支气管炎、急慢性肠炎、头痛、三叉神经痛、关节炎、神经性皮炎、荨麻疹、急性扭挫伤、颈椎病、肌纤维组织炎、肩周炎、腱鞘囊肿、前列腺炎、肋软骨炎、术后疼痛、乳腺病、附件炎、痛经、鼻炎、咽炎、麦粒肿、遗尿等。

四、注意事项

(一)禁忌症

1 体内存在金属异物:如体内植有金属钉、金属片,或安装有心脏起博器者。

2有严重的心、肝、肺、肾及血液病患者。

3 体质极度虚弱或急性传染病、高热者,新生儿及孕妇等。

4 白细胞总数在3.5×109/L以下者。

5皮肤破溃、出血处。

6 磁疗后副反应明显者。

(二)注意事项

1 避免副作用的发生。一般而言,磁场强度越大,副作用越大。副反应大部分在2天内出现。副反应可有心慌、心悸、恶心、呕吐、一时性呼吸困难、嗜睡、乏力、头晕、低热等。旋磁机因其作用时间短,比磁片贴敷副作用少。轻微的副作用一般不需特殊处理,可以继续治疗。副作用较明显者,可以更换磁疗强度或方法。对少数副作用持久不减者,宜暂时中断本疗法。停止治疗后,副作用很快会消失,无任何后遗症。

2 如患者平时白细胞数较低(如在4.0×109/L左右),在磁疗中应定期复查血象。当白细胞计数较前更为减少时,应停止治疗。

3磁片一般较脆硬,不宜用力碰击或火烧、高温消毒等,以免碎裂或退磁。

4当磁片贴敷时间较长时,由于汗液浸渍,可使磁片生锈,因此在磁片和皮肤之间应放一层隔垫物,以免磁片或铁锈刺激皮肤。

5电动磁疗器具,在操作过程中多易发热和磨损,应间歇使用,并经常检查有否漏电、短路等。

思考题

1.磁疗剂量应综合患者的哪些情况来确定?

2.临床上常用的磁场类型有哪几种?

调神行气针法治疗呃逆医案一则

调神行气针法治疗呃逆医案一则 宋某某,男,77岁,2014年8月10日初诊。呃逆频作七天。患者于8月4日晚进食生冷后出现呃逆,胃脘部未诉不适感,遂就诊于人民医院,予中西药治疗,症状无改善,现呃逆频作,胃脘部无压痛,畏食生冷,纳食少,夜寐差,二便调,舌绛紫边有瘀斑,苔白,脉弦。 诊断:西医属膈肌痉挛;中医属呃逆(寒邪客胃型),法以理气化瘀和胃降逆。针刺取穴: 丝竹空(双)攒竹(双)天枢(双)内关(双)合谷(双)血海(双)阳陵泉(双)足三里(双)地机(双)阴陵泉(双)三阴交(双)公孙(双)太冲(双)丰隆(双)中极、中脘。操作:针刺深度以得气为度,丝竹空(双)施以意气行针法,余穴均施以平补平泻法,行针 时间以针感消失为度,每日1次。中药处方:旋复代赭汤加减:旋复花20g、代赭石20g、半夏10g、干姜10g、黄连10g、赤芍15g、桂枝40g、苏梗15g、五灵脂15g、大黄5g、当归 20g,水煎服,日一剂,早晚分服,共七剂。一诊:患者针后呃逆停止。次日复诊,患者仍诉呃逆频作,前穴+迎香(双)开上以畅中。治疗两天,症状有所缓转,四诊:前穴+ 扶突(双)以加强。五诊:2014年8月14日,患者诉昨日回家后呃逆未发,二便调,舌暗苔白,脉弦。复以前法治疗两天后,诸症消失,病情告愈。 体会:呃逆病位在膈,而关乎五脏,有寒热虚实之分,治当详辨,然总不离乎胃气上逆动膈,故本病治疗应重在调“气”,施以“调神行气针法”,疏畅三焦气机,以理气和胃降逆为大法。 正如《景岳全书?呃逆》所云:“致呃之由,总由气逆。气逆于上,则直冲于上,无气则无呃,无阳亦无呃,此病呃之源所以必由气也”。“凡杂证之呃,虽由气逆,然有兼寒者,有兼热者,有因食滞而逆者,有因气滞而逆者,有因中气虚而逆者,有因阴气竭而逆者,但察其因而治 其气,自无不愈”。中焦主气机之升降,而少阳作为人体气机升降之枢对中焦的升降功能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素问?阴阳离合论》云:“太阳为开,阳明为合,少阳为枢。”张景岳在注 解“少阳为枢”时指出:“少阳为枢,谓阳气在表里之间,可出可入,如枢机也。”枢机是指气 机交接转枢之地,其功能为枢转气机,使气机出入正常,升降自如,开阖有度。该患者乃由 于寒邪客于中焦,致气机升降失常,气机上逆,故针取手少阳经之标穴和其经穴太冲(双) 支沟(双)调理三焦气机治其本,丝竹空(双)、天枢(双)、内关(双)、足三里(双)、公孙(双)、和胃降逆,升清降浊治其机;中脘、血海(双地机(双)三阴交(双阳陵泉、 中极以活血化瘀以治其标,诸穴合用,使气机升降有序,则呃逆自止。 调神行气针法的操作:针入所欲深度后,使之得气,密意守气勿失,紧捏针柄,保持针体挺 直不颤动,意守针尖,静引气聚(待针下有跳动感时,说明经气已聚),然后以意行气,将经 气缓慢输送到病所(病处有舒适轻松之感,说明经气已达病所)。 调神行气针法体现了临证重视治神的思想。《灵枢?终始》曰:“凡刺之法……深居静处,占 神往来,闭户塞牖,魂魄不散,专意一神,精气之分,毋闻人声,以收其精,必一其神,令 志在针”。元?窦汉卿《针经标幽赋》亦云:“凡刺者,使本神朝而后入;既刺也,使本神定而 气随。神不朝而勿刺,神已定而可施。”明?张景岳亦说:“医必以神,乃见无形,病必以神, 血气乃行,故针以治神为首务。”在历代医家强调“凡刺之真,必先治神”的启迪下,结合临床 经验总结出“调神行气针法”意气行针法的关键在于术者持针守气调气时,务需保持针体挺直 不颤,意守针尖,静引气聚,以意鼓动人体内在气血运行,而不强调外在的刺激,是以“静”(意念)生“动”(经气运行)。该针法具有行气和血、疏通经脉等作用。主要用于治疗因经气 不调,气血逆乱,经脉瘀阻所致的一系列病证以及“动病”,呃逆当属“动病”,以此法治之, 收获良效。

