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病理学重点——消化系统疾病

病理学重点——消化系统疾病

病理学重点——消化系统疾病

第八章消化系统疾病

第一节慢性胃炎(chronic gastritis)

一、慢性表浅性胃炎(chronicsuperficial gastritis):

病变:肉眼:粘膜充血、水肿、深红色,表面有灰白色或灰黄色分泌物,伴有点状出血或糜烂;镜下:炎性病变位于粘膜浅层,主为淋巴细胞和浆细胞浸润,粘膜浅层水肿、点状出血和上皮坏死脱落。

二、慢性萎缩性胃炎(chronicatrophic gastritis):

(一)病因和分型:

1、A型:发病与免疫因素关系密切,病变在胃体部。

2、B型:发病与自身免疫无关,病因可能与吸烟、酗酒或滥用水杨酸类药物(如APC)等有关。其病变部位在胃窦部。

(二)病变:

1、肉眼:胃粘膜薄而平滑,皱襞变浅,有的几乎消失。粘膜表面呈细颗粒状。

2、胃镜检查:

(1)正常胃粘膜的桔红色色泽消失,代之以灰色;

(2)萎缩的胃粘膜明显变薄,与周围的正常胃粘膜界限明显;

(3)萎缩处粘膜下血管分支清晰可见。

3、镜下:(1)腺上皮萎缩,腺体变小并可有囊性扩张,常出现上皮化生(假幽门腺化生及肠上皮化生)。(2)在粘膜固有层有不同程度的淋巴细胞和浆细胞浸润。

三、肥厚性胃炎:病变特点是,粘膜肥厚,皱襞加深变宽似脑回状。镜下,腺体肥大增生,腺管延长。粘膜固有层炎性细胞浸润不显著。

四、疣状胃炎:病变处胃粘膜发生一些大小不等的糜烂,其周围粘膜隆起,因而形成中心凹陷的病灶,形如痘疹。病灶主要分布在幽门窦部。

第二节消化性溃疡(peptic ulcer)

一、概述:主要发生于胃和十二指肠球部。

二、病变

(一)部位:胃小弯侧、胃窦部多见。

(二)特点:

1、肉眼:溃疡通常只有一个,圆形或椭圆形,直径多在2.5cm以内,溃疡边缘整齐,粘膜皱襞从溃疡向周围呈放射状,溃疡底部通常穿越粘膜下层,深达肌层。

2、镜下:溃疡底大致由4层组织组成:炎性渗出物、坏死组织、肉芽组织层、瘢痕组织。增殖性动脉内膜炎,使小动脉管壁增厚,在溃疡边缘常可看到粘膜肌层与肌层粘连、愈着。神经纤维断端呈小球状增生。

三、结局及合并症:

1、愈合(healing):多由肉芽组织增生填满。

2、幽门梗阻(pyloricstenosis):约有3%的患者发生,主因瘢痕收缩引起。

3、穿孔(perforation):约见于5%的患者,最易发生于十二指肠溃疡。

4、出血(hemorrhage):主要合并症,表现为潜血阳性或黑便、呕血等。

5、癌变(malignanttransformation):十二指肠溃疡一般不恶变,胃溃疡患者中发生癌变者≤1%。

四、病因和发病机制:

1、胃液的消化作用

2、胃粘膜的屏障功能受到损害

3、神经、内分泌功能失调

4、其它因素

5、幽门螺旋菌感染

第三节病毒性肝炎

一、概述

1、概念:病毒性肝炎(viralhepatitis)是由肝炎病毒引起的以肝

实质细胞变性坏死为主要病变的传染病。

2、发病学

二、病因及传染途径

三、基本病变:

1、肝细胞变性、坏死:

(1)胞浆疏松化和气球样变

(2)嗜酸性变及嗜酸性坏死

(3)点状坏死

(4)溶解坏死

2、炎细胞浸润

3、间质反应性增生及肝细胞再生:

(1)Kupffer细胞增生肥大

(2)间叶细胞及纤维母细胞的增生

(3)肝细胞再生

四、临床病理类型及特点:

(一)急性(普通型)肝炎

1、病变:广泛的肝细胞变性,以胞浆疏松化和气球样变最为普遍。坏死轻微,肝小叶内可有散在的点状坏死。

2、临床病理联系:肝大、肝区疼痛或压痛的原因。血清谷丙转氨酶(SGPT)等升高,肝功能异常。黄疸。

3、结局

(二)慢性(普通型)肝炎:桥接坏死、碎片状坏死;间质胶原纤维增生。

轻度慢性(普通型)肝炎

中度慢性(普通型)肝炎

重度慢性(普通型)肝炎

(三)重型病毒性肝炎

1、急性重型肝炎:

(1)病变:肝细胞坏死严重而广泛。肉眼观,肝体积显著缩小,尤以左叶为甚,重量减轻,质地柔软,被膜皱缩。切面呈黄色或红褐

色,有的区域呈红黄相间的斑纹状,故又称急性黄色肝萎缩或急性红色肝萎缩。

(2)临床病理联系及结局:黄疸(肝细胞性黄疸);出血倾向;肝功能衰竭。

2、亚急性重型肝炎:

(1)病变:既有大片的肝细胞坏死,又有肝细胞结节状再生。肉眼观,肝不同程度缩小,被膜皱隔,呈黄绿色(亚急性黄色肝萎缩)。可见小岛屿状再生结节。

(2)临床病理联系及结局

五、发病机制:

1、肝细胞损伤的机制:

2、乙型肝炎的发病机制:

(1)T细胞功能正常,感染病毒量多,毒力强时受感染及免疫损伤的肝细胞多而重,表现为急性重型肝炎;

(2)T细胞功能正常,病毒量较少,毒力较弱则发生急性普通型肝炎;

(3)T细胞功能正常,病毒量甚少,毒力很弱则表现为轻型或亚临床型肝炎;

(4)细胞功能不足,免疫反应仅能清除部分病毒和损伤部分受感染的肝细胞,未清除的病毒可继续繁殖并感染,反复发生部分肝细胞损伤,结果表现为慢性肝炎;

(5)机体免疫功能缺陷,T细胞呈免疫耐受状态,此时病毒与宿主共生。病毒在肝细胞内持续复制,感染的肝细胞也不受免疫损伤,此时则表现为无症状的病毒携带者。

第四节肝硬变(liver cirrhosis)

一、概述:

1、概念:肝细胞弥漫性变性坏死,继而出现纤维组织增生和肝细胞结节状再生,这三种改变反复交错运行,使肝小叶结构和血液循环途径逐渐被改建,使肝变形、变硬而形成肝硬化。

2、分类方法:

病因分类:病毒性、酒精性、胆汁性、隐源性

形态分类;小结节型、大结节型、大小结节混合型、不全分隔型病因及病变结合分类:门脉性、坏死后性、胆汁性、淤血性、寄生虫性、色素性

二、类型及病变:

(一)门脉性肝硬变:

1、病因和发病机制

(1)病毒性肝炎慢性病毒性肝炎,尤以乙型慢性活动性肝炎是肝硬变的主要原因,

(2)慢性酒精中毒

(3)营养缺乏。

(4)毒物中毒

2、病变:

(1)肉眼观:早、中期肝体积正常或略增大,质地正常或稍硬。后期肝体积缩小,重量减轻,硬度增加,表面呈颗粒状或小结节状,结节大小相仿,最大结节直径不超过1.0cm。切面见小结节周围为纤维组织条索包绕。结节呈黄褐色(脂肪变)或黄绿色(淤胆)弥漫分布于全肝。

(2)镜下,正常肝小叶结构被破坏,由广泛增生的纤维组织将肝小叶分割包绕成大小不等、圆形或椭圆形肝细胞团,即假小叶。

3、临床病理联系:

(1)门脉高压症:

脾肿大

胃肠淤血

腹水

侧支循环形成:食管下段静脉丛曲张,如破裂可引起大呕血;直肠静脉丛曲张,破裂常发生便血;脐周围静脉网曲张,临床上出现“海蛇头”现象。

(2)肝功能不全:主要表现有:睾丸萎缩,男子乳房发育症;蜘蛛状血管痣;出血倾向;肝细胞性黄疸;肝性脑病(肝昏迷)。

(二)坏死后性肝硬变:

1、病因:

(1)肝炎病毒感染:患者多患亚急性重型肝炎,逐渐形成坏死后性肝硬变。

(2)药物及化学物质中毒。

2、病变:

(1)肉眼观:肝体积缩小,重量减轻,质地变硬。表面有较大且大小不等的结节,最大结节直径可达6cm。

(2)镜下:肝小叶呈灶状、带状甚至整个小叶坏死,代之以纤维组织增生,形成间隔,将原来的肝小叶分割为大小不等的假小叶。假小叶内肝细胞常有不同程度的变性和胆色素沉着。假小叶间的纤维间隔较宽阔且厚薄不均。

