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针灸五个特色疗法

针灸五个特色疗法

针灸五个特色疗法
针灸五个特色疗法

特色疗法一:经筋刺法

面瘫是针灸科的常见病,若失治误治,迁延日久,气血亏虚,面部筋脉长久得不到气血濡养,而弛缓不用,形成顽固性面瘫,一般疗法难以治愈。石学敏院士认为:面瘫系属经筋发病。或因劳汗当风,或因贪凉喜冷,嗜卧风口,或因腠理开泄,卫外不固,风寒之邪趁虚直中面部经筋,致使外邪瘀阻,经筋失利,纵缓不收。所以三阳经经筋受阻,是该病的关键。《灵枢·经筋》记载着手足三阳之筋均上行于面,额为太阳所系;目下属阳明所主;耳前、耳后系少阳所过。采用面部经筋的透刺、排刺法,额部瘫主取阳白四透(阳白穴向上星、头维、丝竹空、攒竹方向透刺);闭目露睛主取睛明、四白;口喁主取下关、太阳、地仓、颊车的透穴刺法,多针浅刺,旨在疏调三阳经经筋。刺络法源于《灵枢·官针》经云:“络刺者,刺小络之血脉也,??始刺浅之,以逐邪气,而来血气”,刺络法即为络刺,刺小络之血脉,令血出邪尽,血气复行。配以拔罐,主要是以此控制出血量,使之达到血出邪尽,血气复行的治疗目的。三阳经经筋均上行于面,多结于顺(即颧部)、颔(即下颌)、颊等处。取颊、颧、额等处为刺络法的重点部位,配合经筋透刺、排刺法。

经筋刺法治疗选穴:以面部瘫痪肌群的经筋透刺和排刺为主:阳自四透、太阳透地仓、承浆透地仓、颊车地仓互透、颊肌排刺、瘫痪肌群围刺等;操作:以瘫痪经筋透刺、排刺、围刺为主。阳白穴以四枚针分别向上星、头维、丝竹空、攒竹方向透刺,进针1~1.5寸,施捻转平补平泻1 min;攒竹透向睛明,进针0.5寸,手法同前,施术轻柔,以免皮下出血;丝竹空沿眉横刺,进针1.5寸,施术同前;四白、迎香分别透向睛明,进针1.5寸,施术同前;太阳向下穿颧弓透向地仓,进针2.5~3寸,施术同前;人中、承浆、颊车分别透向地仓,进针1.5~2寸,施术同前;沿颊车至地仓,下关至迎香每间隔1寸刺人1针,以进入皮内为度(浅刺),施捻转平补平泻,总计施术2

min。以上针刺施术后留针20 min。

特色疗法二:平衡针灸

平衡针灸学是由北京军区总医院王文远教授成功创立的传统医学与现代医学在针灸领域相结合的一门现代针灸学。平衡针灸治疗颈肩腰腿痛特色技术2005年被评为国家卫生部农村与社区适宜技术推广项目,2006年被评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农村与社区适宜技术推广项目, 2009年正式列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第一期常见病适宜技术推广项目。平衡针灸学是研究人体生命科学发展的自然规律;通过针灸调节大脑中枢系统的平衡,达到对各脏器生理功能修复的科学。它所阐明的规律是通过研究发现针刺外周神经靶点,在大脑中枢靶位调控下,依靠病人自我修复的现代针灸学。

平衡针灸治疗颈肩腰腿痛的取穴原则

(一)特异性取穴原则——腰痛穴

(二)区域性取穴原则——颈痛穴

(三)交叉性取穴原则——肩痛穴,肘痛穴,膝痛穴,踝痛穴,腕痛穴

平衡针灸治疗的持针方法

(一)采用3寸一次性无菌针灸针

(二)用酒精棉球固定在针尖5~10毫米即可

平衡针灸治疗进针手法

穴,腕痛穴

(五)强化性针刺手法

平衡针灸治疗的针刺针感

(一)触电式远距离针感——肩痛穴

(二)放射性针感——膝痛穴

(三)混合性针感——腰痛穴,颈痛穴

颈痛穴

定位:此穴位于手背部,握拳第四掌骨与第五掌骨之间,及指掌关节前凹陷中。

局解:在第四掌骨间背侧集中,布有第四掌背动脉,皮下有手臂静脉网,和尺神经手背支(指背神经),和指掌侧固有神经。

取穴原则:交叉取穴。

特点:以阵刺指背神经或掌侧固有神经出现的针感为宜。

手法:上下提插法。

针感:以局部出现酸麻胀感为宜。

功能:疏筋活血,清咽利喉,消炎止痛退热,调节神经。

主治:颈部软组织损伤,落枕,颈肩综合征,颈肩肌腱炎,颈性头痛,颈性眩晕,临床还可以治疗肋间神经痛,眶上神经痛,三叉神经痛,坐骨神经痛,肩周炎,足底痛。

按语:是以穴位功能命名的一个特定穴位,以治疗颈椎病为主,其以中老年为多发病,病因主要为生理性衰老。因此为巩固疗效,减少环境诱发因素,避免局部受凉,颈部不要锻炼,不要人为加大运动,以促进局部炎症的吸收,该项研究获科技进步一等奖。

歌诀:颈痛腋门透中渚,指背神经交叉取。颈部病变与落枕,肋间坐骨痛

腰痛穴

定位:此穴位于前额正中。

局部解剖:分布内侧动静脉分支和三叉神经的滑车上神经,前额两侧均有眶上神经分布。

取穴原则:定位取穴,交叉取穴原则。

针刺特点:其刺以滑车上神经或左右刺以眶上神经出现的正为宜。

手法:针刺手法采用上下提插法,达到要求针感时,即可出针。单侧腰痛为平刺手法,不提插,对重症腰痛病人疼痛未完全控制,但在不发生晕针的情况下,可以留针。

针感:以局限性,强化性针感出现的酸麻胀为主。

功能:活血化愈,调节神经,止痛消炎。

主治:腰部软组织损伤,椎间盘脱出,强直性脊柱炎,急性腰扭伤,腰肌劳损,坐骨神经痛,不明原因的各种腰痛。

按语:腰痛穴是以部位功能定名的一个特定穴位,临床主要用于治疗腰部急性炎症及慢性炎症引起的病变为主。特别对腰部软组织损伤,椎间盘突出。因炎症引起的坐骨神经痛还需配针刺相关穴位,臀痛穴,膝痛穴,踝痛穴。一般在炎症期,水肿期需要卧床3—4周。待临床治愈后,两个月内还要减少环境诱发因素,以巩固临床疗效。

肩痛穴

定位:位于腓骨小头与外踝连线的上1/3处。即足三里穴下两寸,偏外一寸。

解剖:在腓骨长肌与趾纵伸肌之间,深层为腓骨短肌,布有胫前动静脉肌支和腓浅神经。

取穴原则:交叉取穴。

针刺特点:以针刺腓浅神经或腓深神经出现的针感为宜。

针感:以触电似针感向足背,足趾和踝关节传导出现的麻胀感为宜。

手法:(滞针)上下提插针刺手法。

功能:消炎止痛,降压,醒脑,扩张血管,调节内脏,调节胃肠,内分泌。主治:肩关节软组织损伤,肩周炎,根型颈隹并,颈间肌筋膜炎,落枕,以及偏头痛,高血压,胆囊炎,胆石症,胆道蛔虫症,带状疱疹,肋间神经痛,急性腰扭伤,癔症性昏厥,上肢瘫痪,中暑,休克,昏迷,癫痫,精神分裂症。

按语:肩痛穴是以部位功能命名的一个特定穴位,临床主要用于肩关节,内脏病变为主。特别对于冠心病,心绞痛,急腹证疗效更为显著。该穴是平衡穴位的代表穴位,也是开始研究的第一个穴位。研究时间最长,治疗病人最多,用途最广泛,疗效更为理想,治愈率98%,一针治愈率11%,穴位的名称先后经历了肩周穴,中平穴,肩痛穴三个阶段。

