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领事关系与外交关系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领事关系与外交关系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领事关系与外交关系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领事关系与外交关系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领事关系与外交关系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联系:两者同属于国家对外关系的范畴,两国同意建立外交关系,也就意味着同意建立领事关系。但断绝外交关系并不当然断绝领事关系。在两国尚未建立外交关系或尚未恢复外交关系情况下,领事关系的存在有助于两国建立和恢复外交关系。领事与外交代表同属于外交人员组织系统,由外交部领导。外交代表可同时执行领事职务。当两国无外交关系时,领事人员获外交部特别授权也可以兼办外交事务。区别:1、使馆全面代表派遣国,与接受国政府进行外交往来,而领馆通常只就护侨、商业和航务等领事职务范围内的事务与所在国的地方当局交涉。2、使馆着重保护派遣国国家和国民的整体利益,活动范畴一般限于有关领事区域。3、使馆与外交代表享有的外交特权与豁免高于使馆和领事享有的领事特权与豁免。表决制度

(1)全体一致同意。也称一国一票一致同意制,它采取一国一票,并要求议案经所有成员一致同意方可通过。

(2)多数同意制。采用一国一票,要求议案经成员中多数同意票即可通过。多数通过制又分为简单多数通过、特定多数通过、多数加特定成员通过等三种。简单多数指有超过半数的同意票即可获得通过;特定多数通过要求达到一定比例的多数时议案才能通过,如2/3多数;多数加特定成员同意制,除对票数数量作出要求外,还要求包括特定成员的同意票方可通过。

(3)加权表决制。也称一国多票制,它具有某些股份制表决的特点,多用于金融等经济性组织。各成员国由于其对组织的贡献或责任的不同,根据组织章程规定的分配标准,享有不同的投票权,在此基础上进行表决。

(4)协商一致通过。在成员国间进行广泛协商后,不采用投票表决方式而采取对议案达成一致或不持异议则通过。

公海自由

是现代国际海洋法的基本原则之一,指公海对所有国家开放,不论其为沿海国或内陆国。任何国家不得有效声称将公海任何部分置于其主权之下。

(1)航行自由。所有国家的船舶不论商船或军舰,均享有在公海任何部分无障碍地航行的权利。(2)捕鱼自由。各国都有权由其公民在公海中捕鱼,在捕鱼中应遵守本国根据有关条约和协议就鱼种、数量、方法、区域等方面承担的义务。(3)飞越自由。各国的航空器不论民用或军用,均享有在公海上空飞行的自由(4)铺设海底电缆和管道自由。所有国家都有权在公海铺设海底电缆和管道。在铺设时,不应影响其他国家已铺设的电缆和管道,包括其正常使用和维修。(5)建造国际法容许人工岛屿及其他设施自由。所有国家有权在公海上建造符合国际法的人工岛屿和其他设施。(6)科学研究自由。各国均享有在公海进行科学研究的自由。研究活动应遵守《海洋法公约》或其他国际法的规则,顾及其他国家的利益。

引渡一般原则

1.双重犯罪原则,又称相同原则,指引渡所涉及对象的行为,只有依请求国与被请求国法律均构成犯罪并应受刑罚处罚时才能引渡

2.政治犯不引渡原则

3.专一原则,请求国对被引渡的人只能就引渡请求书中所指控的罪行进行追诉或处罚。

4.本国国民不引渡原则

5.保护被请求引渡人合法权益原则

领土取得与变更方式

1.先占:又称占领,国家占有无主土地而取得领土主权。

2.添附:由于自然的人为的因素形成新土地。包括两种形式:自然添附,是由于自然的原因而形成的新土地,如河口冲积扇领海内出现新岛屿,人为添附指因人为的作用形成的土地,如围海造田。

3.时效:国家持续并安稳地占有原来不正当或非法占有的某些土地经过相当长时间,从而取得该土地主权。

4.割让:一国根据条约将其部分领土主权转移给另一国。

5.征服:一国以武力占有他国部分或全部领土而取得主权

条约的无效:(一)违反国内法有关缔约权的规定,宪法主义学派主张宪法的限制决定条约在国际上的效力,国际法主义学派主张根据国际法不管国内法有和限制,该国应因其正式授权的代理人所表示的同意而受约束,折中认为国际法学派所主张的规则不应适用于其他国家知道没有遵守国内法或明显违反国内法的情形。维46:一国不得援引其同意承受条约拘束之表示为违反该国国内法关于缔约权限之一项规定之事实以撤销其同意,但违反之情事显明且涉及其具有基本重要性之国内法之一项规定者,不在此限。维47:如果一缔约国代表表示该国同意接受某一条约约束的权利附有特定的限制,必须在其同意前已将此项限制通知其他谈判国,否则该国不得援引该代表未遵守该限制的事实而主张条约无效。(二)错误。如果一项错误在一国缔结条约时假定存在,并构成该国同意承受条约约束的必要根据的事实,那么该国可以援引条约内的错误主张条约无效。如果该项错误是由国家本身行为造成的,或当时情况足以使该国知悉可能有错误,那么就不能主张无效。仅与条约约文用字有关的错误不影响条约效力。(三)诈欺和贿赂。如果一国因另一国谈判的诈欺行为而缔结条约,该国可以援引诈欺为理由撤销其承受条约约束的同意。有别于错误,从根本上影响到协定效力。如果一国同意承受条约约束的表示系经另一谈判国直接或间接贿赂其代表而取得,该国得援引贿赂为理由。。。(四)强迫。一种是对一国代表的强迫,另一种是对国家的强迫。缔约一方同意受条约约束的表示是通过行为或威胁对其代表实施强迫而取得的,其同意的表示应无任何法律效果。条约系违反联合国宪章所含国际法原则或使用武力而获缔结者无效。(五)与一般国际法强制规律相抵触。条约在缔结时与一般国际法强行法规则抵触者无效。就适用《条约法公约》而言,一般国际法强行法规则指全体国家的国际社会全体接受并公认为不许损抑且只有以后具有同等性质之一般国际法规则方可以加以更改的规则。