(三)胆汁性肝硬变:

1、继发性胆汁性肝硬变

(1)病因:常见的原因为胆管系统的阻塞,如胆石、肿瘤(胰头癌、Vater壶腹癌)等。

(2)病变:

肉眼:肝体积常增大,表面平滑或呈细颗粒状,硬度中等。肝外观常被胆汁染成深绿或绿褐色。

镜下:坏死肝细胞肿大,胞浆疏松呈网状、核消失,称为网状或羽毛状坏死。毛细胆管淤胆、胆栓形成。胆汁外溢充满坏死区,形成“胆汁湖”。纤维组织增生使汇管区变宽、伸长,但在较长时期内并不侵入肝小叶内。

2、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变

病变早期汇管区小叶间胆管上皮空泡变性及坏死并有淋巴细胞浸润,其后有小胆管破坏及纤维组织增生并出现淤胆。

第五节消化系统常见恶性肿瘤

一、胃癌(carcinomaof stomach)

(一)概述:病因(饮食和环境,幽门螺杆菌感染);发病学;好发部位(胃窦,特别是小弯侧)

(二)早期胃癌

1、概念:癌组织浸润仅限于粘膜层及粘膜下层者均属早期胃癌。

2、分类

隆起型;表浅型,此型又可分为:表浅隆起型、表浅平坦型、表浅凹陷型;凹陷型。

3、组织学分型:以管状腺癌最多见,其次为乳头状腺癌,未分化型癌最少。

(三)进展期胃癌

癌组织浸润到粘膜下层以下者均属进展期胃癌或称之为中晚期胃癌。

1、肉眼形态:

(1)息肉型或蕈伞型

(2)溃疡型

良、恶性溃疡的肉眼形态鉴别

良性溃疡(溃疡病)恶性溃疡(溃疡型胃癌)

外形圆形或椭圆形不整形、皿状或火山口状

大小溃疡直径一般<2cm 溃疡直径常>2cm

深度较深较浅

边缘整齐、不隆起不整齐、隆起

底部较平坦凹凸不平,有坏死出血

周围粘膜皱襞向溃疡集中皱襞中断,呈结节状肥厚*

*因粘膜下层有癌组织生长

(3)浸润型:局限浸润型;弥漫浸润型:革囊胃。

2、组织学类型:

(1)腺癌:此型癌组织分化较高,恶性度较低,转移较晚。

(2)髓样癌:恶性度较高,常较早地向深层浸润。

(3)硬癌:本型恶性度较高。

(4)粘液癌:恶性度高,肉眼上呈半透明胶冻状故称胶样癌。

3、扩散途径:

(1)直接扩散。

(2)淋巴道转移为胃癌转移的主要途径。

(3)血道转移

(4)种植性转移:Krukenberg瘤。

4、胃癌的组织发生

(1)胃癌的细胞来源主要发生自胃腺颈部的干细胞。

(2)肠上皮化生与癌变

(3)不典型增生与癌变

二、食管癌(carcinomaof esophagus):

(一)概述:病因;发病学;好发部位

(二)病变:

1、早期癌多为原位癌或粘膜内癌,也有一部分病例癌组织可侵犯粘膜下层,但未侵犯肌层,无淋巴结转移。

2、中晚期癌:

肉眼形态:

(1)髓质型:肿瘤在食管壁内浸润性生长,使食管壁均匀增厚,管腔变窄。

(2)蕈伞型:肿瘤突入食管腔内。

(3)溃疡型:肿瘤表面形成溃疡。

(4)缩窄型:癌组织在食管壁内浸润生长,累及食管全周,形成明显的环

形狭窄,近端食管腔明显扩张。

组织学:鳞状细胞癌、腺癌、小细胞癌、腺棘皮癌等类型。其中以鳞状细胞癌最多见,腺癌次之。

三、扩散途径:

1、直接浸润

2、淋巴道转移:转移沿食管淋巴引流途径进行

3、血道转移:主要见于晚期患者,以转移到肝及肺为最常见。

四、大肠癌(carcinomaof large intestine):

(一)概述:病因;发病学;好发部位

(二)病变

1、肉眼观:分为4型

(1)隆起型:肿瘤向肠腔内突出。

(2)溃疡型:肿瘤表面形成明显的较深溃疡。

(3)浸润型:肿瘤向肠壁深层弥漫浸润,常累及肠管全周,使局部肠壁增厚,有时肿瘤伴纤维组织增生,可使肠管管腔周径缩小,形成环状狭窄,亦称环状型。

(4)胶样型:肿瘤外观及切面均呈半透明胶冻状。镜下为粘液腺癌或弥漫浸润的印戒细胞癌。

大肠癌的肉眼形态在左、右侧大肠有明显的不同。左侧多为浸润型,引起肠壁环形狭窄,早期出现梗阻症状。右侧多为隆起息肉型,一般无梗阻症状。

2、组织学类型:

(1)乳头状腺癌:多为高分化型。

(2)管状腺癌:癌细胞排列成腺管状。

(3)粘液腺癌:常有二种类型。一种表现为大片粘液湖形成,其中漂浮小堆癌细胞;另一种表现为囊腺状结构,囊内充满粘液,囊壁衬以分化较好的粘液柱状上皮。

(4)印戒细胞癌:肿瘤由弥漫成片的印戒细胞构成,不形成腺管状结构。有时可伴有少量细胞外粘液。

(5)未分化癌:癌细胞常较小,形态较一致,细胞弥漫成片或成团。

(6)腺鳞癌:肿瘤组织具有腺癌及鳞癌二种结构。

(7)鳞状细胞癌:多发生在直肠肛门附近的被覆鳞状上皮。为数较少。

(三)分期(Dukes分期):

A期:癌组织直接侵入粘膜下层或肌层,但未穿透肌层,也未累及淋巴结。

B期:癌组织已超过肌层,扩延到肠周组织,但仍未累及淋巴结。

C期:除有上述改变外,癌已发生淋巴结转移。

近年又有将A期进一步划分,A1期为早期大肠癌。在C期之后增

加了D期,此期有远隔器官的癌转移。

(四)扩散途径:

1、局部扩散

2、淋巴道转移

3、血道转移:晚期大肠癌可经血行转移到肝、肺、骨等处。肝转移时,转移癌的部位与原发部位有关。一般右侧结胞癌多转移到肝右叶,左侧结肠癌则左、右肝叶均可转移。

四、原发性肝癌(primarycarcinoma of liver):是由肝细胞或肝内胆管上皮细胞发生的恶性肿瘤,简称肝癌。

(一)病变:

1、肉眼类型:

早期肝癌或小肝癌:是指瘤体直径在3cm以下,不超过2个瘤结节的原发性肝癌。

晚期肝癌:肉眼可分三型。

(1)巨块型肿瘤为一实体巨块,有的可达儿头大,圆形,多位于肝右叶内甚至占据整个右叶。

(2)多结节型最多见。瘤结节多个散在,圆形或椭圆形,大小不等,直径由数毫米至数厘米,有的相互融合形成较大的结节。

(3)弥漫型癌组织在肝内弥漫分布,无明显的结节或形成极小结节。

2、组织学类型:

(1)肝细胞癌:最多见,分为索状型、假腺管型、硬化型。

(2)胆管上皮癌:较少见,由肝内胆管上皮发生。

(3)混合性肝癌:具有肝细胞癌及胆管上皮癌两种结构。

(二)蔓延和转移:

肝癌首先在肝内蔓延和转移。肝外转移常通过淋巴肝静脉转移。有时形成种植性转移。

(三)临床病理联系:多有肝硬化病史,肝表面癌结节破裂或侵蚀大血管时引起腹腔大出血。肿瘤压迫使肝内外胆管及肝组织广泛破坏而出现黄疸。

历年病理学重点复习资料 第二部分

历年病理学重点复习资料第二部分 七、消化系统疾病 1.消化性溃疡深浅不一,通常深达肌层 2.慢性消化性溃疡最好发的部位是十二指肠球部 3.慢性胃溃疡病变部位最常见于胃小弯近幽门窦部 4.慢性胃溃疡最常见的合并症是出血 5.关于十二指肠溃疡,下列哪项是错误的易癌变 比胃溃疡浅比胃溃疡小比胃溃疡易穿孔易引起腹膜炎 6.关于病毒性肝炎的肝细胞基本病变,下列哪项是错误的脂肪变性气球样变嗜酸性变肝细胞再生嗜酸性坏死 7.肝细胞呈碎片状坏死及桥接坏死见于慢性活动性肝炎 8.急性重型肝炎发生在下列哪种情况T细胞功能正常,感染的病毒量多,毒力强 9.慢性活动性肝炎时,肝细胞浆出现毛玻璃样改变的原因滑面内质网内有大量HBsAg 10.我国门脉性肝硬化的常见原因是慢性活动性病毒性肝炎 11.下列哪项不是肝硬化出血的原因骨髓造血小板功能下降