肘痛穴

定位:位于髌骨与髌韧带两侧的凹陷中。

解剖:在膝关节韧带两侧,有膝关节动静脉网,布有神经前皮脂及肌支。

取穴原则:交叉取穴。

针刺特点:以针刺股神经前皮脂及肌支后出现的针感为宜。

针感:局部针感。

针刺方法:一步到位针刺手法,不提插,,待针体进入到一定要求深度即可

功能:消炎止痛,活血化淤,痛经活络,理气止痛。

主治:肘关节软组织损伤,肱骨外上髁炎,肱骨内上髁预炎。不明原因的肘关节疼痛。以及偏瘫,荨麻疹,踝关节扭伤。

腕痛穴

定位:位于足背踝关节的横纹的中央,旁开1寸处。

解剖:在拇长伸肌和趾长伸肌腱之间,布有胫前动静脉和浅层的腓浅神经,深层腓深神经。

取穴原则:交叉取穴。

特点:以针刺腓浅神经和腓深神经出现的针感为宜。

针感:局限性针感或向足背足趾放射。

手法:滞针手法。

功能:消炎退热,镇静镇痛,调节神经,疏通经络,清肝明目,滋肾壮阳。

主治:腕关节软组织损伤,腕关节扭伤,腕关节腱鞘炎,临床还用于治疗近视,花眼,砂眼,白内障,青光眼,急性结膜炎,电光性眼炎,眼睑下垂,眼肌瘫痪,眼肌痉挛。

膝痛穴

定位:相当于曲池穴外1寸处。

取穴原则:交叉取穴

针感:以放射性针感出现麻胀为宜。

手法:上下提插手法,待出现相应的针感后即可出针。

功能:祛风湿,疏通经络,消炎止痛,调节神经。

主治:膝关节疼痛。(一)提插手法

(二)一步到位针刺法——肩痛穴

(三)两步到位针刺法——膝痛穴

(四)三步到位针刺法——腰痛穴,臀痛穴,肘痛穴,颈痛穴,踝痛

特色疗法三:放血疗法

放血疗法是针刺方法的一种,即《内经》中的刺络法,是用“三棱针”根据不同的病情,刺破人体特定部位的浅表血管,放出适量的血液,通过活血理气,达到治疗的目的,具有退热消肿、止痛止痒、泻火解毒、镇吐止泻和急救等疗效。《素问·血气形志篇》说:“凡治病必先去其血。”《灵枢·热病篇》中说:“心疝暴痛,取足太阴、厥阴尽刺去其血络。”

该法又分点刺、挑刺、丛刺三种刺法。点刺有速刺(对准放血处,迅速刺入1.5~3毫米,然后迅速退出,放出少量血液或粘液。该法运用较多,大多数部位都宜采用)、缓刺(缓慢的刺入静脉1~2毫米,缓慢地退出,放出少量血液,适用于腘窝、肘窝、头面部放血)之分;挑刺是针刺入皮肤或静脉后,随即针身倾斜,挑破皮肤或静脉放出血液或粘液,适用于胸、背、耳背静脉等处的放血;丛刺是用集束针在一定的部位作叩刺,刺数多、刺入浅,以有血珠渗出为度,适用于扭挫伤、脱发、皮肤病等。同时还经常配合拔罐疗法。

点刺法先在针刺部位上下推按,使郁血积聚。右手拇、食两指持针柄,中指紧靠针身下端,留出1~2分针尖,对准已消毒的穴位迅速刺入1~2分,立即出针,轻轻挤压针孔周围,使出血数滴(对重症患者有时可出血十数滴,血由黑紫变红为止),然后用消毒棉球按压针孔(针刺曲泽、委中穴,在孔穴周围上下推按之后,可先在孔穴近心端扎紧止血带或布带,这样静脉暴露的更明显,更容易出血,刺出血后,再将止血带放松)。

散刺法又称围刺法,是在病灶周围点刺出血,主要用于丹毒、痈疮。

挑刺法以左手按压施术部位的两侧,使皮肤固定,右手持针,将腧穴或反应点的表皮挑破出血(如治疗红丝疔,应在红丝近心端尽头处以及红丝之上寸寸挑刺出血)。有时需挑破部分纤维组织,然后局部消毒,覆盖敷料。常用于目赤肿痛、痔疮等证的治疗。

针具的选择

1.三棱针:由不锈钢制成,分为粗细两种,针尖部有三面三棱,十分锋利.粗针长7~10厘米,针柄直径2毫米,适用于四肢、躯干部位放血。细针长5~7厘米,针柄直径1毫米,适用于头面部及手足部放血。

2.小眉刀:长7~10厘米,刀刃长1厘米,十分锋利。

针刺放血分类

缓刺

适用于静脉放血。如曲泽、委中、太阳等穴,先用橡皮带在应刺的位上束扎,术者用右手持三棱针对准穴位或静脉胬起处,徐徐刺入0.5~1分,然后将针缓缓退出,待黑色血出尽变为红赤色,可将橡皮带解开,用消毒棉

球揉按针孔片刻。

速刺

适用于咽痛、目赤肿痛、中暑、中风等病症。咽痛刺少商;中暑刺十宣;中风刺十二井等穴。刺时先用拇指、食指和中指捏紧应刺的穴位。右手持三棱针或毫针迅速刺入0。5~1分,立即退针,然后用手挤压局部,使之出血。

挑刺

这种刺法适用于手、胸、背部或头面及肌肉浅薄的穴位。针刺时对准局部红疹点,用左手将红疹点周围肌肉捏起来,右手持三棱针横挑出血。围刺

适用于痈肿、痹症、瘟毒等症。围绕红肿处周围用三棱针点刺几针或几十针,然后用两手轻轻挤压或者用火罐吸拔,使恶血出尽,以消肿痛。密刺

适用于皮肤病,如顽癣等。刺时用梅花针扣打患处,使局部微微出血。

适宜病症

1、放血的部位:头痛取穴大椎和太阳。大椎用三棱针点刺3-5针,上罐,大约出血5-10毫升。太阳穴放血,点刺2-3针,上罐,出血大约2-5毫升。耳尖,点刺,挤出5-10滴血放血疗法液。这种放血适合头痛,眼病,感冒发烧。

2、小儿咽痛,可以放血少商和商阳。捏住指尖,快速点刺,挤出血液5滴左右。可以适用于发烧,咽痛。

3、腰病治疗放血取穴:委中,主要看血络,在血络上点刺,点刺后上罐,多者出血50毫升左右。腰阳关,点刺3-5下,上罐出血约10-20毫升。适合腰病和坐骨神经痛。

4、一些瘀症和寒症,痹者,萎症,血栓,青少年痤疮,银屑病,湿疹等这些疾病,要在多处放血,根据不同情况不同对待,一般放血后,看其效果,有的一次见效,就不用第二次或第三次,有的一次放血量很大,那么就要等10天或15天进行第二次,放血,如果出血量不大,那么就可以三天或一周放血一次,放血一定要看病人的好转情况而决定间隔放血的天数。

取穴:大椎,大抒(双侧),肺俞(双侧),心俞(双侧),肝俞(双侧),胃俞(双侧),肾俞(双侧)加耳尖部位,放血方法同上,如果有皮肤类疾病要加上曲泽和血海。

操作方法:分别在大椎和大抒(双侧),肺俞(双侧),心俞(双侧),肝俞(双侧),胃俞(双侧),肾俞(双侧)穴位上点刺3-5针,然后上罐,拔罐拔到没有鲜血流出为度,在这个拔罐期间,要多上几次罐,观察出血量。一般拔到三次的时候,就不会再有新鲜的血液流出来。在点刺的过程中,如果病人方便治疗,可以少选几个部位,分期分批的治疗,免得一次上针太多,病人承受不了,如果治疗不方便,就要尽量一次治疗,免得别人跑来跑去的,耽误时间。

禁忌症

1.患有血小板减少症、血友病等有出血倾向疾病的患者以及晕血者,血管瘤患者,一般禁止用本疗法。

2.贫血、低血压、孕期和过饥过饱、醉酒、过度疲劳者,不宜使用本疗法。

注意事项

1.首先给患者作好解释工作,消除不必要的顾虑。

2.放血针具必须严格消毒,防止感染。

3.针刺放血时应注意进针不宜过深,创口不宜过大,以免损伤其他组织。划割血管时,宜划破即可,切不可割断血管。

4. 一般放血量为5滴左右,宜1日或2日1次;放血量大者,1周放血不超过2次。1~3次为一疗程。如出血不易停止,要采取压迫止血。

5. 如本疗法仅为对症急救应用,待病情缓解后,要全面检查,再进行治疗。切不可滥用放血疗法。

针刺与艾灸相结合的一种方法。又称针柄灸。即在留针过程中,将艾绒搓团捻裹于针柄上点燃,通过针体将热力传入穴位。每次燃烧枣核大艾团1-3团。本法具有温通经脉、行气活血的作用。适用于寒盛湿重,经络壅滞之证,如关节痹痛,肌肤不仁等。

温针之名首见于《伤寒论》,但其方法不详。本法兴盛于明代,明·高武《针灸聚英》及杨继洲之《针灸大成》均有载述:“其法,针穴上,以香白芷作圆饼,套针上,以艾灸之,多以取效。……此法行于山野贫贱之人,经络受风寒者,或有效”。近代已不用药饼承艾,但在方法也有一定改进。其适应证已不局限于以风湿疾患,偏于寒性的一类疾病为主,如骨关节病、肌肤冷痛及腹胀、便溏等。而扩大到多种病证的治疗。

温针灸的主要刺激区为体穴、阿是穴。先取长度在 1.5寸以上的毫针,刺入穴位得气后,在留针过程中,于针柄上或裹以纯艾绒的艾团,或取约2 cm 长之艾条一段,套在针柄之上,无论艾团、艾条段,均应距皮肤2~3cm,再从其下端点燃施灸。在燃烧过程中,如患者觉灼烫难忍,可在该穴区置一硬纸片,以稍减火力。每次如用艾团可灸3~4壮,艾条段则只须1~2壮。近年,还采用帽状艾炷行温针灸。帽状艾炷的主要成分为艾叶炭,类似无烟灸条,但其长度为2cm,直径1cm,一端有小孔,点燃后可插于针柄上,燃烧时间为30min。因其外形象小帽,可戴于毫针上,故又称帽炷灸。帽炷温针灸,既无烟,不会污染空气;同时,它的作用时间又长,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温针灸法。

