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专科学校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整合的课程体系研究

专科学校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整合的课程体系研究

专科学校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整合的课程体系研究
专科学校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整合的课程体系研究

专科学校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整合的课程体系研究

课题类别: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资助课题

课题批准号:XJK03AG020

学科分类:职业教育学

课题负责人:张世英 (长沙学院教务处处长、教授)

主要成员:谷建春、肖雄、蔡炎斌、阳海燕、祝磊、杨建宏、王新辉、

林涛、谢立辉、夏尊凤、肖志伟、张颖华、吴庆华谭镜星

一、课题研究的指导思想、理论基础

本课题以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方法论、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为指导,以职业教育学、高等教育学、主体性教育、素质教育和课程教学论为基础,充分参考和借鉴国内外关于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整合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围绕专科学校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整合的课程体系展开了深入研究和实践,力求在科学性、理论性、现实性、以及可操作性等方面达到一个新的水平。

二、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和研究方法

本课题是集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为一体的综合性研究,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其一,分析并把握专科学校与本科学校专业教育和通识教育的不同特点,探索专科学校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整合的必要性、合理性,以及专科学校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课程目标、内容、评价体系。其二,将“做事”的教育与“做人”的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建构科学的课程体系。

(一)研究内容

1.我国专科学校专业教育和通识教育现状的研究

此项研究的目标是要明确我国专科学校目前专业教育和通识教育具有哪些经验?存在哪些问题?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的整合有何必要性。

2.国外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整合状况与借鉴价值的研究

通过借鉴国外先进经验,找出我国专科学校存在的不足,从而进一步论证专业教育和通识教育整合的必要性。

3.专科学校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整合的理论研究

通过从学理上深入探讨专科学校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整合的合理性,进一步对课程整合的目标、原则、内容、实施、评价、运行机制等理论进行系统研究,形成一个较完整的理论体系,用以指导建构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整合的课程体系。此部分是本课题的基础部分,也是关键点和难点。

4.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整合的课程体系研究

在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整合理论的指导下,建构科学的新课程体系,以专业课程体系、

课程实施为着力点开展研究和实践,寻找最佳整合途径。

(二)研究方法

1.运用文献研究和比较研究方法,对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整合的必要性、合理性,历史经验进行深入分析;重点分析国内外著名教育家的相关理论及思想,同时对国内外高校整合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经验进行总结。

2.运用调查研究法走访国内高校,对我国专科学校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现状进行分析,为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整合的理论提供实证依据。

3.运用实验研究法,在国内选择2-3所专科学校,每所高校选择2-3个专业进行建构通专整合的课程体系的研究,并不断总结经验逐步推广研究成果,扩大影响面。

三、课题研究取得的主要成果

自项目研究实施以来,历经专题研究阶段和综合研究阶段,本课题于2007年结题,取得了丰硕成果。在《高等教育研究》和《黑龙江高教研究》等核心期刊上发表系列研究论文13篇,并在多所高校试点推广。

(一)理论成果

1.论证了建构专科学校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整合课程体系的必要性,对美国通识教育状况进行了比较分析。为适应经济社会、科技文化发展的新要求,革除专科学校单一专业教育的弊病,培养通专结合人才,我们提出了专科学校应实现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的有机结合,构建相应的课程体系的论点。比较分析了美国通识教育的课程演变和设置,其借鉴意义在于,一是理念先行,必须从思想上认识实施通识教育的重要意义。二是模式灵活,将通识教育融入学校的培养体系,探索不同的模式、风格和特色。三是规则配套,除了保证一定数量的候选课程,还应提出明确的课程组合配套原则。

2.研究提出了专科学校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整合的内涵和课程目标。建构通专整合的课程体系,首先要明确其内涵和目标,内涵和目标确立了课程体系的基本框架,对于建立课程体系的原则、机制、内容、结构、实施乃至课程评价具有指向性的意义。专科学校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整合是将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结合,培养专业知识较为深厚,专业技能强,具备高尚品德、通融识见、博雅精神和优美情感的全面、自由、和谐发展的高级人才。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结合的课程目标即实现专业与人文并重,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统一,“做人”教育与“做事”教育相结合,理智训练与专业技能训练统一,学问修养与人格修养的统一。

3.围绕培养通专结合的人才,提出了专科学校课程整合的原则、机制。整合原则包括指导自由选择原则、综合性原则、层次性原则和个性原则。指导自由选择原则是指保障学生选择专业和课程的自由,加强对学生选课的指导;综合性原则是指为学生提供多学科的知识和多方面素养的训练,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和健全人格的养成;层次性原则是指专业教育和通识教育应由浅入深,将课程有机联系起来,形成完整的课程体系;个性原则即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因校、因专业来安排组合课程,形成具有个性特色的课程体系。整合的机制包括淡化专业,强化课程;减少必修课,增加选修课;注重融合,提倡开放等。

4.提出了专科学校课程结构优化的目标和途径。建构通专整合的课程体系,关键问题之一是处理好各类课程的比例和关系,实现通识课程与专业课程的优化组合。为此,我们提出专科学校的课程设置要实现针对性与适应性、系统性与综合性、灵活性与多样性等目标。专科学校课程分为通识教育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专业理论课要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加强针对性和实用性。通识教育课的内涵是普遍的客观规律,应注重课程内容的系统性,知识的综合应体现有机性和相融性,能够围绕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整合的目标形成彼此呼应的系统。课程结构的系统性还应体现人文科学课程、社会科学课程和自然科学课程的合理比例和融会贯通,处理好基础与应用通识与专业、共性与个性几对矛盾。课程与课程之间不应完全割裂,各个专业的课程应自成体系,才有利于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结构的形成,有利于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机结合,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5.提出专科学校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整合课程的行动准则。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能否有机结合,关键在于教师“专而且通”,教师树立通识教育理念,提高自身水平,提升敬业精神、人格修养,学校重视通识教育,聘请高水平的通识教育兼职教授,培养通识教育教师队伍是通专整合课程实施的重要保障。研究提出,实施方式的多样化,为学生选课提供配套规则都有利于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整合课程的有效实施。

6.探讨了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整合的课程对课堂教学的要求和课程考核的要求。提出课堂教学应在创新教学内容,更新教学目标,培养创新性学习能力和继续学习能力,改革教学方法,强化实践训练,培养实践能力,优化教学环境,营造自由创新的教学氛围等四个方面做出调整。改变传统的师生关系,培育宽松、自由、愉悦的课堂教学环境。针对现行考试形式单一化,考试内容教材化,不适应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的现状,提出对专科学校考试观念、考试制度、方法等进行全方位改革,在考试时间上,实行分散的课堂提问、平时测评、阶段考试与集中的期末考试相结合;在考试形式上,笔试、口试和操演考试等多种形式相结合;在考试内容上,注重实践技能与兼顾理论知识相结合;在测评标准上,改进考试评价标准,使考试与学习全过程有机地联系起来。

7.以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的整合为目标,提出了专科学校隐性文化建设和图书馆馆藏建设的目标和措施。作为高校拓展通识教育实施空间的隐性文化建设对学生的身心发展具有积极作用,学校应重视校园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精神文化建设,营造整洁、清新、优美、和谐、有浓郁文化特色的育人环境。通过对图书馆功能和结构的研究,提出图书馆馆藏建设在实现通专整合教育中发挥着资源保障的重要作用,要实现这一职能,可采取以下措施:一是按文献所属的学科专业性质重组机构;二是建立联系各学科专业的保障机制,重视各学科专业的书目采访工作,建立具有本校通专整合特色的馆藏内容体系;三是优化藏书载体结构;四是加强馆际互借,实现资源共享;五是配合校园文化建设,丰富馆藏。