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外交关系

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外交关系 中国的崛起在很大的程度上,将取决于周边关系的稳定,而周边关系的稳定将取决于一些敏感问题的解决。由于历史和地缘政治等多种原因,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非常复杂,周边的问题也很棘手。朝鲜核试爆就是一个缩影。近年来,中国致力于加强与周边国家的关系,基于“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原则处理与周边国家外交关系,推进了一些周边问题的解决,中国的周边外交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显著成就。但是,由于中国周边地区的复杂性,加之安全机制尚未成形,有些地区甚至仍深陷在冷战阴影的影响之中,如何处理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特别是解决好周边出现的问题,已成为中国和平发展面临的紧迫挑战。当前,国际形势及我国周边安全环境出现了一系列的新情况与新变化,对此应高度重视,并应将其联系起来加以思考,以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并制定通盘对策。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力量急剧增长:十多年来经济不断高速增长,国民生产总值和经济总量一再成倍加大,对外贸易的地域和规模也迅猛扩展。在2009年发生了世界性的经济危机后,中国的经济总量仍然保持了9%左右的增长。并且,中国的经济总量于2010年成功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的崛起,引起了世界的密切关注,也引来了诸如“中国威胁论”等影响中国与世界关系的言论。 从大的格局来说,冷战结束,终结了中国与邻国间的政治分割。各国之间都基于各自长远战略利益与现实实际利益加以考、处理国家之间的关系。中国的邻国包括了诸多国情差异巨大的国家,在整个世界上是较为少见的,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中国与周边国家关系的复杂性。 在东北亚,历史问题迄今一直是影响中日关系的最大障碍。日本不能在彻底深刻地反省、总结近代侵华战争的前提下早日面向未来,成为我国与日本建立互信的一条鸿沟。2007年4月,温家宝总理出访日本。这是时隔7年中国总理对日本的首次访问,也是中日打破政治僵局之后的“融冰之旅”,使中日关系站在了新的起点上。然而2010年9月7日,我国渔船在钓鱼岛附近海域遭日本巡逻船两次冲撞,并遭日方登船检查,还抓扣中国渔船船长。钓鱼岛的归属问题、东海海底资源开发问题更为凸显,引起了两国民众的“口水之战”,两国的经济交往、民间往来倍受影响。中日关系出现了严重危机。但中日两国始终是一衣带水的邻邦,是搬不开的邻居。作为世界上两大举足轻重的经济体,中日两国的矛盾将对世界经济产生巨大的影响,也影响着世界的和谐稳定。对于俄国,俄罗斯是世界主要力量之一。我们将按照中俄两国元首达成的“世代友好、永不为敌”共识,努力维护和发展两国政治上相互尊重、经济上相互合作、安全上相互信任的新型睦邻关系。 在西南方,我们与周边中小国家的友好关系历经时势变迁考验,具有强大生

外交与领事关系法

第七章外交与领事关系法 名词解释 外交:国家为了实现其对外政策,通过互相在对方首都设立使馆,派遣或者接受特别使团,领导人访问,参加联合国等国际组织,参加政府性会议,用谈判通讯和缔结条约等方法处理国际关系的活动。 外交关系:是指国家相互在对方首都设立使馆并通过它们进行交往的关系。 外交关系法:调整国家之间外交关系的原则,规则,制度的总称。 ***外交使馆人员:P175 临时代办:使馆馆长不能履行职务时,代理馆长职务的人。可以是大使、公使、代办。 ***国书:派遣国发给其外交使节的任命书,是重要的国家法律文件。外交使节在递交国书之后开始执行使节职务。 领事:是一国为了实行其对外政策,经另一国同意派驻在该国一定地点,以便在该国一定区域内执行领事职务的人员。***外交领馆人员:P189下 名誉领事:派遣国在接受国当地聘任的兼任领事职务的人员。主要是著名的社会活动家、商人或律师,其薪水从领事事务费中扣除。 不受欢迎的人:接受国可以随时不加解释,通知派遣国,宣

告使馆馆长或使馆任何外交人员为不受欢迎的人,或宣告使馆任何其他人员为不能接受。遇这种情形,派遣国就应斟酌情况召回该人员,或者在他是接受国国民的场合终止其在使馆中的职务。如果派遣国拒绝或者不再合理期间内履行上述义务,接受国可以拒绝承认该人员为使馆人员。 简答题 1、试述国家外交关系机关的体系。 答:(一)国内外交机关:国家元首,政府,外交部门(及其首长)。(二)驻国外外交机关:常设性外交机关,临时性外交机关。常设性外交机关如使馆,驻国际组织代表团;临时性外交机关如特别使团(又分为政治性特别使团和礼节性特别使团)。 ***2、外交关系与领事关系区别:(重点) 答:联系: 1.两国同意建立外交关系也就意味着建立了领事关系2.在行政系统上,领事官员与一般外交官员同属于外交人员组织系统,由外交部领导 3.外交使节也可同时执行领事职务 区别: 1.断绝外交关系并不当然断绝领事关系 2.使馆全面代表派遣国,与接受国政治机关(政府、外交 部等)进行交往;而领馆在原则上仅与接受国非政治机