主治病证

风寒湿痹症、骨质增生、腰腿痛、冠心病、高脂血症、痛风、胃脘痛、腹痛、腹泻、关节痛等。

注意事项

1.温针灸要严防艾火脱落灼伤皮肤。可预先用硬纸剪成圆形纸片,并剪一至中心的小缺口,置于针下穴区上。

2.温针灸时,要嘱咐患者不要任意移动肢体,以防灼伤

围刺法,又称围剿刺法、围针法,是一种在病变部位周围进行包围式针刺以达到提高疗效目的的刺法。

围刺法的主要特点

围刺法的主要特有两个,一是多针,每一穴区或部位的针刺数,均超过4根,多则数十根,意在增强刺激量;二是围刺,即以病变部位(或穴区)为中心,进行一层或多层包围性针刺。所以,它既和周围仅刺4针的扬刺法不同,又和在一个点或面上集中或分散刺的丛刺法也不一样。

主要刺激区

1 阿是穴病灶区等。

2 体穴经穴、经外穴。

操作方法

1 针具 28-30号0.5-1.5寸毫针。

2 具体操作:临床上,常用的围刺法有以下三种。

(1)一般围刺法:此法最为多用。取28-30号0.5-1.5寸毫针,在病灶或穴区边缘皮区刺入,针尖可呈15-45度角斜向中心,每针距离宜依据症情相隔0.5-3厘米;进针深度,在0.3-1寸之间,以得气为佳。留针15-30分钟。在围刺的同时,亦可在病灶中心刺入1-3针,进针可略浅,留针时间相同。

(2)双重围刺法:多用于面积较大的局限性皮肤病或某些局部性疮疖症。先以28-30号1-1.5寸毫针按照上述方法在病灶边缘围刺一圈,然后,也可在留针5-10分钟后,再在外围与中心点之间以0.5-1寸毫针围刺一圈。余法同上。

(3)多穴围刺法:选择病灶区周围一圈穴,如眼病,选眼周围的穴位,鼻病选鼻周围的穴位等,每穴刺一针,针尖指向病灶区,形成一包围圈。留针时间同上。

围刺手法

围刺法,因刺入的针数较多,在进针时,可采用飞针手法或称流星针法。操作方法为:持针者用右手拇、食、中三指指腹握持针柄,进行时拇指内收,食、中指同时相应外展,此时针体便迅速转动,当针处于快速旋转病抵达穴位区时,通过腕、指力将旋转的针如流星瞬间弹刺入穴区,以减轻进针时的疼痛和缩短进针时间。入针后再行飞针催气,即先将针做小幅度的捻转,然后松手,拇、食指张开,一捻一放,反复多次。上述三种围刺法均可结合脉冲电刺激,一般取2-4对针与电针仪连接,用连续波或疏密波,强度以患者可忍耐为宜。围刺法每日或隔日1刺,亦为1周2次。5-10次为一疗程。

适应病症

带状疱疹、神经性皮炎、斑秃、偏头痛、急性结膜炎、乳腺增生病、股外侧皮神经炎、腱鞘囊肿、疖肿、淋巴结核、腮腺炎等。

儿科中医治疗精华汇总

儿科中医治疗精华汇总 医学教育网特别整理儿科中医治疗精华,希望对大家工作考试有所帮助。 观念:中医,以活人为本,五脏六腑平衡发展就可以健康;西医,以深入研究物质为本,认为病灶切除、细菌和病毒杀死,微量元素达标人就健康。 新生儿黄疸:中医,胎毒,根据黄疸情况,清除胎毒即好;西医,胆红素不正常,照蓝光,抑制胆红素。 新生儿肺炎:中医,如果没有液体吸入肺里,应考虑是胎毒,脾虚导致内湿,健脾清胎毒;西医,一律认为是细菌感染,住院7天以上,点滴抗生素和抗病毒药。 夜啼、多汗:中医,脾虚,健脾养血即好;西医,缺钙,补钙。(中医认为含有钙的很多东西有安神作用,所以西医补钙看上去有效,实际上并没有抓住本质,很多这种现象的小儿检测并不缺钙) 湿疹:中医,湿热或湿毒所致,健脾除湿,不但可去根,还能治好其他湿热问题,不再复发;西医,皮肤过敏,用激素类药膏,用时好,停了复发。 鹅口疮:中医,脾湿热导致,和前面一样健脾除湿;西医霉菌感染,用药水擦嘴。

腹泻:中医,小儿多脾虚,有各种腹泻可能,针对情况采用健脾除邪的方法,注重小儿脾胃健康;西医,除生理腹泻无法治疗外,其他腹泻诊断为肠炎,用抗生素、点滴、思密达(一种类似堵漏灵的止泻药,吃了就堵住)。 感冒发热:中医,感冒情况很多,辨证施治,小儿感冒治疗得当,一两剂药就好,而且以后越来越不爱感冒;西医,病毒、细菌、支原体引起,采用抗生素和抗病毒药物杀,使用退烧药退烧,病后必然导致咳嗽、体弱、喉咙肿痛、食欲不佳,重则哮喘、肺炎、脑膜炎、心肌炎。甚至每月感冒发烧不断,只要坚持西医治疗,没一个小孩能逃脱这样的情况。由于乱治疗感冒引起的白血病、耳聋、哮喘等疾病,都在家长考虑之外了。 扁桃体发炎:中医,认为扁桃体是元阴的第一道防线,伤津、心脾热导致红肿,用对证药物调理脾胃气血;西医,认为扁桃体可有可无,发炎是细菌感染,使用点滴抗生素,基本上会反复发作,切除扁桃体。支气管炎和肺炎:中医,咳嗽有很多原因,要根据五脏六腑情况辨证施治;西医,咳嗽轻就是支气管炎,咳嗽重就是肺炎,使用抗生素加抗病毒点滴,同时使用激素,防止哮喘。另外使用止咳药,麻痹中枢神经,让人体不再咳嗽。最近出现的非那根造成婴儿呼吸衰竭,就是因使用非那根导致人体不再咳嗽,痰壅于肺造成。 哮喘:中医,很多原因导致,从综合调理人体平衡入手治疗;西医,遗传或伤害,使用激素,直到不喘。

睢县中医院针灸科中医特色技术操作规范方案

针灸科开展的中医特色服务项目 一、针灸科开展的中医特色服务项目如下 1、毫针刺法技术操作规程 2、三棱针技术操作规程 3、敷药技术操作规程 4、熏洗疗法技术操作规程 5、艾炷灸技术操作规程 6、艾条灸技术操作规程 7、拔火罐技术操作规程 8、推拿技术操作规程 9、刮痧技术操作规程 10、耳穴埋籽技术操作规程 二、各中医特色服务项目操作规范 一、毫针刺法技术操作规程 【目的】 采用不同型号的金属毫针刺激人体一定的腧穴,以调和气血、疏通经络,从而达到扶正祛邪、防治疾病的目的。适用于头痛、腰痛、眩晕等各种急、慢性疾病。 【用物准备】 治疗盘,毫针盒(内备各种毫针)或一次性使用的毫针,0.5%碘伏,棉签,棉球,镊子,弯盘,必要时备毛毯和屏风等。 【操作方法】 1. 进针法

1.1 指切进针法:又称爪切进针法。一般用左手拇指或食指端切按在穴位旁边,右手持针,用拇、食、中三指挟持针柄近针根处紧靠左手指甲面将针刺入。 此法适宜于短针的进针。 1.2 夹持进针法:或称骈指进针法。即用左手拇、食二指捏消毒干棉球,夹 住针身下端,将针尖固定在所刺入腧穴皮肤表面位置,右手捻动针柄,将针刺入腧穴。此法适用于肌肉丰满部位及长针的进针。 1.3 舒张进针法:用左手拇、食二指将所刺腧穴部位的皮肤绷紧,右手持针,使针从左手拇、食二指的中间刺入。此法主要用于皮肤松弛或有皱褶部位的腧穴,如腹部的穴位。 1.4 提捏进针法:用左手拇、食二指将所刺腧穴部位的皮肤捏起,右手持针,从捏起的皮肤顶端将针刺入。此法主要用于皮肉浅薄部位的腧穴进针。如印堂穴。 2. 进针角度和深度 2.1 角度:是指进针时针身与皮肤表面构成的夹角。 2.1.1 直刺: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90度角左右手垂直刺入。此法适用于人 体大部分腧穴。 2.1.2 斜刺: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45度角左右手倾斜刺入。此法适用于肌 肉较浅薄处或内有重要脏器或不宜于直刺、深刺的腧穴。 2.1.3 平刺:即横刺,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15度角左右沿皮刺入。此法适用于皮薄肉少部位的腧穴,如头部。 2.2 深度:是指针身刺入皮肉的深度,一般根据患者体质、年龄、病情及针 刺部位而定。 2.2.1 体质:身体瘦弱,宜浅刺;肌肉丰满者,宜深刺。 2.2.2 年龄:小儿及年老体弱者,宜浅刺;中青年身强体壮者,宜深刺。 2.2.3 病情:阳证、新病宜浅刺;阴证、久病宜深刺。 2.2.4 部位:头面和胸背及皮薄肉少处的腧穴,宜浅刺;四肢、臀、腹及肌 肉丰满处的腧穴,宜深刺。 3. 行针基本手法 3.1 提插法:当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将针身提到浅层,再由浅层插到深层,以加大刺激量,使局部产生酸、麻、胀、重等感觉。