中医各特色疗法

中医各特色疗法 传统中医特色治疗是以中医外治法为主,采用古老疗法的毫针体针疗法、艾灸、拔罐、火针、药物敷贴、推拿按摩、手法正骨,也包含了现代发展的头针、耳针、水针、穴位埋线、皮内针、小针刀疗法以及各种高、中、低頻理疗仪器、骨科牵引床等医疗技术和设备。对临床常见病和疑难病症采用特色医疗为主、辅以其它方法,具有疗效迅速、价格合理、安全可靠等优点。 中医正骨特色:中医正骨是祖国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我国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距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早在周代,医疗分工上已有专人掌管骨科疾病的治疗。《周礼》中记载的“折疡”概括了击、堕、跌、仆所致的骨断筋伤等疾病的治疗。中医正骨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形成了一套独特的理论体系和完整的治疗原则及方法,积累了非常丰富的经验。目前正规的正骨术只在全国不到十家医院中传承着。不论从继承中华传统医术,还是减轻老百姓就医负担角度来看,重塑骨伤治疗原则——先用中医正骨,其次考虑手术治疗很有必要。 正骨术中的“小夹板固定”属于中国首创,其后才被不少国家效仿。中医正骨术称得上我国传统医学对世界医学的伟大贡献,国家政策也要扶持正骨疗法,保护传统医学技术。 中医正骨术能治疗绝大部分的骨折、脱臼、关节疾病。而且,不开刀、没有痛苦的治疗方法,能杜绝感染的可能性,大大缩短患者的康复时间。只有对于流血等开放性创伤骨折和关节囊内骨折这两类疾病,西医才具有优势,因为西医能迅速止血,解决骨关节大、夹板难固定等正骨术的不足之处。 除了开放性骨折(单纯皮肤刺破骨折)、多段骨折、有移位的股骨颈骨折以及一些难以整复固定的关节内骨折、儿童肱骨外踝及肱骨内上踝翻转移位等骨伤手法不能整复的骨伤疾病外,其余的骨伤疾病都应优先考虑非手术治疗。中医正骨以手法复位、中药外敷、小夹板固定、病人自觉练功为主的骨折治疗方法,具有骨折愈合快、疗程短、功能好、痛苦少、并发症少的治疗效果,收费低廉,符合老百姓的医疗需求。因此,治疗骨科疾病时,医生应该把握住一条准则——保守的正骨治疗先行,其次再考虑手术治疗,杜绝违背医疗规则的行为。 中药外敷特色: 根据中医辨证施治的原理,选择适当的中药研为细末,用酒、米醋、清水、鸡蛋青、蜂蜜等介质调匀,外敷局部或穴位上,通过药物的局部渗透等治疗作用和对经络穴位的刺激作用,用来预防和治疗疾病的

广绣的针法与绣种

广绣的针法和绣种 刺绣是中国传统的著名工艺品,在中国工艺美术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中国的刺绣工艺几乎遍于全国,苏州的苏绣、湖南的湘绣、四川的蜀绣、广东的粤绣(广绣)各具特色,被誉为中国的四大名绣,各类民间刺绣也别具特色。发展到今天的刺绣艺术品,工艺精细复杂。 刺绣工艺复杂,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下广绣的绣种与针法: 广绣包括真丝绣、线绣、珠绣和钉金绣等四大类绣种,具有构图饱满、形象传神、纹理清晰、色泽富丽、针法多样与善于变化的艺术特点。真丝绒绣以蚕丝为绣材,表现力强,是历史最为悠久、技艺传承最为完整的粤绣品种;金银线绣的针法独具特色,有平绣、编绣、绕绣、凸绣、垫绣、贴花绣、织锦等七大类六十多种;珠绣属于广绣的新品种,最近几十年才由广绣艺人开发应用。 广绣的针法多达数十种,小编在此简单介绍一些高超的技艺针法: 洒插针 广绣针法之一。续插针的一种。是以深浅色绒线,用长短参差的针路,以体现物像特点的针法。绣法:基本上运用续针针法,但针路一般较短而参差错落。由上端绣下来的,称“插针”。由下端绣上去的,称“洒针”。绣时均宜起落自然,为了表现物象质感和明暗,色泽的深浅和物体的纹路,都须予以注意。凡须表现物象明暗,如刺绣山水、人物、兽类、花鸟等都宜应用。 松子针 广绣,针法之一。绕绣的一种,也叫“松索”。是在绣面上通过特殊的打结技术,形成的一种松圈子。绣法:用比一般使用粗三倍的绒线,在已绣好底层的物象上刺绣。绣时由底上针,在上面接针,将拔出的绒线向右绕一小圈,然后再以绣针从小圈的右边穿入圈内,复将拔出的绒线,向左绕一小圈后再往下穿进第一次所绕的圈内。这样,便将圈子形成所须的大小,移到适宜的位置,以拇指按实系紧刺钉而成。操作时,一般由下层做起,依次迭上。适用范围:因为松的圈子可以上下捏动,刺绣绵羊毛、胡须、鸡冠花等均很逼真。 扪针 广绣针法之一。辅助针的一种。平铺于绣面,作为扎针与刻鳞针的底层。有两种铺法:一种是直铺(一针一针平铺绣满);另一种是依据纹样转折,用接针铺满绣地。刺绣步骤:线条组织简单,但排针宜密,使铺线方向与物体中心线一致。绣时要将线退松。适宜绣带鳞纹、斑纹的动植物,如孔雀、鹤、金鱼的背部及石榴、荔枝等。 咬针绣 广绣针法之一。捆咬针法的一种,又名“抢针”。咬针有顺咬(又名“正捻”)和倒咬(又名“反捻”)两种。顺咬同苏绣的“正抢”;反咬同苏绣的“反抢”针法基本相同。顺咬的特点颜色深浅参差,针路平铺匀整。绣时多是由外至内,亦有由里至外的。针路要一批批地整齐刺绣。绣花瓣、鳞翼时,交界处一般须留一线距离,行话称“水路”。反咬的特点是颜色匀净,深色或浅色都一批一色。大多数由浅到深,富有装饰性。在每批靠外边缘的内面,都须加一条压线,使盖绣在上面的绒线略为隆起。这不但在质感、绒线的反光等方面加强了艺术效果,而且有着异常整齐的感觉。绣时由内向外,做一批压一线,绣花瓣时压线要注意花瓣的特点和背向,部分不必压时可不压,务求更好地表现物像的特点。适用范围较广,刺绣花

针灸大师--董氏针法

1.急性腰椎痛穴位:人中。特点:开通闭塞,清热祛风。用针:2寸针,在腰椎痛部位的对侧向迎香穴水平运针。方法:站立位,进针1.5寸,轻轻用针刺激,直至患者感到疼痛。边捻针边让患者弯腰,至最大幅度时再回到直立位,同时向相反方向运针。反复操作2—3次,疼痛很快就会消失。 按:本人不同意这种所谓穴性的说法,穴位不像中药一样有寒热温凉偏性及以偏治偏达到治病目的,穴位主治跟腧穴不同分布、机体功能状态、施用工具甚至医师功夫水平等等关系很大。个人认为以药性定穴性是歧途!本人常用手背部腰痛一、二穴治疗急性腰扭伤,立竿见影,两穴同用效更大。 2.急性咽炎有两种治法:(1)耳背静脉放血,在耳背选取最明显的静脉,用指端搓揉以引气,拇食指固定该处,用三棱针点刺,放出几滴血即可。 按:耳尖放血亦极效,配少商商阳点刺出血效更佳。 (2)穴位针刺额中穴,在印堂和神庭的中点。采用1.5寸针,刺向印堂。进针3/4寸,提插20秒钟,患者平卧留针30分钟。 按:本法疗效确彰,有人以此法治疗白喉极效! 3.急性结膜炎用针方法:患侧耳尖,用三棱针刺耳尖,挤出3—5滴血即可。