(二)实践成果

为培养通专结合的高素质人才,试点单位长沙学院积极进行了课程体系改革。学校于2004年、2006年全面修订了专科专业教学计划。新计划进一步削减了课堂教学时间,加强了实践教学,减少了必修课,增加了通识选修课和专业选修课,并在专科学生中全面实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近年来新开设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系列讲座和人文、艺术系列讲座受到学生热情欢迎,学生的综合素质不断提高。学生的英语、计算机过级率逐年增高,学生参加全

国和全省的各类竞赛也取得了良好的成绩。试点单位公安高等专科学校结合警校办学特点,坚持政治首位,德育为先,在专业教育中渗透警察文化教育,铸造忠诚警魂,,形成了以“两课”为龙头,以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和选修课为支撑,营造主题鲜明的警察教育文化氛围、环境,凸显警察文化教育的课程体系,取得了突出成效。长沙学院的外语、旅游管理专业针对女性较多的情况,开设了一批女性特色课程,着力于提高女性修养,在教学管理与服务中体现女性视角和人文情怀,形成切合女性成长的人文氛围。促进了专业女学生的全面均衡发展,专业的就业率稳定在90%以上。学院电类专业设置了与专业联系紧密“卫星课”电学科技史课,在专业教育中渗透电学科技史教育,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习效果。长沙学院公共外语教学部在大学英语中积极探索在课程教学中渗透通识教育,实施文化导入教学,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四、主要创新和学术价值

上述研究成果围绕专科学校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整合的课程体系问题,从必要性,课程目标、课程整合原则、机制、课程结构优化、课程实施等各方面进行了系统研究,为专科学校构建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的整合的课程体系提供了理论框架。其创新和学术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针对我国专科学校过于重视专业教育,忽视通识教育,不能适应经济社会、科技文化发展要求的弊病,提出和论证了专科学校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整合的必要性和合法性,提出了专科学校培养通专结合人才和建立相应课程体系的新见解。对于专科学校转变人才培养目的观和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具有重要意义。

(二)对专科学校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整合的课程目标,课程结构优化、课程实施、以及隐性文化建设、基于通专整合的图书馆馆藏建设等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为专科学校思考课程体系问题提供了系统的理论框架。既具有理论上的指引价值,也提供了实践性、可操作性很强的改革范本。

(三)本项目采取不同于一般研究侧重于比较研究和理论建构的思路,着重对专科学校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整合课程的实施进行了探讨,提出教师的态度与参与程度是决定一所大学通识教育成功与否的关键,实施方式的多样化、为学生选修课程提供配套规则,改革课堂教学和课程考核评价以有效实现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整合的观点。还独辟蹊径对基于通专整合的图书馆馆藏建设进行了研究。

(四)本课题选择的电类、旅游管理等专业以及大学英语课程等结合专业、课程自身特点进行的通专融合实施的试点研究,既丰富和发展了课程理论,深化了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融合的理论与实践,也开辟了从微观层面研究这一问题的新路径,为实现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机结合开拓了广阔的研究和实践空间。

五、研究成果推广的范围及社会效益

(一)围绕项目研究主题,课题组潜心进行了理论研究,在《高等教育研究》、《黑龙江高教研究》、《求索》等核心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13篇,论文《论高职T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被人大复印资料2006年第一期全文转载,《论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整合的学理依据》、《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T型模式探索》被引用多次。在学术界尤其是通识教育、专科

教育研究领域产生了一定影响。

(二)试点学校全面修订专科专业教学计划,应用、推广研究成果。以本项目的理论研究成果为重要依据,长沙学院积极进行了课程体系改革,学校于2004年、2006年全面修订了专科专业教学计划。新计划进一步削减了课堂教学时间,加强了实践教学,减少了必修课,增加了通识选修课和专业选修课,并在专科学生中全面实施,改革成效显著,省内10余家同类院校先后来我校学习。试点单位公安高等专科学校结合警校办学特点,坚持政治首位,德育为先,在专业教育中渗透警察文化教育,铸造忠诚警魂,,形成了以“两课”为龙头,以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和选修课为支撑,营造主题鲜明的警察教育文化氛围、环境,凸显警察文化教育的课程体系,取得了突出成效。

(三)试点专业、课程结合自身特点,积极探索通专融合的有效实施形式,取得了很好的成绩。长沙学院的外语、旅游管理专业针对女性较多的情况,着力于提高女性修养,体现女性视角和人文情怀,形成切合女性成长的人文氛围,促进了专业女学生的全面均衡发展,专业的就业率稳定在90%以上。学院电类专业设置了与专业联系紧密的“卫星课”电学科技史课,在专业教育中渗透电学科技史教育,公共外语教学部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积极探索在课程教学中实施文化导入,深受广大学生欢迎,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六、主要研究成果目录

1.谷建春,张世英.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整合的学理依据[J],《求索》,2004.1

2.

2. 刘世昌,谷建春.高等教育分化与整合的历史追溯与现实思考[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1.

3. 谷建春.论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整合的机理[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9

4. 张世英.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T型模式探索[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

5.8.

5. 张世英.《论高职课程结构的优化》,(《中国成人教育》

6. 谭镜星.论高职T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J],《高等教育研究》,2005.10.

7. 谢立辉.论“产、学交互”型培养模式的教学要素优化[J],《长沙大学学报》第19卷,第5期,2005年9月.

8. 肖志伟.论“文化辅助法”的导入对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培养的作用[J],《长沙大学学报》第18卷,第3期,2004年9

9. 吴庆华.论高等学校校级课程编制活动的思考[J],《江苏高教》2006年第4期.

10. 阳海燕.通识教育视野中的高校隐性文化建设[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2005.3.

11. 王新辉.加强电气工程专业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课程体系研究[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第28卷,第1期,2006年2月.

12. 阳海燕.论基于通专整合教育模式的高校图书馆馆藏建设[J],《图书馆学刊》2007年第2期.

13.林涛.论高职建筑工程专业人才培养T型模式探索[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12.

七、该研究领域尚待进一步研究的主要理论与实际问题

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整合的课程体系问题涉及面宽,涵盖的问题错综复杂,涉及到高等教育教学的各个层面。发达国家的通识教育理论和实践相对来说比较成熟,我国理论界对于高等教育必须实施通识教育,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要有机结合已形成共识,但如何实现这一目标,特别是专科学校通识教育的实施,亦即如何建构适应学校办学特点和实际情况的课程体系和如何实施则还处在摸索阶段,本课题虽然对这些问题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但需要研究的理论问题仍然很多,如如何实现课程类型的多样化、课程内容的选择、课程结构优化等问题,既是理论问题,更是实践问题,总是需要由实践来检验,并适时进行研究调整,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的实施更为复杂,关涉到教育理念、教学水平、管理机制等方方面面。这些问题是研究的关键、也是难点,其研究和实践还有待进一步深化。