20世纪30年代的日本国内经济与对外扩张

20世纪30年代的日本国内经济与对外扩张 经济危机爆发后,日本运用国家贷款筹集资金的方式来发展经济,经济发展严重依赖军事工业,这种经济模式极易使日本走上战争之路。同时,为摆脱危机,日本依靠廉价的劳动力,在全世界进行商品倾销,挤占了英美等国的市场,引起英美的抵制。倾销失败后,日本逐渐走上对外战争之路。 标签:日本;军事工业;商品倾销;贸易摩擦 20世纪30年代上半叶,由于“现代大工业的扩张性和整体性世界形成对建立公平、合理、开放、有序的国际经济、政治与安全秩序的客观要求与帝国主义的强取豪夺、殖民地瓜分以及国际无序状态之间的矛盾无法协调”,全球性的经济危机爆发后,各个国家为应对经济危机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这些措施只着眼于维护本国或特定经济区的利益,从而引发了国与国之间的摩擦和对立,经济上的摩擦引发了国际关系的紧张和对立,一定程度上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埋下了火苗。 一、日本的国内经济 在20世纪30年代上半叶,日本经济上呈现繁荣,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在1932年底时,日本的预算亏空和通货膨胀现象并存,农业出现困境,物价上涨,经济危机并未结束。财政赤字包括公共贷款(为筹集资金所发放的债券集资),在不断上升。日本市场上流通的货币增加,工业和贸易同时在发展,商业银行运用闲置的资金来购买政府债券,日本政府提供了工业和贸易发展所需要的资金。部分工业,如交通化学工业和钢铁生产存在新问题,与军事有关的产业得到发展,与东北问题和侵华战争有关的产业得到发展,其他产业在这一阶段处于缩减状态。日本的资本仍然没有完全市场化,债务在不断增加,财政面临困难。在1932年工业和贸易开始萧条时,银行持有巨大的闲置资金,日本政府开始运用通货膨胀和自由花费政策来解决危机。日本政府推行贷款型政策,创造良好的经济形势,在世界经济危机退去时,出口贸易变得繁荣时,物价保持稳定。日本政府采取措施来解决失业问题。 日本经济也存在很大问题,尽管工业产量不断增加,但各个工业部门生产差别很大,因为经济增长在很大程度上赖于军火制造业的发展。军火制造严重依赖于日本政府的支持。尽管没有反常的失业,但是在许多农业地区存在严重的贫困问题和不充分就业的征兆。尽管工人们的群体收入增加了,资本和工人的实际收入却下降了。换句话说,日本的繁荣只有一部分人受益,农业阶层没有享受到,大部分工人(除了那些特别支持的贸易,特别是军火业)也是仅仅不失业,却没有增加收入。农业阶层构成了近一半的人口,他们在国内市场的消费依然很低。如果我们将小生产者和国内的小商人统计在内,至少一半的人群处于低收入或接近失业状态。 从日本的经济状况,可见,日本当时的经济严重依赖于军火工业,这种特点

中国媒体上的日本和中日关系

中国媒体上的日本和中日关系 ------冷战结束前后《人民日报》日本报道分析 新闻媒体在政治生活和国际关系中具有独特的作用。我们对于世界的认识,在很大程度上需要借助新闻媒体,国际事务尤其如此,因为很多东西不是普通人所能亲历的。人们生活的“世界”,除了自己所在地之外,相当一大部分都在报纸上、广播电视里、互联网中。新闻报道不仅具有信息功能,还具有舆论功能。新闻舆论态度鲜明或潜移默化地影响社会舆论,所以媒体的国际报道又影响受众心目中他国的形象。同时,媒体也反映所在国公众的情绪。此外,新闻报道往往产生“设定议程“的作用------新闻话题很快成为公众舆论乃至政府决策者关注的重点。最后,经验表明,媒体既能够对决策的过程施加压力,也常常被官员们用来试探风向、释放烟幕、诱导舆论。总之,新闻媒体是信息的提供者、舆论的制造者、议程的设定者和政策的参与者。虽然受到政治体制、新闻观念、文化背景的影响,各国媒体的运作存在差异,但上述功能都在不同程度上以不同的方式得以表现。 本文试图对《人民日报》的日本报道进行分析。《人民日报》是中国共产党的机关报,是“党和政府的喉舌”,是中国政治新闻报道最严肃、最具有权威性和代表性的报纸,并且对其它媒体具有引导作用。本文假设,在中国的政治和新闻体制下,媒体国际报道的取向从整体上和《人民日报》具有一致性。这是本文选取《人民日报》的理由。作者在此将选取《人民日报》2001年1-6月的有关报道作为分析对象,这些报道可以被认为反映了本世纪初中国对日本的关注点和态度。为了更好的实现这一目的,本文会对比同时期《人民日报》对其它两个与中国有着重要关系的国家---美国和俄罗斯---的报道,还会对比1996年、1991年、1986年同期《人民日报》的日本报道,希望以此找出横向和纵向的异同。1996、1991和1986年分别是以5年为间隔期确定的;1996年可以代表90年代中期,1991年可以代表冷战刚刚结束的年代,1986年则可以代表80年代中期;而且它们避开了特殊的年份(即中日战争爆发和结束的重大纪念年份)。本文的资料全部来源于《人民日报索引》和《人民日报缩印本》。 《人民日报》的国际报道按照其索引中的分类,可以包括两个方面:一类是中国外交/对外关系中,有中国-日本、中国-美国、中国-俄罗斯等,主要报道中国与这些国家的关系;另一类是国别与地区,主要报道这些国家的政治、经济、 社会、文化、外交等各方面,并发表评论、感想等。本文的统计就是按照这些分类进行的。由于新闻报道具有较大的事件引导性,所以本文的分析最能适用于报道所产生的时段,尽管它们对于其他时段的报道可能也具有启发意义。