4.便秘穴位:秩边特点:清热除湿,消肿通便。用针方法:用四寸针,进针三寸深,刺至(向)会阴,产生针感得气,留针20分钟,在10分钟后再行针一次即可。注意对于急性症要进行2—3次治疗。 按:秩边透水道治疗前列腺炎、遗尿、尿道痛极效,秩边旁开2寸之夹秩边透水道治疗亦极效!还有环跳治疗盆腔炎、痛经、便秘亦有效,而直肠、前列腺、子宫、阴道、尿道位臵相近,同属盆腔脏器,可见腧穴主治有位臵相近原则,不但相近部位的不同腧穴主治有共同之处,一个腧穴主治的不同病症也位臵相近。 5.鼻出血穴位:大敦和阴(隐)白。方法:紧握住出血鼻孔对侧的大脚趾,一直握住不放,直至出血停止。 按:直立位拍腘窝治疗流鼻血简单方便有效。 6.胃肠道功能紊乱穴位:内关(透刺)至外关。用针方法:用2.5寸针,直刺,必要时用更长的针。直刺针尖透达外关皮下。小幅度快速提插,同时轻柔腹部约2分钟,(同时)请患者深呼吸,5分钟后重复操作,直至腹部疼痛消失。留针20分钟。 7.呃逆疗法1,涌泉俯卧位,拇指强力按压涌泉穴1—2分钟,刺激强度要足够大,直至呃逆停止。注:对重症患者可针刺双侧涌泉。疗法2,胸椎中部,在第3和第7椎骨之间。患者直立位,双手扶墙,

治元神针法

治元神针法 再论中医的杀手锏--治元神针法 作者:蒋维明 中国针灸学理论和针法科研的重大突破 摘要:中西医都面临危机。西医投入越来越多,药物的毒副作用越来越大,价格越来越昂贵,对大部分普通疾病仍没有安全有效的治法,中医药治病疗效缓慢。中医日亦西化,传染了西医恶习。丧失了中医的特色。中国针灸失去古代绝世针法的风采。治病病种减少,疗效欠佳。而作者发掘继承《黄帝内经》治元神针法却具无与伦比的优越性,展示了强大的生命力。"决生死,治百病"。不用任何药物。全靠发挥人的生命最伟大的自然疗能,元神和奇经八脉。返朴归真,看来才是今后世界医学的最佳发展方向。 关键词:治元神、返朴归真,意念生物力。 一、中西医面临深刻危机 《参考消息》1、曾发表德中药医学专家满淅博教授的文章,批评中西医部面临危机。他说:"目前西医药开发费用越来越高,而副作用越来越大。尽管医学(西医)在过去100年中,取得了重要进展,但至今仍有很大一部分普通的疾病,没有安全有效的治法。对中医他认为。中医大学的教学内容,西医比重太重:(实为西化)。中医技术不高,传统中医缺乏传人,中医专业杂志的总体状况不佳。外国人学习中医的需要仍很迫切。但是找不到理想的学校和教师。中医的科学核心和精髓处于被淹没的危险中。 西医治病的主要手段。输血、注射。中央电视台播放河南某些农村农民卖血大批感染艾滋病,而这些被感染的毒血,通过采血的血头,非法血站堂而皇之的进入正规医院,输入健康人的体中,传播死亡。新中国几十年来有数百万聋哑儿童,绝大多数为注射青涟霉素针药所造成。输血、注射造成对人体的严重危害。说明西医治法并不科学安全有效。甚至给人类带来灾难、死亡。 现在电视,报刊媒体对中西医报导了许多不利的消息。中央电视台播放医药代理人揭露药物高涨黑幕,是医师院方齐心协力吃回扣造成。在拜金主义的驱使下,很多医生道德沦丧,开大处方、开大用药、开贵重药。成为药厂推销员,小病说大病,无病说有病。据有关报导,北京地区一个小病感冒,在北京医院起码要一百多元,甚至几百元药费,而且还治不好病。中西医都面临信任危机。道德危机。世人期盼有一种能治大部分普通疾病,又能治大部分疑难病,急性病的新治法。 2、中国针灸正在走下坡路! 中国针灸信息论坛刊登一篇报道:"中国针灸正在走下坡路"。中国人为之骄傲的,几千年的

张仲景的针灸特色

张仲景的针灸特色 作者:王家骜 关键词:张仲景《伤寒杂病论》针灸特色 张仲景不仅是一位擅长外感杂病的内科医生,还是位具有相当造指的针灸专家,整部《伤寒杂病论》涉及到针灸的条文共有69条。张仲景针灸法直接继承了《内经》的思想方法,并开创了后代针灸学的广阔道路。他的针灸法和他的整部著作一样,实用性强,言简意赅,内容丰富。张仲景的针灸特色,主要表现在下列四个方面。 重视预防,截断病情 针灸的作用之一是预防保健。《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开宗明义指出:“上工治未病”。所谓治未病,有未病先防和已病防变两层意思。经络是气血运行的通道,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抗御外邪,保卫机体,在正虚邪盛的情况下,经络又是传注病邪的途径。《素问·五藏生成篇》云:“人有大谷十二分,小溪三百五十四名……此皆卫气之所留止,邪气之所客也,针石缘而去之。”“大谷”即经脉,“小溪”即经穴,卫气健旺而运行于经络、穴道,发挥卫外的生理功能。若是卫外功能失调,则邪气乘虚而入,首先客于经络,针刺即

可疏通经络,使卫外功能正常,以预防疾病、抗御外邪。正因为经络在生理和病理上有如此的重要性,所以张仲景对经络的作用颇为重视,认为:如果人能养生防病,邪气就不得侵犯经络,如果一时不慎,外邪侵犯了经络,应及时治疗,以冀邪气不得入里。“若人能养慎,不令邪风干忤经络,适中经络,未流传脏腑,即医治之”,比如说:“四肢才觉重滞,即导引、吐纳、针灸、膏摩之,勿令九窍闭塞。”所谓“四肢才觉重滞”,就是外邪已侵入人体经络,经络之气阻滞不通,这时如及时使用以上诸法,以疏通经络之气血,祛邪外出,疾病便不得深入了。 《伤寒杂病论》中,针灸还用于防止疾病的转化,即利用针灸截断疾病的发展方向,使病情停止传变,而趋向痊愈,如“太阳病……若欲作再经者,针足阳明,使经不传则愈。”对于经久不愈,有可能传向阳明经的太阳病证,使用针刺调动阳明经的经气,阻断其传,就可以防止变化发生了。 三阳宜针,三阴宜灸 整部《伤寒杂病论》,应用针刺的绝大多数为“三阳经疾病”,应用灸法的(包括烧针、熏、熨等)绝大多数为“三阴经疾病”。我们知道,针法和灸法虽然各有其补泻手法的不同,