《专科学校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整合的课程体系研究》课题组

2007年5月

附件:课题研究的代表作: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整合的学理依据

谈通识教育对美术课的作用-模板

谈通识教育对美术课的作用 一、加强文化背景的阐释,从文化发展的角度进行美术作品的欣赏 课程在设置时由于是针对非艺术专业的学生而设,如果按照艺术专业学生的课程难度来讲授这门课,必然会增加学习难度。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调整课程大纲,把系统的美术史改为美术作品欣赏,以具体欣赏作品为主,没有系统的时代背景陈述、画派演变发展的朔源考究,虽然每一次讲授都非常认真和仔细,但学生只能知道某一时期有什么流派、画家及其作品,而对于各流派兴起的时代背景,各流派之间的起承关系,画家之间的相互影响却无从知道。比如在讲到19世纪的法国艺术,古典主义艺术之后兴起了浪漫主义艺术,继而是现实主义艺术,而后的印象主义艺术开启了现代主义艺术的大门,这种起承关系并不是说一种艺术灭亡后兴起另一种艺术,只是在不同的时间段某种新兴的艺术代表了一种艺术诉求,当然在同一个时期多种艺术流派也是共存的,19世纪60年代印象主义兴起的时候,在这个世纪早些时候兴起的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现实主义同时存在。如果简单的欣赏19世纪的作品,那么对于古典主义时期的达维特,安格尔,浪漫主义时期的籍里柯、戈雅、德拉克罗瓦,现实主义时期的米勒、库尔贝、杜米埃必然是要了解的,那么这三个流派为什么在19世纪相继出现,之间有什么和关系吗?如何去理解这三个流派的作品特点?这些都应是贯穿在课堂讲授让学生有系统了解的知识。系统的美术史是从文化背景讲述一件艺术作品的发生、发展和保存,为学生提供一个完整体系的文化认i只,从而提高他们的艺术审美感,文化价值观。而且从文化角度去讲解一幅作品,还会穿插非常多的故事,从而能在一个非常有趣的环境氛围中将文化价值观的认识传授给学生。例如米勒的《晚祷》、《拾穗者》这样的作品,虽然作者自己说就是一种简单地描写农村景致,但放在资本主义浪潮汹涌的时代,评论家就将其付诸了很多牵强附会的解释,甚至说可以从图画背景中感觉到喧嚣的资本主义气息扑面而来。这种文化解读对于艺术作品到底有什么样的意义呢?当这个问题提出来的时候学生们一定会对艺术评论的客观性进行思考。 二、拓展课程的思路,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在相互交流中传递文化价值观 这门课程由于针对的主要是非艺术专业的学生,思路方法就极为重要。需要大胆的尝试,找出适合非艺术专业学生接受的方式,让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甚至是兴趣学习。经过几年的尝试,发现实行实践与讲授相结合是可行的方法。

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

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 现在我们所说的知识,是指立即能派上用场、能见到成效的信息,我们的教育是为了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而不是培养富有批判性、社会责任感和自我反思能力的个性化群体。这是美国当代著名教育学家德雷克?博克在《回归大学之道》中提出的观点。个人之见,这个观点其实也是在思考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之间关系问题。为了满足经济发展需要而进行的教育更多是专业教育,而培养富有批判性、社会责任感和反思能力的个性化群体的更多是通识教育的使命,德雷克?博克的话所涉及到的问题就是专业化教育与通识教育之间的问题。 德雷克?博克的话所涉及到的还是当今中国大学的一种现实。当今中国高等教育中,专业化教育已经成为高校教育的主要特点.人们普遍看法是“上大学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找到一份好的工作”,所以选一个好的专业很重要。同时大环境下对于技术性工人的需求增加,职业学校、技术学校的学生相比于大学生能更好适应这种需要而受欢迎,这就让高等教育界的老师们困惑了。为了迎接这一挑战,高等教育界不得不舍通识教育而取专业教育,更加重视大学里专业与就业的密切联系,所以专业越分越细,也越来越面向市场,一所大学的教学成就也更多的是由它的毕业生就业率和工资水平决定,而不是它的历史底蕴与学术成就。 这就是当今中国大部分大学的现实,就业等同于一切,一个学生进入一个大学最重要的就是培养专业技能,以后找到一个好工作。当一部分大学秉承这样的一种办学宗旨时,无可厚非,但是当很大部分大学甚至是历史久远、底蕴深厚的大学也不得不以更细分的专业化教育应对这场以就业为导向的大战时,大学就已经变味了。曾经很多学者都说过,大学不能像职业学校、技术学校一样只教你一种专业技能,否则它和职校技校已经没有多大区别了。问题是我们的很多大学就是如此,我们的很多老师、同学、家长最关注的问题就是“能不能找到一个好工作”,而至于有没有培养一种富有批判性、社会责任感和自我反思能力的个性,说出来都会被很多人所不齿,这是事实。那么,在专业化教育大行其道的今天,通识化教育真的没有价值了吗? 所谓通识教育是指以传授知识为目的的教育体系。它并不是仅传授给学生一种知识,而是向学生传递一种科学精神和人文素养,培养学生的品格、能力和智慧。其实高等教育起源的时候最开始的目的就只是纯粹的思考方式培养与品格塑造,牛津、剑桥、哈佛这样的世界一流大学,都采用了通识教育的培养模式,在这些学校,通识教育是大学教育的一个主体部分,各个学科课程逐渐向科学与人文、专业与通识紧密融合的方向发展。通识教育的优点很多。其一,它的接触范围广,学科融合性强,更利于培养学生开阔的视野与博大的胸襟,同时它也更主动学生的人文素养与品德塑造,所以通识教育更容易培养综合性优秀人才。其二,它让学生广泛接触各类知识,更加容易让学生找到自己的新兴趣点,也让学生更加有学习动力,而这一点往往是专业化教育最大的缺陷。中国的高等教育选拔门槛是高等教育考试制度,而在高考后的志愿填报不少学生接受了专业调剂,也有不少学生对专业的选择也是十分盲目。进入高校后却发现他们可能并不喜欢这个选择,或者不适合在这个专业中学习,但还得要硬着头皮学下去。而高校中转专业的机会,通常是给成绩优秀的学生,一般学得不好成绩较差的学生是没有选择余地的。这样子的学习对他们来说只能是痛苦,何来动力?其三,通识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才更具适应性。很多人都说通识教育教学方法最大的弊病是“通而不精”,我们得承认通识教育相比于专业化教育确实在某一领域精通性差了一些,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在中国,至少高等教育领域,真正的学习传授的不是知识,而是一种思维方式已经是一种共识,并且大学里面所学到的能够用于社会实践的知识少之又少,那么,以形成自己独特思维方式的通识教育比起专业化教育在适应多变社会里面的多变职业也就更有优势了。毕竟现在社会是知识大爆炸社会,学会大部分知识是不可能的,那么掌握学习能力就显得很重要了,而这一点,通识教育会做得更好。不仅学习能力,由于通识教育接触面广,它在融会贯通、创新能力、表达能力方面的培养也是很有优势的。

浅谈我国内地高校实施通识教育的现状分析与思考

浅谈我国内地高校实施通识教育的现状分 析与思考 [论文关键词]内地高校通识教育现状问题 [论文摘要]通识教育在我国内地高校从十多年前的研究、探索到今天的尝试实施,走过了相当长的一段历程,十多年来对通识教育的研究取得了一些成果,为今后在更多高校的实施积累了一些经验。但是,目前实施通识教育的过程中反映出的历史性缺位与人文素质现实性缺失、专业如何设置、如何指导通识教育由意识走向真正实践等问题,都是实行通识教育必须面对的。文章分析了当前我国内地高校实施通识教育遇到的问题,并提出了改进的对策。 一、我国内地高校实施通识教育的现状 但是,如果通识教育的实施仅体现在大学本科一年级或二年级阶段,通识教育的理念和模式仅局限于部分综合选修课程的核心课程,通识教育的成效只满足于大学新生而忽略老生和研究生在进入社会之前的成才教育,那么通识教育就很难实施,并逐渐失去向全国推行的可能性。通识教育是以培养人文精神为主的素质教育,而人文精神的培育绝非一日之工,必须循序渐进,也不可能靠一门或几门选修课程来解决,必须是与专业基础课程、学识拓展课程等有机结合才能逐步达到的;不仅仅靠各种科学知识的单纯积累,必须是学习与实践结合、言论与行为统一的综合成果;不可能是单纯依靠自学自悟自得,必须要