外交与领事关系法案例

九、苏联间谍马尔琴柯等五人被中国驱逐出境案 苏联驻中华人民共和国大使馆一等秘书维•伊•马尔琴柯夫妇,三等秘书尤•阿•谢苗诺夫夫妇及其武官处翻译阿•阿•科洛索夫在中国进行间谍活动。1974年1月15日晚,他们在北京市郊区与苏联派遣特务李洪枢等秘密接头,交接情报、文件、电台、联络时间表、密写工具和伪造的边境通告证等间谍用品,以及活动经费等,被我国公安人员和民兵当场抓获。人赃俱在,罪证确凿。对苏联驻华大使馆人员的间谍活动,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各苏联政府提出了强烈抗议,并于1月19日宣布维•伊•马尔琴柯夫妇,尤•阿•谢苗诺夫夫妇和阿•阿•科洛索夫为不受欢迎的人,立即驱逐出境。 本案涉及国际法的问题有: (一)外交人员享有特权与豁免 根据1961年《维也纳外交关系公约》的规定,外交人员享有特权与豁免,这是为了保证外交代表的正常外交活动而给予的一种特殊的权利和待遇。由于外交人员职务上的需要,给予使馆人员以外交特权与豁免,才能使他们在履行职务时不受任何干扰和压力。正如该公约的序言指出的:“确认此等特权与豁免之目的不在于给个人以利益而在于确保代表国家之使馆能有效执行职务。 (二)外交人员的活动是在国际法允许范围内,并遵守驻在国的法律 外交人员虽然享有外交特权与豁免,受到驻在国的尊敬和享有优厚的礼遇,根据国际惯例,使馆及其外交人员在享受外交特权与豁免的同时,其行为和活动必须是在国际法允许的范围内,必须遵守驻在国的法律,对驻在国负有一系列的义务,如果外交人员的行为严重地危害当地的社会秩序或驻在国的安全,如行凶打人、酒后开车肇事、或进行政治阴谋和间谋活动等,驻在国可以在现场采取必要的措施。如监视现场,临时拘捕等予以制止。苏联驻我国使馆的马尔琴科等人进行的特务活动,已经超出了国际法所允许范围,违反了我国的法律,是对我主权的严重破坏,也是对国际法准则的粗暴残踏。因此,按照国际法的规定,这些违反我国法律的外交人员理应被宣布为不受欢迎的人,立即驱逐出境。 六名古巴人进入秘鲁驻哈瓦那大使馆避难事件 1980年4月1日,6名古巴人驾驶一辆汽车闯进秘鲁驻哈瓦那大使馆,要求政治避难。古巴政府宣布撤退负责秘鲁使馆的门卫,以不再对该使馆的安全负责相威胁。可是,除乎意料之外,当这个决定宣布后,一批又一批的古巴人涌进秘鲁大使馆,竟达万余人之多。这时古巴当局见此情况后,又派人到秘鲁使馆周围加强警戒,才挡住了要求避难的人流。但是,秘重大使馆院内挤满了要求避难的人群,造成生活极度困难,连吃水都发生问题。4月6日,古巴开始向避难的人提供食品和饮水。4月7日,古巴宣布,一切想出国的人,如果经对方国家政府批准可以出去,并开始对“自愿”离开使馆的人发放护照和通行证,到4月15日共发给了5000多份。在此期间,美国、秘鲁、西班牙、哥斯达黎加、厄瓜多尔、比利时等国均发表声明,原意接受在秘鲁使馆避难的难民。从这后,进入秘鲁使馆的人员都陆陆续续的离开了该使馆,从而使这场大使馆避难事件获得圆满解决。 本事件涉及国际法的问题有:(一)古巴人进入秘鲁驻哈瓦那使馆要求政治避难是符合区域国际法的 区域国际法是指世界上某个地区内国家之间产生和形成的规则,仅适用于该区域内的国家,而不具有普遍性。如拉丁美洲国际法中,关于外交庇护的特殊规则就是典型的事例。古巴在拉丁美洲,同样适用于这些规则。因此,古巴人进入秘鲁驻哈瓦那使馆要求避难,古巴政府是同意的,这是因为拉丁美洲国家根据他们之间长期形成的惯例,彼此都承认使馆有

2018法考卷一《外交关系法与领事关系法》练习题

2018法考卷一《外交关系法与领事关系法》练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在下列各题的备选项中,请选择1个最符合题意的选项) 1.康某是甲国驻华使馆的官员。与康某一起生活的还有其妻、其子(26岁,已婚)和其女(15岁)。该三人均具有甲国国籍。一日,四人在某餐厅吃饭,与邻桌发生口角,引发斗殴并致对方重伤。警方赶到时,斗殴已结束。甲国为《维也纳外交关系公约》的缔约国,与我国没有相关的其他协议。根据国际法和我国法律的相关规定,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A.警方可直接对康某采取强制措施,包括立即限制其人身自由 B.警方可直接对其妻依法采取强制措施,包括立即限制其人身自由 C.警方可直接对其子依法采取强制措施,包括立即限制其人身自由 D.警方不得对康家的任何人采取任何强制措施,包括立即限制其人身自由 【答案】C 【考点】外交豁免的适用 【解析】根据《外交特权与豁免条例》第20条第一款规定:"与外交代表共同生活的配偶及未成年子女,如果不是中国公民,享有第十二条至第十八条所规定的特权与豁免。 "第12条规定:"外交代表人身不受侵犯,不受逮捕或者拘留。中国有关机关应当采取适当措施,防止外交代表的人身自由和尊严受到侵犯。 "康某的儿子26岁,不属于享有豁免和特权的范围,所以警方可以对其子依法采取强制措施,包括立即限制其人身自由。C正确。 2.甲、乙两国均为《维也纳外交关系公约》缔约国,甲国拟向乙国派驻大使馆工作人员。其中,杰克是武官,约翰是二秘,玛丽是甲国籍会计且非乙国永久居留者。依该公约,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A.甲国派遣杰克前,无须先征得乙国同意 B.约翰在履职期间参与贩毒活动,乙国司法机关不得对其进行刑事审判与处罚 C.玛丽不享有外交人员的特权与豁免 D.如杰克因参加斗殴意外死亡,其家属的特权与豁免自其死亡时终止 【答案】B 【解析】A项错误。派遣国派遣使馆馆长和武官之前,应先将其拟派人选通知接受国,征得接受国同意后正式派遣。使馆的其他人员派遣国可直接委派,一般无须事先征求接受国同意,但如果委派接受国国籍的人或第三国国籍的人为使馆外交人员,则仍须经接受国的同意方得派遣。 B项正确。外交人员享有完全的对接受国刑事管辖的豁免,即接受国的司法机关不得对其进行刑事审判和处罚。除馆长外,使馆的一般外交人员是指具有外交职衔的使馆人员,包括参赞、武官、外交秘书和随员。约翰为二秘,是一般外交人员,享有完全的刑事管辖豁免。 C项错误。使馆的行政技术人员包括译员、工程师、行政主、会计等。玛丽是使馆的行政技术人员。根据《维也纳外交关系公约》规定,使馆的行政技术人员及与其构成同一户口