十种静脉穿刺技巧

十种静脉穿刺技巧 静脉穿刺作为临床护士所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之一,其熟练度、精准度直接体现出临床护士对于这项专业技术操作的掌握情况,现将收集到的一些静脉穿刺方法和个人临床的小经验介绍给大家,希望能在临床中对大家有所帮助。 1、扎两根止血带法:在肘关节上及腕关节内关穴处各扎一根止血带于肘窝部行静脉穿刺取血,比扎一根止血带效果好,对一些不能主动握拳配合的儿童,可代替握拳,同时局部血管充盈度满意。此法不仅适合儿童,也适合成人中因消瘦、血管不固定、不充盈、肌张力低下、衰竭及无力握拳患者。并在此基础上,扩大到手背(止血带一根扎在腕关节内关穴处,另一根扎在2~5指的第一节指节处)、足背(止血带一根扎在踝关节的内踝上6cm处,另一根扎在足部1~5跖骨小头处)的静脉输液,对明显水肿及肥胖难以进行静脉穿刺的患者,用两根止血带,上下相距约15cm,捆扎肢体,1min后,松开下面一根止血带,这时该部位看到靛蓝色的静脉,利于穿刺。 2、易见回血法:一次性输液器的应用,存在着头皮针进入血管后,不易回血或回血量较少的缺点,影响静脉穿刺的成功率。易见回血的方法,一是调节器高调法,即调节器置于紧贴茂菲氏滴管下端,二是调节器高调输液瓶低位法,即调节器在高调的基础上,输液瓶挂于输液架调节旋钮上,成功率均高。认为这两种方法,由于输液管内充满液体和液体瓶的位置降低,具有一定的虹吸作用;调节器置高位,输液管内承受回血的余地增加,所以头皮针一旦进入血管,血液就很容易回到针管内。 3、局部血管扩张法:(1)外涂血管扩张剂法:对周围静脉显露不明显,血管痉挛穿刺困难患者,用棉签蘸1%硝酸甘油涂在手背上,并湿热敷局部3min左右,表浅小静脉迅速充盈,经临床观察和仪器检测证实,此法能使静脉直径明显增加,血管充盈度增强,且无过敏反应发生。用棉签蘸阿托品注射液适量,涂擦穿刺局部皮肤8~12次,2~5min后,局部浅静脉扩张充盈显露,均未发生不良影响及后果,但婴幼儿、青光眼、心血管患者、高热抽搐、烦躁者慎用。用2%山莨菪碱,擦拭局部皮肤4下,对血管弹性差,脆性大,血管细,看不清,穿刺有困难患者,亦无不良反应产生。(2)热敷法:局部热敷能使局部组织温度升高,改善血液循环,血管扩张,静脉充盈暴露。选用热敷局部穿刺法与常规穿刺法对创伤性和失血性休克患者进行了对比观察,结果穿刺成功率热敷法高于常规法。对指趾静脉穿刺、对小儿腹泻导致循环差,静脉塌陷,难以穿刺的患者,均主张配合热敷法,有助于提高穿刺的成功率。 4、非握拳穿刺法:常规法在行静脉穿刺时,嘱患者握拳,成功后才松拳。而在行手背静脉穿刺时,主张被穿刺手自然放置,护士用左手将患者的手固定成背隆掌空的握杯状手,这样可使血管突出于该部位、易于穿刺,另外嘱患者紧握拳,数秒钟再让其半握拳(拳心呈空虚状态),亦可嘱其反复握拳、松拳。采取反复握拳、松拳,能使指间肌肉收缩,促进血液向心回流,手背静脉充盈明显。穿刺时握拳影响穿刺者的操作灵活性,且进针时针头与皮肤角度大,需将针头上挑,病人痛苦大,而且手背皮肤高度紧张,压迫血管致管腔变瘪,进针后易穿透血管,再且血管被拉长,穿刺时若针尖斜面进入血管内较浅,松拳后,由于血管轻微回张,针尖斜面有可能部分或小部分脱出血管外,出现穿刺局部慢渗,胖大现象,而不握拳时上述现象较少见,减少了病人痛苦,提高了工作效率,值得推广运用。 5、穿破后的补救方法:对静脉穿刺时扎穿血管后,采用指压扎穿部位法止血进行补救,即扎穿血管后,针头缓慢往外撤,当有回血停止,立即指压扎穿部位,同时松开止血带,用1条胶布固定针柄。先以指重压1s左右,然后打开输液调节器,手指轻按以液体能缓慢通过为准,观察1min左右无外渗可停止按压,胶布固定针头,调整滴数。认为此法特别适用于

[精彩]董氏特有针法—手足对应针法

[精彩]董氏特有针法—手足对应针法董氏特有针法—手足对应针法 一、董氏手足对应针法的意义 手足对应针法就是董氏针灸中用来治疗四肢酸痛疾病常用的针法之一,其疗效之迅速常令医者及患者都赞叹不已。虽然古典医籍中曾记载类似对应针法治病的记录,但只有同名经对应取穴法,不及董氏对应针法详尽与完备。此对应针法即是利用手足对应的原理,若患者左手痛就针右脚、右手痛针左脚,反之亦然,左腿痛针右手,右腿痛针左手,例如:左腿小腿肚痛,即针右手火圣穴、腰灵二穴、心灵一穴;左手臂尺侧腹面痛,针右小腿下三皇穴。所以只要能清楚掌握手足对应的原则,并加以变化活用,则任何四肢酸痛、运动伤害,只要没有骨折、骨裂、韧带断裂等破坏性伤害,查明病位病因,即可下针治疗,效果明显且迅速。 二、董氏手足对应针法的方法 欲将手足对应针法有效地灵活运用,必须明确且详细了解手足对应的方法及原则,在此将手足对应的方法清楚且系统化地表示出来,李国政教授与其学生经过多年的临床验证后,才能如此清晰地将手足对应的点、线、面归纳出对应的原则,并用西医解剖学、董氏穴道或借用十四穴道来指示对应的部位,盼能让学习者明白掌握手足对应的原则,领悟此针法的奥秘,并盼能刺激医学爱好者的兴趣,共同研究董氏针灸伟大的针法。简述其对应方法为:手指对足趾、手背对足背、手掌对足掌、手腕对足踝、下臂对小腿、肘部对膝部、上臂对大腿、肩部对髋部。 三、董氏手足对应针法的适应症 1 肌肉酸痛:所有四肢肌肉酸痛,皆是手足对应针法之主治范围。 2 关节病变:一般关节病变常用董氏放血疗法与手足对应针法配合,疗效显著。