董景昌先生祖传针灸绝技(董氏奇穴)

董景昌先生祖传针灸绝技(董氏奇穴) 2016年4月22日—4月27日(22日全天报到)广州2016年4月09日—4月14日(09日全天报到)北京一、课题介绍“董氏奇穴针灸疗法”传承于台湾、盛行于海外,近年来风行于世界。“董氏奇穴”是董景昌先生祖传针灸绝技,嫡传弟子杨维杰先生将“董氏奇穴”发扬光大,在海外针灸界影响深远,业界盛誉“董氏奇穴独步世界专治大病”。近几年“董氏奇穴针灸疗法”盛传于大陆,它以穴法、针法、诊法、心法、疗法为独门之功,其疗效迅速、易懂、易学,对治疗重症、急症、痛症有极佳效果,引起了针灸界的广泛重视,成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继续教育和新技术推广项目。“董氏奇穴针灸疗法”与普通针灸不同之处在于:1、临床效果惊人,取穴灵活机动,虽有定穴并无定点,常就病变反应取穴。2、用针精要,一穴多病,临床从不超过六针,然每针之所至,立起沉疴,令人叹服。3、诊疗操作手法、思路、治疗模式清晰,不受时间及条件限制。4、经济、安全,见效快,学习掌握董氏奇穴疗法增强了医生诊疗水平和经济效益。为此中国针灸推拿协会及中推联合医学研究院在全国范围举办“董氏奇穴特色疗法临床应用研修班”,以满足广大医务工作者的学习要求。二、董氏奇穴“五特”概要(一)穴法特色:董氏奇穴分布在手指、手掌、前臂、上

臂、足趾、足背、小腿、大腿、双耳、头面以及前胸、后背等十二个部位,脉络清晰,有章可循。(二)针法特色:董氏针法别具一格,自成一家,与十四正经传统针法迥然不同。董氏针法内容有:倒马针法、动气针法、牵引针法、不定穴针法。倒马、动气、牵引针法、不定穴针法又体现了董氏针法的灵活性,乃董公高深绝学之一,此针法讲究治病无定穴,取穴无定处,注重疾病的外在感应,正所谓“睹其应,而知五脏之害”。最为精妙处,乃董氏刺血针法,其特点:1、刺血以远处施针为主,甚合'泻络远针'之古义。2、刺血部位遍及全身,划分许多特效刺血区,如心肺区、肝胆区、肾区等等。3、治疗范围广泛,特效速效,简单安全。(三)诊法特色:正确的诊断及对穴性的了解,是应用董氏奇穴的关键所在。董公诊病,首看掌诊,次看面诊。董氏掌诊秘诀乃董门弟子习用的独门诊法,此中真诀需经口授心传,方可了然于胸。董氏掌诊之诊断结果是一种病机辨证,按照人体肝、心、脾、肺、肾五大系统,依据掌诊分区的形色异常,将其辨证结果归类,然后据此选穴施治,此乃最为关键处。如患者掌上肺区出现气色反应,即可诊为肺虚,而灵骨、大白又有肺神经通过,故针此二穴必有显著效果。依法取穴,疗效奇特。(四)心法特色:1、全息通应:董氏奇穴针灸,属于多层次的全息针灸学,认为整体中任何一个独立部分,都影缩着整体的信息。诸多特效奇穴的创立,均与此原理有关。

儿科科中医诊疗方案

目录 小儿紫癜(过敏性紫癜)诊疗方案 (467) 肺炎喘嗽(肺炎)诊疗方案 (470) 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诊疗方案 (474) 小儿哮喘(支气管哮喘)诊疗方案 (477) 小儿泄泻(小儿腹泻病)诊疗方案 (482) 五迟、五软、五硬(脑性瘫痪)诊疗方案 (487) 小儿肌性斜颈诊疗方案 (496)

小儿紫癜(过敏性紫癜)诊疗方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新世纪教材《中医儿科学》(汪受传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2002年)。 主要症状:皮肤、粘膜出现瘀斑、瘀点,对称分布; 次要症状:常伴关节疼痛,腹痛,严重者可出血鼻衄、齿衄、呕血、便血、尿血等。 起病急骤,发病前常有感染等诱因。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诸福堂实用儿科学》第七版(亚美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年)。 (1)皮肤瘀点,多见下肢及臀部,呈对称分布、分批出现、大小不等、压之不褪色,可融合成片,反复发作; (2)常伴用胃肠道症状,如恶心、呕吐、腹痛,严重者可呕血、便血; (3)可有关节疼痛,多为一过性,不留关节畸形; (4)肾脏症状,如蛋白尿、血尿等。 (5)血小板计数无明显下降。 单纯皮肤紫癜者,称为皮肤型;皮肤紫癜伴有消化道症状者称为腹型、伴有关节症状者为关节型、伴有血尿和/或蛋白尿者为肾型、伴有皮肤紫癜以外两种以上表现者为混合型。 (二)证候诊断 1.风热伤络证:起病较急,皮肤紫斑色较鲜红,呈腰部以下对称性分布,略高出皮肤,或有痒感。伴有发热,腹痛,关节酸痛等症。舌尖红,苔薄黄,脉浮数。 2.血热妄行证:起病较急,皮肤出现瘀点瘀斑,色泽鲜红或紫红,或伴鼻衄、齿衄、便血、尿血,同时见心烦、口渴、便秘,或有发热,或伴腹痛,或伴关节疼痛,舌红,脉数有力。 3.阴虚火旺证:皮肤有青紫点或斑块,时发时止。手足烦热,颧红咽干,或午后潮红,盗汗,伴有鼻衄、齿衄。舌红、少苔,脉细数 4.气不摄血证:病程较长,皮肤紫斑反复发作,色淡。面色晄白,神倦乏力,头晕目眩,心悸少寐。舌淡,苔薄白,脉细弱。

中医各特色疗法

中医各特色疗法 传统中医特色治疗是以中医外治法为主,采用古老疗法的毫针体针疗法、艾灸、拔罐、火针、药物敷贴、推拿按摩、手法正骨,也包含了现代发展的头针、耳针、水针、穴位埋线、皮内针、小针刀疗法以及各种高、中、低頻理疗仪器、骨科牵引床等医疗技术和设备。对临床常见病和疑难病症采用特色医疗为主、辅以其它方法,具有疗效迅速、价格合理、安全可靠等优点。 中医正骨特色:中医正骨是祖国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我国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距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早在周代,医疗分工上已有专人掌管骨科疾病的治疗。《周礼》中记载的“折疡”概括了击、堕、跌、仆所致的骨断筋伤等疾病的治疗。中医正骨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形成了一套独特的理论体系和完整的治疗原则及方法,积累了非常丰富的经验。目前正规的正骨术只在全国不到十家医院中传承着。不论从继承中华传统医术,还是减轻老百姓就医负担角度来看,重塑骨伤治疗原则——先用中医正骨,其次考虑手术治疗很有必要。 正骨术中的“小夹板固定”属于中国首创,其后才被不少国家效仿。中医正骨术称得上我国传统医学对世界医学的伟大贡献,国家政策也要扶持正骨疗法,保护传统医学技术。 中医正骨术能治疗绝大部分的骨折、脱臼、关节疾病。而且,不开刀、没有痛苦的治疗方法,能杜绝感染的可能性,大大缩短患者的康复时间。只有对于流血等开放性创伤骨折和关节囊内骨折这两类疾病,西医才具有优势,因为西医能迅速止血,解决骨关节大、夹板难固定等正骨术的不足之处。 除了开放性骨折(单纯皮肤刺破骨折)、多段骨折、有移位的股骨颈骨折以及一些难以整复固定的关节内骨折、儿童肱骨外踝及肱骨内上踝翻转移位等骨伤手法不能整复的骨伤疾病外,其余的骨伤疾病都应优先考虑非手术治疗。中医正骨以手法复位、中药外敷、小夹板固定、病人自觉练功为主的骨折治疗方法,具有骨折愈合快、疗程短、功能好、痛苦少、并发症少的治疗效果,收费低廉,符合老百姓的医疗需求。因此,治疗骨科疾病时,医生应该把握住一条准则——保守的正骨治疗先行,其次再考虑手术治疗,杜绝违背医疗规则的行为。 中药外敷特色: 根据中医辨证施治的原理,选择适当的中药研为细末,用酒、米醋、清水、鸡蛋青、蜂蜜等介质调匀,外敷局部或穴位上,通过药物的局部渗透等治疗作用和对经络穴位的刺激作用,用来预防和治疗疾病的