侧支循环形成后常引起呕血、便血导致大量血小板丢失肝合成凝血物质功能下降脾肿大,功能亢进胃肠淤血,对维生素K的吸收功能减弱 12.下列哪项是肝硬化产生蜘蛛痣的原因雌激素增多或灭活减少 13.引起肝硬化腹水的原因,下述哪项是错误的肝动脉与肝静脉异常吻合肝窦内压升高血浆蛋白降低醛固酮、抗利尿激素增多小叶下静脉受压 14.肝硬化病人的腹水形成,主要是于门静脉压升高 15.下列哪型肝炎易发展为坏死后性肝硬化亚急性重型 16.坏死后性与门脉性肝硬化的鉴别,下列哪项不存在肝内有无小血管的改建肝细胞坏死的多少假小叶的大小纤维间隔的厚薄炎细胞浸润的轻重 17.门静脉压升高最明显的肝硬化是血吸虫性肝硬化 18.中毒性菌痢最严重的病变是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19.中毒性菌痢主要哪种菌引起福氏或宋氏菌 20.肠伤寒除肠道外,引起全身各器官病变的原因是败血症 21.肠伤寒最严重的并发症是肠穿孔 22.肠伤寒发病1周之内,取哪种标本,细菌检出率最高血液 23.肠伤寒时血清肥达反应阳性出现在第二周以后 24.伤寒肉芽肿何种细胞组成巨噬细胞25.引起日本血吸虫病最严重病变的是虫卵

病理生理学题库及答案——消化系统疾病

第八章消化系统疾病 一、名词解释: 1.消化性溃疡 2.肝硬化 3.嗜酸性小体 4.桥接坏死 5.毛玻璃样肝细胞 6.碎片状坏死 7.假小叶 8.肝性脑病 9.假性神经递质 10.肝性肾功能衰竭 二、填空题: 3.根据急性阑尾炎的病理变化,可分为、、三种病理类型。

三、判断题:

1.急性病毒型肝炎是一种急性渗出性炎。 2.慢性萎缩性胃炎时,胃腺上皮萎缩,腺体变小、并有囊性扩张,腺体数量减少消失,常见肠上皮化生。 3.慢性胃溃疡一般不会恶变,约10%左右的十二指肠慢性溃疡可发生癌变。 4.消化性溃疡的穿孔以十二指肠溃疡病比胃溃疡病常见。 5.门脉性肝硬化的肉眼改变为肝脏体积变小,质地变硬,表面为弥散分布的粗大结节。 6.A 型慢性萎缩性胃炎发病与自身免疫无关,多数伴有恶性贫血,病变主要在胃体和胃底。 7.慢性溃疡性结肠炎时,肠黏膜可出现大片坏死并形成大的溃疡,残存的肠黏膜充血、水肿形成息肉样外观,称为假息肉。 8.胃溃疡病与胃溃疡型癌的鉴别诊断方法以纤维胃镜活体组织检查做病理组织学检查最可靠。 9.肝硬化门脉高压的发生主要是由于假小叶形成及肝实质纤维化压迫了小叶下静脉、中央静脉、肝窦以及门静脉与肝静脉的吻合支开放所致。 10.大多数胰腺炎的发病都是由于细菌直接感染引起的。 11.目前认为与肝癌的发生有密切关系的因素是乙型病毒性肝炎,其次为丙型肝炎。 12.胰腺癌可发生于胰腺的头、体、尾部或累及整个胰腺,但以胰头癌最多见。

13.慢性萎缩性胃炎与慢性浅表性胃炎的主要区别是胃黏膜内炎细胞浸润的多少和深度。 14.目前认为胃黏膜不完全性大肠型化生与肠型胃癌的发生关系较密切。 15.胃黏膜表面有很多结节状、痘疹状突起的胃炎称为疣状胃炎。 16.病毒性肝炎时,间质反应性增生主要为三种细胞,即Kupffer 细胞、间叶细胞和成纤维细胞。 17.肝细胞坏死明显,除灶状、带状坏死外,有中度碎片状坏死及特征性的桥接坏死,是轻度慢性肝炎的病变特征。 18.肝脏体积缩小,重量减至600-800g,质地变硬,表面呈均匀分布的细颗粒状,切面呈黄褐色,称为急性黄色肝萎缩。 19.门脉性肝硬化的病程一般较短,肝功能障碍较明显,癌变率较高。 四、选择题: A 型题: 1.慢性浅表性胃炎肉眼所见主要是 A.胃黏膜薄而平滑 B.胃黏膜皱襞变平或消失 C.透过胃黏膜可见黏膜下血管影 D.胃黏膜失去正常光泽 E.以上都不是 2.下列哪项对诊断慢性肥厚性胃炎最有意义 A.黏液分泌腺泡明显增生,伴有淋巴细胞浸润

病理学复习题之消化系统疾病

1.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特征病变是 A. 粘膜腺体萎缩 B. 粘膜炎症 C. 血清自身抗体阳性 D. 肠上皮化生 E. 假幽门腺化生; 2.符合十二指肠溃疡的描述是 A.多位于十二指肠降部 B.与胃酸分泌过高有关 C.易发生癌变 D.不易发生出血 E.不易发生穿孔; 3.不符合慢性胃溃疡合并症的是 A.穿孔 B.幽门狭窄 C.癌变 D.出血 E.粘膜萎缩; 4.急性蜂窝织炎性阑尾炎的病变特点是 A. 阑尾全层弥漫性中性粒细胞浸润 B. 阑尾壁局部坏疽 C. 阑尾粘膜坏死伴中性粒细胞浸润 D. 阑尾壁纤维组织增生伴慢性炎细胞浸润 E. 阑尾腔闭塞,远端粘液潴留; 5.缺陷性肝炎病毒是 A.HA V B.HBV C.HCV D.HDV E.HEV ; 6.不符合病毒性肝炎基本病变的是 A.肝细胞变性坏死 B.小胆管增生 C.纤维组织增生 D.慢性炎细胞浸润 E.Kupffer细胞异型增 生; 7.急性重型肝炎最常发生于 A. HBV感染 B. HCV感染 C. HA V感染 D. HEV感染 E. 药物中毒; 8.门脉性肝硬化的特点是 A.结节大小不等 B.结节大小相仿,纤维间 隔薄而均匀 C.肝脏呈深绿色 D.纤维组织沿门静脉分 支大量增生 E.纤维间隔厚薄不均; 9.不符合门脉高压的临床表 现是 A. 脾肿大 B. 腹水 C. 食管静脉曲张 D. 蜘蛛痣 E. 胃肠道淤血; 10.中晚期食管癌最常见的 肉眼形态是 A. 形成明显的环形狭 窄 B. 形成较深的溃疡缺 损 C. 如蘑菇状突入管腔 D. 灰白色、质地较软 E. 灰红色、质地较软; 11.早期胃癌是指 A.原位癌 B.粘膜内癌 C.粘膜下癌 D.无淋巴结转移的癌 E.粘膜内癌及粘膜下癌; 12.胃最常见的恶性肿瘤是 A. 平滑肌肉瘤 B. 类癌 C. 腺癌 D. 未分化癌 E. 恶性淋巴瘤; 13.左侧大肠癌的常见肉眼类型是 A.隆起型 B.溃疡型 C.浸润型 D.胶样型 E.早期癌; 14.不符合消化道类癌的描述是 A.起源于神经内分泌系统 B.属于低度恶性肿瘤 C.阑尾类癌较少转移 D.胃和回肠较多转移 E.类癌综合征与恶病质的表现一 样; 15.肝细胞癌的肿瘤标记物是 A.CEA B.AFP C.PSA D.CA19-9 E.酸性磷酸酶; 16.早期胃癌的病理诊断标准是癌 组织 A. 未侵及肌层 B. 只限于粘膜层内 C. 直径在2.5cm以内