3 运动伤害:凡由运动所引起之肌肉、肌腱、韧带、关节等伤害,只要尚未发生骨折、骨裂、肌腱韧带断裂等破坏性伤害,皆可利用扎针、放血将其治愈。 4 躯干疾病:只要将手足对应原则加以变化,配合全息投影原则取穴,有时需再配上放血疗法,即可治疗此类疾病。 5 脏腑调节:因手足对应针法常使用直三针或横三针的倒马针法,而倒马针法本身就具有针通三焦、调理全身脏腑机能作用,故手足对应针法虽主治疾病是四肢肌肉、关节酸痛,但因其常用倒马的方式取穴,所以也能达到调理脏腑的效果。 四、董氏手足对应针法的特性 1 疗效迅速:使用手足对应针法治疗四肢酸痛、扭伤疾病,疗效十分迅速,往往下针后数秒至数分钟之间,即有明显的改善效果,有时比止痛药效果更快,且毫无副作用,并依病情轻重、新久,扎针有时配合放血,可在一、二次或数次内,即在最短的时间内,达到根治的效果。 2 原则指导:手足对应针法的运用,完全依照手足对应的原则作为临床取穴施治的指导,使此一针法有一系列原则可循,只要能清楚掌握此原则,当面对患者时,即可按照原则取穴扎针,成为强背穴道堆栈记忆,乃是灵活运用,不需死记,达到全身无穴处处穴的功力。 3 独树一格:董氏针灸的许多理念都是独树一格的,自成一体系,其博大精深的理念及系统,突破了传统的巢臼,并非完全屏弃传统经络学,而是将其包融并且更加超越,创新与系统化。 4 手法简明:董氏针灸不谈各种弹、啄、飞、捻等手法,不讲手法技术上的补泻,针法简单明确,与传统大谈补泻手法,而使针灸临症施治上更为繁杂。董氏针灸不用任何的手法补泻及多样变化的得气手法,故手足对应针法亦不例外,简单明确,易于操作,只偶尔因病情需要加强针效或配合放血,使疼痛更快得以消失。 5 取穴方便:手足对应针法在取穴上完全选取四肢的穴位,不需解除衣裤,故扎针取穴十分方便,并且根据手足对应的基本原则,再加以灵活

“西北针王”郑魁山“过眼热”等针法解析(收藏)

“西北针王”郑魁山“过眼热”等针法解析(收藏) 郑魁山先生为中国著名针灸大家,临证以手法治疗疑难杂症而著称,“温通针法”即是先生在数十年的临床实践中,独创的治疗各种疑难杂证的特色针刺手法。该手法补泻兼施,能激发经气并通过推弩守气,推动气血运行,使气至病所,具有温经通络化痰浊,祛风散寒,行气活血,扶正祛邪的作用。 郑魁山“过眼热”针法来自灵素馆00:00 12:00 一、过眼热针法以风池穴为主施温通针法,使热感传导至眼区,称为“过眼热”针法。用以治疗各种眼疾常获良效。风池穴处针感较明显,但临床不掌握针刺要领,无针感传导,则影响疗效。古人云“气至而有效”,所以促使针感沿经络传至病所是提高疗效的重要手段。风池穴为少阳经与阳维脉、阳跷脉的交会穴,针刺得当可使针感循少阳经、阳维脉、阳跷脉的走向而达眼、耳、额颞部,这也是风池穴可治疗五官疾病的原理。操作方法患者正坐,自然体位,督脉风府旁斜方肌外侧,枕骨下凹陷中取穴。选用1寸毫针,双手配合针尖朝向对侧目内眦进针0.5~0.8寸,进针后,刺手仔细体会针下气至感觉,得气后再行温通针法,使眼部产生温热舒适感,守气1~3分钟,守气后出针,按压针孔。常用配

穴:攒竹、太阳、内关、光明、太冲透涌泉等。 二、穿胛热针法取天宗穴为主施用温通针法,使热感传导至肩、臂部,起到散寒止痛的作用,称为“穿胛热”针法。治疗风寒湿侵袭所致的上肢麻木疼痛和肩凝症等。天宗穴为手太阳小肠经穴,位于肩胛冈下窝,古人有“肩重,肘臂痛不可举,天宗主之”之说。天宗穴用一般之刺法往往不易产生针感传导及温热感,采用温通针法则可使针感定向传导扩散并在肩关节局部产生温热感,通利关节,温经活络止痛。1.治疗肩周炎操作方法患者取俯伏位,在天宗穴处用指压法找到敏感点,左手拇指为押手,右手持1.5寸毫针直上斜刺1寸左右,得气后即行温通针法,使针感沿肩胛传至肩关节部,守气1~3分钟,使患者肩关节部感到温暖舒适,然后退针至皮下,出针,按压针孔。嘱活动肩关节数次,再取侧卧位,针肩前、肩髃、肩贞、条口穴,行温通针法,留针20分钟。 2.治疗上肢麻木操作方法取俯伏位,在天宗穴处找到敏感点,左手拇指为押手,右手持1.5寸毫针向腋窝方向斜刺,得气后行温通针法,使针感经肩关节沿上肢直达手掌,循经产生温热舒适感,守气1~3分钟,留针20分钟。同时配合针刺患侧曲池、外关行温通针法,点刺十宣。此法也可用于治疗上肢疼痛、震颤、拘挛等,疗效均好。 对中风后肢体偏瘫、痿软和风湿痹证等,病在上肢部,取风池、大椎、大杼、肩髃、曲池、外关、合谷、后溪等,病在

常用的针法和花型介绍大全完整版

常用的针法和花型介绍 大全 标准化管理处编码[BBX968T-XBB8968-NNJ668-MM9N]

常用的针法和花型介绍大全 珠地——(单吊目)在衫身上直的一条一条,而每条又是一粒粒象珠一样帮称珠地(又称 元宝针);双机板排针同四平;半转打花半转平;底右面左松,面右不动(特殊要求除外)。珠地要开面包针,留意花针与挂砣和面左字码两面有不相称的外观和结构,正面线 圈大而圆,反面极为细小的条状. 柳条——(双吊目)1X1罗纹,在衫身上也是直的一条一条,但没有珠状,故称柳条,双 机板排针同四平;控制键全开,底左面右字码密(放高),底右面左字码松(放低)。(换 一边也可以)区别柳条字码,要看是否条直,开针要开斜角,且针跟打花字码靠由於每一行 纹路包括多行线圈,所以衫身阔度向擅长程度很大,生产速度比较慢,然而厚度和重量及丰 满手感,是其它组织不可达到的 打鸡——双机板排针同四平,1转元同半转平,字码适当正面和反面相同,比三平和四平 更稳定,因为织片线圈张力相称,所以不会卷曲而特别适合需要结实,稠密和稳定的针织衫. 过令士——(桂花目),将机板的机针进行几专面针,过底针几专这样达到的效果. 扭绳—— 又叫辫子花,分3支扭支,6支扭6支等,扭绳左右两边一定要1-2支底针,这样在才显 出扭绳的主体感,(又称麻花)这里举例,扭绳有一般扭绳,蝴蝶绳,鸳鸯绳.等.在多针扭 绳时,可在扭绳位将底放几支针以拉长线圈. 搬针——收针,同一组织单支针或多支针向 多方向搬移也可以说是收针的一种,但是做法比较特别,故列出来.同一组织多支针整体移

动. 谷波——排针同四平,织谷位时,关底边2个控制键,面针(单边)可织多几转后再与底针相连形成一个鼓起的波浪形和卷纹 单边——单机板满针,左右起针三角控制键全开,字码适当单边织片是一排织针编织,单边的针步是在同一的平面并排着的 四平——双机板满针,四个控制键全开,字码适当。四平是用两排对角针板编织的双面织片,两面机板的织针全部操作而每排织针随着各自方面, 交替牵拉编织而成.织片的底和面的外观相同,织片有弹性. 元同——双机板满针,控制键面左及底右打开,字码适当。元同有一般元同,开口元同和通心元同之分.常见的有元同无缝骨做法., 首先是面机板吃线平编,然后底针平编,两面有相同的横列. 三平——双机板满针,控制键底右关闭,字码适当。上好梳,织好衫脚后,调好字码(主要元同字码松,四平字码结), 织片正面是拉长的横列,背面是两行横列.正是由於背面两位於正面因而朝向面卷曲,织片较平针纹路有更高的稳定和结实性. 坑条—又叫罗纹分2X1,3X2,4X3;10x2,4x1,6x1等.双机板按规定数间隔排针,控制键全开,字码适当。坑条收花,吐针有二种(底过面收,或分底面收吐).上梳,收花要漫波,两面的纵行交错配置形成纵向纹路或沟形效果.