中国和日本的比较

中 国 和 日 本 的 比 较 经济121班 1223150101 蒙娜

中国和日本的比较 一、社会制度的区别 (一)、总体社会制度区别 中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日本:资本主义 (二)、政治制度差异 中国:我国现代政治制度主要包括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及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日本:日本实行以立法、司法、行政三权分立为基础的议会内阁制。天皇为国家象征,无权参与国政。国会是最高权力和唯一立法机关,分众、参两院。内阁为最高行政机关,对国会负责,首相(亦称内阁总理大臣)由国会选举产生,天皇任命。 (三)、政治文化的差异 中国:中国社会主义政治文化最显著的一个特征是国际主义思想。国际主义体现在外交上,从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制定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日本:日本主义作为日本政治文化中的重要特征,与中国政治文化中的国际主义形成鲜明的对照。日本主义本质上是一种狭隘的民族主义,实质是强调大和民族的优越性,主张建立以日本为中心的国际秩序,不仅排外,且为了本国利益不惜侵略他国。 二、经济体制的区别 中国:从经济上看,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在以公有制为主体、包括私人经济在内的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条件下运行的市场经济。 从政治上看,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由政府有力地进行宏观调控的市场经济。 从奋斗目标上看,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以实现共同富裕为根本原则。 日本:第一,政府通过规制对经济实行干预是日本战后经济体制的一个突出特点。第二,政府在工业部门的规制逐渐被弱化。第三,金融系统作为资源集中动员的工具,服务于赶超战略。 三、经济发展模式的区别 (一)、发展模式差异 中国:从出口导向型经济增长模式转向内需拉动型经济增长模式。2.从传统成本优势转向技术优势和新成本优势。3.在资源与环境问题的巨大压力下形成环境友好型与节约型社会。 日本:日本经济增长的动力: (1)技术进步:吸收和创新使得日本依靠科技进步,促进经济的发展。 (2)劳动力 (3)企业家精神:日本的企业家除了盈利之外,还积极承担部分社会责任,这使得日本的经济有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发展。 (4)政策与制度:日本政府扶植私人企业。

2017年司法考试《国际法》备考练习题及答案:外交关系法与领事关系法

2017年司法考试《国际法》备考练习题及答案:外交关系法与领事关系法 一、单项选择题 1、与《维也纳外交关系公约》相比,我国1986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 国外交特权豁免条例》增加了给予外交特权豁免的人员种类。下列何种人是该《条例》增加的? A.使馆外交人员 B.外交信使 C.持有中国外交签证的人员 D.由中国过境的前往第三国的外交人员 正确答案:C 2、与《维也纳外交关系公约》相比,我国1986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 国外交特权豁免条例》增加了给予外交特权豁免的人员种类。下列何种人是该《条例》增加的? A.使馆外交人员 B.外交信使 C.持有中国外交签证的人员 D.由中国过境的前往第三国的外交人员 正确答案:C 3、根据我国的外交特权与豁免条例,下列哪类人员不享有外交特权与豁免? A.与外交代表共同生活的配偶 B.与外交代表共同生活的父母 C.与外交代表共同生活的未成年子女 D.使馆的行政技术人员 正确答案:B 4、A国派遣的使馆馆长在其在B国的任期内负有不干涉B国内政的义务, 以下哪项可表明馆长违反了他的国际义务? A.不允许B国官员进入使馆 B.对B国公民的游行、示威运动不表态 C.对A国公民在B国的受教育权向乙国提出交涉 D.支持A国公民与B国公民对B国国家政策的抨击 正确答案:D 5、以下各项中哪项是属于外交团的作用? A.谈判 B.在接受国中代表派遣国 C.参加接受国举行的庆典或国宴 D.以合法手段调查接受国之状况 正确答案:C

6、外交代表在驻在国享有民事案件的管辖豁免权,下列情形中错误的有: A.外交代表在接受国境内的私有不动产诉讼可享有豁免 B.外交代表没有提供证词的义务 C.外交代表在接受国公务范围以外所从事的专业或商业活动不享有豁免 D.外交代表以私人身份继承遗产不享有豁免 正确答案:A 刑法习题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试题国际私法习题经济法练习题国际法练习题 7、A是美国驻印度的外交人员,B是其妻子,C是其女儿。A于1999年10月在印度突发重病死亡,则: A.B和C自A死亡之时起就不再享有外交特权与豁免 B.B和C仍享有外交特权与豁免,直至B再婚时止 C.B和C应享有的外交特权与豁免,至听任其离境的合理期间终了之时为止 D.B和C自始就没有外交特权与豁免 正确答案:C 8、按照1961年《维也纳外交关系公约》的规定,由一国的外交部长向另一国的外交部长派遣的外交代表是什么? A.大使 B.公使 C.驻办公使 D.代办 正确答案:D 9、甲国提名乙担任甲国驻丙国武官,丙国宣布乙为不受欢迎的人。根据《维也纳外交关系公约》的规定,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丙国宣布乙为不受欢迎的人,不必向甲国解释原因 B.丙国宣布乙为不受欢迎的人,必须向甲国解释原因 C.丙国必须在乙到任前宣布其为不受欢迎的人 D.丙国在乙到任后就不能再宣布其为不受欢迎的人 正确答案:A 10、根据我国《外交特权与豁免条例》和《领事特权与豁免条例》的规定,享有特权与豁免权的人员家属明确限定为下列选项中的哪项? A.共同生活的配偶及子女 B.配偶及共同生活的子女 C.共同生活的配偶及未成年子女 D.配偶及共同生活的未成年子女 正确答案:C 11、A是甲国驻乙国使馆的一等秘书,一日,A在乙国商店购买服装时,将一晚礼服窃走.后被发现。对此 A.无论A是否反对,乙国都可以对A的行为提起刑事诉讼 B.因A是外交人员,其行为可不受惩处 C.乙国应通过外交途径与甲国交涉解决此问题 D.如A同意放弃豁免,乙国可以对其提起刑事诉讼 正确答案:C