病理学重点——消化系统疾病

病理学重点——消化系统疾病 第八章消化系统疾病 第一节慢性胃炎(chronic gastritis) 一、慢性表浅性胃炎(chronicsuperficial gastritis): 病变:肉眼:粘膜充血、水肿、深红色,表面有灰白色或灰黄色分泌物,伴有点状出血或糜烂;镜下:炎性病变位于粘膜浅层,主为淋巴细胞和浆细胞浸润,粘膜浅层水肿、点状出血和上皮坏死脱落。 二、慢性萎缩性胃炎(chronicatrophic gastritis): (一)病因和分型: 1、A型:发病与免疫因素关系密切,病变在胃体部。 2、B型:发病与自身免疫无关,病因可能与吸烟、酗酒或滥用水杨酸类药物(如APC)等有关。其病变部位在胃窦部。 (二)病变: 1、肉眼:胃粘膜薄而平滑,皱襞变浅,有的几乎消失。粘膜表面呈细颗粒状。 2、胃镜检查: (1)正常胃粘膜的桔红色色泽消失,代之以灰色; (2)萎缩的胃粘膜明显变薄,与周围的正常胃粘膜界限明显; (3)萎缩处粘膜下血管分支清晰可见。 3、镜下:(1)腺上皮萎缩,腺体变小并可有囊性扩张,常出现上皮化生(假幽门腺化生及肠上皮化生)。(2)在粘膜固有层有不同程度的淋巴细胞和浆细胞浸润。 三、肥厚性胃炎:病变特点是,粘膜肥厚,皱襞加深变宽似脑回状。镜下,腺体肥大增生,腺管延长。粘膜固有层炎性细胞浸润不显著。 四、疣状胃炎:病变处胃粘膜发生一些大小不等的糜烂,其周围粘膜隆起,因而形成中心凹陷的病灶,形如痘疹。病灶主要分布在幽门窦部。 第二节消化性溃疡(peptic ulcer)

一、概述:主要发生于胃和十二指肠球部。 二、病变 (一)部位:胃小弯侧、胃窦部多见。 (二)特点: 1、肉眼:溃疡通常只有一个,圆形或椭圆形,直径多在2.5cm以内,溃疡边缘整齐,粘膜皱襞从溃疡向周围呈放射状,溃疡底部通常穿越粘膜下层,深达肌层。 2、镜下:溃疡底大致由4层组织组成:炎性渗出物、坏死组织、肉芽组织层、瘢痕组织。增殖性动脉内膜炎,使小动脉管壁增厚,在溃疡边缘常可看到粘膜肌层与肌层粘连、愈着。神经纤维断端呈小球状增生。 三、结局及合并症: 1、愈合(healing):多由肉芽组织增生填满。 2、幽门梗阻(pyloricstenosis):约有3%的患者发生,主因瘢痕收缩引起。 3、穿孔(perforation):约见于5%的患者,最易发生于十二指肠溃疡。 4、出血(hemorrhage):主要合并症,表现为潜血阳性或黑便、呕血等。 5、癌变(malignanttransformation):十二指肠溃疡一般不恶变,胃溃疡患者中发生癌变者≤1%。 四、病因和发病机制: 1、胃液的消化作用 2、胃粘膜的屏障功能受到损害 3、神经、内分泌功能失调 4、其它因素 5、幽门螺旋菌感染 第三节病毒性肝炎 一、概述 1、概念:病毒性肝炎(viralhepatitis)是由肝炎病毒引起的以肝

高职高专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教案——第十四章消化系统疾病

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医学部徐久元 内容提要: 笔者以张忠、王化修主编的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第八版教材为蓝本,结合40余年的病理学教学经验,编写了这本《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教案。本教案主要供高职高专临床医学、口腔医学专业教学使用。本教案学时安排72学时,共十九章。本章为第十四章消化系统疾病。本教案内容全面、新颖,参考了步宏、李一雷主编的病理学第九版教材及王建枝主编的病理生理学第九版教材。

第十四章消化系统疾病

六、主要教学内容及过程 (一)复习旧课 (1)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肺心病的病变及临床病理联系。 (2)大叶性肺炎和小叶性肺炎的病变及临床病理联系。 (3)肺功能不全的概念、发病机制。 (二)学习任务 1、慢性胃炎、溃疡病。 2、病毒性肝炎。 3、肝硬变。 4、消化系统常见肿瘤 5、肝性脑病。 (三)任务实施 任务一慢性胃炎,溃疡病 1、慢性胃炎:是胃粘膜的慢性炎性变化,是一种常见病,一般分为表浅性、萎缩性、肥厚性三种,其中以表浅性最多见、占半数以上。慢性胃炎病因比较复杂,可由急性胃炎反复发作迁延而来,但多数因一些全身性因素、胆汁返流、免疫因素引起。 (1)病因与发病机理 ①幽门螺杆菌感染 ②自身免疫 ③十二指肠液反流 ④其他因素 (2)病理变化及临床表现 ①慢性表浅性胃炎的病理变化:肉眼观察:病变多为多灶性或弥漫性,但也可局限于一处。病变胃粘膜充血、水肿,有时并伴有点状出血或糜烂。镜下观察:可见炎性病变主要限于粘膜浅层,呈弥漫性或灶状分布。浸润的炎性细胞主要是淋巴细胞和浆细胞,有时可见少量中性粒细胞。此外可见粘膜浅层出现水肿、

小出血点或粘膜表面上皮坏死脱落。临床表现主要为持续性或进食后上腹部饱胀不适或疼痛,常伴反酸、嗳气,或有恶心、呕吐、食欲不振等。 ②慢性萎缩性胃炎病理变化:肉眼观察,病变胃粘膜表面呈细颗粒状,粘膜薄而平滑,皱襞变平,有的几乎消失,偶而有出血和糜烂。胃镜检查,可有3个特点:?正常胃粘膜的橘红色色泽消失,代之以灰色、灰绿色;?萎缩的胃粘膜明显变薄,表面呈细颗粒状,与周围正常的胃粘膜界限明显;?萎缩处粘膜变薄,粘膜下血管分支清晰可见。镜下观察,病变区腺上皮萎缩,腺体变小并可有囊性扩张,常出现上皮化生(假幽门腺化生及肠上皮化生)。在粘膜固有层有不同程度的淋巴细胞和浆细胞浸润。临床表现主要为持续性或进食后上腹部饱胀不适或疼痛,还可出现舌炎、消瘦及缺铁性贫血。 ③肥厚性胃炎病变特点:肉眼观察,粘膜肥厚,皱襞加深变宽似脑回状。镜下观察,腺体肥大增生,腺管延长。粘膜固有层内炎性细胞浸润不显著。粘膜表面粘液分泌细胞数量增加,壁细胞及主细胞有时减少。临床表现多见于50岁以上男性,多数患者有胃酸低下及因蛋白质丢失而致的低蛋白血症。 2、溃疡病 (1)病因及发病机制 ①胃液的消化作用 ②神经内分泌功能失调 ③其它因素 (2)病理变化 肉眼观察:溃疡多位于胃小弯近幽门处,尤其多见于胃窦部;溃疡常一个,呈圆形或椭圆形,直径多在2cm以内,溃疡边缘整齐,形状如刀切,底部平坦、洁净,通常穿过黏膜下层,深达肌层甚至浆膜层,溃疡周围黏膜呈放射状。 镜下观察:溃疡底部由内向外依次分为四层:第一层为炎性渗出层,渗出的纤维素、中性粒细胞覆盖在溃疡表面;第二层为坏死组织层,为红染无结构的坏死组织;第三层为肉芽组织层,主要由成纤维细胞、毛细血管构成,伴有多少不等的炎细胞;第四层为瘢痕组织层,由肉芽组织移行而来的陈旧瘢痕组织构

消化系统病理学

消化系统病理学 消化系统是人体中负责消化、吸收和排泄的关键器官。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消化系统的健康可能会受到损害,导致各种疾病的发生。本文旨在讨论消化系统病理学及其相关的疾病。 1. 消化系统的解剖结构 消化系统的主要器官包括口腔、食管、胃、小肠、大肠和肛门。这些器官的正常运作需要许多生理过程的协调。例如,口腔需要分泌唾液来帮助吞咽和消化,胃需要分泌胃酸和酶来消化食物,小肠需要分泌胰液和肠液来进一步消化和吸收营养物质。 2. 消化系统的常见疾病 消化系统的常见疾病包括: 2.1 肠胃炎 肠胃炎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通常由细菌、病毒或其他因素引起。该疾病的典型症状包括腹泻、呕吐和腹部不适。治疗通常包括补充水分和电解质,以及抗生素或其他药物。 2.2 消化性溃疡 消化性溃疡是一种消化系统疾病,通常由胃酸和胃黏膜受损引起。常见症状包括胃痛、消化不良和反酸。治疗通常包括药物治疗和生活方式改变,如饮食和减轻压力。 2.3 肠易激综合征

肠易激综合征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通常由肠道运动不协调引起。该疾病的典型症状包括腹痛、腹泻、便秘和腹胀。治疗包括药物治疗和生活方式改变,如饮食和锻炼。 2.4 肝病 肝病是一类消化系统疾病,通常由肝脏受损引起。常见症状包括黄疸、肝肿大和腹部水肿。治疗包括药物治疗和生活方式改变,如戒酒和饮食。 3. 消化系统的诊断方法 消化系统的诊断通常包括以下方法: 3.1 医学影像学 医学影像学通常用于检查消化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常见的医学影像学方法包括超声、X光和胃肠镜检查等。 3.2 生化检查 生化检查通常用于检查消化系统的生物化学功能,例如血液检查和粪便检查等。 3.3 组织学检查 组织学检查通常用于检查消化系统的细胞和组织结构。常见的组织学检查方法包括活检和手术等。 4. 消化系统病理学的治疗方法