针灸治疗病例

一、中风 【病因病机】 中风的发生是多种因素所导致的复杂的病理过程,风、火、痰、瘀是其主要的病因,脑府为其病位。肝肾阴虚,水不涵木,肝风妄动;五志过极,肝阳上亢,引动心火,风火相煽,气血上冲;饮食不节,恣食厚味,痰浊内生;气机失调,气滞而血运不畅,或气虚推动无力,日久血瘀。当风、火、痰浊、瘀血等病邪,上扰清窍,导致“窍闭神匿,神不导气”时,则发生中风。 【治疗】 1.基本治疗 (1)中经络 治法醒脑开窍,滋补肝肾,疏通经络。以手厥阴、督脉、足太阴经穴为主。 主穴内关水沟三阴交极泉尺泽委中 配穴肝阳暴亢者,加太冲、太溪;风痰阻络者,加丰隆、合谷;痰热腑实者,加曲池、内庭、丰隆;气虚血瘀者,加足三里、气海;阴虚风动者,加太溪、风池;口角歪斜者,加颊车、地仓;上肢不遂者,加肩髃、手三里、合谷;下肢不遂者,加环跳、阳陵泉、阴陵泉、风市;头晕者,加风池、完骨、天柱;足内翻者,加丘墟透照海;便秘者,加水道、归来、丰隆、支沟;复视者,加风池、天柱、睛明、球后;尿失禁、尿潴留者,加中极、曲骨、关元。 操作内关用泻法;水沟用雀啄法,以眼球湿润为佳;刺三阴交时,沿胫骨内侧缘与皮肤成45°角,使针尖刺到三阴交穴,用提插补法;刺极泉时,在原穴位置下2寸心经上取穴,避开腋毛,直刺进针,用提插泻法,以患者上肢有麻胀和抽动感为度;尺泽、委中均直刺,提插泻法使肢体有抽动感。 方义心主血脉,内关为心包经络穴,可调理心气,疏通气血。脑为元神之府,督脉入络脑,水沟为督脉穴,可醒脑开窍,谓神导气。三阴交为足三阴经交会穴,可滋补肝肾。

极泉、尺泽、委中,疏通肢体经络。 (2)中脏腑 治法醒脑开窍,启闭固脱。以手厥阴及督脉穴为主。 主穴内关水沟 配穴闭证者加十二井穴、太冲、合谷;脱证者加关元、气海、神阙。 操作内关、水沟操作同前。十二井穴用三棱针点刺出血;太冲、合谷用泻法,强刺激。关元、气海用大艾炷灸法,神阙用隔盐灸法,直至四肢转温为止。 方义内关调心神,水沟醒脑开窍。十二井穴点刺出血,可疏通十二经气,调和阴阳;配太冲、合谷,平肝熄风。关元为任脉与足三阴经交会穴,灸之可扶助元阳。神阙为生命之根蒂,真气所系,配合气海可益气固本,回阳固脱。 2.其他治疗 (1)头针法选顶颞前斜线、顶旁l线及顶旁2线,毫针平刺入头皮下,快速捻转2~3分钟,每次留针30分钟,留针期间反复捻转2~3次。行针后鼓励患者活动肢体。 (2)电针法在患侧上、下肢体各选两个穴位,针刺得气后留针,接通电针仪,以患者肌肉微颤为度,每次通电20分钟。 二、眩晕 【病因病机】 多与忧郁恼怒、恣食厚味、劳伤过度等有关。情志不舒,气郁化火,风阳升动,或急躁恼怒,肝阳暴亢,而致清窍被扰;恣食肥甘厚味,滞脾而痰湿中阻,清阳不升,浊阴上蒙清窍;素体薄弱,或病后体虚,气血不足,清窍失养;过度劳伤,肾精亏耗,脑髓不充,均可导致眩晕。总之,眩晕的发生不越清窍被扰、被蒙和失养三条。 【治疗】 1.基本治疗 (1)实证

中医针灸的功效和特点

中医针灸的功效和特点 中医针灸疗法是针法和灸法的合成,其是中国古代常用的治疗各种疾病的手法之一。针灸具有很多的疗效,比如说疏通经络、扶正祛邪等。对于针灸疗法的功效和特点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下: 现代中医养生,针灸是最重要的养生方法之一,不但如此,针灸也能预防治疗各种疾病。针灸有修复组织、增强免疫、活血、镇痛等多重功效;要使针灸的种种功效得以发挥。针灸是一种“内病外治”的医术,通过经络、腧穴的传导作用,以及应用一定的操作法,来治疗全身疾病的。在临床上按中医的诊疗方法诊断出病因,找出疾病的关键,辨别疾病的性质,确定病变属于哪一经脉,哪一脏腑,辨明它是属于表里、寒热、虚实中那一类型,做出诊断。然后进行相应的配穴处方,进行治疗。以通经脉,调气血,使阴阳归于相对平衡,使脏腑功能趋于调和,从而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 针灸的作用: 疏通经络 疏通经络的作用就是可使淤阻的经络通畅而发挥其正常的生理作用,是针灸最基本最直接的治疗的作用。经络“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运行气血是其主要的生理功能之一。经络不通,气血运行受阻,临床表现为疼痛、麻木、肿胀、瘀斑等症状。针灸科选择相应的腧穴和针刺手法及三棱针点刺出血等使经络通畅,气血运行正常。

调和阴阳 针灸调和阴阳的作用就是可使机体从阴阳失衡的状态向平衡状态转化,是针灸治疗最终要达到的目的。疾病发生的的机理是复杂的,但从总体上可归纳为阴阳失衡。针灸调和阴阳的作用是通过经络阴阳属性、经穴配伍和针刺手法完成的。 扶正祛邪 针灸扶正祛邪的作用就是可以扶助机体正气及驱除病邪。疾病的发生发展及转归的过程,实质上就是正邪相争的过程。针灸治病,就是在于能发挥其扶正祛邪的作用。 针灸疗法的特点是治病不靠吃药,只是在病人身体的一定部位用针刺入,达到刺潋神经并引起局部反应,以达到治病的目的。 针灸疗法的优点: 第一,有广泛的适应症,可用于内、外、妇、儿、五官等科多种疾病的治疗和预防; 第二,治疗疾病的效果比较迅速和显著,特别是具有良好的兴奋身体机能,提高抗病能力和镇静、镇痛等作用; 第三,操作方法简便易行; 第四,医疗费用经济;