论中国与日本未来的发展趋势

论中国与日本未来的发展趋势 摘要:公元57年(光武帝中元2年),日本和中国即开始交往,光武帝赐以印绶。隋朝,日本派遣“遣隋使”来隋朝的首都长安学习。后来唐朝建立,日本又派遣大量的“遣唐使”,意味学习中国文化。但是在唐朝经历了两国第一次战争“白江之战”后,两国关系就开始有了变化,在后来发生了元日战争(1274年和1281年)、万历朝鲜战争、甲午战争(1894年7月25日—1895年4月17日)和抗日战争(1937年7月7日-1945年8月15日)。到20世纪30年代。中日关系 已经你死我活,不共戴天。但在建国初期经历了一段蜜月期,之后中日关系就如同现在一样,摩擦不断。 关键词:中日邻国摩擦主权和平 从古代来思考中日 中日交流,在汉代就有,只是那时候的日本尚未完成统一。在公元三世纪,日本兴起了一个以大和为中心的大国,史称大和国。当时时值我国南北朝时期,大和国兴起以后,曾先后13次向东晋,宋梁等国遣使朝贡,请求册封,应该说在这个时候,中日就已经形成朝贡关系。 统一后的日本,在隋朝,日本就派遣“隋使”来隋朝的首都长安学习,,后来唐朝建立,日本又派遣了大量的“遣唐使”,唐朝时双方使节往来相当密切,密切的原因就是,日本为了学习唐王朝先进的政治模式、经济文化、生产技术等。邦交最高最密切的时期是隋唐时期。 中国和日本是一衣带水的邻邦,两国的交往源远流长.公元7世纪至9世纪的隋唐时期,以日本官方派出20余次遣隋唐使为表征,两国的交往出现一个高潮.日 本派出"遣隋唐使"的动机不排除学习隋唐先进文化的因素,但从理性的角度深层 次地分析思考,日本"遣隋唐使"是岛国心态的日本为了打破封闭和孤寂,发展本土 文化、扩展生存空间和加强对外联系方面需要的物化表现形式. 明朝时期,双方交流更为频繁,设计面更光。出科学文化外,还有民间交流和经济交流。 中日战争,在公元659年,中日因为朝鲜半岛三个国家的主权问题,爆发了第一次战争,之后虽然唐朝始终与当时的倭国保持联系,但密切程度已经低于圣德太子起至孝德天皇这段期间与中国隋唐两朝的关系。日本方面担心唐朝对日用兵,未能主动发起大规模的与唐朝密切联系。本天武天皇登基后派遣规模更遣唐使,中日两国历史上最友好和文化交流最密切的时期终于开启。公元16世纪末,日本由丰臣秀吉统一,统一后他妄自尊大,竟要求朝鲜臣服(朝鲜一直为中国藩国)。于是中日在朝鲜展开了一系列会战。后来德川幕府建立后,中日又重现开始建交,而由于中国闭关锁国的关系,中日交往逐渐中断。 到了后来,日本经历了明治维新,而中国仍然在封建主义踏步,日本开始了侵略中国的道路。 中日甲午战争1894年(农历甲午年),包括后来的抗日战争,中日的关系已经是你死我活。而中日关系也是有如万年玄冰,万年不化。 中日的发展心态 在中日两国两千多年的交往史中,既有密切的现实联系,又有历史的恩怨,两国关系中的曲折变迁对各自国运兴衰都产生过重要影响,也都证明了中日两国“和则两利,斗则两伤”这一亘古不变的道理。首先我们应正视中日关系。自古

【史料及解析】《我国与各国建立外交关系日期简表》

我国与各国建立外交关系日期简表 亚洲 国名建交日 阿富汗1955.1.20 亚美尼亚1992.4.6 阿塞拜疆1992.4.2 巴林1989.4.18 孟加拉国1975.10.4 文莱1991.9.30 柬埔寨1958.7.19 塞浦路斯1971.12.14 朝鲜1949.10.6 东帝汶2002.5.20 格鲁吉亚1992.6.9 印度1950.4.1 印度尼西亚1950.4.13 伊朗1971.8.16 伊拉克1958.8.25 以色列1992.1.24 日本1972.9.29 约旦1977.4.7 哈萨克斯坦1992.1.3 科威特1971.3.22 吉尔吉斯斯坦1992.1.5 老挝1961.4.25 黎巴嫩1971.11.9

马来西亚1974.5.31 马尔代夫1972.10.14 蒙古1949.10.16 缅甸1950.6.8 尼泊尔1955.8.1 阿曼1978.5.25 巴基斯坦1951.5.21 巴勒斯坦1988.11.20 菲律宾1975.6.9 卡塔尔1988.7.9 韩国1992.8.24 沙特阿拉伯1990.7.21 新加坡1990.10.3 斯里兰卡1957.2.7 叙利亚1956.8.1 塔吉克斯坦1992.1.4 泰国1975.7.1 土耳其1971.8.4 土库曼斯坦1992.1.6 阿拉伯联合酋长国1984.11.1 乌兹别克斯坦1992.1.2 越南1950.1.18 也门1956.9.24 非洲 国名建交日 阿尔及利亚1958.12.20

安哥拉1983.1.12 贝宁1964.11.12 博茨瓦纳1975.1.6 布隆迪1963.12.21 喀麦隆1971.3.26 佛得角1976.4.25 中非1964.9.29 乍得1972.11.28 科摩罗1975.11.13 刚果(金)1961.2.20 刚果(布)1964.2.22 科特迪瓦1983.3.2 吉布提1979.1.8 埃及1956.5.30 赤道几内亚1970.10.15 厄立特里亚1993.5.24 埃塞俄比亚1970.11.24 加蓬1974.4.20 加纳1960.7.5 几内亚1959.10.4 几内亚比绍1974.3.15 肯尼亚1963.12.14 莱索托1983.4.30 利比里亚1977.2.17 利比亚1978.8.9 马达加斯加1972.11.6 马里1960.10.25 毛里塔尼亚1965.7.19