消化系统病理学

消化系统病理学 消化系统病理学是研究消化系统疾病的科学。消化系统由口腔、食道、胃、小肠、大肠以及相关的腺体和器官组成,是人体获取营养和 消化食物的主要部位。消化系统病理学通过研究和诊断消化系统的异 常变化,有助于了解疾病的发生机制,提供合理的治疗方案。 一、消化系统病理的分类 消化系统疾病可以根据病理特点进行分类,常见的疾病包括以下几种: 1. 消化道良性肿瘤:如胃肠道息肉、胆囊结石等。 2. 消化道恶性肿瘤:如胃癌、结肠癌等。 3. 消化系统炎症性疾病:如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等。 4. 消化道功能紊乱:如胃炎、食管反流病等。 5. 非溃疡性消化不良综合征:如功能性胃肠病、胆囊功能紊乱等。 二、消化系统病理的病理学改变 消化系统病理学的病理学改变多种多样,下面以常见的几种疾病为 例进行介绍: 1. 消化道良性肿瘤:消化道良性肿瘤主要表现为组织的增生或增生,形成肿块或息肉。这些肿瘤大部分为良性,常见于胃肠道黏膜及其腺 体组织中。

2. 消化道恶性肿瘤:消化道恶性肿瘤指的是消化道内恶性肿瘤,如 胃癌、结肠癌等。这些肿瘤生长迅速,有浸润和转移的倾向,严重影 响消化系统的正常功能。 3. 消化系统炎症性疾病:消化系统炎症性疾病包括胃溃疡、十二指 肠溃疡等。这些疾病的病理变化主要表现为黏膜上皮层和黏膜下层的 损伤和溃疡形成。 4. 消化道功能紊乱:消化道功能紊乱主要包括胃炎、食管反流病等。这些疾病的病理改变一般是黏膜上皮发生炎症,导致消化功能异常。 5. 非溃疡性消化不良综合征:非溃疡性消化不良综合征是指在没有 明显溃疡形成的情况下出现的胃肠功能紊乱症状,如功能性胃肠病、 胆囊功能紊乱等。这些疾病主要是消化道的功能紊乱,没有明显的病 理学改变。 三、消化系统病理的诊断与治疗 消化系统病理的诊断和治疗是通过医学检查和临床症状进行综合判断。常用的诊断方法包括内镜检查、超声检查、CT扫描、病理组织学 检查等。 对于消化道良性肿瘤,如果肿瘤较小且没有症状,一般可以选择观 察或者内镜下切除。对于恶性肿瘤,常常需要进行手术切除、放疗或 者化疗等综合治疗。

病理学中的消化系统疾病与病变特点

病理学中的消化系统疾病与病变特点消化系统是人体的重要器官之一,负责消化和吸收食物中的营养物质,但由于饮食习惯、环境污染等原因,消化系统疾病逐年增多。病 理学是诊断和治疗疾病的学科,本文将介绍病理学中消化系统疾病与 病变的特点。 一、胃疾病 胃是人体消化食物的主要器官之一,胃疾病是消化系统最常见的疾 病之一。病理学上常见的胃疾病有胃炎、胃溃疡、胃癌等。其中,胃 炎是指胃黏膜的炎症性变,分为急性胃炎和慢性胃炎两种类型,常见 症状包括上腹部疼痛、恶心、呕吐等。胃溃疡则是指胃壁黏膜的溃疡 损伤,瘢痕会导致胃肠道狭窄,表现为腹部剧烈疼痛、呕吐等症状。 而胃癌是一种恶性肿瘤,早期症状不明显,但随着病情加重,常表现 为腹部不适、腹胀、消瘦等症状。 二、肠疾病 肠道是消化系统的另一个重要器官,包括小肠和大肠。肠疾病的发 病率随着年龄的增加而逐渐增高。病理学上常见的肠疾病有克罗恩病、溃疡性结肠炎、肠癌等。其中,克罗恩病和溃疡性结肠炎是不同类型 的炎症性肠道疾病,常表现为腹泻、腹痛、贫血等症状。克罗恩病主 要累及小肠,溃疡性结肠炎则影响结肠和直肠。而肠癌则是肠道恶性 肿瘤的一种,早期可无症状,但随着病变加重可表现为腹泻、便秘、 腹部疼痛等。

三、肝脏疾病 肝脏是人体最大的内脏器官之一,主要有解毒、合成、储存和代谢 等功能。肝脏疾病的原因有多种,包括病毒感染、酒精中毒、药物损 伤等。病理学上常见的肝脏疾病包括脂肪肝、肝炎、肝硬化等。脂肪 肝是指肝细胞内积聚了大量脂肪而导致肝细胞受损,严重时可引起肝 功能异常。而肝炎包括乙型肝炎、丙型肝炎等,常表现为恶心、呕吐、上腹部不适等症状。肝硬化是指肝脏长期受损后遭到瘢痕组织替代, 导致肝功能不全,常表现为黄疸、腹水、肝性脑病等症状。 四、胰腺疾病 胰腺是消化系统中的一个辅助器官,主要用于产生胰液,帮助消化。胰腺疾病的原因包括胰腺炎、胰腺癌等。胰腺炎是指胰腺的炎症性变,常见症状包括上腹部疼痛、发热、恶心、呕吐等。而胰腺癌则是一种 恶性肿瘤,早期症状不明显,但随着病情加重,常表现为腹部疼痛、 消瘦、黄疸等症状。 总之,消化系统疾病的病理学特点是多种多样的,常表现为消化不良、上腹部疼痛、肝功能异常等症状。通过了解病理学中消化系统疾 病的特点,可以帮助医生更准确地诊断和治疗疾病,为患者提供更好 的治疗效果。同时,合理的饮食和生活习惯也可以有效预防消化系统 疾病的发生。

病理学笔记讲义第八章消化系统疾病

病理学笔记讲义-第八章消化系统疾病病理学笔记讲义-第八章消化系统疾病 重点: 1.慢性萎缩性胃炎和消化性溃疡 2.三步曲:病毒性肝炎,肝硬变,肝癌 3.消化道的癌:食道癌,胃癌,大肠癌 4.阑尾炎 内容: 慢性萎缩性胃炎 1.发生与HP感染有关 2.病变特点: 1)粘膜层萎缩变薄腺体减少,这是本病最特征性的病理变化。 2)粘膜层固有层见不同程度淋巴细胞及浆细胞浸润。 3)上皮化生:a)假幽门腺化生:胃底胃体的壁细胞和主细胞被类似幽门腺的粘液分泌细胞所取代。b)肠上皮化生:胃粘膜上皮被肠型腺上皮取代,出现杯状细胞、吸收上皮细胞和潘氏细胞。 消化性溃疡病 一、溃疡病的病因:胃液的消化作用,粘膜抗消化能力减低(HP)网站整理 二、病理变化: 1.部位:十二指肠球部的前壁或后壁,小,直径<1cm.胃窦部小弯侧,直径<2cm. 2.溃疡底的4层(由浅入深): 1)炎性渗出物:少量白细胞、纤维素等

2)坏死组织 3)新鲜的内芽组织 4)陈旧的疤痕组织:增殖性动脉内膜炎,神经纤维的损伤及小球状增生 三、结局和并发症: 1.出血(10%~35%) 2.穿孔(5%),十二指肠球部多见 3.幽门狭窄(3%) 4.恶变(≤1%,胃溃疡多见) 阑尾炎 一、病因和发病机制:细菌感染和阻塞 二、急性阑尾炎的病理变化 共同特点:阑尾壁可见中性粒细胞浸润 1.急性单纯性阑尾炎:中性粒细胞局限于粘膜层和粘膜下层 2.急性蜂窝织性(化脓性)阑尾炎:中性粒细胞见于阑尾壁各层 3.急性坏疽性阑尾炎:中性粒细胞浸润阑尾壁全层伴坏死 三、结局及合并症 1.大多手术治疗