面部九针法治疗面瘫

题目:毕氏面部九针法治疗周围性面瘫 一、专家简介: 毕福高(1923.9—2009.12),男,河南商水县人,研究员,全国著名中医专家,1949年参加工作,1959—199年在河南省中医药研究院工作,曾任办公室主任、针灸经络研究室主任,1987年晋升为研究员。 毕福高研究员出生于中医世家,一直从事针灸临床及科研工作。他精通中医专业理论,创造性的运用中医传统的“理、法、方、药”辨证治疗各种疑难杂症。针刺方面,善用针刺疗法治疗内科多种疑难杂病,尤其是发明面部九针法治疗面瘫,其手法独特,疗效卓绝,被病人誉为“毕神针”。先后获部、省、厅级成果20余项,撰写学术著作2部,国内外杂志发表论文80余篇。 二、适应范围或适应症概述:(发病情况、主要症状等、中西医诊断、辩证施治); 周围性面瘫,可发生于任何年龄,起病突然,常见发病诱因有受寒、着凉等,绝大多数患者为一侧面神经麻痹,临床上以晨起梳洗时发现:患侧额纹消失、眼睑闭合不全、眼睑扩大、泪液外溢、鼻唇沟变浅、口角歪向健侧,不能皱额、蹙眉、露齿、鼓腮、吹口哨等动作。本病属于祖国医学的“口僻”、“面瘫”、“口眼歪邪”等范畴。本病是一种严重影响患者工作、生活的临床常见病、多发病,以春秋两季发病较高。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空调、电扇的使用率越来越高,加之人们生活的不规律如贪凉,熬夜等习惯使得风寒性面瘫的发病率日趋增高,成为临床常见的病种。 【中医诊断标准】 参照中医院校课程体系改革系列教材《针灸学临床》中面瘫的辩证及分型标准。 1.诊断依据 以口眼歪斜为主要特点。常在睡眠醒来时发现一侧面部肌肉板滞、麻木、瘫痪,额纹消

失,眼裂变大,露睛流泪,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歪向健侧,病侧不能皱眉、蹙额、闭目、露齿、鼓颊;部分患者初起时有耳后疼痛,还可出现患侧舌前2/3味觉减退或消失,听觉过敏等症。病程迁延日久,可因瘫痪肌肉出现挛缩,口角反牵向患侧,甚则出现面肌痉挛,形成“倒错"现象。 2.辨证分型: (1)风寒证:见于发病初期,面部有受凉史,舌淡,苔薄白,脉浮紧。 (2)风热证:见于发病初期,多继发于感冒发热,兼见舌红、苔薄黄,脉浮数。 (3)气血不足证:多见于恢复期或病程较长的患者,兼见肢体困倦无力,面色淡白,头晕等症。 【西医诊断标准】 参照西医诊断标准参照:贝政平主编((3200个内科疾病诊断标准)) (1)发病突然或有面部受凉、风吹病史。 (2)除部分患者起病后有耳痛、颜面部不适外,多数患者因说话不便或被他人发现患病。 (3)患侧眼裂大,眼睑不能闭合、流泪、患侧鼻唇沟变平坦、口角低、额 纹消失、不能皱眉、鼓气时漏气、齿颊面间常有食物积存。 (4)角膜反射、眼轮匝肌反射、口轮匝肌反射及威吓瞬目反射均减退。 (5)根据损害部位不同而又分: ①茎乳突孔以上影响鼓索支时,则有舌前2/3味觉障碍 ②损害在镫骨神经处,可有听觉障碍 ③损害在膝状神经节,可有乳突部疼痛,外耳道与耳廓部的感觉障碍或出现疱疹 ④损害在膝状神经节以上,可有泪液,唾液减少 三、技术简介(特色、优势)及操作方法(要尽量详细): 中医认为本病是人体正气不足,络脉空虚,风邪乘虚侵袭阳明、少阳经络,以致经气阻滞,经筋失养,筋肉纵缓不收而发病。面部为阳明、少阳经脉汇聚之处,阳明经为多气多血之经,少阳经又系半表半里之经,因而治疗面瘫的针灸取穴应以阳明及少阳经为主,针刺少阳,阳明经的穴位,疏通此类经脉不仅可以调和气血,散寒通络,改善局部症部,而且可以扶正祛邪,防邪再侵。笔者选取的九针穴位,四白、迎香、地仓、颊车为阳明经穴位,阳白、丝竹空为少阳胆经穴位,攒竹为太阳经穴位,承浆、人中为督脉经穴位,诸穴配伍共达疏通经络,调和气血的作用。此九穴是毕福高研究员多年治疗面瘫的经验,总结出的既能整体疏通面部经气又可改善局部症状的穴位,经临床证实,其疗效独特,痛苦小,安全无副作用。值得临床广泛推广利用。

中医针灸手法技巧

浅谈针灸手法几个细节 “ 要看一位医生针灸水平怎么样,就要看他取穴是否精简,手法是否纯熟圆润” 恩师就是这样教导我的。 “ 百穴易得,针术难求” 不少的医书上只给出下针穴位,手法的甚少,针法历代是不传之术,也因为手法是身传临教,只能意会,不能言传的东西。《针灸大成》里面所讲到到的针刺手法也是能算是一个方向。 真正是内涵是没法写出来的。就好像做菜一样,程序给你了,但能否做出一首美味的菜,就看自己的悟性了,“ 师父领入门,修行在个人”学中医更加。医者意也。多想想吧。 站在高处远望,思考会更好。(在这我多言一名望,不是看风景,而是看天地运转之气,阴阳之道,尽我直接杀入主题吧,就拿现在很多人在义论的“ 烧山火” “ 透天凉” 来说吧,我在网上自到不少有关对这两个手法的作了很深透切的议论。但是我还是觉得应该把我的对这个手法的认识也作深一步的婵述。尽是个人观点,请各位网友点评。 我把一个针灸分成三个部分,并作计分。 一下针前(为1分)二手法(2分)出针后(1)。这整个针灸过程只有4分。我为什么要这样分呢,因为这样我感觉要踏踏实实做好每一步,力求能争取稳拿每一分。是医生都应该有这样的心态去做。 《针灸大成-神针八法》开头一段是可以概括了下针前的应用“ 心无内慕,如待贵宾,心为神也,医者心,病者心,与针随上下” 。心指的是医者心,患者心,如何做到心无内慕??这就是下针前的一个重点。我的方法是“ 放松” (没有思考的放松)我的做法患者取针灸体位,闭目,鼻子深吸气,嘴巴呼气,慢慢放松全身,慢慢放松太阳穴,不要思考,放松感觉紧张的地方“ 朋友,你们也可以试试,现在就去感受一下,多做几次,找感觉.也可以看看有关催眠的书,就知道这个原理了。 医者患者都做到心无内慕,当然能随针上下。 值得一提的时《针灸大成-八法神针》里面有一个很好的无痛下针方法。“ 左捻九而右捻六,此乃无痛下针方法” 意思说,左手按在穴位上,向左按转九圈,右按转六圈。这个方法,非常不错,我在临床上都是接下来谈谈,我对上乘心法烧山火和透天凉的认识。 好了现在到这里先,我有时间再打,先把上面的慢慢学好,一定要稳拿这一分先。针灸不可心不在焉的。 在我打下一次时,大家可以看看,我之前发过的< < 清朝之前的针灸医案> > 里面有一本无极针法.是很难得的一本书,可惜大家没有重视.很遗憾.很心痛.临床上用烧山火和透天凉与《针灸大成》为指导方向,并注重一些细节上,以透天凉为例试问有没有被吓着的经历,是否还能对那当时的感觉记忆犹新,如果没有那就试想打屁股针时的感觉,当进针时,全身如触电一样,顿时有清凉感,紧接着可能会发热,当针深入时,感觉就不明显了,其中原理我就不进行细说,但由此推论并总结针刺角度为45度并逆经。 其次紧提慢按钩鱼的朋友都知道,鱼标沉下去,并有一定深度时,就证明鱼上钩了。迅速甩杆(当然也只有钩小鱼的时候才会甩杆)。紧提慢按就是这种意境,慢慢插下去,快速提起来。而两者的幅度不同,如鱼标沉下去不比甩杆的幅度大吧,具体怎么样,要结合实际自己惦量,由于进针的幅度比退针的幅度小,所以由地部开始,才能渐退到天部。