2019年上海针灸特色疗法与针麻技术前沿——中医针灸理

2019年上海针灸特色疗法与针麻技术前沿——中医针灸理 主题:针灸特色疗法与针麻技术前沿——中医针灸理论传承与创新 【一】征文要求 请各位学员提交本人撰写的与主题相关、且未在公开期刊上发表的学术稿件1篇〔临床论著、实验研究、学术探讨、综述等均可〕,将用于论文汇编集制作及培训期间的学员论文交流。具体征文要求如下: 1. 论文应具有科学性和有用性、论点明确、资料可靠、文字精炼、层次清晰、数据准确,统计学处理正确,严禁抄袭。 2. 篇幅3000-4000字。文稿采纳A4版面word文档;中文标题为三号黑体,如有副标题,另起一行,字体为四号宋体;正文为小四号宋体;英文字体为Times New Roman,标题字号为三号,字母全部大写;如有副标题,另起一行,首字母大写,正文为小四号字体。 3. 撰稿格式要求详见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撰稿相关要求。〔网址链接 【二】壁报要求 请有兴趣的学员提交与本次主题相关的学术壁报电子版1幅,组委会将择优入选,用于培训期间的学员交流及壁报展示。 1. 壁报尺寸:宽度86cm×高度160cm,竖版,模板白色区域,字体及颜色自定。 2. 格式:JPG和矢量图。依照模版尺寸,矢量图图片宽/高比例大致为1:2,像素要求3000×6000以上,文件大小10M以上,分辨率100dpi及以上。 3. 建议内容包括:项目简介〔研究目标和背景〕、技术路线实现过程、所遇问题、所获得结论或所取得成果、要紧参考文献、致谢。 【三】截稿日期: 请于2019年7月8日前〔以报名材料寄出日为准〕将纸质版论文请连同报名材料一起 上海中医药大学研究生院、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 研究生暑期学校组委会 2019年6月20日

康复科开展中医特色疗法具体实施方案

康复科开展中医特色疗法具体实施方案为了发挥中医药优势,传承中医技术操作,发挥中医特色,改进工作模式,改善服务品质,优化服务流程,全面提升医疗护理质量,扎实推进中医特色疗法实施,康复科制订实施方案如下: 一、成立中医特色疗法实施工作小组: 组长:房洪波 副组长:焦金保、刘景荣、 成员:高瑞婷、王宏辉、王淑萍、王素香、毛仲歧、张东优、崔亭兰、范晓贝 职责:制定考核标准,定期考核、督导,评选。 二、实施中医特色疗法工作目标: 在临床工作中,进一步突出中医药的优势和特色,发挥中医特色疗法实施优势,改善临床疗效,提高护理质量,保障医疗安全,努力为人民群众提供安全、优质、满意的服务。 三:实施计划 (一)、加强中医理论和技能的培训,开展中医特色疗法实施。 开展组织科室讲座、进行晨间学习提问等方式,强化中医中医特色疗法实施的培训。并对学过的知识每月进行考核。鼓励医护人员积极参加自学考试和各种形式函授学习,提高个人文化素质修养。 每月进行中医特色疗法实施操作学习和考核两项,并通过参加中医传统疗法技术观摩和技术比赛等形式,积极开展中药灌肠、拔火罐、针灸、艾灸、推拿、穴位按摩、耳穴压豆、贴敷等传统技术疗法。 针对科室收治范围,制定了中医辨证施治、施护病种。根据病种制定辨证诊疗及护理常规,并逐年进行评价、改进和完善。将辨证施治的理论和方法应用到了病人的生活起居、饮食、情志、康复护理之中。将治未病的预防观贯穿于患者健康教育全过程,指导病人“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的概念。重视情志对手术疾病的影响,食疗和药膳对预防疾病和康复的作用以及能使病人正确认识自身的疾病,理解治疗护理的措施和方法,自觉地在精神护理、生活起居、饮食均衡、

张仲景的针灸特色

张仲景的针灸特色 作者:王家骜 关键词:张仲景《伤寒杂病论》针灸特色 张仲景不仅是一位擅长外感杂病的内科医生,还是位具有相当造指的针灸专家,整部《伤寒杂病论》涉及到针灸的条文共有69条。张仲景针灸法直接继承了《内经》的思想方法,并开创了后代针灸学的广阔道路。他的针灸法和他的整部著作一样,实用性强,言简意赅,内容丰富。张仲景的针灸特色,主要表现在下列四个方面。 重视预防,截断病情 针灸的作用之一是预防保健。《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开宗明义指出:“上工治未病”。所谓治未病,有未病先防和已病防变两层意思。经络是气血运行的通道,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抗御外邪,保卫机体,在正虚邪盛的情况下,经络又是传注病邪的途径。《素问·五藏生成篇》云:“人有大谷十二分,小溪三百五十四名……此皆卫气之所留止,邪气之所客也,针石缘而去之。”“大谷”即经脉,“小溪”即经穴,卫气健旺而运行于经络、穴道,发挥卫外的生理功能。若是卫外功能失调,则邪气乘虚而入,首先客于经络,针刺即

可疏通经络,使卫外功能正常,以预防疾病、抗御外邪。正因为经络在生理和病理上有如此的重要性,所以张仲景对经络的作用颇为重视,认为:如果人能养生防病,邪气就不得侵犯经络,如果一时不慎,外邪侵犯了经络,应及时治疗,以冀邪气不得入里。“若人能养慎,不令邪风干忤经络,适中经络,未流传脏腑,即医治之”,比如说:“四肢才觉重滞,即导引、吐纳、针灸、膏摩之,勿令九窍闭塞。”所谓“四肢才觉重滞”,就是外邪已侵入人体经络,经络之气阻滞不通,这时如及时使用以上诸法,以疏通经络之气血,祛邪外出,疾病便不得深入了。 《伤寒杂病论》中,针灸还用于防止疾病的转化,即利用针灸截断疾病的发展方向,使病情停止传变,而趋向痊愈,如“太阳病……若欲作再经者,针足阳明,使经不传则愈。”对于经久不愈,有可能传向阳明经的太阳病证,使用针刺调动阳明经的经气,阻断其传,就可以防止变化发生了。 三阳宜针,三阴宜灸 整部《伤寒杂病论》,应用针刺的绝大多数为“三阳经疾病”,应用灸法的(包括烧针、熏、熨等)绝大多数为“三阴经疾病”。我们知道,针法和灸法虽然各有其补泻手法的不同,

中医儿科非药物特色疗法(精)

中医儿科非药物特色疗法 一、拇中指十穴推拿治疗婴幼儿急性湿疹 婴幼儿湿疹是临床常见且发病率较高的皮肤病,有剧烈瘙痒,慢性病程,反复发作,难以治愈等特点,目前虽然中西医方法较多, 短期疗效较好, 但往往疗效不巩固, 易反复发作或加重, 很难从根本上治疗, 西医治疗一般采用抗组织胺类药物和含有皮质类固醇激素药物外涂, 由于小儿皮肤较嫩, 体表面积相对较大, 药物经皮吸收量较成人多, 全身长时间应用经吸收可产生柯兴氏综合征,免疫抑制,皮肤干燥及刺痛感等副作用,而该病的中成药味苦,口感不佳,婴儿拒服,喂药非常困难,使家长为难。近年来由于药费不断上升, 毒副作用的增加, 人们越来越推崇和喜爱传统的推拿疗法,其治疗原理是以中医的脏腑经络学说为基础,运用四诊八纲辨证施治,并以经络的传导理论为依据,以医者的手为工具,在小儿体表穴位或一定部位施行特定的补泻手法,通过经络传导与脏腑相关性原理刺激体表穴位及特点部位, 激发经络传导感性增强, 以利于疏通经络, 调和营卫气血及脏腑功能,致使郁于肌肤湿毒之邪得以去除,从而达到平衡阴阳,调和脏腑,邪去正安康复之目的。 拇中指十穴推拿法治疗婴幼儿湿诊,不但有明显的近期疗效,也有良好的远期疗效,其特点疗效明显,复发率低,安全无毒副作用,无需复杂的设备,不受时间的限制,便于操作,既减 少患儿服药的痛苦, 易取得患儿配合治疗, 推拿手法治疗湿疹的同时,使皮疹得到改善,其脾、胃、肠都得以保健,免疫力增强了。 二、推拿治疗小儿泄泻,即西医的“小儿腹泻” 。 小儿“脾常不足”常常因饮食稍不注意而产生如积滞、泄泻等疾病。推拿在治疗小儿脾系疾病方面具有悠久的传统, 通过调整经络运行,从而达到运脾化滞,分清止泻的效果,常用方法如补脾法、推大肠、清小肠、摩腹、揉脐、揉龟尾、推上七节、捏脊、揉足三里等治疗。 三、刺四缝或推拿治小儿厌食、积滞、疳证。