2.部分转为慢性 3.细菌沿门静脉入肝形成肝脓肿。

消化系统疾病的病理学特征

消化系统疾病的病理学特征 消化系统疾病是指一系列涉及到消化管道及其附属腺体和组织的疾病,其中包括食道、胃、十二指肠、小肠、结肠、直肠和肛门等多个 器官。这些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与消化系统的结构、功能、代谢和免疫 等多个方面有关,其病理学特征也因病种而异。 1. 食道疾病的病理学特征 食道疾病主要包括反流性食管炎、食管裂孔疝和食道癌等。反流性 食管炎是最常见的食道疾病,其病理特征主要表现为下列两个方面: 一是食管黏膜的炎症反应,表现为上皮细胞的变性、坏死和剥脱,并 可伴有上皮细胞的增生及粘液分泌增多等病变;二是不同程度的食管 黏膜下层纤维化和平滑肌萎缩等病理改变,可导致食管狭窄和功能障碍。 2. 胃疾病的病理学特征 胃疾病主要包括慢性浅表性胃炎、胃溃疡、胃癌等。慢性浅表性胃 炎病变较轻,主要表现为胃黏膜表层的炎症反应,而胃溃疡则是胃黏 膜破损所致的溃疡,最常见于胃窦和胃体处,其病理学特征是胃壁深 部组织的坏死和溃疡形成,常伴有肌层及腺体的萎缩和纤维化。胃癌 则是最严重的胃疾病,其病理学特征主要表现为上皮组织的恶性肿瘤。 3. 小肠疾病的病理学特征 小肠疾病主要包括克罗恩病、肠结核和肠道淋巴瘤等。克罗恩病的 病理学特征是局部肠壁的炎症反应、肠壁纤维化和肌肉管受损,可导

致肠腔狭窄和肠梗阻等严重后果。肠结核则是结核分枝杆菌感染所致 的疾病,其病理学特征主要是肠黏膜下结核结节和干酪坏死,常伴有 溃疡形成和肠壁穿孔等并发症。肠道淋巴瘤是一种恶性淋巴细胞增生 性疾病,其病理学特征是肠壁局部的肿块形成和溃疡病变。 4. 结肠和直肠疾病的病理学特征 结肠和直肠疾病主要包括溃疡性结肠炎、肠息肉和直肠癌等。溃疡 性结肠炎的病理学特征是结肠黏膜所发生的慢性炎症反应和组织损伤,其中包括上皮细胞的坏死和脱落、肉芽组织的增生与瘢痕形成,以及 肠腔狭窄和肠穿孔等并发症。肠息肉是结肠和直肠的常见良性疾病, 其病理学特征主要是局部黏膜的不同程度增生和肿块形成。直肠癌则 是最常见的结肠和直肠恶性肿瘤,其病理学特征主要是直肠黏膜下层 组织的恶性细胞增生和浸润。 总之,消化系统疾病的病理学特征各不相同,但都与消化系统的结构、功能、代谢和免疫等方面密切相关。深入理解这些特征,对于消 化系统疾病的治疗和预防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消化系统病理学

消化系统病理学 第七章消化系统疾病 一.单选题: 1.溃疡病最常见的部位是() A.胃大弯近幽门侧 D.胃底部 B.十二指肠球部 E.胃体部 C.胃小弯靠贲门侧 2.胃溃疡最常见的并发症是() A.穿孔 D.癌变 B.出血 E.幽门梗阻 C.粘连 3.急性重型肝炎与亚急性重型肝炎肉眼观形态主要区别是( ) A.有无再生结节形成 D.肝实质黄染的程度 B.肝体积缩小的程度 E.有无出血 C.肝包膜皱缩的程度 4.肝穿刺标本见中度碎片状坏死及肝小叶内纤维间隔形成,应考虑() A.急性普通型肝炎 D.中度慢性肝炎 B.急性重型肝炎 E.重度慢性肝炎 C.轻度慢性肝炎 5.下列哪项是导致肝硬变门脉高压的因素之一() A.肝动脉与肝静脉分支的直接吻合D.门静脉本身病变所造成的阻塞 B.肝动脉与门静脉分支的直接吻合 E.门静脉直接受压 C.门静脉与肝静脉分支的直接吻合 6.肝硬化的后果,可归纳为哪两个方面() A.脾肿大,侧支循环建立 D.门脉高压,肝功能损害 B.腹水,肝功能损害 E.门脉高压,出血 C.门脉高压,腹水

7.早期胃癌的正确概念是() A.癌组织浸润局限于粘膜层 B.癌组织浸润深度尚未突破粘膜下层 C.癌组织尚未突破肌层,且无淋巴结转移 D.癌组织未累及肌层,且无淋巴结转移 E.癌组织突破粘膜下层,但无淋巴结转移 8.大肠癌最常发生的部位是() A.直肠 D.升结肠 B.乙状结肠 E.横结肠及降结肠 C.盲肠 9.大肠癌 Dukes A 期是指() A.癌肿局限于粘膜层 B.癌肿局限于粘膜及粘膜下层 C.癌组织未突破肌层,无淋巴结转移 D.癌组织虽已突破肌层,但尚无淋巴结转移 E.癌组织突破粘膜下层,但无淋巴结转移 10.早期肝癌指( ) A.肿瘤直径<1cm D.尚未发现远处转移的肝癌 B.肿瘤直径≤3cm,数目不超过二个 E.肿瘤直径≤3cm C.肿瘤直径<5cm 二.多选题: 1.慢性胃炎可能的病因有( ) A.自身免疫反应 D.十二指肠液返流 B.酗酒,吸烟 E.VitB12 吸收障碍 C.幽门螺杆菌感染 2.慢性萎缩性胃炎镜下特点是( ) A.粘膜固有层慢性炎症细胞浸润 D.常有明显肠上皮化生 B.腺体萎缩,排列稀疏 E.粘膜充血、水肿、糜烂 C.壁细胞及主细胞减少或消失 3.下列哪些符合急性乙型普通型肝炎镜下特点()

病理学 消化系统疾病-名词解释及问答题(带答案)

病理学消化系统疾病 名词解释 1 肠上皮化生(intestinal metaplasia) 2 革囊胃(linitis plastica) 3 肝硬化(cirrhosis of liver) 4 早期胃癌(early gastric carcinoma) 5 Barrett食管(Barrett,s esophagus) 6 胃炎(gastritis) 7 嗜酸性小体(acidophilic body or Councilman body) 8 点状坏死(spotty necrosis) 9 假幽门腺化生(pseudopyloric metaplasia) 10 桥接坏死(bridging necrosis) 11 毛玻璃样肝细胞(ground-glass hepatocyte) 12 碎片状坏死(piecemeal necrosis) 13 肝纤维化(liver fibrosis) 14 假小叶(pseudolobule) 15 蜘蛛状血管痣(spider angioma) 16 小肝癌(small liver carcinoma) 17 进展期胃癌(advanced gastric carcinoma) 18 羽毛状坏死(feathery necrosis) 19 气球样变性(ballooning degeneration) 问答题:

1 简述病毒性肝炎的基本病理变化。 2 简述胃和十二指肠溃疡病的病变特点及临床表现。 3 阐述肝硬化引起门脉高压发生的机制及临床表现。 4 试以肉眼形态特点区别胃的良、恶性溃疡。 5 简述门脉性肝硬化时主要的侧支循环和合并症。 6 简述慢性胃炎的分类和B型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病变特点。 7 临床病理讨论 男性,50岁。肝区隐痛2年多,双下肢反复水肿8月,复发加重伴乏力、腹胀20天入院。2年多前开始不明原因出现肝区疼痛,为持续隐痛、伴鼻出血及刷牙后牙龈出血。体格检查:颈部和面部见多个蜘蛛状血管痣。右侧腹上区膨隆、叩痛,肝肋下未扪及,剑下4cm,质韧。脾大,腹腔积液征阳性,双下肢凹陷性水肿。 入院后经保肝、利尿、支持等对症治疗。于入院后2周突发呕血,抢救无效死亡。 尸体解剖发现:口、鼻腔内有血性液体,胃及空肠内约2000ml咖啡色液体,胃底食道下段静脉曲张,并见一破口,长约1cm。肝:体积小、质硬、表面为0.1cm~0.5cm不等的细小均匀的结节。镜下见肝小叶结构破坏,代之以大小不等的假小叶,假小叶间纤维结缔组织内慢性炎明显,肝细胞广泛变性、小灶性坏死。脾:大、重450g、暗红色,切面有较多血液流出。腹腔:各脏器无粘连,腹腔内有淡黄*色液体1000ml。其余各脏器除双肺胸膜广泛陈旧性粘连外,未见明显异常。