有榜样的教导和明师的引导等条件。因此,大学教育只有大力推行通识教育的模式,才能解决当代大学生缺失人文精神和理想方向的问题,才能使更多通过发奋读书进入大学门槛的青年能最终成为真正优秀的人才。 二、我国内地高校实施通识教育存在的问题 通识教育是当今我国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话题,反映了人们对人才培养问题的广泛关注。新中国成立以来经过院系调整,行业化办学、高度专业化培养成为办学的基本形式,高度专业化的培养模式具有明显的缺陷,狭隘的功利主义忽视人的全面发展的培养,不符合现代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20世纪80年代以来,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破除了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各项事业迅速发展,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要求越来越高,高度专业化培养模式的弊端日益显露出来。尤其是在市场经济深入发展、知识创新不断加速、社会竞争日趋激烈的条件下,人才培养与社会发展要求不相适应的矛盾更加突出。在当前社会环境下,高等教育面临着人文精神缺失、创新动力不足、素质结构失调三个严峻挑战。现代社会普遍存在的重技术轻人文、重知识轻心智、重物质轻思想的倾向非常不利于人文精神的发育和生长。我国传统观念中“学而优则仕”的思想根深蒂固,另外社会市场转型所带来的功利主义影响,使得人文精神被严重漠视。大学必须为自己寻找出路,必须为人文精神寻找出路,通识教育正是通往这一出路的

复旦大学大数据学院本科生课程学习手册

复旦大学大数据学院本科生课程学习手册 目录 第一章前言 (2) 第二章大数据学院本科生培养模式 (3) 2.1培养理念 (3) 2.2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2+2”培养模式 (4) 第三章课程体系 (4) 3.1“2+2”培养体系 (5) 3.2卓越计划 (10) 第四章主要课程简介 (12) 4.1专业必修课程 (12) 4.2专业选修课程 (19) 第五章未来发展 (25) 5.1 未来深造 (25) 5.2 就业前景 (27)

第一章前言 大数据伴随着信息技术革命应运而生, 互联网、物联网、移动通讯、行业企业等数据的大量汇聚使得数据演化为重要的生产力,逐渐成为经济的新资源、发展的新引擎、信息的新矿山、科研的新依据、决策的新源泉。大数据的存取、交换、分析、应用对相关学科带来了诸多新挑战,在极大程度上改变了计算机科学、统计学和计算数学的内涵与外延:从硬件到软件、从存储到超算、从数据库到数据安全、从网络传输到并行计算、从数据分析到统计建模、从科学计算到优化方法等。 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专业是教育部2015年批准新增设立的本科专业。数据科学植根于数学、统计学、计算机科学等学科,但是在研究对象、方法论、学科体系等方面又与这些学科有显著不同。数据科学的内涵包含了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以来源多样、结构各异、规模巨大、传输高速、应用广泛的大数据为研究对象,解决大数据在获取、处理、分析、展示与应用领域的理论与实践问题,如数据挖掘、机器学习、人工智能、数据库、统计计算等领域;第二个层次则是以大数据为研究手段的数据交叉科学,如生物信息、精准医疗、电子商务、大数据金融、智能电网、智慧城市等领域,大数据分析技术为这些学科提供了新的研究范式、也在解决这些学科计算复杂性问题的过程中获得近一步的发展。由此可见,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专业的内涵已经超出了传统学科的范畴,而是通过将统计分析、系统计算、交叉科学等有机整合,形成一套面向大数据分析全流程、大数据应用全产业链的完整知识体系,培养大数据复合型人才。我国实施创新驱动战略需要加强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要能够积极应对全球工业4.0时代所特有

通识教育的意义

什么叫通识教育?为什么要搞通识教育?我不想从五花八门的教育学定义出发,而是和大家聊聊个人的认识和体会。当一位高中生进入大学的时候,他/她的头脑中一般只有高考要求的那几门学科的不完整的概念。即便在选择报考专业时对其它学科和专业名称有所接触,但也知之甚少。这时如果让他一头扎进一个狭窄的专业,他就会像迷失在原始森林中的猎人一样,茫然不知所措。人类几千年积累的知识就像一片森林,一个猎人如果不了解这片森林中植被类型的水平分布和垂直结构,以及地形地貌和水文情况,他是很难达到目的的。教师们首先要做的不是让学生们学会打中野物的技术,而是要先熟悉环境。 通识教育的第一个目的就是让学生们在学习专业知识之前通晓人类各种“基本知识类型”,为今后的专业学习指明方向。所谓人类各种基本知识类型,一般指数、理、化、文、史、哲、天、地、生。这些学科大致相当于我们所称的“基础学科”,英文叫“discip1ines”。哈佛大学通识课程的大类(外国文化、历史研究、文学艺术、伦理推理、定量推理、自然科学、社会分析)基本按照这些学科来组织,只是最近加强了国际化和全球化的维度,这是因为“disciplines”代表了人类探究知识的基本思维方式类型。对于通识教育而言,思维方式的重要性要远大于具体知识学习的重要性。这里不敢班门弄斧地妄谈各个基础学科的思维特点。仅从文学艺术和科学两大知识体系的比较上与大家讨论。文学艺术的思维方式倾向于直觉的、发散性的、情感驱动的,因而解决问题的方式主要是通过情感交流、相互理解、不断沟通来实现的,所谓以情感人;而科学的思维方法是逻辑的、讲究经验验证的、理性驱动的,因而解决问题的方式往往从客观证据出发,强调严密推理,所谓以理服人。显然,这两种思维方式

浅谈大学通识教育的内涵发展与意义

浅谈大学通识教育的内涵发展与意义 集团公司文件内部编码:(TTT-UUTT-MMYB-URTTY-ITTLTY-

浅谈大学通识教育的内涵、发展与意义 【摘要】在与学生进行交流的过程中,发现有不少学生对在大学里学习通识课表示不理解。有的同学认为通识课就是基础课或选修课,选通识课就是为了凑学分的;还有一些同学则抱怨教学计划里为什么要安排通识课,最好是专业课多多益善。针对学生们思想上存在的这些问题,我们非常有必要了解一下什么是通识教育,大学生为什么要接受通识教育。这对同学们顺利完成大学学业,提高个人素质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通识教育人文素质 一、什么是通识教育 通识教育是英文“generaleducation”的译名,源于古希腊的自由教育,又称“通才教育”。它是指非专业性、非职业性的高等教育,旨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学生在道德、情感、理智等方面全面发展。美国是开展通识教育最早、最完善的国家之一。自19世纪初,美国博德学院的帕卡德教授第一次将通识教育与大学教育联系起来,美国大学的通识教育已经有了上百年的历史,哈佛大学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大学之一,作为美国历史最悠久的大学,一直推行通识教育课程计划,并对美国的高等教育产生重要影响。 随着我国由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如今的大学生就业已经不是过去的定向培养,整个高等教育的培养模式也必须随着转变。此外,掌握先进的科学技术需要以广泛的通识教育为基础,如果学生不了解各领域最基本法则,也很难在这个信息时代真正成为专业人才。 目前,人们对通识教育内涵的认识主要包括以下四点: 第一,通识教育是非专业教育。专业教育是强调专业技能和谋生手段的培训,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工具,培养学生职业能力,带有一定的功利色彩。而通识教育旨在让学