中医特色治疗室

中医特色治疗室简介 中医特色治疗室是针灸科下设的治疗室,采用中医特色治疗,通过各种非药物疗法对项痹、腰痛、面瘫、尫痹病等进行治疗,中医特色治疗室开设以来,合计每年治疗针灸科各类疾病患者近10000余人次,治愈及稳定病情患者占总治疗人数90%以上。 现将我科已开展以下几类中医特色治疗室: 一、足浴治疗室:运用中医足浴的传统方法,通过水的温热作用、机械作用、化学作用及借助药物蒸汽和药液薰洗的治疗作用,起到疏通奉理,散风降温,透达筋骨,理气和血,从而达到增强心脑血管机能、改善睡眠、消除疲劳、消除亚健康状态、增强人体抵抗力等一系列保健功效。足浴保健疗法又分为普通热水足浴疗法和足药浴疗法。普通热水足浴疗法是指通过水的温热和机械作用,刺激足部各穴位,促进气血运行、畅通经络、改善新陈代谢,进而起到防病及自我保健的效果。足药浴疗法是指选择适当的药物、水煎后兑入温水,然后进行足药浴,让药液离子在水的温热作用和机械作用下通过粘膜吸收和皮肤渗透进入到人体血液循环进而输布到人体的全身脏腑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 该特色治疗室有足浴木桶10个,一次可接受治疗人数10人,足浴疗法的适应症:疲劳、健忘、腰酸腿痛、记忆力减退、手足冰凉、高血压、失眠、足跟痛、遗尿等。 治疗一般10次为一个疗程。收费:30元/次。 二、中药熏蒸室:中药熏蒸集中了中医药疗、热疗、汽疗、中药离子渗透治疗疗法等多种功能,融热度、湿度、药物浓度于一体,因病施治,药物对症,可有效治疗多种皮肤疾病。通过可调式中药熏蒸治疗方法,采用电脑控制的中医理疗,直接对中药进行蒸煮,免去了传统的那种需要先将中药煎煮成液体繁复过程,通过由源源不断的热药蒸汽以对流和传导的方式直接作用于人体,扩张局部和全身的血管,促进体表组织的血液循环,改善皮肤的吸收作用,促进汗腺的大量分泌,加速皮肤的新陈代谢;同时由熏蒸药物中逸出的中药粒子(为分子或离子)作用于体表直接产生杀虫、杀菌、消炎、止痒、治痛等作用,或

脾胃科中医特色优势重点专科建设方案样本

脾胃科中医特色优势重点专科建设方案 脾胃科是我院的一个重点科室, 为把我科建设成一个技术精湛、服务优良、设备完善、管理规范, 具有相当规模的中医特色优势重点专科, 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依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相关规定及指南, 发挥中医药优势, 突出中医专科特色, 充分认识中医特色优势重点专科建设在中医药事业发展中的战略地位, 以提高脾胃专科学术水平和防治疾病能力为核心, 加强基础设施条件建设, 提高科学管理水平, 优化临床诊疗方案, 强化专科规范建设, 加强学科带头人和专科骨干培养, 促进中医医院内涵建设和中医学术创新, 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更好地发挥中医药在医疗保健中的作用, 为人民群众健康和经济建设服务。 二、基本情况 綦江区中医院脾胃科成立于 , 现有医护人员20名, 医生7名, 护士13名。其中副主任医师1名, 主治医师2名, 住院医师4人; 副主任护师1名, 护师3名, 护士9名。编制床位25张, 实际开放床位29张。年门诊人次, 出院人次。开展的主要项目有: 中西医结合治疗消化系统疾病、肝病及风湿性疾病、胃肠息肉切除经内镜高频电刀及氩气刀治疗、小肠疾病诊断、食管支架置入、经胃镜胃肠营养管置入、经内镜镜下止血( 注射药物或止血夹) 、食管静脉曲张套扎治疗。

三、总体目标 经过开展中医特色优势重点专科建设, 努力形成医疗、科研、教学、管理密切切合并互进的学科建设良性运行机制。使我科成为基本设施和医疗设备先进, 医疗技术领先、中医特色突出、治疗方法独特、专科优势明显、创新能力较强, 适应医疗市场竞争, 并经过和相关科室合作, 带动全院医疗卫生技术水平的整体提高。 四、实施方案 1、成立以科主任为组长的专科建设领导小组。 组长: 陈思芸( 副主任中医师) 副组长: 蔡明建( 主治中医师) 张绍勇( 主治中医师) 、李传群( 副主任护师) 成员: 王勇( 住院医师) 、刘剑芳( 住院医师) 、张艳妮( 住院医师) 、李娟( 护师) 2、实施办法: 1、基础设施建设 1) 依托医院现有的基础设施及场所, 进一步加强科室医疗环境建设, 改进就医环境, 突出中医氛围, 为患者提供舒适、安全、温馨的住院条件。 2) 经过与医院积极协商沟通, 逐步开设脾胃科专病门诊及肝病门诊, 并设置内镜室。 3) 经过积极申报论证, 改进及更新科室现有设备。积极与相关功能检查室及康复科、针灸科沟通合作, 运用其针灸设备、理

中医特色疗法在儿科的临床应用

中医特色疗法在儿科的临床应用 中医儿科学有其显著的学科特色,其临床优势病种涵盖了大多数儿科常见疾病,尤其是急性病毒感染性疾病和脾系疾病,中医儿科不仅在许多儿科慢性病中具有整体调节、扶正祛邪的特色,而且在急性疾病,特别是感染性疾病治疗中有很大优势。中医儿科优势病种及特色疗法的临床应用,满足了现代社会对于儿童预防保健的需求,适应了现代临床疾病谱的变化,顺应了现代人对于医疗安全性的重视,减少了抗生素、激素等化学药物的滥用,在儿科疾病的防治过程中发挥了越来越大的作用。我们从以下几方面探讨中医特色疗法治疗儿科常见疾病,以期推动中医院儿科的中医特色建设。 1、肺系疾病 肺系疾病主要指现代医学急性病毒感染性疾病。小儿呼吸道疾病里,最常见的就是病毒感染,临床研究资料证实,中医药治疗多种病毒感染性疾病较西药治疗更加有效、安全。孩子发烧到普通医院去看,到医院的孩子10个有8个都要输液,仿佛这是西医唯一的最快最好的办法.每次输液后没胃口吃饭,汗多,过几天虽好些,但不久就会反复。而中医的方法是根据不同的病证采用适合的治疗方法,比如有风寒风热食积等的不同症候,对证治疗,更有针对性。

2、脾系疾病 脾系疾病是儿科临床发病率仅次于肺系疾病的常见疾病。脾系疾病包括消化道疾病和营养性疾病。中医药治疗消化道疾病如泄泻、积滞、厌食、功能性腹痛等,在调整消化道功能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优势。因矿物元素、维生素等营养物质缺乏所致疾病,如锌缺乏症、营养性缺铁性贫血、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疳证等,不仅不少中药中含有一定量的矿物元素和维生素等营养成分,增加了摄入量,更重要的是中药的调脾助运等作用,促进了机体对各种营养物质的吸收和利用,降低了不良反应。一批行之有效的中医临床诊疗操作技术在不断扩大应用,常用的方法如补脾土,推大肠,清小肠,摩腹,揉脐,揉龟尾,推上七节,捏脊,揉足三里等治本之法;然后根据证型不同选用不同的治标之方,如偏寒湿则可揉外劳宫;偏湿热加推上三关,退下六腑;偏食积加清脾胃,拿肚角。当然脾系疾病还可应用的特色有效疗法远不止推拿,如刺四缝应用于小儿厌食、积滞和疳证;温中化湿类中药敷脐对于寒湿和脾虚泄泻疗效卓著。这些简便有效诊疗技术的临床推广,扩大了中医特色疗法在中国城市社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普遍应用。 3、小儿哮喘 小儿哮喘,祖国医学认为喘有宿根,痰为致病关键。而本病又和小儿生理特点关系密切,小儿脾常不足,“脾为生痰之源”;

中医八大特色疗法

中医八大特色疗法中医针刺针灸 针灸作为我国古老的保健疗法,因其显著 的疗效,已经在世界各地广为人们所接受。它 是根据中医理论,采用毫针对人体的俞穴进行 直接的刺激,对增强身体机能、疏通经络、调 和阴阳、扶正祛邪、防病治病具有相当不错的 医疗保健作用。 中医火罐火罐 火罐疗法是传统中医疗法,借助热力排除罐 内空气吸着于皮肤,造成淤血现象的治病方法。 这种疗法可以逐寒祛湿、疏通经络、祛除淤滞、 行气活血、消肿止痛、拔毒泻热、具有调整人体 的阴阳平衡、解除疲劳、增强体质的功能,从而 达到扶正祛邪、治愈疾病的目的。 保健推拿推拿 推拿是一种中医自然疗法、物理 疗法。医者运用自己的双手作用于病 患的体表、受伤的部位、不适的所在、 特定的俞穴、疼痛的地方,具体运用 推、拿、按、摩、揉、捏、点、拍等 形式多样的手法,以期达到疏通经 络、推行气血、扶伤止痛、祛邪扶正、调和阴阳的目的。

精油刮痧刮痧 精油刮痧借助神经末梢的传导以加强人 体的防御机能,使血液回流加快,循环增强, 加快新陈代谢。有宣通气血、发汗解表、舒筋 活络、调理脾胃等功能,而五脏之俞穴皆分布 于背部,刮治后可使脏腑秽浊之气通达于外, 促使周身气血流畅、逐邪外出。 芳香疗法芳香 芳香疗法利用纯天然植物精油的芳 香气味和中药本身所具有的治愈能力, 以特殊的按摩方法,经由嗅觉器官和皮 肤的吸收,到达神经系统和血液循环。 运用植物的治疗进行养生、美容、疗理 身体和稳定情绪,使人的身、心、灵三 者达到平衡和统一。 中药熏蒸熏蒸 熏蒸疗法以中医药基本理论为指导,选苗族 民间中草药,用煮沸后产生的气雾进行熏蒸, 借药力热力直接作用于熏蒸部位,达到扩张局 部血管、促进血液循环、温通血脉、祛毒杀菌、 清洁伤口、消肿止痛,最后达到治病、防病、 保健、美容的目的。