病理学练习题(含答案):A消化系统疾病

第八章消化系统疾病 一、名词解释 1. 癌组织仅限于粘膜及粘膜下层者。 2. 肝细胞在发生凋亡时,胞质浓缩,深染嗜酸性,核进一步消失,形成均质的深红染的小体,即为之。 3. 急性重型肝炎时,短时间内大量肝细胞发生坏死,肝脏体积很快缩小,重量明显减轻,包末明显皱缩,切面呈现坏死肝组织的土黄色,故称之急性黄色肝萎缩,几天后,肝血窦扩张充血时,则呈红褐色,称之为急性红色肝萎缩。 4. 肝硬化时,原有肝小叶结构完全被破坏,取而代之的是纤维组织包绕的肝细胞团块,故称假小叶。 5. 汇管区炎细胞(淋巴细胞)向肝实质内侵入,分割、包绕单个或小簇肝细胞,使之发生慢性、进行性的坏死、崩解,肝界板被破坏,称为碎片状坏死。 6. 在胃癌和大肠癌时,癌细胞可分散成小簇向周围组织浸润生长,较少形成腺腔,有时细胞产生的粘液积聚在细胞内,充斥整个癌细胞,将细胞核推向一边,形似戒指,称为印戒细胞癌。 二、A型题 1D2E3D4B5E6E7A8E9E10E11D12E13C14C15D16D17C18E19B20D21C22B23A24A25D 26B27B28C29B30A31C32D33E34B35B36D37E38D39E40E41E42A43D44E45E46D47E 48B49D50A51A52A53B54E55C56C57A58E59C60D61B62B63B64A65A66D67D68D69 C70B71C72A73E74A75C76E7C78A79C80C81A82C83C84D85D86C87C88B89A90A91E 三、X型题 1.ACDE 2.ABDE 3.BCE 4.ACDE 5.ABCD 6.AC 7.ACDE 8.ABDE 9.ABDE 10.ACE 11.AB 12.ABCDE 13.BCDE 14.ABC 15.ABCE 16.ABCDE 17.ABCDE 18.AC 19.ACE 20.BDE 21.ABCDE 22.ABCD 23.ABCDE 24.ABD 25.BD 26.ABCE 27.ABCDE 28.ABCDE 29.BCD 30.ADE 31.ABCDE 32.ABE 33.BCD 34.ADE 35.ABC 36.ABCD 37.ABCE 38.ABE 39.AB 40.ABCDE 41.AB 四、问答题 1. 引起上消化道出血的常见疾病有:①消化性溃疡合并出血:当溃疡底部表面毛细血管破裂时,便潜血阳性;当较大血管被胃液腐蚀时,可有上消化道大出血。②食管下端及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见于结节性肝硬化和寄生虫引起的肝纤维化。肝硬化是导致门脉高压、门静脉血流受阻,门-腔血液分流以及食管下静脉和胃冠状静脉之间吻合支开放,引起食管下端及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 ③食管癌、胃癌出血:癌组织坏死或破坏血管引起出血。 2. 答案要点:消化性溃疡长期不愈的原因可能有:①造成溃疡的病因和机制长期存在。②溃疡底部小动脉发生闭塞性内膜炎和血栓形成,引起溃疡边缘缺血,不利于溃疡的愈合。③溃疡产生的节律性上腹疼,对大脑皮层是不良刺激,可导致皮层下中枢功能紊乱,进一步影响溃疡愈合。 3. 答案要点:腹水是腹腔中积聚的超出正常量的游离液体。通常是淡黄

病理学之消化系统疾病试题及答案

病理学之消化系统疾病试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 单选题 1,从腹腔取出的液体具有如下特征:高比重,静臵时凝固,混浊且呈黄*色,含纤维蛋白原,是下列哪一种原因引起? A,门静脉高压 B,右心衰竭 C,腹膜炎 D,饥饿或蛋白丧失 E,以上都不是 2,早期胃癌最多见的类型是: A,隆起型 B,表浅型 C,表浅凹陷型 D,表浅平坦型 E,凹陷型 3,我国门脉性肝硬化的常见原因是: A,慢性酒精中毒 B,营养缺乏 C,毒物中毒 D,病毒性肝炎 E,药物中毒 4,急性普通型病毒性肝炎的坏死多为 A,碎片状坏死 B,凝固性坏死 C,桥接坏死 D,大片坏死 E,点状坏死 5,下列哪项不是胃溃疡的并发症 A,穿孔 B,出血 C,反复发作 D,癌变 E,幽门狭窄 6,krukenberg氏瘤是指 A,卵巢的交界性粘液性囊腺瘤 B,卵巢腺癌 C,卵巢粘液性腺囊癌 D,腺癌伴广泛转移 E,卵巢的转移性粘液腺癌 7,胃溃疡病的好发部位是: A,胃小弯 B,幽门 C,胃窦部 D,胃大弯 E,胃底 8,下列哪项不属于门脉高压症的表现: A,脾大 B,肝大 C,食道静脉曲张 D,痔核形成 E,腹水 9,胃溃疡病最常见的部位是: A,胃小弯近幽门处 B,胃大弯近幽门处 C,胃小弯 D,胃大弯 E,胃体部

10,早期胃癌是指癌组织: A,尚未侵犯粘膜下层 B,未突破基底膜 C,未侵犯到浆膜层 D,浸润到粘膜肌层E,未浸润到肌层 11,早期胃癌的概念是: A,只限于粘膜内 B,未侵犯肌层 C,直径在2cm以内 D,无淋巴 结转移 E,未侵犯粘膜下层 12,关于急性普通型病毒性肝炎的病变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A,气球样变 B,嗜酸性变 C,肝细胞再生 D,结缔组织增生 E,溶解性坏死 13,胃溃疡病变部位最常见于: A,胃前壁 B,胃后壁 C,胃大弯及胃底 D,胃小弯近贲门处 E,胃小弯近幽门处14,十二指肠溃疡主要表现为: A,溃疡位臵多在十二指肠降部 B,溃疡大小多为1cm以上 C,前壁之溃疡易出血D,后壁之溃疡易穿孔 E,以上都不是 15,毛玻璃样肝细胞内嗜酸性颗粒的性质是: A,包涵体 B,嗜酸性坏死 C,细胞内玻璃样变 D,乙型肝炎表面抗原 E,肿胀的内质网和线粒体 16,胃溃疡病的合并症最常见的是: A,梗阻 B,穿孔 C,出血 D,癌变 E,粘连 17,门脉高压症不包括: A,胃肠淤血 B,脾肿大 C,腹水 D,侧支循环形成 E,黄疸 18,慢性萎缩性胃炎好发于: A,胃窦部 B,胃大弯 C,胃小弯 D,贲门 E,胃底部 19,早期胃癌的诊断标准是: A,癌肿大小不超过2cm B,局部淋巴结无转移 C,癌肿浸润深达肌层

内科主治医师《内科学》期末复习知识点、考点总结-第三章:消化系统疾病

消化系统疾病 01 慢性胃炎 一、病因 幽门螺杆菌感染;饮食和环境因素;自身免疫;其他因素。 二、慢性胃炎病理改变 炎症黏膜层以淋巴细胞和浆细胞为主的慢性炎症细胞浸润。当见有中性粒细胞浸润时显示有活动性炎症,称为慢性活动性胃炎,多提示存在幽门螺杆菌感染 化 生 胃固有腺体为肠腺样腺体所替代 萎 缩 胃黏膜固有腺体减少,固有层纤维化,黏膜变薄异 型增生进一步发展,胃上皮或化生的肠上皮在再生过程中发生发育异常,可形成异型增生(又称不典型增生),异型增生是胃癌的癌前病变 三、临床表现 由幽门螺杆菌引起的多数患者无症状;有症状者表现为上腹痛或不适、上腹胀、早饱、嗳气、恶心等消化不良症状,这些症状之有无及严重程度与的内镜所见及组织病理学改变并无肯定的相关性。 自身免疫性胃炎患者可伴有贫血

A型胃炎与B型胃炎的鉴别 自身免疫性胃炎多灶萎缩性胃炎 A型胃炎、慢性胃体炎B型胃炎、慢性胃窦炎 胃体、胃底胃窦 胃黏膜萎缩、腺体减少胃黏膜萎缩、腺体减少 多由自身免疫性反应引起多由幽门螺杆菌感染引起 常有恶性贫血,维生素B 12 缺乏,内因子抗体阳性, 壁细胞抗体阳性 无 胃酸显著降低胃酸正常或偏低 血清促胃液素明显偏高血清促胃液素正常或偏低 四、辅助检查 1.胃镜及活组织检查:是最可靠的诊断方法。 内镜下 慢性浅表性胃炎:可见红斑(点、片状或条状)、黏膜粗糙不平、出血点或出血斑; 慢性萎缩性胃炎:可见黏膜红白相间/白相为主、血管显露、色泽灰暗、皱襞变平甚至消失;也可表现为黏膜呈颗粒状或结节状。