日本联合国外交的定位与演变

日本联合国外交的定位与演变 金熙德 【内容提要】二战后,日本从联合国的“原敌国”地位出发,致力于提高其国际地位, 并确定了争当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目标。日本在实现“常任梦”方面已取得了一定进展,但还存在着一味追随美国、否认侵略历史等致命弱点。日本能否圆其“常任梦”,主要取 决于联合国改革能否取得突破以及日本能否赢得广泛支持等因素。 【关键词】日本;联合国外交;常任理事国 【作者简介】金熙德,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北京邮编:100007) 【中图分类号】D81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550(2005)05-0020-06 2004 年以来,日本向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席位发起了新一轮冲击。2005 年,日本能否如愿以偿地圆其“常任梦”?本文拟透过日本联合国外交的定位与演变过程,对这一问题进行分析和展望。 一日本联合国外交的最初定位 所谓联合国外交,是指一个国家“对联合国开展的外交”和“在联合国内开展的外交” 的总和。对日本而言,联合国外交是与大国外交、周边外交、能源外交、经援外交等一道共同构成其整个战后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日本联合国外交的定位和演变,是与其国家战略和对外政策的调整进程同步进行的。在目标设定上,日本从摆脱被占领地位、重返国际社会的最初目标出发,经过拓展国际空间、追求更大利益的中间目标,形成了争当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更高目标。在理念定位上,日本逐步超越本国和本民族生存与发展的概念,日益把“国际贡献”作为重要理念。在外交态势上,日本起初被动接受国际社会的安排,其后日益影响国际社会,为圆“常任梦”而积极创造条件。 联合国是由反法西斯同盟国于1945 年创建的,其初衷之一就是要防范法西斯势力的东山 再起。《联合国宪章》第53 条和第107 条的“原敌国条款”不时唤醒着人们对法西斯侵略战 日本联合国外交的定位与演变世界经济与政治2005 年第5 期 2 争的记忆。日本于1945 年8 月15 日宣告投降,被打着盟军旗号的美军占领。①日本的联合 国外交,以战败和被占领为起点,从“原敌国”地位出发,以重返国际社会为最初目标。在被占领期间,日本的惟一“外交”对象是美军占领当局,其首要目标是早日与美国主 导的战胜国一方实现媾和。如何为未来对外路线定位,成了日本制定媾和方针的中心课题。在美军占领当局的扶持下,战时曾受军部打压的亲英美派官僚币原喜重郎、吉田茂、芦田均等人相继成为日本首相和外相。他们上台后,在接受“战后改革”、与军国主义划清界限的同 时,在对外路线上实现了与“亚洲门罗主义”的决裂和向“国际协调主义”的回归。②他们 谋求以此及早结束日本的孤立状态,重归国际社会,同时实现与当代国际上的强者——美英势力为伍的目的。在他们看来,联合国是由美英主导势力的同盟国所创立,与美英为伍和以联合国为中心是一致的。于是,日本决策层逐渐形成了恢复外交权后加入联合国并置身于联合国机制监督之下的外交构想。美军占领当局起初也曾考虑把日本改造成一个像瑞士那样的和平中立国家,使其置身于联合国监督之下。在具体操作上,美国惟恐失去驻日军事基地,因而并不急于实现对日媾和。

论中国与日本的关系

论中国与日本的关系 纵观历史,中国与日本的关系既有合作又有摩擦,双方关系由近及远,再由远及近,其摆动幅度之大世界少有。近代中国与日本可以说是水火不容,南京大屠杀,371毒气,日本首相参拜靖国神社等事件使得中国人对日本人恨得是咬牙切齿,但随着事件的推移,中国对日本的关系缓和了不少,不过中国人对日本的仇恨是不可磨灭的。近几年来,当中日经贸关系渐趋佳境之际,双边的政治关系却进一步滑向冷淡的深渊,其间的反差越来越大,几乎到了如不对政治局面加以改善,经济关系也难以维系的底部。 当今中国与日本的关系可谓复杂之极,由于历史原因,日本垂涎中国的资源和领土,用他的鼠目寸光发动了侵华战争,犯下了种种罪行,导致了中华民族难以释怀的仇日情节。但是笔者在此认为,事实就是事实,已无法改变,更重要的是中华民族的未来的生存和发展在整个中日关系中,经济合作占有中心地位,对于整个中日关系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从现状看,中日两国互为最重要的经济合作伙伴之一。在贸易方面,日本已连续11年保持为中国最大的贸易伙伴;对日本来说,中国也是位于前列的重要贸易伙伴之一。虽然说经济上的合作拉近了两国的关系,但理由一还有不小的差距。而且日本在政治对中国的态度是极其强硬的,使得中国人对日本的反感越来越大。近几年中日两国的首脑一直没有实现互访,虽然说距离不是问题,不过这对于两个尽在咫尺的国家来说是不正常的。经济上的往来这只是利益上的需要,政治上的问题才是中日关系的关键。而且政治上的不和睦将会导致以后几十年甚至永远中国和日本是敌对的关系。所以政治上的改革才能给中日关系带来希望。 历史问题迄今已只是影响中日关系的最大障碍。日本不能在彻底深刻的反省,总结近代侵华战争的前提下早日面向未来,对中国人民来说是一大憾事。现在日本的政策决定了他是亲西方的,这也是由于历史原因造成的,笔者认为日本不会永远亲西方,因为日本继承的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日本骨子里一直流淌着中华的血液,日本的野心是由于日本客观的自然条件决定的,日本面对的民族存亡与中华民族很相似 也许未来日本与中国会爆发战争,笔者认为战争的发动取决于日本,因为中国无意日本狭小的领土和匮乏的资源,而中国的领土和资源也许是日本垂涎若渴的,如果日本的决策层在总结经验教训的前提下,应该能认识到发动侵华战争是最不明智的选择。但受到损害最大的是日本自己。这成为日本与周边国家建立互信的一条鸿沟,也使日本在成为“普通国家”,成为联合国安理会的常任理事国席位,在世界上发挥其与经济大国地位相称的作用等问题上无法取得中韩等国的由衷支持。两国之间的战争虽然早已结束,但这份沉重的历史遗产却一代又一代传了下来,长期的战争状态粉碎了中日两个民族自古以来形成的相互师从,相互仰慕的美好感情与和平氛围,民族情绪开始发生历史逆转,这种逆转对后来中日关系造成的影响 其程度之深,时间之持久,范围之广泛,无论怎样估计也不为过分。与历史问题相伴而来的还有两国在台湾问题,领土问题以及日美安保问题等分岐。这一系列原则分歧的存在,再加上今年数起具体事件的发生,如参拜靖国神社问题,钓鱼岛事件等等。 中国和日本在近年来崛起是比较迅速的,两强并起。在亚洲。中日两国的综合国力都在上升过程中,是未来世界多极化格局中不可忽视的力量。日本迟早要成为政治大国,这与中国成为经济大国同样是不可避免的趋势。上面已经提到日本跟中国文化相似,没有被西方所同化,而中国无意与日本为敌,虽然历史造成的痛苦无法抹去。但双方同时向前看才是最重要的,日本的经济和技术可以帮助中国富裕起来。而中国可以促进日本的高技术产品的消费以及基本产品的供应。中日两国告别了“一强一弱”的时代后必须适应相互容忍和接受对方。