脾胃科中医特色优势重点专科建设方案

脾胃科中医特色优势重点专科建设方案脾胃科是我院的一个重点科室,为把我科建设成一个技术精湛、服务优良、设备完善、管理规范,具有相当规模的中医特色优势重点专科,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依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相关规定及指南,发挥中医药优势,突出中医专科特色,充分认识中医特色优势重点专科建设在中医药事业发展中的战略地位,以提高脾胃专科学术水平和防治疾病能力为核心,加强基础设施条件建设,提高科学管理水平,优化临床诊疗方案,强化专科规范建设,加强学科带头人和专科骨干培养,促进中医医院内涵建设和中医学术创新,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更好地发挥中医药在医疗保健中的作用,为人民群众健康和经济建设服务。 二、基本情况 綦江区中医院脾胃科成立于2002年,现有医护人员20名,医生7名,护士13名。其中副主任医师1名,主治医师2名,住院医师4人;副主任护师1名,护师3名,护士9名。编制床位25张,实际开放床位29张。年门诊人次,出院人次。开展的主要项目有:中西医结合治疗消化系统疾病、肝病及风湿性疾病、胃肠息肉切除经内镜高频电刀及氩气刀治疗、小肠疾病诊断、食

管支架置入、经胃镜胃肠营养管置入、经内镜镜下止血(注射药物或止血夹)、食管静脉曲张套扎治疗。 三、总体目标 通过开展中医特色优势重点专科建设,努力形成医疗、科研、教学、管理密切切合并互进的学科建设良性运行机制。使我科成为基本设施和医疗设备先进,医疗技术领先、中医特色突出、治疗方法独特、专科优势明显、创新能力较强,适应医疗市场竞争,并通过和相关科室合作,带动全院医疗卫生技术水平的整体提高。 四、实施方案 1、成立以科主任为组长的专科建设领导小组。 组长:陈思芸(副主任中医师) 副组长:蔡明建(主治中医师)张绍勇(主治中医师)、李传群(副主任护师) 成员:王勇(住院医师)、刘剑芳(住院医师)、张艳妮(住院医师)、李娟(护师) 2、实施办法: 1、基础设施建设 1)依托医院现有的基础设施及场所,进一步加强科室医疗环境建设,改善就医环境,突出中医氛围,为患者提供舒适、安

中医儿科界名医验方

名老中医学术经验整理及继承 中医儿科界的名医验方 【名方】乳蛾解毒汤 【组成】金银花15克,大青叶15克,板蓝根15克,锦灯笼6克,桔梗6克,甘草6克,牛蒡子6克,玄参6克,丹皮6克,赤芍10克,马勃5克,青蒿15克,薄荷6克,公英10克,黄芩6克。 【功能】解毒退热,散瘀消肿。 【主治】小儿扁桃体炎。 【用法】用水泡半小时,头煎煮沸8分钟,二煎煮沸20分钟。频服,日1剂。 【方解】 重用金银花、公英、黄芩、大青叶、板蓝根、锦灯笼、牛蒡子、生甘草解毒退热,消肿利咽;辅以赤芍、丹皮、马勃凉血活血,化瘀散结;青蒿、薄荷芳香清透,疏风退热;佐用玄参滋阴降火,以防毒热伤阴,桔梗宣肺利咽,载药上锊∷?V钜┫辔椋?苟窘馊韧耍?錾⒅紫??沧嗥湫АH舳救炔怀??蛉仁⑷飧??探岢膳А9时痉焦笤谠缬茫?蠹燎褰猓?救饶顺 />

临床应用:高热者酌加生石膏、羚羊角粉。化脓者可选加僵蚕、蝉衣、全蝎。热退纳呆,选加炒三仙、鸡内金、藿香。药后大便稀,超过日三次者,可减牛蒡子,酌加沙参、芦根。 对乳蛾解毒汤进行剂型改革而研制的乳蛾解毒合剂,按照科研设计方案进行了130例临床试验,其中对照组30例。结果试验组治愈率69%,总有效率93%;对照组(银黄口服液)治愈率20%,总有效率86.67%。经统计学处理,两组之间有非常显著的差异,乳蛾解毒合剂试验组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且未见明显副作用。药效学研究表明,乳蛾解毒合剂有明显的退热、消炎、镇痛作用,还有一定的抗病毒抑菌作用。毒理学研究表明,未见明显毒性作用。 【名医简介】 马新云,生于1919年,山东济南人。现任河北中医学院儿科教授,兼任河北省中医学会副理事长,《河北中医》杂志副主编,中华全国中医学会儿科分会副主任,河北省政协副主席,中国农工□□□党中央委员会常委,农工□□□党河北省委主任委员。 马氏生于中医儿科世家,尽承家传,后又于天津名医陈泽东、郭嘉之门下受教,1940年悬壶应诊,迄今50余载。马氏临床经验极为丰富,擅长治疗儿科疑难杂证,对心肌炎、肾炎、肝炎、哮喘、厌食等病有丰富经验,临证注重保护小儿脾胃,认为脾胃

中医医院各科室应开展中医特色服务项目要求

中医医院各科室应开展中医特色服务项目要求 一、妇科:至少应开展10项中医特色服务项目,如中药外敷、灌肠、熏洗、针灸、推拿、局部用药、耳穴、刮痧、穴位贴敷、拔罐、中药超声导入、音疗、熏蒸、穴位注射、砭石、钩活术、平衡针、火针、腹针、热敏灸、雷火灸等。 二、儿科:至少应开展9项中医特色服务项目,如雾化吸入、针灸、推拿、刮痧、拔罐、穴位贴敷、耳压、熏洗、外敷、中药灌肠、平衡针、浅针、热敏灸、雷火灸等。 三、皮肤科:至少应开展8项中医特色服务项目,如湿敷、清创、药膜、穴位贴敷、面膜、拔罐、针灸、熏洗、钩活术、蜂疗、火针、热敏灸、雷火灸、穴位埋线、放血、薰药、鲜药外治、临方调配等。 四、眼科:至少应开展15项中医特色服务项目,如点眼法、滴眼法、涂眼法、浸眼法、洗眼法、熏眼法、敷眼法、钩割法、熨烙法、眼部注射法、针灸、耳压、离子导入、穴位贴敷、局部按摩、雷火灸等。 五、耳鼻咽喉科:至少应开展17项中医特色服务项目,如清创、吹药、中药滴剂、中药灌洗、中药含漱、中药离子导入、中药外敷、中药雾化吸入、针灸、放血、穴位注射、穴位贴敷、耳压、烙治、割治、啄治、按摩导引、钩活术、平衡针、穴位埋线、浅针、火针、蜂疗、雷火灸等。 六、肿瘤科:至少应开展6项中医特色服务项目,如中药内服、外治、注射,针灸,穴位埋线,康复养生等。 七、骨伤科:至少应开展6项中医特色服务项目,如中医手法整复骨折及外固定、牵引、手法、中药、功能康复、针刀、铍针、带刃针、钩活术、松解疏通术、理疗等。 八、肛肠科:至少应开展10项中医特色服务项目,如针灸、中药熏洗、敷药、塞药、中药灌肠、结扎、枯痔、药物注射、切开、挂线、挑治、穴位注射和钩活术、热敏灸、火针、穴位埋线等。 九、针灸科:至少应开展9项中医特色服务项目,如针法(包括毫针、三棱针、皮肤针等),灸法,耳针、头皮针、腕踝针、拔火罐法(包括留罐、闪罐、走罐等),及电针、腧穴药物贴敷、腧穴药物注射、平衡针、腹针、芒针、火针、浅针、皮内针、金针、铍针、针刀、微针疗法、热敏灸、雷火灸、穴位埋线、蜂疗、割治等。 十、推拿科:至少应开展7项中医特色服务项目,如推拿手法、膏摩、中药、穴位敷贴、湿热敷、理疗、练功、中药熏洗、拔罐、针灸、刮痧、穴位注射、浮针、浅针、穴位埋线、铍针、滞针、锋钩针、针刀等。 十一、急诊科:至少应开展5项中医特色服务项目,如针灸、擦浴、刮痧、拔罐、头针、平衡针等。 十二、肺病科:至少应8项中医特色服务项目,如中药外敷、针刺、灸疗、拔罐、熏蒸、