大学教育应注重通识教育还是专业教育

大学教育应注重通识教育还是专业教育 一辩立论: 主席、各位评委、在座的同学,大家好!针对于对方辩友所下定义,我想说···那么就来听听我方的定义吧!通识教育,是建立起广泛的知识平台的教育模式。但是,众所周知,面面都到往往面面都不到,通识教育最大的弊病就在于它的浅尝辄止。而专业教育,是以某一学科为主要教育,以其他知识为辅的教育,在广博教育基础之上进行的,对某个领域更加注重教育模式。我们所说的专业教育,并不是说不进行其他方面的教育,不是说教育出来的人才只知道专业领域的知识,对于其他方面的知识一无所知。大学教育是以满足社会需要为目的的教育体系,包括本科教育、硕博教育。那么,当今社会的需要是什么呢?是需要各个领域的高精尖人才做出突出贡献。我方的判断标准是哪者更能够推动社会的发展,哪者更能够推动知识技能的改进,哪者更有利于个人的发展。 对方辩友从三个方面论证了自己的观点,但是,我不得不指出:··· 接下来,我方也从三个方面论证: 对于社会来说,首先,当今社会史告诉我们,社会发展呈现波状式上升,而社会分工则是呈现树冠状发展,因此,社会发展需要扩大再生产,扩大再生产就需要社会分工,社会分工就需要更加需要专业教育了。其次,现代社会要求分工,当然就需要合作。分工的基础是对于自己的工作能够在深度上进行探索。而合作的前提是,各人圆满完成自己的工作。专业教育恰恰可以培养某个领域的高精尖人才,而通识教育无法满足分工的基础,也无法满足合作的前提,进而是无法满足社会需要的。所以我们说,在这样的框架下,专业教育明显就尤为重要了。 对于人类各种知识技能来讲,只在广度上进行扩展,显然是无法对知识技能的发展起到推进作用的,在深度上的探索才是最有力度的推动。知识技能方面的不断深入、不断提升,是专业教育的宗旨,专业教育可以提供各方面高精尖知识,培养高精尖人才,从而对知识技能的发展起到推进作用。而通识教育无法做到高精尖知识的提供,更不用说培养高精尖人才了。 对于个人来说,当今社会是一个知识大爆炸的社会,这样的社会有什么特征呢?专业知识不断丰富和深化,这对于一个人在某个领域内,投入的精力有着更加高的要求,我们每个人的时间精力也是有限的,既然不能穷尽一生来通晓几个领域,那就穷尽一生来精通一个领域。而且,通识教育的人才成果,跟各个专业的专业人才相比,在某一领域的竞争力无疑是薄弱的。所以,专业教育也就成为了必然。 我通过对当即社会的发展、需要以及个人方面来论证了我方观点,所以,我方有理由坚信:大学教育应该注重专业教育。

漫谈通识教育的意义

漫谈通识教育的意义 什么叫通识教育?为什么要搞通识教育?我不想从五花八门的教育 学定义出发,而是和大家聊聊个人的认识和体会。当一位高中生进入大学的时候,他/她的头脑中一般只有高考要求的那几门学科的不完整的概念。即便在选择报考专业时对其它学科和专业名称有所接触,但也知之甚少。这时如果让他一头扎进一个狭窄的专业,他就会像迷失在原始森林 中的猎人一样,茫然不知所措。人类几千年积累的知识就像一片森林,一个猎人如果不了解这片森林中植被类型的水平分布和垂直结构,以及地形地貌和水文情况,他是很难达到目的的。教师们首先要做的不是让学生们学会打中野物的技术,而是要先熟悉环境。通识教育的第一个目的就是让学生们在学习专业知识之前通晓人类各种“基本知识类型”,为今后的专业学习指明方向. 所谓人类各种基本知识类型,一般指数、理、化、文、史、哲、天、地、生。这些学科大致相当于我们所称的“基础学科”,英文叫 “discip1ines”。哈佛大学通识课程的大类(外国文化、历史研究、文学艺术、伦理推理、定量推理、自然科学、社会分析)基本按照这些学科来组织,只是最近加强了国际化和全球化的维度,这是因为“disciplines”代表了人类探究知识的基本思维方式类型。对于通识教育而言,思维方式的重要性要远大于具体知识学习的重要性。这里不敢班门弄斧地妄谈各个基础学科的思维特点。仅从文学艺术和科学两大知识体系的比较上与大家讨论。

文学艺术的思维方式倾向于直觉的、发散性的、情感驱动的,因而解决问题的方式主要是通过情感交流、相互理解、不断沟通来实现的,所谓以情感人;而科学的思维方法是逻辑的、讲究经验验证的、理性驱动的,因而解决问题的方式往往从客观证据出发,强调严密推理,所谓以理服人。显然,这两种思维方式无论在日常生活还是在学术活动中都是存在的。尤其在社会文化越来越多元、社会交往越来越频繁的今天,理解和运用这两种思维方式越发显得重要。对于一个社会组织或学术团体的领军人物而言更是如此。我们南京大学是否应该以培养这样的社会栋梁之才为己任呢? 通识教育的第二个目标是帮助学生发展远大理想和抱负。一个人只有见过天空才可能想到要飞越太空。如果学生们在进入专业学习之前广泛涉猎各种知识及其思维方式,就可能在大脑中形成一种独特的知识结构,而这种知识结构通常不同于且超越于为其讲授单独一门课程的老师。这样的知识结构就为创新埋下了种子,将来必然会生长出比教师更宽广的视野、更远大的目标,而且如果衔接良好的话,也会成为后期学习专业知识的动力。 由此可以推论,通识教育的课程体系非常重要。英语有一个谚语叫吃什么饭长什么身体(You are what you eat);对于学生学习来讲,可以说修什么课程就有什么样的知识结构,也就有什么样的创新潜力。 这里不能不提一下哈佛大学的派瑞教授对本校人文社科类本科生的 认知发展过程的研究。他发现,学生们从大一到大四一般经过四个发展阶段:1.二元论阶段,认为事物都可以截然分为好与坏、正确与错误两类,

我国大学通识教育现状浅析

我国大学通识教育现状浅析 摘要:当前我国大学通识教育处于发展阶段,其中存在若干问题,如大学通识教育重视程度不足、没有形成科学完整的教学体系、通识教育师资队伍不健全、学生认识存在偏差等问题,对我国大学通识教育发展形成阻碍,如何结合各方力量,转变理念解决这些问题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通识教育;理念;体系 一、通识教育相关背景综述通识教育的说法最早起源于古希腊时期亚里士多德提出的自由教育,其整合点更多在“识”,即拥有更广阔的知识面,掌握更多的知识。第一个把通识教育与大学教育联系在一起的美国博德学院教授帕卡德(PackardA.S.)认为,“我们学院预计给青年一种generaleducation,一种古典的、文学的和科学的,一种尽可能综合的教育,它是学生进行任何专业学习的准备,为学生提供所有知识分支的教学,这将使得学生在致力于学习一种特殊的、专门的知识之前对知识的总体状况有一个综合的、全面的了解。”(PackardA.S.,1829)通识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更具时代特点、更符合社会人特点的个体。通识教育注重内在修为,即通俗所说的提高个人素质、增强自身修养,在处理任何事情时的一种综合能力的体现,这与我国古代通识教育的思想颇为相似,《易经》中主张:“君子多识前言往行”;《中庸》中主张,做学问应“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直至民国时期这种思想仍在沿用,然而随

着我国对苏联“专业化教育”理念的引入,通识化教育逐步淡出人们的思想。根据我国教育现状,作者更赞同哈佛大学“红皮书”(《自由社会中的通识教育》)对通识教育的理解,即拓宽专业口径,加强基础理论,重视学科渗透,根据目前专业分类,制定与学科、社会发展相契合的全面、可持续性的教育体系。 二、我国大学通识教育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对大学通识教育重视程度不足 依照我国现行的教育体制,大学之前主要实行应试教育,包括通识课程的教学活动也是为升学服务。进入大学后即开始专业化教育,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均把主要精力用于专业教学活动,对大学通识教育重视程度不高,在大学通识教育研究、教学设置及教育时间安排上,均无法满足通识教育的需求。现有的通识教育课程也多以“被动灌输”为主,教学形式单一,教学内容缺乏系统性,学生也以背诵记忆通过考试为目的,最后只有知识灌输而无思想内涵。学生被动接受,教师主观轻视,通识课程成为学生可有可无的学习内容,达不到应有的目的。 2、教学体系设置不合理 目前大学通识教学课程设置过于侧重应用型和专业化,大多数学校以掌握知识的数量来考虑课程的价值,缺乏对知识、能力、素质要求总体的系统设计和措施保障;通识教育课程中必修课过多,学生对课程的可选择性差,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教学形式单一,多以老师单方面理论传授为主,既缺少实践课程,又缺乏与