日本与中国发展的历史关系概要

日本与中国发展的历史关系概要 钓鱼岛事件从去年的九月份发生到现在大半年的时间,这短短的一个时间区间,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中日两国之间的关系的曲曲折折,作为在亚洲一个区域发展的两个国家,未来的发展究竟什么才是它的主题或者说是主流呢?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看,要对一个事物未来的发展脉象有一个比较清晰的认识,明白事物发展的趋向,就需要了解一个事物发展的来龙及其现在的状态.在这样一个理论建立的前提上,事物是历史的一种联系的关系,现在的决定未来,过去的决定现在,也就是因果论,也就是说,事物发展是在绵延在因因果果之间的横向联系之中.当然,特殊因素的介入,是否会是事物的发展脱离一般事物的发展规律,是否这样地规律就是正确的,这也同样是一个疑问,可是我们姑且假设认为这符合事物发展的一般规律。或许有人会说这样的论述有什么价值呢,是不是臆想主义呢?可我相信,有人会明白这样事物存在的价值,当然这是题外话。下面我们进入主题。笔者从中日之间历史探究某种事物存在的联系,为了探究影响中日两国之间关系的因素,也许笔者不会遵循具体的历史事件和发生的时间。当然即使这样,你也会发现我们所论述的主线在哪,只是不太明显罢了. 中国经历了战国时期的孕育,终于在公元前221年,由秦统一纷争格局的局面,开启了中国的大一统时代.经过当政者一系列制度和政策的实施,中国的社会已经初步具备封建社会的基本特征.而同时期的日本处于怎么样的一种社会状态呢?从历史教课书上我们可以看到日本进入封建社会是在大化革新之后,应该是在中国唐玄宗时期,正逢中国社会封建社会的顶峰时期. 那么我们就推测日本诸岛正处于奴隶社会时期,各地区之间正处于纷乱的战争状态.从中日历史上来看,秦汉时期,由于使用工具的和技术水平的限制,各地区之间的联系,虽然有,但毕竟不太频繁,因此隔海相望的中日之间发生发生深刻的联系,两个社会群体之间进行深层次的文化,经济甚者是制度上的交流是不现实的,仅仅出现了’徐福东渡扶桑”的传说故事. 也就是说,在政治制度上,中国比日本先进很多,同时也以为着在生产方式的变革和社会生产关系的调整上也远远领先于日本.为什么要论述这样的一个问题呢?笔者想要表达的是一个地区政治的组织形式代表着本地区社会生产调整的状态的最佳模式,请大家记住这个观点,后面笔者还会再次论述这样的一个问题.进入唐朝时期的中国,在法律儒家化上达到了技术了思想体系的成熟,并且这样的成熟不仅仅体现在对人们思想道德观念上的影响,而且对人们日常的经济生活的行为方式也起到了决定性的影响,乃至整个国家机器及国家政治组织形式,统治思想也深受其影响.中国封建社会的经济发展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这就是生产关系适应社会生产力的巨大威力.从这样的一个角度来看,中国社会的力量的变革完全源自于内部力量的发展推动的结果,中国社会是一个内源性的社会.从春秋战国时期封建社会的孕育,从秦汉封建制度的建立,到隋唐封建制度的全面完善,我们可以看出一个政治制度的全面地成熟完善的内源性发展模式,经历了一千多年的发展历程.笔者再次考察基本主义制度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到,从荷兰第一个资本主义制度的启蒙,到二战之后资本主义制度全面建立,或者说到上个世纪九十年代资本主义制度的全方位推广,也经历了五百年的时间,当然科技的进步导致人类文明传播途径和传播方式的多元多样化,是在封建社会无法比拟的.笔者再次比较英美的政治制度的不同发展历程,我们可以看到,英国是一个内源型的资本主义国家,从17世纪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到19世界建立世界霸权,用了也近两百多年的时间.而美国来说,我们从制度起源来说,美国应该是一个外源型的资本主义国家,它不是靠本身地区力量发展成一个全新的政治制度的国家,其实依靠英国的制度移民,参考法国资本主义学家的理论建立的一个国家,它的政治制度的行为模式的开端沿袭了英国的传统,在政治制度的设计上采取了三权分立的学说来设计自己政治模式,所以美国是一个外源性的国家.从英国和美国的发展史来看,外源性和内源型的国家究竟是否会强大,是不是内源性的依靠本土力量发展起来的政治制度就会有越于外源性靠移植它国政治制度的国家呢?这个问题,我们必须首先搞明白,因为它在研究中日之间关

中国与日本的对外贸易现状及对策分析

目录 一、前言 .........................................................................................................................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 (二)对外贸易的理论 ................................................................................................. 二、中国与日本对外贸易现状及特点 ......................................................................... (一)中国与日本对外贸易现状 ................................................................................. (二)中国与日本对外贸易特点 ................................................................................. 1.对外贸易商品特点............................................ 2.对外贸易方式特点............................................ 3.对外贸易地理特征............................................ 三、中国与日本对外贸易存在的问题 ......................................................................... (一)对外贸易政策不够完善 ..................................................................................... (二)对外贸易方式不够平衡 ..................................................................................... 1.重视创汇能力而忽视品牌打造.................................. 2.重视出口贸易而忽视进口贸易.................................. 3.重视出口产品而忽视高端价值.................................. (三)对外贸易风险仍然较高 ..................................................................................... 四、中国与日本对外贸易发展的优化对策 ................................................................. (一)健全对外贸易政策体系 ..................................................................................... (二)加快对外贸易转型升级 ..................................................................................... (三)推动对外贸易技术创新 ..................................................................................... (四)加强国际贸易风险控制 ..................................................................................... (五)引导企业对日直接投资 ..................................................................................... 五、结论 ......................................................................................................................... 参考文献 .........................................................................................................................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