10大立竿见影的董氏奇穴绝招

10大立竿见影的董氏奇穴绝招 2018-10-27 21:53:53 1、重子穴治久年背痛,立竿见影,十四经穴无出其右者 定位:手掌虎口下一寸,在大拇指掌骨与食指掌骨之间,与手背大白穴相通。 解剖:有桡骨神经、桡骨动脉、肺分支神经。 取穴:掌心向上,当大拇指掌骨与食指掌骨之间,虎口下一寸处是穴。可与大白穴相通。

归经:入肺经。 穴性:疏风解表,清泄肺气。 主治:肺炎、肺癌、肺气肿、感冒、咳嗽、气喘、心悸、退烧、喉炎、背痛、胸痛、膝盖痛。 针刺法:直刺一—二寸。治小儿疾患以三棱针刺出血特效。 针感:酸胀疼痛感。 说明:重子与重仙两穴近传统十四经肺经,亦入肺经,因此同鱼际一样可治与肺有关的疾病。 2、肾关穴治尿频

定位:肾关穴在天皇穴下一寸五分。 主治:胃酸過多、倒食症、眼球歪斜、散光、貧血、癲癇病、神經病、眉酸骨痛、鼻骨痛、頭暈。 針法與應用:五分至一寸。補腎深二寸。治胃酸過多、倒食症為天皇穴之配針。 3、木穴治鹅掌风

木二穴 定位:手掌面食指第一节正中央内侧三分处。即中间穴内侧三分处。 解剖:固有掌侧指神经、肝神经。、 取穴:掌心向上,当食指第一节正中央(即中间穴)内侧三分处是穴。 归经:入肝经。 穴性:疏肝理气,活血去风。 主治:脾气暴躁、干活旺盛、肩膀紧痛、右胁下痛、项强痛、胆固醇过高、胃胀痛。

针刺法:五分针,直刺二—四分。 针感:局部酸胀疼痛感。 应用:双手取穴效果更佳。 说明: (一)在董公著作中,木穴主治范围不广,而胡师扩大其范围,而赖著在其书中将木穴又称为感冒穴,赖说木穴对流泪、发汗、止汗、感冒效果不错,其谓木穴能止感冒流涕于片刻,而笔者认为如要治疗感冒流涕单取木穴,不如再配三叉三穴、灵骨、大白,再加足感冒穴,则效果当更佳。 (二)木穴在人体脏器全息律投影上为肝区,所以称木穴,因此取本穴对治右胁下痛,有特效。 木一穴 定位:手掌面食指第一节正中央内侧三分下二分半。 解剖:固有掌侧指神经、肝神经。 取穴:掌心向上,当木二穴下二分半处是穴。 归经:入肝、胃、肺三经。 穴性:泻肝胆热、开郁通窍。

电脑绣花常见针法

电脑绣花常见针法 电脑绣花打版也称打带,是指打出卡、带或碟或通过数化等处理来准备花样,指导或激发绣花机和绣框作设计所需的各种运动的过程。这个过程的设计者就是打版师。这个术语来源于机械式的绣花机上通过在纸带上打孔来记录针迹而得。有时很难通过眼睛来分辨一些不同的刺绣针法。下面是吴江加瑞绣品工艺整理的常见针法的设计。 打底针 打底针(underlays)打底针是在绣成品中看不见的一种行程针(travel)。一些底线一直走针到花样的边缘或在打版过程中将花样的各部分连成一个整体。底线在造成立体效果中也起重要作用。 在给花边打版时,有时打底针比上面的针还要多,依靠底线的网络结构,上面的挨针才能形成整体的花样。 窄挨针就是没有底线的平之字针,如果在绣窄挨针的开始不打底针,窄挨针就是绣得再密,也有缝隙。它可以用来形成花边、细细密密的带子等。例如,在黑色织物上的白色的窄挨针形成的图样就需要一条或两条单针底线。 打底针也可以是挨针。在一层底针上再加一层可以让人感到绣品外观的改变,当在上面绣挨针时可以产生漂亮的立体效果。 在绣徽章时必须要打底针,它们起着加固边缘、建立轮廓和在底布上“雕刻”图案的作用。底线还可以对织物上的刺绣图案起固定作用,因为当织物上存在张力时,织物的纹理结构有可能会使图案变形。底线打在图案里面,上面的覆盖针(cover stitch)就绣在底线的上面,这样就可以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 图案中所需的底针数不必在草图中显示出来,在窄挨针旁边的数字就表示了打版师应用多少倍的底针。如3x就表明是3周或3排底针;用挨针绣花时,为形成花形而需要的底针数可能在花样边或花样里标上12,这暗示为使设计得到满意的效果,所的总的圈数(movements)。 碎点针 碎点针(petit point)这种针由一系列具有相同方向的豆针组成,它们密密地排在一起,以致看不见连接这些豆针的行程针。在很多植物的花样设计中都用到这种几何形式的针法。豆针通常由3、5、7个动作(movement)组成。这些密实的针法形成的绣品非常结实耐用,经常用在鞋子和手提包上。它是由单针形成的、以一定的几何形式出现的一种针法,可以产生多种效果。在它上面加豆针又可形成另外的花样。每一个第四针都穿过前一个的第四针针点,以相反的方向拉线,这样形成一个小洞。象第一个和第二个草图一样,将花样翻下来,使其背向,这样就有相反方向的4针穿过同一点。如果张力合适就可以形成一个小小的孔。将它绣在轻的织物上可装饰妇女的内衣。 单针 单针(running stitch)单针是一种任意形式的针法。它不考虑方向,也表现不出窄挨针和挨针的效果,只能看见线条,宽度只是所用的线的宽度。西装或衬衣上的衣缝就是一种单针。任何一种花样设计都不会仅仅用一种针法,除非它就是你所要的那种效果。单针可以用来作阴影、背景或产生其他效果。因为所有的单针都是连贯地画在草图上的,如果计算机不设置单针的长度,在图中都是用一个小记号来暗示其步长的。在重量轻的织物上或在较重的织物上用粗糙的线来绣时,使用单针的效果非常好,它能设计出轻快、流畅的图案。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