肥城市中医医院针灸科中医药特色疗法简介

附件3 肥城市中医医院针灸科中医药特色疗法简介 一、督灸 督灸, 是指根据患者体质,于“督脉”上铺以针灸科自制的“温补脾肾”等药粉,覆盖姜末、蒜泥,再于其上铺艾绒,用于治疗疾病的一种特殊艾灸法。督灸的治病作用是多方面的,涵括经络、腧穴、药物、艾灸、发泡等多种因素的综合优势,直对病所进行全身调整。发挥益肾通督、温阳散寒、壮骨透肌、破瘀散结、通痹止痛的功效。主要用于体质虚弱的慢性病,肢体疼痛麻木,强直性脊柱炎,类风湿性关节炎等免疫性疾病,也可用于疾病的预防和保健。 二、脐疗 脐疗,是指根据患者体质,于“神阙”穴上和面作碗,并于碗中加于针灸科自制的“温补脾肾”等药粉,再于其上铺艾绒,用于治疗疾病的一种特殊艾灸法。有激发经络之气,疏通气血,调理脏腑,抗衰老的功效。主要用于宫寒不孕,月经不调,脾胃虚弱,腹泻,便秘,溃疡性结肠炎,小便不利,失眠多梦,前列腺增生,痛经等生殖及消化系统疾病,也可用于身体调理养生保健。能改善气血,提高免疫力。

三、火针 火针,是用特制的钨锰合金针,经烧制温热后采用一定的手法根据患者体质刺激输穴或患处,以增加人体阳气,驱寒除湿,激发经气,调节脏腑功能,使经络通、气血行,达到消肿散结,活血排毒的效果。可治疗反复发作的下肢静脉曲张,腱鞘囊肿等,尤其对带状疱疹初期疼痛有特效。 四、醒脑开窍针法 醒脑开窍针法,是采用“鬼手神针”石学敏院士提出的中风病的基本病机为瘀血、肝风、痰浊等病理因素蒙蔽脑窍致“窍闭神匿,神不导气”而提出的治疗法则和针刺方法。在选穴上以阴经和督脉穴为主,以特定的针刺手法通过针刺复苏人体脑窍及其连属的组织的受抑、受损、受挫的功能,开发恢复其具有主宰传导、联络和支配作用,用醒神、调神的方法来恢复脏腑和肢体的功能。适用于中风病如脑梗塞、脑出血及其相关各种急症、神志、精神疾患、各种脑病等疾病。 五、小针刀疗法 小针刀疗法,是运用精密的带刃小针,以现代骨骼肌肉最新研究进展为理论指导,采用纵疏横剥等精细的手法,达到痛苦小、见效快、花钱少、变不治为可治、变复杂为简单、变难治为速愈等效果,主要适应症为各种因软组织病变引起

脾胃肾病科中医特色护理

南京市中医院 脾胃科肾病科中医传统疗法目录 .耳穴埋籽干预腰痛、水肿、泄泻、胃痛、呃逆等。 .艾条灸干预胃痛、尿路刺激征、头痛等。 .穴位贴敷干预胃脘痛、腹泻、高血压等。 .中药熏蒸扶正祛邪,排毒泄浊,消肿等。 .中药浴足促进血液循环,促进睡眠等。 .中药保留灌肠干预慢性结肠炎,慢性痢疾、高热排除毒素等。.中药外敷活血通络,收敛止痛等。 .中药涂擦(中药口腔护理)保持口腔的清洁,预防口腔感染。

南京市中医院 肾病、脾胃病科中医传统疗法操作规程特色疗法耳穴埋籽干预腰痛、水肿、泄泻、胃痛、呃逆等。 辨证选穴1.腰痛:腰骶、坐骨神经、臀、神门、皮质下、耳尖 2.水肿:肺、脾、肾、膀胱、三焦 3.泄泻:大肠、小肠、腹、胃、脾、神门 4.胃痛:胃、十二指肠、脾、肝、神门、交感 5.呃逆:耳中、膈、胃、神门、相应病变脏腑(肺、脾、肝、肾) 禁忌症1.耳廓皮肤有炎症或冻伤者不宜采用。 2.妇女怀孕期间慎用,有习惯性流产史者则禁用。 操作方法①耳穴探查,找出阳性反应点,并结合病情,确定主穴辅穴位。 ②以酒精棉球轻擦消毒。 ③左手手指托持耳廓,右手用镊子夹取粘有王不留行籽的胶布,对准穴位紧贴压其上, 并轻轻揉按~分钟。使耳廓有发热、得气感。双侧耳穴轮流使用。 注意事项.如胶布过敏者,可用粘合纸代之。 .过度饥饿、疲劳、精神高度紧张、年老体弱、孕妇按压宜轻压。.急性疼痛性病症宜重手法强刺激。 并发症 处理 撤籽后局部出现红肿、破损,应及时消毒处理,严防引起软骨膜炎。 评价.患者和家属能够理解耳穴埋籽的目的并主动配合。.病人有“得气”感,症状缓解。 .病人和家属能演示留籽按压的方法。

中医针灸的功效和特点

中医针灸的功效和特点 中医针灸疗法是针法和灸法的合成,其是中国古代常用的治疗各种疾病的手法之一。针灸具有很多的疗效,比如说疏通经络、扶正祛邪等。对于针灸疗法的功效和特点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下: 现代中医养生,针灸是最重要的养生方法之一,不但如此,针灸也能预防治疗各种疾病。针灸有修复组织、增强免疫、活血、镇痛等多重功效;要使针灸的种种功效得以发挥。针灸是一种“内病外治”的医术,通过经络、腧穴的传导作用,以及应用一定的操作法,来治疗全身疾病的。在临床上按中医的诊疗方法诊断出病因,找出疾病的关键,辨别疾病的性质,确定病变属于哪一经脉,哪一脏腑,辨明它是属于表里、寒热、虚实中那一类型,做出诊断。然后进行相应的配穴处方,进行治疗。以通经脉,调气血,使阴阳归于相对平衡,使脏腑功能趋于调和,从而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 针灸的作用: 疏通经络 疏通经络的作用就是可使淤阻的经络通畅而发挥其正常的生理作用,是针灸最基本最直接的治疗的作用。经络“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运行气血是其主要的生理功能之一。经络不通,气血运行受阻,临床表现为疼痛、麻木、肿胀、瘀斑等症状。针灸科选择相应的腧穴和针刺手法及三棱针点刺出血等使经络通畅,气血运行正常。

调和阴阳 针灸调和阴阳的作用就是可使机体从阴阳失衡的状态向平衡状态转化,是针灸治疗最终要达到的目的。疾病发生的的机理是复杂的,但从总体上可归纳为阴阳失衡。针灸调和阴阳的作用是通过经络阴阳属性、经穴配伍和针刺手法完成的。 扶正祛邪 针灸扶正祛邪的作用就是可以扶助机体正气及驱除病邪。疾病的发生发展及转归的过程,实质上就是正邪相争的过程。针灸治病,就是在于能发挥其扶正祛邪的作用。 针灸疗法的特点是治病不靠吃药,只是在病人身体的一定部位用针刺入,达到刺潋神经并引起局部反应,以达到治病的目的。 针灸疗法的优点: 第一,有广泛的适应症,可用于内、外、妇、儿、五官等科多种疾病的治疗和预防; 第二,治疗疾病的效果比较迅速和显著,特别是具有良好的兴奋身体机能,提高抗病能力和镇静、镇痛等作用; 第三,操作方法简便易行; 第四,医疗费用经济;

59 脾胃科 胃痞病(功能性消化不良)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

胃痞病(功能性消化不良)中医诊疗方案 (2017年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 参考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2016年制定的《消化不良中医诊疗共识意见》。 以胃脘痞胀、餐后饱胀不适、早饱为主症者,应属于中医“胃痞”的范畴。 2.西医诊断标准 参考国际罗马委员会2016年在DDW上发布的“罗马IV标准”。 FD罗马IV诊断标准:①符合以下标准中的一项或多项:a)餐后饱胀不适b)早饱感c)上腹痛d)上腹部烧灼感;②无可以解释上述症状的结构性疾病的证据(包括胃镜检查等),必须满足餐后不适或上腹痛综合征的诊断标准。上腹痛综合征:必须满足以下至少一项a)上腹痛(严重到足以影响日常活动)b)上腹部烧灼感(严重到足以影响日常活动),症状发作至少每周1天。餐后不适综合征:必须满足以下至少一项a)餐后饱胀不适(严重到足以影响日常活动)b)早饱感(严重到足以影响日常活动),症状发作至少每周3天。以上诊断前症状出现至少6个月,近3个月符合诊断标准。 (二)证候诊断 1.脾虚气滞证:胃脘痞闷或胀痛,纳呆,嗳气,疲乏,便溏。舌淡苔薄白,脉细弦。 2.肝胃不和证:胃脘胀满或疼痛,两胁胀满,每因情志不畅而发作或加重,心烦,嗳气频作,善叹息。舌淡红苔薄白,脉弦。 3.脾胃湿热证:脘腹痞满或疼痛,口干或口苦,口干不欲饮,纳呆,恶心或呕吐,小便短黄。舌红苔黄厚腻,脉滑。 4.脾胃虚寒证:胃脘隐痛或痞满,喜温喜按,泛吐清水,食少或纳呆,疲乏,手足不温,便溏。舌淡苔白,脉细弱。 5.寒热错杂证:胃脘痞满或疼痛,遇冷加重,肢冷,便溏,口干或口苦,嘈杂泛酸。舌淡苔黄,脉弦细滑。 二、治疗方法 (一)辨证论治 1.脾虚气滞证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