CSG黏膜红斑:红斑呈片状,较密集地分布于胃窦四壁。 CAG:黏膜变薄,血管透见 2.幽门螺杆菌检测: 非侵入性:13C或14C尿素呼吸试验,金标准之一。 侵入性(需作胃镜检查和胃黏膜活检):快速尿素酶试验、胃黏膜组织切片染色(金标准之一)、细菌培养等。 3.其他: 疑为自身免疫性胃炎者应检测血PCA和IFA,如为该病则PCA多呈阳性。血清维生素B12的测定;血清促胃液素(胃泌素)的测定等。 五、治疗 根除幽门螺杆菌适用于:①有明显异常的(胃黏膜有糜烂、中至重度萎缩及肠化生、异型增生);②有胃癌家族史;③伴糜烂性十二指肠炎;④消化不良症状经常规治疗疗效差者。常用一种胶体铋剂或一种强抑酸剂+2种抗菌药 对症治疗抑酸或抗酸药、促胃肠动力药、胃黏膜保护药(如硫糖铝兼有黏膜保护及吸附胆汁作用),有恶性贫血时注射维生素B 12 异型 增生 的治 疗 重度异型增生是胃癌的癌前病变,应予高度重视 【病案题】女性,60岁,间断上腹疼痛2年,疼痛发作与情绪、饮食有关。查体:上腹部轻压痛。胃镜:胃窦皱襞平坦,黏膜粗糙无光泽,黏膜下血管透见,

病理学-消化系统疾病

消化系统疾病 1.消化性溃疡 2.病毒性肝炎 3.肝硬化 4.食管癌、胃癌和大肠癌 5.原发性肝癌 6.胰腺癌 消化性溃疡 (一)病理变化 1.肉眼:小弯侧,深达肌层。 2.镜下:分4层 ①渗出层——由白细胞和纤维素构成; ②纤维素样坏死层; ③肉芽组织——由新生毛细血管和成纤维细胞组成,排列与溃疡面垂直。 ④瘢痕组织:与溃疡面平行,常发生玻璃样变。 溃疡底部增生性动脉内膜炎,或伴有血栓及血栓机化。 ①渗出层 ②纤维素样坏死层 ③肉芽组织 ④瘢痕组织 (二)并发症 1.出血——最常见。 2.穿孔。 3.幽门梗阻。 4.癌变——胃溃疡癌变率不足1%。

病毒性肝炎——特别重要TANG (一)基本病理变化——变质、渗出、增生 1.变质——变性+坏死 (1)变性: 1)水变性——广泛且常见;2)气球样变;3)嗜酸性变。 (2)坏死: 1)嗜酸性小体——细胞核消失,变为均匀红染的圆球状小体。本质是单个细胞坏死,属细胞凋亡。 2)溶解坏死——最多见。 包括:点状、碎片状、桥接和大片坏死。 A.点状坏死——单个或数个肝细胞坏死——急性普通型肝炎。 B.碎片状坏死——指肝小叶周边部界板肝细胞的灶状坏死和崩解——慢性肝炎。 桥接坏死——两个汇管区之间、两个中央静脉之间或中央静脉与汇管区之间,出现的互相C.连接的坏死带——中度与重度慢性肝炎。 D.大片坏死——几乎累及整个小叶的大范围肝细胞坏死——重型肝炎。 2.渗出 ——以淋巴、单核细胞为主。 3.增生 ——Kupffer细胞、成纤维细胞反应性增生,胆管上皮细胞增生和肝细胞再生。

(二)临床病理类型及病变特点——普通型/重型 1.急性普通型肝炎 以肝细胞变性为主,坏死较轻,为散在点状坏死。 2.慢性普通型肝炎 慢性普通型肝炎的分度——1995,我国提出 坏死类型纤维组织及肝小叶结构改变 轻度 慢性肝炎点灶状坏死+ 偶见轻度碎片状坏死 汇管区纤维组织增生, 肝小叶结构完整 中度 慢性肝炎中度碎片状坏死+ 桥接坏死(特征性) 纤维间隔形成, 但小叶结构大部分保存 重度 慢性肝炎重度碎片状坏死+ 大范围桥接坏死 坏死区肝细胞不规则再生。 纤维组织增生,分割肝小叶,形成假小叶 3.重型肝炎 (1)急性重型肝炎:又称暴发型或电击型肝炎。 ①肉眼:急性黄色(或红色)肝萎缩。 ②镜下: A.坏死严重而广泛,呈弥漫性片状(2/3)。 B.肝细胞再生现象不明显。 (2)亚急性重型肝炎: ①肉眼——亚急性黄色肝萎缩。 ②镜下: A.大片肝细胞坏死(50%), B.同时出现肝细胞结节状再生。

第九版病理学第十一章消化系统疾病考点剖析

第九版病理学第十一章消化系统疾病考点剖析 内容提要: 笔者以步宏、李一雷主编的病理学第九版教材为蓝本,结合40 余年的病理学教学经验,编 写了第九版病理学各章必考的考点剖析,共十八章。本章为第十一章消化系统疾病。本章 考点剖析内容全面、新颖,有重点难点、名词解释(27)、简述题(31)、填空题(10)及单项选择题(52)。适用于本科及高职高专临床、口腔、医学、高护、助产等专业学生学习 病理学使用,也适用于临床执业医师、执业助理医师考试人员及研究生考试人员使用。 目录 第十一章消化系统疾病 第一节食管的炎症、狭窄与扩张 第二节胃炎 第三节消化性溃疡病 第四节阑尾炎 第五节非特异性肠炎 第六节病毒性肝炎 第七节酒精性肝病和非酒精性脂肪肝病 第八节肝硬化 第九节肝代谢性疾病与循环障碍 第十节胆囊炎与胆石症 第十一节胰腺炎 第十二节消化系统常见肿瘤 重点难点 掌握:慢性萎缩性胃炎、消化性溃疡的病变特点及消化性溃疡的并发症。各种肝病和原发 性肝癌的病理学变化特点。 熟悉:消化性溃疡病因;消化道肿瘤的好发部位、病理特点及转移途径。各种疾病的发病 机制及病因。 了解:消化性溃疡发病机制;非特异性肠炎常见类型及病理变化特点。各种疾病的临床病 理学联系。 一、名词解释(27) 1、反流性食管炎(reflux esophagitis ,RE): 是指属于胃食管反流性疾病,是由于胃液反流至食管引起食管下部黏膜慢性炎性改变。 临床以胃灼热、胃内容物反流为突出症状。 2、Barrett 食管(Barrett esophagus ): 是指食管远端出现柱状上皮化生(鳞状上皮被柱状上皮取代)。Barrett 食管是大部分食管腺癌的癌前病变。 3、胃炎(gastritis): 是指胃黏膜的炎性病变,是一常见病,可分为急性胃炎和慢性胃炎。 4、慢性萎缩性胃炎(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 ): 是指以胃黏膜萎缩变薄,黏膜腺体减少或消失并伴有肠上皮化生,固有层内多量淋巴 细胞、浆细胞浸润为特点。 5、消化性溃疡(peptic ulcer disease): 是指以胃或十二指肠黏膜形成慢性溃疡为特征的一种常见病、多发病。多见于成人

病理学 消化系统疾病-习题带答案

病理学消化系统疾病-习题-带答案 一、单选题 1.从腹腔取出的液体具有如下特征:高比重,静置时凝固,混浊且呈黄*色,含纤维蛋白原,是下列哪一种原因引起? A.门静脉高压 B.右心衰竭 C.腹膜炎 D.饥饿或蛋白丧失 E.以上都不是 2.早期胃癌最多见的类型是: A.隆起型 B.表浅型 C.表浅凹陷型 D.表浅平坦型 E.凹陷型 3.我国门脉性肝硬化的常见原因是: A.慢性酒精中毒 B.营养缺乏 C.毒物中毒 D.病毒性肝炎 E.药物中毒 4.急性普通型病毒性肝炎的坏死多为 A.碎片状坏死 B.凝固性坏死 C.桥接坏死 D.大片坏死 E.点状坏死 5.下列哪项不是胃溃疡的并发症 A.穿孔 B.出血 C.反复发作 D.癌变 E.幽门狭窄 6.krukenberg氏瘤是指

A.卵巢的交界性粘液性囊腺瘤 B.卵巢腺癌 C.卵巢粘液性腺囊癌D.腺癌伴广泛转移 E.卵巢的转移性粘液腺癌 7.胃溃疡病的好发部位是: A.胃小弯 B.幽门 C.胃窦部 D.胃大弯 E.胃底 8.下列哪项不属于门脉高压症的表现: A.脾大 B.肝大 C.食道静脉曲张 D.痔核形成 E.腹水 9.胃溃疡病最常见的部位是: A.胃小弯近幽门处 B.胃大弯近幽门处 C.胃小弯 D.胃大弯 E.胃体部 10.早期胃癌是指癌组织: A.尚未侵犯粘膜下层 B.未突破基底膜 C.未侵犯到浆膜层 D.浸润到粘膜肌层 E.未浸润到肌层 11.早期胃癌的概念是: A.只限于粘膜内 B.未侵犯肌层 C.直径在2cm以内 D.无淋巴结转移 E.未侵犯粘膜下层 12.关于急性普通型病毒性肝炎的病变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A.气球样变 B.嗜酸性变 C.肝细胞再生 D.结缔组织增生 E.溶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