复旦大学课程教学大纲

复旦大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代码 MATH120008.09 编写时间 2011年08月更新课程名称 数学分析(I) 英文名称 Mathematical Analysis(I) 学分数 5 周学时 6 任课教师* 谢锡麟 开课院系**力学与工程科学系预修课程 仅需普通高中相关数学基础;无特别先有基础要求。 课程性质: 本课程可谓所有基础科学(包括数学、力学、物理、化学、生物等)、技术科学(包括航空航天、环境、材料、信息等)等专业最为基础和重要的数学基础课程,提供微积分的基本内容。从知识体系的发展而言,微积分融合线性代数(这点特别反映在《数学分析(Ⅱ)》中)作为核心基础,一方面将为后续复变函数、实分析与泛函分析、常微分方程与偏微分方程、概率统计、微分几何等系统的数学知识体系的发展提供实质性的基础;另一方面,微积分和线性代数亦是理论力学、连续介质力学(包括流体力学、弹性力学)、振动力学、控制力学等力学知识体系的发展的坚实基础。 总体而言,本一年制的数学分析课程将结合面对的对象(适用于非数学类的几乎所有的专业),提供系统的微积分知识体系,不仅注重微积分知识体系的核心基础特点,而且注重知识体系的现代化发展,力求学生具有坚实的基础并具有基于其上的自我学习的能力。在教学的广度与深度上,我们力求课程所授的知识体系具有国内外一流化水平,且切实注重学生的实际接受水平。 本课程《数学分析(I)》将主要提供一元微积分的内容,包括常微分方程最为基础的若干思想及方法。 教学目的: 2005年,学校在百年校庆时提出“走以内涵发展的道路”,以及现今所致力于探索和推广的“通识教育、精英教育”的理念,结合力学以及数学间相辅相成、紧密相连的关系,而考虑本门课程的具体教学。 以下反映一些基本的观点,这将指导具体的教学。

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关系概述

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关系概述 发表时间:2015-06-24T08:51:39.807Z 来源:《教育学文摘》2015年6月总第158期供稿作者:孙燕超[导读]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学者们对通识教育赋予不同的意义。通识教育同教育的发展一样,内涵也是变化发展的。 孙燕超兰州大学教育学院730000 摘要:随着全球化经济的发展和“知本”社会的到来,通识教育日益得到认可,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关系一直是高等教育领域的研究热点,不同学者的观点大相径庭。对近年来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二者的关系研究与争论进行梳理和分析,明晰二者的定义和二者关系,总结对策,有利于未来高等教育中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结合发展的实践探索,也期待能提供理论的有益启示。 关键词:通识教育专业教育综合改革 “通识教育”的概念于19世纪在美国诞生,从1828年的《耶鲁报告》,到1945年哈佛红皮书《自由社会的高等教育》重申与强调,致20世纪以来知识经济时代的诉求,已历经200多年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作为全球高等教育的重要议题与核心追求,通识教育日益得到强调和重视。 一、通识教育的定义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学者们对通识教育赋予不同的意义。通识教育同教育的发展一样,内涵也是变化发展的。虽然迄今为止,学者们对通识教育尚未有一个统一而明晰的定义,但都体现并认同其基本内涵,一是指与专业教育部分相对的部分,主要表现为专门的通识课程;二是指一种教育理念和教育观,通识教育是一种终身学习教育,是一种“全人教育”。通识教育“实际上是全面素质的教育”。[1] 二、专业教育的定义 专业教育,顾名思义,就是以专业划分为依据开展的教育。布鲁贝克将专业教育解释为“为工作而接受的教育或训练”。[2]哈佛大学在《自由社会中的通识教育》中,将专业教育定义为“旨在为学生将来从事某种职业做准备的教育”。专业教育是指培养专门人才的教育,学科的设置与划分是其基本依据。专业教育也是当前我国高等教育的主要形式。 三、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关系 通过对以往研究的梳理和总结,我国学者对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关系,主要包括三个观点:一是通识教育是专业教育的基础与前提;二是通识教育是专业教育的组成部分;三是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并重的关系。 1.通识教育是专业教育的基础与前提 该观点认为,大学作为社会的中心与文明的灯塔,培养的是全面的人,是合格的公民,然后才是一个职业人与劳动者,通识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一名合格公民所必备的基本素养,包括宽广的文化知识,科学的理性以及人文关怀的精神等[2], 这样一个公民,他必然具有独立思考的能力,高尚的道德情操,能够主动有效地参与社会公共事务,承担其应有的社会责任感。如我国哲学家冯友兰先生所言,大学“使人成为人,而不是成为某种人”,这一理想必定通过通识教育才能实现。显然,本观点是经典意义大学传统理想的坚守者,是所谓的“经典学派”。 2.通识教育是专业教育的组成部分 该观点认为,在市场化迅速发展的今天,经济浪潮的推动下,大学只有适应社会,承担社会服务职能,才能取得长远的发展。大学作为培养人的主要场所,为社会输出的也应是社会需要的人才。因此高校按照社会分工对大学生实施专业教育是合理的,也是必须的。高校实施通识教育,应该是为专业教育服务的,是相对一定专业背景下的通识教育。同时,通识教育只有依托专业教育,才能实现。可以看出,该观点是典型的“高等教育适应论”,高等教育适应市场成为趋势,可称为“市场学派”。 3.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并重 该观点认为,过分强调通识教育容易使教育陷入空洞,陷入知识技能“无用论”,而过分重视专业教育则会使学生只熟悉单一学科体系,对其他领域一无所知,容易失去综合交叉的学习机会以及不同领域自我探索沟通的能力。因此,通识教育应该与专业教育并重,实现“两手抓”,通识课程与专业课程并行,打破自然学科与人文学科的界线,以取得通识知识与文化等方面的平衡,培养既具备专业知识和技能,又具有人文精神和教养的人。可称之为“中间学派”。 四、问题与启示 通过上述“经典学派”、“市场学派”以及“中间学派”的观点争论,一方面说明当前学界与社会对通识教育的重视,另一方面也说明对通识教育没有明晰统一的理论与实践,导致通识教育口号虽响,却步履维艰。如通识教育概念模糊。对通识教育的理解显得空洞化,没有明确的对象与方法。二是课程不明晰。各个高校的通识课程概念模糊,设置标准不一。有的认为人文教育就是通识课程,有的则以选修课代替通识课。 因此,当代高等教育发展要在理性主义与功利主义的冲突与消长中走向融合,必须明确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关系,开展通识教育理论统一与实践探索。恪守学术自由理念与适应时代需求,促进文化之间的博弈、整合, 保持各方面的平衡发展。参考文献 [1]顾秉林人文教育与一流大学的人才培养[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1, (2)。 [2]姜彩丽论高校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之融合[J].黑龙江教育,2012,(8),47-48。

复旦大学选修课给分情况不完全总结

复旦大学选修课给分情况不完全总结 通识教育核心课程 思想政治理论课程 近纲:1.高晓林:不错的。 2.杨宏雨:从来不点名,期中会有一篇论文。不按书讲,布置影片,但是不想发言的可以不看。据说给分很好B+无限。 思修:1.陈果。众人皆知什么都好。 2.邵晓莹。同上。什么都好。 3.王贤卿。人挺好。给分一般。 马基:1.刘学礼:无可挑剔刘学礼。不点名。上课轻松。B+无限。不写论文。考试划重点。 2.瞿晓敏:人好。 毛概:1.孙谦:人挺好的,感觉比较随便。作业少。 应用伦理学:1.瞿晓敏:同马基。 体育课程 网球:1.陈琪:唯一的体育教授。不是很难。 剑术:1.陆根秀:完全无基础的同学也可以大胆的选。就是南区食堂有点远。而且不能迟到。计算机课程 张向东:人好。考试简单。考前复习。 李大学:平时完全没作业。考试巨难。上课过于激情。 通识教育核心课程之六大模块 科技: 1.材料科学与社会是不错的 2.微电子技术:考试很方便,但只有pass和fail,注意绩点的同学慎选。 3.网络虚拟环境与计算机应用:老师严重歧视电脑盲。慎选。 生态环境: 1. 人类与社会多元文化:人多好混。 2. 生命科学中的伦理问题:这老师挺好的。朱伟&瞿晓敏都很好。 3. 生物力学与人类健康:闭卷考试,但是很简单。且每次都要签到。不给B-以下。艺术审美: 1. 影视剧艺术:龚金平。考试写影评。老师超级有魅力。有才华。给分好。但是也有人说考试不太好考。大家自己看着办吧。 2. 中外音乐审美:钱武杰注:此人为女老师。从来不点名。上课轻松。给分好。喜欢自己傻笑。 文明对话与世界视野: 1. 犯罪与文明、:汪明亮,老师长得很可爱,讲课很搞笑。从来不点名。一学期有两次小作业。期末考试开卷,听过课,看过PPT就够了。

浅谈大学通识教育的内涵、发展与意义

浅谈大学通识教育的内涵、发展与意义 发布时间:2010-07-29 来源:中国信息大学学报 作者:李江萍 在与学生进行交流的过程中,发现有不少学生对在大学里学习通识课表示不理解。有的同学感到奇怪,我毕业后想当会计、程序设计师,为什么必须学习一些与自己的专业没有任何直接关系的课程呢?为什么要在专业之外学习历史、文学、哲学、艺术等课程呢?我就想当个美术设计师,为什么要学习全球通史、音乐史呢?有的同学认为通识课就是基础课或选修课,是根据自己的兴趣或者学习上的需要来选择课程,选通识课就是为了凑学分的;还有一些同学则抱怨教学计划里为什么要安排通识课,最好是专业课多多益善。 针对学生们思想上存在的这些问题,我们非常有必要了解一下什么是通识教育,大学生为什么要接受通识教育。这对同学们顺利完成大学学业,提高个人素质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什么是通识教育 通识教育是英文“general education”的译名,源于古希腊的自由教育,又称“通才教育”。它是指非专业性、非职业性的高等教育,旨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学生在道德、情感、理智等方面全面发展。 美国是开展通识教育最早、最完善的国家之一。自19世纪初,美国博德学院的帕卡德教授第一次将通识教育与大学教育联系起来,美国大学的通识教育已经有了上百年的历史。哈佛大学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大学之一。对于通识教育,哈佛大学第25届校长Derek Bok曾说:“大学生在知识学习上,应该深度及广度兼备。一方面应该通过专业课程,对某一知识体系作深入的研究,一方面应该对其他领域作广泛的涉猎。大学生应该有清楚且具风格的表达能力,应该对数据资料有基本的处理及解释能力,至少对一种外国语语言达到起码的程度,并具有清晰的思考及批判能力。” 1973年,哈佛文理学院院长Henry Rosovsky负责推动大学通识教育课程的改革。他说:“大学教育的目的不在于教导学生将来生计所需要的特殊技能,不在于训练优秀的律师、医生,或工程师,而在培养一个有能力有教养的人……职业技能训练不是大学教育的目标,因为在成为一个律师或医生之前,这个学生必须先是一个人,一个受过教育、有能力而且明理的人。如果大学

复旦大学通识教育课程

复旦大学通识教育核心课程六大模块 通识教育课程体系 2010-04-21 复旦大学以六大模块来设计核心课程体系,其主导原则是:突破单纯的“专业视域”和单纯的“知识视域”,从培养中华民族在新时代的一代新人的角度出发,为学生提供能够帮助其形成基本的人文修养、思想视野和精神感悟的课程。 第一模块:文史经典与文化传承 中国文学和中国历史方面的经典研读课程。“中国文学”包括中国古典文学和中国现当代文学经典两个方面;“史学经典”指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史学家的经典作品。

第二模块:哲学智慧与批判性思维 哲学和宗教经典的研读课程。进入此模块的经典分为三类,一类是中国哲学经典,一类是西方哲学经典,一类是宗教经典。旨在帮助学生找到一条进入哲学家的思想境 域的门路。 第三模块:文明对话与世界视野 关于西方文明及其他重要文明的研讨性课程。重在打开学生在文明比较方面的视野,从而较深入地了解人类文明的历史演变和文明多元发展、冲突、整合及其在当代 的意义。 第四模块:科技进步与科学精神 关于科学与技术的思想基础和历史进程的研讨性课程。重在展示数学思想史、自 然科学思想史和技术原理史,以帮助学生领会数学和科学思想的要点,形成科学探索 和技术创新的精神。 第五模块:生态环境与生命关怀 关于环境与人类生活的关系、以及人类生命的科学与伦理问题的研讨性课程,范 围包括环境科学、生命科学、医学及生命伦理学。 第六模块:艺术创作与审美体验 艺术实践类课程,包括艺术鉴赏与艺术创作。进入次模块的艺术门类主要有:音乐、戏曲表演、绘画、雕塑与陶艺、影视、书法、话剧与朗诵等。范围包括环境科学、

生命科学、医学以及生命伦理学。

谈通识教育的特点

谈通识教育的特点 要想让所有人就一个我们所提出的通识教育项目达成共识,这个任务,只要是作过尝试的人都知道有多么艰巨。这样的尝试通常有两种结果:要么所有人根据自己对于教育的目的或者学习过程本质的认识,无论是思想上抑或是心理上的,各自为阵;要么就是采用一概而论的办法,掩盖关键问题或者问题的核心,达成一个虚假的共识。很明显,就目前的状况而言,我们缺乏对于学生接受通识教育的需求的了解,也没有有效的手段来满足他们的需求。根据我们目前所掌握的内容远不能得出最后的结论。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教育理论(源于民主理念、学习心理学、社会心理学)与大学里的教育实践严重脱节。这一脱节也显示了通识教育理念与实践之间的鸿沟。尽管人们对通识教育进行了广泛的学习、阐述、研究以及推广,其本质仍然不为大家所了解,甚至常常被人误解。通识教育不是专门性或职业性的教育,也不仅仅是关于文化和自由的教育;更为重要的是,通识教育不是对于传统教育领域“搜地毯”式的普遍涉猎。我们可以肯定的是,对于通识教育的定义我们不能张冠李戴。但是,如果不了解其定义,又怎么能对通识教育进行实施、改进以及借鉴呢? 使情况更糟的是,没有人能够凭一张科目单或者课程表来定义通识教育。因为课程的数目几乎与实行单科教育的时候一样多。此外,通过简单的修改传统的课程内容,或者以现有的文科课程为基础创立核心课,这样的做法虽然省时省力,却为这一领域里脚踏实地的人们所摒弃。普遍接受的观点是:实行通识教育绝非易事,不可能不改变原有的基本指导模式就构建起通识教育项目。 如上这些思考告诉了我们通识教育“不应该”是什么样的,但是如果能广泛认同通识教育“应该”是什么样的,或许更有启发性。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可能犯的主要错误有:不去区分何为有关、何为无关的细节,或是忽视一些学习的原则,而正是这些原则使学习与教育目的、与学生的生活微妙地联系起来。恐怕没有人会对以下的所有观点全盘吸收。此外,如果说哪一个现有的通识教育项目符合了下述所有的特征条件,恐怕也是不切实际的。 为了避免可能造成的误解,我们应该强调,任何有效的通识教育手段都必须坚持知识的精准性、学生学习的勤奋度和成果的卓越性。尊重事实、并乐于去检验既定的真理,将理念、原则与相关事实进行联系并运用它们来解决生活中的难题,这些都是每个优秀教师的共同目标,而要达成这些目标所需要的恰是学生的努力。就这点而言,通识教育与传统教育并无二致,需要相关各方都做出更多的努力。 首先,通识教育的课程应由全体教职人员共同协商决定。在改革课程体系的过程中,每个成员都应不忘自己的学科与领域,以整体的规划为前提,进行自己课程的规划。在确定某一课程是否应当被纳入通识教育体系之内,应当怎么教、由谁来教之前,还有许多问题要解答,需要做很多尝试。通识教育体系的每一个环节都应当以目标为导向,而不是与目标分隔开来。这些目标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每个独立的目标都是构成整体所必需的部分。 第二,通识教育是独立的,而不是为后续的深入学习做准备的阶段。对任何特定学科

浅谈大学通识教育的内涵、发展与意义

浅谈大学通识教育的涵、发展与意义 【摘要】在与学生进行交流的过程中,发现有不少学生对在大学里学习通识课表示不理解。有的同学认为通识课就是基础课或选修课,选通识课就是为了凑学分的;还有一些同学则抱怨教学计划里为什么要安排通识课,最好是专业课多多益善。针对学生们思想上存在的这些问题,我们非常有必要了解一下什么是通识教育,大学生为什么要接受通识教育。这对同学们顺利完成大学学业,提高个人素质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通识教育人文素质 一、什么是通识教育 通识教育是英文“general education”的译名,源于古希腊的自由教育,又称“通才教育”。它是指非专业性、非职业性的高等教育,旨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学生在道德、情感、理智等方面全面发展。美国是开展通识教育最早、最完善的国家之一。自19世纪初,美国博德学院的帕卡德教授第一次将通识教育与大学教育联系起来,美国大学的通识教育已经有了上百年的历史,哈佛大学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大学之一,作为美国历史最悠久的大学,一直推行通识教育课程计划,并对美国的高等教育产生重要影响。

随着我国由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如今的大学生就业已经不是过去的定向培养,整个高等教育的培养模式也必须随着转变。此外,掌握先进的科学技术需要以广泛的通识教育为基础,如果学生不了解各领域最基本法则,也很难在这个信息时代真正成为专业人才。 目前,人们对通识教育涵的认识主要包括以下四点: 第一,通识教育是非专业教育。专业教育是强调专业技能和谋生手段的培训,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工具,培养学生职业能力,带有一定的功利色彩。而通识教育旨在让学生广泛涉猎不同学科领域,拓宽知识面,得到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培育,是非功利性的,能使人受益终生。 第二,通识教育是人性教育。它是人的智慧和见识的通性,它包括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美感教育、独立人格教育,体现人文关怀,旨在促进人文、社会和科技文化沟通,发展全方位的人格。 第三,通识教育是全面素质教育。通识教育旨在给予学生基本能力训练,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使其获得一个合理的能力结构。 第四,通识教育是思维方法教育。通识教育不在于让学生掌握某一学科的系统知识,而在于训练学生运用和分析知识的方式方法和特有的科学思维方法。 总体而言,通识教育的核心在于培养人的整体素质,而

复旦大学选修课程给分情况不完全总结

复旦大学选修课程给分情况不完全总结 复旦大学选修课程给分情况不完全总结 09606Bobers课程经验不完全总结 通识教育核心课程 思想政治理论课程 近纲:1.高晓林:不错的。 2.杨宏雨:从来不点名,期中会有一篇论文。不按书讲,布置影片,但是不想发言的 可以不看。据说给分很好B+无限。 思修:1.陈果。众人皆知什么都好。2.邵晓莹。同上。什么都好。3.王贤卿。人挺好。给分一般。 马基:1.刘学礼:无可挑剔刘学礼。不点名。上课轻松。B+无限。不写论文。考试划重点。2.瞿晓敏:人好。 毛概:1.孙谦:人挺好的,感觉比较随便。作业少。应用伦理学:1.瞿晓敏:同马基。 体育课程 网球:1.陈琪:唯一的体育教授。不是很难。 剑术:1.陆根秀:完全无基础的同学也可以大胆的选。就是南区食堂有点远。而且不能迟到。 计算机课程 张向东:人好。考试简单。考前复习。 李大学:平时完全没作业。考试巨难。上课过于激情。

通识教育核心课程之六大模块 科技: 1.材料科学与社会是不错的 2.微电子技术:考试很方便,但只有pass和fail,注意绩点的同学慎选。 3.网络虚拟环境与计算机应用:老师严重歧视电脑盲。慎选。生态环境: 1.人类与社会多元文化:人多好混。 2.生命科学中的伦理问题:这老师挺好的。朱伟&瞿晓敏都很好。 3.生物力学与人类健康:闭卷考试,但是很简单。且每次都要签到。不给B-以下。艺术审美: 1.影视剧艺术:龚金平。考试写影评。老师超级有魅力。有才华。给分好。但是也 有人说考试不太好考。大家自己看着办吧。 2.中外音乐审美:钱武杰注:此人为女老师。从来不点名。上课轻松。给分好。喜欢自己傻笑。 文明对话与世界视野: 1.犯罪与文明、:汪明亮,老师长得很可爱,讲课很搞笑。从来不点名。一学期有两 次小作业。期末考试开卷,听过课,看过PPT就够了。 通识教育选修课程 1.影视艺术审美:老师很有气质。讲的也很好。只不过又要考试、又presentation、 又论文。所以建议大家旁听吧。

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结合

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结合 摘要:目前我国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以专业教育为主,其弊端是过分追求专业化、过分强调实用性,导致学生的知识结构不合理,综合素质不高,难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基于此,本文提出将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相结合的教学改革思路,重点提高对学生的人文素质、艺术修养、创新能力等方面的培养;分析并阐述了将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效结合的具体改革措施。 关键词: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创新思维;系统工程 1国内专业教育的发展和弊端 中国古代的教育制度以书院制度为主,教育内容以“育人”为主,重视对人的品德和行为的培养,忽略了对学生科学和技术等自然科学的教育。1840年以后,在国外强势思想意识的冲击下,中国也逐渐认识到古代教育的弊端,开始增设了不同门类的教学内容。建国以后,我国高等院校参照苏联的办学模式和理念,将学科横向分为“理、工、农、医、文、史、哲、经、管、法、教育、军事”12个门类,高等教育全面转向以专业教育为目的,以向社会提供具有一定专业知识和专门技能的人才为导向;高等教育的教学内容也主要根据社会发展的需求而定。改革开放以后,我国高等教育虽然在教学模式、教学内容和方法上做过一些调整,但是培养目标依然是以专业教育为主。 专业教育模式能够高效地培养应用型专业人才,但是由于专业教育过分强调专科训练,将专业门类划分得过细、知识分割过窄,缺乏对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培养,导致学生的知识结构不合理。学生通常只对所学的专业知识有一定了解,对于专业以外的问题则难以应付,往往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 变化。另外,专业教育的培养目标以实用性为导向,重视自然科学,轻视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对理工科的学生只注重逻辑思维的培养,而忽略了形象思维和创新意识的提高。虽然近年来我国的高等教育已经认识到了专业教育的弊端,也进行了适当的教学改革,例如对理工科学生增设了人文教育和艺术教育等方面的课程,但是由于受制于狭隘的学习态度和偏颇的现实取向,这些改革并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2教学改革的思路和原则——专通兼顾 19世纪初,美国学者提出了一种与专业教育相对的教育理念——通识教育,也称为普通教育、自由教育[1-2]。通识教育的目的不在于单纯向学生传授专业知识与技能,而更关注学生作为一个“人”的最基本的思想、情感、能力、修养方面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